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6-09 12:31可能有人会讲,领导不给机会,即使你做到顶天立地,视野和能力贯通各个层次,又能如何。实际上,如果你认真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要求稍微高一些,人才就很不好找,当今社会到处都不缺人,但到处都缺真正的人才。各个领域的竞争无处不在,只要你真的能够做到“顶天立地”,就没有必要再为现有平台的领导不给机会而感觉苦恼,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外面还有很多机会是为你准备的。即使再小的领域,都会有几家在竞争,也不是纯粹没有周旋余地。

我曾经和朋友调侃,一个人的事业就应该像刘邦、钱谬和朱元璋那样,白手起家,打过工,创过业,落魄过,失败过,成功过,也曲折过,最后还是一步一步将事业做到顶峰,令人仰止,大事做得来,小事也做得来,视野、阅历和能力贯通各个层次。而要真的做到这种程度,没有“顶天立地”的发展意识是不可想象的。正在职场当中摸爬滚打的朋友们,大丈夫应当如此!

——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6-10 10:20

(037)

——职业规划与动态管理铁律之三十七:职业生涯规划,最好是在准确把握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量身订制,切不可盲目跟风,追赶时髦。要不轻则浪费时间、遭受重创,重则一蹶不振、前途尽毁。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是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眼下看似前景辉煌之路。

好的职业规划,是适合自身特点的规划。尽管这个道理近乎常识,但绝大多数人才的埋没,都与此有关。在现实当中,太多的人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最终酿成了无边的遗憾。譬如,当年法学、外语、计算机、人力资源等专业热门之时,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适合不适合,千军万马都往此处挤,能够顺利读上此类专业的兴高采烈,很有成就的,似乎自己就是人中龙凤,从此人生与众不同,没有挤上的,很多人垂头丧气,似乎低人一等,再四处想办法看如何补救。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9-10 10:35这是上世纪 90 年代的真实情况,时隔十多年之后,原来顺利上船的一些人,再去回首往事,感觉往往就大相径庭了。

有的人从各方面来说,比较适合这些专业,就业也基本做到了专业对口,这类人当然认为专业改变了命运,自己当年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有的人还一有机会,就以一副“救世主”的姿态,向别人布道,不遗余力传播着自己的成功经验。殊不知,人人都是经验主义者,每个人的经验都有其适用范围。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10-02 17:01有的人实际上不太喜欢这些专业,只是感觉热门,职业前景好,才选择这类专业,上学期间,学业本身就成了痛苦的煎熬,好不容易混的一个文凭,可能也找到了份相关工作,但始终难以进入状态,后来的发展状况可想而知。这个过程中,在相当多的个案下,父母扮演着“乱点鸳鸯谱”的角色。

我就认识一个哥们,当年为了专业热门而选择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但未能真正进入状态,毕业后辗转在一些公司做网管,待遇一直不是很高,多年下来,职业发展依旧茫然无措,再朝其他方向努力吧,又缺乏基础。他有一次跟我讲,当年专业没有选对,成了自己最大的遗憾。其实,类似他这样的例子在社会上还比较普遍,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一类现象。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10-06 11:35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10-09 11:01还有很多人,资质不算好不算坏,自己也非常喜欢,成功上了某些热门专业,没有想到的是,就业之后此类行当没有预期的那么好,发展起来不是太顺利,或多或少有些后悔。

我的很多朋友当年都考上了法律硕士和 MBA,起初非常令人羡慕,甚至是嫉妒,仿佛金饭碗就此可以唾手可得。十多年下来,把职业前景寄希望于这些专业上的朋友,在发展方面表现平常,大伙也就不去眼红他们了。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11-18 22:34不但在专业选择上应该如此,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职业类型和发展路径的挑选方面。比如,不少人本来是重点大学工科类专业毕业,在搞技术方面特别有天赋,如果先从事技术服务,后再去做研发,是非常理想的一个选择。但就是感觉做销售风光,赚钱多,前景好,于是放弃自己的专业,去一些快速消费品公司做销售代表。五年下来,从事销售职业倒是还能适应下去,不算好也不算坏,但也就是中等水平,自己的专业基本上荒废掉了。此时再去做什么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或者设备销售,已经不太可能。而经过这几年来的发展,他们当年的同学,从事技术工作,以及对口行业工业品销售和采购的,基本上都已经站稳脚跟,部分人还混得风生水起。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02 11:15一个人的年纪越大,越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寻求发展,不太适宜跟风和追求时髦。实际上,只要相对成熟的领域和职业,大多数都有向上发展的机会和通道。行行出状元,基本上所有的正规行业都有混得好的,你需要的是在自身特点和原有积累的基础上,去谋求和规划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不是追求时髦。与此同时,绝大多数行业都有较为明显的周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你乱动,可能每到一个领域,正好都能遇上波谷,满身晦气,倘若能够很好优化和整合已有的资源,很有可能一个闪闪发光的金饭碗正在向你招手。

