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19 20:17“一局输赢料不真,香消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未来天下群雄逐鹿争霸的最终结局有谁能够预料呢,

纵到残局也很难说就不会再有变数。

想要知道此刻的天下兴衰大势,

就来听听冷子兴的讲述吧。

冷子兴是书中一个关键人物,他是个古董商,与薛家都是商人。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19 20:20冷子兴,古董商,自古商者多是重利无情之人,属九流最末。

冷子兴,清嗣旺,寒冷地方的清人势力渐渐兴盛了起来。

无情者最擅趋炎附势,对兴亡时局通常更有清醒之见。

冷子兴旧日交结贾雨村,如今又在扬州“巧遇”贾雨村。

他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个很长的伏笔,要到他惹了官司,老婆去求情,才把他和他丈人暴露给读者。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19 20:25

书中第七回说冷子兴和人起了冲突,对方“说他来历不明,告到衙门里,要递解还乡。”原来冷子兴做了京都中周瑞的女婿。

周瑞感觉上是忠信之人,但却曾在买地时受王狗儿帮助(刘姥姥的女婿),牟取的是私利,回报却用贾府公中,这样的人,自然是最适合被古董商冷子兴收买的人物。

于是,冷子兴成了周瑞的女婿。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19 20:26

那别人要告冷子兴来历不明,可见他的来历是很有些蹊跷!!!书中的冷子兴在京城交结吴三桂,又去扬州巧遇吴三桂,又对贾府内外消息灵通,又是古董商身份。

可见冷子兴是满人或归附满人势力的汉人,以古董商身份在各处做些间谍活动,收买情报,这也是宝钗皇太极对贾府近乎无所不知的重要原因!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19 20:31

大家都知道宝钗对贾府的事情是非常关注了解的,了解的比贾府自己人还深刻!!

后文中宝玉不认识的丫鬟小红她却熟知,在贾府两件大风波后她却说还有几件是比这两件大的事情,若叨登出来会连累很多人!宝钗简直大事小事无所不知,偏她住得最偏远,第 17回里贾政游园时,大家可以感受到。一个大家闺秀,偏偏无所不知,司棋潘又安这样隐秘的私情曝光,她却说她还知道更大的几件事!!!

宝钗的情报和线人显然非常干练高效。而第二回的冷子兴,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叫对贾府底细门儿清。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19 20:33第一回以甄家故事讲述朱家弘光政权的覆灭,真事历历,后文如继续以甄姓人物的刻画来讲述朱家皇族人物生平,便极易被读者识破。为保此书安全,甄家就此告一段落。

从第二回开始,甄士隐去了,真事将隐去。留下贾雨村,惟假语存留。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19 20:36

甄家之真事此刻已交代完毕,从此开始引出贾家之假事来继续讲述明室朱家。

傅山钟爱木石,以松柏为尊,有“石顽木不材,冷劲两相得”之自喻。

朱,在说文中解释为赤心木,松柏属。

取赤心木之木,得林姓。

林字两边都是木,两个木都是赤心木之木,两个木都是松柏属之木。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19 20:37林家为钟鼎之家书香之族,在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这九流之中,属上三流。

林黛玉假充养子自然是隐去真事的假语,实际就是男子。

因林家为姑苏人氏,与第一回中甄家来历相同。同为姑苏的小姐,身份自是相类。

傅山曾说“文章光岳宝,粉黛山泽精”。

黛这一字中蕴着傅山无限深情,不亚于秦观旧句“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之浓意。

玉为坚固无比的国权。

此为叙说明朝末世之书,第一主角林黛玉,自然就是明朝末世之君——崇祯皇帝朱由检。?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19 20:38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人常常受野心与贪欲所控制而不知满足,直到步入绝境才会悔恨未早日回头。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19 20:43

第二回写贾雨村去见冷子兴前,先令他来到智通寺见到一位聋哑老僧。

茂林深竹处的破旧寺庙,龙钟老僧煮一锅当归粥,警醒雨村作龙钟之声,召其心归煮当归米粥。

吴三桂文武双全,惜过于自负,与筋斗智慧无缘,入智通寺而未能通,终与满清互相勾结互相利用,最后事败身死,留下不义之名。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19 20:45冷子兴的话语里提到了“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这段话描绘出了冷子兴眼中的末世明朝景象,指出了明朝末世存在的两大隐患。

第一就是官僚恣意享乐,全无远见卓识,财政捉襟见肘,缺乏实用对策;第二就是统治者执政能力和施政水平出现了大幅退步。

?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19 20:46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

