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更是成为了邮差的交通工具,我们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骑自行车的邮差。邮递员是中国最早大批使用自行车职业。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17%2F42579664_53250090.jpg{EIMAGE}

100 年前经过武汉的自行车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17%2F42579720_53250090.jpg{EIMAGE}南京邮局前的邮差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01:11当时在上海、青岛等地出现了同业公会,例如上海橡皮五金车料同业公会、上海脚踏车贩制同业公会等,当时自行车繁盛可见一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青岛的一家自行车公司创建了,成为我国自行车工业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一些华人也逐步自主创办了自行车零配件的制造工场,有生产前叉的王发兴工厂,有进口钢管接头的大兴车行等。1930 年,有华商聘请了日本的技师,组装了“红马”与“白马”牌的最早国产自行车。虽然其中一些部件是进口于国外,但仍为我国的自行车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931 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把自行车运动列为中学体育课的野外活动项目。1936 年又列为大学体育教材大纲十二类之一,在该年,旧中国第六届运动会上,在田径中进行了第一次自行车表演。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17%2F42579754_53250090.jpg{EIMAGE}

1935 年全国自行车比赛女子组冠军上海女子汪爱先

同年(1936),日商投资建起了“昌和工厂”(后来的天津自行车厂),这是中国第一家自行车厂,生产“铁锚牌”自行车,一律的国防绿颜色,26 英寸规格。 1940 年秋,上海永久的前身昌和制作所在上海开业了,该厂生产规格为 26英寸,黑色油漆的“铁锚牌”自行车,年产自行车 3000 辆左右。抗战胜利后,天津和上海的这两家自行车被国民政府接收。在天津,“铁锚”改成了“中字”,当年就月产 500 辆,第二年月产 700 辆,小有规模。在上海,“铁锚”改成了“扳手”,生产规模也非常可观。解放前夕的 1948 年,上海全市拥有自行车 23 万辆,自行车之繁盛可见一斑。建国后,这两家自行车厂成为中国自行车的基础,天津自行车厂生产飞鸽牌自行车,上海自行车厂生产永久牌自行车。“永久”、“飞鸽”等品牌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引领了几代国人的自行车消费时尚,开创并演绎了中国自行车行业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自行车王国”,天津自行车厂已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厂家,飞鸽占据着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并畅销国外。我们可曾记得民国时期的铁锚,可曾记得当年的“中字”、“扳手”。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17%2F42579767_53250090.jpg{EIMAGE}

民国时期的车牌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17%2F42579787_53250090.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01:14

终于更新完了,老农写了一晚上,今天三更,老农还算勤奋吧,挺欣慰的。希望大家能喜欢,同时谢谢“请还历史真实 ”等兄弟的关注,感觉挺累的,睡了,顺便再鄙视下那些无故歪楼、刷屏的毛毛们。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01:15

@wbd333666 2011-10-17 00:45:02

@两肉一菜 2011-09-15 14:48:19

来看老农版教科书

----------------------------- 老农的这也算教科书吧,不过但愿正确的多,不要是糊弄人的吧?

----------------------------- 我这可不敢称教科书,只不过博大家谈笑而已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01:16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17 00:19:21

还有 12 分钟,静候楼主哈

----------------------------- 更新啦,累死老农了,今天更新的多,谢谢真实兄的支持,老农要休息了,安安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01:17

@北洋旗舰 2011-10-16 21:59:31

作者:中国军2回复日期:2011-10-1620:59:40回复作者:北洋旗舰回复日期:2011-10-1214:23:23回复

......

----------------------------- 北洋兄莫要理他们,无视之就好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01:18

@袁德靓 2011-10-16 19:33:55

感谢楼主的辛勤劳动,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 不辛苦,老农还要感谢大家的支持 O(∩_∩)O~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01:22发现天涯上毛毛巨多,都是精英级怪物,不好刷啊,就是不知道他们宝物怎么分配。

发现天涯上毛毛巨多,都是精英级怪物,不好刷啊,就是不知道他们宝物怎么分配。

发现天涯上毛毛巨多,都是精英级怪物,不好刷啊,就是不知道他们宝物怎么分配。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11:16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0-17 11:10:34

怎么会这样了?老农,你的贴子怎么成了战争?

......

