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之战
比利时,这个中立小国,其地理位置处在德、法两国的
北部边境之间,与荷兰毗邻。 在上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采用“施里芬计划”的德国军队,正是一路开进比利时平原,
并突破比利时军队所悉心构建的列日要塞,打开了进攻法国
的通道。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德国人,谁叫法国修个防线
只修一半呢?修到比利时边境就嘎然而止了。
除非哪天德国人想不通了,跑去正面强攻马其诺防线,
但比利时也同样跑不掉,因为,德国人对钳形进攻情有独钟,
德国的这个右勾拳,也必定会打在比利时身上。
我们知道,负责进攻比利时的是德国 A 集团军群,有 28
个师。这一次,德国虽然采用的是“伪施里芬计划。”但这
个右勾拳同样必须大张旗鼓的重重击在比利时的身上,并吸
引盟军主力误判此处为主攻方向,而赶来救援。
比利时也曾经奢望过一段时间,它希望自己能够置身事
外,这个精明的小国曾在 1918 年放弃过一段时间的中立,
并从德国手里捞到了一块土地,到了 1936 年,当德国开始
疯狂的扩军之后,比利时一见情况不对,立刻又宣布:自己
是中立国。转变之快,世所罕见。
但是,在 1940 年 1 月 10 日的那次德国飞机迫降比利时
事件,以及缴获的德国机密文件,让比利时清醒的认识到,
自己已然无法置身事外了,于是就开始积极的备战。在战争
爆发前,比利时就已经组建了 22 个装备精良的师团,对于
如此小国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可是,比利时军队却拒绝同盟军配合,它的理由很有意
思。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对来访的法国客人这样说道:
“比利时是中立国,你们如若派遣军队入境的话,那么就会
承担破坏中立法的罪名,并遭受到世界舆论的谴责。”所以,
他更希望让德国来承担这个破坏中立的罪名,到那时,你们
就出师有名了。
对于这种略显荒唐,又合情合理的言论,法国人除了张
口结舌,也无从反驳了。最后,比利时与法国达成协议,一
旦德国入侵比利时,法军就应立刻入境支援,盟军陆军总司
令甘末林将军则把盟军第 1 集团军群在部署在法国北部海岸
——马斯河一线,以求能在战斗爆发的第一次时间,赶赴比
利时境内,并在比利时军队的协同下,依托那里的防御阵地,
粉碎德军的进攻。
所以在战斗爆发的前几天,能否顶住德军的第一轮攻势,
则需要比利时军队独自来完成。比利时人完全相信自己有这
个实力,因为他们有一条经营多年的坚固防线。在这条防线
的核心——通往马斯河与艾伯特运河的交叉点,有着他们引
以为豪,被称作为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埃本·埃马
埃本·埃马尔要塞,这个让各国军界都公认的欧洲
最难攻克的要塞。是在 1932 年,由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专
家,经过 3 年精心施工,修建而成的巨大堡垒群。在当时,
被列为欧洲最重要的防御阵地之一,和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
并被形象地比喻为比利时东边的“大门”,艾伯特运河防线
上的一把“锁”。 该要塞所处的地理位置也非常地巧妙,它
坐落在马斯河与艾伯特运河交汇处的一个花岗岩的小高地
上,高地南北长 900 米,东西宽 700 米。它的东北和西北面
是垂直的断崖峭壁,高度约 40 米,在它的身后,是水势滔
滔的艾伯特运河;南面横隔着一条宽大的反坦克壕和 7 米高
