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次世界经济危机(1907 年-1908 年)

1905 年,美国最后一个摆脱危机并迅速转入高涨。这一次高涨不仅时间短,而且强度弱,但投机程度却很高。这一时期,一些新兴工业崛起,如电力、汽车、化学等。从 1902 年到 1907 年,美国的发电量从48亿度增至106亿度,增长了1倍多。1900年至1907年间,世界汽车产量由 7000 辆增至 8.4 万辆。在德国,化学工业的从业人数从1900年的15.3万人增至20.8万人。法国的汽车工业格外引人注目,1907 年,法国已经生产了 5.5 万辆汽车,超过美国的 4.4 万辆。但是,带动这一轮高涨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铁路和重工业建设。1905年至1907年,美国建成了25000公里铁路,使用了860万吨钢轨,生产了 2 万台蒸汽机车和 69 万节车厢。

有这许多新兴工业的崛起,这一轮高涨本来可以指望持续时期比较长。但是,创业投机猖獗,使这一轮高涨暴起暴落。在美国,这一时期大量个人企业转变为股份公司,发行掺水股票,从中牟取暴利。

大量欧洲资本通过提供短期信贷来资助创业投机,1906 年,吸金融投机吸引到美国的资本总额达 5 亿美元,美国信贷机构投入的资金约为 3 亿美元。这段时期,英国新设企业 2.24 万家,德国新设企业的资本额达 15.54 亿马克。美国和德国的投机活动最为强烈,而英法的资金则被卷入其中。在英国和法国,70%-75%的有价证券是外国债券。

因此,美国与德国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张。这一轮高涨的新建生产能力大部分都是在 1906 年到 1907 年建成投产的,由此带动原材料价格的飞涨。1907 年铁的最低价比 1901 到 1905 年间的最低价上涨了39.2%,铜价上涨了一倍,铅价上涨了 92%。

如此高的价格是很难被有限的需求接受的,于是泡沫破灭的时机又成熟了。1907年到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300个,负债达 3.56 亿美元,大多数银行则停止支付现金。30 多家铁路公司倒闭,他们拥有股票和债券 6.1 亿美元,铁路长度 1.3 万公里。还有2.74 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 4.2 亿美元。在美国,这次危机引起的生产下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以月度数字计算,钢产量下降近 60%,生铁 38%,机车 69%,货车车厢 75%,新建铁路量 46%。

1908 年,新建筑合同减少 23%,钢托拉斯所属企业一半以上停工。失业人数超过以往各次。

与美国经济联系密切的英国首当其冲,危机深度仅次于美国。

1907 年,黑色金属消费量减少 20%,生铁产量下降 11%,钢产量下降19%,新建船舶吨位减少 48%,棉花消费量下降 14%。从 1906 年到 1909年,生铁价格下跌 25%。

危机在德国也十分严重。1907 年,黑色金属消费量缩减 20%以上,钢产量下降 13.1%,已竣工商船吨位减少三分之一,建设业损失最惨重,业务量缩减 36%,与此相应,水泥等建材工业产量下降近一半。

轻工业损失也不小。棉纱和棉布的出口减少 18%,棉布价格下跌 23%。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黑色金属消费量缩减,但由于该行业垄断程度高,黑色金属的价格竟提高了 14%。

1907 年,法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6.5%。其中丝纺工业危机最严重,丝织品出口减少了 24%。危机不但使工人生活恶化,甚至教师与国家公务人员的生活都受影响,工会活动活跃起来。1909 年,巴黎邮电职工大罢工,一时电讯中断。

这次危机以后,德国工业实力已经明显超过英国。德国的钢铁产量比英法两国的总和还多,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电气、化学等工业成为德国的骄傲。造船工业在 1896 年以前还不具规模,1899 年至1913 年间,每年平均造船 30.5 万吨。到 1913 年,德国轮船总吨位达到 510 万吨。德国海军实力已经接近英国。虽然如此,英国还拥有重大优势:庞大的殖民地,巨大的商船队,数额巨大的资本输出。德国认为,其实力与海外殖民地规模很不相称,而殖民地的重要性在经济危机时期更显重要。于是,从经济战争转向军事战争的时机渐渐成熟了。

1909 年起,美国、法国经济开始复苏并很快进入高涨阶段,德国到 1912 年才走向高涨,英国则更晚。然而,这一轮经济高涨的主要动力却是军备竞赛。1913 年,新一轮经济危机已初露端倪。但 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转入战时计划经济,危机遂告消失。

第十七次经济危机(1929-1933)1914 -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欧洲是这次战争的主战场,英、德、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霸权互相拼死厮杀,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就连当时头号投资大国英国也欠美国 41 亿美元的债款。美国已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债权国和国际金融中心,同时,美国也从战前的工业大国之一跃为资本主义世界名列首位的经济大国。