-----------------------------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位网络评论员,刷屏,谩骂,乱贴图,肆意歪楼,我是无语,可能是今年任务重,把他分到我这帖子了吧,每天让人堵心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11:17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0-17 11:10:34

怎么会这样了?老农,你的贴子怎么成了战争?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位网络评论员,刷屏,谩骂,乱贴图,肆意歪楼,我是无语,可能是今年任务重,把他分到我这帖子了吧,每天让人堵心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11:18

@刁民很郁闷 2011-10-17 11:11:50

@我是锉儿他老爹 2011-10-17 10:53:54

第四卷 寄托有时便是断送

一 一个母亲遇见另一个母亲

----------------------------------------------- ---------------------------------

本世纪的最初二十五年中,在巴黎附近的孟费郿地方有一家大致象饭店那样的客店,现在已经不在了。这客店是名叫...........

----------------------------- 刁民兄不必理会他们,他们都是疯子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11:19

@岳飞在此 2011-10-17 11:13:18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0-17 11:10:34

怎么会这样了?老农,你的贴子怎么成了战争?

......

----------------------------- 岳飞兄不必理会他们,他们是泼妇哎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12:47

刷屏谩骂都没有人管,不知道举报和投诉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13:20

刚才看了一篇《水军攻略》感触挺深,贴出来跟大家分享下

水军攻略

对网络水军(简称五毛)的看法和战法研究。

不知何时,在重大影响事件中,网络水军开始横行,这些水军,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看法,为的只是那五毛钱,出卖自己的灵魂,践踏公众思想,混淆公众视听,挑战公众心理底线。引来很多理性友人的强烈不满,去又无法应对,下面,就我个人的总结供大家参考应用。

(一) 水军的常用战法

(1) 反其道而行。大家所支持的,必定是他们反对的不想看到的,所以,他们常常提出不同意见,理由简单粗暴,或者没有理由,甚至理由及其超出常规。

(2) 谩骂围攻。因为很多时候,水军的观点极其缺乏事实理论依据,又要引起关注,所以极尽谩骂之能事,成群结队的谩骂,弄的大家群情激奋,进而转移对事件的关注,掉入骂局,水军目的达到。

(3) 无中生有。本来没有的事,水军靠着人多嘴杂,把假的炒作成真的,从而达到主子的目的。

(二) 如何应对水军的各类战法(1) 水军反其道而行的目的,就是想引起大家的关注,在你认真积极回复他们帖子的时候,你就在无形中帮了水军的大忙,帮着他们不停的把帖子翻到第一页,而你的建议和看法,根本不是他们要关注和思考的。所以,对于你认为是水军的帖子,永远都不要回复,此法则破。

(2) 无礼谩骂的目的,是为了影响你的心情,进而影响你的正常思考,一旦你开始在意他们的辱骂,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你已经停止了你的理性思考。 对于水军的无礼谩骂,视而不见、充耳未闻,继续你的思考。此法则破。

(3) 无中生有的目的,是为了用新的信息来冲击老的信息,达到信息覆盖的效果,这个方法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事实理论依据,水军们不可能为了一个虚假信息,去做一系列的假东西来支持这个信息,投入过大,技术难度大。

(三) 效果(1) 对不同观点,不予回复,不予抨击,只顶支持的帖子,只在理性分析的帖子里发表见解,时间久了,水军的帖子就会沉下去,水军为了让帖子浮出来,就要增加时间和人力的投入,慢慢的只有水军跟帖,我们也可以真的看出哪些人是水军的主力。

(2) 你越是思考,水军越是害怕,应对谩骂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你的思考,给予谩骂最狠的打击,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亮的只是唯利是图的水军们的心灵。

(3) 假的东西,经不起推敲,只要你稍微花店时间,认真推敲一下,搜集些资料分析一下,假的东西立马就现行了,最好的莫过于你把自己分析的过程也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依据第一条建议操作,水军的机会和市场会越来越小,我们的网络世界会越来越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虚伪的水军在愤怒中永远的沉寂掉

所以我决定不在回复水军的帖子,也不会理你们,无视之,顺便最后鄙视下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13:22

