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中国提供价值 2.5 亿马克的贷款来购买包括德国的军火和其他工业用品在内的物资,而且可以将一亿马克的物资先行输华。1936 年 4 月中德达成协议,德国国家银行向中国提供一亿马克的贷款,国民政府以透支的形式,向德国订购兵工器材及陆海军装备,中国则以德国所需的钨、锑、桐油、生丝、大豆作偿还。国民政府用其中的 90%从德国购买武器装备和兵工器材,其余近 10%由资源委员会向德国购买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重工业设备。即使德日结盟后,希特勒迫于日本压力停止对中国大规模援助,但德国仍然通过丹麦货船秘密向国民政府输出武器和技术,一部分德国顾问甚至选择了留在了中国,中德合作可见一斑。而中国也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向德国提供钨矿为主的特矿产品。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钨、锑、锡、汞、铋、钼等特种矿产实行了统制,并以此从美苏英等过获得贷款、设备和武器,以支援抗日。国民政府极为注重特种矿产生产,并在 1939年专门颁布了《钨锑专款处理办法》,规定钨、锑盈余除了分拨各省用于各省经济建设外,其余的即为钨锑专款,全数留作资源委员会所办的国防重工业之用。而中国特种矿产也对二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到二战中后期,钨的需求量激增,成为盟国与轴心国拼抢最严重的战略物资。到 1943 年,钨砂价格已涨至战前的775%。由于从最大进口国中国进口钨矿的渠道被切断,德国无奈只好转向葡萄牙、西班牙等中立国与盟国抢夺钨矿,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以致德国坦克严重缺乏大威力的钨制穿甲弹,包括虎式坦克等武器在火力上都大打折扣。
相对而言,盟国要轻松得多,因为他们能从中国这个盟国得到钨矿,无疑使得盟国在特种矿产竞争上占据了很大优势,而钨矿也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战略物资。1939 年,美国钨砂的进口量达1485157磅,较1938年的162744磅,增加了8-9倍,其中从中国进口的钨占到 61%。1943-1945年,经“驼峰”空运出口盟国军工生产急需的特种矿产品有:钨25,085吨,锡17,170吨,汞204吨。1940 年法国曾请求国民政府支援钨矿,得到国民政府支持中国的特种矿产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的支撑着盟国军事工业,在二战盟国辉煌胜利的背后篆刻着中国特种矿产默默所做的贡献。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2%2F1%2F8%2Fmiddle%2F84860755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钨矿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1%2Fphoto3%2F2012%2F1%2F8%2Fmiddle%2F84860772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2%2F1%2F8%2Fmiddle%2F84861038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抗日战场上的虎贲:国民党德械师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2%2F1%2F8%2Fmiddle%2F8486104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08 22:47我们说一下另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特种矿产。民国时期的特种矿产主要有钨、锑、锡、汞、铋、钼等。其中又以钨、锑、锡、汞四种为主。这些特种矿产除了民用之外,在军事工业上用途也十分广泛。例如添加钨的钨钢(亦称高速钢、工具钢)能耐高温磨擦,可抵御剧烈的冲击,可用于制造坦克的车身、飞机的引擎、军舰的甲板和枪炮的管子等。
由于美国得不到足够的钨矿只能使用次等的钼钢。而锑、锡、汞、铋、钼等也都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世界各国都会在战前大量储备,战时想方设法购买。
1913-1937 年间,中国的钨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37%,居世界第一。1908-1938 年间,中国的锑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61.73%,也占世界首位。其他几种特征矿产也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上台,德国大肆扩充军备,急需大量的战略物资,特别是钨。据统计,德国钨的年消耗量在 12000-15000 吨之间,而德国本土不出产钨,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购买,其钨的年进口量占世界钨年产量的一半。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产钨大国,受到德国的高度重视,,于是双方展开密切合作,形成了中德间以钨砂贸易和军事顾问为重心的军经合作。时人称中德关系为“钨砂外交”。事实上,中国和德国的关系非常特殊,近代中国军事近现代化受到德国深深的影响,中国军事化具有极深的德国烙印。德国一直是中国的老师和伙伴。一战后,中德关系正常化。尽管中国未签署《凡尔赛和约》,但德国仍将承认和约第128~134 款中关于德国完全放弃前帝国在华特权的规定。
1921 年中德两国正式签订《中德协约》,宣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恢复友好和商务关系;德国放弃了在华领事裁判权,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原则。从此中德关系迅速升温,中德成为重要要的合作伙伴。尤其是进入三十年,德国的帮助对于中国抵抗日本起了重要作用,从德国顾问、国军德械装备以及沪宁杭地区的三道防线就能看出双方不同寻常的关系。在抗战时期,德国还对中日进行调停,但终归于失败。
