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军装备伯格曼虽然晚于奉军,但其普及很快。因为其把持了汉阳,巩县等兵工厂。吴佩孚一直到兵败流亡四川成为孤家寡人,身边都始终跟随着大队装备着伯格曼的卫兵。
冯玉祥控制了巩县和开封两个兵工厂后,穷急了的西北军利用二厂不遗余力地生产武器,其中就有伯格曼。装备柏格曼手提机枪的卫队也成为冯的杀手锏。二十年代末,死于自己部下兵变的直军小军阀刘春荣,死于内哄的热河著名骑匪荣三点,也都是被伯格曼射杀而死的。
北伐时期,黄埔学生军东征。在棉湖之战危急时刻,何应钦曾奋不顾身率领手持冲锋枪的卫士排用火力压制对方,转危为安,成为历史上一件值的一书的事件,这一天也成为蒋何共患难的纪念日。
北伐胜利后,中央军大量装备了冲锋枪,尤其是高级军官的卫士。这些手持二十响与手提式的卫士多次救了指挥者的命,例如卫立煌的卫士曾用冲锋枪扫射红军,掩护其撤退,否则卫恐怕真的被活捉了。不仅中央军,就是红军之父朱德也拥有一个警卫班,即全部装备伯格曼,成为朱的杀手锏。
伯格曼冲锋枪在红军中也被装备过,在国军的剿匪报告中,每每有“匪军装备虽劣,但往往集中驳壳、手提机枪猛扑一点,致频频得逞”的字眼,这是真实的印证。近些年来一些无知的导演将二战时期大量使用的司登冲锋枪误当成了花机关枪而用于红军手中,实在可悲。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1%2Fphoto2%2F2012%2F3%2F25%2Fmiddle%2F8976724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伯格曼 MP18 冲锋枪——强身侧歪横躺水平横扫。这种完美的用法儿——创举!在今天也为非常科学合理啊!——中国人民的灵性,它的设计者感叹:德国人望尘莫及!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4%2Fphoto2%2F2012%2F3%2F25%2Fmiddle%2F89767265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3-25 11:25
@晋观 2012-03-25 11:01:48
兔子还在忙啥啊,连平大师都回归了,还不见老兄你啊
-----------------------------
大师非凡人,我等凡夫俗子忙于俗务,为了生计奔波,无奈啊。大约五月份我就差不多可以回归了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3-26 19:39
1926 年,上海兵工厂和金陵制造局开始制造 1 918 年式伯克曼冲锋枪,改枪系德国 1918 年定为德军用制式冲锋枪。
上海兵工厂和金陵兵工厂在 1926~1928 年,分别生产该枪5000 支和 1000 支。在此期间,广东兵器制造厂、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也制造此枪。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无疑是冲锋枪最辉煌的舞台,相对当时西方对冲锋枪的排斥,中国对冲锋枪情有独钟。就象毛瑟手枪一样,汤姆森和伯格曼在这一时期最风光的战场不是在它们的故国,不是在西班牙,不是在爱尔兰,而是在东方的中国,在中国频繁的内战中。
抗战时期,中国冲锋枪生产由于原材料缺乏、弹药不足等原因陷入了低谷。许多兵工厂冲锋枪甚至开始停产,更多的依靠外购和外援。但是抗战时期,你总能处处看到冲锋枪的身影。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等战役中冲锋枪发挥了相当作用。淞沪会战中的一大奇特现象就是中、日作战双方都装备使用了 7.63 毫米“伯克曼”式冲锋枪。
但是中国军队的装备数量远远超过日军。死守闸北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加强营也就是所谓的八百壮士就大量装备了伯克曼冲锋枪,在这场战斗中,洋人拍摄的纪录片就记录下了中国士兵从四行仓库窗口用伯克曼冲锋枪扫射的场面。
随着大量美制汤姆森冲锋枪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中国一线,中国冲锋枪使用更加广泛和频繁。这些冲锋枪让日军吃尽了苦头,尤其是近战的时候。肉搏战的时候,日军很讲究的退子弹,而中国军队经常不讲套路边冲锋边开枪,特别是中国的冲锋枪让一直没有大规模装备自动武器的日军苦不堪言。二战期间美国生产的 140 余万支汤姆逊冲锋枪中,相当一部分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给了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后来,美国改用 M3 系列冲锋枪输送给中国军队。1947 年国民党第90 兵工厂也根据 M1 式仿制成功“四五冲锋枪”。 1948 年,第六十、九十工厂筹造美国 1944 年装备部队比较先进的 M3A1式冲锋枪。当然中国军队还装备了当时非常先进的英国“斯登”式冲锋枪等新式冲锋枪。这些冲锋枪在朝战时期仍然是志愿兵的利器,甚至七十年代末的民兵中仍有汤姆森冲锋枪的身影。