刚才看了一篇《水军攻略》感触挺深,贴出来跟大家分享下

水军攻略

对网络水军(简称五毛)的看法和战法研究。

不知何时,在重大影响事件中,网络水军开始横行,这些水军,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看法,为的只是那五毛钱,出卖自己的灵魂,践踏公众思想,混淆公众视听,挑战公众心理底线。引来很多理性友人的强烈不满,去又无法应对,下面,就我个人的总结供大家参考应用。

(一) 水军的常用战法

(1) 反其道而行。大家所支持的,必定是他们反对的不想看到的,所以,他们常常提出不同意见,理由简单粗暴,或者没有理由,甚至理由及其超出常规。

(2) 谩骂围攻。因为很多时候,水军的观点极其缺乏事实理论依据,又要引起关注,所以极尽谩骂之能事,成群结队的谩骂,弄的大家群情激奋,进而转移对事件的关注,掉入骂局,水军目的达到。

(3) 无中生有。本来没有的事,水军靠着人多嘴杂,把假的炒作成真的,从而达到主子的目的。

(二) 如何应对水军的各类战法(1) 水军反其道而行的目的,就是想引起大家的关注,在你认真积极回复他们帖子的时候,你就在无形中帮了水军的大忙,帮着他们不停的把帖子翻到第一页,而你的建议和看法,根本不是他们要关注和思考的。所以,对于你认为是水军的帖子,永远都不要回复,此法则破。

(2) 无礼谩骂的目的,是为了影响你的心情,进而影响你的正常思考,一旦你开始在意他们的辱骂,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你已经停止了你的理性思考。 对于水军的无礼谩骂,视而不见、充耳未闻,继续你的思考。此法则破。

(3) 无中生有的目的,是为了用新的信息来冲击老的信息,达到信息覆盖的效果,这个方法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事实理论依据,水军们不可能为了一个虚假信息,去做一系列的假东西来支持这个信息,投入过大,技术难度大。

(三) 效果(1) 对不同观点,不予回复,不予抨击,只顶支持的帖子,只在理性分析的帖子里发表见解,时间久了,水军的帖子就会沉下去,水军为了让帖子浮出来,就要增加时间和人力的投入,慢慢的只有水军跟帖,我们也可以真的看出哪些人是水军的主力。

(2) 你越是思考,水军越是害怕,应对谩骂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你的思考,给予谩骂最狠的打击,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亮的只是唯利是图的水军们的心灵。

(3) 假的东西,经不起推敲,只要你稍微花店时间,认真推敲一下,搜集些资料分析一下,假的东西立马就现行了,最好的莫过于你把自己分析的过程也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依据第一条建议操作,水军的机会和市场会越来越小,我们的网络世界会越来越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虚伪的水军在愤怒中永远的沉寂掉

所以我决定不在回复水军的帖子,也不会理你们,无视之,顺便最后鄙视下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20:46

电扇,这种家用电器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电风扇究竟是谁发明的,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相关的资料了。也许大家不知道,在清朝时曾出现了手摇的风扇,他的创始人是雍正。

根据内务府档案,雍正刚即位的第二年夏天就让工部制造过一批手摇风扇,而且是用铁片做的扇叶,除了没有电机,已经很接近我们现在常用的立式电风扇了。这些风扇没有有电机,结构简单,只有几片扇叶、一个转轮、一个把手、一个基座而已。到乾隆的时候,风扇有了很大改善。乾隆让太监宫女做动力,站在风扇后面,抓着把手,像后来的日本放映师操作手摇放映机给末代皇帝放电影那样,均匀而有力地摇着,让扇叶呼呼呼地转起来,乾隆则半躺在风扇前面很舒服地受风。 此外,乾隆比雍正更有创意,他发明了水激式风扇——大概在乾隆九年,乾隆下旨在圆明园某宫引入流水,从宫墙外哗哗流入,绕室一圈再哗哗地流出去,入口处则安一风扇,以水流为动力驱动。完了一试,果然好使,有风有水,清凉无比,乾隆高兴极了,御制《水木明瑟词》:“以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冷冷瑟瑟,非丝非竹,……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他在为自己的创意而骄傲。事实上,康乾的电扇只能算“奇技淫巧”,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电扇,是风扇。我们今天经常用的电扇是从西方传来的。

