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米扬斯克时德国空军还是单线作战,而且包围圈内是10 万人而不是 27 万。德国空军固然郁闷,每个冬天都少不了他们勤劳的身影.....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26 02:15

连载 445

““冬季风暴”

——无畏亦无望

顿河集团集群的任务自然是拯救第六集团军。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艾伯特·西顿的话说,“曼斯坦因的部队,尽管架子很大,却比不上 1941 年德军的一个集团军”。

竟称之为“集团军群”,真是误人子弟——这意味着,曼斯坦因要用不到一个集团军去跟红军三个方面军顶牛!

因此,曼斯坦因向元首坦白了他的想法,即:救出保卢斯的机会不大,不要对他抱有过高期望。但他同时表示——可以试上一试。 就像曼斯坦因后来在回忆录中说的:“只要能使第六集团军的袍泽有获救的机会,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他也是义无反顾的”。

此时,轴心国军队距被围困部队最近的阵地,是顿河大桥附近的齐尔斯卡亚(一译下齐尔斯卡亚)。尽管苏军到处横冲直撞,但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残部,还是在这里坚守着一个小小的桥头堡。如果从这里出发,至包围圈的直线距离仅 64 公里。因此,无论华西列夫斯基还是斯大林都一致认定德军绝对会走这条捷径实施救援。

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曼斯坦因宁肯舍近求远。

作为一名战略老手,曼斯坦因对这个问题作了周密的分析。他认为,齐尔斯卡亚这条路线虽然看似捷径,却有苏军围困部队重兵把守。所以曼斯坦因选择了一条更为“间接”的路线(见下图)。这条路线位于顿河下游,距第六集团军大约 140 公里。曼施泰因选择这条漫长的、出人意料的路线是希望达成战术上的某种突然性,以对付力量相较薄弱的第51 集团军。(当时的估计是正确的,第 51 集团军的兵力不超过5个师,共计3.4万名士兵和77辆坦克)。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2%2F26%2Fmiddle%2F83957430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如图所示,曼斯坦因选择从遥远的科捷利尼科沃进攻,而不是直线距离最近的下齐尔斯卡亚。这个出乎意料的选择历来饱受争议。

当然了,曼斯坦因增援部队也在赶来的路上。霍特麾下只剩下第 57 装甲军尚可一战。这个军的力量原本很薄弱,只包括两个罗马尼亚骑兵师和第 23 装甲师,坦克仅存 20 辆。

不过,霍特很快得到了从“A 集团集群”借调过来的一个装甲师(第 17 装甲师)的增援。随后,另一个装甲师(第六装甲师)也从法国披星戴月的赶来——特别是第六装甲师,这个装甲师拥有 160 辆坦克和 40 辆威力巨大的Ⅲ号突击炮,是当时东线唯一个齐装满员的装甲师——能得到一个满员师,曼斯坦因感动得几乎热泪盈眶。随着增援部队陆续到达,曼斯坦因手上的坦克数量一下子激增到了 230 辆。于是,他再也按耐不住了。提出:“德军应不等增援部队集结完毕就实施救援行动”。这场救援行动的代号是:“冬季风暴”。

后来,叶廖缅科又在回忆录中吹牛了。他说,他一眼就看穿了曼斯坦因的奸计,呼吁大本营派预备队增援上库姆斯基奇地域的第 51 集团军,却遭到了斯大林断然拒绝。结果,12 月 12 日清晨“冬季风暴”一启动,第 51 集团军瞬间败下阵来,这次进攻显然使苏军受到了奇袭,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料到曼斯坦因的攻势来得如此之快、走位如此之风骚。况且,德军将 3 个装甲师集中在一个突破口上,令叶廖缅科压力倍增。他在回忆录中忧心忡忡地写道:“这是非常紧张的时期……假使敌人解救成功,我们之前全部的努力就付之东流了”。

(2)

总之,德军初期的进展非常顺利。第一天,他们向前推进了 50 公里!未遇任何激烈抵抗。在许多地段内,德军莫名其妙地发现那里的敌人已逃之夭夭。苏军形式顿时趋于紧张——虽说后来证明有点反应过头了,但还是鸡飞狗跳了好一阵子。叶廖缅科的第一反应是,严令第 51 集团军死守阵地,战至最后一人。紧接着,他又要通了第 57 集团军的电话……