的防护墙。要塞的各个侧面都被所谓的“运河带”和“堑壕
带”包围着。在这个庞大的要塞内部,有一条长达 4.5 公里
的地下加固坑道,里面驻扎着 1200 名守卫士兵。并且,在
要塞的上面,没有任何暴露的观察哨,也没有暴露的阵地,
这些士兵均可处于距地面 25 米以下的掩体内作战,他们备
有可供长期使用的饮水、食品以及大量弹药。这个坚固且厚
实的堡垒,能抵抗一切火炮,甚至飞机的袭击,而不受到一
丁点的损坏。
而且,该要塞的所配置火力也相当强劲。要塞筑有 4 座
地下炮台,并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液压升降器,供给弹
药,这 4 门炮台可以控制艾伯特运河和马斯河 16 公里之内
的所有渡口。它还配置有近 40 门巨型要塞炮,和数不清的
隐蔽机枪阵地,为了有利于夜间的战斗,里面甚至还配有探
照灯。
比利时政府倾其财力,苦心经营埃本·埃马尔要塞,
是因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了。在它的西北侧,三
座横跨艾伯特运河的大桥,连接着比利时腹地平原,和通往
法国北部的交通网。
埃本·埃马尔要塞,整个比利时的安危,皆系于此。
埃本·埃马尔要塞的重要性,德国人心知肚明。事
实上,早在 1938 年初,希特勒就对这个坚固的要塞,表现
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也知道,在将来对法国的战争中,埃本
·埃马尔要塞背后的三座桥梁是多么的重要。如果这 3
座大桥不能落入他的手中,那么德国工兵就只能在水流湍急
的马斯河上架设浮桥来渡河了。
可是,浮桥不够坚固。一旦被炸弹命中,则彻底报废,
而桥基坚固的桥梁,除非遭受到极其密集的轰炸才会垮掉。
最重要的是,架设浮桥太耗时,其凹凸不平的路面也不适合
装甲部队的通过。
而且,希特勒不愿意看到他的军队在比利时耗费过多的
时间。甚至,他一度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所笼罩。在 26
年前,正是比利时人凭借着坚固的列日要塞负隅顽抗,迟滞
了德军的行动。当德军终于在 420 毫米榴弹炮的协助之下,
突破列日要塞,挺进法国国境的时候,6 天已经过去了,法
军的集结已基本完成。
后来,军事家分析过“施里芬计划”最终失败的主要原
因。得出的结论:除了小毛奇擅自修改计划,排在第二的,
就是德军在比利时耗时太久,以致法军有了足够的时间去集
结他们的部队。
现在,旧日的列日要塞已经成为一堆废墟,而在它的附
近,崭新的埃本·埃马尔要塞,傲然屹立。比利时政府
深信,凭借这个坚固的要塞,他们至少能够迟滞德军 2 个星
期的时间。到那时,法国的援军早已到达预定的阵地。
但是,比利时人犯了与荷兰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太
过张扬,不懂得保守秘密。当埃本·埃马尔要塞竣工之
后,比利时政府到处跑去请军事专家来给要塞进行评分,甚
至还专门请来了记者,进行“深度”报道。(就差没请旅游
团来观光旅游了)
比利时政府这种大吹大擂的行为,给了德国有机可乘,
自 1938 年起,细心的德国情报部门,搜集了大量比利时人
无意透露的各种各样有关埃本·埃马尔要塞的情报。至
1939 年,经过德国情报人员的不懈努力,他们又获得了要塞
内部的详细设计图,并悄悄地对这个坚固防御体系进行了认
真的研究。在这里,德国人把他们一贯的缜密作风,以及呆
板,严谨的民族性格发挥的淋漓尽致。1939 年秋,他们居然
在一个秘密的军事基地,完全复制出了一个埃本·埃马
尔要塞,供给德军进行训练。
事必躬亲的希特勒,对如何突袭埃本·埃马尔要塞
这个难题,也相当关心。德国军事专家的报告明确指出:陆
军强攻埃本·埃马尔要塞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德军
