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常是主张直接端锅的,刘湘便写了一封密令交给他,让他以慰劳唐部为名前去淮南,相机行事,将唐式遵予以撤换。
傅常素来是个“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喜欢放大炮是他,胆小畏难也是他。到前线后,一看唐式遵那气势,早非昔日“二瘟”可比,他便害怕起来:一旦我宣布密令,唐式遵不接受事小,会不会大发雷霆,要了我的脑袋啊?越想越怕,傅常当下连密令都不敢留在身边,深夜拿出来焚毁了事,然后一溜烟跑回了汉口。
傅常碰了壁,刘湘才决定采用“釜底抽薪”。
他任命战区参谋处长周从化为集团军代理参谋长,表面上是说怕唐式遵指挥能力薄弱,让周从化予以协助,其实是一面监视唐式遵,一面暗中执行“釜底抽薪”计划。
周从化负责在前线穿针引线,他联系了被认为最可靠的几个师旅长,见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愿不愿意甫公回川养病?”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周从化就要求对方像加入武德励进会那样,赌咒发誓,写下誓约交给刘湘。
这实际上是在撤换唐式遵不得的前提下,利用部属架空唐式遵,以便逼他执行刘湘的命令和指示。
一旦这个步骤能得以顺利实施,便要在汉口选择一个能在部队中代表刘湘的人,也在刘湘面前盟誓,由他充任“钦差大臣”,监督唐式遵下令,并到前线具体指挥军事。饶国华自杀后师长尚有遗缺,所以刘湘曾打算派副参谋长余中英去接替,顺便担任“钦差”这个角色,但余中英过去效命于刘文辉,在刘湘部队中历史较浅,他担心官兵不听调遣,以致重蹈饶国华之复辙,因此坚辞不就。
幕僚怯阵,刘湘就找部队里下来的。潘文华、杨国桢、郭勋祺当时都在汉口医院养伤,也全是刘湘的亲信心腹。其中,潘文华、杨国桢并没有受伤,他们窝在医院是被削了职后无处可去,先找个地方遮遮脸,自然暂时难以派上用场。
郭勋祺是真受伤,而且仍担任着主力师第 144 师的师长。
在刘湘的“自己人”网络中,潘文华属于刘湘的绝对亲信,郭勋祺又是潘文华的绝对亲信,虽然一时还不能出院去当“钦差大臣”,但可遥控指挥前线部队。
6082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5 22:34:33--]
草鞋军团(357)釜底抽薪,是要抽锅底下的柴火,但如果能直接把柴火上面的那口锅给端掉,岂不更是省事?傅常是主张直接端锅的,刘湘便写了一封密令交给他,让他以慰劳唐部为名前去淮南,相机行事,将唐式遵予以撤换。
傅常素来是个“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喜欢放大炮是他,胆小畏难也是他。到前线后,一看唐式遵那气势,早非昔日“二瘟”可比,他便害怕起来:一旦我宣布密令,唐式遵不接受事小,会不会大发雷霆,要了我的脑袋啊?越想越怕,傅常当下连密令都不敢留在身边,深夜拿出来焚毁了事,然后一溜烟跑回了汉口。
傅常碰了壁,刘湘才决定采用“釜底抽薪”。
他任命战区参谋处长周从化为集团军代理参谋长,表面上是说怕唐式遵指挥能力薄弱,让周从化予以协助,其实是一面监视唐式遵,一面暗中执行“釜底抽薪”计划。
周从化负责在前线穿针引线,他联系了被认为最可靠的几个师旅长,见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愿不愿意甫公回川养病?”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周从化就要求对方像加入武德励进会那样,赌咒发誓,写下誓约交给刘湘。
这实际上是在撤换唐式遵不得的前提下,利用部属架空唐式遵,以便逼他执行刘湘的命令和指示。
一旦这个步骤能得以顺利实施,便要在汉口选择一个能在部队中代表刘湘的人,也在刘湘面前盟誓,由他充任“钦差大臣”,监督唐式遵下令,并到前线具体指挥军事。
饶国华自杀后师长尚有遗缺,所以刘湘曾打算派副参谋长余中英去接替,顺便担任“钦差”这个角色,但余中英过去效命于刘文辉,在刘湘部队中历史较浅,他担心官兵不听调遣,以致重蹈饶国华之复辙,因此坚辞不就。幕僚怯阵,刘湘就找部队里下来的。潘文华、杨国桢、郭勋祺当时都在汉口医院养伤,也全是刘湘的亲信心腹。其中,潘文华、杨国桢并没有受伤,他们窝在医院是被削了职后无处可去,先找个地方遮遮脸,自然暂时难以派上用场。
郭勋祺是真受伤,而且仍担任着主力师第 144 师的师长。
在刘湘的“自己人”网络中,潘文华属于刘湘的绝对亲信,郭勋祺又是潘文华的绝对亲信,虽然一时还不能出院去当“钦差大臣”,但可遥控指挥前线部队。
6083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6 07:33:52--]
草鞋军团(358)假如前两个步骤实施顺利,便可转入第三个步骤:反攻芜湖。
按照计划的要求,这次反攻行动务必倾注前方部队的全力,在短期内拼死夺回芜湖,为此哪怕牺牲惨重,也在所不惜——打完了还可以回川再重组部队嘛。
说白了,反攻芜湖不仅是军事仗,更是政治仗,为的是呼应四川。
四川方面由钟体乾等人张罗,准备一接到攻克芜湖的报捷电,便在成渝两地举行盛大的军民祝捷大会,在会上高呼口号:“请刘司令长官回川养病!”与此同时,刘湘的那两艘水军炮舰“巴渝”、“长江”将载军民代表至汉口迎接刘湘,并派留川部队在宜昌以下沿岸警戒,如果蒋介石出手阻拦,不让刘湘回川,便不惜一
拼。
因此发生事端,责任问题可以请全国公论:有攻克芜湖之功在前,何惧舆论不偏向四川。
整个计划看上去缜密有序,可谓环环相扣,而且前期推进也相当顺利。
1938 年 1 月上旬,唐式遵果然给尚在医院的郭勋祺下达了进攻芜湖的命令,理由是要牵制津浦线日军。
郭勋祺当即给副师长下令,要求代他指挥,必须打下芜湖,其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前线发去电报督促。
其时包括川军在内,中国军队并无足够的反攻能力,日军在芜湖又建立了坚固防御工事。激战一周之后,川军不仅未能攻下芜湖,还伤亡了五百多生力军。
