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属性,再次印证了楼市进入博傻阶段。
其次,商业活动减弱,微观经济感受到了经济下行的压力,所以大家收入增长受阻。而房租是直接反应收入水平的因素,不是大家不想租,而是实在租不起。
第三,住房租赁市场正处于大发展的前夜,越来越多的机构以及创业公司涌入,会在这个市场之中建立超级航母,圈定客户。充分利用共享经济的力量,解决大家居住的痛点。所以以前无序竞争,开始进入一个有序管理阶段。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平台公司大量拿到房源,然后对外出租,以形成更加稳
定的供给和预期。根本改变了市场之前的模式。
?
查看大图第四,即使在北京上海这种城市,空置房率也已经相当高,但可惜在这样一个号称大数据全数据的时代,空置房却始终统计不出来。只能去估算,但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所感受,空置率应该不是个小
数字,否则不会始终遮遮掩掩。但之前有一组数据相当恐怖,公安局说北京有 380 万套房子住户联系不到,很多人简单的解读成了空置房有 380 万套,如果我们把这中间的产权不清的私搭乱建的排除,就按三分之一算,北京的空置率也不会低于 20%。这跟 2014年的一个报告刚好吻合,说一线城市的空置率基本在 20%,二三线城市在 23%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国家。
高出国际标准一倍还多。
所以,综合来看,毫无疑问,我们的房子不是不够住,而是已经太多了。那么为什么大家还在玩命
买呢?说白了就是过去十年形成的固有观念,买房子不会赔,买房子能防通胀。大家都拿房子当成带
杠杆的股票在炒了。所以肯定是价格越炒越高的。而实际的居住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还严重的脱离了收入水平。河北很多城市两年前房价 6000 没人要,大面积烂尾楼,2 年之后房价 2 万却都抢着买。河
北一夜之间增加了几倍的人口,显然不是。就是买涨不买跌。都在跟风起哄。说是刚需,其实就是怕
以后买不起了。而很多人租房也不是不可以。真正的刚需其实只有两类人,一类是不买房日子就没法
过了,结不了婚,生不了娃或者要闹离婚的那种。第二类就是等着房子上户口,或者给孩子上学的。
所以绝大多数人应该考虑考虑,如果房价每年跌 10%,你还会买房吗?如果你说那我就先租房等等看,
那你根本就不是刚需。根本就是一个楼市投机分子,刚需的意思就是,即使他现在是最高点,我也会
买房。
作者:熊鞍 日期:2017-05-27 16:39上海停止类住宅审批 违规房企最高领 8741 万罚单
?
中国经营报
2017-05-27 10:31在暂停百余商住项目网签近半年时间后,上海酝酿已久的“类住宅”整改细则终于落地。
近 1700 万平方米商业办公项目待清理 清理暂无结束时间表在暂停百余商住项目网签近半年时间后,上海酝酿已久的“类住宅”整改细则终于落地。
作者:熊鞍 日期:2017-05-27 16:42
淮安楼市限购 本市户籍家庭暂停购买第三套房
新华报业网?2017-05-27 16:25
作者:熊鞍 日期:2017-05-27 17:52
没买房的开始笑了,持数套房哭了挥泪卖,房价跌幅达31%
?
看房族
2017-05-27 14:09
?
在北京实行限购以后,资金会纷纷进入燕郊这样的周边地区买房,于是不惜高杠杆在燕郊买了多处楼盘。但残酷的现实却是,只要当地将燕郊等地区的交易税费提高,房屋交易的量价马上齐跌。结果
,这些投机者是自己把自己套进去了。
燕郊的房价在最近一个月内下跌了 17%,一个月内成交均价下跌 4100 元。造成成交价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多套房产的持有者实际上并没有充足的资金供楼,加上大幅提高的二手房交易税费,造成
二手房实际成交价不升反降。
有一位业主表示,原本打算高价变卖持有的一套房产,用这笔钱来供另外两套楼的按揭。但事与愿违,挂出的价格过高,导致拖了很久也迟迟没有交易,最后迫于另几套房的按揭压力,只能降价售房
。
?
