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
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曾经说过:“战争中的胜利者,
肯定是犯错误最少的那一方。”
最开始,我不理解这句话,也不理解这句话所要表达的
涵义。我反而觉得,这个军事家是在装 B,是在故作清高,
净说些老百姓都听不懂的话,来忽悠群众。因为在我印象中,
胜利者总是高人一筹。就像诸葛亮,稳坐帐中灵机一动,就
能把敌人打得丢盔卸甲,狼狈逃命;或者就像拿破仑,只要
他在战场上,敌人永远也不可能战胜他。胜利者,是不会犯
错误的。
但是,当我了解军事,了解战争的性质之后,才逐渐发
现,这句话是对的——“战争史”,其实就是一场“犯错史”。
交战的双方,一直都在不停的犯错,不停的犯错,有的错误,
也许是可以挽回的,而有的错误,是不可挽回,甚至是致命
的。因为,在晦暗不明的战局中,交战的双方并不像我们这
样,可以借助大量的书籍以及资料,把局势看的那样清晰、
明朗。甚至有时候,他们连敌人是谁,会在什么时间出现,
也不知道。
比如阿拉斯战役,隆美尔就曾把他的敌人,估计成了 5
个英军师,在隆美尔的报告中,他惊呼到:“强大的 5 个盟
军师,正在向我们阵地发动猛烈的进攻。”
可笑吧,像隆美尔这般著名的将领,居然能把一支七拼
八凑,不足 2 万人的盟军士兵,估计成了 5 个师,接近 10
万人的荒唐数字。
可是,就当时晦暗不明的局势,以及瞬息万变的战斗过
程来看,这个数字却一点也不荒唐,甚至合情合理。接到隆
美尔报告的陆军总参谋部,更是惊慌失措 “对对对,盟军
是 5 个师,说不定还有预备队呢。”
我不由得想起了那句玩笑话,“如果能穿越,我一定会
成为那个年代最牛 B 的人物”。是呀,如果一个人具有未卜
先知的能力,傻子都能当将军。
所以,在战争中,一位具有清晰头脑,以及意志坚定的
指挥官,是显得多么难得可贵。隆美尔将军正是以他坚定的
意志力,以不足一师的兵力,抵挡住了他想象中的“5 个英
军师”的进攻。如果换做别人,一听谣言有“5 个英军师”,
脚底抹油,跑了,那么,战争局势又将是什么样了?就像法
国第 9 集团军,眼见德军渡河成功,便纷纷传言说“德军好
几千辆坦克,已经突破了我们的防线”。于是军心涣散,战
线瞬间崩溃,这不是自己吓自己吗?
与此同时,德军也在不停的犯错。5 月 14 日,古德里安
装甲部队刚刚强渡马斯河成功,谨慎的克莱斯特上将就下达
了“停止前进,掩护后续部队过河”的荒唐命令。如果不是
古德里安亲自打电话给克莱斯特,并凭借自己那三寸不烂之
舌,软磨硬泡,最终使得克莱斯特上将改变了注意,勉强做
出了“扩大桥头堡阵地,允许再进攻 24 小时”的决定,那
么,战争局势又将是什么样了?
而且,因为这个荒唐的命令,德军实际上已经延误了战
机,许多德军部队接到命令之后,就停止了攻势。等到 5 月
15 日,攻势再次发动的时候,一天的时间已经被浪费掉了。
可是,盟军呢,他们不但没能抓住德军停止进攻的这个机会,
加固自己的下一道防线,反而不断的用自己手中,那本来就
不宽裕的预备队,徒劳的发动一些规模很小的反击,这些小
小的反击,不但没能把德军赶过河去,反而搞的自己筋疲力
尽,丧失了作战能力。也就是说,德军的这个错误命令反而
弄巧成拙,让盟军提前消耗掉了自己的力量,等到德军发动
进攻的时候,筋疲力尽的盟军战线便一触即溃了。这是不是
就印证了那句话“战争中的胜利者,肯定是犯错误最少的那
一方。” 德军犯下的错误,被盟军更大的错误所抵消,反而导致了胜利的结果呢?
德军的错误,不仅如此,接下来,他们再一次犯错了。
5 月 17 日,希特勒和克莱斯特再次下令“停止进攻”。这个
命令逼得古德里安差点辞职。幸亏老奸巨猾的隆德斯泰特上
将从中作梗,想出了一个“侦查搜索”的新名词,偷偷的瞒
着希特勒,继续进攻,丝毫未给盟军喘息的机会。5 月 20 日,
“侦查搜索”的古德里安便拿下了亚眠,切断了北部盟军的
最后交通线。20 日夜,一支德军先头部队就已经冲到了海边,
并特有诗意的向古德里安报告说:“我们已经听到了海水的
涛声,闻到了咸咸的海风”。(这个指挥官一定是个诗人)
这个时候,德国人完全可以高呼“胜利万岁了”,他们
仅用了 10 天时间,就前进了 400 多公里,一口气从国境线
打到了英吉利海峡。法国北部的 75 万盟军将士,已经全部
落在了这个巨大的包围网中,这个“大网”已经合上了口子,
剩下的,就是瓮中捉鳖了。
现在,德国陆军总参谋部更是喜气洋洋,一片乐观。他
们仅用了 10 天功夫,就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尽了 4
年时间,而无法取得的成就。不过,在如此明朗的战局之下,
德国人又要开始犯错误了。而且,这个错误,似乎是不可弥
补的,甚至于那个犯错误的人,已经下定决心,来个“一错
到底”。
德国眼看就要取得最终胜利的时候,到底又做下了什么
不可弥补、悔恨终生的错误呢?
