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它不仅得益于天赐甘露崂山泉水,而且也显示了德国历史悠久的啤酒酿造技术在中国的成功应用。此外,国民政府还接收了其他一些日本人经营的啤酒厂。
尽管中国啤酒业获得短暂恢复,但是生产能力仍然不足,远未能从战争的创伤中走出来。1949 年,中国在青岛、北京、哈尔滨、沈阳、上海、烟台、广州等地啤酒厂共有 10 余家,年生产啤酒约 3 万余吨。建国后,这些啤酒厂成为中国啤酒工业的基础,今天享誉市场的青啤、哈啤等著名品牌无不与那些在旧中国艰难创业前行的先辈们有关,遥想中国啤酒业
的百年风雨,让人们蹉跎不已。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19%2Fmiddle%2F81238028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青岛啤酒早期的广告,桃园结义也喝起了青岛啤酒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4%2Fphoto1%2F2011%2F11%2F19%2Fmiddle%2F8123838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青岛啤酒在民国时期就有了品牌意识,这是青岛啤酒的商标注册证,青岛啤酒早
在 1906 年就获得了慕尼黑展览会金奖,比茅台还早几年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19 10:20
@指南鱼 287 2011-11-19 09:55:43老农兄,雄起!!!写的太好了不是简单的长见识的问题,
你让我们看到了先辈的荣耀
加个油!!!不要受那些无知的人的影响!!!
----------------------------- 谢谢指南的支持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19 11:11
@指南鱼 287 2011-11-19 10:24:05
@5whott 2011-11-5 10:21:00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04 19:05:45
@5whott 2011-11-04 17:11:23 @笑忘我
2010 2011-11-03 22:42:40 ......
-----------------------------
确实,当时中国只是相对落后,在亚洲还处于亚洲绝对的领先地位,因此中国的殖民化程度也最低,反抗能力最强。
中国的衰落很大原因是因为内部问题,尤其是土地和社会问题,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几乎耗尽了清朝的国力,实在是无力发展建设,也无力全力抵抗外地入侵。这些农民、土地和社会问题仍然困扰着满清政府,在加上外患,清朝实不好过。中国在外交上非常糟糕,在内政上几次试图改革但都归于失败,很大程度上与国内主要的民生改革有关,它无法实现有效的民生改革,改善百姓的生活,也无力处理好国内问题,只能想办法缓解。清政府在面对外来文化入侵的面前,没有利用好外来的文化发展自己,反而被其打乱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但幸运的是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以及一种新的文化、教育传统和基础,民国继承了这个良好的传统,但是建国后被终止。
其实中国一直处于严重的内耗中,到民国时期,内斗尤为严重,表现为军阀割据。这给了日本可乘之机,假如中国早统一几年,或许日本要入侵中国可能要费一番周折。中国在最虚弱的时候日本人来了,而此时中国人还在内斗,不仅地方派系内斗还要面临遍地的革命。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19 11:52@jarni1703 2011-11-19 11:43:53 腐败就要挨打,这个
概念不错…
----------------------------欺压老百姓就要挨打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19 14:17 给大家
出道题:
他擅长 Rap,神情俊朗,形象健康,被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20 多岁时已拥有最令人羡慕的国籍,全世界免签护照。
30 多岁,他驾驶宝马,带着两只宠物和一仆人,足迹基本遍布亚洲各个国家。每到一处都被无数粉丝围困,想跟他一夜情的女人数不胜数;而男人,听到他名字恨不得吃他的肉。
大家猜猜他是谁?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19 20:36
@大林山之鸢 2011-11-19 19:09:23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19 14:17:58 给大家出道题:
他擅长 Rap,神情俊朗,形象健康,被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20 多岁时已拥有最令人羡慕的国籍,全世界免签护照。
30 多岁,他驾驶宝马,带着两只宠物和一仆人,足迹基本遍布亚洲各个国家。每到一处都被无数粉丝围困,想跟他一夜情的女人数不胜数;而男人,听到他名字恨不得吃他的肉。
大家猜猜他是谁?
