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集团军的总崩溃
5 月 13 日夜晚的战斗,是此次战役的高潮,德军士兵非
常清楚此次战败的后果,一旦这两个登陆场失守,那么前 3
天苦战取得的所有成果,将荡然无存。他们把几门刚刚运载
过河的反坦克炮部署在最有危险的地段,一旦危险解除,士
兵们又拖着炮,转入另一个处于危险的阵地。法军战车虽然
已经驶进河谷,但他们始终无法冲到河岸来彻底消灭德军。
这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河西岸的士兵在拼命抵
御,河上面,勤勤恳恳的工兵冒着炮火,紧张而快速地拼命
工作着,工兵营的指挥官就站在浮筏中央,手提一个扩音喇
叭,声嘶力竭的大声喊叫。法军的重炮弹纷纷落在浮桥周围,
但德军运气出奇的好,整个晚上,也没有一枚炸弹直接命中
浮桥。(古德里安将军渡河点遭遇了近千架次的飞机轰炸,
浮桥完好无损;第 7 装甲师渡河点,遭到法军整夜的炮轰,
浮桥同样安然无恙。我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评述法军有多么
背运了)
5 月 13 日深夜,浮桥架设完毕。几乎 3 天没有合眼的隆
美尔再次跑回东岸,他的下属们都劝他休息一会儿,可他依
旧精神抖擞地坐上一辆八轮通信车,带领坦克部队冲过河去。
法军的增援部队乃前一天刚挨了古德里安通揍,长途跋
涉赶来的 2 个法军师,人数——20000 人。加上此地的防守
部队,法军的总兵力达到 40000 人左右。估计是刚吃了 19
装甲军的苦头,得了坦克恐惧症,法军发现德军坦克过河之
后,攻势就立即停顿下来,转入防御,他们想把德军困在这
2 个小小的登陆场里,等待下一波的支援。其实到了 5 月 14
日拂晓,德军渡河的坦克总数也不过 20 来辆,士兵总数也
不过 10000 人,法国指挥官的优柔寡断丧失了打败德军的最
好机会。
法国人既然收手了,现在,就应该轮到隆美尔来表演了。
德军的兵力集中在两个登陆场,虽然距离不远,但德军依旧
采用他们最擅长的钳形攻势,消灭内钳里的法军,才能使得
战线连成一片。
本来,钳形进攻是拿破仑最擅长的打法,但他的后代实
在是太不争气了,这种分近合击、合围敌军的战术被拿破仑
曾经痛殴的敌人给剽窃了过来,最终发扬广大。这种看似简
单却非常有效的战术,贯穿了整个德国二战史——从波兰战
役,到基辅大会战,甚至到阿登反击,春季觉醒行动,可以
说是屡试不爽。钳形攻势最总要的一点乃左右两个方向同时
用力,做向心运动。也就是说,把进攻力量集中在两翼,虚
其中心。如果要设计台词的话,那就是:我夹,我夹 我夹
死你。
现在,第七装甲师这个大夹子要开始夹人了,只不过这
个“大夹子”得先打上一个引号,因为到了进攻发起时刻,
德军渡河的坦克总数也才 30 辆,另一个登陆场连一辆坦克
也没有,要不是法军放弃进攻,连防守都成问题,更不说是
反攻了。所以,马斯河上游的那个登陆场几乎无法对法军构
成威胁,这使得隆美尔亲自统帅的部队,事实上面临着从正
面进攻比自己实力强许多的敌人。
现在,德军可以说是立于不败之地了。尽管他们看上去
还很弱小,但他们可以像蚕吃桑叶那样,把法军阵地给一口
口地吃掉。而且,隆美尔实在太拼命了,在进攻中,他的坦
克部队在通过一片小树林的时候,遭到了法军反坦克炮的伏
击,有两发炮弹打在隆美尔的坦克上,一炮打中了炮塔,另
一炮打进了潜望镜。隆美尔的右颊被从潜望孔中飞入的破片
擦伤了一块,伤势虽不严重,但也流了不少血。他的驾驶员
猛踩油门,想冲进树丛中躲避,结果翻下了一个斜坡,坦克
被翻得屁股朝上,跟在后面的坦克有的被击毁,有的则驶进
树林里试图躲避,由于马力不够,这些排成一长串的坦克结
果纷纷被大树给顶了回来,乱成了一团,炮弹就一直在这些
坦克中间飞舞着,有的乘员都开始弃车逃跑了,隆美尔本想
把战车上的炮塔旋转过来,对森林中的敌人射击,但战车倾
斜得太厉害,已经转不动了。他立即就放弃了这辆坦克,跳
上另外一辆,并亲自瞄准射击,掩护其余坦克绕开小树林,
