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因指挥失误连连失败,而失败更是加剧了其指挥上的混乱。

晋冀鲁豫野战军歼灭整 68 师后,再次分兵,北路由刘伯承亲自指挥第 1、第 2、第 3 纵队,夺取定陶、曹县、单县,南路由邓小平指挥第 6、第 7 纵队,由商邱、民权间之柳河附近奇袭越过陇海路,袭占宁陵、睢县、拓城、鹿邑、亳县、太康、杞县,南北两路拉开一个巨大的空挡,等着国军出牌。

国军出牌了。国防部令郑州绥署以整 85、整 72、整 55 师及快速第 2 纵队(以整 49 旅为基干,配属战车、105 机械化炮兵、汽车各 1 营),由民权、考城向曹县进攻,徐州绥署以整27军指挥第5军、整75师,由砀山、商邱向单县进攻,尔后徐、郑两绥署协力向定陶进攻。国军意图很明确,就是先吃掉刘伯承亲自指挥第 1、第 2、第 3 纵队。但是,这个部署却有一个巨大的漏洞——对陇海路以南邓小平率领的两个纵队竟毫无处置,难道国民党高层认为 6、7 纵会坐看国军围歼 1、2、3 纵而无所作为?更奇葩的是,国防部对徐、郑两绥署攻势发起之时间未予指定,形成各自为战,致郑州绥署攻击发起已数日,徐州绥署仍停留于原地未动,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各个歼灭徐、郑两绥署部队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送上门的机会,刘邓当然不会放过。由于一系列的胜利,让晋冀鲁豫野战军胃口变得更大,这次,刘邓计划一次性要歼灭国军两个整编师——即郑州绥署右纵队整 85、整 72 师(5 个整编旅,1 个快速纵队近 5 万人)。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1 18:00民权之战,中野大意失利

刘邓部署为:第 1 纵队及第 2 纵队主力,埋伏于陇海路北侧淤黄河附近,阻止85师与72师攻击前进;第3纵队及第2 纵队一部,于柳河附近,以一部阻止整 27 军,主力由东向西猛冲国军腰部;邓小平指挥之第 6、第 7 纵队,星夜向战场集中,并向 85 师与 72 师后背攻击。简单的说,这个部署是,“阻击正面,打击腰部,进攻背后”。部署很巧妙,但是执行却出了问题。

首先是,1、2、3 纵出击过早。2 月 10 日拂晓,整 85、整72 师两师并列,由民权、野鸡岗向曹县发起攻击,快速第 2纵队留在战线后方为战役预备队。

中午国军进抵淤黄河附近,1 纵、2 纵主力立刻出击,接着 3 纵于李埧附近由东向西猛打猛冲国军右侧背,此际国军主力尚未脱离原阵地,于是国军迅速缩回原阵地。北面利用淤黄河堤岸采取守势,集中兵力沿陇海路附近向东攻击,双方打成胶着。伏击战变成攻击战,这仗一开始就不顺利。

下午国军空军侦察报告:解放军第 6、第 7 纵队,正由拓城、太康、杞县向民权方面急进(这次空军总算为国军提供了一次准确情报)。郑州绥署令右纵队撤回民权、野鸡岗间原阵地加强工事备战。11 日黄昏时邓小平指挥第 6、第 7 纵队到达战场,23时第1、第2、第3纵队由北向南、第6、第 7 纵队由南向北,对野鸡岗、民权整 72、整 85 师阵地发起总攻,由于国军工事完整,兵力集中,解放军几度攻击均未打开缺口。关键时刻,解放军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对国军放在防御圈内的预备队——快速第 2 纵队未做任何防备。

12 日凌晨 2 时至 5 时,解放军发动多次决死冲锋,战士们不顾伤亡,前仆后继,却遭遇国军优势火力杀伤,战场遗尸枕藉。5 时后国军突然出动快速纵队逆袭,这一记右勾拳又狠又准。快速纵队以战车为前导,在空军支援下,出其不意,其势如秋风扫落叶向围攻野鸡岗、民权解放军横扫猛冲,解放军猝不及防,当即被国军装甲部队击溃。整 72、85 师乘势出击,晋冀鲁豫野战军伤亡惨重,被迫向向曹县、定陶败退。

这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战场上第一次被国军击溃(张凤集是伤亡惨重后主动撤退)。此战本来是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部署失误,对徐、郑两绥署攻势发起之时间未予规定,形成各自为战,解放军与郑州绥署部队作战时基本没承受徐州绥署的军事压力。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最后却打成败战,究其原因首推胃口太大,企图一次性吃掉国军 5 个整编旅 1 个快速纵队,这样的战役目标已经超过了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的能力(晋冀鲁豫野战军因为前面一连串的胜利多少有些轻敌大意)。其次就是攻击时间太早,让国军迅速撤回民权、野鸡岗间原阵地,伏击战变成攻坚战,难度增加不少。最后就是疏忽大意,对国军装甲部队缺乏警惕。当然刘邓对快速纵队缺乏警惕也不是没有原因。2 个月前,陈粟歼灭整 26 师时,其同样配属一个快速纵队,但是整 26 师师长马励武用兵实在无能,居然让装甲机械化部队四周掘壕固守,坦克做固定炮台,机械化部队当步兵使用,结果快速纵队被山野与华野轻松歼灭,战役轻松获胜让解放军对国军快速纵队并不太重视。反观整 85 师师长吴绍周一直将快速纵队作为战役预备队,战斗再激烈也不轻易使用,直到解放军攻击衰竭时突然放出快速纵队反击,果然就扭转了战局,将晋冀鲁豫野战军击溃。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4 09:19华中战事自抗战中期开始,苏北即成为中共着力经营的根据地之一。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移设于苏北,国民政府势力逐渐被挤压退出苏北,苏北与山东两大根据地互为倚角,在关内解放区中占有重要地位。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因多数军队远在大西南后方,对苏北日伪占领区的接收暂时只能控制少数重点城市,而对县以下广大空间则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共则以地利之便,接收了日伪占据的苏北大多数县镇,形成了北连山东、西连安徽的大片巩固根据地。1946 年 5 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苏北与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南京上海地区不过一江之隔,卧榻之侧,怎容他人酣睡。所以,内战一起,国民党即将苏北作为首要必争之地。

