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把民國貶的一錢不值,就能證明共和國的偉大?......

----------------------------- 建议你去看医生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3 19:09

继续更新---------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当时主要生产的几种口径的迫击炮。

150 毫米迫击炮

1922 年,张作霖在奉天北大营原陆军第二十七师修械司旧址,征用土地 50 余亩,改建厂房制造出中国最早的 150毫米迫击炮及弹,称辽 11 年式,这个厂就是奉天迫击炮厂。

该炮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大显伸手。1927 年该厂在辽 11 年式的基础上改制成功辽 16 年式新 150 毫米迫击炮。1928 年巩县兵工厂、1931 年华阴兵工厂等均先后组织生产 150 毫米迫击炮。1939 年第五十工厂试造 150 毫米迫击炮,1940 年制成 29 年式 150 毫米迫击炮。

120 毫米迫击炮1943年第二十一工厂参照法国布朗德式 120 毫米迫击炮重新设计120毫米迫击炮,次年制成33年式120毫米迫击炮。后加改进。轻便灵活,性能颇佳,最大射程 4925 米,不失为攻守皆备之利器,非常适用于炮兵团和要塞重地作战,共生产 300 多门。1946 年,西北修造厂也曾组织生产过 120毫米迫击炮。

82 毫米迫击炮(含 80 毫米、82.5 毫米、83 毫米、84毫米口径)

1925 年,汉阳兵工厂仿造英国斯托克斯式迫击炮生产出83 毫米迫击炮;同年,山东兵工厂组织生产 84 毫米迫击炮,月产12门;1926年,张作霖在辽11年式80毫米迫击炮的基础上,制成辽 15 年式 80 毫米迫击;1927 年,上海兵工厂参照英斯托克斯迫击炮.仿制改进生产 82 毫米迫击炮,2 年生产近 800 门;1928 年,重庆武器修理所试造 82.5 毫米迫击炮,至1938年7月共生产750门;1931年金陵兵工厂参照法国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击炮的性能,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该炮深受兵工署和使用部队的好评。1934 年兵工署制造司司长杨继曾在一份工作报告中评价说:“宁造 20年式 82 迫击炮,共造 16 门……,谨查此项迫击炮,经由宁厂逐月改良,精密甚佳,携带方便,各部队纷纷请款,现额造仅只每月 5 门,而最大月产量则为 20 门,似有筹款加造之必要。”1938 年 3 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会议《军械工作经验报告》称:“征诸参战部队主管之称述,均颂射击威力甚为显著,实不在敌人之同种兵器之下,尤以金陵兵工厂的迫击炮、马克沁机枪两项兵器之威力最大,湘沪三个月之支持,前项步兵武器支撑之力,有相当之实效。”1932年,金陵兵工厂建立82毫米迫击炮厂,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逐渐取代地方生产的杂乱的 82 毫米迫击炮。

1935~1937 年共生产 82 毫米迫击炮 1100 门。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厂迁往重庆,1938 年 4 月改称第二十一工厂,继续生产82毫米迫击炮,至1945年共生产7611门,1946~1949 年又生产 6936 门,该厂累计生产 14547 门,最高年产量达 2000 门。该厂是中国近代 82 毫米迫击炮生产的主要工厂。此外,1934 年西北实业公司所属西北铸造厂,也生产82 毫米迫击炮,最高月产量为 150 门。1945 年,该公司重新组建的西北修遣厂继续生产 82 毫米迫击炮。1948 年,第九十工厂也恢复 82 毫米迫击炮生产,月产 50 门。

60 毫米迫击炮

1924 年,上海兵工厂曾试生产 60 毫米迫击炮。1941 年第五十工厂该厂参照法国布朗德式 60 毫米迫击炮性能,设计出 31 年式 60 毫米迫击炮,并投入批量生产。该炮性能非常出色,放列全重仅 18 公斤,一人可背负行走。同时,该炮原材料为国产。1942~1945 年共生产 60 毫米迫击炮 3400门。1946~1949 年又生产 15090 门,其产量和性能可见一斑。

1943 年第十工厂也开始生产 60 毫米迫击炮,1943~1945 年生产2770门。1946~1949年生产8515门(含第十工厂1946年7月至1949年1月改称第五十工厂忠恕分厂时期),比前三年产量增加两倍多,前后累计生产 11285 门。1946 年第四十四工厂试生产 60 毫米迫击炮 50 门。1948 年,第九十工厂生产 60 毫米迫击炮 450 门。

37 年式 53 毫米超迫击炮1944 -1945 年,第十工厂设计制造新型迫击炮,井制造出破甲弹,炮弹威力强大,可穿透 10 毫米厚的钢板 20 块,适用于破坏 1 米厚的钢筋水泥工事和堡垒。该武器收到兵工署嘉奖,并配置于特种部队使用。1946 年,第十工厂改编为第五十工厂忠恕分厂,1947 年继续试造超迫击炮,制成 37年式 53 毫米超迫击炮,送南京参加兵工署研究开发司主办的新兵器表演,受到好评。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中国近代有 20 个局厂生产各种口径的迫击炮 5.8 万余门。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2%2F4%2F13%2Fmiddle%2F9162589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4 10:27

@铁血中华俾斯麦 2012-04-13 21:50:49

沙发,来给老农兄顶帖,祝老农兄周末快乐!