说穿了,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与往常一样——停止进
攻。(这个命令是在 5 月 24 日,由德国最高统帅部下达的)
这似乎是一件很闹心的事情,在整个法兰西战役,短短
的十来天功夫,整个德军高层,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停
止进攻,继续进攻,停止进攻,继续进攻”…….简直没完
没了,古德里安只能仰天长叹,“我怎么摊上这么一个主啊!”
而且,这次“停止进攻”的命令,来的相当蹊跷。上两
次,还可以理解为“元首担心盟军的反击”。而现在呢? 盟
军的反击早已在阿拉斯地区被隆美尔通揍了一顿,狼狈的败
了回去。北部盟军也因为交通线被切断,而失去了补给来源。
最终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
虽然,包围圈中的盟军,在 5 月 19 日——5 月 22 日曾
不断发起进攻,企图冲破德军的战线,杀出一条血路,与南
部的法国生力军会合。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配合,结果,
在某些部队尚未发动进攻之前,就被隆美尔右翼的第 5 装甲
师一一击败。特别是随着德军后续部队的陆续赶到,这个包
围网就越缩越紧,越缩越小了。 最终,盟军被压制在一个
叫做敦刻尔克港周边的滨海地区,德军从四方八面的围了上
来。整整 3 个集团军,70 万盟军士兵,在这个长 30 公里、
宽 20 公里的狭小三角地带中苦苦挣扎。这些几近绝望的盟
军将士,已经丧失了继续战斗的勇气,却又不甘心做德国人
的俘虏,他们的背后就是大海,无路可退,只能像没头苍蝇
一般,到处乱窜,游荡在敦刻尔克市区内的大街小巷之间。
在敦刻尔克会战的过程中,英国人还干了一件非常“伤
天害理”的事情——擅自撤退,他们撇下那些尚在苦苦支撑
的法国盟友,以及比利时盟军,单独从一些战线上撤了下来。
最开始,法国人对英军的做法嗤之以鼻,“呵,背后就是大
海,再怎么逃命也是死路一条”。
但是,憨厚的法国人万万没有料到的,英国政府早已准
备好了逃出升天的船只,准备从海上,撤回英国本土。
英国的这个撤退行动,被命名为“发电机”计划。他们
偷偷地背着法国盟友,在英国各大港口,集结了英国东部海
岸全部可用的船只,一旦陆路突围无望,就可以随时从海上
溜号。就像中国的那句俗话,“贫道不死、死道友。”
可是,英国人仍然迟疑不决,他们依旧抱有从陆路突围
的幻想。这简直莫名其妙,他们单挑德国装甲师都打不过,
现在呢,德国的步兵师已经纷纷投入战斗,面对越来越强大
的敌人,还盼想着突围成功,这不是笑话吗。
但是,德国人给英国创造了条件。5 月 24 日,德国最高
统帅部下达了那个“一错到底”的命令——停止进攻,A 集
团军群各部队必须停在一条被称之为“阿河”的运河线上,并禁止渡过这一条河流。
就像我开始说的那样,这个命令来的相当蹊跷。德国最
高统帅部连为什么“停止进攻”的理由都没有宣布。古德里
安后来曾幽怨的发牢骚说:“由于没有理由,我们连辩论都
不可能”。也就是说,你最高统帅部都不解释一下,我连反
驳的机会都没有。 而且,最要命的是,这个命令最后的署
名是——阿道夫·希特勒。
天不怕,地不怕的古德里安,唯独对希特勒敬畏有加。
他不但乖乖的把部队停了下来,还专程跑到前线,视察自己
的部队,是否执行了命令没有。当他看到一个党卫军师,仍
在拼命进攻的时候,他发了火,怒斥该师师长为什么不服从
命令。
古德里安态度的转变,让我相当诧异。我们应该还记得,
在一个星期以前,克莱斯特上将,曾为了古德里安不服从命
令一事,在飞机场的“骂街”事件。可现在呢?古德里安好
像突然从一个“问题男孩”变成了“三好学生”。
难道他就如此惧怕希特勒吗?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19 12:21
自己顶 ~多谢大家的关心支持 我会加快速度的
我认为 法兰西战役是二战中最为关键的战役之一 所
以着墨多了点 我统计了一下 法兰西之战第一阶段还未结
也许就像丘吉尔说的那样 法国政府国内的不团结,特
别是一战的巨大伤亡让法国人拼命的召集殖民地军队 梦想
着别人替自己卖命 而且法国人对装甲部队的使用理念比德
国人差太多 大量的坦克被分散开来 结果要反攻的时候 才
发现 手中的力量根本对敌人构不成威胁
