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这么累,封闭直布罗陀 或者兵临苏伊士运河都是至英国于死地的招数。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08 22:20
另一个失误是没有与土耳其结盟,这本是牵制英、苏的一支重要力量。
~~~~~~~~~~~~~~~~~~~~~~~~~~~~~~土耳其承诺了,德军攻入斯大林格勒战役即向苏联宣战。
另外,凯末尔临死前曾告诫继任者,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与英国为敌,因为历史上英国还没有在欧洲上打输过一场战争。
英国人有一句谚语嘛,可以输掉几次战役 但不能输掉一场战争。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1 14:27
连载 251
第 25 号元首密令(惩戒行动)
我们看一下地图就会明白①,实际上,丘吉尔那个大胆的战略计划是正确的。
既然南斯拉夫已经走到这一步了,那他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率先把背后的意大利人打垮再说。可是,米尔科维奇将军优柔寡断,仍然企图挽回一切。就在他徒劳地向德国表示效忠的同时,约德尔将军就已然完成了入侵南斯拉夫的作战方案——他只花了一个通宵时间。
为了使攻击南斯拉夫的计划得以实现,约德尔在极短时间内修改了进攻希腊和“巴巴罗萨”行动。在经过希特勒稍加润色之后,这份被称之为“第 25 号元首密令”的文件被散发三军。它还有一个更加明确的代号,叫“惩戒行动”。 这是一份典型的希特勒式文件——因为指令一开头就很能说明他的决心:
“南斯拉夫军事政变已打乱了巴尔干的政治局势,即使南斯拉夫表示效忠,也应将其视为敌人并予以毁灭……
看,这是多么昭然若揭的一句。
就这样,德国的战争机器又开始全速运转起来——大批轰炸机被调往罗马利亚;德第 12 集团军在索菲亚(保加利亚首都)集结;德第 2 集团军在奥地利方向集结;罗马尼亚则奉命封锁边境;匈牙利也迫不及待地把 10 个旅交给德军指挥(因为希特勒承诺把一大片土地送给它)。
与此同时,德国在南斯拉夫的侨民也撤离了,德国驻贝尔格莱德工作人员被减少为 5 名。这些举动已充分表明(就是傻子都看得出来),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可是,天真的南斯拉夫人仍然没有清醒过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苏联政府身上,他们设想,斯大林同志或许会拉我们一把。
①图片有些模糊……但看得出来,南斯拉夫北部领土与奥地利接壤,东北部与匈牙利及罗马尼亚接壤,东面则是保加利亚……这些国家都有德国驻军。换句话说,南斯拉夫是三面受敌。因此,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集中兵力,首先打垮背后的意大利人。这个战略虽意味着要完全弃北部国土于不顾,从心理上也很难被南斯拉夫当权者所接受,但这实乃为挽救南斯拉夫的唯一出路啊。
《南斯拉夫的兴亡》上说得好,“南斯拉夫当权者还是犯了试图保卫全境的错误”。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0%2F3%2F11%2F18785037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1 14:43
连载 252
武装干涉?还别说,苏联人还真愿意“帮忙”。 4 月 5 日,当德国入侵南斯拉夫进入倒计时之际,苏联政府突然站了出来,异常高调地与南斯拉夫签订了一份《苏南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弹起了对南斯拉夫承担军事义务的旧调,并表示,苏联永远尊重“南斯拉夫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当它受到攻击时,苏联将采取友好的亲善态度……在莫斯科,一个南斯拉夫代表团还见到了斯大林本人,并探讨了关于军事援助的问题。
可以断定,这份《苏南互不侵犯条约》就如同定心丸一般,让南斯拉夫安心不少。从政治角度来看,此条约还包含着对德国的警告——德国人都要快进攻了,斯大林还同南斯拉夫签条约,这不是明摆着警告德国人不要轻举妄动吗?
事实上,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由于希特勒对巴尔干国家不断蚕食,使斯大林逐渐认清了自己所要面对的威胁。因此,他改变了以往对德国一贯谦卑、讨好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这也使南斯拉夫人一度产生了幻觉,他们设想,如果希特勒胆敢入侵,苏联就会“武装干涉”。
问题是,希特勒向强硬的苏联政府妥协了吗?答案是绝对的,“没有!”当苏联与南斯拉夫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消息传到柏林时,戈培尔博士正准备上床睡觉,这份条约让他深感不安,胆小怕事的宣传部长顿时没了睡意,他一溜烟跑到总理府去咨寻元首的“高见”。然而,希特勒却满不在乎地回答说,“我可不怕俄国人,我早就准备充分了,如果斯大林想替南斯拉夫出头,那么越快越好”。
多么自信的表白啊!心情不错的希特勒还把戈培尔留下来聊天,4月6日凌晨5点20分,就在他俩座在总理府里喝茶的时候,德军开始进攻了。他们的空军从罗马利亚机场起飞,对南斯拉夫各机场、贝尔格莱德和其它城市实施轰炸。
驻保加利亚的第 12 集团军在 3 个地段同时越过南斯拉夫边境,直插南斯拉夫与希腊国境交界处,切断它们之间的联系。
在其他地段,德第 2 集团军开始在奥地利方向展开,并与驻匈牙利第 46 坦克军向贝尔格莱德方向实施向心突击(见下图)。惩戒行动开始了!
