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花岗岩”
1940 年 5 月 10 日,凌晨 3 时,莱茵河畔科隆市附近的
机场上,突袭队员已经集结完毕。在清点人数准确无误之后,
科赫上尉向这些士兵宣布,进攻西方国家的军事行动将在 3
小时后发动,今天便是进攻日。科赫上尉简单的训话完毕,
突击队员们便鱼贯而入,登上了各自的滑翔机。经过半年的
紧张训练,现在,是该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此时,德国空军空降兵总司令斯图登特将军也赶到现场,
为这只突击队送行。出人意料的,他并没有做出什么热血沸
腾的战前训话,而是默然的站在一旁,目送 41 架(11 架夺
取要塞,其余 30 架分别用于夺取三座大桥)滑翔机在容克
——52 型运输机的牵引下,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这时,
千里之外的埃本·埃马尔要塞一片寂静,整个欧洲都在
沉睡,战争史上一次极其大胆的作战行动,就这样开始了。
可让人们大跌眼镜的是,这只让所有人都寄予厚望的突
袭部队,从一开始,便麻烦事不断。飞行不到 10 分钟,夺
取要塞的“花岗岩”小分队的一架容克——52 运输机因为机
械故障,在驶近莱茵河上空的时候,居然把拖拽在后的滑翔
机给甩掉了。上面正好坐着突击埃本·埃马尔要塞的第
1 分队队长威其格中尉,这架还未上升到足够高度的滑翔机
差点一头栽进莱茵河里,幸亏驾驶员高超的技术,勉强降落
在了莱茵河畔的一块小草坪上,威其格中尉此刻也只能仰天长叹了。
飞行了 20 分钟过后,不幸的事件又出现了。一架滑翔
机驾驶员估计是太紧张,看花了眼,他把容克——52 运输机
上的机器闪动灯误解为出击信号,这位糊涂的驾驶员当即解
开拖拽绳索,开始滑翔。此时飞机还没飞到一半的路程,高
度还不到 2000 米。最终,这架滑翔机安安稳稳的降落在了
国境线上,在它的周围,陆军部队正趁着黎明前的黑暗集结
待命,准备发起进攻。在陆军士兵们惊讶的眼光中,这些突
袭队员腼腆的向他们提出,可否接纳 8 名空降部队的士兵一
起作战的请求。
就这样,“花岗岩”小分队还未进入战斗,便损失了 2
架飞机——包括他们的指挥官。不过,这问题不大,因为各
组都有自己早已确定的任务。没有指挥官,他们也知道自己
该做些什么。可是,出师未捷,指挥官就莫名其妙的掉了队,
这确实是件很尴尬的事。
凌晨 4 时 30 分,容克——52 运输机已经飞到了比利时
与荷兰的交界处,为了不让比利时军队发觉飞机发动机的声
音,按计划,滑翔机将从这里解开绳索,开始单独滑翔,隐
蔽地从荷兰国境线跃进比利时领空。
但由于气象预报的错误,气象专家原本预计的逆风风向,
居然刮起了顺风。滑翔机是没有动力装置的飞行器,对滑翔
机来说,逆风的风向才能获得足够的上升气流,顺风反而会
降低滑翔机的飞行的高度,而致使飞机提前降落。无奈之下,
容克——52 运输机只得把滑翔机向前多拖行一段时间,飞进
了荷兰领空的腹地。正是这段距离,容克——52 飞机发动机
的巨大轰鸣声惊醒了荷兰的防空部队。这些防空人员连探照
灯都未打开,就对着天空胡乱开火。高炮所吐出的炮弹不时
的在空中爆炸,突袭队员除了小心翼翼地趴在滑翔机上大声
咒骂之外,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由于没有战斗机的护航,再这样飞下去,荷兰空军肯定
就要出动空军进行拦截了。尽管此时飞行高度仍未达到预定
的要求,但突击队员仍然果断的解开绳索,与容克——52 分
手,随着运输机的轰鸣声逐渐远去,地面防空炮火也就停止
了,荷兰防空部队估计还会为自己打退了敌人的空袭而沾沾自喜呢。
荷兰防空部队那低沉的炮火,惊醒了不远处的埃本
·埃马尔要塞守备人员。与此同时,要塞指挥官——齐
德兰特少校接到了比利时最高司令部要求严加戒备的电话,
他立即命令部队进入一级战时戒备。要塞的防空部队也做好
了战斗准备,齐德兰特少校认为,既然未能听见德国空军在
荷兰投下炸弹,说不准敌机就是冲这里来的。此时,天还未
放亮,四周黑压压的一片,要塞的侦查哨兵只能坐在哨塔内
侧耳倾听,可是等了老半天,预想的飞机发动机声并未出现。
就在这些哨兵将要放松警惕的时候,9 架“花岗岩”分
队的滑翔机已经成功的绕到了埃本·埃马尔要塞的正
西方,并利用微明的天色悄悄地从侧后进行大角度俯冲。为
了加快着陆速度,滑翔机驾驶员用尽全力,紧压着操作杆,
滑翔机就像扑食猎物的老鹰那样迅速的降落了下来。
由于德国突击队出现的方向出乎意料,又未发出任何声
音,所以,直到这些滑翔机已经很接近要塞了,比利时的哨
兵才看到了他们的敌人突然降落在他们跟前,这些比利时哨
兵个个被惊得目瞪口呆,竟没有一个想到去拉响战斗警报。
滑翔机落地时那巨大的撞击声以及德军士兵的呼喊声才使
内部守军清醒过来——敌人已经在他们头顶上着陆了!