德国对华军事援助主要是在 1935-1938 年间,德方愿意向中国提供军援的主要原因是德国需要中国的特矿产品。
1935 年,德国经济部长沙哈特致函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表示德国完全愿意并有能力大量采购中国的矿产及农产品,并且以德国高度发展的工业全力提供中国所需的各类工业产品。1935-1938 年间,中国用特矿产品换来了大量的德制武器装备。这些武器主要有要塞炮、重榴弹炮、迫击炮、防空炮、野战炮等,步枪、手枪、重机关枪及子弹,坦克、机动战车以及望远镜、钢盔、机动通讯器材、防空装备、架桥设备等,还有海军的快艇、鱼雷、潜艇和补给舰等等。国民政府还以特矿产品为抵押得到了德国的贷款。1936 年,德国同意向中国提供价值 2.5 亿马克的贷款来购买包括德国的军火和其他工业用品在内的物资,而且可以将一亿马克的物资先行输华。1936 年 4 月中德达成协议,德国国家银行向中国提供一亿马克的贷款,国民政府以透支的形式,向德国订购兵工器材及陆海军装备,中国则以德国所需的钨、锑、桐油、生丝、大豆作偿还。国民政府用其中的 90%从德国购买武器装备和兵工器材,其余近 10%由资源委员会向德国购买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重工业设备。即使德日结盟后,希特勒迫于日本压力停止对中国大规模援助,但德国仍然通过丹麦货船秘密向国民政府输出武器和技术,一部分德国顾问甚至选择了留在了中国,中德合作可见一斑。而中国也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向德国提供钨矿为主的特矿产品。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钨、锑、锡、汞、铋、钼等特种矿产实行了统制,并以此从美苏英等过获得贷款、设备和武器,以支援抗日。国民政府极为注重特种矿产生产,并在 1939年专门颁布了《钨锑专款处理办法》,规定钨、锑盈余除了分拨各省用于各省经济建设外,其余的即为钨锑专款,全数留作资源委员会所办的国防重工业之用。而中国特种矿产也对二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到二战中后期,钨的需求量激增,成为盟国与轴心国拼抢最严重的战略物资。到 1943 年,钨砂价格已涨至战前的775%。由于从最大进口国中国进口钨矿的渠道被切断,德国无奈只好转向葡萄牙、西班牙等中立国与盟国抢夺钨矿,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以致德国坦克严重缺乏大威力的钨制穿甲弹,包括虎式坦克等武器在火力上都大打折扣。
相对而言,盟国要轻松得多,因为他们能从中国这个盟国得到钨矿,无疑使得盟国在特种矿产竞争上占据了很大优势,而钨矿也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战略物资。1939 年,美国钨砂的进口量达1485157磅,较1938年的162744磅,增加了8-9倍,其中从中国进口的钨占到 61%。1943-1945年,经“驼峰”空运出口盟国军工生产急需的特种矿产品有:钨25,085吨,锡17,170吨,汞204吨。1940 年法国曾请求国民政府支援钨矿,得到国民政府支持中国的特种矿产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的支撑着盟国军事工业,在二战盟国辉煌胜利的背后篆刻着中国特种矿产默默所做的贡献。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2%2F1%2F8%2Fmiddle%2F84860755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钨矿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1%2Fphoto3%2F2012%2F1%2F8%2Fmiddle%2F84860772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2%2F1%2F8%2Fmiddle%2F84861038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抗日战场上的虎贲:国民党德械师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2%2F1%2F8%2Fmiddle%2F8486104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09 09:12
@喜悲同生 b 2012-1-9 1:03:00我国钨矿这些稀有金属还算可以,但铁矿品质就很一般了,现在每年都要从澳大利亚进口大批的高品位铁矿石
----------------------------- 石碌铁矿品质相当高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09 18:09终于结束了一大部分,马上就要开始一些新的东西了,说真的老农自己都感觉很累,很枯燥了,接下来换点新口感的。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09 19:07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重要的武器生产国,在冷兵器时代中国军工生产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近代,随着中国的衰落,中国的武器工业也开始落后于世界,从而开始了大规模向国外学习、引进的历史。我们就简单的来了解下旧中国的一些武器生产情况。
我们从火药说起。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一直以此为骄傲。不过中国人发明的是黑火药,黑色火药是火药的一个品种,属异质火药,因燃烧时有烟,故也称有烟火药,一般称黑药。严格的来说属于低爆炸药,与近现代广泛用于军事领域的现代火药不是一个概念,其用途,性能都很有限。
火药据说是古代中国人在炼丹过程中偶尔发现的,初始主要用于医药目的,宋代已用在军事领域,制出了火箭、突火枪、震天雷等火器,后来还出现了铜铁火炮等管形火器。
