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登的突破
B 集团军群下辖的第 6 集团军在比利时的猛攻,其实是
装个样子而已,这支部队在渡过艾伯特运河后没多久就停了
下来,转为防御。它的实力并不强劲——仅有 20 个步兵师
和 1 个装甲师。并且,这个唯一的装甲师还被派去进攻荷兰。
到了 5 月 15 日荷兰投降之后,这个装甲师才脱出身来,风
驰电掣的赶去与自己的大部队会合。
而在第 6 集团军的对面,安特卫普外围阵地的盟军总兵
力却达到了 36 个师。他们满以为德军马上就要打过来,全
都严阵以待,做好了拼死一战的准备。但让他们泄气的是,
德国人这边却在热火朝天的挖战壕。直到这时,稀里糊涂的
甘默林将军还没清醒过来,他依旧执着地认为德军的主攻方
向是在北面。对德军在阿登地区的猛攻,他置之不理,持观
望的态度,好像事不关己一般。
倒是英国人首先发觉事情有点不对头,他们提醒甘默林
将军“注意阿登”。得到的却是甘默林的一顿白眼,自从战
争爆发以来,法国就跟着英国屁股后面转悠了 8 个多月,结
果什么没捞着,还把挪威丢了,现在谈到陆军的事务了,英
国人还在指手画脚,法国人自然不高兴。贝当元帅大言不惭
的说:“阿登山区没有危险,现代机械化部队是通不过的,
德国人只是在那里虚张声势的佯攻”。被这样一阵抢白,英
国人自然就不好再说什么了,连丘吉尔也只能酸溜溜的在他
回忆录里写道:“我们自然不好意思批评那些兵力比我们多十倍的人”。
恰恰就是这个法国人认为不可能通过的地方,德国 2/3
的装甲部队已经集结在这里。作为尖兵的古德里安 19 装甲
军,仅花了两天时间就一口气就冲到了马斯河边,一路上没
有遇到值得一提的战斗。虽然路不好走,但一切问题都被训
练有素的德国工兵解决了。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上面描
述的就是德国装甲师过阿登山区的情景,那些德国工兵在前
面开道,他们把小道旁的参天大树全部砍倒,用树身铺路,
就这样一路铺一路走,一直铺到了马斯河边,这条河是拦截
德军前进的最后屏障,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里打响。
在河的对面,是法国第 9 集团军,这是一个二流部队,
有 9 个师,而且还不满员。为了达到突然性,德军一开始并
没在马斯河畔露面,他们想一鼓作气冲过去,达到奇袭的效果。
这些德国士兵先偷偷地在马斯河后面的树林里集结好,
背着武器,手拎橡皮艇,随着军官的一声令下,他们一下子
就冲到了河岸,但法国人早有准备,德国士兵刚一露头,法
国人的机枪子弹就嗖嗖地从对岸射来,冲在前面的士兵们只
能用橡皮艇做掩护,匍匐在地,试图躲避法国人的子弹,这
是本能反应,法国人子弹又不是橡胶做的。最终,德军连橡
皮艇都还未放下水,就狼狈的逃了回来,奇袭失败。
德军只能稳扎稳打了,他们把大炮推到河岸,进行点射,
一码码的清理那些躲在灌木丛里的法国士兵。到了 13 日,
德军的渡河工作开始恢复,法军的火力明显被削弱许多,德
国空军也来帮忙,5 月 13 日上午 11 时,德军出动近 400 架
轰炸机,分批次对马斯河对岸的法军阵地进行了长达 5 个小
时的狂轰滥炸,就在法军阵地被炸的千疮百孔的同时,德军
再次尝试强渡马斯河,他们分乘数百艘橡皮艇,迅速划向对
岸,为了掩护渡河,德军地面轻重火力也同时开火,就连那
些没看到敌方目标的德国步兵也被严令射击,说白了,火力
压制,动静闹大一点,敌人自然就不敢露头了。古德里安将
军也来到一线阵地,紧张的注视着这次战斗的进行,他在回
忆录里都还说这次渡河是“相当的壮观”,法国人被打的连
头都抬不起来,只能躲在战壕里胡乱扣枪。
这样一边倒的战斗结果是毫无悬念的,德军士兵在摆渡
尚未完成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跳下河去,他们猫着腰,蹚
着齐腰深的河水,踏上了河的那边。他们需要建立一个比较
稳固的桥头阵地,占领河谷旁边的制高点,以便在法军的逆
袭中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不过,他们也不敢推进的太远,毕
竟坦克部队还未过河。
到了下午 5 时 30 分,河边的战斗基本结束,法军连反
击的力气都没有了,德国工兵便开始假设浮桥,这个时候,
甘默林将军才注意到德军冲击法军第 9 集团军阵地的压力了,
很明显,德军在阿登地区的突破并不是一次佯攻,而是主攻!
