但中国的鞋业真过剩吗?不。笔者以为,一个人每年还是有需要有 5 双鞋更新的。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以笔者为例,东北是春秋夏冬季节非常明显交替,两双棉鞋,两双运动鞋,两双皮鞋,一双布鞋和一双凉鞋,差不多是必须的了。

而现在鞋的平均寿命大概也只有两年啊,如果是廉价鞋寿命恐怕只有一年甚至都不到,中国特色嘛。所以笔者这样 40岁的男人每年就需要更新 5 双鞋,而小孩子和女人恐怕更新的数量要比笔者多,所以取一个保守数字,每人每年需要 5双鞋来更新。如果把这个计算扩大到全中国 13 亿人,显然,中国至少需要每年消耗 65 亿双鞋,那么相对于我们 70 亿双鞋的产能怎么能过剩呢?回答是典型的非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相对过剩!严重的相对过剩必然要导致经济危机。

在看看电视机,中国电视机的生产走的是一个非常清晰的相对过剩路程。从 1980 年以前我们几乎不会生产电视机,到我们不断的重复盲目的引进韩日台淘汰下来的生产线不过 10 年时间,黑白电视机就彻底过剩了,大约在 1990 年我们大大小小的黑白电视机的产能达到了 4000 万台以上,严重过剩了。可是当时的背景是我们中国人 70%的家庭没有电视机,所以只能说是严重的相对过剩了。后来我们开始引进了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线,当然也是重复的、盲目的、别人淘汰的生产线,到了 2000 年我们的电视机生产能力超过了 1亿台,可是当时的中国仍然至少有 40%的家庭没有自己的电视机。随后的 10 年里,电视机的生产技术又迅速更新了,液晶电视取代了彩色玻壳电视机,到了 2009 年各种电视机的生产能力中国已经达到了 1.4 亿台,我们实际生产了接近1 亿台,其中的差不多一半 0.35 亿台是要出口的。显然中国的电视机生产能力是严重过剩的,这当然导致了价格的下跌,导致了电视机的生产企业利润极其微薄甚至亏损。

但是这个过剩仍然是相对过剩,因为在中国有 13 亿人口,如果我们扣除的最贫困的 3 亿人口没有电视机,那么剩下的10亿人口相当于3.3亿个家庭至少需要5亿台电视机啊(平均每户家庭按 1.5 台电视机计算),而现在的电视机的平均使用寿命或者说是更新速度也就是 3 年,这样计算下来仅家庭电视机的正常更新就需要 1.1 亿台,而现在蓬勃发展起来的宾馆、饭店、KTV 甚至医院学校都大量的需要电视机,所以,即使保守的估计中国每年至少需要消费 1.5 亿台电视机,可是,我们内需实际只有 0.65 亿台,非常明显的相对过剩。

通过对鞋和电视机这两样商品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生产能力相对于中国的社会需求是正常的,健康的。但是,由于分配的扭曲,导致了两极分化,人为的制造出大量的贫困,人为的制造出内需的不畅,人为的制造出商品的相对过剩。相对过剩的产品为了寻找生存之路不得不出口,不得不“卖血”,不得不与进口方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不得不上升为冲突。当然,在国内过剩的商品衍生出另外两个怪物,一个怪物是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断的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并逐渐衍生出一种中国特有的生产制造业的“文化”。另一个怪物是价格的扭曲,由于过剩,导致价格反而下降,这种怪现象在中国虽然有技术进步的因素但主要是商品过剩的市场因素造成的,但长期价格扭曲可是中国特有的怪物。

通过鞋我们可以把视野拓展到服装、箱包、腰带等等,在中国,这些产品都是相对过剩的,但笔者又需要强调这些商品可以容忍有大量的库存,而且这些商品在使用过程中不必在消耗能源了。