----------------------------- 谢谢铁血,好久不见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4 19:30

继续更新----------

有了武器就需要弹药,那么旧中国的弹药生产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近代中国弹药生产情况大致介绍下。我们从子弹说起。马步机枪弹

中国近代枪弹生产开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初,当时主要靠进口,同时国内开始仿制。当时由于枪的品种繁多,口径不一,因而弹九火帽型制和全弹重量也不一,枪弹繁杂。1891年江南制造局制造出中国最早制造的无烟药枪弹。随后湖北枪炮厂、广东制造军械总厂等都开始生产无烟药枪弹。至1910 年前后,国内各工厂生产的步机枪弹,基本都属于无烟药枪弹。随后,中国政府开始着手统一子弹口径的努力,1916年军械司对当时进行了比较选择,确定 6.8 毫米枪弹“于我国人民体格尤为相宜”,主张制造。原来未制造 6.8 毫米枪弹的汉阳、四川兵工厂等,也先后进行了生产。但最终 6.8毫米枪弹为威力更大的 7.9 毫米枪弹替代,多数厂转向或继续生产 7.9 毫米枪弹。1934 年兵器制式会议确定 7.9 毫米枪弹为制式弹。以后全国便以 7.9 毫米枪弹为主.兼造少量其他口径枪弹。7.9 毫米枪弹可用于汉阳造 1898 式毛瑟和中正式步枪、马克沁重机枪和三十节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和启拉利轻机枪等,因此使用广泛、产量巨大。这个家族中还有个特殊的成员,那就是国产 7.9 毫米钢心弹,这种子弹可穿透 11 毫米厚之钢板。但该弹国内产量较少,仅金陵兵工厂在 1934 年制造,可月产 70 万发。

7.9 毫米枪弹在 1895~1949 年先后有 27 个局厂生产,其中有湖北枪炮厂、江南制造局、济南兵工厂、德州兵工厂、广东兵器制造厂及后来的第二十、十一、二十五、四十、九十工厂等。汉厂、济厂在 1935 年月生产能力皆达到 300 万发以上。第二十五工厂在 1942 年月产 600 万发。第二十工厂在 1949 年最高月产可达 1650 万发、为当时国内生产枪弹的基地。据 12 个单位的不完全统计,1895~1949 年,共生产7.9毫米枪弹27亿发。

除 7.9 毫米枪弹外,另外两种比较重要的枪弹是 6.5 毫米枪弹和 6.8 毫米枪弹,前者原为日本 38 式步枪弹,1905年前后江南制造局进行仿制后金陵制造局、德州兵工厂、广东兵器制造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及后来的第二十五、九十、十一工厂等先后进行了仿制。据不完全统计,1905~1949年共生产 5500 余万发。而后者 6.8 毫米枪弹系仿制德国毛瑟枪弹,1907 年广东制造军械总厂首先仿制成功后,江南制造局及德州、汉阳、四川兵工厂等也进行过制造。据不完全资料统计,1907~1926 年共生产 4600 余万发。其中汉阳兵工厂最多,为 3992 万发;其他工厂仅数万或一二百万发。

此外,还有 1896 年汀南制造局开始制造的 8 毫米曼利夏枪弹、日式 8 毫米村田枪弹、俄式 7.62 毫米枪弹、美式0.30M2 枪弹、日式 7.7 毫米枪弹等多型枪弹。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2%2F4%2F14%2Fmiddle%2F91712888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湖北枪炮厂曾步枪最高年产 9000 余支,7.9 毫米枪弹最高年产 500 万发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2%2F4%2F14%2Fmiddle%2F9171292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汉阳式 7.9 毫米步枪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5 01:32

@386125 2012-04-14 21:03:43

国民党所谓“黄金十年”发展比较快的三大产业:机制面粉业,纺织业,火柴业。投资的不是民族资本家就是日资的,实在看不出国民政府干了些什么。勉强统一了货币,还把东北丢了,到了 1933 年,日资欣欣向荣,咱国资倒日落西山。日本之虎狼之心已明,也知道沿海地区可能卷入战争,可还是不重视后方建设,直到淞沪会战爆发后,才想起组织工商企业内迁,结果整个转移过程乱成一团,而且遭遇到大企业家的强烈抵制。因此,毫不奇怪...........