在 19 世纪前,它是世界上唯一的火炸药。不过,尽管中国人发明了黑火药,但是中国人用它来制造烟花爆竹的兴趣要超过在军事用途上的兴趣,尽管明朝时期中国曾出现过火器的兴盛,但到了满清入关,火器的发展陷入低潮,甚至在某些领域发生了退步。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这个火药的发源地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的火器制造技术。事实上,黑火药在欧洲也仅仅被用于烟火和纵火以及中世纪的那种力量有限的原始火器,如火枪火铳滑膛枪炮的发射药,并不适于作为后膛步枪,机枪等近现代枪炮的使用。
可以说火药的作用似乎有些夸大的感觉,早期前装滑膛枪并不比十字弓威力大多少,并且长期与弓弩等共存使用。
但是火药作为当时独一无二的“发射药”和“炸药”在军事领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直到 19 世纪下半叶,黑火药仍然是枪炮的唯一发射药。直到硝化棉的出现才真正将黑火药第一次挤出“炸药”行列。黑火药虽然退出了“猛炸药”的行列,但由于其简单的工艺和较低的爆速,作为廉价和有效的“发射药”、 “推进药”和“传导药”,仍然被使用,甚至在伊拉克战争中打下美国黑鹰的苏制 RPG 火箭弹也是用黑火药作为推进药。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2%2F1%2F9%2Fmiddle%2F8491343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2%2F1%2F9%2Fmiddle%2F84913511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苏制 RPG-7 火箭弹:伊拉克游击队对美攻击之首选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09 21:24
@居原氏 2012-01-09 19:26:03
学习。
-----------------------------
屈原兄来了,欢迎啊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10 09:05
@湖南小痞 2012-01-10 00:38:14
@北洋旗舰 回复日期:2012-01-09 18:18:54
作者:大幻天空回复日期:2012-01-0723:29:43回复作者:北洋旗舰回复日期:2012-01-0620:25:29回复
回复第 1156 楼,@有一个狼毒花......
----------------------------- 年底任务没完成吧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10 10:52
@刀见笑 666 2012-01-10 09:16:21
少见的好帖,刚看个开头,绝对跟看完,LZ 辛苦!
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历史,否则中国没有希望!
----------------------------- 感谢这位朋友的关注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10 17:48近代早期,中国的枪炮发射药和弹体炸药多为黑火药,而且基本购自西方国家,称之为洋火药。大致在 19 世纪 70年代中国中国开始采用采用机器生产黑火药。1868 年天津机器局开始试制生产黑火药,投产后日产 140~180 公斤,1874年前后日产量提高到 900 余公斤。1875 年,该局开始制造六角藕形药饼。天津机器局是国内最大、世界一流的火药厂。
1875 年大规模的扩建后,李鸿章报告清廷说:“就岁成军火而论,较前两年多至三四倍……而人工所增不及一倍,经费则约增三分之一,以之应付直隶、淮练军,关外征防各营,及调援台湾、奉天之师,均能储备有余,取用不匮。”
1870 年江南制造局筹建黑火药厂,1874 年建成,仿制外国炮用粒状黑火药等。1884 年产量高达 15.87 万公斤。
山东机器局于 1875 年建黑火药厂,1876 年建成。由徐建寅等设计,是中国建设时间最短、耗资最少的一个黑火药厂,1900 年产量达 11.8 万公斤。
1880 年四川机器局建黑火药厂,90 年代产量达 5.9 万
公斤。
1884 年吉林机器局建黑火药厂,1887 年建成,1886~1899 年生产黑火药 33.1 万余公斤。
据不完全统计 1874 至 1911 年期间的,各厂共生产黑火药 1921 万磅,可见当时中国火药制造工业是非常兴盛的。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0%2Fphoto1%2F2012%2F1%2F10%2Fmiddle%2F84979869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江南制造局(今上海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前身)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2%2F1%2F10%2Fmiddle%2F84979882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天津机器制造局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11 19:30随着远程火炮的出现,这就需要一种燃速较慢的火药。
为降低燃速,美国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发明了栗色火药。
这种技术其实可以说是对黑色火药的一种改进,火药颜色呈栗色,故称。1887 年天津机器局开始仿制栗色火药,到 1898年已经具有年产栗色火药 20 万磅的生产能力。1893 年江南制造局开始制造栗色火药,至 1904 年共生产 52.38 万斤。
随着无烟药、苦味酸和梯恩梯的出现,黑火药和栗色火药需要量减少,至 20 世纪初,仅少量生产,供传火和烟火等用。此后,中国人又开始了新的探索。1867 至 1874 年,徐寿、徐建寅父子在江南制造局制成镪水棉花火药。1881 年天津机器局开始仿制硝化棉,1883 年获得成功,随后大量生产,1898 年生产能力达年产 1.04 万公斤。此外,龙华火药厂、山西火药厂、东三省兵工厂等各厂均不断探索新工艺,甚至一些工厂利用废酸进行生产硝化棉。
中国无烟药的仿制与生产始于江南制造局。就在法国发明单基无烟药 10 年后,中国开始生产无烟火药。1893 年,江南制造局引进德国无烟药生产设备,1895 年建成投产,开始生产无烟火药。此后天津机器局、德州北洋机器局、湖北钢药厂、四川机器局、广东制造军械总厂等纷纷建厂生产无烟药。
1893 年,江南制造局在上海龙华建无烟药厂(龙华火药厂),开始大规模生产无烟火药。