苏中之战,粟裕 7 战 7 捷

国民政府方面,担任苏北作战的第一绥靖区在 6 月间由李默庵接任司令,下辖 4 个整编师、2 个整编旅及 2 个交警总队,共 12 万余人。7 月 4 日,徐州绥署发出第二号作命:“以确保京沪、津浦、长江之交通,而达到确实拱卫首都安全之目的,应先肃清长江以北东台、兴化、高邮、盱眙以南地区,及津浦路南段铁道两侧地区之匪,以利尔后之进剿。”李默庵遂决定,首先集中兵力攻占伸入己方防线的如皋、 海安等地,解除后方威胁后再行北进。然而当他部署完毕,准备于 15 日开始进攻时,其计划已为中共预先获知,由于马歇尔向蒋介石施加压力,结果使李部不能按计划行动,反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中共方面,担任苏中作战的主要是华野一师、六师和七纵的 3 万余人。面对兵力与装备均为绝对优势的对手,粟裕没有采用中共通常采用的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法,而是选择在苏中前部主动出击,利用对手在尚未开战之际骄傲轻敌的弱点,达到首战获胜的目的。

当时整八十三师各有 1 个团驻宣家堡和泰兴,位置较为孤立。 7 月 13 日,华野第一师向宣家堡,第六师向泰兴发动突然攻击。由于守军缺乏准备,李默庵因为一时不明具体情况,也未及时派出增援。战至 15 日,宣家堡 的 1 个团全军覆没,泰兴的 1 个团基本被歼。此战为中共在苏北首战,关系到苏北根据地前景,毛泽东极为关注,战斗刚刚结束即去电询问:“我在泰兴及宣家堡所打者是否即八十三 师?该师消灭多少,尚存多少?”此战粟裕部署分别以 1 个师打 1 个团,形成 6 比 1 的绝对优势,结果初战获胜,内线连续作战的设想也因此而得到中共中央的肯定。

苏中战斗打响后,徐州绥署即命各部按原计划发动进攻。

16 日,李默庵命整四十九师自南通白蒲北攻如皋,整八十三师自泰县 向东策应整四十九师,整六十五师和九十九旅自靖江北援泰兴。面对国军多路攻势,粟裕的策略很简单——“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苏中解放军主力迅速由泰兴转向东进,两天急行军 100 多里,奔袭已进至如皋附近的整四十九师,解放军如神兵天降突袭让四十九师仓促之间由攻转守,损失甚大。自 8 日晚至 9 日晚,该师右路二十六旅被歼,师长王铁汉率师直突围而出,但左路七十九旅仍在坚守。此时,整六十五师与整八十三师相继占领黄桥与姜堰,正向如皋推进,粟裕不再恋战,于 23 日放弃如皋,向北撤退。

国军占领如皋后的下一目标为海安,因为只要拿下海安,便可使己方在苏中获得完整的战线,巩固沿江占领区。李默庵以整六十五师附整二十一师新七旅由如皋向北、整八十三师附整二十五师一四八 旅由姜堰向东,于 7 月 30 日开始合击海安。面对兵力居优的对手, 粟裕避其锋芒,令部队于 8月 3 日放弃海安。海安轻易攻占让李默庵认为己部“打了胜仗”,而对手“大势巳去”,“一时不会有大的行动”,遂命令部队抓紧时机,巩固自泰州、海安直到海边的防线, 却对近在咫尺、正在海安东北休整的华野动向一无所知。8 月 10日,驻海安的新七旅和驻李堡的整四十九师一〇五旅换防,结果因大意无备,在李堡交接当中突遭华野攻击,各损失 1个团。次日新七旅另 1 个团又在开赴李堡途中被歼。

连番挫败,李默庵决定调整部署,稳固防守。粟裕看准对手防线的薄弱处,率部南下迂回到对手之侧后,21 日以一师攻丁堰,六师攻林梓,守军交警总队第七和十一总队装备简陋战斗力很差,除了 1 个大队突围而出外,余皆被歼。此时,李默庵又奉徐州绥署之命,以驻扬州的整二十五师北上攻击运河邵伯一线,以策应北线作战。粟裕则指挥所部西进如(皋)黄(桥)公路,准备 攻黄(桥)救邵(伯)。25 日,粟部在如黄路上遭遇自黄桥增援如皋的整六十九师九十九旅和自如皋开出接应的整六十五师一八七旅,粟裕当即决定以六师攻九十九旅,以一师和二师五旅攻一八七 旅,战至 27 日,全歼这两个旅及如皋出援的 1 个团,获得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31 日,又乘胜攻占黄桥。李默庵不得不下令全线后撤,苏中战斗暂告一段落。

国共两军苏中作战,国方重在收复失地,解除中共对江南的威 胁;中共重在发挥内线优势,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

由于解放军内线作战,情报、后勤均有较大优势,加上国军指挥失误,苏中之战粟裕打得非常顺手。解放军在苏中以损失16000余人之代价,歼灭国方6个旅和2个交警总队共54000 余人,史称“七战七捷”, 毛泽东专门撰文指出:华中部队“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 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作为中共在苏北战场的主要军事指挥员,粟裕在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能够抓住战机,连续作战,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战果,表现确较其对手高出一筹。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4 09:20淮南丢失,山野泗县之败与苏中相比,国军在安徽淮南和淮北的作战进程较为顺利。

担任淮南作战的国方军队尽为精锐,第五军四十五师自右翼由六合攻天长,九十六师自左翼由来安攻盱眙,另以整七十四师五十八旅为预备队,7 月 16 日开始行动。守备淮南根据地的淮南军区只有 8 个团的兵力,兵力和装备均远不及对手,又企图以分兵防御保守地方,结果在国军的优势兵力攻击下处在完全被动的地位,最后在遭受重大损失后被迫转移至苏北,淮南根据地全部丢失。

担任淮北作战的国方军队由第八绥区司令夏威指挥,其中南路第七军由固镇东攻灵璧、泗县、五河,中路整五十八师由宿县、蒙 城北攻濉溪口,北路整六十九师由宿县北之夹沟东攻朝阳集,目标是廓清淮北,继以东向进迫苏北后路。

中共方面,由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简称山野)七师、八师、二纵以及华野九纵共5万余人,于7月20日自鲁南越过陇海路,出击淮北,寻歼对手。7 月 18 日,国军开始行动,至月底已先后进至预定进占地域,只有整六十九师于 27 日在朝阳集遇袭,损失其九十二旅。朝阳集之战后让陈毅信心大增,认为“现华中全境,苏中敌势已颓,淮南、淮北敌势正旺”,因此“决心在淮北打一二好仗,即可改变局势。”具体作战方向上,陈毅认为淮北的国军部署密集,不易分割打击,而桂系军队部署相对分散,因此选择泗县的桂系第七军为打击目标。但 7 军有“钢军”之名,作战顽强战斗力很强,华野和山野内部对陈的决策均有不同意见,但未能动摇陈毅的决心。

