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维林上校又是立即闻讯赶来,当英国作者戴维·欧文于 1976 年采访他时,施维林上校仍然伤感地一再念叨道:“我看到了血……”虽然他已是身经百战,看见过无数士兵倒在自己眼前,但这一次,尤为使他触目惊心——第一天,普里特威兹将军上战场第一天,就战死在托布鲁克。
尽管隆美尔在自己回忆录中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话:“普里特威兹将军被敌人战防炮直接命中,已经阵亡了”。但实际上,他很内疚。希维林上校追述道,“我径直走进隆美尔指挥部。我汇报说,普里特威兹将军已经死了。我第一次看见他是那样心烦意乱。他脸色苍白,急忙转过身去,一言不发地坐了汽车出去了”。
这个时候隆美尔还抱有幻想,这一定是谣言,不可能的!他决定亲自驱车到托布鲁克最南边,来到一个前线监视所。
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有两辆小车颠簸着从后面迅速追来。
从望远镜里,隆美尔看见一辆英军指挥车,隆美尔对身边一位炮手下了命令, “准备射击,后方出现英军车辆”。
不一会,这两辆奇怪的小轿车驶到隆美尔跟前,并刹住了车,从车里跳出施特莱彻将军。他气得涨红了脸,大声报告普里特威兹阵亡的消息。隆美尔冷淡地打断了他,“你怎敢在我身后驾驶一辆英国小轿车?我已经准备向你开火了”。
施特莱彻毫不示弱,他讽刺道:“要是那样,将军,你是想在一天之内把你的两位师长都整死吗?”
隆美尔一言不发,扭头走了。在那年 5 月份,一位随军记者写到:“在巴尔比亚公路旁,在靠近托布鲁克处的一个德军公墓,隆美尔曾多次停留在那里,他不住反复地念着新增添的坟墓名字”。他继而追述道: “我记得有一天,我看见隆美尔将军站在那里,站在托布鲁克外面的这个地方——这个一公里长的小要塞竟使如此众多的勇敢士兵丧失了生命——我看到他在那里沉思。在 1941 年那个漫长夏季,这里的战地公墓竟变得如此庞大。沙漠风暴以它整个残忍的荒凉仿佛在向我们证实,这是一种人类转瞬即逝的征象。我们伫立在一位军官坟墓前,隆美尔久久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然后转过身离去了。然而在他的眼睛里,我相信,我看到了那种使他激动的东西——那里面有着深沉的悲哀,这是一种向自己的老朋友和战友诀别的悲哀”。
托布鲁克!这块利比亚境内最难啃的骨头。从 1941 年 4 月10 日算起,这是一段持续了近 300 天的“十月围城”。
隆美尔并不知道,沙漠中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恶战,即将在这里拉开帷幕。
①丘吉尔拍给韦维尔将军原文:你定能守住建有意军永久性防御工事的托卜鲁克,至少能守到敌人开来强大的炮兵部队为止。看来很难设想敌人能在数周内开来炮兵部队。敌人既要围困托卜鲁克,又要进攻埃及,势必要冒很大风险,因为敌人注意到我们能从海上增援并威胁其交通线。所以,看来托卜鲁克是我们应当死守而决不能考虑撤退的地方。我乐于听到你的意见。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1-30 06:22北非战场实在是看的人昏昏欲睡,期待苏德战场。
~~~~~~~~~~~~~~~~~~~~~~~~~~~~~~~~~~~~~~~~~~~~~~~~~~~~~~~~~~~托布鲁克攻防战 保卢斯到北非,巴尔干,克里特岛,俾斯麦号,战斧行动.....到苏联战役,嗯,2010 年 6 月 22 日我能保证到那里....千万别催哦,苏联元帅所有回忆录及苏联战史我一本都没读过,因为考虑到失真太多,但现在不得不读了,一想到苏联那一打元帅,我就头晕脑胀,不过过年倒可以抽空恶补,还是那句话,一切可以搞到手的资料我都读,丘吉尔那么闷的回忆录 我还不是读完了吗?最后,非常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顶贴,这是我的动力,先睡了,明天中午还要去逛街呢,不知爬得
起来不。。。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1-30 23:27 楼主是
90 后
麦嘎达,请接受一个 80 后的膜拜~~~~~~~~~~~~~~~~~~~~~~~~~~~~~~~~~~~~~~~ 冤枉啊,
我是 80 后....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1-31 00:05 回贴时
间刚刚好 622.48
~~~~~~~~~~~~~~~~~~~~~~~~~~~~~~ 哈哈果然是啊,乐
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1-31 00:11第 6 集团军换了谁都不解决问题,除非是它原来的司令.但是到了 11 月中旬以后他原来的司令也没办法了.
德军要避免大的失败,必须在 10 月中旬之前就在斯大林格勒战线收缩,但收缩的同时必然导致 A 集团军群的侧翼和后方暴露给苏军.在 1942 年的南方战役中,A 集团军群没给闷住,已经属于德军的幸运了.