通过电视机我们也可以把视野拓展到冰箱、空调机、洗衣机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家电等等。在中国,这些产品同样是相对过剩的,不过笔者要强调,这些产品就不能容忍有大量的库存,同样,这些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要消耗能源了,但是不是很多,比如,现在的液晶电视机只有 40 瓦的电功率,平均每天使用即使 10 个小时,全年的耗电量 146 度电,折合成原始的能耗只需要原煤大约 50 千克。

下面笔者所要阐述的房子和汽车可是能耗的大户,而且前者是绝对不能出口的,后者的出口现在看来也是微乎其微,这下可出大问题了。

中国的住房对绝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我们只有使用权,而并没有实实在在意义的拥有权,这恰恰是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真谛,因为中国从来不承认真正意义的私有制,由于土地的所有权、规划权和使用权的纠葛,中国的住房就有明显的自己特色了。

楼市总量的第二种估测方法:2009 年中国生产了 5.678亿吨钢铁,其中大约 70%都投向了基础建设领域,而住房大约要消耗基建中的一半即约 1.9 亿吨。

目前多层建筑的钢材消耗为 70kg/平方米,高层大约170kg/平方米左右。如果按 90%用于多层住房,10%用于高层计算。那么平均 80kg/平方米(不考虑中国国特色的偷工减料)。那么 2009 年完成的住房应该有约 24 亿平方米(官方数据是约16亿平方米)——大约0.30亿套(按80平方米/套计算)。

按照这个思路,最近 20 年中国差不多“用掉”了约 40亿吨钢铁(1995年突破1亿吨,2001年突破2亿吨)。依比例计算差不多相当于兴建了 2.2 亿套住房(虽然有些是商业门市房,但在中国一般都住人,可按住房考虑)。在加上 20年前的老房子,估计相当于 3 亿套住房总量,还是可以接受的数据。

这样,所有房子的建筑面积总数约为 210 亿平方米(新老房子均按70平方米/套,官方数据2005年为164.51亿平方米)。

相对我们的近 5.6 亿的城镇人口再加上超过两个亿的流动人口,大约有 7 亿多人口生活在城镇,因为这流动人口中也有很多小城镇流动到大城市的。

现在以大城市为例,笔者武断的将住人的房子分成三类,一类是正常三口之家,一类是孤老寡居者的空巢只住一两个人,一类是混居的住宅,比如像出租屋那样,一套房子住三五个人,甚至到十人以上,我们笔者采取一个折中加权,估算出每套房子现在平均要住 4 个人。那就可以理解为现在大中小城市加城镇一共正在使用的住宅大约 1.75 亿套,干脆就近似按 1.8 亿套吧。相对现在城市的 3 亿套以上的实际住房房保有量而言,住宅过剩的很严重啊。如果在保守一点按每套住房住 3 个人,那也只有 2.3 亿套房子被使用着,总的空置率也要高达 23%啊。而房子每年还要继续生产出 0.3 亿套,空置率每年增加 10 个百分点。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3 13:27中国城市的住房主要分三大类,分别是商品房、单位集资住房和小产权房。房子都已经这么过剩了,为什么不会像前面所说的鞋和电视机那样维持着较低的价格,反而一涨再涨呢?笔者认为这里还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那就是商业银行。在鞋和电视机里没有商业银行的身影,而住房却完全笼罩在商业银行的阴影中。

读者也许以为笔者这个说法有漏洞啊,因为买集资房和买小产权房银行是不给贷款的,显然这些房子与商业银行无关啊。是啊,集资房和小产权房银行是不给直接贷款的,但是他们在扭曲房产价格领域却是强烈的推手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3 13:39