书中核心是荣国府贾家,以荣府中事写末世之明朝,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文章写法,这种写法玄妙异常,以后会结合原文带大家体验感受。

第一回中的甄家仅为朱家,而荣国府贾家的范围则扩大到了整个明朝中国。

甄家贾家的含义,似是相同,但又不尽相同。

贾家各房人都有特殊身份意义,后文会陆续介绍。这里重点介绍了贾政王夫人这对夫妻和衔玉而生的贾政之子宝玉。提及一病死了的贾珠是为道出末世的朱明王朝顽疾不消沉疴难愈最终走向灭亡的现实结局。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19 20:50“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美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

宝玉所衔之玉,正是上回中与弘光朱由崧曾有一面之缘的传国玉玺,象征着尊贵崇高的皇权和坚不可破的国权。

国权体现在政事上,皇权体现在王事上。取诗经中“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之意。

所以宝玉定要安排为政老与王夫人所生。盖因国家大事,无非天下之政事与皇家之王事。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19 20:52困倦,明天继续……大家帮忙顶顶贴子,老朽就不一一谢过了。

依次讲来,越叙越精彩!!!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06:27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本书是情文,作者傅山写来很自然,笔下数百人物都有血有肉状,一言一行皆满是真实感。正是傅山说的情到偶成文。

记实述真之余,也饱含对汉人政权的无限深情。

世人常谓痴情女子薄情男,故书中大旨谈情,以女子为尊,令风云雄杰尽作女子。

嗯,这些奇女子是风云雄杰,一路细细看到此处的朋友们估计早从黛玉和宝钗身份揭晓时就明白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06:36一些朋友可能会问,姑苏娇杏也是女子,她怎么就是个女人,是苏州陈圆圆呢?因为娇杏的戏份仅存于甄士隐出家前后,甄士隐未去,真事未隐去,她真的是女子。甄家事一完结,娇杏就不再出场了。

而甄英莲主要的戏份要跳转到荣国府甚至大观园,那里面都是假雾重重,所以她虽为女子,但实际是男子。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06:47“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亦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这一段话是傅山借贾雨村之口道出的正邪二赋。实际当然是傅山的观点。

贾雨村,吴三桂,也是文武双全聪明过人之辈。

这段话讲了什么呢?其实是很重要的书中纲目。

第一句话就指明了这种正邪激荡后的气会赋人,“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这种气产生的人,既聪俊灵秀,又乖僻邪谬不近人情。

第二句话指明同一种气赋人,根据这人的家世身份,会有情痴情种、逸士高人、奇优名娼三种可能,他们都是秉同一种气所生,也就是他们本质上一样,是同一类人。曾读过全书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了,宝玉就是情痴情种,秦钟就是逸士高人,蒋玉函就是奇优名娼。他们都是本质一样的同一类人。

第三句话就是写了一大堆历史风流人物,从上古到明朝都有,但没有清朝人物。在清朝生活过哪怕仅一天的历史人物也没有。最晚的就是“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也是元明人物。既然是近日,那贾雨村只能是揭示此书写明朝中期以后,结合书中总提到的末世,这最后一大堆人物就是明确说出,此书是写明朝的末世时期。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06:52

“你看,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的。只可惜他家几个姊妹都是少有的。”

这是贾雨村对南京甄家的评语。当然就是吴三桂对老朱家的评语。因为甄等于朱。

贾雨村分析后认为甄家根基必不能守,这正是吴三桂的人生抉择,放弃了渐渐衰落不易挽救的朱明,投奔渐渐强大的满族政权。

虽放弃了这个没落帝国,但吴三桂对末世朱家帝王们的德行人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嗯,最末句的那个甄家几个姊妹,指的就是朱家几位帝王。几位帝王在书中表现如何?且慢慢看来。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06:55

“可伤其母竟上月亡故了。”

贾雨村口中说出林黛玉母亲亡故。

文中黛玉出场时年方五岁,就是刚刚满五岁,随雨村读书,读书未及一年,黛玉不足六岁时,母亲便亡故。

道出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五岁时母亲离世的不幸过往。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07:10冷子兴的话里提到,“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今已娶了二年。”冷子兴的情报无疑很准确。不过这里主要点出的是年龄,王熙凤此刻已经嫁来两年了,黛玉此刻才六岁。