相对而言,日军轻视冲锋枪,资源有限,更注重精确射击,同时日本工业水平要远逊于欧美列强,其陆军轻武器跟欧美根本不是一个级数的。直到 1935 年日本人才开始研制冲锋枪,这就是鲜为人知的百式冲锋枪,但是性能和数量都不佳。此外,日本还装备了从国外进口的进口冲锋枪。当时日本装备的冲锋枪主要有德国 9mm 伯格曼冲锋枪、改型的瑞士 7.63mmSIG1920 式冲锋枪、日本 8mm 南部冲锋枪和日本8mmT100 式冲锋枪。在二战中日本装备的冲锋枪种类和数量都很少,而且主要装备海军及海军陆战队,我们在电视上很少能看到大规模手持冲锋枪冲锋的日本军队。而他们的百式冲锋枪这个怪胎刚刚产生,还没有来得及经过战争的考验,就和日本鬼子一起,被送进了历史的墓地。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0%2Fphoto2%2F2012%2F3%2F26%2Fmiddle%2F89901855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2%2F3%2F26%2Fmiddle%2F8990333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日本百式冲锋枪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3-28 16:24看到一则小故事,感慨很深,不知真假,但是很值得反思:1972 年日本主动要求与中国建交。据田中角荣回忆录称:当时日本政府准备了 500 亿美元用于对中国的二战赔偿,按现在的物价应有 5000 亿美元。主要是日本政府觉得不赔都不好意思,但是 TA 大手一挥免了、不要日本的赔款。日本人极度震惊签字当晚整个外务省彻夜狂欢。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3-29 11:17
继续更新----在近现代战争中,尤其是阵地战,机枪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清康熙年间戴梓就曾发明过一种连珠铳,形似琵琶,弹药(黑药铅丸)储存于铳之背脊,用机关进行开闭。有相连两机,扳动第一机时。弹药自动落入铳中,另一机随之转动,摩擦燧石起火,装填一次,可连射 28 发。近似近代的机枪,而当时,世界各国尚未出现。但这种武器,康熙末予采用,并听信谗言,将戴梓充军关外。这可以说是早期的机枪原型,但是与中国失之交臂。近代机枪的兴起是在西方,特别是马克沁机枪出现后,一战中欧洲整整一代人丧命于机关枪下。马克沁本人也许是世界上继诺贝尔之后第二个发家的军火发明家,但是这个结果没有任何人想象得到。
19 世纪 80 年代,我国仿照外国式样,在步枪制造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制造机枪。 1881 年,金陵制造局首先仿制美国加托林轮转机枪(十门连珠格林炮),1884 年又仿制成美国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四门神机连珠炮)。四川机器局也曾曾 1886 年试造加托林轮转机枪。枪弹发射每分钟 350发,射程 2000 米。这两种枪在中法战争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得到清政府的赞许。
1888 年金陵制造局开始仿制马克沁重机枪(中国称赛电枪),中国开始进入重机枪的制造时代。以后其他各厂又相继仿造了多种重机枪。如 1912 年,四川兵工厂制成奥式守瓦兹洛色重机枪,月产 1~2 挺。1919 年广东兵工厂仿制奥地利 1907/1912 年式守瓦兹洛色重机枪,并仿制日本 38 式重机枪。1921 年汉阳兵工厂开始仿造美国勃朗宁 M1917 式重机枪。1924 年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亦曾造过此枪。同年,广东兵工厂开始生产 7.9 毫米马克沁重机枪,东三省兵工厂仿制日本大正 3 年式重机枪,稍有改良,称 13 年式重机枪,性能颇佳。
1928 年广东兵器制造厂制造 17 年式水冷机关枪,东三省兵工厂制造 17 年式气冷机枪。
1929 年广东兵器制造厂曾仿制美国泰勒式水机关枪,1931 年第四集团军军械处机械部亦仿制该枪,并仿制法国哈其开斯式重机枪。
1946 年兵工署将收缴的日本 92 式 7.7 毫米重机枪口径由 7.7 毫米改为 7.9 毫米,效果较好。1947 年第六十工厂和西北实业建设公司下属西北修造厂分别对日 92 式重机枪进行改制,制成 7.9 毫米重机枪和 36 年式重机枪。
自1888年至1949年,我国先后生产重机枪12个品种,制造工厂 24 个。其中,马克沁机枪和三十节重机枪,生产数量最大,制造工厂最多。马克沁重机枪在制造中经过多次改进,最后成为中国制式机枪,称 24 年式马克沁重机枪。
制造的工厂除金陵制造局外,有广东兵工厂、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四川机器局、湖南金工厂、赤水兵工厂、开封兵工厂、山东兵工厂等 10 余个厂。生产三十节重机枪的除汉阳兵工厂外,还有上海兵工厂、衡阳军械局、华阴兵工厂、第十一工厂、赤水兵工厂、广西第一机械厂等。