故事一。某三流学院在 15 年前被从市区踢走了,踢到了城市边缘的荒郊野岭,在那里这个野鸡大学得到了 20 万平方米紧挨着农田的荒地,然后在荒地上盖了几个孤零零的楼,门前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但 5 年后,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这所升级了为三表的野鸡大学突然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了。校园的附近开始大兴土木,门前的土路也变成了宽敞的甚至有辅道的标准公路了,此时也正赶上 1999 年的大学扩招,这个学院的本身也开始人声鼎沸起来了。又过了 5 年,这个三表大学已经开始热闹非凡了。它的正门甚至它的侧门的门口都开始设置红绿灯了,离学校不远处的一个十字路口甚至已经开始交通拥挤了,而开始修建立交桥了。现在整个校园 20 万平方米的土地已经不是以前的灰姑娘了。学校的领导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笔者的意思是眼睁睁的看着土地在增值,但在任期里学院的各级领导却不能抓住正在飞来飞去的钱,从土地里“喷”出的钱。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3 14:01不久,一份关于这个新的三表学院的一纸诉求放在了省教育厅厅长的桌子上,其内容无外乎学校的老师如何辛苦如何园丁但是居住却十分糟烂,十分可怜的样子,希望高教的主管部门允许校方在学校的院内集资建一些住宅,名曰教师宿舍来改善教职员工的居住环境。通过幕后做了一些工作,厅长批准放行了当然是集体做的决定。同样的道理这个诉求也顺利的通过了市土地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好了,集资房开始动工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3 14:13很快房子就盖好了,但有趣的是整个学院的教职员工只有 600 余人,可是他们却建了 800 套房子,哈哈。由于是集资建房,银行当然不会提供贷款了。但与学校的围墙一道之隔的商品房当时已经每平方米 2300 元了,可是内部集资的房子却是按学历按官职的大小按职称的高低每平方米 850 元到 1300 元的房价收费。读者想想这样的房子还能卖不出去吗?即使过剩,即使空着不去住也要把它买下来啊。更何况现在三流大学这么火,三流大学里的大学生是很愿意在外面租房子住的,因为那会提供男欢女爱的空前自由,这房子租出去效益更好。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3 14:25

又过了 5 年,到了现在,校园里那些没有土地使用权的集资房也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 4000 元以上,那 800 套房子也都有了主人。每到晚上到处灯火通明,空置率很低,虽然这些房子实际上都是非法的房子,只有所谓的“三联单”。

但大家都得到了甜头,小到教职员工,大到学院的各级领导,延伸到各种各样的关系单位,包括建筑商、开发商、各市级的主管部门,一直到教育厅。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3 14:50这就是一个延续了 15 年的故事,但 5 年以后呢?换届以后新的政府会买以前的旧账吗?他们会不会用他们手中的规划权重新在把这个三流野鸡大学赶走,迁到更远的地方呢?那这 800 套法律上有硬伤的所谓教师宿舍大概只能等着一个“拆”字了。那现在这 800 套房子的主人的如意小算盘可就落空了,谁之过呢?带着如意小算盘的房主们如何在漫长的未来去“维权”呢?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3 15:36

故事二。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村集体宅基地上建的假商品房,它的特点是在产权证上玩偷梁换柱的猫腻。笔者的意思是甲乙丙买了小产权房但他们的城市户口身份根本不允许,于是玩个阴阳合同,在村里的集体房证中写的却是 XYZ。所以,在使用权上小产权房自身的法律地位比集资房还要脆弱。

如果想维权,将来会面临这样一个尴尬,不会有任何法院受理你,维护你小产权房使用权的唯一保障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意思是很多人都买了这样的房,出了什么问题会法不责众吧。事实上在中国,这种居住权很快就会消失,没有任何法律上的保障。甚至连道义上的保障都子虚乌有。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3 15:57

所以小产权房比单位集资住房更廉价。

现在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单位的集资住房和小产权房可能反映的就是房子的真实价格。现实中很多真正拥有房子使用权的人,或者是看起来拥有房子使用权的人,实际用很少的钱就买到了房子。那么这个比例多高呢?笔者没有真实数据,只是估计应该占住房总数的 30%左右。