据说,1882 年,美国纽约的克罗卡日卡齐斯发动机厂的主任技师休伊•斯卡茨•霍伊拉,最早发明了商品化的电风扇。第二年,该厂开始批量生产,当时的电扇,是只有两片扇叶的台式电风扇。1908 年,美国的埃克发动机及电气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最早的齿轮驱动左右摇头的电风扇。这种电风扇防止了不必要的三百六十度转头送风,而成为以后销售的主流。

中国接触电风扇也是比较早的,据记载,1897 年天津的利顺德饭店从欧洲进口了一台大马力发电机并用发电机驱动了电扇,这可能是我国最早接触的 “电风扇”。1906 年美商慎昌洋行在杨树浦设厂生产电风扇。随后,欧美家用电器产品源源进入上海及中国其他大城市,市场上行销的电扇主要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生产的奇异牌。

{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17%2F42602124_53250090.jpg{EIMAGE}杨树浦的美商慎昌洋行

中国的电风扇制造似乎也并不落伍,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1914,杨济川仿照美国奇异电风扇,制成中国第一台电扇。1917 年,袁宗耀、杨济川、叶友才等筹资建立起华生电器制造厂(“华生华生”乃中华民族新生!永生!自力更生也!),开始制造限制电流表,输电变压器和电风扇等产品。1924 年,华生电器制造厂为合兴造船厂定制直流电风扇 100 余台,然后又生产交流电风扇 4000 余台,开始在上海地区销售,注册商标“华生牌”。1925 年,华生电器制造厂成批生产华生牌电扇。1926 年,开始生产 56 英寸吊扇。

由于质量好,华生牌电风扇畅销国内外,已经可以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上海造的GE牌电扇相抗衡,畅销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热带国家,在国内使得美国奇异风扇在中国市场上销量锐减,在中国市场步步后退,以至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华生电扇质量更要精益求精,宁可暂时减少产量,也不轻易降价,因此质量绝对有保障。截止 1929 年,华生厂的电扇、电器产品共获得 12 项最优等奖超等奖、金奖,并获得菲律宾"中华国货展览会金奖",以及泰国"中华商会国货陈列场奖凭"的殊荣,蜚声海内外。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17%2F42602156_53250090.jpg{EIMAGE}

华生电扇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17%2F42602211_53250090.jpg{EIMAGE}

华生电扇广告孙中山先生在华生风扇国内首次投入使用时,有感而发:今天讲堂里很热,我们不用人力,只用电气风扇,便可以解热。这件事如果事古人或者事乡下毫没智识的人看见了,一定以为是神 鬼从中摇动,所谓巧夺天工,对以这奇怪的风扇一定要祈祷下拜。现在大家虽然不明白电气风扇的详细构造,但是已经明白电磁吸 引的道理,因为由电能够吸引风扇,所以风扇能够转动,决不以为是很奇怪的事,难道古人的聪明不及我们吗?推论这个原因,就 是由于古人不知道科学,故不能发明风扇,不是古人没有本领,不能用风扇。

近来因为知道科学,能发明风扇所以大家便能够用这 种风扇来享清凉。(节选自民主主义第四讲)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17%2F42602180_53250090.jpg{EIMAGE}

老电扇1931 年 5 月,邹韬奋先生以“落霞”笔名撰写了一篇题为《创造中国电风扇的杨济川君》文章,在《生活》周刊第6 卷第 23-25 期连载,表彰“华生“创始人杨济川先生自励奋发的事迹。

抗战时期,华生在战火中内迁,在抗战中艰难挣扎。抗战胜利后,华生厂迁回上海逐步恢复元气。1946 年底华生厂正式复工,年产电扇约 1.5 万台,至 1948 年,电扇产量增至 3 万余台。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华生厂获得新生。一五期间。华生厂被列为重工业行业的重点企业加以扶植。1954年,华生厂实现公私合营。经过华生人百年的艰苦探索拼搏,华生已成为今天的上海华生电器有限公司。"华生"牌家用电器产品已从电风扇系列延伸发展到洗衣机、电冰箱、吸油烟机、电暖器、燃气灶具、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电磁炉、消毒柜、饮水机、食品加工器等多种系列家用电器产品。"华生"牌已成为国内家电行业中家喻户晓的百年品牌。

在现在的古旧物市场中,经常可以看到老“华生牌”电扇。当时,与上海“华生牌”电扇一起占领国内市场的国产品牌还有广州的“华通牌”与“大华牌” 。国产电扇初创时完全仿照美国产品,没有摇头装置,电扇开关统统设在电扇底座上。在后来的产品中,也做了相应的改进。这些电扇多以金属制成,所以它的分量非常重,有的甚至达到几十公斤,属于真材实料。老电风扇用料精良,扇叶、网罩及底座多用铜制,有些扇叶还是镏金的,一些风扇上还装有香水盒,设计得很“人性化”。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20:48

@袁德靓 2011-10-17 19:56:22楼主可向版主举报流氓恶意骚扰嘛!怎么这样听其捣乱?

