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根到底,中国人太喜欢权力了。这个思想不彻底打倒,历史还会重演。
-----------------------------------...... ----------------------------- 心态肯定存在,其实这就是国民性,有人称之为劣根性。事实上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说清楚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00:06 @请还历史
真实 2011-10-31 00:03:02
作者:最初荒凉 回复日期:2011-10-30 23:57:15 回复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30 23:55:20
作者:最初荒凉 回复日期:2011-10-30 23:53:14 回复
......
-----------------------------
因此说,并不是维护民国维护旧中国就是果粉,其实更多的是维护那份良知和尊重历史的态度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00:09 @最初荒
凉 2011-10-31 00:06:50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0-31 00:02:15
@最初荒凉 2011-10-30 23:45:09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30 23:43:05
作者:最初荒凉 回复日期:2011-10-30 23:36:18 回复
......
-----------------------------
要是真有 200 亿的真金白银,估计内战可能要打的更长一些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00:19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31 00:12:07倒是那个时代媒体可以大胆的说一些东西,也不怕跨省,放今天,在警察未定案之前,一个小记者哪怕报导一个小科
长之类的贪污事件,后果也很严重啊。
-----------------------------
民国有小民告政府,法院判决小民胜诉,今天不敢想象啊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00:27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31 00:18:20刚才在网上查了下,好像蒋介石带去台湾的金银,当时市值也就是一亿美金左右。
需再求证。
-----------------------------
蒋介石运走的黄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一些黄金根本就没有运走,像在新疆等地的黄金因为当地的起义就没运出,当时蒋运走的多位金圆券兑换的黄金,成色很多不足,而且国库内黄金数量也是有限的,加上很匆忙,运到台湾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这批黄金肯定达不到 1000 万两。而当时广东一年收入国库的黄金就达到 70 多万两。所以这些财富明显被夸大了,相对丢了的大陆是小巫见大巫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00:29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31 00:18:20刚才在网上查了下,好像蒋介石带去台湾的金银,当时市值也就是一亿美金左右。
需再求证。
-----------------------------要是多带走些文物可能就好了,免得遭遇文革的浩劫了,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00:33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31 00:27:58作者:最初荒凉 回复日期:2011-10-31 00:19:53 回复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31 00:06:13作者:最初荒凉 回复日期:2011-10-31 00:01:55 回复
......
----------------------------时间不早了,真实兄也 早点睡吧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00:35 时间不早
了,大家早点睡吧,晚安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09:56 业余时间,讲点民国趣事:话说张宗昌的老婆多,有个传闻.张有好几个国家的老婆,他早分不清谁是哪个国家的了,怎么办呢,?他就每人发个脸盆,脸盆里映上各个老婆所在国家的国旗,以此来加以区别.你还别说,当那时中国人民还在受帝国主义的欺负时, 张某人到是替中国人出了口气.哈哈.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10:54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31 10:28:21 呵呵,有趣。
老农倒是很有规律呢
-----------------------------
真实兄来的挺早啊,老农确实很有规律,嘎嘎。一般都是晚上写帖子,晚上发,挺辛苦的。闲的时候就和大家讨论一下,不过讨论归讨论,帖子是帖子,帖子内尽量不表现个人感情,尽量客观一些。在正文不想掺杂太多主观因素。闲来和大家聊聊更是有趣,写帖子要严肃,业余时候和大家多沟通谈天说地也是一趣事,想来无伤大雅。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11:45
O(∩_∩)O~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14:08 继续更新,
今天老农提前更新喽,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14:18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看电影是一件很郑重、很时髦、很隆重的事情,据某些人回忆,当时进入影院:“最开始由佣人带着去,门前有头戴红帽、穿红衣的拉门小郎替客人拉门,进门有存衣服务。门口原来有一个乐谱架摆放着可以免费取阅的说明书,上面印着放映电影和明星介绍以及电影预告。后来拿的人太多,就放在售票处,买票的时候赠与。入场有白俄女郎领座,开场之前和休息时间有服务员胸前挂着长方形藤盘叫卖爆米花和巧克力。后来戏院连爆米花也不卖,不让吃零食。靠近走道的一排座位旁边专门设有带圆圈的小凳子给小孩坐,每个座椅背后有挂钩,可以把汽水瓶钩在上面,散场后有服务员统一收取。电影开场时会敲三声钟,才熄灯放映。”其实在我们的小时候,一些乡村仍有电影放映,每当放电影村里男女老少如同过节一般,搬个凳子和马扎早早的去排队等待电影放映,其间其乐融融。今天我们足不出户在家里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许多精彩的电视节目,如今偶尔走进高级室内电影院看电影,空间里只有为数不多的观众。现在的孩子们根本不知道露天电影的故事,即使是夏季在街市的超市门口偶尔也有免费露天电影放,那是商家促销商品的手段,也是不多的观众,也难以找回当时看电影的心情。儿时的露天电影给很多人的童年留下了无尽的依恋。那是一个纯粹欢乐的电影时代,一个
纯粹的看电影时代。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31%2F42981637_53250090.jpg{EIMAGE} 电
影回来喽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1%2F10%2F31%2F42981724_53250090.jpg{EIMAGE}看到光膀子看电影的老少爷们是不是有种亲切感呢作者:
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15:04
@北洋旗舰 2011-10-31 14:25:35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1-10-31 09:56:24回复
业余时间,讲点民国趣事:话说张宗昌的老婆多,有个传闻.张有好几个国家的老婆,他早分不清谁是哪个国家的了,怎么办呢,?他就每人发个脸盆,脸盆里映上各个老婆所在国家的国旗,以此来加以区别.你还别说,当那时中国人民还在受帝国主义的欺负时, 张某人到是替中国人出了口气.哈哈.
