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德国人放弃了送进口中的食物,苏联人便不再客气。

当斯摩棱斯克民兵总司令马雷舍夫上校发现德军有占领城北工厂区的威胁后,他脑子里便蹦跶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炸掉斯摩棱斯克大桥,为城北防御争取时间!当时,马雷舍夫上校已经失去了和上级的联系,他也知道,第聂伯河上的任何一座桥梁都具有战略意义,没有最高统帅部批准,卫戍部队是没有权利炸大桥的。怎么办?德国人已经占领了城南,如果不炸桥,德军随时有可能冲过河去,如果炸桥,没有命令自行其事会被枪毙……经过一番艰难的思想抉择,马雷舍夫上校豁出去了,他咬咬牙,跺跺脚,“炸掉它!”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保卫的城市落入德寇之手!

就这样,斯摩棱斯克暂时守住了……尽管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声称“第29摩托化步兵师最终于7月16日攻克了斯摩棱斯克。”但正如大家所见,这个说法不正确,两家实际上是各占半城,隔河相望。在这个问题上,德国和英国的宣传部门甚至还打起了嘴巴官司,德国人一口咬定已经攻克了该城,英国首相丘吉尔则按苏联的消息说“斯摩棱斯克还在苏军手中,希特勒是个骗子…”更有趣的是,当卢金将军得知这个消息后竟大发雷霆,“是哪个混蛋吃了雄心豹子胆,敢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擅自炸桥的?”可是,当他带领参谋长赶赴城北工厂区视察了实际情况之后,又不由自主地对自己说,“谢天谢地,幸亏这些桥梁被炸掉了……”当时,卢金正带着几名参谋在城北车站附近的残垣断壁中停车,视察一线部队。德国人的子弹从对岸打了过来,在他身旁划过。卢金将军顿时感受到了局势的严重性。更气人的是,他居然在视察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倒在楼房废墟中昏昏入睡的士兵。敌人都打到河对岸了,还在睡大觉!?卢金又气又恼,直到他吆喝的皮鞭落在身上时,士兵们才老不情愿的从地上爬起,昏昏沉沉地返回了河堤防线。

是的,不管卢金将军愿不愿意承认,局势实际上已无可挽回啦。说句不好听的话,他手下那批士兵都是城南败退过来的残兵败卒,连一个完整的编制都没有,再加上通宵血战,个个都疲倦不堪。而此时此刻,德军增援部队(配有潜水坦克的第 18 装甲师)已经开进城南,厉兵秣马,随时有可能打过河来。

就在一切似乎都已经绝望的时候,卢金先生再次抄起了他的老本行——端坐于斯摩棱斯克至莫斯科公路旁,守株待兔,看能不能截住一些部队。

接下来嘛…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7 月 16 日上午,一位制服领上绣有红色领章的陌生军官出现在他跟前。卢金将军劈头盖脸地问他:“你是谁?请问尊姓大名?”那位陌生的军官是这样回答的:“我叫戈罗德年斯基,第 129 步兵师师长。”

卢金紧握着他的手:“你们师有什么任务? 部队现在哪里?”

戈罗德年斯基:“我们正在撤退……将士们都在那边森林里,离此一公里……”卢金燃了,纳尼!一个步兵师!仔细打听之下,原来这个 129 师竟然有 3 个整步兵团、2 个整炮兵团!开战这么久,卢金还是第一次瞧见这么齐装满员的步兵师,他几乎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在想,如果当时我在现场的话,老夫一定会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那个叫做戈罗德年斯基的手说:来,哥们,我授予你文工团方面军司令员一职。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03 08:41

刚查一下,29 师是隶属古德里安下属的 47 装甲军,第4 集团军有个 292 师

~~~~~~~~~~~~~~~~~~~~~~~~~~~~~~~~~~~~~~~~~~~~~~~~~~~~~~~~~~~~~~~~~~~~~~~~~~~~苏军手拉手冲锋的描述出自朱世巍的(国境交战 18 天)具体的我倒没有深究。29 机械化步兵师确实属于古德里安集群,看来朱世巍先生也难免会出差错啊,多谢老兄的指正。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03 08:43恋爱中的男人啊,真是神秘莫测,刚在失恋的刺激下,奋笔连写了几章,接着就又是两天没动静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啊?莫非文工团的同志又对你明眸一睐,欲走还留?

