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辉治理彝区的办法是将各部落的一些头人抓起来,哪个部落敢闹事,就拿哪个部落的头人开刀。

刘伯承到彝区后,首先把头人都释放出来,以此与彝民取得好感,然后重点和其中一个部落的头人小叶丹接洽。

对小叶丹而言,刘文辉是敌人,红军打刘文辉,是敌人的敌人,当然就是朋友,同时他也有借红军力量打败其它部落的念头,因此主动提出愿与红军结盟。

刘伯承遂与小叶丹在池塘边对天盟誓,结为兄弟,这便是有名的“彝海结盟”。结盟之后,小叶丹随即派人做向导,在三天内护送红军通过了彝区。

“彝海结盟”使红军有条件超越过去的历史,刘伯承后来回忆说:“如果不结盟,再推迟三天,蒋介石的重兵就调到大渡河堵住我们了,(红军)就有可能是石达开的下场。”

红军高层欢欣鼓舞,毛泽东对刘伯承说:“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才把孟获说服了,你怎么这么短的时间就把小叶丹说服了呢?”3353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9-11 20:11:34--]

草鞋军团(263)

1935 年 5 月 27 日,刘文辉亲赴大渡河背后的汉源城,构筑工事,积极布防。

刘文辉到汉源,主要为的是守雅安,在他到达之前,汉源城内只能用地方保安队来守城,这些保安队都没有枪,有人拿一把马刀,有人持一杆长矛,随刘文辉前来的警备旅成了守城主力。

不过从红军动向上判断,刘文辉认为其直攻汉源的可能性已经不大,最让他担心的还是泸定桥。

第四旅虽是奔泸定桥而去,但因为第五旅已溃退下来,它的侧翼和后方都受到威胁,不得不分兵阻击,所以能派往目的地的仅为一团。

1935 年 5 月 28 日,一个川军排最早赶到泸定桥,到的时候已是黄昏,他们就把所带的全团旗帜遍插泸定桥城中,以安定人心。

川军要守的就是那座著名的铁索桥,有人或许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此桥当时没有遭到彻底破坏?

据说在蒋刘通话过程中,蒋介石就曾让刘文辉将泸定桥砍断,但刘文辉说不行,砍不得。

泸定桥建于康熙年间,距民国已近两百多年历史,桥上还有康熙御笔提写的桥名,刘文辉因而坚持不能予以毁坏。

蒋介石听后,沉默不语,刘文辉便提出了一个折中办法:把泸定桥上的木板拆掉。

那个黄昏,川军排要干的就是这个活。

因下着雨,又是长途跋涉,士兵疲困不堪,使得拆除桥板的进度极其缓慢,等天亮之后整团到达时,对岸红军左纵队的先遣部队也几乎同时到达,当然也就没法再拆桥板了。

隔河对射一天,守军顶不住了,于是在电话里向第四旅旅长请援,表示泸定桥已很难守住。

第四旅的其余部队也正遭红军右纵队攻击,情况混乱不堪,旅长才顾得上答一句:“我们这里也很紧张。”电话便中断了。

晚饭后,红军左纵队大部队赶到,火力更猛,桥头守军伤亡惨重,在无援可恃的情况下,这些人便决定乘夜色撤退,只留一个班守桥断后。

守桥的班要放火烧桥,红军发现后才正式展开夺桥行动,将其全部歼灭,从而完成了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的壮举。

1935 年 6 月 2 日,中央红军全部经泸定桥通过大渡河。

过河后,左右两纵队合兵一处,向川军第四旅发起进攻,该旅伤亡过半,退往汉源。

3412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9-12 12:05:21--]

草鞋军团(264)

经过大渡河一役,刘文辉所属的第四第五两旅都被打残了,原先每旅有三团,现在缩成两团还编不满。若不是红军自会理后不再随意攻城,加上薛岳和其它川军在后面紧追,汉源城中的刘文辉几乎要陷入绝境。

中央红军未入汉源至雅安这一线,他们避实就虚,从雅安旁边一擦而过,翻越夹金山,向川西北方向开去,刘文辉这才长吁了一口气。

几乎在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同时,红四方面军就撤出了涪江,一路西进,沿途虽有阻挡,但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哪里放在眼里,因此他们到达川西北的时间,要比中央红军早出很多。

