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6%2F4%2F38418786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04 05:19来一张清晰的,我自己画的……毕竟说是说不出来的。

俗话说弱旅有弱旅的打法,尽管只有一支装甲集群打不出中央集群那样两翼合围的战术。于是南方集群干脆单臂合围,先让跑得快的装甲集群绕到苏军后方,步兵集群奋力东进,将苏军赶鸭子似得赶向装甲集群,因为苏第 6,12 集团军在边境作战中伤亡很大,几乎丢弃了所有的交通工具,所以跑肯定是跑不了了,只有等着被消灭。但是后来人们都夸奖龙德斯泰特很牛逼,却没人提到此次战役的始作俑者希特勒,若不是老希临时改变战略不打基辅,此次围歼战是打不起来的。因此笔者认为头功还是要给那位整天瞎搅和,并让陆军人士头疼不已的希特勒先生。

{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1%2F6%2F4%2F38418806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07 01:40忘记说了请个假,明天要串门。周三再更新~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08 05:57

连载 264

僵局的形成

西南方面军下辖其第 6、第 12 集团军其实是很惨的。这两个集团军不仅在边境作战中失利,被德国人一路赶了鸭子——还差一点困死在国境线上。多亏波夫塔夫第 5 集团军拼死反击,拖住德军,第 6、第 12 集团军才得以冲出包围,并和赶来接应的第 18 集团军一路后撤,退到了乌曼市——五一镇防线,并在此固守下来。

乌曼市位于南布格河下游,西距基辅 300 公里。是数条铁路和一条公路的交汇点,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因此,苏联人又犯了他们的老毛病:即想守住基辅,又不舍得丢弃乌曼这样的交通枢纽。所以当德军 5 个装甲师和 5 个摩托化师突然掉头,向乌曼后方的五一镇猛烈穿插的时候,固守在这里的 3 个集团军并未意识到大祸临头——还以为那是敌人“迂回基辅”的前奏呢!就这样,3 个集团军的后路被截断了……德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西南方面军的左翼,深深楔入其后方。8 月 2 日,五一镇失陷,第 6、第 12 集团军的大部及第 18 集团军之一部,相当于七个军,二十三个师,被困在乌曼附近一个大盆地中,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接下来,就是突围了。根据苏联人自己的说法,乌曼盆地的惨败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布琼尼元帅早在 7 月 24日便发现了其所属各集团军面临合围的危险,并于当天下令撤退。可惜的很,莫斯科驳回了布琼尼的命名,不允许部队撤退,因为“固守乌曼同保卫基辅一样重要……”

到了8月7日,苏军第6、第12集团军终于成了斯大林一纸“不准撤退”命令的牺牲品。看一下数据吧:截止 8 月8 日苏军停止抵抗,德军共抓获了 103000 名俘虏,缴获坦克317辆,火炮1100门,载重汽车5250辆,铁路列车12列,以及无数的作战物资。此外,苏军第 6 集团军司令员穆兹琴科少将在突围中被俘……第 12 集团军司令员波涅杰林少将在白刃战中因力竭而被敌人击晕,也成了俘虏……与他们一同被俘的还有 7 个军部,一大批红军高级指战员——如此惨痛的损失以至于两个集团军连重建都不可能,直接被红军统帅部除名撤编。

现在,整个第聂伯河西岸只有基辅尚被俄国人坚守着了。

赫鲁晓夫同志仍在那里埋头苦干,搞建设、修阵地。似乎对他来说,损失两个集团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基辅不丢就行。尼玛的!德国人当时就震惊鸟。仅仅在乌曼会战的20 天里,赫鲁晓夫几乎将基辅重新又挖了一遍!除去外围30 公里的纵深防御,他们还将周边所有卫星城市挖通,埋上地雷。在城里,苏军还设立了一个“城防司令部”,并把一切能搞到手的金属:如公园的栅栏、钢轨、铁管都用上了……他们将每一个街区、每一栋建筑,变成了坚不可摧的堡垒。

基尔波诺斯上将说了,“一旦外围阵地被突破,就退到城里来与侵略者打巷战!”

在这座坚固的城池面前,只有德第 29 步兵军(冯 奥布斯特费尔德尔步兵上将)。8 月 8 日,随着乌曼战役顺利结束,该军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向基辅发起直接进攻了。

“ 赫鲁晓夫防线”当然不是白修的,第 29 步兵军围着它啃了 4 天,结果前进了仅 20 公里,其速度堪比龟爬。8 月9 日,德军好不容易淌过地雷阵,杀出一条血路占领了基辅近郊的一所农业学院。通过该学院教学大楼,基辅,一座两百万人口城市的巨大轮廓出现在德军跟前——离基辅不到10 公里了!不过,这也是他们离基辅最近的一次。第二天,苏军投入了包括民兵在内的预备队,将德军逐退。8 月 10 日,不甘心失败的德军卷土重来,结果再一次被击败。8 月 11 日、12 日,德军仍然受困于第一道防线跟前,无法割裂苏军战线。

德国人平时很灵光,向来都是避免正面进攻,这一次怎么犯起傻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巴格拉米扬上校亲自审问了一名被俘的德国军官,“你们为何这样不顾任何损失?”