值得一提的是,苏军包围圈分为两层。一个对内,负责围困保卢斯;一个对外,负责阻止德军解围。很简单的道理,一旦对外的第 51 集团军崩溃,内圈的第 57 集团军就会面临同样的威胁。因此,叶廖缅科立刻担心起了镇守合围圈西南角的第 57 集团军——这是叶廖缅科麾下最弱的一个集团军,人数最少。据赫鲁晓夫说,在保卢斯被围的最初几天,第 57集团军甚至无力拉起一条绵密的战线。他曾在战场上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怪相:6~7 公里宽的地段无人防守,一个兵都没有!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司令员托尔布欣少将无能。事实上,托尔布欣常常为此事焦头烂额,但又无能为力。

现在,霍特第 4 装甲集团军正逐渐向保卢斯靠拢,进攻一直勇猛顽强地坚持下去。12 月 13 日,大雨滂沱,地面出现了短暂解冻状态,士兵们在零度以下的气温中苦苦挣扎,靴子里灌满了冰水。尽管这样,每个德国士兵心里都怀着一个热切的愿望,无论如何也要援救斯大林格勒的同志。他们是否得到拯救,只剩下这一线希望了。那天,德军又前推进了 20 公里,曼施坦因当时叫嚣“毛子已经无法阻止我了!”并用无线电向保卢斯拍去了电报,这份电报是那样的振奋人心:“请相信,胜利就在眼前!”

截止 12 月 19 日,这支自称为“同死神赛跑”的援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的最后一条天然屏障——米什科瓦河,并且成功地在河北占领了一个桥头堡。这里距斯大林格勒只有 45公里。第六集团军被围部队信心大增——他们已经听到远程火炮的轰鸣声了。每个人都确信,解放的时刻就在眼前。对于那些身陷包围圈的士兵们来说,能够继续战斗下去的动力是希特勒的诺言:“他将竭尽全力解救他们”。实际上也是如此,正如安东尼·比弗所记载的那样,士兵们对口粮的急剧减少丝毫没有怨言,因为大家都相信希特勒。

现在,大炮的轰鸣声既是明证!有一次,一名德国将军到前线去视察,看到一名哨兵正在侧耳倾听。“听啊,将军阁下,”他说,“那一定是增援我们的军队来了。”德国将军深受感动。“一名普通德国士兵的信念,居然如此温暖人心。”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论。按照计划,第六集团军由里边向外突围,撕开托尔布欣第 57 集团军的封锁(这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与霍特会师,但保卢斯将军决定,只有在援救部队接近到 20 公里时,他的部队才能开始突围。因此,他只能以焦急地等待外面的战斗早日结束。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26 02:21不是圣诞节的原因,是电脑坏了 开始坏显示器 后来主机也崩了。现在显示器都是借朋友的。马利诺夫斯基的回忆录刚到手,还未读。所以,明晚再写.....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27 10:55

万司令,你的标题是纵论二战全史,那太平洋战争你会不会写啊?还是只写欧洲战场?

~~~~~~~~~~~~~~~~~~~~~~~~~~~~~~~~~~~~~~~~~~~~~~~

~~~~~~~~~~~~~~~~~~~~~不写太平洋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27 17:28第六集团军群为什么不配合曼帅的救援,里应外合.

非要做在哪里等人家救他啊另外,曼帅对自己部队的进攻顶点的不能正确估计吗?如果感觉部队无法在前进一步,那就应该提前告知 6 集团军.两军合力!!最后突围路线的选择,我认为是不是选择最近的路线,因为解救是一场战役,而不是一次小的战斗,敌人是有时间增强兵力的.难以达到突袭的目的

部队是开始最强,不如把最强的顶点砸在最短的路上.

LZ,请问曼帅有没有在罗马尼亚兵团方面实施佯攻,这对成功也很关键.