~~~~~~~~~~~~~~~~~~~~~~~~~~~~~~~~~~~~~~~~~~~~~~~~~~~~~~~~~~~~~~~~~~~~~~~~~~~

好几天没更新的原因是去了外地,连网都没上 只好停下来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03 08:48

P.S. LZ 一句“清风雅静”,成都味十足,呵呵。

~~~~~~~~~~~~~~~~~~~~~~~~~~~~~~~~~~~~~~~~~~~~~~~~~~~~~~~~~~~~~~~~~~~~~~~~~~~~~

哈哈,这样都被你看出来了,那天是为了找地图在西南书城买了本俄罗斯旅游手册,结账时听服务员说了句“清风雅静”,成都味十足,回来一查结果还真有这成语,于是就用上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03 08:52

粮食弹药?

这个问题我以前一直在想,粮食还好,能够就地解决一部分,但是弹药呢?古德里安一口气冲那么远,沿途都是苏军残部,他的后勤运输线难道一直畅通?

===============

当年克莱施特集群 40000 车辆, 狂突几百公里, 就明白啦. 如果装甲师还严重依赖

补给线的话, 那么坦克车就开不远咯

~~~~~~~~~~~~~~~~~~~~~~~~~~~~~~~~~~~~~~~~~~~~~~~~~~~~~~~~~~~~~~~~~~~~~~~~~~~~~

这个后面会谈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08 02:37

来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08 02:45

连载 337

鏖战

第 129 步兵师的突然出现拯救了卢金,也拯救了斯摩棱斯克城。对他来说,这一切真像是在做梦一样。卢金迅速将这个师部署到预料中德军突破的方向。在 16 日一整天里,卢金依托北岸工厂区的建筑物,建立起了防线。

7 月 17 日,预料中的德军总攻开始了。在飞机和重炮的掩护下,古德里安第 18 装甲师及 29 摩托化步兵师开始强渡第聂伯河,向卢金的防线猛攻。

德国人的战术很明确:以潜水坦克和冲锋舟为前导,在城北建立、并巩固登陆场,掩护后续步兵过河。卢金的战术也很明确:绝不能容忍德国人建立桥头堡!他一没飞机,二没坦克,一旦德军在城北站稳了脚跟,这场战斗就输定了。

绝不能后退半步!这是每一位苏军指挥官下达给士兵们的命令。在这条不足 10 平方公里的战场上,双方 3 万名将士打得天昏地暗,精疲力竭。从拂晓到黄昏,德军不断投入兵力,但进攻仍不见成效。奔腾的第聂伯河,犹如一条岿然屹立、坚如磐石的屏障,阻挡在他们跟前。激战至 7 月 18日深夜,第 18 装甲师“拼光了”——被硬生生地憋成了“第18 装甲连”——开战时,他们拥有坦克数量 214 辆,可如今,整个师还能运作的坦克只剩下 12 辆!无奈之下,古德里安只好将第 17 装甲师由侧卫的位置抽出,接替第 18 装甲师投入战斗。在接下的两天里,卢金继续承受着德军优势兵力的猛攻,战斗进行到白日化阶段。然而,德军仍然无法前进一步,登陆场始终建立不起来!7 月 20 日,第 17 装甲师师长卡尔·冯·韦伯少将阵亡;第 29 摩托化师的一线作战士兵同样被拼得一干二净,大声疾呼要求“补充人员和武器装备……”

而这些恰恰是古德里安所无法给他们的。

现在,由于斯摩棱斯克战役的失利,古德里安第二装甲集群的进攻重点开始逐渐向右转移。很显然,卢金防线的正面太窄,又没有侧翼掩护,一旦德军迂回到其后方,前后夹击,卢金必败无疑!但是,古德里安并没有这样做,他不仅没有迂回,反而命其第 10 和第 3 装甲师(师长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莫德尔元帅)向右急转,一路扫荡,于 7 月 20 日占领了斯摩棱斯克以东 70 公里的叶利尼亚城,从而形成了一个面向莫斯科的突出部。(叶利尼亚突出部)后来,mars 先生在其《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一文中指责古德里安指挥失当,他写道:“我很难理解在对斯摩棱斯克久攻不下的时候,古德里安为何不将右翼的装甲师调来支援其左翼,反而另辟战场,难道他想在未消灭卢金以前,就通过叶尔尼亚突出部直接冲向莫斯科?以他手中的兵力,这可能吗?”顶!这句必须顶!笔者在仔细翻阅了资料之后,也大概明白了古德里安的战略意图。实际上,他的想法很单纯——为即将展开的莫斯科战役建立一个出发阵地。(见下图)因为莫斯科正好位于斯摩棱斯克与叶利尼亚城之间。

