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1 21:00清朝后期,由于海禁的开放,葡萄酒的品种明显增多。
除国产葡萄酒外,还有多种进口酒。据《清稗类钞》:”葡萄酒为葡萄汁所制,外国输入甚多,有数种。不去皮者色赤,为赤葡萄酒,能除肠中障害。去皮者色白微黄,为白葡萄酒,能助肠之运动。别有一种葡萄,产西班牙,糖分极多,其酒无色透明,谓之甜葡萄酒。最宜病人,能令精神速复”。《清稗类钞》还记载了当时北京城有三种酒肆,一种为南酒店,一种为京酒店,还”有一种药酒店”,则为烧酒以花蒸成,其名极繁,如玫瑰露、茵陈露、苹果露、山楂露、葡萄露、五茄皮、莲花白之属。凡以花果所酿者,皆可名露。由此可知,当时的药酒店还出售白兰地酒。据清《西域闻见录》载:”深秋葡萄熟,酿酒极佳,饶有风味。”“其酿法纳果于翁,覆盖数日,待果烂发后,取以烧酒,一切无需面蘖。”这可是地道的葡萄蒸馏酒。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被打开,西方的葡萄酒流入中国,并迅速倾销中国市场。为打破外国人对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垄断,1892 年华侨张弼士出资 300 万两白银,在烟台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公司──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从西方引入了优良的葡萄品种,并引入了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贮酒容器从翁改为橡木桶,中国现代葡萄酒工业起步了。张弼士在烟台东山、西山购地近千亩,从欧洲及国内引进优质葡萄 120 余种,建成了国际名种葡萄基地。依据自办企业取名的惯例,取“昌裕兴隆”的“裕”字,再冠以张姓,“张裕”由此得名。1914 年,在南洋劝业会上和上海招商局于南京举办的商品陈列赛会上,张裕的白兰地、琼瑶浆、红葡萄酒等产品被授予最优等奖章。1915 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张裕送展的“可雅白兰地” 亮相国际舞台,引起了外国人的兴趣。对于他们而言中国的葡萄酒还闻所未闻。展会上,张弼士倒了一杯张裕可雅白兰地,向一位名叫莫纳的法国商人走去。莫纳先生漫不经心地摇晃着酒杯,不料那琥珀色液体弥漫出的酒香扑鼻而来,令他十分惊讶;泯上一口,醇厚的味道使他更觉陶醉。回味再三后,莫纳询问道:“此酒产自哪里?”张弼士悠然一笑,吐出四个字:“中国烟台。”在万国博览会评审委员会随后颁发的各类奖项中,产自中国烟台的“可雅白兰地”、“红萄萄”、“雷司令”、“琼瑶浆”(味美思)一举荣获最优等奖和 4 枚金质奖章,这是中国商品首次在国际上获此殊荣,“可雅白兰地”也因此而命名为“金奖白兰地”,成为驰名世界的名牌。从此,葡萄酒这种极品酒只属于西洋的历史被永远改写。孙中山先生曾为张裕题词“品重醴泉”,盛赞张裕产品质量极佳。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0%2Fphoto1%2F2011%2F11%2F21%2Fmiddle%2F81417205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可雅白兰地”获得万国博览会金奖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1%2F21%2Fmiddle%2F81417401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1910 年,天主教圣母文学总院为圣母文学会及全国各地天主教举行弥撒用酒而附设了葡萄酒厂,后来改为上义洋酒厂(中国十大葡萄酒品牌之一的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前身)。当时的葡萄由法国引入,种植在黑山扈。葡萄产量大了以后,除了生产葡萄酒外,还生产一些利口酒、白兰地、威士忌等。产品供应北京各大使馆、饭店和酒吧,颇受欢迎。
同时产品还销往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地,年产量约百吨。
1914 年,一个德国杂货商在青岛创立了一家葡萄酒作坊,后来该葡萄酒厂几经转手,被命名为美口酒厂,该厂就是著名的山东青岛葡萄酒厂。二战期间,该厂生产扩大,增加木桶容量达 10 万升,在上海、天津、东南亚等地设立代理店,大量外销。
1921 年,山西人张治平在山西建立山西清徐露酒厂,建厂之初曾购进法国设备并建有地窖,容器均为当地自制的瓷坛。产品有炼白酒、高红酒、白兰地、葡萄纯汁、葡萄烧酒等。抗战时期清徐沦陷,公司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仍未恢复元气,至 1949 年产量为 2.91 万吨。
1936 年,长白山葡萄酒厂(长白山酒业集团亲身)建立,是东北历史最悠久、中国近现代史最为辉煌和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山葡萄酒企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该企业,企业在战乱中挣扎,1949 年产量仅为 23 吨。
1938 年,日本人木下溪在吉林通化建立吉林通化葡萄酒厂,该厂 1941 年厂址变迁并扩大规模,年生产能力达到 70多吨,1943 年年产量达 100 吨。抗战胜利后,该厂被国民政府接管,由于连续的内战,该厂一直不景气,1949 年产量仅39 吨。
1949 年上述 6 家酒厂的总产量为 115 吨左右,其中吉林通化为39吨,长白山北京为20吨,山东烟台26.4吨,山东青岛 4.5 吨,山西清徐 2.9 吨,六个厂总计年产葡萄酒115.8 吨。建国后,这些葡萄酒厂获得扩建,承担起中国葡萄酒生产的重任。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4%2Fphoto2%2F2011%2F11%2F21%2Fmiddle%2F8141752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1 23:35
