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狐”隆美尔
埃尔文·隆美尔出生于 1891 年 11 月 15 日,德国
南部城市海登海姆一个普通的教室家庭。
隆美尔在家排行第二。他的哥哥卡尔,仅仅为了逃避期
末考试而自愿从军,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了一名陆军侦
察机领航员,不久便死于疟疾。隆美尔的妹妹海伦,步父亲
的后尘成了一名教师,并且献身于教育事业,终身未嫁。他
最小的弟弟杰哈德,立志当一名歌剧演唱家,但是一直到
1977 年去世时,仍然成绩平平。
少年时代的隆美尔体弱多病,很少参加孩子们的游戏,
对竞技、体育都不感兴趣,而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参加体育运
动。男孩子喜欢的东西,他都不喜欢。他后来这么讲,他说:
“足球是男孩子都喜欢的事情,可是,我一到上体育课的时
候,踢球就心里发怵”。在大家踢球的时候,他就安安静静
地在旁边看着。他的性格既孤僻,又倔强,平时沉默寡言,
对一切事情都漠不关心,朋友自然也不多。
由于从小缺乏锻炼,到成年之后,他仍然是个面色苍白,
瘦弱矮小的青年。因此,他从不曾下决心去做一名军人,尤
其是当哥哥投笔从戎后,他更觉得军旅生涯与自己无缘。
但隆美尔的父亲却希望他成为一名军人,可能是想锻炼
一下隆美尔,也可能是另有原因,反正隆美尔父亲执意地为
他填写了参军申请表,不幸的是,炮兵和工兵都拒绝了隆美
尔的申请。因为他身材太过矮小——才 1.72 米。
1.72 米,这个高度可能对亚洲人来说算挺不错的,但对
于平均身高 1.80 米的欧洲人来说,隆美尔只能算一个矮个
子。想象一下,身高 1.68 米的拿破仑就背负了几百年“科
西嘉矮子”的名声。
万幸的是,1910 年 3 月,隆美尔家的信箱里,突然收到
了一封步兵团的核准信,并通知他赶快去第 124 伍尔登堡步
兵团报道,这年,隆美尔刚满 18 岁,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爆发,还有 4 年。
入伍后不久,隆美尔又碰上个好事,那就是德意志第二
帝国的扩军政策。按照当时德国的规定,军官必须从军校学
生中选拔,士兵不能直接提拔的。一般来讲,只有贵族子弟
才能到军校学习,隆美尔出身于平民,自然没份。但是,由
于军队中的军官总是配备不齐,加上不断扩军,军官数量更
是缺乏,所以,这个格就降下来了,降到了隆美尔这种平民
出身,体格又弱小的士兵头上。就这样,在 1911 年,他被
送到了但泽军官候补学校学习。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认识
一位意大利和波兰混合血统的漂亮姑娘,她的名字叫露西
·莫琳。隆美尔虽然沉默寡言,但追女孩子的功夫着实
不差——他展开了热烈的情书攻势,几乎是一天 N 封,在大
部分业余时间里,他都用来给露西写情书。他把情书秘密地
转交到露西所在的邮局,以免信件被她母亲截收,露西则把
自己的照片作为明信片寄给他。
露西·莫琳,正是隆美尔未来的妻子。据说,隆美
尔一生写给露西的信件,就有 14 箱之多。因为,隆美尔一
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场上,与妻子团聚的时间很少。
而这个时候的隆美尔学习情况呢,即不差劲,也不出众。
在他毕业的时候,校长给他的评语是:在射击和操练方面“相
当出色 ,体操、击剑、骑马“也能胜任 ”,不过,校长有
些忧虑地说:“他身材中等,瘦弱,体格相当糟糕,而且很
虚弱。”
恰恰就是这个瘦弱平凡的青年,在不久爆发的世界大战
中的表现却异常惊人,就像脱胎换骨一般——他似乎天生就
是一个战士。我们来看一下他在战争中的表现。
在比利时境内与法军的交战中,隆美尔和 3 个巡逻兵,打败了 20 名法军的进攻,并用一支空步枪,
俘虏了 3 名法国士兵,并为此荣获了二级铁十字勋章。
在与法军的阵地战中,隆美尔带领一队士兵爬过 100 码带刺的铁丝网,闯进了法军的主要阵地。他