-----------------------------

发站内信还是版务处理?反正举报了没有用,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22:49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0-17 21:49:24

举报多次,人家根本不理

----------------------------- 大家都明白的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23:11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0-17 21:49:24

举报多次,人家根本不理

-----------------------------

内部规则大致是:客人发布任务 0.7 元,毛毛们 0.25元,网站 0.45 元。估计现在价格下降了吧。曾经长沙曾推出了 0.5 元,创造了五角这个流行语,后来已经降至 0.1 元了,在这个物价上涨的时代,不多发帖他们确实不容易生存了。都不容易,所以我补举报了,也不处理了,人家也要生活。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23:12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0-17 21:49:24

举报多次,人家根本不理-----------------------------内部规则大致是:客人发布任务 0.7 元,毛毛们 0.25元,网站 0.45 元。估计现在价格下降了吧。曾经长沙曾推出了 0.5 元,创造了五角这个流行语,后来已经降至 0.1 元了,在这个物价上涨的时代,不多发帖他们确实不容易生存了。都不容易,所以我补举报了,也不处理了,人家也要生活。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7 23:13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0-17 23:10:32

睡觉前再顶下。

----------------------------- 欢迎云间兄啊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8 20:30今天没有毛毛捣乱,趁机在更新一节。接下来更新----旧中国的照相机,敬请关注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8 21:29

继续更新----------

照相机。谈到照相机我们先谈谈照相机技术。我国的照相机技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或者更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梦溪笔谈》中有这样一句话:“酋杂谓海翻塔影倒此妄说也,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意思是物与景经过小缝隙(针孔)影子肯定出现倒影,大海出现在天上、宝塔顶尖向下是很正常的事。

在国外,13 世纪,欧洲人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 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 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这些都是照相机工作的原理。

尽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发现了这些现象,但是,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却远远晚于这些技术,而且真正发明照相机的不是中国人。梦溪笔谈存卷

全世界公认摄影是法国 L•达盖尔发明的。

1839 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在尼埃普斯的显影概念基础上,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在此技术基础上制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相机,世界上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就这样诞生了;到了 1866 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 年美国伊斯门-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次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1906 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又发明了闪光灯;1913 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 135 照相机;从1925 年至 1938 年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达盖尔和他的相机大约是在 19 世纪中叶,西方的摄影技术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起随着传教、经商、办医、军事侵略等多种途径摄影术传入中国了。可以说我国接触摄影术、照相机还是比较早的。摄影术传入中国,首先在香港、广东,继之是上海、宁波、杭州等东南沿海城市出现,出现了大批照像馆、写真馆,有外国人办、有国人自己办的,也有“中外合资”办的。中国最早使用照相机的人,一是清皇朝皇亲国戚,二是京、津、沪、杭、宁波、广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馆人。罗元佑、赖阿芳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摄影师。中国第一张个拍照的应该是签订《南京条约》的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1844 年在澳门与法国进行商谈时,作为礼仪、曾向英、美、意、葡四国官员赠送他的肖像照片。1903 年清朝皇宫里裕勋龄就给慈禧拍过照,当然也给皇帝、太后其他皇亲国戚拍过照,有些照片虽过了 100 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场还流传很广,当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这些是清皇朝皇亲国戚们最早玩的相机,而老百姓当然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见了望远镜还叫千里眼,当然玩不上照相机了。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18%2F42631634_53250090.jpg{EIMAGE}

这张照片距今已是 160 多年,虽然模模糊糊,但是人像还算清晰:脸形瘦长、吊眼弯眉、额头闪亮、山羊胡子,这个人叫耆英,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位高权重的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卖国贼”。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8 22:50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0-18 22:10:29我国的照相机技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或者更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其中的我国的照相机技术是不是说对照相原理或现象的认识。

楼主加油。......