一个好的规划,应该和你自身特点和以往积累的匹配程度较高。这也许不是很合你的心意,但却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02 18:09可能你并不喜欢汽车配件销售这个职业,之前也从来没有想过。但就是阴差阳错,在这个圈子内一呆就是六七年的样子。如此一来,你多少在这个行业积累了一些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接下来你需要做的不是去投奔哪个朝阳行业,而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看看自己更适宜去做什么,是开汽车修理厂,还是代理汽车配件,或者到厂家谋求一个更好地职位?!只有这样,你的规划才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才有针对性和战斗力。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02 21:50

职业规划,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动态进行和不断修正的过程,我们不要苛求这项任务能够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因此,随着年龄的不断变化,我们的职业规划也应该与时俱进。在选择所学专业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成绩和智力结构;刚进入社会就业之时,选择职业应该重点考虑个人兴趣、专业匹配和职业前景等因素;而在你工作五六年之后,再对职业规划予以考虑之时,可能最应该考虑的要素就是已经积累的各种资源,以及与之的匹配程度。相对而言,工作年限越长,在职业规划当中,兴趣的比重越居于次要地位,

而以往的资源积累显得更为重要。

人认识是自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并不主张职业规划一步到位,事实上这也是很不现实的。从长远上,有一个大致的方向确实是必要的,但职业规划偏重于中期,较细的规划一般以 3~5 年比较合适,每隔三年都要根据最新的资源积累情况,与自我认识,进行一次必要的修正。只有这样,职业生涯才逐步走向真正的辉煌。

——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04 18:04

(038)

——抱团式集体成才的可行性铁律之三十八: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帮助身边同事和朋友们共同发展、集体成才,不失为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一方面可以成就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的成长氛围,另一方面又可以大幅提升和优化你的人脉资源结构,进

而形成强大的势力。

在职场当中,有一类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成才的精英当中,非常容易扎堆,很多人或者是发小,或者是亲友,或者是老乡,或者是同学,甚至包括存在一定渊源关系的同事。

倘若您翻开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不难发现刘邦、刘秀、朱元璋、洪秀全、曾国藩他们核心团队当中,都有这么一帮人,从很早以前跟他们的关系就比较亲近。也许朱元璋身上显得更为典型,在开国勋臣当中,就有徐达、汤和和周德兴等人是他放牛娃时代的伙伴。

不光政坛当中,即使在商界,这样的现象都屡见不鲜。

历史上以太原和榆次等地人为代表的晋商垄断票号,明清浙江绍兴人垄断师爷行当,上世纪 90 年代以呼和浩特和赤峰等地人为代表的“蒙军”垄断保健品行业,还有时下福建周宁人垄断上海钢材贸易,河北盐山人垄断北京钢材贸易,钢铁和石化企业员工东北人比例较大,北京 e-Bay 外单销售以内蒙集宁人居多。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一旦有人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他的很多亲友都会往这个方向挤。中国人是这样,如果细细观察,欧美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05 17:09 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从职业角度来讲,大多数人要真正融入某个圈子,有人提拉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一般这个人多多少少和你有些渊源,或者是亲友,或者是老乡,或者是同学,或者是战友,或者是同事。第二、平时关系好的,在某一方面共同性较大,相互在理念和思维结构上更加容易相互影响,便于形成相近的立场和价值观,因此更能在此基础上抱团,共同做一些事情。第三、管理者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团队的核心成员都是自己非常信得过,并和自己有着深厚渊源的人。第四、任何人才的成长,都得有一个相互交流、切磋和学习的圈子,以求获得共同进步,真正的人才都不是独行侠,这个圈子和之前的人脉资源圈,重合度往往很高,很多时候还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这是人才领域容易出现扎堆现象的极为关键的一个原因。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06 10:33或许有的朋友会讲,你在这里搞得因果倒置了,人才成长出现扎堆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还是拉帮结派、任人唯亲、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建思想在作祟。这种说法确实也有一定道理,但上面提到的案例当中,那些团队核心成员,尽管的确和带头大哥存在不同形式的渊源关系,然而我们并不能否认他们都是那个年代一等一的英才。事实上,我国自古以来

就有着举贤不避亲的用人理念。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07 13:04与亲友、同学和同事,共同发展与集体成才,不但在现实上可行,而且还有利于人脉资源的积累和优化,成就一番大的事业。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七大名士,他们之间基本都是朋友,经常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切磋学问,后来成了名扬千古的“竹林七贤”。在文学领域颇有造诣的“唐宋八大家”,除了韩愈和柳宗元之外,其他六人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师承和交游关系。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当中,唐祝二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地产评论界“三剑客”——时寒冰、曹建海、牛刀亦是在南北呼应、相互支持,名气渐炽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08 10:43可能也有人会认为,我说的都是特例,在现实当中身边怎么会有那么好的人才啊,这种状况可遇而不可求。其实,大多数人还真的在某方面就有几把刷子,只是没有认真挖掘,或者你没有注意到而已。我们不要太自以为是,认为对周围的人非常了解,很多时候只能说未必。我的一个同学,特会做人,说话办事面面俱到,人际关系方面很开窍,毕业后到南方某个机关工作。大家感觉多少年的同学,已经十分了解,在很多人印象当中,他属于那种没有多少才华,在写文章做学问方面不甚了了,靠嘴皮子混江湖的那类人。这位哥们2009 年下半年开始写一部民族特色题材的小说,也是他第一次写文学类作品。刚开始并没有多想,也就是写着玩,每天晚上写 1000 多字,写完之后就发在天涯之上。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12 17:51

@aming0318309楼2012-05-0106:28:00如果在年轻之时,有人能够系统向我们传授这些东西,最起码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 ------------------------

@满怀希冀奔未来 1125 楼 2014-01-12 17:23:20 这话讲

的太对了。

—————————————————

年少多轻狂,即便有人传授,能够虚心接受的又有多少?

