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先觉及其部属由希望变成失望,直至日军攻入城内,第十军弹尽粮绝,失去还手之力。

方先觉召集师长开会,愤慨地说:“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而是国家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不要国家,而是国家不要我们!”

1944 年 8 月 7 日,黄昏,日军山炮观测员发现在守军阵地上出现了白旗,再次观看时,白旗逐渐增多,由一面变成两面、五面。

接着,方先觉派出的特使来到日军一线阵地,表示有意投降。

日军师团长告之,需方先觉本人亲自前来洽降才行,但方先觉没有立即露面,而且在一些阵地前方,双方的枪炮声仍不绝于耳,可见此时此刻,方先觉与其部属的心理斗争仍十分激烈。

正在督战的军司令官横山勇听到汇报后,知道第十军已进入了崩溃边缘,即令继续进攻,并要求野战重炮部队把备用的炮弹全部拿出来进行射击,且天黑之前不可停止。

天黑之后,方先觉终于派使提出了正式投降的请求。

第二天早晨,横山勇接受方先觉的降书,衡阳完全沦陷,但在四十天的血战中,日军付出高昂的伤亡代价,第十一军的高级参谋在日记中承认:“这是一场竭尽全力的战斗”,横山勇的参谋长则在回忆录中写道:“攻取衡阳一战是本作战(指豫湘桂会战)最关重要的顶峰。”

12767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3-08-28 10:16:13--]

草鞋军团(542)衡阳失守前后,蒋介石忧心如焚,经常在重庆收听日军广播。有一天,他忽然听到这样一则消息:“湘北战将杨森在茶陵地区被围歼中。”

尽管第二十军在茶陵战绩较好,但薛岳并未上报,以致于军委会对杨森及第二十军的动向均一无所知。听到广播后,蒋介石按图索骥,电询前线战况,才得知杨森并不在茶陵,部队系由欧震所指挥。

蒋介石立即派人联络杨森总部,竭力寻找杨森的下落。

杨森在哪里呢?

当平江遭到第 3 师团进攻时,杨森只掌握着直属总部的一个特务营,相守七年的老根据地终告失守。

平江陷落的当天,杨森被日军包围在城外的一座小山之上。晚上从山头上仍能依稀看到被黑暗笼罩的城池,以及日军在城内点起的点点火光,杨森自认在战场上已锤炼到铁石心肠,到了这时,也不由悲中从来,胸口感到火辣辣的痛。

杨森明白,他能暂时得安,是借助了夜色的掩护,只要天一亮,日军必将攻山。小山无险可守,只有乘夜冒死突围,才是唯一生路。

天近拂晓,欲亮未亮,正是突围的最佳时段。杨森把总部人员和特务营召集起来,作了紧急动员,然后率部冲下陡坡,一路甩手榴弹,一口气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连跑二十里,大家才站住脚喘匀了气。日军因不知虚实,并没有马上追来,让杨森又一次侥幸脱险,随之南撤。

一路上,总部势单力孤,经常被日军追击,停都停不下来,最后杨森决定穿过武功山脉,退至江西莲花。

可是到了莲花还是没能钻出网去,侦察兵回来报告,莲花以上,萍乡以下,全是日军,也就是说,左右都是绝路。

到了这步田地,只有以攻为守,先戳破这张网再说。

关键是打哪一路,杨森选派一批侦察兵去打探尾追日军的动静。由于丢失了无线电台,杨森便从通讯班选了几只军鸽,交给侦察兵随身带去,以备联系。

侦察兵分批出发,他们走后,杨森仰首向天,眼巴巴地等待军鸽飞回,心情焦灼之至。

几个小时过去,终于有一只鸽子出现在半空之中,盘旋数圈,忽然从天而降。

这正是侦察兵带走的军鸽,它给杨森带来了最有价值的情报。情报上说,萍乡以下的一股日军可能已经掌握杨森到达莲花的情况,目前正在加紧部署,看样子,明天早上就将发动攻势。

杨森一想,总部下午才到莲花,按常规或就地宿营,或继续前行,如果晚上对尾追日军发动逆袭,对方绝对不会想到。

杨森召集部下幕僚,对他们说:“我要趁傍晚时分全力打上去,最低限度,也可以解除当前困境。”