古德里安在他的回忆录中,曾一再提到了最高统帅部的
两位头脑人物——凯特尔和约德尔将军。他惋惜的说,这两
位将军,实乃两位道德高尚的人。可惜的是,却受到了希特
勒魔力的“催眠”。盲目的屈服于那位大独裁者的淫威之下,
时间愈长,就愈不能自拔。
可惜的是,古德里安自己,实乃也受到了希特勒不同程
度的“催眠”,只不过,是他自己并未察觉罢了。
古德里安,这个几乎敢于违抗一切命令的军人,在这一
次,被彻底的招安了,屈服了——屈服于那个所谓的“元首
命令”之下。19 装甲军奉命停在了敦刻尔克城外 15 公里远
的“阿河”河畔边上,对岸没有炮火打来,他们还看清了敦
刻尔克的塔楼——宁静的塔楼。战线的两端,是令人不安的
平静。
各师的师长,更是摸不着头脑。他们很清楚,盟军许多
部队仍在撤退之中,并未完全抵达敦刻尔克港。也就是说,
他们费不了多少手脚,便可乘着盟军立足未稳,将敦刻尔克
拿下。为何竟不让他们将盟军逃往英国的最后一个港口攻
下?并且,连尝试一下的机会都没有。
5 月 25 日,小道消息传来了希特勒停止进攻的理由——
要让装甲部队休整一番,以便进攻更加协调。这简直是让人
哭笑不得的理由,A 集团军群又不是来敦刻尔克搞阅兵的,
协调个屁啊。
这一次,希特勒也学聪明了,他生怕不听话的陆军,又
想出一个譬如“侦查搜索”的新名词。于是,希特勒派出了
自己的心腹——凯尔特将军,乘飞机赶往勃劳希契元帅的指
挥部,美其名曰,“代理元首来视察”,实际上,凯尔特将军
抵达伊始,就像门神般的立在陆军总司令的指挥室里,密切
监视勃劳希契元帅的一举一动。
被逼无奈之下,勃劳希契元帅只得偷偷的下令,以陆军
总司令的名义偷偷的下令,“继续进攻,拿下敦刻尔克港。”
这个性格有些软弱的总司令,似乎是铁了心,要与希特勒那
发神经的命令抗争到底。
可是,A 集团军群总司令隆德施泰特上将,私自把这条
命令扣押了下来。请大家注意这条关键的线索,因为,隆德
施泰特上将这个小小的举动,将对德军今后的行动起到了不
可估量的影响。而他为什么要扣押总司令的命令,后面我再
详细分析,反正无论如何,这个命令没有被执行下去,德国
装甲部队仍旧像瘫痪似的,停在那条被后来称之为“坟墓线”
的地方。
不过,盟军并未抓住这个良好的时机。实际上,丘吉尔
的“发电机”行动仍在准备之中。这很符合英国人的性格—
—他们连撤退都是不慌不忙的,简直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
典型教材。 幸亏德国人发了神经,不然,一个都跑不掉。
奉命撤退到敦刻尔克的盟军将士也是一脸迷茫。按理说,
到了这步田地,只能立即动用海军,从这个港口撤往英国本
土。可是呢,海面上空空如也,连一片木板都没有。
丘吉尔后来的解释是,我们还没有准备好。
实际上,5 月 20 日“发电机”行动就已经被提上日程,
英国东部各港口的船只已经开始集结,虽然数量不多(83 艘),
但是,这个数字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在增加。英国
人似乎非得等到预想中的全部船只到齐之后,才肯展开救援
行动。
于是,战场上就出现了令人惊奇的一幕——德国人放弃
了进攻,英国人也不知所措的呆在海边,不知如何是好。在
5 月 24——26 日,整整两天的时间里,双方就这样茫然的傻
呆着。
这个僵局,将由我们熟悉的喜剧演员,戈林元帅打破。
在那天早上,陆军停止进攻的命令就飘到了戈林元帅的
耳朵里,戈林将大手往桌上一击,“这是空军的特殊任务!”
他高喊道。“我必须立刻给元首说说。给我挂电话!”片刻后,
他便向元首无条件地保证,光凭空军的力量,便能将受困的
敌残余部队消灭。他还添油加醋的说到,他那遮天蔽日的空
军,会把敌人的任何救援行动击的粉碎,前提条件是,陆军
的坦克和步兵必须后撤,以免被自己的炸弹炸中。
看来,戈林元帅挺有“爱心”,他的空军扔的将是原子
弹。(能把相距 15 公里远的友军炸中,不是原子弹是什么)
戈林的建议,却让希特勒相当热心。对于这个独裁者说
来,陆军的迅速行动,几乎变成了不祥的事情,因为他缺乏
军事训练,毫不了解这一行动究竟有多少危险性。他常常有
一种忧虑的情绪,他害怕盟军会出其不意的从南方发动一个
“大反击”,就像阿拉斯战役一样。
戈林很了解他的元首。这个不学无术的空军元帅,就利
用了希特勒的这种忧虑情绪,他建议单独用他的空军,来收
拾这一个大包围战的残局。他提出这个建议,有一个理由,