一位购房者表示,5 月中旬他在燕郊福成上上城五期购买了一套 88 平方米的两居室,单价仅 2.2 万元/
平方米,而两个月前,该小区房屋的单价还在 2.8 万元/平方米左右。
在当前楼市量价齐跌的背景下,部分高杠杆炒房客开始大幅度降价,链家网信息显示,天洋城一套
183 平方米的二手房,总价从最高 600 万元降至 458 万元,降幅达 31%。记者随机抽取 9 套 70-100 平方米主
流户型发现,有 5 套房源总价降幅超过 20 万元。
不仅是天洋城,星月云河小区,一套 96 平方米的二居室,总价从原来的 302 万元降至目前 240 万元,
降幅超过 38%;福成五期 7 套主流户型有 4 套降幅超过30万元,其他3套降幅分别为11万元、20万元和25
万元。
所以现在还是不要太着急买房,下半年才是最好的时机!
作者:熊鞍 日期:2017-05-27 17:55
真房源真合同找人演房主 房产中介员工骗了 80 多万
现代快报?2017-05-25 10:02用假身份证、假房产证,再找人来“演”房主。某房产中介公司员工利用真实的房源和房屋交易合
同,骗取了一名买房者 80 余万元。
张某在南京某房产中介工作时认识了客户吴飞(化名)。
2016 年 7 月,张某跟吴飞说,附近小区里有
一套房子很不错,因为身在中介公司工作,张某轻松地从公司保险柜里拿到了这套房子的钥匙,看完房后,吴飞一家对房子很是满意,当天就决定要买房,很快交足了 10 万元定金。
张某很快把钱挥霍一空。于是他又动起了歪脑筋。8 月,张某找到一起打牌的“牌友”江某,张某替
江某办好了假的身份证、房产证、土地证,要求江某冒充房主,跟吴飞签合同。并承诺,只要江某帮自己演好这场戏,就给他 1 万元的好处。当天吴飞很痛快地签了合同。此前,张某已经以房屋解压、中
介费等借口,共向吴飞骗取了 80 多万元。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吴飞诈骗所用的合同、房源信息都是中介公司的真实合同和信息。合同签了,钱也付了,但吴飞的母亲却一直觉得张某的表现不太对,就找另一名房产中介查询合同,对方查询
后告知根本没有这份合同时,吴飞一家这才慌了神,当场叫来张某对质并报警。
5 月 24 日,张某、江某涉嫌诈骗罪一案在南京鼓楼法院开审。鼓楼检方认为,张某涉嫌诈骗罪,数额
特别巨大,建议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至11年3个月。
作者:熊鞍 日期:2017-05-27 18:25
重磅!楼市最大蛀虫已被连根拔起,投机客们将无路可逃!
?
A 股那些事
2017-05-27 16:11
?
作者:云起
一
告急!开发商正遭到两面夹击!据《法制日报》报道,海南省定安县,一名叫莫凯的房管局局长,在收取开发商 3 万元好处费后,重
复为其办理预告登记,导致 327 户购房人损失 6932 万余元。
重点是,这三万块好处费,仅仅有一万是用来盖章办预告登记的,其他两万块,是对莫凯发放了 3 栋
楼的预售许可证的好处费!不扒则已,一扒惊人,三万块换一张预告登记,三栋楼的预售许可证,这笔账,怎么算,开发商半
夜做梦都得笑醒!
?
不过,开发商怎么笑醒的,就要怎么哭回去!别以为楼市调控,政府只是说说!
这个事件里面的房管局局长,最后被以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 3 年,以受贿罪判处拘役 3 个月,并
处罚金 10 万元;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 3 年。
三万块换三年牢狱,以后看哪个房管局敢乱来!开发商的好日子这下是到头了!
二海南的这招就杀鸡给猴看,就是想给那些心存侥幸的房产局官员以及开发商一面镜子。想走捷径?
还得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能耐!
政府对楼市的调控,从来都是认真的!不仅购房这块要控制,开发商与官员的权力寻租更要控制。
想要土地?想要盖楼?行!自个凭运气摇号去!前几天浙江嘉兴的一场土拍,吸引了 750 家企业参拍,已创造了中国土地转让历史上的新记录!
