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的可能这个操作技巧,会使楼市的价格泡沫继续维持一段时间,并且增加就业机会,维持经济上的假繁荣。但这里有个硬伤,那就是官府用高价买商品房然后在低价以经济适用住房卖出,或者是按廉租房低价出租。从商业角度看是要严重亏损的,这就是官府的决心和意志的问题了,公司的财务平衡表在“伟大的政治家”心目里是无所谓的,因为最终只是个数字而已,人民币可以完成这个冲账工作。

笔者以为,只要是属于国内的问题官府大多都能摆平,而且摆平的手段最终实际上只有一条,即都是用人民币去解决,换句话说,是用人民币的泡沫去替代其他各行业各领域所有的泡沫。但如果某个问题牵扯到了国外,那就复杂多了,比如,现在热议的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这就不是我们官府能摆平的了,那么也有逻辑,基本上靠出卖国内广大平民利益来解决或部分解决或延迟解决浮出水面的问题。这是以往的经验,广大平民百姓谁让你出生在这个国土上,认倒霉吧。

但如果认清了这一点,广大平民百姓也可以尽量减轻尽量逃避这种伤害,但首先要认清这种伤害的客观存在。那些盲目的爱国者和那些麻木的无国者如果不认清这个“理”,而仅仅在一些概念、数据、逻辑、常识的边缘绕来绕去,吵来吵去是不会真正的捍卫自己的利益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5 10:10回作者:雨为棠 回复日期:2010-10-03 23:01:32

辉煌

好久不见,言语还如此犀利

节日之际,向你问声好

有两个问题能否简单谈谈

500 元的钞票出来后对股市的影响?

汇率大战对 B 股的影响?

------------------------------------------- 哈哈,这位网友问的两个问题实际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实际上又可以分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当中国人民银行发行 500 元面值人民币的流通纸币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二个问题,当出现了这种通货膨胀的影响后,在股市里应该有怎么样的对应的操作。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5 10:17

第一个问题比较复杂啊,广大平民百姓把恶性通货膨胀的预期转化为对抗恶性通货膨胀的行动,往往需要一个导火索,这个导火索在以往的经验是银行的“挤兑现象”。但现在,由于银行流通技术的发展,挤兑现象已经很难出现。比如说,银行卡的广泛使用,使人们到银行去挤兑现金的概率越来越小。又比如说,有权有势的消费人群更多的情况使用信用卡或者是消费储值卡,也不大涉及现金了。所以即使通货膨胀就在我们身边蔓延,当然我们就看不见银行挤兑的那根导火索了。不过,当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并流通 500 元面值的纸币时,恐怕这个现象本身会成为导火索,会使人们对周围对身边无时不在的通货膨胀,迅速的被放大为恶性通货膨胀,而这种恶性通货膨胀在我们现在受到内外夹攻的经济形势面前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总结下来,如果出现 500 元面值的纸币,就是大通胀的信号。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5 10:30

第二个问题,如果大通胀来临,换句话说,用人民币来标价的商品和服务都在上涨,甚至是义无反顾的、迅猛的上涨。这与股市的操作是冲突的。股市里的商品就是股票必须是涨跌互现的,意思是涨了必须跌,跌了还必须涨,这样股民们才能从中挣取差价。而大通胀价格是一个劲的涨,这股市对应的操作不就犯难了吗?所以,当恶性通货膨胀来临时,有意义的资金是应该完全从股市退出的。因为从逻辑上已经没法操作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5 10:38

我们也必须承认,在中国的股市里,本身就存在着大量不符合逻辑的现象,怎么办?存在即真理。

笔者以为,现在有许多股民手里有一些游资,在人民币的两个利率的挤压下,四处流窜,绝路逢生。这两个利率其一是官方的现实的负利率,另一个是民间的实际上的高利贷。

由于每一个股民的差异,就是说对自己那点游资到底是侧重于保值还是侧重于投机,每个在股市里跌打滚爬的人是不一样的。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5 10:46

我们以 50 万元人民币游资为界,假设,炒股一年能盈利 10%,这样 50 万的投资每年的回报可达 5 万元,相当于每个月的收入是 4000 元人民币,差不多是在中国城市维持基本体面生活的最低收入。笔者的意思是低于 50 万的资金,在股市里即使挣钱恐怕都很难维持像样的生活,于是就不能成为专业的股民。所以要以 50 万元资金为界。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5 10:55

许多有 50 万资金的股民,其实他非常忙并没有经历去炒股,但也可能不愿意去投资搞实业,更不愿意去搞风险极大的高利贷,所以,往往有很多大游资的股民也不是专业的炒客。他们的动机更多是保值,未必是投机。所以,大通胀来临后,股市里的资金未必按照正统的逻辑分析那样:逃走!很有可能仍然在股市里僵持。所以笔者以为即使大通胀来临,中国的股市未必有惊涛骇浪,因为股市里的资金离开了股市也没有地方去啊。当然这只是笔者的分析,一家的片面之谈。

大家投资需要小心哟。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5 11:50回作者:阿若比安牛 回复日期:2010-10-05 11:19:27

挣点辛苦钱放银行贬值,股市是赌场都不如,买房买砖头花大价钱,还要当 20 年房奴。

出国滞留不归吧,上有父母要赡养,下有女儿要抚养。

纠结。 还是及时行乐吧。

-----------------------------

啊,赡养父母,抚养儿女,是咱们的天择。当然也是生活乐趣。争取做得更好啊!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5 12:16作者:大道至艰 回复日期:2010-10-05 10:42:58

呵呵,赶上直播了。

请教楼主一个问题:

我是销售服装的,现在很多服装在涨价,

问一下,现在是存人民币还是存货?

