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朋友说得好 如果希特勒拿出干斯大林的劲头去干英国,不列颠早拿下了。希特勒不是不敢,是不想,这一点我在前文固然有详细的叙述。从骨子里,希特勒是个感性的,想入非非的亲英份子。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9-26 07:09
陆军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
==============================================
不是空军元帅吗?~~~~~~~~~~~~~~~~~~~~~~~~~~~~~~~~~~~
恩, 谢谢核弹头兄纠正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9-28 10:18
连载 404
将星的陨落(Ⅰ)
连“闪击英雄”古德里安都逃跑了。希特勒简直不敢相信!在元首的会议室里,传来了他同古德里安通话的声音(据当事人回忆),希特勒几乎是对着听筒吼道:“古德里安!您一定要顶住!我会派兵支援您!我要动员我的全部力量!您放心好了!请您坚持住,您无论如何要坚持住!”可是,古德里安根本没有战斗的欲望。一个月以来,他的装甲集团军一直受阻于图拉城外,被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第50 集团军司令员(伊万·博尔金中将)挡住了去路。
说起这位博尔金中将,也算是个能折腾的人了——善于逃跑是出了名的。苏德战争爆发时,他是西方方面军副司令员,在明斯克被德军合围,后逃跑;在维亚济马战役中,他又被围住了,最后还是屁颠颠地跑了出来。第二次成功突围后,罗科索夫斯基和他曾有过一段对话,他问:博尔金中将同志,卢金同志呢?他不是跟你在一起吗?博尔金一拍脑袋,恍然大悟道:“哎呀,把他拉后面了!”就这样,所有人都瞧不起博尔金,他的职务也一降再降,变成了第 50 集团军司令员,参加图拉防御战役。鉴于他面对的是古德里安,朱可夫根本就不相信博尔金能够守得住图拉。当德军围困图拉后,朱可夫就打电话挪揄说:“喂,博尔金同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你第三回被合围了。我已经告诉你,让你迁到拉浦特沃。可你是木头脑袋。不执行我的命令!”博尔金回答说:“司令员同志,倘若我的司令部迁走了,图拉可能早叫德军占领,情况会比现在还要坏”。
总之,博尔金中将对于坚守图拉表现出的绝对自信,令朱可夫刮目相看,于是朱可夫决定全力支援博尔金。在接下来粉碎古德里安对图拉的合围行动中,朱可夫派出一个坦克师从外往里打,博尔金派出一个团从里往外打,经过 17 小时艰苦奋战,终于打通了莫斯科——图拉公路,在德军合围铁壁上打开了一条补给通道。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古德里安又是迂回,又是夜袭,无所不用其极,但就是攻不下图拉,它像颗钉子那样一直威胁着德军的后勤补给线, 使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不得不分兵监视图拉,无法集中兵力进攻莫斯科。
所以,后来有人很奇怪,莫斯科战役的时候,德国最能打、最能折腾的“闪电侠”去了哪里?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他一直都在图拉啃砖头呢。
现在。是1941年12月16日。第二装甲集团军正沿着图拉公路飞快后撤,根本不在乎希特勒的命令。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称,“是良心迫使他这么做的”,因为他不忍心看着将士们在冰天雪地里冻死。他这样写道:“我最近在夜间经常失眠,脑筋里一直在转念头,想用尽一切的方法来帮助我这些可怜的士兵。在这种奇冷的天气中,他们还是露宿野外,真是太可怕了!简直无法想象,OKH 和 OKW 中的大人物们从来不曾到过前线,所以当然也不知道前线上的实际情形。他们还是把许多无法执行的命令送了下来,而对于我们的要求和建议,一概置之不理……”
就在那天深夜,古德里安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希特勒突然打来电话并向他承诺,只要坚守阵地不后退,就会派援兵来。说到援兵数字却太荒谬了——增援一个加强营。古德里安起先还以为是听错了——用一个加强营去阻止实际上是 6个集团军和 1 个骑兵军的进攻?堂堂的国家元首不至于开这种玩笑。
