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要说拼命,大家都拼命,关键还是武器的优劣与否。熊克武向日商购买的军火,除步枪为俄式步枪,稍显落后外,机关枪和山炮均为日本最新式产品。

要论起来,老川军的武器,也全是清一色的日本造。尹昌衡说新军“械不可用”,乃至于“十七镇的枪炮,都是日本人不用的废物”,当然是言过其实,不过这些年过去,比之于“最新式日本造”,这些“老式日本造”确实已经相形见拙。

在“最新式”的火力攻击下,周骏师伤亡的军官,比第一支队整整多出一倍,在野战失利后,被四面包围于沪州城中。

中路战事异常顺利,攻下泸州指日可待,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袁世凯开始发力了。

301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5-21 14:01:59--]

草鞋军团(33)滇黔军自南,陕甘军自北,鄂军自东,五省军队如乌云压阵一般向重庆大营扑来,直接威胁讨袁军后路。

熊克武大惊失色,急召中路部队回师援救,但来不及了,没等第一支队赶回,重庆已经失陷。

至此,熊克武的军事布局被完全打乱。处于袁军的重重围困之中,各支队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分”变成了被对方分而歼之。

蜀军近乎全军覆灭,这支国民党在四川的唯一武装悲剧性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自辛亥之后,熊克武等人再次被迫逃亡。

但懋辛之计的价值,终于得到了证明,可惜是在失败中得到了证明——行军与理政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并不需要过分民主和稳妥,它的取胜之道,有时就藏在偏执和冒险之中。

袁世凯和胡景伊挟得胜之势进行大肆报复。袁世凯除将熊克武等人作为“首逆”外,还别出心裁地列出一封全国通缉的名单,中有四川党人一百零八人,喻意就是梁山那一百零八个天罡地煞。胡景伊则继续扩充迫害者名单,仅在重庆一城,被抄没的就多达十八家,遭到杀害的党人则难以计数,甚至有的川中富户只因没有主动阿附胡景伊,竟然也被诬陷为党人,弄到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

有一位矿工出身的老党人,系由佘英直接向孙中山介绍加入同盟会,曾多次发起反清起义。清政府因其在四川当地声望不错,为表示怀柔,对他网开一面,但就是这么一位好汉,却被胡景伊以“土匪”之名处以死刑。

据说这位老党人在行刑前仰天大笑,说:“我不死于满奴之手,而死于辛亥革命告成之后,这是什么革命!”辛亥所谓的胜利成了一场虚幻,一场梦境,到头来,他们才发现,原来自己从来没有胜利过,只不过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人同台,如果说尹昌衡是枭雄,熊克武是英雄,胡景伊就是奸雄。

现在,枭雄被逮,英雄被逐,舞台之上,只有我最吃得干,由不得胡景伊不得意。

以老狐狸看来,全天下人都已在他的算计之下,但是他错了,一直以来,有一个人比他更会算计。

这个人叫袁世凯。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虽做了“临时大总统”,但他的势力仅止于北方数省,全国大多数省份特别是南方各省大部分还是自己做主,或者说是由当地的都督们做主。

“二次革命”来得正好,袁世凯一棍扫过去,不仅把国民党的武装力量清理了个干净,而且震慑住了那些听话或不听话的都督,成功地建立了权威。

1914 年 6 月 30 日,已正式成为“大总统”的袁世凯,下令裁撤各省都督,从而迈出了“削藩风暴”的第一步。

胡景伊在官场混了很多年,自然知道来者不善,开始惴惴不安起来,但袁世凯很快又给他吃了一个定心丸。

1914 年 7 月,胡景伊被任命为成武将军督理四川军务。

胡景伊这下松了口气。是将军还是都督,其实都无妨,后面的“督理四川军务”最重要,这意味着他还是四川的土皇帝。

站队,就得站得既早又好,看来袁大总统是完全把我当自己人了。搞政治嘛,就得眼神贼点才行。

胡景伊沾沾自喜,心里那个美,他完全想不到会风云突变。

302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5-21 14:03:00--]

草鞋军团(34)

1915 年 2 月,他从驻京代表处得到消息,袁世凯将派参谋次长陈宦到四川,名目是“会办四川军务”。

让胡景伊感到格外震惊的是,陈宦不是一个人来“会办”,跟在他后面的还有北洋军三个旅。

什么会办,分明就打他的主意来了,一句话,还是要“削藩”。

在此之前,胡景伊都是通过陈宦来与袁世凯拉关系,以致于陈宦对胡景伊的情况已摸得很透,而且陈宦虽不是四川人,但他担任过四川武备学堂的会办(相当于副校长),无论是在四川的根基,还是在武备系中的影响力,他都绝不输于胡景伊。