走另一个方向撤退。那些被击毁坦克所产生的浓烟,帮了德
军的大忙。在浓烟的掩护下,坦克纵队便顺利的开了出来。
隆美尔的部下认为,既然已经吃了这么大的苦头,师长
肯定会停下来,等着步兵赶到之后,再进攻。这一次,他们
又想错了,隆美尔压根就没有受到这点小小挫折的影响,他
下令:继续进攻。就像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一旦碰
上敌人防御坚固的阵地,就想方设法地绕开,继续前进。与
此同时,德国步兵也在大搞渗透战术。他们以连级为单位,
利用法军防御的间隙和接合部,渗透到他们的防御体系当中。
在 5 月 14 日的一整天,德军就采取这种战术,不断的骚扰
和袭击法军的防线。并把法军那条完整的防线,分成几十块
互不相连的小战场,乱七八糟的打成了一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法军就已经吃过渗透战的苦
头,那时候,德军时常利用小单位,穿插到盟军防线的后方,
不断骚扰盟军的重要目标,割裂他们防御部署之间的关系,为正面的攻击创造条件。
20 多年之后,德军故技重施,对法国指挥官心理的打击,
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法军第 9 集团军司令柯拉普将军,这
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军官的信心开始动摇了。信心
动摇的岂止是他,在 5 月 13 日这一天,德军已经在三处渡
过了马斯河——隆美尔在迪南,古德里安在阿登,赖因哈特将军在蒙泰梅。
当时谣传,几千辆德军战车都已经渡过了马斯河。这个
虚假的传言搞得整个第 9 集团军人心惶惶。特别是法军中的
殖民部队,这些士兵全部是法国政府在非洲殖民地所招募的
黑人士兵。法国军事高层曾对这些身强力壮,臂力过人的土
著士兵寄予厚望。但就他们的实际表现来看,这些土著士兵
让他们的政府失望了。岂止是失望,简直是绝望,马斯河防
线的崩溃就要算在这些人头上。因为,在战斗爆发的第一天,
他们中间就出现了逃兵。而且,这些士兵一旦碰上德国的俯
冲轰炸机来轰炸,就会立马跪下来,把武器丢在一旁,口中
念念有词的嘟哝着咒语。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们,毕竟他们太
原始了,汽车都没怎么见过,更不说俯冲轰炸机这种玩意儿
了。到了 5 月 14 日,这些黑人士兵的抵抗意志彻底崩溃,
并在他们军官的带领下(同样是黑人)整编制整编制的逃跑。
(当逃兵都如此团结,确实罕见)
这种临阵脱逃的现象,也使得那些白人士兵的士气瞬间
瓦解。他们又不是傻子——你们黑人跑得,我跑不得?于是
就跟着逃跑。到了 5 月 14 日夜晚,法军第 9 集团军司令柯
拉普将军被迫下令:放弃整个马斯河防线,向西撤退。
从战略上说,这个命令错误之极,这等于是给德军帮了
一个大忙——法军主动让开一条通道,让德军能够肆意地扩
展他们的战果。几十年后,李德·哈特在编撰二战史的
时候,还在为这个错误命令,痛心疾首的大喊:“非战之罪
也”,可见这次撤退的影响有多么严重。就像有人曾经哀叹
的那样:也是在这一天,因为这一个荒唐的命令,法国人就
已经输掉了这一场战争。
古德里安的突破在阿登山 在他的左面 是赖因哈特将
军 其目的是掩护古德里安的左翼 在他的北面 又分为两个
装甲师——第 7 第 5 装甲师 其目的是掩护古德里安的右翼
在进攻中 第 7 装甲师跑得太快 把他的友军远远的甩在了后
面 这个“掩护 19 军的右翼”对隆美尔来说简直是一句空话。
德军装甲师从突破到海峡的路线很清楚 第 6 集团军在
正面拖住了在安特卫普的盟军主力,A 集团军群的主力则迅
速绕到他们的背后 切断其退路 要不是敦刻尔克 嘿嘿
我先来分析一下,法国第 9 集团军的这个总撤退命令的
利与弊。因为,就我接手的资料来看,柯拉普将军并不是一
个稀里糊涂的指挥官。事实上,他的头脑清醒的很。他之所
以下达这个总退却的命令,是因为在 5 月 14 日这天,第 9