与往常一样,德国人永远都是先斩后奏的。当进攻发起后不到 10 分钟,德国驻南斯拉夫及希腊大使分别向两国递交了一份正式照会,上面指出,“德国军队已被迫(怎么又是被迫?)于夜间进入希腊和南斯拉夫,以便把英国人最终赶出欧洲”。照会还指责了两国从 1939 年起,就采取了一系列敌视德国的活动。上面写道:“德国曾试图保障巴尔干的和平,但英国一直想破坏和平。罪恶阴险的丘吉尔集团正在南斯拉夫活动,希腊则明显同情英国,并给英国提供在欧洲开辟新战场的可能”。照会接着说,德国不打算与南斯拉夫和希腊人民为敌,但现在它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因此没办法了,德军只好“被迫入侵……”事到如今,南斯拉夫政府方才“清醒”过来。南斯拉夫驻莫斯科大使马上就跑到苏联人那去寻求援助,可苏联副外长维辛斯基却装傻充愣起来——尽管与南斯拉夫签订的条约墨迹未干,可这位苏联副外长却振振有词地回答说,“你们肯定是误解了吧,我们从来就没说过要进行武装干涉啊!”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0%2F3%2F11%2F18785641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1 14:53
很热闹啊,对苏联战役暂不评价,我只负责发帖...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1 15:06网上流传,贝尔格莱德是被七个德军骗投降的,不知道真假。
~~~~~~~~~~~~~~~~~~~~~~~~~~~~~~~~~~
德第二集团军是划橡皮艇进城的啊?哪篇文章说 7 个德军骗投降的,给个传送门 我想去看看。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2 01:57特意去百度一下南斯拉夫,没想到这么小的国家还分裂成了 5 个,地下铁托不知有何感想……
~~~~~~~~~~~~~~~~~~~~~~~~~~~~~~~~~~~~~~~~~~~~~~~~~~~~~~~~~~
南斯拉夫一词已经走进历史了,世界上再也没有这个国家了,真让人唏嘘不已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4 18:47
连载 253
棋子斯大林在下棋,这个棋盘,是欧洲大陆。而南斯拉夫,则是他巨大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假设一下,如果希特勒慑于苏联人的保证,不敢入侵南斯拉夫。这样,南斯拉夫就会感激流涕—— 感激斯大林同志在危难之际的“慷慨相助”。
可是,希特勒完全忽视苏联人的存在,执意消灭南斯拉夫。此举虽然让斯大林丢了面子,但他并不懊恼,因为他幻想“南斯拉夫起码能把德国拖住两个月,并在英国援助之下,长期地在巴尔干战斗下去”。
换句话说,无论希特勒入侵南斯拉夫与否,对苏联而言都是无害的—— 斯大林当然知道希特勒是排犹反共的老手。
设想一下,一旦德国在欧洲大陆上没有了对手,那希特勒下一个目标又会是谁呢?这个问题不用说,用脚趾头都能猜得到吧。
因此,既然希特勒没有对手,那斯大林就必须给他制造一个对手。去翻一翻我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上面写道:“西方国家绥靖政策是妄图祸水东引,期望德国与俄国之间爆发战争,而他们最后只有抱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呵呵,很欢乐呀,斯大林同志何尝不是这样,他难道不是妄图祸水西引,笑眯眯地看着资本主义之间拼得你死我活,然后再从中获益?
一位二战史学家曾在他书中这样分析道:“斯大林对外的基本政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制度、两种势不两立的制度,它们永远不会共同存在,两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其结局,必然是共产主义以全面的、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换言之,只有战争,只有无限扩大、且又无法伤害到自身的战争,才能创造这种机会。对于斯大林这种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而言,还有什么是比资本主义国家狗咬狗的战争更欢乐的事呢?南斯拉夫希望苏联人为他们火中取栗,醒醒吧,斯大林怎么可能会在德国军事实力最为巅峰的时期出兵干涉?