这个理由说明了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戈林的特性。在陆军
一帆风顺的作战以后,世界媒体的目光都对准了“战无不胜”
的德国陆军。在德国陆军后面,疯狂的跟着上百家世界各大
媒体。那个激动,丝毫不亚于前几年美军入侵伊拉克的战争
中,屁股后面的那群狂热战地记者。而戈林的空军呢,一点
荣誉都没获得,沦落成陆军的陪练。所以,他要抓住这个机
会,为自己的空军,在整个世界面前,获得成功的荣誉。
戈林对希特勒强调说:“如果快要到手的伟大胜利,完
全被陆军将领得去的话,那么,元首在国内的威望就会遭到
无法弥补的损失。”只有一个方法可以防止这一情况,他提
高嗓门,“那就是由空军,而不是由陆军来完成决战。” 挂
下电话之后,戈林还不忘记对身边的参谋人员继续吹嘘到:
“陆军历来想当君子。他们把英国人包围起来,又想尽量少
伤害他们。”
请大家尤其注意这句关键的话,这句话,也被一位叫做
凯塞林的空军将领,听的一清二楚。在 1946 年 1 月纽伦堡
监狱中,这位将军曾复述过这句话。戈林口中的“陆军君子”,
到底是谁,这个问题,我以后再来剥丝抽茧。
反正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完全同意了戈林的请求,批准
由空军来消灭残敌。接到这个命令后,约德尔讽刺说,“戈
林又在那里夸海口了!”然后,他便与戈林的参谋长通话,
为此事作出必要的安排。
为了此次“伟大”空战的成功,戈林准备了接近 3000
架各式战机,开始持续不断的对敦刻尔克港发动空袭。不过,
戈林吹嘘的所谓“遮天蔽日的空军”,取得的战果实在有限。
因为,空军丢下的炸弹往往会进沙内很深的地方才会爆炸,
而炸弹的杀伤力,是取决于爆炸时所产生的破片多少。可是,
这些破片被沙层格挡,根本炸不开,完全发挥不了杀伤力,
除了在沙滩上到处打洞之外,简直毫无战果可言。发展到后
来,海滩上的盟军士兵也学会了一招——每当德国空军来袭
之时,他们就平躺在沙滩上。这样,德军投下的炸弹除非在
身边爆炸,不然,根本无法击伤哪怕一名士兵。与此同时,
英国本土空军也全体出动,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
而且,由于敦刻尔克靠近英国本土,英国战机能够以最
快的速度,赶到港口上空,并能够长时间的盘旋在空中,为
陆军提供掩护。德国空军却做不到这一点,短腿的“斯图卡”
更是做不到这一点,“斯图卡”的最大航程拼了老命也只能
提升到 1000 公里,而德国边境到达敦刻尔克港的距离就有
400 多公里。德国空军基地也不是全部修在边境上,算上返
航的汽油,德国本土机场起飞的“斯图卡”,能在敦刻尔克
上空盘旋十分钟,就算很不错了。出现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
——德国轰炸机刚投完炸弹,在返航的途中,英国空军就来
了,而斯图卡呢,由于急着返航,早就飞不见了踪影,跑的
慢的容克老姑妈就变成了蹂躏的对象。
我们再来看看丘吉尔老先生对于空战的描述,原文如下:
英国和德国的空军质量在这里直接受到了考验。英国的
战斗机队尽最大的努力在战场上空不断巡逻,与敌人殊死战
斗。它们一次又一次地冲入德国战斗机队和轰炸机队,予敌
机以重创,把它们打得七零八散,逐出上空。天天都是这样
战斗,一直到皇家空军获得光荣的胜利为止。无论在哪里遇
着德国飞机(有时德机一来就是四五十架),便立刻向它们
展开攻击,往往我们的一个中队或者不足一个中队的飞机,
便打下几十架敌机,敌机的损失不久就达到几百架之多。我
们最后的神圣后备军——首都空军部队也全体出动,投入战
斗。战斗机的飞行员有时一天出击四次,战果很显著。
有趣的是,在海滩上的盟军部队很少见到空战场面。因
为,战斗时常是在几里以外或云层上空进行的。他们一点也
不知道空军使德国人遭受到了重创。他们所感觉到的,只是
敌机不停地向海滩投下的炸弹。在陆军中,甚至对空军有一
种强烈的愤怒情绪,有些军队在泰晤士河港口登岸时,由于
不了解情况,还侮辱了穿着空军制服的人。
德国空军那不成正比的战果,丝毫并未曾影响到戈林元
帅那热烈高涨的情绪——他扭动着高达 189 斤的肥胖身躯,
乐颠颠的跑到希特勒的指挥部吹嘘说:“空军已摧毁了敦刻
尔克港,只有鱼儿才能游抵彼岸”。接着,他还不忘调侃英国
人一番,他继续说到:“我希望英国兵个个都是游泳能手。”
戈胖子对德国空军产生了多少影响?若全是消极的,似
乎说不过去,哪位大大说说?
