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回金陵,贾府少了这样一个有才能的当家角色,也就没人可以像王熙凤那般做到从早忙到晚(下回刘姥姥处可以感受到)地处理家务管束家人。内部作乱起来,再有外人趁火打劫,自然就步向末世树倒猢狲散的结局了。

实指魏忠贤被发配往凤阳皇陵,在路上自尽后,朝中再没能找到一个这样为国操劳的优秀大臣来辅佐皇帝,做到魏忠贤那般既监督官吏赏罚严明又稳定财政开源节流,后来朱由检急迫地换了五十任内阁首辅,朱明王朝还是无济于事地走向了灭亡。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3 06:59【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这里是李纨的判词,茂兰自然就是说贾兰,以后会在相应章节里介绍他。

这个凤冠霞帔的美人,自然就是李纨,也就是末世东林党党魁——钱谦益。

【桃李春风结子完】桃李就是门生的意思。钱谦益身为东林党魁,门下求学出师者无数,可谓门生故吏遍及天下。

【到头谁似一盆兰】兰花是君子,形容有节义的人。讥讽那些门生故吏作为士人大抵没有气节,做不到知行合一。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3 07:01 【如冰水好空

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冰水是一个典故。

钱谦益作为南明礼部尚书,在清军将至南京时决定跳湖殉国,最后时刻,他说水太冰了,于是没有跳湖,随后剃了发去献城降清。

这水太冰了的事迹流传开来后成为钱谦益一生最大的污点,他只能徒劳地妒怨自己没能保全名节,让这事情白白成为了坊间世人谈论揶揄的笑柄。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3 13:04

@Macchiato158 540 楼 2016-04-23 12:40:00这么看来王熙凤与魏忠贤真的很像,但是我去查了傅山的资料,傅山对魏忠贤不会有那么赏识啊?而且看起来两个人还有什么矛盾在,会这么描写吗?会不会红楼梦并不是一个人写的,是多人合作创造的结果呢?因为在红楼梦里描写的那些奢华的景物,感觉傅山没什么机会接触到啊。。。?

—————————————————住行规模、衣服材质等是由礼制规定。不知者纵然天天见到,也无法用文字描述。

优秀的文字、优秀的电影都会让人感受到真实,打造真实需要的是缜密的细节思维,并非皇宫内的生活。

正如一个优秀的编剧不经历战场厮杀也能用合理细节打造出震撼的战争和扭曲的心灵。而一个沙场老兵,却通常无法做到。

书中并非只有盛大场景引人注目,随手写出的景物描写也是妙到毫巅美轮美奂。譬如太虚幻境、大观园中木石花草、湘云芍药茵睡姿等。盛大场景的成功是依靠文字细节烘托。

古来皇亲国戚写文反而并无此等气象。

提到傅山和魏忠贤,首先说明一点,并不是所有材料都介绍出了真实的傅山。

作者傅山不是一个盲从派系热衷党争的人。他有的是洞悉世事的智慧。他的是非观正如他下面这段话。

“一双空灵眼睛,不唯不许今人瞒过,并不许古人瞒过。

看古人行事,有全是底,有全非底。

有先是后非底,有先非后是底,有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底,

至十百是中之一非,十百非中之一是,了然于前,我取其是而去其非。”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3 19:14 闲聊个关于傅

山的小故事。

山西太原有种叫作头脑的吃食,特别受人欢迎,它的来历与明末第一奇人傅山有很大的关系。

明末太原小巷有家做吃食的小难,因生意清淡,食客廖廖无几。有“仙医”之称的傅山就写了个配方,又亲笔写了“头脑杂割——清和元”的牌匾赠于这个摊主。

普通的头脑汤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长山药,傅山又加了黄芪、良姜两味中药共计八宗原

料。

从这后五更时人们便提灯笼从城内街头巷尾汇拢来此,摊主把一碗碗“头脑”挨桌端上,香气四溢,热气腾腾,

人声鼎沸,异常壮观。

傅山反对清朝和元朝这些异族政权的残暴统治,他取“清和元”就是要让大家杂割清人和元人的头脑,让人们天亮前打着灯笼前来,正是——天不欲明人欲明。反奴反胡的傅山先生的小故事就讲到这里。

晚上开始讲第六回。

第六回涉及全书的关键人物——花袭人,刘姥姥,嗯,这回不那么悲伤,算是一些有趣的故事。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3 20:03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这里要强调一下年龄问题。宝玉七岁时,袭人就已是照顾宝玉的十四岁大丫鬟,实际大宝玉七岁。(十四岁以下为小丫头)此处故意模糊,为骗过粗心读者,前四回明确理清年龄者,自然不会上钩。这个写作手法叫作云山雾罩瞒天过海。