集团军的情况实在是太糟糕了,容不得他们在马斯河防线继
续防守下去。
这天,古德里安第 19 装甲军已经在马斯河西岸站稳了
脚,正在发动猛攻,他的装甲军直扑法军第 2 和第 9 两个集
团军防线的接合处。就上文知道,古德里安将军过河的部队
并不多,但他们的装甲部队很集中,虽然步兵取得的战果不
大,但装甲部队几乎是指哪打哪,绝不含糊。这无疑对法国
指挥官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隆美尔所指挥
的第 7 装甲师也在这一天疯狂的猛攻第 9 集团军防线的中心
地带,并多处渗透第 9 集团军的防线。导致了法国官兵士气
低落,并出现了大规模逃兵的现象。
所以,柯拉普将军的这个总撤退命令,就当时的情况来
看,并不是毫无道理的——既然马斯河防线已经被德军渗透
得千疮百孔,赶来增援的部队又无法遏制德军的进攻。撤退
一下,缓口气,是件很稀疏平常的事。而且,柯拉普将军并
不打算撤多远,在隆美尔这一方面,第 9 集团军准备撤退到
距离马斯河防线仅 20 公里以外,一个叫——菲利普维尔村
为起点的新防线。这条防线看上去还十分的理想。因为,它
是一条铁路线,铁路两旁都有齐腰深的壕沟,连挖战壕都省
了。
从本质而言,这个撤退计划并无漏洞,但柯拉普将军没
有考虑到的一点是——士气。
现在,第 9 集团军的殖民地士兵,基本上已经跑的一干
二净。剩下没跑的法国士兵,信心也已经动摇。所以,这个
“撤退到 20 公里以外的新防线”的命令在一部分士兵们看
来,仅仅只需要记住前面 2 个字就够了。
当然了,法国军人也并不全是贪生怕死之徒。有一半的
法军士兵,依旧严格地遵守了撤退命令,急急忙忙撤往菲利
普维尔村的新防线。
俗话说,人走背运,喝凉水都塞牙,法国人那年的时运
真是挫到了家——第九集团士兵刚刚撤到菲利普维尔村,还
未来得及进入阵地,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就神奇般的,突然出
现在菲利普维尔村外。
有趣的是,隆美尔并不知道法军要在这里构建新防线。
他能及时赶到这里,仅仅是为了躲避法军的反坦克炮阵地,
绕道走而已。结果却阴差阳错的绕进了法军新防线的核心地
区,大批刚刚抵达的法军正在这里集结。德军坦克自然毫不
客气地开火射击。而法军呢,他们看见德军坦克阴魂不散的
出现在自己面前,士气顿时瓦解,一支十余万人的部队,就
因为德军的这次误打误撞,而全线崩溃——每一个人都在惊
慌失措的四处逃命,就连那些最勇敢的士兵,也丧失了继续
抵抗的勇气。
这一天,是 5 月 15 日上午。法国正式战史文件的说法
是:第 9 集团军已经不复存在。
实际上,第 9 集团军的崩溃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
是这只溃败部队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当时,法军第 11 装
甲师和第 4 北非师,刚刚赶到前线,正准备向奔的最快的隆
美尔第 7 装甲师发动一个反攻。法军第 11 装甲师曾在隆美
尔的右翼出现,该师师长正美美的琢磨着给德军来一记狠狠
的右勾拳。但在这个紧要关头,却突然发现——他们的汽油
用完了,只有少数的坦克能够参加作战。而他们的补给车队
呢,全部被溃兵和难民潮堵在公路上寸步难行。就这样,11
装甲师的官兵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隆美尔的装甲师就像狂
风扫落叶一般,横扫他们的右翼。多数的法军坦克都无法开
动,纷纷被俘获。法军的反攻计划,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胎死
腹中。
那个第 4 北非师(殖民地军队)的遭遇就更囧了。这支
队伍刚刚开到预计地点准备反击。正在这当口,他们的前面
就出现了潮水般的溃兵部队。黑人士兵的士气本来就不高,
他们当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家乡实在混不下去了,找个
