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意、罗同时对苏宣战

6 月 26 日芬兰 27 日斯洛伐克、匈牙利对苏联宣战。

~~~~~~~~~~~~~~~~~~~~~~~~~~~~~~~~~~~~~~~~~~~~~~~~~~~~~~~~~~~~~~~~~~~~~~~~~~~罗马尼亚外长的回忆是出自(纳粹与苏联关系)为什么在现场,其实我也不知道,经 200 兄这样一说,倒也豁然开朗。原来宣读宣战书德国人还是拖着小伙伴们一起上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27 16:48虽然执行的是对地攻击任务,ME109 仍然是一款战斗机,俯冲轰炸机是“Ju87 斯图卡”。

~~~~~~~~~~~~~~~~~~~~~~~~~~~~~~~~~~~~~~~~~~~~~~~~~~~~~~~~~~~~~~~~~~~~~~~~~~

失误 又打错了“Ju87 斯图卡 ME109 ME110 老搞混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27 16:53

記得打倒最後希特勒用出了必殺技“種族滅絕拳”,斯大林同志快撐不住地時候,用出列寧同志的真傳“共_產#主^義光輝”,整個世界清靜了……

=============================================== ============================= 是个港漫吧,里面夸张得很,大胡子用的好像叫“无产光辉指”,其中讲到我们国家的有铁拳无敌孙中山,周总理是军道杀拳,等等。

~~~~~~~~~~~~~~~~~~~~~~~~~~~~~~~~~~~~~~~~~~~~~~~~~~~~~~~~~~~~~~~~~~~~~~~~~~~~输入(无产光辉指)就能找到,香港人不是一般的蛋疼,笑死人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30 08:32

连载 319

德国闪击战——苏联航空兵的覆灭(Ⅲ)

苏联第 17 战斗机团少尉费奥多·阿基潘科后来写道:“我将一辈子记住这一天,大约在早上 4 时 25 分,五十架德国飞机偷袭了我们的机场,当时只有两名飞行员和几名卫兵在岗位上,其余都休假去了,机场上情况真是惨不忍睹……”

在苏联腹地的基辅军区,警报启动器发出了凌厉的尖叫声,飞行员们从梦中惊醒了,但他们仍然以为这是一次军事演习。

一名飞行员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写到:“我想,既然开始疏散飞机,那就是说,这是一次‘郑重其事’的军事演习。

这样的训练也不错。紧挨着机场就是玉米地,有足够的地方隐蔽飞机。”与此同时,在基辅军区的司令部,“军事演习”破坏了军官们的休息,搅得他们不得安宁。当苏联飞行员集中在门口,报告演习人员已经全部到齐的时候,一名军官开始抱怨起来,他说:“我们是来这里出差的,为什么打扰我们睡觉?”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便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苏军二线机场并不是没有接到警报,而是忽视了警报,把它当做军事演习,故而反应迟缓。

因此,当德国轰炸机飞临苏军二线机场的时候,大家还以为这是“参加演习的友机。”苏联第 86 快速轰炸机团的夏皮罗上尉写道,“那一天,我们发现 3 架飞机飞到机场上时,还以为是自己的远程轰炸机。一直到炸弹落下来后,才意识到他们是德国人。我们用一切可以找到的武器射击,但由于没有高射炮,我们只能用机枪和步枪射击,一些机枪手甚至跳进飞机中,用机尾的机枪垂直向天上开火……”就这样,在短短 1 小时后,苏联二线机场再遭噩运。截至 6 月 22 日清晨,遭到德军轰炸的苏军机场已经攀升至 66个!成千架战机残骸在地面上滚滚燃烧。苏联人简直就不敢相信摆在眼前的事实,他们不停地问自己,战争难道真的打起来了?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6 月 22 日清晨 5 时,当德国空军第三波出击的时候,惊魄稍定的苏联空军开始升空迎敌了。尽管能够升空的飞机数量不及对手——甚至某些飞行员是单机出击。但他们仍然顽强地冲进敌人机群,有些飞行员在弹药打完的情况下甚至不顾一切的向敌机撞去。一名叫做科柯列夫的空军少尉驾驶的I—16 在紧要关头机枪突然卡壳,他没有犹豫,而是加大马力毅然撞向德机,与敌同归于尽。

而且,这种空中对撞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个别现象。在 6月 22 日一整天,这种空中撞击竟发生了 17 次之多!MARS 在《东线空战》一文中就记载了在乌克兰上空发生的一次著名撞击事件,在这次撞击中,德国损失了一名王牌飞行员——第 27 战斗机联队长沃尔夫冈·斯库尔曼少校。他是一名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老兵,有过击落 26 架敌机的辉煌记录。

偷下懒,以下为 MARS 在《东线空战》中的原文记载,非常精彩。

6月 22 日,斯库尔曼少校在对苏军机场轰炸的返航途中,发现了几架属于苏第 11 混合空军师第 127 战斗机团的 I-15,他立刻选定其中一架,发起了攻击。

苏联飞行员柯曼中尉巧妙地躲过了此次攻击,然后突然以 180 度的急转弯对紧追不舍的 ME109 回头对攻,并试图以I-15 较小的转弯半径绕到敌机后面,但斯库尔曼少校不愧为王牌飞行员,他很轻松便躲开了。对柯曼中尉而言,ME109实在太快,德机的第2次攻击准确地击中了他的机翼,虽然未被击落,但柯曼中尉显然意识到他过时的 I-15 绝不是对方的对手。于是,他产生了“拉对手一起上路”的念头。