12794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3-08-29 09:58:55--]

草鞋军团(543)

薄暮时分,杨森率部掉头进发,逼近敌军营寨后,便是一个鱼跃俯冲。官兵都知道此战性命攸关,因此人人奋勇,个个争先。

日军猝不及防,被杀得四散奔逃。解除尾追威胁后,杨森迅速掉转回身,一头撤往宁冈,由此得以脱险。

到了宁冈,检点队伍,人员损失超过三分之一。杨森唏嘘不已,下令暂时在宁冈进行休整。

宁冈位于赣西南,此地三面是高山,只有中间有一道袋形平原,有这样天然的防守地形,即便日军追来也不怕了。

自从驻军湘北后,杨森已经养成了接触民间的习惯,到一个地方,但凡能喘上口气,都要了解一下当地民情和风俗习惯。

宁冈一带的风俗很特别,男人整天游手好闲,所有家里的活,都交给女人完成,无论农田耕种,还是肩挑走贩,都是如此。部队征购粮食,挑着担子的竟然也是妇道人家,这让杨森大为惊异,问她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

回答极其简单:“向来都是这样子的嘛!”

宁冈附近就是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建立的国内第一个农村红色根据地,日后燎原全国的星星之火,就从这里迸出。

杨森对井冈山很感兴趣,他一直想搞清楚,这座山冈被“会剿”了那么多年,为什么仍可岿然不动。

趁着休整的空隙,他带着几名卫士上山,要看看井冈山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上了山,杨森大吃一惊,山中只有一片不大的平地和一些简陋的房子,附近既无良田,山势也并不怎么险要,总之是与想像中的险峻奇特完全对不上号。

杨森是“饥军政策”的鼻祖,窘迫时真跟讨饭的一样,他知道维持队伍不是件简单的事。在杨森看来,如此差的条件,应该养不了多少兵。

没上山觉得神秘,上了山更加糊涂,杨森无法理解,国民党在“会剿”时动员了那么多部队,结果不仅劳而无功,朱毛红军还越来越壮大,最后蔚成气候,直至实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把他们这些老川军都给惊得魂飞魄散。

杨森找来一些当地人打听,好歹让他有所领悟:红军平时从不固定一处,而是不停运动,一旦集结起来,便能以大搏小,轻易斩来敌于马下。

这就是被很多人轻视的游击战,也就是“杨森战法”的源头,从军事角度而言,今天杨森算是认祖归宗了。

在井冈山上住了一晚,杨森返回宁冈。他得到了好消息:总部已与蒋介石和和薛岳取得联系。

12813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3-08-30 11:13:21--]

草鞋军团(544)

蒋介石除将第二十军的指挥权交还杨森外,还下令空军支援第二十军作战,陆空联络班赶到杨森总部,这对杨森及所属官兵而言,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衡阳失陷后,第 3 师团派出步骑各一个主力联队,组成步骑支队,自安仁公路南下,企图打通粤汉路南段。杨森即令第 133 师驰往安仁截击,陈德邵团再任前锋。

还是拼速度,当陈德邵团到达安仁附近时,步骑支队的前卫正在城南平原就地露营,呼呼大睡。

打仗自古以来就是个残酷运动,你就是有花样年华,也得拿出月样精神,怎么能睡觉呢?陈德邵拿出第二十军的看家绝活,组织突击队乘夜猛袭,打得酣睡日军晕头转向。

激战至拂晓,陈德邵团即转移到山地继续作战。第二天,新 20 师报到,并在公路两侧占领阵地,协同陈德邵团阻敌。

步骑支队一待会齐,便在炮兵掩护下,向第二十军所据阵地发起进攻,其中一部攻向陈德邵团,主力则集中于新 20师一侧。

经两昼夜激战,新 20 师蒙受较大伤亡,已力有不支,杨汉域急忙从第 133 师中抽出第 398 团前去增援。

姜是老的辣,第 398 团上去后,立显峥嵘,该团采取积极防御的战术,不仅守,还主动出击,将日军压迫到平原地区,使阵地重新得以稳固。

日军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本以为骨干师团的两个联队合力攻击,可以无坚不摧,不想第二十军仍如此强韧,素出其意料之外。