自己画的草图,大家将就看看吧……如图所示,古德里安的钳形攻势发展到后来其实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变成了正面强攻。如果他不去进攻叶尔尼亚,而是用第 3 和第 10 装甲师迂回到卢金防线的后方,这场战役将变得容易许多。

{SIMAGE}http%3A%2F%2Fimg18.tianya.cn%2FPhoto%2F2010%2F9%2F8%2F28406212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08 03:31

连载 338

古德里安的野心我想说的是,古德里安先生与其说是一位装甲集群司令,不如说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大战略家……”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的时候,他惦记着明斯克;在明斯克战役的时候,他又惦记着斯摩棱斯克……现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尚未结束,他的注意力又转移到莫斯科上面去了。

于是这一次,战斗再次脱离了德军的原定轴线。本来他们计划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将苏军第 16、19、20 集团军包入囊中,但正是由于古德里安贪功心切,硬是要去进攻叶利尼亚城。所以,在斯摩棱斯克通往莫斯科的主要公路上还有一个缺口。我们知道,钳形攻势最主要的环节是在于攻势“开口和合口的过程”,靠单方面的合围是不行的。尽管霍特集群已经中出至斯摩棱斯克以北,并不断催促古德里安赶上来,“合上钳子的另一半。”但古德里安实在是有心无力——他的兵力向右伸展过远,而且不断遭到苏军预备队的逆袭,因此没有能力封闭缺口。

总而言之,古德里安的胃口太大,他什么都往肚子里吞,结果却消化不良,差点把自己撑死。他这种“一蹴而就”的心态正是与克鲁格元帅交恶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克鲁格在战略思想上过于保守,而古德里安又是另一个极端——过于奔放。后来,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报怨他的兵力太弱,补给线过长,只能完成合围斯摩棱斯克或者保住叶利尼亚两个任务的其中一个,无法兼顾两者。这个报怨很有意思,因为造成这个局面的不是别人,而正是他自己。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苏联这边。事实上,铁木辛哥元帅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甚至更糟!)从私事上来说,他竟然把斯大林的亲生儿子:雅科夫·斯大林上尉弄丢了!直到 7 月 19 日,他才得到了自柏林方面的消息——德国的飞机四处投下传单,上面印有德国军官与雅科夫谈话的照片。雅科夫身着便服,一脸沮丧。 图片说明:“斯大林的儿子、炮兵连长雅科夫已投降被俘。如此著名的苏联军官都已投降,说明了抵抗德军毫无意义。因此,俄罗斯的兄弟姐妹们,不要再打仗了,投诚到我方来吧!这边有好吃好喝的在等着你们……”尽管苏联高层人人都知道斯大林极不喜欢雅科夫,但他…他…毕竟是斯大林亲生的大儿子呀!铁木辛哥表示压力很大,也不知道如何向斯大林交差。另一方面,从战略大局来看,整个战场形式更是差强人意,斯大林失望透顶。曾晓何时,铁木辛哥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一定会抓住古德里安这个流氓,”结果到头来却被古德里安耍了流氓。他下辖的 7 个集团军不是在德军包围圈里,便是在敌人坦克的冲击下节节败退,整个斯摩棱斯克战区已危同累卵,形势急剧恶化。

7 月 20 日,也就是德军占领叶利尼亚的当天,恼羞成怒的斯大林命令铁木辛哥一定要在最近几日发起反攻,夺回斯摩棱斯克城。这位苏联最高统帅到处打电话,给指挥官们出难题——大到每个集团军的调动,小到铁丝网的发放分配都要插手。铁木辛哥在斯大林的严令下不得不亲自跑到各部队,连吓带骂地让那些神经高度紧张的指挥员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他们失去的阵地。

那天上午,卢金便接到了铁木辛哥的电报,他狠狠地批评了卢金一通,并指责“第 16 集团军的指挥员们擅自炸桥,缺乏果敢……部队中弥漫着失败主义情绪……”