于是希特勒又以不容置否的口吻重复了一遍,“没错!古德里安”。他说,“我会空运 500 人来!请你务必要坚持住!”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9-28 10:29
希特勒“空运 500 人”增援第二装甲集团后来成了二战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则轶闻,从这里可以看出德国东线,以及希特勒的心态已经到了怎样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另,今日有急事,打了草稿没时间检查发文。更新少,望朋友们见谅,明日两更。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9-30 15:28
连载 405
第二轮解职狂潮但是第 2 装甲集团军的阵地已被突破,苏军进展神速。
虽然古德里安及时后撤避开了苏军进攻,却导致了在德军战线中央出现了一个约 40 公里宽的缺口。苏军由此大批涌入,并迅速向克鲁格第 4 集团军的大后方,也就是布良斯克——维亚济马——尤赫洛夫一线挺进。苏军以精锐近卫第 1 骑兵军为先锋,博尔金的第 50 集团军和戈利科夫的第 10 集团军紧随其后,他们一路滚滚向西,沿途杀光所有落单或者胆敢抵抗的德国士兵,有两个步兵师几乎为苏军所全灭。为了堵住缺口,克鲁格派出了他最后的预备队——法国志愿军组成的军团。(四个营)
不幸的是,这些法国人根本抵挡不住苏军的猛攻。几天之后,就不得不把他们从前线撤下来,送回法国(法国来得孩纸伤不起啊,伤不起……)。克鲁格起初也想过撤退——像古德里安那样“一跑了之”。可是,克鲁格在元首面前缺乏勇气。思来想去,也不敢做出古德里安那种“大逆不道”的行为。
我们知道,战线之间讲究的是保持平行。古德里安愈是后撤,第 4 集团军的侧翼就愈发暴露无遗。12 月 18 日,希特勒钦点克鲁格为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接替应病去职的博克。这样一来,古德里安的靠山没有了。因为撤退是在博克和勃劳希契的默许下进行的。克鲁格非常直接,他出任总司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元首那里告御状,指责古德里安“惊慌失措”,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主义者。
古德里安很快也意识到自己离“末日”不远了。12 月20 日,他乘飞机回到狼穴,以为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定会迅速解决这一误会。尽管希特勒对古德里安的突然造访感到意外,但还是允许他用 5 个小时阐述为何撤退的理由。古德里安向元首生动地描绘了第二装甲集团的现状:部队精疲力尽,和敌人相比,数量上也处于劣势,地面冻得结结实实,冻土深度达到五英尺(1 英尺=0.3048 米)挖战壕固守是不可能的。
希特勒马上反驳道:“那么,就用你的榴弹炮炸出弹坑啊!”他甚至还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军就采用过这种办法挖战壕。
古德里安冷静地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军每一个师平均防守宽度为 5 公里,而且每一个师都有两三营重榴弹炮的支援,现在每一个师的防守宽度为 50 公里,而每一师只有四门重榴弹炮,每一门炮又只有 50 发炮弹。假使我们来制造弹坑,那用什么去阻止苏联人呢?希特勒理论不过,但还是坚持他的命令。古德里安说那样会造成巨大的人员牺牲。希特勒转而提到菲德烈大帝指挥士兵所做出的牺牲。“你认为那些掷弹兵想死吗?”希特勒喊道,“他们也想偷生!!!但国王有权让他们做出牺牲。我相信,我也有权让所有德国军人做出牺牲!”
就这样,古德里安两手空空的回到了前线。在他转身离开的时候,希特勒转过头来对凯特尔说:“我还是没能说服那个人!”他悲怆地感觉到,古德里安已不再是在是以前那个古德里安了,以前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闪电旋风”去了哪里?他百思不得其解。
与此同时,克鲁格继续火上添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他告诉元首,他拒绝再与古德里安共事,如果古德里安留下,明天我就像龙德施泰特那样卷铺盖走人。总之,有他无我,有我无他。
为了安抚“心灵受到创伤”的克鲁格,希特勒给他回了电话,他承诺,“古德里安将立即被解除指挥权!”