===========........... -----------------------------
狗肉将军荒唐好色蜚声国际,张走到哪里都乐意将他的姨太太队伍带着,出入外国使馆也不例外,一队马弁和一队姨太太,这是上过外国报纸的。他走到哪里都要逛窑子,看上哪个女人就带出去做老婆,租间房子塞进去,外面挂上“张公馆”的牌子,再派上个卫兵,这样张宗昌就又多了一位姨太太。不过,几天以后,这个姨太太就被他忘记了,卫兵也开溜,姨太太还得重操旧业。此地的闲汉再逛窑子,总会叫:走,跟张宗昌老婆睡觉去!这话传到张宗昌的耳朵里,他也就一笑置之。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15:05
@北洋旗舰 2011-10-31 14:25:35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1-10-31 09:56:24回复
业余时间,讲点民国趣事:话说张宗昌的老婆多,有个传闻.张有好几个国家的老婆,他早分不清谁是哪个国家的了,怎么办呢,?他就每人发个脸盆,脸盆里映上各个老婆所在国家的国旗,以此来加以区别.你还别说,当那时中国人民还在受帝国主义的欺负时, 张某人到是替中国人出了口气.哈哈.
===========........... -----------------------------
好久不见北洋兄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15:07
@北洋旗舰 2011-10-31 14:25:35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1-10-31 09:56:24回复
业余时间,讲点民国趣事:话说张宗昌的老婆多,有个传闻.张有好几个国家的老婆,他早分不清谁是哪个国家的了,怎么办呢,?他就每人发个脸盆,脸盆里映上各个老婆所在国家的国旗,以此来加以区别.你还别说,当那时中国人民还在受帝国主义的欺负时, 张某人到是替中国人出了口气.哈哈.
===========........... -----------------------------
张曾经有一首很牛很牛的诗,还是上中学的时候在读者上看到的,到现在感觉这哥们纯爷们: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数英雄兮张宗昌,
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16:46民国一直没有放弃发展重工业,看看民国的重工业计划和资源委员会就会发觉国人也是试图发展起来的,没有人愿意做亡国奴,人民都希望自己的祖国强大富强,只历史没有给民国机会,假如在推迟几年,中国底子会厚一些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16:51其实民国的电影,飞机,火柴,水泥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不是多少的问题,是代表着一种存在,一种中国人奋进拼搏的精神,也记载着国人的艰辛与坎坷,一种希望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19:15
@茶礼不让 2011-10-31 16:53:00
---------------- 龙井,普洱,铁观音,大红袍喝哪品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20:54
@北洋旗舰 2011-10-31 20:22:03
----------------
人物当然要写,不过老农把这些写在后面的番外了呵呵,还没更新到那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21:10
@北洋旗舰 2011-10-31 20:22:03
---------------- 喜欢看那些人的另类脸谱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23:04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31 22:34:44
----------------
确实是,老农最近要忙几天,估计最近一周都要忙,诸位兄弟可要等老农,老农有空就会上来看大家,与大家交流共勉,欢笑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0-31 23:23
睡了,大家晚安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1 06:32 @请还历史
真实 2011-10-31 23:25:38 ----------------更新是不会少的,只是不能天天在线了,抽个空就更点,草稿准备好了。今天将更新民国时期的灯泡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1 10:30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0-31 23:25:38
----------------
估计很快就能到教育,老农会优先更教育呵呵作者:会上