1935 年 6 月 16 日,两大主力红军主力在川西北实现完全会师。

尽管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北建立政府,但这里地广人稀,往往走上百里山路,都见不到一座村寨,并不适合大兵团久驻,因此会师之后,大家便考虑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最初决定向陕甘一带北进,不过那里有只拦路虎:胡宗南。

胡宗南很有战略眼光,他入川后别的地方都没去,就卡住一个松潘县城。松潘是从川西北通往甘南的咽喉要道,要去陕甘,非攻下它不可。

红四方面军刚进入川西北时,就曾打过松潘,只是拿不下来,此次旧事重提,1935 年 7 月,以徐向前为前敌总指挥,红军再次攻向松潘。

胡宗南与徐向前同为黄埔一期,无论练兵还是战术,两个黄埔同学都难分伯仲,徐向前或而正面突击,或而迂回包抄,胡宗南则凭碉固守,以静制动,红军多次攻击均未奏效。

因为无法进入松潘,红军只能从侧背的松潘草地穿行北上,艰苦卓绝的过草地开始了。

这是军事史上罕见的一次艰苦行军,到处都是水草和沼泽,找不到一点食物。能够收集到的粮食,包括青稞都快吃光了,眼看着高原上已是寒气逼人,但官兵身上仍穿着单衣。

黄克诚回忆,在草地行军时,走在后面的人都用不着向导,只要顺着地上络绎不绝的尸体,便可以准确找到行军路线。

红军内部就在这时发生了严重分歧。张国焘认为“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要求停止北进,挥师南下,毛泽东及中央则仍坚持北上。

其实自两大红军会师后,问题就已经冒了出来,那就是听谁的?

3456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9-12 12:19:56--]

@ice5099 2012-09-11 20:40:40老关,麻烦下可以说说泸定桥这段是参考哪个资料的吗?因为很久以前宣传得厉害,什么飞夺泸定之类的,但是最近些年大伙翻出来有不少 ZG 高级将领承认泸定桥基本没象样的战斗,也有说没战斗的,当年说飞夺泸定 18勇士之类是毛给斯诺的宣传资料包括度娘现在也承认后面的观点,当然了度娘有很多毛病,包括当年草泥马那个战国策都是它作俑,度娘是不太可信,可度娘确实引用了些 ZG 高级将领的一些说法,这个和飞夺泸定的说法...........

----------------------------- 《二十四军在川康边区堵截红军的实况》等,以及长征的一些回忆录,多方综合,可见当时的真实原貌

3457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9-12 19:11:05--]

草鞋军团(265)没有会师前,这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红四方面军的宣传口号是“欢迎三十万中央红军”,对中央红军的敬畏之心不言而喻。

可现实是残酷的,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长征时,尚有八万六千之众,到达川西北时,只剩两万余人,且人困马乏,装备不整,人人身上破衣烂衫,反观红四方面军,仅主力部队就有八万,“兵强马壮枪多”。

除了实力发生巨大变化,大家对南下风险的判断也不尽相同,确切些说,就是对川军这一对手的评估存在较大差异。

红四方面军入川之后,先是击败田颂尧的“三路围攻”,接着攻破刘湘亲自发动的“六路围攻”,最后强渡嘉陵江,可以说是鲜尝败绩,打遍川中无敌手,有绝对理由不把川军放在眼里。

中央红军就不一样了。土城第一战便吃了亏,后面的叙永、会理也都打得不理想。朱德曾为此叹息说,中央红军“过去曾是一个巨人,现在全身的肉都掉光了,只剩下一副骨头”。

在攻打会理之前,中央红军其实已疲惫不堪,亟需用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和补充给养,但整整围攻七天七夜,连挖地道炸城墙都用上了,仍无法获胜,由此还引发了对毛泽东的信任危机。

此后红军在大渡河、泸定桥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靠刘伯承这条“川龙”发挥作用,要不然极有可能重蹈石达开的复辙。