1920-1921 年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其中尤以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引人瞩目。美国的经济高涨虽然在1924年和1927年被局部的中间性危机中断过,但到了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比 1920 年提高了 53%,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了 3.8%,工人的实际工资也有所增长。这一时期,共和党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对垄断资本家十分有利,工商企业的税负很轻,对垄断组织的发展不加限制,反托拉斯法实际上已不执行。这些政策,刺激了技术发明和新兴工业的发展。20 年代是美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时期,1919 年美国的汽车产量已达 150 多万辆,到 1929 年猛增到将近 540 万辆,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辆汽车,汽车制造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部门,它的发展也推动了钢铁、橡胶、石油和玻璃等行业的发展,当时的钢和生铁的产量分别达到 5700 万吨和 4300 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他如电气业、建筑业、化学工业和公用事业等部门也发展得十分迅速。家用电气产品总值在 1921 年还只有 1060 万美元,到 1929 年已增至 4.16 亿美元。在战争期间,民用建筑几乎停止,住房十分紧张,房租高昂;战后大兴土木,每年建筑费用均超过70亿美元,1926年的建筑费用甚至高达110亿美元。从1919至1929年,汽油产量也从 8600 万桶激增至 4.39 亿桶。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其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 1913 年的 38%提高到1929年的48.5%,其国民收入也由1921年的594亿美元增为1929年的 878 亿美元。1929 年,美国拥有 50 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总额 90 亿美元的一半以上。

生产的高涨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胀。从 1923-1929 年,美国有价证券的发行额达490亿美元,仅在1928和1929年间,就发行有价证券 180 亿美元。证券交易所疯狂的、规模空前的投资使证券价格不断上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平均价格 1923 年初不过 98 美元,1929年初涨到306美元,1929年9月达到了最高峰,涨到365美元。

道·琼斯 30 种工业股票指数 1900-1934 年的市场表现当时购买证券只需要支付 10%的保证金,参与证券投机的人都靠借款来购买大量的证券,2∕3 的证券交易是靠银行贷款进行的。

证券市场投机犹如一股潮流,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和报纸上的议论资料。证券的投机狂热助长了繁荣的幻景。

在投机活动上,堪与证券市场等量齐观的还有狂热的房地产投机活动。在这种活动的刺激下,房屋的建造量不断增加,这对於钢铁、木材、采矿等基本建设有关的工业部门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这狂热的年代里,舆论大肆宣扬『永久繁荣』和『美国例外论』,似乎美国已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之外,再也不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了。就连美国总统胡佛在其 1929年 4 月的就职演说中,也高唱要消灭贫困。

工业的『合理化』运动和汽车、奢侈品等新工业的扩张,还使得整个『繁荣』时期中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趋势加强,中小企业和独立的小生产者、小商人普遍遭到被淘汰和被兼并的命运。在 1927 年,美国全国公司中的千分之二的公司占有全国公司总收益的近 70%,其馀 99.8%的公司只分得剩下的一部分利润。

由此可见,美国以至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犹如被吹得过大的气球,随时有一触即爆的危险。1929 年 10 月,资本主义世界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终於爆发了。危机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爆发。美国工业生产在 1929 年 6 月达到最高峰,10 月间工业生产指数开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渐衰落下去。10 月 20 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破产,特别是 23 日、28 日和 29 日连续发生大破产,有价证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惊恐不定的几天内,第一流有价证券的行市竟下跌了 40-60%。不少证券持有人迅即破产,茅盾在其小说《子夜》中所描述的资本家跳楼自杀的事情在美国频频发生。

证券交易所破产的浪涛波及到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交易所也相继破产。1929 年秋季证券交易所的破产是其生产过剩危机加深的信号。此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持续下降,商业继续萎缩,失业不断增加。直到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才开始从危机转为萧条。

1929-1933 年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机。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是之前历次危机所从未有过的,国际贸易额的实际贸易量也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仅生产下降的幅度惊人,而且,其延续时间也异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机中,生产下降的延续时间不过几个月,而这次却是几十个月。以美国为例,由危机时的最低点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所需的时间,煤、生铁、钢等都长达四十多个月。因此,1929-1933 年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 年的危机的极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结合在一起,使这一次危机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幅倒退,使整整几十年生产力的发展成就付之东流。『一战』前的各次危机通常使生产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况极少。而1929-1933 年的危机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 1908-1909 年。其中美国退到 1905-1906 年,德国退到 1896年,英国退到 1897 年。这次危机不仅限於生产和商业范围,而且也扩展到银行信用系统,以及外汇和债务等领域。生产过剩危机中商品价格下跌,使工业资本家、手工业者、农民等债务人难以支持,从而使许多公司和企业主遭到破产。美国、德国和法国有几万个股份公司因此倒闭。不仅资本家破产,而且实际上某些资产阶级国家也破产了。

1931 年 9 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宣布英镑贬值,震动了世界各国。英联邦以及许多同英镑联系的欧洲国家的金本位制都跟著垮台了。1933 年 3 月间,资本主义世界信用、货币制度崩溃的浪潮袭击了美国。美国银行倒闭之风更加剧烈。到 1933 年,美国银行共倒闭11730家,企业倒闭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其就职之日,不得不宣布银行『休假』,随即关闭纽约金融中心,并放弃了金本位制。

1929-1933 年的危机是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宣告了主张『放任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单靠本身内在的力量已经不容易从危机中爬出来了。