工作混口饭吃。现在,既然连保家卫国的本国士兵都跑了,
自己再不跑,那真成傻冒了。于是,他们便混在第 9 集团军
的溃兵里一起,来了个浩浩荡荡的千里大溃逃。
我觉得,法兰西战役的过程像极了中国历史上那次著名
的淝水之战。当时,前秦皇帝苻坚,仅仅是让军队稍向后退,
给晋军留块空地,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但他
怎么也没料到,秦兵士气低落,一后撤就失去了控制,阵势
大乱。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
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97 万大军最终逃回洛阳的仅剩
10 余万人。
法国现在的遭遇正是如此,他们那只溃败的军队就像滚
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多。各个部队被完全的打散,士
兵和平民们在道路上互相拥挤,局势混乱不堪。有的溃兵甚
至拼命的挤上正在向前线挺进的卡车,命其转向。他们宣称:
“德军的几千辆坦克已经突破了我们的防线,你们这点部队
上去也是送死,快搭上我一同逃命吧”。后方的军官也曾经
试图通过封锁道路,对空鸣枪的方式来收容溃兵,但完全没
用——士兵们远远的避开军官,从乡间田野里继续往后方狂
奔。他们所遗弃的枪支,卡车,大炮,被丢的到处都是,甚
至把交通都堵塞了。有时,德军不得不亲自去推开这些障碍
物,才能够继续前进。
现在,第 9 集团军的正面,已经豁开了一条宽达 60 公
里的缺口,德军就从这个缺口,源源不断的向法国腹地涌了
进来。也就是在这一天,盟军的主力还在北边与德国第 6 集
团军对峙着。甘默林将军何尝不想把这支部队给撤回来,但
第 6 集团军死死的粘住了他们,让盟军的撤退计划困难重重,
由于德军的迅速挺进,这些部队已经面临被包围的危险。现
在,德军就跟在第 9 集团军溃兵后面,一路狂奔,朝着海峡
挺进。可以预见,要不到几天时间,德军的装甲部队就能画
完这条举世震惊的巨大包围圈。
在急行军期间,古德里安严令禁止他的部队去抓俘虏。
他还命令士兵站在装甲车上,手提扩音喇叭,声嘶力竭的大
声喊话。喊话内容是:“我没时间俘虏你们,请你们放下武
器,并离开道路,保持道路通畅”。
隆美尔前进的方式也颇具想象力,他充分地利用了法军
的士气低落,在通过一条法军地堡构建的防线的时候,他命
令坦克全体乘员——炮手、电报员、装弹手和指挥官,统统
坐到坦克上边,边开边拼命摇动白旗。而法军呢,正在考虑
是逃命还是抵抗,看见这支像是在庆贺狂欢节的奇怪队伍开
来之后,除了转过身来,惊慌失措地张望,竟没放一枪一炮。
隆美尔也亲自坐在坦克边上,向这些“友善”的法国士兵挥手致意。
正如王阳明所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等我们
再回过头来,仔细端详这段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法国人完
全是在自己吓自己,几万德军追着几十万法军跑。而法国人
呢?连回头一战的勇气也没有。
丘吉尔曾把法国陆军瞬间崩溃的原因归罪于“共产党对
法国人的腐蚀”。他的理由是:一直到 1941 年德国对苏联开
战后,法国共产党才呼吁“武装保卫苏联,共同抗击德国纳
粹。”而德国入侵法国的时候,法国共产党却连一点表示都
没有,不仅没表示,还在拼命制造工潮,鼓动工人罢工。以
至于法国政府不能像 1914 年那样团结起来,一致效忠祖国。
不管归罪于谁,法国这一次是彻彻底底的完蛋了。如此
轻而易举的胜利,甚至让德国军人都无法相信眼前所看到的
事实——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就这样被我们打败了?我们
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获得了胜利了?