毛泽东对南下的认识,一言蔽之,是“绝路”。

1935 年 9 月 8 日,张国焘致电中央,再次明确态度,一方面说北上“将成无止境的运动战”,另一方面认为“川敌弱”。他的想法是南下抢占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在那里建立根据地,这样在粮食供给、兵员补充以及战略进退上,都较北上有优势,

当天晚上,毛泽东亲自来到徐向前的住处,站在院子里问他:“你的意见怎么样?”徐向前回答:“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军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

毛泽东再没说别的,遂告辞而去。

1935 年 9 月 10 日深夜,毛泽东和中央率红一、红三军团及一些直属分队秘密北上,与张国焘分道扬镳。

一个月后,张国焘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把中央红军的北上判定为“逃跑”和“分裂”,同时宣布另立中央。

3470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9-13 13:56:39--]

草鞋军团(266)北上红军人数不多,仅八千余人,因此后来被命名为“北上先遣支队”,其余红军南下二过草地,最后重新集结于川西北的共有八万多人,除红四方面军外,还包括原属中央红军的红五、红九军团。

1935 年 10 月 7 日,张国焘发布南下作战令。

欲入川西,必经河谷走廊。在中央红军北上后,薛岳已奉命跟了过去,同样追踪红军的杨森和刘文辉,一人在走廊上占一边。他们都没想到红军还会再杀回来,因此战备极其松驰,营以上军官甚至昼夜赌博,连对红军的警戒和侦察都不做了。

南下红军两过草地,苦不堪言,通过作战以获得补给之心非常迫切,人人犹如出笼之虎,开战之后,瞬间就把川军给打得歇了菜。

在击溃川军之后,徐向前又像“反六路围攻”后期那样,继续向杨森、刘文辉发起闪电式的快速追击。

杨森所部从夹金山一路退却。夹金山是座雪山,几个月前,中央红军曾从这里翻越北上,它也是长征中红军爬的第一座雪山,不过那时还是夏季,加上所携带食物尚充裕,所以中央红军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几个月后,天气更为严寒,天上大雪纷飞,地下积雪甚厚。川军冻饿交加,疲惫不堪,特别是在夜间,只能在雪山上集体露营,官兵们都没穿棉衣,通宵达旦只听见“妈呀、妈呀”的呻吟声。

杨森所部在雪山冻死饿死的极多,杨森用三天时间才将军队收容完毕,之后退到雅安以南重新整编。

杨森早就没了防区,可以到处流浪。刘文辉不行,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西康是他发展“事业”的唯一地盘,守不住的话,就得下课了。

知道什么叫下课吗,下课就是走出教室,没事可干了,那你还不如直接拿把刀把刘某给杀了。

刘文辉将剩余的所有正规部队都收缩到汉源、雅安两城,其中汉源交给以守会理闻名的刘元塘,雅安则由他本人亲自坐镇。

按照原计划,红军并不打算留在西康,所以他们对两城断粮断水,未发动大的进攻,但就在这时,张国焘本人忽然改变了主意,认为出兵成都过于冒险,应在西康立足。

如果刘文辉在旁边听到这句话,他的头发得吓到根根直竖。

红四方面军的攻坚能力和火力配置,要大大超过中央红军,只要有足够时间和愿望,绝对有把握攻破两城,取下西康,这一点刘文辉毫不怀疑。

3530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9-13 19:54:11--]

草鞋军团(267)

不过,这次“将”却没有听“帅”的。

徐向前正打得手顺,岂是上面一句话就能拦回去的,他说:“现在早已不是山大王的时代了,我能往,寇亦能往,蒋介石不会让我们僻处一方,悠哉游哉的。”

张国焘也知道在西康发展,补充不易,你想刘文辉都活得那么饥寒交迫的样,还能挤出多少油水。

他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徐向前留下少部分兵力,对两城围而不攻,大部队继续向东席卷。

眼看四川腹地受到威胁,刘湘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他亲自赶到成都以西的邛崃县督师,同时急调作为第二十一军主力的模范师(郭勋祺师)沿路防堵。

郭勋祺在土城一役中一举成名,便以为红军没什么了不得,他把强势之中的红四方面军当成了弱势之下的中央红军,大言不惭地要与红军在名山县进行正面决战。

进入名山之后,郭勋祺见到刘文辉的部队仍在争相逃命,拦都拦不住,便下令用机枪向溃兵扫射,还说:“把这些杂色部队清除掉,我们好去打红军。”