前六十回里,后文芦雪广联句之前第二次用了这同样的一招。(称凤姐宝钗和黛玉探春都是十五六七岁)这些当然不可能的事情,正是作者瞒天过海的写作手法。

如同没有明写的风月事多为障目法一般。很多读者如果看几个字就陷到风月里痴想脑补,就是入了彀。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3 20:08宝玉的丫头里,晴雯秋纹一对,绮霰碧痕一对,袭人麝月一对,紫绡之类的没有戏份。

今天要讲的就是贾府第一丫头,袭人。讲完袭人,大家就明白麝月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3 20:12袭人,其实很简单。很多人可能不敢相信会有这么简单的玩法。

袭,上龙下衣,就是龙衣。龙衣象征着帝权帝位,大家都明白。

麝,上鹿下射,就是射鹿。射鹿象征着获得权力,这个也简单。逐鹿中原,鹿就是权力。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3 20:21虽然从花气袭人知昼暖中得名,但目的是为了借袭人这二字。

【便把梦中之事,细细说与袭人听了。说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情,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嗯,袭人是帝王身份的象征,是帝位的象征。她是一个可变参数。而不是一个实际的人。

上回中讲过,与宝玉行警幻之事是掌控国家运作权力。第五回中宝玉梦中与可卿行警幻之事,正是天启帝朱由校继位开始实际掌控国家运作权力。

紧接着这里袭人也与宝玉行警幻之事,点出此刻的袭人是天启帝朱由校的帝位象征。梦中与可卿行警幻事和醒来后当晚与袭人行警幻事,共同标志着天启掌权时期的开启。

这里必须紧接,因为袭人此时象征的是朱由校的帝位。

梦中完事,现实要立刻补上。这个重复的警幻之事,目的就是把两次警幻之事合一,点出可卿和袭人的身份。

书中还有很多情节紧接的妙用,后文叙到时再作讲解。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3 20:26

既然叙到这里,接下来自然该开始叙说天启朝事件了。

但奇书就是奇书,这些人物很快又全部隐去暂不提起了。

因为刘姥姥要出场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3 20:30【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书中忽的截断,陡然插入和近来大家已熟悉人物全无瓜葛的刘姥姥故事。

之前已说过荣国府是指中国,来荣府住却不能久住常常要离去的女子,都有军队或武将的特殊含义,这是书中又一个纲目。

刘姥姥自然是不能在荣府久住的,且慢慢看下去。

【千里之外】,后文点出刘姥姥住在荣国府所在京城的城外。

【芥荳之微】,芥,视若草芥的芥,指不足道的小草。

荳,芝麻绿荳的荳,指不重要的事物。

这里点出刘姥姥此刻来中国,但与中国仅是略有瓜葛,此时是个毫不重要的角色。

但后来刘姥姥的干系可将不再只是略有瓜葛,而会是重大深远~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3 20:33【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

因为贪图势利,所以和王家建立交情。

前文已讲过王是皇家之王事的意思,京城王姓分为贾家王夫人和王熙凤(居于荣府之内),还有王子腾家(居于荣府之外)。

叙出那时凤姐还不在,实为点出刘姥姥这小小一家是在魏忠贤入宫之前就已攀附上国图势图利。这小小之家,姓王,

是指这个家族也是有“王事”的,也有人当头目称王。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3 20:34想来大家已然看出,这个很早时期就为势利攀附上国的小小人家就是女真满人。

自 1403 年明朝立建州卫,建州女真一直在领明朝的封赏。

在大部分时期,建州女真人口稀少,去除老幼妇孺的人口尚且不到一万,相比大明汉人,是实实在在的小小人家。

直到 1583 年建州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女真建立八旗制度,女真满人的人口才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3 20:37【王成新近亦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这小小一家也是姓王,王是皇家之王事,因此道出这一家亦是一股外族势力,亦有王事,只是攀附中国罢了。

家中主人名叫王狗儿,前文第一回中狗字用于鼠窃狗盗,自然不是褒奖,更显对其贬低之意。

狗儿的儿子叫板儿,板,制板需要以刀分木。

书中以木为尊,这一板字用心自然是异常险恶,象征着满人的兵士,刘姥姥带板儿,便如满人带了一队女真兵士随从。

一女名唤青儿,并非红儿,书中以红为尊,可见傅山并未将任何美好词汇赋予这个小小人家。

刘的意思是杀,主兵器之凶,亦是不善。

最后道出一家四口务农为业,九流之中,仍属下三流。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3 20:57明天一早讲述第六回剩余部分,完整揭秘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故事~

这两天没休息好,早睡一次。大家好梦。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05:50刘姥姥已经天不亮出门在来荣府路上了,文字却跳转到未出发之前刘姥姥与家人的商议。我们且看刘姥姥是作何打算。