所以,斯大林所要做的,就是继续挑动和扩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并在双方筋疲力尽,相持不下的时候再出兵干涉。只有这样,苏联才能最终饮马莱茵河畔,并在资本主义国家废墟上建立起一个个崭新的共产主义国家。
因此,当苏联副外长维辛斯基说:“你们肯定是误解了,我们从来就没说过要进行武装干涉”的时候,南斯拉夫政府才最终明白,自己被出卖了,被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出卖了。
南斯拉夫大使是如何回答的呢?资料上没有记载,事实上,他已惊讶得答不上话来。英国人不靠谱,原来苏联人更不靠谱。如今,他们只有依靠自己那点可怜的实力来对抗轴心国集团疯狂的进攻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4 18:59不好意思了各位童鞋,巴尔干问题的资料太少,我跑去图书馆翻资料,发现一本非常严谨的(20 世纪南斯拉夫的兴亡)中国国际 XX 什么研究院出版的。
资料来源实在很棒,可惜太贵了,薄薄一本要 79 大洋,我嫌太贵,没有买。然后我发挥初中背书的功力把需要的资料都背了下来,结果回家码字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忘了一大半。
没办法了,我明天去买回来了再继续好吗?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4 19:05小囡囡再来4篇,希腊4篇,克里特至少5篇,再加上巴巴罗萨的准备 2 篇,两个月过去了...
~~~~~~~~~~~~~~~~~~~~~~~~~~~~~~~~~~~~~~~~~
南斯拉夫和希腊战役方面倒没什么好写的,克里特岛要详写战术方面,这怎么也是德国空降部队的最后一战,应该要花去 5-6 篇。然后是赫斯飞英事件,和俾斯麦号。最后是“战斧”。
毕竟是二战史,问题一个个来,又不是朱世巍专门写东线,就不要急嘛^_^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4 19:09的确,我认为南斯拉夫是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动了这得不偿失的政变,后来又被苏联出卖作为牵制德国的棋子。
~~~~~~~~~~~~~~~~~~~~~~~~~~~~~~~~~~~~~~~~~~~~~~~~~~~~~~~~~~斯大林希望南斯拉夫能牵制德军两个月,并在英国援助下坚持下去,这是当时参与其中的土耳其政府的说法。如果土耳其人没有说谎,难道斯大林两个月后会又什么行动?传说中的“大雷雨?”还是妄图英国人为南斯拉夫火中取栗与德国拼得你死我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4 19:30打进莫斯科城区,保暖问题就好解决了,向被占区莫斯科市民征用,从俄国士兵身上夺取。
就看俄国士兵化莫斯科为凡尔登的决心有多大了。
~~~~~~~~~~~~~~~~~~~~~~~~~~~~~~~~~~~~~~~~~~~~~~~~~~~~~~~~~~东线问题我插一句嘴,莫斯科成为不了凡尔登,看看台风计划,德军的战术是以古德里安装甲集群与霍特 、霍普纳装甲集群以左右两翼钳形进攻,在莫斯科城后方 30 公里(英里?记不清了)收紧包围圈,把莫斯科城装进口袋,如果计划成功 莫斯科就失去了外援,成了死城,在没有后勤的供应之下,莫斯科足以不战而降。
可是古德里安声称,这次进攻由于天气原因,导致坦克发动机冻结而未能实施。当然,如果坦克不冻结其实这次进攻也发动不了,因为据施佩尔报告,东线 80%的机车被冻在铁路线上动不了了,德军的汽油根本不足以发动这次进攻。
另外,liw200 兄说苏联一个冬天就能组织几百万生力军这明显太夸张了。莫斯科战役苏军反攻兵力是 8 个集团军,这还包括从中国东北边境调回来的 2 个集团军,另外,这 8 个集团军只有 5 个用在突击中央集团群方向,另外 3 个投入到南线和列宁格勒方向了,苏军反攻兵力也不过 50 万人左右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4 20:40
南斯拉夫这段,《第三帝国的兴旺》有点可以借鉴。
~~~~~~~~~~~~~~~~~~~~~~~~~~~~~~~~~~~~~~~~~~~~~~~~~
嗯,谢谢这本书上的资料我是借鉴了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6 14:42
连载 254
从地球上抹去贝尔格莱德!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一场实力绝不相等的战争。南斯拉夫国防力量弱小到什么程度呢?请看数据:
陆军:28 个步兵师,3 个骑兵师以及 32 个独立团。这些军队使用着上次世界大战的淘汰武器,完全没有坦克——甚至不知道坦克为何物。再加上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之间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南斯拉夫军队真可谓一盘散沙。