等到双方交手,郭勋祺才发现“杂色部队”的对手确实非同小可。尽管川军占据了有利地形,用重机枪、手榴弹和炮弹进行压制,给红军造成很大伤亡,但红军却毫不动摇,中间只是稍停一下,又立即冲锋,而且一浪高过一浪。

郭勋祺智穷力竭,被迫弃名山而去。与此同时,已供刘湘直接调遣的另两路川军也被红军打得左摇右晃,南面的李家钰丢掉了战略重镇百丈关,北面的“常败将军”邓锡侯则干脆找不着北了。

刘湘为此急到吐血,说:“打了二十多年仗,从未遇到这样硬手。”此时刘湘与蒋介石的矛盾已日趋尖锐,刘湘最嫉“中央军”入川,但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也只能向蒋介石紧急呼救,请其派兵增援。

蒋介石根据中央红军北上的路线,已将兵力调往陕西,当时的部队都靠两条腿行军,谁也不是飞行侠,哪里是你喊一声就能立马赶过来的。

百丈关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有“获百丈者,必得成都”之说,再打下去,就将进入丰饶的川西平原,红四方面军欢欣鼓舞,要“打到成都吃大米”。

1935 年 11 月 17 日,红军乘胜攻向郭勋祺所退居的黑竹关。

黑竹关距离刘湘所在的邛崃总指挥部,已不足六十里,但这里地形险要,并且有早就修筑好的碉堡群。

3542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9-14 12:38:16--]

草鞋军团(268)蒋介石在江西与中央红军斗法时,使用最多的便是碉堡战术,他也一再向川军推荐这一“法宝”,因此早在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时,川军便开始沿江修筑碉堡。

同是碉堡,还有一个如何修筑以及布置火力的问题。张国焘曾与徐向前一起指挥渡江战役,那个时候的川军碉堡,几乎没有给他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参谋团入川后,提出的口号就是“勤修碉,广筑堡”,贺国光发给各路川军的电文,每电必提碉堡,所以川军私下都称贺国光为“贺碉堡”。

上有参谋团的飞机作空中检查,下有军部来人的就地监督,而且均非常认真,最后逼得旅长都不得不去搬木动土。

这些碉堡阵地也让张国焘发出感慨,直呼“威力较前大有进步”。

郭勋祺凭借黑竹关的碉堡阵地固守,场面与名山的那一幕仍大体相仿:川军用重机枪对攻上来的红军进行猛射,红军前仆后继,前方不断倒下,后方不断补充,一眼看过去,依旧遍地都是红军,且势如潮涌,杀声震天。

这是典型的红四方面军风格,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狠。

除非你在阵前立马咬死我,你咬不死我,我一定咬死你!郭勋祺下令迫击炮和小炮开火,仍然无济于事,似乎怎么挡都挡不住红军那坚不可摧的进攻意志。

经过长时间的密集冲锋,红军先头部队已接近碉堡,川军官兵无不心惊胆战,大有崩溃之势。

郭勋祺自以为有击败中央红军的经验,此时也恐惧起来,可他后面就是邛崃总指挥部,再无可退之地,换句话说,碉堡能守得守,不能守也得守。

情急之下,他赶紧派出手枪队增援碉堡,并把所有手榴弹、掷弹筒、机步枪都集中起来进行射击,在最后一刻,才把红军击退。

连续两天未能得手,第三天徐向前改变战术,他用小股部队正面攻击,以吸引碉堡火力,大部队直指川军的衔合部位。

战术很漂亮,可惜使用过迟,刘湘已经给郭勋祺输送了大量援兵及弹药,使其预备队加厚,红军攻击再次受挫。

就在红军后撤的同时,空军来了,不是刘湘的空军,而是蒋介石的空军。

刘湘虽早就拥有自己的空军,但基本没派用场,大多数时间里只能打打酱油。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四川空军的水平比较烂,“中央军”的陈诚就直言不讳地说:“有些人花钱买了几架外国滥飞机,也叫空军,连送封信也不敢”。