最近清冷了许多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0:09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2 09:59:27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21 23:35:03
最近清冷了许多呵呵
----------------------------- 我基本天天路过,呵呵
----------------------------- 我随时欢迎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2:08
@5whott 2011-11-22 11:26:53
@大宝虎 2011-11-22 01:09:47
7 中印战争,压倒性胜利,却把九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浙江省的领土拱手相让!丧权辱国的清廷,鸦片战争完败,也只是割让出去了弹丸之地的香港岛
试问,到底谁更是卖国贼?
————————————......
-----------------------------
中国的解密周期要比国外长,解密程度似乎也要低一些,有限度的小范围解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2:31
@知母 2011-11-22 12:12:34有时候写到那些先辈们的事迹经常会有一种想落泪的感伤。我这部作品已经写了很多了,每次写到动情处都会无限的感伤,甚至有种想落泪的感觉,有时候真怕自己会写不下去,希望大家不要忘记那些先辈和他们的事迹——————————————————————老农还真是纯情。不用感伤了,时也,命也,命途多舛而已,冷静做事吧。
-----------------------------
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是一个比较理性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谈不上,对底层人民有些同情,也许是因为自己也是草根阶层,也有一些对中国的未来的希冀。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3:48
@知母 2011-11-22 12:46:46有希冀,就难免失落,未必此时与彼时就迥异。但无所希冀,就沉沦,更难分此时与彼时。老农接触的材料多,认识得更深刻,感伤也深,越深越冷静工作越奉献。
-----------------------------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奉献谈不上,只希望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开心的谈文论史,一起开心的逛天涯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4:20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1-22 13:31:53
@大宝虎 2011-11-22 00:10:06
不造谣会死吗第一,自己看看人口统计去,按你所说三年死三千万,那么一年死一千万,而当时人口正常生老病死也就这个数,也就是说,这三年没人老死病死了,奇迹啊!
......
-----------------------------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征是出现频繁、但以区域性灾害为主。查阅中国的自然灾害记录可以发现,从 1949 年至 1958 年几乎年年有灾,有时灾情甚至十分严重。例如,1949 年长江、淮河、汉水、海河流域的各河流严重决口漫溢,水灾严重;1950 年察哈尔、绥远、内蒙古遭受旱灾,山东、平原和辽宁省遭受水灾;1952 年黄河下游、长江流域夏季乾旱,淮河上游和汉水流域夏秋多雨受涝;1953 年,长江以北大部份地区春夏少雨,辽河、松花江流域以及冀、鲁、豫盛夏多雨受涝,南方部份地区夏旱较重,北方低温冻害严重,台风造成了严重损失;1954 年长江、淮河出现大洪水,海河流域夏涝,黑、闽、两广地区出现旱灾;1955 年华南和西南地区有冬、春旱,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夏季京、津、冀、豫、皖降雨比往年多六成至一倍,河流漫溢、决口;1956 年夏秋在江南地区、秋季在黄河中上游及长江中上游少雨乾旱,而淮河、松花江流域洪灾严重,台风灾害也很严重;1957 年晋、内蒙西部春夏秋连旱,黄河到长江北岸夏秋季先涝后旱,江南盛夏乾旱,东北多雨受涝;1958年全国大部份地区春夏偏旱,黄河中游出现大洪水,**黄河大桥桥墩曾被洪水冲毁。 尽管这些年并非风调雨顺,但中国的粮食产量仍能逐年增加,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之后也同样没有多少风调雨顺的年份,持续性乾旱对农业影响很大,特别是 1971 年到 1981 年、1986 年到1988 年旱情最重,但这些灾情同样没有妨碍农业的增产,更没有造成全国性饥馑。相对而言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是我国比较风调雨顺的纪念,尤其是四川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大约发生在此前的五年前。此后,农业生产形势良好。至于其他的我就不说了,也不想说。你要不是非提我就不想揭这件事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4:29
@北洋旗舰 2011-11-22 13:16:54
作者:大宝虎回复日期:2011-11-2200:10:06回复
......