那名德国军官振振有词地回答说:“元首命令我们最近几天就要打开基辅的大门。所以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

“第 29 步兵军停止进攻,返回出发阵地”。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08 05:58

“第 29 步兵军停止进攻,返回出发阵地”。

~~~~~~~~~~~~~~~~~~~~~~~~~~~~~~~~~~~~~~~~~~~~~~~~~~~~~~~~~~~~~~~

咕~~(╯﹏╰)b 这一句是下一章的内容 改稿的时候没删掉,怎么去掉这一句呀。。。。。。。。。。。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09 17:52

德国人平时很灵光,向来都是避免正面进攻,这一次怎么犯起傻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巴格拉米扬上校亲自审问了一名被俘的德国军官,“你们为何这样不顾任何损失?”

那名德国军官振振有词地回答说:“元首命令我们最近几天就要打开基辅的大门。所以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

=============================================== ==================== 巴格拉米扬回忆那名德国军官属于步兵 95 师,在基辅撞墙的步 29 军麾下有这个番号??

~~~~~~~~~~~~~~~~~~~~~~~~~~~~~~~~~~~~~~~~~~~~~~~~~~~~~~~~~~~~~~~~~~~~~

第 29 军下辖只有两个步兵师,而且整个东线也没有第95 步兵师的番号。所以我推断这名德国军官遵守了(德国士兵手册第 9 条):作为俘虏时,如果被询问,可以说出自己的姓名和军阶。但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泄露其所属单位。

因此这名被俘虏的德国军官报上了一个根本不存在(也可能在西线)的师的番号。另外,我一直默认为第 29 军下辖有 4 个步兵师,查了资料才知道是两个。两个师正面强攻基辅真是找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11 14:41

连载 365

南下乌克兰(Ⅰ)

希特勒曾经向他的人民许诺,德国国防军会在 1941 年冬季来临前结束这场远征。到 8 月中旬,他就知道这种诺言无法兑现了。的确,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 一个也没夺下来。

元首郁闷极了。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希特勒终于向古德里安道了歉,“要是我早知道你那本书里列举的苏联坦克数量是真的,也许我就不会发动这场战争了……”

使他更郁闷的是,陆军情报部门完全把他给害惨了。尽管德军俘虏红军士兵的数字极为可观(已经超过了两百万)但我们应该看到,苏联幅员辽阔,人力资源取之不竭,全面进攻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在 8 月份的时候,哈尔德终于承认了情报部门的失误,他痛苦地写道:“在攻打它们时,我们认为它们顶多有二百个师。可现在,我们数出来的就有三百六十个。而且,消灭十几个师,它们很快就会补上十几个……”以亲俄著称的里宾特洛甫得意非凡。7 月 28 日,这位趾高气扬的外交部长终于寻找到了机会,和希特勒痛痛快快地吵了一架。那是一个炎热而窒息的夏日,外交部长大发雷霆,高声呼吁终止对俄战争。希特勒被这异乎寻常的攻击气得脸色发青。他试图为自己辩护,但话到一半便说不下去了——他痛苦地捂住胸口,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里宾特洛甫同样被吓得脸色发青(以为元首患心脏病了)。过了半晌,希特勒终于缓过气来,“约阿希姆,以后你就不要再反对我了。”8 月 6 日,希特勒拖着抱恙的身躯来到南方集群司令部所在地——乌克兰的一所军事学院,探望龙德斯泰特和安东奈斯库将军。此时,针对基辅的进攻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对于拿下基辅,希特勒仍然抱有很大期望。

可是到了 8 月 12 日,他的期望破灭了——前线传来消息说,军队伤亡惨重,无力再战。面对如此坚固的防御体系,打了大半辈子仗的龙德斯泰特元帅也只有望城兴叹,被迫下令第 29 军停止进攻,返回出发阵地。

接下来怎么办呢?所有人纷纷摇头,表示无解。据冯•贝洛后来记载,在此期间,希特勒曾多次找中央集群以及南方集群司令员谈话,话题围绕着俄国概况、红军实力和幅员广阔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特别令希特勒头疼的是,中央集群一方面一哭二闹三上吊地强烈要求进攻莫斯科,另一方面,南方集群竟然连基辅都无法拿下!更别提什么“全歼基尔波诺斯西南方面军了”。

也就是 8 月 12 日那天,当龙德斯泰特再次掏出“巴巴罗萨”计划,仔细读着上面那份长长清单的时候,真是欲哭无泪。

TMD 太坑爹了!“巴巴罗萨”是这样说的:南方集群必须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克里木半岛;占领顿涅茨河煤矿区;切断俄国高加索石油供应……完了吗?还没呢,后面还有!在陆军统帅部 8 月 12 日颁发的新指令中,南方集群必须还要前出至库尔斯克——哈尔科夫——罗斯托夫一线。这一线在哪里呢?

