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中国教育朝气蓬勃。
1905 年,清政府正式废除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满腹经纶、壮心勃勃的举子秀才仕途没有了制度保障,转向文化教育成为读书人自然的选择。这些读书人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我们不要把那些读书人都想象成穷酸的秀才,那个时代读书人的精神和理想是很高的。无论在官学还是私学,他们仍然承担着最重要的教育任务。这是清朝为民国留下的最丰厚的一笔教育遗产。
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成立教育部,由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界先驱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一位明确提出
教育应当超然于政治和宗教之外的大教育家主持教育事业注
定要比一位行政官员主持走的更远。蔡元培主政教育部后对
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学堂一律改为学校;允许私人
办学,取消了贵胄学校;各学校一律采用新教材,实行新学
制;规定 4 年初等小学校义务教育;初、高、中、大学教育
都有明确年限规定,蒙养园(幼儿园)和大学以上的大学院
不计年限;小学可男女同校;并为女子设立中学和职业学校
等。教育宗旨由“忠君、尊孔”等古代教育转变为培树公民道德的近现代教学理念。在其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法令,无不
体现着民主、男女平等新气象。
根据教育部要求,各乡镇设中初等小学校,开设国文(语文)、修身(思想品德)、手工(实验)、算术(数学)、唱歌(音乐)、图画(美术)、体操(体育),可设补习科;县市设高等小学校,增设历史、地理、理科三门课程;省级设中学校,地方亦可开设,经费自筹,分别冠以省立、县立等字样,增设数理化、外语、法制经济等新专业。大学多为省立和国立,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 7 科,以文理为主,设预科、本科和研究生。原来的高等学堂改为专科学校,培养专业人才;以前的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多为国立),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多为省立),培养各级各类教师人才。私立大学不断增加,并得到扶持,与公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
著名的南开中学就是私立学校。有趣的是社会上人们对私立学校没有人和偏见,而且上私立的学子趋之若鹜。这可以说是当时独特的文化生态吧。私立学校极大的缓解了政府教育资金和资源缺乏的状况,同时大大提高了国家教育水平,也
使得国家教育更加有竞争力。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2%2F7%2F5%2Fmiddle%2F9948326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科举之后教育第一人--
蔡元培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0%2Fphoto2%2F2012%2F7%2F5%2Fmiddle%2F9948330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05 19:03
@阴霾信仰 2012-07-05 16:32:14
@会上网的老农 2012-07-05 14:37:56原中开拓,他们的故事在惊涛中领航,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
维新运动时期,中国掀起了办学热,以 1898 年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兴起。同时,大量私立学校不断涌现。
像当时林立的公学就是私立学校。公学起源于英国,最初指英国的私立精英学校,在我国主要指不依靠政府财政的私立学校。1896 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1904
年吕.....
-----------------------------
你说的很对,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只有那个特殊时代才造就了特殊的教育。这就像只有战国才能出现战国第一次文艺复兴。客观条件不允许,即使重视识字率仍然很低,因此有限的自愿多集中在大学和示范教育。但是民国教育有很多可取之处,而且对现代社会有很深的影响。历史无所谓对错,是我们用来学习和借鉴的,可以探讨,但不能定论。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06 20:44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不是由政府和学校负责,而由私人商办书局组织人员编写,具有民间性,民间在教材编纂上有很大自主权,当然要报教育部审核,不过一般教育部比较尊重他们的想法。
商务印刷馆、世界书局、开明书局和中华书局是当时主要的教材出版商,当时的教材多出自这几家。教材市场化促进了课本编纂竞争激烈化,各出版生竭尽全力将教材编的更好。这也是为什么在市场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版本的民国教材,同时让人难以取舍。尽管当时战乱不断,经费困难,但是却编出了质量高的让人惊叹的教材。这是一种融入童趣、真实、质朴具有强烈国学色彩的课本,浸润了传统文化,融入了现代元素,因材施教,突出道德、人格和身心修养,追求自由平等。很难想象当时的编者会是叶圣陶、朱自清、郭秉文、朱经农、黎锦晖等一代文豪、教育家,也很难想象他们对教材的苛刻与狂热。这些编者往往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国学功底,许多还学贯中西,不仅在史上属于一流,而且文学造诣极高,是现代编者所不能比拟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用心去编写,把教育当做了伟大的事业。而今天也许没有多少人真正能够静下心去编写教材。这也是为什么当今民国时期课本走红校园,受到人们的热捧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一篇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的重要原因。
