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经济危机(1793 年)然而,纺织工业的投资和生产能力的增长又一次超过了其他部门的吸纳能力,第二次危机降临了。1792 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事件开始增加。 1793 年英国对法国宣战,英国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1792 年到 1793 年,100 支棉纱价格从 30 先令跌至 16 先令。企业破产数量急剧增长,甚至连一家最大的负债达 100 万英镑的企业也宣告破产。企业破产带动银行破产,400家地方银行有 100 家停止支付。
大量破产减少了供给,价格暴跌扩大了需求,两者结合使棉纺织业的激烈竞争迅速缓解。战争虽然使对欧洲大陆出口锐减,但大量的军事订货推动了重工业和机器加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内需求。军用被服订单大增,呢绒业率先走出危机。降价增加了外国对英国纺织品的需求,对美洲出口弥补了对欧洲出口的损失而有余;与此同时,失业工人或被招募至军队,或漂洋过海到美洲谋生,工资止跌回稳,使工人的纺织品市场得以恢复。因此,到 1794 年,工商业的状况开始好转。
第三次经济危机(1797 年)过了四年,第三次危机爆发。1794 年到 1795 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军事开支一部分扩大了内需,另一部分却造成了国际收支失衡。1793 年到 1796 年间,英国在国外军事开支高达 3800 万英镑,加上大量进口粮食,使英国黄金滚滚外流。黄金外流使金价上升,许多银行倒闭,市场需求进一步缩小,物价大跌,终于促成了 1797 年的经济危机。黄金危机给英国纺织工业的打击可谓是雪上加霜。然而,由于纺织和动力技术仍在迅速进展中,采用新技术的大企业很快适应了下跌的物价,并且有新的利润产生,纺织业不久又繁荣起来。
第四次经济危机(1810 年—1814 年)好景持续了 12 年,到 1810 年第四次危机终于爆发。由于繁荣持续的时间长,这次危机的严重程度也超过以往各次。1808 年,美国对英国实行禁运,严重威胁了英国纺织品的出口,并使棉花价格暴涨。
英国被迫把目光投向南美。南美被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新市场,在出口信贷的支持下,大量纺织品被送进了南美各地的货栈,使纺织业的繁荣得以延长至 1810 年。但是,1809 年英国农业再度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因此,当 1810 年南美的纺织品开始退回英国时,英国的纺织工业失去了希望,一泻千里,大工厂裁员过半,中小工厂关门大吉,物价下跌 40-60%。正在市场一片恐慌之际,1811 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次对英国实行禁运。雪上加霜的打击。
危机持续了 4 年多,单纯靠淘汰落后企业、裁员、削减工资、降低价格,都不足以使纺织工业庞大的生产能力得以消化。
第五次经济危机(1816年)
1814 年世界市场出现巨大转机,拿破仑战败,欧洲大陆市场开放,英国商品对欧洲大陆的出口额从 1811 年的 1300 万英镑,急增至1814 年的 2700 万英镑;1815 年,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对美国输出额从1814年的8000英镑激增至1330万英镑。于是,英国工业空前繁荣。但是,英国货的生产和运输能力过于强大。1814 年底,欧洲大陆市场即告饱和,1815 年对欧洲出口即下降 23%;由于美国市场迅速接替,繁荣得以继续,但过了几个月,北美市场也饱和了。1816年,英国对美输出额下降了 28%。同时,由于军事订单下降,黑色冶金业和煤炭工业第一次生产过剩,原来每吨高达 20 英镑的铁价跌至8 英镑。于是,英国工业陷入第五次危机。1817 年,英国第一次提出了旨在减轻失业、启动需求的公共工程拨款法案。法案批准拨款100-200 万英镑,资助建设运河、港口、道路和桥梁。这是市场经济国家用财政手段缓和经济危机的最早尝试,比凯恩斯主义的提出早了100多年。
第六次经济危机(1819 年—1822 年)但是,对于英国庞大的过剩生产能力来说,区区一、二百万英镑无疑于杯水车薪。事实上,1817 年以后,虽然利润和生产有所恢复,但供过于求的总体态势仍未改变,因而投资繁荣没有到来。1815 年到 1817 年之间,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几乎增长了 5 倍。这说明英国企业主们纷纷将赚得的利润放进银行,从而使这一轮经济恢复十分乏力。黄金涨库给外国债券的推销提供了良机,1817 年至 1818 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数量达到 3800 万英镑。巨额资金外流让外国增加了购买能力,英国工业的剩余生产能力才被部分吸纳。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随着英国粮食歉收,来自殖民地的原材料涨价,黄金外流,国内外市场需求再度萎缩,1819 年,英国经济陷入了第六次经济危机。1819 年破产事件超过 1815-1816 年危机的最高点。1819 年11 月,棉纺织工业三大中心——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培斯利——工人的工资降低了一半以上,全国食品消费量比 1818 年减少三分之一。由于世界贸易的恢复,1815 年和 1819 年两次危机对美国、法国、德国正在成长的纺织工业和冶金工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第七次经济危机(1825年)这次危机持续很长时间,直到 1824 年才出现新的繁荣。严重的生产过剩使资本家不敢投资,利润源源不断变成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1819年为360万英镑,1820年为820万英镑,1821年为1120万英镑,1822年为1010万英镑,1823年为1270万英镑。于是,相似的一幕又上演了。从 1821 年到 1825 年,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 4897 万英镑公债,而英格兰银行对国内私人贷款却急剧萎缩。这些公债转过来又成为对英国商品的购买力。英国输往中南美洲的棉纺织品从1824年的150万英镑,激增至1825年的395万英镑。出口猛增一方面刺激生产和投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则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再一次使供给严重超过需求。1825 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而南美洲投资也被证明是一场豪赌。投机商人和银行首先大量破产,继之第七次危机席卷英国主要工业部门。