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塞本身,而是控制桥梁。如果使用装
甲师强攻,守卫大桥的比利时军队,肯定就会毫不犹豫的把
大桥炸掉。据情报显示,比利时军队早已在桥墩下方安放了
炸药。
采用空降部队的办法也行不通,就算德国空降部队能空
投到这些桥梁的背后去消灭这些大桥守卫,但运输机那巨大
的轰鸣声在空投的时候,就会暴露自己的意图,即使伞兵以
最快的出舱速度,在离地面 90 米的最低高度跳伞,并成功
制服了大桥的守卫,但埃本·埃马尔要塞那 4 门巨炮也
同样能够摧毁这三座桥梁。 最关键的是,这必须要取决于
敌人的判断力。如果守卫大桥的比利时军官是个很敏感的家
伙,他一听到德国运输机的轰鸣声就毫不犹豫的下达了炸桥
的命令,那么,德国伞兵也只能干瞪眼了。
所以,夺取埃本·埃马尔要塞以及三座桥梁的行动
必须同时进行,而且要够隐蔽,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就要
制服他们的抵抗。
最终,希特勒不得不去征求一名妇女的意见,尽管希特
勒本人瞧不起女性,但这个女性可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她是
二十世纪最为传奇的女试飞员——汉娜·莱契
汉娜·莱契,世界上第一架直升机试飞员。当然,
最让人们惊讶的莫过于,这位世界上第一个驾驶直升机的人
物,居然是一个金发碧眼,身材矮小的女性。这位女试飞员
的经历不仅如此,在 30 年代,她就作为德国队代表的身份
参加了一系列的飞行比赛,几乎是拿奖拿到手软,并且不断
刷新世界飞行记录。
1938年 2 月, 在柏林的德国会展中心举行的直升机悬空
和垂直飞行表演,作为附加项目,汉娜·莱契的飞行表
演几乎场场爆满,连续 3 周没有发生任何意外,就连一向挑
剔的美国媒体,都对汉娜的飞行技巧大为赞赏:“德国直升
机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但这一切都被汉娜的卓越技术所替
代了。”
一时间,汉娜成为德国航空界和社交界的明星,被纳粹
宣传部门树立为德国女性的榜样,受到包括希特勒在内的许
多纳粹高官的接见,经常在公共场合亮相。
但总的来说,汉娜最喜爱且擅长的飞行是——滑翔机。
所以,当她听到希特勒说起攻击埃本·埃马尔要塞的困
难后,她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我们可以采取滑翔机进行
无声的突击,对,没错,就用滑翔机!”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16 22:00
汉娜·莱契 直到七十年代,她还曾打破多项飞行
记录。汉娜是个固执的纳粹分子,在战后她经常佩带着耀眼
的铁十字勋章出入公共场合。 包括美国肯尼迪总统对她的
亲自接见
汉娜在表演世界上第一架直升机,只不过荷兰人的新闻
报道很有意思 他们说德国人把一根绳子悬挂在飞机上方,
他们通过望远镜看到了那根绳子
作为一个铁杆的纳粹份子 汉娜至死未变 在战争末期
她向希特勒提出了用飞行员驾驶飞机去冲撞盟军轰炸机群
的计划 她愿意驾驶第一架这样的飞机去为第三帝国献身
希特勒虽然同意了该计划 但不同意汉娜亲自架机
汉娜·莱契的建议让希特勒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
立即就召见了戈林,询问滑翔机攻击的可能性。戈林当然不
肯放弃一切可以表现自己的机会,他对希特勒表示:他的空
军完全有能力来独立担负这项任务,不需要陆军插手。他还
当即便指定了一名亲信,年轻的空军参谋员——沃尔特
·科赫上尉。
1939 年 10 月下旬,希特勒亲自召见了科赫。他略显无
奈的向这位上尉表示:由于伞兵部队要去参加荷兰的空降战