8 块土地拍卖,包括 4 块住宅用地、4 块商业用地,合计出让面积近 50 万平方米。土地大多位于嘉兴市
的南湖区、秀洲区、经济开发区。
最解气的,是最终的胜负方式是“抽签”!抽签意味着,地能不能拿到,看的不是人!是运气!那些最后拿到地的开发商们,激动地就跟六合彩中奖似的!
?嘉兴土拍的这个玩法,这简直就是在打某些开发商的脸,有资源、有资本有啥用?最后还得拼运气
!土拍开启摇号新玩法,房管局现在又风声鹤唳。想走后门的开发商们,只能在家对镜贴花黄了!
三
逼近六月,原本烈火烹油,狂飙突进的楼市,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
后方在严查官员与开发商勾结问题,前方土拍摇号。还不止!继保定十年限售的大杀器出炉后,珠
海又祭出了十年限售的大杀器。
据珠海市国土资源局官网显示,珠国土储 2017-16、珠国土储 2017-26、珠国土储 2017-30 三幅居住用
地在限定购买人群的情况下规定购买住房 10 年内不得转让。
先有保定,再来珠海,看看这两个地方的十年限售政策,我估计全国的炒房客都在倒抽冷气。
想想看,买了房之后,得熬到十年后才能卖出。这是个什么概念,夫妻都不能保证十年后一定不离
婚,何况这波涛汹涌,比波浪线还波浪线的楼市呢!
?10 年内不能卖出,还炒啥房,投啥资,黄花菜都吃不到了!
这一招,简直就是把炒房客往绝路上逼啊!之前保定十年限售刚出台那会,有人还会心存侥幸心理,这不过只是保定一家的政策而已,十年内
不许卖出,哪个地方政府敢这么跟风!
而珠江则用行动再次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限购还是限售,控制的了楼市的就是好政策!咱不怕跟风,要的就是开启楼市比狠模式!
四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姚洋坦言,“老百姓需要教育,房价只有跌几次,来次腰斩,他们才知道痛。”对于那些疯狂的开发商和炒房客,就是该让他们哭一哭。
中国楼市的自我催眠状态,不下一次狠手,是醒不过来的。不让这些投机者尝尝在楼市里乱折腾的
恶果,老百姓的刚需买房就一直无法解决,资金脱实向虚的趋势就会一直在。
?中国的经济需要发展,但绝不是一味依靠房地产发展,我们要做的不是房地产大国,而是实体经济
大国!屠龙刀和倚天剑已经出鞘,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将听到那些开发商和炒房客,遍地哀嚎的声音!
这,就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疯狂的代价!
作者:熊鞍 日期:2017-05-27 18:29
济南,这算阳奉阴违,两年三刀么?
济南限购再“放水” 高端人才购房最高补贴 100 万
?
中新经纬
2017-05-27 12:43
?
资料图:在建商品房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中新经纬客户端 5 月 27 日电 据济南市政务发布平台官方微博“微博济南”消息,济南市发布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将对企业新引进入户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按照每月 1500元、1000 元的标准连续发放三年租房补贴。对国家级、省级、市级领军人才,可给予最高 100 万元的购房补贴或最长免租 5 年的住房。
作者:熊鞍 日期:2017-05-27 18:58
创始团队出走!街电药丸?陈欧押宝的共享经济还能走
多远?猫财经2017-05-2717:38?
不知道大家伙还记不记得前阵子王思聪怼陈欧,说“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作者:熊鞍 日期:2017-05-27 21:06
隔夜 shibor 报 2.6010%,下跌 0.80 个基点。
7天shibor报2.8540%,上涨0.10个基点。
3个月shibor报4.5528%,上涨1.04个基点。
一年期 Shibor 报 4.3544%,上涨 1.09 个基点;上海银行间市场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LPR)4.30。(
来自华尔街见闻 App)
作者:熊鞍 日期:2017-05-27 22:42
农民工自述:为什么我有钱也不进城买房? 死要面子活受罪
?
楼市旁观者
2017-05-27 10:35
?中国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空置率危机却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房地产泡沫的“终极产物”,“鬼城”危机正在三四线城市蔓延,内蒙古鄂尔多斯及温州、湖北十堰、陕西神木等均经历过崩盘!三
四线城市高库存问题,也引起了高 度 重 视!