直到全国进行总动员时,这种矛盾就暴露无遗了——许多克罗地亚人不到征兵站报到,他们呆在家里,一个劲地盼着德国人来“解放”自己。
好的,我们再来看看空军。
战争爆发之时,南斯拉夫拥有各式战机 1100 架。咋一看,似乎还不错,数量挺可观的。但事实上,由于年久失修,1100 架战斗机中,能飞得动的,不超过 300 架。
这便是南斯拉夫军队全部的家当了。而他们的对手则是世界上最为强大、也是最冷酷无情的德国陆军。为了实施这一战役,希特勒总共投入了两个集团军,第 2、第 12 集团军以及一个装甲集群(上文交代过,不再详表)。他们编有 22个步兵师和 10 个装甲师,总计 1500 辆坦克和同样数量的飞机。用约翰·托兰先生的话说就是,“希特勒以大锤砸蚊”。
为了报复南斯拉夫人民、为了给他们烙上血的印记,希特勒命令,“空军要以 24 小时不间断的袭击,彻底毁灭贝尔格莱德”。
德国空军轰炸平民是出了名的,这个任务对戈林而言,简直得心应手。他的战术无怪乎很简单——哪里人多,炸弹就往哪儿丢。
4 月 6 日早晨,德国空军出现在了贝尔格莱德上空,他们从罗马尼亚机场轮番起飞,对南斯拉夫首都进行了长达 3日的野蛮轰炸,由于缺乏高射炮,德国飞机肆意地擦着树梢,冷酷无情地炸毁了这座城市。据统计,贝尔格莱德有近 17000名无辜百姓死在了街头或瓦砾废墟之中,甚至动物里的动物,都从被炸毁的笼子中跑出,动物和人交织在一块,在火光冲天的大街小巷到处乱窜,犹如在噩梦中一般。
这就是希特勒称之谓“惩戒”的作战计划。他显然很满意,因为他的命令已经非常有效地执行下去了。
然而希特勒没能高兴几天,4 月 9 日,英国空军在一次“声援”南斯拉夫的行动中空袭柏林,国家大剧院,大学,国立图书馆和太子宫都遭到轰炸,国家大剧院被彻底烧毁,柏林市中心同样变成了一堆硝烟迷漫的废墟……希特勒感觉自己受了侮辱,他躲在地下掩体内大发脾气,当衣着华丽、大腹便便的戈林不合时宜地出现时,希特勒发火了——他把戈林召进会议室,狠狠地臭骂了一顿。
一开始,戈林就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默不作声地听着。可突然之间,他的脸涨如猪肝,因为希特勒批评说:“你的空军全是酒囊饭袋,生产容克 88 型飞机完全是个错误……”帝国元帅哪里受过这种侮辱,他反驳几句之后,双方就毫无悬念地大声争吵起来——就像在进行呐喊比赛。希特勒气不过,4 月 10 日夜间,他乘坐火车离开柏林,到奥地利前线指挥战斗去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7 19:13唉,楼主给我感觉哈德,liw200 给我感觉严重哈苏,等苏德开打,这贴子要暴啊。。。
~~~~~~~~~~~~~~~~~~~~~~~~~~~~~~~~~~~~~~~~~~~~~~~~~~~~~~~~~
东线任何一个问题都是要经过“爆”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7 19:17
希望还不晚,LZ 如果只是为了眼前利用一下的话,最好不要买这本书,LZ 的手机能不能拍照,把需要的资料拍下来就行了,79 块大洋还是很贵的。
~~~~~~~~~~~~~~~~~~~~~~~~~~~~~~~~~~~~~~~恩,我就是通过手机拍照解决的,图书馆的人都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7 19:22
你认为南斯拉夫如果主动进攻意大利,或许可以摆脱危机。这个看法我不赞同。
确实,意大利比德国要软得多。但南斯拉夫和意大利的陆地接壤的陆地边境不长。而且靠近已经是德国国土的奥地利。德军直接威胁到向意大利进攻的南军侧翼。而如果选择从海上进攻。以南斯拉夫的海军力量和海运能力,从亚得里亚海东岸渡海到西岸的意大利国土登陆,感觉也不现实。
个人觉得,如果进攻东边的邻国保加利亚或者罗马尼亚,或许是比进攻意大利更切合实际的想法。罗、保两国的国力不如意大利,而且不用渡海。
更重要一点,要看南斯拉夫是选择亲英还是亲俄。
如果亲英的话,占领意大利的港口,可以得到英国地中海分舰队的支援。
如果亲俄的话,向东边的黑海方向发展,才可以得到苏联的援助。
从你的讲述中,我觉得南斯拉夫拒绝了英国的结盟要求,是选择了亲苏(俄)。这样的话,进攻意大利就没有意义了。
~~~~~~~~~~~~~~~~~~~~~~~~~~~~~~~~~~~~~~~~~~~~~~~~~~~不是意大利本土,是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在南斯拉夫南边,乃意大利殖民地。这是丘吉尔的建议~让南斯拉夫军队与希腊军队联合进攻,前后夹击,拿下阿尔巴尼亚与希腊战线连成一片....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7 19:24
看看巴尔干的战斗,不过楼主要快啊,不要在这种地方浪费时间。
~~~~~~~~~~~~~~~~~~~~~~~~~~~~~~~~~~~~~~~~~~~~~~~~~~~
难道巴尔干战役就这么不招人喜欢吗。。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8 20:24
连载 255
联合?!