“有些人”指的自然就是刘湘。

3589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9-14 20:41:32--]

草鞋军团(269)

除此之外,川军将领大多对陆空协同战术讳莫如深,一天一地,都不知道如何跟对方作配合。空军不投弹便罢,一投炸的全是自家军队,那还不如乖乖地在家里呆着不动了。

蒋介石的“中央军”尾追中央红军入川,与陆军一道来的,还有“中央空军”,空中优势被最大程度地利用起来。

地面川军见飞机从邛崃方向飞来,立即发出对空联络信号,“中央空军”向红军投弹,撤退红军为之阵脚大乱。郭勋祺趁机下令预备队追击,从而得以反败为胜。

其后,“中央空军”便长时间往返于百丈和黑竹两关之间,一边在空中盘旋侦查,一边作地毯式轰炸,对红军造成很大损伤,以致于大部队在白天都必须分散隐蔽。

两大方面军会师时,毛泽东曾说:“为什么我们要北上,主要是敌人的飞机大炮厉害”,他甚至还强调:“如果没有飞机大炮,就再不要说打倒蒋介石这句话了。”

张国焘随后却反驳说,川陕甘康这一带地势险要,“敌人飞机大炮的威力也不易发挥”,言下之意,颇不以为然。

当炸弹呼啸而下,张国焘终于明白毛泽东关于“敌人的飞机大炮厉害”这句话并非虚言,

在南下战场上,有一次战后检点损失,三百几十名红军官兵伤亡,其中竟有近三百人是被飞机炸死的!由于伤亡过大,弹药也消耗殆尽,徐向前只得临时变更作战计划,下令放弃黑竹,撤回百丈。

郭勋祺也够呛,尽管下有碉堡护身,上有飞机助阵,可他那个模范师一样伤亡惨重,一个主力旅里面,就战死两个营长,连排长死伤十八人,红军前脚刚撤,郭勋祺就赶紧撤往邛崃后方进行短暂休整和补充。

与此同时,刘湘已任命潘文华为前敌总指挥,所有嫡系部队全部调至邛崃。由于后方兵力用尽,刘湘甚至没有一兵一卒可用于守卫成都,必须由当地民团代替。

1935 年 11 月 19 日,刘湘令旗挥动,邓锡侯从北,李家钰从南,潘文华从东,总计十几个川军旅自三面向红军占领的百丈发起进攻,从而拉开了百丈决战的序幕。

当天黎明时分,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川军整营整团发起冲锋,从黑竹关到百丈关,十多里路的战线上,到处都是子弹、鲜血和呐喊。

徐向前久经战阵,深知成败在此一举,因此亲自骑马赶到一线进行观察和指挥。

3608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9-15 14:51:17--]

草鞋军团(270)胜者的思维往往具有定势,即便徐帅也不例外,在他的印象里面,新对手也许难说,但若说到川军这个老对手兼手下败将,他自认还“有点把握”。

从“反六路围攻”一直到强渡嘉陵江,川军都是一副被红军打怕了的熊样,历次作战往往一触即溃,闻风而逃。别说徐向前,就算是红四方面军的一般官兵,也早就从心里面把这些“灰边边”给看扁了。

川军在战场上的凶猛表现,被徐向前解释为“狗急跳墙,孤注一掷”,他据此作出的判断是:只要顶住川军的这一波攻势,灭其一部,就有可能转入反攻。

川军实不足虑,要复制第二个“反六路围攻”的辉煌,也仍有可能,唯一让他在意的,是“中央空军”——百丈一带地势开阔,多为树丛、深沟、水田,红军运动起来极其不便。

不过这并不是决定战役成败的关键,特别是两军胶着之时,飞机也不敢贸然轰炸或扫射,所以徐向前只是感到“很伤脑筋”和“太讨厌”而已。

徐帅显然过于乐观了。如今的红四方面军,早已不是刚入川西北时的模样,当时官兵“身体矫健,精神饱满”,每个士兵都背有百颗左右的子弹,机关枪齐全,还有用驴马拖运的成箱机关枪子弹以及大大小小的迫击炮。