自始至终,郭勋祺的参谋长都非常不解。原因是芜湖这里打得如火如荼,津浦线上的其它友军却动都没有动过,这样牵制,究竟有何意义?很多人都被蒙在鼓里,只有刘湘和一部分亲信知道内幕。
除带来“釜底抽薪”的舞台脚本外,乔毅夫此行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即商讨在刘湘入川之后,如何对付蒋介石和国民政府。
刘湘倒也干脆,蒋介石要挤他,他就反过来挤刘文辉。
在刘湘看来,刘文辉据有的西康,迟早要统一过来,才
能运用自如,而且刘文辉部队不多,缺乏战斗力,跟过去的刘存厚一样,已呈老朽之状,完全有把握迅速解决。
至于亲情,在刘湘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也就顾不上了。
怪只能怪刘文辉自己不行,谁让你“老”了呢,老了就有疲态,疲态了就要被淘汰,这是自然规律。
解决刘文辉之后,刘湘便准备将四川省政府和川康绥靖总署全都迁到西康,以免被蒋介石“吞并”成为真正的地方机关。
6089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6 07:34:57--]
草鞋军团(358)假如前两个步骤实施顺利,便可转入第三个步骤:反攻芜湖。
按照计划的要求,这次反攻行动务必倾注前方部队的全力,在短期内拼死夺回芜湖,为此哪怕牺牲惨重,也在所不惜——打完了还可以回川再重组部队嘛。
说白了,反攻芜湖不仅是军事仗,更是政治仗,为的是呼应四川。
四川方面由钟体乾等人张罗,准备一接到攻克芜湖的报捷电,便在成渝两地举行盛大的军民祝捷大会,在会上高呼口号:“请刘司令长官回川养病!”与此同时,刘湘的那两艘水军炮舰“巴渝”、“长江”将载军民代表至汉口迎接刘湘,并派留川部队在宜昌以下沿岸警戒,如果蒋介石出手阻拦,不让刘湘回川,便不惜一
拼。
因此发生事端,责任问题可以请全国公论:有攻克芜湖之功在前,何惧舆论不偏向四川。
整个计划看上去缜密有序,可谓环环相扣,而且前期推进也相当顺利。
1938 年 1 月上旬,唐式遵果然给尚在医院的郭勋祺下达了进攻芜湖的命令,理由是要牵制津浦线日军。
郭勋祺当即给副师长下令,要求代他指挥,必须打下芜湖,其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前线发去电报督促。
其时包括川军在内,中国军队并无足够的反攻能力,日军在芜湖又建立了坚固防御工事。激战一周之后,川军不仅未能攻下芜湖,还伤亡了五百多生力军。
自始至终,郭勋祺的参谋长都非常不解。原因是芜湖这里打得如火如荼,津浦线上的其它友军却动都没有动过,这样牵制,究竟有何意义?很多人都被蒙在鼓里,只有刘湘和一部分亲信知道内幕。
除带来“釜底抽薪”的舞台脚本外,乔毅夫此行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即商讨在刘湘入川之后,如何对付蒋介石和国民政府。
刘湘倒也干脆,蒋介石要挤他,他就反过来挤刘文辉。
在刘湘看来,刘文辉据有的西康,迟早要统一过来,才能运用自如,而且刘文辉部队不多,缺乏战斗力,跟过
去的刘存厚一样,已呈老朽之状,完全有把握迅速解决。
至于亲情,在刘湘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也就顾不上了。
怪只能怪刘文辉自己不行,谁让你“老”了呢,老了就有疲态,疲态了就要被淘汰,这是自然规律。
解决刘文辉之后,刘湘便准备将四川省政府和川康绥靖总署全都迁到西康,以免被蒋介石“吞并”成为真正的地方机关。
6090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6 22:03:12--]
草鞋军团(359)实力才是争霸的最终决定因素,有二十多年川战经验的刘湘对此再清楚不过了。
前线部队抽不回来,还有留守部队和保安团、保安队,可以用库存和从外国买来的武器弹药进行再装备,立刻就能编成几个健全师,然后用他们来控制全川。
蒋介石要刘湘交出成渝两地的兵工厂以及钢铁厂,没问题,交就是了,但是在此之前,可以把原有设备全部分散到各个修械所,军火还是照造不误。加上外购武器,刘湘的计划是每年都能装备出一个健全师。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在政治上与国民政府抗衡,例如要求在国防部长和参谋总长中占上一席,还可以推荐一人任内政部长。
见万事俱备,刘湘也病体渐愈,乔毅夫着急回去与钟体乾一道筹备,便向刘湘辞行,临走时他高兴地对刘湘说:“我要回去了,你就放心好好养病吧,希望你早点回来。”刘湘两眼盯着乔毅夫:“唔,事情就交给你们了,你们要多辛苦一点啰。”应该指出的是,这个“你们”并不包括“留守宰相”邓汉祥。从“釜底抽薪”到回川安排,刘湘都不让邓汉祥知晓或参与,他把前方交给傅常,后方则托于钟体乾、张斯可、乔毅夫。
过去让邓汉祥回避,是担心影响他取信于蒋系阵营,现在却不是这个概念,因为在刘湘心目中,邓汉祥很可能就是后方的唐式遵!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刘湘的监控名单上,就有了邓汉祥的名字,只不过级别比王缵绪略低一些:刘湘派二十人监视王缵绪,派十人监视邓汉祥。
有人对此非常不解,说你疑心王缵绪已经加入复兴社,随时可能投入蒋介石的怀抱,所以才对他监视侦察,这完全可以理解。邓鸣阶(邓汉祥的字)与之不同,而且你还在重用他,古人云用人不疑,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刘湘的回答是:“我不是用人而疑,而是疑而重用。”依刘湘看来,邓汉祥长袖善舞,能够跟蒋系阵营打交道,搞好关系,这是其他所有谋臣都不具备的,必须重用,但与此同时,也正因为邓汉祥长期跟蒋系阵营接触,就难保不“染上毒”。
刘湘还打了个比方,称邓汉祥就像章鱼一样,会伸出多少触角,与方方面面交接。万一哪一天这条“章鱼”突然心怀不轨,将自己暗中反蒋,甚至是“同共产党交朋友”这些事报告给蒋介石,那可怎么办?此人不侦察不监视行吗?