希特勒明显高估了他的敌人,“南斯拉夫战役起码要打两个月以上”。他是这样对戈培尔说的。
但不到第 5 天,德第二集团军就兵临贝尔格莱德,如果不是山路太多,难于行军,这个速度还会更快。一路上,德军所遇抵抗甚微,简直不值一提。南军武器落后固然是一方面,但真正的原因是,南斯拉夫内部矛盾实在太激烈了。
特别是南军队伍中的克罗地亚人,二十年前,克罗地亚部族还属于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因此,他们普遍保留着对德国人的亲近之情——再加上德国人宣传到位——第 2 集团军情报处长冯·梅林津将军后来回忆说,“我们的宣传方针就是给予其他民族以自由,特别是要照顾克罗地亚人……”
为此,德国人组建了一个宣传队,他们录制唱片,印刷传单,收罗了一大批会讲各种语言的“特殊人才”。很难想象,这个工作是在短短一周之内完成的。
至于这个宣传队的功效嘛,嗨,不用说,那简直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一旦德国宣传车扯开扩音喇叭,敌方阵地基本就没人了,因为全跑光了。除了塞尔维亚士兵继续死扛之外,其他民族的士兵几乎全跑到了德国这边。有些地方还爆发了克罗地亚人叛乱,他们把德国士兵当作使他们不再受塞尔维亚人压迫的解放者,而不是入侵者。有的军队内部甚至爆发了倒戈事件,不待德军打来,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首先就掐起来了……
战争都打到这份上了,还有什么好说得呢?但如果有人认为南斯拉夫政府已经放弃了希望,那您肯定是想错了,事实是,南斯拉夫军队在进攻。对,你没看错,在进攻!
当德军在南斯拉夫北部宽大正面上来回扫荡的时候,南斯拉夫高层突然“灵光一闪”——他们想起了早先丘吉尔提出的那个方案。南斯拉夫统帅部匆忙制定了一个战略计划,他们设想,在希腊军队配合之下,对阿尔巴尼亚境内意军实施联合作战……南斯拉夫军队将从阿尔巴尼亚北部、希腊军队将从马其顿东部,左右包夹,全歼驻阿尔巴尼亚意军。
说白了,这还是一种捏软柿子的心态,南斯拉夫人办事从来都不经过大脑的,不待征求希腊人同意,南斯拉夫统帅部立马动员一个集团军群(其实就 4 个师),率先向阿尔巴尼亚的意军阵地杀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8 21:21
连载 256
事实上,希特勒早就料到狗急跳墙的南斯拉夫人会这样干。
早在 3 月 27 日,也就是南斯拉夫叛变的那一天,希特勒发了一封电报给墨索里尼,提醒他来自南斯拉夫方向的威胁。
“领袖,情况迫使我用这个最快的方法把我对局势以及对可能产生的后果告诉你。”“从一开始,我就认为南斯拉夫在同希腊的争端中是一个危险因素。因此,我尽了一切正当努力来使南斯拉夫加入我们的大家庭。不幸,这种努力没有成功。今天的消息使人毫不怀疑南斯拉夫的外交政策马上就要改变”。
“因此,我已在军事上安排了一切必要措施。现在,我真挚地要求你,领袖,在今后几天不要在阿尔巴尼亚采取任何军事行动。我认为你应该用现有一切兵力来掩护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之间的重要山口……我还认为,领袖,你必须用现有一切手段,极其迅速地增援你在意大利——南斯拉夫战线上的军队……
请接受我衷心和友好的致意。
你最忠诚的伙伴,阿道夫·希特勒。
纳粹统帅的预言果然应验了。不得不承认,希特勒对局势的判断确实有某种“天赋”。当德国统帅部仍然混混沌沌不知所谓的时候,希特勒就正确地判断出了南斯拉夫可能采取的战略。墨索里尼以装得很老练的态度写了回信,他说“已经采取了对南斯拉夫的防御措施,并从东阿尔卑斯山调了 7个师到东部边界……”
墨索里尼确实这样做了,当 4 个南军师刚一跨过阿尔巴尼亚边境,即遭到准备充分的意军迎头痛击。意大利人采取的战术很简单,就两个字——撤退。他们边打边撤,一路把南军引进腹地,并层层设防,不断消耗南军实力。
其实,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部署了 21 个师,而南斯拉夫只有 4 个。由于希腊人未能按计划联合作战,南军攻势很快就告失败。他们不但未能与希腊战线连成一片,反而徒劳地消耗了自己本来就不充裕的兵力。墨索里尼设想,小下士不是很喜欢打战吗?硬仗还是留给他去打吧。因此,意军也不反击,他们拖着 4 个南军师在阿尔巴尼亚山区兜圈圈。有意思的是,意大利人诱敌深入的战术,反而使南斯拉夫统帅部产生了误判,以为意军崩溃在即,一直到南斯拉夫政府投降的那一天,这 4 个师仍在山区里和意军捉迷藏。真可谓越陷越深,不可自拔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18 22:32
顶,老关
你那个八千里的帖子哪去了???