历届国民政府对教育都是非常重视的。首先来说民国时期的的教育经费开支很高,教育一直是财政开支中最大的开销之一,并且被写入宪法。在《教育宪法》中明确规定边远贫困地区教育费用由国家财政列支或补助,中央财政、科学、文化经费预算不得低于预算总额的 15%,省级不得低于 25%,在市、县不得低于 35%,国家和地方设有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予以保障。由于战乱、偿还债务等原因,财政极大拮据的国民政府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更达不到规定的比例,但国家对教育的努力已经非常难能可贵。可以说,民国的教育是透支了,几乎达到了国家财政承受的极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抗战爆发后,日本人占了富裕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国土沦陷近半,作为国民政府税收主要来源的关、盐、统三税损失了 90%,工业损失殆尽。而国民政府实际控制区仅限于贫瘠的西部地区,人口不足全国一半,总产值不足全国的30%,工业产值几乎为零,甚至农业都不足以提供足够的粮食,加上战乱涌入的 5000 万人,让贫瘠的大后方雪上加霜,当时中国的实际状况不要说抗战就是养活自己都很困难。极度匮乏的财政根本没有闲暇资金办教育,但是就在这种极度艰难的时候,国民政府仍将巨额资金投入到教育上。也许很多人不会想到,在抗战时期排在财政开支第二位的是教育,教育费用仅排于军费之后。也许让人们更想不到的是:在校学生也许是大后方唯一能够吃得饱的群体。当时西南联大的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助学救济金,而且大部分助学贷款是可以不用偿还的。像李政道、杨振宁等后来著名的学者,能够顺利地念完西南联大,皆得益于贷金制度。
国民政府为收容大量无家可归的青少年儿童,于 1937 年底开始在川、陕、甘、湘、桂、皖等地分别成立了 22 所国立中学及三所国立华侨中学,加上国立大学的附中、国立中山中学和国立女子中学等院校,先后培养了十万“战区流亡学生”。
这些学校汇聚了来自全国的业界精英,不仅有英美等留学归国的留学生还有国内顶尖的名师甚至大师。这些教育工作者学识渊博、品质高尚、教学出色、不求名利,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呕心沥血为国家培育人才,为中华民族复兴积聚力量。在抗战流亡中,十万高素质的战区流亡学生走出校门,其中包括国务院前朱镕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两弹元勋”邓稼先、经济学家董辅礽、著名诗人贺敬之、国防科工委主任上将丁衡高、著名民族音乐家彭修文等各行各业精英,甚至中科院很大一部分院士都是抗战时期国立中学培育出来的。可以想象,一个国家在流亡迁徙中培育出如此多的杰出人才是一件多么伟大的成就,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将教育作为国家根本,将学生作为民族复兴的基石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包括国民政府上层。抗战爆发后我国面临着极其严酷的教育环境,校舍、教学器材被毁,学生流离失所。教育家和学生群情激奋,热血沸腾,自愿要求应征入伍,捐躯赴国难。蒋介石悲愤的说:“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丢却了基本。我们这一战,一方面是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1938 年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指出“教育为建国之根本大业。”而陈诚将军更是直接批驳这是一叶障目的想法。不知当年老蒋喊出那句“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悲壮口号,心中作何感受,不知是否心在滴血。抗战后,这些国立中学逐步复原,结束了它们的使命。
但是它们与国民政府创办的诸多大学一样值得人们铭记。它们极大提升了西部的教育水平,培育出大量杰出人才,至今仍恩泽可见。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朱光亚、钱三强、汪曾祺、王大珩等等。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2%2F7%2F6%2Fmiddle%2F99619475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07 19:01
@野有遗老 2012-07-07 12:20:59军事科技类的上海江南制造局及其附设的机械学校(1865 年,武汉大学前身)
楼主,武大官方历史追溯到 1893 年。
----------------------------- 临时加的加错了,本来准备加到自强学堂那,但不知怎么加到江南制造局了,有点晕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07 22:18
@野有遗老 2012-07-07 21:06:41
@会上网的老农 2012-07-07 19:01:25
@野有遗老 2012-07-07 12:20:59军事科技类的上海江南制造局及其附设的机械学校(1865 年,武汉大学前身)
楼主,武大官方历史追溯到 1893 年。
-----------------------------...... -----------------
帖子快要结束了,一年了,不想太监,我会更新下去,谢谢遗老的支持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08 21:33民国初在教育部的带动下我国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科学、公平而合理的近现代教育体系,并将东西方教育思想,近现代和古代教育传统结合起来,传承而又创新,庞杂而融汇。在新政策和世人的带动下,民国教育获得很大发展,受教育人数和教育质量获得极大发展。尽管有袁世凯、张勋、段祺瑞短暂的复古逆流,但并未对民国教育轨道产生根本性影响。
民国教育的一个特色是免费师范教育。早在 1912 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就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因此对于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来说上师范成为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毛泽东就是在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的。即使是非师范教育,学费也便宜的惊人,中小学一年学费也就几块钱,当然私立学校费用可能会很高。不过有没有钱是其次,初小是必须念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义务教育。最初北洋军阀称它为“强迫教育”,可以看出这种教育具有很强的强制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强迫教育已经改成了义务教育,不过这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名字不同而已。民国义务教务只限初小,也就是一到三年级,至于高小国家是不强迫,不过初小教育在当时已经很难得了。因为当时整个世界教育水平都很低,能够普及初小,尤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无疑是非常伟大和艰巨的。还有就是在一些省份如北洋军阀时期的江苏就强制学生念完高小。因此,在偌大的中国范围内,有的省份搞的是三年制义务教育,有的省份搞的六年制义务教育。