在经历二过草地的磨难后,长期得不到补充和休整的红四方面军渐显疲态,从河谷走廊到黑竹关,他们都是在急于进入成都,相当于望梅止渴的心理驱使下,使自身状态得到了超水平发挥。

然而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危机已悄悄地一路尾随而来。

在“反六路围攻”中,徐向前“不见兔子不撒鹰”,在万源挫掉川军锐气,实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可造化就是如此弄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年之后,红军的锐气也在黑竹被磨掉大半,情形终于有些不妙了。

相反,他的对手却站到了当年他所处的位置。

刘湘曾被徐向前打入十八层地狱,他非常清楚,百丈决战将决定着他未来的命运,若再输的话,等待着他的已不仅仅是地狱,还有万劫不复。

刘湘不能不拼了,他摆出铁面,不惜向已归他直接指挥的邓锡侯、李家钰发出手令,约法三章:这次若再作战不利,一律军前正法。

3657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9-15 19:40:57--]

草鞋军团(271)

嫡系部队,同样是一人脑袋上面系一宝剑,实行层层责任追究:倘若排长违令,连长可立即枪决排长,接下来,营长枪决连长……以此类推,如果潘文华临阵退缩或谎报军情,他刘湘作为总司令,一样会摘下潘某的项上人头!

川军要通过稻田向百丈发起轮番冲锋,在红军几十挺机枪的扫射下,整营整连被击毙在水田里,就像是收割后的稻把,横七竖八地躺倒一大片。

可是冲锋并没有停止。

川军的重整,颇有些当年勾践卧薪尝胆的味道,刘湘专门成立的军官教育团以及蒋介石开办的峨嵋军训团,不仅配备“急学急用”、“吹糠见米”的技战术课程,而且增加了精神训练。经过训练之后的川军表现得比以往都要凶猛得多,其狠劲一如红军攻击黑竹关时那样:旅团长端着机枪督阵,营连长挥舞马刀带头冲锋,士兵们死多少上多少,川流不息。

这一天,是整个百丈决战中打得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天,双方都拼尽了全力。

张国焘自己是北大学生领袖出身,却最看不得知识分子,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他只推崇工农型干部。在红四方面军内部,你就算是戴副眼镜也可能因此遭到“肃反”,经过上上下下的不断清理,最后中下层军官中,就连能写篇讲话稿的人都找不到了。

这样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是像许世友这样的勇战派将领多,所以才有红四方面军的“狠”,另一方面,则是懂点文化、会些谋略的智战派将领奇缺,战场上没有章法,缺少机变。

从鄂豫皖苏区到川北,红四方面军打的主要是山地战、隘路战,对那一套战法他们已经熟如家珍,除了正面的猛攻死防,无非是夜摸、奇袭和小部队大胆迂回穿插等几种,基本上是脑子不动就可以使出来,而且因为一直打得很顺,也相应遮掩了战术上的缺点。

百丈一带几乎全是平地、水田和村落,基层军官一下子就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有的人不会看地图,在找不到明显参照物的情况下,连东西南北都分辨不清,官兵们拥挤在一条条狭窄的田埂上,成了地面和空中火力打击的有效目标。

有的人在混乱情形下掌握不住部队,东一撮,西一撮,既抓不住,又收不拢,弄得自己都没了指挥信心。还有人干脆“放了羊”,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毫无任何协同配合可言。

3674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9-16 09:34:57--]

草鞋军团(272)

作为主帅的徐向前尽管腹有韬略,毕竟无分身之术。按照既定步骤,是“顶住攻势”在前,“灭其一部”在后,但眼瞅着战事一步步趋向不利,他只能命令在百丈后方待命的预备队提前介入。