-----------..... ----------------------------你猜对了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19 22:52 酒精。酒
精生产是在酿酒的基础上而发展的。酿酒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远在 4000 年前就能利用微生物来酿酒,而我国真正的酒精工业起始于 1900 年,距今仅有 100 年
左右的历史。
1900 年,在哈尔滨建立了我国最早的酒精厂;1918 年,山东溥益糖厂利用甜菜制糖的副产品糖蜜酿造酒精, 并建造酒精厂;1920 年福建酒精厂开始以甘蔗为原料开始了酒精的制造;1922 年,山东酒精厂在济南成立,主要以甜菜糖蜜为原料投入生产;1930 年,虞氏兄弟在沪开设小型的美隆化学厂,生产酒精。
1933 年,资本家王宣忱开始在青岛创办华北酒精厂;
1934 年印尼华侨黄宗孝为了实现父亲黄仲涵(20 世纪20 年代印尼"糖业大王")在祖国建立工厂的遗愿,亲自返国在上海的浦东创立建造有停泊万吨轮码头的中国酒精厂(上海溶剂厂前身)。该厂规模较大,用自南洋输入的甘蔗糖蜜和薯干为制造酒精的原料,纯度达 96%至 97%,日产酒精 40 吨左右,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酒精厂。酒精厂汇聚了当时国内化工行业的精英,投产后还专门编印了《中国酒精厂开幕纪念册》。国民党元老林森题字"取精用宏 "。
该书内容分为卷首语、题字、序文、论文、摄影、广告六个部分。纪念册卷首语这样写道:"这本小册子,虽不足代表敝厂之精神,但亦可以表明我们新中国所创办的事业,我们希望在世界酒精事业上,崭露头角,还希望读者给予忠实的提携。"该厂秉承华侨的爱国传统,黄宗孝为了纪念其父黄仲涵的爱国精神,在工厂办公楼制作并悬挂匾额,
上书"继父前辉"四字,至今仍保留在溶剂厂建筑
群内。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1%2F19%2Fmiddle%2F8128899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林森题字“取精用宏”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4%2Fphoto1%2F2011%2F11%2F19%2Fmiddle%2F81289075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中国酒精厂开幕纪念
册
抗战前,中国各地建立了大量酒精厂,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抗战爆发后,我国酒精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像产量最多的中国酒精厂厂房被被炸毁,酒精厂被日寇没收,不少重要机器被运往日本。但在大后方,因战时汽车燃料极其缺乏,资源委员会又创办动力酒精代替汽油作燃料,先后设立了 9家酒精厂,共产酒精 1440 万加仑,极大的带动了后方酒精工业的发展,在西北一些地区曾广泛出现了添加酒精的汽车燃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伪的酒精厂,民族酒精厂亦迅速复产,酒精工业迅速恢复。 1946 年,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陈騊声(中国酒精厂总化学师)在《中国酒精工业复兴问题--答客问六则》(《化学世界》 14期)中写到:问:中国酒精工业现状如何?答:吾国战前,每年酒精输入量约五百万加仑,自浦东中国酒精厂成立以后,酒精之输入,逐渐减少,是时酒精以供化学原料及饮料者为大宗。
建国后,各酒精厂接受新中国的公私合营,为中国酒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中国酒精厂公私合营后,定名为公私合营上海溶剂厂,为国家提供了急需的第一批高级化学溶剂,并有部分出口,为打破反华势力对我国实行的经济封锁作出贡献;今天上海酒精厂就是在中国啤酒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19%2Fmiddle%2F81289022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上海溶剂厂(原中国酒精厂)建筑群 1 号楼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0 00:08
@大幻天空 2011-11-20 00:06:01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1-11-16 11:40:56回复
@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1-16 10:07:19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15 23:10:331908 年,华商董甫卿投资在上海闸北永兴路首创裕茂皂厂,生产双喜、狮球牌洗衣皂,年产量达 5000 箱,为上海华商制皂之鼻祖。......
-----------------------------
又来挣加班费了吧,不知这个月你有没有奖金,这周看你来的少估计没什么奖金吧哈哈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0 00:29 @大幻天
空 2011-11-20 00:26:58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1-11-20 00:08:40回复
@大幻天空 2011-11-20 00:06:01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1-11-16 11:40:56回复
......