----------------------------- 你应该说产值最大的,呵呵,是农业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5 14:49

@红尘幻影 2012 2012-04-15 10:47:19

中国有“四大发明”就足够了!以后的发明还是让给外国人罢!别让人家太丢“面子”。

-----------------------------

四大发明确实很伟大,不过贡献和影响似乎有些夸大。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5 15:52

@袁大头的天 2012-04-15 15:13:30

@386125 2012-04-14 21:03:43

国民党所谓“黄金十年”发展比较快的三大产业:机制面粉业,纺织业,火柴业。投资的不是民族资本家就是日资的,实在看不出国民政府干了些什么。勉强统一了货币,还把东北丢了,到了 1933 年,日资欣欣向荣,咱国资倒日落西山。日本之虎狼之心已明,也知道沿海地区可能卷入战争,可还是不重视后方建设,直到淞沪会战爆发后,才想起组织工商企业内迁,结果整个转...........

-----------------------------

这位兄弟说的很中肯,比较客观。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相对而言,外国在中国的投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多,甚至在现代部门的投资相对也不非常高。

加之全球经济危机,国内依靠出口和借贷及国外投资很难,国内就像这位朋友所说的财政和税收混乱、匮乏,此外还要偿还巨额前朝及历届政府所欠的外债,加之国内政治混乱和日本的虎视眈眈,除军事、行政和教育开支外,很难保证其他开支。即使前三者也很难保证,。国民党雄心勃勃的重工业计划更是由于缺乏资金而步履维艰。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5 15:57

@袁大头的天 2012-04-15 15:22:08

李华兴主编的《民国教育史》则指出:“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间,是民国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的时期。由于社会政局相对稳定,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教育管理的渐次完善,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勤勉敬业,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国府对教育重视程度,可反映在教师的待遇上,1927 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 600 元-400 元,副教授 400 元...........

-----------------------------

在抗战爆发后,沿海主要是税源丢失,在战争的动乱中,国民政府在极度艰难的财政环境下,排在第一位军费之后的居然是教育,这无疑具有前瞻性和极大的魄力。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政府接受了这些人才,接受了这些早年种下的种子,这些宝贵的财富。可以想象,在“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民族怒吼下,蒋和国民政府、国家人们的内心感受,想象出他们的痛苦。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5 16:15

@yanxuetongxue 2012-04-15 15:33:24

@会上网的老农 2011-09-01 14:23:53

{SIMAGE}http%3A%2F%2Fimg18.tianya.cn%2FPhoto%2F2011%2F9%2F1%2F41250581_53250090.jpg{EIMAGE}安庆军械所由徐寿,华蘅芳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黄鹄"号,该船长17米,航速6节。自重25吨;机舱设在前部,蒸汽机为单缸,缸长二尺,缸径一尺;锅炉长十一尺,炉径二尺三寸许,炉管四十九条,长七尺二寸,管...........

-----------------------------

这艘是南方海船“丹阳船”,当时这张和下面那张跃进号都传错了,我前面说向大家致歉了,这里再次更正下,还请大家见谅。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2%2F4%2F15%2Fmiddle%2F91775279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黄鹄” 号复原图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5 16:43

继续更新---------

手枪弹、冲锋枪弹

建国前,国内的手枪弹既用于手枪,同时也用于相同口径的冲锋枪。同样,冲锋枪弹既用于冲锋枪,也可用于同口径的手枪。如美式 0.45 英寸冲锋枪弹,同时也用于同口径的柯尔特手枪;7.63 毛瑟自来得手枪弹同时可用于伯格曼手提冲锋枪等。

国内最早生产毛瑟手枪弹的是四川机器局(1901 年),1904 年江南制造局的龙华枪子厂开始制造勃朗宁手枪弹。此后,金陵、汉阳、德县及第十一、二十、四十工厂、太原兵工厂、广东制造军械总厂、汕尾制弹厂等也曾制造过手枪弹。

国内所造手枪弹主要有 7.65 毫米勃朗宁手枪弹及 7.63 毫米毛瑟手枪弹两种。据不完全统计,自 1901~1949 年共造各式手枪弹 2256 万余发。其中第二十工厂在 1940~1948 年生产992万余发,汉阳兵工厂在1920~1928年生产643万余发。

另一种手枪弹是手枪信号弹,这种特殊的手枪弹始于金陵兵工厂。1935 年金陵兵工开始批量生产手枪信号弹,1937年生产 15 万余发,改称第二十一工厂后,1938 一 1940 年又生产 25.5 万发。1948 年第四十四工厂生产 6 万余发。西北化学厂、应用化学研究所、第十、六十工厂也曾大量生产信号弹。国产有发光信号弹和发烟信号弹两种,为夜间使用,分红、绿、白三种色光,弹上均有标识。

关于冲锋枪弹,由于当时很多冲锋枪和手枪弹可通用,所以生产冲锋枪弹并不是很专业。随着抗战爆发,一些工厂开始生产专门的冲锋枪弹。1941 年第二十五工厂制造美式0.45 英寸(11.43 毫米)冲锋枪弹 10 万发;第九十工厂 1947~1948年生产2080万发;第二十工厂1948~1949年生产481万余发。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6 12:07

@削竹枪的纸老虎 2012-04-15 21:16:31

@yanxuetongxue 2012-04-15 20:58:41

@yanxuetongxue 2012-04-15 15:45:22

怎么说呢,我党编的教科书为了歌颂我党的伟大

把 1949 年前的工业基础说的太不堪了

不过当时(1949 年)工业确实很差,......