紧接着,传来的便是连续不断的着陆撞击声,夺取要塞
表面阵地的突击分队的9架滑翔机,1架接1架地在长满杂
草的要塞顶部滑行着陆。由于带有减速装置,着陆后仅滑行
了20米,其凹凸不平的要塞顶部,致使数名跳机过慢的突
击队员身受重伤,他们的滑翔机几乎全部被撞毁。
尽管没有指挥员,但因各组训练有素,他们仍按预定计
划立即开始突击。在带着大量炸药包的工兵疾呼声中,他们
直向爆破目标冲去。为了掩护进攻,其余的突击队员开始向
四周投掷烟幕弹,要塞顶部顿时被浓烟所笼罩。紧接着,突
击队员们使用手榴弹和炸药包,连续快速地逐个对炮塔、碉
堡、坑道口进行破坏,持续不断的爆破声在空中回响。火焰
喷射小组的队员更是大显神威——他们把那些隐藏在碉堡
内的比利时士兵烧的不成人样了。此时,通往要塞内部的通
道已被比利时守军牢牢封死,滞留在地堡外面的比利时士兵
眼见抵抗无望,战战兢兢的举手投降,迎接他们的是无情的
子弹,此刻,德国人不需要俘虏。
10 分钟,仅仅 10 分钟,地面上的火炮就被摧毁殆尽,
齐德兰特少校在坑道指挥所里心急如焚,他的防御工事所有
的炮台,机枪火力点,射击方向都限定在四周的下方,对顶
部的敌人毫无办法,他组织反冲锋的士兵还未来得及展开,
就被地面上的德国机枪手扫倒了一片, 这些拥挤在狭窄坑
道内的比利时守军连掉头逃命的机会都没有——前面的想
往后撤,后面的又往前冲,一时间,坑道内乱成一团,惨叫声此起彼伏。
就在“花岗岩”分队着陆同时,其余三个夺取桥梁的小
分队也均按计划,分别在艾伯特运河的西端成功着陆,从背
后出其不意地向桥梁猛扑过去。两座大桥的比利时守军连扳
动电钮炸掉桥梁都没来得及,就被突击队员所制服,仅有一
座桥梁及时被守军炸毁。接下来,这些突击队员便开始构建
防御工事,阻挡比利时军队对桥梁的反击。不过,比利时军
队明显缺乏这种勇气,他们除了躲在远处胡乱的开炮,居然
不敢用步兵对坚守桥梁的仅有 100 人的德国突击队发动反冲
锋。
到了早上 6 时,德国突击队员已经完全控制了艾伯特运
河上 2 座桥梁。埃本·埃马尔要塞表面也已被“花岗石”
小分队所牢牢控制。比利时守军则躲在要塞内部企图继续顽
抗下去,双方就这样僵持着,德军进不来,比利时军队也出
不去。特兰德少校并未放弃希望,他的电话线路被埋在要塞
内部,并未被德军切断,从电话里获悉,他的援军随即就到,
他所做的就是坚守待援,不让德军进入要塞内部。此时,要
塞顶上的突击队工兵正在为打通坑道网洞而进行有组织的
爆破了。
比利时军队援兵的反应速度倒是挺快。天亮以后,比军
的 1 个野战炮兵营便开到了埃本·埃马尔要塞下方,准
备炮击要塞上的德军,但由于没有高射炮,这个野战炮兵营
还未来得及架起火炮,就被随后赶到的德国俯冲轰炸机轻而
易举地全部炸毁。这些俯冲轰炸机,虽然数量不多,但从未
间断过,他们盘旋在要塞以及桥梁的上空,一旦发现比军的
增援部队,就毫不犹豫的俯冲下去,进行轰炸和扫射。
上午 7 时,德军突击队第 2 梯队到达,300 名伞兵成功
地空降到要塞顶上,突击力量得到增强。在这些伞兵空降的
同时,德国飞机还在比利时纵深的广大地区投下了假伞兵。
这些假伞兵是穿着德国军服的草人,伞具绑在它们的身上。
为了模拟枪声,还在假伞兵身上安装了自爆装置。那些被德
军的突袭搞得昏头转向的比利时军队,不得不掉转头去,迎
击这些出现在背后的新敌人。比利时最高指挥部现在更是一
片混乱,他们接到的情报无一利外都是,德国伞兵在他们国
土内四处降落。最糟糕的是,国境线上的比利时防线已遭突
破,德军装甲部队正向纵深挺进,再不夺回要塞以及桥梁的
控制权,比利时就真的完蛋了。