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1 17:26最近老农有些私事比较忙,大约要持续到周末,不过每天更新是必须的呵呵。大家等老农回来,现在开始更新一节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1 17:40灯泡。灯泡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上小学的时候教科书上就告诉我们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而且我们知道爱迪生被称为“发明大王”。其实,在爱迪生之前戈培尔等人就发明了灯泡,但是实用性太差。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实用型电灯,正是他的发明让百姓也能用上了灯泡。但是这个灯泡是来之不易的,尤其是灯丝的问题。爱迪生和他的助手做了3000 多次实验最后选择了钨丝作为灯丝的材料成功了,制成了灯泡。从此,灯泡照亮了世界各地每个角落。1879 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工程师毕晓浦在上海虹口乍浦路的一幢仓库里,进行了电弧灯发光试验,试验取得成功,宣告了华夏大地上第一盏电灯问世。但是中国人使用真正自己生产的白炽灯却是在四十多年后了。1921 年,镇海人胡西园研制出中国第一只白炽灯泡,1923 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灯泡制造厂,成为中国电灯泡工业的开拓者。早在“五四”时期就读于浙江高等工业学校电机专业的胡西园,最强烈的愿望就是“一定要让中国人能够用上自己制造的电灯泡!”1921 年,他在上海开办了灯泡厂,1923 年出资兼并德商亚浦耳电器厂,并正式注册中国第一家灯泡厂“中国亚浦耳灯泡厂”,赢得了“灯泡大王”、 “中国爱迪生”的称誉。1925 年,中国亚浦耳灯泡厂改组成中国亚浦耳电器厂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建厂房两座,辟灯泡部和电机部,以及原玻璃部,有职工 400余人,日产灯泡 15000 只。翌年,该厂产品商标在香港及美国注册,产品除销售全国各地外,还远销澳洲、南美洲和亚洲等地。亚浦耳在全国设立发行所,开拓市场,并获得国人支持,物美价廉的国货灯泡取得了广大用户的信任而被广泛采用,甚至连上海租界的外商企事业也乐于采用。1931 年亚浦耳扩大业务,工厂易名为中国亚浦耳电器厂。抗战爆发后,总厂被日军占领,分厂被毁,亚浦耳被迫内迁重庆。抗争胜利,亚浦耳复产,日产灯泡 3000 只。1949 年厂内增设日光灯部,年产日光灯管 600 支。到全国解放前夕,该厂灯泡年产量为 546 万只。1956 年,该厂公私合营,先后并进十几家小企业以及上海灯泡厂的灯泡车间。1959 年 9 月改名上海亚明灯泡厂。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1%2Fphoto3%2F2011%2F11%2F1%2Fmiddle%2F79938743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亚浦耳当年厂房的门
口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1%2Fmiddle%2F79938768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亚浦耳灯
泡1929 年,李庆祥、甘镜秋等人合股创立华德电光股份有限公司。1932 年改名华德工厂,生产白炽灯、霓虹灯及热水瓶胆。该厂生产经营灯泡、电料,业务遍及全国,产品远销暹罗、安南、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抗日战争期间,厂房被日本军队强占。另迁第二厂继续生产。抗日战争胜利后,厂房收回,积极恢复生产,并扩建厂房。厂内设有拉制钨丝工场、绕制钨丝工场、玻璃制造工场、灯泡制造工场、荧光灯制造工场、灯头部制造工场、机械修制工场,以及寿命标准试验室,全厂有职工数百人。1945 年,该厂采用旧粉管改制装配荧光灯(日光灯)。1947 年开始以手工方式拉制玻管生产荧光灯。该厂主要生产华德老牌灯泡,品种有家庭用好乐泡、氩气泡、公用事业用路灯泡、电讯指示泡、电话交换总机灯泡、火车用灯泡、汽车用灯泡、轮船用灯泡、飞机用灯泡、矿用灯泡、探照大光泡,以及荧光灯管等。该厂是国内规模较大的灯泡制造厂。解放后,产品由上海市五金交电公司包销。公私合营期间,先后并进大光明、中信、荣发等玻璃厂,长城、华宝、建设、百川等灯泡厂,以及成大拉丝厂等 36 家小企业,成为新中国最重要的灯泡生产商之一。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4%2Fphoto1%2F2011%2F11%2F1%2Fmiddle%2F7993894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民国的吊灯也很牛
吧
此外较著名的还有 1927 年许石炯创立的公明电珠泡厂(制造 2.5 伏、3.8 伏小电珠,使用日月牌和光荣牌商标)等一批灯泡生产商。抗战前夕,全国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灯泡制造业格局。仅上海即拥有大小近百家电珠生产厂,日产电珠 6 万只,除在国内销售外,还远销美、英、法、澳洲、南美洲、南洋、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外汇收入约 800 万美元。
1937 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上海灯泡制造业遭到重创。上海沦陷后,除华德公司尚能维持生产外,奇异安迪生公司被日军占领,中国亚浦耳电器厂部分内迁重庆,部分被日军霸占。日本战败后,中国灯泡制造业力图重振旧业。中国亚浦耳电器厂、中国荧光灯厂、华德灯泡厂等一批灯泡厂获得一定恢复。建国后,这些灯泡厂多进行公私合营,照亮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1%2F11%2F1%2Fmiddle%2F79939193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民国初期的电
灯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1 17:41