----------------------------- 你家太君喊你回家吃饭了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6 19:44

继续更新-----

我们再谈下炮弹,我国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制造火炮和炮弹。但是 19 世纪 60 年代以前,中国的炮弹制造皆为手工操作,为前装滑膛炮弹,性能落后,加工粗糙。从 60 年代起,各地陆续引进外国设备、材料和技术,建立兵器制造局、厂,仿制新型炮弹。1863 年,上海炸弹三局曾采用手工操作仿制炸炮弹。1864 年苏州洋炮局开始采用机械加工方式制造炸炮弹。此后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金陵制造局、福建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也陆续采用机械制造,生产包括阿姆斯特朗式前装弹、劈山炮弹、来复炮弹等多种类型炮弹。其中以江南制造局及天津机器局产量最大。江南制造局在 1876 年曾达到年产前装滑膛弹 2.9 万发,线膛弹 3600 发,1898 年年产各种后膛炮弹 5.7 万发;天津机器局 1876 年生产前装开花弹 6.8 万发。其他一些厂产能也很强。如湖北枪炮厂于1899 年年产 37 毫米克鲁森开花弹 11.6 万发。

可以说,1863~1903 年曾是炮弹制造蓬勃发展时期,全国先后制造炮弹的有 22 个局厂。

民国时期,随着火炮生产的发展,兴起了大中口径山、野炮弹和迫击炮弹的制造。弹体填装药和弹体材料也开始变化,管退式火炮炮弹所用发射药几乎全部为无烟药。据统计,当时制造炮弹的工厂先后达 16 个。此时,国内已生产各种型号的炮弹。其中 75 毫米山野炮弹是中国近代生产时间最长、产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弹种。1905 年清政府就曾将其作为建立 36 镇新兵的主要制式品种。事实上,中国国产火炮在生产的同时一般都生产相匹配的炮弹,包括平射炮弹、战防炮弹、高射炮弹、无坐力炮弹等。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军工生产受到极大影响,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迫击炮弹约 550 万发,75 毫米山野炮弹约 42 万发(1943 年最高年产量接近 12 万发,为战时最高峰),20 毫米高射炮弹约 52 万发。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器工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原材料奇缺,但也累计生产迫击炮弹28.4万发。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3%2Fphoto3%2F2012%2F4%2F16%2Fmiddle%2F9188986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6 21:30

@W86867215 2012-04-16 19:47:33

顶楼主

-------------------------- 谢谢这位朋友支持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7 10:18

@湖南小痞 2012-04-17 00:37:11

@会上网的老农回复日期:2012-04-1515:57:53回复

@袁大头的天 2012-04-15 15:22:08

李华兴主编的《民国教育史》则指出:“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间,是民国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的时期。由于社会政局相对稳定,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教育管理的渐次完善,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勤勉敬业,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国府...........

----------------------------- 你累吗?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7 15:22

继续更新--------晚晴和民国既然能生产各种火炮和弹药,那么就有一个疑问,当时中国究竟有无能力制造制炮用钢材?

早在 1898 年贝思福的访问中就提到“江南制造局所有制炮用的钢材都是兵工厂自已生产的,主要炼自本地出产的矿沙。而国产钢材只有在通过和英国政府标准相同的测试后,炮厂才采用,火炮完工后,也要经过和英国标准一样的测试才能出厂。制造局有最大的可以制造达 12 寸(304 毫米)口径的 50 吨火炮的能力。”而此时的炮已是线膛。19 世纪 90 年代的汉阳铁厂更是极大的满足了国产枪炮制造钢铁需求,事实上汉阳铁厂是张之洞为湖北枪炮厂提供钢铁而建立的一个钢铁联合公司。民国时期,中国钢铁工业遭遇了曲折的发展,到抗战时期, 大多数的兵工厂内迁,国际交通线断绝,一切要自己动手。中国人在艰难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披荆斩棘,扎根内陆,为战争提供更多的钢铁。有资料记录:“战时重庆工业地域分布,主要沿长江和嘉陵江两岸地势较为平坦处设立工厂,把生产线设置在人工开凿的隧道之中,构成坑道生产自动线网,技术先进,且不受日机轰炸威胁。