1896 年天津机器局试造无烟火药,无烟药尚系试生产,年产 3600 公斤。
1897 年湖北钢药厂引进德国技术试制无烟火药,1900年建成投产,年产量 50 吨。
1904 年德州北洋机器局建成无烟药厂,1907 年进行扩建,年产量达 2.946 万公斤。
1906 年四川机器局引进德国技术生产无烟火药,1910年建成后日产无烟药 75 公斤。
1905 年广东制造枪弹厂引进德国技术生产无烟火药,1909 年开工生产后年产无烟药约 9000 公斤。
1920年奉天军械厂开始生产无烟药,月产量约 2 吨。1922年东三省兵工厂成立后,奉天军械厂并入东三省兵工厂,其购进德日设备大规模扩建,月产量由 1922 年的 2 吨提高到1931 年的 20 吨。
1921 年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引进德国设备,建立无烟药厂(后分出独立建制,改名山西火药厂)。1923 年建成后日产无烟药 500 公斤,1928 年再次扩建,1935 年投产后日产无烟药 1 吨。
1927 年金陵制造局引进日本技术建成无烟药厂,日产无烟药 140 公斤。
除上述各厂外,兵工署四川第一兵工厂、福建制造局、梧州永安无烟药厂、广东汕尾制弹厂等都曾先后生产无烟药。
据不完全统计,从 1895 年至 1949 年,全国共生产无烟药 3750 余吨,其中,湖北钢药厂生产 2675 吨,占总产量的71.3%。江南制造局龙华火药厂生产 268 吨,占总产量的 7.1%。
东三省兵工厂无烟药厂生产 300 吨,占总产量的 8%,德州北洋机器局无烟药厂生产 201 吨,占总产量的 5.4%,上述四个厂的总产量即占全国总产量的 91.8%。到 20 世纪初我国已能仿制生产出各种枪炮所需的不同品种规格的发射药。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2%2F1%2F11%2Fmiddle%2F85053328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龙华火药厂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12 13:53
@xiaoxiaoshizier 2012-01-12 13:03:11明天回家,会有好长时间看不到老农兄的帖子了。
----------------------------- 没关系的,帖子会继续更新,感谢对帖子的关注,欢迎常来,老农会继续更新,估计你回来也写不完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13 18:431915 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军械司徐尚武试制成功苦味酸,但未投入生产。1922 年和 1924 年汉阳火药厂先后研制成功苦味酸和梯恩梯两种猛炸药,我国开始批量生产这种炸药。
此后多家工厂开始生产猛炸药。1925 年梧州永安无烟药厂引进德国技术生产苦味酸,至 1928 年共生产 5000 余公斤。1923年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建有炸药厂,生产苦味酸和硝铵炸药,1924 年,东三省兵工厂投产,随后产量不断增加,月产梯恩梯由12吨增至120吨,苦味酸由3吨增至30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利用该厂设备建炸药厂(辽阳 383 部队)。
其他如金陵制造局无烟药厂、广东兵器制造厂无烟药厂亦分别在试验室制成苦味酸和梯恩梯,并批量生产。
各厂在不断增加产量的同时,也不断探索新的原料途径和改进工艺。1918 年以后汉阳火药厂主要旧衣花、旧絮棉为原料,龙华火药厂、山西火药厂均以旧棉花为原料,东三省兵工厂无烟药厂则以纺织厂的棉纱头或旧棉花为原料,这都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关于硝化棉的制造,龙华火药厂系采用罐式硝化法;1920 年后汉阳和太原火药厂已采用离心硝化法;1924 年东三省兵工厂无烟药厂则采用汤姆生置换硝化法。
关于无烟药的成型,各厂均采用水压机成型。事实上当时通过引进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大量出国培训的人才以及国内培养的人才大大促进了无烟药生产的工艺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抗战爆发后,各炮弹厂、手榴弹厂纷纷自行配制硝梯钾梯炸药。1939 年国民政府在四川长寿筹建氯酸钾炸药厂,1944年7月建成,1945年1月正式投产,生产氯酸钾,2月正式成立兵工署第二十六工厂。5 月试制成功新型氯酸钾与桐油混合的炸药,定名钾桐炸药。其性能比法国 Cheddite爆破药更为安全。当年即试生产 1.5 吨,到 1949 年该厂留长寿部分(后改为第二十三工厂第一分厂)生产能力近 30吨。1939 年兵工署弹道研究所火药研究室还曾试验成功氯酸钾与梯恩梯混合的炸药,爆炸效果良好。同年第二十三工厂亦研制成功氯酸钾与硝基苯混合的炸药,用作手榴弹弹体炸药。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 年,兵工署接收日军辽阳 383 部队,改组为第九十工厂二分厂,生产硝铵炸药,1946 年至1948 年,共生产硝铵炸药约 30 吨。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1%2Fphoto3%2F2012%2F1%2F13%2Fmiddle%2F85164369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奉天军械厂也叫沈阳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奉天造兵所及兵工署第 90 工厂,民国时期重要炸药制造基地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13 18:44谢谢楼上的几位朋友支持,昨天老农忙没有更新大家见谅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15 12:23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2-01-14 20:16:28
台湾大选,我想会给某些人一个响亮的耳光。
今天大选进行时,祝福台湾,中华民族现代化 100 年努力的成果。
偶尔看到评论,竟然说道“民主独裁”,我真是佩服某些人的脸皮。
......
