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 年陆机迁往徐州,改名陆军装甲兵学校,先后培养出大量战车驾驶、作战指挥的装甲部队官兵和承担战车设计、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项任澜博士曾任院长,院内有大量全国著名的一流教授,如担任战车工程系主任的内燃机权威季文美(意大利都灵大学航空工程博士);曾任美国原子能管理研究局首席科学家的汤烺孙(美国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学博士)讲授战车工程;被誉为“科学奇才”、担任过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总工程师的江超西讲授汽车工程;留德兵器学博士张述祖讲授战车理论、特种车辆。此外,还聘请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机械系教授道尔逊为学校的顾问兼军事技术教授,柯莱、贝尔德等为战车战术教官。在那个烽火连绵、艰苦动荡的年代,这所寄托国人装甲兵事业希望的学校硕果累累,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输送了大批军事、技术人才和装甲官兵。仅战车工程系先后就有毕业生共 252 人,其中留在大陆的有 154 人,占了毕业生的大部分,这些人后来成为新中国坦克工业和汽车工业的重要技术骨干。
1940 年军政部兵工署还设立军用特种车辆试造研究所,承担军用特种车辆(火炮牵引车、侦察车、通讯车等)零部件的试制,制造出装甲车辆急需的活塞、活塞环、机油滤清器、各式传动轴等产品,并进行车身装配、特种车辆修理。
留美密西根大学航空工程硕士、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硕士、专攻航空发动机的刘史瓒任总工程师的第 5 军战车修理工厂和交通部全州机厂也是国内重要的装甲车辆研究中心。第 5 军战车修理工厂在岩洞中仿造出我国自制成功的第一台坦克发动--英式水陆两用坦克发动机。交通部全州机厂更是拥有可制大轴大件的重型机器。包括可制飞轮钢胚的铸钢设备。
此外,1946 年,兵工署还在上海成立战车工厂筹备处(后改名第 61 兵工厂),拟建立正式坦克制造厂。后因内战等原因,改为改装装甲车,拟每月改装 40 辆,迄 1948 年底,先后完成各式装甲车 272 辆,修理各式战车、装甲车、水陆两用汽车共 142 辆。该厂上海解放前迁往台湾。
那些外貌简陋的自制装甲车也许被人们遗忘,那支在中国、缅甸雨林战场上抗击倭寇、埋骨沙场的装甲英雄们逐渐被人们淡忘,那些为中国装甲事业献身的先驱们留在了硝烟弥漫的回忆中,但是他们不应该被遗忘,它们是国产军工业值得骄傲的一笔,它们的出现而且也改变了中国军队没有装甲力量的历史,为中国留下了宝贵的装甲人才和装甲技术,功劳甚伟。如今92式6x6轮式装甲车与新一代的ZBD-098x8装甲车便是它们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2%2Fphoto3%2F2012%2F4%2F23%2Fmiddle%2F92581709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中央军的自制的装甲汽车,造型很酷。1949 年新中国开国大典上出现的重型装甲汽车大队便是这一型号的最终发展。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0%2Fphoto2%2F2012%2F4%2F23%2Fmiddle%2F92581760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中央军的武装巡逻车,后面还跟着一辆武装摩托。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2%2F4%2F23%2Fmiddle%2F92581798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南京国民政府军的双炮塔装甲汽车,装备两挺 7.62 毫米的 ZB 机枪。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24 11:08
@5whott 2012-04-24 08:56:38
@湖南小痞 2012-04-23 21:47:36
@北洋旗舰回复日期:2012-04-2319:24:36回复回作者:dingwenlu回复日期:2012-04-2016:10:01回复
会上网的老农 2012-04-19 13:38:04
湖南小痞 2012-04-19 12:18:59......
----------------------------- 好久没有看到 5whott 兄了,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24 19:45
继续更新--------化学战剂根据其性质分为化学毒剂、纵火剂、烟雾剂、照明剂、信号剂等 5 类,对装填不同化学战剂的弹体或容器通称“特种弹”。包括化学毒剂弹(化学弹)、纵火弹、烟幕弹(罐)、照明弹、信号弹。其中化学毒剂、烟雾剂的制造与弹体装填,由专门的工厂承担。而化学毒剂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巨大,是化学战中的主要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在比利时最先将化学毒剂用于战争,以致后来各国竞相研制化学毒剂。仅一战末战场上就有31 种之多。鉴于化学毒剂的非人道性,1925 年有关国家签署了《日内瓦议定书》,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毒剂。这个协议极大的限制了各国对化学武器的使用,但是这个协议并没有阻止各国对化学武器的研制。
九一八事件以后,国民政府为了对付日军可能进行的化学战,在 1932 年派兵工署兵工委员、化学专家吴钦烈赴美考察洽谈,向美英等国订购相关设备。1933 年国民政府在河南巩县孝义镇巩县兵工厂建立巩县化学厂筹备处(后改名为石河兵工分厂筹备处、巩县兵工分厂筹备处等)。1934 年,该厂完成设备调试,次年化学战剂各厂陆续开工试生产。
1936 年方药厂和化学战剂弹装填厂开工生产,该厂正是投入运营,改称巩县兵工分厂(实际独立)。
这是中国第一座专业化化学战剂生产基地,对外极为保密。国民政府极为重视,受到蒋介石曾曾先后 3 次到该厂视察。该厂设有十一个工场,生产化工原料硫酸、氯气联产烧碱以及催泪剂、喷嚏剂和泡肿剂三种毒剂等产品。其中第一工场(硫酸厂)生产 98%硫酸和 105%发烟酸,日产 15 吨;第二工场(电解食盐厂),生产液氯、烧碱,盐酸、烟雾酸、漂白粉等,日产液氯、烧碱各 1 吨,盐酸 2 吨;第三工场(炮弹装填厂),生产 10 公斤化学战剂炮弹或炸弹,日产 500 枚;第四工场(方药厂),日产泡肿气 1 吨; 第五工场(锥药厂),日产喷嚏气 250 公斤 ;第六工场(园药厂),日产催泪气 250公斤;第七工场(烟雾罐装填厂)日产烟雾罐(烟雾弹)300个;第八工场(活性炭厂),生产活性炭;第九工场(防毒面具厂)日产 24 式防毒面具 250 副;第十工场(动力厂),第十一工场(机修厂)。