沿江一带,灯火通明,机械转动之声轰鸣于高山大川之间,甚为壮观。在万分艰难的情况中, 兵工事业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在质量上都大为提高。 各种舶来品断绝, 促使国人自力更生, 因此不断的有代替品、 新产品出产。 由光学望远镜至枪管用的铬钢、 钨钢, 都能自力生产。各种械弹的产量也都有多至十几倍的比例在增长。”像著名的 31 式迫击炮,其性能优良,国民党政府各兵工厂在 1942~1949 年间共生产了30275门,各种60mm迫击炮炮弹400余万发。而该迫击炮使用的生产用料基本立足于国内自造,身管用低碳素钢材锻制。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0%2Fphoto1%2F2012%2F4%2F17%2Fmiddle%2F91969615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8 09:46

@湖南小痞 2012-04-17 23:20:53

@袁大头的天回复日期:2012-04-1722:43:57回复

@削竹枪的纸老虎 2012-04-17 21:53:18

@yanxuetongxue 2012-04-15 21:57:48

@yanxuetongxue 2012-04-15 20:58:41

@yanxuetongxue 2012-04-15 15:45:22......

-----------------------------

几百万人的以色列和 9000 多万的菲律宾同样没有可比性,不是吗,懒得说你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8 10:00

@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2012-04-17 16:46:12

接着转:光会说美国干吗去了?德国干吗去了?苏联干吗去了?怎么不问问 GMD 干吗去了?光知道怨天尤人,美国,德国,苏联又不是 GMD 的老子,凭什么给你好处。黄金十年光知道从外国买钢铁,经手人得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皆大欢喜。就不知道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结果 37 年抗战爆发,北洋军阀时期能造的炮钢,枪管钢,民国又有黄金十年的发展,反而全不能造了,能怨谁。北洋军阀统治下的 1920 年全国工矿业国家资本以...........

----------------------------- 给你扫下盲。就像大头说的一战后钢铁价格暴跌, 包括汉冶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接下来的 29 年世界经济危机,西方国家产品过剩,对中国进行倾销,而且世界和国内市场普遍不景气。加之频繁的动乱和内战,导致钢铁工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抗战前,中国制定了庞大的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重工业计划,因为抗战爆发导致中断,而将重工业重心西移。

在大后方空白薄弱的基础上发展期新的钢铁工业。相对而言,重工业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抗战短短几年大后方钢铁工业突然崛起,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国民政府曾大力扶持钢铁工业,由于战争需求,导致钢铁需求旺盛,钢铁产业投入和产出不断增大,以致后期出现过剩现象。国民政府曾用调整产业政策和采用增加贷款、政府采购等手段解决这一问题。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8 11:07

@湖南小痞 2012-04-18 10:50:24

@会上网的老农回复日期:2012-04-1809:46:49回复

湖南小痞 2012-04-17 23:20:53

袁大头的天回复日期:2012-04-1722:43:57回复

削竹枪的纸老虎 2012-04-17 21:53:18

yanxuetongxue 2012-04-15 21:57:48......

----------------------------- 又发疯了,五毛的特性有开始发作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8 14:01

@湖南小痞 2012-04-18 11:54:51

@会上网的老农回复日期:2012-04-1810:00:45回复

@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2012-04-17 16:46:12

接着转:光会说美国干吗去了?德国干吗去了?苏联干吗去了?怎么不问问 GMD 干吗去了?光知道怨天尤人,美国,德国,苏联又不是 GMD 的老子,凭什么给你好处。黄金十年光知道从外国买钢铁,经手人得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皆大欢喜。就不知道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结果...........

----------------------------- 忽略你的存在,不解释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8 14:31

@dingwenlu 2012-04-18 14:19:08

说真话,要是没有共产党那老一辈的打下工业基础,是不会有什么改革开放的,也不会有现在的工业体系,楼主没有必要在这里贬低共党的丰功伟绩。国民党实在是不成气候,怪不得别人,要怪就怪国民党的那些官僚买办真的是只会买,不会造,就知道拿回扣。

当年宋子文的话可以作为名言:美国药买都买不完,我们没必要自己造。

-----------------------------

你误会了,我并非果粉,也非毛左,当然也不是愤青,不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他们都是一个特殊时期特殊的产物,他们代表的是国家,我没有太严重的党派观,不管是什么党派只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一个好的党派。我只是想写些一些比较客观的东西,能够更清晰的展现过去的东西,让很多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因为那段历史太模糊,太主观。

说真的,大部分果粉并不是喜欢国民党,而是对社会和现实不满,这说明现在的社会有问题。人们没有能力有改造这个社会,只能在社会最底层发泄一些微薄的呼声。我们爱的是国家而不是某个政党,作为执政党并不能代表这个国家的一切,他只是人民赋予了它更多地权力更多地责任让他们为这些给他权力大人造福。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8 19:39