陈毅虽然信心很足,但是具体部署却出了问题。他以八师和九纵攻击泗县,七师和二纵准备阻援——几乎是平分兵力,一半攻城,一半阻援。用兵无重点导致攻城方向兵力不足。

7 日晚,担任主攻的八师发起攻击,次日晨攻入城内,但守城的七军一七二师战斗意志很强,不仅顽强抵抗,还屡屡反击,八师伤亡严重,无力扩张战果。时值天降大雨,火炮、辎重因雨水影响未及跟上,打援兵团又为河水所阻,无法投入攻城作战,而七军增援的一七一师分兵绕开山野阻击线,9 日晚到达泗县大小北门解放军背后,并立刻展开攻击。 攻城部队本已疲惫,又腹背受敌,不得已只得撤出战斗。但已经攻入城里的部队无法撤退,被国军全歼。

泗县一战,山野损失近 3000 人,不仅攻城部队损失惨重,而且对作战心态的影响更大。国军借山野休整之机,迅速向东扩展,使中共在苏北的状况更加困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4 16:44我军军史上最不成功的战例典型——淮阴之战国军通过淮北第一期作战和陇海战役,攻占淮北大片土地,不仅解除解放军对徐州的威胁,而且使国军渐渐逼近了中共华中根据地的中心区。薛岳声东击西到1946年8月20日,陇海战役大局已定,郑州绥署主任薛岳开始筹划进攻中共华东根据地的首府淮阴了。为了加强进攻实力,薛岳征得国防部同意后,调整 74 师由南京浦口北运徐州东北的大庙集,7 军 171 师向泗县开进,整 26 师41 旅由淮南调到双沟、古城集一带,国军在淮北津浦路东战场上的兵力增加到了 12 个旅(师)。而此时,位于淮北的解放军山野主力虽在淮北第一期作战中遭到重创,可还保有相当实力,泗县战役后又利用几天的休整,补充了大量兵员,战斗力基本恢复。薛岳算了算陈毅手里有 25 个主力团,加上在高邮、宝应等地休整的 6 旅、13 旅,共 30 个团,在兵力上仍然与国军旗鼓相当。所以薛岳也格外小心,攻占淮阴这样有重兵防守的要地,还得以巧取胜。

8 月 19 日,国军参谋总长陈诚在徐州与薛岳召开军事会议,专门商讨进攻淮阴的作战计划。在会上,薛岳提出了自己的设想:首先命令国军攻占宿迁、睢宁、洋河镇等地,打开通往淮阴和沭阳的门户,并摆出一副进攻沭阳的架势。沭阳是解放军由苏北退往山东的必经之地,这样的要地解放军不能不争,必须将主力部署于沭阳一带,待解放军将注意力全部转移于沭阳地区后,淮阴的防御就空虚了,国军以主力由洋河镇向淮阴突击,同时以有力一部掩护主攻部队北面、阻击解放军主力南援。此外,为保证主攻方向的进展,位于苏中的第一绥靖区和位于徐州东面的第三绥靖区必须牵制住当面解放军,不使其向淮阴增援。这样,淮阴唾手可得。这个计划周密细致,得到了与会国军将领的一致认同。于是,会议决定就照薛岳的意见制定作战计划。作战方针定下来了,谁来担任主攻呢?薛岳自然心中有数。

早在 8 月初,整 74 师师长张灵甫来徐州受领任务时,薛岳就向他讲明,徐州绥靖公署的下一个作战目标就是攻占淮阴,并指出:“这次我用‘毒箭穿心’战术以 74 师直取淮阴。”这下整 74 师的立功机会又来了。张灵甫顿时心花怒放,连连点头称是。会议结束第二天,他还不放心,又把张灵甫找来,语重心长地嘱咐道:“我的作战计划——挖心战术,只有你师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你们进军行动要神速,钻到淮阴,出其不意,将共军军部所在地淮阴拿下来。沿途小股敌人,能吃掉的则吃掉,不能解决的派适量兵力把它监视起来,不可迟滞主力的行动。”张灵甫遂领命而去。8 月 21 日,国军新的进攻又开始了。

这时,在山野司令部,陈毅正焦头烂额地接受着上上下下的一致指责,如同坐在火山口上。泗县失利使他的声望大跌,内部对其质疑声音越来越多。他曾想调山野 1 纵等部作为后续部队,由山东驰援淮北,可当 1 纵行进到临沂时,留守山东的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等人以国军有进攻临沂的企图为由,强留该部投入鲁南战场,给临沂看大门。陈毅只好将这事搁置下来。由于 1 纵等部无法南来,陈毅感到自己的兵力不足以遏制国军的进攻,就一个劲向中央反映,部队经过一个月作战,相当疲劳,还需要一段时间休整。毛泽东知道他对战局信心不足,便亲自去电,一面给他打气,一面严令他以积极的行动打击当面国军。陈毅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准备迎击薛岳的进攻。

8月21日,7军和整69、74师依计划分由泗县、双沟、庙山圩、单集等地向睢宁合击,很快占领了新集、大李集、朝阳集、魏庄、大王集、占山集、古邳镇等地。这时,陈毅发现进占大王集的国军为整 69 师一部,兵力薄弱,当即命令山野 2 纵与华中 9 纵强袭大王集,怎奈国军齐头并进,相互间距很小。而解放军只有两个纵队,既无法分割大王集守军,又无力阻援,只得停止进攻。这一仗使陈毅认识到,在当前的态势下,要歼灭国军一部非常困难。于是,他命令华中 9 纵牵制迟滞当面国军,掩护主力东撤休整待机。山野主力后撤,国军的前进速度迅速加快。26 日,国军先后占领桃园、杜庄、杨圩等地,并向睢宁城猛攻。9 纵节节抗击,无奈众寡不敌,只得逐次分向魏集及睢宁东北撤退。27 日下午2 时,整 69 师攻占睢宁。而后,国军又的乘胜追击,于 29日占领埠子镇,并攻抵宿迁城下。于是,整 69 师和整 74 师会攻宿迁,守军抵抗了一下就向洋河镇及运河以东退去了。

