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很蛋疼,在仅仅二十年后,德国又不得不再一次与全世界为敌。

眼下,希特勒所要做的,就是狠狠地打击其中一个,并期望将它一掌击毙于掌下,然后再掠夺其资源,达到以战养战的目地。毫无疑问,俄国巨人一旦轰然倒塌,美国和英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后一个能对德国构成威胁的“潜在盟友”,将不复存在。届时,美国将放弃卷入大战的想法,而英国也将因绝望而同意与德国和谈。

这个蓝图固然十分美好。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一旦对苏战争无法按期结束、德国无法通过一个“短促的远征”击毙对手,怎么办?

这个问题,无人谈论。在这一点上,德国总参谋部似乎失去了理智。譬如,部队的冬装无人筹集;燃油只准备了 45天所需(其实 7 月份就出现了油料短缺)。战争爆发前,OKH命令部队建立起可供“12 个月作战所需的弹药储备”,但由于物资短缺,最后部队仅携带了不足 3 个月的弹药当量。这些问题,明摆在德国人跟前,但他们全都视而不见,把头埋进沙子里。

更令人惊异的是,即便是那些对“巴巴罗萨”持怀疑态度的将领也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应该承认,德国侵苏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无与伦比的行动。而德国高层却试图以最简陋的方式来对待它。在他们眼里,这是一场 3 个月就必须结束的远征,但 3 个月之后呢?没人知道。

所以,当这些数据摆在我们跟前的时候,方才明白,“巴巴罗萨”不愧为近代史上最大的一场豪赌。而他们的赌注,用一句话说,就是第三帝国本身。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6-29 07:03

连载 305

实力很明显,德国军工生产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没错,德国军队是世界一流的,但他们的后勤……直说吧,二流都算不上。

从后勤学的角度来看,德国整个军工体系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为了不歪楼,这一点,我会在德国总体战时详细谈到。反正到了 1941 年,德国兵工厂仍然是每天一班制,他们的军工业面铺得很广,看起来十分拉风,设备也很先进。

但德国的底子薄。因此无论怎么说,最后的结论是:

德国根本无法适应一场持久的消耗战。

所以,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的实力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庞大——譬如德国空军。

我并不知道,在百度、维基百科上德国拥有 5100 架飞机的数据从何而来——莫非他们读的全是苏联人写的二战史?

可笑的是,直到 1965 年,朱可夫仍然固执地认为“德国仅在 1941 年就生产了 11000 架战斗机。”(如果真是这样,我并不相信朱可夫先生能安安稳稳地坐在家中写回忆录)。

实际上,德国最终参与“巴巴罗萨”的空军数量为 2000架(轰炸1160架,战斗机720架,侦察机120架)占整个帝国空军的 60%。另外 40%配置在西线或者保卫本土。

譬如:第 3 航空大队在法国;第 5 航空大队在挪威;第8、10 航空分队在巴尔干及北非。那些说德国人把整个空军都搬到东线的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莫非德国人不管自己后院了?当然,空军虽没全来,但装甲师基本上是到齐了。至 1941年 6 月,德国一共拥有 20 个装甲师。大家应该记得,这是希特勒本人的命令——将入侵法国时的 10 个装甲师扩充到20 个。

但此时的装甲师是不能与 1940 年相比较的。那时,德国每个装甲师下辖有两个坦克团,而现在只有一个。(详见20 页连载 137)换言之,这些部队名为装甲师,但实为装甲团,每个装甲团有大约 150—160 辆坦克。除第 15 装甲师在北非作战之外,最终参与“巴巴罗萨”的装甲师数量为 19 个,坦克 3000辆。占德军总数的 90%(仅在西线保留了一个装甲旅,目地是预防英国有可能的登陆)。

看得出,德国装甲师虽比一年前多出了一倍,但实际数量,仅比“镰刀闪击”时期多出了 800 辆。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德军已将 5 吨重的Ⅰ号坦克全部淘汰,装甲力量的核心改由22吨的III号和23吨的IV号坦克充当。法国战役已经证明,IV 号战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古德里安后来承认,“在战争刚开始时,我们都一致认为德国坦克比苏联坦克先进的多……”

耐人寻味的是,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还谈到了一件颇有意思的小插曲,他说,在 1941 年春天,一个苏联代表团来德国参观考察,德国人并不隐瞒什么,直接把 IV 号坦克开到苏联人跟前炫耀。然而苏联人脸上却露出了不屑一顾的神情,指责德国人“故意把最先进的战车隐藏起来。”并扬言要到德国元首那去“告御状”。

德国人很委屈,我们并没隐瞒什么呀!最后,经过古德里安和一些在场人士的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似乎苏联人拥有一种更新更重的坦克。”不然他们就不会说出这种话来——当1941年7月,T-34坦克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把IV号坦克打得满地打滚的时候,古德里安才明白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

可是有什么用呢?有用吗?说出来希特勒也不信。斯拉夫人怎能制造出比日耳曼人更优秀的武器?