民国时期成功的一个因素是非常重视人文教育,尤其是那些北大、清华等名校。很多人深谙西方文化的精髓,秉承传统文化血脉,不仅精通自然科学,还掌握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对哲学、文学、美学、法学、伦理学甚至神学、宗教、艺术等各方面知识都有所涉猎,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素养。像大教育家蔡元培,本身是晚清进士,翰林出身,传统文化根基深厚,还留学德法,研究从哲学、美学到神学、音乐等各个领域,拥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堪称学界泰斗;那位和列夫?托尔斯泰书信往来,与泰戈尔一起喝茶,指点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的清末怪杰辜鸿铭在德国大学学习的是自然科学,而本人却以精通九国语言,获 13 个博士学位的国学大师著称;再如哈佛大学博士出身的气象学专家竺可桢,本人拥有极高的人文素养,推崇跨学科教育、通识教育。事实上,大部分民国文化大师秉承传统文化的血脉,加上特殊的时代造就了他们特殊的知识结构与眼界,那种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当下也许很难在出现,因为缺少特定的环境和传统。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1%2Fphoto2%2F2012%2F7%2F8%2Fmiddle%2F99795097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民国初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大力推行新式教育。图为该学校正整队出发,进行校外活动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09 21:51在民国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一批特殊的群体,这就是教育家,当然其中大部分是校长。这些校长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很多可谓是学术大师,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们将教育与社会转型、民族危机、革命运动等各种因素结合起来,以其所具有的人文素养和管理能力将治校办学搞得井井有条,朝气蓬勃。这个群体关心时政、针砭时弊、敬畏生命,珍视尊严,懂得人文关怀,在治学中很自然的表现出崇高的人文精神。他们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个人价值和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尊重教师、尊重职员,学校的每个群体都会受到族中和照顾,具有博大的人道情怀。就像大总统直接任命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会对每一个向他行礼的学校杂役人员进行鞠躬还礼;教育巨子张伯苓,无论经费多么困难,南开的教师总是能够获得较好的待遇。可以说,官本位、行政本位在学校是行不通的。
大学校长会对那些家庭困难难以维持学业的学生不遗余力的资助,他们会尽量给予每一个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悔过机会,甚至在学生进行他们不认可的政治运动遭到逮捕他们也会不惜身家性命营救。这就形成一种自由、民主、平等之风,也培养出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性格。因此,校长们受到学生和教员们的深深尊敬和爱戴。清华大学不少老教授每次回
忆起梅贻琦校长都会老泪纵横:“‘梅师’爱教授已到了‘爱师如命’的地步。”因此教员和学生们都会拥有极高的道德操守和感恩的心,这就是为什么南开大学薪水比国立大学低,但是很少有优秀的教员会离开。他们舍不得校长,舍不得南开,更舍不得自己辛勤培育的学生。优秀的校长们带动了学校的教员,教员感带动学生,就这样有模范校长、优秀的老师、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无论是校长、教员还是学生都怀有温情,有良心,有正义感,有激情,有是“道德律令”,有人生的底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地良心”。这些内在的东西在他们看来甚至高于行政和权利,所以我们很难想象那个时代学子们的狂热和爱国,
那种疯狂和对自由、民主、平等的执着追求。
民国教育家往往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能被称为家,而不仅是教师。他们往往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成为师生的榜样、社会的表率,成为他们美好人格的写照。像蔡元培高尚的人格魅力不仅让北大学子,也让世人折服。毛泽东曾评价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至今人们提起蔡元培还津津乐道。南开校长张伯苓以自己的言行和品质铸就了“允公允能”的南开精神;吴贻芳以实际行动和崇高的人生目标铸就了金陵女子大学“厚生”精神;李登辉以自己的操守和奉献精神铸就了“牺牲、服务、团结”的复旦精神;萨本栋以身体力行,鞠躬尽瘁铸就了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民国时期教育的成功还得益于对人才的尊重,人才被以“国士”对待,很多时候甚至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总统曹锟每逢发工资的时候,都要嘱咐行政人员把大洋用红纸包好,用托盘托着,举案齐眉式地送给教授;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教师是一个让人艳羡的职业。你能想象吗?一位大学教授的待遇与国民政府部长持平,一个大学教员能挣 400-600 元,最低的助教也有上百元,即使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也在 30-300 元之间。当时一个小学教师待遇和地位甚至超过“父母官”县长大老爷,一个月能拿到比县长高一倍的 40 块大洋的薪水。而当时的公务员“警察” 薪水只有 2 元。让人无不发晕,更令人称奇的是“保障教师地位和待遇”是被写进宪法的!正是这种优待和尊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大学敢于录取数学成绩为零的史学奇才吴晗,敢于聘请“无学历、无著述”的陈寅恪为教授。
