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他们是中国近代造纸工业的奠基人,在当时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是他们带领中国的造纸业走在世界的前列。1939 年初,国民政府在四川岷江畔成立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首开造纸、皮革(后改化工专业,包括皮革、日用化工等)和蚕丝专业等学科,采用学分制。造纸专业的学制有 2 年和 3年,课程有英语、微积分、高等物理、纤维素化学、木材化学、胶体化学、造纸工程、造纸机械、制浆造纸工艺、纸厂设计、工厂管理等 20 余门必修课。既设有高深理论性课程,又设有实习工场。造纸专业从 1940 年至 1953 年期间先后毕业 11 届同学,共计校友 223 人。后来,一些同学分别留学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许多国家的造纸领域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现在的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工学院造纸专业,其前身就是中央技专的造纸科。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1%2F12%2F4%2Fmiddle%2F8236969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是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4 19:26
晕死,网速差居然发重复了,无语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5 10:42
@5whott 2011-12-05 10:39:45
@湖南小痞 2011-12-02 13:32:55
@会上网的老农回复日期:2011-12-0116:18:47回复
湖南小痞 2011-12-01 15:01:56
部长大人的民国成就咋就没了,屁民还等着部长大人把民国从一穷二白中拉出来呢。难不成鸦片也是旧民国的伟大成就?......
-----------------------------
1949 年中国经济据估计大致在世界前五,与中国的地位一致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5 22:25
印刷工业离不开油墨,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后的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用于近代印刷的油墨全部仰赖进口。美、德、日等进口油墨长期垄断中国市场,价格昂贵,耗资至巨。面对外国油墨的步步紧逼,一些爱国绅商纷纷筹资建立中国自己的油墨制造厂,抵制洋货。1913 年,清华学堂理科教授叶兴仁根据日常研究成果,试制了一种可用于印刷的油墨,并在上海投资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近代油墨制造厂,定名为"上海中国油墨厂",生产黑色油墨,采用国旗式商标,分印书、印报两种,畅销国内。北京的《国民公报》、《大国民报》;上海的《申报》、《时事新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皆用之。
1919 年,华商黄景康在上海创办中原油墨公司,备有由马达拖动的轧墨机八台。这八台设备均系"吴淞同济医工学校"设计制成,用"钟及甲胄"牌商标,日产油墨 2400 磅至 2800 磅。该厂油墨制墨原料松香、油脂等均为国产,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售价低廉,成为市场上畅销品。
1920 年,陈醒吾在上海闸北大通路创办灵生油墨公司,能制造各色油墨,日出油墨达千磅,产品有铅印墨、誊写墨、调墨油(凡力水)等。所出之骆驼牌油墨畅销国内,并远销海外,是中国油墨产量最多的企业。
1921 年,商务印书馆聘请德国技师自设油墨专部,制造用于凹印、平印、铅印、石印等所需的各种油墨。1923 年德国技师回国后,该部由华人主持,又添制照相凹版油墨。所产质量与进口不相上下。除供本馆印刷厂使用外,该专部出产油墨还进入市场,销量日增。1932 年日寇发动"一?二八"事变,油墨专部遭到焚毁,让国人扼腕长叹。
1926 年,中美制油化学工业公司在上海创立,是当时中国最完备的印刷油墨制造厂。遗憾的是如此完备、能生产各种印刷油墨、调墨油和墨粉的油墨制造厂,投产仅一年,就因火灾事故毁于一旦,更让国人痛惜。
同年,香港商人麦子和抱着实业救国的宏愿,从香港回到广州,开设义隆油墨厂,引进英国设备,生产红色和黄色两种油墨为主的油墨。该油墨厂有两个特色,一个是这是一家地地道道的无烟加工厂,另一个是该厂全部生产工序都由家人或亲属操作,完全谢绝外人参观访问,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1944 年,其子麦炽昌秉承父业在广州市创建丽都油墨厂。
1934 年,川陕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曾在四川巴中文星街建立了一所"烟墨厂"。用自己制油墨,用土法生产以松香、松烟、桐油和生姜汁等为原料的印刷油墨,解决了当时各印刷厂印刷油墨缺乏的困难。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人自办了大量油墨制造厂,除上述油墨制造厂家外,还有文化油墨厂、永和油墨厂、公盛油墨厂、通文油厂(通文有北平、上海两家)、南中国油墨厂(华侨黄民初创办)、协成油墨厂等数家。国产油墨一度出口到新加坡、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抗战时期,中国油墨工业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内迁,在艰苦的后方依然坚持生产支持中国的印刷事业,一张张抗战传单、一册册教育课本用国人辛苦生产出的油墨印制出来,为抗战胜利和中国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工作油墨人不容忘记。抗战胜利后,中国油墨业再次繁盛起来,到 1945 年,中国油墨制造中心上海制造油墨的工厂已发展到三十四家。
此后,中国各地又陆续建立十数家油墨制造企业,但这些企业在动荡的内战中,逐渐凋零。建国后,这些油墨进行公私合营重组,星牌、僧帽等著名油墨品牌诞生,中国油墨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1%2F12%2F5%2Fmiddle%2F8245849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民国上海万兴油墨制造厂金鱼牌五彩油墨铁盒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6 08:51
@云台山水郎 2011-12-06 04:51:50
我们所处的时期不过是泱泱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流域,一个神话就是浪花一朵。
----------------------------- 封神榜?哈哈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6 13:33
@湖南小痞 2011-12-06 09:01:09
@一杯愁绪 N 回复日期:2011-12-06 00:03:05
回复
湖南-----------------------------
我看你不像痞子!十足一条丧家犬!