【如今王府虽升了边任,只怕这二姑太太还认得咱们。

你何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

刘姥姥这段话点出居荣府之外的王家——王子腾家。

嗯,虽然不住在京城,刘姥姥消息还是蛮灵通的。

王子腾为武将性质。女真满人此来为求赏赐,并不欲动武,因此自然不会去见王子腾,必是想要来见贾府府内的王夫人。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05:56 【这周瑞先时曾和我父亲交过一件事,我们极好的。】王狗儿这里提到

了王夫人手下做事的周瑞。

贾瑞不是好东西,周瑞竟然也不是。

瑞是玉字旁,也是很有权势的人了。但傅山把这个字赋予了那些令人不齿的汉人。

周瑞结交异族谋取私利,这样一句主要是点出王家下面办事人周瑞的品德。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06:08【只因昔年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书中男子多见贬低。这句话看来似乎没什么,因为社会潜规则似乎就是这样,做什么事都要拉关系找人情给管事人送礼才能让事情有进展。这其实是一种不公正,权力与利益的交换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公正,本身是属于违法行为的。

周瑞这个买卖如合情合理自己掏钱,以周瑞身份,又何须找他人出力。

这里轻轻一笔,点出的就是周瑞的势利,下回另有用途。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06:23

【刘姥姥因说:“这凤姑娘今年大不过二十岁罢了,就这等有本事,当这样的家,可是难得的。”周瑞家的听了道:“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

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之前冷子兴已赞过王熙凤,这里借周瑞家的再度为王熙凤能

力点赞一次。

此回刘姥姥前来,只见到了王熙凤,其余的人一个都没见到。

魏忠贤为万历朝入宫人物。那么刘姥姥这次来讨赏是哪朝的事呢?不着急,一会就揭晓。

…… …

…这里借写刘姥姥来京城讨赏之事合并叙出魏忠贤做人行事,正是笔笔不落空处的写法。

一来点出女真满人趋势谋财的卑微姿态,二来特为刻画魏忠贤的性格能力,称赞魏忠贤无人能及的处事机谋。

“行事却比世人都大”,自然是夸赞魏忠贤目光长远。

“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这个算是随机应变机敏多谋。

“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就是擅辩谈论理了。

“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这个自然是下人(众臣)的抱怨,表明魏忠贤主管的东厂监督百官违法行为很是严格。

周瑞家的称得上是婆子了,嗯,这些媳妇们和婆子们都不是普通人,她们书中时常不起什么好作用,她们实际上是影响力不小的大臣和士人。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06:26【若迟一步,回事的人也多了,难说话。再歇了中觉,越发没了时候了。】周瑞家的说凤姐早饭饭毕歇息片刻就要开始处理各人回事,晌午休息后还会更加忙碌,侧面点出魏忠贤每日勤于国事的劳碌景象。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06:27【平儿听了,便作了主意:“叫他们进来,先在这里坐着就是了。”】平儿此人,亦是后文的重要人物。平儿身份待后文情节需要时再作揭晓,此处略略带出平儿令她出场,也很是恰当。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06:32

女真满人来打抽丰,到底是什么时候的事呢?在起初,女真满人是没有“王事”的。有“王事”,就是 1583 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后的景况。

女真满人在万历朝时期是时常来进京献物讨赏的。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06:37【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这段写了西洋自鸣钟,钟声数目点出此刻为上午九点或十点整。

为什么要插这一段描写?很多人会认为是侧面描写贾家荣华富贵。其实,这还有一个点出时期的妙用。

因为在 1601 年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进京向万历皇帝朱翊钧进献自鸣钟、西洋琴、西洋玻璃制品等物。

此处描写自鸣钟正是点出刘姥姥来讨银一事发生于万历年间。

万历年间,女真满人在 1616 年正式建立后金之前曾多次来京觐见并得银钱赏赐。

…… …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段讨银经历,其实就是 1601 到1616 年间女真满人多次来北京讨赏的真实写照。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06:45也许有人会好奇,荣国府不是末世当朝的中国么,为什么会万历时期乱入?刘姥姥前朝时期来讨银不是该放在宁国府写么?这个其实很抽象。因为魏忠贤是万历时期人。这段故事按照标准写法,是该让魏忠贤在宁国府接待刘姥姥。

但那样刘姥姥二进时又不去宁府改去荣府,容易暴露宁府荣府的关系。

所以写作时采取了另类手法,让一进荣国府的此段事里,不该在万历朝出现的人,一个都没出现。

大家意会理解了么╭( ̄▽ ̄)╮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07:39【只见门外錾铜钩上悬着大红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靠背与一个引枕,铺着金心绿闪缎大坐褥,旁边有雕漆痰盒。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依然如前文所说,书中以红为尊,外露的红色属于尊奉朱明的象征,大红撒花软帘、大红毡条、桃红撒花袄、大红洋绉银鼠皮裙,再次点出王熙凤尊贵的身份。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07:41