那另外 70%左右的商品房中,还有所谓的经济适用型住房等等。这些房子事实上也很便宜。但真正支撑高房价的主要的是灰色的人民币,这些灰色人民币的主人钱来的太容易了,花的自然也大手大脚,于是对支撑高楼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两类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是糊里糊涂的刚性的买房者,他们不仅自己害了自己把房价推高,同时又使自己永久的陷进了房奴的囚笼。其二是投机客,他们本身就希望房价像芝麻开花那样节节高,当然这些击鼓传花的游戏者,最终会吃不了而兜着走。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3 16:07中国城市的住房主要分三大类,分别是商品房、单位集资住房和小产权房。房子都已经这么过剩了,为什么不会像前面所说的鞋和电视机那样维持着较低的价格,反而一涨再涨呢?笔者认为这里还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那就是商业银行。在鞋和电视机里没有商业银行的身影,而住房却完全笼罩在商业银行的阴影中。

读者也许以为笔者这个说法有漏洞啊,因为买集资房和买小产权房银行是不给贷款的,显然这些房子与商业银行无关啊。是啊,集资房和小产权房银行是不给贷款的,但是他们在扭曲房产价格领域却是强烈的推手啊。

故事一。某三流学院在 15 年前被从市区踢走了,踢到了城市边缘的荒郊野岭,在那里这个野鸡大学得到了 20 万平方米紧挨着农田的荒地,然后在荒地上盖了几个孤零零的楼,门前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但 5 年后,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这所升级了为三表的野鸡大学突然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了。校园的附近开始大兴土木,门前的土路也变成了宽敞的甚至有辅道的标准公路了,此时也正赶上 1999 年的大学扩招,这个学院的本身也开始人声鼎沸起来了。又过了 5 年,这个三表大学已经开始热闹非凡了。它的正门甚至它的侧门的门口都开始设置红绿等了,离学校不远处的一个十字路口甚至已经开始交通拥挤了,而开始修建立交桥了。现在整个校园 20 万平方米的土地已经不是以前的灰姑娘了。学校的领导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笔者的意思是眼睁睁的看着土地在增值,但在任期里学院的各级领导却不能抓住正在飞来飞去的钱,从土地里“喷”出的钱。

不久,一份关于这个新的三表学院的一纸诉求放在了省教育厅厅长的桌子上,其内容无外乎学校的老师如何辛苦如何园丁但是居住却十分糟烂,十分可怜的样子,希望高教的主管部门允许校方在学校的院内集资建一些住宅,名曰教师宿舍来改善教职员工的居住环境。通过幕后做了一些工作,厅长批准放行了当然是集体做的决定。同样的道理这个诉求也顺利的通过了市土地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好了,集资房开始动工了。

很快房子就盖好了,但有趣的是整个学院的教职员工只有 600 余人,可是他们却建了 800 套房子,哈哈。由于是集资建房,银行当然不会提供贷款了。但与学校的围墙一道之隔的商品房当时已经每平方米 2300 元了,可是内部集资的房子却是按学历按官职的大小按职称的高低每平方米 850 元到 1300 元的房价收费。读者想想这样的房子还能卖不出去吗?即使过剩,即使空着不去住也要把它买下来啊。更何况现在三流大学这么火,三流大学里的大学生是很愿意在外面租房子住的,因为那会提供男欢女爱的空前自由,这房子租出去效益更好。

又过了 5 年,到了现在,校园里那些没有土地使用权的集资房也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 4000 元以上,那 800 套房子也都有了主人。每到晚上到处灯火通明,空置率很低,虽然这些房子实际上都是非法的房子,只有所谓的三联单。但大家都得到了甜头,小到教职员工,大到学院的各级领导,延伸到各种各样的关系单位,包括建筑商、开发商、各市级的主管部门,一直到教育厅。

这就是一个延续了 15 年的故事,但 5 年以后呢?换届以后新的政府会买以前的旧账吗?他们会不会用他们手中的规划权重新在把这个三流野鸡大学迁走,迁到更远的地方呢?那这 800 套法律上有硬伤的所谓教师宿舍大概只能等这一个“拆”字了。那现在这 800 套房子的主人的如意小算盘可就落空了,谁之过呢?