古德里安在 1937 年撰写的《注意,坦克》一书中保守地估计苏联有 10000 万辆坦克(实际当时是 1.7 万辆,1941年为 2.4 万辆)但这本书却被视为妖言惑众,差点下不了印刷厂。

古德里安后来总结道:“在政治方面,学鸵鸟的办法是根本无法避免危险的。然而希特勒和那些高级幕僚却喜欢采取这种方式,他们对显而易见的危险都有意装瞎子,而最后倒霉的却是那些在前线作战的士兵。”

尽管古德里安等将领对未来不免有一丝忧虑,但 OKH 却乐观依旧——哈尔德不止一次地弹起了“3 个星期便能打垮苏联”的旧调。

天涯有云:精神病人思维广,智障儿童欢乐多。把这话放在以哈尔德为首的 OKH 身上是很恰当的。4 月上旬,随着OKH 的一声令下,二战史上最庞大的军事集结行动开始了。

在我眼中,这是一支毫无畏惧,但同时又毫无希望的军队。

在短短的 4 年中,正是这支毫无希望的军队,将把整个苏联,乃至整个世界打得筋疲力尽。也正是这支军队,几乎要将整个战略上的先天不足,用纯战术的手段给扭转过来。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6-29 07:15

下一段简单谈谈德国步兵师的结构和集结,然后是苏联方面的集结行动。我不知道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大家乐意看否,虽然看数据有些郁闷,但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这很能解释后面所要展开的战斗。另外,我想好了,描写顺序是: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群,南方集团军群。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6-29 07:19英格兰在某个时间爆发,呵呵,但是有的时候像梦游,下半场的德国两个反击打得英格兰找不到北。

~~~~~~~~~~~~~~~~~~~~~~~~~~~~~~~~~~~~~~~~~~~~~~~

~~~~~~~~~~~~

德国人太阴险了,门将看见球进了,还若无其事的把球继续开出。让裁判造成误判。另外,英国人完全可以表示这场比赛不公平,足球场上必须有 11 个美国球员和 11 个英国球员再加上 11 个俄国球员才公平。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6-29 07:30

照例重复一句:以上全部为本人个人看法。我对罗斯福的确是有一些看法的,不如先引用丘吉尔在三巨头会谈时,对手下人私下里说过的一句话:“他的健康,已经不足以担负他的权利。”

~~~~~~~~~~~~~~~~~~~~~~~~~~~~~~~~~~~~~~~~~~~~~~~~~~~~~~~~~~罗斯福想当独裁者呗,连任四届,德国人完全搞不懂为什么他能坏下华盛顿总统定下的总统不能连任 2 届以上的规矩。什么因为二次大战全是胡说,1940 年罗斯福连 3 届的时候美国还没参战呢,连租借法案都没签,亲英派和丘吉尔财阀的支持才是最大原因。罗斯福能当到死,代价就是美国必须在适当时机参战。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6-29 07:31

加油!加油!德意志!搞翻英格烂!

~~~~~~~~~~~~~~~~~~~~~~~~~~~~~~~~~~~~~~~~~~~~~~~~~~~~~~~~~~

坐等德国人大战阿根廷~~~~有好戏看!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6-29 08:31

要是德军像盟军那样全是机械化部队,那就爽翻了~

~~~~~~~~~~~~~~~~~~~~~~~~~~~~~~~~~~~~~~~~~~~~~~~

哈哈,斯大林同志会被打哭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6-29 09:02

我光荣的宣布,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人手一辆坦克

~~~~~~~~~~~~~~~~~~~~~~~~~~~~~~~~~~~~~~~~~~~~~~~~

哈哈,打错啦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6-29 09:06

呵呵

所以啊 咱们要是有那种效率

早就称霸地球了

哎 有资本 不能用

~~~~~~~~~~~~~~~~~~~~~~~~~~~~~~~~~~~~~~~~~~~~~~~~~~~~~~~~~~~人口称霸地球!再说了 政府说了,我们比美国好五倍!五倍!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6-29 09:07

我光荣的宣布,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人手一辆坦克

~~~~~~~~~~~~~~~~~~~~~~~~~~~~~~~~~~~~~~~~~~~~~~~~~~~~~~~~~~

老兄 你让我笑了 5 分钟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1 17:46

连载 306

东方的集结

德国人的坦克和飞机数量虽然有限,但他们步兵师的数量倒也十分惊人。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国人一共动员了 126 个步兵师。其中,有 14 个摩托化步兵师,交通工具多为“BMW”牌摩托车以及“大众牌”卡车,乃名副其实的纯机械化部队。

然而,并不是每个师都有如此好的待遇。德国国防军毕竟是一支资源极为匮乏的穷军队。因此,剩下的 112 个步兵师就相当纯洁了——编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普法战争时期没太大变化。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几乎没有卡车①。

所以,他们的后勤供应全靠马匹和马车来拉动。

譬如,1941 年德国步兵师的标准编制为 3 个团,13000名士兵。但他们马车和马匹数量就超过了 7000 匹,占了士兵数量的一半——以至于每个向东方开拔的步兵师都带上了一个连的兽医和一个营的马车车夫。

这样,希特勒东征大军中的马匹数量为 60 万匹——与129 年前拿破仑攻俄时的数量一样多。光从这点看,苏德战争似乎找不到一点儿现代化战争的影子,几乎还是野蛮的,中世纪战争。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我们马上就会看到,这种与现代化战争完全断层的“中世纪军队”是跟不上进攻步伐的。决定性的战役还是得靠 19 个装甲师和 14 个摩托化步兵师来完成。

打仗靠两只腿,行军同样如此。接到 OKH 的集结命令后,从 5 月上旬开始,100 多个步兵师便从德国出发,徒步走向东方。他们昼伏夜出,连续地进行夜行军,悄无声息地踏过了一个又一个波兰村落,到达了东线集结地。

就这样,在短短 2 个月里,德国人几乎把 250 万人的日常所需和人员调到了东方。虽然做得十分隐秘,但如此庞大的军事集结还是为华盛顿、伦敦以及莫斯科所获悉。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斯大林完全了解这些情况。当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向他汇报,“德军加强了在边境地区的侦察力量”时,斯大林满不在乎,他对此做出了回答:“那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们!”