继续更新------------

我们再来说下军用光学器材。关于光学器材,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即有薄珏、孙云球、郑复先、邹伯奇等人对光学有深入的研究,并撰有著作。但是中国在光学玻璃和光学仪器制造方面相对西方是比较落后的。晚晴至民国初期,国内所需的光学器材,全部需要从国外进口。据 1930 年至 1932年的统计资料记载;仅向德国蔡司厂购买光学器材的费用就达国币 250 余万元。国内许多进口仪器,由于国内无修理而不得不送到国外去修理。面对这个问题,1933 年国民政府兵工署筹设光学修理厂。1936 年军用光学器材工厂等备处在南京成立,主持筹建工作的周自新任处长。中国民族光学工业和军事光学工业由此开端。筹备处成立后,立即组织人员,搜集各种军用光学仪器样品、图纸、资料等进行研究,并派出技术人员赴欧美考察学习。同时,周自新亲赴欧洲奥地利、法国等地购置炮兵观测器材及其制造权,并聘请国外技术人员,加紧筹备工作。抗战爆发后,筹备处奉令迁重庆。筹备处克服重重困难,在气候温和适宜光学仪器制造的昆明正式建立中国第一个军用光学器材厂——兵工署第二十二工厂(1942 年 1 月 1 日与第五十一工厂合并后,改称第五十三工厂)。1939 年该厂试制成功第一具 6×30 军用望远镜,经过高低温、震动、淋雨等环境试验的考核和检测性能良好,命名为“中正式望远镜”,并投入生产。当年即生产 508 具,是至 1949 年共生产 24107 具。1947 年该厂还试制成功荷式4×40 双简望远镜样机。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当时望远镜是许多优秀将官的珍爱之物。像彭德怀、粟裕、傅作义等都非常钟爱望远镜。在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步兵第三十六师缴获枪炮成千上万,而望远镜却只获 4 具,足见其珍贵。

1940 年初,该厂仿制成功奥式和法式迫击炮瞄准镜,开始试制技术难度大、精度要求高、制作复杂的 80 公分测远镜。同年 7 月该厂制成第一具 80 公分测远镜,命名为“中正式80公分测远镜”。1941年至1949年共生产650具(包括组装的 100 具)。

1942 年该厂仿德磁针仪试制成功“中正式指南针”,1943年至 1949 年共生产 95410 具;1943 年,试制成功金属架象限仪,并生产出 100 具;1945 年,试成美式 60 毫米迫击炮瞄准镜,并利用奥式、法式、美式三种迫击炮瞄准镜技术结合生产出能在 5000 米内作直接和间接瞄准用,“中正式迫击炮瞄准镜”。这是国产第一具自行设计的炮用瞄准镜,它代表了 40 年代中国光学的技术水平。1947 年该镜正式投产,至 1949 年共生产 1.6 万具。

1946 年,顾柏岩从美国考察回国,在第五十三工厂贵阳分厂,组织人员试制光学玻璃,熔炼成功中国策一埚 F4 光学玻璃(德国牌号),中国在光学玻璃制造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47 年该厂又试成 37 毫米战防炮瞄准镜,1948 年,试制成功美式 57 毫米无坐力炮瞄准镜。

该厂从 1939 年初投产到 1949 年,除改装了一种光学器材外,共试制生产 14 种军用光学器材,其中有 11 种进入批量生产,累计总产量为 141558 具。

该厂是中国实力雄厚,是中国光学设备基地。1949 年第五十三工厂实有机械、光学等设备 414 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该厂从建厂就一直努力研制外国原料国产替代,国产化程度很高。另外,该厂不断改进产品工艺,取得了很大成果。为保证光学器材质量.第二十二工厂还制定有光学器材标准和检验验收通则,如规定必须进行防湿(淋雨)试验,震摇试验,放大率、视场、视差试验等,保证产品质量。

1949 年,五十三工厂参加卢汉起义,成为新中国最重要的光学器材基地。诞生于战火中的五十三厂也就是今天被誉为中国光学工业的摇篮和故乡的云光(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前身。中国第一具望远镜、第一具红外变像管、第一具微光像增强器都出自这里。想起这个厂的前世今生,让人感慨万千。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3%2Fphoto2%2F2012%2F4%2F18%2Fmiddle%2F9210084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军用地图、中正式望远镜、“军事委员会战时军官训练团”毕业佩剑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9 13:38

@湖南小痞 2012-04-19 12:18:59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2-04-18 14:31:38回复

@dingwenlu 2012-04-18 14:19:08

说真话,要是没有共产党那老一辈的打下工业基础,是不会有什么改革开放的,也不会有现在的工业体系,楼主没有必要在这里贬低共党的丰功伟绩。国民党实在是不成气候,怪不得别人,要怪就怪国民党的那些官僚买办真的是只会买,不会造,就知道拿回扣。

当年宋子文的...........

----------------------------- 今天发奖金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19 18:15

@湖南小痞 2012-04-19 17:08:25

@会上网的老农 2012-04-19 13:38:04

@湖南小痞 2012-04-19 12:18:59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2-04-18 14:31:38回复

@dingwenlu 2012-04-18 14:19:08

说真话,要是没有共产党那老一辈的打下工业基础,是不会有什么改革开放的,也不会有现在的工业体系,楼主没有必要在这里贬低共党的丰功伟绩。...........