民国时期是一个国穷民弱的时期,困难到没有经费了,只能把学校房子上的铁皮卖掉办教育,可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时期。在那个动荡战乱的艰苦时代,在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杰出的教育工作者,涌现出各式各样无法企及的知识人才,涌现出没有一栋栋大楼却有真正甘于为学大师的学术圣地,培育出数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崔琦等),培育出陈寅恪、刘半农、林语堂、齐白石、徐悲鸿等一代大师,培育出璀璨如星斗满天的民国教育家和知识分子。只因为民国教育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自由、洒脱、优雅、海纳百川、温文尔雅……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2%2F7%2F9%2Fmiddle%2F99904764_53250090_middle.jpg{EIMAGE}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10 20:24 第二
节 军阀与教育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将那些颟顸粗野,占山为王,满口脏话的军阀与鱼肉人民、一介武夫、没有教养的大老粗联系到一起。人们对他们的种种劣迹了如指掌,但却很少有人会把他们与教育联系到一起。历史常常让我们感到惊讶,当有人告诉你他们几乎个个尊师重教,非常重视教育,不
知人们会作何感想。
也许是因为军阀们大多没有文化,因此对文化有一种敬畏;也许是因为他们大多数脱胎于封建社会,因此受到传统思想的深深影响;也许是因为面对民族危亡,因此心底产生了对国家强大的渴望;当然也许是因为他们借机拉拢学界;以进行舆论声势、安定政治环境、提高个人影响。因此这些“混世魔王”却对教书先生和教育却多了几分温情和宽厚,即使那些声名狼藉的军阀却也是教育坚定地支持者和推行者。
可以说,整个民国时期,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南京国民政府还是地方军阀都格外重视教育。因此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学术叫板枪杆子,出现军阀怕文化人的奇景。像北大校长蔡元培多次触碰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北洋军阀逆鳞,但这些军阀还就是怕蔡元培辞职。无论什么事,只要蔡元培一提辞职,军阀们马上就着急了,派人去请,条件好商量。即使学生闹得最厉害的五四时期,北洋军阀抓了学生,看到蔡元培找上门还得乖乖放了,然后好言相劝再把蔡元培请回学校。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时代,军阀们与教育之间特殊的历史。我们就从北洋军阀说起。袁世凯和孙中山我国近代军阀起源于袁世凯。袁世凯本人诟病较多,人们褒贬不一,但是袁世凯对教育还是不含糊的。首先来说,袁世凯非常尊重文人,尤其是教育家。民国初年,大总统袁世凯有事找教育总长蔡元培,每次总是亲自登门拜访,而不是坐在总统府等着召见。对于袁的登门,蔡元培也心安理得。
每次会见后,蔡送袁到会客室门口几乎从不送到大门,但袁大总统也不以为忤,甚至感到很满足。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颁布的第一项重要任命就是任命严复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也就是北京大学的校长,月薪 300 两。
袁世凯也确实在教育上做了很多实事。他带头废除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一手创办中国最早的省立学堂—山东大学堂(山东大学前身),在直隶各州府县设立了一大批中小学堂和示范学堂。他设立“劝学所”,重用詹天佑那样的海龟,倡导官员出国游历,兴办新式教育,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有人说袁世凯是中国最重视教育的领导人,虽说被夸大,但是可见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还是非常大的。尽管他称帝时期在思想上、教育上掀起了复古主义的逆流,对中国教育业产业消极的影响。但是这股逆流很短,随着帝制的崩溃很快被历史淹没,成为教育史上的一个小插曲。
与袁世凯恩怨纠葛不清的另一位领袖孙中山更是教育的推崇者,早中华民国成立后,国父孙中山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他的教育乃立国之本,振兴之道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国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教育指导思想,对整个民国教育产生了长足深远的影响。国民党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中国大学就是由他一手指导筹办的。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提出要把德、智、体作为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领导人。没有孙中山就没有民国辉煌的文化教育。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11 21:10 直系军