总之,看了地图之后,龙德斯泰特老元帅差点就气晕过去了。

库尔斯克——哈尔科夫——罗斯托夫一线大致在基辅后方 500 公里(见图红点)。占领这一线的好处是,南方集群可以背靠亚述海,战线无形之中缩短了几百公里。南方集群便可以安心地过冬了。可问题是,龙德斯泰特此时连基辅都拿不下来呀!

{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1%2F6%2F11%2F38653056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11 14:51

天涯流窜同学 多谢你指出错误,我查询的是 6 月 22 日南方集群番号。我正在奇怪,第 29 军用两个师去进攻基辅的 37 集团军真是嫌自己命长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11 14:57

楼主更新太慢了

照这个速度,别说基辅了,贵阳都打不下来

~~~~~~~~~~~~~~~~~~~~~~~~~~~~~~~~~~~~~~~~~~~~~~~~~~~~~~~~~~~~~~~~~~~~~

我会想办法加快速度的~~(╯﹏╰)b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11 16:17

希特勒和楼主都表示压力很大!

~~~~~~~~~~~~~~~~~~~~~~~~~~~~~~~~~~~~~~~~~~~~~~~~~~

我觉得龙德斯泰特压力最大 O(∩_∩)O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11 16:18

德国士兵十戒

是真的吗?

~~~~~~~~~~~~~~~~~~~~~~~~~~~~~~~~~~~~~~~~~~~~~~~~~~~~~~~~~~~~~~~~~~~~~

对国防军而言是真的 而党卫军就不知道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13 04:07

连载 365

南下乌克兰(Ⅱ)——苏联统帅部的争论已经找不出任何言语来形容龙德施泰特元帅此刻的心境了。元首交给他的担子太沉、太遥不可及,几乎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成功完成乌曼合围后,元帅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而是给他妻子写了一封信。信中冷静地写道:“俄国无边无际的空间吞噬了我们,吞噬了德国指挥官的心境……”是呀,他们正在征服广袤的土地,可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地平线却让德国人觉得这片土地几乎无法征服。

在这个关键时刻,龙德施泰特彻底没辙了。他知道,以南方集群现有的兵力,是无法完成那个宏伟目标的。

但是,这个重大的疑难竟然“自行”解决了。就像笔者在前文说得那样,由于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群成功夺取斯摩棱斯克,深入俄国纵深,中央集群和南方集群几乎形成了一个直角,而这个直角里装着红军完整的西南方面军。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霸道的要求中央集群南下的原因所在——诱惑实在太大了,简直就是每一位军事统帅梦寐以求的军事势态。

没错,他要重演一次“坎尼”。

与此同时,茫然无知的斯大林仍然把主要精力用于基辅的防御上。但在苏联统帅部内,清楚判断出希特勒新意图的人却是有的,这个人就是朱可夫。他及时的给斯大林泼上了一盆冷水。

不得不承认,朱可夫将军很有才华。因为早在 7 月 29日,他便清晰地判断出西南方面军有遭合围的危险。他也知道,德国人最喜欢干的莫过于在地图上画圈圈。为此,朱可夫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都是极富远见的。

第一:为防万一,应迅速从西伯利亚调来 8 个精锐师,加强莫斯科的防御。

第二:在叶利尼亚发动一次反击,拔除这个威胁莫斯科的突出部。

第三:西南方面军必须立即撤过第聂伯河,与西方方面军的战线保持一致。

前两条建议斯大林没有做声。但第三条却引起了斯大林的警觉。他反问朱可夫,“基辅呢,基辅怎么办?”

朱可夫斩钉截铁地回答,“基辅不得不放弃!”斯大林狂怒了。放弃基辅?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据朱可夫后来追述,斯大林当时就跳将起来,劈头盖脸地怒骂一句:胡说八道,放弃基辅,亏你想得出来!

朱可夫也是牛气冲天,马上回敬一句,“如果你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那还要他干什么。我请求解除我的总参谋长职务,派我到前线去吧”。

就这样,朱可夫被赶出了房间。其他与会者顿时抓住了话柄,纷纷指责朱可夫太狂妄,怎么能这样跟斯大林同志说话呢?他们说,斯大林没有他(朱可夫)也一样能行。善于煽风点火的政治部主任梅赫利斯更是挖苦朱可夫。说他,“把东方的军队调往莫斯科等于是把远东拱手送给日本人”,良心大大的坏了。

为了惩罚大不敬的朱可夫,半小时后,他又被众人召回了房间。这一次,朱可夫被撸去了他的首席参谋长职务,改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为什么不是文工团方面军司令员呢?)刚才你不是说要在叶利尼亚组织反击吗?那好,就请你去负责这件事吧!

朱可夫前脚刚走,斯大林又匆忙从前线召回了一个人——叶廖缅科中将。尽管叶廖缅科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的表现糟糕得要死,但斯大林却非常信任他。为什么呢?因为叶廖缅科很聪明,善于逢迎拍马。据华西列夫斯基后来回忆,叶廖缅科举止雍重,尽说一些斯大林爱听的话。他信口开河的讨好道:“是的,是的,敌人无疑很强大,但已经没有战争最初那样盛气凌人了!”(斯大林心花怒放)斯大林又发话了:“如果我把中央方面军配属给你,并给你一些炮兵的话,你能不能阻住古德里安那流氓,掩护西南方面军的侧翼呢?”叶廖缅科立即无比自信地举起右手,回答说,“我是一名士兵,斯大林同志派我去哪我就去哪!”

斯大林再一次心花怒放。华西列夫斯基继续写道,叶廖缅科表示最近几天内将有绝对把握粉碎古德里安(真的吗?)。这种坚定的态度博得了最高统帅部的赞誉。好耶,好耶,叶廖缅科同志威武,叶廖缅科同志荡漾。甚至在叶廖缅科走出办公室后良久,斯大林仍然陶醉其中——他扭过头来对华西列夫斯基说,“看吧,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才!”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13 14:42

最好配合地图讲!没有地图吗???