於是,鼓吹通过加强『国家乾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企图利用加强『国家乾预』经济的人为措施来克服危机,消除失业和防止革命。

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57 年-1958 年)二战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地图。战争期间,美国非但没有遭到战争的直接破坏,其生产能力反 而有了巨大增长。从 1939 年到 1942 年,美国工业生产即增加近一倍,1945 年又比 1940 年增加116%。1948 年,美国工业生产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 54.6%,出口贸易占 23.9%,还集中了世界 3/4 的黄金。不仅如此,美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十分明显。1950 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英国的 3 倍,西德的 4 倍,是日本的更多倍。美国制成品的生产为西德的 6 倍,为日本的 30 倍。美国煤矿的生产率比英国、西德高 3-4倍,是法国的 7 倍。因此,战争刚结束时,美国的政策是利用美国统治的全部优势,为美国资本取得最有利的地位,迫使各国开放市场,接受价廉物美的美国货,摧毁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的经济,夺取这些国家对殖民地的统治和影响,从而实现美国独霸西方世界的美梦。为达此目的,美国对盟国援助只用于救急,不是帮助盟国重建生产体系;援助都附有“排除国际商业中的一切歧视待遇的协议”,并且在货币和贸易体系计划中,美国不让各国为平衡支付而限制贸易。

最重要的是,美国以防止德、日再次侵略他国为名,制定了拆毁德国、日本军事工业的计划,从根本消灭这两个新兴工业强国的竞争能力。

如果这一切都成为现实,则美国将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而欧洲和日本将成为美国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加工地,那里的经济需求将无法增长,一个长达二十多年的繁荣期也就不可能出现。

事实上,美国的这一商业野心并没能实现。随着美国商品大量输入各国,随着拆毁德、日两国军事工业的进程的开始,欧洲和日本国内失业工人大量增加,各国共产党势力迅速壮大,美国不得不更弦改张。美国统治精英终于发现,他们的头号敌人是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而不是欧洲和日本,因此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变消灭竞争对手为扶植竞争对手。主要措施有三,一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二是停止拆毁德国和日本的军事工业;三是允许日元、英镑、马克等货币贬值,例如日元贬值到 1 美元兑 360 日元,从而减少美国货对各国市场的冲击,并使各国有能力对美出口。此后,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又成为美国军火的前线供应商,发了一笔战争财。此外,美国以盟国的保护伞自居,军费长期居高不下,也增加了美国产品的出口成本。这些措施从效果来看,可以一言以蔽之,即美国采取了单方面自由贸易,而允许各国贸易保护的友好态度。此后,欧洲和日本生产能力得以重建,内需扩大,给美国商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欧洲和日本产品输出美国的数量不断增长,但却仍不足以平衡来自美国的进口,美国进出口仍然保持大额顺差,世界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这一时期的经济周期呈现出若干新特点。其一是,危机期间物价上涨,即所谓“滞胀”。形成滞胀的原因很多。从微观机制上看,二战以后,工会力量普遍增强,形成所谓名义工资的增长刚性,而雇主对付工资增长的办法便是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形成工资与物价螺旋上涨的成本推动型长期通货膨胀趋势。石油涨价也可归于这一大趋势,但情况更复杂一些。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前,由于石油生产国相互竞争,石油价格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而相应的工业品却不断涨价。石油生产国之间加强团结后,就相当于工人加强了团结,石油价格迅速上涨,导致物价上涨。从宏观上看,二战后至七十年代末期,各发达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用财政和货币手段扩大需求,需求拉动型的涨价成为通货膨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汇率贬值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工具,从而使通货膨胀带有主动的战略意义。因此,战后至七十年代末期,通货膨胀是发达资本主义各国的长期现象,只是程度有别而已。但是,与二战前相同的是,国内国际的竞争依然十分激烈,尤其是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过多投资追逐过狭市场的矛盾并未解决,因此世界经济危机还是会不断降临,只是危机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破产、开工率下降、投资下降、库存增加,而较少地表现为价格下降。

另一个新特点是危机的同步性下降,即使是同步性危机,其严重程度也相差较大。其原因在于,各国经济竞争力距离较大,各国干预经济的程度增强,因此各国经济的独立性也有所增强。例如,从1950年到1966年,美国发生过1953年到1954年危机,1957年到1958 年危机,1960 年到 1961 年危机,而此期间西德经济却一直没有发生实质性危机,只是每次美国危机时西德的经济增长率都有所下降。

1966 年到 1967 年,西德经济发生危机,但美国此时却正经历着二战后的一次长期繁荣。但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为标志,各国竞争力差距再度接近,各国间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危机的同步性又显著增强。继 1973 年到 1975 年的严重世界经济危机后,西方各国都经历了一段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期,接着就是 1979 到 1982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各国失业率都上升到空前水平,然后是 1990 年到 1991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各国无一例外深陷其中。九十年代后,美国经济表现异常,在欧洲和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前提下,走出了一波低通胀高增长的所谓“新经济”,其实是巨大的泡沫经济,似乎各国危机的同步性又被打破了。但紧接着就是自 2000 年 3 月开始的更加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经济泡沫破灭,带动欧洲、日本经济进一步衰落。