-----------------------------------------------

--

服装的问题我知道一点,但肯定不是专家啊。

笔者的观察,我们可以举几个商品进行研究,一、腰带,二、箱包,三、童装,四、袜子,哈哈,当笔者是胡说八道吧。

笔者认为,这生产裤腰带的厂子假设今后十年内“闭门思过”,恐怕中国人也不会没有裤腰带扎吧,裤腰带库存太多了,所以当然不要囤积裤腰带。

笔者又认为,这个箱包实在是太过剩了,这东西又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换句话说,我的旅行包稍稍坏一点我还是可以凑合用的,如果真出现了通货膨胀,我绝不会很冲动的去买一个箱包囤积起来的。

笔者还认为,儿童服装就是另一码事了。小孩子从 13岁长到 14 岁衣服小了不能穿了,就必须买新衣服,是绝对的刚性需求。如果出现大的通货膨胀,儿童的家长所能做出的选择只能是在数量上稍稍减少或者是质量上稍稍降低,而绝不会不买。所以笔者认为,这就是一个思路,如果你想囤积点货,恐怕囤积点童装应该能实现你保值的初衷的。当然要小心哟,在量上和在时尚上要多用点心啊。

笔者还认为,这袜子就是非耐用消费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如果从囤积这个角度上看还是比较好操作的。我稍稍想了一下,那种比较吸汗的棉质成分高一些的袜子销路一直不错。我跟我的小孩每年都要消耗 10 双左右,差不多也是刚性需求了,小孩总运动,袜子洗不了几次脚后跟就磨坏了,你能让他穿带窟窿的袜子吗?当然,大通胀来临了,日子不好过了,我们可以买 5 双袜子,但袜子是一定要买的,哈哈,刚性需求嘛。

笔者提出了四点思路,供提问题的网友参考。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6 10:51

调侃新能源产业中的大规模太阳能发电

2009 年 4 月

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其中就能源产业中太阳能发电领域,表面光鲜的理论十分抢眼,展示的未来又美妙绝伦,但真实情况远非如此。即便是纸上谈兵,也能清楚感受到科学理论掩盖下的谎言!

先提一下太阳能吧:太阳的光能垂直照射到地表面,理论上只有642.5w/m²(太阳常数1367w/m²,反射回太空 30%,被大气吸收 23%)。一般地说冬天的光强平均为夏天的一半左右;阴雨天时连晴朗时的1/5 都未必有;再考虑昼夜的交替,所以,全年只有 1/10 的时间处在最佳光照状态即相当于在峰值光照状态下的 876 小时。

再说一下太阳能光伏打电池:现在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有单晶硅和多晶硅型,其中成本和技术更利于普及的是多晶硅型光伏打电池。它的技术指标:理论光电转化效率可达12-14%(AM1.5 光谱),实际应用时不足 10%;理论使用寿命15-25 年,实际寿命按 20 年算;理论功率衰减 25%,实际值会比这高;比功率约 1-2w/kg(光电池板);性价比估计人民币 25-40 元/w。

由于设计一块采光面积为 1 m ²多晶硅光伏打阵列电池板(不妨把它叫做 X 板),把它放在中国的中部地区(如河南,太阳辐射能 5000-5850MJ/ m ².年),在晴朗的夏季正午,使 X 板正对着太阳,这时峰值发电功率40w(实际光强取 400w/ m ²,光电转化效率取 10%)。

每年可发电 35.04kwh(按峰值工作 876 小时计算)。全寿命期(20 年)可发电 700.8kwh。(这些都是理想状态下的数据,即电池板上的灰尘随时都被擦净;雨滴痕迹从不影响采光;甚至从不产生冰或雪的覆盖;另外产品质量好到了极至,每块光伏打片都能工作到它“生命”的最后一息;电池板内各种线路在 20 年的风风雨雨中决不发生任何问题)但千万别以为能用到上述电能,因为光伏打电池发出的是低压直流电,不能与家庭用电匹配。必须先把太阳能电池板发出的直流电贮存在蓄电池中,然后通过逆变器、匹配器、变压器等转化为 220v50Hz 的民用交流电。这一系列的转化转移又产生大量损耗。按系统转化效率 70%计算,刚才设计的 X 板每年就只有 25kwh 的有效发电能力,而 20 年的总发电量为 490kwh。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并把它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电能,将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呢?还是以 X 板为例来把“太阳能发电-能源”这个笑料抖开。

从制造电池板所需几项最基本材料说起:第一项,多晶硅薄膜(厚度 100um,面积 1 m ²)质量约 0.22kg,多晶硅是高能耗产品,仅中间体高纯硅就耗初级能源(像石油、煤)1500kwh/kg。所以 1 m ²的光电池板至少耗能 330kwh,顺便说一句第二项,正面玻璃板(厚度 2.5mm,面积 1 m ²)质量 6.5kg,大约耗能 40kwh(玻璃板平均能耗 6kwh/kg)。

第三项,塑料和橡胶(用于背板、绝缘材料、蓄电池容器、密封件、导线外包等)至少质量为 10kg,耗能 240kwh(至少 2kg 的石油才能生产出 1kg 的塑料或橡胶制品,石油12kwh/kg)。

第四项,铝合金(用于框架、支撑的材料)质量 8kg,耗能 200kwh(铝的化学能约 8kwh/kg,炼铝要大量消耗焦炭和电能)。

第五项,铜及铜合金(电解铜用于导线,黄铜用于耐腐零件)质量为 3kg,耗能 40kwh。没有考虑蓄电池及外围设备的用铜。

第六项,铅(用于 12v70Ah 铅蓄电池)约 5kg,耗能 20kwh。

第七项,钢材和水泥(用于固定、安装光电池板、由于不同条件数值出入太大,就按悬空户外广告牌的消耗量计算)钢材为 7kg,耗能约 70kwh。

看来,只要将上述七项材料简单堆放在一起,即使没有把它们加工安装成真正的 X 板,当然也没有发生边角废料的损耗或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现在已经可以认为总质量至少为40kg,消耗初级能源 940kwh(相当于 80kg 石油)。注意!以这块 X 光电池板为核心、峰值光电功率为 40w,二十年总有效发电量为 490kwh 的太阳能光伏打发电系统事实上从能源角度讲却要倒贴,也就是浪费至少 450kwh 的初级能源!完全违背了节能、环保并可持续发展的初衷。这样的“太阳能”干净吗?符合“科学发展观”吗?