~~~~~~~~~~~~~~~~~~~~~~~~~~~~~~~~~~~
我不是他,你们误解了,我其实也在看他的文章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21 06:34
连载 257
一误再误有意思的是,意军不停的撤退不但引起了南斯拉夫统帅部的误判,甚至德国人都被搞糊涂了——以为意军崩溃在即。
为了改善意军在阿尔巴尼亚的处境,德军于 4 月 11 日加快了进攻步伐。当时,意军在南斯拉夫四个师的猛攻之下,正大跨步地向德林河(阿尔巴尼亚北部河流)退却;德第 2 集团军却在同一天击溃了南斯拉夫第 5 军团,推进至贝尔格莱德 120 公里处,对南斯拉夫首都呈合围之势。
了解巴尔干地缘政治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南斯拉夫北部属于克罗地亚人聚集地,南部才是塞尔维亚人的地盘。因此,南斯拉夫统帅部把责任一股脑地推到了克罗地亚人身上,认为克罗地亚族人的叛变,才是导致军队失败的罪魁祸首。
此外,英国远征军于 4 月 4 日在希腊登陆却是一针有力的“强心剂”,南斯拉夫统帅部打消了企图保卫全境的念头。
他们设想,至少要在塞尔维亚地区长久地战斗下去。这个地区包括著名的科索沃省和首都贝尔格莱德。当然,克罗地亚族士兵是不敢再招募啦,应该启用塞尔维亚人来固守这些地区……
因此,南斯拉夫统帅部及时改变部署,他们召回了新组建的南斯拉夫第 6 军团,在首都郊外摆开架势,做好与德军决一死战的准备;而在意大利方面,4 个南军师则应继续进攻,尽快与希腊以及英国远征军取得联系。
(如果他们知道英国远征军来了多少人,肯定会被气得吐血身亡的)。
这绝对不是开玩笑,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隆美尔还没有抵达北非的那个时候,丘老先生就嚷嚷着说要在希腊登陆。
好啦,登陆就登陆吧,可开了无数个会,制定了无数个作战计划,在拖了足足两个月之后,英军终于在希腊萨洛尼卡港登陆啦!
鉴于英国佬办事效率一项不高,拖上两个月其实并不稀奇,可问题是,他们来了多少部队,有多少个师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4 个师,6.2 万人。最可笑的是,这仅有的 4 个师还不满员(因为隆美尔在非洲发动攻势的缘故)。
现在可欢乐了,南斯拉夫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英国人来帮忙,这就好比他们房子着了火,喊英国人赶快救火,丘吉尔口头上说没有问题,结果只提着一小勺水过来,顶用吗?
这么狗血的剧情甚至连德国人都看不懂了—— 一位德国将军在他的书中大惑不解地写道:“似乎不可思议的是,丘吉尔拟定的作战计划竟是以 4 个联军师,在巴尔干对拥有无限资源的德军进行持久对垒……”这不是以卵击石是什么?大家想想,这 4 个师如果用在北非该多好,可丘吉尔偏偏固执地想往火坑里跳,拦都拦不住。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21 06:45谢谢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最近在给一家图书公司写一篇关于张居正的文章,收集资料呢,好几万字,更新慢,望大家见谅~
(貌似我一直都很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21 06:52补充一下,上文有点小小的漏洞,希腊军队其实是配合南军作战了,他们在奥赫里德湖以北对意军实施进攻,不过攻势很小,几乎微不足道。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21 06:53这巴尔干的战役让楼主写活了,特别是里面的民族矛盾,呵呵
~~~~~~~~~~~~~~~~~~~~~~~~~~~~~~~~~~~~~~~~~~~~~~~
真得吗,这样表扬我真得很开心啊 O(∩_∩)O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21 06:55
老关我是撵到他的新浪博客里去看的,老万不妨也留个后手以防万一。
~~~~~~~~~~~~~~~~~~~~~~~~~~~~~~~~~~~~~~~~~~~~~~~~~
嗯,一直在对前面的文章修修改改,我在想有空是否应该去建个新浪博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24 03:19
楼主,发现前面的一个问题,从 56 页的连载 342 到 58页怎么跳到连载 243 了呢?是序号写错了吗??