1957 年-1958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在二战结束至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国际经济良性循环阶段发生的。问题在于,良性循环中各方的收益却并不平衡。日本和西德工资低,货币定值低,随着投资不断扩大,其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贸易顺差不断增长。而英国和美国则相对衰落,经济增长率只有德、日的一半左右。英国存在经常性的贸易逆差,英镑危机频繁;美国的贸易顺差也不断缩小,至 1958 年时第一次出现 33.5 亿美元的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大量黄金外流。

危机以前,各发达国家都出现投资高涨,其中以日、德为最。

从 1955 年到 1957 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也超过 10%,被认为是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但是,由于美国的工资和汇率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的投资最容易出现过剩。1957 年 3 月起至 1958年 4 月,美国经济落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钢铁和汽车等部门的生产量下降一半以上(这两个部门正是日本和西德发展最迅速的部门),1958 年第三季度固定资本投资同比下降 15.6%,失业率上升到 7.5%,是危机前的一倍。与战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 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 2.2%。因此,危机并没有增强美国的出口竞争力,相反,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1958 年美国出口总值下降了 14.3%,贸易顺差从 1957 年的 65.1 亿美元减少到35.7 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资本输出和海外军事开支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第一次出现 33.5 亿美元的逆差。这样,美国的危机持续时间延长了。

危机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各国。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日本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 间仅次于美国。日本危机持续13 个月,工业生产下降 10.4%,批发物价指数下降 7.4%。英国(忽略加拿大,因加拿大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业强国)紧随其后,危机持续13 个月,工业生产下降 3.7%。而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 4 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 1.4%。由此可见,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龙头,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震中和首发地,但是美国经济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不足以向外转嫁危机,因此不能最先摆脱危机。相反,西德经济却具备了向外转嫁危机的能力,成为摆脱危机的领头羊。

美国仍然用财政和货币两手对付危机。财政方面主要是增加公路和住房建筑支出(36.5 亿美元),增加军费(58 亿美元),从而使1958 年 1959 年国债总额增加 142 亿美元。在滞胀的前提下,支出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使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加大。提高利率,则通货膨胀可以控制,但危机会加深;反之,则通货膨胀会加剧。无论如何,美国于 1959 年 2 月工业生产指数超过危机前最高点,进入周期性高涨阶段。但高涨仅持续一年,又落入 1960 年-1961 年危机中。

这次危机一定程度上是 1957-1958 年危机的余震,也是美国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降的体现。危机期间钢铁产量下降 48.2%,汽车产量下降43.3%,建筑业下降 33.6%。失业率最高上升到 7.1%,全失业人数达500 多万,半失业人数 400 多万,在业工人的工资也有较大下降。危机期间,还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危机随后即影响了英国、西德、日本等各国,但除英国外,程度都比较轻,因此这次危机没有被认为是同期性世界经济危机。

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 年到 1975 年)从1961年到1969年,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长达8年的繁荣期。危机使美国工业的工资成本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美国的出口竞争力有所改善,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大力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越南战争不断升级带动军费支出猛增,国内需求不断膨胀,更重要的是,六十年代是美国企业设备更新的高潮,企业现代化投资占全部厂房设备投资的 60%-70%,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高达 3.4%。这一繁荣期可分为两个阶段,1961 年到 1965 年为第一阶段,经济增长迅速,物价比较稳定。此后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至 1966 年下半年即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就国际经济而言,1965 年上半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1966 年至 1967 年西德爆发经济危机,增加了美国进出口的压力。只是由于侵越战争升级,军费开支猛增,才阻止了一场危机的到来。代价是累计财政赤字高达 604.5 亿美元,再加上信贷扩张,为70 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同时,美国贸易顺差不断缩小,到 1968 年时已不到 10 亿美元,国际收支则连年巨额逆差。1969 年至 1970 年,由于尼克松采取紧缩性政策,并开始分期从越南撤军,美国经济终于开始新一轮危机。危机从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止,工业生产下降 8.1%,其中设备和耐用品制造业面临日本和西德的激烈竞争,降幅最大,分别达 17.4%和 15.6%。失业率上升为 6.1%,而且带有长期性和结构性,1972 年经济进入新的高涨阶段后,失业率仍停留在 5%的水平上。此次危机还伴随着严重的财政货币危机,通货膨胀加速发展,美元危机频仍。1970 年,美国财政赤字和国债猛增,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扩大,黄金储备急剧减少。

但是,这次危机对西德和日本的影响仍然较小,虽然德、日两国生产亦一度有所下降,但是它们的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由于德、日两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加上美国政府所采取的美元贬值、减税、扩大政府支出、加速折旧等一系列措施,美国的危机亦得以摆脱,从1972 年起,美国工业生产又进入周期性高涨。

这次高涨持续了 23 个月。由于美元贬值,美、日、德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激化。为增强各自的竞争优势,除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以外,各国制造企业纷纷开始向海外迁移,世界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因此,全球范围的生产过剩加速到来。终于,1973 年 12 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 2.48 美元上涨至 11.65 美元。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