6125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7 08:31:40--]
草鞋军团(360)这只是刘湘对外所作的一个解释,当然不代表真相的全部。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从隆中请出诸葛亮,直至赤壁之战,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应该是百分百,那称得上是他们的蜜月期。可是用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后期这对君臣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微妙起来。
刘备分配给诸葛亮的角色,不再是运筹帷幄的帐前军师,而一度成了征调钱粮的后勤部长,其地位明显被法正等人所超越。
诸葛亮自己也深有感触。刘备兵败夷陵后,他说:“法孝直(法正的字)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在出兵与否这些大事上,刘备会听从法正,却不会听从他诸葛亮。
说白了,其实就是已经不信任,或至少是不完全信任了。
进入蜀中后,诸葛亮也没有四处串门子,更无中魏吴两国之“毒”的可能,怎么刘备就会不喜欢他了呢?不得不说,是诸葛亮自己太聪明,太有思想了。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了一大通话,真心的不过就一句:“君才十倍曹丕,……”。
试问,才能高过魏主曹丕十倍的,那还是谋臣吗?他还甘于只做一个谋臣吗?“隆中对”确实深谋远虑,高屋建瓴,不过这样伟大的战略构想,最好还是由刘备、曹操、孙权级别的霸主本人提出为好。
到入主巴蜀,逐渐坐稳江山,刘备尝到了“隆中对”的甜头,见证了它的实现,但也注定会越想越不是滋味,加之诸葛亮的风头也越来越劲,有意识地予以监控和压低,就成了所有“主公”的必然之选。
邓汉祥吃的差不多是同一个苦头。
按照刘湘的说法,邓汉祥这个人“思想很顽固”,他连孙中山的起而革命都反对,更别提南北诸侯那一套“造反” 理论了,尽管他站在刘湘和四川政坛的立场,也从政治策略上对蒋介石的过分举动予以积极抵制,但对刘湘的酝酿“造反”或联合“造反”却始终抱有微词,这是政治方略的区别,也表明你对“主公”不是“一贯紧跟”。所以刘湘经常说,敷衍蒋介石的使命可以全部交给邓汉祥,至于如何在外面给蒋介石设绊子那些事,则万万不能让邓汉祥知道。
此前假如不是惹祸,需要邓汉祥出来擦屁股,邓汉祥对这些事确实只会被蒙在鼓里,一丝风声也听不到。
6135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7 19:09:49--]
草鞋军团(361)隔着千百年时空的两个“川中宰相”,处境与命运又何其相似,要说邓汉祥比彼时的诸葛强,也许只强在一点:在与蒋系阵营交往方面,他无人可以替代。 刘湘“疑而重用”,不过是无奈之举。
刘湘真正信任的,是傅常、乔毅夫、张斯可这些谋臣,他们也许眼光会短浅一些,也许会给你捅出各种各样的篓子,可他们会以你为中心,会根据你的喜好来献计献策,用起来既舒服又放心。
直至刘湘出川抗战,在留守人事安排上,虽然已决定让邓汉祥代行省政府 ,却仍留下一个包袱,即保持内部联合办公制度。
所谓联合办公,是由傅常、乔毅夫、张斯可、钟体乾、邓汉祥等人共同议事,讨论大计。傅常要随刘湘出川,他另外找了一个代表代其出席。临走时,傅常特意交待这位代表,告之:“你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邓汉祥。”协助二字,是要打引号的,其实就是监视和牵制邓汉祥。
因为最终决定川政方针的,不是邓汉祥,而是这个圆桌会议式的联合办公,也就是所谓的集体领导。为此,邓汉祥在联合办公时,曾多次与傅常的这位代表争吵,双方相处很不融洽。
幕后布置这一切的,正是刘湘自己。
自从发现唐式遵“叛离”后,刘湘逾加疑神疑鬼,整天防前防后,防你防他。
邓汉祥既代省, 自然要跟已迁至重庆的“中央”官员们人情往来,相与周旋,被那些犯红眼病的同僚们一渲染,再汇报到刘湘这里,就变成了邓汉祥在吃“两头望”。
两头望是成都街上的一种小吃,特别便宜,主要都是穷人们赏光。那些有文化的“长衫客”有时经过,鼻子一嗅,也会被香味儿掐拧得没了魂,可又怕被熟人撞见,失了身份,于是吃的时候就要左瞧一眼,右看一下,确定没人认识,才会迅速把食物放进口中,因此有人就把这种小吃取名为“两头望”。
说邓汉祥在吃“两头望”,其实就是说他在耍两面派,一面做着刘湘的官,一面又跟“中央”勾肩搭背,互抹口红,随时都准备脚踏两只船。
这不就是政坛的唐式遵吗?唐式遵有兵权,邓汉祥有政权,让刘湘特别忌讳的,是邓汉祥的县训学生遍于全川,这些县训学生不是县长便是区长,都是邓汉祥所树党羽啊。
在汉口住院期间,刘湘与傅常计议,想套用更换唐式遵之法,撤换邓汉祥,以傅常继之。
6158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8 07:44:06--]
草鞋军团(362)傅常嘴上勇气百倍,却迟迟不动身。原因是那次换唐式遵不成,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虽然邓汉祥不可能像唐式遵那样,取他项上人头,但一想到此人政坛经验的老练,以及“党羽”的众多,又让傅常不由自主地退缩起来。