于是,古德里安在圣诞节的第二天被列入退休名单。对外界公布的原因是大将患有“严重的坐骨神经痛。”
(古德里安:我 X!我怎么就不知道我患有坐骨神经痛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9-30 15:54
连载 406
兄弟,不来一发吗?然而,古德里安还不是最惨的。在接下来的三周里,另外一批高级将领也被解职了,第四装甲集团军司令霍普纳上将仅仅说了句“业余战略指挥家”这样的话,克鲁格居然认为他影射希特勒,并且向最高统帅部打了小报告,结果赫普纳被赶回德国,军服都不能穿,最后连享受大将津贴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另外,在遥远的克里米亚战区,一位名叫汉斯·冯·斯波纳克的将军被希特勒下令逮捕,判处死刑!原因是 12 月 29 日当苏军在他背后从海上登陆,他把一个师及时地撤了出来。
到了 1941 年年底,在苏军强大攻势下,克鲁格远远没能守住希特勒原先指定的防线,中央集团军群的部队继续向西撤退,被敌人赶出150~200公里,几乎回到了10月17的出发阵地。12 月 29 日,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今天,又是危急的一天……元首和克鲁格在电话中做了紧张的谈话……”可笑的是,克鲁格刚刚达到目的——成功地将他的敌人古德里安赶走。现在却弹起了同样的调调——要求撤退。希特勒对这位陆军元帅大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他在佛兰德当传令兵时,是怎样和他的同志们顶住了连续十天的炮击,最后坚守住了阵地的。
克鲁格反驳说,“我的元首,您毕竟没在零下二十五度的天气里战斗”。
冯·贝洛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几乎每时每刻都看见希特勒抓着那连结他和克鲁格以及东线的长途电话,几个小时讨论,翻来覆去,讨论的题目总是顶住还是后撤。为了增援东线,希特勒采取了紧急措施:将那些失去卡车和马车的车夫作为战斗士兵,派往特别吃紧的地段上去。许多人的武器甚至就是一杆步枪,一个基数的子弹。在靠近前线的机场上,偶尔从斯摩棱斯克、奥尔沙或华沙来的运输机在这里降落,带来少量的补充人员,据德国人记载,那情景活像火车站黄牛党抢票——补充的新兵一下飞机就看见一大批被冻僵的雪人朝自己扑来,不由分说硬拉上车。他们常在当天夜里就被送往前线,一跳下卡车就得直接投入战斗。京特·布卢门特里特将军无奈地写道:“这样,这些两天前还生活在华沙设备良好的兵营里的士兵们,发现自己在 48小时之内便被抛在莫斯科城外即将崩溃的前线了……”
克鲁格显然已经智穷了,在他看来,苏军的潜力几乎是
无穷无尽的。
令他特别不解的是,俄国人可以在完全没有补给来源的情况下坚持作战三周以上。例如,他们的坦克经常同座在雪撬上的步兵一起前进,这些雪撬用绳子拴在坦克或者骑兵马鞍的后面,雪橇上还堆满了食物和弹药。试想一下这是多么滑稽的一幕:坦克拉着雪橇;滑雪部队和骑兵并驾齐驱。长长的、连绵不断的骑兵后面都坐着一个步兵……他们没日没夜地前进,在森林里神出鬼没,将德国人搅得晕头转向。一般而言,苏军的前进与其说是一个反攻,则毋宁说是一个连续不断向前“流动”的过程,他们绕过一个又一个德军的抵抗据点,从它们中间穿了过去。有时,德军还在前面奋战,却发现一昼夜间敌人就突然出现在自己身后。而且,苏军从不强攻,继续“流动”,这种情景实在熟悉不过了。简直就是两翼战术合围山寨版的重现!俄国人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计划在北部和南部同时进攻,对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实行大包围,并计划在后方某处合拢钳口。
斯大林确实是这样想的。现在,当他再次凝视统帅部的“战时地图”时,他的目光已不再局限莫斯科周边了,他的野心已经远远超出了苏联边界。加之又联想到拿破仑 1812年的失败,便开始幻想在一次冬季战役中将敌人悉数全歼——他甚至谈到了攻克柏林的问题。1941 年 12 月,英国外相安东尼·伊登参观完莫斯科近郊战线后,他发表声明说:
“俄国人已经两次到过柏林,还会有第三次!”
在这种乐观情绪驱使下,斯大林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他甚至认为,“德国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完全忽视了补给品不足、运输工具落后以及红军战士已经筋疲力尽的现实情况。1942 年 1 月 5 日,斯大林召集所有国防委员和最高统帅部成员开会,阐述了自己准备发起一个总体攻势的计划。他计划在北部战线发起进攻,切断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后路,同时在中部和南部,继续进攻,收复失去的斯摩棱斯克、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半岛。(总之,从波罗的海至黑海3000 公里的战线上全线战略大反攻,打垮德国)与会者之一的朱可夫几乎被斯大林这一庞大计划惊得喘不过气来。
他警告说,“我军在列宁格勒和西南方面军方向继续进攻是不合适的……”因为没有强大的预备队,不可能突破敌人防线,他甚至认为,斯大林的这个计划,会置苏联于彻底失败的境地之中,将刚刚取得的优势拱手相让。
于是斯大林就问,那你打算怎么办?朱可夫说:我主张西方方面军继续进攻,其它方面军防守。
我们都知道,斯大林手中的预备队有 9 个崭新的集团军。
而朱可夫只得到了其中 3 个。设想一下,如果斯大林将 9 个集团军一股脑地交给朱可夫,德国人拿什么去抵抗呢?也许战争 1942 年就结束了吧。
可是,朱可夫的建议遭到了最高统帅的断然拒绝。其它方面军司令员难免会想,难道就你朱可夫懂战略,要我们都眼巴巴的蹲着看你玩吗?结果,9 个集团军被 N 个方面军洗劫一空,最后的结果是:
铁木辛哥西南方面军一个、切列维琴科上将(布良斯克方面新任司令员)一个、科涅夫加里宁方面军一个、列宁格勒方面军两个、西北方面军一个,而朱可夫大将既然已经得到三个,就不用再给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9-30 16:22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9%2F30%2F42154590_22690445.jpg{EIMAGE}新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冯·克鲁格陆军元帅
{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1%2F9%2F30%2F42154716_22690445.jpg{EIMAGE}
克鲁格在前线视察军队,摄于 1941 年 11 月东线。我狗眼瞎了,堂堂陆军元帅视察这几个兵??还有图左边的哥们,难道要用自行车去跟俄国人拼吗?