在美国,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NP下降了 5.7%,工业生产下降了 1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固定资本投资共缩减 23.6%,企业的设备投资1975 年比 1973 年下降 48%。企业和银行倒闭均创下战后的空前纪录。

失业率高达 9.1%,失业人数达 825 万。道·琼斯指数从 1973 年1月到1974年12月下跌达41.9%。而与危机相伴的,则是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1974 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 11.4%,1975 年上涨 11%。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 1973 年 12 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 1975 年春或夏走出危机。

日本受危机的打击更严重。因为日本的石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石油价格暴涨后,不但国内需求萎缩,而且国际收支出现困难。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下降了 20.6%,超过其他主要工业国。纺织、造船、汽车、钢铁、建筑等主要工业部门生产均大幅下降。 1974 年,日本企业倒闭数创战后最高记录,达 11738 家,倒闭企业的负债总额比1973 年高 88%。1975 年倒闭企业超过 1.3 万家,刷新了记录。这一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在这一轮倒闭风潮中倒下,如阪本纺织公司,东京钟表公司,“兴人”公司等。其中仅“兴人”公司一家即负债 2100 亿日元。官方公布的完全失业人数高达 112 万,也创战后最高记录。

英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11%,其中粗钢产量跌到 12 年来的最低水平,小汽车产量下降了 12%。大批企业倒闭,565 的企业开工不足。危机中最高失业月份的失业人数达 125 万。企业纯利率从 1973年的7.8%下降到1974年的4.9%和1975年的3.6%。英国股市崩溃,1974年12月股价比1972年8月的最高点跌落了76.2%。由于英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低下,危机期间贸易逆差上升到 123 亿美元,比 1973年增加了 115%。在生产下降的同时,1974 年消费者物价上涨率却高达 15.9%,1975 年又增加到 24.3%。批发物价指数更高,1974 年达48.9%。

西德的工业生产下降 10.9%,首次达到两位数;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8.6%,失业人数增至119.4万,失业率从1972年的1.1%迅速上升到 1975 年的 4.7%。但总的来看,西德受影响的程度比美、日、英等国轻。

为摆脱危机,美国的对策是赤字财政。1975 年财政赤字高达532 亿美元,是二战后赤字最高年份 1968 年(当时正值越战高峰)的两倍多,而且此后财政赤字基本上是有增无减。西德三级政府的财政赤字从27.8亿马克增至585.5亿马克,而1966年到1967年危机时财政赤字最多仅为 70 亿马克。英国着重控制通货膨胀,通胀率从1976 年的 16.5%下降到 1978 年的 8.3%,而代价则是经济增长缓慢,工业生产直到 1978 年才恢复到危机前的最高点,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

日本的应对措施看来最得力。在萧条期间,日本企业减量经营,抑制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加强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生产能力数量扩大的投资占设备投资的比重 1965 年占 57.5%,1971 年为 49%,1975年下降为 24.3%,1978 年更降为 15.3%。经过技术改造,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其中人事费下降 27.8%,金融费节约 27%,库存费用节省 8.9%,营业所和工厂关闭节减费用 9.5%,其他费用 23.9%。

以钢铁工业为例,连铸比从1973年的21.2%提高到1980年的60.7%。

日本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到 0.35-0.4 之间,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为 0.76。这样,日本既有效地抑制了生产过剩,同时又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顺利渡过 1980 年-1982 年世界经济危机奠定了基础。

二战后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1980 年-1982 年)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后,各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回升、增长乏力,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却居高不下。美国经济从 1977年1月到1980年1月为高涨阶段,但37个月时间里工业生产仅增长 15.4%,折合年均约 4.8%,比以往各次高涨都低。英国则直到 1978年才恢复到危机前最高点。连德国、日本经济都落入滞胀,无法自拔。

然而,旧账未清,新账又至。1979 年下半年起,各主要工业国再次陷入危机,而且危机程度超过上一次。在美国,危机历时三年左右,几经起伏,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 W 型曲线。1979年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 13.77 美元涨到 37.29 美元。油价上涨使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从而触发了经济危机。公司纳税后利润在1982年仅为556亿美元,比1979年下降43%。企业倒闭数急剧增加,相当于1933年的水平。失业人口从1979年611万增至 1200 万,失业率高达 10.8%,刷新上一次的记录。危机期间,物价普遍大幅度上涨,1980 年美国通货膨胀率高达 13.4%。对外贸易逆差也创下364亿美元的新记录,出口值从1981年第二季度到1983年第二季度下降19.8%。

英国于1979年7月陷入危机,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

工矿业生产指数降幅为 12.1%,刷新上一次危机的记录。其中纺织、冶金、和建筑业下降最大,1981 年第二季度与 1979 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 29.3%,29%和 18.6%。如果不是北海油田的开发,1980 年英国工业生产还要下降 8.2%,GDP 还要下降 3%。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猛增。1980年8月失业率达8.3%,失业人数突破200万大关,仅次于 30 年代的大萧条。和美国同样的是,物价上涨率达两位数,1979 年、1980 年、1981 年的消费者物价上涨率分别为 13.3%,18%,11.9%,只是由于撒切尔政府采取以抑制通货膨胀优先的政策,1982年通货膨胀率才降到 8。6%。其代价是经济进一步衰退,1979 年,1980年,1981 年 GDP 增长率分别为 1。 8%,-2。4%,-2。4%。