总而言之,对于德军在东方的集结,斯大林似乎并不担心。他总认为,在没有解决掉英国之前,德国不敢向苏联下手。话说话来,要说陈兵边境,苏联实际上比德国集结得还要早,还要多。当希特勒还在痛殴法国时,德国在东方仅留有20余万人的弱旅,而苏联早就陈兵百万。至1941年6月22 日前夕,苏联部署在边境上的陆军和空军部队就超过了400 万,人数是所有德军数量的 1.5 倍。另外,苏军部署在边境上的坦克和飞机也是德国人所不可比拟的—— 1.4 万辆坦克;1.1 万架飞机。比德国人多出了足足 5 倍。这就好比打架,先动手的那个怎么能去指责被迫还手的那个呢?

并且,这个数据大家不用怀疑,因为这是斯大林亲口告诉丘吉尔的。虽然丘吉尔喜欢在西线战场上信口开河,但这个问题,丘吉尔没必要欺骗读者。他在回忆录中明明白白地写道,“斯大林亲口告诉我,开战前,苏联有 2.4 万辆坦克。”

辣块妈妈,这个数字实在有些吓人。敢情苏联人是拿生产汽车的指标来产坦克了。那么,这里就有疑问了,苏联哪来这么多坦克?另外,既然斯大林不担心希特勒攻俄,那他为何还在边境上陈兵百万。传说中的“大雷雨计划”到底存不存在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2 10:00

全部边境也不太可能,当时苏军满打满算才多少人。我估计,楼主认为基辅算边境城市。

~~~~~~~~~~~~~~~~~~~~~~~~~~~~~~~~~~~~~~~~~~~~~~~~~~~~~~~~~没错,肯定是要算进去了的,苏联西部 6 个军区共计超过了170个师,共计15个集团军+1个军+2独立旅(260万)。

但其中不包括苏联北方舰队,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平斯克区舰队,多瑙河区舰队。这些舰队在船只被炸沉,港口被封锁后就把海军人员投入了陆战,协同陆军部队保卫海军基地和港口。这样的作战人员已经超过了 30 万。

另外,5 月 13 日苏军总参谋部把乌拉尔,伏尔加河 北高加索,哈尔科夫,外贝加尔等一系列大小军区的 4 个集团军共计 28 个师调往苏德边境。当然,这些师不满员,数量在 8000~9000 之间。

苏军在边境上杂七杂八的部队太乱,但据朱可夫的说法,苏联在国境线上还有 47 个陆军边防总队、6 个海军边防总队、9 个独立边防大队(具体数量不清),但内务人民委员部拥有15 万人的数字是清楚的。

此外,苏联在4月至6月间又召集了120万预备役军人和延期服役者,虽然我不清楚这些预备的具体情况,但据赫鲁晓夫基辅特别军区的说法,他们已经发不出更多的步枪来给这些士兵使用了。照他的说法,这些预备人员可以断定皆为临时招募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2 10:13

朱可夫在回忆录中说的是 1941 年德国生产了坦克和装甲车总共 5200,并不是光坦克就 11000 辆。 另外,苏德战争前夜,德国武装力量总数为800多万,苏联为500多万。苏联的坦克和飞机总数虽然庞大, 但是绝大部分是陈旧过时的,打起仗来不顶什么用反而徒增损失。

~~~~~~~~~~~~~~~~~~~~~~~~~~~~~~~~~~~~~~~~~~~~~~~~~~~~~~~~~~~看老兄,下面朋友给你指出来了吧。我说的是飞机.......另外,你说苏德战争前夜,德国武装力量总数为800 多万,如果德国真有这么多部队,苏联早就被灭了不是吗?事实上,开战时苏联也没有这么多部队。 这个数字只是朱可夫一家之言,而且,朱可夫写回忆录时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他引用的资料全是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 年) 中的数据。这本书有中文版,我也是看过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2 10:16

邱文学一贯满嘴跑火车,再加上他是听老婆孩子都不放过的斯教主亲口说的,这数字就更有意思了。

~~~~~~~~~~~~~~~~~~~~~~~~~~~~~~~~~~~~~~~~~~~~~~~~~~~~~~~~~~~诺贝尔邱喜欢跑火车不假,但我觉得他在苏德战场上没必要骗我们。苏联坦克开战时的数据多了去了 2.2,2.4,2.5 万皆有 最夸张的已经到了 2.8 万。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2 10:45

存疑?德国著名的铁路网到哪里去了?