-----------------------------...... -----------------------------
你们领导又买了劣质的链子?假货太多了,链子那么容易就挣开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6 15:40小热点:据说台湾的历史课本与地理课本仍维持 1949年之前的名称与界定,中国面积仍维持 1141 万 8174 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国。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6 19:52
小知识点:1934 年创办的合众冷气工程公司,为国内最早的冷冻设备专业制造厂。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6 20:03
随着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中国印刷设备器材工业起步。在清末民国初,中国市场的印刷设备基本被国外垄断。
1895 年,李长根在上海建立的李涌昌机器厂,从事印刷设备修理,1900 年制造出国内第一台半张平面铅印机。随后,1912年,曹兴昌、公义昌、姚金记、姚兴昌、荣华泰等数家印刷机修造厂开办,这些印刷机械厂以维修为主,并生产脚踏架、石印架印刷机。这些印刷机械厂几乎全部分布在上海,这也奠定了上海成为全国印刷机械工业中心的基础。
1916 年,章锦林在上海创办明精机器厂(现上海第二机床厂),制造印刷机,陆续向市场推出四开、对开印刷机,该厂生产的落石架印刷机甚至出口日本 300 余台,开创中国印刷机出口的先例。1933 年,该厂还制造出国内第一台自动铸字机。
1918 年新泰玉机器厂创办。
1920 年,财政部印刷局印刷技师沈永斌研制成功复色印钞机。
1921 年,永盛机器厂创办,生产造纸机械。
1921 年,北京的贻来牟铁工厂从三洋面粉厂分离出来,更名为马和记铁工厂,专门从事印刷机械的生产,年生产平台印刷机、圆盘机、烫金机、切纸机、石印机、熔铅炉、邮票打印机等印刷机械上百台是华北最早生产印刷设备的专业工厂。
1924 年涌兴机器厂(上海亚华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前身)创办。
1925 年薛华机器厂、中华铁工厂开办,均具有较强制造能力。
1930 年谦信机器厂创办。
1931 年和兴机器厂开办。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4%2Fphoto1%2F2011%2F12%2F6%2Fmiddle%2F8253449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上海建业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制造的印刷机
1937 年除上述厂家外,国内还有上海兴华机器厂、瑞泰机器厂等印刷、造纸机械制造厂,数量达四十多家。像隶属于商务印书馆的上海华东机器制造厂和顺昌机器厂、明精机器厂、姚公记机器厂、魏聚成机器厂等,都具备可观的印刷机械生产能力,能生产时速达 1800 印的铅版印刷机、1200印的凸版印刷机,以及铅印机、订书机、浇版机、三面刀切书机、铸字机等用于制版、印刷和装订及辅助印刷机械三十多种。此外,北京的财政部印刷局也自行仿制印刷机械。
抗战爆发后,尽管中国印刷机械制造业遭到重创,但至解放前这段时期仍然诞生了明昌泰机器厂、和丰涌印刷材料制造厂、义华机器厂、新顺泰制版照相机厂、中国扬子机器厂等公司。1943 年,为应付日军″扫荡″,牛步峰等还曾研制成功木质轻便铅印机。可以说,建国前中国近代印刷机器制造业已初步形成。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2%2F6%2Fmiddle%2F82534520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瑞泰机器厂制造的自动铸字机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6 20:04
随着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中国印刷设备器材工业起步。在清末民国初,中国市场的印刷设备基本被国外垄断。
1895 年,李长根在上海建立的李涌昌机器厂,从事印刷设备修理,1900 年制造出国内第一台半张平面铅印机。随后,1912年,曹兴昌、公义昌、姚金记、姚兴昌、荣华泰等数家印刷机修造厂开办,这些印刷机械厂以维修为主,并生产脚踏架、石印架印刷机。这些印刷机械厂几乎全部分布在上海,这也奠定了上海成为全国印刷机械工业中心的基础。
1916 年,章锦林在上海创办明精机器厂(现上海第二机床厂),制造印刷机,陆续向市场推出四开、对开印刷机,该厂生产的落石架印刷机甚至出口日本 300 余台,开创中国印刷机出口的先例。1933 年,该厂还制造出国内第一台自动铸字机。
1918 年新泰玉机器厂创办。
1920 年,财政部印刷局印刷技师沈永斌研制成功复色印钞机。
1921 年,永盛机器厂创办,生产造纸机械。
1921 年,北京的贻来牟铁工厂从三洋面粉厂分离出来,更名为马和记铁工厂,专门从事印刷机械的生产,年生产平台印刷机、圆盘机、烫金机、切纸机、石印机、熔铅炉、邮票打印机等印刷机械上百台是华北最早生产印刷设备的专业工厂。
1924 年涌兴机器厂(上海亚华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前身)创办。
1925 年薛华机器厂、中华铁工厂开办,均具有较强制造能力。
1930 年谦信机器厂创办。
1931 年和兴机器厂开办。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4%2Fphoto1%2F2011%2F12%2F6%2Fmiddle%2F8253449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上海建业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制造的印刷机