由于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工资成本提高迅速,国际竞争力下降较快,西德的危机更严重。从1980年3月到1982年12月,西德的危机持续了 34 个月,时间之长远在其他各国之上。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了 11.7%,固定资本投资下降 25.4%,失业率从 3.7%上升至8.6%,失业人数从 81.8 万猛增到 203.2 万,同时,则是物价年平均上涨率高达 35%。为了应对危机,三年里政府的财政赤字分别达到 574亿、761 亿和 700 亿马克,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1980 年时逆差高达286亿马克。

日本受危机的影响最轻。危机持续时间最短,没有出现连续 6 个月的生产下降,而且生产下降幅度很小.以年率计算,1980 年,1981 年,1982 年的实际 GDP 增长率分别为 3.5%,3.4%,3.4%;工矿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 4.7%,0.95%,0.35%。同时,物价上涨幅度比其他国家小。只所以如此,是由于日本企业将上一次危机变成了技术更新的强大动力,重新赢得了国际竞争优势。这一轮世界经济危机结束后,日本节能型的家电、汽车涌向世界各国,国际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1985年起,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二战后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1990 年到 1991 年)在 1980 年-1982 年的危机中,面对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困境,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分别在美英两国发动了一场反凯恩斯主义革命,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而置失业和生产下降于一旁,结果危机迁延反复,变得更加深重。里根政府的对策是借失业削减福利,削减工人工资,强硬打击罢工,同时削减税收,给企业以各种税收优惠,刺激企业投资,更为重要的是,里根政府在理论上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同时,实践上大规模增加军费,增加国内需求。这两手相配合,终于使美国经济于 1982 年底摆脱危机,进入自 70 年代以来少有的持续高涨阶段。1983 年到 1989 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年均达 3.2%。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失业率降到 5.3%,通货膨胀率降到3.5%-4.0%之间。

这在七十年代末期的美国经济学界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成就。

其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在里根政府的经济反革命政策作用下,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降至低于西欧主要工业国的水平,使得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际竞争力。1985 年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又严重地削弱了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其次,里根赶上了石油和初级产品降价的好时代。石油价格在1986年3月一度降到12美元每桶。考虑到七十年代以来持续的高通货膨胀率,这一价格已经接近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水平。与涨价相反,降价扩大了市场需求,并且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但是,仅有这两条还不足以维持长达 8 年的繁荣。里根8 年任期内,累计财政赤字达 13382 亿美元,平均每年达 1672 亿美元,是 70 年代财政赤字水平的近 4 倍。在此期间,不仅政府债台高筑,个人通过分期付款和信用卡贷款方式积累的债务也急剧增长,而且股票价格在 1980 年到 1989 年间上涨了 181%,推动了个人需求的增长。

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却是一波三折。先是从 1983 年到 1985 年强劲扩张,国际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全世界惊呼日本的经济侵略。

接着是在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压力下被迫使日元升值,从 1985 年 2 月到1986年8月间,日元竟升值69%,到1988年又上升28%,这就使日本进口大增,出口停滞,国际竞争力被严重削弱,1986 年日本工业生产下降 0.2%。随后,日本经济被泡沫化,内需旺盛,大批豪华型服务项目、娱乐设施、高档轿车纷纷上马;企业大量投资,从 1988,1989,1990 三年的设备投资增长率分别为 14.8%,16.6%,12.4%,投资额超过美国同期的投资额;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狂涨,日经指数从1985年的12755点,涨至1989年末的38915点;贸易顺差大幅度下降,从1986年的1000亿美元下降到1990年的700亿美元。但是,泡沫经济毕竟不能持久。1989 年底起,泡沫开始破裂,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一落千丈,企业和银行纷纷倒闭。

西德从 1983 年 1 月起开始经济回升,但增长乏力,曲折较大,失业率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加。1983 年 1 月失业率 8.9%,到1985年10月,升至9.2%。1983年-1990年平均失业率高达7.3%。

这一失业率高于日本(2.7%)和美国(6.7%),但低于同期英国(9.55%),法国(9.72%),意大利(10.65%)。当然,以失业为代价,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1983 年到 1990 年间通货膨胀率仅为 1.88%,是主要工业国家中最低的。在失业的压力下,八十年代名义工资增加缓慢,实际工资有所下降,使得进出口连续保持顺差。

八十年代的繁荣极不平衡而且酝酿着更大的危机。以跨国公司为后盾的保守主义的经济势力主宰各国,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工人的福利和工资削减,失业率居高不下;相应地,发展中国家债务沉重,相互竞争,初级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发达国家政府、企业、个人债务也越来越沉重,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唯一从中获益的是发达国家的各垄断财团和跨国公司。但是,到八十年代末期,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能力投资过度,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又降临了。