{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1%2F9%2F30%2F42154838_22690445.jpg{EIMAGE}克鲁格是个争议很大的人,有人说他精力旺盛,不论形势多么严重,他总是早睡早起。他和隆美尔一样,最喜欢上前线和部队在一起。有时甚至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他不顾危险,总是毫不犹豫地飞过或乘车穿过敌人的火力网。每当视察前线时,他总是带上帐篷、火炉、食品和水,以及装甲指挥车、无线电通讯车,一个或几个摩托传令兵。这样,他就可以独立于他的大本营之外,天黑了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睡觉。他经常负伤,并经历过多次车祸和飞机失事。他有着使不完的劲,遇事十分果断。 而在古德里安回忆录中,克鲁格的形象就是见风驶舵,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9%2F30%2F42155189_22690445.jpg{EIMAGE}
反攻中的苏军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9%2F30%2F42155246_22690445.jpg{EIMAGE}
继续追击德国人,老子有雪橇,你们没有哈哈~~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9-30 16:24
克鲁格一直与古德里安不和,后者总是自行其事,让他非常恼火,所以就着形势落井下石。克鲁格本人较早地投靠纳粹,被人称作“聪明的汉斯”,但后来又涉嫌参与刺杀希特勒而自杀。这家伙在政治上也就是个投机分子!
~~~~~~~~~~~~~~~~~~~~~~~~~~~~~~~~~~~~~~~~~~~~~~~~~~~~~~~~~~~~~~~~~~~~~他死的时候还是挺高尚的。他写给希特勒的遗书把我感动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9-30 16:25
@周氏宁次 2011-09-30 10:48:57
咸宁兄再不来写两段,,这国庆没法过了!
----------------------------- 我也觉得啊
~~~~~~~~~~~~~~~~~~~~~~~~~~~~~~~~~~~~~~~~~~~~~~~~~~~~~~~~~~~~~~~~~~~~~~国庆节也许会少写点,但不会停,莫德尔元帅还没出场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09-30 19:39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回复日期:2011-09-30 16:24:13回复他死的时候还是挺高尚的。他写给希特勒的遗书把我感动了。
----------------------------------------------- ------------------ 贴出来看看呀。。。
~~~~~~~~~~~~~~~~~~~~~~~~~~~~~~~~~~我的元首,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人间。
生命对我没有任何意义。隆美尔和我,早已预见到了今天的形势。可是,又有谁愿意听我们的话呢?我不知道经验丰富的莫德尔元帅能否控制目前的局势。如果他控制不住,而你期待的新式武器又不能成功,那么,我的元首,下定决心结束这场战争吧。德国人民所经受的苦难实在太大了,现在已经到了结束这种恐怖的时候了。我一直钦佩您的伟大,如果说明命运比您的意志和天才还要强大的话,希望您现在也表现足够的强大,在必要时结束这场无望战争吧”。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0-03 08:37看来要失信了,过节巨忙,原来的高中同学都打电话来要求聚会,无法推辞呀......5 日再更新。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0-08 14:57
连载 407
勒热夫斯大林的反攻计划如期而至。1942 年 1 月 8 日,从列宁格勒城外雪深齐膝的森林,到莫斯科以西冰封千里的大地;从静静的顿河流淌过的乌克兰草原,再到黑海北岸的克里木半岛,苏军以 9 个方面军及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的重兵,在这条贯穿南北约 3000 公里的战线上,向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发起了全面进攻。
斯大林是如此的势在必得,这令德国人惊恐万分。哈尔德在当天的战争日记中写道,“这是万分危急的一天……”3个集团军群同时遭到进攻。由于缺乏预备队,各集团军群只能依靠手中现有的兵力去化解危机,因为补充的新兵数量实在不值一提。