如此唾手可得的胜利,让隆美尔这位久经沙场的军人激
动万分,在给他妻子的信件里,隆美尔动情的写到:我们已
经突破了马奇诺防线!这简直令人有一点不敢相信。22 年前,
我们曾经花了四年半的漫长时间,和同样的敌人作殊死的搏
斗,虽然我们曾经一再获得胜利,但是最后还是输掉了战争。
而今天,我们又已经突破了这个世界闻名的马奇诺防线,并
且正在向敌人境内深入。这并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幻梦,这是
千真万确的事实!
5 月 15 日早晨 7 点半,正在伦敦家中酣睡的英国新任首
相温斯顿·丘吉尔,被一阵急促的电铃声所惊醒。电话
就在床边,丘吉尔摸索着提起电话,好一会儿,电话那头,
才传来了法国总理保罗·雷诺的声音。这位法国老绅士
竭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平静地用英语说到:“我们被打败
了。”
一听此话,丘吉尔的下巴差点惊掉——由于忙着政府的
改组,丘吉尔并不清楚法国前线的情况。他仅在 5 月 14 日
那天,收到了一封法国拍来的电报,电报说:德军已经突破
了马斯河防线,法军无法抵抗坦克和俯冲轰炸机的联合进攻,
要求增援十个战斗机中队,以便重整战线。
这点小小的挫折,丘吉尔并未太在意,他仅把这封电报
交给了战时内阁,就去忙乎“更重要的事情去了”。
但是,在第二天早上,他就接到了如此悲观的电话,怎
么能不吃惊呢? 丘吉尔好一会儿都没有开口说话。电话两
端,是短暂的,令人不安的沉默。
雷诺总理以为他没听见,就又重复了一边说:“我们被
打败了,我们这一仗打输了。”
稍稍缓过神来的丘吉尔不知是安慰自己,还是为了安慰
雷诺总理。他小心翼翼的说到:“不会败得这样快吧?”
雷诺总理依旧十分平静,他低沉的用英语回答说:“我
们的战线被突破了,他们的坦克和装甲车大批地涌了进来。
我们被打败了,我们输了。”
接下来便是丘吉尔的长篇大论。他试图安慰这位几乎绝
望的法国总理,希望他能从新振作起来,勇敢地去面对眼前
的困难。丘吉尔说到:“所有的经验都表明,这种进攻不久
就会停止。我想起了 1918 年 3 月 21 日那一天,他们不得不
停下来,等待补给。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反攻的机会。这些话,
是我当时听到福煦元帅亲口说的:这种情形确实是我们过去
常常看到的,也是我们目前应该看到的。”
然而,丘吉尔的话明显没起作用。这位法国总理又再次
重复了他开头的那句话,就像自言自语般的失魂落魄:“我
们被打败了,我们被打败了。。。。。。”
丘吉尔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伟大的法兰西军队一
周之间就打败了?这是不可能的。他后来写道:“我简直弄
不明白,运用大量快速装甲部队进行袭击这种战术,居然会
引起这样剧烈的变革。”最后,丘吉尔不得不说:“我愿意到
法国来一趟,当面谈谈”。
这次闹心的谈话,让丘吉尔坐立不安。他认为自己很有
必要去巴黎一趟,给这些已经惊慌失措的盟友打打气,让他
们平静下来。5 月 16 日,丘吉尔便乘坐飞机前往巴黎,去
探明这一点。他迫切的想要知道,现在的局势到底到了怎样
一个不可挽回的程度。这位海军出身的首相并不喜欢乘坐飞
机,因为他总觉得飞机不安全。但此刻也顾得不许多了,他
冒着被德军战机拦截的危险,带领着一大群帝国要员,心急
火燎的于当天下午 4 点抵达了巴黎。
他们一行刚走下飞机,迎接他们的英国官员便告诉丘吉
尔说:“预料最多不过几天,德军就会进入巴黎。”丘吉尔一
边听,一边沉默的低着头,快步前行。他先来到英国驻法大