实际上,美国经济走向危机的历程应该从 1987 年 10 月的黑色星期一算起,美国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以 1987 年第四季度为最高点,接近 7%,从 1988 年第一季度开始即逐季直线下滑,到 1989年第二季度降到 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 1990 年变为负增长。

这次危机从表现上看似乎比较温和,实际上其严重程度比上一次更甚。

这次危机经历了历时约两年半的始发阶段,即 1987 年 10 月至 1990年初,经历了为时三个季度的恶化阶段,又经历了历史约两年半的危机后期阶段,共历时五年又三个季度,呈现 W+W 型。直至 1993 年 9月 23 日,美国财政部长小劳埃德·本森特在华盛顿就即将举行的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一事向新闻界吹风时,仍将包括美国在内的七国集团的“经济衰退”比做一架等待起飞的飞机,说“我们至今还没有滑出跑道”,并呼吁日本和西欧作出努力,“以避免发生连续第五年的全球经济萧条。”在危机的恶化阶段,工矿业生产指数下降 5.2%,1990年企业破产数达6万家,8月以后每周宣布破产公司达1500家。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也严重衰退。1991 年上半年企业破产 430033家,其中商业、服务业、运输和公用事业占 56.6%。失业率于 1992年6月达最高值7.8%,但直到1993年8-9月间,仍达6.7%,高于危机始发时的5.5%。

日本的情况更糟糕。从 1991 年起,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危机或萧条。从1990年到1992年8月,日经指数下跌了62%。1992年日本股票市值与土地市值共损失 406.9 万亿日元,相当于该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465.4 万亿日元的 87%。在泡沫高涨的年代里,日本金融机构持有大量股票和房地产,并且还大量贷款给股票和房地产的投机者,形成丰厚的账面资产和利润。泡沫破灭后,资产转眼间成为负债,银行的不良债权大幅度上升,多家信用社和银行倒闭。其中日本最大的信贷联盟宇宙信用社的不良债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 72%,消息传出,该信用社即发生挤兑风潮而倒闭。日本大藏省 1995 年 6 月公布,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为 40 万亿日元,相当于全部放款额的 6%。后来的情况表明,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泡沫破灭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是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萎缩,其次是营业外亏损增多,第三是流动资金缺乏。因此,工业生产连续 3 年下降(降幅为 11.8%),企业设备投资连续 3 年下降,企业经常利润连续 4 年下降。

为摆脱危机,日本银行连续8次降低利润,1995年8月竟至0.5%,仍然不能奏效。从 1993 年起,财政出现赤字并且逐年加大,至 1995年赤字占 GDP 的 3.9%,经济情况也不见好转。但是,在萧条期间,日本对外贸易顺差一直很高,每年约为 1000 多亿美元,出口数量逐年增多。同时,日本海外投资的利润回流也不断增加。1985 年海外利润回流为24亿美元,1989年即增至163亿美元,1994年更增至410 亿美元。回流的利润和贸易盈余缺乏投资出路,在日本银行低利率的逼迫下,纷纷投入美国证券市场,是促成美国九十年代股市狂涨的重要力量。在日元升值一倍,日本工资增长率远高于美国的情况下,日本产业仍然展示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在如此巨大的贸易盈余和利润回流下,日本经济仍不能摆脱萧条,说明日本此次萧条之严重。九十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稍有回升即又跌落,东南亚金融风暴后,日本经济更加萎迷不振。九十年代的日本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时至今日,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日本经济衰退之势加剧,日经指数跌破 10000 点大关,日本银行体系的坏账进一步增长,而日本政府却已经债台高筑,累计债务高达 GDP 的 130%。现在还看不到日本经济回升的前景。

在美国陷入危机时,由于两德统一,西德正处于“统一景气”中。为接管东部地区,统一后的德国政府每年投入 1500 亿马克,形成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从 1989 年的 4.0%升到1990年的5.5%和1991年的4.9%,机器设备投资增长率1990年、1991 年分别为 13.2%和 9.1%。但是,投资很快饱和,而国际市场却仍处在萧条之中,于是德国经济于 1992 年第二季度起陷入危机。危机是严重的,20 个制造业除原油提炼外都出现负增长,且传统的优势行业遭受的影响尤其严重。其中,汽车业下降 18.4%,机械制造业下降 11.3%,1993 年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下降达 1.8%(西部地区为 2.4%)。

失业率直线上升,1993 年底西部为 8.9%,东部为 17.1%。这次危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超过西德前三次危机,除周期性因素外,八十年代以来,德国相对工资水平的提高也是重要原因。1992 年,德国全年实际工作时间只有1519天,美、日分别是1857小时和2007小时。

1994 年,德国西部地区工人的小时工资为 43.97 马克,而其主要竞争对手日本仅为 36.01 马克,美国仅为 27.97 马克。此外,德国的社会保障费用已达工资总额的 85%,占财政支出的 1/3。这样,德国的直接和间接工资成本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由此付出的代价,一是即使在经济恢复增长后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1994 年、1995 年、1996年、1997 年全德失业率分别高达 9.6%、9.4%、9.3%、11.1%。二是进出口顺差缩小,国际竞争力削弱。三是财政赤字继续扩大,1996 年债务总额达国内生产总值的62%。