说到底,他这种类型的幕僚,也就是躲在“主公”身后煽煽风,点点火而已,真要干大事,是派不上多少用处的。刘湘放心不下,他曾问乔毅夫:“邓汉祥造得起反吗?” 乔毅夫轻蔑一笑:“我们在后方尚有军队十余万,邓那几个学生敢造反吗?如发现他真有异图,我们就把他请到绥靖总署,予以优待(即软禁),不就完事了吗!”说到底,政客毕竟没有枪杆子,比军人要好对付多了。
听到这句话,刘湘方才默然不语。
乔毅夫的到来,给刘湘带来了新的希望,那颗雄心勃勃的心又欢腾起来,精神也比以前好了很多。每天或者在病房外间唱唱很多年前的老军歌,这是他上军校时的最大爱好,或者到病房外面的小花园里散散步,人不知不觉胖了起来,引得随侍幕僚跟他开玩笑:“甫公,你这
个病害得不得了,再害就要害成胖子了。”刘湘有时也写写字,练练书法,某天在桌上兴笔写了两句古诗:“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幕僚一边拿去裱册页,一边恭维他说:“甫公,你快成书法家了。”刘湘思乡心切,他也许没有想到,无意中写下的那两句古诗有多么不吉利。
望帝者,蜀之古君也,死后思念故国,遂化为杜鹃,一迭声地呼唤: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它在预示着什么?自从住进万国医院后,刘湘就拥有了一个不可为外人道的秘密。与“釜底抽薪”相比,知道这个秘密的人更少,但是一说出来却绝对要惊煞人。
七七事变前,通过冯玉祥的关系,刘湘得以结识了宋哲元和韩复榘,不过只是初步接触,并未像与广西的李宗仁那样制定军事协定。即使要建立联盟,其旗号也不出乎“抗日反蒋”。
到了抗战,刘湘、宋哲元、韩复榘的处境都一样狼狈。当然三人还有区别,刘湘是生了病没法指挥部队,宋哲元是吃了败仗,不得不退,韩复榘则是放弃山东,不战而退。
6172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9 07:45:29--]
草鞋军团(363)人在被逼急的时候,最容易误入歧途,刘湘便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获悉蒋介石即将带兵入川,他又想到了联络宋、韩,以便建立起三角联盟。
只不过建立这个联盟的目的和出发点,不是联合抗战,而竟然是反着来的。整个方案为:刘湘命川军封闭入川之路,不让蒋介石及其部队进川;韩复榘率鲁军占据南阳、襄樊、汉中;宋哲元负责据守潼关以西。
之后三人联名通电,“和日倒蒋”。
三角联盟其实与刘湘自定的回川规划并不矛盾。联盟是要阻止“中央军”大批入川,规划是要在“中央军”不可能大批入川的前提下,与光杆的国民政府斗,要不然川军再怎么武装,又岂是“中央军”的对手?刘湘先派代表拿着方案和韩复榘联系,韩复榘早有此意,一拍即合,随后韩复榘再派人去串通宋哲元。
宋哲元虽然过去也和蒋介石明争暗斗,甚至做过“以日制蒋”的事,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却明显要比这两人有见识得多。他当下便把参谋长叫到自己房间,交代经过后,问:“你看这事做得做不得?”参谋长不知宋哲元内心态度究竟如何,遂反问了一句:“总司令(宋哲元)以为如何?”宋哲元斩钉截铁:“不能做,做了要遗臭万年的。” 参
谋同意,说:“对”。
宋哲元特地关照:“要严守秘密。”随后他一面敷衍韩复榘的代表,一面用特密电,也就是只有蒋介石和宋哲元能亲译的密电码,向蒋介石进行了报告。
蒋介石接到密报,在深感震惊的同时,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在没有确凿证据,或有了证据一时也不便下手的情况下,暂时不宜打草惊蛇。
蒋介石采取了一个相对审慎的态度和做法。宋哲元密报有功,自然要嘉许,对韩复榘要严密防范,除布下“卧底” 外,还在鲁军周围设置兵力,随时防其异动。
对住院的刘湘,则是另外一种特殊处理方式,蒋介石下令有特工王之称的戴笠负责派人监视,同时作出三条规定:“有病养;死了葬;逃走杀。”“飞速号”爆炸不是设备原因,而纯属人为:戴笠事前侦获情报后,派特工在重庆对飞机进行了破坏。
戴笠截获了刘湘和韩复榘的来往电报,但破译不出,为此又亲邀范绍增协助监视。
6197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09 07:48:37--]
草鞋军团(363)人在被逼急的时候,最容易误入歧途,刘湘便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获悉蒋介石即将带兵入川,他又想到了联络宋、韩,以便建立起三角联盟。
只不过建立这个联盟的目的和出发点,不是联合抗战,而竟然是反着来的。整个方案为:刘湘命川军封闭入川之路,不让蒋介石及其部队进川;韩复榘率鲁军占据南阳、襄樊、汉中;宋哲元负责据守潼关以西。
之后三人联名通电,“和日倒蒋”。
三角联盟其实与刘湘自定的回川规划并不矛盾。联盟是要阻止“中央军”大批入川,规划是要在“中央军”不可能大批入川的前提下,与光杆的国民政府斗,要不然川军再怎么武装,又岂是“中央军”的对手?刘湘先派代表拿着方案和韩复榘联系,韩复榘早有此意,一拍即合,随后韩复榘再派人去串通宋哲元。
宋哲元虽然过去也和蒋介石明争暗斗,甚至做过“以日制蒋”的事,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却明显要比这两人有见识得多。他当下便把参谋长叫到自己房间,交代经过后,问:“你看这事做得做不得?”参谋长不知宋哲元内心态度究竟如何,遂反问了一句:“总司令(宋哲元)以为如何?” 宋哲元斩钉截铁:“不能做,做了要遗臭万年的。” 参谋同意,说:“对”。