----------------------------- 回头给你们领导打个电话,提拔提拔你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0 11:33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0 11:31:06
路过,好久没有顶了。呵呵,和楼主一样。
硬盘 Over 了。
----------------------------同情,硬盘 over 惨不忍 睹啊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0 15:14
葡萄酒。葡萄原产于加斯比海域、小亚细亚地区。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在我国古代被成为”蒲陶”、”蒲萄”、”蒲桃”,” 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中国也是世界葡萄与葡萄酒的起源中心之一,我国葡萄酒酿造同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原生的山葡萄,也叫野葡萄,有 20多种。从东北到西北,从南方到北方,野生葡萄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人工栽培的家葡萄,在我国可能要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周朝的时候我国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葡萄和葡萄园。《周礼》一书的"地官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把葡萄列为珍果之属。不过这里的葡萄与今天我们见到的葡萄是不是一个品种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人酿造葡萄酒的历史可能要更早一些,极可能可以追溯到原始人时期。据《清稗类抄•粤西偶记》中,记载一位旅行家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平乐府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日猿猴酒。。"由此可以推断,原始人采摘野花百果充饥解渴,成熟的野葡萄,汁多味美,酸甜可口,一定在原始人采摘的野果之列。将多余的野葡萄,贮存于洞穴中,容器里,靠葡萄自身的压力,葡萄就会流汁。无所不在的野生酵母,就会将自流葡萄汁发酵成葡萄酒。这个过程,可能在原始人之前,在类人猿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因此,中国人很可能在原始人时代就接触到了葡萄酒,但很可能是个别现象。"
汉朝时期,我国已有了确切的葡萄酒记载。司马迁在其著名的<<史记>>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汉使张骞出使西域曾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个国家,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中国很可能就是从这些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事实上,西域自古以来也一直是我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地,不少史料记载了公元 4-8 世纪期间吐鲁番地区葡萄园种植、经营、租让及葡萄酒买卖的情况。
东汉时,葡萄酒仍非常珍贵,扶风孟佗以一斛(约 20 升)葡萄酒换得凉州刺史之职,足见当时葡萄酒的稀罕。汉代虽然曾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产技术,但却未使之传播开来。
由于葡萄原料的生产有季节性,且不如我们传统的谷物原料酿造那么方便,因此内地的葡萄酒,一直是断断续续维持下来的。而且似乎汉代之后,中原地区不再种植葡萄。. 唐代时,中原地区对葡萄酒已是一无所知了。一些边远地区时常以贡酒的方式向后来的历代皇室进贡葡萄酒。唐太宗时期,中原地区再次从西域引入葡萄,<<南部新书 >>丙卷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唐朝人从高昌学来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酿法在唐代可能延续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以致在唐代的许多诗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屡屡出现。如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刘禹锡也曾作诗赞美葡萄酒,诗云:“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这说明当时山西早已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白居易,李白等都有吟葡萄酒的诗,而名相魏征据称也是酿造葡萄酒的高手。.聚在,当时的胡人在长安还开设酒店,销售西域的葡萄酒。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1%2F20%2Fmiddle%2F8132056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唐之后,元朝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元朝时期中国的葡萄种植和酿造已经不仅限于新疆等西北地区,在山西太原一带也有过大规模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历史,在南京也曾开辟了葡萄园。元朝还在宫中建造了葡萄酒室。元朝统治者对葡萄酒的喜爱程度从祭祀中可见一斑,元朝规定祭祀太庙必须用葡萄酒。
明时期,我国葡萄种植范围大大扩展,酒的品种、产量都大大超过前世,但是葡萄酒则失去了优惠政策的扶持,不再有往日的风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卷 30 中曾记载了我国栽培的葡萄品种有: 水晶葡萄,晕色带白,如着粉形大而长,味甘;紫葡萄,黑色,有大小两种,酸甜两味;绿葡萄,出蜀中,熟时色绿,至若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睛,味胜甜蜜,无核则异品也;琐琐葡萄,出西番,实小如胡椒,……云南者,大如枣,味尤长。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1%2F20%2Fmiddle%2F81320600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0 18:03@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0 16:28:33 喜欢喝酒,看得
眼馋。。。。。。。。
呵呵
----------------------------喜欢喝什么酒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0 18:57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0 18:22:09 高度数白酒红酒只是品下
啤酒没感觉......
----------------------------- 我喜欢白开水,喜欢什么牌子的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0 22:44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0 20:54:46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0 18:22:09
高度数白酒红酒只是品下
啤酒没感觉......