~~~~~~~~~~~~~~~~~~~~~~~~~~~~~~~~~~~~~~~~~~~~~~~~~~~~~~
是的,我某天还在感慨我都写到连载 342 了,倍儿有成就感,转念一想不对,我貌似更新得没那么快吧,拉回帖子一看 果然跳了 。。。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25 07:10
连载 258
分崩离析我们首先撇开英国远征军不谈,依旧关注南斯拉夫战场。
从理论上讲,把亲德的克罗地亚士兵全部换成塞尔维亚人,这场战斗似乎还有转机。但南斯拉夫统帅部这一次又拨错了算盘,说句不好听的话,南斯拉夫军队唯一值得称道的那点装备,都是德国人很早之前卖给他们的。打出来的子弹,说不定都是德国产的,双方实力差距明摆在那里,哪怕是换成清一色的塞尔维亚人又有什么用呢?除非是超级赛亚人。
南斯拉夫统帅部还以为,塞尔维亚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肯定会不顾一切地去战斗。但事实上,当德国装甲部队以闻所未闻的速度向前推进时,南斯拉夫第 6 军团几乎没放几枪就土崩瓦解了。仅仅一天时间,第 5 军团余部、以及第6军团均被击溃,至4月12日夜间,德第12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占领了贝尔格莱德南面诸高地,贝尔格莱德防线被撕开了一道 200 公里宽的缺口……与法兰西战役一样,接下来的一幕就是大批大批前来投降的士兵。可德国人根本不接受,反而认为他们阻碍了交通,只要把武器放在履带下碾碎即可,剩下的,该干嘛干嘛去吧,回家也好,留下来等着被步兵再俘虏一次也罢,反正就是没时间抓俘虏。
如今,南斯拉夫首都已经成为了一座死城,人口逃亡过半。城内居住的大批犹太人,一听说德军兵临城下,逃得干干净净,几乎一个不剩。据资料显示,当 4 月 12 日南斯拉夫战线彻底崩溃之后,贝尔格莱德只剩下 20 万居民(原有居民 35 万)和不足 2000 名士兵。他们惊慌失措,完全不知道应该怎样应对这个局面——至于他们的国王,嗨,他们的国王早就跑没影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25 07:15
连载 259
贝尔格莱德的陷落
第一批进入贝尔格莱德的德国士兵是 7 个人,他们隶属于党卫军“帝国师”侦查分队,在一名叫做弗里兹·克林根贝格上尉的带领下,这几名胆大包天的德国军人开着 1辆缴获来的卡车,大摇大摆地开进了位于市区内的德国使馆。
5 名使馆工作人员对陆军如此神速感到不可思议,由于使馆内的旗杆上空空如也,克林根贝格上尉灵机一动,他叫属下赶快去升起一面纳粹卍字旗——当这面卍字旗在贝尔格莱德上空飘扬的时候,贝尔格莱德就投降了,时间是 4 月12日下午5时。1300名南军士兵在7名德国人面前放下了武器。
有意思的是,德第 12 集团军司令部并不知道贝尔格莱德已被攻克,他们仍在距贝尔格莱德不远处的高地上踌躇不前,与此同时,德第 2 集团军也从北面杀到贝尔格莱德城下,被多瑙河挡住了去路。
由于 12 集团军是今后进攻希腊的主力,因此,陆军统帅部决定把攻克南斯拉夫首都的“重任”交给魏克斯上将的第二集团军去完成。他们预料,敌军余部肯定会在首都进行一次鱼死网破的顽抗,说不定还有令人头痛的巷战呢。
今天看起来,这个判断就有点可笑了——4 月 12 日夜晚,德第二集团军在航空兵掩护之下,乘冲锋艇强渡多瑙河,呐喊着冲进了贝尔格莱德……到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这座城市早就降了。
尽管丢了首都,但塞尔维亚人的顽固是出了名的。君不见,58 年之后,北约那么牛叉的空军对南联盟轰炸了足足78 天,还赔上了我们一个大使馆,这些家伙都不肯屈服。
现在的情况也是如此。因为南斯拉夫统帅部又打起了在南部山区打游击战的主意,那里山峦起伏,人烟稀少,非常适合开展大规模游击战。德国人预料,一旦塞尔维亚人在山区进行顽抗,战斗可能会持续几个月以上。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德国陆军统帅部在贝尔格莱德战役结束之后,果断地采取措施,他们把第 2 集团军分割为2 个追击集群,继续对南斯拉夫溃军施加压力,使他们不可能建立起新的战线或组织起有秩序地撤退。
德军前进的速度永远是那样惊人,追击开始不久,有些部队就跑到了溃逃的南军前头。(由此看来,两条腿无论如何都跑不过有轮子的)。4 月 13 日傍晚,德军一个装甲师已逼近南斯拉夫境内最后一座大城——萨拉热窝。
就在这个时候,德国人突然接到了一份情报,上面报告说,“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打起来啦!”绝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数万人的种族大混战!