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 75%-80%,机器工业首次受到危机的严重袭击。更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外国公债上净损失达 1000 多万英镑,对资本家和英国国力都是一个沉重打击。此类现象后来在对美国铁路的投机上再次重演。债券投机屡屡失败是英国走向相对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价格大幅下跌,英国货倾销美、法、德各国市场,重创了它的竞争对手。
第八次经济危机(1837 年—1843 年)1825 年危机以后,纺织工业仍然步履蹒跚。但是,铁路业兴起,带动冶金、煤炭、机车制造业的发展,运输成本迅速降低,进而带动其他工业的发展,英国经济经历了长达近 12 年的繁荣。1834 年到 1836年,英国成立股份公司名义资本额为 10520 万英镑,其中铁路占 6960万英镑,银行机构占 2380 万英镑,保险公司占 760 万英镑,采矿企业占 700 万英镑,运河占 370 万英镑。除铁路因素外,另有两个因素使繁荣得以延长。其一是从 1833 年到 1836 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价格下跌到 60 年来的最低水平,从而使工业品市场扩大。其二是向美国输出资本和商品,仅1832年到1833年,英国对美出口就从547万英镑增加到 1243 万英镑。与此相应,则是大量黄金从英国流向美国。
1836 年,两个主要因素先后发挥到顶点。铁路建设投机过度,建设成本大幅上升,收益转为亏损;英格兰银行控制黄金外流,美国信贷紧缩,英国对美出口 1837 年比 1836 年下降了三分之二。于是英国陷入了第八次危机。棉纺织业仍然首当其冲,呢绒业、亚麻和丝纺织工业都陷入困境,冶金工业、造船业、煤炭业大规模裁员、减薪,单是具有工会会员资格的炼铁工人的失业率就从 1836 年的 5%上升到1837 年的 12%。更加严重的是铁路建设规模大幅度收缩,反映上年建设规模的通车铁路长度1838年为357英里,1839年仅为78英里。
就在这时,农业连续两年歉收,小麦价格在 1839 年比 1836 年上涨了48%,使国内的工业品需求进一步萎缩。1839 年,美国棉花歉收,加上合众国银行力图垄断棉花贸易,棉花价格暴涨。工业品价格下跌而小麦、棉花涨价,出口下降而进口增加,使英国出现贸易赤字。因此,黄金大量外流。为控制黄金外流,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提高利率,客观上进一步缩小了国内投资。这样,1837 年开始的危机就变得格外严重,事实上,萧条持续了 6 年。在此期间,英国商品继续对其他国家进行倾销,但美、法、德等国则加强了贸易保护,双方展开拉锯战。
这场大危机对美国、法国、德国也同样产生严重影响。美国的萧条也持续了六年。从1837年到1842年,美国破产事件达33000起,破产总金额达 44000 万美元,而当时美国最大的企业规模在 1000 万美元左右。同期,工资水平下降了约 30%-50%。危机在法国和德国的表现相对缓和。由于法、德两国大工业比重较小,生产不能迅速扩大,信用制度又不发达,所以在经济繁荣时期,发展比较缓慢,在经济衰退时期,下降幅度也就比较小。虽然如此,危机期间英国货的倾销却使法、德两国的新兴工业损失惨重。1839 年,德国从英国进口的棉纱超过国内产量的两倍。1842 年,由于英国货的竞争,法国棉布出口额下降 29%。
第九次经济危机(1847 年—1850 年)1843 年到 1847 年,英国启动了新一轮繁荣。这一轮繁荣的主要成因是冶金和机械制造技术的飞速进步。由此,铁路建设和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新一轮铁路建设热潮兴起。纺织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使纺织业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利润。此外,英国拼命开拓国外市场。为进一步打开主要贸易对象的市场,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其主要举动是废除本国征收农产品进口关税的《谷物法》,从而一方面降低粮价,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其他各国开放市场。第二,则是寻找新的出口对象,特别是扩大对亚洲和非洲的出口。1840 年英国用炮舰开打中国大门,1842 年强迫中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并对英国商品豁免关税。英国对中国的出口额 1840 年为50万英镑,1845年即增加了4倍。40年代,英国棉布出口增加了56700 万码,其中欧洲 2200 万码,美国 7200 万码,而亚洲和非洲却占了 36200 万码,为增加额的 64%。这样,从 1842 年起,英国经济渐渐转入繁荣。
与此同时,以往曾经延长并加深繁荣的投机手段也在起作用,那便是贷款给美、德等国,使它们有能力购买英国的铁轨、机车。1825年到1840年,英国建成铁路不到1300公里,1841年到1848年则建成铁路 6900 公里。同一时期,世界铁路网从 8600 公里扩大到 38000公里。1839年至1847年间,德国生铁净进口量增加了8倍,达114000吨,相当于国内产量的 42%,1841 年到 1845 年间,美国每年进口 10万吨以上的生铁、钢和铁轨。进口绝大部分来自英国。法国冶金工业得到高关税保护,没有受到英国钢铁制品的冲击。由于这一政策,法国冶金工业迅速发展。就蒸汽机马力数而言,至 1847 年,法国跃居世界第二。