-----------------------------...... ----------------------------- 虽然基础喝酒,但到现在仍然不喜欢酒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0 22:46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0 20:54:46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0 18:22:09
高度数白酒红酒只是品下
啤酒没感觉......
-----------------------------...... ----------------------------网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差一直回复不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0 23:12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1-20 22:59:22 @会上网的老
农 2011-11-20 22:44:54
-----------------------------
一点尝不出酒的美味,虽不过敏,但常常让胃里翻江倒海。
咱们的人生比别人少了不少乐趣啊。
----------------------------翻江倒海也是一种享受 啊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0 23:14最近老农心情不是很好,也没灵感,所以每天一更比较缓慢,每天忙完最后一个关于城管的帖子就不再开新楼了,全力开这个楼,尽快写到民国的武器、文化、教育、卫生等,敬请关注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1 08:38@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0 23:16:58 以水为觞,天下皆
酒,何事不可一醉?
呵呵,附庸风雅下
----------------------------但求一醉,但实消受不 起啊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1 09:47 讲段民国往事,1944 年春,国民政府军委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到川中各地劝导节约献金。这年 1 月 17 日,“成都市各界民众献金救国大会”在少城公园内行。从张群、余中英(市长)等官员,到市民、商人、教师、静环等川剧艺人…… 无不踊跃捐献。最催人泪下的情景出现了:只见一长串衣不蔽体、瞎眼跛脚的乞丐,一个挽一个踉踉跄跄把乞讨来的全部铜元、镍币,叮叮当当放进“救国献金柜”里,然后蹒跚下台……全场哭声顿起,争先恐后地掀起又一轮献金高潮!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表的不完全统计,抗战中四川各地献金总额为 5 亿多美元。
这些钱,是四川人民一滴一滴地挤出来的血!这笔巨款,
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1 21:00清朝后期,由于海禁的开放,葡萄酒的品种明显增多。
除国产葡萄酒外,还有多种进口酒。据《清稗类钞》:”葡萄酒为葡萄汁所制,外国输入甚多,有数种。不去皮者色赤,为赤葡萄酒,能除肠中障害。去皮者色白微黄,为白葡萄酒,能助肠之运动。别有一种葡萄,产西班牙,糖分极多,其酒无色透明,谓之甜葡萄酒。最宜病人,能令精神速复”。《清稗类钞》还记载了当时北京城有三种酒肆,一种为南酒店,一种为京酒店,还”有一种药酒店”,则为烧酒以花蒸成,其名极繁,如玫瑰露、茵陈露、苹果露、山楂露、葡萄露、五茄皮、莲花白之属。凡以花果所酿者,皆可名露。由此可知,当时的药酒店还出售白兰地酒。据清《西域闻见录》载:” 深秋葡萄熟,酿酒极佳,饶有风味。”“其酿法纳果于翁,覆盖数日,待果烂发后,取以烧酒,一切无需面蘖。”这可是地道的葡萄蒸馏酒。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被打开,西方的葡萄酒流入中国,并迅速倾销中国市场。为打破外国人对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垄断,1892 年华侨张弼士出资 300 万两白银,在烟台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公司──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从西方引入了优良的葡萄品种,并引入了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贮酒容器从翁改为橡木桶,中国现代葡萄酒工业起步了。张弼士在烟台东山、西山购地近千亩,从欧洲及国内引进优质葡萄 120 余种,建成了国际名种葡萄基地。依据自办企业取名的惯例,取“昌裕兴隆”的“裕”字,再冠以张姓,“张裕”由此得名。1914 年,在南洋劝业会上和上海招商局于南京举办的商品陈列赛会上,张裕的白兰地、琼瑶浆、红葡萄酒等产品被授予最优等奖章。1915 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张裕送展的“可雅白兰地” 亮相国际舞台,引起了外国人的兴趣。对于他们而言中国的葡萄酒还闻所未闻。展会上,张弼士倒了一杯张裕可雅白兰地,向一位名叫莫纳的法国商人走去。莫纳先生漫不经心地摇晃着酒杯,不料那琥珀色液体弥漫出的酒香扑鼻而来,令他十分惊讶;泯上一口,醇厚的味道使他更觉陶醉。回味再三后,莫纳询问道:“此酒产自哪里?”张弼士悠然一笑,吐出四个字:“中国烟台。” 在万国博览会评审委员会随后颁发的各类奖项中,产自中国烟台的“可雅白兰地”、“红萄萄”、“雷司令”、“琼瑶浆”(味美思)一举荣获最优等奖和 4 枚金质奖章,
这是中国商品首次在国际上获此殊荣,“可雅白兰地”也因
此而命名为“金奖白兰地”,成为驰名世界的名牌。从此,
葡萄酒这种极品酒只属于西洋的历史被永远改写。孙中山先