故事二。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村集体宅基地上建的假商品房,它的特点是在产权证上玩偷梁换柱的猫腻。笔者的意思是甲乙丙买了小产权房但他们的城市户口身份根本不允许,于是玩个阴阳合同,在村里的集体房证中写的却是 XYZ。所以,在使用权上小产权房自身的法律地位比集资房还要脆弱。

如果想维权,将来会面临这样一个尴尬,不会有任何法院受理你,维护你小产权房使用权的唯一保障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意思是很多人都买了这样的房,出了什么问题会法不责众吧。事实上在中国,这种居住权很快就会消失,没有任何法律上的保障。甚至连道义上的保障都子虚乌有。

所以小产权房比单位集资住房更廉价。

现在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单位的集资住房和小产权房可能反映的就是房子的真实价格。现实中很多真正拥有房子使用权的人,或者是看起来拥有房子使用权的人,实际用很少的钱就买到了房子。那么这个比例多高呢?笔者没有真实数据,只是估计应该占住房总数的 30%左右。

那另外 70%左右的商品房中,还有所谓的经济适用型住房等等。这些房子事实上也很便宜。但真正支撑高房价的主要的是灰色的人民币,这些灰色人民币的主人钱来的太容易了,花的自然也大手大脚,于是对支撑高楼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两类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是糊里糊涂的刚性的买房者,他们不仅自己害了自己把房价推高,同时又使自己永久的陷进了房奴的囚笼。其二是投机客,他们本身就希望房价像芝麻开花那样节节高,当然这些击鼓传花的游戏者,最终会吃不了而兜着走。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4 11:48笔者所说的糊里糊涂的刚性买房者中的主力应该是 80后,在这里面我们必须对 80 后抱以同情。无论是老丈母娘的情怀还是未婚妻的浪漫,城市里 80 后的年轻人要结婚对房子的需求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刚性需求。可是这种需求真的很多吗?不,笔者给你慢慢算。80 后全部的人口 2007 年的统计数据是 1.92 亿人。我们想一想,此时此刻 80 后的人都想结婚吗?20 岁刚出头的人显然还在学习和娱乐中,婚姻离他们还很遥远,而二十八九的人很多都已经成家立业了,所以笔者认为顶多有 1.2 亿人正准备谈婚论嫁,笔者假设他们百分之百都需要买房子。其中的一半需要在城市里买商品房,另外两个人才能成一个家啊,于是,顶多有 0.3 亿套房子就足够城市里 80 后对婚房的“刚需”了。可是怎么就一房难求呢?房子怎么就那么贵呢?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4 12:24显然,房价是被不合理的虚高起来的,房价里全是泡沫,换句话说,不久的将来房子可能真像大白菜那样“烂”啊。

除了宏观上对房价的论述外,房价还有微观因素的影响,这个因素就是——就业。这个因素是不可抗拒的,对房价的影响是对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有效的。笔者的意思是说在美国或者是在香港,如果一旦就业消失或就业大量的消失,都会不可逆转的造成大量房子的空置。都会不可逆转的造成房价的大跌甚至暴跌。

在中国,围绕着房价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这样的概念,这里面所隐含的逻辑是:一线城市提供的就业最充分,二线城市次之,而三四线城市提供就业的能力很差,房子的价格与城市提供就业的能力是息息相关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4 12:49