天呐!卢金将军凭一己之力,完全靠自己连哄带骗拼凑起来的队伍顶住了3个德军师的强攻,坚守阵地达4天4夜之久,竟然被斥之为缺乏果断!!!为何不去批评叶廖缅科?他的两个机械化军被古德里安打得像狗一样?!为何不去批评库罗奇金?他的 3 个集团军被敌人迂回绕过,还处于梦游状态。然而,铁木辛哥就是看不惯卢金,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因为他只认一个死理—— 一个斯大林强加于他,他又强加于卢金的死理:斯摩棱斯克的南城丢了,这是你的责任。把如此重要的城市拱手让给德国人,简直无法忍受。

当然咯,将功赎罪的机会还是有的,铁木辛哥要求卢金“迅速发起反攻,从德国人手中夺回斯摩棱斯克城。”简直就是在瞎指挥!摊上这样的元帅,换做谁都没戏!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08 03:33

这沙发还是得让司令坐……

老万的更新速度和时间让司令很蛋疼……

~~~~~~~~~~~~~~~~~~~~~~~~~~~~~~~~~~~~~~~~~~~~~~~~~~~~~~~~~~~~~~~~~~~~~~~~~~~~~

从今天上午开始写,中午午休了片刻,现在才写完你信

吗……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08 11:13

古德里安居然拿宝贵的坦克去攻城。

~~~~~~~~~~~~~~~~~~~~~~~~~~~~~~~~~~~~~~~~~~~~~~~~~~~~~~~~~~~~~~~~~~~~~~~~~~~

古德里安先生很萌的,不要老黑他......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08 11:14

尽管霍特集群已经中出至斯摩棱斯克以北,并不断催促古德里安赶上来,

--------------------------------------- 我是来顶中出的

~~~~~~~~~~~~~~~~~~~~~~~~~~~~~~~~~~~~~~~~~~~~~~~~~~~~~~~~~~~~~~~~~~~~~~~~~~~~~

呵呵~~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08 11:51

古德里安居然拿宝贵的坦克去攻城。

--------

机械化步兵不足惹的祸,斯摩棱斯克离边境六七百公里,20 几天的时间步兵早被甩得没影了

~~~~~~~~~~~~~~~~~~~~~~~~~~~~~~~~~~~~~~~~~~~~~~~~~~~~~~~~~~~~~~~~~~~~~~~~~~~~~

没错,我也怀疑古德里安实属无奈,他的装甲集群当时有 5 个装甲师,1 个骑兵师,2 个机械化步兵师,1 个大德意志步兵团。

第一骑兵师负责与南方集团军群发生接触,可以忽略不计。大德意志团和党卫军“帝国”师正在掩护自己的侧翼,因此只能让第1718装甲师和第29摩托化步兵师去攻城,没有办法,步兵落后太远,摩托化步兵师数量又太少,难怪古德里安曾大声疾呼要求多建立摩托化步兵师作为步兵与装甲师之间的纽带,避免装甲师冲太快导致的区域真空。当然咯,德国人有没有足够的汽油养这么多的铁疙瘩,这又是一个疑问。东线 19 个装甲师,14 个摩托化师似乎已经超过了德军后勤补给的极限。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08 23:48苏军手拉手冲锋的描述出自朱世巍的(国境交战 18 天)具体的我倒没有深究。29 机械化步兵师确实属于古德里安集群,看来朱世巍先生也难免会出差错啊