阀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天津人,布贩子出身,外号“曹三傻子”,是个粗人。人们也许只熟悉他的贿选丑闻,但很少知道这个大老粗办教育的奇闻异事。曹锟发迹后,非常关心教育。在做直隶督军时,他在保定农业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一所综合大学,这就是河北大学。曹锟知道自己没文化,经常对人说,自己就是一个推车卖布的老粗,什么都不懂,办大学还得靠教授。在河北大学,曹锟虽然又出钱也管事,但是在河大却还是教授说了算。他虽然安排了一些当年跟随他的副官、马夫之流到学校,但是这些人却成了专门给教授打杂跑腿的佣人。曹锟每次到学校总是对教授嘘寒问暖,可以说对河大的教授关心微微不知。大夏天他看到教授汗流浃背的讲课,就命行政人员上课的时候给教授们送毛巾擦汗,还别出心裁的弄了个铁皮柜,柜子里放上冰块给教授和学生们降温。在河大一个教授每个月能拿到二三百块大洋,而且每次发工资曹锟都让部分人把大洋用红纸包好,用托盘托着,恭恭敬敬地送给教授。那些跟了曹大总统一辈子的副官随从这辈子都拿不到教授们的一年薪水。就这么高的工资,当他看到正在用显微镜做实验的教授还愧疚的说:“你们这样用脑子,每月那点儿钱,抵不上你们的血汗呢。”曹大总统虽然没文化,但是却特别喜欢训话,每次训话必然调要尊重教授。训话时他恶狠狠的说道:“这些教授都是我从南北各省辛辛苦苦请来的,谁敢对教授不礼貌,就要谁的脑袋”。当然也没有谁真的会去曹锟那告状。
曹锟倍加推崇和敬重文化人。他任大总统时,有亲信想安插自己人做驻英公使,并对时任外交部长的顾维钧施压。
曹锟闻讯后非常生气,把亲信召来呵斥道:“老弟,你什么时候开始学的外交?因为我们不懂外交,才请顾先生来作外交总长。顾先生是外交专家,你们凭什么干预?”顾维钧在其回忆录里由衷地写道:曹锟虽然从未受过学校教育,却是个天生的领袖。
儒帅“吴佩孚”是直系军阀中的异类。他出生在书香门,中过秀才,是近代军阀中少有的文人。他不仅读书精博,而且善诗能文, 12 岁时就能提笔写文,尤其是对很多古文典籍颇有研究。他在教育理念、教育方针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如他倡导“中体西用”的教育方针、强调忠孝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推崇男女并重的女子教育思想。他本人对教育也极为宽容和支持。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大骂吴佩孚,可吴佩孚照样给北大拨教育经费。吴佩孚甚至还曾为了青岛办大学,赶跑了手下如狼似虎的大兵。那时在上世纪 20 年代,青岛没有一所大学,康有为打算在青岛办学。康有为选了德国遗留的一流屯兵场所俾斯麦兵营(“万年兵营 ”)拟建大学,而这里是北洋陆军第五师驻所,第五师的大兵们根本不买康有为的帐,最终康有为失望的离开了青岛。康有为没有完成的愿望由时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督办的高恩洪接过来。
曾经担任过北洋政府的交通总长、代理教育总长的高恩洪认为万年兵营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办学的最佳场所。但他也知道大兵们不好惹,北洋陆军第五师不易迁就,所以就撇开第五师自己单干。高恩洪要在万年兵营建私立青岛大学,理所当然的遭到第五师王翰章旅抵制,双方闹得不可开交。最终事情闹到了洛阳吴大帅那。吴大帅听罢大怒,训斥第五师,立即签发“令开:奉督办公署第 3239 号准予备案。 9 月 15日,奉 870 号公函,准将青岛兵营拨给本校永做校址”。斗败了的的大兵们灰溜溜的搬离兵营,给青岛大学腾地,奠定了今天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三所国内一流大学的基础。齐燮元是直系军阀主要将领之一,是吴佩孚的部下。由于后来齐燮元当过汉奸所以在历史上名声很臭。但是这位一辈子专干坏事儿的晚清秀场,在他主政江苏时期,却在南京自办了一所很大的贫儿院,类似于现在的希望小学,专门收容那些家庭困难没条件读书的孩子入学,学校规模甚至比南京国小还要大。学校不收学费和住宿费,还免费发给衣服、日用品和零用钱。办学费用主要是齐燮元自掏腰包,直到后来才由财政补助,当然学校也通过学生做一些手工艺品补贴一部分学校开支。齐燮元还办了一所残疾人学校,专门收智力发展有缺陷的孩子,他和妻子经常去亲自教课。后来齐燮元还以其父的名义独自捐助 15 万给东南大学建了东大孟芳图书馆。图书馆由帕斯卡尔设计,1923 年落成。此外,东南大学的经费大部分都是仰仗齐燮元及江苏省政府支持。
东南大学之所以能在当时与北大南北对峙,为当时我国高等
教育的两大支柱,齐燮元功不可没。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110007907.jpg{EIMAGE}
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河大创始人——曹锟作者:会
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11 23:08 老农回来了,以后每天一更,更完为止----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
期:2012-07-12 20:59 奉系军阀奉系军阀是近代中国
军阀中重要的一支。在办教育方面,张作霖父子绝不含糊。张作霖父子构建起了近现代东北教育的基础。1915 年,时任小小师长的张作霖曾专门上书大总统袁世凯,历陈奉天教育弊端,要求整顿。他的建议很快引起来中央的重视。教育部马上颁布了训令,对教育进行整顿。
也许没有人知道这个训令源于远在东北的那个赳赳武夫。
1916 年,张作霖出任奉天省长,一上任就先拿教育开刀,引起了全省上下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张作霖主政东北期间,要求各县市每年的教育经费要占全县岁出总数的 40%,并将这项标准作为考核各县知事政绩的内容之一,达不到标准的县长要卷铺盖回家。张作霖还亲自制定各项法令,以杜绝教育贪污行为。在张作霖盘踞的东北贪污教育款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1918 年奉天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张大帅派奉天政务厅长史纪常前往宣读他的祝词。也许很少人知道,这所奉天的师范学校可是不收学费的,而且还供给四菜一汤的免费伙食,周末更是能免费吃到坛肉、烩海参等美食。平时,张大帅喜欢到学校视察,但很少穿军装。每当孔子诞辰日,张大帅都会脱下戎装,穿着长袍马褂,给老师们鞠躬作揖,坦言自己大老粗,没文化,要仰仗各位老师,特来致谢,云云。
1920 年,由于北洋政府财政困难,留日几千名公费留学生没有了经济来源,张作霖闻之,立即自掏腰包,汇去 10 万大洋。张作霖对留学生非常重视,他一度嫌留学生少,先后多次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他还帮助过那位著名的司徒雷登。
当时司徒雷登在北京办燕京大学,筹不到足够的款就跑到张
大帅那求助,张大帅毫不含糊的给了五千大洋,并表示:“你办的教育事业本来是应该我们中国人自己做的。现在你做了,我十分感谢!”此后,只有司徒雷登开口,张作霖绝
不含糊。
1921 年张作霖会见了美国教育家、世界教育会亚洲部主任孟禄博士,孟禄的一席话让张作霖感受颇深。张作霖极为认同孟禄的办学主张,更加坚定了他办教育的决心。