其他品种,因数量少或时间短,末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各时期重机枪的制造能力:在晚清时期,生产工厂较少,制造能力较低,月产仅 1~2 挺;北洋政府时期生产工厂增多,生产能力提高,一般可月产 20~30 挺;国民政府时期产量逐年上升,至 1945 年,第二十一工厂月产能力达 500挺。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3%2Fphoto2%2F2012%2F3%2F29%2Fmiddle%2F90142339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中国驻外使节考察马克沁机关枪。图中大树刚被机枪打断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2%2F3%2F29%2Fmiddle%2F90142531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清朝中国兵工厂引进国外技术自行生产的马克沁机关枪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3-29 11:34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0%2Fphoto2%2F2012%2F3%2F29%2Fmiddle%2F90142619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2%2F3%2F29%2Fmiddle%2F90142738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国民党军队使用的马克沁机关枪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2%2F3%2F29%2Fmiddle%2F9014386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金陵兵工厂生产的可高平射两用的二四式重机枪(图中处于高射状态)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3-29 11:36
事实上中国人确实很优秀,我们的先辈们非常杰出,是我们的骄傲。1914 年,金陵制造局袁光煜等 11 名技工,曾通过拆解实测绘图,耗时半年多仿制成功最新式的德国 mg08 马克沁机枪。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3-29 11:37
@某县某乡某苕男 2012-03-28 23:42:16
这个贴貌似最开始不是现在这个名字?
----------------------------- 是的,该帖子原名“教科书上的那些事”,后来内容已经超出教科书,感觉不合适所以换了题目,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3-29 11:37
@大宝虎 2012-03-28 17:54:46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2-03-25 09:27:35回复第一批大规模装备伯格曼冲锋枪,并运用到实战中军队可能要算张作霖的奉军了。在 1924 年直奉第二次战争时的的玉麟山攻防作战中,手持格曼边冲锋枪的奉军敢死队让直军目瞪口呆。
——————————————————————
这个需要纠正一下,据我所知,孙中山的粤军是最早装备冲锋枪的部队,陈炯明 1922 年 6 月围攻总统.....
----------------------------- “第一批大规模装备伯格曼冲锋枪,并运用到实战中军队”,阁下没有必要断章取义,也没必要混淆视听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3-31 16:10
@youfishno 2012-03-29 15:15:51
@会上网的老农 2011-8-31 19:45:00曾几何时,当我们迈入幼儿园的那一刻,一种被成为“教科书”的圣经走入了我们的世界,并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甚至几代人。考试制度使教科书成了中国孩子们的“圣经”,我们曾深深的认为教科书中才是对的。但如果有一天,当他们发现圣经的一部分正让事实埋藏在白纸黑字之外,会有怎样的困惑?小学政治教材中清晰的写着:在旧中国,我国的工业相当落后,很多东西...........
----------------------------- 还不是很相似,印度外资尤其是英国资本是主要投资导向,它的工业有些类似于英国工业圈的附庸,而民国的工业比较复杂,主要依靠内资和农业、手工业劳动,它的独立性和复杂性及活力要比印度好得多。其实印度最大的优势是得益于稳定的环境。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01 10:48
@youfishno 2012-03-29 15:15:51
@会上网的老农 2011-8-31 19:45:00曾几何时,当我们迈入幼儿园的那一刻,一种被成为“教科书”的圣经走入了我们的世界,并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甚至几代人。考试制度使教科书成了中国孩子们的“圣经”,我们曾深深的认为教科书中才是对的。但如果有一天,当他们发现圣经的一部分正让事实埋藏在白纸黑字之外,会有怎样的困惑?小学政治教材中清晰的写着:在旧中国,我国的工业相当落后,很多东西...........