----------------------------------------------- -------- 朱世巍是说摩托化第 29 师,可没说这个师隶属于第四集团军吧

~~~~~~~~~~~~~~~~~~~~~~~~~~~~~~~~~~~~~~~~~~~~~~~~~~~~~~~~~~~~~~~~~~~~~~~~~~~~

是的刚查了一下资料。。。这是我的错误,第 29 摩托化师一直属于古德里安装甲集群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11 10:08

连载 339

进攻,进攻,再进攻!现在,让我们先把摄影机从那位义愤填膺的卢金中将身上移开,宏观一下铁木辛哥将要发起的此次反击。

截止 7 月 20 日,双方战线形态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德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斯摩陵斯克南城,并在该地区对红军第16,19,20 集团军呈半包围之势。据德方估计,约有 10 到15 个师同大量掉队的士兵被困在斯摩棱斯克口袋里。尽管德国人硬说自己已将苏军团团围住。但如大家所见,正是由于处于右翼的古德里安先生贪功心切,向莫斯科方向推进过远,结果在叶利亚尼地区形成了一个向外“凸”出的弧形突出部。

对铁木辛哥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计划通过一次坚决的反突击,在德军两翼“钳口”会合之前,掰断甚至吃掉其中的一个“钳子”。

吃谁呢?

对,没错!吃“古德里安下流胚!”与丘吉尔一样,只要一想到反击,斯大林同志的信心便会被瞬间点燃——变得富有激情。为了尽可能地筹集反攻部队,减轻铁木辛哥的重担。苏军统帅部开始整合他们的军队。

首先,铁木辛哥南翼的第 13 和 21 集团军被抽调出来,组成新的中央方面军。目地是掩护铁木辛哥西方方面军侧翼。

除此之外,斯大林又从总预备队中抽出 20 个师(16 个步兵师,4 个坦克师)给铁木辛哥,组成 5 个战术集群。每个集群都补充到满员状态——连步兵师都配有一个拥有 21 辆坦克的独立坦克营;每个集群都配属了大量炮兵,而且每个集群都会得到一个空军轰炸机师的支援。

嗯,斯大林同志很给力。他几乎是将预备队中最精华的队伍托付给了铁木辛哥——看得出来,斯大林对铁木辛哥、对这次反击是抱有很大期望的。

在得到了加强之后,铁木辛哥找回了久违的自信。逆袭开始了!(同样是钳形攻势)——7 月 23 日,2 个红军集群(马斯连尼科夫集群和霍缅科集群)由北向南,另外两个集群(加里宁集群和卡恰洛夫集群)由南向北,以一个巨大的“钳子”,出其不意地打在了古德里安叶利亚尼突出部上。

好吧,卢金中将真是个倒霉蛋(实在找不出比他更倒霉的家伙了)。他的 16 集团军“被作为”大反攻的一部分也奉命发起反击,目地是移开德军注意力,掩盖己方真正的战略意图。在这个问题上,铁木辛哥的指挥方式是残忍,甚至野蛮的。为了牵制德军,得到了 3 个步兵师补充的卢金中将却要奉命打过河去,与德军战线绞在一起。要知道,卢金手上没有一辆坦克!而在河的对岸,是德第 29 摩托化步兵师和第 17、18 装甲师,这等于是用红军将士们的血肉之躯,去冲撞敌人的纯机械化部队!当然咯,为了战略上的胜利,死点人算什么——这就是铁木辛哥和斯大林的指挥艺术。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11 10:17

阿万同志还没出现~

是不是出书了????

~~~~~~~~~~~~~~~~~~~~~~~~~~~~~~~~~~~~~~~~~~~~~~~~~~~~~~~~~~~~~~~~~~~~~~~~~~~~~

还没有......正在和出版社谈论很多问题,在资料上的问题很复杂,譬如国外的资料书籍要找到他们国家的出版公司。翻译过来的书籍甚至要加上翻译者的姓名和出版日期。

譬如齐亚诺日记,2 个出版公司都出过这书,我发过去一个出版公司出版社却说我错误的,指责我治学不够严谨,天呐~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12 21:42

连载 340

铁木辛哥攻势(Ⅰ)7 月 23 日,卢金开始反击。他以 3 个步兵师(46、127、158 师)从南北两翼迂回斯摩棱斯克,摆出一副两翼合围的姿态。鉴于他的攻势是如此具有威胁性,竟然在德军完全没有反应的情况下越过了第聂伯河,向其后方交通线渗透。

就在同一天,冯·韦伯少将的继任者,第 17 装甲师新任师长冯·托马将军抵达了前线。尽管对局势缺乏了解,但当他发现苏军的迂回后,便毫不犹豫地把第 17 装甲师从斯摩棱斯克城调出,对卢金的侧翼实施打击。