~~~~~~~~~~~~~~~~~~~~~~~~~~~~~~~~~~~~~~~~~~~~~~~~~~~~~~~~~老兄~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是通过铁路网运输,步兵师还是靠两条腿。东方铁路网远没西方发达。波兰也占领才不过两年。1940 年 9 月希特勒应约德尔将军的请求加大了东方铁路网的建设力度,但具体情况不清。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2 11:13

你确定这三部分没有重复计算?170 个师的统计时点是4 月 5 月还是 6 月?

~~~~~~~~~~~~~~~~~~~~~~~~~~~~~~~~~~~~~~~~~~~~~~~~~~~~~~~~~~问到点子上了,你不提出来我还真不知道。翻了一下,列宁格勒军区下辖 第 14 7 23 集团军;波罗的海特别军区下辖81127集团军;西部特别军区下辖第310413集团军;基辅特别军区下辖第562612集团军敖德萨军区下辖第 9 集团军和 9 步兵军。

而新调来的部队番号是:第 22 集团军(乌拉尔);第 21集团军(伏尔加河);第 16 集团军(外贝加尔);第 19 集团军(北高加索);第 25 步兵军军(哈尔科夫)不重复哈。

新组建的预备队我就不敢保证了,因为我暂时查不到番号。写到斯摩棱斯克战役就清楚了,届时番号都会出来。我现在是写到哪看到哪,后面的资料我还没翻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2 11:24

存疑?德国著名的铁路网到哪里去了?

-----------------------------------------------

-

德国著名的铁路网不覆盖波兰吧,LZ 说的意思大概是从德国边境出发,徒步向东走。

~~~~~~~~~~~~~~~~~~~~~~~~~~~~~~~~~~~~~~~~~~~~~~~~~~~~~~~~~~

没错,德国步兵师调动比装甲师晚,是为了保密。事实上 6 月 22 日进攻日的时候 有些步兵师还在行进路上,这点我会在后面谈到。

先闪了 老妈熬了排骨汤,过去蹭饭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8 18:57

连载 307

“大雷雨”作战计划

大约在 2004 年的时候,铁血网上出现了一个帖子:苏联二战龌龊事——恐怖的“大雷雨。”此文一出,热闹就来了。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帖。baidu 二战吧更是热闹非凡。因为那个帖子里,开宗明义讲得就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有一个进攻德国的明确计划。这个计划的代号,叫做“大雷雨。”

我依然记得那段时间,德粉们简直比打了兴奋剂还要欢乐——噢耶,终于找到斯大林同志背信弃义的铁证了。

与所有读者一样,我对大雷雨计划是深信不疑的。然而,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经过多番查阅,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关于大雷雨作战计划的出处都源自一本书——《二战秘密档案》。作者:瓦季莫维奇 索科洛夫。

我当然不是怀疑索科洛夫资料的真实性。作为一位在西方享有盛名的波茨坦军事学院研究员,不可否认,索科洛夫所参考资料的可信度极高。可是,在通读《二战秘密档案》两遍之后,我楞是没能找出关于“大雷雨”计划的描述。索科洛夫只在书中列出了一个叫做“大雷雨”的副标题,却没有实质内容。现在,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巴巴罗萨”中诸多的细节。可是,有谁能找出大雷雨的原始档案和战术细节来呢?

事实上,哪怕索科洛夫自己,也找不出更多证据来证明“大雷雨”真实存在。他著作中的主观臆断实在太多,书中的一般词汇通常是:有可能……大概……也许……等等等等。

上个世纪 90 年代,另一位英国学者伊恩 克肖在翻阅了维也纳国家档案馆以及莫斯科文献档案中心的资料后,也无法断定苏联人有一个明确的进攻计划,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老老实实地写道:“在苏军中,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将军早已推出了一个先发制人的进攻计划来遏制德军。但斯大林断然拒绝,他害怕此举反而会招来德军的进攻,他不想这样。”看到了吧,所谓的“大雷雨”其实从一开始就胎死腹中。

因为斯大林根本就不愿意这样做。同样的道理,在 1941 年 6月,雷德尔海军元帅曾拿着一份改良后的“大中东战略”去找希特勒,期望元首能携着克里特岛大胜的余威,发动一次埃及——苏伊士运河的秋季远征。那么,我是不是就可以站出来说,希特勒制定了一个“大中东战略”,去一举摧毁英国在近东的基地呢?因此,在没有确凿证据出现之前,我只能说,“大雷雨”计划也许存在,但它顶多算一个军事备忘录,而不是个付诸行动的军事计划。毕竟,苏联的领袖是约瑟夫 斯大林,而不是铁木辛哥,更不是朱可夫。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8 19:11

连载307“大雷雨”作战计划

大约在 2004 年的时候,铁血网上出现了一个帖子:苏联二战龌龊事——恐怖的“大雷雨。”此文一出,热闹就来了。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帖。baidu 二战吧更是热闹非凡。因为那个帖子里,开宗明义讲得就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有一个进攻德国的明确计划。这个计划的代号,叫做“大雷雨。”

我依然记得那段时间,德粉们简直比打了兴奋剂还要欢乐——噢耶,终于找到斯大林同志背信弃义的铁证了。

与所有读者一样,我对大雷雨计划是深信不疑的。然而,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经过多番查阅,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关于大雷雨作战计划的出处都源自一本书——《二战秘密档案》。作者: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

我当然不是怀疑索科洛夫资料的真实性。作为一位在西方享有盛名的波茨坦军事学院研究员,不可否认,索科洛夫所参考资料的可信度极高。可是,在通读《二战秘密档案》两遍之后,我楞是没能找出关于“大雷雨”计划的描述。索科洛夫只在书中列出了一个叫做“大雷雨”的副标题,却没有实质内容。现在,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巴巴罗萨”中诸多的细节。可是,有谁能找出大雷雨的原始档案和战术细节来呢?