楼主记得回我哦

~~~~~~~~~~~~~~~~~~~~~~~~~~~~~~~~~~~~~~~~~~~~~~~~~~~~~~~~~~~~~~~~~~~~~

两军合力的问题后文既答,今天要陪机枪手逛街,晚上回来就写。最后一个问题问得好,曼帅确实在齐尔斯卡亚这条捷径实施佯攻,主要是动用第 48 装甲军的残部。不过对面是苏第 5 坦克集团军和第 5 突击集团军,于是双方又打成了平手。既:苏军无法清除桥头堡,德军也无法前进一步。

所以有些资料把曼斯坦因的解围行动描绘成钳形攻势是说得通的。 关于线路选择的问题,其实我也觉得走捷径更好,即:将 48、57 装甲军合兵一处,用力砸过去。科捷利尼科沃 140 公里的突围路程对第六集团军显然是太苛刻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28 04:06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28 04:29

连载 446

近卫第 2 集团军

曼斯坦因的救援,似乎可以嗅出点儿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味道。在包围圈外,他非常紧张,为了填补前线的缺额,连警卫营都冲了,以致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连哨兵都没有,全换成了清一色的俄国人。(俄国人为德国人放哨……)

在包围圈内,保卢斯却淡定得要死。在这命运攸关的时刻,最让人震惊的是保卢斯将军的无动于衷。事实上,他哪怕组织炮兵向苏军阵地打几发炮弹,也比干等着什么不做要强——显而易见的道理,这时保卢斯应当主动攻击苏军,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防止他们集中优势兵力来对付第 57 坦克军。当时,身处第 51 集团军司令部的赫鲁晓夫政委承认,在敌人进攻之前,他就没有组织一支机械化部队前去迎战,眼看两路敌军会师在即,倘若保卢斯不顾一切地向南部突围,“那么他肯定会冲破封锁……是希特勒的愚蠢帮了大忙!!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使装备精良、兵强马壮的保卢斯集群无所作为。他们在那儿坐等援兵,而这时我们采取措施,加固了包围圈”。

终于…天枰上最后一根稻草压过来了。千钧一发之际,同时身处第 51 集团军司令部的华西列夫斯基迅速意识到叶廖缅科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他正好陪同赫鲁晓夫下部队视察……)。他认为,要想有效地粉碎敌人对保卢斯集团军的营救,就必须阻挡住霍特军队前进的步伐。为了不浪费一点儿时间,他决定先斩后奏——因为怎么也要不通斯大林的电话。于是他立即与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取得联系,命令他交出马利诺夫斯基第近卫 2 集团军前去支援叶廖缅科,以阻止曼斯坦因的进攻。

这个出乎意料的决定令刚下火车的马利诺夫斯基大感意外,因为他最初接到的任务是:“配合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实施围歼保卢斯的“指环”行动”。 罗科索夫斯基对这样的安排非常不满,以致在很多年后,他不止一次的提及此事:“不论怎么说,华西列夫斯基同志当时的意见是错误的。我和第 2 近卫集团军完全能够在曼斯坦因接近之前,就把保卢斯又饿又冻的几个师吃掉!”因此,他坚持不交出第 2 近卫集团军,甚至还试图说服斯大林站到自己一边来。

12 月 13 日,斯大林在同时听取了他俩的汇报后,无条件地站在了华西列夫斯基一边。他亲自打电话通知罗科索夫斯基,说他“完全赞同华西列夫斯基所申述的理由”——因为叶廖缅科的确无法单独击退敌人。并说,在目前情势下,用第 2 近卫集团军对付被围敌人的决定是大胆的,这个进攻过于冒险。因此,“指环”行动必须暂缓实施。斯大林在指令中强调:“近卫军团应以急行军的方式,迅速向南部转移,部署在第 51 集团军各师后方,迎击霍特第 4 装甲集团军!”

(2)

现在,马利诺夫斯基同志翻身的机会终于来了!近卫第2 集团军大约有 90000 名士兵,齐装满员。由两个步兵军和一个机械化军组成(近卫第 1、第 13 步兵军及近卫第 2 机械化军)。在马利诺夫斯基将军率领下,强大的近卫军团开始了二战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乾坤大挪移”。冒着零下 20 几度的严寒,他率领部队以奇迹般的速度,星夜兼程,强行军 240公里!抢在德军会师之前赶到了最后一条水屏障——米什科瓦河。此时,德军第 6 装甲师刚刚在河北建立了一个桥头堡,由于损失非常轻微,霍特将军感到继续向斯大林格勒推进是可行的——算上直线距离,他们距被围部队不足 40 公里了!

然而,近卫第 2 集团军的及时抵达毁掉了一切。12 月19 日,苏第 51 集团军在得到率先进入阵地的近卫第 3 步兵师和近卫第 38 步兵师的加强后,士气大增,立刻转入反攻。

苏军不顾一切伤亡,用血肉之躯与第 6 装甲师硬碰。在德军高炮、地炮和坦克的火力下,苏军伤亡惨重,经 9 小时激战,他们被迫撤退。

第二天,苏军再度卷土重来,德军也不顾一切地向前硬闯。可是,苏军的抵抗是那样的顽强,火力又是那样的猛烈,以致使它寸步难行。双方坦克在 1500 米的距离上对射——24 辆装备 75mm 口径炮的Ⅳ号坦克与装备 76.2mm 口径的T-34 对抗。双方再度打成了平手,即:苏军无法撼动桥头堡,德军也无法前进一步。双方都蒙受了重大损失。

不过,时间对苏军是有利的,因为近卫第 2 集团军的后续部队正在陆续抵达。换言之,苏军受到损失还可以补上,德军却无法补充。他们的兵力在减少,但毫无增援希望。据第6装甲师战史记载,光是第11装甲团就损失了35名军官和400名士兵。他们估计,第11装甲团要对付约400苏军坦克(实际为 600 辆)。而此时,他们只剩下 153 辆坦克了——其中 75 辆还是毫无用处的Ⅲ号坦克。这种坦克射杀苏联步兵还算不错,但一遇上 T-34,就彻底瞎抓了。

当然了,马利诺夫斯基同志也有难言之隐。他在回忆录中反复强调,我们的坦克虽多,但经过强行军后,储油槽里只剩下 1/4 的油了。怎么办才好呢?马利诺夫斯基灵机一动,下令所有坦克卸下伪装,把它们全部开到高地上去,整整齐齐地码成一排。马利诺夫斯基这样解释道:“我就是要让他们看看,如果执意前进会碰到些什么!”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28 04:32

虎豹什么时候能登场啊,德军不会还用着 3 号 4 号吧