管王熙凤叫表妹的薛蟠此刻也已十六岁了,比薛蟠小两岁的宝钗也已十四岁了。

薛家一行人打死人已近一年了,此刻正在边集体“游览上国风光”边来京城的路上。

而贾雨村下个月就坐船和黛玉直奔京城了,京城待不了俩月就骑马直奔金陵了,到金陵立刻就遇到一年前的薛蟠旧案,高效率结案后派人送信到贾府,贾府收信后,薛家人终于边游玩边赶路地磨蹭到了京城,距离打死人后上路,已经超过一年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07:13

总结就是,坐船也好骑马也好,目的地明确的话,就是几天的事,再慢也不会一个月。

像那个一骑红尘妃子笑那般,带着送荔枝精神赶路的话,一路驿道官路换好马狂奔,那更是快得连水果都可以保鲜。

只有目的地不明确,一路游览上国风光的薛家才会奇葩到一年前旧案都了结完毕,这才到达京城。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07:19冷子兴还说了王熙凤,“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琏爷本来帮着贾政料理荣国府家务,娶妻后就退了一射之地,王熙凤来管理荣国府家务了。

荣国府前面已说,是以小见大,实际是末世之中国。那管理荣府家务,实际就是管理治理国家各类事务的意思。

这个权力当然是非常的大。当权人凤姐言谈爽利心机深细男人万不及一,那当然就是夸奖王熙凤是个办事能力极其优秀的管理者。

她究竟是谁呢,下一回林妹妹入荣府时就要揭晓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07:22

楼主出门干活了,感谢大家持续关注。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19:12“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

在明朝,政务官员大多来自科举考试被选拔出来的读书人,

此外更有读书人组成的东林党与复社这些民间组织,评议时政遍传国内,对国家政事有强大的干涉操纵能力。

道出历朝历代,天下政事都是读书人中选拔出的官员来负责。继续暗示贾政实为天下政事的身份。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19:17很多人也许奇怪,为什么宝玉、贾政、贾琏、薛蟠等都不是真人。

因书中以女为尊,大多值得一书的人都会有女子身份。

所以男人中假人多真人少。

作者在第一回之前也说了“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强调的是闺阁中的人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那些姑娘小姐们,都是史上真有其人。所以作者特意写下此书,把当权者涂抹史书隐去的他们重现于石头记中。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19:21“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生母死亡带来的恐惧和宫廷规矩的束缚,令他在少年时期就变得敏感谨慎,不敢任性逾矩,生怕招来非议难以辩白。

在这样生动的文字里,我们感受到了年幼丧母的朱由检的真实无力的那一面。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19:28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贾母不在薄命司十二金钗之列,贾母这个人很复杂,是贾府一个虚拟的最高领导人。

书中以明朝末世的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性格行事来刻画贾母!!后文对贾母的多处描写都与天启帝的生活实事相呼应。

朱由检是天启帝朱由校同父异母的弟弟。

对这个惟一仅存的弟弟,朱由校很是关心疼爱,封为信王留在京城一直没有送走。

看到贾母对黛玉之疼爱,大家恍如看到深宫大院之中天启朱由校对朱由检的兄长呵护之情。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19:32

“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作者傅山是一位中医大家,人称医圣,自然医术很是高明,书中他对不同人物的药方都有不同药性的设定,病理诊断与药方内容都有特殊含义,这些并不是隐语,而是作者从医学角度设定的一个文学框架!!

在医药与饮食上展现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属性,对加深理解书中人物有着特殊意义。

人参养荣丸,特点就是热性补气,黛玉有不足之症,热性对她有益,寒性对她有害,所以黛玉需要吃热性药物,寒性药物寒性食品对黛玉是有害无益的。

这个冷热的问题,其实蛮容易明白,热性的药物和饮食是为了让人对抗寒冷。寒性的药物和饮食自然是对抗温热。

具体在讲宝钗冷香丸时再详细介绍。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19:33【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荣国府就是末世明朝统治下的中国,王熙凤料理家务经营荣国府,实际就是处理国家政务。

贾母是天启皇帝朱由校,最讨贾母欢心的王熙凤则是天启帝朱由校前最得宠的魏忠贤!魏忠贤曾任司礼秉笔太监,负责处理国家政务,执掌东厂与锦衣卫。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19:36书中假充男儿养者实际皆为男子,魏忠贤入宫之前确实是个混迹于社会底层的市井无赖男子,

这确实称得上是泼皮破落户儿出身。

魏忠贤虽不识字,但能言善辩办事利落,对天启皇帝也是忠诚尽职,得到了天启帝的赏识重用,行内相之权,负责监督官员与处理国家政务。

权且记下,以后判词和协理宁国府时再度讲解魏忠贤。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19:39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