灯泡。灯泡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上小学的时候教科书上就告诉我们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而且我们知道爱迪生被称为“发明大王”。其实,在爱迪生之前戈培尔等人就发明了灯泡,但是实用性太差。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实用型电灯,正是他的发明让百姓也能用上了灯泡。但是这个灯泡是来之不易的,尤其是灯丝的问题。爱迪生和他的助手做了3000 多次实验最后选择了钨丝作为灯丝的材料成功了,制成了灯泡。从此,灯泡照亮了世界各地每个角落。1879 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工程师毕晓浦在上海虹口乍浦路的一幢仓库里,进行了电弧灯发光试验,试验取得成功,宣告了华夏大地上第一盏电灯问世。但是中国人使用真正自己生产的白炽灯却是在四十多年后了。1921 年,镇海人胡西园研制出中国第一只白炽灯泡,1923 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灯泡制造厂,成为中国电灯泡工业的开拓者。早在“五四”时期就读于浙江高等工业学校电机专业的胡西园,最强烈的愿望就是“一定要让中国人能够用上自己制造的电灯泡!”1921 年,他在上海开办了灯泡厂,1923 年出资兼并德商亚浦耳电器厂,并正式注册中国第一家灯泡厂“中国亚浦耳灯泡厂”,赢得了“灯泡大王”、 “中国爱迪生”的称誉。1925 年,中国亚浦耳灯泡厂改组成中国亚浦耳电器厂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建厂房两座,辟灯泡部和电机部,以及原玻璃部,有职工 400余人,日产灯泡 15000 只。翌年,该厂产品商标在香港及美国注册,产品除销售全国各地外,还远销澳洲、南美洲和亚洲等地。亚浦耳在全国设立发行所,开拓市场,并获得国人支持,物美价廉的国货灯泡取得了广大用户的信任而被广泛采用,甚至连上海租界的外商企事业也乐于采用。1931 年亚浦耳扩大业务,工厂易名为中国亚浦耳电器厂。抗战爆发后,总厂被日军占领,分厂被毁,亚浦耳被迫内迁重庆。抗争胜利,亚浦耳复产,日产灯泡 3000 只。1949 年厂内增设日光灯部,年产日光灯管 600 支。到全国解放前夕,该厂灯泡年产量为 546 万只。1956 年,该厂公私合营,先后并进十几家小企业以及上海灯泡厂的灯泡车间。1959 年 9 月改名上海亚明灯泡厂。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1%2Fphoto3%2F2011%2F11%2F1%2Fmiddle%2F79938743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亚浦耳当年厂房的门
口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1%2Fmiddle%2F79 38768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亚浦耳灯
泡1929 年,李庆祥、甘镜秋等人合股创立华德电光股份有限公司。1932 年改名华德工厂,生产白炽灯、霓虹灯及热水瓶胆。该厂生产经营灯泡、电料,业务遍及全国,产品远销暹罗、安南、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抗日战争期间,厂房被日本军队强占。另迁第二厂继续生产。抗日战争胜利后,厂房收回,积极恢复生产,并扩建厂房。厂内设有拉制钨丝工场、绕制钨丝工场、玻璃制造工场、灯泡制造工场、荧光灯制造工场、灯头部制造工场、机械修制工场,以及寿命标准试验室,全厂有职工数百人。1945 年,该厂采用旧粉管改制装配荧光灯(日光灯)。1947 年开始以手工方式拉制玻管生产荧光灯。该厂主要生产华德老牌灯泡,品种有家庭用好乐泡、氩气泡、公用事业用路灯泡、电讯指示泡、电话交换总机灯泡、火车用灯泡、汽车用灯泡、轮船用灯泡、飞机用灯泡、矿用灯泡、探照大光泡,以及荧光灯管等。该厂是国内规模较大的灯泡制造厂。解放后,产品由上海市五金交电公司包销。公私合营期间,先后并进大光明、中信、荣发等玻璃厂,长城、华宝、建设、百川等灯泡厂,以及成大拉丝厂等 36 家小企业,成为新中国最重要的灯泡生产商之一。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4%2Fphoto1%2F2011%2F11%2F1%2Fmiddle%2F7993894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民国的吊灯也很牛
吧
此外较著名的还有 1927 年许石炯创立的公明电珠泡厂(制造 2.5 伏、3.8 伏小电珠,使用日月牌和光荣牌商标)等一批灯泡生产商。抗战前夕,全国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灯泡制造业格局。仅上海即拥有大小近百家电珠生产厂,日产电珠 6 万只,除在国内销售外,还远销美、英、法、澳洲、南美洲、南洋、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外汇收入约 800 万美元。
1937 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上海灯泡制造业遭到重创。上海沦陷后,除华德公司尚能维持生产外,奇异安迪生公司被日军占领,中国亚浦耳电器厂部分内迁重庆,部分被日军霸占。日本战败后,中国灯泡制造业力图重振旧业。中国亚浦耳电器厂、中国荧光灯厂、华德灯泡厂等一批灯泡厂获得一定恢复。建国后,这些灯泡厂多进行公私合营,照亮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1%2F11%2F1%2Fmiddle%2F79939193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民国初期的电