事实上,哪怕索科洛夫自己,也找不出更多证据来证明“大雷雨”真实存在。他著作中的主观臆断实在太多,书中的一般词汇通常是:有可能……大概……也许……等等等等。

上个世纪 90 年代,另一位英国学者伊恩·克肖在翻阅了维也纳国家档案馆以及莫斯科文献档案中心的资料后,也无法断定苏联人有一个明确的进攻计划,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老老实实地写道:“在苏军中,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将军早已推出了一个先发制人的进攻计划来遏制德军。但斯大林断然拒绝,他害怕此举反而会招来德军的进攻,他不想这样。”看到了吧,所谓的“大雷雨”其实从一开始就胎死腹中。

因为斯大林根本就不愿意这样做。同样的道理,在 1941 年 6月,雷德尔海军元帅曾拿着一份改良后的“大中东战略”去找希特勒,期望元首能携着克里特岛大胜的余威,发动一次埃及——苏伊士运河的秋季远征。那么,我是不是就可以站出来说,希特勒制定了一个“大中东战略”,去一举摧毁英国在近东的基地呢?因此,在没有确凿证据出现之前,我只能说,“大雷雨”计划也许存在,但它顶多算一个军事备忘录,而不是个付诸行动的军事计划。毕竟,苏联的领袖是约瑟夫·斯大林,而不是铁木辛哥,更不是朱可夫。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8 19:29

连载 308

斯大林的真正目地有人肯定会问,既然楼主说“大雷雨”不存在,那为何苏联人还要陈兵边境?想象一下,在 1941 年夏季,从东普鲁士——布加勒斯特 2000 公里的国境线上,近千万名士兵在这条线的两端互相对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个疑问,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其实,这是斯大林政治讹诈的一部分。毫无疑问,斯大林正是这方面的老手——以陈兵边境对付陈兵边境,都是苏联神经战的一部分。

当 4 月 28 日,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伯爵回到柏林时,希特勒接见了他。双方进行了一次极具启发性的谈话。

希特勒:到底是什么魔鬼缠住了俄国,使他们竟与南斯拉夫暴动政权签了那份《苏南互不侵犯条约》。是想威胁德国吗?

舒伦堡:不是的,他们只是公开提出对巴尔干主权的要求;他们对德国即将进攻的传说也很不安。

希特勒:是吗?比赛军事集结难道不是俄国人先搞起来的吗?

舒伦堡:这不过是俄国惯常的过火反应而已……希特勒没有再说下去,他摆了摆手,转身离开。第二天,舒伦堡便被赶回了莫斯科。对于巴巴罗萨,元首没有吐露半句。也就是说,直到最后一刻,德国驻莫斯科大使也是蒙在鼓里的。

很有意思,我们可以看出,苏军这种奇特的集结,同样引起了希特勒的不安。他似乎担心俄国会先发制人。 3、4月间,又有一批苏军师从内地调往边境军区——计有 4 个集团军,共 28 个师。与此同时,莫斯科还命令基辅军区司令基尔波诺斯将他的部队配置到边境附近,他奉命执行了,但他同时表示这种部署是完全错误的。两年前,波兰不就是这样被德国人轻而易举的击败了吗?

斯大林听不进去,他自以为聪明的认为这样便可以吓退希特勒。据舒伦堡报告说,“斯大林对德苏关系的恶化感到不快,他把主要责任归咎于莫洛托夫笨拙的外交政策。”很明显,斯大林极想搞好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可是,他又不得要领。一方面,斯大林不肯放弃对波罗的海、巴尔干、君士坦丁堡等出海口的追求。他埋怨希特勒太小气,不肯把这些港口给他,反而在边境上集结了那么多部队进行示威。但是,如果此时苏联什么都不做,就等于服输。所以,斯大林就必须集结更多的部队进行“反示威”,来证明自己强硬的立场,以及对这些港口主权的要求。