~~~~~~~~~~~~~~~~~~~~~~~~~~~~~~~~~~~~~~~~~~~~~~~

~~~~~~~~~哈尔科夫反击战有 503 老虎营,豹子要到库尔斯克去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28 04:33

快到第六集团军覆灭了。

~~~~~~~~~~~~~~~~~~~~~~~~~~~~~~~~~~~~~~~~~~~~~~~~~~~~~~~~~~~~~~~~~~~~~~

还有一段时间,保卢斯这个乌龟壳可硬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29 21:13

找到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30 01:49

连载 447

最后的机会?

—— 代号“小土星”

于是,战斗再次打成了僵局。尽管苏联的文献资料狂吹马利诺夫斯基同志居功至伟,说他“在险恶的战斗中,成功地阻止了顿河集团军群的进攻……”。但事实上,在接下来的 36 个小时里,由于缺乏汽油,马利诺夫斯基同志什么也干不了。“米什科瓦河桥头堡”仍然被德军牢牢控制。

可是,曼斯坦因不可能坚守这个桥头堡太长时间。当进攻在距斯大林格勒 40 公里处陷于停顿时,所有人都很快认识到,这次进攻就算到此为止了(除非有新的增援部队达到)。

只有希特勒不以为然,他告诉蔡茨勒,“德军肯定还会继续前进的”,因为他相信曼斯坦因。实际上,德军没有再前进一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冬季风暴”的失败。只有 40 公里呐!!照理说,保卢斯应该积极配合,里应外合才是。

但问题是,他为何没有这样做呢?据德国人自己的说法,第六集团军确实准备了一支由胡贝将军(第 14 装甲军军长)指挥的突围部队以配合“冬季风暴”行动。这支部队拥有 70辆坦克,全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但是,他们的燃料情况十分令人不满——空运效率太差,致使这支装甲部队拥有的燃料只够开 20 公里。这意味着霍特的部队必须打到布西诺夫卡村附近的高地。只有这样,保卢斯才肯突围。(这也是为什么保卢斯强调救援部队在接近 20 公里时,才开始突围的原因所在)

有些人肯定会说了,看吧,保卢斯还是优柔寡断。就算只能走 20 公里,也要试一试嘛。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想过没有,剩下的 20 公里怎么办?安东尼 比弗在他的著作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没有坦克掩护,他写道:“俄国人将会像猎兔一般地打死冻得半死的士兵”。因为第六集团军的士兵虚弱得根本无法徒步穿越雪地,更不用说冻得硬邦邦的冰层了 ——况且还要背上沉重的武器和弹药。

因此,第六集团军司令部估计,考虑到重新系统地整编、从其他防线上逐渐撤下部队,以及采取必要的策略来迷惑敌人,大约需要 5 天的时间,第六集团军才能实施代号“雷鸣”的突围行动。此外,还需要空运大约 1000 吨的粮食和燃料。

人们总说保卢斯怎么怎么,却独独忘了此时的曼斯坦因也很犹豫不决,他所撰写的回忆录矛盾重重,甚至有些无法自圆其说。在 12 月 19 日—22 日这命运攸关的几天里,保卢斯日益感受到上面没有及时把正在发生的实情告诉他们。曼施泰因只是通过他的参谋长通知他,“整个形势没有变化……”