然而,纺织工业很快面临生产过剩,1845 年出口额即达到最高峰。对中国和印度出口首先下降,接着,由于农业歉收,对欧洲的出口也下降了。 1846 年,对美洲和非洲的出口跟着下降。1846 年,美国棉花歉收,棉价价格上涨达一倍,进一步使纺织品的消费量萎缩。
事实上,1845 年底危机已初露端倪。除国外市场饱和外,对于铁路的投机也开始破灭。1845 年 10 月股票价格下跌达 30%-40%,许多公司垮台。由于政府要求各股份公司将部分资金存入国库以证明其可靠,许多资金不足的公司跟着破产。但是,因祸得福,那些交出保证金的公司反而赢得了公众的信任,结果 1846 年获得议会批准的铁路设计方案增加了一倍,铁路建筑被推向高潮。事实证明,这是危机前最后的挣扎。在其他部门物价下跌之际,铁路通车后缺乏相应的运输量,收入远低于预期;相反,建设铁路的各项费用却迅速膨胀。1847 年秋,铁路投机终告破产,英国第九次经济危机开始了。许多线路停目铺设,干线铁路的工程进展大大放慢。恰在铁路危机爆发之际,又出现英国和中欧、南欧地区农业严重歉收,1847 年 5 月底,粮食价格比 1845 年上涨一倍,进一步缩小了工业品市场。由于繁荣被投机因素延长,危机爆发的烈度和持续的时间也超乎寻常。铁路工程量连续5 年下降,到 1852 年时,从事铁路建设的工人数目比 1847 年少了五分之四以上。相应地,铁价下跌一半,冶金和煤炭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斯塔福德郡 137 座炼铁炉中,58 座停产。生铁产量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内减少了三分之一。棉纺织业本来已经在下降中,随着铁路投机的破灭和粮价飞涨,进一步落入低谷。1947 年 11 月,在纺织工业中心之一兰开夏地区,920 家棉纺织工厂中,有 200 家完全停业,其余的多半一周开工 2-4 天。70%以上的工人遭受失业或半失业的打击。
英国的危机很快传递到其他国家。法国的情况与英国很相似,纺织工业早在 1845 年就出现随着英国纺织品的倾销而出现危机,铁路建设狂潮也终于在 1847 年下半年退潮。随着英国工业陷入危机,法国工业遭受着英国货的更严重的冲击,从而危机也就更加严重。1848年,法国工业生产总共下降了 50%。在危机的冲击下,法国再次爆发革命。德国工业由于保护较弱,受英国危机的影响更大。1847 年冬,克莱费尔德8000台织机中有3000台停工,1848年上半年科隆14家工厂中只有 3 家开工,埃尔富特的工业几乎完全停顿。由于德国本国就靠更残酷的剥削抵抗着英国货的倾销,危机到来后,工人处境更加恶化。 1847 年就多次爆发反饥饿的暴动。1848 年 2 月法国巴黎爆发革命,3 月德国柏林也爆发了革命。
美国的冶金业受英国危机影响最严重。1846 年生铁进口量只相当于美国国内产量的十分之一强,1851 年进口量几乎与国内产量持平,本国产量大幅减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国追随英国《谷物法》的废除,将金属进口税从 75%-110%下调至 30%。结果,英国钢铁潮水般涌入美国,在新税则实施三年内美国钢铁产量下降了 33%。其他经济部门的情况却比较缓和。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欧洲农业歉收成了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好机会。1845 年到 1847 年,谷物和面粉出口值增加了 6 倍,棉花出口量减价增,总收入还有所增长。因此农村地区对工业品的需求继续旺盛。第二,1847 年以前美国银行系统还停留在上次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存贷款数量都很有限,因此繁荣中的投机成份较少,危机也就比较浅。第三,1848 年 1 月加利福尼亚发现大金矿,淘金热潮刺激了美国铁路的大发展;第四,1848 年初对墨西哥作战产生了大量军事订货;第五,欧洲革命使资金大量外逃,流入美国(以及英国),增加了美国的资金供给。
美国经济的相对独立对于英国摆脱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英国的冶金工业的衰退相对减缓。危机带来大量破产,工资及原材料成本下降,技术革新速度加快,垄断程度提高,例如,1846 年英国还有200家铁路公司,到1848年即减少到20家大公司和几家小公司,从而为走出危机铺平了道路。
第十次经济危机(1857 年—1858 年)与此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也在悄悄发生。首先,英国纺织业中大型工厂彻底驱逐手工工场,手织机彻底退出市场。此后,英国对法、德、美各国的纺织业的优势进一步增强。第二,蒸汽机迅速应用于海运业,大大降低了海上运输的成本,提高了速度。第三,电报开始普及,现代通讯初露端倪,经营的可控性大大提高。第四,制造技术不断革命,机器性能和成本比大大提高。
此外,新的市场得以开拓,旧的市场得以深化。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淘金热形成了庞大的新市场。从 1848 年到 1857 年,从这两地运出的黄金总额超过 10 亿塔勒。英国还加紧开发印度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殖民地手工业不断被摧毁,殖民地市场不断开拓。第三,英国废除《谷物法》带来自由贸易思潮的兴起,除美国外,瑞典、比利时、荷兰甚至法国都降低关税,扩大了英国工业品的市场。所有这些技术和市场因素,促使英国在 1850 年前后走出危机,转入一个长达 7 年的繁荣期,并带动其他各国摆脱危机。
从 1847 年到 1853 年,英国对仅对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出口即从1260万英镑增加到3820万英镑,其新增需求量等于1847年以前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总额。从 1847 年到 1857 年,英国对自己殖民地的出口额增加了一倍,英国出口商品的三分之一为殖民地所吸纳。