生曾为张裕题词“品重醴泉”,盛赞张裕产品质量极佳。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0%2Fphoto1%2F2011%2F11%2F21%2Fmiddle%2F81417205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可雅白兰地”获得万国博览会金奖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1%2F21%2Fmiddle%2F81417401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1910 年,天主教圣母文学总院为圣母文学会及全国各地天主教举行弥撒用酒而附设了葡萄酒厂,后来改为上义洋酒厂(中国十大葡萄酒品牌之一的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前身)。
当时的葡萄由法国引入,种植在黑山扈。葡萄产量大了以后,除了生产葡萄酒外,还生产一些利口酒、白兰地、威士忌等。
产品供应北京各大使馆、饭店和酒吧,颇受欢迎。同时产品还销往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地,年产量约百吨。 1914年,一个德国杂货商在青岛创立了一家葡萄酒作坊,后来该葡萄酒厂几经转手,被命名为美口酒厂,该厂就是著名的山东青岛葡萄酒厂。二战期间,该厂生产扩大,增加木桶容量达 10 万升,在上海、天津、东南亚等地设立代理店,
大量外销。
1921 年,山西人张治平在山西建立山西清徐露酒厂,建厂之初曾购进法国设备并建有地窖,容器均为当地自制的瓷坛。产品有炼白酒、高红酒、白兰地、葡萄纯汁、葡萄烧酒等。抗战时期清徐沦陷,公司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仍未恢复元气,至 1949 年产量为 2.91 万吨。
1936 年,长白山葡萄酒厂(长白山酒业集团亲身)建立,是东北历史最悠久、中国近现代史最为辉煌和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山葡萄酒企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该企业,企
业在战乱中挣扎,1949 年产量仅为 23 吨。
1938 年,日本人木下溪在吉林通化建立吉林通化葡萄酒厂,该厂 1941 年厂址变迁并扩大规模,年生产能力达到 70多吨,1943 年年产量达 100 吨。抗战胜利后,该厂被国民政府接管,由于连续的内战,该厂一直不景气,1949 年产量仅39 吨。
1949 年上述 6 家酒厂的总产量为 115 吨左右,其中吉林通化为39吨,长白山北京为20吨,山东烟台26.4吨,山东青岛 4.5 吨,山西清徐 2.9 吨,六个厂总计年产葡萄酒115.8 吨。建国后,这些葡萄酒厂获得扩建,承担起中国葡萄酒生产的重任。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4%2Fphoto2%2F2011%2F11%2F21%2Fmiddle%2F81417526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1 23:35
最近清冷了许多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0:09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2 09:59:27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21 23:35:03
最近清冷了许多呵呵
----------------------------- 我基本天天路过,呵呵
----------------------------- 我随时欢迎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2:08
@5whott 2011-11-22 11:26:53
@大宝虎 2011-11-22 01:09:477 中印战争,压倒性胜利,却把九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浙江省的领土拱手相让!丧权辱国的清廷,鸦片战争完败,也只是割让出去了弹丸之地的香港岛
试问,到底谁更是卖国贼?
————————————......
-----------------------------
中国的解密周期要比国外长,解密程度似乎也要低一些,有限度的小范围解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2:31
@知母 2011-11-22 12:12:34有时候写到那些先辈们的事迹经常会有一种想落泪的感伤。我这部作品已经写了很多了,每次写到动情处都会无限的感伤,甚至有种想落泪的感觉,有时候真怕自己会写不下去,希望大家不要忘记那些先辈和他们的事迹——————————————————————老农还真是纯情。不用感伤了,时也,命也,命途多舛而已,冷静做事吧。
-----------------------------
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是一个比较理性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谈不上,对底层人民有些同情,也许是因为自己也是草根阶层,也有一些对中国的未来的希冀。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3:48
@知母 2011-11-22 12:46:46有希冀,就难免失落,未必此时与彼时就迥异。但无所希冀,就沉沦,更难分此时与彼时。老农接触的材料多,认识得更深刻,感伤也深,越深越冷静工作越奉献。
-----------------------------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奉献谈不上,只希望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开心的谈文论史,一起开心的逛天涯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4:20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1-22 13:31:53
@大宝虎 2011-11-22 00:10:06 不造谣会死
吗第一,自己看看人口统计去,按你所说三年死三千万,那么一年死一千万,而当时人口正常生老病死也就这个数,也就是说,这三年没人老死病死了,奇迹啊!