----------------------------人生最吊诡的就是这样。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16 10:07我一直跟踪去看,越看越喜欢,越看越有感觉。写的不但文采斐然,而且语言之间处处流露出对生活细节的深度体验和捕捉,其中还不时会出现能够引人深思的句子,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感叹对他还是了解的太少。后来我把他的文章发给我们的一些同学看,大家都感觉不可思议,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按照作品质量进行评估,其水平可以跟当前某些名气很大的专业作家相媲美。我又将他的大作推介给一些亲友看,基本没人相信这位哥们以前很少写东西,还是破处之作,还以为我拿着名家的作品和大家开玩笑呢!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16 13:08 欢迎点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17 18:53此位同学的作品写了大致一个月的时间,就有国内某大牌图书运营商找他洽谈出版事宜,最终于当年年底签约。截止到 2011 年 5 月份,关于黑帮题材的第二部作品即将出版发行。实际上,我们最熟悉之人,也往往是最陌生之人。如果你有心和大家在某个领域共同成长、一起成才的话,不妨对周围的人进行认真梳理,还是可以找到志同道合之朋友的。

我的这位同学目前就正在打造一个可以踏踏实实一起做学问,能够相互探讨和交流的圈子,以求实现共同进步成长,日后

能做一番大的事业。

现在进入圈子的,就有大学教授、专栏作家、民俗专家、公司高管、媒体记者、政府官员等类型的人物。大家都是基于共同的爱好和价值理念聚合在一起的,一扫当世学术界浮华之风气,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共同研究和推广,推动学术研究正本清源、重塑理性,站在独立和客观的立场上追求真理,立足为重大实际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推动成员成名成家,能够在更高的层次和平台上得到发展。虽然他的理想实施起来还会遇到很多曲折,但坚持下去,还是可以产

生一定效果,甚至诞生一个影响深远的流派。

——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19 10:42 欢迎交流,

QQ324024419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19 20:04

(039)

——为什么缺憾主义会更加完美铁律之三十九:职场当中,别把事情做得太完美,不要和别人一点冲突也不发生。如果你表现得近乎完美,大家会对你敬而远之,相互之间永远会有隔阂。假如你故意留点瑕疵,并适当和别人发生一些冲突,大家就会感觉你属于性情中人,关系反而会亲近很多。

从终极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完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不满足,不断奋进,成为高潜能人士。但这不应当成为职场上的直接表现,否则你的人际关系不会很好,职场发展也会受到很多限制。如果你在做事方面表现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你周围的人都会觉得很累。大家虽然崇拜和敬佩工作中的完美主义者,那也只限于远距离,如果让他近距离和此类人打交道,99.9%的不愿意。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在做事方面表现非常完美的人,当属千古圣贤。几千年来,这样的人并不多,满打满算也就那么几个,而且主要的也就黄帝、尧、舜、禹、商汤、姬昌、孔子、孟子、朱熹和王阳明。这些圣人,是用来膜拜和供奉的,不是用来相处的。如果现实当中遇到这样的人,大家无形中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自然会产生潜意识的排斥。毕竟职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凡夫俗子,不想让自己身边突出冒出一个仰为观之的人物。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22 20:20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22 22:16在做事方面表现的非常完美,也容易遭人嫉妒。有人感觉你水平很高,害怕你发展的太快太好,就会给你设伏使拌。

这样的人还可能是你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毕竟职场中的很多机会都是稀缺资源,十年不遇,有的人可能等待某个机会,苦苦等待了五六年,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你,太过能干,想方设法给你制造麻烦才怪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也是很多被大家普遍看好之人,日后发展往往不太顺利,而职场上能够风生水起、脱颖而出的,黑马居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

因。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23 09:14尽管大家都羡慕那些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跟谁也不冲突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够做到那个程度。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并不喜欢这类人,倘若真的遇上,很容易给人家贴上“老好人”、“窝囊废”、“马屁精”等诸如此类的标签。

很少有人敢同这种人交心,基本上都敬而远之,关系也只能维持在较浅的层次之上。在职场中,一旦被别人贴上这样的标签,你的发展无形中就会受到很多限制,这样的气场对你并不有利。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24 12:25即使你有能力做到百分之百,或者内心中向着百分之百努力,但表现出来百分之八九十就可以了,给大家留有一定的批评和挑错余地。这样在别人看来,你跟大家也是同类,一直在进步,也总有一些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时间一长,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死盯着你,你所面临的发展环境相对就要宽松一些,可以在关键时刻成为一匹黑马。一些在职业生涯得到很好发展的人,都非常善于利用这招。尽管大多数人并不承认,然而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总是希望能从比自己强的人身上挑出很多毛病,以此来求得心理平衡。而在做事情方面故意留有一定的破绽,主动适应周围人的这一心理需求,适当迂回一些,在客观上的确可以减少职场发展中的阻力。