灯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2 10:42收音机。120 多年前, 一位年仅 31 岁的犹太青年科学家将他的名字永远留驻在了一本名为“科学”的史书上,他在他的实验室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而这个名字叫做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当你使用收音机的时候肯定会接触到赫兹这个词,但是也许你并不知道他的由来和意义。1895 年 俄罗斯物理学家波波夫成功地收发无线电讯号。随后,21 岁的马可尼以无线电波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1897 年 波波夫以他制做的无线通讯设备,在海军巡洋舰上与陆地上的站台进行通讯成功。1901 年马可尼发射无线电波横越大西洋。
19 世纪之初的时候,一个叫做 Greenleaf WhittierPickard 的人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矿石收音机。我们习惯把那些不使用电源,电路里只有一个半导体元件的收音机统称为“矿石收音机” (1910 年,美国科学家邓伍迪和皮卡尔德用矿石来做检波器,故由此而得名)。由于矿石收音机无需电源,结构简单,深受无线电爱好者的青睐,至今仍有不少爱好者喜欢自己 DIY 和研究。但它只能供一人收听,而且接收性能也比较差,当时客观上也制约了无线电广播的普及和发展。
1906 年 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首度发射出声音,无线电广播就此开始。同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真空电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机的始祖。
在世界经过了一次大战的洗礼之后人类的科学技术以战争为催化剂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军工民用的风潮第一次席卷全球,这一风潮为电子管收音机在普通民众中的普及起到了加速推进的作用。
19 世纪 20 年代初期是电子管收音机疯狂增长的一个年代,其一在上面已经说过了得益于军事科技的发展,其二在 1920年美国匹兹堡 KDKA 电台作为世界上第一家商业电台面向民众正式开播之后,人们对信息压抑百年的渴望如决堤的水坝一样汹涌而出。在短短的 2 年之内在美国范围内到 1922 就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到了 500 家。收音机可谓风靡一时。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2%2Fmiddle%2F79973362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早期电台实验室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4%2Fphoto1%2F2011%2F11%2F2%2Fmiddle%2F79973410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博物馆的矿石收音机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2%2Fmiddle%2F7997347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早期电子管收音机
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氏与华人曾君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通过自建的无线电台首次在上海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矿石收音机和电子管收音机,市民多喜用矿石收音机。
电台广播的消息轰动上海,和在美国本土的情况一样对资讯
极度渴望的上海富裕人群开始蜂拥走向商店抢购电子管收音
机。几天时间里销出无线电接收机约 500 台,这是上海地区
出现的最早一批收音机。之后,随着广播电台不断的建立,收音机在上海地区逐渐兴起,均为舶来品,以美国出品最多。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内商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在中国大陆破土而
出,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数据作为支持,但在当时的中国主
要城市,每个城市都有 2 家以上的主要电台在进行经营。
1924 年,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定,允许市民装用收音机。市民中装置收音机者渐起,其方法以再生式线路联接为多。同年,上海俭德储蓄会颜景焴采用超外差式线路联接法装置收音机成功。次年(1924 年),
苏祖斐、苏祖圭、苏祖修、苏祖国、苏祖尧、苏祖光等姐弟7 人合资在上海创办的国内首家民族资本无线电公司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最早生产电子元件,并在松江图书馆内,试验组装的矿石收音机与电子管收音机获得成功,不仅收到上海电台的无线电电波,同时还能收到日本电台所播的音乐节目。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设立制造厂、门市部、修理部、无线电广播电台和编辑出版部,制造供应无线电零件、器材和图书,并自行设计制造矿石收音机和电子