顺着“太阳能发电”的可笑思路继续走下去:一般城镇三口之家月耗电100kwh全年则为1200kwh即需要48块X板(峰值功率约 2kw)组成一个太阳能供电系统,但它占地至少 50 m ²(无论地面、墙壁还是楼顶,它挡光的面积不变)。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这可能吗?把它放在农田里呢,假设 13 亿人都按这样的家庭用电标准算需占地 220 亿 m²(折合 2.2 万平方公里)这可能吗?把它建在西部沙漠、高原中,即使不提大规模远距离输电配电到中东部地区的可能性,仅材料消耗石油 17 亿吨、铝 2 亿吨、铜 0.8亿吨、铅 1.2 亿吨……哈哈!全世界的铝和铜都给中国人也不够啊!这无疑是痴人说梦!结论,如果把太阳能光电池板发电技术用于道路指示灯、照明路灯、电源备份系统、边远地区家庭照明、特殊用军用等是可信的,值得发展并推广。而把它做为传统矿物能源的替代则完全是悖论。希望这个荒谬的逻辑不要真正成为旷世的笑话!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7 15:40

袁隆平的独白袁隆平老先生是我国水稻领域泰斗,被冠以“水稻之父”。

忙碌了一天的袁老,回到了自己的书房,没有开灯也没打开电脑,而是把自己深深地埋在沙发里,心里很不平静……现在网上有人攻击袁老,说“水稻会像高粱那么高,稻穗比扫帚还大,稻粒似鸽蛋般大小,天气炎热时人们能躲到水稻下面乘凉”是伪科学。唉,那哪是我的事啊 !那是搞基因的人的事,我是搞杂交不孕系的,小打小闹而已,我哪有那么厉害呀!还有人攻击我,说我的“水稻工程”是虚假工程,这可刺到了我的痛处。“谷贱伤农”农民靠种粮所得收益越来越低,要么弃粮进城务工,要么“自己够吃就行”,哪来的种粮的积极性呢?将来大量的杂交稻种上市,种子本身价格就高,收益又低,谁去种呢?随着城市用地的蚕食,耕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贫脊,我的二系三系水稻将来种哪呢?另外,水稻可要大量用水的啊,地表水污染了,地下水枯竭了,哪来的水的保障呢?想到这里,袁老暗然低下了头。

尴尬的事情总是接踵而至,有人批判我的“袁隆平”品牌,说它价值超过 1000 亿元,又不是我说的,是别人的忽悠,能怪我吗?袁老心里盘算着:从 1995 年至 2008 年,不孕系杂交稻累积只种植了大约 1800 万亩,平均每年只相当种植 150 万亩,平均每亩增产不超过 100kg ,区区增产 15万吨(2008全国粮产5.2亿吨),对GDP的贡献仅2亿多元(水稻收购 0.86 元/斤),由此而产生的利润为负数。唉!媒体太能吹,袁老觉得脸有点儿热。

最可恨的是:有人骂我道德缺失,独霸科技成果。袁老有些生气了,脖筋上的血管在有力的跳。“中国水稻之父”这顶帽子是别人强扣过来的!我当然知道杂交水稻不是自己的创意,五十年代东北三江平原那就有人搞了;我当然知道不孕系的杂交水稻也不是我的首创;我当然知道既使手头这点点科技成果也来自团队和纳税人……我当然更知道全国普通杂交稻每年要种植 2.3 亿亩并实实在在产生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而自己的三系二系还处在玩“概念”阶段。但大人物们硬把我推上了“前台”,我退得了吗?袁老蹬起了眼,下意识的抬起胳膊做了个抗议的手势!

其实“祸”起 1994 年,有个叫莱斯特·布朗的人写了本《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书,搅起了轩然大波,嫌言碎语恶意中伤铺天盖地而来,官府和媒体受不了了,结果拿我袁隆平做挡箭牌。通过创造一个美丽神话来消除多方的困惑!哼,袁老从鼻孔里挤出点气流。

神话编出来了,但奇迹却没发生,也不可能发生,这一点袁老心知肚明!那么总有什么人被忽悠了吧。盲目的“粮食自给”的渴望,自我陶醉中可能要酿成“大饥荒”的苦果。

到头来恐怕不是简单的对我袁某“口诛笔伐”了,千古罪人……想到这儿,袁老感到后背有阵阵凉风,额头也渗出了汗水。

袁老毕竟是袁老,良知大大的有。我要反击,袁老主意已定:首先放风说“中国的国有粮库都空了”“中国可能要饥荒”暗示着别指望我袁某水稻能救中国人!接下来要危言耸耳,提示着大饥荒的可怕后果“几千万人饿死”“曾亲眼见过饿死五人”,既使网上这回更多的“板砖”拍来也毫无俱色!反正大家议论纷纷之时,我袁某好乘机抽身,功成名退,力保晚节!