7 军继续尾追,于 9 月 1 日攻克洋河镇。至此,国军右翼兵团顺利完成了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而解放军方面,尽管主力未损,担负掩护任务的华中 9 纵却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并在连续后撤中被弄得异常疲劳。

为了策应右翼兵团的进攻,国军左翼兵团亦于 8 月 21 日开始进攻。由于这个方向上没有解放军主力部队,国军的进展迅速,尤以整 28 师为最。该师到次日日落前就占领了耿集、碾庄圩、宿羊山圩等地,而后又向泇口圩追击。在整 28师的北面,整 33 军尽管前进速度不如整 28 师,其进展也颇为顺利。21 日整 59 师由东西朱果山、整 77 师由耿家楼、贾家桥沿运河南岸向东进攻。23 日即攻占车辐山圩、燕子埠、花山子。正当左翼兵团司令官冯治安命令部队向台儿庄进攻之时,淅淅沥沥的秋雨阻止了他们的前进。到 9 月 1 日,雨停了,国军重又开始进攻。整 59、77 师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渡过运河,向台儿庄猛攻。守军依据有利阵地与之对战。

双方激战到次日中午,守军不支,北撤。国军遂克台儿庄及其北面的板桥、马兰屯。台儿庄丢了,解放军重要的燃料生产基地枣庄就危险了。坐镇临沂的解放军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感觉到了这种威胁,更不敢让还在临沂的山野 1 纵南下支援陈毅保卫淮、沭了。不仅如此,毛泽东在张云逸等强烈要求下,电示陈毅,要将山野 8 师北调鲁南,只因陈毅反对作罢。而在鲁中,胶济线上解放军各部队正受到第二绥靖区的巨大压力,更无力南援。因此,解放军山东战场与华中战场就被分离开了,这样不利的局面一直持续到 1946 年底。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4 16:46陈毅判断失误

9 月初,国军在完成了进攻两淮的第一步作战计划、占领进攻出发地后,薛岳出人意料地命令部队停了下来。他通过观察发现,从 8 月 21 日到现在,解放军主力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打击。因其在逐步后撤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休整,实力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强。而在国军方面,原计划用于主攻淮阴整 74 师主力尚在宿迁,作为战役预备队的整28 师还在鲁南,兵力分散,态势不利于发动新的进攻。据此,他得出结论:现在就强攻淮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必须运用谋略,以智取胜。于是,他命令:整 69 师主力守备宿迁,并频繁调动,摆出向沭阳进攻的架势;7 军在洋河镇附近泗河上架桥,作出要在泗阳与解放军决战的姿态;整 74 师从宿迁秘密南调,隐蔽于 7 军后面。国军各部遵命开始行动后,整 69 师和 7 军的动向为解放军山野指挥部知悉。

陈毅对国军的调动困惑不已:薛岳到底想攻哪里呢?根据最近得到的情报,薛岳的进攻目标淮阴。可为什么在那里只摆了个 7 军呢?要知道,那支部队可是桂系的起家部队。他和桂系首领白崇禧又是冤家对头,能信得过让 7 军打主攻吗?想来想去,陈毅越来越觉得薛岳要进攻淮阴的情报不可靠。于是,他把眼光转向了北面的沭阳。那是从苏北去山东的必经之地,如果丢了,在淮北和苏中作战的解放军主力的退路和补给线就会被国军切断,后果不堪设想。而根据此前的战场侦察,薛岳将国军的头号精锐整 74 师摆在宿迁。陈毅认为,这明摆着要进攻沭阳。不过有可靠渠道得到的情报在,陈毅对自己的判断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于是,山野司令部于 9 月 4 日致电中共中央及华中军区提出三个作战方案,要求讨论:第一案,北移沭阳,迎击东进之整 74、69 师,此案可保持鲁南的联系,但只能留华中 9纵守泗县、众兴集,力量不够;第二案,就地出击洋河,攻击 7 军 2 个师,估计要拼消耗,不合算;第三案,留现地待机。在电文的最后,陈毅提出自己的意见:执行第一案。毛泽东接到这份电报后,认为陈毅的分析有理,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陈毅于 7 日下达作战命令:“本军为便于新的机动,打击可能由宿迁进犯沭阳之敌,或向南打击可能由洋河进犯淮阴之敌,决以主力转至泗(阳)、沭(阳)、宿(迁)县属地带隐蔽待机。”具体部署是,华中 9 纵到泗阳以南,山野 7 师到大兴集、2 纵在新集、8 师位于渔沟。实际上,陈毅将大部分主力用以对付沭阳方向之国军,只留下久战疲惫的华中 9 纵看守淮阴的门户泗阳。这样的部署正好中了薛岳的圈套。

9 月 6 日,薛岳看到解放军举棋不定,知道他的谋略要成功了,遂下达了攻击淮阴的命令。

就在国军按照薛岳的命令开始调动、准备进攻淮阴之时,解放军内部还在为国军的主攻方向争论不休。以粟裕、谭震林为首的华中野战军首脑根据从国军内部获得的情报判断薛岳的进攻目标是淮阴。因此,他们得知陈毅将山野主力北移、准备做保卫沭阳的部署后,立即致电陈毅及中共中央,要求山野主力南下,保卫淮(阴)泗(阳)。而陈毅向中共中央呈明他的理由之后,得到了毛的支持。尽管如此,粟、谭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以强烈的语气电告陈毅:“如军长(注:指新 4 軍長陈毅)仍坚欲北开,则我们坚决要求调 2纵全部留下,由韦国清统一指挥,钳制敌人,候苏中主力北转,以求阻击南下之敌,否则华中局势变化,责任难负。”陈毅收到这份电报后,没有在意。通过几天来的侦察,解放军方面并没有发现洋河镇方面国军增兵的迹象。这更坚定了他对国军进攻方向的判断。因此,他于 9 日致电粟、谭及中共中央:“淮北敌情正在变化中,7 军已南移灵、泗、睢、宿地区,由蒋军接替,现再看数日,如蒋军由宿迁东进,我军及时出击,或在宿迁、沭阳、新安之间歼敌,或西攻睢、宿地区,保证可以改变战局,如是,沭阳、两淮及鲁南均不致引起突变。”同时,他指示:“粟、谭部队仍以打下海安,争取休整,相机转移为好。”毛收到陈毅电报后,当即复电,对陈毅的判断深表赞许。同时指示粟裕所部主要任务是休整,打不打海安可按实际情况决定。粟裕得到中共中央的命令后,虽感到淮阴危险,但不愿放弃苏中已到手的战果,遂复电陈毅并中共中央,提出“刘邓军大捷,军长率部亦准备出击,淮北战局开始好转,两淮危险大减。因此我们仍决定继续攻占海安,以争取苏中万余人参军补充”,海安得手后,休整一段时间,“再北移或西攻”。粟裕的建议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这样一来,山野主力转移于沭阳、宿迁方向,而粟裕所部则在全力攻击海安,泗阳、淮阴的防务就变得薄弱了。