【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女真满人此时觐见称臣,目的主要是为了银两物品的赏赐,亦算是明朝的穷亲戚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07:42

【贾蓉笑道:“我父亲打发我来求婶子,说上回老舅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明日请一个要紧的客,借了

略摆一摆就送过来的。”】

现在的中国,玻璃早已是百姓家中普通物品了。

而玻璃制品在万历朝时属于高档物品,价值尊贵。书中贾母的玉系丫鬟里也有一个叫玻璃的。

明朝的玻璃炕屏和玻璃眼镜属于稀有物品。明朝汉人学会了吹玻璃的工艺,但距离国外玻璃制品的工艺水准还有很大差距。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07:45【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这里写的有趣,讽刺女真满人所忧虑者,无外乎财物赏赐。得钱则喜不自胜,所图者惟财物,较第一回贾雨村气量亦远有不如。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07:47将刘姥姥这一段插入,是为交代出满人早期受明朝接济赏赐的景况,亦是为展现魏忠贤口齿伶俐处事得体的特点。

让读者能了解一个真实的魏忠贤。

天启帝朱由校、魏忠贤,还有后文很多人物,都被文人

笔墨任意抹黑扭曲。看懂石头记,才会窥视到那些人的真实生平。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08:45万历朝的钟声已然远去,红楼掩面人,是时候纷纷转身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17:36

@无心插柳 88 2016-04-24 14:07:56先生应是大才之人,思维缜密严谨,比之若干所谓的"红学家"强出不知多少。若如先生自言,遗于凡世,每每为一日三餐劳顿,可惜了。可将此贴成书,寻求发表出版,国内不行,港澳台、新加坡等华人圈子亦可试试。此贴若成书,应该畅销。

-----------------------------

中午与一位在出版传媒工作过来出差的旧邻老相识一同吃饭,知道我在写红楼梦的讲解帖子,很是不屑,说我既不是作协又不是中文系教授,更不是什么大人物,无论写出什么,在文学界都等于垃圾,不会有任何免费出版的机会。

他叹息我看似聪明冷静却实际愚蠢至极,若干年前愚蠢地放弃了潜规则进入国企的机会,以致到此刻无妻无子孑然一身,依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看着他轻蔑的目光,感受着他对名利的憧憬,听着他大声告诉我没有钱等于愚蠢是亘古真理,默然,无言以对。

同样是中年人,却早已不再一样。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19:09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谁知王夫人不在上房,问丫鬟们时,方知往薛姨妈那边闲话去了。周瑞家的听说,便转出东角门至东院,往梨香院来。】

刘姥姥叙完,顺势紧接引出与刘姥姥“同出一源都是一体”的薛家。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19:13

【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

注意,宝钗第一句说的是秃头和尚,而不是癞头和尚!这是一种本能,给宝钗药方的是秃头和尚,而非癞头和尚。

之前第一回已介绍过癞头和尚是反清志士阎尔梅。阎尔梅会救治皇太极么?并不会!

作者傅山曾说:“奴人害奴病,自有奴医与奴药,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医与胡药,正经者不能治。”

在傅山的书里,只有丑陋庸医才会姓胡。

薛宝钗是胡人皇太极,癞头和尚自然不可能来送药方,所以这里真的是秃头和尚。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19:20

大家都知道宝钗对贾府的事情是非常关注了解的,后文中宝玉不认识的丫鬟她却熟知,在贾府两件大风波后曾说还有几件是比这两件大的事情,若叨登出来会连累很多人!而这里宝钗犯了第一次错误,她是想谎称是癞头的,但不慎说出了真相。

真相就是帮助宝钗的和尚是秃头和尚,而不是癞头和尚。

但宝钗知道癞头和尚。因为她探知了很多贾府大小事情。

黛玉在贾府说过癞头和尚三岁度她的事情。

这就是宝钗口中癞头和尚的来源。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19:22很多人会觉得像谍战,也许会好奇,为什么这一字之差不能是宝钗的口误?那就再往下了解这两回的事情。然后再贯穿理解。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19:24正版的癞头和尚此前对香菱对黛玉,管你病也好苦命也好,度人方式都是来带人走。

从未有给药。仙家度人自有恒常,并不以药物助凡人。

嗯,没错,我此刻是在讲正面故事。。。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19:38 周瑞家的和薛宝钗讨论完药方,然后被指派去送宫花。