其实,这种勾心斗角的军事集结在近代史上不乏例子,说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吧,2008 年的时候,印度突然向中印边境增兵 10 万,那是不是就可以说印度要向我们动武了呢?对,没错,与斯大林的目地一样,这同样属于政治讹诈——这才是斯大林陈兵边境的目地——他既不想打战,又想从希特勒手里寻得好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8 19:38是不是斯教主等赤俄高层也知道自己军队的现代化程度比德国人低,所以要尽可能靠前配置呢?

~~~~~~~~~~~~~~~~~~~~~~~~~~~~~~~~~~~~~~~~~~~~~~~~~~~~~~~~~~~

他要向希特勒示威,你们不把芬兰 罗马尼亚 巴尔干这些领土给我,就不惜一战。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09 01:41

连载 309

最后一秒,战争已无可避免斯大林集结军队是为了讹诈领土;希特勒集结军队是为了发动战争,这才是双方最大的不同。

细心的人们马上会注意到,一些毫无征兆的变化足以暗示了这场战争不可避免。譬如,正在列宁格勒为苏联建造巡洋舰的德国工程师突然回国了;另外,苏联港口内的德国商船也开始纷纷撤离,他们离开的理由很多,总之千奇百怪,拙劣不堪,大概都是妈妈喊我回家喝汤之内的理由。至 6 月份,苏联港口内已无一艘德国船只。而德国这边,那些想要回国的苏联船只却遭到百般刁难,迟迟不肯放行。譬如,每当各种设备上船出运至苏联时,“四年经济委员会”的督查便大摇大摆地走来,先是交口称赞工艺何等精美,然后便以国防部的名义将机床劫走。

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奇怪的变化并没引起莫斯科足够重视——甚至毫不介意。俄国人的外交辞令是我们中国人民再熟悉不过的——抗议,抗议,再抗议。抗议到最后,就没有了下文,德国人依然我行我素,该干嘛干嘛,合同上的各种设备一次又一次地被劫持。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一项以冷静、稳健著称的斯大林居然对这些征兆视而不见——他不但准时向德国交付原料,并且与日俱增。5 月 10 日,海军上将雷德尔告知希特勒,“他已停止向苏联交付重要设备。”不仅如此,德国人还三番五次地提出了更多的经济要求。除 150 万吨粮食外,苏联还交付了 10 万吨棉花,200 万吨石油产品,150 万吨木材,14 万吨锰,和 2.5 万吨铬。斯大林虽然怀疑赫斯出走一事,但仍批准用快车向德国运送原料。发展到后来,斯大林甚至十分阔气地开出一条专用铁轨,从满洲把大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抵德国。并且,他还通过各种手段给希特勒传来讯息,暗示苏联将在下一年“供应德国五百万吨的农作物”——当然,条件是把波罗的海、巴尔干等港口移交给他。

直到最后一刻,这个狡猾的苏联独裁者仍在饶舌不休,不厌其烦地与希特勒讨价还价。

至于希特勒本人,他的策略再简单不过了。就 4 个字:保持缄默。斯大林讨好他,他不答复;苏联政府抗议他,他还是不答复。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更是装起病来,避免与苏联驻德大使接触(其实跑到意大利游玩去了)。当里宾特洛甫在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泛舟时,好奇的齐亚诺伯爵问他,德国真要向苏联宣战吗?里宾特洛甫仍在装糊涂。他回答说:“亲爱的齐亚诺,我此刻还不能告诉你什么,因为每一个决定都紧锁在元首那无法探测的心中。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无疑的:如果我们进攻,斯大林的俄国将在本周内从地图上抹掉。”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08:02

加兰德是第二号钻石饰获得者,回忆录是《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台湾星光出版社出的中文版将名字改为《铁十字战鹰》

=============================================== ============

你好,请问一下加兰德的这本回忆录网上有卖否?————————————————————————————

有啊,不过推荐还是看英文原版的好,台湾版的翻译实在不敢恭维。看了台湾翻译的哈特曼传记和柏林日记,结论是还是再买一版英文的吧。

----------- 请教 英文版的名字是什么