想着想着,袁老睡着了,脸上一片安详。

2009 年 4 月 19 日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8 11:21

接着太阳能光伏达电池的现象继续调侃。

从前天那个帖子里可以清楚的看到,真正所谓的太阳能光伏达发电是精心用高科技掩盖下的谎言和骗局。用 2 千瓦时的传统“脏”能源换来 1 千瓦时的干净能源,不是骗局是什么?同样,风能发电、潮汐能发电等等,都是用相同逻辑掩盖下的欺骗,当然可能程度上有所不同,比如说,光伏达的骗局是 2:1,而大规模的风能发电是 1.2:1,意思是用1.2 份的传统能源换来所谓的 1 份的干净的新能源。那问题是这样的一个骗局为什么最近能大行其道呢?就 拿风能发电来说,这里面没有任何新东西,巨大的钢筋混凝土的风车、巨大的风车叶轮、风车中心的发电机组、巨大的蓄电池阵,等等,都是非常成熟甚至是非常老旧的技术,五十年前就已经有了,但五十年前怎么就没有大搞特稿这所谓的风能发电呢?哦,这里面包含着一个中国因素。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8 11:57

当然了,人类的文明的进步逐渐告诉我们矿石能源不仅不可再生,而且它造成的气候灾难正逐渐的展示给我们人类。

这使得很不团结的人类也产生了这样的一个共识:减少对矿石能源的依赖。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开始开发所谓的新能源,现在刚刚起步,而在所谓的新能源领域,最初的步伐十分凌乱,甚至是荒谬的。问题就在这,既然是荒谬的步伐,那怎么能迈开脚步呢?没问题啊,荒谬的事都是由中国人去做啊,而且中国人热衷于那些荒谬的、不符合常识的、不符合基本逻辑的事!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8 12:36

太阳能光伏达电池板的大规模发展,在技术上更多于依赖多晶硅制造技术的发展,可是在中国,在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却要一年生产出全人类十年才能消化的产品,你说这样的中国人疯狂不疯狂?疯狂,很疯狂,疯狂到把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劳动力的迫害都留给自己,而把清洁能源让给别人。当然,还得给别人补贴,这样的疯狂事在地球上除了中国人能做出来,别人还能做出来吗?再打个比方,某种型号的发动机,它的制造过程全部能耗假设是 1 个单位,而这个发动机在使用的 10 年左右的过程中,又消耗了 1 个单位的矿石能源,好了,我们就认为这个发动机在全寿命成本中要消耗了 2 个单位的不可再生的矿石能源。现在我们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生产出了更好的可能是符合欧Ⅲ、欧Ⅳ标准的发动机了,但是费了很多牛劲,此时生产这个发动机消耗的矿石能源是 1.5 个单位了,当然了,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的消耗降到了 0.8 个单位,哈哈,使用过程是节能了,但总能耗却达到了 2.3 个单位,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的能源技术的进步。表面上的进步却掩盖了增加的浪费,把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劳动力的迫害都留给自己,而把清洁能源让给别人。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引入绿色GDP 的概念谎言一下就会被揭穿的,但中国人敢自我揭短吗?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8 12:59所谓的新能源的调侃一语道破了中国人在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面前的缺欠。同样,袁隆平的神话背后也靠这种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的缺失来支撑着。

袁隆平的神话创造不了粮食大丰收从天而降的神话,也创造不了中国食品安全的神话,更创造不了中国人富裕生活的神话。

每当提起粮食的话题,在中国总是有那么多彼此不可调和的声音,但笔者觉得这些通通都是噪音,因为它不符合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告诉我们粮食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土地,当然也是照耀在土地上的阳光,没有这些什么都没有。当然,耕种粮食土地的增加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农民的意愿。改革开放以来,耕种的土地整体是在增加的,这才为粮食产量的增长留下了最基本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当然,接下来还有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这个技术进步又包括了种子的进步,灌溉技术的进步,化肥和农药的大量的使用。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8 13:16如果水稻确实大量增产了,是不是应该悉数的把这个进步都归功于袁“老先生”,他搞的是二三系不孕系的水稻,按照前面的分析,袁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顶多几个百分点而已。笔者绝不相信袁的贡献能超过灌溉技术的进步和化肥的广泛使用,而且袁的贡献也从来没有覆盖到小麦、玉米甚至大豆。但怎么就把他推到那么高的风口浪尖上去呢?那么袁的贡献到底值不值 1%?他索取的荣誉和金钱与他所谓的贡献对 13 亿中国人而言是否公平呢?如果不公平这背后隐藏什么样的逻辑,全体 13 亿中国人在不久的将来,要为这个不公平的逻辑付出一个什么样的可怕的代价呢?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8 14:18调侃了点中国经济的新能源产业,又调侃了点隐含着定时炸弹的粮食问题,归根到底笔者想表述的是我们的基本逻辑是错的,笔者用无可争议的事实和数据说明这个错误。读者不应该在抱有幻想了。

还是回到房子里面来,这几天各一线城市的地方政府开始频繁的出招,似乎是房子价格的第二波次的调整,媒体的解读叫“具体落实的细化”。这两天也看了新闻,看了所谓的调控,笔者的解读是:今年春天的第一波次的房价调控,是中央级的各部委的联动,主要是唱红脸定调调,房价的指导思想是不要涨的太快,但绝不准跌。到了现在,也就是今年的秋天,球已经踢到了地方政府这一级别,前锋是一线城市,主要是唱白脸的,主打擦边球,笔者以前说的四个非常有力的手段看来一线城市的政府是不肯用,也不想用,因为那会把楼价杀下来。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8 14:46

一线城市这些唱白脸的是怎么操作的呢?找软蛋捏,谁是软蛋呢?外来人口来买第一套房子的,本地人口已有第一套房子想买第二套房子的,本地人口买第一套房子都很吃力的。这些人显然是调控的目标,新闻里说的非常清楚,对他们的贷款一定要从严,要很严,哈哈,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政府的政策。

一线城市擦边球打完,“调控的球”就会踢给二三线城市了,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元旦前后也可能稍晚到春节前后,二三线城市会推出一些什么样的楼市新政呢?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8 16:20