药方和宫花的事情明天再讲。

先谈谈周瑞家的遇到她女儿的事情。

…… …

…【他女儿笑道:“你老人家倒会猜。实对你老人家说,你女婿前儿因多吃了两杯酒,和人分争,不知怎的被人放了一把邪火,说他来历不明,告到衙门里,要递解还乡。所以我来和你老人家商议商议,这个情分,求那一个可了事呢?”周瑞家的听了道:“我就知道呢。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且家去等我,我给林姑娘送了花儿去就回家去。此时太太二奶奶都不得闲儿,你回去等我。这有什么,忙的如此。”……原来这周瑞的女婿,便是雨村的好友冷子兴,近因卖古董和人打官司,故教女人来讨情分。】

周瑞女婿来历不明么,那他是谁呢?

他就是第二回里贾雨村的朋友,对贾家非常了解的冷子兴!冷子兴,清嗣旺,寒冷地方的清人势力渐渐兴盛了起来!那别人要告他“来历不明”,可见他的来历是很有些蹊跷!书中的冷子兴在京城交结吴三桂,又去扬州巧遇吴三桂,又对贾府内外消息灵通到可以演说荣国府,还挂着古董商身份以经商为名到处蹿。

这样的人显然是不正常的。已然可以看出冷子兴是满人或归附满人势力的汉人,以古董商身份在各处做些间谍活动,收买情报,这也是宝钗皇太极对贾府近乎无所不知的重要原因!冷子兴成了贾府王家下人周瑞的女婿,周瑞名字上是忠信之人,但却曾勾结外族刘姥姥家牟取私利,所以自然是最适合被冷子兴收买的人物。

这两回中不经意间带出的周瑞一家上上下下的故事就这样和正文故事紧密地串联在一起。

虽然周瑞这个人并不出场,但周瑞卖国图利的无耻形象已然生动地勾勒了出来。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19:47【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

…… …

继续聊正面故事。

刚才讲了讲消息灵通的冷子兴,再跳回来说“秃头和尚”。

宝钗第一次出口说了真相“秃头和尚”,但宝钗是知道癞头和尚的。因为冷子兴搞得到黛玉在贾府提及“癞头和尚”

的消息。譬如通过和周瑞家的聊天。

所以宝钗第二次提到和尚时,很自然地改口,附会那个冷子兴消息里的“癞头和尚”。

正面故事里冷子兴为什么要和薛家有瓜葛呢?当他们都是商人,都是九流最末的地位,又都很有钱,住得近又闲得慌,所以两家爱好交流商业经验~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19:50聪明的老神仙贾母在第五十四回曾说“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在第七第八回,用贾母的这句话来衡量薛家人。你就会发现很多反常。

第一个就是刚才说过的,宝钗口中的秃头和尚与癞头和尚。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20:04我们直接跳到第八回的正面故事。为什么不讲反面……因为有不少人正面故事并未看懂。。。

【你去瞧他,里间比这里暖和,那里坐着。我收拾收拾就进去和你说话儿。】

事实薛姨妈让宝玉进去后,自己并不收拾了跟进去。

而是任由宝钗莺儿与宝玉独处,方便她们看玉论金,为什么这样说呢,看完宝玉入里间后的讲解自然完全明白。薛姨妈始终不进里间,直到黛玉闯来,才众人一同吃茶喝酒。

这里点出了薛姨妈的狡诈虚伪之处,是性格点染的文字,后文中的薛姨妈各种亦与此处一脉相承。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20:08【说着,让他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斟茶来。一面又问老太太、姨妈安,别的姊妹们都好。】

宝玉进入里间了。

此事当然是早有预谋,称病不出,只等宝玉来看望。

莺儿更肩负说出金玉良缘的真实任务,因担心错过说出时机,所以不敢趁宝玉宝钗闲聊问安时走开去斟茶。

莺儿不听使唤,在宝钗宝玉闲聊时自作主张不去倒茶,正是要与后文宝玉房中老实规矩不敢自便的莺儿形象遥相对照。

继续贾母的画外音【“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20:18被即命去倒茶的莺儿并没有即刻遵命,而是待着不走。

宝钗只好直奔主题。于是有了下一幕。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成日家说”自然是指薛家人每天都会讨论这块通灵宝玉。

这就道出了宝钗一直以来都对这块通灵宝玉非常上心。

这个玉的详细情况,很多人怀疑王夫人说的,但实际是来自冷子兴处消息。

王夫人和宝玉正说话,宝钗出现,王夫人立刻闭口不言。

随意举这个后文例子,只是告诉大家,正面故事里王夫人和薛家关系一般。

所以赵姨娘跑王夫人那里夸赞宝钗时,王夫人会有那样态度。

……宝姐姐虽然比宝玉大七岁。这个良缘还是要图谋一下的。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20:28【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如此良久,莺儿始终不去倒茶,正是为接此句。抢着点出“一对儿”!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20:34