昨天哈尔滨三桥一路竣工通车,省长市长等大小人物来祝贺和剪彩,可见政府重视的程度,舆论宣传工具开足马力,其中很多台词引起了笔者的重视。整个市政改造工程在 2010年总投资 179 亿元,创造直接就业 30 万个,消耗钢材相当于 37 个埃弗尔铁塔,消耗水泥混凝土 180 万立方米。够了,笔者来分析这些数据,并且来分析这些数据实际所创造的就业,间接所创的就业,笔者继续分析这些就业在哈尔滨市所创造的虚假的繁荣繁华,另外,这些巨额的投资的真实来源等等。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4 13:07另外还有几个数据,哈尔滨市区总人口 464 万人,GDP总额约 3000 亿元,城市人均收入 1.5 万元,农村人均收入0.6 万元。哈尔滨市区总人口中约 70%拥有城镇户口。另外还有几个经验值,搞基本建设的总投资额中一半是人工费,这个数字是很准的,一直很有效。目前在哈尔滨,无论是修桥还是建公路还是盖房子最基本的力工日工资 75 元或 80 元。

技术工人比如说瓦匠、木匠、电工等一般要比力工高出 30%甚至 100%,我们不妨按比力工高出 50%计算。现场管理人员比如说大小经理、工程师、等等实际工资更高一些。力工一般一年只能干 10 个月的活,另外力工包食宿,住可能是不花钱但每天至少需要 20 元的伙食费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4 13:15所以,一个力工一年的实际开销大概要 3 万元,技术工人要 5 万元,管理者等要 10 万元,平均加全一个基本建设项目的一个员工的费用 4.5 万元左右。那么,哈尔滨这三桥一路工程的 179 亿元的投资中的一半是人工费,那么直接提供了就业机会应该是 19.9 万个就算 20 万个吧。显然,我们好大喜功的地方政府把他吹成了 30 万个,换句话说,新闻里的宣传在基本建设领域就业的数量 2/3 是真实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4 13:28

另外一个实际经验值是,每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会拉动两个间接就业岗位,这个经验值也是真实的可靠的,同样在美国有效在中国也有效。当然,由于中国人的生存标准低,随便摆个摊、捡个破烂都可以维持生存,所以在中国甚至可以理解为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拉动 3 个间接就业岗位。这样,179 亿元的投资实际创造了 20 万个直接就业机会,而总创造就业的岗位数可达 80 万个。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4 13:38

而哈尔滨的市区人口实际上不到 300 万(哈尔滨 5 个市区城镇户籍 280 余万),外来常住人口通常是 150 万左右。

可见这 179 亿元投资的影响有多么大啊。80 万个新增岗位中至少有 50 万是外地人啊。这些人几乎是在今年一年里拥入哈尔滨的,他们维持着城市的热闹拥挤和繁华,他们大大增加了都市区的人口密度,而这个密度的增大又是商业机会大大增加,繁荣的泡沫被急剧的吹大,必然导致楼市的火爆,必然导致楼价的上升。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4 13:42

而哈尔滨的市区人口实际上不到 300 万(哈尔滨 5 个市区城镇户籍 280 余万),外来常住人口通常是 150 万左右。

可见这 179 亿元投资的影响有多么大啊。80 万个新增岗位中至少有 50 万是外地人啊。这些人几乎是在今年一年里拥入哈尔滨的,他们维持着城市的热闹拥挤和繁华,他们大大增加了都市区的人口密度,而这个密度的增大又是商业机会大大增加,繁荣的泡沫被急剧的吹大,必然导致楼市的火爆,必然导致楼价的上升。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4 14:06

笔者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就业对楼市楼价的影响,读者可以看到楼价的泡沫的一部分就是通过就业来吹大的。

话又说到人民币的泡沫。哈尔滨市本级财政一年收入不过是 250 亿元左右,但仅仅在桥和路上一年就投入 180 个亿,是疯狂?其他行业都喝西北风吗?不,一定是融资贷款。如果从地方利益角度出发,这么做是对的,因为人民币的发行权大家都在去“窃取”,大家都通过寅吃卯粮来蚕食这个人民币的“大馅饼”。谁能贷款谁能融资,谁就得利益谁就占好处。但你要站在全国的角度上看,人民币愈发风雨飘摇喽!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4 15:58关于房子的话题写到这里,读者已经清晰的知道房价如此之高最重要的推手是权力,是政府的权力。那么其他因素自然要包括需求、就业,当然笔者还要说出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因素——城市的人口密度。人为的推高人口密度的增大,有利于推高房价,促生楼市泡沫。