管收音机。1933 年,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了 1001号矿石收音机,外形小巧美观,价格低廉,收音良好,受到市民欢迎。1935 年,该公司生产出第一台 1651 型超外差式五灯收音机。该机除电子管和碳质电阻外,所用收音机的高周与中周变压器及电源变压器和线圈均自行设计制造,各项技术指标可与舶来品媲美,售价仅及舶来品一半,颇受顾客欢迎。亚美公司先后面市的还有 1641 型四灯和 5TS5、5TS6 型二波段收音机,其设计符合国情,电源变压器完全按照 50 周率标准,使用经久,因而在与洋机激烈竞争中,逐步创出了“亚美”老牌的社会信誉。就在亚美生产出第一台 1651 型超外差式五灯收音机的时候,长沙中央无线电厂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造”收音机,不过大多数用于军事。此后,一批无线电制造厂相继生产收音机。其中以中雍无线电机厂规模较大,仅次于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1936 年生产出标准三回路一灯收音机与直流三灯收音机等产品。亚美和中雍是当年上海乃至全国无线电行业的老大。此外,尚有华昌无线电机厂、亚尔电工社等企业,都曾先后生产过一灯到五灯收音机。这些产品在国内无线电制造业中占有一定地位。随着广播电台事业的发展,收音机在全国逐步普及,总数至少在 10 万台以上。1937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无线电制造业进一步受到打击,部分无线电制造企业内迁,在大后方扎根生长,留在日寇统治下的企业惨淡经营。昔日的老大亚美公司
改行生产“三角牌”自行车链条,利闻无线电行(始创于1939 年)改缝自行车坐垫,可谓惨不堪言。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迁企业纷纷回迁,无线电制造业重新得到恢复。其中有一家我们值得提一下,它就是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器材厂的昆明厂,该厂迁建于南京板桥镇,名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
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南京厂(熊猫集团前身)开始装配“环球”牌 5 灯收音机并以进口整套散件方式组装生产过美国飞歌牌 806 型五灯收音机 3180 台,该厂就是著名的电子企业熊猫集团的前身。1947 年年底,在收音机工业中心上海共有无线电工商企业 235 家。同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上海建立研究所,制成资源牌台式和落地式八灯高档收音机。
建国后,上海民族无线电制造业迎来新的时代,公私合营后,这些无线电制造企业成为中国无线电事业的基础。新中国生产出第一批国产化 155 型五灯电子管收音机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甚至包括雷达等高端设备也与这些基础密切相关。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2%2Fmiddle%2F7997355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1938 年台式收音机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4%2Fphoto1%2F2011%2F11%2F2%2Fmiddle%2F7997364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亚美 1651 收音机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2 10:47
讲个民国趣事,韩复榘大摆火羊阵:1925 年 12 月,韩复榘带一个师的兵力攻打天津的奉系军队。他想用田单的办法,但找不到那么多牛,便用三百头绵羊来代替。在他的指挥下,士兵们在羊头上绑刀、羊尾上拴麻、羊身上披彩条,乘夜间把羊赶到阵前,点燃羊尾上浸过油的麻,驱赶着羊群在阵前乱窜。奉军发射照明弹,看透了对方的意图,便用机枪扫退了韩军,把送上门来的火烧绵羊拖回营房,做了下酒菜。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4 17:24
老农最近很忙,估计很快就回来了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4 19:02 @昔日的西
南师大 2011-11-04 18:31:58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04 17:24:23
老农最近很忙,估计很快就回来了
----------------------------- 用不用摆酒接风?
----------------------------谢谢师大兄了,明天或
者后天就有空了,开始恢复正常了,酒席等我回去吧嘎
嘎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4 19:05
@5whott 2011-11-04 17:11:23
@笑忘我 2010 2011-11-03 22:42:40作者:大幻天空 回复日期:2011-11-03 10:44:09 回复
为什么很多人要怀念毛泽东时代?......
-----------------------------,
主席曾经在天安门上好像喊过,好像是有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过当时确实有一种这样的骄傲和气度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4 19:06
@jarni1703 2011-11-04 19:03:38 来,走一个!