~~~~~~~~~~~~~~~~~~~~~~~~~~~~~~~~~~~~~~~~~~~~~~~~~~~~~~~~~~~

质量真有这么差?没记错的话,加兰德回忆录是钮先钟先生翻译的耶。回忆录原书名为(第一次和最后一次)那么英文就应该为thefirst,thelast或者thefirstandthelast 不会错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08:05大雷雨是不是巴格拉米扬回忆录中再三提到的 KOB-41计划?巴格拉米扬详细描述了计划的制订过程,但没有提及计划的细节。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计划不是防御性的。

~~~~~~~~~~~~~~~~~~~~~~~~~~~~~~~~~~~~~~~~~~~~~~~~~~~~~~~

这个不用奇怪,虽然我是一目十行看的巴格拉米扬元帅回忆录,但可以确定该计划为防御计划。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09:05

连载 310

被忽视的警告在遥远的东方,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里,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对于德军将要进攻的消息并非毫不知情(甚至可以说洞若观火)。尽管德国百般提防,但英国情报部门早已提醒俄国,甚至还准确地预报了进攻的确切时间。

就在不久之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斯大林面临的危险发出了警告,他在 4 月 3 日给苏联领导人的信中写道:

“我从可靠渠道获得消息……德国将驻罗马尼亚的装甲师调往波兰,而当他们获悉南斯拉夫发生革命时,又取消了这一调动。想必阁下会很容易明白这些事实的意义……”

斯大林是不相信这封信的。他第一反应是:丘吉尔居心不良。很明显,丘吉尔为了解除英国自身的困境,试图祸水东引,寻找挑起苏德战争的机会。”在一份下达给军官们的秘密手册中,苏联情报机关这样写道:“关于今春对苏战争不可避免的传说和文件,必须看做是英国甚至德国情报机关散布的假情报。”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对于德国侦察机一次又一次的侵犯领空行为,斯大林采取了宽容态度。“那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们。” 斯大林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当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请求莫斯科“允许对侵犯领空的法西斯飞机进行射击”, 莫斯科回答说:“您想干什么?想挑起战争吗?”“不屈不挠”的基尔波诺斯将军又写信给斯大林,他说,德国人已在布格河集中,德国的进攻很快就要开始啦。他建议把 300 万居民从边境地区疏散,并在那里建立起反坦克工事。但是,基尔波诺斯得到的答复是,“NO!决不能给他们制造进攻的借口。”

嘿,德国人的借口可多着呢!对于集结部队,他们自有一番解释——德国驻苏武官告诉苏联,“德国军队由西向东调动,完全是迫于无奈……”他佯装痛苦地解释说,“英军正大举空袭德国,因此只好以东部作为训练新兵的基地。”与此同时,德国第 2 航空大队却进驻了东部新开辟的机场。到 5 月末,他们仅在西线留有一个无线电台,让苏联人相信第2航空大队仍在西方。德国空军相继在5月10日和13 日,对伦敦进行最后两次大规模轰炸,摆出准备入侵的架式。至于克里特岛的空降奇袭,纳粹宣传机构更是大书特书,形容为“入侵英伦三岛的彩排。”

丘吉尔当然很淡定,他的密码机早就破译了一切。唯一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斯大林仍然对即将入侵的警告置若罔闻。李德·哈特在他的二战史中写道:

“虽然英国情报部门再三警告,可俄国人却不相信,并且继续信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国对此火冒三丈,并且迷惑不解……”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09:47

连载 311

丘吉尔是个骗子!

看一看吧,西方国家究竟卖给了斯大林多少情报,列举出来,简直触目惊心:1940 年 11 月,一位反希特勒组织成员同莫洛托夫谈话,他把希特勒 1941 年进攻苏联的计划告诉了莫洛托夫。但莫洛托夫并不相信,没有认真对待。

1941 年 1 月,一份由美国 FBI 头头埃德加·胡佛核实后的文档被发往莫斯科,其中包括最高机密的德国总参谋部计划。(也就是“巴巴罗萨”初稿)。

1941 年 3 月 5 日,德国驻东京大使馆工作人员理查德·佐尔格(德国共产党员)给莫斯科发去电报,“9 个由170 个师组成的集团军将于 6 月下旬不宣而战,向边境发起进攻……”

1941 年 6 月 14,一个隐匿在瑞士的间谍组织向莫斯科传递了详尽的军事情报,这个被莫斯科称为“红色三重奏”的组织不仅提供了“巴巴罗萨”的详尽情况,而且还包括德国集团军群的坦克数量——甚至集团军高级将领的姓名。然而,从莫斯科回来的答复仅仅是简短的一句:“明白,完毕。”就在这一天,斯大林的神经彻底崩溃了——他真生气了。

有完没完!?英国大使馆也同样发来警报说进攻日期为 6 月22 日。真可谓“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啊!”“你看”,斯大林扬了扬手中的情报,怒冲冲地对莫洛托夫说道,“丘吉尔是怎样拿德国人吓唬我们;又拿我们当做怪物去吓唬德国人的,有人就是千方百计地教唆我们互相残杀……”

当时,风声越来越紧了,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铁木辛哥与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亲自跑到斯大林办公室,恳请他务必使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并根据掩护计划展开第一梯队。

他们纷纷抱怨说,边境各军区皆感到情况不妙,德国国境线的发动机噪音吵得边防士兵无法安睡。

然而,斯大林非常严厉——像责备小孩那样反问道:你们要进行全国总动员,立即把部队调往西部边境?这就是战争!你们懂不懂?

据朱可夫后来追述说:斯大林宁愿打电话与赫鲁晓夫讨论什么“乌克兰农业问题,”也没有再搭理他们。

就这样,他与铁木辛哥站在办公桌前,走也不是,留也不是。赫鲁晓夫简直没完没了地向他“伟大的父亲”叙述了在乌克兰的大丰收……当然了,善于“揣测圣意”的下属还是大有人在——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这位十分讨巧的苏联外长简直摸透了斯大林全部的心思。

6 月 14 日,也就是希特勒发起进攻前 8 天,莫洛托夫在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广播了一条电讯——这是一条注定要贻笑后世的电讯。

莫洛托夫在广播里义正言辞地痛斥了“英国报纸上刊登的关于苏联与德国即将爆发战争”的谣言,称之为“苏德两国敌对势力的笨拙宣传伎俩”。

莫洛托夫最后说,“苏联人士认为,关于德国想要对苏联进攻的谣言纯粹是无稽之谈。”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09:49

有急事,先闪了~没有打草稿就发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22:12

终于追上来了,老大,之前不是有两艘德国战舰,一艘去大西洋的被击沉,那另一艘去北冰洋的呐?

~~~~~~~~~~~~~~~~~~~~~~~~~~~~~~~~~~~~~~~~~~~~~~~~~~~~~~~~~~~德意志号 在北冰洋击沉了 2 艘小船,没取得什么战果。

所以就偷偷潜航回国了,因为希特勒担心以国家命名的船只被击沉会打击德国人民的士气。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22:19扩军备战什么的苏联也没有放松,但是大胡子不愿意备战到刺激了小胡子,所以大胡子的备战效率不高,不过也足以让人产生“大雷雨”的错觉了。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苏联还是偷偷地扩充自己的装甲军,并计划在1943年前把9个装甲军扩充到20个。32000辆新型坦克。这个数据是朱可夫在(回忆与思考)中所承认的。

反正我就觉得苏联人比较牛,德国建 20 个师,他们就建 20 个军,比德国人多出十倍。如果希特勒不入侵俄国,又不肯在东欧问题上让步,不难想象 1943 年后苏联人会干出什么事来。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22:23

有些人指责希特勒攻打俄国是个完全的错误,但他们不去想想一下,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美国参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希特勒不拿下俄国的资源,他拿什么与英国和美国持久对垒?要知道,1941 年德国储备的资源几乎全部耗尽了。他们的燃油只能勉强支撑到 1941 年秋天。

这是托马斯给希特勒的后勤报告,罗马尼亚油田虽大,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德国战争机器的需要。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22:25

我觉得如果前期撤专家、扣船等等信息传来 俄国无动于衷是另有所图,图的是争取时间,到时候连本带利拿回来,那后期的表现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莫洛托夫的电讯不会像孔明的空城计吧,眼见无幸,发个这样的信息迷惑德国?死马当活马医? 哈哈哈

~~~~~~~~~~~~~~~~~~~~~~~~~~~~~~~~~~~~~~~~~~~~~~~~~~~~~~~~

下章我会详细谈谈 莫洛托夫电讯的目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23:33我前面问过,希特勒真的知道边境上有多少苏军?