这段话出自黛玉口中。

小名唤作宝玉,大名历来是一桩悬案。先留个悬念吧。

讲到三十回以后就揭晓了。书中揭晓宝玉大名的方式比较奇妙,也是藏在看似不重要的完全无意义的话里。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19:42

宝玉在荣府有俩嫂子,一个是王熙凤,一个是李纨。

王熙凤是魏忠贤,那李纨能是什么人呢?大家都感觉到李纨远远没有王熙凤重要,李纨基本啥事都不做。

但都是嫂子,就是同一类人。这个是书中重要的一条。

也就是说黛玉宝钗都是宝玉的表姐妹,所以她俩身份差不多。

李纨和凤姐都是宝玉嫂子,她俩身份也差不多的。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19:44

王熙凤是魏忠贤,也是阉党领袖。

李纨其实是钱谦益,东林党领袖。

东林党是最大能量的民间组织。放到现代,该算非法组织了。

钱谦益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反而他的妻子柳如是,可能知道的人更多些。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20:15“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李、凤二人去了。”

这里刻画宝玉的两个嫂子。

一个嫂子是王熙凤,对应阉党领袖魏忠贤,象征着东厂势力,主要负责监督官员和政令下发。

另一个嫂子是李纨,对应东林党领袖钱谦益,象征着天下仕宦,主要负责两个嫂子对应两党领袖。

两个嫂子分别为末世两大势力之魁首。

服侍王夫人吃饭,正是象征内外携手共同辅佐王事的景象。魏忠贤内,钱谦益外。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20:17在荣国府中,与宝玉亲戚关系相同的人具备相近特征。

如李纨和王熙凤都是宝玉的嫂子,

贾元春和贾探春都是宝玉的姐妹,

贾迎春和贾惜春都是宝玉的堂姐妹,

林黛玉与薛宝钗都是宝玉的表姐妹。

那贾元春贾探春贾迎春贾惜春又是什么样历史人物呢?慢慢看下去,元春探春还没出场,出场时自然就会揭晓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20:32

第三回内容可能第一楼就讲差不多了。这一回点了很多时间。季节,时间等等。

通过“大丫鬟名唤袭人者”,点出了袭人此刻已是大丫鬟。

主要是和比宝玉大三岁的雪雁来作对比的。雪雁十岁,还只是小丫头。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20:36

“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橱内。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这些看似琐碎的正面情节,一来很好地写出了旧时社会的真实生活,二来都是当作伏笔。

为了和宝钗做对比的那种伏笔。因为,宝钗没有奶母嬷嬷。

以后在正面情节里每次宝钗藏奸和薛姨妈说谎时,楼主都会道出原文中冲突相悖的情节。大家一看自然明白。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20:47

袭人姓花。

花自然是比喻中华汉人。

袭人本名珍珠。

这个珍珠,如同明珠,象征朱明。

所改名字袭人这两个字的更深含义,将于后文云雨事一处再作讲解。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20:51六岁的黛玉问起了那块玉,袭人要去取给她看。但林黛玉说,“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这个情节看似无聊,其实书中都是对比成文的。因为后文宝钗也看玉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20:56

书中玉为至坚至强之国权,与周鼎含义相同。

看玉犹如古时之问鼎,通常用来比喻篡位称帝的图谋。

黛玉问玉,只是出于六岁少女童稚的好奇心。

紧接着立刻收了好奇心不看,正说明黛玉全无野心图谋和怕人误会的谨慎习性。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21:00

而大黛玉八岁的宝钗,在后来看玉,就不再是好奇心三个字可以解释了。

宝钗看玉那一回,正面故事上其实写出了薛姨妈薛宝钗和黄莺儿三人的行径。

什么样的行径呢,那就是几十回后贾母掰谎时说的“前言不搭后语”!

在后文宝钗看玉,会给大家再详细讲解薛家人的各种言辞漏洞。

薛家人漏洞最多的是薛姨妈。这要看过全书,才会有这样的感慨。

第三回讲得差不多了。明天开始讲第四回。

人物渐渐出场中。每回其实都有它存在的原因。

出场差不多后,事件就要增多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23:08

石头记,即傅山记。(傅山,号石头)

情僧录,即蘖禅录。(傅山,法号蘖禅)红楼梦,即朱楼梦。(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风月宝鉴,即清明国史。(清风明月国宝史鉴)

?