宋哲元特地关照:“要严守秘密。”随后他一面敷衍韩复榘的代表,一面用特密电,也就是只有蒋介石和宋哲元能亲译的密电码,向蒋介石进行了报告。
蒋介石接到密报,在深感震惊的同时,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在没有确凿证据,或有了证据一时也不便下手的情况下,暂时不宜打草惊蛇。
蒋介石采取了一个相对审慎的态度和做法。宋哲元密报有功,自然要嘉许,对韩复榘要严密防范,除布下“卧底” 外,还在鲁军周围设置兵力,随时防其异动。
对住院的刘湘,则是另外一种特殊处理方式,蒋介石下令有特工王之称的戴笠负责派人监视,同时作出三条规定:“有病养;死了葬;逃走杀。”“飞速号”爆炸不是设备原因,而纯属人为:戴笠事前侦获情报后,派特工在重庆对飞机进行了破坏。
戴笠截获了刘湘和韩复榘的来往电报,但破译不出,为此又亲邀范绍增协助监视。
6199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10 08:35:26--]
草鞋军团(364)对范绍增而言,最后悔的一件事,便是在何应钦主持的重庆整军会议上发了一次大傻,真成了如假包换的“范哈儿”,尤其那句“服从中央,裁减我师”,令他成了
刘湘的盯中钉,肉中刺。
整军会议半途夭折之后,刘湘仿佛是赴鸿门宴的汉高祖,一俟转危为安,首先就是“立诛杀曹无伤”,下令免去了范绍增的师长职务——你不是喜欢裁吗,我现在把你也一并裁掉。
要再找一个撤职的理由不容易,而且报到老蒋那里,可能又是一个“撤职留任”,刘湘转换手法,明升暗降,将范绍增提升为副军长,但同时又不让他实际到任,从而间接达到了撤职的目的。
范绍增因一时冲动而丢了部队,成为光杆,也知道呆不下去了,便主动向刘湘请求到上海休养。刘湘求之不得,当即设宴为范绍增饯行,将他给打发走了。
范绍增恩怨分明,绝不会因为一顿饭就原谅刘湘,也不打算原谅,戴笠之邀可谓正中下怀。
为了抓刘湘的“现行”,混社会的范哈儿三十六计齐上,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始终未能掌握到刘湘的核心密码。
一个偶然的机会,某团长从前线退到汉口,去医院看望旧交,后者担任刘湘的军务处长,当时正在草拟一份电令,而这份电令又恰巧被该团长给偷看到了。
电令的内容是命令王缵绪率两个师的守川部队,驻扎宜昌、沙市,并与韩复榘派去襄阳、樊城的部队取得联系,以便
拒蒋入川。
某团长是原范绍增师的老团长,又与范绍增是同一个堂口的袍哥,他回去后便把电报内容告诉了范绍增。
范绍增一听眼睛一亮,若电文为真,这刘湘的骨头都不知要被拆到哪里敲鼓去呢,还愁大仇不报吗?戴笠闻报,在再三确认后,立即将截获的刘、韩往来电文送交军统局电讯总台,参照范绍增所说的电报内容,终于顺藤摸瓜,破译出了相关的所有电报。
1938 年 1 月 11 日,蒋介石在开封召集韩复榘、宋哲元与会,会后将韩复榘予以扣押。宋哲元为其求情,蒋介石不加理会,当即将其押解汉口,不久予以枪决。
事发时,刘湘尚不知情。他还在对三角联盟有所期待,还以为不过是在重复“那一年,我们玩过的把戏”,完全没有想到时过境迁,这种自编自导的演出将会给他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
6239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11 08:15:53--]
草鞋军团(365)
1938 年 1 月 13 日,上午,冯玉祥来医院看望刘湘。自从两人建立联系后,尽管表面上并无特殊关系,但实际上往来很是亲密,冯玉祥也一直视刘湘为自己的支持者和未来的“知心部下”。
刘湘是病人,本不能谈话太久,可那天刘湘精神极佳,心致颇高,一下子竟谈了两个多小时,谈的时候声音很大,连外面都听得见。
当然外面能听得见的就不会是什么秘密,无非是团结抗战、建设四川这些,也足见二人对前景的共同憧憬。
下午一点以后,一位不速之客飘然而至,他是何应钦。
这次又谈了一个多小时,内容不详,不过据说一惯温文尔雅的何应钦口气很重,在质问刘湘时,还当场叭地一声,把刘湘给韩复榘的密电稿甩在了桌上,说:“你看这是什么!”何应钦走后不久,身体本已渐渐康复的刘湘突然病情逆转,吐了很多血,并很快昏迷过去,醒过来后也不会说话,只能以摇头或点头示意。
随侍和医院全都慌了手脚,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抢救办法。
1938 年 1 月 17 日,院方准备给刘湘输血,才发现刘湘的血管已经收缩,输不进去。
眼见无法挽救,幕僚就替刘湘起草了一份遗嘱,读给刘湘听,可惜刘湘此时连头都不能点了。
1938年1月20日,下午8时,刘湘气绝于汉口万国医院,临死前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那份有“敌军一日不退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生还”的遗嘱,实际为幕僚所代写。众人只在整理遗物时,于抽柜中发现一张纸条,上有刘湘亲笔写的两句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不知为何时所写,但陪侍刘湘的人都视其为刘湘的真正遗嘱,后将其带回了四川。