胖子对空军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毕竟他是空
战英雄 对航天事业挺热心的。。 但是到了后期的表现就不
敢恭维 变得好大喜功 连希特勒都忍不住当着他的面 批评
他 戈林 你太懒了 这话还是当着一大群陆军 军官说的 戈
林一听此话 觉得很没面子 当场就哭出声来 这是多么虚荣
的虚荣心啊
不仅是戈林在吹牛,丘吉尔的牛皮也吹开了。他宣称,
英国皇家空军每天都能揍下 100 多架德国战机,而双方的损
失比是 1:4,甚至 1:5。也就是说,一架英国飞机平均能
打下 4——5 架德国战机。可我总觉得丘吉尔的牛皮吹得太
大,德国空军又不是纸糊的,每天打 100 架?估计要不了几
天功夫,戈林只有抱着老婆哭鼻子的份了。
可是,德国空军的实际损失也着实不轻。在“大空战”
的前两天,他们就损失了 110 架各式战机。(由于资料的互
相冲突,这个数字是我推算出来的,不敢确定) 德国人还
惊奇的发现,他们一直都引以为傲的“斯图卡”,根本就不
是英国空军的一款新型“喷火式”战机的对手。并且,这款
新型战机的飞行速度之快,几乎是“斯图卡”的两倍。(喷
火式最高飞行速度为 657 千米/小时;斯图卡则为 383 千米/小时)
这些小小的“喷火式”时常采取的战术是——在密集的
德国机群中来回穿梭,专门捏着飞得慢的德国轰炸机一阵猛
锤,而“斯图卡”呢,只能老牛拉破车似的,跟在英国战机
后面徒劳的追逐。并且,这样的追逐战斗持续不了几分钟,
“斯图卡”就会因为油料告竭,而被迫返航。
更倒霉的是在返航途中——英国战机会在很快的时间
之内,集成战斗编队,对德国轰炸机群发动第二轮攻势。由
于油料的关系,“斯图卡”无法回航与英国战机做更多的纠
缠。德国空军将士的那个郁闷啊,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所要护航的轰炸机,拖着一股
浓浓黑烟,直直地向下方载去。
空军的巨大损失,让戈林元帅坐不住了。他本想吹吹牛,
风光风光,结果却捞回这样一个结局。可是,他又是一个爱
惜面子的人。他总不可能跑去对希特勒说,老大我不行了,
我先闪了吧。 于是,这位“天才喜剧演员”那高达 138 的
智商(爱因斯坦智商 146),被充分发挥起来。他灵机一动,
立即就宣布说:“由于大部分德国本土机场,以及敦刻尔克
港,遭受到了罕见的大雾天气,德国空军被迫停飞 3 天。” 这
简直是在胡说八道,谁见过一天都不散的大雾? 再说了,
伦敦——著名的雾都,那里的英国皇家空军都在坚持作战,
你戈林还好意思说雾大?
不过,希特勒依旧盲目地相信他的空军元帅。他对空军
停飞一事,并未发表任何意见。可是,戈林的笑柄很快就在
陆军之中传为“美谈”。戈林也觉得自讨没趣,便找个理由,
回家休息去了。在大多数陆军军官看来,前几天还在希特勒
指挥部里趾高气扬的戈林元帅,就神奇般的消失的无影无踪
了。
空军既然都溜了,陆军的问题又接踵而来。
实际上,自从希特勒发布那个命令开始,陆军总司令勃
劳希契元帅就怨气冲天。他始终没搞明白,元首为什么会在
如此关键的时刻,突然下令停止进攻呢?
而且,“让部队休整再战”的理由是如此的靠不住脚。
再说了,他乃堂堂陆军总司令,他的陆军是否应该休息,也
轮不上你个小下士来操心吧?据哈尔德事后回忆,5 月 25日,
“勃劳希契和元首之间,在包围战的下一步行动的实施方案
上,就发生了令人痛心的争吵”。哈尔德早已对这种争吵习
以为常,他一边听,还一边偷偷的写日记,并为每小时所发
生的情况,做出简短的记录与评述。
希特勒继而又抛出了一个新的论调;一个足以让在场所
有人都吐血的论调。希特勒宣称,他下令停止进攻的原因之
一是“他特别想让一个党卫军精锐旅,参加在敦刻尔克的这
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他要向世界表明,他拥有一支精良
的、靠纳粹思想武装起来的、可以跟英国这样优秀的种族决
一雌雄的军队。”(这个党卫军旅叫做阿道夫·希特勒元
首警卫队。在希特勒看来,以他名字命名的军队,如果在战
场上获得荣耀,毫无疑问,对他的虚荣心,是一种彻底的满足。因此,他愿意等下去。)
5 月 25 日夜(也就是希特勒与他的陆军总司令争吵不休
的当天晚上) 在法国南部,继阿拉斯反击战之后,盟军又
集结了一只七拼八凑的部队,发动了一次救援行动。他们沿
着松姆河北上,与外围的德军展开激战。而包围圈中的盟军,
也以两个英国师作为矛头,从敦刻尔克向南进攻。
看来,盟军指挥官们依旧还抱有从陆路突围的幻想,他
们期望通过内外的夹击,打开一条突围通道。
可是,他们的装甲部队实在太少了。特别是包围圈里的
英军,虽然他们还剩下大量的坦克,但他们没有汽油。在反
攻之时,他们只能用步兵发起冲锋——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
那样,在吹着口哨的指挥官带领下,端着步枪的英国士兵,
盲目的撞向德军阵地——迎接他们的是坦克和大炮。在反攻
不到一小时之后,英国人就放弃了这次毫无意义的突围。在
这样恶劣的局势之下,若不是德军停止进攻,他们连防守都
成问题,更不说进攻了。可是,法国人却丝毫不考虑这一点,
他们固执的要求英国人继续进攻,以便配合他们在外围展开
的攻势。
就在双方为这个很无聊的问题,争的面红耳赤的时候。
新的危机又出现了——比利时军队的防线崩溃了(真是祸不
单行)
准确的说,比利时军队的总崩溃是在 25 日夜。最初,
比利时防线是由英军共同防守的。前文曾提到,英国人忙着
从海上撤退,在 22 日,便丢下了比利时盟军,全部退到了
敦刻尔克。所以,防线全部都交给比利时军队驻守。在 25
日那天晚上,德国第 6 集团军抽了一下风,他们在没接到进
攻命令的情况下,就朝着比利时军队的战线猛冲而来。他们
的指挥官——冯·莱希瑙将军实际上是想夺取一个叫
做维茨沙特的小镇,拉直自己的战线,为以后的进攻创造条
件。可是,比军哪里知道德军的意图呢?他们还以为是德军
的总攻开始了。霎时间,比利时军队斗志全无,他们纷纷丢
下武器,潮水般的朝着海边涌去。
当那些惊慌失措的比利时军队,大批大批的出现在海边
的时候,倒也惹得站在海边等船的英国兵大为惊讶,他们好
奇的问到:“你们怎么也来了?”