1850 年代美国铁路建设出现新的高潮,建成约 33000 公里铁路。在关税降低的前提下,这个庞大机车和铁轨的市场基本上为英国所占领。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英国商品出口扩大还伴随着价格上涨,这说明英国工业的处境特别有利。价格上涨减轻了对法、德两国工业发展的压力,法德两国的重工业进展迅速。从 1846 年到 1858 年,普鲁士的蒸汽机功率增加了 4 倍多。几乎同一时期,纱锭数目大约增加了 1倍。法国的速度稍慢,纱锭数目只增加约一半,蒸汽织机增加一倍,重工业约增长 75%。 1850 年到 1857 年,美国工业和运输业的资本额增长也很迅速,虽然其中约有近一半是英国债券和股票。冶金和机械制造业进展较慢。煤炭业生产能力则增加较快,约为一倍半。
在丰厚利润的刺激下,信用高度膨胀,投机猖獗。从 1850 年到1857年,伦敦9家股份银行的存款增加1.5倍,从1800万英镑增加到4300万英镑。美国的银行数从824家增加到1416家,放款业务从44500万美元增加到68400万美元。德国银行数目从9家增加到29 家,钞票发行额增加 1 倍。法兰西银行的放款业务增加了两倍多,从 18 亿法郎增加到 56 亿法郎。出口信贷和空头期票制度广泛发展,银行大量凭空头期票放款给自有资本额很小的公司。这一方面延长了繁荣,另一方面却增加了风险。此外,滥设企业骗取小额投资者信任和钱财之风盛行,许多银行参与制造泡沫,造成股票价格暴涨暴落。
但是,由于工人工资总是被压得过低,市场容量很快就被充满了。
事实上,到 1854 年时,危机已经开始冒头。由于连续三年对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出口增长过猛, 1854 年时纺织品价格下跌,企业不得不缩减生产。铁的出口量也下降了,与 1854 年相比,1855 年扁铁的价格下降 15%,生铁价格下降 11%。在英国商品的冲击下,美国、法国、德国的工业生产都出现下降。幸而金融投机人为地扩大了市场需求,铁路建设一再扩张,投机性创业热潮不断高涨。 1856 年,英国的出口一跃增加了 2000 万英镑。在投机狂热中,物价飞速上涨,1857 年中与 1856 年初相比,棉价上涨了 37%,棉纱上涨 28%,糖上涨 4%,澳大利亚羊毛上涨 50%,咖啡上涨 44%,烟草上涨 100%。在高价格的刺激下,生产一再扩大。与此同时,则是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购买力不足。于是,以英国为中心的第十次经济危机终于更加猛烈地到来了。
1957 年秋,靠空头支票、出口信贷生存的进出口商首先大批破产,继之,银行纷纷倒闭。一度同纽约争夺全国金融中心地位的费城,几乎全部银行都停止支付。随后,纽约 63 家银行中 62 家遭到挤兑而停止支付。贴现率上升到 60%-100%。铁路公司的股票价格跌去85%-87%。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英国,英格兰银行将贴现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 10%。破产银行和有价证券共损失达 8000 万英镑,危机造成的全部损失则高达 25000-30000 万英镑。在德国的贸易中心汉堡,曾因信贷贸易而异常繁荣的交易所一片混乱,数以百计的银行和工商企业倒闭,贴现率提高到 12%。法国情况稍缓和。从 1856 年到 1858年间破产事件 12030 起,动产信用公司股票价格下跌 64%,达姆斯塔特信用银行股票价格下跌一半,法兰西东方铁路公司股价下跌三分之一。欧洲破产公司的债务总额高达 7 亿美元。
危机暴露出的损失充分说明,从 1854 年到 1857 年的繁荣是靠金融投机支撑的。一旦金融系统崩溃,实业必将以更大规模破产。1857年 12 月英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一半,但存货却增加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都大规模停工、减产,物价急剧回落。美国的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减产 20%- 30%,铁路建设工程量缩减一半,造船量减少四分之三。每周运煤量减少 15000 万吨,许多煤矿关闭,煤价大幅度下跌。美国农业这回也损失惨重,由于俄国小麦的竞争,欧洲粮食本已过剩,又加上美国小麦丰收,播种面积扩大,结果粮食价格急剧下跌。在西部,粮价下跌了 60%-70%,90%以上的农民无力偿还债务。国内工业品市场进一步缩小。有意思的是,在 1857 年上半年,美国还再次降低了铁和纺织品的进口税,从而加剧了国内工业的困境。
由于竞争力弱,法国的生产和贸易缩减情况也比英国更严重。铁路建设缩减三分之二以上,生铁价格不断跌落,至 1864 年跌去一半。
丝纺织工业出口额减少 7500 万法郎,价格跌去 30%-40%。小麦价格跌落一半,农民苦不堪言。德国也难以幸免。至 1857 年底,棉纺织工业产量即下降 28%,生丝产量减少 24%。到 1858 年,棉纺织品下降了 42%,呢绒出口下降 15%,亚麻布出口下降了 82%。在产量减少的同时,价格直线下跌。生丝价格二年之内跌去 25%。
危机使工人饥寒交迫。1857 年 11 月,曼彻斯特 45000 名工厂工人有 1 万多人失业,18000 人半失业,此外还有成千上万家庭工业中的失业工人。同期,金属加工中心谢菲尔德工人的工资总额同比减少三分之二。从1847年到1857年,英国棉织品的出口从2330万英镑增加到3910万英镑,而国内消费量却从2150万英镑减少到1710万英镑。
第十一次经济危机(1867 年—1868 年)由于英国技术和设备先进,竞争力强,有能力利用危机向外低价倾销,英国工业最先从危机中恢复过来。到 1858 年下半年,英国出口额已经有了显著增长。考虑到危机的深度,在短短一年之后能克服世界市场的萧条而走出危机是很困难的。但是,印度和中国市场再次帮了英国的大忙。1858 年中,印度士兵的起义被镇压,英国委派了第一任印度总督,印度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同期,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天津条约签订,中国的大门进一步向英国商品打开。1857年至1859年间,英国棉纺织品的输出额从3900万英镑增至 4800 万英镑。在增长额中,印度占了将近 90%。1860 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几乎比输往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棉布总数多一倍。对中国、日本、爪哇等地的输出额也很大,超过对欧洲大陆输出额的 60%。