巩县兵工分厂投产后,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很快显现。1936 年该厂生产泡肿气航空炸弹 2170 枚,喷嚏手榴弹 2390 枚,催泪手榴弹 4307 枚,催泪喷嚏手榴弹 8425枚,催泪烟罐 1045 个。为应对日军入侵,国民党还生产了 l万颗毒气炸弹用于抗日备战,每颗毛重 15 千克。此外,还试制成功窒息性毒气光气(定名为“菱药”)和双光气。1937年该厂计划生产催泪喷嚏烟罐或手榴弹 11 万枚,82 毫米催泪喷嚏迫击炮弹 2 万发,75 毫米催泪喷嚏山炮弹 5000 发,75 毫米泡肿气山炮弹 5000 发,泡肿气航空炸弹 1 万枚。
抗战爆发后,该厂紧急西迁至四川泸县(后改名第二十三工厂),生产遂中断。但是该厂在抗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十三工厂从牛骨中提炼出国内急需但一直进口的用于生产燃烧弹和烟幕弹的黄磷。1942 年又在昆明设立分厂,从磷矿中提炼黄磷,并为国内制造火柴提供所需的赤磷,实现了自给。有了这些原料,中国军队能用得到急需的特殊用途的黄磷手榴弹等武器。抗战胜利后,该厂设备还被利用来进行民用化工品如染料、医药的制造。1948 年,该厂生产出大量催泪、催泪喷嚏手榴弹及催泪抛射弹等化学武器。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3%2Fphoto2%2F2012%2F4%2F24%2Fmiddle%2F92694243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第 10 兵工厂生产的 60mm 苯氯乙酮超迫炮弹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0%2Fphoto1%2F2012%2F4%2F24%2Fmiddle%2F92694260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24 22:01
@5whott 2012-04-24 21:44:41
@会上网的老农 2012-04-24 11:08:38
@5whott 2012-04-24 08:56:38
@湖南小痞 2012-04-23 21:47:36
@北洋旗舰回复日期:2012-04-2319:24:36回复回作者:dingwenlu回复日期:2012-04-2016:10:01回复......
----------------------------- 哪里,是前段时间一直很忙,所以没有更新,现在已经恢复更新,感谢 5whott 兄的支持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25 17:48
继续更新------
与二十三工厂齐名的是南京应用化学研究所。该所成立于 1934 年 10 月,负责化学战剂及化学装备的研制。抗战爆发后,南京应用化学研究所与二十三工厂一起迁至四川泸县,并在四川扎根,到 1942 年已拥有 8 个研究室和附属工厂。
1947年11月该研究所迁返南京,1948年12月与兵工署第二十三厂一起迁往台湾,负责研制化学武器。二十三厂和南京应用化学研究所,还有一个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台湾北部接收的一个日军遗留的大型化学武器生产厂一道成为今天台湾化学武器班底,由此奠定了台湾现行化学武器的发展基础。
有趣的是,在巩县化学厂筹备处的同时,也就是 1933年,国军在南京中华门西花露岗“妙悟律院”创建的学兵队(为对外保密起见,把“化”字去掉,称为学兵队),由李忍涛担任队长。1935 年,民国政府为准备对日作战,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中国化学部队参加演习,并引起各方瞩目。
蒋介石亲自观看了中国化学部队演习。演习中,学兵队以烟幕弹代替催泪性毒气,以日均入侵苏常地区为假想。演习结果是该区域的日军假想敌全部被歼。
尽管这一次演习中国化学兵大展风采,但也引起了日本的关注。日本为此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以这支化学部队为假想敌进行多次化学战演习,还为准备侵华的上百万部队配备了防毒面具与解毒剂,就连近 9 万匹战马,也配备了防毒衣罩。
淞沪会战爆发,学兵队队长李忍涛(曾被歧视有色人种的美国政府公费保送到德国留学)带领学兵队第一期毕业生和十六门“李文斯”火炮开赴上海前线,学兵队表现出色,队长李忍涛晋升为少将。
西安事变发生后,学兵队同中央军校特科受训学生一同编为迫击炮 2 个中队,携带所有化学战装备开赴华阴,与教导总队一同作战。抗战后,该部进行扩编,增加技术单位,组建了真正的正式化学部队。1938 年底改称总队,辖 2 个大队。同时招收物理和化学系学生,并成立军政部防毒军官训练班,进行培训。1939 年总队改编成 2 个化学炮团,增设步兵 2 个团,并在每一战区设立一分处。1942 年,学兵队已扩展为军政部学兵总队;军政部防毒处;军政部干部训练班三部分。1943 年 2 个化学炮团奉调出国,到印度兰姆加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并装备了 4.2 英寸化学迫击炮。国内 2 个步兵团改为化学炮团。1944 年驻印军化学炮团参加对日孟拱河等战斗,战绩颇丰。训练有素的中国化学兵部队与盟军密切配合,有效阻遏了日军化学兵部队的袭击,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4 年国民革命军陆军总部特科总队(化学兵部队对外沿用的番号)总队长李忍涛将军赴印度视察化学兵第一团乘机归国途中遭日军袭击,不幸遇难。他的部下在翻阅遗物时,留有其手书“将军百战阵前死,壮士十年裹尸还”。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26 15:41
继续更新------
由于化学武器的敏感性,所以现存材料国军使用化学武器的资料很少。但是国家组建有化学兵部队,并生产了大量化学战剂。因此,这些武器不可能不翼而飞,这些部队也不可能是纸老虎用来装点门面。早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化学兵部队就曾携带李文斯炮前往前线,并立下赫赫战功。抗战时期,有迹象表明中国军队为报复日军也曾使用化学武器。据伪蒙古军总司令李守信自述, 1937 年 8 月末或九月初“和德王一起到张家口慰问日本伤兵,他们看见有二三百人躺在病床上,多是中了毒气头肿成斗一样大。” 从这个记述来看应该是中了芥子气毒的。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在化学兵总队4 个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第 5 团,并装备美式化学武器装备。
据不完全统计,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先后对人民解放军使用化学武器达百余次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26 15:42