们来得是那样突然,阵地上的法军几乎惊呆了,就在他们还
未反应过来的同时,德军迅速占领了四个地堡,并且打退了
法军一个营的反攻。在敌人调派大批军队,重新组织反攻前,
隆美尔带领士兵迅速撤出了阵地。战斗进行得干净、利落,
隆美尔为此荣获一级铁十字勋章。
在一次同罗马利亚军队的作战行动中,隆美尔趁着夜色,潜入到位于敌军战线后方近 10 公里远的
一个小村庄,并忍受着刺骨的寒风,潜伏在村外的一片庄稼
地里,直至深夜,敌人兵营熄灯休息之后,他突然发起进攻,
400 多名罗马尼亚官兵睡眼惺松地钻出被窝,稀里糊涂地做
了俘虏。
1917 年 9 月,隆美尔又被调往一个更为紧迫的战场——意大利北部。10 月份,德军的增援部队抵达
之后,他们就开始进攻意大利的伊松索河防线。在战斗中,
隆美尔率领一支先遣队冒着猛烈的炮火,在夜间大胆地向意
大利军队防线的后方穿插,当天拂晓,他的这支部队就已经
占领了意大利防线后方的一个制高点,并升起了德国军旗。
意大利军队一看,以为后方被德军占领了,顿时士气大减,
防线开始崩溃,德国步兵乘势从突破口涌入。不过由于隆美
尔搞得是穿插,正面突破的是另外一名指挥官——舒尔纳中
尉。所以,唯一颁发的那枚普鲁士最高荣誉勋章,就被舒尔
纳中尉拿走了。这个勋章可是隆美尔一直都渴望得到的,当
他听说勋章被别人拿去之后,勃然大怒,他把帽子摘下来摔
到地上,愤愤不平的大声咒骂,但也无济于事。
就在隆美尔将要忘记此事的时候,得到普鲁士最高荣誉
勋章的机会又来了,意大利战线最高总指挥明确地许诺,第
一个登上意大利军队的最高点——5400 英尺高的蒙特山的
军官可以获得这枚勋章。隆美尔一听精神来了,他立即率领
他的部下,三下五除二就把驻守此山的意大利军队全部消灭
掉。就在隆美尔美滋滋的等着授勋的时候,德军参谋总长鲁
登道夫将军却跳出来横加干涉,他宣布说:蒙特山是由勇敢
的西里西亚连队指挥官瓦尔特·斯奈伯中尉攻克的。这
样,本属于隆美尔的奖章又飞走了。
隆美尔毕竟是名出色的军人,他知道服从是军人的天职,
尽管这 2 次不公正的待遇让他异常苦恼,但并没有打击他的
战斗热情。此时,踢足球挺厉害,打战却很差劲的意大利军
队被德国人彻底打怕了,全部退进了意大利南部的山区之中,
他们满以为德国人会放过他们,但问题是,放过了你们,隆
美尔上尉就没机会拿勋章了。隆美尔可不客气了——他带领
自己的山地部队,总是冲在所有队伍的最前面,翻山越岭的
去追击那些士气低落的意大利军队,打得意大利人不住泪奔,
要勋章我发你一箱就是了,这是何苦呢。
隆美尔的这场战斗可谓打的精彩,他和他的部下历了人
类所能经受的一切艰难困苦,翻越了新雪初落的山梁,冒着
掉下悬崖的危险,翻过了一座座断崖绝壁,碰上他们的意大
利军队几乎都是一触即溃,如果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他也毫
不胆怯,而是有勇有谋地绕到敌人背后给予突然袭击。在一
系列卓越的胜利之后,等待隆美尔的战斗越来越艰苦了,被
称为“开发西部”战斗,意为其艰苦性可以与美国独立战争
后对西部荒野的开拓相比。
一个月以后 ,隆美尔得到了所渴望的最高礼物——一
枚至高无上的功勋奖章。德皇颁布下的嘉奖令说:这是对他
突破科罗弗拉防线,攻克蒙特山,占领隆格诺恩的奖赏。
从此,隆美尔总是用一根绶带,把这枚与众不同的十字
勋章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它是一种镶金的灰蓝色珐琅质十字
勋章,闪着耀眼夺目的光彩。能够佩戴这种勋章的大多数人,
在有生之年就成了传奇式的人物。隆美尔总是喜欢非常神气
地佩戴这枚勋的招摇过市——他是一个荣耀感极强的军人。
只不过,隆美尔初期的战斗生涯,也在这里划上了句号
——德国战败了。德国陆军根据《凡尔赛条约》上的规定开
始大规模裁军,好在隆美尔因在战时的突出表现,从而保住
了饭碗,并一直担任步兵连长职务长达 14 年之久。他与露
西也结了婚,并且相当的爱她,露西的一位女友说:“看着
隆美尔,总是那样大惊小怪地围着她,让人觉得实在有趣。
他的口头禅是“你有什么要求就说吧,露西。!”