此时,第 9 集团军基本算是被打残了,用法国人的话说:
“我们没有预备队发动反击了。”这不奇怪,9 个不满员的师
被稀稀拉拉的布置在近 40 公里长的河岸防线上,有预备队
那才叫怪事。法军就这样丧失了打退德军的最好机会。现在,
德军的桥头堡阵地开始逐渐被巩固起来,一切橡皮艇能运载
过去的物件都被载了过去,就连反坦克炮也被拆散了带过河
去,再立即组装起来,古德里安将军此时最害怕的就是法军
用坦克发动反击,这块小小的桥头堡是很难守住的。
法国人正是这样想的,虽然第 9 集团军并未有能力冲到
河岸来消灭德军的渡河部队,但还是把德军压缩在一个很小
的空间里,他们在等待支援,2 个法国装甲师正从法国南部
地区披星戴月的赶来。
英国人提出了一个好的建议——炸浮桥,延迟敌人的进
攻速度,只要德军的装甲部队过不了河,他们就无法扩大桥
头堡阵地。
很快,一只强大的空军部队就集结了起来,法国人更是
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个凸出部的严重性,他们调动一切可以使
用的轰炸机,在英国空军的配合下,气势汹汹的开了过来。
古德里安将军是有准备的,他早已在渡口附近集结了几
百门高射炮,其密集程度是无法想象的——每门高射炮的间
隔距离甚至不超过 20 米,这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一个决定。
要知道,当时雷达刚刚发明,还在处于实验阶段,当然不可
能及时出动战斗机进行拦截,对于敌方的轰炸只能依靠防空
部队,但像古德里安将军这样变态使用防空部队的,简直是
闻所未闻。当 5 月 14 日清晨,盟军轰炸机编队飞临马斯河
上空的时候,浮桥的架设工作已经完毕,德国装甲部队正在
渡河之中。
盟军飞行编队那巨大的轰鸣声,首先就暴露了自己的意
图,德军防空炮阵地严阵以待,紧接着,黑压压的机群遍布
马斯河上空。这个地区树林太过茂密,盟军的飞机就像紧压
着树梢突然出现一般。迎接他们的是密集的炮火,崭新的 88
毫米高射炮发出了怒吼,炮弹在空军编队中间炸开了花,霎
那间,整个马斯河两岸地动山摇,勇敢的盟军飞行员非常清
楚这条浮桥的重要性,他们不顾一切的俯冲下来,想要炸断
这座浮桥,这些低空掠过上空的飞机更成了高射炮的活靶子,
有的飞机甚至到了中弹的那一刻还在投弹。据一本书上讲,
这些飞机被击落在马斯河两岸的很少,几乎都是一头载进河
里,可以想象,这些盟军飞行员是多么的拼命,在中弹的那
一刻也要用自身去撞击浮桥,在第一轮攻击中,就有 40 架
英国飞机被击落,接着,盟军又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空
袭………马斯河上空上演着一段惨烈的地空大战。
德国人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盟军的炸弹不断在浮桥周
围爆炸,但就是没有一颗直接命中。空袭一直从早上持续到
下午,被击落的飞机就高达 150 架,被击伤的更是不计其数。
就在杀红眼的法国空军不断催促下,英国人彻底崩溃了,丘
吉尔悲哀的向他的盟友宣称,皇家空军驻在法国的 474 架飞
机,还能升空作战的,只剩下 206 架了,但桥梁却还依然无
恙,德国装甲车辆川流不息地从桥上渡过马斯河。
14 日下午,A 集团军群总司令——隆德斯泰特上将也来
到第一线视察,他穿过法国特有的灌木丛林,走到桥中央,
古德里安将军站在他旁边,当时,盟军的空袭还在进行之中,
这位老将军背着手,抬头看着盟军的轰炸机群,淡淡的问到:
“这里的情况总是这样吗”? 古德里安将军毫不犹豫的回
答到:“是的”。 老将军微微一笑,开始谈笑风生,敌人的
飞机在他眼中就好像不存在一般,而他的副官只能尴尬的站
在一旁,吓得面无血色。
对于德军接下来的行动,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曾经
严令:一定要等到步兵赶上来之后,始可发动一个全面的攻
势,这大概需要 5 天左右的时间。这种新奇的理论对古德里
安将军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他当即就反驳了哈尔德上将
的这种全面进攻的理论,他一再重申,在进攻中,最重要的
是速度,他要集中全部的装甲力量,不断的向前进攻,直至
汽油耗完为止。而且,这种突破根本不用去考虑侧翼的安全。