接着太阳能光伏达电池的现象继续调侃。

从前天那个帖子里可以清楚的看到,真正所谓的太阳能光伏达发电是精心用高科技掩盖下的谎言和骗局。用 2 千瓦时的传统“脏”能源换来 1 千瓦时的干净能源,不是骗局是什么?同样,风能发电、潮汐能发电等等,都是用相同逻辑掩盖下的欺骗,当然可能程度上有所不同,比如说,光伏达的骗局是 2:1,而大规模的风能发电是 1.2:1,意思是用1.2 份的传统能源换来所谓的 1 份的干净的新能源。那问题是这样的一个骗局为什么最近能大行其道呢?就 拿风能发电来说,这里面没有任何新东西,巨大的钢筋混凝土的风车、巨大的风车叶轮、风车中心的发电机组、巨大的蓄电池阵,等等,都是非常成熟甚至是非常老旧的技术,五十年前就已经有了,但五十年前怎么就没有大搞特稿这所谓的风能发电呢?哦,这里面包含着一个中国因素。

当然了,人类的文明的脚步逐渐告诉我们矿石能源不仅不可再生,而且它造成的气候灾难正逐渐的展示给我们人类,使很不团结的人类也产生了这样的一个共识:减少对矿石能源的依赖。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开始开发所谓的新能源,现在刚刚起步,而在所谓的新能源领域,最初的步伐十分凌乱,甚至是荒谬的,问题就在这,既然是荒谬的步伐,那怎么能迈开脚步呢?没问题啊,荒谬的事都是由中国人去做啊,而且中国人热衷于那些荒谬的、不符合常识的、不符合基本逻辑的事!

太阳能光伏达电池板的大规模发展,在技术上更多于依赖多晶硅制造技术的发展,可是在中国,在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他们却要一年生产出全人类十年才能消化的产品,你说这样的中国人疯狂不疯狂?疯狂,很疯狂,疯狂到把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劳动力的迫害都留给自己,而把清洁能源让给别人。当然,还得给别人补贴,这样的疯狂事在地球上除了中国人能做出来,别人还能做出来吗?在打个比方,某种型号的发动机,它的制造过程全部能耗假设是 1 个单位,而这个发动机在使用的 10 年左右的过程中,又消耗了 1 个单位的矿石能源,好了,我们就认为这个发动机在全寿命成本中要消耗了 2 个单位的不可再生的矿石能源。现在我们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生产出了更好的可能是符合欧Ⅲ、欧Ⅳ标准的发动机了,但是费了很多牛劲,此时生产这个发动机消耗的矿石能源是 1.5 个单位了,当然了,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的消耗降到了 0.8 个单位,哈哈,使用过程是节能了,但总能耗却达到了 2.3 个单位,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的能源技术的进步。表面上的进步却掩盖了增加的浪费,把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劳动力的迫害都留给自己,而把清洁能源让给别人。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引入绿色GDP 的概念谎言一下就会被揭穿的,但中国人干吗?所谓的新能源的调侃一语道破了中国人在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面前的缺欠。同样,袁隆平的神话背后也靠这种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的缺失来支撑着。

袁隆平的神话创造不了粮食大丰收从天而降的神话,也创造不了中国食品安全的神话,更创造不了中国人富裕生活的神话。

每当提起粮食的话题,在中国总是有那么多彼此不可调和的声音,但笔者觉得这些通通都是噪音,因为它不符合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基本常识和基本逻辑告诉我们粮食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土地,当然也是照耀在土地上的阳光,没有这些什么都没有。当然,耕种粮食土地的增加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农民的意愿。改革开放以来,耕种的土地整体是在增加的,这才为粮食产量的增长留下了最基本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当然,接下来还有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这个技术进步又包括了种子的进步,灌溉技术的进步,化肥和农药的大量的使用。

如果水稻确实大量增产了,是不应该悉数的把这个进步都归功于袁“老先生”,他搞的是二三系不孕系的水稻,按照前面的分析,袁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顶多几个百分点而已,笔者绝不相信袁的贡献能超过灌溉技术的进步和化肥的广泛使用,而且袁的贡献也从来没有覆盖到小麦、玉米甚至大豆。但怎么就把他推到那么高的风口浪尖上去呢?那么袁的贡献到底值不值 1%?他索取的荣誉和金钱与他所谓的贡献对 13 亿中国人而言是否公平呢?如果不公平这背后隐藏什么样的逻辑,全体 13 亿中国人在不久的将来要为这个不公平的逻辑付出一个什么样的可怕的代价呢?调侃了点中国经济的新能源产业,又调侃了点隐含着定时炸弹的粮食问题,归根到底笔者想表述的是我们的基本逻辑是错的,笔者用无可争议的事实和数据说明这个错误。读者不应该在抱有幻想了。

还是回到房子里面来,这几天各一线城市的地方政府开始频繁的出招,似乎是房子价格的第二波次的调整,媒体的解读叫“具体落实的细化”。这两天也看了新闻,看了所谓的调控,笔者的解读是:今年春天的第一波次的房价调控,是中央级的各部委的联动,主要是唱红脸定调调,房价的指导思想是不要涨的太快,但绝不准跌。到了现在,也就是今年的秋天,球已经踢到了地方政府这一级别,前锋是一线城市,主要是唱白脸的,主打擦边球,笔者以前说的四个非常有力的手段看来一线城市的政府是不肯用,也不想用,因为那会把楼价杀下来。

一线城市这些唱白脸的是怎么操作的呢?找软蛋捏,谁是软蛋呢?外来人口来买第一套房子的,本地人口已有第一套房子想买第二套房子的,本地人口买第一套房子都很吃力的。这些人显然是调控的目标,新闻里说的非常清楚,对他们的贷款一定要从严,要很严,哈哈,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政府的政策。