10 日,薛岳侦知解放军山野主力北移,立即抓住战机,急令 7 军提前一天发动进攻。7 军得令后,立即行动,当日即攻占了仓集。华中 9 纵司令员张震接到国军开始进攻的消息后,立即上报山野司令部。陈毅得知这一消息,大吃一惊。

国军进攻淮阴的企图已明。他知道华中 9 纵的战斗薄弱,在灵壁连 172 师都顶不住,更不要说 7 军全军了。泗阳一丢,淮阴就危险了。然而,如果山野主力增援泗阳、淮阴的话,一旦宿迁国军向沭阳进攻,山野主力将腹背受敌,局面就不可收拾。而此时,山野一部已于 9 日根据他的命令渡过六塘河以北,准备迎击宿迁东进之国军了。根据此态势,陈毅决定改变原计划,命令山野主力移到六塘河以北,准备绕道进攻古邳镇、双沟、睢宁,企图抢在 7 军主力到达淮阴之前占领这些地区,威胁国军侧后翼及补给线,以迫使 7 军后撤。

不料,华中 9 纵在泗阳一带构筑的工事不够坚固,没法挡住国军的猛烈攻击。因此 7 军进展很快。11 日拂晓,国军以猛烈的炮火向王二胡庄解放军 9 纵 75 团阵地轰击,步兵随即发起进攻。解放军防炮经验不足,干部伤亡大半,部队失去指挥。在国军的连续冲击下,阵地被突破,临河集、大兴庄、胡庄、徐大庄相继失守。9 纵被迫转移到二线阵地,泗阳告急。陈毅这才发现自己对战局的预测过于乐观,乃急令向六塘河以北转移的山野主力迅速南返,以全力于众兴集、渔沟间分批歼灭当面国军。同时,毛亦命令粟裕放弃海安,北援淮安。可命令才下达到各部队,9 纵的二线阵地又被突破。

12 日下午,泗阳失守。9 纵被迫撤退到李口、徐庄、袁庄一带。到这时,尽管战场形势已趋不利,远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仍然因泗阳地区只发现 7 军的番号,因而认为进攻淮阴的国军是孤军突进,对战局自然也出奇地乐观。当天,毛泽东致电陈毅,提出围歼 7 军的意见:“你们此次歼击南下之敌,务期必胜,首先只打一个旅,以期速决尽歼,得手后再打一个旅,决不可同时打两个旅……”可到了第二天,陈毅才会发现他们的判断是何等的错误。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5 00:0974师奔袭淮阴9月13日,7军以171师渡过运河,向东进攻众兴集之山野 7 师 20 旅阵地。20 旅原由地方部队组建,战斗力不强,很快就顶不住了,被迫转移来安。众兴集易手。而后,171师又乘胜追击,一举占领来安,进到包家河右岸,与解放军隔河对峙。尔后,7 军在来安一带构筑工事,准备抵御解放军的反攻,确保进攻淮阴的侧后安全。与此同时,74 师于13 日投入战斗,趁解放军担任淮阴方面防守的华中 9 纵连战受挫、实力受到很大削弱之机,越过泗阳,向南进攻 9 纵 75团防守之李口、徐庄、袁庄、五里庄一带之第二道防线。75团寡不敌众,阵地很快被突破,李口、吴家集等地相继失守。

得知整 74 师参战,陈毅方才恍然大悟——上薛岳的当了。

尽管十分懊恼,陈毅此时此刻还是非常清醒:当前的首要是保卫淮阴,既然在与薛岳的初战对弈中,先失一着,战役布势已落后于对手了,若后面再有闪失,或许将是致命的。于是,他以山野司令部的名义下达命令:由华野战军政委谭震林统一指挥9纵、5旅、13旅、6旅18团和淮宝各地方部队,担任保卫两淮(即淮阴和淮安)的任务。同时,他作出部署:山野主力“拟歼众兴犯来安之敌”,而“9 纵、18 团应固守码头、杨庄一线”,“为防万一,请准备随时能炸破淮阴北大桥”。

谭震林领命后,一面从苏中、高邮急调 5 旅、13 旅及淮南军分区各部队驰援两淮,一面命令 9 纵及驻守南新集的 18团竭力迟滞整 74 师前进。可援军各部尚未到达,整 74 师就突破了 18 团的阵地,于 14 日黄昏攻占南新集。9 纵副司令员饶子健亲率 75 团向国军反击,未能奏效,被迫退到码头、杨庄一带,与刚赶到的 13 旅共同组织防御。15 日凌晨 2 时,国军以 58 旅和 51 旅并列分别由陈家集和杨庄强渡运河。因运河东岸河堤高于西岸,地形对守军极为不利,而且 9 纵已经 6 日苦战,弹药告罄,哪里抵挡得住在飞机和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的国军头号主力的进攻?阵地连连告失。在这种情况下,谭震林不得不命令 13 旅投入战斗,反击河东岸滩头之敌。从上午开始一直到晚上,13 旅对攻至杨庄附近的国军51旅151团反复冲杀达9次之多。部队伤亡高达600余人。

当夜,码头、杨庄地区的解放军被迫转到运河东岸。

这时,谭震林失去了信心,致电陈毅说反击和坚守均难完成任务。在他的影响下,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也感到形势危急,向陈毅建议:山野除以一部阻止众兴之敌东进外,主力回淮阴,以稳定两淮战局。华中方面的意见不能不让陈毅重新斟酌先前作战计划的可行性。不过,他毕竟没有与整 74师交过手,还不知道该部战斗力有多强。在他看来,两淮地区已云集了9纵、13旅和6旅等部队,5旅也会很快赶到淮阴,加上淮阴附近的地方部队,兵力上并不居于劣势,如果部署得当,应该能够拖住整 74 师。而这时,粟裕所部已由苏中兼程来援,将于 20 日左右到达。到那时,解放军再在淮阴方面组织反攻,有望击溃甚至全歼整 74 师。那样的话,整个华东的被动局面将彻底改观。为此,山野必须于野战中击溃 7 军,收复泗阳,切断整 74 师的退路,以便尔后协同华中军区部队围歼该敌。经慎重考虑,他决定仍按原计划行动,遂一面命令山野主力加紧向渔沟附近集结,一面电示谭震林:“请考虑退守淮阴城垣,即令不幸敌突入淮阴,我军能固守淮安,待苏中主力赶到,局面仍可开展。”