金陵十二钗,即明末十二雄。(金陵省指明朝末世时期的中国)给大家汇总一下这本书的几个正式的书名和含义。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23:14“一双空灵眼睛,不唯不许今人瞒过,并不许古人瞒过。

看古人行事,有全是底,有全非底。

有先是后非底,有先非后是底,有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底,

至十百是中之一非,十百非中之一是,了然于前,我取其是而去其非。”上面这段话是傅山先生所说的读书之法,真正有效的读书之法,特推荐在此。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23:29

傅山,世人称其为学海。

学海究竟有多博学?

傅山并不在外自夸。

但他在训子侄时还是不经意道出了一些年青时自己处于巅峰状态的情况,用来教育子侄要珍惜年青时光。

“吾与西席马生较记性,日能多少。马生亦自负高资,穷日之力,四五篇耳。吾栉沐毕诵起,至早饭成唤食,则五十三篇上口,不爽一字。马生惊异,叹服如神。自后凡书,无论古今,皆不经吾一目。然如此能记时,亦不过五六年耳。”嗯,你没有看错,起床梳洗,吃早饭前背诵了五十三篇文章,一字不错。而另外一个自认天资很高的马生一日才背完四五篇。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23:35

很多人都惊讶于石头记作者的博学,似乎历朝历代典故无所不知,对各类诗文都了若指掌,四书五经自不必说,世人不去读的诸子百家,诗经古赋,庄子楚辞,招魂离骚,在石头记这本书中都能找到深度的应用。

其中每一项的应用掌控,都是现代的文学研究者无法企及的高度。

也就是说研究庄子的学者写不了宝玉的续南华经。研究离骚的学者写不来芙蓉女儿诔。

至于石头记书中那些医药理论,今人更是相去甚远。

书中胡庸医的枳实麻黄虎狼药,很多中医大家竟然认为是应该的,认为宝玉换王太医是耽误了晴雯的病情。

因为他们不知宝玉和王太医是傅山医术的化身,是真正理论分明的优秀医术。

宝玉是傅山的一种赋予。

宝玉“每日家杂学旁收”,不求仕途经济。

正如傅山,熟读天下书,看遍一切文,却绝不仕清,高洁洒脱地度过此生。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0 23:45

傅山的医德如何?现代医者是多有不及的。“登门求方者户常满,贵贱一视之,从不见有倦容。”

傅山的医术如何?

山西都称傅山为医圣,想来傅山的男女治疗都是很精准的。

傅山曾作广告如下“世传儒医西村傅氏,善治男女杂症,兼理外感内伤;专长眼疾头风,能止心病寒嗽;除年深坚固之沉积,破日久闭结之滞瘀。不妊者亦胎,难生者易产。顿起沉疴,永消烦苦;滋补元气,益寿延年。

诸疮内脱,尤愚所长。不发空言,见诸实效,令人三十年安稳无恙,所谓无病第一利益也。

凡欲诊脉调治者,向省南门铁匠巷元通观阁东问之!”

广告总是无法存活,不是因为城管,不是因为百姓的厌恶,而是大家过于喜欢。

傅山的字画,重金也难求。这样的招贴,自然会被众人抢着揭走带回家收藏。

傅山的医学水平和文学水平就介绍到这里。

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初步了解作者,更深刻感受到后文中医理药方与文赋诗词的妙用。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6:41第三回书中,凤姐所穿的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荣禧堂所挂的赤金九龙青地大匾,王夫人所在耳房内临床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银红撒花椅搭,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玉钏),穿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的宝玉,宝玉红丝结束的小辫,宝玉的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

这些衣物和用品都含有显露在外的红色,这是作者行文的一种简单设定,穿在外面的红衣裳,铺在表面的红色毯子,各种外露的红色都是尊奉朱明的象征,这点也方便了大家能轻松看出书中人物的历史形象。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6:42书中以红为尊。外露的红色和尊奉朱明有关系。这是一个重要的设定。

历来文学里有以紫为尊的写法,本书里也有。

紫虽然是皇家显贵之色,但红是特定的朱明王朝之色。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6:46

第四回卷首正文前有四句怪诗。

?捐躯报国恩,未报躯犹在。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

这算是一首比较突兀的回前诗,和风月故事的格调很不相容。

大意就是受到国家与帝王的隆恩的臣子应当不惜性命来践行忠义的职责,但事实是没能舍命报国并存活了下来。

当下又出现了朱明王朝的继统者朱由榔他渴盼得到旧日明朝臣子们的支持,大家应当支持他报效国恩立下新功。

甄英莲,也就是朱由榔,就是那个多情的眼底物。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6:49这一回中所叙说到的人物主要是李纨钱谦益与贾雨村吴三桂!