但没人支持古德里安的这种看法,包括隆德斯泰特将军也主
张“小心为好。” 面对这样的压力,古德里安将军只好违心
的答应:“一定要等到掩护完步兵渡河,才会发动进攻。”包
括上文提到的那次对希特勒的直接汇报,古德里安将军也是
这样说的。
但事实证明,古德里安将军是在忽悠他们,他非但不等
步兵渡河,甚至连他的装甲军也不等。5 月 15 日,19 装甲
军麾下的 1 个装甲师渡河完毕之后,古德里安将军就毫不犹
豫的下达了立即进攻的命令。主张“小心为好”的隆德斯泰
特将军,也不闻不问,抬首望天,这等于是默认了古德里安
的行动,那位远在天边的哈尔德气得捶胸顿足,但也无可奈
何。
在进攻命令下达的那一刻,古德里安将军也不忘幽默一
把,他装着若有其事的样子问他的师长:“全师是一致向前
推进呢?还是在这里留下一支部队掩护步兵渡河? 那位师长
就用古德里安最惯说的成语来回答他:“只准集中,不准分
散”!
我认为,像古德里安这种不服命令的军官放在哪国都会
丢了饭碗,只有在德国才会一路飞黄腾达 德国陆军有个传
统,对于前线的军官有很大的自由度,他们相信前线的军官
比任何人要了解前线的情况,就像中国的那句话 将在外 军
令有所不授。
19 装甲军的进攻
正当古德里安将军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道
命令突然传达了下来。该命令是他的上级,A 集团军群坦克
集群司令——克莱斯特上将亲自下达的。
在该命令里,克莱斯特上将严令禁止了一切进攻行动,
所有部队必须立即转为防御阵型,以掩护后续部队渡河。并
且,他还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称之为“桥头堡阵地范围”,
谁要是胆敢越过了这条线,他就要给谁好看。
这位一脸沧桑的克莱斯特上将,原本是个骑兵指挥官,
并长期担任骑兵师长一职,缺少对装甲部队的了解。所以,
他指挥装甲部队并不像古德里安那样得心应手。(至少,古
德里安将军就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一名骑兵指挥官,未
经训练,就跑来指挥装甲部队,太悬乎了。
但恰恰正是这位古德里安将军眼中的“门外汉”,却直
接指挥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装甲力量——下辖近 2000 辆
坦克,以及古德里安 19 装甲军的“生杀大权。”
克莱斯特上将是一个保守派,他与陆军参谋长哈尔德的
观点一致。都是主张等到步兵全部渡河完毕之后,才能发起
进攻。所以,他能下达这样的命令,是非常不奇怪的。
接到该命令的古德里安火冒三丈,他跳脚大骂克莱斯特
是在瞎指挥。并立即就给克莱斯特上将打了一个电话,古德
里安坚决地要求克莱斯特“收回成命。”克莱斯特上将却坚
持认为:“桥头堡阵地不够坚固,敌人的援兵正在源源不断
的赶来,装甲部队数量太少,孤军深入,就有被敌人包围的
危险。”
而古德里安回答说:“正是因为敌人的援兵正在源源不
断的赶来,所以才应该迅速发起进攻。古德里安的胃口很大,
在电话里,他向克莱斯特上将描述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
—他的装甲军要直接从马斯河打到英吉利海峡,彻底切断那
些还坚守在比利时防线的盟军退路。
一听此言,克莱斯特上将发火了,他觉得古德里安简直
是在想入非非,双方的辩论进一步升级。古德里安非常倔强,
他坚持自己的观点,绝不动摇。双方在电话里口沫横飞的吵
了近半个小时,在这件小插曲里,克莱斯特上将表现出来的
态度非常正派,虽然双方的观点完全不同,但他并没有做出
一副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架子,而是就事论事,最后,克莱斯
特非常勉强地同意了古德里安继续进攻的要求,但他只给 24
小时的自由行动时间,也就是说,24 小时过后,你就得听我
的。
从整个战略上来讲,24 小时的进攻时间似乎是少了点儿,
但对古德里安将军来说,这点时间,足够了。他只需要在这
24 小时之内打出成果、打出战绩,他相信自己能继续说服上
级,延长进攻时间。
5 月 15 日夜,第 19 装甲军已基本渡河完毕。与此同时,
法军的大批增援部队也抵达了这里,在第 9 集团军的配合下,