1912 年,直奉战争一结束,张作霖就着手成立了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这位视兵为命的大帅语重心长的告诉负责筹办东北大学的奉天省长王永江:“岷源(王永江的字),我没读过书,知道肚子里没有墨水子的害处,所以可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所以我把所以的事都交给你了。
办学校是大事,开学越快越好,用钱告诉我,不管多少,宁可少养五万兵,但东北大学是非办不可。”日本人得知东北当局要办大学,竟公然向王永江提出“劝告”:“听说你们要办大学,那可不容易呀!又费钱,又没人。你们要读理工科,我们有‘旅顺工科’;你们想学医,我们有‘南满医科大学’;你们愿学文法科,还可以派留学生到帝国大学去上学,大日本政府将予以优待,给予官费补助。你们何苦自不量力,自寻苦恼,而去自办大学呢?张作霖听到王永江报告后,怒发冲冠:“日本人反对咱办大学,咱还非办不可,而
且要快办,还要办好,快出人才。”有了张作霖不遗余力的鼎力支持,东北大学迅速动工。
东北大学可以说是一项烧钱的机器,成为当时财政最主要的开支之一。这座主校区占地 500 亩(校园总面积 900 亩)的学校仅基建一项就耗去 600 万左右,每年东北当局每年拨给东北大学的经费也高达 150 万元,远高于当时的北大和清华。”1923 年,东北大学正式成立,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大学。
张学良曾亲自担任第三届东北大学校长。为改善办学条件,张学良校长先后共捐献 180 万现洋,建设了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张校长还不惜重金遍请全国名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黄侃、梁思成、林徽因等一大批名人都先后执教东北大学。在东北大学教授的待遇可是非常高的,在国内学界实属罕见。普通教授月薪都在 300 现洋以上,多的高达近千,而且薪水是发现洋而不是奉票。教授们还能享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可以报销。有了梧桐树,当然也就不怕引不来金凤凰。受东北大学优厚条件的吸引,东北大学教员阵容豪华。学校教员一半以上都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且大部分都有留学背景,多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牌国际名校毕业。就是没有镀过金的教员,也都是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毕业。当然,学校的硬件更是没的说,东北大学规模宏大,功能齐全,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 100 亩植物园,还附设附属工厂,在国内首屈一指。教学设备也是国内一流,大部分都是进口的,许多昂贵的器材设备为国内罕见。一位靠枪杆子打天下的军阀能从买枪炮的钱中毫不吝惜的拿出巨款办教育,宁少养五万兵也要办学校,确实让人刮目。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110107322.jpg{EIMAGE} 原东北大学校
门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12 22:21
@北洋旗舰 2012-07-12 21:14:48
(1865 年,武汉大学前身)、
=============================================== =======
(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已经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个笑话当年这组建筑是由武汉一营造商承建,当建筑完工交付之时,该营造商宣布破产,其原因就在于建材质量之好,营造之认真造成了亏损。......
-----------------------------
这让我想起了 2007 年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的一封发自英国华恩-厄斯金设计公司的来信。信中说,上海外白渡桥的设计使用期限是一百年,1907 年交付使用,2007 年已经到期,请对该桥注意维修。维修时,一定要注意检修水下的木桩基础、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而且这家设计公司还为上海市政工程公司提供了全套大桥的设计图纸。特别是图纸经过百年仍然被完好的保存下来。当时的上海方面根本不知道这座桥的生日和寿命,更想不到百年后多次易主换人的英国公司会来信提醒和提供图纸。这也许就是一种承诺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13 10:02终于更到民国教育了,帖子也快写完了,也许只要一个月,帖子就结束了,一直很多朋友都在等待着老农的民国教育,让大家久等了,也让大家失望了。老农就像蜗牛更得很慢,很久更一次,但是只要更就会一天一更,现在老农就开始更,更到完为止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13 21:20张氏父子之外,奉系还有一位姓张的军阀曾大搞教育,这就是山东那个“三不知”的狗肉将军张宗昌。张宗昌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召开军事会议,军官们互相炫耀自己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尴尬的张宗昌急中生智,大吼道:“老子是绿林大学毕业的!”1925 年张宗昌主政山东,因此决定办所大学来扬眉吐气。他文绉绉的给教育部打报告,准备在山东办大学。他写道:“教育为国家根本事业,齐鲁为圣贤桑梓之邦……最高学府尚缺如,训令教育厅长王寿彭速筹办,……养成优美学风,造就高尚人才。管理训练,尤以尊德性,明人伦,拒邪说为依归。”这冠冕堂皇、言辞华丽的申请当日得到批准。1926 年张宗昌在济南重建山东大学,将山东省工业、农业、矿业、商业、医学、政法六个学校合并重组为省立山东大学,由清末状元王寿彭任校长。但由于王寿彭思想陈旧、因循陋规,遭到学生抵制,王寿彭拂袖而去。张宗昌按照学校的民意聘请辜鸿铭接任校长,但辜鸿铭当时病危。
焦急的张宗昌面对众人对校长位置激烈的争夺,非常生气,盛怒下张宗昌索性亲自兼任山东大学校长。为此济南流传:“齐鲁文明之邦,目不识丁当校长,孔圣九泉哀叹,荒唐,荒唐。”一时间,让大家引为笑谈。尽管张宗昌斗大的字不识一筐,但每次到山东大学都要训话:“俺老张识不了几个大字,你姐!今天论到咱当校长了,没有多说的话,人家欺负咱的子弟,咱要 他妈,还不答应他!俺是你们的校长,你们要靠俺出来,你们不好好念书,闹革命,注意你们的脑袋!”这位近乎文明的张校长一席话让众人啼笑皆非,不出狗肉将军本色。不过不管怎么说,今天山东大学确实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名的重点大学之一。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110224075.jpg{EIMAGE} 原东北大学校