正当斯库尔曼少校认为胜利已经十拿九稳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对方调转了机头向他直冲过来、斯库尔曼拉起机头,仅以几码的距离躲过了柯曼中尉的第一次撞击,但柯曼中尉立刻回过头来进行了第 2 次、第 3 次撞击……

据在场的其他德国飞行员回忆,本来斯库尔曼少校可以利用 ME109 的速度优势,迅速避开。但出于自尊,他没有这么做。结果,柯曼中尉的第 4 次撞击终于撞上了他,柯曼中尉当场阵亡,而斯库尔曼少校却在电光火石的一刹那跳伞成功,从此下落不明。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30 09:22

连载 320

德国闪击战——苏联航空兵的覆灭(Ⅳ)

苏联人是很威武的——他们不仅撞飞机,还撞陆军。一名苏联飞行员诺维科夫中尉(后被追赠为苏联英雄)。在驾机返程途中,发现一支德军补给车队正沿公路向前推进。诺维科夫中尉燃了,他毫不犹豫地驾着打光子弹的座驾冲了下去……那天上午,德国空军还激动万分地对外界宣称“起码击毁了 800 架敌机!而自己仅损失了不到 10 架。可是,经过一天的浴血奋战,苏联空军的抵抗意志并未被粉碎,而是越挫越勇!自杀性撞击事件不断增多,这大大打击了德国飞行员的士气。尽管苏联空军的质量远逊于德国。“不管在何处露面,他们都会像苍蝇一样被击落。”(汉斯 鲁德尔语)但是,德国人始终搞不明白,敌人的空军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是从后方飞来的?还是从被破坏的机场上飞来的?打掉了一批又来一批。德国人卡尤思·贝克后来写道:“你击落它 10 架,他又飞来 15 架……”完全可以想象,斯拉夫人是一群多么不要命的疯子。

截止 6 月 23 日,德国空军开始统计战果。虽然他们取得了惊人的胜利——击毁敌机 1800 架。但德国飞行员之间显然没有多少喜悦的气氛。他们沮丧地发现,敌人仍在源源不断地投入战斗——他们看上去似乎有着取之不尽的精力和潜力。

现在,德国空军已经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最高的单日损失纪录:24 架 ME109、23 架“容克大妈”、11 架亨格尔—111、七架 ME110、两架斯图卡,一架 DO—17,以及其它 10 架老式飞机(含侦察机)被击落。此外,他们还有 89 架飞机受到各种损毁(有些甚至是带着满身弹痕坠毁在跑道上的)。

要知道,在此之前,德国空军最高单日损失记录是 1940年9月15的“伦敦大战”。那一天,德军有56架飞机被击落,80 架受伤。经历过如此惨痛的损失之后,德国空军有 5个月(戈林自己解释为“天气不好”)暂停了对伦敦的大规模空袭。而现在,仅仅是“巴巴罗萨”的第一天,东线德军就损失了 167 架作战飞机。照此下去,用不了 2 个星期,东线空军就会被彻底拼光!并且,仅凭德国国内那种生产速度,损失的飞机很难再得到补充。

据一份翔实的资料表明,在“巴巴罗萨”进行到一个月的时候,东线德军只有 55%飞机能够正常服役(1045 架)。

以至于连汉斯·鲁德尔这样牛逼的飞行员也领不到新飞机。因为指挥官告诉他:“我们机场没有库存,等你的飞机修好后再飞吧。”

鲁德尔:…………………

可是,德国人的对手苏联空军却又是另外一番状况。他们的优势在于,先天数量庞大,后天干劲十足。开战时,苏联空军一共拥有作战飞机 1.1 万架;1941 年下季度,他们又向前线交付了 1 万架作战飞机。苏联空军的损失,充其量就如同是被蚊子咬了一口似的。

德国空军能不能在东线经受住长时间的考验,在当时,是颇令人怀疑的。然而,战场的形式瞬息万变。交战第二天,既6月23日,根据斯大林签发的第2号进攻命令,苏联红军、苏联空军,在整条 2880 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绝地反击!一场决定东线头两年制空权的生死决战降临在了双方头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30 09:34

但是却在最前沿部署了大量的军队,而这些一线军队根本就没做必要防守准备,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因为疏于防范还是这些部队原本就是为了准备打进攻战的?

------------------------------------------ 最前沿的部队只有 70 个师。其他的部队是在向前沿进发或者反击中被消灭的。

这个用“情报不明”来解释更好。

对于把基辅当成边境城市的观点,我是很难理解的

~~~~~~~~~~~~~~~~~~~~~~~~~~~~~~~~~~~~~~~~~~~~~~~~~~~~~~~~~~~~~~~~~~~~~~~~~~~

基辅和列宁格勒当然不算边境城市,然而这些地方的部队都投入了边境作战。斯大林防线战役和斯摩棱斯克战役苏军都是从大后方拉来的部队。如果不把这些师算进去,这对德国是不公平的。因为德军第一天投入战斗的是 117 个师,不到200万人。既然要把OKH保留的38个预备队师算进巴巴罗萨,那么基辅 明斯克甚至列宁格勒的驻军也应该算进苏联边界驻军。这是我的理解。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30 09:38

我想这就是大胡子拼命想争取时间的原因吧。

……先空着?

======================== 按照我的理解,中心议题似乎是这样:大胡子争取时间想做什么?准备进攻,还是积极防御?类似于“大雷雨计划”的东西到底有没有?