----------------------------- 这个论证很经典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4:30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1-22 14:17:54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22 13:48:27
@知母 2011-11-22 12:46:46有希冀,就难免失落,未必此时与彼时就迥异。但无所希冀,就沉沦,更难分此时与彼时。老农接触的材料多,认识得更深刻,感伤也深,越深越冷静工作越奉献。
-----------------------------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奉献谈不上,只希望与大家一起交...........
----------------------------- 谢谢云间兄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4:32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1-22 14:29:51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22 14:20:27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1-22 13:31:53
@大宝虎 2011-11-22 00:10:06
不造谣会死吗......
-----------------------------
工作性质所致,一录用给本教材学习一下就上岗了,培训都没组织,会打字会胡说八道就给开工资,精神病越严重工资越高,我怀疑他们说从精神病医院挑选的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4:34
@知母 2011-11-22 12:40:51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是一个比较理性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谈不上,对底层人民有些同情,也许是因为自己也是草根阶层,也有一些对中国的未来的希冀。
————————————————————————
好贴,我上网时间短,只能看一点点,但很感激楼主老农开此贴,扬我华夏风采。
-----------------------------
谢谢知母兄的关注,能有人安慰上只言片语让老农很欣慰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4:38
@月出东山之上 2011-11-22 11:33:26
毛奴就是动物,就当没有看见就可以了!
----------------------------- 动物也是有思想的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4:39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2 13:10:24
公信度缺失,道德沦落。
贪腐,弄权早已渗入根基。
就算树木参天,枝繁叶茂,也只是地表假象。
----------------------------- 能买光全世界的飞机,却买不起一辆校车;能把卫星送入太空,却造不好一座小桥;能给别国花数亿,却不肯建几所小学;一年能吃掉几十艘航母,却逼着孩子捐出午饭钱。
无话可说,强作欢颜。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8:41
人生三大事:种地、读书、上网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0:26
@喜悲同生 b 2011-11-22 20:21:45
跟天生就是奴隶的人讲自由,老农真是对牛弹琴了。
----------------------------- 牛也是一条生命,佛曰:“众生平等”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1:25
蔗糖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我国有着悠久的蔗糖生产历史。我国制糖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最早记载蔗浆被利用的为屈原的《楚辞招魂》,辞中有“腼鳖炮羔,有柘浆些”的记载。这里的“柘”经季羡林等学者考证即“甘蔗”,“柘浆”即甘蔗浆。在唐代以前人们主要通过甘蔗榨浆取汁为主,出现了初步加工的蔗汁、石蜜、蔗饴等糖类,甚至出现了粗制的红糖。唐后中国能生产质量更好的砂糖、糖霜。中国还引入印度的制糖法,糖质大大提高。嘉靖年间中国人发明了白糖,这是我国糖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曾对甘蔗种植技术作了重要的总结。
清末,我国的蔗糖业已经很兴盛。
近代蔗糖生产大约开始于甲午战争以后,1910 年,南洋华侨郭祯祥于福建漳州设立华祥制糖公司,以新法制糖。
1919 年由袁良、钱赏延等集资设立北京溥益实业公司,在山东设制糖厂和酒精厂,利用甜菜作原料,用双碳酸法制白糖,日产糖可达 50 吨,用糖密发酵法制酒精,每日可生产96%的酒精 7000 余磅。1920 年-1922 年,中国民族资本家曾先后在山东、东北、上海尝试办新式甜菜糖厂和粗糖精炼厂,但都失败了。1934 年,广东省农林局局长冯锐利用国际经济萧条的时机与美国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公司谈判,达成非常有利条件,建厂购置设备厂房的款项由美国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公司负责借贷融资,省银行担保,工厂生产后分 20 期偿还,建成“市头制炼处”, 这是中国内地首家现代化甘蔗制糖厂。1935 年,顺德糖厂(顺糖集团前身)投产,该厂是中国最老、也是最大的甘蔗制糖厂的中国第一家机械化甘蔗制糖厂,其设备由捷克引进,至今保存完好。