----------------------------- 哪个单位的,我要让你领导开除你哈哈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20 17:07

@dingwenlu 2012-04-20 16:10:01

@会上网的老农 2012-04-19 13:38:04

@湖南小痞 2012-04-19 12:18:59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2-04-18 14:31:38回复

@dingwenlu 2012-04-18 14:19:08

说真话,要是没有共产党那老一辈的打下工业基础,是不会有什么改革开放的,也不会有现在的工业体系,楼主没有必要在这里贬低共党的丰功伟绩。...........

----------------------------- 你不是说我是中宣部部长吗,五毛貌似都归中宣部及下属单位管,你这工作不努力怎么提拔呀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20 19:38

@dingwenlu 2012-04-20 17:41:34

@会上网的老农 2012-04-20 17:07:41

@dingwenlu 2012-04-20 16:10:01

@会上网的老农 2012-04-19 13:38:04

@湖南小痞 2012-04-19 12:18:59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2-04-18 14:31:38回复......

----------------------------- 那个号被封了还是水军号多?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21 20:01

继续更新----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些旧中国鲜为人知的武器及制造计划。首先我们来说民国时期的装甲武器,这里主要指的是装甲车辆。我们分两部分说,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说装甲列车。

说到装甲列车,人们也许很陌生。但是在一战前,它依靠强大的火力与优秀的机动性防御性及可靠的运输性堪称陆地战争中最有威力的武器。这种武器在苏波战争和一战中曾大显身手,被西方称之为“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种诡异武器”。

二战时,苏、德等国都装备成建制的装甲列车部队。后来随着航空兵的发展,装甲列车开始衰落。尽管如此,但在中国战场上铁甲列车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都曾广泛使用装甲列车作战,战绩也各有千秋。

中国装甲列车的兴起可能要归功于著名的“狗肉将军”张宗昌,张宗昌在国内首创将火车改装为铁甲列车,并组建了一支以流亡中国的白俄人为主的铁甲车队。此后其他军阀亦纷纷改造或购买制造铁甲列车,铁甲列车备受军阀青睐。

张作霖的奉军、吴佩孚的直军、冯玉祥的国民军中,都普遍装备有铁甲列车,并编有专门的铁甲列车部队。这些军阀中装甲列车最多的可能要数张宗昌与冯玉祥了。这些装甲列车被广泛用于战斗,直军悍将高汝桐就是被奉军的铁甲列车炮火炸死的。在豫东大战和鲁南战役中,还曾数次出现铁甲列车战。在第一次兰封战役,冯部就缴获铁甲列车数列。可见当时铁甲列车在中国之辉煌。

早在黄埔军校建立的时候,苏联就曾赠送南方革命政府铁甲列车,孙中山利用这些铁甲列车组成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铁甲列车成为孙中山的移动指挥部,这支部队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叶挺的独立团。今天,这支部队还参加了四川抗震救灾。但遗憾的是这些列车仅装备机枪还没有装备火炮。

北伐时期,国民党政府从德国购买了两列装甲列车并进行仿制,车上装有平射炮、机枪、高射炮等武器。车厢分五节,前后为炮车,装备平射炮和重机枪,第二节是防空车,第三节是指挥车,第四节是运兵车。北伐军打达上海时,闸北铁路机车厂曾紧急改造 6 列装甲列车供北伐军使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军开始大规模装备铁甲列车,在后来的战争中,蒋介石多次利用装甲列车作为移动指挥部。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军入侵东北。尽管在人们印象中东北军一枪一弹没有放就逃入关内,但事实上仍有一部分东北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如马占山将军、李杜将军等。在 1933年初日军公布的东三省的作战报告中,日军共计伤亡将近七千官兵。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许就是 1931 年冬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的铁甲列车战,最终尽管居然是日军吃了亏。锦州装甲列车站甚至引起了日军后遗症,所以日军在战争前期甚至多少有些回避装甲列车之间的对战。中国装甲列车让日本人吃亏并不应该吃惊。事实上,尽管科技上中国要落后日本,但是在装甲列车上中国并不落后。因为中国装甲列车是以敌方装甲列车作战为蓝本设计的,而日本则是设计为支援步兵,所以日军在装甲列车战中会吃亏。

九一八事变一年之后淞沪抗战爆发,蔡廷锴将军将两列装甲列车藏在上海北站内,以备给日军以突然袭击。可由于汉奸告密而失败,但中国装甲列车仍阻击了日军装甲车攻击淞沪铁路的企图,并曾炮击日本租界。十九路军的铁甲列车可能就是由闸北铁路机车厂制造的。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依靠火力和空中优势使得中国铁甲列车难以发挥原先的作用。但尽管如此,中国铁甲列车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徐州会战中中国装甲列车部队曾活动频繁,多次在炮兵和步兵配合下进行反攻。中国军队在装甲列车的掩护下,攻占台儿庄北日军多个据点,战果辉煌。