-----------------------------
欢迎哦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4 19:09
@请还历史真实 2011-11-03 20:19:49这几款收音机造型很有趣,现在其实可以还是做这样的复古型的收音机,没准很多人喜欢,还可以把 DVD、MP3 什么的多种功能组合进去的。 ----------------------------这也是一个商机嘎嘎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4 19:58 今天利用
有限时间更新一节,敬请关注以前在小学、初中政治课本上,经常读到旧中国连铁钉和火柴都不能生产。我们曾经对此深信不疑,但是事实似乎并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前面说到了旧中国能生产火柴,那我们现在就来说说旧中国是否可以生产铁钉。元钉,又称圆钢钉(钢钉的钉杆多为圆形,故又称圆钉),俗称“洋钉”,主要应用于工农业和建筑业等方面。元钉进入中国之前,广泛使用的是由铁匠铺锻打的铁钉,中国多地都曾生产铁钉。据载,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 年),在佛山有制钉商户成立钉行会馆,所生产的铁钉为方形,“以熟铁枝制成,大小不一。
道咸时最盛,从业多至数千。每日午后,附近乡民,多挑钉到佛(山),挑炭铁回乡,即俗称替钉者,不绝于道”。各钉户生产时用风箱鼓风,加热铁胚后,用手锤和铁砧锻打,用于造船。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由于进口洋钉的冲击,手工锻打的方钉销售日蹙,进口元钉大量倾销,土制铁钉渐趋淘汰。继而一些外国厂商在华办厂,以求进一步降低成本。1920 年,英商在上海开办同成钉厂,从英国运来 10 台旧制钉机,并用进口原料生产元钉。1924 年,黄耕伯、顾馨一和丁仁德等人在上海创办公勤铁厂股份有限公司,随后,向德国礼和洋行订购 4 台制钉机,生产 1~4 英寸元钉。
同年,公勤铁厂仿制拉丝机 5 台,并设拉丝工场,所产铁丝专供本厂制钉使用。不久,为一些规模较大的制钉厂仿效。
到1934年,上海有制钉工厂11家(其中华商9家、外商2家),拥有制钉机 291 台,从业人员 290 人左右,月产元钉4.9 万桶(合 2222.6 吨)。规模较大的有公勤铁厂、孙其美机器厂(英商)、贝尔钉厂(美商)、中国制钉公司和嘉福制钉厂等。当时大部分制钉厂已经使用制钉机,并不断进行改进。
当时这些厂已能自制拉丝机和制钉机,国产元钉开始占领市场。1935 年,公勤铁厂生产的“三戟牌”元钉曾获中国工 程师学会举办的国产建筑材料展{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
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4%2Fmiddle%2F8018569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民国时期大头钉览会特等
奖。
上海是中国“洋钉”主要产地,市面上的国产钉子主要就是沪产元钉。此外其他地方也存在许多制钉厂, 1928 年广州的一些作坊,就开始参照进口圆钉式样生产,产品除供应本省需要外,还销往外省和东南亚各国。30 年代初,上海生产的元钉价格比进口货低,在国内市场上占上风,进口元钉因无竞争能力而从民国20年进口1.65万吨下降到民国22年的 0.3 万吨左右。据调查,民国 1930 年,福建市场上沪产元钉(2 英寸)每公斤平均零售价 0.295 元(银元、下同),英国进口镀锌铁丝(18 号)每公斤 0.431 元。1934 年,每公斤元钉(沪产2英寸)降到0.218元,镀锌铁丝(英产18号)每公斤降到 0.334 元。随后,价格略有上升。当时上海的元钉市场十分活跃,专业批发商可炽、源椿、晋益和蔡仁茂等铁号云集在苏州河一带,把沪产元钉直接运销全国各地。由于国际市场需求量大,上海生产的元钉一度还能销往南洋群岛及印度、缅甸、越南和泰国等地。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4%2Fphoto1%2F2011%2F11%2F4%2Fmiddle%2F80185078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民国时期的铁钉箱
子抗战爆发后,制钉中心上海大部分制钉厂内迁,艰难扎根大后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制钉工业生产几乎停滞。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厂生产渐趋正常,当时月产量达 1.5 万桶(合 680.3 吨)左右。出现了同业行会,像上海市制钉工业同业公会、广州市制钉同业公会等。
1946 年,上海市制钉工业同业公会有会员 40 余家,次年增至60余家。至1949年,上海有60余家制钉厂,拥有制钉机617台,年产量13多万桶(近6000吨)。1948年,广州市制钉同业公会,共有会员 25 家,主要设备有:大小机动制钉机60架,拉丝机29架,手啤380架,辘铁机 9 套,洗钉桶(用作圆钉抛光)19 个。圆钉的生产能力
每月为 1610 吨。所以该同业公会成立以后,曾发表《呼吁书》,吁请上海制钉同业一致使用中字标志,与洋钉相区别,以便于各界采用;并要求当局增加制钉原料输入限额,限制
洋钉进口,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此外在武汉、天津等地制钉厂也大有发展。
解放后,这些制钉厂获得新生,同时积极支援国家建设。