现在,中央集团军群遭到苏军新一轮的突贯,局势更加恶化,无异于雪上加霜。由于苏军已逐渐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德军除忍受一轮又一轮的打击外,别无它法。越来越多的士兵不再相信胜利,也不再考虑是否能够熬过如此漫长的冬季。哈尔德在日记中尖刻地批评说,元首完全了解撤退的必要性,但就是不做决定!他还加了一句评语:“这样的指挥将毁掉这支军队”。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将军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他挺身而出,对元首的指挥才能大加赞赏,并亲身实践了该命令。这个人就是瓦尔特·莫德尔,时任德国第 41 装甲军军长。
我们都知道,希特勒“绝不后撤”的命令在陆军中是没有市场的——哈尔德鄙夷它,克鲁格则在撤与不撤之间摇摆不定。可是现在,有一位将军竟站出来坚决反对撤退,着实令希特勒感动万分。他毫不吝啬地升了莫德尔的官,并将他扔往了局势最险恶的地段——勒热夫。
当然了,要在新年伊始的东线找出所谓“最险恶地段”,实在不是件易事。因为苏军处处进攻,每个集团军群,甚至每个师都在赌咒发誓,都说自己环境最险恶、条件最艰苦。
但是勒热夫——这个至今人口都未超过 10 万人的小镇,却成了苏德双方争夺的焦点。它的得失关系着第 9 集团军的生死,中央集团军群的成败。
勒热夫突出部的形成
由于古德里安撤退诱发的连锁反应,中央集团军群远远无法守住希特勒原先指定的战线。第二集团军、第二装甲集团军、第四集团军,第四装甲集团军都在想法设法的撤退,或是干脆钻元首命令中的空子。
可是,就在各集团军节节败退之际,有一个集团军却牢牢守住了自己的阵地——第 9 集团军。
上文说到,与第 9 集团军对阵 PK 的是科涅夫大将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或是科涅夫的确不堪大用,他的方面军进展迟缓,与朱可夫取得的成果相比,实在是黯然失色。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咋这么大呢?科涅夫脸上无光,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将失败归罪于什么冰雪解冻、伏尔加河摆渡困难重重云云,结果遭到了斯大林严厉叱责。他警告科涅夫:放弃零敲碎打的战术,换以真正的进攻!在斯大林不断督促之下,科涅夫动真格了。1 月 8 日,在得到 1 个集团军和 1 个骑兵军的加强后,加里宁方面军打响了后来被称之为瑟乔夫卡——维亚济马的进攻战役。再次对第 9 集团军痛下杀手。当天深夜,随着几枚红色信号弹的升空,威力惊人的“喀秋莎”以及各型火炮开始咆哮,轰炸机群同时出动,实施密集轰炸。第 9 集团军前沿阵地上顿时火光四起,地动山摇。此时,德军防线之单薄,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每一个不满员师据守着 15~40 公里的战线,早已羸弱不堪。在加里宁方面军猛烈撞击之下,漫长而薄弱的战线很快被撕成了碎片。苏军第 39 集团军在马斯连尼科夫中将率领下,一举突破德军在一个狭窄地段上的防御,深入德军纵深达一百公里!在他后面,第 11 骑兵军尾随而至,顺势进入突破口,利用其无与伦比的机动优势,将第 9 集团军的退路拦腰截断。多亏第四集团军坚守着包围圈的袋底,不让苏军封闭口袋。苏联最高统帅部计划投下一个空降军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来封闭缺口,但由于缺乏运输机,实际上只投下了 2000 人,起不了太大作用。
就是在这个时候,莫德尔抵达了第 9 集团军司令部。尽管早在1月3日他就被升任为第9集团军总司令,但1月16日莫德尔才正式到任。这时,围绕着勒热夫的争夺战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了。莫德尔接手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纸面上,第9集团军有3个军(13个师又1旅),总兵力26万人。
但事实上,只剩下 6 万人的残兵败卒。
莫德尔举止雍重,大步流星走进作战室,他胸有成竹地向部下阐明自己的作战思路,在地图上比比划划,向军官们讲解迎敌之策:目前的计划是不再沿铁路线附近撤退,而是从苏军侧翼奋起反击,歼灭突入之敌。作战参谋布劳洛克中校被这个雄伟的计划惊得目瞪口呆,他问道:“什么?将军阁下,你带来了多少部队用于执行你的计划? ”莫德尔哈哈大笑道,“就我一个人”。
{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8%2F42345476_22690445.jpg{EIMAGE}
图中标记的紫圈就是后来与叶利尼亚突出部、库尔斯克突出部齐名的东线三大突出部之一的勒热夫突出部,此突出部走位之风骚,战线之犬牙交错,在东线战场上都实属罕见。
莫德尔的第 9 集团军将在这个突出部中奋战至 1943 年,先后挫败了科涅夫、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的四次主要攻势和无数次的微型进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0-11 17:14