比利时人冷冷的回答说:“不是我来了,是德国人来了”。
比军的“不抵抗政策”,让贫道不死、死道友的英国人
彻底抓瞎了。因为,如果德军乘着比军防线的崩溃,乘虚而
入的话,别说道友了,就是贫道也跟着一起完蛋。虽然英国
人一向不厚道,但是,在对待自己的生死抉择面前,那是绝
不含糊的。丘吉尔决定,死守敦刻尔克,比利时人跑了没关
系,英国军队填上去就是了。
可是,一根筋的法国人仍旧叫嚷着让英军突围。法国人
的意思很明确,老子拼了命帮组你们突围,结果呢,你们反
倒不热心,进攻了一个小时就停了下来。
丘吉尔也顾不得搭理法国人的白痴要求了,他权衡了一
下,突围,不一定就能获得成功,但如果不去堵塞这个缺口
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既然如此,突围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当即,丘吉尔就命令 2 个英国师和一个英国军,放弃原
先与法国商定好的突围计划,转身跑去堵塞比军战线的缺口。
这个缺口到底有多长呢?有的说法是 60 公里长,有的
说法是 40 公里长,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
个缺口确实很长、很宽。(这不是废话吗)
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局势是多么的危险。这等于只有
巴掌大的敦刻尔克港外围,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战线无人防
守。比利时人一点也不觉得愧疚,我们是跑了,怎么着,还
不是跟你们英国人学的。
可是,丘吉尔依旧不肯认输,就像我说的那样,在对待
自己生死抉择面前,英国人是绝不含糊的。于是乎,两个不
满员的英国步兵师和一个被打残的英国步兵军,立即从敦刻
尔克战线的另一端抽调出来,风驰电掣的赶到这个敞开的缺
口(步行军) 去拯救这个危局。
其中,转移速度最快的,是一位叫做蒙哥马利的小师长,
他在接到命令之后,就火速赶往预定阵地,准备好与德国佬
死磕。在多数人看来,这些七拼八凑,少的可怜的部队冲上
去也是死路一条。但垂死挣扎的丘吉尔决意孤注一掷,全部
都豁出去了!
拼了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此时,德国第 6 集团军的运气也好的出奇,他们的擅自
进攻不但没有挨骂,反而搭上了顺风车——也就是在 5 月 26
日,希特勒最终收回了那个错误之极的命令,同意继续进攻。
但有一个附带条件——不允许以敦刻尔克为主要攻击目标,
并且,朝哪个方向进攻,也没有明确的指示,希特勒的意思
似乎是,任凭前线指挥官们自由发挥,只要不打敦刻尔克港
就是了。
更可笑的是,希特勒极不情愿的、在勃劳希契元帅不断
催促之下,才勉强的答应了这次进攻。因为,前线的军官向
勃劳希契元帅报告说,“英吉利海峡内,英国船只来往频繁,
敌人似乎打算从海上撤退了。”并且,希特勒所苦苦期盼的
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元首警卫队”也抵达了前
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希特勒就丧失了一切拖延下去的理
由,只能勉强同意勃劳希契元帅的进攻计划。
可以想象,一旦接到可以继续进攻的命令,德国陆军的
激动劲儿那就甭提了,他们把希特勒的指示远远的抛在脑后,
倾巢出动,拼命的向敦刻尔克港死命的压缩。我们耀眼的明
星——古德里安先生,更是一马当先,只用了半天的时间,
就率领他的部队一口气冲到了一个叫做加莱的古城墙下面
(熟悉诺曼底登陆的朋友应该对这个港口城市不陌生吧)
大量的盟军士兵就盘踞在这个港口内,准备与德军拼死一战。
虽然,加莱距离盟军的核心防线较远,不利于防守。盟
军也曾计划放弃这座城市,但丘吉尔却清晰的认识到了这座
城市的重要性。他决定把这座城市当成一个堡垒,因为,这
座城市的地理位置虽然看上去像是一座孤城,但却是一条通
往敦刻尔克的要道。如果加莱失守,敦刻尔克港将会受到直
接威胁。所以,丘吉尔命令“必须死守加莱,不准守军从海
路或者陆路撤退。”也就是说,牺牲掉这些部队,为敦刻尔
克的总撤退赢取时间。
英国陆军大臣和帝国参谋总长,在接到如此疯狂的命令
之后,简直震惊的说不出话来。但他们也清晰的认识到,这
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却是避免覆没或投降的唯一希望,他们
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这一令人痛心的决定,几乎是闭着眼睛
在这项决议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丘吉尔后来激动的写道:
为了争取两天或三天的时间,竟要牺牲这些经过训练的优良
部 队 , 实 在 令 人 痛 心 ; 这 样 优 秀 的 部 队 我 们 是 很 少
的... ... ...