比利时人发了狠,他们再次偷偷的派出一个野战炮兵团,
准备摸到要塞下方去实施炮击。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这
个计划简直就是幻想,该野战炮兵团还在行进的途中,就被
德国俯冲轰炸机所发现,在遭到几轮轰炸之后,这只炮兵部
队便败了回去。随后,比军又组织了 1 个步兵营向要塞推进,
准备反击,但又被德国伞兵居高临下的火力给打了回去。
随着时间的流逝,齐德兰特少校彻底绝望了,他从一个
残存的了望孔中把外面的战斗经过看的一清二楚。他的增援
部队再也不可能达到了,他手下的 1000 名士兵现在连一点
作用都无法发挥,仅能痛苦地呆在要塞内部忍受德军不断爆
破的折磨。 但他还继续想顽抗下去,他期待着奇迹的出现。
奇迹并未出现,接下来的一幕是让他泪流满面的,当天
黄昏,德国第 6 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达到了要塞的下方,
夜幕降临之后,大批德国部队已经开始渡河,而这位年轻的
少校只能站在号称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里眼睁睁的看着,毫
无作为。这时,德国突击部队的爆破声逐渐停止,既然正面
部队已经达到,彻底炸毁这个要塞的行动就没必要再进行下
去,德国人坐等着比利时守军的投降请求。
11 日 13 时 15 分,比利时守军派出了谈判代表,齐德兰
特少校请求投降。埃本·埃马尔要塞就这样陷落了。仅
30 小时,这座世界上最建坚固的堡垒便落在一只不足 100 人
的伞兵手中,在这场战斗中,比军伤亡 110 余人,剩余的 1000
余人全部成了俘虏,德军仅付出亡 6 人、伤 19 人的微小代价。
这次奇袭的成功,桥梁的被夺取以及冯·莱希瑙将
军的第六集团军在比利时的猛烈进攻,使盟军最高统帅部深
信,德军攻势的主要锋芒是在北部 ,尽管德军推进速度快
的有点不可思议,但让甘末林将军感到欣慰的是,德国的军
事行动果然并未跳出“施里芬计划”,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
中.现在,他的部队已经跨入比利时国境,在撤退下来的比
军协助下,他精锐的前锋部队——9 个法国师已经进入比利
时第二大城市安特卫普外围的环形阵地。法国雷诺总理喜气
洋洋的对他的同僚说道:果然不出我们所料,德军进攻方向
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在英吉利海峡那边,怀着极高的
热情投入首相新职务的丘吉尔也在他的日记里写道,“看来
直到 12 日晚上,还没有什么理由认为战争进行得不好”。这
些乐观的同盟国最高首脑们,浑然不知自己的军队实际上已
经掉进了德国人为他们精心构建的巨大陷阱之中。
现在,隆德斯泰特的 B 集团军群已经在阿登山区偷偷的
挺进,虽然道路曲折,每天的前进速度不到 40 英里,但这
只集结了德军 70%装甲力量的部队从未被盟军所重视。当希
特勒得知盟军主力已经进入比利时腹地的时候,据他副官回
忆,元首几乎是喜极而泣,他大声的喊道:“他们上钩了,
就是说进攻比利时只是为了把盟军的注意
力和主要兵力吸引过去?
对,没错 古德里安将军在接下来的行动就是一招狠狠
的左勾拳,到时候有作战地图,A B 集团军群的进攻路线以
及法军的反攻路线一看就明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