如今,顺糖集团的厂房内存放着近百年的老设备,令人吃惊的是这些老设备仍能使用,并生产出高品质的蔗糖,让人不禁感慨万千。1934 年至 1936 年,广东先后建成六间现代化蔗糖工厂,分别是市头糖厂、新造糖厂、顺德糖厂、惠阳糖厂、揭阳糖厂、东莞糖厂,这六间糖厂每日榨蔗能力共 7000吨,每日产糖能力 700 吨,酒精 1.5 万多升,独占了当时国内蔗糖的生产市场。以上几家糖厂集中在广东,广东是中国制糖基地。广东糖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济棠和冯锐,他们大力引导农民种植甘蔗,引进国外良种蔗种,并不断培育改良自己的甘蔗品种。在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两广地区的农民纷纷种植甘蔗,当时蔗农可向糖厂预约售蔗,也可向糖厂申请贷款种植糖蔗。冯锐还要求糖厂与农民直接联系,消除中间剥削。1936 年广东省植蔗面积达 4245 万亩,产量列全国前茅。此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当时的糖业复兴运动,这是中国制糖工业的骄傲。当时中国糖业生产、技术推广与教育科研是分不开的,当时岭南农科、中大农学院等对甘蔗培育、生产、改良、病虫害防治等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在各自的学院里都有自己的甘蔗实验基地。
抗战时期,广东等地的蔗糖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四川、广西等地的成为中国蔗糖生产的中心,大后方的制糖企业支撑着中国糖业生产,支援着前方的抗战和大后方人民的生活用糖。抗战胜利后,中国制糖业得到一定恢复。解放后,制糖厂多进行公私合营,成为中国蔗糖生产基础。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1%2Fphoto3%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97923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冯锐创办的东莞糖厂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9797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市头糖厂大批白糖准备外运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1:37
@易江山 2011-11-22 20:56:41
@大宝虎 2011-11-22 20:21:47
作者:北洋旗舰回复日期:2011-11-2213:16:54回复作者:大宝虎回复日期:2011-11-2200:10:06回复
......
----------------------------- 张学良晚年看了蒋的日记明白了,蒋不仅要抗日,而且有详尽的战略计划。西安事变只把原计划争取时间、积蓄力量的战略部署破坏,把全面抗日时间表提前。这除了对日本人有利,对中国人则是巨大的灾难——抗战的惨烈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他在纽约明确说发动西安事变是“闯了大祸”,自己是“罪人”。张也承认蒋没有下过那个不抵抗的命令。
张当时让出东北也是出于无奈,大军入关拥蒋,日本趁机夺取东北,显然当时不是开打时机。历史已经过去,谁是谁非也说不清楚了,留给后人去评述吧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1:42
@淮海迷鹿 2011-11-22 20:34:18
一直关注。初顶。惭愧。
----------------------------- 哪里,路过也是一种缘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00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1-22 22:14:42
聊到抗日了。
因为国民党失去了大陆,也失去了领导全民抗战所取得的荣耀。
好几天没来了,一定要留个言,告诉老农你没有踽踽独行。......
-----------------------------
谢谢师大兄,几天不见甚是想念,有你们在老农甚是欣慰,感觉到温暖和幸福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02
@大幻天空 2011-11-22 22:26:32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1-11-22 20:26:12回复
@喜悲同生 b 2011-11-22 20:21:45
跟天生就是奴隶的人讲自由,老农真是对牛弹琴了。
-----------------------------...... ----------------------------- 大宝虎跟一头公牛私奔了,没有了畜生谁耕田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03
@大幻天空 2011-11-22 22:44:53作者:云间城堡主人 回复日期:2011-11-22 13:31:53回复
@大宝虎 2011-11-22 00:10:06
......