【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

玉从那里来。】

莺儿任务已完成,因前面已点出过一对儿,所以宝钗止住莺儿想要说出口的最后一句话,“遇到有玉的方可婚配”。

这次宝钗不再笑问,而是嗔,就势止住莺儿。笑不可止嗔可止,自是早已议定好,是否去倒茶完全取决于宝钗神态。

宝钗“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这是一句本来刚见面就该寒暄问候的话。

因为紧张的莺儿等待插话时机始终未走开,所以宝钗把和莺儿排演好的看玉作戏提前了,正常的问候语反而放到最后。

老神仙贾母云:【“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20:37

莺儿这里的说法是癞头和尚送了这八个字,说要錾在金器上。

和宝钗的说法一样“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

后文二十八回中却有这样文字。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一语道破,前言后语完全不搭,自然是薛姨妈记性不好

谎话未熟犯下的错误。上回宝钗犯了秃头和尚癞头和尚混着说的错误。

薛姨妈对王夫人谎言则更加明显。

癞头和尚自然不可能送金器与世人,一来用直接找王夫人求配继续展现薛姨妈的狡诈阴险,二来也用和尚送金锁的拙劣谎言表露了薛姨妈的愚蠢无知。

薛姨妈的愚蠢无知可谓贯穿全文,其它事例以后再析。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20:44 薛姨妈的漏洞在于称金锁是和尚给的。而宝钗和莺儿的说法是和尚给

的是字。

老神仙贾母云:【“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20:47金锁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八个字刻意对仗通灵宝玉上八个字。

以俗世的芳龄对世外的仙寿,意境差之千里。

作者傅山亦是借此讽刺满人学识境界低劣,同时点破癞头和尚给字的谎言。

(第一回癞头和尚的诗不错,文学水平不能这么低)宝钗与莺儿都说和尚是送字的谎言比起薛姨妈说和尚送金锁这样的低级谎言要更显得真实可信。

高下立判,因为宝钗文学水平不错。

这个字是后天錾在金器上,后文更道出此金锁还需要不时拿去工匠那里打磨保持字和锁的色彩。

薛家为了谋宝玉婚姻,实可谓大做文章。

薛家金玉良缘的真相,你看懂了么?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4 20:56今晚跳跃讲述了第七章第八章里的正面故事,帮大家简单回顾了下书中正面情节。

正面情节里,薛家为攀附贾家势利,一心想要让比宝玉大七岁的宝钗和宝玉结姻。

这个其实也是比较重要的,不然对作者感情倾向搞不明白。

很多读者和影视制作人正是没搞懂这一点,不觉间就成为了宝钗和薛家的“粉丝”。自然也就无法理解作者傅山笔下的真正情感。

今晚更新结束。明天早上继续。感谢大家的分享与转发。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06:19

@Macchiato158 2016-04-24 22:22:36楼主还有一事想请教一下,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书中是金陵十二“钗”呢?钗的意思不就是簪子吗,如果只是用“钗”代表女子,其他字也可代表啊,而且作者是反清复明的,为什么要用金字旁的“钗”这个字呢?

----------------------------- 裙钗是女子,书中借此来写明末十二“雄杰”。钗是头上的饰物,分金钗和玉钗两种。就像钏,分金钏和玉钏。

金是中性字词,金也有赤金、黄金、乌金等多种。

金玉里的金指代的是宝钗的金锁,并非宝钗,不要过度联想。握手。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06:33【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这里先天一股热毒,点出宝钗体内有热毒。这也是调侃皇太极肥胖导致的高血压病症。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06:35 那么来看看宝

钗吃的是什么药。

宝钗所吃药物的成分来自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黄柏,非花即木!宝钗所吃药物的搭配有雨水、露水、霜、雪、蜂蜜、白糖,都是凉性寒性的物品!这样的安排自然有用意,因为作者傅山是一个医理大家,他将书中饮食与药物都分类对立。

譬如黛玉与宝钗,前文黛玉吃人参,草质,热性。而宝钗从不吃人参,宝钗吃花木,还要配成凉性。

在细节描写里,东北偏冷,黛玉忌食寒凉物,为了防寒抗冷。而中原偏热,宝钗不食温热物,为了防温抗热。

书中以花木为尊,宝钗却吃花食木,象征着满人对汉人的掠夺。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06:44花不再朱红,木不再青翠,渐沦为宝钗口中之物。揭露出一种本质无情的掠夺奴役、利用压榨。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06:48【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粉黛山泽精。”傅山爱粉黛。 “山花春暮艳。”傅山