平静,一如既往的平静生活,在隆美尔任连长的漫长岁
月里,也耗尽了他的青春。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缺少交
际,一如既往的沉默寡言,似乎他就要从此平凡下去。但希
特勒的出现,使得隆美尔的一生都被改变了。
事情的起因是 1936 年 9 月,当时,希特勒身边缺少警
卫人员,德国陆军统帅部就在开始在全军选人,选到的人正
是隆美尔。隆美尔对政治不感兴趣,虽然他对希特勒大刀阔
斧的改革表示钦佩,但仅仅只是钦佩而已,也未曾加入纳粹
党。这个让众人羡慕的职位为什么会落到他的头上,他自己
也是稀里糊涂的。不过,能在元首面前当差,可是件光荣的
事情,隆美尔自己也深感荣耀。
希特勒可不是个好伺候的人,比如他的特殊爱好——飙
车。当然了,喜欢飙车的人可多了,要说希特勒喜欢飙车这
并不奇怪嘛。但是,我们“敬爱的元首先生”总是要异于常
人的。他从不自己开车,也没有证据表明他会开车,他总是
坐在副驾驶上,让他的私人司机把汽车开老快,以此来感受飙车的快感。
希特勒这人也没其他的特殊爱好,他既不抽烟,又不喝
酒,还是个素食者,对女人也不感兴趣,没有结婚,更没有
孩子。用古德里安的话说:这是一个怪物,与人类生活已经
脱节了,他在这个世界上,任何足以代表人间温情的事情,
例如真正的友谊,纯洁的爱情,都一律与他没有关系,他生
活在一个孤僻的世界里,除了心中那个庞大的征服世界的计
划之外,他再也找不到一点人生的乐趣了。而且,希特勒还
是一个工作狂,每天通宵达旦的工作,把夜晚当作白天,一
个会议接着一个会议,一直要开到午夜以后。 所以,从现
代医学角度来看,飙车正是他发泄快感的一种渠道,每当他
的汽车飞快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时候,希特勒总是乐得合
不拢嘴,还不断催促司机,快点,再快点。
而且,希特勒每次出去飙车的时候都明确指示,不准后
面跟上警卫车辆,他要单独出行。这种癖好,可让他的警卫
们郁闷坏了:如果元首遇上车祸了怎么办,如果碰上叛乱分
子把元首绑架了怎么办,这可是掉脑袋的罪名啊。所以,每
次希特勒的汽车前脚刚一开出大院,后面的一大串警卫车辆
就跟了上来,对于这些死板的军人,希特勒也无计可施,挑
明了,这些人也就回答一句话:我的职责是保卫元首的安全,
如果元首不满意我的做法,赶我走就是。
但这种情况,从 1938 年 9 月,隆美尔被提拔为元首大
本营的临时指挥官后,就大有改观,他严格执行了希特勒的
命令:不跟。 元首喜欢飙车,出去飙就是,玩的开心就好。
从这件事开始,希特勒就对隆美尔逐渐注意起来,特别是在
一次希特勒乘车视察的事件当中,隆美尔的表现让希特勒大
为赞赏。当时,希特勒指示隆美尔,他的车后最多只许跟六
辆车。可是隆美尔发现,路边挤满了部长、将军、州长们的
汽车,他们都争着想在希特勒的这次出游中占一个席位。于
是,当前面六辆车通过后,隆美尔便双手叉腰,神气十足的
站在路当中,命令其它的车子停止前进,并在路口停了两辆
装甲车,把道路堵塞了。隆美尔蛮横的做法气得那些要员们
跳脚大骂,隆美尔纹丝不动,也不说话,随便你们怎么骂,
想过去,没门。当天晚上,希特勒派人把隆美尔叫去,对他
坚决果断地执行命令表示感谢。
虽然可能有人说隆美尔太傻,得罪了这么多人。但我认
为,隆美尔可精了,他清楚的知道,希特勒才是老大,只要
他满意,比什么人满意还要强。这正是隆美尔独特的性格之
一,包括以后当了元帅,他同样对谁的命令都置之不理,他
唯一服从的,只有希特勒一人。
尽管隆美尔深受希特勒的器重,但从内心里讲,他并不
喜欢这份工作,隆美尔认为,一个军人就应该浴血疆城,马
革裹尸。不过,此时战争还未爆发,他也没去多想,继续兢
兢业业的干着这个受人羡慕的工作。
可是,1939 年 9 月 1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他
再也无法按捺住内心的激动了,他发现自己再也无法专心的
去这项工作,特别是在波兰战役期间,希特勒亲自去前线视
察的旅途中,隆美尔就常常走神,他羡慕的看见那些装甲部
队在周围忙碌的向前线不断推进,泥土中散发出的火药味,
让他闻起来是如此的美妙,如此的熟悉,当时,希特勒乘着
一辆笨重的六轮曼赛德斯牌汽车,由两辆装甲侦察车作前导,
还有两辆压后阵,去巡视第 4 集团军的司令部。与往常一样,
在这个小小的护卫车队后面,跟着一大串党内要人的七十多
辆汽车所组成的庞大车队,他们都想紧跟在元首护送队的后
面,全然不顾事先拟定好的车辆行驶顺序的命令。车队每短
暂地停歇一次,有损尊严的场面就重复出现一次——将军们
和党的领导人推推搡搡地去抢镜头,然后又迅速地回到自己
的车子里,催促司机,使自己的车离元首的曼赛德斯牌汽车
更近一些。一次,希特勒的私人秘书马丁·鲍曼为着这
种秩序紊乱的场面,气愤地指责了隆美尔。隆美尔却冷漠地
回答说:“我不是幼儿园教师。你要是愿意,你来整顿吧!”