虽然从一开始,卢金对进攻便不再抱有幻想,但也未曾料到德国人的反应竟会如此敏锐。那些手提老式步枪,揣着手榴弹的红军将士不得不以血肉之躯与敌人的机械化部队作战。我仍然记得《莫斯科保卫战》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德国坦克与苏联步兵在第聂伯河左岸迎头相撞,苏联人毫不畏惧地冲了过去,结果德国坦克里的机枪就像镰刀割麦般齐刷刷地扫倒一片。最后,德国坦克毫不怜悯地从那些尸体上碾过去,追击溃逃之敌。我不知道这个情节是真是假,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卢金惨败。仅仅一天时间,16 集团军再一次被撵过了第聂伯河,战线被德军恢复。尽管铁木辛哥在地图上指东画西,督促卢金继续进攻,但卢金显然已忍无可忍,他怒冲冲地回电说,“无论是移交军事法庭还是颁发勋章都无助于夺回斯摩棱斯克,我们需要的是炮弹和给各师补充兵员!”这一次,铁木辛哥没有再为难他,更没有将他移交军事法庭。此时,卢金就像其它很多前线指挥官一样,看不到战争更广阔的层面,也不了解最高统帅部的战略意图。他并不知道,铁木辛哥的战略实际上已经成功了!德第 17、18 装甲师及 29 机械化步兵师被钉在原地,而不敢向叶利亚尼方向移动。更可笑的是,古德里安此时的反应却显得尤为迟钝,甚至笨拙。

简直无法相信!像古德里安这样世界级名将竟然看不出这是苏军大反攻开始前的前奏。尽管情报部门已经警告他“最近几天将会有 5 个新的苏军集群出现,其中 4 个已经向叶利亚尼方向移动。”但是,这 4 个集群是跑来进攻的,还是到叶利亚尼来挖战壕的,古德里安还真说不上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苏军似乎是准备在那一线构筑工事,以求固守……”

西方有句谚语,“你看见的不是事实,而是你想看见的东西。”很有可能,古德里安实在想在叶利亚尼方向寻求新的发展(他想进攻)因此,他理所当然地把苏军的调动理解为“以求固守”。尽管他的补给线拖得很长,但古德里安对战局的发展似乎充满了信心。

一直到苏联人的拳头落在身上时,他才反应过来,混蛋!原来不是防守,是进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12 21:47铁木辛哥南翼的第 13 和 21 集团军被抽调出来,组成新的中央方面军

--------- 万国兄,这个 13 集团军是重新组建的?还是原来西方面军被打残的那个?

~~~~~~~~~~~~~~~~~~~~~~~~~~~~~~~~~~~~~~~~~~~~~~~~~~~~~~~~~~~~~~~~~~~~~~~~~~~~~

是在原 13 集团军基础上重建的,这点后面会谈,因为 13集团军马上又要被消灭一次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12 21:59

1942 年 3 月,为了在苏德战场的北段作战,组建了滑雪旅。按编制,每个滑雪旅编有 5 个滑雪营、1 个迫击炮营和1 个反坦克枪连。

~~~~~~~~~~~~~~~~~~~~~~~~~~~~~~~~~~~~~~~~~~~~~~~~~~~~~~~~~~~~~~~~~~~~~~~~~~~~在莫斯科战役的时候苏军从西伯利亚调来的集团军便已经配置了滑雪部队,不过在中央集团军群方向还没听说过这支部队番号,倒是北方集团军群在霍尔姆战役中碰上过大量苏联滑雪部队,还有座在雪橇上用狗拖着进攻的苏联兵....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15 18:24

连载 341

铁木辛哥攻势(Ⅱ)打 23 日中午开始,苏军各口径的榴弹炮弹开始发威了。

双方还未交手,俄国人便对叶里尼亚突出部进行了持续两小时的炮击。德国步兵只能像地鼠一样,蜷缩在散兵坑里,忍受着敌人炮火反复的蹂躏。

下午 15:00,苏军炮击愈渐减弱,对德军来说,俄国人的冲锋来得很突然,部队仿佛是从地下冒出来一样,穿着黑褐色服装的苏军开始在德国哨兵望远镜中出现,人数之多,不禁令人倒吸了一口冷气。他们如蚂蚁一般从远处密密麻麻地涌来。一名德国士兵写道,“透过望远镜,我们可以看清敌人的每一张脸,甚至他们身上的每一粒纽扣。”

典型的人海战术!此时,在叶里尼亚,古德里安的兵力少得简直有些不可思议——在这个突出部的“左肩”,是党卫军帝国师;突出部的正面,有一个第 10 装甲师撑着;而这个突出部的“右肩”,兵力就更少了—— 一个孤零零的“大德意志步兵团”。却看守着方圆 50 公里的范围和一个野战机场。

更有趣的是,由于古德里安不相信情报部门的警告,竟把另外两个装甲师(第 3、4 装甲师)拉到后方休整去了。

可是,当古德里安发现铁木辛哥的反击之后,却怎么也不肯把这两个装甲师交出来,而是不断打电话去督促步兵集群,令他们迅速赶来支援。因为,古德里安心中又蹦跶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把前来进攻的苏军反包围起来。”所以,第 3、4 装甲师必须休整一段时间,以留作下一次进攻的“装甲矛头。”