1937 年除上述厂家外,国内还有上海兴华机器厂、瑞泰机器厂等印刷、造纸机械制造厂,数量达四十多家。像隶属于商务印书馆的上海华东机器制造厂和顺昌机器厂、明精机器厂、姚公记机器厂、魏聚成机器厂等,都具备可观的印刷机械生产能力,能生产时速达 1800 印的铅版印刷机、1200印的凸版印刷机,以及铅印机、订书机、浇版机、三面刀切书机、铸字机等用于制版、印刷和装订及辅助印刷机械三十多种。此外,北京的财政部印刷局也自行仿制印刷机械。
抗战爆发后,尽管中国印刷机械制造业遭到重创,但至解放前这段时期仍然诞生了明昌泰机器厂、和丰涌印刷材料制造厂、义华机器厂、新顺泰制版照相机厂、中国扬子机器厂等公司。1943 年,为应付日军″扫荡″,牛步峰等还曾研制成功木质轻便铅印机。可以说,建国前中国近代印刷机器制造业已初步形成。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2%2F6%2Fmiddle%2F82534520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瑞泰机器厂制造的自动铸字机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7 10:46随侃:其实该换个角度看游击队。他们是以老百姓的生命为掩体,打仗该是两国军人的事,这种打法太懦弱。我一惊,真没从这个角度想过。敌后战场已被我们美化成无数传说。而正面战场,322 万军人的死伤,我们却那么陌生。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7 18:06
@喜悲同生 b 2011-12-07 11:43:05不打也不对,各国都有游击队,比如二战中的法国,但是如何打的又是个大大的问好
----------------------------- 国民政府也有游击战,而且非常猛,由于国民政府以正规军作游击战,战斗力和武器装备都很强,让日本头疼不已。
最为出名的是 1939 年,日军出动 2 万余兵力,分数路进攻国军吕梁山北部根据地,陈长捷的 61 军,于黑龙关围歼顽敌,王靖国 19 军向中阳、离石公路之敌发起袭击,截断了敌后交通,赵承受第 1 骑兵军在离石、方山、苛岗一带诱敌深入,苦战旬余,毙敌 2000 余人,再次粉碎了日军的疯狂扫荡抗战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7 19:34纸张、油墨、印刷机都有了,接下来就是印刷业了。教科书上曾经告诉我们是毕昇,毕昇发明了印刷术。但是许多外国人根本不承认是中国发明的,国际上是标准是古登堡。
这也许是因为,历史上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几乎没有采用过。
假如你足够仔细就会发现,从宋朝一直到明清,大量采用的还是雕版印刷。但我仍然支持毕昇,我们有理由去相信他。
我们要说的是近代印刷术。近代印刷术,主要包括以铅活字排版直接印刷和以铅活字版为母版,采用泥版或纸型翻铸成复制版,以及照相术用于印刷制版后产生的照相铜锌版进行印刷的凸版印刷术;以石版、珂罗版和照相平版、间接印刷的平版印刷术;以雕刻凹版和照相凹版(影写版)进行印刷的凹版印刷术。应该说,近代印刷术应该说起源于西方。
在西方近代印刷术未传入足够之前,中国一直采用传统的印刷术,中国的雕版印刷业一直很发达和繁荣。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接触到了国外先进的近代印刷术。最早传入中国的铅活字印刷制版设备是手拍铸字炉。民国时期,中国开始采用汤姆森自动铸字机,这种铸字机每小时铸字一万五千个,并且制作质量较好。
1871 年黄胜、王韬合办了中华印务总局,华人开始涉足近代印刷出版领域。随后,中国近代印刷业兴起,为数众多、遍及全国各地、新型的印刷出版机构纷纷建立。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官书局、官印局等官方及民间建立的印刷出版机构。像 1867 年在浙江杭州创立的浙江书局、1867 年在武昌创立的崇文书局。1886 年在广州创办的广雅书局刻书等出版机构都非常著名。
1897 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该机构是中国最大的印刷企业,商务在技术、设备、管理诸方面,一直处在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对近代民族印刷业的崛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08 年,清政府批准在北京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印钞企业度支部印刷局。该局 1909 年购进美国先进的“万能雕刻机”及全套设备,设备先进,技术精良,承担着国内纸币、邮票等有价证券的印制任务。
1912 年,中华书局在上海成立。次年,该局在北京、天津、广州、汉口、南京等地设立分局,1915 年开始自办印刷厂。到 1916 年,该局在各地的分局多达 40 余处。各厂的铅印机、胶印机以及相关设备数百台。是国内仅次于商务印书馆的第二大出版印刷企业。
中国印刷业主要集中在上海,上海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印刷中心。民国初年包括墨海书馆、美华书馆、申报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大型、有影响的近代印刷企业在内的、全国 8o%的新型印刷企业都设于上海。上海抗战前印刷厂已多达近千家,设备齐全技术先进。足见上海在全国印刷行业的中心地位业已形成。
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图书出版的 9o%、报刊出版的8o%均出自上海。中国印刷业精英们 1933 年甚至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印刷学术团体——“中国印刷学会”。