一线城市擦边球打完,“调控的球”就会踢给二三线城市了,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元旦前后也可能稍晚到春节前后,二三线城市会推出一些什么样的楼市新政呢?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9 11:48

作者:有一说一0112发表日期:2010-10-911:33:00

-------------- 谢谢有一说一0112哈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9 12:15

关于正在滴答作响的那颗“粮食”定时炸弹,其实最令笔者忧心忡忡。如果说人民币泡沫破裂了,重新洗牌然后在重新发牌,对于广大平民百姓来说只是一个数据的问题,或者是生活艰难的问题,或者说利用更多业余时间打两份工来维持家境的问题。如果说房产泡沫破裂了,哈哈,广大平民百姓乐了,因为房产泡沫的破裂是价格,或者说是房产所有人换名的问题,房子还在那里,挂在谁的名下其实并不重要,只要广大平民百姓能有称心的、安全的房子可以住就行。但是,粮食安全这个大泡沫破裂了恐怕要危及到每个人的生命的大问题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9 12:31中国耕地的面积笔者宁愿相信有一说一网友提供的 15亿亩的数据,而不愿意相信官方所宣称的 18 亿亩红线;中国粮食的真实产量笔者宁愿相信世界粮农组织的 4 到 4.2 亿吨,而不愿意相信官方所宣称的 5.2 亿吨;另外,用于油料和饲料的大豆对外依赖达 70%,用于饲料和酿酒的玉米对外依赖 30%,用于食用面粉的小麦对外依赖 20%,这些都是真实的。还有,我们每年消费的 7450 万吨的肉禽蛋制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进口,主要是牛肉、乳制品、鸡肉等。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9 12:41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维持现在的生活方式不变,必然要从境外大量的进口粮食、饲料、肉类等,这需要大量的外汇,可是冲突出现了。另一方面,我们开始大量的生产汽车,尤其是改善某些人们生活方式的小轿车的大量出现,要知道,中国现在的汽车生产能力每年在 1800 万辆左右(今年的汽车实际产量可能要达到 1500 万辆左右),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当汇率的冲突、贸易的冲突、最终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走向实际的减少,那么决策者在捉襟见肘的时候,到底是优先进口粮食还是优先进口石油呢?前者可能要影响到广大城市底层居民能否填饱肚子的问题,而后者可能影响到广大公务员们在公路的“私人空间”问题,从人性的贪婪本质出发,决策者们会要石油而不要粮食的,这才是真正的冲突。这样,人为的饥荒可能在不久以后就要发生了。

当然,专家们学者们会编撰出各种各样的借口加以推卸,推卸给天灾推卸给外国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9 12:47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维持现在的生活方式不变,必然要从境外大量的进口粮食、饲料、肉类等,这需要大量的外汇,可是冲突出现了。另一方面,我们开始大量的生产汽车,尤其是改善某些人们生活方式的小轿车的大量出现,要知道,中国现在的汽车生产能力每年在 1800 万辆左右(今年的汽车实际产量可能要达到 1500 万辆左右),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当汇率的冲突、贸易的冲突、最终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走向实际的减少,那么决策者在捉襟见肘的时候,到底是优先进口粮食还是优先进口石油呢?前者可能要影响到广大城市底层居民能否填饱肚子的问题,而后者可能影响到广大公务员们在公路的“私人空间”问题,从人性的贪婪本质出发,决策者们会要石油而不要粮食的,这才是真正的冲突。这样,人为的饥荒可能在不久以后就要发生了。

当然,专家们学者们会编撰出各种各样的借口加以推卸,推卸给天灾推卸给外国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09 13:00笔者继续发挥想象力吧,前几天俄罗斯限制出口小麦,接着乌克兰也限制出口小麦,过几天阿根廷会不会限制出口小麦,再过几天澳大利亚会不会限制出口小麦?好了,当这些概率性的事件都发生了,我们特敏感的中国同胞会怎么样联想呢?他们很聪明,经常像非洲的角马或斑马那样,成群结队的做出同一个结论,义无反顾的像一个方向“迁徙”,完全不会顾及踏着同类的尸体。笔者的意思说,如果粮食危机(其本质是价格危机)真的在中国发生时,我们的同胞会在彼此的伤口上撒盐的,而绝不会发生像纽约大停电那时人性的善意互动,说的直白些,中国人自私、卑劣的秉性会放大中国粮食危机的破坏性!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1 10:00回作者:xdkwwqplayer 回复日期:2010-10-11 09:55:16

--------------------------------------------

我也不幸的被迫读了以前自己写的帖子,回忆起当时绞尽脑汁用过滤过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内心的痛苦。哈哈,现在要重新咀嚼这些痛苦后的痛苦,到头了还是痛苦。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2 09:09作者:yymm1985 回复日期:2010-10-12 03:55:19

lz 请教个问题:关于工作毕业工作两年,通信运营商(三家最烂那个)正式员工,不过在某地市的一个县区,调去市里机会渺茫,工资待遇在当地算是很差,虽然技术过硬,可本人不习惯趋炎附势,因此不得领导喜欢,提拔机会可以忽略不计,自己因此工作心情也很差,如果离职应该可以拿到更多,但是没有所谓“保障”了,家人也不会很同意,怎么办呢。。。

-----------------------------------------------

--

其实网友问了 3 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就业问题。在中国,就业分体制内就业和体制外就业,你现在属于体制内就业。体制内就业的优点是暂时看来是可靠的收入是丰厚的,还有灰色的额外收入。但体制外就业可以激发人的奋斗精神,只是相对风险大一些。笔者的建议是,十年内可考虑体制内,更长远的时间应该考虑体制外。而小城镇的体制内未必有很大的诱惑力,按中国的发展步伐从就业角度看应该是边缘化的。

第二个问题,你提到了个人有一定技术技能,这就要涉及到个人如何发展的问题。凡是小有本领的人就有可能居“能”自傲,在体制内发展空间就会很小,因为你会感到处处受到牵制,时间久了,人就会没有棱角了,哈哈。