胡景伊这才着急起来,他让驻京代表“孝敬”陈宦七十万巨款,想请陈宦不要来四川。

他糊涂,驻京代表可不糊涂。袁世凯和陈宦志在图川,别说七十万,七百万也打发不了。

利益场上,都是知心不换命的酒友。瞧瞧胡景伊那点道行,也整不出什么新鲜的来了,这个驻京代表便不声不响,卷裹着巨款,脚底抹油溜掉了。

陈宦到达成都后,面对面一谈,胡景伊才知道被人做了手脚,但也只好自认晦气。

1915 年 6 月 22 日,陈宦果然承袭了胡景伊的“成武将军”,袁世凯另授胡景伊为“毅武将军”,调其入京觐见。

虽然都是“将军”,区别可大了去,胡景伊的新官衔根本就是可有可无的虚职,等于被一脚踢开了。

奸雄也要讲级别,袁世凯之奸之术远在胡景伊之上,几个虚虚实实、兜兜转转的组合拳下来,便完成了他的“图川

大计”。

袁世凯派陈宦督川,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给他复辟帝制鸣锣开道,但就在这一主一仆把如意算盘拨得哗啦啦乱响的时候,一股他们看不见的洪流正在悄然涌动。

1915 年 12 月 25 日,蔡锷在昆明起兵,声讨“民国叛徒”袁世凯,从而揭开了护国运动的序幕。

蔡锷是梁启超的学生,在政治观点上,他和他老师一样,都是立宪派。护国运动之前,如果去掉这一元素,他在西南的形象,不过是一个加强版了的尹昌衡。

尹昌衡只会在四川这一亩三分地蹦达,蔡锷则在整个西南称王,并且大搞跨区域兼并,兼并的理由冠冕堂皇,足以让那些倒了霉的对象感觉活吞了一把苍蝇:滇军侵黔的旗号是“援黔”,侵川的旗号是“援川”。

川黔百姓直呼滇军为“滇寇”,一群不讲理的云南强盗罢了,真正是害死了人还要看出殡。

蔡锷用从川黔缴来的几乎相当于“保护费”、“赎城费”一样的巨款,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军,使得滇军数量持续膨胀,在西南各省军队中首屈一指。

在蔡锷的运作下,云南这个原本偏处一隅,落后贫瘠的省份,军事力量却能执西南之牛耳,周围各个省份没有一个不怕的。

303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5-21 14:03:03--]

草鞋军团(35)可是正所谓强中更有强中手,你在地方上再厉害,上头还有一个更厉害的袁世凯,蔡锷也没能逃过“削藩风暴”,袁世凯就像对付尹昌衡一样,将他召到北京,削掉了他的权力。

同样是处于逆境,尹昌衡的狂傲个性让他吃尽苦头,蔡锷可比他机灵多了,进京后该服软就服软,袁世凯举行的复辟帝制活动也一步不拉地跟着参加,在逐渐消除老袁的戒心后,得以成功潜回云南。

蔡锷能够发起“护国运动”,是捏住了袁世凯的软胁。在中国,你尽可以做伪君子,把“大总统”的权限扩到比皇帝都大,但要想当真小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登临帝位,那后果就很严重了。

袁世凯当皇帝,其实不见得有做“总统”舒服,要知道,他的“大总统”可是终身总统,就算自己下来,还可以指定儿子接班。更何况,此“皇帝”并非彼皇帝,“登基”之前,连宫女太监甚至是跪拜这一套都被袁世凯给废除了。

冒冒失失的结果,只是让他成为众矢之的,真不知道这老头究竟图什么。袁世凯曾自比曹操,应该说,前半段差不离,可到后半段,他也就只配给人家提鞋了。尽管如此,在护国运动之初,袁世凯其实并没有把蔡锷当一回事。道理很简单,过去国民党搞“二次革命”,尚能够组织起南方数省的民军相抗,论整体实力,要远远高于滇军,可还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被北洋军给干翻了?滇军不足为虑,姓蔡的小子一定要现,就让他现去吧。