这些精英们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振兴中国的印刷工业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致力于培养中国的技术人才;他们发起成立印刷学术团体开办印刷技术学校研究新的印刷机械和技术在推动近代印刷事业的展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可贵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也非常注重印刷业,太平天国设有庞大的出版刻书机构诏书衙、诏命衙、刊书衙、宣诏衙、镌刻营和刷书衙,分别承担着图书的编辑、刻版、刷印与发行任务。
抗战前,中国印刷业相当繁荣。抗战爆发后,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印刷业的破坏和摧残,迅速崛起并高展着的近代印刷业迅即从停滞走向衰退。不少设备器材甚至工人被劫往日本。还有不少在转移途中被日本飞机炸毁。譬如商务印书馆从上海运往重庆的印刷设备就被日寇的飞机炸沉在洞庭湖中。但是仍有不少印刷厂向大后方迁移。此外,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前被称作“孤岛”的租界也保留了一些印刷厂。
重庆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许多文化、出版界知名人士云集于此。为唤起民众抗日救国创办了一些新的印刷厂并由上海、武汉等地迁来很多印刷厂出版了《新华日报》、《全民抗战》等多种报刊和书籍。据不完全统计 1945 年前重庆计有印刷所、店 5oo 多家。原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均在此设厂。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中心印书局有资金 7oo 万元;职工人数最多的是中央印制厂的重庆印刷厂有 15oo 多人。
桂林地处边陲交通落后战前印刷业十分落后。抗战爆上海、武汉、广州等地的出版印刷企业撤退到桂林加上文化名人云集使桂林印刷厂、出版社、书店林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计有包括生活书店、新华日报、三户图书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正中书局等著名出版社和书店在内的出版企业 22o 余家;包括三户印刷厂、秦记西南印刷厂、广西印刷厂等著名印刷厂在内的印刷厂 1oo 多家。
拥有对开印刷机 5o 余台四开印刷机 6o 余台设备先进技术进步。为抗战时期全国出版印刷业集中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城”。
除重庆、桂林外四川的成都、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以及广西的南宁、湖南的邵阳和衡阳、江西的赣州等一些边远城市的印刷业也相对集中但规模远逊于重庆和桂林。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出版印刷企业纷纷回迁,上海再次成为中国出版印刷业中心。据 1946 年《上海市年鉴》载:“胜利后内地出版社迁沪者多至数十家加上本市原有出版家之努力行单行本数据今夏统计已有 4ooo 余种数量在 5o 万册。”这一年出版各种报纸数十种杂志 43o 种;造纸厂 34 家;铅印厂 316 家彩印厂 1o7 家。可见抗战胜利后的恢复是相当迅的。北平、南京、天津等其他以往印刷业较达的城市情况大致相同。
内战时期,解放战争期间受到重创的中国印刷业再次遭到打击,逐渐凋敝,直到解放后迎来一个新时代。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1%2F12%2F7%2Fmiddle%2F82614995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商务印书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7 22:49随着工作印刷业的发展,中国印刷教育事业兴起。19o4年清朝军咨府所属京师测绘学堂开设制版印刷班为中国以学校进行印刷教育之开端。中国印刷学会成立后有计划地加强了印刷学校教育,计有 1933 年成舍我先生创办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李石曾先生创办的上海图书学校以及上海斯高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镇江中华三育研究所印刷部上海中国美术制版印刷函授学校等。以上海图书学校为例该校以“即工即学生产自给”为宗旨设图书、出版、印制、组织四科补习、训练二班。其中印制科设有印刷工场名为“工读印制社”下分印制、排字、浇铸、制模四股。印制科的学生修业三年设中文排字、西文排字、铅印、石印、铸字、浇胶、浇版、装订、制版、铁工等课程。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8 16:15
@易天校园 2011 2011-12-08 14:52:48
最近公司断网,NND 很郁闷。
路过。。。。。。