适当乌龙一些,顶顶牛、抬抬杠,实际上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通过这种奇特的方式,你可以得到很多好处。

大家感觉原来你也是性情中人,也是那样的可爱有趣,就慢慢乐于跟你交往,自然会集聚很多人气。人们一般会给“抬杠”贴上不好的标签,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另类的沟通方式,在不少情况下还有奇效。通过抬杠,你可以“没事找事”、“无中生有”,找到一个话题跟别人交流,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沟通的质量,引出对方很多平时不太可能说出来的真实想法,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将此看成是一次微缩版的头脑风暴,激发出新的创意、灵感和思路。作者:e 路

狂飙 日期:2014-01-24 16:43当然,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适当给别人留些批评和挑错余地,以及与别人发生一些小的冲突,而非做事情不去认真对待,不去追求质量,也不是不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事实上我们需要将这些东西作为润滑剂和调味品,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一个很好的度,防止过犹不及的倾向,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我有一个老乡,为人非常聪明,我此处讲的“适当搞些小动作”的道理,他很早就非常熟稔了。但也慢慢成为他办事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借口。大学毕业六七年下来,别人早已度过了职场导入期,无论工作、生活还是情感,都有很大的改善。可他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么多年下来跟毕业之初一个样,犹如泰山一般,认识他的很多人都将其列入职场混混,甚至是垃圾的行列。我倒是感觉他本质上并不坏,也深深为其可惜,只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把握好其中的度,最终自己把自己忽悠了。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25 10:08我这么多年摸爬滚打下来,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就是谈论和领悟一些东西,必须系统进行,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好事也就变成了坏事。比如勤奋可以导致成功,说起来非常简单,也基本是常识,其实里面包含有很多很多东西的,如果你没有细致地去理解,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很容易将人带入误区的。有人总能给你找出一大堆例子,来对这个说法证伪,说明勤奋没有用,真正要想成功,一是要看你的关系和背景,二是要善于钻营和投机。还有人对此话深信不疑,没有太多考虑方向、方法和技巧,最后辛辛苦苦了几十年,境遇还是没有多大改观。

正如本章提到的这个问题,需要系统和多维看待一样,我们对待其他很多东西,都尽量避免用“大而化之”、“非此即彼”这种害人不浅的方式去理解,势必要做到深入和细致,最终形成一种立体网状的思维结构,以期尽可能准确把握其中的含义,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少受误导。这不单是对那些道理负责,更是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负责。

——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25 11:03 欢迎点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25 12:49

(040) ——八小时之外的经营铁律之四十:一个人的阅历光靠工作本身给你提供的机会是很难丰富的。要取得良好的历练,还需要把自己的八小时以外经营好,并大力拓展和优化人脉资源。当我们业余时间做的事情越多,认识的朋友越广,阅历和悟性与别人相比也自然会成倍增加。

八小时是很难培养出人才的,这是流传很广的一个说法。

大致意思是,在职场上要想获得成功,脱颖而出,除了在工作时间认真努力之外,还需要将业余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多学习和思考一些东西。一般这句话多出自老板和领导之口,为员工所厌恶。人们总是感觉资本家太贪得无厌了,工作时间你要牢牢控制倒也罢了,毕竟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连八小时之外都想控制,这种感受已经不能用无语来形容了。而

且越年轻的员工越容易这么想。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26 09:45事实上,这是非常害人的一种观念,会将你引入歧途。

惟一真正属于自己积累,不是金钱,不是人脉,也不是浮名,而是经验与能力。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瞬间消失,但你的经验和能力相伴终生,是别人难以夺取的。我们八小时之外,在职业经验和能力方面的拓展,尽管在客观上确实有利于公司和领导,他们也是短期内的受益方,但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自己。如果连拓展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事情,都怕变成为别人做嫁衣,未免就有些矫枉过正了。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27 23:12在职场中混过几年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工作本身赋予你的历练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不少工作,像大公司重复性较强的岗位,时间利用率很高,具有相当大的饱和度,根本容不得你有多少学习和思考的机会,天天像拉了磨的驴,不停地转啊转啊转,累的半死不活的。码下工给你培训、学习和提高,这样的事情想都不用去想。公司属于赢利组织,而非公益性机构。要想快速拓展历练,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必须在八小时之外下功夫。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1-29 10:18也许有人会讲,你实质是提倡压缩生活,为工作让路,这样会导致工作和生活不分,最终降低生活质量的。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我也不否认其中的正确性。做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做选择十分艰难。我们常常会发现,只要价值标准超过两个,就很容易发生冲突,难以兼顾。比如,效率与公平,质量与数量,速度与平稳。当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的确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然而这个概率相当低,不能过分苛求。我们自然也应当想办法去平衡二者关系。但在特定环境下,根本就不容许你考虑太多,选择只有一个,非此即彼,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无奈。