----------------------------- 没文化,真可怕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06
@大幻天空 2011-11-22 22:17:35为了啪啪地打土共教科书有关旧中国一穷二白的洗脑教育的耳光,看,咱们的老农从土里刨出了铁钉,火柴,飞机残骸,潜艇模型,牙膏盒子,大师的三寸金莲,拍了几张照片,演了几场电影,告诉我们旧中国何等美好。
不信?请看美酒蜜糖。真是“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那么接下来端出的是什么呢?我相信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腌咸菜(和韩国泡菜一样风靡世界全球知名)。
......
-----------------------------
不知道为什么大宝虎和大幻天空总是一起出现,难道是巧合?还是马甲?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07
@喜悲同生 b 2011-11-22 21:49:48哈哈,奴才,估计这位是体质内的贵族,怪不得如此据高临下,有你们在,p 民想有尊严的活着那也真是个 p
----------------------------- 他们也是没有办法,他们也要挣钱养活自己,没有文化没有工作只能靠出卖灵魂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18
@喜悲同生 b 2011-11-22 23:14:26
老农平和理性,有大家的风范,呵呵
-----------------------------
岂敢,喜悲兄过誉了,老农只是一草根,平时种地、读书、上网,人生之三大事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20
@大幻天空 2011-11-22 23:15:17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发表日期:2011-11-22 23:06:00不知道为什么大宝虎和大幻天空总是一起出现,难道是巧合?还是马甲?
---------------
惭愧,那位大宝虎先生历史知识和逻辑推理比咱这种网络小混混强太多了,要是咱也有他的那种见识,何至于花拳绣腿净务虚的和您老玩猜猜猜?
......
----------------------------- 有马甲早骂你了,骂你这种人还用马甲吗?只是不想骂你而已。想骂你也会找人骂你,何必我来呢?你也太高抬你自己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21
@大幻天空 2011-11-22 23:19:10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1-11-22 23:07:58回复
@喜悲同生 b 2011-11-22 21:49:48哈哈,奴才,估计这位是体质内的贵族,怪不得如此据高临下,有你们在,p 民想有尊严的活着那也真是个 p
-----------------------------...... -----------------------------
估计你就是走火入魔那么来的吧,否则怎么会神经错乱?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22算了,懒得理你们,你们跟你们认真我就输了,眼不见心不烦,你们自娱自乐吧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34
@北洋旗舰 2011-11-22 23:23:59
作者:大幻天空回复日期:2011-11-2222:56:59回复作者:北洋旗舰 回复日期:2011-11-22 22:50:39
......
-----------------------------
北洋兄淡定,你跟他认真你就输了。跟一个疯子吵架,难道我们不是疯子吗?淡定,人不与狗争。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3 08:43
谢谢大家的支持,老农在这里向大家表示感谢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3 11:10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1-23 11:05:08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23 08:43:55
谢谢大家的支持,老农在这里向大家表示感谢
----------------------------- 这里人气依然这样高,lz 经营有方啊。
----------------------------- 让云间兄见笑了,这里被弄得乌烟瘴气的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3 11:53
@知母 2011-11-23 10:53:19
你说的蒋介石日记还有抗战的时机,我觉得大宝虎说的
有道理。
-----------------------------
1931 年,中日战争相对于中国而言,对中国极为不利。
当时中国完全没有做好对抗日本的准备,日本也没有完全做好全面入侵中国的准备。但 9.18 是一种日本入侵中国的一种试探,也是日本入侵中国的一种高涨的侵略野心。尽管9.18 据称是一部分激进的军官发动的,但是反应了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狂热和一种势头,此后愈演愈烈。尽管双方都没做好准备,但中国明显处于劣势,远没有做好准备。当时中国正处于大混战,几大军方激战,张率军南下拥蒋,可以说在蒋没有获胜之前,中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也没有人能阻止全国的力量去抗战。中国也没有任何抗战的底子,仅凭热血是赢不了的。张的入侵使得东北空虚,日军趁虚而入。