刘湘一生行事,最值得颂扬的共有两条,其一是统一四川,川中百废得兴,使抗战得到了一个坚实而稳定的大后方,其二是力主抗战,誓师出征的川军及其不断补充前线的壮丁,都成为抗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如果……没有如果,所以这个世界每天都在诞生各种各样的遗憾和悲剧。
刘湘的死讯传到四川,对当地官场而言,不啻于是一声晴天霹雳,文武官员个个惊骇万状,邓汉祥更是痛不欲生。
他留守川中,本以为能从白帝城迎来凯旋而归的英雄,不料等到的,却是一具出师未捷,带着无限痛悔的冰冷躯体。
6272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12 07:34:12--]
草鞋军团(366)作为一个职业幕僚,在效力于刘湘之前,邓汉祥还曾先后在陈宦、段祺瑞门下供职。陈宦太过腹黑,对他是“疑而不用”,段祺瑞倒是信任他,只可惜那时老段已在走下坡路,他始终得不到一个让自己才能充分施展的机会。刘湘是第一个“三顾茅庐”,并且曾对他付以足够信任和重用的人,尤其是在统一四川后的这三年时间里,邓汉祥如鱼得水,几乎释放出了平生的所有才华和智慧,也达到了一个幕僚所能达到的事业最高峰。
自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纵使也有猜疑,有羁绊,有隔阂,但他终究让你飞跑起来了。
现在永远的伯乐去了,在这沉沉黑夜,世界也瞬间变得如此寒冷寂寞。
当邓汉祥召集省府职员,当众宣布噩耗时,已是神色惨然,泣不成声,他手书撰联寄托哀思,其中的下联是:“我具竭愚忠酬知己之志,业犹未竟,上为苍生痛,下以哭其私。”
观者谓,邓汉祥之哀刘湘,实亦顾影自哀也。
刘湘如此结局,应了蒋介石所作规定的第二条“死了葬”。
刘湘去世的当天晚上,蒋介石就在武昌召集紧急会议,第二天一早明令撤销第七战区,第二十三集团军划入第三战区。
第七战区从成立到撤销,前后不到五个月的时间,称得上是昙花一现。“釜底抽薪”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川军自始至终也未能攻下芜湖,随后便撤回了淮南。
1938年1月22日,蒋介石任命张群为四川省,同时撤销川康绥靖公署,从军政两方面为“后刘湘时代”做好了准备。
张群本人籍贯成都,熊克武任四川督军时,曾受邀出任警察厅长,对川情川事并不陌生,而且他与刘湘和邓汉祥的私人关系都不错,又是中央大员空降地方,由他来接替刘湘,主持川政,在蒋介石看来,应该是最理想的人选。
张群任职令传到四川时,身为代理省 的邓汉祥对此积极促成,不仅拟出欢迎电文,还找省府各厅长在电文上联名签字。
大多数省府厅长都签了名,只有一个人拒签,此君便是王陵基。
王陵基的公开身份是四川保安处长兼代理保安司令,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更为重要——励进会代理会长。
6299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12 18:36:20--]
草鞋军团(367)励进会会长原由刘湘自兼,刘湘一死,励进会失去核心,一些师旅级的主要会员便开了个紧急会议,公推王陵基出来主持。
王陵基以代理会长的身份发号施令,其中有一条赫然是“没有武德励进会的命令,所有部队不准调动”,号令发出,所有留川部队果然一动不动,足见励进会的权威和影响力。
张群的任命一到成都,便遭到励进会的强烈抵制,认为刘湘新故,尸骨未寒,这个时候蒋介石既不派人来成都慰唁,也不与四川商洽,就宣布由张群主川,实属趁火打劫,意图宰割。
当然这只是冠冕堂皇的公开理由,更主要的原因是,第七战区和绥靖公署的撤销,已经让相当一部分人面临丢饭碗的威胁,而张群一旦上任,眼瞅着还要继续洗牌,四川军政人员自然是人人自危,其中尤以军人为甚,哗然而起就一点不奇怪了。
听闻邓汉祥竟欢迎张群,励进会内部顿时群情激奋,连将邓汉祥予以“搁平”(即打死)的提议都出来了,经有人及时劝解,方才罢休。
王陵基于是约请钟体乾、张斯可等人到文庙,大家一致决定要给蒋介石一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知道四川人可不是好惹的。
当天成都全城贴出标语,全是反对张群入川的内容,同时辅以全城游行示威。在此基础上,由川军师长彭焕章领衔,留守四川的十七个旅长联名致电蒋介石,以张群主川不洽舆情,请收回成命。
为增加胜算,经人提议,王陵基又把邓汉祥请来,让这位以善于筹谋著称的人物给支支招。
邓汉祥并非励进会成员,原先也曾欢迎张群入川,但这时亦觉得“中央”做事,确实太过薄情寡义:你们是不是以为,死个人就像开自来水管一样简单?自然无痛,除了不能开开心心出去玩,其它都很舒服?人一走,茶就凉,问题是现在人还没入土呢。都不知道是哪个货给老蒋出了这么个馊主意,这该需要多大勇气来面对他那可怜的智慧?邓汉祥不仅站到地方一边,而且提出,光是成都这里闹腾还不够,应该联络邓锡侯、刘文辉一起行动,给蒋介石制造更大的压力,因为邓锡侯亦有留川部队,刘文辉一兵未动,要是能与刘湘的留川部队联合起来,团结一致,坚持到底,“中央”很难对付。
6320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12 18:44:24--]
@诗人孟云卿 2012-11-12 09:44:04希望楼主能够给我解答一下,刘湘去世之前这几章,全部都是史料记载,还是有演义的成分?这几章,颠覆了刘湘在我心中的形象,还有杀韩复渠的原因。