日期:2014-01-29 14:14

up

作者:e路狂飙16:55

如果你不是“富二代”和“官二代”,又想发展的比较好,在事业导入和爬坡阶段,只能以牺牲一部分生活为代价,充分在八小时之外挖掘潜力,来换取职业资源的快速沉淀。

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没错,这就是狼性。在极端环境下,只能在生活和事业之间进行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当然你可以选择生活,而如果事业发展不好,生活也永远只是低质量的生活,最终可能什么都守不住,为了事业,为了日后生活的质量,没有任何依靠的我们没有太多选择,就是要实施“先军主义”。在八小时之外,我们可以做一些工作中

根本没有时间做的一些事情。

对日常工作进行回顾和梳理。尽管这项工作公司一般都会做相应的要求,但其角度和深度,肯定和你所需要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公司可能要求你梳理的是跟业务直接相关,诸如数据、报表、计划执行情况,工作中存在的经验和不足,以及下一步安排等方面的问题。而站在你个人角度来说,人际关系、工作熟练水平、相关岗位和公司核心业务的了解程度、对行业整体上的把握,能力相对于更高一级岗位的差距,通过什么方法推进自己的目标。实际上,只有这样的回顾和总结,才更有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

日期:2014-01-30 10:22

欢迎交流,QQ324024419

作者:e路狂飙16:55努力关注自己专业及相关方向上,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前沿动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结合经验对其中的一些东西,进行鉴别和领悟。这些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专业图书、会议资料、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实现。每个渠道都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即使你用组合的方式去努力,要构建一个相对系统和完整的东西,都需要几年的时间不懈去换取。一年半载难

以见到什么明显效果,此处一定要戒急用忍。

通过自己的亲友、同学、老乡、同事,对其他领域的一些真实情况进行跟踪式了解,并做深度解剖分析,将他们打造成鲜活的个案库。不少人都喜欢看媒体或者书本上大公司的案例,其实那已经是静态的一个截面,并已经取舍掉很多东西。不可否认研究这些案例,对我们水平提高确实有很大帮助,但仅仅做到这步是远远不够的,还是需要更为鲜活、及时和真实的个案,并通过想象和感觉,将自己设身处地的融入到角色中去,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和领悟,以大为增进个人的功力。坦率地说,这也是本人许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方式,受益良多。这样实际上可以在不增加工作量,和不需换很多平台的情况下,横向延伸自己的经验和历练,锻炼悟性,进而提高职场竞争力。

日期:2014-01-30 22:41

新春愉快,马到成功

作者:e路狂飙11:57建立、维护和优化自己独特的人脉资源圈。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讲,我们的人脉资源,应当为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而这些深厚的人脉关系,在八小时之内根本是无法实现的,自然需要你课余劳身劳心。你可以将这看作是生活,也可以看成是工作,但无论怎么样,你对人脉资源都应该有一个系

统的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和有进度地去拓展。

俗语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这样的说法在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我们为了生活好一点,财务上不至过于紧张,就必须得成为事业上精英,要达成这个目标,势必要将八小时之外利用起来,挖掘其中的潜力,以实现自己在职业上的更快成长。不是我们非要对自己狠,而是社会竞争压力太大。

——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01 10:27

(041)

——职业生涯与接力赛跑铁律之四十一:职业生涯宛如一场接力赛,这一棒占先了,并不意味着下一棒一定占先,这一棒落后了,也并不意味着下一棒肯定没有机会,其考量的标准是最后所能达到的高度。奋斗的征程每一阶段同样重要,都需要你付出勤劳和汗水。

人往往会沉湎于一时的成功,比如上中学的时候一直名列前茅,上大学学校和专业都不错,踏入社会不到三年被提拔为主管。无论在哪个阶段上比别人靠前,当局者都感觉自己一定会变得很成功,踌躇满志,仿佛前途一片光明。但好像命运老爱捉弄人,前几年看起来还狗屁不是的家伙,现在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经意不经意得说他现在混得如何如何好,令很多人心中大为添堵。于是各种各样的感叹如约而至,一时间好像之前学习越差,将来就会混得越好,我们也经常听到揭示这种现象的段子。曾经的优等生,心中也可能会产生一种悔恨的情绪,自己怎么就不跟社会“接轨”,早早出去混呢,要不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平庸。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01 23:40

我的一个同学,当年成绩很普通,后来学了几年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自考,也正赶上 IT 行业火爆的那几年,参加工作没多久,年薪就达到 10 万,第二年还混了个主管的位置,于是就感觉自己很成功,到处推销自己的成功经验。那是2002 年前后,很多正规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就业状况都不是很乐观,即使谋到一份差事,月薪有可能也只有 1000 元上下。