可淮阴守军的战斗力并没有他估计的那么强,没过两天整74 师就兵临淮阴城下了。16 日,整 74 师继续向运河东岸解放军阵地猛攻。谭震林眼看部队在淮阴外围支持不住了,即电告陈毅:“13 旅昨日攻击未奏效,敌人现攻击很猛。为确保淮阴,决定把城西、城南变为水乡,部队以水设防,城北大桥是否破(坏),要看水的程度,部队下午 5 时左右可以转移完毕。”而后,他又联合张鼎丞、粟裕等联名致电陈毅及中共中央,要求山野主力南下。当天,13 旅即受命扒开运河大堤。一时间,淮阴城内尽成泽国。然而,谭震林的这样措施并没有能阻止国军的前进。17 日晨,整 74 师师长张灵甫命令 51 旅和 58 旅为左右翼,57 旅为预备队,向淮阴攻击,并悬赏 200 万法币,以奖励先攻进淮阴之部队。右翼 58 旅旅长卢醒为抢头功,亲赴先头部队督战。在他的鼓舞下,该旅官兵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向解放军阵地猛冲,很快就突破了解放军 9 纵 75 团防线,攻占武家墩镇和石工头,逼近淮阴城。由于一路上势如破竹,卢醒得意洋洋,以为解放军已被击溃,淮阴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便一面督策 173 团速向淮阴挺进,一面迫不及待地给张灵甫打电话,声言所部先头部队已进入淮阴。张灵甫得报,大喜,当即将赏金悉数发给58旅。

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将近中午时,173 团推进到高兴桥南方约 100 米处时,突然遭到于昨日到达的解放军 5 旅的伏击,损失很大。前卫营营长朱性仑当场阵亡,攻势顿挫。这个突如其来的挫折使卢醒恼羞成怒。他即令前卫本队先头营对高兴桥攻击,并以炮兵火力掩护。可由于 5 旅是新到之生力军,士气旺盛,装备齐整,且工事伪装得宜,国军付出了很大代价,到下午 5 点仍未能前进一步。这时,天降大雨。

卢醒只好命令部队停止攻击,并向张灵甫报告了当天的战斗经过,并将谎报军情的责任推给了谍报人员。张灵甫获悉该旅谎报军情,火冒三丈,当即命令卢醒,限其次日占领淮阴,并将此事转报南京,请求惩处有关人员。是日,左翼 51 旅的攻击也不顺利。该旅于早晨由码头、杨庄向东攻击,由于战地沟渠河流密布,加以解放军的英勇反击,该旅前进十分迟缓,到日落时分才占领李庄—高头一线。其间,解放军 13旅组织了三次反击,给双方都造成了很大伤亡。18 日拂晓,国军58旅一部冒雨偷袭解放军5旅15团大王庄阵地,一举突破该团阵地前沿,当天的激战就此展开。为了加强 58 旅的火力,张灵甫将 57 旅炮兵营加强给了 58 旅,进攻胡庄、高兴桥、道士庄等地。5 旅拼死抵抗。各地战斗中以大王庄的攻防战最为激战。在国军的连续冲击下,守军 15 团 1 营支持不住,大王庄失守。5旅旅长成钧相继调15团2营6连及 13 团 2 营增援大王庄,与国军反复争夺,村落几成废墟。

由于天雨云低,视线极差,国军不能充分发挥炮火优势,而解放军利用其近战优势,与国军展开白刃战。双方伤亡都很大。至夜,双方仍僵持于村落内。是日,51 旅的进攻也受到解放军 13 旅的顽强抵抗,到下午 6 时,仍被阻于李家庄—城隍庙一线。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5 00:10山野主力被拖住就在解放军华中部队与整 74 师相持于淮阴外围的时候,陈毅指挥的山野主力到达渔沟附近。薛岳担心其继续南下支援淮阴附近作战,急令位于来安的 7 军即向渔沟进攻,以牵制住该部。17 日拂晓,7 军 171 师强渡鲍河,向渔沟方向突击。陈毅得知此讯,大喜。通过泗县战斗,他已领教了 7 军的防御能力,深知要在攻坚战中歼灭和击溃该部都不现实。

自来安易手以来,7 军停滞于鲍河东岸,修筑了大量工事。

山野主力若是贸然出击,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现在该部脱离既设阵地,正好在野战中围歼之。于是,他迅即集中山野8师全部及2纵2个团、7师20旅1个团向渔沟以西出击,当天即将 171 师包围于渔沟以西赵庄一带。171 师师长刘昉见解放军来势汹汹,知道众寡不敌,选择包围圈的薄弱环节,一举冲破解放军的包围退回鲍河左岸。解放军追之不及,仅截歼少数掩护部队。陈毅见 171 师退回,知道歼击 7 军的希望已十分渺茫,遂于次日凌晨命令 2 纵司令员韦国清率 4、9旅全部轻装,务必于晚上赶到淮阴。坐镇淮阴的谭震林得知山野 2 纵即将赶到,非常振奋。此时,他已接到粟裕通报,获知华中 6 师先头 18 旅已接近淮阴,认为危机即将过去,便致电陈毅及中共中央:“我们明晚即可转入反攻,首先歼灭敌人之一个旅,尔后再歼灭其余部。”可他高兴得太早了。

还没等 2 纵开始行动,7 军又出动了。当天一早,171 师三个团以迅猛的动作直扑渔沟,先后攻占了渔沟西南及以西之西园庄、汪庄、王家。守备渔沟的 21 旅 61 团连连向陈毅告急。陈毅连忙电令2纵停止南调,协同8师及7师一部歼灭进犯渔沟之国军。刘昉查知解放军的行动后,立即命令部队收缩于西园庄、王家、汪庄等地,依托村庄修筑工事,就地固守。解放军集中兵力将该部国军包围。由于泗县攻坚失利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他们也不敢冒然发起总攻,先作了几次试探性冲锋以期查明国军虚实,均遭国军火力阻击,被打了回来。双方遂形成暂时对峙。这时,淮阴方面再度告急。