-----------------------------
谢谢师大兄,很久没有见老友了,最近忙,更新不定,年底都忙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15 12:23
@喜悲同生 b 2012-01-14 20:28:15
一水之间,判若云泥,高下自见
----------------------------- 欢迎悲喜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19 17:44最近很忙,一直没有更新,大家多理解,今天更新一节
----------- 地雷。最早的地雷起源于中国,尽管存在争议但是中国是地雷起源地还是比较客观的。公元 1130 年,金军攻打陕州,宋军使用“火药炮”(即铁壳地雷)可能是已知的最早的地雷。明朝中国地雷更是种类繁多,技术精良。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书中系统介绍了地雷,并且还绘制了地雷的构造图样,以及制作方法和地雷爆炸时的形状。不过近代地雷起源于西方,鸦片战争后中国地雷主要从国外进口。
清朝前期,统治者极不重视地雷及各种爆炸器材的制造和使用。1842 年户部主事丁守存试制成功地雷,这是中国近代地雷制造的开始。丁守存还曾发明一种“跳雷”,曾携赴天津试演。这种地雷将铁铸的圆形地雷装入木柜中,木柜下部填装火药,连接地雷引信,木柜内装有发火装置。使用时,先将木柜埋入地下,在木柜一旁,安置翻车,与柜内发火装置连接。敌人一旦误踏翻车,牵动发火装置,则火药爆发,可将柜中地雷抛起地面七八尺高,在空中爆炸,其杀伤范围可达方圆几十丈,威力极大。这种地雷据说曾被用于了抗日时期的地雷战。丁守存还曾发明过“手捧雷”,这种雷放在匣子里,一启匣立即爆炸,清政府曾试图用这种地雷暗杀太平经首领。稍后,随同曾国藩、曾国莹造炮之江苏候补知府黄冕亦极力提倡制造地雷,以彻外敌,并著有《地雷图说》。
早期的地雷制造,仍与中国旧式地雷相似,用药线点火起爆,雷壳用生铁铸成,内装黑药,使用时,以数十具构成带状,用药线联接,一同起爆。
19 世纪 80 年代后,山东机器局于 1881 年、天津机器局于 1884 年、江南制造局于 1894 年先后制造拉火、碰火及电发火地雷,并以拉火、碰火地雷为主。到 90 年代江南制造局已经每月大约能造地雷 200 枚。
清朝末期为了加强海防,以发展水雷武器为主。甲午战争后,由于海防尽失,水雷已失去作用,乃以制造地雷为主,地雷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水雷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了。
国民政府时期非常注重地雷生产,1912~1937 年,汕尾制弹厂、贵州兵工厂、广西炸弹厂、广东兵器制造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及新疆兵工厂等都先后制造地雷,主要生产电发地雷,兼造拉火和碰火地雷。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防御日军进攻,国民党需要大量的地雷,为此建设了专门的地雷生产线,地雷产量大增,地雷生产有较大发展。第二十工厂建立了正规的地雷生产线,月产近 1 万个。第二十四、四十三、二十一、二十一工厂安宁分厂、四十工厂(后改为第二十一工厂綦江分厂)等也大量制造。1937~1945 年兵工署所属工厂累计生产地雷 93 万余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地雷约80万个.。
1949 年前累计生产各种地雷约 143 万个。目前,中国和台湾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地雷制造国。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2%2F1%2F19%2Fmiddle%2F85437269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2%2F1%2F19%2Fmiddle%2F85437314_53250090_middle.gif{EIMAGE}
地雷生產國分佈圖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19 17:45最近很忙,一直没有更新,大家多理解,今天更新一节
----------- 地雷。最早的地雷起源于中国,尽管存在争议但是中国是地雷起源地还是比较客观的。公元 1130 年,金军攻打陕州,宋军使用“火药炮”(即铁壳地雷)可能是已知的最早的地雷。明朝中国地雷更是种类繁多,技术精良。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书中系统介绍了地雷,并且还绘制了地雷的构造图样,以及制作方法和地雷爆炸时的形状。不过近代地雷起源于西方,鸦片战争后中国地雷主要从国外进口。
清朝前期,统治者极不重视地雷及各种爆炸器材的制造和使用。1842 年户部主事丁守存试制成功地雷,这是中国近代地雷制造的开始。丁守存还曾发明一种“跳雷”,曾携赴天津试演。这种地雷将铁铸的圆形地雷装入木柜中,木柜下部填装火药,连接地雷引信,木柜内装有发火装置。使用时,先将木柜埋入地下,在木柜一旁,安置翻车,与柜内发火装置连接。敌人一旦误踏翻车,牵动发火装置,则火药爆发,可将柜中地雷抛起地面七八尺高,在空中爆炸,其杀伤范围可达方圆几十丈,威力极大。这种地雷据说曾被用于了抗日时期的地雷战。丁守存还曾发明过“手捧雷”,这种雷放在匣子里,一启匣立即爆炸,清政府曾试图用这种地雷暗杀太平经首领。稍后,随同曾国藩、曾国莹造炮之江苏候补知府黄冕亦极力提倡制造地雷,以彻外敌,并著有《地雷图说》。
早期的地雷制造,仍与中国旧式地雷相似,用药线点火起爆,雷壳用生铁铸成,内装黑药,使用时,以数十具构成带状,用药线联接,一同起爆。