化学毒剂用于战争后,防护成为新的课题。各国纷纷研制防毒面具,防毒蔽覆物等防毒器材及消毒器材。为了对付化学(毒剂)战,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开始研制防护设备,并建立以造防毒面具为主,兼制地下掩体用的滤毒装置及消毒器材的制造工厂(工场)。这些工厂(工场)主要有东三省兵工厂防毒面具工场(1931 年),日军占领东北后设备散失;广西科学研究所(1931 年),后该所并入兵工署广西兵工厂筹备处;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1932 年),曾制造防毒面罩及滤毒罐 1 万具;金陵兵工厂防毒面具工场(1932年),生产23年式防毒面具,后改为24年式。至1937年,该厂年产防毒面具 6.2 万具,西迁后井入第二十三工厂;广州面具厂(1934 年),采用德国设备技术在广州建厂,1939年改称第四十二工厂,生产四二式防毒面具,日产 100~200具,1946 年该厂并入第二十三工厂;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1935 年),利用华侨捐赠的椰子壳作原料制活性炭;巩县兵工分厂防毒面具工场(1936 年建成),月产防毒面具 3000~6500 具,后西迁四川泸县,率先恢复防毒面具生产,最高月产达1万具,至1945年,累计生产24年式防毒面具64.5万具;西北制造厂防毒面具工场(1937 年),西迁中设备散失;1937 年兵工署还曾组织上海强华实业公司、保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捷和钢铁制造厂等原制造矿井用工业防毒面具的民用工厂进行军用防毒面具的制造。而当时防毒面具的主要型号有 23 年式(仿意大利型),24 年式(仿德国型),称为 27 年式(24 年式改进型),第四十二工厂生产的称四二式。
其中以后两种为主。
毫无疑问巩县兵工分厂(含改名后的第二十三工厂)是当时国内主要的防毒面具、防毒口罩及其他蔽覆物的生产基地。第二十三工厂还生产大批简易防毒口罩、防毒手套、衣裤、斗篷和防毒靴等防毒蔽覆物以及配用于地下工事或掩体的通风机用滤毒罐、防毒挂帘、消毒罐、药物双氯胺“T”(专门治疗芥子气造成人体皮肤糜烂创伤的等)等。1940 一 1944年间,二十三工厂每年制造防毒口罩约 50 万只,防毒衣裤、手套、袜各约 3 万套件,防毒斗篷不足万件、防毒皮靴约 1万双。抗战结束后,各种防毒器材先后停产。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4-27 21:47
继续更新----
除化学武器外,国民政府还有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原子弹计划”。1945 年,日本广岛、长崎遭到美国原子弹攻击,原子弹的巨大威力震惊了世界,因此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中国。就在原子弹爆炸后不久,蒋介石就得到关于原子弹的秘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重庆政府驻瑞典大使何凤山从斯德哥尔摩给蒋介石发密电称苏联正在研制原子弹。数日后,“军事委员会”向蒋介石报告德国流亡科学家在喀尔巴阡山制造新型原子弹,已引起美苏注意。中国原子弹的制造也引起了李宗仁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注意,并向蒋介石汇报。时,中国已秘密网罗了大量被俘日本原子弹专家。这无疑触动了蒋介石的神经。蒋认为中国人才荟萃、地大物博,完全可以造出原子弹,并坚持认为由中国人自行研制的途径才是真正的办法。中国专家更是信心百倍,跃跃欲试,准备一扫前耻。为此,国民政府制定了令人震惊的中国“曼哈顿计划”,由兵工署副署长俞大维负责。
俞大维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位绍兴才子家学渊源甚深,母亲是清末重臣曾国藩的孙女,因此他的教育沿习曾文正公传下的庭训家学。他曾赴美德留学,并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婉拒美、德等国的高薪聘用,毅然回国效力。他的经历与美国“曼哈顿计划”灵魂人物葛洛夫中将有些类似,是中国兵工先驱,任过 12 年的兵工署署长,留德期间专攻数理逻辑与哲学,曾听过爱因斯坦讲授相对论,并在德国修习“弹道学”,是著名的“弹道学”稀有专家。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29 岁曾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的李政道及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的杨振宁两人就是他的高足,两人曾在 1957 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趣的是俞大维与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吴大猷、化学家曾昭抡(曾国藩曾孙)、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郑华炽、西南联大教授华罗庚(华罗庚和陈省身、许宝当时被誉为西南联大数学系“三杰”)等交好,而这几人正是研制原子弹需要的主要三个门类物理学、化学和数学权威。几个人可谓黄金搭档。就这样中国原子弹计划起步了,中国原子弹计划得到了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资金支持。中国原子弹研究计划秘密展开,在吴大猷带领下,包括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唐敖庆、王瑞酰、孙本旺、徐贤修等一批学子赴美深造。
1946 年,“原子能研究委员会”成立,与“国防科学委员会”联合展开原子弹研发工作。持续的内战严重影响了中国原子弹计划,面对日益困窘的军费和复杂的国内形势,国民政府仍然持续供给经费,保证资金充足,尤其是赴美人才的资金需求。但是,由白崇禧等提出的设立原子物理研究所等计划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开展,导致国民政府核武器制造事业受阻。
随着国民党的败退,中国原子弹计划夭折,由国民政府派遣赴美留学的那批青年科学家,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也星散海内外。吴大猷、杨振宁、李政道等滞等留美国,朱光亚、华罗庚、钱学森、曾昭抡等返回大陆。雄心勃勃的中国原子弹计划在内战炮火下作一缕青烟,无影无踪。