为了稳定军心,丘吉尔信誓旦旦向这里的守军保证说,
等到敦刻尔克的部队安全撤离之后,就会立即派遣船只,接
送你们回国。而事实上呢,丘吉尔在发给尼科尔森准将(加
莱城最高指挥官)的秘密电报中,他是这样说的:
“你们继续坚持战斗的每一个小时,都对英国远征军有
莫大的帮助。因此,政府决定,你们必须战斗下去,直至最
后一人。对你们坚守阵地的辉煌战绩,表示最大的赞扬。原
计划撤退之用的舰只将全部返航,前往敦刻尔克。”
“帝国瞩目加莱的保卫战,英王陛下政府深信,你和你
的英勇将士将完成一项无愧英国名声的功绩。”
在丘吉尔眼中,在他的祖国陷入绝境的时刻,以牺牲掉
几万士兵的性命代价,来拯救几十万士兵的生命,甚至一个
国家的命运,是值得的。并且,他将来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7-29 05:36
人在成都 没多少时间上网 朋友是一个游戏狂,在玩台
服的魔兽世界 疯狂的冲级,只有晚上有点时间,只更新一
章 请大家见谅 休息去了,不知不觉都快 6 点了
毫无疑问,丘吉尔首相是准备好与德国人玩命了。按理
说,留下来当替死鬼的部队,自然是越少越好。试问,谁愿
意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子弟兵白白送命呢?
可是,丘吉尔却不这样认为,他担心加莱的部队太过于
薄弱,无法抵挡德军的攻势。他甚至决定,只要加莱——敦
刻尔克交通线还未被完全切断,就得不停地把部队源源不断
的运进去。对丘吉尔来说,加莱城是一座堡垒,大堡垒。
经过丘吉尔的不懈努力,5 月 26 日,古德里安兵临城下
的时候,盟军就已经在加莱城内集结了一支 2 万多人的部队。
其中,英国士兵 3000 余人,剩下的,是仍然被蒙在鼓里的
法、比联军。很明显,英国人打算把这些盟友拖来当垫背的。
另外,他们还有接近 50 辆坦克,和近百门大炮。英国海军
部还计划:一旦加莱城的陆路被切断,英国海军就可以通过
鱼雷艇来运送物质——反正制海权在自己手上。
丘吉尔思想很明确,你们的食物装备、武器弹药,统统
管够,只要能守住 2——3 天,就算功德圆满。
盟军大规模的调兵行动,自然逃不过德国人的眼睛。对
于古德里安将军来说,攻坚战太没品,太残忍,最终的结果
只会是两败俱伤。而且,盟军现在已经丧失了一切胜利的希
望,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死磕,何苦呢。
于是,“本着人道主义思想观”的古德里安在攻城之前,
给尼科尔森准将写了封信,要求谈判。请注意这个词——谈
判。
可是,当尼科尔森准将拿到这封信的时候,他的鼻子差
点没气歪了。因为在这封中,通篇都未曾见有“谈判”字样,
它的主题只有 6 个字——要求英军投降。
这叫谈判吗?分明就是劝降嘛。德国人太不厚道了,敢
这样忽悠老子。
气急败坏的尼科尔森给出的回信很简短,观点很明确—
—不,英国陆军的责任是要打得和德国陆军一样好!(事实
证明,这是一句相当无厘头的话)
谈不拢,那就开打吧。
加莱战役具体过程如下:
5 月 26 日正午,德军开始攻城,历经 3 小时,战斗结束。
19 装甲军下辖第 10 装甲师攻占加莱,英军投降。
没了,结束了。具体的战斗过程就是这么简单。口口声
声要与德军表现同样优秀的英军,抵抗了这么点儿时间,就
投降了。着实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而德国人呢,仅仅付出了
伤亡不到 100 人的微小代价,就抓获了 2 万多名俘虏,真是
赚大发了。
我们来看看受了委屈的英国人为自己的辩护,因为,他
们的理由是很充分的——手上没兵。
诶,不是有 2 万士兵吗?怎么能说手上没兵呢?
这就得从丘吉尔的那封秘密电报说起了。这封电报的内
容,上文已经提到。我对这封电报的评价是——厚黑学的突
出教材。
可是,偏偏如此隐讳的电报,不知什么原因,居然被盟
军士兵们所知晓。这下,问题可就闹大了。试问,精明的法
国人能答应这样的条件吗?
法国兵虽然打战的功夫一塌糊涂,但闹事的功夫,那却
是世界一流的,颇有些兵匪的味道。他们抗议说,凭什么让
我们留下来当挡箭牌,为别人送命。而且,你们英国人也太
不厚道了,居然欺骗盟友。于是,愤怒的法国官兵私底下一
合计,还是投降吧,跟着英国人混没前途,被卖了还帮着数
钱。比利时士兵自然不是省油的灯,也跟着起哄,他们强烈
要求给个说法,不然就跟着法国人一块儿去投降。(用这种
条件威胁自己的盟友,真可谓中外战史第一列啊)
尼科尔森准将对这些兵匪的答复,是相当干脆的——缴
下他们的武器,全部都绑起来!