----------------------------- 相对而言,国民政府非常重视重工业,较之轻工业更为重视。因为民国所处的特殊环境,财力的困窘,中央除军费、教育和偿债外可支配财力非常有限,南京政府制订了庞大的重工业计划,但是执行难度非常大,主要是缺乏环境和资金,资源委员会已经做的很多错,但是仍然远远不够。
当 1936 年,中央势力开始向各地触及,尤其是平定广东的叛乱后,终于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各种势力反日情绪增长,农业迎来难得的风调雨顺,工业开始起步,而军事力量在德国帮助下开始快速发展,蒋和他的国民政府迎来了南京成立后最高点威信。同时,南京已经开始逐渐掌控各地盐税等税务,关税开始自主,焦头烂额的国民政府终于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在经历四年的内乱稳定期后,国民政府在艰难的环境中继续只有六年的发展时间,而且面临种种困难。总体来说,1936 年对这个国家来说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最重要的是,共产党的威胁已经几乎消除,被迫逃往西北。
而蒋认为一次战役就能消灭他们,所以他飞往西安督促张学良,遭遇兵变,国家开始转向,最终 1937 年未作好准备的国民政府和日本开打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01 16:38
继续更新----中国轻机枪制造稍晚于重机枪,但发展也非常快。1908年广东制造军械总厂仿制成功麦特森轻机枪。该枪除自带两脚外,另有三脚架,可进行平射及高射。1915 年汉阳兵工厂亦仿造。
1915 年上海制造局仿造法国哈其开斯轻机枪,称 7.9 毫米轻机枪。至1923年共生产180挺,最高月产50余挺。湖南金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亦曾制造此枪,后者月产达20 挺。
1922 年金陵兵工厂仿制法国 M1915 式绍沙轻机枪,称法式自动枪,至 1924 年共生产 100 多挺,因不甚适用,即行停造。
1924 年东三省兵工厂曾仿制日 11 年式轻机枪,称 13 年式轻机枪,在扩大生产规模并对该枪进行整理后,于 1928年正式投产,改称 17 年式轻机枪,月最高产量 40 挺。
1927 年天津大沾造船所仿制意式捷克轻机枪(即捷克ZB26 式轻机枪),该枪很快成为当时中国生产的主要轻机枪品种。制造该枪的厂在 1937 年前,除天津大沽造船所外,尚有重庆武器修理所、广东兵器制造厂、西北实业公司下属工厂、广西第一机械厂等。1937 年后有第十一、二十一、三十一、四十、四十一、五十一、五十三工厂、西北制造厂的城固分厂及广元分厂等,共生产 7 万余挺。
1935 年重庆华兴机器厂,以工厂中的上海老技术工人为主体,制成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1937 年并入四川第一兵工厂后仍一直生产,至 1939 年划归第二十一工厂,始停造,共生产 3000 余挺,最高月产量 200 挺。
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轻机枪有两种:仿瑞士启拉利式和仿捷克 ZB26 式。
仿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于 1939 年停产,从抗战爆发至1939 年停产共生产约 1900 挺。仿捷克 ZB26 式产能要更大。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轻机枪约4 万挺,至 1944 年年产量达上万挺。中国轻机枪的制造,据1908 年至 1949 年的不完全统计,先后有 30 个工厂生产,共计 7 个品种,其中主要品种是捷克轻机枪。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1%2Fphoto2%2F2012%2F4%2F1%2Fmiddle%2F90452130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抗战国军的火力支柱--捷克式轻机枪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2%2F4%2F1%2Fmiddle%2F90452230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02 13:50
继续更新---
关于轻重两用机枪和特种机枪,仅试制过几个品种,均末批量生产。1941 年新建的第五十一工厂,原主要为生产麦特森式轻重两用机枪而建立,因抗日战争影响,国外所购设备、材料、技术资料等由于交通受阻或遭日机炸毁未到厂,直至1944年9月,仅制造出12挺,后未再生产。另外,1929年广东兵器制造厂曾仿制 4 挺飞机用 7.9 毫米路易斯旋回机枪;抗战胜利后,又曾试将捷克式轻机枪改装成坦克机枪,但皆未投入批量生产。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这几种主要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1888 年金陵制造局仿制成功马克沁重机枪,但仅生产 30 余挺,于 1893 年停造。1914 年,该局按德国 1899 年式马克沁重机枪祥式重新仿制,1915 年做出样枪,送北京试验,获得好评,陆军部令“多加仿造”,但因当时经费无固定来源,至 1922 年停止生产,共生产 300 多挺。
1916 年大沽造船所获得德国新式马克沁重机枪,随即进行仿制,1917 年试成,受到海军部嘉许,各地皆向其订购。1924年金陵制造局又根据德国较新的马克沁产品图进行生产,至1931 年月产达 35 挺。
1928 年巩县兵工厂仿造俄式马克沁重机枪,性能颇佳。