-----------------------------
本书频及史实的,均非演义。这方面史料其实非常丰富,刘湘、宋哲元的幕僚众多,包括邓汉祥在内,都留下了回忆录。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此前揭示很少。
6321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13 07:50:16--]
草鞋军团(368)
邓汉祥断言,在前方战事紧张的情况下,蒋介石绝对无法分兵来攻四川,非收回成命不可。
会上众人都非常赞同,以为此计甚妙。
说干就干,在川军师长许绍宗的领衔下,留守四川的六个师长、五个独立旅旅长,再次联名致蒋,请以贺国光、邓锡侯、刘文辉、王缵绪四人分掌全川军民两政,看那样子,似乎压根没收到或不知道张群要主川的事,实际上就是公开对张群表示不欢迎。
蒋介石和幕僚们措手不及,倍感棘手。就在焦头烂额之际,又一个将令他们头疼不已的姑奶奶驾到:刘湘的夫人周氏。
与一些喜欢找一大堆漂亮老婆、时髦姨太太的川军将领不同,刘湘志在天下,真的跟后主一样,在个人生活上十分检点,可以说比普通人还普通。
他的夫人周氏是个农村妇女,出生于打草鞋为生的贫苦农家,没有文化知识,后来跟着刘湘才认了些字,刘湘也给他改了名,叫刘玉书,补上了一个“书”字。
在迎刘湘回川的问题,钟体乾等人曾经有过一个方案,即由刘湘唯一的女参议官秦德君陪同,以眷属要求的名义,让刘周书亲自到汉口把刘湘给接回来。
已经打点好行程,可是刘周书却因为与小叔子,也就是刘湘的弟弟闹纠纷而推迟了行期。
在别人看来,这纠纷实在不算纠纷,竟然是为了谷子、麦子,究竟你多分一点还是我多分一点,争到了不可开交。
刘湘身为川中的第一把手,平时迎来送往,家用开支不小,他本人又很自律,不肯从公家帐上轻取一文,因此常常弄到入不敷出,刘湘不当家不过问,女主人就为难了。
刘周书私下里曾去找邓汉祥,请他予以补助,邓汉祥回答一切费用都有预算开支,实在无能为力,不过如确有急需,可由刘湘本人批示,他会立即拨付。
知夫莫如妻,刘周书知道刘湘的脾气,只得作罢,日常生活中就只能不停地抠,以致于跟小叔子也要斤斤计较。
现在刘湘死了,众人不敢再耽搁,急忙催促刘周书尽快去汉口。临行前,没有人敢告诉刘周书关于刘湘的噩耗。
飞机降临汉口,在机场上迎接刘周书的人,全都佩戴一朵小白花。刘周书多在乡下务农,很少跟刘湘经历大场面,根本不知道这些人戴白花是什么意思,直到随接待者步入刘湘的治丧处,才渐渐发觉情形不妙。
6334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14 07:43:32--]
草鞋军团(369)从门口到礼堂,不是花圈就是挽联,还有棺材,小白花不懂,花圈挽联棺材什么意思,还能不懂吗。再进屋内,只见床上的铺盖卷,不见丈夫,刘周书的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连忙问旁人:“甫公呢?” 有人怯生生地指了指礼堂中央停放的棺材:“在那儿。” 不祥的预感终于得到证实,可怜的女人立即泪如泉涌。
她哽咽着问陪同前来的秦德君:“你知道么?是不是真的?”
秦德君点头:“知道,是死了。”刘周书一边擦眼泪一边埋怨:“你为什么不先给我说呢?”秦德君解释道:“我怎么说得出来呢,说出来我怕你跳飞机呀!”刘周书流泪不止,沉默了好一阵,她对秦德君说:“甫公没有妹妹,你就来做甫公的妹妹吧,从现在起,你要和我一起披麻戴孝!”刘周书叫来刘湘的副官,让副官量尺寸,给她和秦德君做孝衣。
一切交待清楚,刘周书才向刘湘的棺材走去。相隔一丈远,她就猛扑过去,然后号啕痛哭。这是刘湘家乡大邑的风俗,叫做“碰棺”,只有到这时才允许遗孀大放悲声。
其时,武汉雨雪纷飞,室外茫茫一片,真是天愁地惨人哀。
“碰棺”之后,刘周书要求启棺告别。一打开棺材,就见刘湘遗体的鼻孔和口角,都留有血痕。尽管医院医生及刘湘身边的医药顾问,都解释说,依照刘湘的病情和死亡症状,这是正常现象,但刘周书立刻起了疑心,坚持认为丈夫死得蹊跷,定是被暗害致死,任何解释都听不进去,并开始大闹灵堂。
灵堂里面的人,除了秦德君外,她扯住就打,扯不到人,便砸东西,桌上的茶碗、笔筒、墨盒、烟缸,抓到什么砸什么。
众人哪里还敢再呆下去,都跑开躲得远远的。
没人理会,刘周书转而又大哭起来:“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甫公在时,一呼百应,而今甫公不在了,就没有人理我了!”秦德君劝刘周书:“不是他们不来看你,他们是怕挨你的打,只要你不打他们,我就去喊他们来。”刘周书也知道没人看更没劲,因此点头答应:“我不打就是了。”
说是不打,人才来了,而且是蒋介石亲自登临。
刘周书一见蒋介石,便卜通一声,双膝跪地,连叩几个响头,接着大哭不止,老蒋让人搀扶,她也不肯起来,弄得蒋介石头上直冒汗珠,说话也结结巴巴。
6371 楼
[--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14 07:47:48--]
草鞋军团(369)从门口到礼堂,不是花圈就是挽联,还有棺材,小白花不懂,花圈挽联棺材什么意思,还能不懂吗。再进屋内,只见床上的铺盖卷,不见丈夫,刘周书的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连忙问旁人:“甫公呢?”有人怯生生地指了指礼堂中央停放的棺材:“在那儿。”不祥的预感终于得到证实,可怜的女人立即泪如泉涌。
她哽咽着问陪同前来的秦德君:“你知道么?是不是真的?”