在这种情况下,他在同学们心目中,比后来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还有传奇色彩,被奉为“成功人士”的典范。世事难料,没想到几年下来,IT 由炙手可热的明星产业,逐渐实现了其平民化的转折,“高薪”的光环也不再像以往那样璀璨。他的事业在短短几年内,就遇到了“玻璃顶”,虽然不能说退步,但也只是原地徘徊。而同学当中刚出校门混的一般的个别人,几年下来已经拥有好几家公司,个人年收入高达数百万。年入 10~20 万,有房有车,不比这位老哥差的,也不在少数。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03 10:05我还听朋友讲过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有次他们同学聚会,酒至半酣,气氛热烈,某位现在当交警的哥们站起来,给之前的班主任敬酒,说感谢您当年对我的培养。两个人的酒刚刚进肚,哥们借着酒性又补充了一句,幸亏当年我逃课什么的,您没认真管我,要不现在只能到事业单位挣点死工资,一天到晚抱怨体制,抱怨社会,当个十足的愤青。一下子引得哄堂大笑。据说这位朋友天天逃课,与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还曾把同学们的学习资料连夜卷走送到废品收购站卖钱,搞得老师很头疼,绝望之余,索性干脆放弃了。他成绩自然不会太好,别人考大学,他上中专,上了一个警校,毕业后当了一线交警。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04 09:30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职业生涯呈线性发展态势,你毕业分配情况,基本上就决定了你今后的命运,很难有机会去改变。在目前个人发展日益多元化和扁平化的非线性模式下,“一考定终生”、“分配定终生”早已开始变成过去式。面对这种情况,其实根本就没有必要沮丧,因为现在职场发展早就变成接力赛了,上一棒领先,并不意味着你这棒领先,这棒落后,也并不代表着你下棒落后,只要你还年轻,

只要你还有冲劲,依旧有很多机会,怕就怕心灰意冷,看破红尘。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04 16:38也许很多朋友进入职场没几年,在这方面缺乏体验。大家基本都上过学,大致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小学时候学习好的,初中未必好,初中时候学习好的,高中未必好,高中时候学习好的,大学未必好,反之亦然。某个阶段发展慢的人,将来发展就未必不好。我一个朋友的弟弟,纯粹的农家子弟,没有任何背景。上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光高考就参加了五次,最后还勉强补招了个专科,冶金专业。2008 年 6 月份毕业,顺利到了家特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工作,月薪 5000 多元。而他原来上一本、二本的很多同学,要不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是在一个月开 1000 多元的民营企业上班,状况不是太理想。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05 11:00在此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他上这个专业也正赶的是时候,“十一五”的头几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集中扩大产能,上马新项目,到他毕业之时,有一批即将投产,各大企业新员工需求量大。即使他早上三年,或者晚毕业一年,都会面临很大问题。早上三年,毕业之时企业招聘需求还未集中释放,工作不好找,晚毕业一年,正赶上 2008 年下半年以来的金融海啸,企业大幅压缩招聘计划,同时前几年进人过于集中,就业还是困难。他不但就业时间节点赶得好,参加工作之后还赶上了很好的升迁机会,2011 年初被提拔为小组长,尽管是九品芝麻官,但对于职场新鲜人类,毕竟机会难得。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05 16:50职场如同战争,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时一事的成败根本说明不了太大的问题,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的质量。古语云,“胜不骄,败不馁”,某一阶段靠前,我们没有必要骄傲,某一阶段落后,也没有必要灰心。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大家跑的是接力赛,比的并不是某一棒上的速度,而是谁先到达终点,以及你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这正如当年的革命先辈们,在漫长的战争年代,他们打过很多胜仗,但败仗数量更多,在极端的环境下还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然而就是靠着惊人毅力,百折不回的精神,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06 09:37被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典范的曾国藩,虽然建立了不世之功业,也曾是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常败将军。实际上,很多人都具备成为英才的智商和潜质,但就是因为太拘泥于某个阶段上发展的好坏,没有深入总结经验教训,且未能找出相应解决方案,而逐渐被埋没掉的。人在某个阶段发展的快一些,慢一些,好一些,差一些,本来是很正常的现象,把学习成绩和日后个人发展定性为负向关联关系,我们当作一种现象或者是调侃还可以,如果将其硬性确定为“规律”,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误导,无论是对于哪类人,终将是非常有害的,不利于我们整个民族竞争力的提升。事实上你也很难断定上学时候成绩很好,刚出身社会几年内适应能力弱的人,日后就成不了大器。

——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07 08:34

(042)

——永远稳定是神马也是浮云铁律之四十二: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永远的稳定只是一个神话,未雨绸缪、暗练苦功非常必要。我们习得一技之长而不是半技之长,才能在江湖当中闯出一条血路。安于貌似平稳的现状,充当温水之蛙,是职业发展当中的大忌。