而近年来鼓励、引导农民工进城买房成了不少三四城市最主要的去库存的措施。据调查,去年有的
城市农民工和农民买房占整个买房量的 50%,有的县城达到 70%。然而农民进城买房,挣一辈子钱不够买一套房子,还得贷款,两代人省吃俭用养活一套房子,你说值吗?
?实事求是地讲,现在一些农民工的收入并不低。就拿地上的扎钢筋工来说,一个月出满勤有 6 千到 1万多元的收入,一年下来也有好几万。但是不稳定,做一天算一天的,并不像普通白领那样每月每年
都稳定,不少农民工表示在城里买房,心里还是感到不踏实。
首先是缺乏一种城市融入感。在很多人看来,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显然,这种社会偏见,对农民工是一种不公平,工作不分脏累,都是靠自己双手赚钱!
?其次是孩子教育和城市的隔阂。在城里买了房,孩子肯定要进城上学。但是,不少农村孩子因为长期在乡下小学上学,让他们到城里来有很大的不适应,比如语言上的交流、知识面的狭窄以及一些生
活习惯等。
其次是老人的养老问题。乡下老人到了城里生活,除了要面对一个陌生的社交环境,如何生存也是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些老人不能自己种菜,没有退休金,没有医疗保障,他们即使到了城市,也不能像城里老人那样享清福,有的甚至认为成了子女的累赘。
有分析认为,中国城市的资源有限,城镇化建设不能操之过急,大批的农民在农村守住土地不会有危机,但是大规模一下子涌向城市,这样肯定不行的。
农民辛苦大半辈子,就那点积蓄,面对现在如此高的房价,现在真适合买房么?当然,部份已经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作者:熊鞍 日期:2017-05-27 23:08
美国“加息缩表”箭已在弦 中国去杠杆抢时间
?
长河飞舟
2017-05-27 15:21美联储 5 月会议纪要显示,绝大多数美联储官员认为如果经济增长符合预期,美联储将很快加息。同
时,逐步落实年内缩表的计划。
昨晚,美国将一季度 GDP 由 0.7%大幅上修至 1.2%。消费支出强劲,美国经济数据好于预期。这一经济
数据大大提升了加息及缩表的进程。
?
美联储加息
在今年下半年,美联储有两个紧缩路径。一是美联储在6 月和 9 月分别加息,并在四季度开始削减资
产负债表。另外一种可能是,美联储在 6 月加息,9 月开始缩表,12 月再度加息。
?
美联储加息缩表一起来威力巨大
实际上,加息并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美联储加息+缩表一起来,这等于向市场投了一颗核弹。加息无非是提高资金成本,只要出得起高价,还是可以借到美元的;而缩表,直接减少美元数量,出高价
可能也买不到了(市场上流动的美元),后果要严重的多。
?
美元慌
现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是 4.5 万亿美元,恢复正常可能要缩表 2.5 万亿美元。如果在短短几年内减
少 2.5 万亿美元的基础货币,加上乘数效应就是十几万亿美元,这“美元慌”无疑会引起巨大的金融海
啸。
这两天,美国军舰闯入中国南海海域,又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背后目的是制造中国周边的动荡,引发资金外流,为即将带来的美国加息、缩表带来新的接盘资金。
?
去杠杆持续推进
对于这一点,我们监管层也是看的非常清楚,两个月前就开始了以为金融机构去杠杆的核心的监管措施(央行去杠杆,就是要让市场上的钱变少、变贵,控制他们流向风险过高的地方去,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实属迫不得已),上至银行、券商、保险下至房地产开发行业,都受到了巨大冲击。
现在,我们去杠杆正在分秒必争,正在和美联储的“货币收缩”抢时间。对中国经济来说,接下去的日子不会更好,只会更差,大家的疼苦日子要来了。
?
去杠杆和美联储抢时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在险恶的环境中增加一丝胜算。
作者:熊鞍 日期:2017-05-28 09:35
学者:楼市进入"五限时代" 调控还有"大招"登场
?