一个师的预备队到达百丈,川军纷纷退却,就在徐向前即将扭转乾坤的关键时刻,川军援兵杀到,挡住了红军的攻势。

至此,徐向前用尽棋子,手中空空如也,可是川军的援兵还在源源到达,胜负天平将移向何方,已是不言自明的事了。

1935 年 11 月 22 日,经三昼夜厮杀,川军突入百丈,两军展开激烈巷战。

徐向前亲临巷战现场督战,见到有些房屋已经着火,红四方面军狠劲仍在:有人子弹打光,就白刃格斗,有人身负重伤,便拉响手榴弹,与对手同归于尽。

可对战局而言,这种“狠”实在无关紧要,因为在子弹打光和同归于尽之后,百丈后方已无预备队可以补充。

“中央空军”随即杀到,飞机低空盘旋,对红军进行轰炸和扫射,乘红军四散隐蔽,川军冲到近前,双方大打白刃战。

白刃格斗曾是以狠勇著称的红四方面军的拿手绝活,但在又饥又疲且士气转趋低落的情况下,即便刺刀对刺刀,也已占不到任何优势。

自黑竹关攻守战打响,据徐向前估算,已打死打伤川军一万五千余人,不过他也承认,红军自身伤亡“亦近万人”。

更重要的是,红军已无多余力量可用,而川军才投入三分之二的兵力。

紧接着,蒋介石在接到刘湘的呼救之后,也已调整到位,其用兵重点从陕北移向川西,薛岳率“中央军”压了上来。

1935 年 11 月下旬,徐向前和张国焘均知取胜无望,只得下令完全退出百丈,往西康方向转移。

百丈决战是红四方面军从进攻转入防御的转折点。此前张国焘曾拥有多种选择,这一战之后他的大多数选择都即将被清零:在川军和“中央军”的筑碉逼围下,红四方面军已无东出或南下的可能,若继续留驻西康的话,因实力大损和条件恶劣,也很难存活。

西康本来贫瘠,偏偏那年冬天的天气又特别反常,下了十多年未遇的大雪,红军所占据的夹金山附近漫山皆白,真是要人无人,要粮无粮,要衣无衣。包括张国焘自己在内,心里都非常清楚,长此以往,即便对手不发动新的大规模进攻,他们也会被困死在这里。

3697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9-16 20:10:01--]

草鞋军团(273)恰在这时,北方“意外”地传来了好消息:中央红军进入陕北苏区,并在那里站住了脚。

说意外,是因为在中央红军开赴陕北之前,大家都不知道陕北还有这么一块根据地,即便毛泽东也是如此,他北上的最初动机是“以外蒙古为靠北”。

百丈决战之后,陕北便发来电报,报称中央红军开门见喜,打了个大胜仗,这便是直罗镇大捷。直罗镇一役,中央红军全歼东北军一个师,东北军气势汹汹而去,等于是给人家送装备。

中央红军的绝处逢生,除了有陕北苏区作为依托外,应该说,红四方面军的迅猛南下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否则的话,蒋介石已准备在西北组织“围剿”,薛岳亦不会移兵它处,中央红军要揍的就不光是东北军这样外强中干的鱼腩部队了。

不过这都是后人的推断,当是时,中央红军的北上取胜与红四方面军的南下碰壁,形成了鲜明对比。张国焘所说的“北上”是绝路, “(毛泽东)率孤军北上,不会拖死也会冻死”、“至多剩下几个中央委员到得陕北”之类的话,已不攻自破。

红四方面军官兵都在下面窃窃私议:“还是中央的北上方针对头”,“南下没有出路”,“我们也该北上才对”。

接到直罗镇大捷的电报,张国焘起初态度冷淡,说:“消灭敌人一个师有什么了不起,用不着宣传。”酸葡萄心理固然可以理解,但对解决现实困境并无任何助益。之后,随着陕北中央与张学良建立秘密联盟,即便张国焘本人也不得不承认,他“在党内的地位开始转居劣势”,北上已成唯一之选。

1936 年 7 月,红四方面军与贺龙等人的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两军离开四川,前往陕北。

强敌的离去,并不表明风平浪静,刘湘此时的心腹之患,也早就不是红军了。

时间推回到1935年2月10日,刘湘在重庆正式成立四川省政府。

在此之前,刘湘通过组织土城、叙永二战,成功地将中央红军阻于四川境外,个人威信也迅速得以回升。

省府一成立,刘湘马上通电川中各大诸侯,要他们立即交出防区,以“赞助四川统一”。至于防区部队的军饷,改由刘湘发放,不足之数,再由南京政府拨给。

3714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9-17 10:58:05--]

草鞋军团(274)