~~~~~~~~~~~~~~~~~~~~~~~~~~~~~~~~~~~~~~~~~~~~~~~~~~~~~~~~~~~~~~~~~~~~

后面都有图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13 14:55

其实主要是朱可夫看见斯大林使用梅赫利斯,而梅赫利斯又一直挖苦朱可夫的战略。朱可夫就想:你斯大林不是很看重梅赫利斯么。而我不想和他为伍。既然你们两个人在一起,觉得事情能行,那么我干脆走人得了。

也就是并非斯大林说胡说八道激怒了朱可夫,而是朱可夫看不起梅赫利斯那么低级的人,从而也不肯与重用梅的斯大林为伍。

接着斯大林或者梅赫利斯就说: 不要以为我们缺了你就不行。 想当年,列宁也不在,我们也能完成工业化。缺了列宁,我们都行,何况缺了你呢。

然后梅赫利斯继续害人去。

~~~~~~~~~~~~~~~~~~~~~~~~~~~~~~~~~~~~~~~~~~~~~~~~~~~~~~~~~~~~~~~~~~~~梅赫利斯此人我不甚了解,甚至连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一般书籍上描写此人都把他形容得相当猥琐,猥琐到一句~斯大林忠实的走狗~便能概况。反正斯大林这种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人都能当大元帅,他的厨子就因为菜做得好吃也能到中将军衔。而希特勒同志虽然贵为元首。却不敢给自己加什么封号,当了一辈子的下士。想一想,一个下士指挥几百万的国防军打仗,整天欺负他的元帅和将军,真是有趣的很呐。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14 18:05

叶廖缅科 8 月 14 日到的大本营见斯大林。离老朱被贬有半个月了,严格说,算不得前后脚。

“我是一名士兵,斯大林同志派我去哪我就去哪!”叶廖缅科回忆录写的是陪同他去的库兹涅佐夫说的

~~~~~~~~~~~~~~~~~~~~~~~~~~~~~~~~~~~~~~~~~~~~~~~

~~~~~~~~~~~~~~~~~~~~

叶廖缅科在 8 月初被招到大本营的 不过作为西方方面军副司令员,他正在整合被打散的卢金 16 集团军,一直到14 日晚才受到斯大林接见,并马上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当时叶廖缅科和库兹涅佐夫都是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候选人,但古板的库兹涅佐夫一直重复“我是一名士兵”,引起了斯大林的不快。于是叶廖缅科就加了句,“派我去最危险的地方吧..... 因此争取到了这个名额。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14 18:09当然了 当方面军司令员并不是什么好差事 除非像罗科索夫斯基这样的人才去或许战局才有转机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14 19:52

楼主,老曼的 38 装甲军呢?怎么一直没有动静?

~~~~~~~~~~~~~~~~~~~~~~~~~~~~~~~~~~~~~~~~~~~~~~~~~~~~~~~~~~~~~~~~~

为了文章的连贯性 北方集团军群 克里木以及北极圈的战斗暂时不写。毕竟这些都是次要战场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17 14:01

连载 366

南下乌克兰(Ⅲ)——拉开序幕

8 月 14 日,叶廖缅科中将终于获得他梦寐以求的荣耀——方面军司令员。

起初,这个所谓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编有两个集团军(第50、第 13 集团军)。但是,在了解了叶廖缅科兵力捉襟见肘之后,斯大林又毫不吝啬地派来了更多的部队——8 月 24日,斯大林用直通电话询问叶廖缅科:“是否应该解散中央方面军,将第 3 集团军与第 21 集团军合并,并将合并后的第 21集团军转交您指挥?”