经济观察报
2017-05-28 08:27
随着金融去杠杆与经济防风险的逐步深化,各地楼市调控也正在“渐入佳境”。据统计,自 2016 年
四季度以来,全国超 55 个城市发布了各种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累计超 160 次,楼市调控层层加码,目前已进入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的“五限时代”。
楼市调控的不断升级,让热点地区的房价有了些许松动的迹象,在二手房占整个楼市成交量大头的
北京,相关统计显示,4 月,二手住宅网签 16902 套,环比减少 35%,同比减少 36%,二手住宅的成交均价为 59564 元/平米,相比 3 月下降 6.8%,顺义、房山等郊区下降幅度超过一成。5 月上半月,北京二手
住宅共网签 4817 套,环比 4 月下半月又下降 45.3%。
不仅如此,楼市调控似乎并没有丝毫松动的迹象,而且在部分地区仍在继续加码,4 月底,北京楼市
又迎来定向加息,部分商业银行新房、二手房的首套房执行基准利率,二套房则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 20%;与此同时,上海、广州和深圳的部分商业银行也收紧了房贷的优惠力度,上海首套房贷利率由
9 折上调至 95 折甚至基准。
相比于限购、限价等手段,房贷利率上浮威力显然更大,其对楼市杀伤力堪比调控中的“核弹”,以贷款 100 万、30 年、等额本息为例,基准利率 1.2 倍与基准利率相比,月均还款相差 611 元,总利息相
差 22 万。对于一线城市动辄 500 万以上的一套商品房来说,利率上浮对购房者月均还款压力无疑是十分显著的。
2017 年以来,维护金融安全已上升至政治局会议高度,“一行三会”纷纷出重拳进行金融整肃,市
场综合利率显著提升,因而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市场的资产荒已逐步演变为负债荒。具体来说,
2016 年市场上流动性较为充沛,利率也较低,无论是货币市场、商品市场还是楼市,大家都愿意以加
杠杆方式去追逐一些回报率并不高的资产;但 2017 年起,央行在公开市场累计净回笼资金量明显大于净投放资金量,并提高了 MLF、SLF 等货币工具的利率,银监会更是一口气连出 8 道金牌重点打击金融空转。
央行货币放水的总闸门稍稍拧紧了一下,大型商业银行的头寸紧接着就吃紧,而从大型商业银行放出的同业资金也就随之减少且利率上浮,在整个市场上则表现为流动性持续的紧张。在 2016 年,企业新发债利率基本在 4.3%左右,且供不应求,而在 2017年 4 月份,新发公司债平均票面利率已升至 5.68%,虽为近两年来的最高值,但也只有信用较好的公司才能发行,而 AA 级城投债发债成本已升至 7%附近,发债成本的提升让很多公司甚至取消了发债。能较好的反应市场流动性水平的 10 年期国债期货收益
率 5 月中旬已逼近 3.7%关口。
在市场流动性持续吃紧、银行负债成本持续上升的背景下,目前一线城市楼市的定向加息毫无疑问
的会很快传导至二三线城市,最终市场房贷利率会出现明显的提升。据统计,全国首套房平均贷款利
率今年以来已连续 4 个月上升,4 月末已升至 4.5%,在全国35个城市533家银行中,有122家银行首套房利率折扣上升。
市场流动性趋紧不仅会增加购房者的负担,同样会增加开发商的资金成本,房地产开发属资本密集型行业,一面是政府限价,一面是资金成本大幅上升,最终侵蚀的是利润,“不拿地等死,高价拿地
找死”同样困扰地产商,可以断言,地产商未来两年的日子注定不会太好过。虽然近期公布的房地产
开发投资与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速仍在上涨,但研究显示,以上两项数据相对于调控政策一般会滞后 3-5 个月,也就是说年中两项指标预计会出现下降。
预计今年年底,开发商受困于不断提高的资金成本,急于回笼资金也会迫使其加速销售。不仅如此,作为楼市长效机制的一部分,热点城市也纷纷
提高了土地供给幅度,针对刚需的自住房供给也大幅增加,这样可以分流一部分商品房的需求。
综上,无论是从需求方还是供给方,楼市降温都是必然。
当然,根据商品房市场化的 10 余年的经验来看,每次楼市调控后三年内都会因拉动经济需要而放松调控,导致的结果是迎来新一轮暴涨,因而有人就得出了每次调控都是下手的好时机的结论。
但此次与以往存在一个重大的不同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美国进入加息周期。过往 10 年正好是美国货币扩张的 10 年,我国外向型经济的特点让我们积累了近 4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2014 年中期),并形
成了以外汇占款为基础货币的主要发行方式。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和金融业的过快发展侵蚀了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使得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在 2015 年后转为一顺一逆(资本项目逆差),对应外汇占款呈逐渐减少的态势,央行也就不得不开发 PSL、MLF、SLF 等新型货币工具发行基础货