役,能拨出来的部队只有1个加强连。这位上尉军官当即回
答说:突袭部队贵在精锐,人多反而碍事,1 个加强连足够
了。
1939 年 11 月中旬,科赫上尉正式被指定为袭击埃本
·埃马尔要塞任务的突击队长。在这段时间内,科赫对
埃本·埃马尔要塞作了认真研究,他在空军基地对德国
仿建的全比例埃本·埃马尔要塞模型进行了详细观察,
并亲自驾机利用侦察飞行从空中对要塞模型进行了各种角
度的拍照。他得出的结论是:在白天进攻要塞,其代价必然
很大,用那么一点兵力去攻击,几乎等于去自杀。他认为只
有在夜间,让滑翔机悄悄地直接降落在要塞顶部,才能成功
地夺取要塞。而且,这个行动必须与夺取桥梁的行动同时进
行,为了达到突袭效果,他计划在攻击之前,不实施炮火准
备,也不能使用飞机对要塞进行轰炸,这个要塞太坚固,轰
炸不但没有一点效果,反而会暴露己方的意图。
科赫亲自把他的计划呈送给希特勒,得到了希特勒的首
肯。在戈林正式批准了整套作战方案后,科赫便开始制定具
体作战计划。他把部队分成4个分队,每个分队约100人。
各分队的任务十分明确,第一分队负责突击埃尔·埃马
尔要塞,代号“花岗岩”。其余3个分队负责夺占艾伯特运
河上的3座桥梁。他们的代号分别为:“钢” 、“水泥” 、
“铁”。各分队又进一步地规划了各项任务,有喷火器组(用
于摧毁地堡)、机枪组、反坦克组、迫击炮组,以及爆破组。
科赫要求每个士兵通过训练,至少能够掌握两种军事技术,
如果这些组的成员和他们的小队隔开,或者牺牲。其余的成
员也可以代替他来完成任务。
根据这些设想,科赫率领他的部队,在靠近捷克旧边界
的空军训练基地进行了极其艰苦和严格的训练(德国人在这
里又仿造了一个更加精确的要塞模型,便于空降兵演习)由
于希特勒要求预行演习和训练要绝对保密,非经当局允许,
泄密者一律处死。因此,突击部队在空军基地组建起来后,
就与外界隔绝了。这里没有休假,不准外出,甚至连寄给家
人的信件也要经过逐字检查,禁止和其他部队的人员交谈。
此外,每人还必须在一项规定上签名。规定上写的是:凡用
书信、绘画或其他方式,将本部队的性质及其任务泄露给他
人者,不管有意或无意,格杀勿论。尽管这些士兵们都对要
塞的内部工事设施了如指掌,但要塞的名字却直到所有训练
结束后才告诉他们。这种极其严格,不分昼夜、不分天气的
外场训练。持续了半年之久,所有的战斗组都乘滑翔机在狭
窄场地上练习了夜间着陆。为减少滑翔机的滑跑距离,在滑
翔机的滑橇上缠上了带刺铁丝,着陆时后面还可放出小型减速伞。
1940 年 4 月,西欧的攻势迫在眉睫,突击小分队进过上
百次的各项训练,已经准备充分。到了 4 月下旬,突击队员
便结束训练,秘密的开往前线机场待命。他们最终确定使用
的“交通工具”是德国空军的 DS——230 式滑翔机,这种长
翼的滑翔机原本是一家商用公司生产出来作气象观察用的,
由于负载能力良好(可以载重 2 名驾驶员,8 名全副武装的
士兵)德国空军也订了货,用来做军用飞机。
最后的问题是选择具体攻击时间,由于德国陆军总部将
“镰割计划”的总攻时间定于凌晨3时,而滑翔机驾驶员想
要把飞机准确的降落在狭小的埃本·埃马尔要塞上方,
这个时间无疑是太早了。因为,在滑翔机进入埃本·埃
马尔要塞的时刻必须天色微明。过早,天色太暗,看不清地
形;过晚,天已放亮,则一定会遭到暴露,最理想的时间应
该在日出前 30 分钟。这个时间是从无数次训练中总结出来
的,这是滑翔机驾驶员能够勉强看清地形的时刻。所以,陆
军总攻时间必须修改,不然,正面战斗一旦打响,国境线上
不远距离的埃本·埃马尔要塞守卫人员一定会提高战
斗警戒,这对突击队员是极其不利的。
为此,希特勒亲自出面干预,把“镰割计划”进攻时间
定为日出前 30 分钟。 陆军和突袭队的行动务必同时进行。
就这样,德国试图以滑翔机突击来夺取这座世界上最坚固要
塞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