门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14 20:32 晋系军阀晋系是中国近代的老牌军阀,“山西王”阎锡山执掌山西达 38 年。在这 38 年中,阎锡山在教育方面颇有建树,当年的山西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典范。在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以国民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近现代教育在山西获得极大发展。阎锡山也被称为山西教育先行者。
早在阎锡山主政山西之时,留学日本的阎锡山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下令全省各地办教育,从太原为试点,逐级向下推广,率先在全省实行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同时,阎锡山颁布多项法令推广教育。阎锡山还带头自掏腰包办学,造福乡里。
虽然阎锡山是山西王,但推广义务教育也是困难重重。
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校舍紧缺。为解决这个问题,阎锡山利用公共资源如孔庙、土地庙、关帝庙、龙王庙等作为校舍,因此遭到一些遗老和善男信女的反对。盛怒下阎锡山派军队到乡镇,还给军官下了指标让他们包村办“强迫教育”(义务教育),军官们如在两年内建起学校的就地任校长。
晋军混成旅旅长赵茨龙就因为在太原创办了山西国民师范学校,而被任命为该校的校长。这所学校为山西培养了大批优秀小学教师。阎锡山的军官办学在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一大特色。军官办学见效快,效果好,像张维清在太原西郊创办的国民小学,三年级学生就能用英语与外国人顺利交流。不过军官中像张维清这样留学日本的士官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办学水平大打折扣。
在阎锡山的雷厉风行下,山西全省适龄儿童(该省规定7 岁到 13 岁为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入学率从执政初期的不足 20%增长到 80%以上,成为全国普及国民教育的模范地区,并被北京政府作为示范样板推广。在抗战时期最艰难的时期,山西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年仍能达到 80%以上。可以说,山西省的义务教育放到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在如此艰难动荡的年代取得如此的教育成绩不能不让人叹服,堪称奇迹。美国教育家孟禄博士在访问山西省时称:“贵省教育发达,久已声闻海外,今日得亲至贵省观光,实为荣幸之至!”阎锡山还是山西大学第 15 任校长。当然,这事还要从抗战时期说起。抗战爆发后,山西遭到日本入侵。山西大学师生辗到前往陕西韩城,其中一部分迁到重庆。迁到重庆的那部分人准备在重庆恢复山西大学。阎锡山闻讯大怒,当即表示不能在重庆复校。阎锡山亲自挂帅,自任山西大学校长,在山西复校。
其实,山西复校只是阎锡山办教育的一个缩影。阎锡山极大的推动了山西教育的发展,学校和学生数量猛增。抗战前山西就已经有 55 所中学、17 所师范、6 所大学。黄炎培夸赞道:“民国初年山西学校、学生数量的增长‘速而最稳’。” 阎锡山山西大搞教育,尽管有些急于求成,其实恨铁不成钢更确切一些,因为他对教育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
就像他说的“凡上过学的人,智识就高了,身体也壮了,为父母的无论如何贫穷,总要使子女上学。哪一国的人不明白,就要受别国的欺负,也就和乡下那一家的人不明白就要受别家欺负是一样的。”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110330058.jpg{EIMAGE}
航拍照片:俯瞰山西省立国民师范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110330122.jpg{EIMAGE}
山西省督军、省长阎锡山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15 10:40 滇系军
阀
称雄云贵的“西南王”唐继尧也是一位教育热衷者。他生逢清末,正值国家萎靡不振,危机重重。留日期间,唐继尧对国家饱受欺凌痛心疾首。唐继尧主政云南后,认为“治天下,以大学为基础;立人格,以英雄为模范。”因此开始筹划高等学府。1918 年唐继尧提出要与川黔联合办学,但因经费无着落而流产。1919 年,云南各届向省政府请愿,建议政府自建大学。面对国人的热情,唐继尧决定办学,但由于各种原因办大学又未能成功。1920 年云南留美第一批学生董泽等归国,再度建议创办大学,唐继尧表示支持,开始正式筹办大学。由于办学资金需求巨大,唐继尧带头私人捐资 10万元,云南巨商王筱斋、蒋仰虞等人也慷慨解囊。唐继尧利用众多留学归来的学子组建了大学班底。1921 年唐继尧下野,避居香港,但大学筹办并没有停止。1922 年,唐继尧重返云南,请王九龄、董泽继续筹办大学,经过各方努力,12 月 8日以陆荣廷别号命名的云南省第一所大学私立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的前身)成立,唐继尧(董事长)、王九龄任名誉校长。
《东陆大学组织大纲》中说:本大学定名为东陆大学,不仅为造就本省本国人才,并为东亚学子研究学术,昌明文化起见;且纪念唐公蓂赓倡办盛意,因节取东大陆主人外号,特定名东陆大学。就像唐继尧所期望的“东陆大学之成立其所负文化上之使命不限于云南一省,将进而谋西南诸省文化之均衡与向上,以与中原齐躯,而同欧美争衡。另外,东陆大学之所以定名为私立,重要原因是考虑到一旦公立,东陆大学必受政府限制,不利于大学独立自由发展。同时冠以“私立”的东陆大学还可以接受社会资金。唐本人就先后两次慷慨认捐50余万。
东陆大学从开始计划到筹备建校历经 13 年,期间政局多变,唐氏虽流亡下野,但筹备之事一直没有停止。东陆大学是西南地区第一所综合性正规大学,可以说凝聚了唐氏的心血。学校建立后,唐继尧一直对东陆进行大力支持,使得东陆大学在短期内就与沿海地区名校并驾齐驱。但随着唐继尧的失势,东陆大学资金经费困难,被迫于先后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国立云南大学,成为民国时期中国重点大学之一。
东陆大学对云南和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继尧作为云南现代高等教育的创始人也将被永远熔铸在云南这方红土高原上。