连载 408
勒热夫的救赎
其实,莫德尔带来的远不止他一个人。为了守住勒热夫这个指向莫斯科的桥头堡,希特勒开始到处筹措援军。
可是,援军怎么来呢?希特勒很有想法——1 月 15 日,中央集团军群下令放弃卡卢加(第 4 集团军)、鲁扎(第 4装甲集团军)、沃洛科拉姆斯克(第 3 装甲集团军)三个较小的突出部,逐步回缩到事先构筑好的冬季防线。然后再将这些节省下来的士兵“挤”出来,交给第 9 集团军。(拆了东墙补西墙?)还别说,在一阵东拉西扯的张罗下,一支“强大”的预备队被组建起来了:第 5 装甲师、第 11 装甲师、党卫军帝国师以及半个第 10 装甲师。足足一个装甲军的预备队!然而,就在兵力交接过程当中,新的危机开始出现。位于热勒夫突出部根部的第 4 装甲集团军,突然遭到西方方面军下辖第 33 集团军的新一轮打击,很快支撑不住,开始大声疾呼,要求增援。第 4 装甲集团军掩护着热勒夫突出部的右肩,它身后有该突出部唯一一条生命线——斯摩棱斯克—维亚济马公路和铁路枢纽。
因此,希特勒踌躇不决,是将部队一股脑地交给莫德尔?还是先稳住第 4 装甲集团军方面的局势再说?战场形势是不容许希特勒做任何犹豫的,莫德尔得知消息,立刻飞回“狼穴”,力劝希特勒回心转意,将援军用于勒热夫桥头堡正面。但希特勒更倾向于在维亚济马——格扎茨克一线进行集结,对首先突破进来的第 33 集团军的根部实施反突击。两人为此爆发激烈争吵,很快面红耳赤。别看莫德尔平时崇拜希特勒——还是纳粹党党员,但在触及前线生死存亡问题时,是绝对强硬的。他异常恼怒,两眼直视希特勒,粗鲁地问道:“是谁在指挥第 9 集团军,我的元首,是你还是我?”
这一公开顶撞震惊了希特勒。他把目光从桌前那张 1:300000 的地图上挪开,抬起头,一脸惊愕地望着眼前这位单片夹鼻眼镜的矮个儿将军,一字一句地回敬说:“莫德尔,我现在就命令你把装甲军用于格扎茨克!”“我是不会执行这个命令的!”莫德尔大喊道。他说,“元首指挥是依赖作战地图,而我是前线指挥官,所以我比您更了解前线!”希特勒终于是认输了,但他同时强调说,莫德尔将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严重后果。
回到前线后,莫德尔立刻着手反击计划。此时,加里宁方面军已完全突破德军战线,收复了伏尔加北岸广大地区,第 9 集团军的左翼早已失守,只剩一座孤零零的勒热夫城和奥列尼诺还被德军固守着,(多亏“党卫军帝国师”及时赶到,才阻止了苏军进城)。此时,苏军第 11 骑兵军正通过两城之间的缺口,冲上了维亚济马公路,它们的目的是与图拉方向取得突破的第 1 近卫骑兵军以及第 33 集团军在维亚济马会师,共同围歼第 9、第 4 装甲集团军。
可是接下来,苏军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到达维亚济马这条关键公路之后,却未能封锁住它。而是继续往西,也就是斯摩棱斯克方向挺进,并很快消失在博戈罗季茨克大沼泽地里。
后来,连德国人都糊涂了,如果这条公路被切断,别说补给运不上来,就是援兵也到不了啊?!可见,苏军缺乏进攻经验,只会闷头闷脑向前冲,完全找不出敌人防线上的弱点。表面上看,德军危如累卵,苏军嵌入战线达 100 多公里之深,大有收复斯摩棱斯克之势。但战略上,每个集团军各自冲向自己的目标,像是伸开的五指,而不是握紧的拳头。
(2)
面对苏军两个方面军的围攻,莫德尔将军仍然保持着镇定与沉着。他绝不允许退却,而是采取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他一边下令各部死守阵地,在各个交通节点建立所谓的“刺猬”防御,一边集中兵力,实施救援行动。当时,有人劝莫德尔再等几天,待天气稍见好转后再反攻。莫德尔回答说,“为什么?明天或者再过几天,天气也不会好转。俄国人更不会停止进攻的!”1942年1月21日,德军冒着零下42度的严寒,首先在奥列尼诺地域发起反击,虽然莫德尔手中只有 4 辆坦克(由于运输条件很差,预备队中能拿出手的就这么多了……),但突然出现的生力军却把苏军骇得够呛,他们纷纷谣传说,德国在西欧的援军来啦!!!结果军心动摇,一触即溃。短短48 个小时,德国反击部队就同奥列尼诺城内的 7 个师,以及固守在勒热夫附近的“党卫军帝国师”取得了联系。
紧接着,莫德尔又指挥反击部队在刚刚抵达的第四十六装甲军配合下,沿勒热夫——奥列尼诺地域对进突击,将那些被苏军撕成碎片的村庄、战线重新组合在了一起。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由于苏军进入突破口后,竟忽视了突破口两翼的安全。结果,德军战线连成一片之后,原本气势汹汹冲进来消灭德军的苏军反而被封锁在了后方,成了深陷在中央集团军群腹地的孤军,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此时,科涅夫反应尤为迟钝,竟无视第 29 集团军的后路被切断了!!2 月初,直到莫德尔突然对第 29 集团军实施猛烈的侧翼反击,切断了第 39 集团军和骑兵第 11 军的联系,并孤立了第 29 集团军之后,科涅夫才突然明白,自己已陷入到一个德国人为他精心编制的大口袋内。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0-11 17:19