----------------------------- 是的,是这个意思,感谢师大兄的支持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8 23:23

@打羽毛球好累啊 2011-09-03 23:17:32

谁在@我?楼主会讲到中国人发明的第一台照相机吗?

----------------------------- 我已经写到了中国的照相机,让你久等了 O(∩_∩)O~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8 23:24

节目预告,明天播出照相机之下集,敬请关注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9 10:28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19 10:08:19呵呵,回头细数旧中国,顺便展览下新中国毛左的德性。

这个老锉儿意味深长啊

----------------------------- 这样算大约他们一天能挣十多块钱,就是不知道老板满意吗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9 10:45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19 10:41:28在网易上找到篇新闻,甚为有趣:http://news.163.com/10/0628/10/6A8QPFN200014AEE.html

重庆检察机关培训检察网络宣传与舆论引导人员

2010-06-28 10:32:00 来源: 正义网(北京)正义网重庆6 月 28 日电(记者沈义)近日,重庆市检察院举办的为期 4天的“重庆检察机关网络宣传与舆论引导专题培训班”顺利结束。市检察院党组成员、...........

-----------------------------

真不知道我的楼到底触动了他们的什么?似乎我并没有说什么不该说的,也许是他们心虚,惊弓之鸟,看见绳子就以为蛇。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这么整到底有什么意义?可悲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9 12:56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0-19 11:43:33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19 11:36:10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0-19 11:30:46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19 11:26:46作者:昔日的西南师大 回复日期:2011-10-19 11:21:20回复

......

-----------------------------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9 12:57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0-19 11:06:39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19 11:01:53呵呵,再往下搜,貌似各地都有不少网络舆论引导员呢。

我校友搞了一套软件,顺便借楼主宝地帮他们打个广告哈。

这套软件可以快速的寻找近期与其部门相关的新闻和评论。售价大约人民币 10 万元。

据说他们现在生意还不错。......

----------------------------- 软件只是一种工具,并无对错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9 12:58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0-19 11:14:44

报道顶贴。

本楼一如既往颇受 ff 关注呀

----------------------------- 居然放水淹楼,看来是无奈了吧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9 13:23

@我是锉儿他老爹 2011-10-19 13:14:28

@2 号首长 222 2011-10-19 13:10:58

楼主的目的是顶贴在天涯头条,顶的越多越好。

----------------------------- 如果楼主的目的果真如此,那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

我被置天涯头条的时候你们还没来过帖子,何谈此目的。

说实话,你们刷屏、谩骂我也心烦,后来也平静了,为了这些无意义的事情没有意思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9 13:30

@2 号首长 222 2011-10-19 13:09:18楼主到现在还没学会自省啊。其实,在这虚拟世界里,你应该很能体会到民国百姓的悲哀:没有强大自主的国防

---你无法关闭或筛选评论功能;没有替百姓说话撑腰的政

府---你投诉客服没理你;有国际友人替你呼吁---但背后是各种利益集团,各有各的目的。。。。。。

小楼大世界

-----------------------------

我不想回复你和上面那位的帖子,你们应该是一个 ID。

我感觉跟你们理论没有任何意义,你们就是来捣乱的,歪楼、刷屏、谩骂我不愿意理会你们,不要把你们自己装的好像我欺负你似地,也别整的好像我惹你们似地。有意思吗?这是我最后给你们的回复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9 14:04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0-19 13:31:52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0-19 13:23:52

@我是锉儿他老爹 2011-10-19 13:14:28

@2 号首长 222 2011-10-19 13:10:58

楼主的目的是顶贴在天涯头条,顶的越多越好。

......

-----------------------------

一切都让他随feng去吧,是fei功guo自有hou人说。

我等只是蝼 yi 草芥,淡然一笑,一切如过眼浮云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9 14:54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0-19 14:38:49

再说个事情吧。

前几年免费师范生实施之前,我极其反对。给教育部写了封信也如石沉大海。......

-----------------------------

我民国的教育已经写完,还没整理出来。追忆民国的教育让人感伤。估计很多人会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别的不敢说,民国的教育还是值得称道的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9 14:57

@最初荒凉 2011-10-19 14:52:43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0-19 14:38:49

再说个事情吧。

......