事实上,蔡锷面临的困难,比袁世凯预计的还要糟。

他如今已不是名正言顺的云南都督,云南都督换成了唐继尧。唐都督曾是蔡锷手下的一名管带(营长),慑于蔡锷的威望,不能不加入反袁行列,但始终对蔡锷盯着防着,怕对方趁机把军权全部揽过去,抢了自己的宝座。

滇军有足足两万多人,唐继尧肯交到蔡锷手上的,才不过两千一百多,而且全是“二等以下的兵,二等以下的军械”。

袁世凯方面,先不论即将开来的北洋军,就算是陈宦的部队,数量上也非滇军可比,不客气地说,蔡锷如今的境遇尚不及“癸丑讨袁”时的熊克武,难怪老袁要对之不屑一顾了。

可是这次的蔡锷超出了枭雄的框范,他将成为英雄,而英雄所要做的事,本非常人所能及,也是袁世凯这样的“奸雄”所计算不到的。

304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5-21 14:03:45--]草鞋军团(36)袁世凯曾经走过许多好棋,其中之一,

就是于不动声色中走马换将,让陈宦督川。

袁氏身边亲信众多,尤其在他成为当红炸子鸡的时候,更是门庭若市,但你要让他捡一个最信得过的,毫无疑问就是这个陈宦。

蔡锷也被袁世凯赏识过,但是老袁说,蔡锷固然是不错,但是不如陈宦。

并不是陈宦在军政才能上要强过蔡锷,此君真正厉害的其实还是拍马奉迎和顺风转舵的功力,在这方面,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个小袁世凯。

很多好事之人爱拿陈宦和蔡锷比较,甚至有人还穿凿附会地 说,蔡锷之所以要组织救国军,就是要让袁世凯知道他和陈宦之间,谁才是真正的贤者。

蔡锷不是尹昌衡,他绝不会这么意气用事,但是现实赛场却偏偏把他们两人关到了一个笼子里。

陈宦在四川,实际上等于控制着整个西南,他是蔡锷起事后难以绕开的障碍,只要有陈宦在,滇军可能连西南都走不出去。

陈宦入川后,对川军进行了缩编,但仍有川军共两师二旅,此外还有北洋军的三个旅,兵力大大超过滇军,双方若是要真刀实枪地开练,强弱不言自明。

可要是置换一个战场,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战场在现实中找寻不到,它存在于每个人心里。对陈宦来说,

趋利避害是基本人生法则,以致于每一步都要计算好,

自己在这件事上能不能得利,有没有好处。

这样的人,很少会去冒险,他们的心理绝不像外表看起来那么强悍。

蔡锷瞅准了陈宦身上的薄弱之处,他要打的,是一场心理战,入滇的第一天,蔡锷就给陈宦发去密电,断言袁世凯必然失败,要他站到反袁阵营这边来。

接到电文后,陈宦笑了。

哥们,你就使着劲吹吧,北洋军有多威猛,你那滇军有多薄弱,简直是不自量力,以卵击石啊。

陈宦复电蔡锷,大义凛然,严辞责备,俨然是袁世凯身边死不改悔的忠臣一个。他随即又调兵遣将,将驻泸州的川军刘存厚师派去前线堵截滇军。

就在这时候,陈宦发现情况不对劲,不管怎么催,刘存厚就是迟迟不动弹。

蔡锷的攻心战可不只对他陈宦一个人,川军将领个个点名,刘存厚当然也在其中。

陈宦督川,倚仗着有三个旅的北洋军撑腰,对川军编制进行大删大砍,四个师被缩掉近三分之一。对留下来的两师二旅,他也没有一点客气,尽量安插亲信,刘存厚的旅长就是陈宦带来的北洋军官。

陈宦还在四川组织“清乡”,川军在前面卖命,“以川军杀川人”,北洋军却懒洋洋地在后面督阵。

都是打仗,川军损失了,不补缺额,剩余枪械一律缴库,与此同时,北洋军就是碰破点皮,也得咋咋乎乎地给用上创口贴。

“清乡”尚未结束,刘存厚的一个师就被分割成了两半,并时时面临着陈宦派人渗透进来的危险。

刘存厚对此又恨又怕,每天都做着被陈宦暗算的恶梦。

蔡锷的密电一到,他就开始合计起来,因此一直在泸州赖着不走。

305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5-21 14:04:31--]

草鞋军团(37)作为腹黑高手,陈宦时时都在揣度别人的心思,刘存厚在打什么主算,他早已猜透了几分。为了把刘存厚从窝里面赶出来,陈宦再次去电进行催促,同时另派周骏师去泸州换防。