疑问集中在几个方面:

1,大规模扩军到底是为了了防御还是进攻?2,缺编的情况似乎并不太严重,缺额是不是为了用新式装备和已有训练的新兵来补充?

3,在这种情况下,大胡子在 622 完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却在最前沿部署了大量的军队,而这些一线军队根本就没做必要防守准备,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因为疏于防范还是这些部队原本就是为了准备打进攻战的?4,一般而言,进攻一方在进攻的时候,都要做相应的防守准备。防守的程度是依据“庙算胜”的几率。胜利的把握在九成的时候,防守预案准备程度就是一成;相反,胜利的把握只有一半,防御的力度也就是一半,所以此时大胡子在大后方是做了相应的防守方案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另外,红方和白方的回忆录古今中外都有撒谎的例子,是不是因此而否定那些历史事实?或者干脆否定这些回忆录?比如二战,比如党史?那么正反两方的正式出版物也都有不可信的情况,是不是都不相信?是否定历史还是否定这些出版物?

~~~~~~~~~~~~~~~~~~~~~~~~~~~~~~~~~~~~~~~~~~~~~~~~~~~~~~~~~~~~~~~~~~~~~~~~~~~~~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苏军的部署绝对不是防御。争论

点是苏联是不是要进攻?我不否认苏联要进攻德国,但(二战秘密档案)说苏联动手只比德国晚了 2 个星期我觉得也太夸张了。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苏军会在 1942,或者 1943年进攻德国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7-30 19:30

大家的谈论很激烈呀,自己顶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4 00:13

连载 320

苏联空军的逆袭

战争的第一个昼夜快要结束了。对斯大林同志而言,这是他一生中最难熬的一天。到了晚上 10 时左右,瓦杜丁中将才带回了前线的战报,他乐观地归纳说,“局势对我们有利,因为敌人在国境线的进攻被击退了。”①(①原话是:敌人在边境以很大的损失为代价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战果。而在苏德和苏罗边界,进攻者的冲击都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很大损失)——典型的官方文件,报喜不报忧。

这通不切实际的战报让斯大林满心欢喜,聚集在他办公室的政治委员也变得活跃起来——甚至是喜气洋洋。

但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从 6 月 23 日清晨起,斯大林抱有的幻想开始烟消云散。他曾试图两次与西部特别军区总司令巴甫洛夫大将取得联系,但两次西部方面军都满不在乎地回答说:“不知道司令员在哪儿,他下部队去了……”(派去寻找将军的人也同样杳无音讯)。

为了了解情况,当天深夜,斯大林与他的政治委员赶到国防部大楼。在这个全国军事指挥中心巡视一圈之后,他才感受到了目前事态的严重性:苏军无法抵挡势如破竹的敌军,在白俄罗斯方向,整条西部特别军区的防线都在崩溃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巴甫洛夫大将仍然是踪影不见。(巴甫洛夫大将,一个多么可爱的家伙)

这一次,斯大林是真发火了,他对军队领导人做出了愤怒无礼的侮辱,并破口大骂,“简直不可理喻!你们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把边境的战斗清清楚楚地报告上来?巴甫洛夫、库兹涅佐夫、基尔波诺斯(均系方面军司令)都在干什么?还有总参谋部是干什么吃的?”

据说,斯大林还喷出了红军将领全是胆小鬼、是叛徒等字眼。最后,他对谁都没看一眼,低着头,勾着背,走出了大楼——这一走,就再也没有露面。在此后的 4 天,斯大林既未到克里姆林宫,也不接电话,而是呆在自己的别墅里——以至于莫洛托夫都见不着他。斯大林呆在别墅里为何不肯见人,在历史上至今都是个谜。

斯大林同志虽然“消失”了,但他的命令却在源源不断地传达下来。他动辄开罪于人,且不论陆军(这点后面再说),边境军区的空军将领都遭了秧。撤职的撤职,处决的处决。

在西部边境的 5 个军区中,只有列宁格勒军区空军司令侥幸逃过了这一次清洗。而西部特别军区空军司令科佩茨少将是其中最惨的一个——开战第一天,损失作战飞机 750 架,占该军区总数的 85%。

科佩茨少将明白,回去也是死路一条,于是他果断的选择了自杀。

鉴于当时的斯大林刚愎自用,唯我独尊。他很难相信自己训练出的军队不如对手。毫无疑问,打败仗是由于指挥官无能造成的,而不是德国人更优秀。斯大林认为,吃了亏就要现找回来,被击退了就要反击、要收复失地,没有防守一说。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苏联空军展开了绝地反击——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苏联空军务须出动所有的飞机轰炸德地面部队,并伺机袭击德国在东普鲁士及西波兰的空军基地。”命令下得是如此仓促,以至于绝大部分苏联轰炸机没有战斗机护航。而且,由于缺乏无线电装置,苏联轰炸机群被迫采取“线”型编队,这种编队的好处在于,可以使每个在编队后面的飞机员看见领头的飞机——这是唯一可以把整个编队都带到目标上空的办法。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4 02:23

连载 321

苏联空军的逆袭(Ⅱ)