19 世纪 80 年代后,山东机器局于 1881 年、天津机器局于 1884 年、江南制造局于 1894 年先后制造拉火、碰火及电发火地雷,并以拉火、碰火地雷为主。到 90 年代江南制造局已经每月大约能造地雷 200 枚。
清朝末期为了加强海防,以发展水雷武器为主。甲午战争后,由于海防尽失,水雷已失去作用,乃以制造地雷为主,地雷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水雷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了。
国民政府时期非常注重地雷生产,1912~1937 年,汕尾制弹厂、贵州兵工厂、广西炸弹厂、广东兵器制造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及新疆兵工厂等都先后制造地雷,主要生产电发地雷,兼造拉火和碰火地雷。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防御日军进攻,国民党需要大量的地雷,为此建设了专门的地雷生产线,地雷产量大增,地雷生产有较大发展。第二十工厂建立了正规的地雷生产线,月产近 1 万个。第二十四、四十三、二十一、二十一工厂安宁分厂、四十工厂(后改为第二十一工厂綦江分厂)等也大量制造。1937~1945 年兵工署所属工厂累计生产地雷 93 万余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地雷约80万个.。
1949 年前累计生产各种地雷约 143 万个。目前,中国和台湾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地雷制造国。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2%2F1%2F19%2Fmiddle%2F85437269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2%2F1%2F19%2Fmiddle%2F85437314_53250090_middle.gif{EIMAGE}
地雷生產國分佈圖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28 10:37
老农回来了,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心,在这里老农给大家拜年了,也许迟了些,大家见谅。老农就不一一回复了,祝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天天开心。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28 11:05接下来继续为大家更新,感谢大家的支持
------------- 手榴弹是一种用手投掷的弹药,因 17 世纪、18 世纪欧洲的榴弹外形和碎片有些似石榴和石榴子,故此得名。手榴弹的历史悠久,最早的手榴弹是中国人发明的。唐朝末年曾出现了火药球,北宋军队曾广泛装备火药球,西夏军队装备的瓷蒺藜可以说是手榴弹等雏形。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在军队中,便大量装备瓷蒺藜,曾大量杀伤倭寇。15 世纪欧洲出现了装黑火药的手榴弹,当时主要用于要塞防御和监狱。17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国家在精锐部队中配备了野战用手榴弹,并把经过专门训练使用这种弹药的士兵称为掷弹兵。20 世纪手榴弹再次受到重视,日俄战争中手榴弹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次战争中日本第一次使用手榴弹,且完全是临时组装的。
双方战斗非常惨烈,双方的工事有时只有十几米远,于是双方都采用土制炸弹,互相投掷。此后,两国纷纷研究制式手榴弹。
一战时期,手榴弹被广泛使用,较为典型的有德国的木柄手榴弹和英国的菠萝形米尔斯式手榴弹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至 1920 年,我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几种手榴弹,并开始自己研制国产手榴弹。1917 年,我国汕尾制弹厂首次开始研制现代手榴弹。随后公府军事处驻保修械司,也开始制造手榴弹,1919 年制造手榴弹 4500 枚。20 年代后,巩县兵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山东兵工厂、陇南机器局、德县兵工厂、广西炸弹厂、汉阳兵工厂上海兵工厂、金陵兵工厂等许多兵工厂都陆续开始制造手榴弹,到 1930 年,我国制造的手榴弹有德式、俄式、法式和麻尾手榴弹等品种。
30 年代后,中国军队开始仿制的手榴弹主要有二种:一是仿制苏联 1914/1930 式手榴弹,技术较落后,结构复杂,所以这种手榴弹很快被淘汰。而另一种德式 M24 系列长柄手榴弹则非常适合中国军队,受到青睐。巩县兵工厂曾对此手榴弹进行改进,并大量生产,1939 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巩式手榴弹在看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重要的防御武器,其威力大,投掷远,在与它的老对手日式 93 式和 97 式手榴弹的交手中,颇占优势。当时装备落后的川军在藤县保卫战中,就是靠了战前送来的一整车手榴弹挡住了装备重炮和坦克的日军第 10 师团。常德会战中,日军对国军猛烈的“手榴弹雨”,遭受惨痛的损失。