尽管这次中国人第一次尝试研制原子弹失败了,但是它却对中国产生了重点影响,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那些返回祖国大陆的学子朱光亚、华罗庚、钱学森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的一项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巨大贡献的 23位杰出科学家的重要活动中,受奖的首席科学家钱学森在讲话中说:“……今天我们能交出这样一张成绩单,要特别感恩和怀念三位先贤前辈,第一位就是俞大维先生。例如在场的受奖人任新民、屠守锷、姚相斌、孙家栋、黄纬禄、徐兰如、沈正功及谢光选均系在俞大维的兵工厂及研究机构工作或资送出国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钱老还说道:他在这个时候特别想要赞扬俞大维、吴大猷等一批先贤,是他们在兵工学校,西南联大等校培育了一批具有爱国主义理想,又有高水平的科技训练的优秀人才。细数造出两弹一星,神州飞船的功勋人员,即使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杨振宁他们的履历,他们成长道路都写有这些先贤的未竞理想和关怀。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5-10 21:54
好久没更了,在更段吧---------
如果说郑和下西洋第一次划出了中国人的海上痕迹,那么一个世纪前的那次传奇环球之旅实现了千年来中国人的远洋梦。也许你想不到,在整整一百年前,一艘充满传奇色彩的军舰从上海杨树浦军港起锚远,横穿三大洋,途经四大洲,出访8国14港,远航30850海里,完成了中国人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壮举。这艘军舰的名字叫做“海圻”号。
1884 年,中法马尾海战,福建水师伤亡殆尽;1894 年,中日甲午海战,刚刚成军 6 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帝国蓝色梦想破灭。面对危机环伺的列强。不甘的中国人重新燃起了自己的梦想。1895 年开始,中国开始重建海军,并向英、德等国订购舰船。其中有一艘叫做海圻号。它由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建造,排水量 4300 吨,最大航速 24 海里/小时,装备各式舰炮 30 余门,并配备了先进的鱼雷。它与同期购买的海天号巡洋舰可称为姊妹舰,是清政府购买的两大三小中的两艘大型主力巡洋舰。
1899 年海圻舰交付回国。就在“海圻”回国时,正赶上意大利强租三门湾事件。刚刚回国的“海圻” 舰 、“海天”舰迅立即出海巡弋。面对意大利的无理要求,清政府断然拒绝,并命令北洋所有兵轮出海。双方发生对峙,面对实力更强的中国舰队,最终意大利放弃三门湾。此事造成了极大影响。受事件影响,意大利政府内阁发生更迭,中国人民族自尊心大大增强。同时,意大利无能的表现也引起了英日的不满。因为它没有英法那样强大的实力,也缺乏外交技巧,更不会提出美国那样提出利益均沾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它遭到其他列强不满就非常自然了。
回国的“海圻” 舰 、“海天”舰可谓风光无限,两艘游弋在中国领海的重巡足够让国人骄傲。但是,1904 年 “海天”号触礁沉没, “海圻”舰成为帝国最后的辉煌。
1911 年,中国海军受邀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清政府对此事极为重视,派遣程璧光率舰出国参加英方举办的舰队海上校阅仪式(即国际海上阅兵式)。参加校阅的军舰无可置疑的被选定为海圻号。
1911年4月21日,载有400余官兵的海圻舰从上海杨树浦港起航,出长江口入东海,穿台湾海峡,下南海,进入过马六甲海峡,经过印度洋、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通过英吉利海峡,跨越三大洋,航行万里,历时近两个月,出访加坡、科伦坡、亚丁、塞得港和直布罗陀等多地,最终抵达目的地朴次茅斯。
当中国海军抵达普利茅斯的时候,中国驻英国大使刘玉麟带领当地华侨进行迎接。普利茅斯市市长等当地士绅名流也参加了欢迎仪式。6 月 24 日,中国海军如期参加多国海军海上大校阅,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远赴重洋参加联合军事演习。
统领程璧光受邀登上英王所在的第一艘校阅艇观看校阅,校阅后程璧光还获得乔治五世颁赠“加冕的银牌”。在首次参加的多国海军田径运动会,中国海军受到广泛赞誉,而领队的就是后来出任黄埔海校校长的孟广吉。
就在中国海军顺利完成校阅任务的时候,国内传来消息,墨西哥发生反华排华暴乱。中国驻墨西哥代办沈艾孙向墨西哥政府提出严正交涉,并急电清政府请求派舰护侨。清政府电令海圻舰立即向排华最严重的几个拉美国家进发,宣慰美洲侨胞。
经过半个月航行,中国海军顺利抵达纽约。美国政府非常重视,美国海军派出万吨级巡洋舰北达科塔号作为陪访舰,以迎接海圻舰的到来。1911 年,这个让人铭记的时刻,海外炎黄子孙第一次看了自己祖国的军舰,他们热泪盈眶。这也许是中国人写满耻辱的历史废墟丛中被照亮的一抹,尽管微弱,但是它却是全体华夏儿女共同的呼唤。
抵达美国后,中国海军受到了当地华人华侨及美国民众的热烈欢迎,并受到美国总统塔夫脱亲自接见。中国海军受到欢迎的程度超出了自己的想象。程璧光在一次观看演出的时候,曾被数十名美国女子狂吻,变成大花脸。这个有趣的小插曲也许意味着更多。
离开美国,中国海军前往下一站古巴。8 月中旬,“海圻”号驶抵古巴首都哈瓦那。古巴总统亲自接见了程璧光,并表示古巴军民决不会歧视华侨,并感谢华侨对古巴独立战争所作出的贡献,古巴人民永志不忘。中国海军的出现对旅古侨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古巴人在他们的领土上看到了中国人的军舰。
在“海圻”号停泊古巴的几天里,清政府向墨西哥发出最后通牒,并得到美国支持。经过休整“海圻”号也整装待发,准备开赴墨西哥。中方太多极为强硬,甚至提出了 3000万墨西哥银元的的天价赔偿要求。正在开战中的墨西哥目瞪口呆,迅速服软,立即向中国政府赔礼道歉,并缉捕暴民,偿付受害侨民生命财产损失。面对这个满意的结果,清政府指示“海圻”号取消进军墨西哥计划,折返回国。但就在他们折返的途中,中华大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面对新的选择,400 余名早在驶离国门前就将脑后的那条大辫子剪掉的海圻舰官兵毅然宣布改旗易帜。1912 年 5 月悬挂着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满载荣耀与光荣海圻舰返回出发地上海杨树浦码头,完成了永载史册的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壮举。
海圻舰回来了,回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祖国。当然,也有没回来的。他们是 4 名因病亡故的水兵。根据国际海军惯例,他们已就地海葬于蓝色的大洋,将中国的蓝色梦想留在了浩瀚的大洋上。直到 20 世纪初,中国海军才再次出现在世界大洋上,追忆那些先辈的足迹,完成全球远航。
“海圻”舰在一生中换了多个东家,也换了多名驾驭者。