......
-----------------------------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征是出现频繁、但以区域性灾害为主。查阅中国的自然灾害记录可以发现,从 1949 年至 1958 年几乎年年有灾,有时灾情甚至十分严重。例如,1949 年长江、淮河、汉水、海河流域的各河流严重决口漫溢,水灾严重;1950 年察哈尔、绥远、内蒙古遭受旱灾,山东、平原和辽宁省遭受水灾;1952 年黄河下游、长江流域夏季乾旱,淮河上游和汉水流域夏秋多雨受涝;1953 年,长江以北大部份地区春夏少雨,辽河、松花江流域以及冀、鲁、豫盛夏多雨受涝,南方部份地区夏旱较重,北方低温冻害严重,台风造成了严重损失;1954 年长江、淮河出现大洪水,海河流域夏涝,黑、闽、两广地区出现旱灾;1955 年华南和西南地区有冬、春旱,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夏季京、津、冀、豫、皖降雨比往年多六成至一倍,河流漫溢、决口;1956 年夏秋在江南地区、秋季在黄河中上游及长江中上游少雨乾旱,而淮河、松花江流域洪灾严重,台风灾害也很严重;1957 年晋、内蒙西部春夏秋连旱,黄河到长江北岸夏秋季先涝后旱,江南盛夏乾旱,东北多雨受涝;1958年全国大部份地区春夏偏旱,黄河中游出现大洪水,**黄河大桥桥墩曾被洪水冲毁。 尽管这些年并非风调雨顺,但中国的粮食产量仍能逐年增加,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之后也同样没有多少风调雨顺的年份,持续性乾旱对农业影响很大,特别是 1971 年到 1981 年、1986 年到1988 年旱情最重,但这些灾情同样没有妨碍农业的增产,更没有造成全国性饥馑。相对而言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是我国比较风调雨顺的纪念,尤其是四川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大约发生在此前的五年前。此后,农业生产形势良好。至于其他的我就不说了,也不想说。你要不是非提我就不想揭这件事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4:29
@北洋旗舰 2011-11-22 13:16:54作者:大宝虎 回复日期:2011-11-22 00:10:06 回复 ......
----------------------------- 这个论证很经典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4:30 @云间城堡
主人 2011-11-22 14:17:54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22 13:48:27
@知母 2011-11-22 12:46:46有希冀,就难免失落,未必此时与彼时就迥异。但无所希冀,就沉沦,更难分此时与彼时。老农接触的材料多,认识得更深刻,感伤也深,越深越冷静工作越奉献。
-----------------------------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奉献谈不上,只希望与大家一起交...........
----------------------------- 谢谢云间兄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4:32 @云间城堡
主人 2011-11-22 14:29:51
@会上网的老农 2011-11-22 14:20:27
@云间城堡主人 2011-11-22 13:31:53
@大宝虎 2011-11-22 00:10:06
不造谣会死吗......
----------------------------工作性质所致,一录用
给本教材学习一下就上岗了,培训都没组织,会打字会胡说八道就给开工资,精神病越严重工资越高,我怀疑
他们说从精神病医院挑选的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4:34
@知母 2011-11-22 12:40:51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是一个比较理性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谈不上,对底层人民有些同情,也许是因为自己也是草根阶层,也有一些对中国的未来的希冀。
————————————————————————好贴,我上网时间短,只能看一点点,但很感激楼主老农开此贴,扬我华夏风采。
-----------------------------
谢谢知母兄的关注,能有人安慰上只言片语让老农很欣慰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4:38
@月出东山之上 2011-11-22 11:33:26
毛奴就是动物,就当没有看见就可以了!
