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外敌一去,国民党组织立刻面临溃败的危机。
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腐败蔓延不可抑制,执政者不但不控制反而纵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各方大员涌进沦陷区以“接收”名义大肆掠夺资财,“五子登科”“接收”变“劫收”,沦陷区民怨沸腾,而国民党高层居然不管不问,纵容包庇。
派系争斗加剧甚至相互拆台。淮海战役最紧急关头,时任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强令扣下增援前线的部队,坐观徐州剿总主力被歼灭;49 年蒋介石下台,李宗仁在南京接任总统,而时任行政院长的孙科竟将行政院搬迁到广州。府院分离,各行其事。至于战场上因为派系矛盾而互相拆台导致战役失利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
劣币淘汰良币——平庸无能者身居高位,有德有才者反而边缘化。刘峙,平庸无能,内战一起便丢掉 3 个整编师;顾祝同指挥山东的重点进攻,连续遭遇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惨败。这些庸才在国民党体系内竟然官运亨通、春风得意——刘峙绥署主任被撤职,后来竟然担任最重要的徐州剿总总司令。而顾祝同在国民党参谋总长的位置虽然连遭败绩,但是总长宝座稳如泰山。宋子文,担任行政院长期间将国府家底亏空大半,经济搞得一塌糊涂。在国民党六中全会中被弹劾下台,居然又担任广东省省主席——这些是“劣币”。那么,“良币”呢?关麟征,国军系统第一流战将,只因陈诚弄鬼,内战期间原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莫名其妙被杜聿明取代,最后只得到一个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闲职。
宋希濂,国民系统另一员悍将,在抗日战争中颇多佳绩,因为派系斗争,内战爆发后竟被打发到新疆做警备司令。国民党体系内用人如此失措,足见其组织系统溃败已经到了何等程度!。
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20 21:19组织溃败不是没有解决办法,以史为鉴,办法至少有两个,其一,引进新鲜力量提高组织活力;其二,对组织进行改造。
引进新鲜力量来提高组织的活力最成功的例子是满清。
1851 年洪杨金田起义。当时满清政权腐朽不堪,组织系统已经完全溃败。所以,洪杨领着一群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农民就可以摧枯拉朽般打到南京。在满清面临严重统治危机之际,满清大胆启用一批汉族儒家精英——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给予体制内重权,不但平息洪杨之乱,还陆续剿灭捻乱、回乱,到 1870 年满清国内竟然河清海晏,有了中兴气象。做到这些的当然不是靠满清原有腐朽的组织系统,而是新鲜力量——洪杨乱后,满清十八省督抚绝大部分都是新近崛起的汉族精英。满清以异族统治中国,汉人势力大涨对其统治是有严重威胁的。但是,满清政府能够在危机时以开放的心胸吸纳、包容汉族精英,并能驱使其效力。在这个层面上,国民党高层与满清相比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可惜满清只引进新鲜力量,对组织与体制不进行改造。所以,同治中兴也就昙花一现。1895 年甲午一战,满清大败亏输。从此国运江河日下,直至灭亡。
对组织进行改造最成功的案例就是 1922 年孙中山对国民党做的大手术。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不管是引进新鲜力量或者对组织进行改造都有一个基本前提——统治者要让出部分权力以扩大统治基础。做到这一点,没有一定的心胸与魄力是不行的。
国民党在组织溃败之际,不仅没有引进新鲜力量提高组织活力;更谈不上对组织进行改造。面对组织的溃败,国民党高层的选择是另一个极端——不仅抱残守缺垄断权力,反而利令智昏自决根基,把几乎所有的力量都推到自己的对立面!
黄金捐献案、法币对伪币的汇率政策,金圆券洗劫民众金银。把中产阶级与升斗小民推到对立面——这是普通民众。
戡乱动员令——打压中间势力,强迫民盟解散。把几乎所有中间力量推到对立面——这是政治势力。
裁军中大肆兼并异己,对军人复原后安置不管不问,放任复原军人生活窘迫流落街头。昆明事变发动突然袭击,未经任何组织程序就以武力抓捕一个省主席。种种举措将大量旁系部队推到对立面——这是军事力量。
从来没有一个执政党如同国民党这样——拼命破坏自己的统治基础;拼命给自己制造更多的对立面。如此自掘坟墓,国民党怎能不败?抗战胜利后,美、英、苏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国民党吸纳各个民主党派广泛参与政府,扩大其统治基础,建设统一民主的中国。这个建议对国民党不可谓不是一剂良药。可是,国民党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根本不愿意与其它党派分享权力。虽然在国际压力下勉强签订政协协议,但很快就撕毁协议发动内战。
既不愿改造组织,又不愿吸纳新鲜力量——在组织溃败的危机时刻还要自决根基。这样一个倒行逆施连满清政府也不如的政权,怎能不败?