当大家醒过来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大家打得精疲力尽,完全没有力量对付日本。中国只能寄希望于英美,但英美自己都焦头烂额,对日本也无可奈何。尽管一些中国将领爆发了零星抗战,但中国尽量不去刺激日本,中国只能忍耐。蒋终于取得了国内的优势,有一定能力集中力量抗战,并一直试图聚集力量抵抗日本,从国民政府庞大的重工业计划、教育计划、军事计划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已经开始备战。仅从沪宁杭地区的三条防线即可看出国民政府对日本抱有极强的警戒心里,事实上这三条防线确实给发挥了作用,使得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破灭。1936 年,中国已经恢复到一定程度,已经有一定抵抗日本的能力,假如读了我的这篇细数旧中国你就会发现,中国 1936 年已经达到了抗战前实力的巅峰,全面呈现出复兴的趋势。同时国民政府已经驱逐了共产党,最后一块心病也被从腋解除,国民政府基本能够号令全国。此时日本已准备的更充足,1937 年是个转折点,也是日本最后的机会。错过这一年,中日差距会越来越小,中国会利用人口红利和资源优势迅速拉小双方距离,中国的工业和商业已经开始起步,教育的努力也开始显示出成效。对于中国而言日本侵华早了几年,对于日本而言而是晚了几年。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3 14:17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1-23 13:50:06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23 11:53:50对于中国而言日本侵华早了几年,对于日本而言而是晚了几年。
----------------------------- 这个观点似乎趋于主流化了。
某位叫做西度西度的小朋友发文探讨持久战与速胜论,......
-----------------------------
无法说对错,没有东北日本也无法形成对中国的那么强的优势,但中国各大军阀当时实在无力抵抗,都是没办法的事。当时中国自己都在开打,没有一个领导核心,也无法集中力量,一盘散沙。日本没有准备好,所以现在纠葛不清。
真开打中国肯定吃亏。大致在甲午战争时和日本国力相当,到袁世凯时期就已经处于劣势。到北洋差距就拉开了,蒋时期差距更大,所以只能忍辱负重。要是蒋早生几年,北方早几年,可能 31 年中国就能跟日本较劲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3 14:18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3 13:30:32
2011 年度“优秀”网络舆论引导评选了。
人家也是为了生活嘛。
鄙视就不用了,可怜还是必须滴!......
----------------------------- 为了混口饭吃,都不容易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3 15:43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3 15:26:51lz 不是为民国歌功颂德,更没有诋毁人民共和国之说。
旧中国就算千疮百孔,罄竹难书;
新中国哪怕康庄大道,名垂青史。
......
----------------------------- 谢谢易天兄的支持,能理解我的太少,说开明智,咱水平有限高度太高,虽然咱想但有其心无气力,只能写点东西博大家一笑耳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3 15:44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1-23 14:39:41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23 14:17:44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1-23 13:50:06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23 11:53:50对于中国而言日本侵华早了几年,对于日本而言而是晚了几年。
-----------------------------...... ----------------------------- 张公子有些败家子的感觉,但风流不可否认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3 15:51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1-23 14:39:41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23 14:17:44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1-23 13:50:06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23 11:53:50对于中国而言日本侵华早了几年,对于日本而言而是晚了几年。
-----------------------------......