使馆,听取了关于局势的报告之后,就乘车赶去法国外交部。
在一间精致的房间里,他发现法国总理雷诺已经这里在等着
他了,在他的旁边,还有国防部长兼陆军部长达拉第,以及
盟军最高总司令甘默林将军。可以说,盟军的最高首脑,都到场了。
这些法国高级首脑,看见丘吉尔一行人走进房间,也不
打招呼了,全部都出神的站在房间的角落里,没有一个人想
到要去大厅中央的桌子旁坐下。失魂落魄的法国人也忘记了
应有的礼仪,邀请他们远道而来的朋友坐下来谈。丘吉尔看
到,在甘默林面前,在一个学生用的画架上,挂着一幅地图,
约有两码见方,有一条黑色墨水线标出盟军的战线。在这条
线上的阿登山区那里,画了一块很小,但是很不祥的凸出部。
没有人说话,在这段时间被空气凝结的房间里,大家都
沉默不语,呆呆的互相望着。法国人在那头,英国人在这头。
不知道过了 5 分钟,还是 10 分钟,甘默林将军首先打破了
沉默,他简单地说了一下事情的经过:“在阿登以北和阿登
以南,在大约 50 公里的一段战线上,德军突破了他们的防
线。迎击的法军已经被消灭或被击溃。大批德军装甲车辆正
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奔向亚眠和阿拉斯,目的显然是要推进到
海边,切断深入法国北部盟军的退路;再不然,就可能是指
向巴黎。”他接着说:“在装甲部队后面,有八个或十个全部
摩托化的德国师正在挺进,分成左右两翼,进击两头被切断
的法国军队。”
这位将军说了大约有五分钟,谁也没有插一句嘴。他说
完以后,又有相当长的一段沉默。然后,丘吉尔像灵魂回窍
般的突然问到:“战略后备队在哪里?” 甘默林将军痴痴的
望着他,丘吉尔才想起甘默林将军听不懂英语,便改用法语
说:“机动部队在哪里?”,甘默林摇摇头,说:“一个也没
有。我们数量上占劣势,装备上占劣势,方法上占劣势”,
然后耸了耸肩膀,表示毫无希望。
“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丘吉尔后来追述到:我从来
没有听说过,一支大军在受到攻击的时候会不留些后备部队。
“我承认,”丘吉尔说,“这是我一生中所碰到的最令我吃惊
的事。”(甘默林并未告诉他的盟友,法国陆军并不是缺少预
备队,而是不敢派出预备队,他怕这些预备队再被溃败大军
冲散了)
在丘吉尔看来,法国人无疑是绝望了。窗外,在外交部
的花园里,几大堆的火盆里,冒起了滚滚黑烟——那是法国
人焚烧的机密文件。丘吉尔看见,那些慌乱不堪官员们正在
用小车推着档案向火堆走去——已经是在准备撤出巴黎了。
不能丧失信心啊。丘吉尔的内心里,就这样无力的呐喊
着。他缓步走在地图面前,仔细的端详着它。就像他宽慰雷
诺总理那样,丘吉尔要给这群陷入绝望的法国盟友打气了。
丘吉尔指着地图,坚定的说道:“反攻,我们应该反攻,
战略上的大反攻。我们决不撤退,决不投降。” 顿了顿,他
又接着说道:马斯河防线被敌人突破,是严重的,但并不是
致命的。事情可能很糟,但绝不是不可挽救。1914-1918 年
间,曾有过多次突破,可是全都被顶住了,即使 1914 年,
德军距离巴黎只有 20 公里的那次攻势,我们不也是顶住了
吗?而且,我们都是通过对敌人凸出部的一侧,或两侧,展
开反攻来顶住的。
丘吉尔慷慨激扬的话,可能是起了一些作用。接下来,
甘默林便与站在丘吉尔身后的英国上将——伊斯梅将军,谈
论起了反攻的可能性。 甘默林将军表示,他将尽量收容溃
兵。再把 8——10 个师,从战线比较平静的地区撤下来;现
在,还有三个装甲师尚未投入战斗;还有 8 个或 9 个师正从
非洲赶来。接着,甘默林将军又突然乐观起来,他说:“不
能等到德军步兵师赶上来稳固防线,这个反攻计划一定要快,