----------------------------- 现在的教育外表重于实质了,缺少那种本身应有的内涵和底蕴。教育、医疗等民生是国家的义务,国人的责任,也是国人最大的期盼和心愿,这才是最本质最迫切最现实的东西,可是我们却离这个底线越来越远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9 14:59

@贝里斯 2011 2011-10-19 14:25:06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19 11:29:03现在 5、60 岁以上的老毛左们其实没有看清楚,老毛在年轻一代当中,已经完全没有什么威信了,借毛上位,是不可服众的。

现在主流一直在淡化毛,淡化社资问题,他们想搞一种新型的理论,支持威权体系的一种理论。

----------------------------- 有道理,维护毛只是为了政权的合法性。

-----------------------------

很多东西不能写,只能靠大家自己悟了,其实要体现合法性要从孙中山入手,这个还是不说了,影响不好。这样是为什么高调几年辛亥和孙中山的原因。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9 17:16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19 16:28:52

@最初荒凉 2011-10-19 15:42:44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19 15:29:04

作者:最初荒凉回复日期:2011-10-1915:21:38回复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19 15:08:43......

----------------------------- 还缺少那份土壤,只能等待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9 17:17

@最初荒凉 2011-10-19 15:26:56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19 15:25:44

作者:最初荒凉回复日期:2011-10-1915:19:36回复

-----------------------------

从华为辞退门可以看出,有些企业的愿景不仅与社会,而且与个人的相冲突。......

----------------------------- 求同而存异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9 23:16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19 21:37:42

他好像是习惯 11、12 点更新呢其实看民国时期那些事,真还是能提升国人的自豪感的,只是国共之争这个问题太敏感了。

-----------------------------

今天有应酬回来晚了,让大家久等了。有时候经常忙,回来要写帖子,到十一二点才能写完,今天回来晚了,幸亏还有些草稿,一会儿在更新节。以后我会尽量早点更新的,看你和荒凉兄聊得很投机,其实我们都是性情中人,难得遇到几个谈得来的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19 23:33大约是在 19 世纪中叶,西方的摄影技术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起随着传教、经商、办医、军事侵略等多种途径摄影术传入中国了。可以说我国接触摄影术、照相机还是比较早的。摄影术传入中国,首先在香港、广东,继之是上海、宁波、杭州等东南沿海城市出现,出现了大批照像馆、写真馆,有外国人办、有国人自己办的,也有“中外合资”办的。中国最早使用照相机的人,一是清皇朝皇亲国戚,二是京、津、沪、杭、宁波、广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馆人。罗元佑、赖阿芳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摄影师。中国第一张个拍照的应该是签订《南京条约》的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1844 年在澳门与法国进行商谈时,作为礼仪、曾向英、美、意、葡四国官员赠送他的肖像照片。1903 年清朝皇宫里裕勋龄就给慈禧拍过照,当然也给皇帝、太后其他皇亲国戚拍过照,有些照片虽过了 100 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场还流传很广,当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这些是清皇朝皇亲国戚们最早玩的相机,而老百姓当然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见了望远镜还叫千里眼,当然玩不上照相机了。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19%2F42663521_53250090.jpg{EIMAGE}1900 八国联军侵略后,慈禧扮作观音菩萨,端坐在中间,右手拿着一挂串珠,左手放在膝盖上,身穿袈裟,头戴毗卢帽。在她身前有盛开的荷花,背后有丛竹、山石,在她左右两侧各站着一个人,都是头戴毗卢帽,身披袈裟,双手合十,手腕上挂着拂尘。据专家辨识左边的人很像是总管李莲英,右边的人可能是庆亲王的三格格。他们两个分别扮成善财童子和龙女。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中国人曾制造出过自己的相机。