----------------------------- 欢迎易天兄归来,甚是想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8 16:51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甚是感慨:唱《党啊!亲爱的妈妈》的殷秀梅女士和蒋大为先生,都是美利坚合众国公民,美国国籍,他们两个还是现役中国大陆军人。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8 18:43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2%2F8%2Fmiddle%2F82696809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报纸精品中央日报印刷业的发展带动了一个新的行业---报业,我们谈谈旧中国报纸。近代以来,我国到底有多少家报纸,至今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更没有一份完整的报纸目录,但近代报纸的诞生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1815 年第一份近代华文报刊(也是第一份宗教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新加坡创办;1822 年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纸《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刊,为葡文刊载,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纸;1874 年王韬在上海办的《循环日报》了中国人第一份自办的报纸;1872 年,在上海《申报》创立,《申报》是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社会影响也最大的一份报纸;《申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它不仅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也记载大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 容,它的触角触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因而它被称作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宝库,不可多得的历史百科全书”;1893 年,《新闻报》在上海创办,并逐渐与《申报》、《新闻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成为上海著名的四大报纸之一。这家报纸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资产阶级对当时中国政治基本立场和态度,同时还有大量经济新闻和商业消息;1902 年,中国打一份官方报纸《北洋官报》在天津诞生;同年,《大公报》在天津创立,《大公报》具有较为 浓厚的政治色彩,其“政论”闻名报界;1916 年,《晨报》创办于北京,李大钊曾受聘担任总编辑。《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时事新报》 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被誉为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 副刊”;1912 年,《民国日报》创办,于 1916 年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成为革命宣传的阵地,后改组为国民党机关报。;1928 年《中央日报》创刊于上海,是国民党的政治喉舌和舆论工具,相当于我们的人民日报;此外,较著名的还有天主教会出版的《益世报》、邵飘萍创办的《京报》、救国的《救亡日报》、《生活日报》、《抗战日报》、民主党派的《民主报》、共产党的《红旗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报纸。此外从清末至民国,期刊如雨后春笋,纷纷创刊。较著名的有《新青年》、《国民》、《觉悟》、《努力周报》、《生活周刊》等期刊。至民国后期中国近代杂志数目亦无精确统计,仅上海图书馆馆藏1949 年前出版的各类杂志,即达 8000 多种。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4%2Fphoto1%2F2011%2F12%2F8%2Fmiddle%2F82696771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民国报纸---国强报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2%2F8%2Fmiddle%2F82696980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1928 年年艺林旬刊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8 22:57
@易天校园 2011 2011-12-08 21:28:01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2-08 16:51:27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甚是感慨:唱《党啊!亲爱的妈妈》的殷秀梅女士和蒋大为先生,都是美利坚合众国公民,美国国籍,他们两个还是现役中国大陆军人。
-----------------------------
欲根除腐败,必先腐败之。......
-----------------------------
完了,这下曝光了,无间道,中国军人牛,打入敌人内部,解放全人类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9 13:44
讲点民国趣史:大文豪鲁迅很善于理财,不准别人拖欠稿费,锱铢必较。
有次林语堂为一个出版社说了两句好话,鲁迅一点情面不讲,表现很冲动。林语堂很尴尬,他在日记里写道:此人已成神经病。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9 15:27
@纵横历史天空 2011-12-09 14:01:38
作者:5whott 回复日期:2011-12-08 09:43:30 回复
@湖南小痞 2011-12-06 17:20:27
@会上网的老农回复日期:2011-12-0615:40:42回复......