方法虽然土了点,但苏联空军的逆袭算是开始了。它们以十架,二十架,三十架的密集队形向德军机场袭来。但令苏联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希特勒的“巴巴罗萨”不仅包含了进攻,而且在防守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从波罗的海到罗马尼亚,德军部署有三个防空兵团(军级单位),每个机场都配有防空武器。这样一来,苏联轰炸机群的攻击从一开始就变成一个自杀性的任务。前来攻击的苏联机群既缺乏战斗机护航,更不知道敌人机场的具体坐标。它们就像没头苍蝇一般,在东普鲁士上空嗡嗡乱转。由于苏联飞行员呆板地飞同一条航线,故而遭到了惊人的损失。

根据苏联人自己的说法,在1941年6月22日至7月10日这一时期内,它们一共出动 47000 多架次,其中突击德军机场 1000 多架次。他们甚至声称,“在机场上击毁德机 348架,空战歼灭德机 752 架。”然而,英国作者贝格斯德伦在其著作中却争锋相对地指出,“苏联空军实施的反空袭损失巨大,几近无脑。”以部署在列宁格勒的西北方面军为例,开战时,它们的战机数量为1142架,到了7月10日,这个数字下降到了102架。损失率竟高达 90%以上。

当然了,苏联人是不会去计较这些损失的。他们前赴后继地按照斯大林签发的 2 号命令展开逆袭。一线拼光了,二线调来,二线拼光了,从大后方调来。他们甚至采取“传场”的方式不停地向前线集结。具体方法是:战机从大后方飞来,在二线机场加满油后,飞赴一线机场,然后再从一线机场起飞,发起进攻。到了后来,苏军这种奇特的调动甚至搞得德国人莫名其妙。他们往往发现,昨天刚刚摧毁的跑道上眨眼间又摆满了苏联飞机。没有办法,德国飞行员只好再炸一遍。

根据德方记录,在 23 和 24 日两天,德国空军又摧毁了 1357架苏联飞机——绝大多数是在地面被击毁的……事实上,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德国空军很弱小、很袖珍。他们在数量上尤其不如对手。苏联空军如果能在防空武器的配合下,积极采取防御作战的话,最后被拼光的,也许是德国人。但是,斯大林刚愎自用,从 1941 年 7 月—10月,苏联空军从未间断过他们的逆袭。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苏联机群仍呆板地以密集编队,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继续向德军发动攻击。而这些袭击完全可以用一句话为之概括,那就是: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逆袭损失巨大,收效甚微。

然而,德国人也低估了苏联空军的实力,更低估了苏军将士保家卫国的决心。他们意识到了,对手的精力是无穷无尽的。这一次,德国人是认输了。为了阻挡苏联轰炸机群,德东线的 3 个航空大队被迫改变战术——大批战斗机从前线紧急召回,他们以双机或四机为单位,在整个苏德边境来回巡弋。令德国飞行员特别震惊的是,无论苏轰炸机群在德机和高射炮打击下损失多么严重,但只要有 1 架幸存,那么这架飞机仍会坚定地向目标飞去。而在这架飞机被击落后,新的苏军轰炸机群又会出现在天空。

有一次,一名叫做汉斯·斯托尔的德国飞行员对他的对手产生了好奇,他搞不明白,苏联人怎会如此顽固。在一次战斗中,斯托尔故意击伤了一架苏联轰炸机的右引擎,然后他降低高度,接近了那架轰炸机。据斯托尔后来追述,“我看见机舱里有一名苏联机枪手,他也看见了我,他对我挥舞着拳头。然后他扭过头去,朝驾驶舱望了一眼——驾驶员已经死了。接着他又看了看飞速接近的地面,最后狠狠地瞪我一眼。当时,他的飞机离地面只有 20 米,无法跳伞了。

转眼间,轰炸机撞在了地面上炸成了一个火团。”就这样一天接着一天,德国战斗机碰上的都是“打不完”的苏联轰炸机群。苏联人顽固地不肯派战斗机为之护航。当时,苏联空军的理论是“一个紧密编队的轰炸机群,足以抵御敌方战斗机的攻击。”——可他们毕竟不是“B-17”,要知道,即便是“B-17”这样拥有 13 挺重机枪的“超级空中堡垒”也很难抵御德战斗机群的攻击。德国战斗机通常的战术是:由高空向低空的敌编队进行俯冲,打散其队形。然后再利用 ME109 优越的爬升性能退出战场。利用这种方法,德国战斗机飞行员常处于这样一种形势——选择只对己有利的形势才与敌交战。打不过,一溜烟跑就是了。

另一方面,德国战斗机飞行员分配的任务非常不明确,他们主要手段是采取“自由猎杀”,消耗敌人空中力量。而苏联却不同,他们任务明确,完不成任务回去就没法交差。

于是往往出现的情况是,明知道打不过,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上。长久下去,苏军的损失几乎可以用惨痛来形容。

即便是这样,德国飞行员也高呼受不了啦,没完没了的空袭折磨着他们的神经。一天出击 6~8 次已经成了十分稀松平常的事情——休息时间却不足 5 个小时。

汉斯·鲁德尔后来追述说,“我们通常是凌晨 3 点起飞,晚上 10 点返回。在硬板床上一躺,往往立即就进入了梦乡。但前线只要有召唤,我们就必须立即赶过去,那段时间,我们走路仿佛是在梦游一般……”

可见,这又属于数量与质量的搏击,究竟是数量压垮质量,还是质量打垮数量,这取决于双方谁能坚挺到最后。

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德国战斗机飞行员就这样互相竞赛着。某一次,笔者曾在一个论坛里看见有人提问:德国飞行员在东线的战绩太夸张了。击落 200 架以上的王牌飞行员超过了 10 个。

常言道,二楼出真理,二楼回答说:楼主,难道你不知道东线是刷经验的地方吗?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4 03:10元首在同斯大林瓜分波兰的时候难道没有想到斯大林是何种德行的人吗?我认为苏德战争其实在波兰战役后就已经注定失败,难怪苏德秘密协定签订后据说斯大林高兴的跳起来连连说:我骗了他,我骗了他