日军总部认为可能是指挥协调不够,便指定步骑支队暂归第 34 师团长指挥,任务也改为就地击溃第二十军。

新的指挥官安排这,策划那,欲置第二十军于死地,但在攻势上并未能有大的起色,而那一边,杨汉域已经扎稳马步,开始主动出拳。

第二十军能风生水起,很大程度缘于“杨森战法”的灵活运用,这才是他们最大的强项。

杨汉域悄悄派出两个营,绕到日军后方,乘夜袭击其后勤部队,打死军马二十余匹,焚烧了一批作战物资,天亮后逐步撤退。

这下子捅了马蜂窝,日军撵在后面狂追,不料杨汉域使的却是拖刀之计,途中早就设下埋伏,一个惊魂夺命腿,日军追兵哪里来的,又给哪里踹了回去。

12833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3-08-31 11:33:41--]

草鞋军团(545)防守安仁的第四天,杨森将陆空联络班派往安仁前线,杨汉烈担任对空联络翻译,指示中美空军轰炸目标,协同地面部队作战。

那几天老天很是帮忙,每天上午,中美空军必要光顾安仁达二十余架次。在杨汉烈的指引下,飞机轮番对日军阵地及其补给线进行轰炸和扫射,其消灭日军有生力量的能力,甚至超过正规野战部队,使得第二十军如虎添翼。

经过八个昼夜的激战,日军始终无法进入安仁公路,只得放弃了由公路行进的计划。日军悄悄地从第 34 师团中抽出一支部队,将步骑支队替换出来,后者改由小道兼程南下。

杨汉域发觉之后,立即以陈德邵团及军搜索营为前卫,紧紧尾追,沿路击溃步骑支队的掩护部队,一直追到郴县方止,这时杨森总部及特务营也到达了郴县附近。

因在安仁阻击战中获胜,蒋介石迭电对杨森予以嘉奖,随后又令他增防桂林,以应广西之急。

进入 1944 年下半年,由于装备悬殊,日军在太平洋、缅甸战场上接连遭遇惨败,日本陆军部如此记述:“以作战挽回败局已经无望,今后将逐步陷入穷途末路。”

豫湘桂会战成为日本在舟沉前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日军大本营幻想通过大陆交通来弥补海上交通,以此达到苟延残喘的目的,所以尽管衡阳之战结束后,军内即有“一号作战暂停论”、“ 一号作战结束论”,或“暂停桂柳,专心打通粤汉路”等议论,他们仍决定将豫湘桂会战继续进行下去。

作为日军的下一期攻占目标,“桂柳”首当其冲。

“桂柳”是指广西北部的桂林和柳州,二者均为西南抗战基地,同时又都建有美军飞机场,美军飞机可就地从这里起飞助战,战略价值极其重要。

广西是第四战区的防区,由粤系首脑张发奎任司令长官。

张发奎可调度的人马,多半是从长沙和衡阳撤退下来的部队,加起来有近 20 个师 8 万人,但因伤亡和减员,实际战斗力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二。

当时日军可用于攻打“桂柳”的野战部队,一为华中方面的第十一军,一为华南的第二十三军,统共超过 9 个师团,在 15 万人左右,仅在兵员数量上就差不多是广西守军的两倍。

一对一都打不过人家,别说少这么多了,一本帐真是算到人惊心动魄,张发奎赶快向统帅部紧急求援。

统帅部也正陷入无兵可用的窘境。长衡会战所导致的损失,并不仅仅在于湖南这一兵略要地的丧失,更主要的是国内在南方的野战劲旅,已消耗大半。

在此情况下,蒋介石答应从薛岳的第九战区抽调一个集团军,转归张发奎使用。

12853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3-09-01 11:34:55--]

草鞋军团(546)

在第九战区调兵之前,广西的已有部队中,兵员和装备较为完整一些的,是桂军的两个军,以及增援来的“中央军”第九十三军,其中第九十三军最为张发奎所看重,因为它有一万多人,且号称“中央军”主力。