-----------------------------
其实我也不是果粉,只是想让历史更客观一些,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能有更深一些的认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9 19:03
民国时期的报业留给后人的也许是他们的报业精神。胡适当年办《独立评论》在创刊“引言”中说:“我们叫这刊物做《独立评论》,因为我们都希望永远保持一点独立的精神。不依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各人思考的结果:这是独立的精神。”事实上,从晚晴开始中国报业就担当起中国公众媒体的喉舌,成为公众媒体的独立精神,一大批有理想、有信仰、有责任的独立知识分子投身报业,傅斯年曾说“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尽管晚晴远不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但知识分子和一些爱国绅商已经开始追求这种独立、自由精神。
伴随着西方近、现代思潮、新闻观流入中国近代报业起步,颇具代表性的民办报纸《循环日报》、《时务报》、《新民丛报》等报纸诞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交流和诉求表达的公共空间。这是一种自觉精神,一种精神诉求。中国知识分子终于找到了另一种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
这些报纸从它们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向人们昭示出他们对自由、独立的向往和诉求。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自创刊始便以独立的精神,批判专制,呼唤自由,要求中国社会在思想和体制上实现根本性变革。梁启超在天津天津创办的《庸言》报,对《庸言》的取名梁启超解释说:“庸之义有三:一训常,言无奇也;一训恒,言不易也;一训用,言其适应也。”庸言,实乃平允之言,实用之言,独立之言。
那些致力于中国报业的前辈们为中国报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奋斗终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爱国。甲午战争时,受上海报刊对战事的错误报道刺激,汪康年、梁启超联手创办《时务报》。此后,汪康年一人就主持并创办了 6 份报刊,即《时务报》、《时务日报》、《昌言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可谓中国报业第一人。早期的中国报业人无不提现了独立办报精神、爱国情怀和自由精神的诉求。
民国时期,中国报业再次迎来一个新的盛世,报业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一个新的“知识分子报人集团”诞生,这个集团不仅有晚清的士子,也有留洋的学生,从康有为、严复、王韬、梁启超、汪康年,到胡适,邵飘萍、林白水、黄远庸;途经成舍我、胡政之、王芸生、陈铭德;再到储安平、徐铸成等,可谓中国媒体独立精神代代相传,脉络不断。民国报业巨头史量才更是将中国报业精神进行完美的诠释。史量才笔杆子与枪杆子的对决让人让我们记忆犹新,尽管他败了,但是败得有尊严。他的那句:“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让时人听起来仍然振聋发聩。
1912 江宁才子史量才在张謇等人的支持从他人手中接手《申报》,并将其成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的掌门。史量才办报思想的核心是“独立之精神”、“无偏无党”、“服务社会”。 《申报》也被人们称为是“中国的《泰晤士报》”。申报凭借雄厚的实力和优良的报业精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报纸之一。1916 年至 1918 年《申报》斥重金建成一栋有 100 多间的五层报馆大楼;同时,从美国进口先进的新式印报机, 10 万份可在两小时之内印完,其设备已可媲美欧美,自备汽车发行报纸,经营效益好,拥有广阔的销售渠道和市场,是中国的报业托拉斯。申报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他的独立和自由精神,用于众多忠实的读者,另一方《申报》注重商业性广告经营,报社设有广告部,负责招揽广告,负责为刊户设计、绘制广告。
申报发展迅速,二三十年代进入了黄金发展期。《申报》日发行量从1912年的7千份,1916年突破2万份,到1922年五十周年时已增加到 5 万份,1925 年又增加到 10 万份以上,1928 年猛增到 14 万 3 千多份。《申报》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中国思想宣传的阵地,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敢于揭露针砭时弊,提倡新闻救国。申报人和其他新闻界同仁在国运倾危之际戮力同心,寻找国势衰微之病因,共同担负起时代使命和民族重托。国民政府对《申报》又爱又恨,并给予多项荣誉,并积极拉拢史量才,但史仍然坚持自己的思想,坚持独立和自由,秉承新闻救国报业精神,乃至发生了“雄兵千万 PK 读者千万”的故事,用生命捍卫了《申报》,捍卫了报业人的尊严和精神。史量才忠于新闻事业、尊重客观事实、不畏强权的办报精神,至今值得我们纪念与学习。
纵观今日中国,晚清民国的那种独立精神已经消失,代代秉承的自由、独立精神早已消散,那些真实、客观、公正地新闻报道与抨击时弊、批判政府的文章已消失在人们视线中,或许已不再有服务公众,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之外担当社会责任的报业精神和报业人。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1%2F12%2F9%2Fmiddle%2F82774290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历经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北洋、南京两代,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五四、北伐、抗战等风风雨雨的老报纸--申报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2%2Fphoto1%2F2011%2F12%2F9%2Fmiddle%2F82774279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9 19:25
@湖南小痞 2011-12-09 18:15:30小错误,沙俄曾经染指过新疆,但是被左中棠赶跑了。
----------------------------- 没学过历史吧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9 19:25
@湖南小痞 2011-12-9 18:10:00
@5whott回复日期:2011-12-0809:43:30回复小热点:据说台湾的历史课本与地理课本仍维持 1949年之前的名称与界定,中国面积仍维持 1141 万 8174 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国
-----------------------------
恩,地图开疆,日记抗日,蒋公威武。部长同志还可以把全世界都划入中国,更显我泱泱大国气度。...............