麻痹的 这章我写了整整一个通宵+一天,整整 20 个钟头。国内和国外的资料矛盾重重,第 39 集团军根本不在包围圈内,一本“权威”的史料偏说 39 集团军也被包围了,还被全歼了。读得我越来越糊涂,花了 20 个小时才反应过来,直接一脚把那破书丢阳台上去了。麻痹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0-14 06:20
连载409反客为主
现在,深陷在中央集群大坑里的有苏第 29 集团军、第33 集团军。以及两个骑兵军:近卫第 1 骑兵军和第 11 骑兵军。以前,都是德国人冲过来包围苏军。现在倒好,苏联人自己一头扎进来,被围了……总而言之,现实很无奈,人生很残酷。你说,苏联人怎么就这刺儿悲催呢?难怪后来科涅夫的战争回忆录直接从43 年库尔斯克战役写起。之前连吃败仗,先是被霍特撵得四处乱窜,后又被莫德尔摁在地上耍流氓。什么洋相都出过,实在难以切齿啊……(苦逼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好吧,我们再来看看番号问题——第 29 集团军和第 11骑兵军隶属加里宁方面,是科涅夫的人。而第 33 集团军和近卫第 1 骑兵军隶属西方方面军,又是朱可夫的人。两个方面军都有部队被围,实在有些窘迫。
但朱可夫总是要比科涅夫高明多了。他发现第 33 集团军深陷重围(,便下令刹车,不再冲了。指挥第 33 集团军的是叶夫列莫夫中将—— 一个性格倔强,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马上派人与维亚济马附近的游击队取得联系,并在他们的协助下于维亚济马西南森林里构筑防御,坚持固守,等待援军再次从外部打开缺口。
尽管叶夫列莫夫将军永远没有等到这一天,但第 33 集团军在与主力隔绝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敌后抗战(在包围圈中战斗了整整 160 天!!)以一个完整的集团军坚持敌后抗战,这还是战争史上的首次!鉴于双方都打得筋疲力尽,德军始终无法消灭这支盘踞在森林里的“游击队集团军”——当然了,朱可夫也无力救出该集团军。战争打这份上,只能说是无语。一直到 1942年 7 月,第 33 集团军才得以突出重围。但不幸的是,叶夫列莫夫将军却在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身边只剩下 2000 多人,由于不愿意落入德军之手,叶夫列莫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叫来了担任卫生所长的妻子,开枪将她打死,然后举枪自裁。紧接着,突围无望的集团军炮兵司令阿法纳西耶夫少将和司令部全体参谋也步了将军的后尘,集体自杀了。这一幕连德国军人都为之震撼,打扫战场完毕后,中央集团军群的官兵为叶夫列莫夫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教育德军官兵:这就是真正的军人!后来,朱可夫在回忆录中狂吹,说什么“大部分人员都归队了,”第 33 集团军成功突围云云……事实上,第 33 集团军有 12000 人参加维亚济马战役,突围出来的只有 889 人。
但是他们的战绩是不容抹杀的。在近半年的时间里,第 33集团军在近卫第 1 骑兵军的协助下,钳制住了大量德军,始终威胁着中央集团军群的后勤线,把敌后游击战提高到战略级水平。
与朱可夫不同的是,由科涅夫统帅的第 29 集团军却又是另外一个极端。当发现退路被德军切断后,他们很快陷入到了惊慌失措的地步(据说是因为电台丢了)。现在,留给第 29 集团军司令员什韦佐夫少将的有两条路——继续前进,与第 33 集团军会师,共同建立敌后游击区。
可是,第 29 集团军却选择了那条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的道路:突围。
莫德尔将军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因为第 29 集团军的回旋运动是很容易从空中侦察探明的。他亲赴前线,乘机抵达了党卫军帝国师师部,命令该师派出一个团,在伏尔加河一线构筑防御,以堵住苏军向伏尔加河方向撤退的缺口。与此同时,为拯救第 29 集团军,科涅夫急令左翼第 30 集团军发起解围突击,企图强行突破勒热夫以北的德军战线,为什韦佐夫少将打开一条突围通道。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0-14 07:04
麻痹的 这章我写了整整一个通宵+一天,整整 20 个钟头。国内和国外的资料矛盾重重,第 39 集团军根本不在包围圈内,一本“权威”的史料偏说 39 集团军也被包围了,还被全歼了。读得我越来越糊涂,花了 20 个小时才反应过来,直接一脚把那破书丢阳台上去了。麻痹的。
----------------------------- 楼主你已经很厉害啦!我对着地图看了半天,头都晕了!