~~~~~~~~~~~~~~~~~~~~~~~~~~~~~~~~~~~~~~~~~~~~~~~~~~~~~~~~~~~~~~~~~~~~~~~~~~~~

真有这样神奇?据施佩尔回忆录记载,当希特勒得知苏德秘密协定签订后,他高兴得手舞足蹈,高兴地说我争取到他了,争取到他了。

我想,假如希特勒争取不到斯大林他敢不敢发动镰刀闪击,这值得怀疑。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4 03:12

刷经验咯

~~~~~~~~~~~~~~~~~~~~~~~~~~~~~~~~~~~~~~~~~~~~~~~~~~~~~~~~~~~~~~~~~~~~~~~~~~~~~

老兄,这么晚了还用手机刷经验...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4 03:30空中撞机事实上浊那么容易的,所以对于一天内发生 17起这样的事有点怀疑。

~~~~~~~~~~~~~~~~~~~~~~~~~~~~~~~~~~~~~~~~~~~~~~~~~~~~~~~~~~~~~~~~不知楼主关于苏联飞行员舍身而死的材料出自哪里?据我所知二战主要出现此类壮举的除了鬼子意外。其他国家只是偶然出现,而且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希望楼主能提供这方面的材料供我等一览

~~~~~~~~~~~~~~~~~~~~~~~~~~~~~~~~~~~~~~~~~~~~~~~~~~~~~~~~~~~~~~~~~~~~~~~~~按照(世界百年空战记实)和一系列前苏联二战史的记录,第一天发生的空中撞击事件最多 9 起。然而我采用了英国佬写的(Barbarossa,The Air Battle July-December 1941)的记载——17 起。朱世巍引用了这个数据。MARS 也翻译过此书。之所以相信这个数据是因为他是苏联解体后写得 算是新书。Amazon 可以买到

{SIMAGE}http%3A%2F%2Fimg17.tianya.cn%2FPhoto%2F2010%2F8%2F4%2F26304311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4 03:31

《光荣与梦想》中提到的纽约时报还是谁在开打后的大标题么——沼泽中两个半瞎的史前巨兽终于撕咬起来啦!...

~~~~~~~~~~~~~~~~~~~~~~~~~~~~~~~~~~~~~~~~~~~~~~~~~~~~~~~~~~~~~~~~~~~~~~~~~~~~~

这本书收藏了好久,有空抽来读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4 22:46天呐,观音 GG 的广告都打我这里来了,我的文章必火,欧也!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4 23:11德国人在东线刷经验 在西线又被人刷 这就是命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4 23:13

即便是“B-17”这样拥有 13 挺重机枪的“超级空中堡垒”也很难抵御德战斗机群的攻击。

-------------------------------------------

B-17 是空中堡垒,没有“超级”。超级空中堡垒是 B-29

B-17 后期几个型号才有 13 挺重机枪

最后,德国战斗机对这种编队确实办法不多。

“不许采取规避战术动作。我们将以更少的损失击中更多的目标。”这是李梅说的

若干东线王牌的下场也证明了这一点。

~~~~~~~~~~~~~~~~~~~~~~~~~~~~~~~~~~~~~~~~~~~~~~~~~~~~~~~~~~~~~~~~~~~~~~~~~~~~

好的 多谢指正,刚写完就发现这个问题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5 08:33

楼主还没出书吗?

~~~~~~~~~~~~~~~~~~~~~~~~~~~~~~~~~~~~~~~~~~~~~~~~~~~~~~~~~~~~~~~~~~~~~~~~~~~~~

正在和编辑部的讨论这事儿。稿中英里与公里混淆。另外人名与地名前后不一致。譬如大陆译为“莫德尔元帅”,台湾却译为“穆德尔元帅”。写的时候没深究,现在这些都要改过来。比较繁琐,因为毕竟印刷成书了想改都不能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5 09:53

万国兄出了书可记得给个信!咱得去收藏一本

~~~~~~~~~~~~~~~~~~~~~~~~~~~~~~~~~~~~~~~~~~~~~~~~~~~~~~~~~~~~~~~~~~~~~~~~~~~~

好的,快了 估计年底吧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7 16:25

有敏感字?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7 16:31

发不了贴,日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7 19:03

追了要一周,看完了

====有人以为我疯了,一个女孩子,干嘛看这些……汗 ~~~~~~~~~~~~~~~~~~~~~~~~~~~~~~~~~~~~~~~~~~~~~~~~~~~~~~~~~~~~~~~~~~~~~~~~~~~~~

美女,你是爱上小胡子了还是...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7 19:05

连续来了三四天了,还没更新,太慢了啊

~~~~~~~~~~~~~~~~~~~~~~~~~~~~~~~~~~~~~~~~~~~~~~~~~~~~~~~~~~~~~~~~~~~~~~~~~~~~~

老兄,没办法 昨天就写好了 结果发不了帖。以为是天涯抽了 当时没在意 结果今天又发 还是发不了。正在找斑竹申述 我又没涉及国家机密,天涯相对而言是很自由的啊... ...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7 21:19