都是旧日的明朝臣子,也都没能捐躯报效国恩。

对于后来出现的末任继位者朱由榔,钱谦益和他的弟子是扶助支持,而吴三桂则是追截绞杀,大相径庭。

这回李纨一带而过,而贾雨村才是主角。

贾雨村对甄家多情的眼底物怜惜了么,肯定是没有。吴三桂早已放弃捐躯报老朱家的想法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6:50

“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贾珠病死是指甲申国难明朝灭亡,这里的李纨就是甲申国难后的钱谦益,时称四海宗盟五十年的明末清初文坛领袖诗坛盟主。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6:53

“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钱谦益为党魁的东林党是明朝末世最有影响力的读书人群体,东林党中士宦名流颇多。钱谦益曾在南京国子监教书,郑成功当时也在其门下就读过,还被钱谦益赐名大木。

这个人略一提,后文会出场,并且,很酷。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6:58【至李守中承继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烈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钱谦益在朱明王朝覆灭后,积极参与了南明弘光政权的建设。弘光被灭后钱谦益剃发降清保命成功,后来就回老家过上了槁木死灰的生活。

李纨所读之书尽是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借此嘲讽钱谦益剃发献城负节仕清之举。

文中将女子无才便“是”德与“列”女传各改一字,也是傅山对钱谦益的“品德”与“节烈”小作调侃。

以丧偶的李纨槁木死灰无见无闻仅做针黹诵读的形象,画出了文坛领袖钱谦益晚年在江南闭门修文弄史的真实情状。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7:07李纨钱谦益的故事,第四回这样略露一下就暂作收结。

后文还会再出场。以后还会一并讲解李纨的儿子贾兰。

此刻要出场的又是贾雨村吴三桂了。

也许有爱好风花雪月的朋友会问,钱谦益赋予了寡妇李纨的形象,那么他妻子柳如是该怎么写?这个答案很多人该看出来了。书中女子都是末世之雄杰。

对末世没有超级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哪怕才学人品秒杀书中十二钗,也不会被写入书中。

绝代佳人陈圆圆,也只是一个普通丫鬟娇杏的形象,被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短暂带过就再无讯息了。

所以这本书真的不是风月小说。看似风月无边,实际句句深情血泪,是对故国的深情。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7:15

【如今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

都已知晓本回中贾雨村为吴三桂,甄英莲为朱由榔。一下马这个修饰形容,既点出了雨村行事利落快马赴任,又嘲讽了吴三桂追索永历帝朱由榔的急迫。

这里主要是点出时间关系,刚送完黛玉入京到贾府,不到俩月就补缺快马上任(贾雨村可不会像薛家那样游览风光)。

然后雨村到任应天府,黛玉刚分开自然还是六岁,而宝钗哥哥一年前打死人抢到十三岁甄英莲那会,宝钗就已十三岁了。

后文遇到作者原文主动提示时间脉络时,我会再简略指出一遍。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7:19

【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

这个一年是看懂众人年龄的一个关键,强调薛蟠是一年前打死人。

?

【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内一小沙弥。……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的。】

点出葫芦僧身份,葫芦庙是胡虏政权,那葫芦僧就是胡虏政权下的满清势力。

贾雨村不念甄家旧日恩情完全按照葫芦僧所说来断案,实际是讽刺吴三桂背弃朱明后完全遵照清人要求来狠辣处理永历帝朱由榔。

贾雨村断案前看了护官符,那我们就先讲讲这个护官符。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7:25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朱明王朝值得赞叹,掌控中国国权,驱使四方夷族称臣。

这个贾家的解释,自然是按书中纲目来解释的。堂与葫芦庙的庙都是指庙堂,政权的意思。

书中原文黛玉定义的是“至坚者为玉”,傅山先生也曾说“物之文理缜密精微者,莫过于玉。”

因此以玉来形容至坚至强的国权。

至于金做马,也许要看完第六回,再结合第八回里薛姨妈说薛蟠是没笼头的马,大家才能真正会心不是用金子制做马而是把金人当做马。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7:29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在书中史这个姓其实仅相当于一人,史湘云。

贾母是史老太君,书中一般只提贾母。其它姓史的人都是虚陪一笔,全无出场戏份。

这句话暂且放到后文湘云真实身份揭晓时再作解释。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7:35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贾家白玉为堂,王家则有白玉床。