一听竟有这等好事,叶廖缅科坚决地回答说:“同意!鉴于我打算粉碎——并且必将粉碎古德里安,所以请将南部方向的所有部队都交我吧……”

就这样,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被打残的原中央方面军被撤编,其所辖第 21、第 3 集团军一股脑的交给了叶廖缅科。

原中央方面军司令员叶夫列莫夫将军成了叶廖缅科的副手。

那么,吹牛大王叶廖缅科同志的任务是什么呢?很明确的——拱卫莫斯科侧翼,“消灭古德里安流氓”。斯大林说了,一旦抓住古德里安,立刻扭送莫斯科,他要亲眼看见这个法西斯狂徒被绞死的模样。最后,最高统帅部提醒叶廖缅科,“古德里安极有可能攻打莫斯科……”据华西列夫斯基将军追述,在说完此话之后,斯大林突然陷入沉思——他想起了朱可夫的忠告。朱可夫这人虽然狂妄不羁,但他的话总是有点儿道理的……于是斯大林又加上一句,“尽管古德里安向西南方面军侧翼实施突击的可能性不大,但提防这一点总是应当的……”因此,布良斯克方面军务必在最近几天粉碎古德里安集群主力!这一次,朱可夫的预言成真了……就在斯大林想入非非,认为德军南下的概率微乎其微的时候,古德里安第二装甲集群挥戈南下!一场围绕着基辅地域的苏德大战已经在所难免了。

由于人为因素,古德里安集群的实力虽然大不如前①。

但他的攻势仍然锐不可挡。德军先头部队很快插入波塔波夫5 集团军各师后方。现在好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叶廖缅科身上了。既然领袖寄予了如此厚望,并派出了如此多的部队,你叶廖缅科同志怎么也得好好表现一番吧。可是在他的指挥下,布良斯克方面军以三个集团军的优势兵力,对古德里安左翼的突击仅仅前进了十几公里就停滞了,唯一值得吹嘘的战果就是“牵制住了古德里安第 47 摩托化军的部分兵力”。

而古德里安另一只快速装甲部队——第 24 摩托化军,则继续向西南方面军的纵深猛插。

叶廖缅科确实已经尽力了……在那段时间里,他几天几夜没合眼,亲赴一线指挥战斗,并在几个集团军司令部中间窜来窜去。他后来气鼓鼓地告诉赫鲁晓夫,不是兄弟我无能呐,是手下那群草包太不争气了。他又解释说,局势很严峻呀……可是当我赶到第 13 集团军司令部时,军事委员会成员却在那里下象棋。叶廖缅科开足马力,挥起老拳打在了其中一名象棋爱好者脸上。他一边打,一边骂,字眼里全是“懦夫”, “叛国者”等词汇,并扬言要枪毙他。挨打的那人表示,你可以枪毙我,但是你没有权力侮辱一名共产党员的人格。当时,叶廖缅科拔出了毛瑟枪——多亏副手叶夫列莫夫拼命拦住,没让他开枪。

就这样,叶廖缅科脾气粗暴、拳打下级的性格出名了。

可是无论他如何竭尽全力地鞭策下属,也无法阻挡古德里安南下的步伐。

事已至此,总参谋部显然意识到了叶廖缅科的保证太草率、太没含金量。连一向对斯大林服服帖帖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接任朱可夫的陆军总参谋长),也建议把西南方面军撤至第聂伯河左岸。

斯大林仍然不同意——非但不同意,他还要求把已撤到顿涅茨地区的物质运回乌克兰,源源不断地将更多的预备队调往基辅地区,以示破釜沉舟之决心。他坚信,叶廖缅科即使不能粉碎古德里安第二装甲集群,至少也能守住杰斯纳河防线。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17 14:12

①古德里安第二装甲集群原有第 46,第 47,第 24 装甲军。但哈尔德从中作梗,将第 46 装甲军扣下继续休整——留做将来进攻莫斯科的主力。因此古德里安南下的部队仅第24 和 47 装甲军。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17 16:59

叶廖缅科拔出了毛瑟枪

--------------- 他也使毛瑟枪?