连载 322

尾声在描写法兰西战役的时候笔者曾经说过,战争史是一部犯错史,比得是哪一方犯错少、不那么致命。德国空军的错误在于,高估了自己的质量,低估了敌人的数量。交战第一天,东线德军就损失了 10%的战机,眼看只能维持两个星期了。可是,苏联空军发动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反击”,使德军获得了内线作战的优势,这大大抵消了他们数量上的先天不足。

反观苏联空军,由于斯大林盲目自信——总想着如何赚一票。发展到后来,他甚至命令空军对普洛耶什蒂油田、华沙、赫尔辛基(芬兰首都)、柏林展开逆袭。这当然是瞎指挥,本来,苏联空军可以借助防空武器与敌人打一场“内线战”。可到头来,他们却在德国防空武器与战斗机的配合下被打得落花流水——让德国人打了场“内线战。”这差不多拼光了苏联空军殷实的老底。

譬如 6 月 25 日,苏联空军出动远程轰炸机偷袭挪威和芬兰各机场——他们满以为可以得手。怎料,德国人早有准备,疏散了跑道上所有的飞机。那一天,苏军损失了 23 架轰炸机,取得的战果却不值一提——没有损伤一架德国飞机;芬兰空军的 2 架老式飞机被击伤在跑道上。①这次袭击也给扭捏作态的芬兰政府找到了理由:1941 年 6 月 25 日,芬兰政府宣布同苏联处于战争状态。

①根据苏联人自己的说法,他们一共在地面上摧毁了150 架德国飞机。这当然是无稽之谈,谁都知道,驻守挪威的是德国第 5 航空大队,在不列颠空战的时候,它的战机数量从未超出过 200 架,如果苏联空军真摧毁了 150 架作战飞机,施登夫上将早就被希特勒吊起来鞭尸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7 21:26再譬如 8 月 11 日,苏联轰炸机编队从波罗的海一个小岛起飞,轰炸柏林。他们出动了 14 架远程轰炸机。在起飞过程中,一架轰炸机因操作失误而坠毁在跑道上。起飞后不久,他们又遭到了苏联高射炮的集中射击——空袭柏林是在保密下进行的,前线部队对此一无所知。结果,又有一架被击落。剩下的 12 架好不容易躲过了自己人的火力网,但刚刚越进德国领空,一架轰炸机因发动机罢~工不得不提前返航。就这样,最终飞到柏林并投下炸弹的还剩下 11 架。

还没完呢——在柏林防空炮火猛烈打击之下,又有 4 架轰炸机被击中,于返航途中坠毁。另一架因迷航误入芬兰领空,遭到了芬兰战斗机的拦截,全体机组成员被俘。出征时的 14 架轰炸机最终只剩 6 架得以安全返航……总而言之,苏联空军死得太不值,太憋屈了。一直到 1941年 10 月,德国中央集群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斯大林方才如梦初醒,放弃了这种政治意义远超实际意义的“反突击。”(他想轰炸柏林也够不着啦)当然,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站在德国人的位置去观察就会发现。在此之前的所有对手中,德国空军都能在第一时间取得决定性的空中优势。可是,当他们在东线奋战了 4 个月后,苏联空军仍能对东普鲁士、普洛耶什蒂油田、柏林构成威胁。

在 7 月份,苏联机群还真的飞到了普洛耶什蒂油田上空,击中了当地一家炼油厂和储油罐,使德国人存储的 9000 吨原油化为灰烬。即便是德国空军取得了良好的战绩,却也无法阻止苏联空军的逆袭。正如英国作者贝格斯德伦说得,“其它任何一支空军在遭受苏联1941年6月22日那样巨大的损失后,很可能已经精神崩溃掉了。然而,苏联空军从未停止过对德国空中优势的挑战。”——这才是苏联空军最难能可贵之处。

现在,苏联人已经将他们的重工业迁至乌拉尔山脉,在西伯利亚的山洞里;在异常艰苦甚至原始的条件下,苏联军工产业开始三班倒不间断地重新投入生产。几个星期内,它们的产量就会超过德国;3 个月后,它们的产量就超过原产量;11 个月后,它们便可以达到原产量的 2.5 倍!1943 年,当美国人的战略轰炸将整个德国炸得底朝天的时候、当同盟国飞行员将德国空军消耗得精尽人亡的时候,苏联空军才会赢来重生。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7 21:31我只好这样一段段发,原来八公是敏感词,出啥事儿啦?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7 21:34

一个八公卡了我两天...太神奇了。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我逐字逐句排查,终于发出来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7 21:52

连载 323

国境鏖战(中央集团军群)

行文至此,为了不耽误正题,东线初期的空战可以告一段落了。虽然苏德空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就像有人说的,仅仅在 4 年之后,德国飞行员也将表现出不亚于战争初期苏联飞行员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在柏林最后的决战中,德国飞行员也将在伤痕累累的情况下,驾机撞击苏联地面部队!我们甚至还能看到德国的“神风”敢死队。

好了,话题有些扯远了,还是回到正题上吧。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东线陆地上的较量。这也是近代战争史上最冷酷无情、最惊心动魄的一章。

我们知道,德国入侵军团将由三个集团军群组成。在最北面东普鲁士方向(见下图),是德国的北方集团军群,下辖有 20 个步兵师、3 个装甲师、3 个机械化步兵师。他们的任务非常明确,那就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敌人,并与芬兰军队会师于列宁格勒城下,一举攻克列宁格勒这个屹立在苏联北方的重镇。