英国纺织工业的复苏使美国的棉花收入增长,从而促进了工业品需求的扩大。此外,1859 年科罗拉多金矿和内布拉斯银矿发现,石油工业兴起,也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1859 年,美国石油产量为8.4万加仑,1860年增加2100万加仑,1862年增至12800万加仑。
于是,美国经济也由雨转阴,进而转晴。法国的萧条却持续了将近三年。冶金业的萧条一直持续到 1862 年。1860 年,世界经济开始新一轮高涨。
然而,1861 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繁荣的脚步不得不调整。1860年欧洲需要的棉花有 85%来自美国。战争爆发后,北方封锁南方的棉花外流,使输入欧洲的美棉降到 1860 年的 3%-6%。结果欧洲棉纺织业停工待料,棉价涨达 3.5 倍。毛、亚麻和丝纺织业取而代之,成为输往亚洲、南美和非洲的主要产品。与此同时,机器制造和冶炼技术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了钢铁价格,铁路建设掀起又一轮高潮,而且这一轮高潮的主要地区就在欧洲,十年内铁路长度扩大了一倍。俄国铁路建设速度最快,但与美国一样,也带动了英国的机车和铁轨出口。
英国还在印度境内修了 5000 公里铁路,在澳大利亚修筑了 1000 公里铁路。这一切都使冶金工业、机器制造业得到大发展。
除铁路以外,带动新繁荣的还有英国造船业的进展。这一时期各国都扩充军备,而以英国为最,英国花大力气用铁甲舰代替木制帆船,大量的新船厂应运而生,旧船厂也纷纷进行技术改造。陆军配备了新式来复枪和大炮。这一时期,机器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烤面包机,缝纫机,收割机,甚至火柴、卷烟、面粉生产都开始机械化。
繁荣产生了新的投资泡沫。从 1863 年到 1867 年,英国出现了3500 多家股份公司,名义总资本将近 7 亿英镑,但实收资本很少超过名义资本的 20%。由于对 50 年代投机破灭的记忆深刻,法国的泡沫没有像英国那么大。但新的股份公司也大量出现,从 1861 年的 108家增至 1865 年的 269 家。德国由于普丹战争和普奥战争,投机风也较弱。
尽管有南北战争,但美国的投机和创业风却十分强劲。仅马萨诸塞州,从1863年到1866年就成立了529家股份公司,资本总额达9600万美元,而上一个繁荣期内的1854年到1857年只创办了96家公司,资本总额仅为 600 万。这一时期的石油公司发展最快,内战时期成立了 1100 家石油公司,股本总额高达 6 亿美元,其中实收股本 9000 万美元。铁路建设也再上新台阶,1861 年铁路股票价格曾跌至 41,到 1864 年达到创纪录的新水平: 118。
但是,危机的阴影又一次逼近了。由于资本家对前景过于看好,投资不断扩大,导致投资品价格不断上升,与 1861 年相比,1867 年单座炼铁炉的产量提高 30%,但苏格兰生铁的价格却反而上涨了 23%。
而与此同时,却由于产出迅速增加,销售日益困难,消费品价格开始回落。
事实上,早在 1864 年,英国铁路建设规模就缩减了 40%,造船业也在 1864 年达到生产的最高峰并开始收缩。同时,由于大量进口印度棉花,英印贸易逆差在 1864 年高达 3200 万英镑,黄金外流严重,迫使英格兰银行提高贴现率。资金紧张,铁路投资收益下降,使一家信誉与英格兰银行相当的奥弗伦-格尼公司银行股票下跌。随后,该公司投资于其中的两家铁路公司破产,该银行公司也接着倒闭,并引发了全国银行系统的挤兑风潮。许多银行和金融公司的股票下跌二分之一、三分之二,甚至六分之五。股票价格下跌幅度最大的一天之内,市值损失高达 13000 万英镑。于是,实业扩张中的泡沫显现出来了。
这是英国经济史上的第十一次危机。由于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也可以说是第十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867 年春,英国棉花纺织工业生产缩减 20%- 25%,丝织品输出减少 23%。毛纺织业出口1868 年比 1866 年下降 30%。生产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英国的重工业。
1867年铁路建设比1866年下降30%。1866年中,苏格兰地区137座炼铁炉大半停止生产。造船业从 1865 年到 1867 年下降达 40%。不巧的是,欧洲粮食连年歉收,1867 年到 1868 年期间的小麦平均价格比1864 年到 1865 年高 50%-60%,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工业品市场需求。
英国的危机于 1867 年蔓延至法国。1867 年法国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法郎。棉花消费量下降 25%,停止运转的纱锭占总数的五分之一。棉纺织品的价格下降给毛纺织业和亚麻纺织业以致命打击。由于军事订货的增加,重工业的危机稍轻。但铁路建设规模也缩减了一半,1867年通车铁路总长度1198公里,而1868年仅为613公里。
危机对德国的影响主要限于纺织工业,纺织品出口大幅度下降。
毛纺织品从1865年到1867年下降52%。亚麻织品从1867年到1871年下降一半。棉纺织品情况较好,到 1869 年内才减少 19%,但此期间价格也在不断下跌。重工业得益于军事订货,以及为调动军队而赶修铁路,生产下降历时较短,幅度较小。战争的另一个正效应是生铁进口量下降,使铁路订货主要被国内冶金工业吸收。
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内战一结束,物价就迅速下跌。但这主要是由于战争期间的通货膨胀。1866 年到 1867 年,生铁、煤和铁轨的产量就都创造了新记录。原先生产武器的工厂转而生产机车、农业机器和其他新式机械,也增加了对金属的需求。英国危机降临后,英制品以更大规模涌入美国,打断了美国的战后繁荣。 1865 年上半年,输入美国的英国棉纺织品为 2400 万码,下半年就激增至 9800 万码。
受害最深的是美国造船业。从 1864 年到 1869 年,造船业生产下降了34%。然而,美国造船业的危机不仅仅是周期性的危机。事实上,由于英国造船业的强大竞争力,美国造船业一直到 19 世纪末才重新达到或超过 1864 年至 1865 年的水平。