只要能遏制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我们就一定能够守住巴黎。
现在,有 200 万的预备役士兵正在被动员起来。但我们缺乏
的是空军,特别是轰炸机。只有这种武器,才能大规模的杀
伤那些正在疯狂前进的德国装甲部队。而且,甘默林将军还
希望,英国的战斗机能提供强有力的空中掩护,在以后的 2
天或 3 天中,控制凸出部的上空,目的不是为了保卫那个局
部地区,而是给法国陆军一个恢复士气的最后机会。由于德
军空军的不间断骚扰,法军现在连集结都成问题,部队的士
气已经降到了最低点,更不说反攻了。
甘默林将军最后的这番话,是让丘吉尔相当窘迫的。因
为,英国人向来有留一手的习惯。在英国本土,有大约 40
个空军中队,还停留在伦敦的各个空军基地,保卫所谓的“本
土安全”。现在,法国局势这样糟糕了,英国人还死抱着这
些飞机不放。他们宁肯让几千名飞行员在伦敦无所事事的晒
太阳,也不愿意飞到法国来帮忙。对于英国人这种一毛不拔
的性格,在战争爆发前,法国政府也曾提出过抗议,英国政
府几乎是流着眼泪,挤出了几个空军中队,还挺慷慨似的说:
“我们首都的空军战斗机中队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大不列
颠,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存有赖于它,我们国内只剩
下 40 个战斗机中队了,这是最后极限。
我就纳闷了,英国人难道早就想自立门户,自个儿当掌
门人了?德国空军现在已经全部投入了法国战场,连吃奶的
劲都用上了,哪还有什么功夫管你什么的大不列颠。反正英
国人的想法够新潮,完全不可理喻。等到德国把法国压垮了,
又哭天喊地的全世界喊救命。有才,真有才。
其实,丘吉尔何尝不希望让皇家空军来帮忙。只是那些
英国的老官僚们不同意罢了。在这些人看来,有一架德国飞
机飞到了英国上空丢炸弹,比什么事儿都严重。法国人就差
跪在地上喊他们爷爷了,但英国人就是脸皮厚,怎么说也不
肯帮忙。还奚落法国人说:“阻止坦克是炮兵的事。这个忙,我们帮不上”。
现在,甘默林将军又提出了这个要求,丘吉尔只能先答
应着,表示他会考虑考虑,做做英国内阁的思想工作。
由于会议转向了纯军事方面,丘吉尔又插不上什么话,
他便退出了会议,急急忙忙赶回大使馆,给英国内阁拍了封
要求迅速增派空军的电报,用词是极端的谦卑。丘吉尔连饭
都顾不上吃,就坐在大使馆等回电。他左等右等,一直到晚
上 11 点半,内阁的回电来了:“同意,增派 6 个战斗机中队。”
后来, 丘吉尔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内阁终于大方了一回—
—勉强同意了“增派 10 个战斗机中队。” 丘吉尔高兴的几
乎要跳起来,现在已经快凌晨 1 点了,丘吉尔毫无倦意,也
不感到饥饿。他立即偕同伊斯梅将军,乘车赶往雷诺的官邸,
把这个天大的喜讯亲口告诉雷诺总理。
当汽车抵达法国总理府的时候,他们发现,总理府已经
是黑沉沉的一片——这么晚了,雷诺总理早就休息了。
听说英国首相这么晚了还来造访,雷诺总理连衣服都顾
不得穿,身着睡衣,就从卧室里走了出来。丘吉尔急不可耐
的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丘吉尔激动的大声喊道:“十个战斗机中队!十个战斗机中队!”他还让雷诺总理立即派人,
去请达拉第先生一起来分享这个喜讯。接到消息的达拉第立
即便赶来了总理官邸,这位老先生已是老泪纵横,他大跨步