第九十三军刚刚由黔入桂,张发奎即调该军守卫被称为广西门户的全州。

广西论战区是张发奎的责任,但用薛岳的话来说,这里又确实是桂系的“地盘”,身为桂系首脑的白崇禧不能不格外关心。

早在衡阳失陷后,白崇禧就有了强烈的危机感。他以军委会参谋次长的名义,带着军令部作战厅长、后勤总司令部参谋长等政要,亲自在桂林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桂柳会战的作战方略。

谈到如何防守桂林,张发奎按照幕僚们的意见,提出应利用桂林的地形,实行持久防御。

白崇禧立即反对:“我们不能守着挨打,应该沿湘桂铁路正面,在桂北或者及桂南(此处的“桂”指桂林),集中主力与敌决战,然后各个击破。”

谁来守桂林城,白崇禧说是由第九十三军担任——等全州守不住了,再撤到桂林来守,一点都不浪费。

桂林是桂系的老家,却要把最重的守城责任交给其它军队,白崇禧此言一出,全场一片哑然。

张发奎的意见与白崇禧并不一致,但当场并未表示任何异议。

会议间隙,幕僚赶紧找到张发奎,对他说,白崇禧的作战计划表面上好像很妥当,实际上非常危险。

“以战区现有的劣势兵力,还要发动攻势作战,哪里有取胜的把握?再说,第九十三军防守全州后,马上又要它移师桂林,部队既不熟悉地形,又无时间准备,也不切合实际。”幕僚建议,应沿用前议,由桂军守桂林,进行持久防御,待援兵陆续到达,时机成熟后,再实行转移攻势,如此比较稳当。

张发奎认为幕僚说得很对,可他又说:“白崇禧对最高统帅部负责,自有其智虑之处,我们何必另出主意,弄到将来作战失利,责任全归咎于我。倒不如由白崇禧一手布置就是了。”

幕僚不以为然,继续进言:“你是战区司令长官,负有整个会战胜败的责任,桂林得失,关系重大,为何不坚持你的意见?将来桂林不保,你还是难逃罪咎。”张发奎喟然长叹:“反正是广西的事,广西的人,我何必得罪他们,即令桂林失守,究竟谁负责任,自有公论。”年轻时的张发奎,能打敢拼,北伐及国内战争时期“老铁军军长”的大号,自非浪得虚名,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宦海沉浮,张发奎变得越来越世故圆滑,反映在战场上,就是失去了指挥官应有的果敢和责任。

自抗战以来,张发奎的战绩只能用乏善可陈四个字来形容,此前他在武汉会战中的表现已经让人大跌眼镜,不客气地说,真的是老态毕现。

12868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3-09-02 12:40:51--]

草鞋军团(547)

会议继续,张发奎“糊涂人办糊涂事”,不仅不反对白崇禧的计划,还随声附和,于是白崇禧的方案得到一致通过。

白崇禧马上用电话向蒋介石进行汇报。蒋介石对攻势作战原则上表示赞成,但是反对由第九十三军守桂林,理由与张发奎的幕僚所说差不多。

蒋介石定了调,白崇禧才不得不对方案进行修改,同意仍由桂军第三十一军守桂林。

会后,白崇禧随张发奎等人一起去视察桂林城郊的阵地工事。按照白崇禧的说法,“桂林将成为东方的凡尔登要塞,守上半年绝没有问题。”

接着去平乐察看地形,平乐就是白崇禧所确定的桂南会战地点。在平东,白崇禧兴致勃勃地回忆了一段辉煌的过往,那还是中原大战时期,蒋介石的“中央军”自广东进攻广西,在平乐遭桂军击败,“被打得落花流水”。

距离上次击败“中央军”,屈指算来,十四年光阴过去,今天又凑巧要在平乐再次进行决战,白崇禧认为是吉兆,“当年的战史,可能重演一番。”如果论到抗战时期的战绩,白崇禧与张发奎几乎是难兄难弟,都称得上“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典型。在国内战争时期同样威风八面的“小诸葛”,在抗日战场上其实一直没指挥过什么漂亮仗,别说无法与薛岳相比,就连李宗仁,还差着一截,但在这一刻,他突然又变得神机妙算起来。