从 1917 年至抗日战争以前,生产手榴弹的工厂有 24 个厂,其中以巩县兵工厂为首的汉阳兵工厂、济南兵工厂和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最为重要,形成流行的巩、汉、济、晋四种手榴弹式样。广西炸弹厂(后名第四集团军军械处炸弹部)还于 1936~1939 年间改进生产过意式手榴弹,此弹一直生产至 1939 年底。1935 年济南兵工厂研制成冲锋式木柄手榴弹,定名 24 年式木柄手榴弹。1937 年初广东第一兵工厂曾短期制造过 23 年式无柄手榴弹。1935 年巩县兵工分厂开始试制催泪、催泪喷嚏手榴弹。
中国手榴弹的产能也是很强的,除四大兵工厂外,华阴兵工厂、济南兵工厂等产能均达数万枚。据兵工署制造司1937 年 4 月抄报的《五年来各兵工厂所造主要械弹统计表》的统计,所属工厂的手榴弹产量从 1932~1936 年呈直线上升,由年产58万枚上升至197万枚,五年增长了2.4倍。
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地区的军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兵工厂内迁,但是中国手榴弹生产恢复很快。同时,大量新的工厂建立起来,像五十二、新疆兵工厂等。据不完全统计,兵工署所属工厂 1940~1945 年.年总产量一般在 370万枚以上,1941 年最高达 505 万余枚。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基本上全部改为木柄手榴弹。为了节约木材及炸药,改善产品作战性能。1940 年改为小型木柄手榴弹。1938~1945年第二十一工厂制造了黄磷手榴弹 31 万余枚。
而在敌后,共产党也非常注重手榴弹的生产。据有关资料报道,在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使用了近 800 万枚手榴弹。
日军中流传着共军手榴弹厉害的传说,一般来说,日军在扫荡八路军时,会尽量避免近战,就是畏惧于八路军手榴弹的威力。
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一共使用了约 3000 万枚手榴弹(国军 2200 多万枚),这些手榴弹都是 M24 或者其改进型,大约 40 万左右日军士兵伤亡在手榴弹上。
抗战胜利后,我国手榴弹的产量又有进一步增长,品种也有较大改变。第四十四工厂 1947 年生产了 36 年式木柄手榴弹(短柄手榴弹),第八十工厂 1949 年生产 38 年式木柄手榴弹,第九十工厂 1947 年生产改一 1 式手榴弹,第四十四、二十三工厂先后生产照明、催泪、催泪喷嚏等特种手榴弹。多数特种手榴弹也是以木柄手榴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至 1949 年年底,我国制造手榴弹的工厂达 39 个,生产各种手榴弹 5827 万多枚(不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土法研制和生产的各种手榴弹)。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2%2F1%2F28%2Fmiddle%2F85709815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向日军投弹的国军士兵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1%2Fphoto3%2F2012%2F1%2F28%2Fmiddle%2F8570982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淞沪会战中的中国士兵,他在投掷 M24 手榴弹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28 11:05
@北洋旗舰 2012-01-27 18:00:34
老农兄龙年吉祥!
----------------------------- 好久没见北洋兄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28 11:07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2-01-27 12:39:02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 北京文物局长称不知情昨日,一名小女孩从废墟上走过。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 24 号院的“梁林故居”已被拆除。本报记者 孙纯霞 摄昨日,有文保人士向本报爆料称,原本计划恢复原貌的“梁林故居”现已被拆。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后发现情况属实。
门楼的屋顶只剩几根房梁......
----------------------------- 师大兄可是好久没来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28 11:07
@喜悲同生 b 2012-01-26 21:20:28
顶,老农
----------------------------- 谢谢悲喜,新年快乐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28 17:27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2-01-28 15:39:31
@会上网的老农 2012-01-28 11:07:25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2-01-27 12:39:02
师大兄可是好久没来了
----------------------------- 来了不少次呢,只是发言都被删了。
老农过年有何感觉,我正为琢磨什么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都在想着钱呢?......