职业安全感是绝大多数人追求的一个目标,社会竞争压力越大,人们这种愿望也就越强烈,当然这也与个人的风险偏好程度有关。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几年体制内单位,日益受到就业市场热捧。公务员和垄断国企岗位炙手可热自不待言,就连许多之前被看作冷衙门的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成为香饽饽。能够顺利上位者,趾高气扬,感觉自己捧了个铁饭碗,高人一等,不需要太努力,尽情享受体制带来的红利即可。很多不能顺利进入圈子的,对那些圈中人羡慕的眼睛都快要发红,只怪自己时运不济。就连当年那批下海的,都在想方设法上岸。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07 10:50 欢迎点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08 12:13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社会上有一种极具夸张的说法,据传珠三角老百姓教育自家小孩十分特别,说什么你不好好学习,长达之后就让你去当处长。我们没有必要对此真实性进行考究,但也透露出了那个时候广东人的就业观念,还是偏向于到民企和外企中发展,或者自主创业。也仅仅不到十年时间,这种说法不再被人提起,事情也发生了戏剧性变化,那边的人们也是想方设法往体制内单位挤,当然最好还是公务员。我的一个朋友,硕士毕业后,到各地巡回参加公考,就遇到几个广东人,年纪 35 岁上下,做了十多年对外贸易,还跟他一样四处赶场子。我听了之后唏嘘不已。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09 12:16人往往都是现实主义者,视野更多放在五年之内,即不考虑将来,也不回顾过去,认为到手的东西会永存。这只不过是自己骗自己而已,犹如鸵鸟遇到麻烦就直接把脑袋扎进沙子当中,老是认为自己遇上了最好的时候。其实就业部门的好与不好,稳定与不稳定,都是呈周期性变化的,或者说没有绝对稳定的就业部门,体制内单位也是这样。我舅爷爷当年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至死肺部都留有敌人的弹片,离开部队之后先是受命组建地方供销社系统,后来国家经济困难,压缩人员,又回到了老家种地,同时失去了干部身份。不过他还是一把好手,到哪儿都干的不错。他们可能是最早一批被精简回家的体制内人员。

接下来的几十年内,体制内单位又发生过几个轮回,“扩充——精简——扩充——精简——扩充”,宛如一个钟摆,不断循环着。每次变动都与国民经济整体形势,和国家财政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点跟现在民企和外企,随着经营状况波动,增员裁员非常相似,只不过是周期更长一些而已,但也没有长到三四十多年的时间,而这个也基本是一个人的职业生命周期,最长 10-15 年就会有一个较大的变化。

远的暂且不说,上世纪九零年代中期,下岗、优化组合和分流不光发生在国企当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也时有耳闻。本届政府强调就业,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现在很多地方的一些部门,已经出现严重人浮于事现象。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变与不变根本就没有悬念,只存在如何精简和分流,以及幅度会有多大的问题。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09 15:15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09 22:48我们在职场上发展,必须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从而真正确保职业生涯的稳定和安全。无论你现在处在何种平台之上,应该经常想到一个问题,就是离开现有单位,你能去干什么,你能否发展的更好,或者说的现实一点,你能不能养家糊口。如果你的确能够做到这点,恭喜您,你的职业生涯可能会起起伏伏,但整体上还是安全的。倘若做不到这点,说明您的职业生涯将来可能会出现很大问题,需要在某些方面进行调整。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10 11:58实际上,从职业安全动态管理角度来讲,很多事情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尽量杜绝混日子的想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能够适应更加复杂动荡的职场变局,甚至在此过程中还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比如,你现在是公务员,可以琢磨一下组织机构同样庞大的世界 500 强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流程,或者按照专题的方式努力关注各种民生和社会问题,思索较为现实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是家电行业销售人员,可以结合自己经验,以及所能观察到的真实情况,用心体会营销策划和品牌传播的一些东西,甚至可以将触角延伸到餐饮连锁等相关性不太大的行业。倘若您现在是都市报记者,应该多多了解媒体经营方面的一些东西,并按照“大媒体”的模式,深入了解与领悟图书、互联网、广告、公关、电视、电台、会展、杂志等相关领域。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11 09:42 欢迎点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11 15:45在社会上生家立命并不难,也不需要你有什么太高深的本事,一技之长足矣。但很多朋友在“一技之长”方面存在着误解,错把“半技之长”当作“一技之长”,最终还是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埋下地雷。“一技之长”指的是你在某个模块上能够独当一面,而且该能力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出去之后还相对好找工作。如果做不到这个,其实只能是“半技之长”,譬如在机械厂拧了五六年螺丝,只能扮演最为基本的辅助角色,其他的事情什么都不会。再如一直在公司充当文员,管理、销售、市场、人事、文案、策划都不是太懂,无法独立从事任一模块。或者是虽然干的很好,但只与目前平台的某个岗位高度配套,在社会上很难找到类似工作,可能自我感觉良好,表面很风光,一旦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就会发现非常尴尬,原来这么多年搞的都是屠龙绝技。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11 23:45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12 09:32人生一世,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们可以不追求太多名利成功,但最低限度是能够养家糊口。

即使是为了做到这一点,也必须考虑数十年职业生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非常可惜的是,一句“我只追求平凡无奇、安逸自在的生活”,结果把自己搞成了温水之蛙,最后连底线都守不住了。

——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13 12:05

(043)

——创造力的固化与提炼

铁律之四十三:一定要逼迫自己养成善于观察和敏锐思考的习惯,并随时随地将你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以此为素材定期进行梳理及提炼,进而不断系统化,这对你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方法。