在那次军事会议上,白崇禧还提出了全省动员的策略。

他打电话对蒋介石说,广西民气刚强,且有民团基础,只要给他足够的装备和粮饷,就可以在两周内编成两师、两纵队。

将来如果后续兵团无法如期到达,这些部队可立即投入战场。

大战将即,还能编出这么多部队?蒋介石半信半疑,但白崇禧说得如此肯定,又是急于用兵之时,为形势所迫,就勉强点头答应下来。

这边正在部署,湘桂边境的双方警戒部队已发生零星交火,张发奎率幕僚前往全州,对第九十三军的防御部署作最后一次视察。

全州城位于盆地中央,受西北高地瞰制,且无预设工事,因此不利于守。真正利于守的是桂湘交界处的黄沙河,此处的防御阵地乃军委会直接定点的国防工程,以洞穴碉堡为中心,具备相当规模。衡阳会战时,张发奎曾到黄沙河视察,当场称赞它是广西抗战的第一道防线。

按照第四战区的作战计划,第九十三军的主力须全部安排在黄沙河既设阵地,但当张发奎前去视察时,发现第九十三军并未照做,反而来了个前后倒置:主力被布于全州城,黄沙河方面只使用了一个团。

12889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3-09-03 11:45:56--]

草鞋军团(548)

问第九十三军军长陈牧农,说是蒋介石给他的指示。

蒋介石并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军事统帅,仅在日军所获得的情报中,就多次披露,战前蒋介石到广西前线进行过视察,退一步讲,就算蒋介石只看地图,也不可能不知道国防工程的位置所在。

再说了,是陈牧农守全州,不是蒋介石守全州,为将之人,完全应依据实情做出独立判断。

陈牧农者,实庸将耳。他如此配置,讲难听点,其实就是对防守全州毫无信心,打都没打,便想着如何跑路了。

张发奎上前质问,陈牧农说要改变部署也不难,只需由张发奎再补发一道命令,那意思,就是要张发奎承担责任。

这一将差点没把张发奎给将死。这位主帅同样庸得可以,他既没有魄力坚持己见,又不敢担当责任,竟然也以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为由,匆匆忙忙地敷衍了过去。

临走时,张发奎还画蛇添足,关照陈牧农,要求在全州尽可能多坚持一段时间,不得已时再向后撤退。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张发奎的重点在“坚持”上,陈牧农的注意力在“撤退”上。他认为有张发奎这句话,就有了向后逃跑的依据。

幕僚提醒他,应该再跟张发奎要一纸相关内容的书面命令。陈牧农了解张发奎的脾性,那人最怕担责,怎么肯写这样的命令,没准改口让他死守下去都说不定,于是赶紧说:“长官当面的指示就是命令,怎能对长官的口头命令不相信呢?”1944年9月14日,第13师团抢渡黄沙河。当天晚上,陈牧农就率部撤出全州,溜之乎也。

其实当时第 13 师团的大部队离全州还很远,强渡黄沙河的不过一个大队,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真正把陈牧农吓跑的,才区区一个中队!

第 13 师团派战术专家考察了黄沙河阵地。专家发现这座阵地极为坚固,忍不住慨叹“真是精心的构筑”,他感到非常迷惑不解的是,第九十三军为什么要轻弃如此要地?为什么?只好问陈牧农自己了。第九十三军把“中央军”的招牌砸了个稀巴烂,两广老百姓都在骂:“中央军是豆腐军!”

据说蒋介石对陈牧农的要求是死守三个月,张发奎虽未明言,但他的期望值也至少在半个月以上,这真有点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味道了。

12909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3-09-04 10:51:10--]

草鞋军团(549)

张发奎异常震怒,连说非严办陈牧农不可,随后电告蒋介石。按照地方军队的处分惯例,革职或监禁就是最重的了,张发奎起初也只想将陈牧农予以撤职查办。

蒋介石的回复是就地枪决,立即执行!