这是以蒋介石的宝剑在号令群雄,也就是所谓的“挟天下以令诸侯”。三天之后,邓锡侯识时务者为俊杰,首先复电赞成,其他诸侯见搪不过去,也只得陆续跟进,先后将防区全部交出。

虽然收回了防区,但因防区的县长、征收局长系由原诸侯委用,所以仍有藕断丝连之虞。刘湘一不作二不休,以“川政统一”为号召,引入互调方式,即将甲防区的公务员调到乙防区,乙防区调到丙防区,使其逐渐脱离旧的附庸关系。

对防区公务员,刘湘也不全部留用,而是秉持用人公开的原则,在省府内设置公务员资格审查委员会,通过这一独立机构进行资历审查,有真才实料的才颁发聘用证书,不合格的一律淘汰。

这是刘湘在川政中使用最妙的手法之一。防区时代,诸侯们任用官员,或者漫不经心,或者用人唯亲,那些县长和征收局长,往往不是家族子弟,便是裙带关系,再不然也是保荐的亲信,导致巴蜀大地贪污横行,民不聊生,刘湘这一刀,可算是砍中了七寸。

当然接下来还有难题。

需要解决的难题,仍然是人。

一方面空出来的岗位需要新手接替,否则不敷使用,另一方面争相举荐的各种“关系户”也纷至沓来,刘湘应付起来颇感头疼,于是他决定将“新政”继续推向深入,以此揭开了“七训”的序幕。

“七训”中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开办县训、财训,具体来说就是筹办县政人员、财政人员训练班,对社会青年实行公开招收,集中训练,以此广纳人才。

接着刘湘又将全川划分为十八个督察专员区,以督察专员来分区监督各县政务。

统一四川,结束为祸甚烈的防区制,是刘湘一生中最为川人所称道的业绩之一,从此四川不仅告别诸侯混战,而且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也逐渐走向规范有序。

在防区时代,由各个诸侯自行征收田赋,这些人拨到碗里就是菜,征一年田赋不多见,大多要征到六、七年至八、九年,也就是把几年后的田赋都给提前预支了。冬瓜田颂尧因为地少兵多,竟然已预征到了三十年以后。

刘湘改为一年四征,尽管田赋总额仍大大高于前清,但总算把野马脖子上的缰绳给拉住了。

防区时代的另一大弊端是关卡林立,诸侯们拿商民当唐僧肉,想割就割,想割几块就割几块,这些都被刘湘采取的一税制所替代。

至此,刘湘在川中的声誉达到了顶点。

3730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9-17 20:02:29--]

草鞋军团(275)人心情一好,谈什么都有兴致。有一天,刘湘主动跟谋士邓汉祥摆起龙门阵,聊起了三国。

聊的还是煮酒论英雄那段,曹操拍着刘备的肩膀:“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曹耳。”刘湘兴高采烈地说:“现在就四川而言,讲句不客气的话,还就我和幺叔这二刘可称英雄了。”虽然刘湘早就以现代刘备自许,但在外人面前,他从来都保持着谦卑和低调,极少讲“不客气的话”,而他这人一旦不谦虚,就表明心情特别愉悦,将对着真人吐真言了。

二刘孰优孰劣,刘湘的分析是:“刘自乾(刘文辉的字)感觉敏锐,遇事可以立刻决定办法,缺点是容易动摇,不能贯彻到底。”

刘湘对自己的优缺点也看得很清楚:“我比他迟钝,但凡事经考虑决定后,决不中途变更。”生活永远是那么神秘,那么难懂,好象一本厚厚的无字金书,不过在历经磨难之后,反而会越读越有味道。隐隐然,刘湘又有了类似于重庆“新野崛起”时代的那股气势和希望。

他说:“今后我要对桑梓有所贡献,造就理想四川,必须延揽人才。”“七训”只是培养本地人才,刘湘开始从外省引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晏阳初。

刘湘专门划出一个县作为实验区,供晏阳初等人从事农村建设和平民教育,在当时颇有影响。

就在刘湘意气飞扬之际,他的世界却忽然被外来者给搅乱了。

想当初宣布门户开放时,刘湘曾遭受到四川朝野舆论的巨大压力,许多人说他是在“引狼入室”,这使他一度颇为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