----------------------------- 没法说你,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09 23:21
@易天校园 2011 2011-12-09 22:17:45
老农继续无视,不要歪楼。
----------------------------- 恩,我无视它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0 11:00
@易天校园 2011 2011-12-08 21:28:01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2-08 16:51:27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甚是感慨:唱《党啊!亲爱的妈妈》的殷秀梅女士和蒋大为先生,都是美利坚合众国公民,美国国籍,他们两个还是现役中国大陆军人。
----------------------------- 欲根除腐败,必先腐败之。......
----------------------------- 《建党伟业》演员国籍 :
陈凯歌美国陈红美国甄子丹美国刘亦菲美国陈冲美国邬君梅美国顾长卫美国蒋雯丽美国宁静美国王姬美国童安格加拿大蒋大为加拿大徐帆加拿大陈明加拿大张铁林英国许晴日本韦唯德国沈小岑澳州苏瑾新西兰李连杰新加坡
汤唯,特殊情况,因上演争议影视,一直处于特殊状态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0 13:48
@独孤慕雨 2011-12-10 11:09:12
@易天校园 2011 2011-12-08 21:28:01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2-08 16:51:27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甚是感慨:唱《党啊!亲爱的妈妈》的殷秀梅女士和蒋大为先生,都是美利坚合众国公民,美国国籍,他们两个还是现役中国大陆军人。
-----------------------------...... ----------------------------- 你把你家的那几天无毛狗再打一顿哈哈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0 18:18
@5whott 2011-12-10 17:54:55
@纵横历史天空 2011-12-09 14:01:38
作者:5whott 回复日期:2011-12-08 09:43:30 回复@ 小热点:据说台湾的历史课本与地理课本仍维持 1949年之前的名称与界定,中国面积仍维持 1141 万 8174 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国......
-----------------------------
还有那些人,包括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熟练技术工人和大批民国培育的海外归来的学子等人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0 19:06
@乡中农夫 2011-12-10 18:49:22
祝老农兄及所有朋友周末愉快!
----------------------------- 也祝农夫兄周末愉快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0 20:53面粉。在人们生活中,尤其是北方人的生活中,面粉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物资。中国传统的面粉是土磨坊生产的,磨面在中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到了近代随着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机器面粉工业应运而生。中国的面粉工业在晚清时期也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可以说旧中国的面粉工业是非常兴旺的,尤其是一战期间。
1878,轮船招商局总办朱启昂在天津创办当时北方最早民族企业贻来牟机器磨坊,以蒸汽为动力磨面粉。据载,机器磨面“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朱其昂获利丰厚,每年可达六七千两白银。“贻来牟”名字很是有趣。在古代“来”是小麦,“牟”是大麦,合起来就是送麦子的意思。《诗?周颂?思文》中有:“贻我来牟,皇命率育”的句子。
在贻来牟机器磨坊的影响下,上海、福州、北京等地相继办起了机器面粉厂。此后,境内民族工业和外资工业相继发展起来。
1898 年孙多森创建于上海的“阜丰面粉公司”, 成为中国重要的面粉生产商。1920 年资本 100 万元,日产能力 6000包。1936 年资本为 300 万元,日产能力 5.15 万包,占全国华商厂的 11.4%。1921—1936 年获纯益 347 万元。
1900 年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宗敬、荣德生筹资创办保兴面粉厂,后改称茂新面粉厂。其生产的“兵船牌”面粉当时享誉全国,还曾远销英、法等国及南洋各地。1912 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立福新面粉公司,福新与茂新共同构成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面粉企业集团。当时福新面粉公司每昼夜生产面粉 96000 多包,约占全国机制面粉生产能力的 32%,所拥有的资本占全国私营面粉厂总资本的 30.5%。到 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 12 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 1/3 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此外 1902 年上海的“华兴面粉公司”、1906 年汉口的“海丰面粉公司”、1918 年北京的“天民面粉公司”、1918 年济南的“惠丰面粉公司”等面粉企业,均有较大的生产规模。