1934 年中国获德国赠送的 MG08/15 式马克沁重机枪全套工作图样,交金陵兵工厂仿照改良。1935 年试制成功,定名为 24 年式马克沁重机枪。1935~1936 年,该机枪进一步改进,质量更佳。
1945 年第二十一工厂组织了对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改为气冷式重机枪的研究。在重机枪厂主任吴均惠的主持下设计了新枪管及其他枪件,1947 年兵工署交下气冷式机枪草图作参考,进行试制,于同年底完成两挺样枪。该枪保持了原枪的射击性能,全重由水冷式的 49 公斤减轻至 31.75 公斤,可一人肩背运输.提高了机动性,并得到了国防部的表扬和兵工署的奖励。金陵兵工厂机枪质量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
三十节重机枪
三十节重机枪系汉阳兵工厂(1938 年汉阳兵工厂)改称第一工厂将美国勃朗宁 M1917 式重机枪进行测绘后仿制而成。,其制成时间恰为民国10年10月10日,故命名为三十节重机枪。该厂制成后产量逐年增加,并扩散到其他工厂。
据 1931 年 3 月军政部统计,当时全国三十节重机枪月生产能力为144挺,其中汉阳兵工厂52挺、上海兵工厂64挺、衡阳军械局 18 挺、华阴兵工厂 10 挺。第十一工厂在 1941~1942 年,共生产 960 挺。1934 年,兵工署曾向美、比两国商议索取勃朗宁机枪图纸未果,因而使三十节重机枪没有得到很好发展。
捷克 ZB26 式轻机枪捷克式轻机枪最早由天津大沽造船所于 1927 年开始按照实样进行仿制。1931 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曾派员去该所饬其正式制造意式捷克式轻机枪。同年,重庆武器修理所也开始按实物仿造此枪。1933 年广东兵器制造厂开始进行仿制,于当年 9 月正式出枪。1932~1933 年间,兵工署派技术人员作为购买枪支监造人驻捷克,取得部分捷克轻机枪技术资料。
1935 年中国拟定捷克式轻机枪为制式兵器后,兵工署技术司又译制了捷克 ZB26 式轻机枪的全套产品图纸及枪件所用各种材料规格,交巩县兵工厂制造。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工厂增加了捷克式轻机枪的制造。如广东第一兵工厂产量由原月产 20 挺,到 1940 年(已改称第四十一工厂)增加至 110 挺,1941 年最高月产 310 挺。广西兵工厂筹备处在1937 年达到月产 20 挺的水平。巩县兵工厂于 1937 年开始制造捷克式轻机枪,后改为第十一工厂后,继续制造。第二十工厂于 1938 年利用原华兴机器厂制造启拉利式轻机枪设备,筹造捷克式轻机枪,1939 年初转交第二十一工厂后,继续试造,1940 年正式出品,最高年产量达 2900 挺。1939 年,兵工署在昆明筹建第五十一工厂,准备生产轻重两用机枪,1941 年建成。由于设备不全,资料在运输途中被日机炸毁,改产捷克式轻机枪,当年出枪 450 挺。次年改第五十三工厂,最高年产量 5550 挺,成为轻机枪生产能力最大的工厂。1948年,第五十三工厂和第二十一工厂对捷克式轻机枪进行改进,命名为 37 年式轻机枪,质量颇佳。第二十一工厂改进后的轻机枪,称捷克改一式轻机枪。因条件限制,两厂均末投入正式生产。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2%2F4%2F2%2Fmiddle%2F90514778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30 节重机枪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07 16:57
继续更新---------
谈完枪械我们再来说下火炮。中国近代火炮的发展,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从英、法等国引进并仿制的前装滑膛炮,主要是生铁短炸炮。1863 年,李鸿章建立苏州洋炮局,苏州洋炮局最先用机器加手工制造出 24 磅子前装滑膛生铁炸炮,月产量 6~7 门;1865 年江南制造局建的,生产炸炮的规模较大,1867~1876 年共生产 12 磅子、16 磅子、24 磅子、32 磅子生铁和铜质滑膛前装炮 128 门;1875 年,金陵制造局试制 68 磅子大炮,结果在大沾炮台试验演放时,发生事故遂停造;此外,还有天津机器局、兰州机器局、湖北枪炮厂、吉林机器局、四川机器局、河南机器局等都生产过前装滑膛炮。
1878 年,江南制造局仿制出英国阿姆斯特朗式 40 磅子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这是国产第一门钢质英阿姆斯特朗式前装线膛炮。1880~1885 年,该局又先后生产 80 磅子、120 磅子仿英阿姆斯特朗式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 50 门。19世纪 70 年代,清政府从德、英等国引进并仿制从炮身尾部装入弹丸的后装炮。1867~1873 年间,江南制造局制造 9 磅子后膛熟铁来复炮 1 门并炮架 1 座,是中国最早生产的后膛炮。1882 年,江南制造局生产仿英阿姆斯特朗式 80 磅子钢膛熟铁箍炮,1886 年又生产 180 磅子钢膛熟铁箍炮,又生产出口径 9 英寸阿姆斯特朗式 250 磅子后装线膛炮。1890 年,江南制造局又进一步仿制成功英阿姆斯特朗式 12 英寸 800磅子后装炮,该跑炮身长35尺,来复线36条,弹重800磅,内装栗色药饼300磅,单孔黑药饼200磅,炮身重50吨,最大射程10000码,在1000码以内,可击穿19英寸厚铁靶,到 1893 年,共制造 4 门。此炮系中国近代生产最大最重的火炮。