刘存厚见拖不下去,这才不情不愿地开往前线,但一到前线就投入了反袁阵营。军官们在前线秘密宣誓时,还有人生怕陈宦会对他尚留在成都的家属不利,旁边马上就有人安慰道:“不用怕,陈宦是个有心计的人,不会鲁莽从事。” 大家都把陈宦看得透透的。你别看他拥护帝制时的口号喊得比谁都响,但这家伙其实一直做着脚踏两只船的准备。他的幕僚分为两派,一派拥护帝制,一派反对帝制,陈宦就像操纵木偶的提线艺人一样,看哪边形势对自己有利,就跟哪一派咬耳朵。

蔡锷的第一份密电到达时,陈宦只给拥护派看,所拟复电用的也是双方商定语气。

到这个时候,陈宦又撇下拥护派,拿着他与蔡锷的往来电报,急急忙忙去找反对派。

反对派主张联合蔡锷,并阻止袁世凯派来的北洋军入川。

按道理,陈宦既然是老袁的“忠臣”,就应该怒目而视,否决反对派的提议,可他并没有这么做,只是反反复复地说,要带来的三个北洋旅反袁是不可能的。

既称小袁,他的猜忌心之重几乎与老袁不相上下,眼前的一堆筹码只要少了一个,他就要犯嘀咕。因为一个刘存厚,陈宦给其它所有川军都打上了相同的问号。

川军这一堆肯定是信不过了,陈宦不肯亮出自己的底牌,是因为还有他所说的那三个北洋旅。

三个旅先后奉召来见陈宦。最早赶到的旅长是云南人,他对着陈宦发牢骚,说他的祖宗坟墓都在云南,实在不想跟滇军作战。

说者无心,没准就是怕把自己顶到第一线,听者却是有意,

陈宦这下连北洋旅也不放心了。

捏着密电,陈宦又向蔡锷那边靠近了一步。

按照袁世凯的部署,北洋旅要集中到宜宾与滇军作战,但作战时打得乱七八糟,后方炮兵的炮弹尽往前线自家部队里面扔,弄到最后都不战而退。

陈宦得到战败消息,马上判断是战场指挥问题,而担任宜宾一线总指挥的刘一清,恰是反对帝制派的重要成员。

对陈宦来说,这意味着整个指挥层都靠不住了。

收到前线电报,已经是凌晨四点。陈宦哪里还睡得着觉,他叫人喊邓汉祥来见。

这个邓汉祥也属于反对帝制派,跟刘一清是一条线上的人。

刘一清临上前线时,曾偷偷地告诉他,说我到前线后自有办法,你不要有什么顾虑,无论什么情况,陈宦是绝不会杀我们两个人的。

306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5-21 14:05:56--]

草鞋军团(38)尽管如此,当得知陈宦这个时候召他时,邓汉祥仍是有些心惊肉跳,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前去见面。

陈宦正绕室彷徨,见到邓汉祥犹如看到救星:“宜宾一线吃了败仗,我看刘总指挥是有计划有预谋的,我们还是下决心干吧,要不然就晚了。” 对陈宦“干”的含义,邓汉祥当然清楚,就是要联蔡反袁。可陈宦是什么人,那是活脱脱的小袁世凯啊,常常是上面扔馅饼,下面设陷井,跟他打交道,你得多长一百个心眼才行。

会不会是故意在套我的话,让我把刘一清给供出来,然后将我俩一网打尽?想到这里,邓汉祥赶紧表示反对:“不行不行,不能这么干。”陈宦越说要干,邓汉祥就越说干不得,说来说去,把个陈宦给说急了,知道邓汉祥是不相信他,当下就提笔刷刷地写了一份电稿。

这是一份写给刘存厚的电稿:宜宾方面,刘一清已有部署,请你速联系蔡锷,以便“共策将来”。

末尾署名却是邓汉祥。

这回轮到邓汉祥急了,连说不可。

陈宦信誓旦旦:“我们这种关系,你还不放心吗?” 邓

汉祥不放心,一点都不放心。

知道你老人家想反水,可把我名字写上去算怎么回事,万一出了差错,那我不就惨了。

都是精明人,就得用精明人的办法相互沟通。

陈宦说:“这份电稿是我亲自拟的,都是我的笔迹,你发出电报后,可以把原稿存起来。” 听完陈宦的这番表白,邓汉祥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也才相信陈宦不是故意在设圈套诓他。