~~~~~~~~~~~~~~~~~~~~~~~~~~~~~~~~~~~~~~~~~~~~~~~~~~~~~~~~~~~~~~~~~~~
其实都一样,我那天看得都想砸电脑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0-14 07:06莫德尔的防御能力是德国元帅中最有名,科涅夫元帅在战争一开始打得不好,维亚兹马之战中把几个集团军一字排开,没有纵深,部队被包围后反应迟钝,没有做突围措施,甚至没有报告上级。斯大林还是从空军的报告中得知部队被围的。在莫斯科反攻中根据楼主所述也是错误不断。难怪他的战争回忆录直接从 43 年库尔斯克战役写起。41 年 42 年走麦城的事情就不谈了。
----------------------------- 感觉科涅夫跟个小人似的。
不过后面开窍了,也算是有进步。
----------------------------------------------- -------------------
朱可夫在五十年代下台,他猛烈炮轰,根本不顾事实;六十年代老朱被平反,他又写出令人肉麻的吹捧文章,其令人恶心的反复做派,充分暴露了他的思想素质。不过还是没想他当年水平如此之菜,后来的掩饰也是令人不屑。元帅同志的回忆录只从 43 年开始,而前苏联大制作的系列电影《解放》,毫不意外,也是从库尔斯克战役开始的!
~~~~~~~~~~~~~~~~~~~~~~~~~~~~~~~~~~~~~~~~~~~~~~~~~~~~~~~~~~~~~~~~~~~~~
所以罗科索夫斯基是好同志,当时没有落井下石,据说还为朱可夫说了很多好话。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0-14 07:07写得精彩!看得过瘾!要是再不回复就实在不好意思了!特地注册了一个账号,顶楼主一下!楼主加油!
~~~~~~~~~~~~~~~~~~~~~~~~~~~~~~~~~~~~~~~~~~~~~~~~~~~~~~~~~~~~~~~~~~~
O(∩_∩)O~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0-16 09:10
连载 410
帝国之花
冒着零下-52 度的严寒,党卫军帝国师“元首”团的官兵,在勒热夫附近的伏尔加河河曲一线进入了阻击阵地。
出发前,莫德尔向党卫队第一突击大队长奥托·库姆下了死命令:“堵住它!不惜一切代价!”(原文:“Hang on,um jeden Preis”)
毫无疑问的是,这场阻击战无论是对苏军,还是对党卫军“元首”团而言,都是一场灾难。库姆后来追述起这场战斗,为了突围,苏联第 29 集团军的步兵几乎以肩并肩的密集程度向德军阵地发起多次波浪冲锋,前仆后继,不计成本,不顾伤亡。由阵亡士兵砌成的尸体足有半人多高。
库姆估计,在元首团阵地前倒下的苏军有 15000 人!击毁的坦克大约有70辆。2月3日,约30辆T-34坦克冲击了第 10 连防守的阵地,而德军唯一的武器就是集束手雷,因为 37mm 反坦克炮根本打不透 T-34 的正面装甲,唯一能够有效摧毁 T-34 的办法就是静候在战壕内,待 T-34 坦克开近后,再突然跳起,将一捆集束手雷扔在坦克盖上(还必须扔在发动机附近),或是将一颗圆盘地雷塞进履带下面。这是一种不惜代价的作法,在使用这种战术时,步兵的伤亡惊人,10连包括连长在内的全体官兵阵亡,最终只有一名伤员幸存,第 2 连也几乎全军覆没。
2月6日,阵地上只剩下226人还在战斗(满编制为2500人)。2 月 12 日,全团还有 126 人!团长库姆不得不亲自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