----------------------------动物也是有思想的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4:39
@易天校园 2011 2011-11-22 13:10:24 公信度缺失,道德沦落。
贪腐,弄权早已渗入根基。
就算树木参天,枝繁叶茂,也只是地表假象。
-----------------------------
能买光全世界的飞机,却买不起一辆校车;能把卫星送入太空,却造不好一座小桥;能给别国花数亿,却不肯建几所小学;一年能吃掉几十艘航母,却逼着孩子捐出午饭钱。
无话可说,强作欢颜。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18:41 人生三大
事:种地、读书、上网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0:26
@喜悲同生 b 2011-11-22 20:21:45
跟天生就是奴隶的人讲自由,老农真是对牛弹琴了。
----------------------------- 牛也是一条生命,佛曰:“众生平等”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1:25蔗糖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我国有着悠久的蔗糖生产历史。我国制糖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最早记载蔗浆被利用的为屈原的《楚辞招魂》,辞中有“腼鳖炮羔,有柘浆些”的记载。这里的“柘”经季羡林等学者考证即“甘蔗”,“柘浆”即甘蔗浆。在唐代以前人们主要通过甘蔗榨浆取汁为主,出现了初步加工的蔗汁、石蜜、蔗饴等糖类,甚至出现了粗制的红糖。唐后中国能生产质量更好的砂糖、糖霜。中国还引入印度的制糖法,糖质大大提高。嘉靖年间中国人发明了白糖,这是我国糖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曾对甘蔗种植技术作了重要的总结。
清末,我国的蔗糖业已经很兴盛。
近代蔗糖生产大约开始于甲午战争以后,1910 年,南洋华侨郭祯祥于福建漳州设立华祥制糖公司,以新法制糖。
1919 年由袁良、钱赏延等集资设立北京溥益实业公司,在山东设制糖厂和酒精厂,利用甜菜作原料,用双碳酸法制白糖,日产糖可达 50 吨,用糖密发酵法制酒精,每日可生产 96%的酒精 7000 余磅。1920 年-1922 年,中国民族资本家曾先后在山东、东北、上海尝试办新式甜菜糖厂和粗糖精炼厂,但都失败了。1934 年,广东省农林局局长冯锐利用国际经济萧条的时机与美国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公司谈判,达成非常有利条件,建厂购置设备厂房的款项由美国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公司负责借贷融资,省银行担保,工厂生产后分 20 期偿还,建成“市头制炼处”, 这是中国内地首家现代化甘蔗制糖厂。1935 年,顺德糖厂(顺糖集团前身)投产,该厂是中国最老、也是最大的甘蔗制糖厂的中国第一家机械化甘蔗制糖厂,其设备由捷克引进,至今保存完好。如今,顺糖集团的厂房内存放着近百年的老设备,令人吃惊的是这些老设备仍能使用,并生产出高品质的蔗糖,让人不禁感慨万千。1934 年至 1936 年,广东先后建成六间现代化蔗糖工厂,分别是市头糖厂、新造糖厂、顺德糖厂、惠阳糖厂、揭阳糖厂、东莞糖厂,这六间糖厂每日榨蔗能力共 7000 吨,每日产糖能力 700 吨,酒精 1.5 万多升,独占了当时国内蔗糖的生产市场。以上几家糖厂集中在广东,广东是中国制糖基地。广东糖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济棠和冯锐,他们大力引导农民种植甘蔗,引进国外良种蔗种,并不断培育改良自己的甘蔗品种。在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两广地区的农民纷纷种植甘蔗,当时蔗农可向糖厂预约售蔗,也可向糖厂申请贷款种植糖蔗。冯锐还要求糖厂与农民直接联系,消除中间剥削。1936 年广东省植蔗面积达 4245 万亩,产量列全国前茅。此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当时的糖业复兴运动,这是中国制糖工业的骄傲。当时中国糖业生产、技术推广与教育科研是分不开的,当时岭南农科、中大农学院等对甘蔗培育、生产、改良、病虫害防治等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在各自的学院里都有自己的甘蔗实验基地。
抗战时期,广东等地的蔗糖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四川、广西等地的成为中国蔗糖生产的中心,大后方的制糖企业支撑着中国糖业生产,支援着前方的抗战和大后方人民的生活用糖。抗战胜利后,中国制糖业得到一定恢复。解放后,制糖厂多进行公私合营,成为中国蔗糖生产基础。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1%2Fphoto3%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 497923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冯锐创办的东莞糖厂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9797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市头糖厂大批白糖准备外运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1:37
@易江山 2011-11-22 20:56:41
@大宝虎 2011-11-22 20:21:47
作者:北洋旗舰 回复日期:2011-11-22 13:16:54 回复
作者:大宝虎 回复日期:2011-11-22 00:10:06 回复
......