----------------------------- 因为缺钱,现在中国货币发行速度已经超过美国的发行速度,中国的货币在国内无形的贬值。假如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大约 10 年货币就会贬值到 10%左右,也就是每年缩水10%,所以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百姓们辛苦存的货币也无形缩水了,所以经济的增速要低于缩水速度,人民需要钱,钱已经开始向某些特定领域和群体集中,人民没有钱,因为百姓的蛋糕被掠夺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31 18:32与手榴弹几乎同时,我国开始研究枪榴弹。1920 年,民国总统府军事处驻保定修械司曾制造枪射炸弹,1923 年又制造枪射突击炸弹。1924 年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开始制造枪掷炸弹。1926 年广西炸弹厂制造了一种步枪炸箭(用炸药包加木质尾杆的原始枪榴弹),并进行少量生产。同年,金陵兵工厂曾仿制法国布朗德式枪顶炸弹,但未获得成功。1927 年上海兵工厂利用该厂麻尾手榴弹弹壳试造枪榴弹。1928 年重庆武器修理所开始生产枪榴弹,至 1938 年共生产 10 万发。
金陵兵工厂 1935 年开始制造破甲枪榴弹。第四集团军军械处炸弹部于 1936 年开始制造意式手榴弹,该手榴弹实际上是一种枪榴弹。1939 年航空兵器技术研究处设计试制成功新式枪榴弹.效果甚佳,定名 28 年式枪榴弹,当年 5 月正式出品。接着该处又研制成功 28 年式黄磷、照明、信号三种枪榴弹,1940 年 3 月兵工署指令大量制造。28 年式枪榴弹成为战士熟悉和必备的武器,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 年由航空兵器技术研究处派出技术人员赴部队考察和表演,使该项枪榴弹在抗日战争各战场上获得较大成效。
1942 年航空兵器技术研究处改为第二十七工厂,主要制造枪榴弹,1944 年月产量达 8 万发。1938~1942 年浙江铁工厂亦曾仿制日式枪榴弹和意式枪榴弹。1944 年初,第二十一工厂仿制28年式枪榴弹,当年7月完成样品200发,试验效果良好.随即正式生产,但产量不大,至 1949 年共生产 20500发。
抗日战争结束后,第二十七工厂撤销,28 年式枪榴弹转至第二十、三十一、十一、六十、七十、八十、四十四等工厂生产。第八十工厂月产约 5 万发,第七十工厂 1948 年月产6~8万发,西北制造厂1948年月产1万发以上。据不完全统计,1949 年底以前,中国制造制造枪榴弹工厂约 15 个,1919~1949 年,共生产各种枪榴弹 960 万余发。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0%2Fphoto2%2F2012%2F1%2F31%2Fmiddle%2F85880691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曾在抗战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枪榴弹,甚至曾经干掉过日军战机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1-31 18:33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2-01-28 17:12:31
我经常陷入一种混乱,读书和工作为的是什么。
我自觉中毒太深。
看人家北大清华的孩子,就知道为了自己的前途奔命。
我们呢,读书的时候看人
受欺负拔刀而上,受过的处分不胜其数。......
----------------------------- 好久没与师大兄促膝长谈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2-06 14:51除手榴弹和枪榴弹外,掷榴弹由于射击精度差,性能与枪榴弹相近,所以生产的国家不多,仅日本大量生产使用。
日本掷弹筒被美军认为是“日本陆军惟一值得评价的兵器”。
我国掷榴弹起步较晚,1934 年汉阳兵工厂开始仿造日本大正10 年式掷弹筒和弹。但数量不多,仅供少数部队及军事教育机关研究用。抗战爆发后,兵工署令已迁往重庆的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在日式掷弹筒的基础上研究制造。1938 年底,第三十工厂以江元方为主试制的新式掷弹筒经试射.结果良好,比日式为优,定名 27 年式掷弹筒,于 1939 年初正式投入生产。所用之弹仍基本仿照日式制造,仅在工艺和个别结构上予以改良。1939~1946 年 6 月,共牛产掷榴弹 156 万余发。日军曾在太平洋战场上使用过掳获的二七式掷弹筒。
1938~1939 年,西北制造厂城固分厂日产掷榴弹 1000 发。
1946 年后,除第三十工厂留重庆的一分厂继续制造 27 年式掷榴弹外,还有第四十四工厂制造。西北实业公司下属西北机车厂亦曾制造射弹筒及 75 飞雷(相似于掷榴弹),次年即生产了 1.5 万具。1947~1948 年,兵工署化学兵司还安排生产了~批特种掷榴弹,计有第二十三工厂和第六十工厂生产的 37 年式化学弹、第四十四工厂生产的烟雾弹及信号弹、第六十工厂生产的照明弹等。以上各种弹,以第三十工厂留重庆的一分厂生产规模较大,1948年4月~1949年5月生产27年式掷榴弹38.8万发。1947年12月,国军共装备掷弹筒 38364 具,与轻重机枪之比为 0.52:1。1919~1949 年,共生产各种掷榴弹 233 万余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