由此可见,除美国以外,日本、德国及西欧主要国家事实上并没有彻底摆脱战后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而是陷入了长期萧条。由于国际金融体系的高度流动性,日本和西欧以及第三世界各国的经济萧条,反而促成了资本源源不断流入美国,使美国经济获得了意外的营养。

从 1993 年底起,美国经济摆脱危机,进入新的高涨期。

二战后第五次世界经济危机(2000 年--)美国这一轮经济高涨可谓声势夺人,同时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三大目标,被称为“新经济”。从 1994 年到 2000 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 4.3%,失业率降至 5%以下,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 3%以下,财政赤字也逐年减少,1993 年到 1997 年财政赤字分别为 2903 亿美元,2594 亿美元,2030 亿美元,1638 亿美元,1073亿美元,226 亿美元,至克林顿任期末甚至出现结余。这种良好的局面出现在国际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的确是一种“奇迹”。奇迹的背后另外一组数字,一是各类债务增长,截止到 2001 年第一季度为止,美国政府、企业和居民负债总额已高达 31.6 万亿美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倍,其中政府债务 7.08 万亿,企业债务 15.18 万亿,居民债务 7.23 万亿。二是贸易逆差大幅度增长,1999 年高达 3389 亿美元, 2001 年更高达约 4500 亿美元。三是股票市值高速膨胀,吸引大量境外游资、国内居民存款和各类基金进入股市,造成收入虚增,消费支出猛涨。

换言之,尽管这一轮新经济的繁荣有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作依托,因而似乎显得理由充分,但从根本上说却是一轮股票和债务的投机性繁荣。世界各国赚了美国人的钱,又送回美国证券市场,供美国人消费和投资所用,而美国人花钱又支撑了美国和各国经济的增长或者不至于负增长。如此恶性循环,美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大,世界经济的总需求越来越低迷,股市却越来越高。

这一循环的唯一可能结果就是一场世界经济大萧条。

果然,随着 2000 年 4 月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逐渐陷入了危机,并带累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和第三世界各国经济的衰退。

作者:海宁的马甲日期:2011-06-1522:09@aicleanclear2011-06-15 21:00:56

首先承认楼主的分析是有一手的,个人比较钦佩!但有点疑问:

--------------------------

2009 年 3 月以来,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强劲复苏的龙头。世界各种投资机构都在热切的关注中国经济统计数据,货币政策动向。

2010 年底开始的加息,升存款准备金率,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明显的震动。

本帖关于通货膨胀 1 轮,2 轮,3 轮恶化的分析基础,就是中国信用扩张下的经济强劲复苏。

没有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导致的需求猛增,铜,铁,锌等,以及其他商品,怎么涨价?要知道 80%的需求增量,都是来自中国的。

大豆也如此。中国大豆产能一直在 1500 吨,正负 200 吨左右。不知道有些人为什么热衷于讨论“大豆沦陷”“外资阴谋攻占大豆”什么的。

2010 年,大豆丰收,2011 年上半年,大豆库存较高,大豆没有像2008 年那么涨。

要是有阴谋,为什么不于目前的猪肉价格一起起飞呢?而且可以乘机让食用油一起飞。

怎么有些人只看到了崩溃论。

我是反对崩溃论的。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基础没有完全释放,中国的制造业,还非常初级,产业总体的程度,还没有达到马来西亚的程度(当然,中国经济总量大,所以高端的东西也有,比如卫星,火箭,核潜艇,或者华为这样的企业),马来西亚占据很多电子零部件生产的上游。

中国制造业的潜力巨大,比亚迪,吉利,奇瑞也许有的会翻船,但是中国汽车业,企业零部件业,都会在下一轮经济增长中,追赶韩国,销往世界。

医疗设备,其他附加值高的消费品制造,也是如此。

中国的工资,太有竞争力了。而且科技教育平均水平较高,不比韩国等差多少。

制造业产业升级(同时也保留低端组装业服装业等)引发的一轮经济增长,肯定到来。但是税收的野蛮生长,值得忧虑,希望县域竞争,省际竞争,让某些高税收的省,县市,受到惩罚。

目前“资本聚集现象”集中到了房地产,就如 1999 年美国“资本聚集现象”集中到了互联网行业。

作者:海宁的马甲 日期:2011-06-21 01:09@米田共青 2011-06-2100:17:40不理解我为什么要攻击海宁的人,去看下这个帖子也许会有所感悟!迷惑很多人病态的看空,最终导致家庭破裂的例子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house/1/309712.shtml

-----------------------------

目前2011年6月看,货币政策初步紧缩已经2个月了,你那么急干什么。房价再次大涨,不妨等到货币政策再次大放水。

在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小于 16%,就是比较紧缩的,小于 15%,那是非常紧缩的了。

旁氏骗局在 2011 年下半年,会有更大量会被曝。

据熟悉你的网友曝光,你的股市看涨,看跌记录好像不怎么样。事实上,中国股市 2007 -2011 大起大落变化莫测,股神已经很少了。

(2007 年大学在校生股神很多)

######################

######################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