~~~~~~~~~~~~~~~~~~~~~~~~~~~~~~~~~~~~~~~~~~~~~~~~~~~~~~~~~~~

肯定知道的,事实上,哈尔德老头曾一度担心俄国集结那么多部队是为了进攻。德国人在东方的碉堡群和瞭望台一点都不比苏联人少。然而他的情报局官员,也就是上文那位金策尔中校却认为,完全不用担心,那是苏联心理战的一部分。意在军事示威,讹诈东欧领土。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23:38

就当时而言,大胡子是威慑(或者叫阻吓),小胡子恐怕是实心实意的要动手。

个人认为,当时的大胡子未必有心思要求东欧。只是以那些条件试探第三帝国的反应。从而推测其下一步走向。

同时,因为国内备战尚未完成,大胡子不惜一切代价去推迟战争爆发的时间。一厢情愿的认为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可以解释大胡子那近乎愚笨的应对(比如按合同供货;比如忽视情报;比如不下达战备令;比如战争刚爆发时,禁止反击至对方境内)。

~~~~~~~~~~~~~~~~~~~~~~~~~~~~~~~~~~~~~~~~~~~~~~~~~~~~~~~~~~~

我觉得,老兄你的这个解释很合理。因为我刚刚读朱可夫回忆录时候也发现了一句话,朱可夫写到:

法西斯德国以一些行动来探测我们的反应,从而推测下一步走向。

以己度人,说不定大胡子也是这样想的哦,以一些行动来探测德国的反应......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1 23:45

大胡子抢地盘的时间跟小胡子几乎是齐头并进的

双方在波兰还发生一次误会造成的冲突

都死了些人

然而两个胡子都很低调的处理这件事

小胡子继续购以高价买大胡子的农产品

作为一种补偿和迷惑直到1941年6月20日夜,都还有苏联火车向德国运送物资可以说,小胡子在大胡子抢地盘(特别是摩尔多瓦)方面

是很克制的

~~~~~~~~~~~~~~~~~~~~~~~~~~~~~~~~~~~~~~~~~~~~~~~~~~~~~~~~~~~波罗的海三小国,芬兰,罗马尼亚两省,波兰东部.....斯大林在希特勒东进的时候兼并的土地似乎不比德国少。只不过由于大部分属于和平兼并,因此不怎么被人们所谈及。

小胡子最初的克制是离不开俄国,他害怕两线作战。法国一死,他就不怎么担心了。他甚至抱有幻想,对苏作战会获得英 美 反共义士和右翼的同情。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2 00:33

记号,楼主更新啊

~~~~~~~~~~~~~~~~~~~~~~~~~~~~~~

和几个哥们等着看球赛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5 10:56

连载 312

最后一次军事会议

莫洛托夫不仅否认了“德国将要进攻苏联的谣言”,甚至还把德军在东线的集结解释为“与苏德关系无关”。至于俄国想要进攻德国的传言,则是“不真实和挑拨性的。”莫洛托夫讽刺英国人说:“这些敌对势力显然对战争的蔓延和加剧感兴趣……”我有时在想,丘吉尔是否会发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感叹呢? 斯大林不理解他,还咒骂他,甚至英国人、美国人都不理解他。作为一位坚定的“反共旗手”、一位曾经叫嚣着把“共产主义扼杀在摇篮里”的丘吉尔,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顶着斯大林的咒骂,执着地把情报奉献给苏联。

当时有人就问他:“你这位头号反共人物,为何给苏联人提供情报?这样一来不就是同流合污了吗?”丘吉尔坦言相告,“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一生中只有一个目地,就是打败希特勒!”

紧接着,他说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如果希特勒明天攻打地狱,我也会在下议院为撒旦辩护的。”

然而,我认为他应该这样说:“就算取得皮洛士胜利;就算失去世界帝国,也是在所不惜的。”

莫名,我就要打败你。没有利益,也没有理由。

6 月 14 日,正在克里姆林宫向全世界广播,宣布德国进攻俄国“纯属无稽之谈”的时候,阿道夫·希特勒就在同一天与他的陆军各高级将领就“巴巴罗萨”举行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会议,会议定在帝国总理府召开。为了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会者分三批到达——上午是北方集团军群的将领,中午是中央集团军群的将领,下午南方集团军群的将领。

对于车辆如何驶入帝国总理府,也做了特别安排:第一批轿车从威廉街驶入;勃劳希契等人的轿车由戈林街驶入;其他将领则从国家办公厅走廊驶入。

下午 2 时,希特勒和他的 28 位高级将官在一张长长的椭圆形桌子旁坐下,边吃边聊。据资料记载,这次会议的气氛和睦,久别相逢的将领一落座就开始相互寒叙,房间里充满着“同志式的友好气氛”——完全没有大战在即的紧张与不安。直到一小时后,元首才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讲了他攻打俄国的理由。尽管笔者在前面讲了那么多理由;成百上千的二战学者也给出过五花八门的解释。但我觉得,其实还是希特勒自己说得最棒。他的这份讲演,笔者反复读了不下 10遍。有人曾反复提问,希特勒攻俄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我相信,这就是全部答案。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15 11:05

连载 313

战前总动员

希特勒:

“每一个军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所要的不是那个国家,而是彻底摧毁布尔什维主义。我很不理解,英国竟不愿同德国谅解,而去同苏联谅解……诸位,我们主要敌人仍是英国,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只要战争能满足它的目地,丘吉尔就会继续打下去,这是英国人的特点——敦刻尔克、希腊、克里特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