第三个问题,是社会保障问题。我猜测你是 25 岁,你想感受到医疗的保障应该是 45 岁以后的事,你知道 20 年以后整个社会会什么样吗?你想享受退休金,那大概是 65 岁以后的事,你知道 40 年以后谁给你开退休金吗?我的意思是那时候是哪个国家哪个政府呢?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羁绊你奋斗目标的因素。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2 09:48

人民币的泡沫背后一定是经济泡沫,经济泡沫中目前人们最普遍关心的是楼市泡沫。但用标准的经济术语来描述的话,应该是经济相对过剩的危机,以及住宅过剩的房价危机。

笔者打算用鞋、电视机、住房和汽车这四件大商品的过剩危机的视觉来阐述全面的经济危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2 10:08

我们先从鞋谈起,中国一年制鞋的能力是 70 亿双,显然并不包括拖鞋啊甚至一次性拖鞋等这些过于简单的产品。

按常识平均一双鞋大概是 40 元左右,这 70 亿双鞋主要包括皮鞋啊、布鞋啊、运动鞋啊等等。读者会说这 40 元平均一双的鞋是不是太便宜了,是的,但这就是中国的现实。那么高档鞋呢?比如在中国贴牌生产的耐克鞋,平均可要 500 块钱一双啊,是的这也是现实。那么中国生产的鞋怎么就那么便宜呢?自然是在血汗工厂里通过压榨那些农民工而获得了低成本;自然是通过不惜破坏环境在皮革的加工染色过程中而获得的低成本;自然是通过一些中国式的发明把一块皮革剖成三层甚至五层而获得的低成本。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2 10:14但是这么便宜的鞋质量这么低劣粗糙的鞋对中国人来说还是太贵了,许多中国人消费不起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消费。于是这 70 亿双制鞋能力是过剩的,过剩多少呢?差不多一半,于是我们就得出口,甚至是拼命的出口,不惜与外国人撕破脸皮的出口。我们的温总理在欧洲说了许多话,核心就是两句话,第一句话,希望欧洲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那么我们中国就可以倾销过剩产品了,欧洲人就找不到理由来一棒子把我们出口贸易打死了。第二句话,希望欧洲取消对中国军品的贸易的限制,或者说是禁令。这样我们中国人一方面可以买些洋枪洋炮,对周边的邻居进行耀武扬威的恐吓,另一方面我们就会发挥中国人特有的“山寨技能”当然同时也是暗示我们中国人承认自己在科学技术领域里是一踏糊涂,糊涂一踏,哈哈。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2 10:41但中国的鞋业真过剩吗?不。笔者以为,一个人每年还是有需要有 5 双鞋更新的。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以笔者为例,东北是春秋夏冬季节非常明显交替,两双棉鞋,两双运动鞋,两双皮鞋,一双布鞋和一双凉鞋,差不多是必须的了。

而现在鞋的平均寿命大概也只有两年啊,如果是廉价鞋寿命恐怕只有一年甚至都不到,中国特色嘛。所以笔者这样 40岁的男人每年就需要更新 5 双鞋,而小孩子和女人恐怕更新的数量要比笔者多,所以取一个保守数字,每人每年需要 5双鞋来更新。如果把这个计算扩大到全中国 13 亿人,显然,中国至少需要每年消耗 65 亿双鞋,那么相对于我们 70 亿双鞋的产能怎么能过剩呢?回答是典型的非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相对过剩!严重的相对过剩必然要导致经济危机。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2 11:02

再看看电视机,中国电视机的生产走的是一个非常清晰的相对过剩路程。从 1980 年以前我们几乎不会生产电视机,到我们不断的重复盲目的引进韩日台淘汰下来的生产线不过 10 年时间,黑白电视机就彻底过剩了,大约在 1990 年我们大大小小的黑白电视机的产能达到了 4000 万台以上,严重过剩了。可是当时的背景是我们中国人 70%的家庭没有电视机,所以只能说是严重的相对过剩了。后来我们开始引进了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线,当然也是重复的、盲目的、别人淘汰的生产线,到了 2000 年我们的电视机生产能力超过了 1亿台,可是当时的中国仍然至少有 40%的家庭没有自己的电视机。随后的 10 年里,电视机的生产技术又迅速更新了,液晶电视取代了彩色玻壳电视机,到了 2009 年各种电视机的生产能力中国已经达到了 1.4 亿台,我们实际生产了接近1 亿台,其中的差不多一半 0.35 亿台是要出口的。显然中国的电视机生产能力是严重过剩的,这当然导致了价格的下跌,导致了电视机的生产企业利润极其微薄甚至亏损。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2 11:20

但是这个过剩仍然是相对过剩,因为在中国有 13 亿人口,如果我们扣除掉最贫困的 3 亿人口没有电视机,那么剩下的10亿人口相当于3.3亿个家庭至少需要5亿台电视机啊(平均每户家庭按 1.5 台电视机计算),而现在的电视机的平均使用寿命或者说是更新速度也就是 3 年,这样计算下来仅家庭电视机的正常更新就需要 1.1 亿台,而现在蓬勃发展起来的宾馆、饭店、KTV 甚至医院学校都大量的需要电视机,所以,即使保守的估计中国每年至少需要消费 1.5 亿台电视机,可是,我们内需实际只有 0.65 亿台,非常明显的相对过剩。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2 11:52