法军发起了一次强有力的反击,企图把德军赶下河去。法军
依仗着自己的空间优势,采取最常规的钳形进攻,不断地从
两翼压了上来。而德军则把他们的装甲部队集中起来,迎着
法军来的方向,同样地发起了进攻——古德里安将军挣表现
的战斗开始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6-22 09:53
连载 68
这次战斗也许要算法兰西战役的第一场硬战了,为了得
“满分”的古德里安将军忙得不可开交。他不是呆在司令部
进行战略部署,便是跑到前线去视察战斗的进展。这也是一
场奇怪的战斗,双方都在为各自的目标进攻着,没有防守的
一方,战斗的过程相当激烈,有些高地、村庄曾经数度易手,
古德里安将军穿梭于前线各个阵地之间,不断给那些疲倦的
士兵打气。
他的士兵太疲倦了,自从 5 月 10 日以来,德国士兵就
没真正休息过,装甲部队还能躺在车上打个小盹,步兵则要
惨得多,一旦有机会,他们就躺在散兵壕里睡着了。军官不
得不把这些偷懒的士兵挨个拖起来,才能继续作战。
最激烈的战斗爆发于每一个马斯河畔的小镇上。这些小
镇连接着大道,是两条,或是两条以上公路的交汇点,夺取了它,就等于控制了公路。
德军为了便于晚间作战,往往用大炮把这些小镇的房屋
全部点燃,然后再发起进攻。而法国士兵在德军炮击的时候,
就会主动撤出火焰冲天小镇,仅留下狙击手和少量的士兵,
担任监视任务。一旦德军踏入小镇,那些撤到镇外的法国士
兵则会毫不犹豫的发动反击,把德军给赶出去。
当时,德国第一步兵团在他们的团长——巴尔克中校的
指挥下夺取了一个小村庄——巴维里蒙,但还未来得及欢呼
胜利,就遭到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法国士兵的反击,德国步
兵队伍里几乎全是新兵,而法国士兵大部分由参加过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老兵组成,战术的运用,高下立判。德国作家埃
里希·马里亚·雷马克曾在他那本著名的半自传
体小说——《西线无战事》中,生动的描述了新兵与老兵的
区别,他写到:经验丰富的老兵能听出双方炮弹的口径;能
听出炮弹是在哪个地方落下;能从枪声判断出敌人的数量;
能在冲锋的时候迅速找到最安全的壕沟躲避敌人的子弹。而
新兵呢,除了会躲在战壕里尿裤子喊妈妈,简直毫无用处。
最后,这位作家毫不客气的写到:战死一个老兵的代价,比
一个新兵班的死亡还要严重。
虽然德国士兵的作战技巧比不过法国老兵,但他们有一
样东西是法国人所不能具备的,那就是——狂热。 当一群
连长、排长,可怜巴巴的围着他们的团长巴尔克中校七嘴八
舌地诉苦说,士兵们太累了,我们实在是打不下去的时候,
巴尔克中校却斩钉截铁的回答说:“那好,你们不去,我一
个人去打下这个村庄。”说完,他便提起步枪,头也不回的
向前冲去,看见团长如此勇敢,那些深受感动的部下也紧紧
的跟随着他,一拥而上了。
第二天,古德里安将军费了好大劲才找到了这位勇敢的
团长。(古德里安后来写到):巴尔克披着一件短外衣,手里
拄着一根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棍子,他脸上非常的不干净,
眼睛里充满了血丝,可以看出他真是日夜的辛劳,由于他这
一天的功绩,他得到了骑士级的铁十字勋章。他的对手也打
得很勇敢,敌人的机关枪到现在还在对着村庄街道上射击,
不过,炮声已经没有了,我和巴尔克都认为敌人的抵抗已经
接近尾声。
比起步兵的经历,德国装甲部队的战斗过程却要顺利得
多,19 装甲军在空军以及炮兵的有效配合下,把法军的增援
部队打得溃不成军。而德国人的坦克由于伪装良好,往往使
得盟军轰炸机找不到袭击的目标(用德国人自己的话说,站
在坦克上面往下看,都看不见履带)
最终,法国装甲部队在德军地空火力的双重打击之下,
便开始溃败了——他们损失了 70 辆坦克。德国装甲部队便
沿着公路一路追了过去。19 装甲军,这只由古德里安将军亲
手组建起来的精锐之师严格地遵守了他们军长的装甲兵使
用法则——“只准集中,不准分散”!他们由坦克开路,后
面跟着装甲车,装甲车后面跟着运兵车,一路浩浩荡荡的向
法国腹地挺进。也许,只有汽油耗尽,或者抵达海峡,才能
使这只军队停下来了。
就在古德里安的第 19 装甲军迅速挺进的同时,在它的
右翼,不远处的一个渡口,德国第 7 装甲师,也在 5 月 13