这个玉是中国国权的象征,王是王事的象征。

很多人会奇怪,薛姨妈也是王家大姐,也姓王啊。

这个确实比较绕,需要在后文情节中渐渐领悟。

王家除了薛姨妈,其它人的身份属性都是辅佐朱明王事,保卫中国国土,维护中国国权。

而薛姨妈,是满清王事的象征。

书中一直管她叫薛姨妈不叫薛王氏,也不提王字,就是不想让护官符这个王和薛姨妈的王呼应。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7:40【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第一眼应该看到什么呢?四大家族中薛家人口最少,只有八房。贾家人口最多。其它两家也不少。

第二眼看到什么呢?行商。九流最末是商人。薛家无爵位官位可承袭,只是商人家族。所以后文才会送宝钗待选时有期望宝钗振兴家族的想法。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7:44

护官符中原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后金清人的势力真是强大,驰骋金戈铁马,践踏朱明国土。

紫薇舍人,紫薇比喻帝王,舍人是门客的意思,祖上是帝王门客,职位不能承袭。以此讽刺后金依附于明朝,以获取封赏和购买汉人物品。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7:52薛家四大家族中惟一无勋袭的商人家族,其余三家都功高到有勋袭可以留给子孙,都是显赫的官宦家族。

商人为九流之最末流,势利无情。

清人旗人分为八旗,故有八房之喻,相对另外三大家族显得人丁稀少,相比汉人的人多势众,满人数量是非常少的。

满人数量曾经非常稀少。相比汉人数量是远远不及的。

灭掉朱明的建州女真,在明亡之前不到二百年时的公元1451 年,老幼全算上也只是刚过一万人。1467 年更是被明朝军队剿杀到所剩无几。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07:56

楼主继续干活去了,第四章的重点业已指出,今天回头再继续叙说。感谢大家关注。

愿作者傅山写下的真实在未来被更多人接受。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20:41【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贾雨村的话里道出甄英莲五岁被拐走。

【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

英莲已被带走一年了,门子的话语里交代出他一年前见到英莲时,英莲十二三岁光景。实际是十三。宝钗当时也是十三岁。

这就是年龄的关键。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20:44【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今年十方有五岁,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还有一女,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此刻薛蟠是十五岁,欲带宝钗进京,尚未打死冯渊,黛玉还在扬州随雨村读书。

再谈一下薛宝钗,此刻薛宝钗十三岁,比薛蟠小两岁。

看过第一回的人都知道薛宝钗实际是皇太极。

宝玉的两个表姐妹,一个是姑舅表妹林黛玉,隐去了崇祯皇帝朱由检,另一个就是两姨表姐薛宝钗,隐去了清太宗皇太极。

有的版本里刻意删改了年龄,令读者看书难度加大,但从全书中王熙凤管薛蟠叫哥哥管薛宝钗叫妹妹,以及上回中甄英莲、袭人和王熙凤等人的年龄,还是可以推出薛宝钗和薛蟠的年龄。(薛宝钗和甄英莲同岁)

旧时待选女子年龄需要在十三岁以上,此时薛宝钗十三岁,所以薛蟠送宝钗入京待选,为的自然是薛家家中无男人作官只好希图宝钗谋得女官。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20:45【人命官司一事,他却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铜,没有不了的。】借薛蟠欺男霸女草菅人命的行径点出满人欺凌汉人的情状。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20:46

【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

明末,满清之人起初据于国之东北。荣府为中国,所以薛家需要住在荣府的东北角。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20:49【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道出满人从归顺称臣到渐渐强盛图谋中国的根源在于明朝时中国对外族管理上存在巨大的漏洞隐患。

满人人口稀疏,却能成为边患,都是因为汉人的管理疏漏和边境劣政导致。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20:51

【虽然贾政训子有方,治家有法,一则族大人多,照管不到这些。二则现任族长乃是贾珍,彼乃宁府长孙,又现袭职,凡族中事,自有他掌管。三则公私冗杂,且素性潇洒,不以俗务为要,每公暇之时,不过看书着棋而已,余事多不介意。】道出贾珍的无能是导致满清崛起造成贻害的根源。

那贾珍究竟是什么人呢?看完第九回到第十三回,大家就知道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20:53