攻心战初见成效,陈宦为了自保,开始暗中同蔡锷互通声气。经过双方约定,宜宾一线公开打起了假仗,双方军队都是坐地打冲锋,喊杀声听听震天响,但就是看不到他们往前冲。

蔡锷原本在四川战场上要两线作战,兵力捉襟见肘,根本就不够用。宜宾方面松驰下来后,蔡锷得以将滇军主力抽出,全部使用于泸州,那里才是他所必须面对的强敌。

泸州方面已聚集了袁世凯从北方派来的北洋军三个师,领衔者为曹锟。这时贵州已宣布独立,黔军继刘存厚的川军之后,也加入了护国军作战序列,但刘存厚师在“清乡”时已被陈宦分割,只有一个旅能参加起义,而黔军也兵力微小,全部加起来,护国军不过才五六千人,仅为北洋军的一个零头。

当然,最令蔡锷头疼的还不是人少,是缺乏后援。

滇军从云南出发时,只领了两个多月的军饷,而且还是蔡锷的参谋长把祖产拿出来作抵押,从银行贷来的款。

知道军饷不够,蔡锷拉下脸,求爹爹告奶奶,滇黔两省才又合凑了十七万送来,但这些钱对于消耗巨大的战场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倾刻便会告罄。

蔡锷在四川鏖战一年,只能给官兵发放伙食津贴,根本不

敢提及任何战功奖励。

应该说,云南本属落后贫瘠省份,每年全省收入不过两三百万,辛亥革命之前经济上都得靠四川接济,不过自云南独立以来,仅截留中央税款就不是一个小数字,加上其它筹款,已足够前线军饷需求。

307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5-21 14:06:40--]

草鞋军团(39)可是它们都被坐镇云南的唐继尧给扣住了,用作扩充自己实力,连一个子都不愿多拨出来。

唐继尧不肯给钱,“口惠而实不至”,蔡锷必须自己想办法,但他“生平不好货财”,虽统军多年,却没有什么积蓄,想做到毁家纾难都不可能。无奈之下,只好以个人名义向四川当地绅商筹借,以继续维持军队开支,结果到护国运动结束时,他已经负债两百万元。

比军饷短缺更要命的,是弹药的匮乏。云南方面的子弹老是运不上来,没有子弹,枪支不过就是根中看不中用的烧火棍,为此,护国军甚至不得不将鞭炮放进铁桶里燃放,冒充枪声,以迷惑北洋军。

正是由于受到唐继尧的掣肘,前线军队很快陷入了极端困苦的境地,乃至“全军惶惑”,士气受到不小打击。

蔡锷在泸州战场上指挥出色,多次以弱胜强,可是再巧的

巧妇也难煮出无米的好粥,得调整战略战术了。

1916 年 3 月 7 日,蔡锷下达退却命令,护国军转攻为守,缩短战线。

这是蔡锷非常苦恼的一段时间。全军撤退后,他“形容清瘦,颇有劳悴之色”,日子难过啊。

可是护国战争终究将成为蔡锷一生事业的顶点,在这场别人看来难以打赢的战争中,他把自己的智和勇发挥到了极至。

军饷困难,他就通过刘存厚与陈宦联系,商请陈宦暗中接济。

陈宦虽说一直在与蔡锷暗通款曲,但实际仍在骑墙,他每时每刻都紧盯着战场的变化,以决定下一步要把赌注投在哪一方。

护国军虽然暂时撤退,但在撤退前其实占有优势,北洋军的伤亡要大得多,而且直到护国军撤退两天后,曹锟都不敢发起追击。也就是说,蔡锷的撤退不过是一种战略性撤退,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溃败,随时可以再次发起新的攻势。

陈宦是个中行家,当然看得出来,所以他不仅不能得罪蔡锷,还得讨好,不然人家若是真成了赢家,凭什么要给你好脸色看?怎么讨好,若是蔡锷这时候就提出来让他宣布独立,那风险就太大了,依陈宦的性格,是绝不肯如此做的。蔡锷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只要钱。对陈宦来说,给钱的方式神不知鬼不觉,是一种最为保险的讨好方式,没有理由不愿意。