日这天强渡了马斯河,这只部队前进速度之快,伤亡之轻微,
都是闻所未闻的,从渡河的那一天开始,它便把其它的友军
全部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以一支小小的孤军,迅速朝着法国
腹地挺进。这个装甲师的师长名叫——埃尔文·隆美尔。
古德里安将军的战斗经过从简,我想重点描述隆美尔将
军的战术,他第一次指挥装甲部队的战术,他都以日记的形
式记述了下来,相当具有感染力。
埃尔文·隆美尔,德国第七装甲师师长。与其他的
将领比起来,此时的他一点也不起眼,甚至有一些失败——
他已经快 50 岁了,才混到一个小师长的职务。而且,这个
师长的名头,还是通过走后门才捞到的。
但此次法兰西战役的爆发,却对他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
义。因为,他传奇的经历将就此开始,他将要踏上历史的舞
台中央,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在不久之后,他会成为德国
人崇拜的偶像,他的敌人眼中的——“沙漠之狐”。到那时,
就连他的敌人听到隆美尔的大名也会肃然起敬。
我先举个例子来说明敌人对他的崇拜。譬如,一个英国
军人在战场上表现良好的话,他的同僚就会马上恭维说:“你
就像隆美尔那样优秀”。
甚至,英军将领们为了鼓励士兵的士气,不惜大肆诋毁
隆美尔元帅的某些成就。英国指挥官不得不反复告诫他的部
下:“隆美尔不是魔术师,也不是超人,我们是有机会打败
他的”。
但这种做法所取得的效果十分不理想——那些被德军
俘虏的英国将士,往往会疯狂的讨好德国士兵,不断提出请
求,希望能亲自见上隆美尔一面。
想象力极端丰富的美国报刊甚至宣称:早在 1936 年,
隆美尔就在人工建造的仿北非恶劣环境的温室内,训练后来
那闻名于世的非洲军团。这是个极端荒唐可笑的言论。因为,
在 1936 年,隆美尔还只是希特勒身边的一个普通的警卫长。
但这种夸张的言论,居然也使人们相信了。以至于后来,世
界各大媒体专门开辟了关于隆美尔元帅个人的专栏,大肆宣
传“隆美尔旋风的神话”。就连什么事情都喜欢凑热闹的美
国好莱坞,也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以二战军事将领为题材的
黑白电影(1953 年),这个电影的主角,不是巴顿,不是艾
森豪威尔,更不是蒙哥马利,而是——隆美尔。
作为一个德国的军事将领,他的指挥艺术和武德精神能
让敌人如此折服的,在历史上相当罕见。在二战的所有名将
之中,唯有隆美尔一人。甚至,在隆美尔元帅去世多年之后,
他的魅力依旧不减,至今在国外,几乎每年都会有一本新的
隆美尔为题材的传记小说问世。他的肖像,也至今悬挂在每
一个德国陆军的兵营之中。
正是这样的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也同时引来无数的非议
和话题。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瞧不起隆美尔元帅
的人,不占少数,在这些人眼中,他则被描绘成一个战略上
的矮子,目光短浅的小人物,他的某些成就,纯属通过媒体
吹捧出来的。
是这样吗?隆美尔元帅真是一个战略上鼠目寸光的军
人吗?这个拥有崇拜者以及批评者同样众多,站在风口浪尖
的人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在描写隆美尔元帅
之前,我曾想到了很多种方式来描绘他,如果有人要问我,
你对隆美尔元帅到底持什么态度,那我就用一句话来评价:
他是一个伟大的战术专家,也同样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尽
管肯定有人说我是在胡说八道,但我仍旧会这样说。因为我
相信,我最终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一个完整的隆美尔
元帅。
在隆美尔元帅简介的最后,我依旧用一句话作为结尾。
这句著名的话是丘吉尔在国会演讲中说的,他当时深情地说
道:“尽管我们在战争浩劫中互相厮杀,请准许我说,他是
一位伟大的将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