12 月 19 日,保卢斯询问他是否可以开始为“雷鸣”作准备时,曼斯坦因的回答就更加模棱两可了——他只简短地答复道:“等今晚联系再说……”12 月 23 日,保卢斯再度询问“可否开始突围时”,曼斯坦因回答说,“今天我不能把全部权力给你,但我希望明天能作出决定。”

总而言之,我们完全可以更加“不怀好意”地去揣摩曼斯坦因的心理,得出的结论是:他不敢承担责任,于是把决定权抛给了保卢斯。

但是了解保卢斯的人都知道,以他的性格和特点,怎么敢违背元首和曼斯坦因的意志而擅自行动呢?值得指出的是,至始至终,希特勒都是反对突围的。他的想法乐观而又不切合实际。即:打通走廊后,物资源源不断流向第六集团军,坚持斯大林格勒桥头堡到来年开春。那个所谓的“雷鸣”突围,不过是顿河集团军群暗地里计划出来的产物(希特勒知道此事估计曼斯坦因要掉脑袋)。换句话说,突围成功了,一切好商量,希特勒也许会宽恕他们。一旦突围失败,希特勒会饶过他吗?曼斯坦因在回忆录中的一句话完全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他这样写道:“我要救出的是一个完整的第六集团军,而不是一个残渣!”

当然了,曼斯坦因马上就会意识到,不突围,其实也有不突围的好处(多亏保卢斯没突围!)——就在两军相聚 40公里,而无法汇合的时候。苏联的“小土星”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1942 年 12 月 16 日,在遥远的南方,沉寂已久的红军西南方面军的 3 个集团军,在 350 辆坦克的掩护下,扑向由意大利盟军掩护的狭长防区,同时猛烈打击齐尔河沿岸的第 48装甲军。苏军大批坦克和步兵部队冲入意军防线,打开了一个 150 公里宽的突破口,并通过这个突破口,迅速向南面的罗斯托夫推进。意大利人怎么会是俄国人的对手呢?他们鼓起勇气打了两天,崩溃了……22 万意大利官兵仓皇溃逃,将顿河集团军群的翼侧完全暴露在苏军面前。

至此,一切营救行动都是枉然了…随着三支苏军部队对顿河集团军群后方的进攻,“小土星”行动已彻底撕碎了轴心国的南俄战线。曼斯坦因完全清楚(尽管他的良心备受煎熬),第六集团军已经完蛋了。现在的问题已不再是能不能拯救第六集团军了,而是自救。据曼斯坦因估计,红军用以围困第六集团军的有 90 个大单位(也就是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合计 49 个师)。假使第 6 集团军突围或者投降,那么这 49 个师就会像潮水一样被释放出来。届时,顿河集团军群和整个南翼的处境将不堪设想。如果真这样,完蛋的不仅仅是第六集团军这么简单了:顿河集团军群、包括深入高加索地区的德国“A 集团军群”就将整个被包围。

所以,第六集团军更不能突围了。他应该牺牲自己,挽救别人。为争取而后的胜利奠定基础。空军上将里希特霍芬的言论一针见血,他说:“对第六集团军而言,这意味着抛弃和谋杀”——她是一个被曼斯坦因出卖的集团军。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30 02:01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2%2F30%2Fmiddle%2F84259236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无论怎么说,“小土星”是一个优秀的军事计划(见图)。

这完全是华西列夫斯基的功劳。当曼斯坦因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正面上去的时候,他就可以放心地捶打顿河集团军群的侧翼了。而曼斯坦因的反应简单而又有效,即:弃车保帅。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30 02:48感冒了,本说再更新一章的。实在不行了 ,睡觉先。。。。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30 11:40

意大利这个道友明显不可靠啊,

德国人怎么能信他,可以掉换一下,

意大利先去冲一下斯大林格勒,

消耗敌人,差不多了再一拥而上,

比让他们防守侧翼挨打强,更何况也防不住

~~~~~~~~~~~~~~~~~~~~~~~~~~~~~~~~~~~~~~~~~~~~~~~~~~~~~~~~~~~~~~~~~~~~~

顿河中游这一线总得有军队看守,意大利人不在那里,就无兵可派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30 11:48

另外,再过一个月匈牙利第2集团军也要遭殃了。苏军是一个一个挨着挨着来。德国盟军太没战斗力了,一碰上准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30 12:19

作者:稻草人 Sky1987 回复日期:2011-12-29 01:27:06回复

楼主你好,能否推荐个类似于你写的这种纪录片

~~~~~~~~~~~~~~~~~~~~~~~~~~~~~~~~~~~~~~~~~~~~~~~ /~~~~~~~~~~~~~~ (伟大的卫国战争)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