第十二次经济危机(1873 年—1879 年)由于美国幅员辽阔,铁路建设的潜力很大,南北战争结束又扩大了南部对北部工业品的需求,也加快了西进的步伐,铺设新线仍然有诱人的利润前景,故美国铁路建设率先走出低谷。1865 年至 1875 年,全世界铁路线从 14.6 万公里增加到 29.6 万公里,其中美国占一半以上。从1865年到1873年,美国铁路投资约20亿美元,其中在英国筹集的资金约占一半。如此大规模的铁路建设给英国重工业提供了强劲的需求,使英国经济走出危机。
1871 年德国战败法国,实现全德统一,并获得法国纺织工业发达的阿尔萨斯和煤铁资源丰富的洛林,以及 50 亿金法郎的赔款,德国经济迅速繁荣起来。为赶超英国,德国政府大量投资重工业,并努力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提高产业集中度,使德国工业实力迅速增强。
1873 年,煤炭产量达 2726 万吨,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英两国。
鲁尔区成为德国的钢铁工业、制造业和军火工业的集中之地,钢铁工业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但纺织工业的发展速度较慢, 1871 年时仍只及英国30年代的水平。
德国的兴旺是法国的衰落,大量赔款使法国税收沉重,债台高筑,经济发展缓慢,只在 1873 年危机前夕才出现一些繁荣景象。
在美、德两国繁荣的带动下,英国经济也摆脱了上一轮危机的阴影。从1868年至1873年,英国钢铁出口值增加一倍多,从1760万英镑增加到3770万英镑,煤出口值从540万英镑增加到1320万英镑,但纺织品增加较慢,从 7970 万英镑增加到 9420 万英镑。但英国国内市场扩展缓慢,英国工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1970 年,英国的采煤量占世界采煤量的 51.5%,生铁占 50%,钢产量所占比例更高,英国的棉花消费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
但是,美、德两国的经济高涨免不了投机泡沫,特别是美国,是在英国资本的刺激下膨胀起来的。投资和生产猛烈扩大,市场需求远远跟不上增长,结果便是投机破灭,经济萧条。
1872 年,由于建设成本高涨,预期收益下降,美国的铁路线增长速度开始放慢,机车及铁轨订货开始减少。于是,铁路股票价格开始下跌。从下跌转为暴跌的,是开始于 1873 年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股市暴跌,24 小时内股票贬值达几亿盾。维也纳交易所危机引发了第十二次世界经济危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金融市场的一片恐慌,铁路股票纷纷下挫。1873 年 9 月,美国最殷实银行之一的杰依—库克金融公司因铁路投机破产,纽约股市狂泻,5000 家商业公司和 57 家证券交易公司相继倒闭,纽约证交所第一次关门 10 天。
此后,美国铁路线增长率连续四年下降,生铁产量由 260 万吨降至190 万吨,船舶下降 60%,机车下降 70%。进口从 1872 年开始下降,连续四年,降幅达 36%,其中铁和纺织品的进口分别减少了 82%和45%-55%。只有钢产量保持增长,并于 1875 年大幅增长。
德国遭到重创。特别是重工业,迅猛发展后是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生铁产量连续三年下降。危机爆发前的最高产量为 224 万吨,1876年降至 185 万吨,一直到 70 年代末,产量才达到并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克虏伯等大工厂解雇了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工人。直到 1879 年和 1880 年,车床的开工率还只有 30%。轻纺工业发展缓慢,危机也就比较轻。1875 年棉花消费下降了 10%。农业却遭受沉重打击。随着水陆运输的畅通,美国、东欧和印度的粮食大量输入,粮价大幅下跌。
法国经济繁荣程度不高,受打击却不轻。1873 年法国的棉织业产量减少 40%,煤、铁的产量都大幅减少,而且萧条持续了很长时间。
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萧条当然直接影响到英国。生铁产量,1872年为685万吨,1873年降为667万吨,1874年降至609万吨;生铁出口量的降幅更大,1872年为396万吨,1873年为347万吨,1874年又减至 296 万吨,1876 年更降至 259 万吨。与此同时,铁路和造船业、机器制造业都下降了。
然而与美、德经济的下降幅度相比,英国还比较缓和。理由有如下几点:一,投机活动没有在英国国内市场上形成高潮;二,棉纺织业虽然价跌,但量还有所增长。这次危机主要是重工业危机,轻纺工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各国皆然。英国纺织工业竞争力强,受影响更小一些。三,由于固定资本投资周期延长,投资并未同步同幅下降。1873年至 1878 年间,纱绽总数仍在继续增加,炼铁炉数量也有所增加。
铸钢和煤炭业投资也在继续。
但是,危机期间的投资扩张只能意味着生产能力的进一步过剩,从而意味着更大规模危机的来临。1878 年 10 月,负债 1200 万英镑的格拉斯哥银行倒闭,继之,负债 500 万英镑的西英格兰和南威尔士银行宣告破产。于是,英国经济落入了更深的萧条。1879 年,英国铸钢生产能力为 300 万吨,实际产量只有 100 万吨。每吨苏格兰生铁的价格从1872年的102先令降至47先令。纺织工业也在劫难逃。
1878 年秋,兰开夏 20%的纱绽和织机停工,60% 只能部分开工。
和以往一样,危机都促成大批中小企业破产,加速先进技术的开发和采用,提高生产集中或垄断程度。只是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物价下跌幅度大,走向垄断的过程更加自觉。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形式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第十三次经济危机(1882 年—1883 年)1878 年到 1879 年的英国经济危机并没有以往一样波及到美国和德国。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大英帝国开始走向衰落,而美国、德国则日益强盛。