作家冰心当年做海军军官的父亲,在她出生时,便是“海圻舰”的副舰长。1937 年,抗战爆发,为了保卫江阴防线,“海圻”号自沉于江阴。同时自沉的还有与其患难与共的三兄弟“海琛”和另两艘海字舰“海容”和“海筹”。 终于为自己传奇的一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海圻舰注定要载入史册。它是大清海军中唯一一艘全舰官兵都剪掉辫子的军舰;第一艘穿越历史进行全球远航的中国军舰;第一艘远赴重洋参加联欢军演的中国战舰。它抒写了那一群掌舵人的强国热望,抒写了一段抹不掉的传奇。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2%2F5%2F10%2Fmiddle%2F94221703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龙行天下震四方--“海圻舰”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2%2F5%2F10%2Fmiddle%2F9422178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海圻舰”出访纽约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5-31 09:18
感谢各位朋友的关心和支持,我这里郑重声明,《回首细数旧中国》并没有太监,老农最近一方面因为忙,一方面因为再写其他东西,所有暂时停更了,不过整理后,希望会给大家带来更好的内容,请大家理解,也请那些满嘴喷粪的五毛们自重。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6-08 08:38
感谢各位朋友对老农的支持,老农正在写民国教育,由于太忙等一些原因没有更新,因此过段时间将民国教育写完就把帖子结了,还望大家多体谅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6-30 20:38
不觉间时光又转回来,从去年无意间写了这个帖子到现在已经快一年了,一年来感谢大家对老公的支持和关系。老农其实只写了半年,从今年回来就没有怎么更新,一是因为忙,二是没有心境。老农还没有不喜欢做太监,所以这个帖子不会太监,还会继续更。不过已经将近尾声,老农将会陆续将后面的内容贴出来,给自己这一年来的心血画上一个圆满的句话,谢谢天涯的朋友们!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01 22:17
百年前的“中国世博”——南洋劝业会
早在 1851 年,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参加了伦敦第一届世博会,其产品“荣记湖丝”脱颖而出,获金、银大奖。1876年,中国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国家身份去了费城世博会。
1876 年清政府第一次派代表、设专馆参加在美国举办的费城美国百年独立博览会(亦称费城赛奇公会),大受启发。1904年,一个叫张振勋的南洋华侨来到北京,并向清政府捐献了二十万两银子。慈禧太后为此特地召见他,并询问了南洋的情况及富国强民之道,张振勋提到了办大规模展览会,慈禧太后很感兴趣。因此,派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3 省)兼南洋通商大臣的端方、南洋新兵督练陈琪两人赴国外参加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比利时黎业博览会、意大利米兰博览会等博览会,学习经验。端方回国后,便奏请清政府开办博览会,得到清政府批准。为筹备博览会端方设立南洋劝业会事务所,并决定官商合办,江苏省官方和商人各出资 100 万两,地点无可置疑的被选在了与端方渊源极深的南京城。同时,清政府命各省筹划本地区产品参展。各省纷纷成立了出品协会、协赞会、物产会,负责收集本地参展物品。除蒙古、西藏、新疆外,全国二十二个行省均参展。
1909 年展馆开建,占地近千亩,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武备馆和教育馆是仿德国式建筑,美术馆仿罗马式,农业馆为中西合璧的方形建筑,各省展馆为中式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劝业馆的建筑风格对民国南京的建筑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进入民国以后,南京的城市建筑许多为西洋风格建筑风格。在今天南京原劝业会旧址附近的丁家桥一带,尚有“劝业村”等命名的地名。为了保障劝业会的照明,接人端方的张人骏派人筹建江宁电灯厂(金陵电灯官厂)负责夜间照明。因此,南京成为我国用上电灯较早的几个城市之一。
1910 年,在江浙上层绅商的支持下在江宁(南京)举办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以振兴实业,开通民智。博览会之所以冠以南洋是因为从 1873 年起驻南京的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已成为定制,当时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各省亦被称为南洋。南洋既是地理概念,又有行政职能含义。
同时此次劝业会与东南亚地区的华侨、资金、展品等方面关系密切,曾两次派人到南洋筹股,并在展馆中特设暨南馆,专门陈列南洋侨商的产品。“劝业”二字则是来自日文,意思是提倡和奖励实业。
劝业会得到张骞、虞洽卿等实业巨头,海内外华侨、国内各界人士捐款赞助,会馆规模宏大。直、鲁、晋、豫、江浙、东三省等各地均设陈列馆,以东道主两江馆为最大,第一、二、三参考馆则展出欧美、朝日等外国产品。各馆设有农业、经济、交通、机械、教育、武器装备等分管及专馆,像湖南的瓷业、广东的教育出品馆、南京的江宁缎业等设“教育、共 24 部、420 类。同时,设有场、马戏场、银行、邮局、照相馆、动植物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及餐饮住宿商铺等。人们还能买到会展介绍指南、纪念册、邮品等各类纪念品。劝业会还在场外铺筑了设轻轨小铁路,以供游人参观。在展会期间,人们能看到各式焰火,品味到各种美食,欣赏到各种新奇物品,还能乘电梯登上会场中央的纪念塔,可谓让人过足了瘾。造型独特的喷泉,豢养狮虎豹熊、猞猁狼犬、鹿马羊猿、袋鼠鱼蛇、鹰鹤雉雀等数百动物让游人大开眼界。
南洋劝业会展出上百万件展品,涵盖几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引了近 30 万海内外客商、观众,总成交额数千万元,吸引了美日等国考察团。时任浙江绍兴中学学堂学监兼博物教员鲁迅率全校 200 多名师生从绍兴赶到南京观摩,让学生大开眼界,并获赠纪念水杯。据《东方杂志》等报道,不少学生喟叹“一日观会,胜于十年就学”。当时留学日本帝国大学农科的陶昌善(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农政司司长等职)甚至到会场搜集资料,准备毕业论文。近代享誉文坛的大作家鲁迅、茅盾、郑逸梅、叶圣陶等悉数到场。茅盾在《我与湖州中学》一文中细述了这次参观劝业会的经历,并感叹“这才知道,我国地大物博,发展工业前途无限。”