币。一旦货币工具发行收缩那么基础货币发行量就会减少,对应央行资产负债表也会随之“缩表”,在我国仍以间接融资为主要途径前提下,银监会对银行业监管的升级则会压制货币乘数的扩张,因而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未来广义货币同比增幅也会下降。
随着美国加息频率的加快,我国货币政策是不可能也不允许继续宽松下去的,否则资本流出压力将大增,好不容易压下来的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也会再起,唯一的办法就是收缩货币并跟着美联储加息节奏提高市场利率。根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早前的声明,2017、2018 美联储预计加息 6 次以上,2019年将加息 2 次以上,预计美联储利率将可能达到 3.5%左右。如此一来,最保守估计未来我国房贷利率也
将达到 6%以上,也就是说楼市的定向加息其实才刚刚开始,未来调控即使放松,还贷压力的大幅上涨
仍是压制房价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期,环京热点地区楼市由于投机色彩浓重目前已快速降温。
因而,在楼市调控的“大招”逐渐登场之际,买房还是谨慎为好!
作者:熊鞍 日期:2017-05-28 09:38黄益平评资产价格"乱象":钱借多了是要出问题的
?
经济观察报
2017-05-28 07:20
也许,我们在力求摆脱危机的过程中,会不慎埋下危机的种子,简言之,过度“求稳”恐滋生风险隐患。而剖析资产价格“乱象”之殇,其诘问最终会指向宏观机制,即可投资的资金极多,另一边,
可投资的产品不多。
怎么办?可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今天迫切需要扩大可投资的资产市场。一方面,需要提升市场的规
模、增加金融产品的种类同时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需要防控风险、改善市场的有效性,它
可能涉及货币供应量、高杠杆、追求稳定、道德风险等诸多不同维度的层面。
若串起来看,其时间线逻辑如:资本集中—市场繁荣—价格上升—风险积累—问题暴露—市场轮动调整。这些现象恰是近两年国内金融市场的写照。
正如过去一段时间,金融风险在不同的领域之间冒头、游走。尽管不同市场的震荡或波动并不足以构成系统性危机,但相信潜在危机隐患的信号已发出,这也是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和政府特别关注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原因,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前经济和金融工作的重点。
不过,与其防范、刻意求稳,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不如有的放矢释放风险,该出清时让市场出清;用市场化手段解决风险。此过程中,自然也需要一个规模足够大、多产品的高效资产市场——它可以“吸洪”,扼制泛滥的流动性,从而抑制风险隐患的苗头。
不妨厘清中国宏观机制、金融体系的本源,试图“熨平”资产价格“乱象”之殇。
两大要素“生变”这一次会不一样吗?中国非金融企业负债与 GDP 的比重已达 170%,几乎是主要经济体中的最高水平。
有一个朴素的经济学原理:钱借多了是要出问题的。然而,在政府兜底的大国体制下,那又能怎样?现实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的上升——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宏观因素;维护金融
安全亦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而中国是唯一尚未经历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新兴经济大国。若继续保持此
纪录,无疑需要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纪律,以及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尤其需要重视资产价格的波
动,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
就市场纪律而言,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实施近两年,但至今没看到真正的问题处置和风险暴露。因为所有金融机构都运行良好,还是我们不愿意释放风险?这是一个问题。
又仿佛不是问题?如果回到过去——“持续高增长和政府兜底”两大要素化解了中国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正如,回顾 1998 年前后,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率超过 30%。若换其他国家,金融危机似乎