怜春花。

然而傅山笔下的宝钗却不爱花儿粉儿。

因为薛家象征着摧残花木的霜雪,花木既然象征汉人,霜雪象征满人。

宝钗不爱花儿粉儿,点出了皇太极对汉人的爱护只是一种伪装,实际是存有利用与压榨的用心。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06:52【正说着,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会,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

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香菱就是甄英莲,也就是朱由榔。而蓉大奶奶是秦可卿,

也就是朱由校。大家同一个爷爷——万历帝朱翊钧,所以长得难免会像一些。

…… …

…【又问:“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自己不知,而读者应该知晓。香菱入贾府时十四岁。

如今蓄发中,不久将被薛蟠开脸纳妾。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07:05【一时周瑞家的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头来。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儿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方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如今周瑞家的故顺路先往这里来。】这里讲述的是周瑞家的送宫花一事。送的次序依次是迎春、探春、惜春、凤姐秦可卿、林黛玉,每人两支,共十二支宫花。

这个次序有没有问题呢?其实是有问题的。

古时比如有东西要全家分配,要先族长,然后再按辈分、品级、嫡庶依次派发。

凤姐居首拿走四支是没问题的;黛玉虽无官位,衣食住行用度品级都高于迎探惜,应当次之;迎探惜三人应当最后。

忠信为周,周全为周。周瑞家的理应遵守家事次序,按公事差使的重要程度来依次办事,而不应轻易图省事图轻便而更改旧例。

也许有人要盛赞周瑞家的这是反抗封建制度,那就太拔高了,周瑞家的从来没那么高觉悟,只是倚势耍滑作威作福罢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07:08【半刻工夫,手里拿出两枝来,先叫彩明吩咐道:“送到那边府里给小蓉大奶奶戴去。”次后方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谢。】可卿的花正应由凤姐处人送去,伏下天启与魏忠贤的深厚友情。

先吩咐彩明送去可卿处(重要事),后才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谢(次要事),这便是公事次序的严谨性。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07:12【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作戏。】书中各处情节正是连环相接,需在脑中串联,方能解开连环看到真实。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07:13【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黛玉是非常聪明的人,问这样一句,正是因为对周瑞家的有疑心和不信任。

虽然黛玉并不知晓周瑞家的随后要去找王家人进言弄权,意图压下冷子兴事。

这里的重点并不是要点出崇祯皇帝自幼丧母敏感多疑的性格。

而是点出了明朝众臣把弄外权,以私利私务为重并不以国为重以公为要,全无忠诚品质的丑陋形象。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07:17【周瑞家的因问智能儿:“你是什么时候来的?你师父那秃歪剌往那里去了?”智能儿道:“我们一早就来了,我

师父见了太太,就往于老爷府内去了,叫我在这里等他呢。”】

秃歪剌是对尼姑的贬低。

于老爷,则是对信奉僧道的愚老爷们的讥讽。

在对待宗教这点上,红楼梦与金瓶梅是一脉相承,揶揄嘲讽大存贬意。

作者傅山是一个名义上的出家人,自评时最认可的不是道人身份,而是庄子之徒。

傅山出家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合法对抗清朝的剃发令,这也是明亡后明朝遗老和抗清人士纷纷出家的原因。

傅山先生虽然精通佛家道家理论,也不反对人们建庙宇道观送僧衣道袍,但并不认同宗教势力出入名利场攀附豪门以普法济世消灾免祸为由“贪婪榨取世人钱财”的这种势利行径。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07:27送宫花和冷香丸,今早已讲解完毕。今晚揭晓贾琏与秦钟。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19:47【正说着,只听那边一阵笑声,却有贾琏的声音。接着房门响处,平儿拿着大铜盆出来,叫丰儿舀水进去。】

这里是叙说贾琏与王熙凤行警幻之事。

文中每次提到的警幻之事都是有意义的。

王熙凤就是魏忠贤,掌管东厂和锦衣卫。类似于现代的纪委,负责监督官员的违法情况并对之进行处理。

而贾琏,身为宝玉的堂哥,与宝玉类似,并不实指人物,而是权力的象征。

琏,宗庙中盛放黍稷的玉器,黍稷是庙堂社稷的象征,这里指朱明政权下的官员权力。

正如此前宝玉与可卿行警幻之事的意义。

此回贾琏与凤姐行警幻之事,实是指出天启政权下官员的权力受到了东厂厂公有效的监督控制。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19:52

【宝玉听了,便和丫头说:“谁去瞧瞧?只说我和林姑娘打发了来请姨太太姐姐安,问姐姐是什么病,现吃什么药。

论理我该亲自来的,就说才从学里来,也着了些凉,异日再

亲自来看罢。”】宝钗身上不大好,宝玉毫不焦虑,还如此敷衍。这里是要让读者明白宝玉对宝钗并无真情,防止读者支持金玉说。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19:56 贾琏既明,先