会展上,评出一至五等奖 5269 个,一等奖 66 个、二等奖214个。第一次南洋劝业会持续了近6个月,于1910年11 月闭幕。展会极大的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我国社会和经济文化发展,极大的增强了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激起了莘莘学子“科教救国”、“实业救国”的志向。《申报》、《大公报》、中国报、《劝业月报》等报刊杂志连篇累牍,纷纷报道盛况。各广告商也在广告上奇招尽出。南洋劝业会龙旗飘扬,彻夜灯火,热闹非凡。时人称南洋劝业会“为我中国五千年未有之盛举”。
南洋劝业会是清政府斥巨资在南京举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堪称世界级的博览会,它奠定了近代中国博览会的基础。尽管当时清政府已风雨飘摇,但是劝业会的举办是国人不甘落后,借鉴国外振兴经济的一次艰难尝试,是国人抵制外货、维护民族产业的新形式,是中国人鞭策自己急起直追的一次努力,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空前,影响深远。通过南洋劝业会,古老的中国以图新自强的面貌走进了博览会走向了世界,从此“是博览会之利益,固已尽人知之。”在南洋劝业会整整一百年后,在上海我国举办了第 41 届世界博览会。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3%2Fphoto2%2F2012%2F7%2F1%2Fmiddle%2F99139738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04 20:29
现在老农开始更新,更新最后一部分---民国的教育,也许本书就要结束了,敬请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心。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04 21:08
教育乃国之千秋大业,在一些农村地区斑驳的墙壁上仍然看到 “教育为本”四个粉刷大字。“教育为本”提了几十年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在哪里?从 2000年到 2009 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 年累计“欠账”已达上万亿元,国民素质不断下滑。可以说,中国的教育,完全没有与经济发展和当今社会需要所适应,更让人痛心的是教育传统的失落,让我们的教育没有了根。这或许是为什么许多人会怀念民国教育的主要原因。尽管人们对民国诟病不断,但不可否认是民国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学界对民国教育评价普遍较高,民国的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民国教育之所以站在了世界的前沿在于国人对“士”、对教育的尊重和重视。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有战火、有硝烟、有热血、有泪水、有激情、有苦难,它融合了典雅、古朴、传统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文化变革,孕育出灿若繁星的民国学人,有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形成一个尊重文人、尊重知识的时代。这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一种文化传统的传承。这种教育成就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成就,是中国教育一种成熟和自信的表现。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重教育的文明国度。古代所谓四民“士农工商”,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排在第一位的是读书人,也是就是士。士地位最高,能做官,百姓见了要下跪。清朝教育因袭明制,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集大成者,但也走入了死胡同。但是西方文化的注入为中国传统教育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我国形成了中西结合的新型近代教育。这种教育伴随着时代剧烈的变革和强烈的救国救民呼声,混杂了众多的新鲜元素。早在明朝时期,就产生了西学东渐的思潮,同时在西方逐步兴起中国热。鸦片战争时期,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洋务运动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教育,可以说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在一些洋务学堂、时务学堂开设了西方语言、西方文化、西方工艺等新式课程,培养各类西文人才、新式军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诸如语言文化类的京师同文馆(1862 年)、广州同文馆(1864 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军事科技类的上海江南制造局及其附设的机械学校(1865 年,武汉大学前身)、福州船政局及其附设的船政学堂(1866 年)、湖北武备学堂(1895 年)等。同时,清政府还派遣大批留学生赴国外进行学习深造。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清政府派出了多批学子赴西方留学,最著名的是留美幼童和闽厂生徒。当时许多优秀人才都具有留学背景,诸如詹天佑、欧阳赓、唐元湛、周万鹏、邝荣光等。这些平均年龄只有十几岁的幼童离开祖国和父母的怀抱,远赴重洋求知,寻求救国良药。学成后,全体归国,在国内各界绽放出自己的光彩。这些幼童是百年前的传奇,诉说着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在荒原中开拓,他们的故事在惊涛中领航,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2%2F7%2F4%2Fmiddle%2F9942441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留学美国的部分幼童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1%2Fphoto3%2F2012%2F7%2F4%2Fmiddle%2F99424428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竟是同文馆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2%2F7%2F4%2Fmiddle%2F9942453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武汉大学正门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05 14:37原中开拓,他们的故事在惊涛中领航,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