1892 年,江南制造局仿英阿姆斯持朗式造出中国最早的后装线膛管退式船台快炮。1894 年,又仿制出 6 英寸阿姆斯特朗式100磅子船台快炮。1897年,又造出9.2英寸380磅子升降地井式后膛炮 2 门,该炮射程 11000 码,炮身重 25吨。1897 年起,江南制造局先后生产出 2 磅子、3 磅子、6磅子、12 磅子炮,口径分别为 37 毫米、47 毫米、57 毫米、76毫米,皆为架退式,至1904年,共生产411门。1905年,该局还率先造出管退式 75 毫米山炮。1895~1900 年,湖北枪炮厂仿制出德克鲁森式 37 毫米、47 毫米、53 毫米、57 毫米架退式后装炮 290 余门。
此外兰州制造局、大沽造船所、福建机器局、四川机器局、吉林机器局等工厂也生产出多种火炮。晚清时期,先后生产火炮的局厂有 19 个,生产数十种火炮。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1%2Fphoto2%2F2012%2F4%2F7%2Fmiddle%2F90972883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江南制造局甲午战争后生产的 150mm 速射炮,外形和120mm 炮类似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08 14:02终于忙完了。这段时间老农事太多,无暇更新帖子,向大家致歉。从现在起开始恢复帖子更新,感谢我不在的这段时间朋友们的支持。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08 14:02
@hsiaoshaw 2012-04-07 13:27:16
好帖必须顶
----------------------------- 谢谢这位朋友的支持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08 15:15
继续更新---------辛亥革命后,军阀封建割据,相互混战,由于作战形式的转变,各自引进了国外一些新的火炮生产技术,大大发展了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平射炮、高射炮和各式迫击炮的制造能力。
山炮,这种主要用于山地野外作战的火炮上面说过了,早在清末中国就开始制造。1905 年,江南制造局仿德克虏伯式制造成功克虏伯式 14 倍 75 毫米后装管退式山炮,这就是沪造克虏伯式 75 毫米山炮,1907-1928 年累计生产 494 门,29年至31年约产120门。1921年,汉阳兵工厂仿日本大正6年式75毫米山炮,称汉10年式75毫米山炮,该炮质量要比沪造更优,因此逐渐取代了前者。1921 年,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筹建炮厂。1923 年正式出炮,称晋 12 年式 75 毫米山炮,质量颇佳。1924 年月产 30 门。该厂改称西北制造厂期间于1936年、1937年,生产12年式75毫米山炮200余门。
1924 年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仿造成功日本 41 式 75 毫米山炮,命名为晋13年式75毫米山炮,改进后称晋17年式75毫米山炮,年产量40门。到1929年,这个厂共生产75毫米山炮 700 门。1947 年 2 月,西北实业公司西北机车厂还仿制成功日本94式75毫米山炮成功,称晋36年式75毫米山炮。
至1948年,该厂共生产晋36年式75毫米山炮191门,所需材料由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和西北铸造厂提供,完全自产。
中国近代生产山炮的主要局厂有:上面提到的江南制造局仿德克虏伯式 75 毫米山炮;汉阳兵工厂仿日 10 年式 75毫米山炮;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制造的晋 13 年式、17 年式和 36 年式 75 毫米山炮。此外还有,东三省兵工厂仿日 14年式 75 毫米山炮等。1925 年,东三省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41式75毫米山炮,命名为辽14年式75毫米山炮,其性能、结构与汉沪两厂 75 毫米山炮接近。1927 年,太原兵工厂仿德苏罗通式试制成功晋 16 年式 105 毫米山炮,该炮初速 300米/秒,最大射程 5965 米,放列全重 853.5 公斤,到 1929年,共生产 30 门。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2%2F4%2F8%2Fmiddle%2F91080612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土地革命战争馆陈列的一门山炮,原称"七生五过山炮"。
该炮为 1927 年(民国十六年)由上海兵工厂制造,口径 75 毫米,重 386 千克,炮身长毫米,放列长毫米,初速为 280 米/秒(榴弹),最大射程米,高低射界 8°~ 15°,出厂编号587。它曾随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是红军带到陕北的惟一的一门山炮。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08 18:49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2%2Fphoto1%2F2012%2F4%2F8%2Fmiddle%2F91116550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抗战时期藏身广东清远密林的兵工厂生产的山炮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09 08:34
@412879851 2012-04-09 00:45:12
楼主好贴,灰常稀饭....楼现在正了没?别歪啊....