临刑前,问陈牧农还有什么话要交代。陈牧农说:“张长官(张发奎)害了我,我没有什么话可说。”

战场之上,看似铁石心肠,冷血冷面,其实很多时候反而是对全局和部下的负责,倒是敷衍塞责,欲说还休,反而害人害己。

方先觉及部将投降后,又都逃回重庆,蒋介石召开盛大欢迎会,称赞方先觉是“中国军人之模范”,授以勋章,并任命其为青年军师长。

很多人为之愤愤不平,甚至有人认为方先觉是“投降的汉奸”,怎么可以接受如此礼遇,但是只要对比一下第十军在衡阳之战中的努力和战绩,以及陈牧农辈的无能无力,你就可以想见老蒋的心情。

不能不说,在尚武精神上,中日两国从军队到国民,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而且越到抗战后期越是如此。

全州失守之前,第九战区的援兵已经赶到广西,这就是杨森的第二十军。

对于杨森离开湖南,薛岳极不高兴。

按理说,张发奎与薛岳同为粤系,还曾是上下级的关系,危难时刻,二者该不遗余力地支援对方才是。可是薛岳不管这些,他只记着广西是桂系白崇禧的“地盘”,他要保,也只会保他的粤汉路。

杨森有蒋介石的调令,薛岳无法拦阻,但他竟然先下手为强,派保安团四处围堵,要把新 20 师给扣下来。新 20 师师长、副师长均系粤系军人,大概在薛岳看来,这算是他的武装,以前你为他打工,所以才配给你,如今你要跳槽,就得把房车钥匙全部交出来。

大敌当前,杨森不愿与薛岳擦枪走火,因此将新 20 师交给了薛岳,只将原属第二十军的向文彬团抽回,重新编组成第 133、134 两师。

王泽浚第四十四军此时也在杨森所指挥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内,按规定应随其一道南下。见薛岳的态度不对,杨森马上写了封亲笔信,派人送给王泽浚,催促他尽快行动,并表示可由王泽浚作前锋,第二十军断后,薛岳若有话说,他来出面应付。

王泽浚的父亲王缵绪远在重庆,这位老江湖敏感地意识到,薛岳已失去往日风采,儿子继续跟着他混,很难有多大前途,反过来,若是跟着杨森,虽不一定能保证吃香喝辣,但起码可依着遮风挡雨,不致于吃太大的亏。

川军在内战中的那些恩恩怨怨,在王泽浚这些小辈人眼里,似乎很了不得,其实他们都是打完架就喝酒,彼此之间仍是你哥子我老弟的关系。

王缵绪当年背叛杨森,远没有外人想像的那么严重,何况早已时过境迁。像这样的例子多了,比如郭汝栋也背叛过杨森,淞沪会战时彼此还一样相互照应,王陵基更与杨森曾是冤家对头,但在湘北前线,双方的配合很是默契。

12931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3-09-05 08:10:03--]

草鞋军团(550)

都是出门在外的川军,王泽浚又低上一辈,依杨森的性格,绝不可能对之不利。

于是王缵绪给儿子发来密电,称:“该军长(指王泽浚)应不顾一切,率部随同杨森转移,一切后果,由我负责,切勿迟疑。”

捏着信和密电,王泽浚仍然踌躇不决,他害怕薛岳出手拦截,对自己予以制裁,老头子虽然拍了胸脯,可毕竟远在重庆,远水难救近火啊。

见王泽浚胆小怕事,时间紧迫,不容再留,杨森只好带着第二十军先行离开。

杨森一走,第九战区驻第四十四军的督战官便将上述情况报告薛岳,薛岳即刻派欧震指挥第四十四军,王泽浚就算想走也走不了了。王缵绪得知后一个劲跺脚,责备王泽浚:“太胆小了,真误乃公大事。”

杨森欲去广西,最直捷的路径是从郴县走,但郴县已为日军重兵据守。第四战区催得很急,第二十军便找到日军的一处薄弱环节,然后一穿而过,翻山越岭,绕道进入广西。

白崇禧和张发奎见杨森到来,赶紧把他安排进拟议中的桂北决战。

按照原来的部署,桂北决战系由第九十三军实行正面阻击,由第二十军进行侧击,杨森便抽出两个主力团藏于全州侧后,随时准备使出自己的看家绝招。

然而陈牧农畏敌逃跑,使得日军瞬间从中央深入,那两个团别说侧击了,就连自身通往桂林的退路都面临着被切断的危险,杨森只得命令它们连夜南撤。

别看白崇禧在主持军事会议和检查工事时指点江山,夸夸其谈,其实内心并无多少胜算,甚至当闻听敌军到来时,他都没有张发奎来得镇定。

全州防守战还没打响,白崇禧便慌慌张张地要在桂林“扫清视界”,也就是放火烧房子。本来是烧桂林城外的房子,没想到火乘风势,风助火威,火又蔓延到城里来了,前敌指挥官急得乱蹦乱骂:“怎么给烧进城里来了,为什么不堵住?火路事前没有开好……”