的走到丘吉尔面前,紧紧握着丘吉尔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坦克差不多 英国的马蒂达坦克比德国强多了 接下来就是
阿拉斯大战 英国人有他们表现的机会了
闪 要迟到了
这次丘吉尔的巴黎之行,后世曾有过很高的评价。当事
人伊斯梅勋爵,在他后来的回忆中,曾直言不讳的指出:“虽
然丘吉尔的反攻计划,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军事主张,但
丘吉尔的满腔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让那些惊慌失措的法国
盟友一度恢复了信心。这两个国家,从未像今天这样,团结
一致。”
想想,大半夜的,丘吉尔还亲自跑去法国总理府,把法
国总理和国防部长都给叫醒,仅仅是为了通知英国政府援助
了 10 个战斗机中队,这点微不足道的小事。虽然,10 个战
斗机中队,几百架飞机,对于整个战局的实际影响可以说是
微不足道的。但其表达的涵义,显而易见——“我们英国人
并没有放弃希望,也未曾放弃过对法国盟友的希望”。丘吉
尔正是以这种精神,感染了他所要激励的每一个人。
在 17 日凌晨 1 点的法国总理府,这三个老家伙,就这
样互相安慰,互相激励,相对催泪。一直到凌晨 2 点,丘吉
尔才回到了大使馆。他后来回忆说:那天晚上,尽管零星空
袭的炮声,不时使人辗转翻身,但我睡得很好。
17 日清晨,丘吉尔便乘飞机回到了伦敦。与此同时,法
军的反攻计划,也正式被提上日程。甘默林将军还需要花几
天的时间,去集结他的部队。也就是在这天上午,他还悲观
的对同僚说:我只能在今天、明天、和明天夜里,敢担保巴
黎的安全。
但到了下午,局势逐渐明朗起来,德军并未对巴黎方向
发起进攻,而是向法国北部重镇亚眠挺进——很明显,德国
人暂时对巴黎不感兴趣,他们的目标是插入法国北部,包围
比利时境内的盟军主力。这同时也给了甘默林将军,在法国
南部集结兵力的机会。
有人肯定很疑惑,为什么盟军迟迟不肯把比利时与法国
北部的部队撤出来。等着德军去包围呢?这些部队可都是盟
军的精锐啊,3 个集团军(法国 2 个,英国 1 个,还有数量
可观的比利时军队,总人数 75 万人)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同盟国高层将领们的回忆录中,
也鲜有提及。因为这次战役实在是太丢脸,太失败了,是同
盟国“不堪回首的往事”,自然没人愿意把自己的臭事天天
挂在嘴边。
但就当时盟军的处境来看,也不难分析出甘默林将军的
真实想法——他并不是不想让这支部队撤退,而是不敢撤退。
第 9 集团军的崩溃,不就是一纸撤退命令引发的“雪崩吗?”
而且,像撤退这种行动无疑是最痛苦的,他们必须要丢弃大
量的物资器材,以及军事设备。现代战争可不像古代,每人
发一把菜刀都能上战场。整整 3 个精锐集团军的战略物资啊,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可是,随着战略局势的不断恶化,以及德军对北部地区
的包围网越缩越紧,甘默林将军不得不痛心的在 5 月 17 日
下达了一个“做好突围准备的”的命令。现在是没有选择的
余地了,等到德军冲到了英吉利海峡,占领了海边的港口,
那一切都太晚了。
其实,现在已经太迟了,德军的先头部队离海峡只有不
到 200 公里的路程。而且,这个距离还在不断的缩小,盟军
能跳出这个包围圈的机会似乎也越来越渺茫。不过,时事总
是难于预料,“乐于助人”的希特勒帮了法国人的大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