还是那句话,古德里安先生真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大战略家呀……”他的战术总给人一种“在刀尖上跳舞”的味道。

从7月23日至25日,围绕着叶里尼亚突出部的战斗之残酷,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由于兵力捉襟见肘,无法固守如此宽广的两翼,德军不得不收缩防线,放弃一些次要阵地,固守在交通节点或者要道上。

以大德意志步兵团为例,为了顶住苏军“人浪”,他们不得不以连为单位,把每个连的 12 挺 MG34 机枪集中起来,构成一个“环形防御圈”。尽管这样,许多苏军仍然冲到了离德军主阵地前 50 米才被止住。而且,苏联指挥官似乎从不考虑伤亡。一批死光了,新的一批又会再次补上。他们肩并着肩,一批又一批向前冲锋,幸存下来的士兵在经过短暂的整合之后,往往又会卷土重来,当新的冲锋再次被瓦解,接着又是重组,再次进攻,但又被击退。有时,德国人甚至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为了弥补坦克不足,苏联人甚至会以卡车搭乘步兵发起冲锋。这样反反复复的冲锋在一天里上演了无数次。直至最后,广袤的田野上堆满了苏联士兵的尸体,呈现出一片棕褐色。

像这样屠杀般的战斗在叶里尼亚一直持续了两天,苏军还是没有一点消停的迹象。一名来自“大德意志团”士兵在日记中心灰意冷地感慨说:“我们牺牲的人已经够多了,将来肯定会比现在更多;不知道这样的战斗哪天才是个完……”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15 18:31

天涯抽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15 18:59

连载 342

顿挫

铁木辛哥还真是个人才。新组建的 5 个战术集群,除去罗科索夫斯基集群在亚尔采沃方向掩护着卢金的侧翼之外,其余的 4 个集群、16 个师的庞大队伍竟然在 2 个德国师和一个步兵团的战线面前撞得粉身碎骨。战能打到这份上,我还真有点佩服他。

后来,苏联人企图把斯摩棱斯克战役吹嘘为一次胜利。

克里姆林宫认为,德军的直接目标是占领莫斯科,所以当看到古德里安集群在铁木辛哥的反击下被迫转入防御时,便沾沾自喜地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说,没错,我们伤亡是很大,但也使敌人被阻在斯摩棱斯克州近一个月之久,为尔后的莫斯科会战赢得了时间……

我想说的是,俄国人,你还要脸不?因为哪怕是 20 万头猪,一下子出现在德国人跟前,也是得花时间去清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木辛哥的攻势也变得越来越疲软,士气一落千丈。有的时候,俄国军官不得不骑上摩托,在森林里到处寻觅,连吓带骂,才能把部队重新整合起来。鉴于战斗残酷之极,苏联军队中第一次出现了大量逃兵,不少士兵相信了德国人会善待俘虏的传单,选择了投降。光是党卫军帝国师,一天之内便收容 1100 名开小差的士兵——而且是在防守的情况下。更有甚者,许多来自斯摩棱斯克州的士兵跑回农村父母家,父母则把他们藏在地窖里(斯大林的儿子就是躲在地窖里被一农妇出卖的,因为那个农妇担心德国人会烧掉她家的房子)

不管怎么说,时间对德国有利。现在,铁木辛哥取胜的希望已经逐渐变得渺茫起来。

因为,德国步兵快要赶上来了!由于考虑到古德里安集群相当吃紧,落在后面的德国步兵加快了行军步伐。现在,德国步兵惟一的任务就是走路——在炎热的阳光和令人窒息的尘土中不停地走,直到走得人困马乏,浑身大汗淋漓。

一名参加过此次急行军的士兵后来回忆说,“队伍中每天都有掉队和一些体质较弱的士兵晕倒。”但是,上峰有死命令,就是爬,也得爬到前线。

同时,这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尽管士兵们怨声载道,但行军速度却越来越快——从每天 30 公里,发展到后来的每天50公里。至7月26日,德第4、9步兵集团军在经过紧张的急行军后,终于再次追上了装甲兵。