尽管很多人认为悟性和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但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这二者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积累和提炼的基础上。我们不难想象,没有素材与积累的悟性和创造力会是什么样的,它一定非常浮浅和低效,对于一个人的快速成长,以及将来取得很高成就,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一个人的见识和对环境的领悟深度,与年龄自然有着很大的关系,但只要方法得当,其实在三十岁左右就可以达到一定高度,大致上也就大学毕业 7-10 年的时间。谈到这里,可以介绍一个算是规律性的东西。如果在一个岗位或者方向上努力沉淀,3 年基本是个入门时间,5 年大致已经学遍了岗位所有的新东西,而 7 年则是很多人豁然开朗,不被表象蒙蔽的一个时间点,而 10 年可以达到一个令人仰望的大师境界。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13 18:16使用微信的朋友,可以加一下我的公众号“刘如江”,搜索一下就可以。对本人相关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刘如江+博客”,到天涯博客上看持续更新的内容。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16 10:25也许很多人认为本人在故弄玄虚,胡说八道。其实不然,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而社会上的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意见。

如果一个人的确去认真对待了,而且方法论正确,基本在这些时间节点上能够达到相应的水平。事实上,占相当比例的人,由于种种原因,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这也是很少有人能够吃通某个领域,进而成长为大师的缘故。绝大多数人在智商方面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别,差就差在了心态、习惯和方法

论之上。

上天赋予我们的时间与精力,并没有多少差别,为什么有人在短短的几年内,能够取得明显的进步,甚至获得巨大成功,而有人终其一生都碌碌无为?!也许有的朋友会讲,即使你自己努力,还需要有合适的机会和素材让你积累,如果运气不好,没人给你机会,就算你长了个爱因斯坦大脑,又能如何呢。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16 13:40有句话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学问到底在哪里,学问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只要你认真观察,勤于梳理,不断系统,逐步提升,终将大有所获。悟道的佛教徒,有的种田,有的挑水,有的做饭,有的扫地;有的在雪山,有的在峡谷,有的在沙漠,有的在南国;有的固守一地,有的面壁十年,有的云游四方,有的远渡重洋。有的甚至干脆是居士或者行者。真可谓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但他们最终殊途同归,都通过了各自的方式悟到了正道。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17 11:14我有一位朋友,资深职业经理人,目前五十多岁,喜欢游览名山大川。有次在肇庆那边旅游,在山上碰到了研究周易达 20 年之久的一位先生,两人就开始闲聊。没想到越聊对方越感觉这位朋友是位周易高手,非常认真地要拜他为师。

这位朋友当然也非常坦诚地说自己从来没有研究过周易,但对方说什么都不相信。后来他跟我讲起了这件事儿,不胜感

慨,说了一段令人回味的话。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17 15:31他说,那位先生研究周易研究得有些误入歧途,周易这类东西,说高深也很高深,说简单也很简单,其实就是先民根据身边万事万物提炼出来的逻辑、规律和道理,时隔数千年之后,如果我们能够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还是不难理解周易所隐藏的道理,大道至简,万物归宗,遗憾的是,很多人的研究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并没有与平常的所见所闻联系起来,最终把自己搞得越来越糊涂。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18 13:04实际上,不光琢磨周易这类高深的东西,对周围的事情进行敏锐观察,将所见、所闻和所想,随时随地记录下来,并定期进行梳理和提炼,这种方式可以应用到岗位工作、日常生活和爱好领域当中。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家门口的路,人们基本天天走,很多人从小到大走了十几年,还是说不清楚到底有些什么景物,有些什么特征。但有的人走上两三次,就能把这些说个八九不离十,并且能达到清晰和系统的程度,甚至还能提炼出来非常深刻的道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跟用心不用心有很大关系。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18 16:21使用微信的朋友,可以加一下我的公众号“刘如江”,搜索一下就可以。对本人相关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刘如江+博客”,到天涯博客上看持续更新的内容。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18 21:27有次跟一个朋友调侃。我对他说,现在人对数据和素材看的很高深,似乎非经专业公司而不能获得,一到关键时刻就抱怨说没数据、没材料,其实这些东西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积累得到。再专业调查公司,其数据的获得无非是确定调查范围和对象、设计相应的指标、选择取样空间、给目标对象贴标签,最后形成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其实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参照此种模式,在平时就进行积累。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19 16:50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21 17:13

譬如,你平时对很多人的特征进行判断,给他们贴上 N多个标签,像性别、年轻、学历、家庭出身、性格、职业背景、收入水平、籍贯、购买偏好、价格敏感度、价值取向等指标,当你不经意间积累了 100 多个这样的人物资料之后,需要某方面的数据,直接进行分析即可,根本就没有必要为数据的问题而犯愁。通过这种方式在某个领域进行积累,一方面取样精准,日积月累,深有体验,另一方面成本很低,只需每天留意一下周围的事情即可,此外也具有极强的个性化和针对性,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和环境把控能力。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4-02-22 09:30我认识的一个高级职业经理人,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是北京某大牌高校的教授。由于某种原因,于 1994 年辞职,到北京刚创业的一家民营企业担任营销副总。没想到一干就是十五六年,硬将这家公司的年营业额从不到 100 万干到了 30 多个亿。这位前辈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习惯,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着小本子和笔,随时随地将他认为有价值的“所见”、“所闻”和“所想”记录下来,每到周末、月末、年末,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十多年如一日,最终形成他自己一套非常具有特色营销理论,不但可操作性强,而且实战效果非常理想。我经常把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也常拿他的事迹来激励自己。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