=============================================== ======== 苏维埃的战士怎么能用法西斯的手枪,叶廖缅科应该是使用 TT-33 手枪。

~~~~~~~~~~~~~~~~~~~~~~~~~~~~~~~~~~~~~~~~~~~~~~~~~~~~~~~~~~~~~~~~~~~~~这段记录实际上出自鲍里斯 瓦季莫维奇 索科洛夫的二战秘密档案。上面写的是毛瑟枪。想必名枪人人都爱用,就像 AK47 没什么好稀奇的嘛\(^o^)/~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20 16:38

连载 367

受阻杰斯纳河杰斯纳河是第聂伯河的一条支流,乌克兰语“右手”的意思。该河源出叶利尼亚城附近的沼泽区,经布良斯克州,向南流入乌克兰,最后注入基辅的卡涅夫水库。

斯大林认为,杰斯纳河拱卫着西南方面军的右翼,是古德里安南下的天然屏障。为了守住这道天堑,斯大林下令组建一个崭新的集团军——第 40 集团军。其下辖有第 2 空降军,第 135、293 步兵师和第 10 坦克师。司令员为彼得罗维奇 波德拉斯少将。

名义上,第 40 集团军是一个崭新的集团军,但不过是说出来吓唬德国人的——或者说是斯大林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因为,第 10 坦克师仅有几十辆坦克,火炮不过百门。

而该集团的步兵更是七拼八凑,不成建制。譬如:第 293 步兵师是由刚开到前线的补充兵员组建的;第 135 师原隶属波塔波夫第 5 集团军,它从边界开始就一直进行不间断的战斗,并不满员。可是现在,却要这两个师沿着杰斯纳河一线展开,防守一条长达 125 公里的战线。

8 月 28 日,第 40 集团军刚刚进入杰斯纳河阵地,古德里安集群下辖第 24 摩托化军的先头部队就杀到了。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苏军与优势敌人展开血战。德军曾两次试图强渡杰斯纳河,但两次都被击退。当时战况之惨烈,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为了保住东岸的桥头堡阵地,德军第 10摩托化步兵师差不多拼光了全师的兵力——甚至将炊事班也送上了前线。尽管这样,德军的桥头堡阵地仍然在苏军第2 空降军猛烈的反攻下被夷为平地,被迫退回杰斯纳河西岸转入防御。

到了这个时候,古德里安上将也无可奈何了。他麾下总共才两个摩托化军耶,却要面对叶廖缅科 3 个集团军来至侧翼的重压,又要从正面穿过第 40 集团军的防线……压力实在太大了。可笑的是,一直到 1954 年古德里安病逝,他也不知道斯大林竟然为了消灭他,特意组建了一个方面军、调来了 4 个集团军的重兵集群……他只是一个劲的奇怪,为什么我每天都要面对打不完的红军师呢?古德里安上将的想法很单纯——打不过,就求援嘛。9月 1 日,他打电话到斯摩棱斯克附近的第 46 装甲军司令部,要求第 46 装甲军全部南下,增援第 24 军。古德里安相信,第 46 装甲军一旦全部就位,他一定能够渡过杰斯纳河,结束基辅会战。可是,他的通话记录却被陆军统帅部窃听去了。

大家也许记得,古德里安同希特勒 8 月 23 日午夜那次充满争议的会谈。笔者曾在上文引用了古德里安的说法,古德里安说得很清楚,当时他是无法说服希特勒,才最终同意分兵南下的。但是博克和哈尔德却认为古德里安出尔反尔,背叛陆军——说好了说服元首,怎么能被元首说服呢?!故而伺机报复。

所以这一次,哈尔德宁愿让 46 装甲军无所事事地停在斯摩棱斯克晒太阳,也不愿交给古德里安指挥。甚至在古德里安攻势受阻后,也不愿将第 46 装甲军交出来。他就是要看古德里安的笑话——你不是支持希特勒南下吗?不给你第 46 装甲军我看你怎么南下!可是这一次,不知好歹的古德里安竟敢亲自打电话去要。

如此严重的越权行为马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哈尔德义愤填膺,声称要解除古德里安的职务——他确实打算这么做了。在这个问题上,哈尔德真是挖空心思,不断给古德里安制造麻烦,誓要报复他支持希特勒南下分兵的一箭之仇。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20 16:54每次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抽哈尔德这厮,他丫的真是个奇才,竟然为了个人恩怨不顾大局。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24 04:39

连载 368

强渡杰斯纳河

古德里安第一印象是,博克和哈尔德仍然围着老方案打转转——向莫斯科进军。特别是哈尔德,他对古德里安的痛恨几近病态。当时,前线局势是极为严峻的。鉴于第 10 摩托化步兵师渡河失利,苏军变得异常猖狂,古德里安后来承认,那段时间他几乎感觉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了,麾下跑得动的坦克下降到了 86 辆,而且因为渡不了河派不上什么用场,他每天都在呼唤援军,可哈尔德总是一毛不拔,存心与他作对。

为了摆脱这些困境,古德里安只好到处求情。他先后通过保卢斯将军、凯塞林元帅向陆军大本营痛陈事实,又是求爹爹又是告奶奶,终于使哈尔德心满意足,同意增派援军。

可是,哈尔德依旧十分小气——拒绝把部队一次性交给古德里安。而是采用“挤牙膏”的方式,把第 46 军拆开,一个一个的交给他。

首先到场的是“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团。9 月 2 日,哈尔德又批准党卫军“帝国师”南下。可 9 月 3 日乌克兰地区突降暴雨,德军南下的部队在齐膝深的泥泞中挣扎前进。

直到 9 月 4 日凌晨,党卫军“元首”旗队(相当于一个团)才赶到杰斯纳河西岸的指定战场。

长期以来,党卫军遭到国防军的歧视,并被讥讽为Beutegermane(意为:抢来的德国人)因为党卫军中有大量外籍志愿兵、以及有日耳曼血统的外国人。可是这一次,党卫军的战斗力让所有国防军士兵甚至古德里安本人瞠目结舌。9 月 4 时凌晨 5 时,党卫军“元首”旗队不及师属炮兵赶到,便急不可耐的对杰斯纳河以南的苏军阵地发起进攻,由于苏军火力十分强大,炮兵机枪阵地一应俱全。第一次进攻受挫,第二次、第三次进攻也均告失利。党卫军都是一群亡命之徒耶……他们打战的特点就是根本不在乎伤亡。于是紧接着又发起了第四次冲击。这一次,苏军再也坚持不住了,“元首”旗队一鼓作气,强渡过河,并在河南岸攻入一个苏军师级司令部,里面的人员还没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全当了俘虏。