维新运动时期,中国掀起了办学热,以 1898 年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兴起。同时,大量私立学校不断涌现。
像当时林立的公学就是私立学校。公学起源于英国,最初指英国的私立精英学校,在我国主要指不依靠政府财政的私立学校。1896 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1904年吕碧城创办的北洋女子公学(后来的河北女子师范学校,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学校之一),1905 年命党人在上海创办的中国公学(今西南财经大学前身)、马相伯创办的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前身)等工学都是著名的私立学校。在当时来说,衰微的清政府和及崛起的资产阶级都在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雨后春笋般的公私立学堂加上为数不少的在中国近代教育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的教会大学,诸如圣约翰大学(1894 年,华东政法大学前身)、东吴大学(1901 年,苏州大学前身)、长沙雅礼大学(1902 年,后与文华大学等校合并为华中大学)、岭南大学(1904 年)、华北协和女子大学(1905 年,后与燕京大学合并)、广州夏葛医科大学(1905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医学院)、沪江大学(1906 年,今上海理工大学前身)、北京协和医科大学(1906 年)、金陵女子大学(1913 年,南京师范大学前身)、福建协和大学(1915年,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的前身)、金陵大学(1917 年,专业拆并入多所南京著名大学)、齐鲁大学(1917 年,院系后并入多所著名院校)、燕京大学(1919 年,后并入清华北大二校)等,中国教育朝气蓬勃。
1905 年,清政府正式废除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满腹经纶、壮心勃勃的举子秀才仕途没有了制度保障,转向文化教育成为读书人自然的选择。这些读书人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我们不要把那些读书人都想象成穷酸的秀才,那个时代读书人的精神和理想是很高的。无论在官学还是私学,他们仍然承担着最重要的教育任务。这是清朝为民国留下的最丰厚的一笔教育遗产。
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成立教育部,由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界先驱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一位明确提出教育应当超然于政治和宗教之外的大教育家主持教育事业注定要比一位行政官员主持走的更远。蔡元培主政教育部后对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学堂一律改为学校;允许私人办学,取消了贵胄学校;各学校一律采用新教材,实行新学制;规定 4 年初等小学校义务教育;初、高、中、大学教育都有明确年限规定,蒙养园(幼儿园)和大学以上的大学院不计年限;小学可男女同校;并为女子设立中学和职业学校等。教育宗旨由“忠君、尊孔”等古代教育转变为培树公民道德的近现代教学理念。在其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法令,无不体现着民主、男女平等新气象。
根据教育部要求,各乡镇设中初等小学校,开设国文(语文)、修身(思想品德)、手工(实验)、算术(数学)、唱歌(音乐)、图画(美术)、体操(体育),可设补习科;县市设高等小学校,增设历史、地理、理科三门课程;省级设中学校,地方亦可开设,经费自筹,分别冠以省立、县立等字样,增设数理化、外语、法制经济等新专业。大学多为省立和国立,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 7 科,以文理为主,设预科、本科和研究生。原来的高等学堂改为专科学校,培养专业人才;以前的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多为国立),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多为省立),培养各级各类教师人才。私立大学不断增加,并得到扶持,与公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
著名的南开中学就是私立学校。有趣的是社会上人们对私立学校没有人和偏见,而且上私立的学子趋之若鹜。这可以说是当时独特的文化生态吧。私立学校极大的缓解了政府教育资金和资源缺乏的状况,同时大大提高了国家教育水平,也使得国家教育更加有竞争力。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2%2F7%2F5%2Fmiddle%2F9948326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科举之后教育第一人--蔡元培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0%2Fphoto2%2F2012%2F7%2F5%2Fmiddle%2F9948330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05 19:03
@阴霾信仰 2012-07-05 16:32:14
@会上网的老农 2012-07-05 14:37:56原中开拓,他们的故事在惊涛中领航,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
维新运动时期,中国掀起了办学热,以 1898 年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兴起。同时,大量私立学校不断涌现。
像当时林立的公学就是私立学校。公学起源于英国,最初指英国的私立精英学校,在我国主要指不依靠政府财政的私立学校。1896 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1904年吕.....