纽约大都市区的人口密度只有 1.5 万人/平方公里,整个纽约市人口密度 10456 人/平方公里;伦敦大都市区人口密度不到 1 万人/平方公里,而大伦敦人口密度仅 4761 人/平方公里;东京大都市区(23 个特别区)人口密度 1.3063万人/平方公里,而整个大东京地区人口密度仅 5941 人/平方公里(1300 万人口,2188 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海中心 9个区户籍总人口 618 万人,占地面积 289 平方公里,注意中国特色下的上海还拥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在上海中心区比例大概是 1:1,所以真正常住在上海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达4.3 万人/平方公里(其中密度最大的黄浦区仅户籍人口的密度就以突破 5 万人/平方公里)。而整个大上海地区总的常住人口估计在 3000 万人左右,而整个上海市的面积 7037 平方公里,大上海直辖市这个概念上的人口密度约 4290 人/平方公里。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4 16:21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在真正的城区里,上海市的人口密度是纽约的3倍,是伦敦的4倍,是东京的3.3倍。而包括郊县的农村土地时,上海的人口密度是纽约的 0.41 倍,是伦敦的 0.9 倍,是东京的 0.72 倍。这一系列数字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上海——整体上只能维持人口密度较低的数值,多了很难养得起那么多人,但是到了中心城区反而人口密度又奇高,高到了完全扭曲,完全背离经济规律的地步,只有这种畸形的人口高密度才能维持住所谓的畸形的高房价。看来中心城区上海的人口密度是平行的国际大都市的3-4 倍。那么,楼价高到 10 倍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哟!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4 16:34笔者所说的糊里糊涂的刚性买房者中的主力应该是 80后,在这里面我们必须对 80 后抱以同情。无论是老丈母娘的情怀还是未婚妻的浪漫,城市里 80 后的年轻人要结婚对房子的需求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刚性需求。可是这种需求真的很多吗?不,笔者给你慢慢算。80 后全部的人口 2007 年的统计数据是 1.92 亿人。我们想一想,此时此刻 80 后的人都想结婚吗?20 岁刚出头的人显然还在学习和娱乐中,婚姻离他们还很遥远,而二十八九的人很多都已经成家立业了,所以笔者认为顶多有 1.2 亿人正准备谈婚论嫁,笔者假设他们百分之百都需要买房子。其中的一半需要在城市里买商品房,另外两个人才能成一个家啊,于是,顶多有 0.3 亿套房子就足够城市里 80 后对婚房的“刚需”了。可是怎么就一房难求呢?房子怎么就那么贵呢?显然,房价是被不合理的虚高起来的,房价里全是泡沫,换句话说,不久的将来房子可能真像大白菜那样啊。

除了宏观上对房价的论述外,房价还有微观因素的影响,这个因素就是——就业。这个因素是不可抗拒的,对房价的影响是对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有效的。笔者的意思是说在美国或者是在香港,如果一旦就业消失或就业大量的消失,都会不可逆转的造成大量房子的空置。都会不可逆转的造成房价的大跌甚至暴跌。

在中国,围绕着房价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这样的概念,这里面所隐含的逻辑是:一线城市提供的就业最充分,二线城市次之,而三四线城市提供就业的能力很差,房子的价格与城市提供就业的能力是息息相关的。

昨天哈尔滨三桥一路竣工通车,省长市长等大小人物来祝贺和剪彩,可见政府重视的程度,舆论宣传工具开足马力,其中很多台词引起了笔者的重视。整个市政改造工程在 2010年总投资 179 亿元,创造直接就业 30 万个,消耗钢材相当于 37 个埃弗尔铁塔,消耗水泥混凝土 180 万立方米。够了,笔者来分析这些数据,并且来分析这些数据实际所创造的就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