桂林大火燃起的这一夜,来到广西不久的杨森恰好就住在白崇禧的公馆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光冲天,名城桂林毁于一夜之间。

放完桂林大火,才发现日军的进攻方向并不在放火那一侧,所谓“扫清视界”等于在做无用功,大后方对此议论纷纷。白崇禧狼狈不堪,又从重庆偷偷地带了一些燃烧剂回桂林,以便作为“汉奸纵火”的证据。

等到全州失守,更乱了。

一名战地记者从前线返回桂林,看到这座曾经美丽繁华的战时大后方,已经完全陷入火灾和抢掠之中。

只见军用汽车在大街上飞驰,相当多的部队正在一队又一队通过,由于没有纪律约束,很多人混水摸鱼,趁乱抢劫。

大街两侧的店铺因此全都空空荡荡,抢掠者挑肥拣瘦后随手丢弃的货物也随处可见。

目睹这番情景,记者既惊讶又悲愤,当即撰文控诉:“我们的军队遇敌不战自溃,然而对手无寸铁的同胞却显示出无比英雄的威风和强暴!”

12953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3-09-06 10:34:49--]

草鞋军团(551)其实在全州之后,桂林以北尚有两城可以据守,但白崇禧已经放弃了桂北决战的计划,这些部队是为了撤到平乐去参加桂南决战。

让白崇禧想不到的是,由于战场形势的急剧变化,桂南决战也将很快沦为纸上谈兵。

早在发起桂柳会战之前,日军大本营就感到,参与会战的第十一军和第二十三军级别相同,必须增设一个指挥机构,以便对两军统一调度。

大本营首先征询第十一军的意见,横山勇直言不讳:“可以将第十一军升格为方面军,以下改编成两个军。”

横山勇的潜台词是他自己想当方面军司令官,对此,第十一军内部也大多表示拥戴,不同意的恰恰是大本营高层。

横山勇自出任第十一军司令官以来,在指挥作战方面确实无可挑剔,称得上是历任司令官中的佼佼者,然而其个性过于骄狂,屡屡抗命,而上级也拿他没办法。

在高层看来,横山适合为将,却不是帅的最佳人选。

高层看中的是冈村宁次大将,并决定由他出任最新组建的第六方面军司令官。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横山勇光顾着自己耍勇斗狠,不知道后方补给有多么困难,冈村和他的幕僚班子甫一上任就对此感到分外头疼。

横山勇以急袭的方式轻取全州,军事上当然是一个胜利,可同时也给后方带来巨大压力。当时美军飞机已逐渐掌握制空权,从衡阳到全州有四百里路,要在飞机轰炸下,将军需品从这四百里路途中运往全州前线,何其之难。

第十一军的军需品缺口是一万吨,第六方面军即使最大限度运用湘江水远,一个月也仅能输送三千吨,因此自全州开战以来,除少数主力师团外,大部分军队从未得到过像样的补给,相当于在进行“饥兵作战”。

补给的困难,决定了硬干是有限度的,冈村认为不能像横山勇那样仅仅满足于“夺取一城一地的战斗主义”,而应利用有限的补给资源,争取在柳州附近举行一场会战,目标不是争城夺地,而是要尽可能多地消灭中方有生力量。

冈村决定用一个月时间,再给第十一军运去三千吨军需品,不过在此之前,应以第二十三军的推进为主,并让第二十三军主攻柳州。

与第十一军相比,驻广州的第二十三军较弱,部队也不多,这次为配合豫湘桂会战,日军大本营还专门将杭州的第22 师团划拨第二十三军,以增强其兵力。

这样看来,似乎冈村更应该用第十一军攻柳州才是,然而这正是冈村有头脑之处。

12972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3-09-07 10:03:03--]

草鞋军团(552)