~~~~~~~~~~~~~~~~~~~~~~~~~~~~~~~~~~~~~~~~~~~~~~~~~~~~~~~~~~~
悲剧从分兵那一刻开始就已被注定,德国根本不可能在两个方向上发动战略进攻。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01 18:55不好意思各位,过年在即,亲朋友好友到处串门,也没有功夫静下心来码字,休息两天吧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04 11:29
连载 236 间接战略虽然英国人在陆地上打得糟糕透了,但是在海上,他们却取得了良好的战果。1941 年 3 月 29 日,皇家海军地中海分舰队在希腊海域与意大利主力舰队展开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塔潘角海战”。 此役,意大利 3 艘重型巡洋舰及 2 艘驱逐舰被击沉,1 艘战列舰遭重创,2303 名水兵阵亡。而英军的损失嘛,说出来大家可别喷饭—— 一架鱼雷轰炸机被击落,3 名机组人员丧生。
由于此次战役乃希特勒要求意大利海军出海迎战。(主要是为了改善非洲军团海上补给,并伺机袭击英国舰队)。因此,意大利海军迁怒于人,他们不仅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觉得是德国人强迫他们去作战,才导致了这次极为可耻的失败①。
墨索里尼很早就说过,“如果我们不与英国海军一较高下,那么建造 60 万吨战舰又有何用?要带小姐出海兜风,有几名水警和几只游艇就够了”。很不幸,墨索里尼这一次又说对了——打那之后,意大利海军再也不愿迈出海港一步,尽管德国人一再保证提供空中掩护,但意大利海军高层显然已经失去了信心。
可以断定,非洲军团为何会以悲剧收场?正是这次海战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道理很简单,只要制海权在英国人手上;只要意大利海军一直窝在家里不肯出来,轴心国后勤补给线永远就得不到保障。隆美尔越是兵临埃及,他的运输线就越拖越长,他离失败就越来越近。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一份丘吉尔亲自下达的命令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地中海舰队首要任务是要切断意大利与非洲之间的一切交通,这是不容违背的原则!”挟着马塔潘角大捷的余威,坎宁安海军上将(地中海分舰队总司令)开始派遣战舰,在地中海内肆意截杀意大利商船。4 月 16 日,一支由 3 艘驱逐舰护航的意大利运输船队遭到拦截,数万吨隆美尔急缺的补给物资被打入海底。随后,尽出鬼点子的丘吉尔先生又建议自沉一艘战列舰,把它堵在的黎波里港外作为障碍物。(可见,丘吉尔把非洲局势看得是何等严重。)然而,坎宁安上将却不愿意这样做,当他得知这个馊主意后惊得瞠目结舌。想啊,地中海分舰队本来就很弱小,还自沉战舰?!这不是挥刀自宫么?无奈之下,坎宁安上将只能铤而走险——他派出数艘战列舰炮击的黎波里港。实际上,这是一个大胆而轻率的计划。但最后竟然实现了!由于意大利海军不肯出战,而德国空军这几天又把注意力放在希腊,因此,这次行动完全出乎所有的人意料,是一次完全成功的奇袭②。意大利海岸炮在转瞬之间就被打哑,的黎波里港几乎被夷为平地,陷入了瘫痪状态。换句话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隆美尔再无任何补给来源。
① 1941 年 2 月中旬,意德双方曾举行过一次海军会议。
德国人要求意大利海军派出足够多的战舰,护送第 5 轻装甲师到利比亚。作为交换条件,意大利政府要求分享罗马尼亚石油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刚刚被任命为意大利海军司令的亚基诺上将,竟没有得到任何有关这次会议的报告。1941 年3 月 15 日,亚基诺应召到罗马,接受了一次远征至克里特岛的双重进攻性搜索任务。这次行动完全是意大利海军当局在希特勒的压力下筹划出来的。德国人声称,他们会在空中为意大利舰队提供掩护。并且,意大利海军还收到了一份来至柏林的错误情报,该情报指出,“英国在地中海只有一艘战列舰~~~”可是,在“马塔潘角海战”中,意大利人惊恐地发现,英国人根本就不止一艘战列舰,而是三艘。另外,英国海军还拥有一艘航空母舰,7 艘巡洋舰和 17 艘驱逐舰。更为可笑的是,德国人一再保证的空中掩护至始至终也未曾出现过,天上找不到一架德国飞机,意大利人彻底杯具了。 ②坎宁安海军上将致电丘吉尔首相(4 月 21 日):“今日上午五时,我舰队在 11000 码到 14000 码之间的距离内,炮击了的黎波里港达 42 分钟之久。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们完成了奇袭!这可能是德国空军已被调往其他战区执行任务去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04 21:46 连载
间接路线Ⅱ不得不感叹一句,有制海权就是 TM 的好啊!马塔潘角海战之后,柏林与罗马之间甚至产生了“信任危机”。德国人感叹盟友太不靠谱,意大利人则大骂盟友阴险狡猾,特别是那份错误情报,意大利人难免会想,这肯定是德国人故意制造的一个骗局,把我们往火坑里推。