----------------------------- 风流二世祖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3 19:39水泥,国外叫波兰特水泥,正规的名字是硅酸盐水泥,是建筑用胶凝材料。由于它是一种舶来品,因此叫中国人叫他们“洋灰”。无论是工业发展还是城市发展都离不开建筑材料,尤其是水泥。一般来说企业工厂这种工业建筑必须用水泥来做车间,而一些大型建筑和重要建筑都需要水泥。在军事领域水泥更是构建军事建筑的必备物品,像解放洛阳的时候,守将邱行湘将指挥部就设在洛阳中学,而这座建筑恰好是全城唯一的水泥建筑,因此洛阳中学被选为了指挥部;东北的四平之所以如此难攻克,与城内水泥建筑物多也有很大关系。因此,水泥产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世界最早的水泥诞生于 1824 年,我国水泥工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据史料记载,1886 年,广东商人曾在澳门青州岛创办了一家水泥厂。这或许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水泥厂。此后,中国水泥业获得迅速发展。1889 年清政府李鸿章批准由开平矿物局总办唐廷枢在唐山创办水泥厂。当时的水泥厂只有 4 座石(土)窑,日产量不足 30 吨,年产量小于 1万吨,称为细绵土厂。但是,该厂已经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水泥。1906 年,周学熙在该厂基础上筹建了“启新洋灰公司”。
1907 年,启新洋灰公司从丹麦史密斯公司购进 2 台φ2.1m×30m 回转窑,1908 年启新洋灰公司投产,改称启新水泥公司。启新水泥公司被称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
该厂水泥商标定为“龙马负太极图”牌(俗称马牌)。因为马牌水泥产品质量好,畅销全国。马牌”水泥经英国亨利菲加公司和小吕宋科学研究会试验,其细度、强度、凝结、涨率和化学成分均超过英美两国的标准。1911 年,启新水泥获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优等奖。1912 年,启新洋灰公司向美国洛杉矶出口水泥 1 万余桶。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口水泥。1914 年启新水泥公司兼并大冶湖北水泥厂,每年可产水泥 250 万桶,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水泥企业。。1915 年,启新水泥获巴拿马国赛会头奖,农商部国货展览会特等奖。1919 年,启新在国内所销售的水泥占全国总量的 92.02%。1932 年,启新日产水泥量 5500 桶,独霸全国。北京图书馆、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大陆银行、交通银行、河北体育馆、上海邮政总局等当时有名建筑,都是用马牌水泥建造的。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建筑大部分仍然完好无损,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并肩挺立。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3%2Fphoto3%2F2011%2F11%2F23%2Fmiddle%2F81565635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启新水泥公司外景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4%2Fphoto2%2F2011%2F11%2F23%2Fmiddle%2F81565681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民国时期蒋介石为“启新洋灰有限公司”成立三十周年的亲笔题词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1%2Fphoto2%2F2011%2F11%2F23%2Fmiddle%2F81565772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龙马负太极”商标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3 22:19
@水流衡山 2011-11-23 20:06:24
帮你顶。呵呵
民国教育准备得怎么样了?
----------------------------- 最近忙,还没怎么准备呵呵,还望大家一起帮我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3 23:59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3 23:13:32
只能帮顶了,呵呵
----------------------------- 谢谢易天兄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4 10:09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4 00:19:14
客气,科普文章。
不顶对不起先辈!
lz 要注意身体呀,呵呵
我熬不住了
----------------------------- 谢谢易天兄的关心,老农会注意身体的 O(∩_∩)O~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4 11:53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4 10:36:26
写教科书了 N 多,被河蟹了。
提示:网页无法显示。
NND
----------------------------- 确实很不容易,我是深有体会呵呵,所以这篇帖子很不容易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4 16:40
@5whott 2011-11-24 16:19:53
@大宝虎 2011-11-22 19:38:36
作者:5whott回复日期:2011-11-2211:26:53回复
何必看中世纪的欧洲?看看现在的欧洲就知道了,奴隶制度下的一神教宣传自然永远伟大光荣正确,所以新十字军继续东征作者:大宝虎回复日期:2011-11-2219:47:36回复
------------------------------......
----------------------------- 内外纷争千百年,笑看人生仅百岁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4 17:37
@5whott 2011-11-24 16:56:09
@大宝虎 2011-11-22 22:54:06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1-11-22 21:37:03回复
@易江山 2011-11-22 20:56:41
@大宝虎 2011-11-22 20:21:47......