广东南海人邹佰奇曾在 1844 年制成了中国第一架照相机并用于摄影。这位奇才通“经史子集”诸学,且“能荟萃中西之说而融会贯通”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对西方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和仪器制造等科学技术的研究造诣颇深,是我国近代科学先驱。26 岁时邹佰奇曾在光学的研究之中撰写了《摄影之器记》。书中详细记载了他通过实践“验之室中之云影,飞鸟之往来,而通其故。与阳燧倒影实为一理”。“因用镜取火,忽悟其能摄诸形色也。急闭窗穴板验之,引申触类而作是器”等制作摄影器的经历。在《摄影之器记》中还记载说:“变而更之以木为箱,中张白纸或白色玻璃,前面开孔安简,简口安镜而退进之,后面开窥孔,随意转移而观之,名曰摄影之器。”邹伯奇摄影器已具备了照相机的构造和摄影功能,是一台简易的照相机。在邹伯奇的散稿当中,有关摄影机的制作及光学,拍照成像的论述极为详细,还有玻璃底片的制作及药物配方。邹伯奇在摄影器上安装“收光”(即光圈)与“弹簧活动”(即快门)以及自制感光的玻璃底片,成为更加完善的照相机,拍照成像。他利用自己制造的照相机所拍的玻璃底片——自拍像,至今仍可清晰可见。

他的相机是独立制造的,与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很相似。邹伯奇撰写的《摄影之器记》成为世界最早的摄影文献之一,被世人称为“中国照相机之父”。

早在上世纪初,国内就有专门从事照相机制作的作坊。

各地的工匠都制造过木质座机和座机镜头。上海有两个小工场,一个业主名叫姚根森,约有职工 9—10 人,专门生产 6寸、8 寸和 12 寸木质座机的木架;另一个叫倪莲生,约有职工 1 0 余人,产品与姚根森相同。以—个专做木质另件。做金属另件的也有两家,一家叫曹桂记,有职职工 9 人;另—家叫宋贤初,有职工 3 人。木质件与金属件配合做出的座机是没有镜头的,镜头还是要依靠进口。大型木制座机多供照相馆室内使用,因价格比舶来品低廉,故颇受各地照相馆的欢迎。抗战前,上海就有一家"华一镜箱制造厂"大批量生产和销售一款"标准镜箱".(STANDARD).1924 年,曾留学日本的摄影家钱景华,研制出“三色一摄机”。 从 1925 年开始,经过 20 个月的苦心钻研,试制出可转动—周的“景华环象摄影机”.并几经改进,拍摄了长29 英寸,高 7.5 英十的山水照片;可供照相馆来拍摄几十人的合影,尤为相宜。当时国际上尚无这样高水平的相机。

故钱景华于获得特许专利后,即在上海静安寺路设“景华工厂”,开始生产环象摄影机。这种相机“对光简便,换输(胶片)容易,底片汇述准确.一切机关精密完备。即无经验之人,在数分钟内,可摄照—张”。但因以手工生产,成本 较高,国内市场有限,产品被迫削价出售,最终不得不关闭停产......"1932 年出版的上海《中华摄影杂志》刊出钱景华在上海华社所作的演讲稿,介绍“三色一摄机”的原理、构造和操作方法。由于得不到社会各方的关 注和支持.钱的这—创制,唯有用以自娱,而未能投入生产。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19%2F42663697_53250090.jpg{EIMAGE}

景华环象摄影机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19%2F42663568_53250090.jpg{EIMAGE}

1930 年,中国摄影大师郎静山出版了《人体摄影集》,同时他的人体摄影作品还在国际摄影沙龙中展出,中国人拍摄的人体摄影作品才第一次为世界所知。

邹佰奇、钱景华等人的照相机虽然昙花一现,但是也让国人无比骄傲自豪。中国真正的第一台量产照相机是国人自制相机--仙乐(SELO)牌照相机(1947-1948),又称“维纳氏•仙乐”。 说到仙乐,不能不提中国照相机工业第一人——郑崇兰先生,同时还有他的一句话“我开照相馆以后,发觉所用器材都是从外国进口,我想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买外国货。”正是他的人,他的话,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信念上的基础——国货当自强!他的精神却应该值得我们现在的相机工业建造者们代代相传。

“郑崇兰是我国早期的电影摄影师,年轻时曾跟外国商学习摄影技术。1927 年任上海天一影片公司摄影师,拍摄的主要影片有《女律师》、《白蛇传》等。之后又相继在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拍摄了多部影片。上海抗战爆发后,他与吴蔚云、朱今明等人共同研究制造“维纳氏”电影摄影机,并于1947 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架 35mm 电动有声电影摄影机,是古老的箱式照相机,总产量 200 多台。后在昆仑影片公司又首次用国产摄影机拍摄了故事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另外,仙乐还生产胶片,也就是胶卷,并曾在广告商进行刊载宣传。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