古德里安将军终于扬眉吐气了……此次进攻瓦解了苏军在杰斯纳河桥头堡的抵抗。德军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开始大批摆渡他们的装甲车辆。至 9 月 4 日晚些时候,古德里安集群已经在杰斯纳河建立了 3 个登陆场,并站稳了脚跟!然而,更大的惊喜在等着他们!——据维尔纳 豪普特所著《基辅会战》记载,9 月 4 日黄昏时,莫德尔将军第 3 装甲师击落了一架红军侦察机,侦察机恰好坠毁在莫德尔将军师部附近。随军的德国侦察谍报军官在搜索死去驾驶员制服口袋时,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一份关于苏军杰斯纳河防线的配置图,上面清清楚楚的标明了苏军各师所处的地理坐标。这一意外收获令古德里安惊喜万分,他亲自乘车到第 3 装甲师的司令部,以辨别此图真伪。当标图员判定第 3 装甲师确实处在布良斯克方面军与苏第 40 集团军之间的缺口中时,古德里安终于如释重负,并当即命令莫德尔一定要“不顾两翼之敌人,继续向前冲击”,以切断基辅——库尔斯克——莫斯科的铁路。

此时,莫德尔麾下仅剩下 34 辆可使用的战车。但他仍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了鼓舞士气,古德里安上将亲临第一线跟随第 3 装甲师前进。至于原因,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十分窘迫地承认,“由于我们在东南面还有 300 公里长的侧翼,加之我手里根本就无预备队可供调遣,所以我惟一可以鼓励第 3 装甲师努力进攻的办法,就是我本人陪着该师一同前行……”古德里安固然明白,军队一旦停滞不前,苏军肯定就会抓住机会撞击他的侧翼,唯一避免的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进攻。不顾一切地向前进攻,最后冲到敌人后方的后方,来一个完美的五星爆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26 15:38

连载 369

向敌人后方挺进!至9月10日,第3装甲师已经将苏第40集团军远远甩在后头,从一个宽约 60 公里的缺口中,横穿基辅——库尔斯克——莫斯科铁路,冲向了乌克兰的交通枢纽罗姆内。

这样一来,战场上终于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德军的一个装甲师撞入西南方面军大后方,出现在基辅以东约300 公里的罗姆内市①。

与斯大林一样,西南方面军高层是信任叶廖缅科的,也相信了他“一定粉碎古德里安”的保证。因此,布琼尼放心地把方面军主力部署在一个以基辅为顶点的大舌形突出部中,忽视了来自侧翼的威胁。他们总以为,布良斯克方面军加上第 40 集团军——哪怕再不中用,也一定能够挫败古德里安南下的企图。

但他们后悔了……叶廖缅科原来是个只会吹牛的废材。

(布琼尼在电话里直接发飙,大骂叶廖缅科“一无是处”)仅仅是一个月前,叶廖缅科还信心满满地向斯大林保证,说他能够粉碎古德里安。可现如今人们只看到古德里安南下的身影,却唯独不见叶廖缅科身在何方……后来,英国学者艾伯特·西顿意简言骇地写道:“叶廖缅科的第 13 集团军由于撤得太快,已经与西南方面军失去了联系。”

毫无疑问,德军 9 月 10 日在罗姆内附近的突然出现震惊了整个西南方面军。当印有铁十字标记的坦克出现在苏联人跟前时,他们个个都惊得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德国佬怎么跑这里了?!9 月 10 日正好是星期天,当德军进城时,罗姆内的市民们都穿着最漂亮的服装——当然不是欢迎德国人,而是周末赶集。可他们一出门、一抬头,发现大街上满是德国兵,吓得着实不轻。驻守在此地的西南方面军后勤机关则逃之夭夭,不知所踪。

首先发出防务警报的是苏第 5 集团军,该集团正在他们骁勇善战的指挥官波塔波夫少将指挥下,于杰斯纳河下游拱卫着基辅正面的安全。可如今,古德里安集群竟然神奇般地出现在它背后—— 一支德军小分队甚至出现在了第 5 集团军司令部不远的地方。波塔波夫拍出电报,恳求布琼尼元帅“在德军切断第 5 集团军退路时,批准他的集团军向东撤退……”

布琼尼很快就批准了。在这个问题上,他并不像斯大林那样固执己见。他显然意识到西南方面军如若再固守第聂伯河一线,无异于坐以待毙。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莫斯科大本营介入进来,进行了直接干预。斯大林严厉禁止任何部队撤退。据赫鲁晓夫说,布琼尼曾于 9 月 11 日请求莫斯科批准他们从基辅大河曲向东撤退,但遭到斯大林的断然拒绝。与此同时,基尔波诺斯上将也致电大本营,要求实施总退却。

因为敌人切断了基辅铁路,罗姆内也被德军攻占……西南方面军实际上失去了与后方的交通联系。

在经历过数小时的焦急等待,莫斯科的明确答复终于来了。那天深夜,斯大林亲自站在电报机前,不给布琼尼而是给基尔波诺斯直接发报。电报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把部队撤到那条河(普消尔河)的建议。我看是危险的……”基尔波诺斯两眼死死盯着逐渐延长的电报纸条。据巴格拉米杨上校后来追述,在读完电报后。指挥所里一片死寂……基尔波诺斯拿起那张纸——那张决定西南方面军命运的纸。重复念了两遍电报的最后一句话:“最后,应停止寻找退却阵地,而应寻找积极抵抗的途径。”此时此刻,基尔波诺斯已是万念俱灰,脸色惨白。他转过身去问军事委员会委员:“要说什么吗,同志们?”

没有人回答他……

时间在流逝,而斯大林还在电报机那一头等着回答……当然咯,最后的答案是令斯大林心满意足的——因为只有简单一句:“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将得到坚决贯彻!”看来,斯大林仍能以他钢铁一般的纪律性使任何人不敢反驳。据当事人追述,在发完电报之后,一向以温文尔雅著称的基尔波诺斯上将也忍不住怒目圆瞪,愤怒地跑出电报室。而西南方面军新任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则不忍心目睹基尔波诺斯拍出的那份回电,因而绝望地用双手抱紧了脑袋……

也许,在 9 月 11 日深夜的那间小小的报务室中,除了一位懵懂无知的女打字员外,所有红军高层指挥官们都不约而同的看清了西南方面军那不可逆转的命运。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26 15:53

地图(A)点为罗姆尼所处地理位置。很明显,古德里安集群已经嵌入西南方面军深远的大后方,几乎与基辅平行。

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不允许撤退的命令真是令人难以费解。

{SIMAGE}http%3A%2F%2Fimg18.tianya.cn%2FPhoto%2F2011%2F6%2F26%2F39152065_22690445.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26 16:25

楼主,古德里安冲的这么快不怕被包饺子吗?

只有一个装甲师对冲到后方,对基埔的防御有这么大的威胁吗?