即便得到第九战区的援兵,张发奎也只有 30 个师,约12 万人,不说战斗力,仅兵员就处于劣势,无论第十一军还是第二十三军,都有绝对把握攻下城池,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冈村用兵得法,尤其善于激励弱兵,在胜券在握的情况下,他实际上是有意将攻占柳州的“立功机会”让给第二十三军,同时考虑到第二十三军缺乏远距离追击的能力,再以第十一军突击柳州背后,从而完全截断守军的退路。

冈村逐个问了一圈,第二十三军方面当然是求之不得,主要是探询横山勇的态度。

横山勇是那种一肚子私心杂念,但表面上还要装正经的人,更何况补给物资不到,他也打不了大仗,于是只好跟着诺诺点头。

1944 年 10 月 11 日,冈村正式发布攻势命令,而此时第二十三军已占领了柳州东南面的桂平,从背后对柳州形成直接威胁。

柳州是第四战区长官部所在地,乃战区中心,从兵力上看,第四战区也无法在桂柳两面同时展开决战,白崇禧又被迫取消了桂南决战的计划。

毕竟一个是“小诸葛”,一个是“老铁军军长”,长年积累的战争经验还是有用的。经过紧急商讨,白崇禧和张发奎决定趁第十一军尚未有大动作之际,抢先出手,集中力量对第二十三军发起一次大反攻,在解除侧背之忧后,再将主力转用于桂林。

如今的第四战区按部队集结区域,可分为三大集团军:桂林方面军的桂军夏威集团军(夏集团)、西江方面的粤军邓龙光集团军(邓集团)、荔浦方面的杨森集团军(杨集团)。

最初作战计划为张发奎所制定,确定以杨集团在北面护佑,邓集团从正面向桂平进攻,夏集团负责渡过邕江,遮断桂平日军的后路。

白崇禧拿去一看,随手一划,把夏集团重叠配备于邓集团之后,理由是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于正面。

张发奎的幕僚也不是省油的灯,对此极为反感:谁不知道正面第一线的损失大,躲子弹就躲子弹,还要说漂亮话!

张发奎是老江湖了,未必不知白崇禧的肚皮算盘,但他就跟以往一样,反正“唯上是从”,白崇禧怎么改,他就怎么做——一句话,只要不让他担责任就好。

战场帷幕即将拉开,上前暖场的是杨集团。

除去没有来广西的第四十四军外,杨集团内还有第二十六军和第三十七军,这两个军与第二十军一样,也都是从战场上退下来的部队,其中第三十七军名为一军,实际只有一个人数不足五千的步兵师,这样合计起来,整个集团军共计五个师。

进入广西后,杨森将总部设于荔浦,对整个集团军进行了整补。广西乃抗战后方,柳州设有军火仓库,枪械弹药的储存量很大,兵员虽然没有办法,但武器的补充相应较为便利,所以不仅步兵的战斗力有所回升,杨森总部还得以配备了野炮特种部队。

12993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3-09-08 13:30:11--]

草鞋军团(553)

杨森派第二十军北上攻击日军侧背,再以第二十六军在旁边遥相呼应,很快就将平乐一线打造成了可靠的北面支撑点。

接着第三十七军奉命朝桂平的东北方向进攻,占领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声东击西,吸引桂军日军的注意力,这一招果然奏效。

主角可以上场了。

1944 年 10 月 19 日拂晓,张发奎集中战区直属炮兵,配备美式榴弹重炮一个团及山炮一个营,对桂平的前进据点蒙圩展开猛烈轰炸。中美空军也以柳州机场为基地,出动约五十架飞机协同作战。

这是以往在中国军队中极为罕见的立体式打击,小镇转瞬之间就被炮火销烟所笼罩,阵地工事也变成了黑色。

邓集团继后冲击,日军猝不及防,阵地前沿当天就被突破,第二天完全占领了蒙圩。

日军的前卫部队被打得晕头转向,对第四战区的反攻规模和意图,自身就缺乏准确判断,此外由于通信队被炸,对外的有线、无线通讯亦告中断,以致于蒙圩丢失后,第二十三军司令部并没有得到及时报告。

后续部队搞不清状况,仍按照正常情况往蒙圩推进,素不料邓集团已占领了蒙圩,远远看到,就用猛烈炮击给他们送来了见面礼。日军步兵为了快速行军,全系轻装,随身未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