是啊,隆美尔再也不想当这个大保姆了,他要去当一名
前线指挥官,带领他的军队去和敌人浴血奋战。这次波兰之
行,无疑使他更坚定了这个决心。
回到柏林后不久,隆美尔就直截了当的向希特勒提出,
自己想去指挥一个装甲师。他原本以为希特勒会婉转的拒绝
这个请求,因为他对装甲部队简直是一窍不通,而且也多年
没在陆军里呆过了。
但让他大喜过望的是,希特勒完全同意了他的请求,并
把自己写的那本 20 世纪最沉闷的书籍——《我的奋斗》赠
送给了隆美尔。书上还题着,“赠隆美尔将军留念,阿道夫
•希特勒”。隆美尔在当天下午写道:“我对此感
到莫大荣幸”。
由于隆美尔在山地部队任职多年,有丰富的山地步兵作
战经验,因此,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曾建议他去指挥“精锐
的山地师”,多指挥几个也无所谓,别碰我的装甲师就行。
但隆美尔却斩钉截铁的回说:“我只想要指挥一个装甲师”。
我们知道,当时德军只有 10 个装甲师,被总司令视为
心肝宝贝,他完全不放心让从没在装甲部队干过的隆美尔,
去指挥这样复杂的兵种,因此,隆美尔小小的心愿遭到了无
情地拒绝。最后,隆美尔走了后门——他直接找希特勒,摆
平了此事。
好了,我们的隆美尔将军就此正式登场了,1940 年 2 月
10 日,隆美尔正式就任第七装甲师师长。这是一个轻装师临
时改编过来的部队,它只有一个坦克团,而其他正式装甲师
都有两个团。这个师拥有 218 辆坦克,其中过半数都是捷克
造的。这种坦克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时候缴获过来的,
毫无疑问,心怀不满的陆军总司令把最破烂的那个装甲师交
给了隆美尔,还把这种该当废铁卖的坦克,全部都一股脑的
推给了隆美尔,就当他是收破烂的吧。
不过,隆美尔好像一点都不在乎陆军总司令的这点小九
九,他甚至欣喜若狂,高兴的晚上睡觉都会笑醒。一战时期
的那个疯狂埃尔文,现在要回来了!
从此之后,废寝忘食的隆美尔,就开始不断地摸索这个
他之前完全都不了解的铁疙瘩,由于没有完整的战术训练教
材,隆美尔只好边训练边摸索。他只有 3 个月的时间,也许
对其他人来说,这个时间太短,甚至连普通装甲部队的新兵,
也不止是训练这么短的时间,但从以后的事实证明,隆美尔
已经入门了,岂止是入门了,他简直就是专家!
5 月 10 日,“镰割行动”正式启动,在出发前,隆美尔
给妻子,以及刚满 11 岁的儿子写了一封“绝笔书 ”,准备
在即将来临的战斗中,万一阵亡后能寄到他们手中。随后,
隆美尔又给他妻子写了一封信,他写到:最亲爱的露:
我们终于要出发了。希望我们这一次不会徒然地回来。
过几天你可以从报纸上面看到这一次的消息。请你不要为我
而感到担心。所有的事情都会一帆风顺的。
落款是:爱你的埃尔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