该讲第五章了。

明天要揭晓那个千古之谜秦可卿了。

明天大家就会知道她是谁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20:55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再次点出贾母疼爱黛玉的情谊,这是绘出朱由校与朱由检兄弟情深。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21:06【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皇太极的特点是精明干练处事经验丰富,擅长收买富于机变。

朱由检的特点则是仰慕圣贤志作高洁君子,对世情险恶并不知晓。

君子可欺以其方,意思就是君子容易被虚伪的人们用奸谋和伪装所利用蒙蔽,正是朱由检一生的写照。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21:11

宝钗在书中正面故事的形象是很关键的。

等写到第八回,大家认识了第八回的薛家人,才能真正明白红楼梦正面的故事。

也才会理解五十四回贾母所说的“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究竟是所指为何。

全书正面故事主旨是嘲讽薛家始终攀附贾家欲求姻亲。

而以往所有读者大抵因没有细想年龄的奥妙,连这一层意思都未能正确理解。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1 21:19全书第五回开始,正式进入不报年龄叙事的特殊阶段。

前四回一脉相承的几件事里,大家已得知宝钗大黛玉八岁。

以后遇到出现年龄时,大家只作加减法,就可以得知书中众人年龄。

以往很多人有给红楼猜年份的习惯,这个很不妥当。

红楼梦里年龄差是恒定的。但并非写一个冬天再写一个春天,就到书中第二年。

因为书中有大量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虚写写法。

譬如两大主角黛玉宝钗从第五回起马上就要进入几近雪藏的状态了。

明早楼主会来更新,欢迎大家白天来看。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2 06:15

接着讲第五回。

【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是日先携了贾蓉之妻,二人来面请。

作者傅山最喜之物有竹、松柏、梅花。

梅花傲风雪而盛放,傅山用霜雪比喻满清,用梅花比喻抗清的军民。

傅山曾有梅花诗:应将清净结心期,静对梅花读楚辞。

不与蕙蘭争素艳,直教霜雪定坚姿。

此处强调宁府“梅花盛开”,预示着前朝抗清战场将至的喜讯。

这里的梅花是谁呢?答案就是贾元春。

这里就介绍一下贾元春的真身。贾元春就是明末知名抗清将领——袁崇焕。

这里的梅花特指天启帝朱由校时期在关外辽东与清人对峙抗争的袁崇焕。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2 06:19

先前说过,作者傅山用荣国府来写明末的中国。

那么宁国府又是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宁国府就是未到末世时期的明朝中国,也就是前朝。

开篇写南明后朝,然后跳至末世两大当朝正主的出场,然后又陡然跳至前朝。如此写法,实在是泼墨写意神龙首尾。

先记下宁府等于前朝。后文可卿、贾珍、贾敬、赖二等人身份渐渐讲出后,大家就完全明白为什么宁府是前朝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2 06:24这里就顺势解一下本回中贾元春的判词: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兕相逢大梦归。

弓是一种远程攻击武器。武器象征着元春的武将身份。

而远程攻击则比喻袁崇焕对清的作战方案——用远程打击的炮火来固守城池。

香橼是点出贾元春姓袁。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2 06:25二十年来辩是非,【此句典故出自袁崇焕擅杀边帅毛文龙后的奏折:惟皇上斧钺之,天下是非之。在袁崇焕死去二十年后的南明抗清时期,天下人仍然在论辩袁崇焕当年行事是否正确是否有必要】榴花开处遍宫闱。【此句是一个双字谜,各种诗词典故中都有榴花似火的比喻,这里就不再列举了。榴树上盛开的榴花,像高处的火光,照亮了宫殿。树上高处,是崇。火光照耀,是焕。此句指出崇焕二字】三春争及初春景,【此句是描述,元春之后的三春都想要收复失地驱满人出关外,以恢复到袁崇焕时期(袁崇焕驻守宁锦与满清曾长期对峙,以炮火截断了清人经山海关入北京的通道)】虎兕相逢大梦归。【此句是史实,袁崇焕有绝命诗,半世功名在梦中[点出梦字],忠魂依旧守辽东[点出归字]。

北京城下袁崇焕带领兵将与皇太极的清军大战一番击退清军后,入城后未经定案擅杀边帅与失察边情纵敌入关等数罪并议进而走到人生的终点。(虎是明军,兕是清军,以后会有讲解)】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2 06:39

惟皇上斧钺之,天下是非之。

这个究竟是还是非?不按法律流程肯定是不对的,但边关将帅也确实很难走流程。

很多在外的统帅借口边情紧急,尽量避免回京述职。让违法行为没有遭律法处置的机会。这是普遍现象。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