在中间波兰方向,是德国的中央集团群,他们的任务就非常不明确了。

在波兰最底部的,是德国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有 33个步兵师,5 个装甲师、3 个机械化步兵师。他们的任务也很明确——拿下乌克兰首府基辅。

而我们现在的主角,就是那个任务非常不明确的中央集团军群,它也是所有入侵军团中兵力最强大的一支。共计有35 个步兵师,9 个装甲师,6 个机械化步兵师。

这就是“巴巴罗萨”计划的大概构思。看得出来,三路大军分散得很远,各自冲向自己的目标。总而言之,三路大军是没有什么配合的,它们的战线有时连成一片,有时却距离很远。愈往东去,他们的战线就愈长,部队就愈分散。因为,大家注意看地图,俄国欧洲部分是一个漏斗形,越前进就越宽阔。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0%2F8%2F7%2F26542802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7 23:27中央集团军群有 50 个师——35 个步兵师、9 个装甲师、6 个机械化步兵师。特别是它的装甲师数量,几乎占了整个东线德军的一半。中央集团军群的基本构成为:第 4 和第 9集团军,指挥官分别为:冯·克鲁格元帅以及阿道夫·斯特劳斯大将。另外,它们还有第 2 和第 3 装甲集群。

指挥官分别为:赫尔曼·霍特将军以及古德里安大将。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为冯·博克元帅。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冯·博克元帅。博克是一名典型的普鲁士传统军官,没有参加任何政党,更不关心纳粹党的外交政策。总而言之,普鲁士传统军官的教条就是:不问政治,只管打战。它们认为,一个参加政党或者关心政治的军人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军人。德国同僚对博克元帅的评价是:性格直率,喜欢唠叨,但为人刻薄,爱挖苦人。

{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0%2F8%2F7%2F26547366_22690445.jpg{EIMAGE}

第 4 集团军总司令冯·克鲁格元帅,人称:“聪明的汉斯。”原因是他打小成绩优异,后又深受希特勒宠爱。不过,克鲁格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因为他的道德感极端败坏(古德里安语),平素喜欢向希特勒打小报告。赫普纳将军在莫斯科战役的时候仅仅说了句“一个前奥利地下士,业余陆军领导。”克鲁格便立即打报告给希特勒。结果,赫普纳被解除了职务,最后连将军津贴都没有了。没有办法,逼得赫普纳将军去法院状告第三帝国,还好,这场官司打赢了,他最终要回了津贴。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0%2F8%2F7%2F26548005_22690445.jpg{EIMAGE}

第 9 集团军总司令阿道夫·斯特劳斯大将,一个传统的普鲁士军官。同僚对他的评价是:沉默寡言、谨慎而有经验。

{SIMAGE}http%3A%2F%2Fimg18.tianya.cn%2FPhoto%2F2010%2F8%2F7%2F26548062_22690445.jpg{EIMAGE}

第 2 装甲集群总司令赫尔曼·霍特,古德里安上将的黄金搭档。同僚对他的评价是:“一个沉静的、一丝不苟的人。”

{SIMAGE}http%3A%2F%2Fimg17.tianya.cn%2FPhoto%2F2010%2F8%2F7%2F26548249_22690445.jpg{EIMAGE}

第 3 装甲集群总司令古德里安(老熟人了)。由于波兰以及法兰西战役的辉煌,这位公认为德国装甲部队的创始人拥有越来越高的声望——也越来越不可一世。同僚对他的评价是:“一位天生的军人,但脾气暴躁,急难相处。”在所有同僚中没有一个人喜欢他(当然,他也不喜欢所有人)倒宁愿同前线士兵打成一片。因此,他深受士兵们的爱戴,人人都以在古德里安麾下作战为荣。他军团的所有坦克上都以白漆写上了他名字的缩写——大写字母 G。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0%2F8%2F7%2F26548474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7 23:36中央集团军群的战斗要一直从国境鏖战写到斯摩棱斯克战役。既然要写东线,不能马虎,战略战术上的描述一定要详细。后面的文章都会配上作战地图。因为中央集团军群被夹在中间,地理位置很复杂,没有地图完全没法理解。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07 23:39

周末大家还来看我的帖子,感动啊~东线我一定会努力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10 17:22

连载 324

国境鏖战(中央集团军群)

OKH 赋予陆军元帅冯·博克的任务是:“包围和消灭驻扎在白俄罗斯的苏联军队。”他们的对手,是苏联大将巴甫洛夫指挥的苏联西方方面军。据信,它辖有 4 个集团军(24个步兵师、12 个坦克师。6 个摩托化师、2 个骑兵师)拱卫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所以配置了当时苏军最精锐的坦克部队。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德国中央集群就有这样一个好的开始。在1941年6月22日那个著名的周末,西方方面军最高指挥官巴甫洛夫大将并不在自己的指挥部里——而是在军官俱乐部里看电影(他一生中的最后一场电影)。他手下的军官们则一如既往地举行各种周末娱乐活动。

那天晚上,许多军官在公园里通宵畅饮,喝得烂醉如泥。

这个时候,军区高级情报官员布罗金上校突然打电话过来,报告前线形势万分紧急。他说,“德军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并且在部分地段越过我国边境!”巴甫洛夫大将不耐烦地听完电话,陪他一起看电影的方面军副司令员博尔金少将也没当回事儿——甚至还添加上了“纯属无稽之谈”的评论。 他叮嘱布罗金上校,“你还是睡觉去吧。”接着,他们继续看电影。

好吧,既然巴甫洛夫先生兴致如此之高,鄙人就不好意思再打扰他了。22 日凌晨 3 时 15 分,中央集群所属炮兵部队开始倾斜炮弹。他们采取传统的徐进弹幕射击,一码码地将炮弹向苏联腹地延伸。在这一点上,德国炮兵是很保守的。

古德里安上将后来承认,“炮击不过是一个预防手段,以避免苏军的逆袭。”

然而,德国人的担心显然是多余了。俄国边防部队完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战术上的突然性使他们惊恐万分,中央集群的侦查部门立刻就侦听到了一封俄国人的电报:“我们该做什么?我们正遭到炮击!”得到的回答是:“你们一定是疯了,为什么不用密码发报?”