-----------------------------
看到了,谢谢这位朋友的支持,一直俗事缠身,现在终于清静一些了,以后老农能够有些时间的写东西了。慢慢更新,还望大家多支持。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09 16:39
继续更新------野炮是师属炮兵之主炮,工艺较山炮难。中国近代生产野炮的局厂有:江南制造局、汉阳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等。据不完全统计,1913~1949 年,各局、厂共生产各式野炮 500 余门。1913 年,汉阳兵工厂和江南制造局均仿制成功克虏伯式 29 倍 75 毫米野炮。该炮初速510 米/秒,最大射程为 6000 米。上海兵工厂曾对该炮进行改造初速提高到 555 米/秒,最大射程可达到 11000 米,但未见投产。比较著名的还有东三省兵工厂的仿日 38 式 75 毫米野炮(1924 年),东三省兵工厂仿奥 18 年式(仿奥地利百禄兵工厂18式)30倍77毫米野炮(1925年),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的晋造18年式88毫米野炮(1929年)。1934年,国民政府兵工署技术司聘请曾在东三省兵工厂工作过的奥地利造炮工程师哈德曼到南京主持设计 75 毫米野炮,1936年,又聘请奥地利工程师裴夏襄助设计,还聘请了几个外籍工程师负责制造,制成两种口径 75 毫米的新型野炮,射程14300 米,设计射程大于国外同类型炮,重量轻于国外同类炮约 250 公斤。此外,广东第二兵工厂和西北制造厂亦分别于 1936~1937 年试制成功 75 毫米、105 毫米野炮,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迁厂未能投产。
榴弹炮,是战争中压制歼灭敌方有生力量及摧毁工程设施的利器。1918 年汉阳兵工厂试制成功仿德克虏伯式 120 毫米榴弹炮。广东第二兵工厂在 1936 年、1937 年试制成功 75毫米、105 毫米榴弹炮。事实上,当时有多家兵工厂曾试制榴弹炮,比较著名的当数东三省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在1924~1931 年生产了仿奥 21 倍口径 100 毫米轻型榴弹炮(1924 年),仿日 105 毫米轻便榴弹炮(1925 年),仿日 240毫米重型榴弹炮等。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时,该厂还有 2 门240毫米榴弹炮正在试制中。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2%2Fphoto3%2F2012%2F4%2F9%2Fmiddle%2F9121977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山西阎锡山军队装备的晋造 3 式 75 毫米山炮山西阎军军械来源主要依靠自力更生,自给能力很强,阎参加北伐时,山西兵工的月产量已经达到山野重炮共 35门,迫击炮 100 门的能力,光是一三式 75 毫米仿日四一式山炮,到北伐完成时止,就出品了 700 门之多。晋军与国民军战于晋北时,其炮兵每团编有山炮 72 门,共编有 9(8)个团,参加北伐时,曾编成 36 门制炮兵团 8 个,北伐完成后的中原大战前夕,其炮兵扩充至 7 个旅,数量非常可观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0 15:12
【更新】----平射炮也是威力强大的一类火炮,属步兵用轻型火炮,可有效摧毁敌方工事、火力点,尤其适宜攻击装甲目标,是步兵作战的大威力武器。现在已没有平射炮这种炮种,主要是衍生成了,如反坦克炮,加榴炮,防空炮等。民国时期,中国也曾生产多种平射炮,主要有战防炮、无坐力炮等。
1925 年,东三省兵工厂以日本大正 11 年式 37 毫米平射炮为母型试制成功辽 14 年式 37 毫米平射炮,是国产最早的平射炮。至 1931 年,累计生产 370 门。1929 年,汉阳兵工厂也试制成功37毫米平射炮,性能略逊于辽14年式37毫米平射炮。
抗战时期,为对付日军频繁出动的装甲车和轻型战车,1938 年兵工署令第五十工厂试制 37 毫米战防炮。该厂在战火纷飞的动乱中,仍然通过不懈努力,于 1941 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门 37 毫米战防炮。又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战术性能指标达到了母型炮的要求,产品质量颇佳。兵工署技术司于1942年正式将该炮命名为30年式50倍37毫米战车防御炮。该炮是当时最优良的战车防御武器之一,初速 825 米/秒,最大射程 6000 米,400 米以内可击穿 40 毫米厚的钢板。
1946年7月,第五十工厂以美制T18式57毫米无坐力炮为母型炮仿制国产无后坐力炮,1947 年 11 月试制成功。
兵工署将其命名为“36 年式 57 毫米无坐力炮”,此炮初速360 米/秒,射速每分钟 15 发,最大射程 3660 米,而重量仅为34公斤。1948年7月,蒋介石在南京观看了仿制的57毫米无坐力炮射击表演。他对这种炮大为赞赏,亲自召见了兵工署火箭科长,下令大量生产。据1948年7月11日第五十工厂施维吾给厂长的电报称:“大总统是日晨,在南京中训团参观 57 无坐力炮精度射击表演时,连射四发均能命中,甚为满意,并召见兵工署火箭科长孙世笃,面谕积极大量制造 57 无坐力炮。”1948 年,位于云南昆明的国民党兵工署第五十三厂制成 57 毫米无坐力炮瞄准镜,并生产 351 具。该炮至 49 年约生产 95 门 。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2%2F4%2F10%2Fmiddle%2F9130895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1 14:30
@小哥三木 2012-04-11 11:56:43丟開偏見,還原歷史。49 年,以前,中國人不叫中國人嗎?把民國貶的一錢不值,就能證明共和國的偉大?