看看秦钟。

大家估计已大致能感到了,那就是秦钟依然不是真人。

【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便探身一把携了这孩子的手,就命他身旁坐了,慢慢的问他年纪读书等事,方知他学名唤秦钟。】秦钟出场了。“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凤姐也夸赞秦钟把宝玉比下去了,点出了秦钟实际身份尊贵不逊于宝玉。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20:02【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宝玉心中这段想法,让读者立刻会想到第二回贾雨村说的正邪二赋。

侯门公府之家对应赋中的公侯富贵之家,寒门薄宦之家对应诗书清贫之家。

在正邪二赋中,说了同样是秉气而生的人,在公侯富贵之家就是情痴情种,在诗书清贫之族就是逸士高人。

也就是说情痴情种和逸士高人其实是一类人,只是所处环境不同。

于是我们知道秦钟与宝玉属于一类人,都是秉完全相同的气而生的怪人嘛,只是出生地方不同!宝玉生于公侯富贵之家,正是赋中所说的情痴情种。秦钟生于诗书清贫之族,正是赋中所说的逸士高人。

宝玉秦钟都是秉相同的气而生。秦钟和宝玉一样,也是象征着国家的权力。

那么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就在于宁府。宁国府属于前朝,

荣国府属于崇祯朝。

秦钟是宁府中出场,他象征的是前朝的国家权力。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20:12

有个涯友问为什么秦可卿和贾母都是朱由校。

秦可卿早夭和朱由校的悲惨经历是相同的。

十二钗里自然不可能有两个朱由校。

但傅山还是想多介绍一下他,于是把朱由校的经历、能力、性情安排在了不是十二钗的似重要又非重要的人物——贾母身上。

书中并非只有对朱由校使用了这一招,此处先不深说,以后讲到时大家自然明瞭。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20:33 宁府有秦钟,

荣府有宝玉。

那薛家呢?答案估计都知道了。先揭过此处,看看焦大的醉话。

【焦大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借焦大醉骂宁府这些话,道出前朝积弊的纲常乱象,多是君无君状臣无臣状。

畜牲二字,连大老爷贾敬和族长贾珍都包含了在内。

这贾敬和贾珍当然是非同小可的人物,再过几回,就要说到他们了。

这里大家先感受一下傅山对这两位要人的鄙夷就好了。。。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20:47

【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到如今了,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焦大的这段醉骂,道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得天下的不易,也让大家看出焦大是贾府的另一面困扰,既不便罚打又不便派事。

类似焦大这样,不出力不做事也领俸禄,终日吃酒,依然不满待遇,甚至威胁以红变白。

通常当然白进红出,这里是故意将红白次序写错。为什么?红刀子的红会是什么样的红?这里的红依然是花红,象征朱明。

白刀子的白又是什么样的白?这里的白是特指雪白,象征满清。

这里的白刀子由红刀子转化而来,那就是一种威胁表态了。

不遂焦大心意,焦大就要给朱明制造困扰,由红转白。

明末,这样拥兵自重不太好使唤的势力,很是不少。

凤姐这样严厉的对焦大也无可奈何,也只能是要求找个庄子“早早打发了这没王法的东西”。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5 20:57扒灰,养小叔子,焦大口中一大堆风月事借醉话信口带出,然而并非实指。

书中未明写的警幻事风月事都只是障目法。书中未明写的警幻事风月事都只是障目法。书中未明写的警幻事风

月事都只是障目法。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如果执着地去关心风月,

就会陷入正面风月故事的猜想遐思,生出各种毫无意义的联想,贾珍秦可卿,凤姐宝玉,可卿贾蔷……

最终像贾瑞一样沉迷风月至死不悟。

所以,大家不要对搞基、扒灰、养小叔等各种风月事过度着迷才好。

作者:无名寒士 日期:2016-04-26 06:59【还只当他去那府中看戏,谁知到穿堂,便往东向北绕厅后而去。】再次点出宝钗住所在荣府东北方位,也就是女真满人在国家的东北方位。

【于是转弯向北奔梨香院来。可巧银库房的总领名唤吴新登与仓上的头目名戴良,还有几个管事的头目,共有七个人,从帐房里出来,一见了宝玉,赶来都一齐垂手站住。】

又牵扯出账房,里面出来一干势利人。

一来点出管银库房的吴新登是个“无星戥”之人,以秤杆不公,揭示明朝国内银税的腐败弊端。

二来这帮势利之人是在去梨香院路上最后遇到的,自然离东北较近,正如冷子兴周瑞等唯利是图者,易被满人收买利用。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