作为新滇系军阀的龙云在文化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在云南推广的“新教育”运动,通过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使云南这个贫穷落后的西南边陲之地教育显得十分发达。这位彝族出身的云南王在任期间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建立了各种民族教育管理机构,尤其是加大了对边疆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对改善云南和少数民族的教育状况作出巨大贡献。
龙云还投入巨大精力和财力支持东陆大学,将东陆大学进行院系调整,由私立改为省立,更名为云南大学,由省政府财政拨付经费。在龙云夫人顾映秋的力推下,龙云还请来了聘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来滇,任云大校长,极大的推动力云大的发展。
抗战时期,龙云安置接受帮助了大批内迁而来的院校,如西南联大、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给这些院校师生悉心关照。可以说,在在龙云主政时期,云南的文化教育建设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110372710.jpg{EIMAGE}
东陆大学教职员在会泽院前合影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110372823.jpg{EIMAGE}
私立东陆大学(云大前身)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15 19:04@铁血中华俾斯麦 2012-07-15 10:57:00 来给老农兄顶
帖!我觉得民国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所写的那样:“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那样的时代,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
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
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
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很快要上天
堂了,我们也要下地狱了。”
----------------------------- 谢谢铁血兄弟,老农消失了半年,回来把欠大家的帐补回来,呵呵
作者:会上网的老农 日期:2012-07-15 21:33 粤系军
阀
陈炯明是粤系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教育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尽管因为和孙中山不和弄得名声不好,但是这位死后身无长物的广东军政领袖却也是少有的清廉能干的军阀。
他不仅有着自己的联省自治理念,还有着一个未竟的教育强国梦。对于广东人来说,陈炯明最值得纪念的不是他作为粤军都督的武功,也不是他作为广东省长的厉禁鸦片和赌博的政绩,而是他在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千秋伟业。这位海丰才俊发迹后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领域。1918 年,陈炯明刚刚获得漳州那么一小块地盘的时候,就选送八十多名才俊赴英法美等国留学,轰动大江南北。其中就包括我党伟大的革命者彭湃、彭泽(彭湃同父异母的亲弟弟)、李谷珍等。次年,陈炯明在漳州创办了航空学校,并推行“一乡一校”计划,推广平民夜校、工读学校、妇女家政讲习所等,基本达到“人不失学,学以致用”的目的,极大了带动了闽南地区的教育和文化。当时北大学子们到漳州游历,称赞漳州为“闽南俄罗斯”,同时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1919 年,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进入高潮,蔡元培等人提议派更多人到法国留学,陈炯明特意从军费中拿出 10 万两捐助赴法留学生。邓小平、周恩来、聂荣臻、李立三、王若飞等一大批共产党人都曾赴法勤工俭学。
1920 年,陈炯明电邀陈独秀到粤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整顿教育。为了增加教育经费,陈炯明不惜裁兵,将每年节省出的费用用于教育。陈炯明规定广东军费每年不能超过 30%,而教育费用不得少于 20%,同时教育经费作为专项资金不得挪用。军费和教育经费加起来占到广东财政一半以上。在陈炯明的推动下,广东还实现了教育行政与教育经费分离,推广“六三三学制”,并于次年实施了六年义务教育及宣布保护女子受教育权利、兴女学,成为中国首创。
1921 年陈炯明主政广东,筹办了广东大学,建成后改称岭南大学。蒋介石时期,更名为中山大学,由邹鲁任校长,开创了中山大学辉煌的历史。陈炯明还与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联合在广东创办理工大学,借助国外先进的优势交易员培育中国理工人才。可惜,这一宏伟计划最终因政治的原因而胎死腹中。但是,这并不影响广东教育的快速发展。在陈炯明的鼓励下,仅广州一地就有立学校近千间。
虽然陈炯明全力推行教育,但是历史并没有给他多少时间。1922 年,陈炯明和孙中山决裂,并于 1924 年被击败,通电下野,结束了其具有传奇色彩的政治生涯。尽管陈炯明没能实现“教育费之支出,当占岁出额之强半”的理想,但为广东教育振兴付出了毕生心血!南天王陈济棠是新粤系的掌权者,治粤期间,颇有建树。
这位弃文从武的大军阀十分重视教育发展。他主政广东期间,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推广义务初等教育,整顿中学,兴办实用的职业学校,普及成人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使得广东教育走在全国前列。
陈济棠创办了省立勷勤大学(今华南师范大学前身)、省立国医学院、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广东陆军军医学校及省立农业、水产、美术、音乐等 4 所专科学校,改善了中山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等 10 所高等学校办学条件。他的手笔颇大,据说当年孙中山逝世后,陈济棠为了纪念老领导孙中山,特地要找一块地方建立中山大学。于是他在市政府让人摆好大炮向四面开炮,炮弹落到那就圈到哪。其中一发落到五山,陈济棠拿着拐杖在地区上画了个圈,说要给孙先生留块大点的地,结果这随便一圈,就圈了上万亩。后来中山大学搬迁后,旧址就留给了华南农业大学和华南工业大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