从陈宦那里拿到军饷,子弹也运来了,不过它们仍只是杯水车薪,一眨眼的工夫就会用完,但蔡锷也就只需要再用一次。

他有这么做的理由。

1916 年 3 月 15 日,广西宣布独立。广西独立当然与四川战场的相持不下有关,蔡锷从中看到了获胜的希望和奥妙。

战争归根到底,打的就是钱和资源。依靠这种糟糕透顶的后勤补给,护国军就算能击败曹锟,也无法席卷中国,直捣北京。

蔡锷唯一的胜算,就是像武昌起义时那样,争取与北洋军继续相持下去,这样,那些犹豫观望的省份将会被迫作出决择,加入反袁护国阵营。

有鉴于此,他要利用刚刚掌握到的这一点资源,最后再发起一次总攻,为的不是彻底击败对手,为的只是击垮他们的信心。

308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5-21 14:07:51--]

草鞋军团(40)总攻发动之前,蔡锷宣布“能战者奖,怯战者惩”,并当

场将两名失职军官予以正法,三军大为震憾。

1916 年 3 月 17 日,蔡锷下令全线反攻。此次总攻的声势远大过实际战果,最后既未能重创北洋军,也没能攻入泸州城,但蔡锷的目的达到了。

第二天,即1916年3月18日,以江苏将军冯国璋为首的“长江五督”(即长江流域的五个北洋都督)联名向袁世凯发出密电,要求取消帝制。

“长江五督”拥兵十多万,北洋军近一半兵力都在这里。

他们态度的变化,完全打乱了袁世凯的阵脚。

实际上,北洋内部的这些矛盾,早在袁世凯发动“削藩风暴”时就已埋藏下来,但最终爆发,则要归功于四川战场上护国军的不俗表现。

如今的局面,几乎就是武昌起义时的翻版,当时袁世凯如何要挟清廷,现在他的部下也如何要挟他。

1916 年 3 月 22 日,袁世凯下令撤销帝制,并要求与护国军进行停战谈判。

老袁不是一般的强人,轻易从不会服软,他能服软,说明他所受到的内外压力之大,已超出常人想像。

其实就算袁世凯不主动停战,蔡锷的总攻也得被迫结束,因为他就那么点资源可用。

袁世凯先叫停,成了输家,反之,蔡锷就是赢家。

老袁精明一世,但输也就输在他的过于精明上。他只知道陈宦不像过去那么卖力,还不知道这个“忠臣”已同蔡锷搭上了钩。如今双方谈判,他仍授命陈宦为己方代表。

进入停战谈判后,蔡锷仍一着不让,一面继续要求袁世凯退位——不光是先前的撤销帝制,还得从总统位置上退下来,一面倒逼陈宦,让他早点站出来宣布四川独立。

陈宦还在犹豫,但这种犹豫,已不是不知道赌注应该加在哪一边,而是他觉得安全没有保障,生怕一旦公开背叛,袁世凯会向他展开报复。

这种危险时期,如果没有得力部队护驾,人头随时可能落地。曾归陈宦辖制的部队,川军有的投了蔡锷,没投的,只要陈宦宣布独立,一准会反戈相向。只有带来的三个北洋旅可以指望,这三个旅里面,一个远在川东,剩下的两个如今都服从一位旅长的指挥。

陈宦踌躇不决,也就在看这位旅长的态度,他叫冯玉祥。

冯玉祥是陈宦的老部下,陈宦对之有知遇之恩,这种知遇之恩还不是一点半点,可以说冯玉祥一路过来,皆蒙陈宦所提拔。

早在陈宦任统制(师长)时,冯玉祥还是他军队里面的一个队官(连长)。陈宦入川之前,打听到冯玉祥已在陕军中升任团长,便特地向袁世凯保荐其为旅长,并带到了四川。来川后,陈宦将冯玉祥视为身边绝对的嫡系,所有部队里面,优先补充他的枪械,将冯玉祥的旅扩充成了混成旅。

陈宦和袁世凯一样,都好猜忌,但并不是说他们谁都不信,只是能让他们信的人比较少而已。

至少,陈宦是信得过冯玉祥的。如今冯玉祥几乎就是陈宦在苦海中的指路明灯,宣布独立与否,他说可以就可以,他说不可以就不可以。

309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05-21 14:11:24--]

草鞋军团(41)在军事会议上,冯玉祥主张独立最为坚决。这让陈宦放下了心,认为自己宣布独立后,就算袁世凯要报复,只要有冯玉祥护卫左右,就没什么可怕的。

1916 年 5 月 22 日,陈宦在成都宣布四川独立。这一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直接击穿了袁世凯早已脆弱不堪的心理防线。

袁世凯忧愤成疾,随即发布命令,将陈宦撤职查办,其遗缺由川军将领周骏继任。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