陈毅不得已从渔沟前线抽调部分兵力南援。刘昉获悉当面解放军兵力减少,当即率主力突出重围,向来安方向退去,只留下少数掩护部队依托村落内的部分民房与解放军相持。陈毅见围歼 171 师的计划完全落空,而 2 纵又被国军掩护部队拖住,无法脱身,只得命令 19 旅 56 团速向淮阴驰援。但是,这个决心下得实在太晚了,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增援,淮阴方面的战局急转直下。74师化装奇袭淮阴失守

18 日夜,谭震林并不知道渔沟方面的战局已发生变化,仍根据先前得到的消息,决定调整部署,一面加强正面防御,一面派出部队转至整 74 师侧后,准备于 19 日晚协同山野 2纵和华中 6 师向攻城国军发起反击。不料,次日凌晨陈毅来电称:4、9 旅无兵去两淮。谭震林顿时紧张起来,前线各部正在调整部署,处于攻击准备状态。2 纵不来,防线就出现了空档。一旦整 74 师发动进攻,后果不堪设想。

果不其然,还没等谭震林对淮阴防备作出新的指示,国军攻入淮阴的消息就传来了。原来,当天入夜后,58 旅俘获了一名下级干部。经审问,俘虏供出了解放军在淮阴南面的防御部署,并称解放军山野 2 纵当晚即来换防。同时,国军还从俘虏口中得到了解放军当夜口令。卢醒得到报告后,当即命令 174 团 3 营抽调两个连换着解放军服装,伪装成山野 2纵的部队,混进淮阴城,乘夜攻占南门。19 日凌晨 1 时左右,伪装成解放军的国军两个连由高兴桥以东 2 公里的康家庄附近偷偷越过解放军华中 9 纵和 5 旅的结合部。渡过护城河后,该部又骗过城门岗哨,混入南门。拂晓前,进入南门国军突然向守军发动进攻。守军措手不及。南门失守。国军突击营控制南门以后,又抢占了南街部分民房,并以迫击炮对城内射击。城中顿时大乱。

正在南门附近指挥所内的 5 旅旅长成钧得知国军已攻入城内,惊慌失措,在没有查明敌情的情况下,擅自率旅指挥所向东转移,并令所部向东南方向退却。这样一来,护城河以南的解放军防御立即陷于混乱。张灵甫抓住战机,果断命令58 旅向淮阴攻击前进。卢醒得令后,当即指挥部队向孙老庄、大王庄猛攻。5 旅各部与旅指挥所失去联系,群龙无首,纷纷盲目向城内和城东板闸镇退却。58 旅趁机强渡护城河,于清晨攻入城内,与守军展开巷战。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谭震林相继调 9 纵预备队和皮旅支援 5 旅,均未起到任何效果。

这时,粟裕已赶到淮阴,见情况严重,感到再打下去只能消耗解放军力量,不可能改变局面,就与谭震林下令放弃淮阴。

根据命令,9 纵撤到淮阴以东的钦工镇,13 旅撤到涟水,刚赶到淮阴城下的华中军区特务团和 19 旅 56 团开回王营,18旅仍于板闸镇附近待机。到黄昏时分,5 旅最后一支掩护部队撤出淮阴,淮阴城宣告易手。尔后,国军 58 旅乘胜追击,一举攻占王营。解放军在撤退过程中,相当混乱,不少部队的建制被打乱。所幸,由于搜索不严,整 74 师并未发现这一情况,没有进行进一步追击,而是停下来休整,丧失了扩大战果的机会。

整 74 师攻占淮阴大大打击了解放军的士气。薛岳乘势命令 7 军迅速攻占渔沟,以保障整 74 师的侧翼。20 日晨,171师遵命再次向渔沟发动进攻。此时,陈毅已率山野主力向王营、西坝地区转进,渔沟防御力量受到削弱。因此,国军没费什么劲就占领了渔沟,并一直追到六塘河南岸。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5 00:10淮安失陷

淮阴、渔沟的失守使中共中央意识到依淮北方面的作战力量,无法在短时间内击溃淮阴方面的国军主力,乃于 20 日指示陈毅、粟裕、谭震林等人:“我放弃淮阴后各部主力撤至距敌较远地区休整,以一部扰击敌人,待 1、6 师到达之后,待敌分散有机可乘之时,各个歼灭敌人。”据此,陈毅和粟裕相继发出休整命令,并准备撤出淮安。于是,淮安附近的解放军主力开始撤退,只留下 6 旅和淮南军区部分地方武装担负掩护任务。

解放军将从淮安撤退的消息很快被张灵甫获知。他当即决定派 57 旅由淮阴向淮安方向追击。21 日拂晓,57 旅分为左右两翼向淮安进攻。右翼经百子堂、百子山、杨家圩直扑板闸镇。解放军 6 旅依据既设阵地顽强抵抗。国军在飞机和猛烈的炮火支援下,狂攻半日,几乎将解放军的工事夷为平地。

6 旅这才放弃板闸镇,向淮安退却。与此同时,国军左翼强渡盐河,并攻占了河下镇。傍晚,国军左右翼于淮安城下会合,而后分别由北面和西面猛攻淮安城。战斗中,解放军遭到很大伤亡,淮南军区六合支队政治部主任陈明忠也中弹牺牲。战到 22 日上午,解放军为避免更大的伤亡,不得不弃城向涟水方向退去。57 旅随即进占淮安,至此,我军华中根据地中心城市——淮阴、淮安相继失守。12 月,74 师占领涟水,至此整个华中解放区全部沦陷。

淮阴战役与张家口战役一样被认为是我军失败战役的典范。因为既没有歼灭敌人,又丢失我军重要城市。战役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山野与华中野战军指挥上的分歧。由于指挥不统一,导致两个野战军作战时更注重所属根据地的利益。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结果被国军各个击破。

而国军指挥官薛岳颇见功力,在其作战情报泄露后,却能通过一系列佯动误导华野指挥员的判断,最后反而取得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但是其部署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主要是用于守备的兵力过多,用于进攻的兵力反而有限,导致国军进攻部队在局部战场形不成优势,即使攻占淮阴、淮安,也无法歼灭解放军主力。

1946 年战事综述1946 年内战爆发之初,国军取得了较大的胜利。在东北,四平战役的胜利让国军占据了东北最精华的地区。在华北,傅作义经过集宁、张家口战役将晋察冀根据地切成两块,获得了战争主动权。在华中,因为两淮、涟水战役失利,淮南、苏北等解放区先后丢失。