----------------------------- 你说的很对,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只有那个特殊时代才造就了特殊的教育。这就像只有战国才能出现战国第一次文艺复兴。客观条件不允许,即使重视识字率仍然很低,因此有限的自愿多集中在大学和示范教育。但是民国教育有很多可取之处,而且对现代社会有很深的影响。历史无所谓对错,是我们用来学习和借鉴的,可以探讨,但不能定论。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06 20:44
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不是由政府和学校负责,而由私人商办书局组织人员编写,具有民间性,民间在教材编纂上有很大自主权,当然要报教育部审核,不过一般教育部比较尊重他们的想法。
商务印刷馆、世界书局、开明书局和中华书局是当时主要的教材出版商,当时的教材多出自这几家。教材市场化促进了课本编纂竞争激烈化,各出版生竭尽全力将教材编的更好。这也是为什么在市场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版本的民国教材,同时让人难以取舍。尽管当时战乱不断,经费困难,但是却编出了质量高的让人惊叹的教材。这是一种融入童趣、真实、质朴具有强烈国学色彩的课本,浸润了传统文化,融入了现代元素,因材施教,突出道德、人格和身心修养,追求自由平等。很难想象当时的编者会是叶圣陶、朱自清、郭秉文、朱经农、黎锦晖等一代文豪、教育家,也很难想象他们对教材的苛刻与狂热。这些编者往往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国学功底,许多还学贯中西,不仅在史上属于一流,而且文学造诣极高,是现代编者所不能比拟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用心去编写,把教育当做了伟大的事业。而今天也许没有多少人真正能够静下心去编写教材。这也是为什么当今民国时期课本走红校园,受到人们的热捧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一篇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的重要原因。
历届国民政府对教育都是非常重视的。首先来说民国时期的的教育经费开支很高,教育一直是财政开支中最大的开销之一,并且被写入宪法。在《教育宪法》中明确规定边远贫困地区教育费用由国家财政列支或补助,中央财政、科学、文化经费预算不得低于预算总额的 15%,省级不得低于 25%,在市、县不得低于 35%,国家和地方设有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予以保障。由于战乱、偿还债务等原因,财政极大拮据的国民政府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更达不到规定的比例,但国家对教育的努力已经非常难能可贵。可以说,民国的教育是透支了,几乎达到了国家财政承受的极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抗战爆发后,日本人占了富裕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国土沦陷近半,作为国民政府税收主要来源的关、盐、统三税损失了 90%,工业损失殆尽。而国民政府实际控制区仅限于贫瘠的西部地区,人口不足全国一半,总产值不足全国的30%,工业产值几乎为零,甚至农业都不足以提供足够的粮食,加上战乱涌入的 5000 万人,让贫瘠的大后方雪上加霜,当时中国的实际状况不要说抗战就是养活自己都很困难。极度匮乏的财政根本没有闲暇资金办教育,但是就在这种极度艰难的时候,国民政府仍将巨额资金投入到教育上。也许很多人不会想到,在抗战时期排在财政开支第二位的是教育,教育费用仅排于军费之后。也许让人们更想不到的是:在校学生也许是大后方唯一能够吃得饱的群体。当时西南联大的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助学救济金,而且大部分助学贷款是可以不用偿还的。像李政道、杨振宁等后来著名的学者,能够顺利地念完西南联大,皆得益于贷金制度。国民政府为收容大量无家可归的青少年儿童,于 1937年底开始在川、陕、甘、湘、桂、皖等地分别成立了 22 所国立中学及三所国立华侨中学,加上国立大学的附中、国立中山中学和国立女子中学等院校,先后培养了十万“战区流亡学生”。这些学校汇聚了来自全国的业界精英,不仅有英美等留学归国的留学生还有国内顶尖的名师甚至大师。这些教育工作者学识渊博、品质高尚、教学出色、不求名利,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呕心沥血为国家培育人才,为中华民族复兴积聚力量。在抗战流亡中,十万高素质的战区流亡学生走出校门,其中包括国务院前朱镕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两弹元勋”邓稼先、经济学家董辅礽、著名诗人贺敬之、国防科工委主任上将丁衡高、著名民族音乐家彭修文等各行各业精英,甚至中科院很大一部分院士都是抗战时期国立中学培育出来的。可以想象,一个国家在流亡迁徙中培育出如此多的杰出人才是一件多么伟大的成就,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