通过对鞋和电视机这两样商品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生产能力相对于中国的社会需求是正常的,健康的。但是,由于分配的扭曲,导致了两极分化,人为的制造出大量的贫困,人为的制造出内需的不畅,人为的制造出商品的相对过剩。相对过剩的产品为了寻找生存之路不得不出口,不得不“卖血”,不得不与进口方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不得不上升为冲突。当然,在国内过剩的商品衍生出另外两个怪物,一个怪物是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断的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并逐渐衍生出一种中国特有的生产制造业的“文化”。另一个怪物是价格的扭曲,由于过剩,导致价格反而下降,这种怪现象在中国虽然有技术进步的因素但主要是商品过剩的市场因素造成的,但长期价格扭曲可是中国特有的怪物。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2 13:51通过鞋我们可以把视野拓展到服装、箱包、腰带等等,在中国,这些产品都是相对过剩的,但笔者又需要强调这些商品可以容忍有大量的库存,而且这些商品在使用过程中不必在消耗能源了。

通过电视机我们也可以把视野拓展到冰箱、空调机、洗衣机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家电等等。在中国,这些产品同样是相对过剩的,不过笔者要强调,这些产品就不能容忍有大量的库存,同样,这些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要消耗能源了,但是不是很多,比如,现在的液晶电视机只有 40 瓦的电功率,平均每天使用即使 10 个小时,全年的耗电量 146 度电,折合成原始的能耗只需要原煤大约 50 千克。

下面笔者所要阐述的房子和汽车可是能耗的大户,而且前者是绝对不能出口的,后者的出口现在看来也是微乎其微,这下可出大问题了。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2 14:08中国的住房对绝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我们只有使用权,而并没有实实在在意义的拥有权,这恰恰是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真谛,因为中国从来不承认真正意义的私有制,由于土地的所有权、规划权和使用权的纠葛,中国的住房就有明显的自己特色了。

楼市总量的第二种估测方法:2009 年中国生产了 5.678亿吨钢铁,其中大约 70%都投向了基础建设领域,而住房大约要消耗基建中的一半即约 1.9 亿吨。

目前多层建筑的钢材消耗为 70kg/平方米,高层大约170kg/平方米左右。如果按 90%用于多层住房,10%用于高层计算。那么平均 80kg/平方米(不考虑中国国特色的偷工减料)。那么 2009 年完成的住房应该有约 24 亿平方米(官方数据是约16亿平方米)——大约0.30亿套(按80平方米/套计算)。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2 14:27

按照这个思路,最近 20 年中国差不多“用掉”了约 40亿吨钢铁(1995年突破1亿吨,2001年突破2亿吨)。依比例计算差不多相当于兴建了 2.2 亿套住房(虽然有些是商业门市房,但在中国一般都住人,可按住房考虑)。在加上 20年前的老房子,估计相当于 3 亿套住房总量,还是可以接受的数据。

这样,所有房子的建筑面积总数约为 210 亿平方米(新老房子均按70平方米/套,官方数据2005年为164.51亿平方米)。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2 14:40

相对我们的近 5.6 亿的城镇人口再加上超过两个亿的流动人口,大约有 7 亿多人口生活在城镇,因为这流动人口中也有很多小城镇流动到大城市的。

现在以大城市为例,笔者武断的将住人的房子分成三类,一类是正常三口之家,一类是孤老寡居者的空巢只住一两个人,一类是混居的住宅,比如像出租屋那样,一套房子住三五个人,甚至到十人以上,我们笔者采取一个折中加权,估算出每套房子现在平均要住 4 个人。那就可以理解为现在大中小城市加城镇一共正在使用的住宅大约 1.75 亿套,干脆就近似按 1.8 亿套吧。相对现在城市的 3 亿套以上的实际住房房保有量而言,住宅过剩的很严重啊。如果在保守一点按每套住房住 3 个人,那也只有 2.3 亿套房子被使用着,总的空置率也要高达 23%啊。而房子每年还要继续生产出 0.3 亿套,空置率每年增加 10 个百分点。

作者:辉煌的泡沫 日期:2010-10-12 16:41

人民币的泡沫背后一定是经济泡沫,经济泡沫中目前人民最普遍关心的是楼市泡沫。但用标准的经济术语来描述的话,应该是经济过剩的危机,以及住宅过剩的房价危机。笔者打算用鞋、电视机、住房和汽车这四件大商品的过剩危机的视觉来阐述全面的经济危机。

我们先从企业谈起,中国一年制鞋的能力是 70 亿双,显然并不包括拖鞋啊甚至一次性拖鞋等这些过于简单的产品。平常时平均一双鞋大概是 40 元左右,这 70 亿双鞋主要包括皮鞋啊、布鞋啊、运动鞋啊等等。读者会说这 40 元平均一双的鞋是不是太便宜了,是的,但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那么高档鞋呢?比如在中国贴牌生产的耐克鞋,平均可要500 块钱一双啊,是的这也是现实。那么中国生产的鞋怎么就那么便宜呢?自然是在血汗工厂里通过压榨那些农民工而获得了低成本;自然是通过不惜破坏环境在皮革的加工染色过程中而获得的低成本;自然是通过一些中国式的发明把一块皮革剖成三层甚至五层而获得的低成本。

但是这么便宜的鞋质量这么低劣粗糙的鞋对中国人来说还是太贵了,许多中国人消费不起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消费。于是这 70 亿双制鞋能力是过剩的,过剩多少呢?差不多一半,于是我们就得出口,甚至是拼命的出口,不惜与外国人撕破脸皮的出口。我们的温总理在欧洲说了许多话,核心就是两句话,第一句话,希望欧洲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那么我们中国就可以倾销过剩产品了,欧洲人就找不到理由来一棒子把我们出口贸易打死了。第二句话,希望欧洲取消对中国军品的贸易的限制,或者说是禁令。这样我们中国人一方面可以买些洋枪洋炮,对周边的邻居进行耀武扬威的恐吓,另一方面我们就会发挥中国人特有的“山寨技能”当然同时也是按时我们中国人自己在科学技术领域里是一踏糊涂,糊涂一踏,哈哈。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