虽然国军在战略上取得很大的胜利,解放军战略纵深被大大压缩。但在解放军机动灵活的战术打击下,国军也付出很大的代价。截止到 1947 年初,国军先后被歼灭正规军 66 个旅(师),加上地方部队共被歼灭 71 万人。虽然,这些损失还能迅速弥补。但是,随着战线拉长、占领区扩大,国军发现各个战区都存在兵力不足的困境——特别是分兵把守新占领解放区后,一线机动作战兵力越来越不足。加上 1947年后方爆发经济危机,国民党财政即使拼命印钞也只能维持100 来万军队前线作战。这让国民党高层不得不考虑做战略上的重大调整——与其分散兵力全面攻击,不如收紧拳头集中一个方向给予解放军以致命一击。

而对于解放军而言,固然可以在舆论上宣称放弃大片解放区是为了更多的消灭敌人。但是,随着解放区被压缩,支撑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面临日益枯竭的危险。所以,解放军并不甘心被动防御等待国军的攻击,也在寻求国军的破绽,争取反攻来逆转战局。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5 11:01第四章:1947:相持与拉锯

导读:

国民党战略方向的重大失误

一波三折的莱芜战役

孟良崮战役的迷雾

华野七月分兵与战局转折

丢掉沂蒙山根据地的南麻临朐战役

华野最黑暗、最艰苦的时期:胶东解放区沦陷

华野被中央军委裁撤番号

蒋介石的昏招与战局的逆转

国民党战略选择的失误

1947 年初,通过 1946 年全面进攻国民党军队取得了相当的胜利,虽然自身承受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其战略意图基本达成,解放区被极度压缩,解放军回旋余地越来越小。

解放区非常不利的态势

从地图上可以发现,1947 年各个解放区的战略态势都非常不利。

在东北,解放区被分割成南满、北满两个互不相连的根据地。北满还好一点,多少还有一些战略纵深。南满则只有 4个县的地盘,如果没有朝鲜这个后路,也许国民党军队的一次进攻就要面临灭顶之灾。

在华北,因为张家口失守,中共不仅丢失了通过外蒙与苏联联系的通道,而且晋察冀根据地被从中切开,割裂成数块,国民党军队随时可以以张家口为基地向晋察冀根据地腹地发动攻势,形势极为不利。

在华中,因为两淮丢失,华中野战军不仅失去了收入颇丰的税源,而且整个苏北根据地全面沦陷,华中野战军被迫与山野联合,依靠山东解放区以及东北的物资支援虽然还保持着相当的实力,但是战略纵深已经大大缩小。

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因为张凤集战役失利,丢掉了鲁西南所有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变成了晋冀豫根据地,解放区少了很大一块。

在陕北边区,西野被西安胡宗南、西北两马、山西阎锡山团团围住,即无战略纵深,而且陕北地瘠民穷,西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虽然国军军事态势上非常有利,但是后方爆发经济危机,前线又因为占领大片地区后而颇感兵力不足,继续发动全面进攻不论是财政还是军力都不现实,只能收紧拳头瞄准一两个重要方向出击。

向哪里出击?

那么,对国民党而言,到底往哪个方向用兵,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对于这个重大的战略方向的问题。蒋介石的设想是:中共在关内有三个重要根据地,即以延安为政治根据地,以沂蒙山区为军事根据地,以胶东为交通供应 根据地,因为兵力不足,蒋介石认为在现阶段“最要注意的是分清主战场与支战场。我们在全国各剿匪区域中,应先划定匪军主力所在的区域为主战场,集中我们部队的力量,首先加以清剿,然后再及其余战场。同时在这个主战场中,又要先寻找匪军兵力最强大的纵队进攻,予以彻底的歼灭。”所以,蒋以山东作为国共两军的主战场,认为“照现在的战局来观察,匪军的主力集中在山东,同时山东地当冲要,交通便利,有海口运输,我们如能消灭山东境内匪的主力,则其他战场的匪部就容易肃清了。所以目前山东是匪我两军的主战场,而其他皆是支战场。在主战场决战的时期,其他支战场惟有忍痛一时,缩小防区,集中兵力,以期固守。”在蒋介石心中,最重要的目标有三个,即政治根据地延安,以军事根据地沂蒙山区,以交通供应根据地胶东,因为后两个根据地都在山东,所以将山东作为重点进攻的方向。那么,这个战略选择是否正确?

我们先看看结果。1947 年 3 月 19 日,胡宗南占领延安。

因为敌我力量悬殊,陕北根据地基本全部沦陷。7 月 30 日,因为南麻、临朐战役失利,沂蒙山区根据地全部丢失。9 月,胶东解放区也被国民党军占领。蒋介石三大战略目标全部实现!那么,国民党军事形势是否更加有利呢?

事实恰恰相反。

因为国民党两翼张开(进攻延安时向西打,进攻山东是向东打),恰恰在中腹露出破绽,结果刘邓率领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国民党整个防御体系面临很大危机。国民党军队变成救火队,被中野、华野来回调动,不仅战争主动权全部丢失,战局也急转而下。

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全部实现了蒋介石的战略目标,反而导致战局逆转?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国民党的战略选择出现了重大失误。

历史上不乏实现了前期战略目标反而导致战局逆转的战例

1941 年,德军入侵苏联。战争前期德军所向披靡打得苏军节节败退。7 月德军中央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大获全胜,俘获苏军 40 多万,缴获大量的技术装备。更重要的是,进攻莫斯科的通道被打开了。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希特勒却将中央集团军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南调基辅围歼苏联西南方面军。基辅战役虽然又获得全胜,俘获苏军 65 万。

但是,进攻莫斯科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当德军结束基辅战役回头再向莫斯科进攻时,俄国的寒冬成了最大的敌人。冰天雪地中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撞得头破血流,这是德军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严重的失败。拿不下莫斯科,德国就失去了快速获得胜利的机会。如果古德里安没有在 1941 年 7 月南下而是一鼓作气向莫斯科进攻,当时莫斯科很难守住,失去了莫斯科,二次世界大战也许就是另一种结局。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05 11:02哪里才是国军的天王山?

那么,国民党在 1947 年正确的战略方向应该在哪里?

毫无疑问,只能是东北!东北工业基础冠绝全国。中国现代史基本就是谁拿到东北,谁就可以拿到半个中国。毛泽东就说过,哪怕关内根据地全部丢失,拿到东北也可以与国民党周旋。更何况东北背靠苏联,中共立足东北就可以源源不断从苏联那里获得援助。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