在兰封火车站争夺中,车站多次易受,中国方面命令铁甲列车十万火急星夜驰援。当中国铁甲列车出现的时候,令日军目瞪口呆。因为中国铁甲列车居然不仅装甲坚固火力强大,而且前端装有专门对付路障的清障器,把日军的沙袋等障碍碾得粉碎,敌人的防线被撕裂,中国军队夺回兰封。

在平汉线上,中国装甲列车曾在石家庄附近与日军装甲列车发生战斗,并击落日军九七式重型轰炸机一架。

……旧中国装甲列车部队已经消失在茫茫的历史中,但是人们不应该忘记那段属于中国装甲列车兵的光荣。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2%2F4%2F21%2Fmiddle%2F9240568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北平号装甲列车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3%2Fphoto3%2F2012%2F4%2F21%2Fmiddle%2F92405752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可对空射击的装甲列车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2%2F4%2F21%2Fmiddle%2F92405798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北洋军装甲列车操作人员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21 20:06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2%2Fphoto1%2F2012%2F4%2F21%2Fmiddle%2F92406195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今天看到一张有趣的照片,传上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22 22:32

@铁血中华俾斯麦 2012-04-22 18:02:02

沙发,来给老农兄顶帖!

------------------------- 谢谢铁血,好久不见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23 18:45

继续更新------我们说的另一种是机动性更强的坦克和装甲车。由于受中国环境、技术等原因的影响,中国一直没有能生产出自己的坦克。国民政府使用的坦克全部来自国外,型号庞杂。建国前,中国从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多国进口了五花八门的坦克,抗战时期又缴获了大量日军坦克。据统计,1937年--1941 年中国进口坦克 191 辆,其中包括英制戈登式、德制Vicker型、苏制T一26等型号的各类坦克。

伴随着这些舶来品的涌入,中国也一直努力制造自己的坦克和装甲车,并取得了很大成绩。相对而言,中国在装甲车制造改装上似乎更成果一些。早在抗战前,从中央军到地区军阀就开始仿制或自制比坦克更廉价、技术难度更低、更容易补充的装甲车,更确切的说是装甲汽车。比起那些舶来的坦克来说,这些装甲汽车起码是中国当时能够生产与维护的国产货,并且数量庞大,对于当时严重缺乏机械化装甲部队的中国军队来讲,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 世纪 20 年代初,广州的国民政府及一些军阀用 GMC卡车自制六轮装甲车,并在车上装备了 37mm 火炮和机枪。

30 年代,国民政府利用进口的美国 GMC3/4“道奇”中型吉普车制成制轮式四轮战车,配有 7.62mm 轻机枪 2-3 挺。

这种装甲车广泛出现在战场上,甚至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20 世纪 30 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还利用 GMC 卡车制成制式六轮战车(轮式),配备2个可旋转机枪塔及2挺7.62mm机枪。

30 年代中期国民政府同样利用 GMC 十轮卡车制成轮式十轮装甲车,装备 37mm 炮和 “马克沁”式重机枪等武器。

抗战爆发后,由于国内装甲车损失严重。1942 年,国民政府在原有的六轮装甲卡车基础上,又制造了一批新式装甲车。

随着这些装甲车的制造及舶来的坦克、装甲车的大量装备,中国战车部队创建。并发展起来。中国有了自己的装甲车辆维修事业,也开始了中国装甲车辆制造的探索。事实上,国民政府亦非常重视中国装甲事业。早在 30 年代初蒋介石就特派后来被称为“中国装甲兵之父”徐庭瑶到欧洲考察各国有关建设机械化部队的经验。1934 年徐庭瑶回国后,蒋即令徐着手建设中国装甲部队。为了培训机械化部队的干部,1933 年,在南京成立了一个汽车训练班,这个不起眼的学习成为了中国机械化部队的摇蓝。汽车训练班教授战车、汽车、机器脚踏车等车辆的驾驶、修理及机械化兵种战术等,并由德国顾问皮尔纳父女二人担任教官。1935 年,汽车训练班与辎重兵学校等合并为著名的交辎学校。抗战爆发后,交辎学校先后迁往长沙、柳州,1939 年迁至洪江,易名陆军机械化学校,为对外保密对外宣称“洪江精是学校”。 陆军机械化学校规模宏大,校区绵延五十余华里,仅学员即多达三千多人,加上实习工人、家属等达三万余人。设有自动化工程学院、战车研究所等院所,教授战车学、汽车学等课程。战车工程系是该校的王牌专业,该系设有战车工程、汽车工程、引擎设计、车架设计、燃料及滑润油等课目。该校还设有设备先进的精密机械实验工厂及附属工程。该厂生产的发动机上重要机件炭化器即使在当时全世界也只有几家工厂可以生产。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