与国民党倒行逆施相比,中共的对策颇具针对性。
早在 1939 年 10 月,毛泽东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就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这个总结道出了中共成功的关键。
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工人、农民、城市中产阶级、学界与知识界、中间势力、杂牌军事力量等等,当国民党把社会各个阶层推到自己对立面时,中共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一个推一个拉——一个统治基础急剧变小,一个社会基础急剧扩大。双方的基础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颠覆性逆转。
武装斗争——中共以自己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最大程度动员资源支持武装斗争,军费开支最高达到解放区政府财政支出的 90%。这种空前力度的支持不仅使武装力量能弥补战场的消耗,还能快速增长。而国民党由于组织效率的低下以及日益恶化的财政,导致军事力量日益衰竭。一增一减让解放战争仅仅 2 年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颠覆性逆转。
党的建设——中共非常重视组织的建设。早在抗战时期,中共以其廉洁、活力而成为中国最有希望的政党不仅吸引大批青年学生纷纷赶赴延安,而且也吸引了美国人的关注。但是,中共并没有固步自封,对组织的建设一刻也没放松。1942年,延安开展整风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共第一次系统提出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整风运动后,中共组织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
中共对组织的建设甚至深入到军队。1947 年冬季,西北野战军创造了以“诉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相结合的新式整军运动,这场整军运动很快扩展到全军系统。
整军运动之后,解放军面目一新,战斗力大为提升。反观国民党当局,即使局势江河日下,却无一策改造与建设组织以抑制组织的溃败——如果把国民党组织比喻成汪洋中一艘破损进水的大船,船上人从始至终都在争吵、内斗,眼睁睁的看着船与自己一起沉没。
中国五千年历史大多是一部成王败寇的历史。多少历史名人与其团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看它楼起,看它楼塌。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国家,想要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确实很难。但是,如同国民党政府这样在短短 4 年时间,将自己 20 年执政积累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资源挥霍一空的,实属罕见。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国民党在其威望最高、综合实力最强时迅速坠落,充分证明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世,往往也是危机四伏、隐患滋生之时。唯有居安思危,才能催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才能破解组织溃败的困境,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读史如观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20 21:19参考书目:
《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台北出版
《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出版社
《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资料出版社
《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万仁元、方庆秋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法币、金圆券与黄金风潮》
《剿匪战事之检讨》台北出版
《戡乱战争全史》台北出版
《国民革命军战役史》台北出版
《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台北出版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台北出版
《毛泽东军事文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
《粟裕战争回忆录》
《曾克林将军自述》
《陈毅军事文集》
《第三野战军征战日志》
《华东解放战争纪实》
《天翻地覆三年间——解放战争回忆录》陈士渠
《伍修权同志回忆录》
《斯大林与中国》新华出版社
《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
《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
《徐永昌日记》
《张治中回忆录》
《在蒋介石身边八年》
《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
《胡琏评传》
《朝鲜支援中国东北解放战争纪实》
《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史》
《论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的经济基础》
《国家人文历史》
《战后国共东北之争》白先勇
《郭汝瑰回忆录》
《孟良崮战后调查记》邱维达(原整 74 师副师长)
《孟良崮就歼亲历记》陈嘘云(原 74 师 57 旅旅长)
《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1945——1949》
《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
《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记录》
《东北接收交涉日记》张嘉墩
《王世杰日记》作者:flp713 日期:2014-08-24 17:18@亡秦必楚 2012 1583 楼 2014-08-24 16:39:45
请教楼主一个问题:
为什么国军 47 年在山东想与共军决战,
而共军避战,不敢战。
而到了 48 年,共军突然能够攻打重兵把守的济南,
国军都不敢来救。
这个,没有相当优势的火力,重炮是不可想象的。
从地图是看,大连山东走海路是近在咫尺。
----------------------------- 虽然仅仅相距 1 年,但是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颠覆性逆转。47 年国军军事形势还比较有利,经济上还没崩溃。48年则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都已经奄奄一息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