上海元钉厂曾接受华东工业部加工,1950 年加工量达 5910吨。当时铁钉生产能力可见一斑。1956 年公私合营高潮后,这些制钉厂进行调整,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元钉生产工艺自 30 年代起沿用后没有大的变革。首先是清除线材表面的氧化皮,根据制钉所需规格,拉拔至一定直径;其次是制钉,把一定直径的线材送入制钉机,利用机械传动和刀模具,通过拔直、送料、压模、冲帽和钉尖轧断等 5 步一次成型;再次是表面处理,即用滚桶抛光,使成品光泽。可见,中国并不是连一根洋钉都要进口,自己不能生产一根铁钉,即使新中国的铁钉也是建立在民国的基础、技术之上的,而不是凭空出现和苏联援助的。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1%2F4%2Fmiddle%2F80185052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民国时期的牛皮钉鞋、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6 11:46
@大幻天空 2011-11-06 00:05:01还有我说楼主,您别歪楼吧,整什么电影啦教育啦风花雪月啦的歪楼好不?咱的万吨巨轮呢?咱的机枪炮弹呢?咱的战斗机轰炸机呢?您整的可是工业啊,自己的楼自己歪算咋回事呢?自己起得标题自己改又算咋回事呢?
轮子转哪去了?方向改了?其实都是圆的。
-----------------------------谁告诉你我写的是工 业?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6 11:48
老农终于忙完了,可是笔记本突然系统再次崩溃,已经格机了,也没修好,现在正在售后维修点修理,希望能尽快修好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6 11:48 亲们,老
农回来了,真想大家啊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6 11:59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1-05 16:28:11
@jarni1703 2011-11-05 13:39:58 长江大学?有点印象,湖北非武汉的?
----------------------------不晓得,没有听说 过。......
----------------------------师大兄老农回来了,想 你们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6 12:45@第一人是我 2011-11-05 11:21:59 感谢 LZ 又重新让我
认识了历史!!!
----------------------------谢谢关注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6 13:58昨天到今天真是极度的郁闷,笔记本系统彻底崩溃了,上次没修好,这次发作了。这回把我 D 盘也给弄坏了,以为在 D 盘保险,结果悲剧了。最终无奈的接受了系统全部被格的方案,所以的作品底稿全部丢失了,包括我以前写的还有两部没有发表的,可谓损失极度惨重。还有一些很重要的文件和资料也丢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了。现在想想还是疼的难受。也许这是我最后一部作品,我会继续写下去,直到写完。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6 14:04
@jarni1703 2011-11-05 10:18:10
敢问西南师大,哪里的教授下跪请愿? -----------------------------
荆州,荆州的长江大学数十名教授博士集体下跪请愿,如今公众表达诉求是何等的艰难,另一方面也让人伤感不已。
回想起半个世纪前的那些教授学子,想起他们的风骨和风格,想起民国的那些激扬蓬勃的学子,狂傲独行的教授,怎能不
让我们喟叹。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6 15:05 业余时间
讲点清末民国趣事:辜鸿铭曾劝西方人若想研究真正的中国文化,不妨去逛逛八大胡同。因为从那里的歌女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端庄、羞怯和优美。对此,林语堂说:“辜鸿铭并没有大错,因为那些歌女,像日本的艺妓一样,还会脸红,而近代的大学女生已经不会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6 16:06
@再也不敢惹我党 2011-11-06 14:34:30 记
号
----------------------------名字太个性了, O(∩_∩)O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6 17:33@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1-04 22:48:45 怎么发的东西
就没了
? 看着像是手工做的,真是很美。
今天看到了教授们下跪请愿的新闻,......
----------------------------- 确实是手工做的,手工做的牛皮钉鞋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06 19:18
@grandville 2011-11-03 15:31:22“爱迪生和他的助手做了 3000 多次实验最后选择了钨丝作为灯丝的材料成功了,制成了灯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