在进行了整整一个小时的炮击之后。凌晨 4 点 15 分,中央集群的前卫部队开始进攻。当时,苏德边境的国境线是以布格河(白俄罗斯与波兰的界河)为界。左边是德占区,右边是苏占区。这条河总长 831 公里,宽约 80 米,水深 2—4 米,是一道天堑。当时,由于双方微妙的外交关系,苏联已将河上桥梁全部拆除,只在著名的布列斯特要塞有一座铁路桥和几座公路桥,留作双方贸易之用。

然而,中央集群没有选择强攻布列斯特要塞(只留下 1个步兵师牵制该要塞)。古德里安集群和霍特集群的战术是:从南北两翼发起进攻,绕过该要塞。并向苏军防线后方做向心突击,伸入敌人深远后方,并在苏联境内纵深 400 公里处,即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收拢钳口,完成对巴甫洛夫西方方面军的合围(胃口很大呀)。中央集团军群利用边界上的地理优势,在两翼各配置 1 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都与古德里安和霍特集群相配合。

在苏联一边,巴甫洛夫上将简直就是德国人派来的间谍——兵力配置实在让人看不懂(见下图)。他居然将自己整整 3 个集团军,也就是 3/4 的兵力聚集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里。在这个向西伸出的狭长突出部的顶部,有苏联第 4 集团军撑在最前面,左右两翼由第 3、第 10 集团军掩护。做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第 4 集团军是一个人的头部伸在外面,第3、第 10 集团军则作为这个人的双肩,掩护着左右两翼。看上去,似乎是固若金汤的。

外国基佬的地图完全没法看,鄙人自己画的草图。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集群左右两翼压上了自己全部的家当,在第一时间是有压倒性优势的。他们还可以借助地理优势把部队直接拍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的双肩上,如果苏联第 3、第10 集团军垮了,整个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防御也就跨了,第4 集团军就有被合围的危险。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0%2F8%2F10%2F26717741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10 17:24

上图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0%2F8%2F10%2F26717938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10 17:25

哎呀 天涯又抽了!看不见图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10 17:30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之役我是非常感兴趣的,绝妙的是,巴甫洛夫大将这样配置从原则上讲是没错的,但问题是离边境实在太近,德军又是奇袭,稍不注意两肩就跨了,救都没法救。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10 17:35不好意思各位,下章有空再补上。晚上有美女约会,楼主我不禁春心荡漾呀~~~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8-10 22:01

连载325“试探性”反击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固若金汤。因为古德里安集群和霍特集群的发力点正好落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的两肩上。

在完全没有桥梁的情况下,德军以潜水坦克开路,潜过布格河——德国士兵看见一辆辆坦克一头扎进波涛滚滚的布格河里,也都个个惊得目瞪口呆。苏联士兵更是没见过这种新式玩意儿,只是瞧见有些像水管一样的东西在河里冒泡,许多人聚集在河边看稀奇,直到看清楚坦克上铁十字标记后,才明白过来这是德国坦克。苏联士兵纷纷丢下武器,直接选择了跑路。随后,德国步兵迅速跟进—— 一切犹如强渡马斯河的重演:步兵坐着冲锋舟里,工兵则开始敷设浮桥。

此时,坐镇莫斯科的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发现了西方方面军迫在眉睫的危险。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应当撤出突出部里的 3 个集团军,撤到敌人包围圈以外,并在明斯克以西成梯次配置,逐渐消耗敌装甲集群的冲击力。可是,他打电话到西方方面军司令部,却怎么也找不到巴甫洛夫。原来,这位司令员同志开着小轿车,一头扎进了 13 集团军的司令部,把自己降级为集团军司令员了。

就在苏联总参谋部为了寻找巴甫洛夫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电影爱好者巴甫洛夫同志却选择了一条截然相反的战术:在“谨慎”地分析了形势之后,他做出了自以为聪明的决定——反击,把德国鬼子叉过布格河去!朱世巍先生在《国境交战十八天》中曾这样分析说:巴甫洛夫上将认为,“西方方面军的当务之急是应该通过反突击,阻止 2 个德国装甲集群的前进。”

我很好奇,尽管西方方面军实力雄厚,但它三个集团军都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底部,只有一个作为方面军预备队的第 13 集团军在巴甫洛夫手里,靠这点儿兵力去反击整个德国中央集群,是不是嫌命太长了?

事实上,朱可夫建议放弃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的构思听上去不那么顺耳(斯大林同志是绝不可能同意的)但却是拯救西方方面军的唯一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早在 1940 年的一次模拟演习中,扮演“德军”的朱可夫和“红军”巴甫洛夫进行对攻,演习中充满了戏剧性情节——这些情节与眼下的遭遇几乎一模一样——“红军”巴甫洛夫被围歼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里。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