晚晴时期,中国面粉工业获得发展,1912 年,全国机制面粉厂数目十余家。一战期间,欧洲各国粮食生产减少,迫切需要面粉,中国所产面粉运销英国、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地,从而促使中国面粉工业得以迅猛地向前发展,中国的面粉由过去每年入超一跃而变为出超,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进出口反差极大,1912 年我国面粉进口为三百二十万担,1913 年为二百五十万担,1914 年为二百十九万担,1915 年迅速降低为十五万担;而面粉出口则不断增加,1914 年时还不足七万担,1915 年上升为二十万担,到1918 年达二百万担 1920 年更猛增为四百万担,行销俄国、英、法和日本、南洋等地,为国家创造了巨额的外汇,仅 1919年中国面粉出超金额就高达 1039 万余海关两。至 1920 年,全国实存面粉厂 123 家,日生产能力 26.6 万多包。面粉厂的规模,也由大战前平均每厂日生产能力 1000 余包增为2000 余包,并有 5 家日产能力 5000 包以上的大厂。国产面粉不仅提高了面粉质量,改善了人民生活,同时抵制了西方面粉的输入,对中国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战后,上海确立了自己在中国面粉工业的中心地位。
1927年,上海面粉年销售1950万包,1928为1995万包,1929为2288万包,1930为3043万包。其他地方的面粉工业也非常发达。“九一八事变”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哈尔滨以及日商经营下的长春是我国当时面粉业六大中心,1932 年,中国民营面粉厂达 148 家,平均日产面粉能力为2000 多万包,中国面粉远销国外。较著名的公司有孙多森创建于上海的“阜丰面粉公司”(1898 年),上海的“华兴面粉公司”(1902 年)、汉口的“海丰面粉公司”(1906 年)、北京的“天民面粉公司”(1918 年)、济南的“惠丰面粉公司”(1918年)等。
抗战时期,中国面粉工业迎来了灾难,许多企业纷纷内迁或者倒闭,没有迁走的遭到日本无情的掠夺。战后,中国面粉工业着手开始恢复往日的辉煌,但是无情的内战让这些满怀爱国热情和实业热情的企业家们的梦想破灭。
新中国建立后,这些民族面粉厂成为了中国面粉工业的基础,一些苍老的建筑仍然诉说着那些往日的辉煌和辛酸。
今日,上海莫干山路 120 号(原上海面粉厂),原为福新面粉厂曾经风光了九十多年的民族工业厂房,现在的那里仅仅是残垣断壁,惨不忍睹,曾经风光万分的中国第一面粉厂即将成为我们失去的记忆。这如何不令我们伤感。建国后那些享誉国内外的百年老厂纷纷进行公私合营,些曾经在世界上辉煌一时的企业淡出了世界市场和人民的视线,大部分已消亡,那些老一辈披荆斩棘创下的曾经闻名遐迩的品牌也已逐渐消失。即使那些存留下来,略带百年前血统的后代,他们今天又是一种怎样的困境?看看王麻子这个老字号的消失,看看福新旧址的残垣断壁,怎么不让国人感伤。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3%2Fphoto3%2F2011%2F12%2F10%2Fmiddle%2F8284715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福新面粉厂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2%2F10%2Fmiddle%2F82847238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福新车间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1%2F12%2F10%2Fmiddle%2F8284770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福新面粉商标,其面粉蜚声全国,品质纯洁适口,远驾舶来品之上,在 1926 年美国费城博览会上,荣氏面粉获奖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0 22:52
@大幻天空 2011-12-10 21:02:57
作者:独孤慕雨回复日期:2011-12-1011:04:28回复
@会上网的老农 2011-8-31 19:45:00曾几何时,当我们迈入幼儿园的那一刻,一种被成为“教科书”的圣经走入了我们的世界,并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甚至几代人。考试制度使教科书成了中国孩子们的“圣经”,我们曾深深的认为教科书中才是对的。但如果有一天,当他们发现圣经的一部分正让事实埋藏在...........
----------------------------- 又跑出来了?还找了帮手,物以类聚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2-10 22:59
@湖南小痞 2011-12-10 20:56:40
@5whott回复日期:2011-12-1019:33:12回复
-----------------------------------------------
-------------- 对日游击战国共都有,大家都差不多,但有意识混入百姓,在道义上是有争义的,当然当事者讲立场不讲道义,我自身个人观点不着眼这个,战争无所不用其极无所谓道义!。
而外蒙两蒋从没
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