为什么出现这一转折呢?1873 年美、德陷入危机后,两国政府都大大提高了贸易保护水平。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关税即已达 47%。
战争结束后,主张贸易保护的北方工业集团取得胜利,而主张自由贸易的南方农业集团失败,美国关税进一步提高。1873 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继续实施高关税政策,特别是加强了对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的保护。与此同时,垄断组织广泛出现,成为非国家的贸易保护力量。在高关税和其他措施的保护下,美国强劲的国内需求成为重工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动力,主要工业部门的竞争力迅速提高。到 1878年英国危机加深时,英国制品对美国倾销能力已经大大削弱了。
1873 年危机也使德国决定性地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的残余。由于外国农产品的倾销使容克地主的收入下降,地主和工业资本家第一次在提高关税上达成一致意见。德国钢铁工业家为抵制英国钢铁制品进入,联合各行业企业主,成立德国工业家中央联合会,要求提高关税。
俾斯麦也积极推动,他希望用高关税来增加税收,增强帝国财政和军事力量。这样,高关税就成为德国上下一致的利益所在。
美、德两国先后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成为世界潮流,除英国外,其他各国都纷纷转向。此后,美、德等各国竞争力不断增强,其国内市场越来越多地为本国工业所占领,英国的国际市场份额明显缩小,甚至英国的国内市场都开始受到美、德商品的入侵。这是一股决定英国走向衰落的历史大潮。从根本上说,这股潮流得以形成,是因为英国的国际统治经验还不够丰富,没有将它的世界经济优势转变成世界政治优势,没有花大力气在各国国内扶植自由贸易派,打击贸易保护派,从而无法决定或至少影响其主要竞争对手的国内政治。一百多年以后,美国就比较善于将经济优势转变成政治优势了。历史是相信强权的,只有在政治上统治了各国,经济上的优势才能有保障。
贸易保护主义另一个后果是,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下降了。一个国家陷入危机时,另一个国家可能还在继续高涨。而一个国家已经开始复苏时,另一个国家却可能深陷萧条。在程度上也有了新的特点。
以往,受危机影响的程度更多地取决于国际竞争力和金融投机。英国竞争力强,可以转嫁危机,受危机影响较浅,其他国家则常常比英国更严重。金融投机强的,受危机影响深。此后,贸易保护程度对危机程度也有了日益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美国经济活动总量据世界首位,美国的经济周期对其他各国的影响更大一些,换句话说,从 1873年危机以后,美国危机的起迄通常主导着世界经济的萧条与繁荣。
除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外,带动美国走出 1873 年的危机的,是铁路建设的又一个高潮。危机挤破了泡沫,降低了建设费用,提高了技术水平,这样,向辽阔的中西部和远西部进军的铁路又可以重新开工了。从1879年到1883年,美国共建成铁路近5.3万公里,约占同期世界铁路建筑量的 50%,重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则增加了一倍,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开始与英国并驾齐驱。但是,美国钢铁工业仍不能满足铁路建设的需求,仍然需要大量进口英国钢铁,甚至开始进口一部分德国钢铁。于是,美国再次成为世界经济走向繁荣的龙头。
1882 年,美国铁路建设退潮,引发世界经济史上的第十三次经济危机。这期间美国建造了两倍于实际需要的铁路。平行铁路恶性竞争,竞相削减运费,使铁路经营入不敷出,银行及投资者纷纷抛售铁路股票和债券。1883 年伦敦市场上美国的铁路股票价格跌至面值以下。铁路投资骤然萎缩。1882 年至 1883 年,机车产量由 2282 台下降至 800 台,即下降 65%。煤炭产量下降 7.5%,生铁产量下降 12.5%,棉花消费量减少 15.4%,甚至一直增长的钢产量也下降了 10.7%,出口减少13.4%,进口减少22%。从1882年到1886年,批发物价指数下降 24.1%。萧条持续了四年之久。萧条期间,美国的托拉斯大规模发展,遍及铁路、石油、食糖、肉类加工、煤、酒等产业,市场价格逐渐止跌回稳。这一方面促使公众反托拉斯运动的形成,另一方面却减轻了危机的深度,并为工人罢工取得胜利提供了经济空间。
英国经济早在 1882 年就开始下降,美国铁路退潮后,危机加深了。危机期间,钢产量第一次下降,达 15.9%,棉花消费量缩减了 19.7%,造船业下降最严重,达 62.8%。1882 年失业率为 2.3%,1884 年增至8.1%,1886年更达10.2%。
法国的严重程度仅次于美国。1882 年,联合总银行,里昂和罗尔银行倒闭,震惊全国。同年企业倒闭达 7000 多起。从 1884 年到1886 年,破产企业数和失业人数都进一步增长。从 1882 年到 1885年,进出口连续几年下降,出口共下降 13.6%,进口共下降 15.2%。
煤、铁的产量,棉花的消费量都大幅度下降了。
德国的情况稍好。由于贸易保护和国内工业卡特尔化,德国工业的竞争没有出现大规模投机浪潮,受外国廉价商品的倾销影响小。只有对美国出口的钢铁和机器下降幅度较大。
第十四次经济危机(1890 年-1893 年)1886 年以后,铁路建设再一次高涨。从 1885 年到 1892 年,全世界修筑的铁路线达 19 万公里,是上次高潮的近一倍。其中美国就修筑铁路 7.5 万公里,比上次高潮多一半。这一时期还开始了电气革命,电灯、电话、电车、电动机等不断问世,形成一个又一个新产业。但这一轮产业革命的领导者已经不再是英国,而是美国。