秦德君点头:“知道,是死了。”刘周书一边擦眼泪一边埋怨:“你为什么不先给我说呢?”秦德君解释道:“我怎么说得出来呢,说出来我怕你跳飞机呀!”刘周书流泪不止,沉默了好一阵,她对秦德君说:“甫公没有妹妹,你就来做甫公的妹妹吧,从现在起,你要和我一起披麻戴孝!”刘周书叫来刘湘的副官,让副官量尺寸,给她和秦德君做孝衣。
一切交待清楚,刘周书才向刘湘的棺材走去。相隔一丈远,她就猛扑过去,然后号啕痛哭。这是刘湘家乡大邑的风俗,叫做“碰棺”,只有到这时才允许遗孀大放悲声。
其时,武汉雨雪纷飞,室外茫茫一片,真是天愁地惨人哀。
“碰棺”之后,刘周书要求启棺告别。一打开棺材,就见刘湘遗体的鼻孔和口角,都留有血痕。尽管医院医生及刘湘身边的医药顾问,都解释说,依照刘湘的病情和死亡症状,这是正常现象,但刘周书立刻起了疑心,坚持认为丈夫死得蹊跷,定是被暗害致死,任何解释都听不进去,并开始大闹灵堂。
灵堂里面的人,除了秦德君外,她扯住就打,扯不到人,便砸东西,桌上的茶碗、笔筒、墨盒、烟缸,抓到什么砸什么。
众人哪里还敢再呆下去,都跑开躲得远远的。
没人理会,刘周书转而又大哭起来:“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甫公在时,一呼百应,而今甫公不在了,就没有人理我了!”秦德君劝刘周书:“不是他们不来看你,他们是怕挨你的打,只要你不打他们,我就去喊他们来。”刘周书也知道没人看更没劲,因此点头答应:“我不打就是了。”
说是不打,人才来了,而且是蒋介石亲自登临。
刘周书一见蒋介石,便卜通一声,双膝跪地,连叩几个响头,接着大哭不止,老蒋让人搀扶,她也不肯起来,弄得蒋介石头上直冒汗珠,说话也结结巴巴。
6372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15 08:59:02--]草鞋军团(370)等到刘周书哭累了,蒋介石忙命侍从扶起,并再三保证: “嫂子,对于甫澄兄的后事及子女问
题,兄弟负全权责任,保证对得起嫂子全家。”走出灵堂,还没把汗擦干,蒋介石就得知,王陵基、钟体乾、张斯可、乔毅夫等数十人已经发出联名通电,严词拒绝张群入川。
紧张气氛再度升级,成都军校和留守川军各自都设置了警戒线,俨然又回到了西安事变后的那种状况。
蒋介石这才发现他的确失于计算。
刘湘去世,在他看来,多少有点咎由自取的味道,何况又不是死于他手,所以一系列决定,才会显得那么匆忙和草率,完全没料到四川地方的反弹力会如此之大,至于周氏之悍,那更是原先想都没想到的。
他能动手吗,不能。正如邓汉祥所说,四川已成抗战的大后方,别说分兵攻打,就算是动荡不安,都会让“中央” 无立足之地。
如今之计,必须缓和再缓和,降温再降温,无论是对川军前方还是后方,甚至包括刘湘的那个遗孀,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怠慢。
1938 年 1 月 25 日,蒋介石下令撤销了对潘文华的撤职处分,改为“撤职留任”,以示对川军将领的宽待。次日,又特派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表他在汉口为刘湘主持公祭。何应钦一到,刘周书就哭哭啼啼地从灵堂后面冲了出来,并且破口大骂:“何应钦你这个汉奸,把我的丈夫害死了,老娘今天要同你拼命!”众人七手八脚拉住,但是好说歹说,刘周书始终不肯罢手,最后还是秦德君的几句话起了作用。
秦德君和杨森的“粉丝”胡兰畦一样,皆为不甘寂寞的所谓川中名媛。她早年加入过共产党,因与明末四川女将秦良玉是同乡同族,时常以秦良玉第二自许。
秦德君对刘周书说:“你快回四川挂帅,好率领甫公的军队打江山!”
刘周书不懂:“啥子叫挂帅?”秦德君说:“挂帅就是带队伍,古代秦良玉以夫人的身份挂帅勤王,你就学秦良玉吧。”刘周书一听高兴了,这才答应不在汉口闹事,而是早日回川。
1938 年 1 月 26 日,刘湘的灵柩从汉口运回四川。在启灵到江边的路上,根据安排,由何应钦“执绋”,也就是拿着牵引灵柩的绳子前导,刘周书和秦德君这对“姑嫂”则穿着孝服紧跟。
6407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16 08:49:08--]草鞋军团(371)刘周书沿路哭嚎:“亲日派成功,逼死我的抗日英雄。” 翻来覆去,都是这两句话,让何应钦如茫刺在背,只得一再吩咐两边的人:“快劝!快劝!”
刘周书不听任何人的劝,一直嚎到上船为止。
能把“虎婆”哄上船,已是一个不小的胜利,那边蒋介石还得不断向四川地方示好。
1938 年 1 月 28 日,重庆行营主任贺国光赶到成都,向各路军政人员宣布“中央”的善后措施,见众人都能接受,才赶回重庆,原先两方对垒的紧张局势亦因此缓解。
紧接着,蒋介石又致电邓汉祥,提出在张群到任之前,由他负责省政,钟体乾、王陵基也各守各的窝,暂时都不动。
1938 年 2 月 4 日,刘湘灵柩运抵重庆,从第二天起,由何应钦主持公祭。
公祭期间,四川名流云集,刘湘生前的部下好友尽皆到场,刘从云也在应邀之列。见到曾声名显赫的“刘神仙”,刘周书一叠声责问:“你给我公婆选择墓地时,不是说甫澄有九五之尊吗?如今怎么又将他给犯死了呢?”刘从云无言以对,只得胡乱作答:“可能是……地脉龙神召他去有别的差遣了吧。”刘周书哪里还肯信这一套,祭文还没念完,她就举起哭丧棒,劈头盖脸地朝他们打去。
刘从云虽号神仙,却无地遁之术,躲闪之际,哗啦一声撞翻了供桌,祭品撒得满地,连灵牌也差点倒掉。一旁的范绍增、王陵基等人还没回过神来,身上已经挨了几棒,有人连军帽都丢掉了,范绍增的呢子也被扯出了一条小口。
灵堂前多站一会没事,可不能把命搭进去啊,一干人等被吓得慌里慌张,四散奔逃,刘周书则披散着头发,边追边打,直把肃穆的会场变成了打闹场,而一本正经、衣冠楚楚的达官贵人们全都现出原形,个个狼狈不堪,可谓是“光着屁股推磨,转着圈的难看”。
刘周书嘴里还在骂:“挨炮火的,砍脑壳不死的,你们咋个搞的嘛,他们把人给我活活整死了,你们咋个不管嘛,你们就光顾升官发财了!”接着又哭:“我的天啦,丢下老娘一屋人,孤儿寡母的咋个办嘛……”公祭难以进行,何应钦气得脸色铁青,赶紧上前制止。可他才冒出一句,就被愤怒的遗孀给打断了。
“部长唉,你们还是要讲点天理良心的嘛,我的人好端端的,咋个一下子就死了嘛?哼,天晓的,地晓的,你们晓得,我们晓得!”
6444 楼[--楼主:关河五十州 - 时间:2012-11-17 09:58:00--]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