-----------------------------
张学良晚年看了蒋的日记明白了,蒋不仅要抗日,而且有详尽的战略计划。西安事变只把原计划争取时间、积蓄力量的战略部署破坏,把全面抗日时间表提前。这除了对日本人有利,对中国人则是巨大的灾难——抗战的惨烈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他在纽约明确说发动西安事变是“闯了大祸”,自己是“罪人”。张也承认蒋没有下过那个不抵抗的命令。
张当时让出东北也是出于无奈,大军入关拥蒋,日本趁机夺取东北,显然当时不是开打时机。历史已经过去,谁是谁非也说不清楚了,留给后人去评述吧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1:42@淮海迷鹿 2011-11-22 20:34:18 一直关注。初顶。惭
愧。
----------------------------哪里,路过也是一种缘 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00@昔日的西南师大 2011-11-22 22:14:42 聊到抗日了。
因为国民党失去了大陆,也失去了领导全民抗战所取得的荣耀。
好几天没来了,一定要留个言,告诉老农你没有踽踽独行。......
-----------------------------
谢谢师大兄,几天不见甚是想念,有你们在老农甚是欣慰,感觉到温暖和幸福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02
@大幻天空 2011-11-22 22:26:32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1-11-22 20:26:12回复
@喜悲同生 b 2011-11-22 20:21:45 跟天生就是奴隶的人讲自由,老农真是对牛弹琴了。
-----------------------------...... -----------------------------
大宝虎跟一头公牛私奔了,没有了畜生谁耕田作者:会上
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03
@大幻天空 2011-11-22 22:44:53作者:云间城堡主人 回复日期:2011-11-22 13:31:53回复
@大宝虎 2011-11-22 00:10:06
......
----------------------------没文化,真可怕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06
@大幻天空 2011-11-22 22:17:35为了啪啪地打土共教科书有关旧中国一穷二白的洗脑教育的耳光,看,咱们的老农从土里刨出了铁钉,火柴,飞机残骸,潜艇模型,牙膏盒子,大师的三寸金莲,拍了几张照片,演了几场电影,告诉我们旧中国何等美好。
不信?请看美酒蜜糖。真是“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那么接下来端出的是什么呢?我相信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腌咸菜(和韩国泡菜一样风靡世界全球
知名)。
......
-----------------------------
不知道为什么大宝虎和大幻天空总是一起出现,难道是巧合?还是马甲?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07
@喜悲同生 b 2011-11-22 21:49:48哈哈,奴才,估计这位是体质内的贵族,怪不得如此据高临下,有你们在,p 民想有尊严的活着那也真是个 p
-----------------------------
他们也是没有办法,他们也要挣钱养活自己,没有文化没有工作只能靠出卖灵魂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18
@喜悲同生 b 2011-11-22 23:14:26
老农平和理性,有大家的风范,呵呵
-----------------------------
岂敢,喜悲兄过誉了,老农只是一草根,平时种地、读书、上网,人生之三大事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20
@大幻天空 2011-11-22 23:15:17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发表日期:2011-11-22 23:06:00不知道为什么大宝虎和大幻天空总是一起出现,难道是
巧合?还是马甲?
---------------
惭愧,那位大宝虎先生历史知识和逻辑推理比咱这种网络小混混强太多了,要是咱也有他的那种见识,何至于花拳绣腿净务虚的和您老玩猜猜猜?
......
-----------------------------
有马甲早骂你了,骂你这种人还用马甲吗?只是不想骂你而已。想骂你也会找人骂你,何必我来呢?你也太高抬你自己了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1-11-22 23:21
@大幻天空 2011-11-22 23:19:10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回复日期:2011-11-22 23:07:58回复
@喜悲同生 b 2011-11-22 21:49:48哈哈,奴才,估计这位是体质内的贵族,怪不得如此据高临下,有你们在,p 民想有尊严的活着那也真是个 p
-----------------------------...... ----------------------------- 估计你就是走火入魔那么来的吧,否则怎么会神经错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