出人意料的是,法国人不但不反抗,反而相当的高兴。
他们还强烈要求,最好把自己关起来,以免闹事。英国人想
了一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们就把这些士兵锁进监狱,
以及地下室里,来个眼不见为净。法国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不
妥,心安理得的在地下室里等待战斗的结束。
他们是有理由心安理得的。因为,他们的小命至少是可以保住了。
法国兵这样一闹,剩下的 3000 来名英国士兵,连给德
军塞牙缝都不够。接下来的战斗自然毫无悬念。
我想,面对如此惨痛的事实,丘吉尔首相应该是很伤心
吧。他苦心期盼防守 2-3 天的“加莱堡垒”,居然以如此戏
剧性的方式,轻而易举的被德国人所占领。
现在,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英国人,总算是被彻底打醒了
(可喜可贺) 完了,一切都完了,再不跑路,陪葬的就不
仅仅是 2 万名士兵的问题了,而是 2 万的 20 倍。
5 月 26 日,下午 6 时 57 分(相当精准),也就是加莱失
守 3 个小时之后,磨磨蹭蹭的英国海军部终于雄起了、爆发
了。他们大手一挥,兄弟们,跟我撤啊!
就这样,著名的"发电机"行动开始了。英国
东部海岸数个港口的 500 艘大型船只,在同一时刻,扬帆起
航,朝着海峡对岸不远的敦刻尔克港驶去。
很不幸的是,其中的 243 艘,领取的是单程票。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09-08-01 23:58
连载 105
当发电机计划开始“发电”的时候,敦刻尔克的局势实
际上已经绝望。面容憔悴的丘吉尔,曾在 5 月 27 日找到他的
海军大臣,忧心忡忡的问道:“我们能从那个地方(指敦刻
尔克)运回多少士兵。
海军司令回答说:“我们最多只有两天时间,救出大约 4
万 5 千人;而且,这还是乐观的数字,保守数字应该是 3
万......”
听到这番话的丘吉尔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的盯着他的海
军司令——如果说之前的他,还抱有一丝乐观情绪的话,如
今,当他得知如此残忍的数字之后,无疑是失望了。可是,
他又不得不承认摆在眼前的残酷事实——当加莱失陷之后,
只有敦刻尔克港和连接比利时边境的开阔海滩还在自己手
里,这么狭窄的区域,按照德军的前进速度,是无论如何,
也坚持不了两天以上的。
除非,除非奇迹出现。
5 月 28 日一大清早,丘吉尔便前往下议院发表演说。在
此之前,他已经 1 个星期没去下议院了。现在突然召集议员,
莫非有啥急事?
当他开口说话之后,答案出来了——他所说的不仅是急
事,而且,还是一个沉重的坏消息。“下院”,丘吉尔低沉的
说道(原文),“我只补充这么一点,在这次战争中,无论发
生什么事情,都不能使我们放弃我们要誓死保卫世界正义事
业的职责,也不能摧毁我们勇往直前的信心,正如在我们历
史上的许多关键时刻一样,我们有力量冲破重重困难,直到
最后打败我们的敌人。”
说到这里,丘吉尔顿了顿。突然,他举起右手,做拳头
状,神情肃穆的大声继续到:“无论在敦刻尔克发生了什么
事情,我们也要继续战斗下去。”(省略了丘吉尔对敦刻尔克
局势的阐述,只引用了最主要的地方)
丘吉尔是铁了心与德国死磕到底了。他这篇演说的主旨
很明确,他无疑是以一种最为高调的手段,来试探英国政府,
以及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因为,现在英国的国内,都在急
切的关注着深陷在敦刻尔克港的英国远征军的最终命运。在
这个关键时刻,丘吉尔突然跳出来告诉他们说:你们不用再
观望了,英国远征军完蛋了,毫无保留的、彻彻底底的完蛋
了。因此呢,你们是打算与德国求和、赶我下台?还是陪我
继续坚持打下去?
很高明,这个手法太高明了,精明的丘吉尔抓住了一个
民族的尊严,来作为自己隐藏的后盾。而且,他的演说内容
是如此具有爆炸性,现在敦刻尔克战役不是还没有结束吗?
就说出“无论发生什么事”的悲观论调。所以,当丘吉尔的
演说完毕之后,整个下议院鸦雀无声,议员们都以非常诧异
的眼光看着他,而丘吉尔却用一种非常坚定的眼神环视四周。
接下来的一幕,就该轮到丘吉尔惊喜了。他后来回忆说:
这时阁员的表现使我感到惊奇,因为,就这次聚会的人物来
说,都是有经验的政治家和议员,对战争的看法,不论正确
与否,观点都很不相同。而他们却不约而同的一下从座位上
跳起来,跑到我的椅子旁边,一面兴奋的高声喊叫,一面拍
我的背;尽管,这里面许多人我不认识.......
是的,议员们都沸腾了,他们被丘吉尔那斗士般的精神
所感染——大英帝国必须坚持下去,直至最后胜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