在铁路建设和电气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兴建了大批煤井、铸钢厂、炼铁炉,仅新建成的煤矿生产能力即达 6000-7000 万吨。1892 年,通用电气公司已经向全国 400 多家电车公司供应设备。工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移民入境和新土地开拓,使美国的国内市场猛烈扩大。在欧洲,德国工业建设规模跃居第一位,钢的生产能力扩大了一倍,新增采煤能力 1800-2000 万吨。英国也在发展,铸钢工业的生产能力扩大了半倍,采煤能力也继续增长。法国仍然是以轻纺织工业发展为主,从 1882 年到 1892 年,纺织工业设备的增长速度仍比采掘、冶金工业中的快,与美国和德国的情形恰成对照。总的来看,法国的发展远远地落在德国后面。
但是,德国也最先爆发危机。1890 年 3 月,德国股票市场暴跌,此后股价连续下降两年多。从1890年到1891年,破产事件约1.5万起,铁路建筑规模缩减了 60%。适逢农业歉收,危机更加严重。
美国的危机比较曲折,但却更为严重和漫长。1890 年,美国即发生金融危机。 1891 年上半年,生铁、钢、铁轨和机车,以及轻工业的生产都下降了,但下半年又迅速好转。1890 年再次陷入危机。
从1893年1月到8月,工业股票平均市价下跌近一半。一年内有600多家银行和信用机构破产,各类破产事件超过 1.5 万起。1894 年,94 条铁路被拍卖,资本总额达 11 亿美元。在危机中,钢产量下降了18%,生铁产量减少了,铁轨和机车产量分别下降了 47%和 70%。金属和金属制品价格指数下降 44%,纺织品价格指数下降了 26%。萧条一直到 1895 年,美国经济才进入复苏阶段。
英国的危机也始于 1890 年,采煤量下降 11%,生铁和钢产量分别下降 19%和 18%,船舶吨位减少 32%,出口缩减 18%,进口减少 8%。
1890 年开始,危机也降临到法国各工业部门。但在采矿冶金部门,直到 1893 年才明显表现出危机。危机期间,铁轨和船舶生产分别下降 34%和 37%,棉花消费量减少 23%,出口下降了 18%。
这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法国终于加入了贸易保护主义潮流。
1892 年法国制定了《梅利奈税则》,大大提高了进口工业品关税率。
物极必反,法国在吃尽了自由贸易的苦头后,所实施的保护政策是全欧洲最严厉的。
第十五次世界经济危机(1900 年-1903 年)德国经济于 1893 年开始复苏,美国 1895 年,英国比美国还晚一些。这一轮高涨是钢带动的。短短几年间,世界的煤产量增加 65%,生铁产量增加 70%,而钢产量增加将近两倍。大部分铁都被炼成了钢。
美国1890年的钢产量为1427.7万吨,1900年达到1018.8万吨。由于提炼技术不断进步,钢轨的价格从 1873 年的每吨 120 美元,降到1898 年的 17 美元。而美国最大的卡内基钢铁公司还依然利润丰厚,每年达 2000 万美元之巨。钢材价格的不断下降,使一切钢制品,如机器、工具、铁轨、桥梁、机车、轮船等的需求都迅速扩张,从而带动了新一轮经济繁荣。
但是,危机还是不邀而至了,这次危机是从俄罗斯开始的。1892年至 1893 年起,俄国出现其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可观的一次高涨。从1890 年到 1900 年,俄国铺设了 22600 公里的铁路。顿巴斯的煤、巴库的石油、南方的冶金业都有长足的进展。到 90 年代末,俄国的生铁和钢产量已超过法国而居世界第四位,铁路线的长度仅次于美国。
但是,俄国的发展主要是靠外国资本和进口机器、铁轨进行的。1890年,外国资本在全部股份资本中约占 25%,到 1900 年则占 40%以上。
主要投资者依次为法国、比利时、德国。外国投资者看中的是俄国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当他们在本国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出路时,就把目光投向了俄罗斯。因此,这一轮高涨既是俄罗斯大规模开发的开始,也是俄罗斯经济的进一步殖民地化。迅速而持续的扩张自然引来狂热投机,滥设企业,虚估前景,股票和债券高溢价发行。
结果,1899 年夏天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俄罗斯,随之工业生产陷入危机。
在俄罗斯有大量投资并向俄罗斯大量出口的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最先跟进,英国尾随其后。美国的危机发生得较晚,比较曲折,但程度却最严重。 1900 年生产已经开始下降,市场信心开始失稳,1901年5月,纽约股市暴跌。但很快又上涨。1901年和1902年,美国的固定资本投资还在继续,生铁、钢和煤的产量都有所增长,直到1903 年,美国才爆发全面危机,并转入萧条。危机期间,美国的生铁产量下降 8.4%,钢产量下降 7.3%。1904 年铁路修筑量比 1902 年减少 36.4%,机车产量缩减 33.2%。1904 年失业率高达 10.1%,工资降低 10%-20%。在失业增长和名义工资降低的情况下,房租等生活费用却反而出现上涨。这是垄断组织哄抬物价的结果。最终,工人的购买力进一步缩小,危机也就更加延长了。
这场危机戏剧性地展示了英国和德国的竞争地位的消长。由于德国钢铁工业的技术先进程度、生产集中程度都高于英国,而且采取鼓励输出、限制输入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德国钢铁大量出口英国,并占领英国的海外市场。1900 年到 1902 年,德国黑色金属的净出口增长3.5倍,从1900年的净出口71.5万吨,增长到1902年的320.9万吨。与此同时,英国黑色金融进口额在 1900 年到 1904 年期间增加了 62%。这就使德国能够尽早摆脱危机,而英国的危机则被延长了。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崛起,面对世界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开始动摇了。英国内阁以张伯伦为首的集团开始主张恢复保护关税,取消自由贸易,代之以“帝国国内特惠关税”。
这一主张得到了重工业的大资本家们的拥护。但是,由于英国鼓吹自由贸易日久,以欺人始,以自欺终,这一有利于英国长远利益的主张并未成为新政策。
日本在 1900 年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