----------------------------- 谢谢这位小哥的支持,老农自当努力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1 19:42
【更新----】高射炮是近现代重要的防空武器。在地空导弹出现以前,高炮是地面防空的主要兵器,在近代历次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时期,高射炮成为打击对方空中力量最有效的杀手锏。民国时期,困境中的中国研发出多种高射炮,为抗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27 年东三省兵工厂以日式 75 毫米高射炮为母型,试制成功辽 16 年式 75 毫米高射炮。该炮炮管长为口径的 31倍、初速 500 米/秒,高低射角最大 85 度,方向射界 360度,最大射高 5000 米。同年,上海兵工厂进行两种 57 毫米高射炮的设计,一为固定式,一为移动式。由于北伐急需高炮,该厂采取用库存 2 门 57 毫米舰炮改造为高射炮,这就是沪造 57 毫米高射炮。1939 年 7 月,第五十工厂曾仿制丹麦麦持森 20 毫米高射炮。1944 年,第二十一工厂奉命试造麦特森20毫米高射炮,于同年11月试成,该炮初速890米/秒,最大仰角82度,最大射高3500米,射速125发/分。
国共内战后,在 1946 年东北野战军在抚顺地区缴获了 27 门八八式 75 毫米野战高射炮,该炮因制造于日本神武纪元 2588年(公元 1928 年),故称八八式。东北野战军用这些高炮,建立起了人民解放军第一支高炮大队,这支高炮大队后来参加了开国阅兵。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2%2F4%2F11%2Fmiddle%2F9143019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这张相片具有特殊意义,其出由和背景介绍大意为:1937 年 7 月 15 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声明,中国南京地区部队架起带有高照灯的高射炮对抗日军,支援在中国北方地区北平附近与日军开战的第 29 路军。与此同时,整个日本国在日本天皇的指示下已经全面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2%2F4%2F11%2Fmiddle%2F9143097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2%2Fphoto3%2F2012%2F4%2F11%2Fmiddle%2F9143099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2%2Fphoto3%2F2012%2F4%2F11%2Fmiddle%2F91431009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2 09:05
@湖南小痞 2012-04-12 00:53:45
@会上网的老农回复日期:2012-04-1114:30:19回复
@小哥三木 2012-04-11 11:56:43丟開偏見,還原歷史。49 年,以前,中國人不叫中國人嗎?把民國貶的一錢不值,就能證明共和國的偉大?
----------------------------- 谢谢这位小哥的支持,老农自当努力......
----------------------------- 笑而不语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2 18:43
继续更新----------迫击炮制造和使用非常简单,机动性好,是步兵最强大的武器之一,尤其是二战时期。
抗日战争中,黄土岭战役,日本名家之花阿部规秀凋谢于太行山上,让阿部规秀殒命沙场的就是火炮家族中最不起眼的迫击饱。中国迫击炮的生产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1922年,奉天迫击炮厂制造出中国最早的辽 11 年式 80 毫米、150毫米迫击炮。1922 年汉阳兵工厂也试制成功迫击炮,射程可达 300~500 米。1923 年,该厂仿英斯托克斯式,试成 75 毫米迫击炮,最大射程 1500 米。1924~1928 年共生产 1055 门。
1925 年该厂又制成英式 83 毫米迫击炮,到 1926 年共生产107 门。
1924 年,东三省兵工厂仿制成日式 75 毫米迫击炮。1927年,上海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也生产过 75 毫米迫击炮。1924一 1927 年,上海兵工厂和山东兵工厂分别生产 60 毫米、82毫米、84 毫米迫击炮。1926~1927 年,上海兵工厂试制并生产 50 毫米迫击炮,两年共生产 274 门。928 年重庆武器修理所生产47毫米、137毫米迫击炮,到1938年为止生产47毫米迫击炮 2800 门、137 毫米迫击炮 56 门。
1928~1929 年,上海兵工厂生产 45 毫米迫击炮,射角45~60 度,最大射程达 1600 米,两年共生产 200 门。
1929 年,四川达县兵工厂生产迫击炮,到 1932 年,共生产 300 门。
1931~1944 年金陵兵工厂、第五十工厂先后仿制的法国布朗德式 82 毫米、60 毫米及 120 毫米等几种口径的迫击炮,性能较好,接近当时国际水平,成为中国近代迫击炮生产的几个主要品种,在抗战中贡献巨大。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0%2Fphoto1%2F2012%2F4%2F12%2Fmiddle%2F91523539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3 08:40
@湖南小痞 2012-04-13 00:08:03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2-04-12 09:05:58回复
@湖南小痞 2012-04-12 00:53:45
@会上网的老农回复日期:2012-04-1114:30:19回复
@小哥三木 2012-04-11 11:56:43丟開偏見,還原歷史。49 年,以前,中國人不叫中國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