第二天,德军又接到报告说,这两个种族之间的战斗已扩大至整个萨拉热窝方圆 80 公里的地方……
接到这些消息,德国人完全囧晕了——原计划空袭希腊的第 4 航空队不得不掉转机头,去支援自己的克罗地亚盟友。
第二集团军也放弃了直取萨拉热窝的计划,转身向塞尔维亚阵地杀去。战斗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了 4 月 15 日。当两个德国装甲师分别从左右两翼同时杀入萨拉热窝时,南斯拉夫最后一个还算完整的集团军——第 2 集团军,方才停止抵抗。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25 07:47
连载 260
亡国
这个时候,躲在森山老林里的南斯拉夫新任首相米尔科维奇将军知道自己再也混不下去了,凭他的“光荣历史”,一旦被德国人抓住,被绞死,那都算是轻的。4 月 14 日,他向国王提出辞职,之后,只身逃亡国外,把一幅烂摊子丢给了继任者。
与此同时,同样躲在森山老林中的年轻国王彼得二世,也在考虑亡命国外的问题。由于南斯拉夫—希腊边境已被德军切断,丘吉尔不得不派出一艘潜艇到黑山附近海域去接应国王以及他的随从。
事已至此,顽强的南斯拉夫民族终于屈服。新任政府首脑名叫卡拉法托维奇将军—— 一位与政变毫不挂钩的将军。
这样,与德国和平谈判的大门敞开了,希特勒接受了南斯拉夫的投降。当德国人给一名参加谈判的南斯拉夫将军提供飞机时,这位将军几乎吓得尿了裤子。怀着对德国人的不信任,和从未坐过飞机的恐惧,这位大军官几近语无伦次道:“我...我...不过是一个老头,从未坐过飞机。但是,为了我的祖国,我愿意坐!”——接着,他就在投降书上签字了。
停战日确定在 4 月 17 日。在漂亮的保罗王宫,所有南军将领们都聚集在国王大厅里,他们依次向德国人上缴佩剑,为了加深这份凝重之感,想象力特别丰富的德国人特意不开灯,而是点蜡烛,在无数闪烁不定的烛光照耀之下,一脸儒雅的魏克斯上将大步走上王座,似乎为了特意羞辱他们一番,魏克斯上将站在王座跟前,大声朗读了一遍停战条约……一切都结束啦,4月17日3时25分,南斯拉夫在该条约上签字,宣布南斯拉夫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于是,南军1500 名高级军官和 344000 名士兵成了俘虏。
接下来,上演的就是轴心国集团坐地分赃的好戏了。首先,轴心国集团承认了一个独立的克罗地亚王国,由一名据说是恐怖分子的克罗地亚人米兰·内迪奇,建立一个克罗地亚国民政府,并由他本人担任总理。
而剩下的南斯拉夫土地,则被德、意、匈、保 4 国瓜分。
德国割去了南斯拉夫北部 7 万平方公里最富庶的土地,意大利割去了西面沿海 4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匈牙利则得到了他们垂涎已久的巴纳特地区,保加利亚则满心欢喜地吞下了马其顿。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宣告灭亡。
就这样,在短短 10 天之内,德军以死亡 151 人的微小代价,既把这个巴尔干小国击得粉身碎骨。给人的感觉是,德国装甲部队有一年没打战了,这次出来拉练拉练,活动一下筋骨。就连德国人也承认,“征服南斯拉夫只不过是一场喧嚣的阅兵式而已”。
希特勒的空军副官冯·贝洛后来回忆说,“尽管元首当时身在靠近奥地利前线,但他的日子过得很舒适”。甚至无所事事——因为指挥权掌握在陆军统帅部手中,希特勒几乎什么也不过问。冯·贝洛还观察说,“希特勒的思想与其说在巴尔干莫不如说是在未来的巴巴罗萨战争上……”究其原因,还是南斯拉夫实在太弱小了,根本用不着希特勒去操心,但接下来在希腊的战斗就有些不同了,在那里的战斗,特别是在一个叫做克里特的小小海岛上,德国人要彻彻底底地悲剧一次。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25 08:48
楼主要在几个楼之间切换,犹如在几条战线上作战,很艰难,希望保重身体,爱情也有发展,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更新!
~~~~~~~~~~~~~~~~~~~~~~~~~~~~~~~~~~~~~~~~~~~~~~~~~
哈哈,这次切回明朝了~写一篇张居正 2 万字的文章,对我而言是多大的一个工程量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3-25 08:54搞不明白,德国为啥与意大利日本结盟呢???????????????????????????????????????????????????????????????????????????????????????????
~~~~~~~~~~~~~~~不然和谁结盟呢?美国没宣战前,希特勒连写一份信与罗斯福都不愿意。既然他认定罗斯福与丘吉尔是穿一条裤子的,就一直这样认定下去,太愤青了。而丘吉尔在战争期间写给罗斯福的信就有 2100 多封。言语极其谦卑,署名是 “前海军人员而不是大英帝国首相”,正是这些信把孤立主义的罗斯福变成了中立的罗斯福,然后是亲英的罗斯福最后就是宣战的罗斯福,想想 2000 多封信,石头都会被他说动心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