难以避免。
但今非昔比,这两大因素已然生变。中国经济已告别高增长时代;政府兜底能力在减弱。包括若发
生危机时政府是否愿意兜底也存疑。毕竟,若政府不断地兜底,非但无法从本质上化解风险,还会滋生道德风险,无助于市场自我出清,风险会不断累积。
按照 BIS(国际清算银行)在 2016 年度报告中提出的“风险性三角”的概念,即许多国家目前呈现杠
杆率上升、生产率下降和宏观经济政策空间收缩三者并存的奇特现象。“风险性三角”之挑战,同样
适用于中国——政策兜底的难度越来越大,政策空间越
来越小。
此过程中,倘若追本溯源,不难看到,中国货币供应量很大,M2 与 GDP 之比去年年底已到 208%。即钱
多投资渠道少,这导致资产价格出现各种“乱象”。
货币供应量缘何涨得这么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供应量的扩张,而货币的扩张在经济里有一个内升的加速机制。经济好时,货币供应量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最后形成杠杆率上升——因为经济好的时候需要有货币和金融交易来支持经济活动的扩张。但问题在于——经济不好时,我们的货币交易与金融交易、甚至负债同样要加速,因为这样才能稳住经济,稳住金融市场。
其实,这也是高杠杆的中一个解释,如果大家不否认的话,也意味着过去我们过度用行政手段追求
稳定,最终导致了今天的结果。
那个尴尬的宏观机制……客观而言,如果回眸过去两三年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不难看到如此市场图景:先是股票市场的繁荣和回落;再是债券市场的波动;加之房地产市场高速的上升和各地政府的调控措施;还能看到互联
网金融的波动和理财产品市场的变化与调整;包括过去一年资本外流和人民币汇率贬值承压等。
上述风险在不同领域之间不停地出现,昭示一个根本问题,即老百姓在追逐好的投资产品,但好的投资产品非常有限。这就是今天碰到的一个极大挑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规模的、多产品的、较高
效率的资产市场,即可投资的资产市场。
细究这些金融风险,其之所以在不同领域之间游走,背后其实有一个基本的宏观机制,即一方面可投资的资金非常多,另外一方面可投资的产品不够多。
所以出现一个现象——即只要投资者决定往某
一个市场集中,该市场一定会繁荣、价格会上升,但同时风险会积累;接着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监管当局就比较紧张。
为什么会钱很多?过去,中国老百姓包括中国经济的储蓄率一直比较高。很多投资者包括经济学者分析中国经济时,用得最多的一个指标就是 M2 和 GDP的比例。中国在去年年底 M2 和 GDP 的比例大概 208%
,这在世界上都算较高。该比例之所以较高,背后有三大原因:
首先,中国的金融体系主要是由银行主导,银行主导的特征就是所有的金融交易都是通过存款、贷款和债务的方式体现,因此,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杠杆率比较高。
其次,中国过去的储蓄率比较高,老百姓存了很多钱全部放到了银行,最后必然体现为 M2 广义货币
的发行量比较高、杠杆率较高。
最后,货币政策内生一个货币供应量加速的机制。因为目前缺乏一个有效的风险处置机制,也没有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故此,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经济形势好时,货币供应量需加速,以支持经济活动的扩张;经济形势不好时,货币政策同样需扩张,因为这样才能稳经济与稳金融市场。如前文所述
,所谓“求稳”。
最终结果是形成超高的 M2 和 GDP 之比,反映在现实生活当中是银行的存款规模非常大——这在一段时
间内无恙,但潜在风险是等老百姓想把钱从银行拿出来做投资的时候,就会碰到问题:即钱投到什么
地方。这在统计上有一个指标,即狭义货币的供应量增速超过了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简言之,是银行存款的短期化,意味着老百姓没有耐心接受过去定期存款很低的利息回报;而存款短期化的结果
是变成现金、活期存款。因此,现在碰到了一个长期挑战:M2 和 GDP 的比例很高;短期挑战是 M1 的增长
速度超过了 M2 的增长速度,存款短期化。
老百姓应该把钱投到什么地方?这既有正面机遇,也有负面的风险。正面机遇是老百姓拿钱去投资,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的提法一致。只有老百姓
拿钱去投资,直接融资的比重才有可能提高,这是正面变化。
不过,负面变化上或是个风险,即这样的钱出去了之后,有时不知钱会去啥地方,因可投资的机会很少,而钱集中到一个地方容易出问题。过去老百姓的储蓄能够放的地方大概只有两个:银行存款与
房地产;除此之外任何市场都不够大。
也因此,个人认为,这是今天遇到的一个巨大挑战,也是中国未来财富管理市场需要面对的一个大
问题。
解决之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