~~~~~~~~~~~~~~~~~~~~~~~~~~~~~~~~~~~~~~~~~~~~~~~~~~~~~~~~~~~~~~~~~~~~

嗯,这个问题提的好。南方集群于正面拖住了西南方面军主力。古德里安在割裂了第 40 集团军防线后,布琼尼手上是没有任何预备队的,由于罗姆内属于理论中的大后方,该区域内只有苏军的一个步兵师。因此无法消灭古德里安。

然而,古德里安也因为缺乏油料,剩下不足 20 辆坦克,被迫在罗姆内转入防御。布琼尼第一反应是要消灭罗姆内附近的德军(因为他也不知道德军的真实实力,并打电话询问基尔波诺斯“罗姆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然后他又要求基尔波诺斯从基辅正面调回两个师收复罗姆内。但不知什么原因 斯大林竟拒绝这样做。因此,古德里安在罗姆内站稳了脚跟。~另外,第 3 装甲师并不算孤军深入,他后面跟着整个第 24 装以及帝国师,只是苦于无法找到苏军防线上的漏洞,所以冲得没莫德尔快而已。另外,古德里安一向刀尖上跳舞惯了,千里奔袭敌人大后方本来就跳进敌人的包围圈,然后中心开花。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26 16:28

罗姆内以北 30 公里就是基辅——库尔斯克——莫斯科铁路,当德军横穿此路时,西南方面军的后勤补给线也就断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26 22:16

楼主,西南方面军东逃不成

为毛最后不向南转进克里木或高加索呢

~~~~~~~~~~~~~~~~~~~~~~~~~~~~~~~~~~~~~~~~~~~~~~~~~~~~~~~~~~~~~~~~~~~~

克莱斯特马上要从克列缅丘格——卢布内一线包围上来了。并不是单翼合围呀。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6-30 05:29

连载 370

悲剧的开始

命令就是命令,明知是绝路,基尔波诺斯上将也必须执行下去。既然不准撤退,那只有反击了。毕竟手上还有几十万大军,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德军来包围自己吧。

可是,基尔波诺斯缺乏预备队。尽管他的对手打仗从来不留预备队,但苏军没了预备队却是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在与布琼尼元帅商榷之后,基尔波诺斯决定由正面调回两个步兵师,用以消灭罗姆尼地域突入之敌。随后,苏军又调来强击机和轰炸机对罗姆尼进行狂轰乱炸,并以航空炮和机枪射击德军。炸弹夷平了城市,炸死了大批乌克兰百姓。鉴于德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