-----------------------------
都怪蔡元培,要是他多给毛几块大洋,每月工资涨涨,他就不会去闹革命了。当时毛在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月薪八元。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4 20:54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1-24 20:43:28
好久没上天涯了,这里还是这么热闹:)
得赶紧把前面的功课补习一下。
----------------------------- 好久没见真实兄了,甚是想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4 22:51今天网速极差,发不出帖子,就不发了,明天发,抱歉了各位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4 22:58被启新水泥公司兼并的大冶湖北水泥厂(著名的华新水泥公司前身)也是中国重要的水泥生产企业。它的创始人叫做程祖福。程祖福,福建人,曾担任过福建存记道,还任过吉林省官银号驻沪分号的总办,后弃官从商,创办了清华实业公司,担任总经理。程祖福创办清华实业公司后,数年经营,颇有成效。1907 年初,湖广总督张之洞出示招商,准备在湖北境内开办水泥厂。程祖福根据当时清朝只有北方唐山的启新水泥公司一家国人经营的水泥企业,感觉市场前景颇好,有利可图,遂邀林述庆等 7 人一起接受张之洞的出示招商,准备开办水泥厂。根据招商所示,程祖福组成了湖北水泥厂股份有限公司。2 月,程祖福上书湖广总督张之洞,请求开办湖北水泥厂。根据湖广总督府的出示招商,程祖福的清华实业公司“筹集成本银三十万两,专为办理水泥厂之用”。
程祖福认为:开办水泥厂,一矣建成投产,水泥可行销各省,当可盈利。根据程祖福的《开办湖北水泥厂禀稿》所请和清华实业公司的实情,张之洞批准了程祖福开办大冶湖北水泥厂,同时对程祖福指明“惟此项工业,只可华商附股,断不准召集外国人股本,致滋纠葛,是为至要”。同时,张之洞将程祖福集股商办大冶湖北水泥厂,减免税,在湖北境内专利十五年等情上奏清政府,得到清政府农工商部支持,由农工商部主稿,会同邮传部共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奏曰:“运销水泥,自应遵照税务处所议,确系铁路所需材料,准暂援案免税,如非铁路所用,仍完正税一道。如此分别办理,似于税课路工两有裨益。除所请专利一节,应俟臣部专利章程。奏奉,允准施行”。光绪皇帝朱批“依议,钦此”,批准张之洞所奏由福建清华实业公司程祖福创办大冶湖北水泥厂。程祖福的湖北水泥厂创办成功,但由于程祖福筹措资金不足,经过湖广总督府的批准,程祖福向湖北官银号借款,另外程祖福四处奔走,多方筹资,同时他还变卖了自己在上海的“张园”等私产作为办厂资金。1908 年程祖福在清政府农工商部注册登记,大冶湖北水泥厂股本为库平银 150 万两,年生产水泥 4-5 万吨,使用“宝塔牌”商标。湖北水泥厂股份有限公司设在上海英租界内,厂址经程祖福派人勘测,选定为大冶黄石港明家嘴。其厂址滨临长江,运输极为便利,长江中、下游各省皆为理想的水泥销售市场,且水泥厂靠近原料矿山,原料成本低廉,给生产水泥创造了极好的便利条件。公司创立后,程祖福马上赴上海订购机器设备。其时,恰逢香港九龙一家外籍水泥厂停办,正在委托德商瑞记洋行为其在沪出售日产 200 吨水泥的全套机器设备,程祖福马上和该洋行数次洽谈,成功地议妥由该洋行负责全套设备的拆迁、运输和安装。湖北水泥厂设备先进,生产工艺先进,资金充足,很快其生产水泥投入市场,由于其水泥质量优良,产品畅销南方市场。1910 年,清政府农工商部送该厂的宝塔牌水泥参加南洋劝业会,使该厂水泥分别获南洋劝业会头等金、银奖牌各 1 枚。其水泥质量的优良品质为中外人士所称赞。
大冶湖北水泥厂的兴起,唐山的启新水泥公司独家占领中国水泥市场的局面被打破,在大冶湖北水泥厂开办之初,启新水泥公司就多次托人到沪说合归并之事,均被程祖福谢绝。1910 年至 1911 年,因大冶湖北水泥厂资金困难,程祖福先后向日本三菱公司借款 72 万日元。1913 年三菱公司以逼债为名,用武力封闭了该厂。为维护中国民族工业,程祖福奋力抗争,多方努力,借款还清了债务,避免了工厂落入日本人手中。为防止公司再次落入日本人之手,1914 年大冶湖北水泥厂与启新水泥公司合并。周学熙、程祖福等爱国华商在开拓中国近代水泥工业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历史是不应该忘记他们的。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655952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1909 年投产的大冶湖北水泥厂老厂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5 09:15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5 01:44:52
最后一次路过。。。。呵呵
-----------------------------
易天兄咋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5 09:15
@圆梦者 2015 2011-11-25 01:36:29
冒泡顶贴
----------------------------- 欢迎常来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5 11:27业余时间讲点民国趣事:20 世纪初,中国始有公园,然而却不准男女同游。如天津的公园就规定:“星期一二三五六,准男客人览;星期四日,独许女客人游览。”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5 13:37
@知母 2011-11-25 13:25:25
呵呵,74 页大宝虎的回复很精彩。
----------------------------- 他的很多回复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有些偏激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5 13:41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1-25 11:24:23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