艾伯特·西顿在《苏德战争》中意简言赅,他说,“当德军步兵部队开始到达,这场战斗的结局就确定无疑了。”很显然,现在的问题已不再是铁木辛哥能不能取胜,而是如何避免在下一次合围中被古德里安一口吃掉。

至7月27日,古德里安一共得到了德第7步兵军(下辖4个师)以及第20步兵军(下辖2个师)的增援,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15 20:14

额。。最后那一小段发错了,是下一段的开头..还没写完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20 10:53

连载 343

元首的高论

至7月27日,古德里安得到了2个步兵军(下辖6个步兵师)的增援。为了给他减压,以及避免与克鲁格再起争端,中央集群总司令冯•博克元帅毅然决定将这 2个步兵军拨归给古德里安统一指挥。

得到加强后,古德里安第一件事就是把前线苦战的装甲师撤下休整,由步兵接过战线。据在亚尔采沃方向作战的罗科索夫斯基将军后来追述,德国步兵顶替装甲师的做法,苏军高层是完全知情的。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铁木辛哥仍在进攻……这显然是骑兵出身的后遗症。(大清洗中活下来的两位元帅:铁木辛哥和布琼尼都是骑兵出身)因为骑兵的传统就是崇尚进攻,藐视防守。我甚至怀疑铁木辛哥的思维还停留在 20 年代,那种提起马刀与白匪互砍的年代。仅在 7月 30 日一天,苏军便在叶里尼亚又发动了大大小小 13 次反击,其中还包括一支哥萨克骑兵部队的集群冲锋,结果都被德国步兵师一一击败。

这个时候,斯大林同志忍无可忍了。他对铁木辛哥的指挥才能彻底绝望。7 月 29 日,他把铁木辛哥跟朱可夫紧急召回莫斯科。起初他俩还以为斯大林是想同西方方面军领导讨论下一步军事行动。结果铁木辛哥前脚刚一跨进办公室,斯大林便宣布解除他的西方方面军司令员一职,改任朱可夫。

铁木辛哥悲愤交集,一句话也没有多说。倒是朱可夫于心不忍,为他百般求情。他说,“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方面军还不到一个月,他做的已经够多了,没有人能做得比他更好了……”斯大林终究是心软了。他答应再给铁木辛哥一次机会,令他戴罪立功。可铁木辛哥终究没有等到这个机会——等来的是古德里安的反击。

8 月 1 日,古德里安突然发力。他以休整了一个星期的第 3、4 装甲师为矛头,以一记左勾拳狠狠地砸在了苏军的右翼……

后来,古德里安得了便宜还蹦面子。他抱怨说,“希特勒因贪小利,从而破坏了他的计划。”因为他最初设想是把铁木辛哥的 4 个战术集群全部围起来一锅端掉,然后再从苏军防线漏洞中直接冲向莫斯科。

然而,希特勒却认为这种大规模的合围战是没用的,并声称陆军统帅部对这种“大包围”所持的理论根本就不正确。

他指责陆军先前进行的大包围都不成功。因为每次“大包围”都起码有一半的敌人从包围圈中溜走,所以他主张这种包围能在较小的规模上进行,将敌人一口口地吃掉,让苏联人“慢慢地流血而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9-20 11:09

连载 344

理论交锋

尽管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把“小下士”的战略嘲笑了一通,但小下士的命令他还不敢违背。他的这记左勾拳打得很保守——仅围住了铁木辛哥 4 个集群之一的“卡恰洛夫集群”。

在战斗中,莫德尔的第 3 装甲师打得尤为果敢,尽管该师还剩下不到 50 辆坦克,却冲得最快,最猛。在铁木辛哥完全还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把三个苏军师团团围住(145、149 步兵师,104 坦克师)8 月 8 日,德军肃清了包围圈,俘获苏军 3.9 万人,缴获或摧毁坦克 350 辆,火炮 613 门。卡恰洛夫集群司令员卡恰洛夫中将在突围战中被德军击毙。

紧接着,希特勒又命令古德里安发动新一轮攻势——戈梅利战役。该战役的目地在于彻底根除叶里尼亚突出部右翼的敌人,打垮红军中央方面军。很显然,这样的命令又令古德里安窝了一肚子火。就像他自己说的,“士兵们都盼望早日攻克苏联首都,结束战争。”而不是在这些毫无意义的目标上绕来绕去。

古德里安还发现,士兵们已经私下做好了许多“向莫斯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