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论,说到底,最吃亏的,还是前线的隆美尔将军。由于的黎波里港陷入瘫痪, 5 月底运来第 15 装甲师显然是不可能了。甚至,非洲军团日常补给都出现了困难。韦维尔将军在一份日常报告中,向丘吉尔描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他声称,“一批被俘的德国军人居然伤心地哭了出来”。这并不是因为受了屈辱,而是他们发现英国人后勤补给实在太好了。一位非洲军团老兵写道:英国人的情况简直使人眼馋,“与他们相比,我们在各方面都是那么可怜……” “只消看一看他们的给养——矿泉水、罐头蜜饯和水果,还有我们奇缺的各种东西,就使人心灰意冷”。
其中,尤为使德国人感到怒火中烧的便是英国人喝得矿泉水,因为他们压根就没见过这种玩意儿,非洲军的饮用水全部要从大后方运来,有时甚至是装在运过汽油的油桶里面,简直难以入喉。多亏了非洲军的后勤处长奥托少校,他利用小型船队在沿海地带组成了一个补给网——具体做法无非就是在风高月黑之夜,利用拖船和渔船偷偷地从西西里岛开出,在利比亚某处卸下物资之后,再偷偷地潜回西西里岛,这种补给实际上与偷渡无异,但好歹勉强保障了非洲军的生存需要——至少不被饿死。
据意大利人统计,非洲军团每月所需物资是 11.6 万吨(包括意大利军队和侨民)。其中,光是德国人每月就要耗去3.4 万吨。虽然奥托少校想尽了一切办法,但也只能保证每月向隆美尔提供 2 万吨。一旦意大利当局出现补给困难— —譬如这次的黎波里港被袭。意军士兵就要跑到德国人那里讨要食物。(这可真是一对难兄难弟啊。)说到这里,有人肯定会产生疑问,既然英国海军占据着优势,那么他们为何不把轴心国后勤线路彻底掐断,把德国人活活困死在非洲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完全是拜邓尼茨将军所赐,他的潜艇部队成功地拖住了英国主力舰队,迫使他们在大西洋上疲于奔命。
4 月 15 日,坎宁安海军上将曾要求丘吉尔拨出两艘战列舰(“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 加入地中海舰队。可哪怕是这点小小的要求,丘吉尔也无法满足于他。
在 4 月 23 日的复电中,丘吉尔写到:我看不出“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怎样能从大西洋抽调出来。当时,德国超级战列舰“俾斯麦号”已经下水,开始服役,大西洋舰队自己都忙不过来,哪还能顾及什么地中海分舰队呢?因此这就形成了一个僵局,没错,英国人掌握了制海权,但他们也绝无实力彻底掐断轴心国的海上补给。换句话说,只要隆美尔懂得精打细算过日子,温饱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但他想要奔小康,那就很不现实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04 21:56很久没来了,眼见大家对轴心国后勤问题很感兴趣。因此借用这两段浅浅地分析一下关于非洲军的后勤补给,其实黑马兄说得很对,
“意大利的全部海域都在地中海,但地中海的制海权却是在英国人手里。轴心国的海空军都居绝对劣势,这仗是没法打的。”而这个原因归根结底还是马塔潘角海战把意大利人打怕了,英国人发明了舰艇雷达,而意大利海军只能靠望远镜发现敌人,如果是在白天,这个劣势也许还不明显,但到了晚上,意大利人就彻底杯具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04 21:59其实我觉得意大利人不发展航母是正确的,他们的地形根本不需要航空母舰,这个靴子国家本身就是一艘不会沉没的航空母舰,只是他们的空军太不争气罢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04 22:15他们改装了航母,只是弄好后发现连舰载机都没有.
~~~~~~~~~~~~~~~~~~~~~~~~~~~~~~~~~~~~~~~~~~~~~~~~~~~~~~~~~~~
这可喜剧的很啊,齐亚诺不是说是墨索里尼不愿意发展航空母舰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04 22:17
隆如果能卧薪尝胆,到非洲后先稳定战线,再逐步利用德国空军和意海军消耗英军在地中海的海军力量,最后再发起陆地进攻,那应该非洲局势可以完全挽回。。。。。。只是假设。
~~~~~~~~~~~~~~~~~~~~~~~~~~~~~~~~~~~~~~~~~~~~~~~~~
克里特岛战役对地中海舰队的消耗,这一点马上就会提到。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04 22:30 到开战
前,法国人共生产了 4360 架.
~~~~~~~~~~~~~~~~~~~~~~~~~~~~~~~~~~~~~~~~~~~~~~~~~~~~~~可是法国空军符合现代化标准的不过 590 架 就如意大利潜艇部队在开战前排名世界第一,但实际用处还不如 100 来艘德国潜艇所取得的战果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04 22:38TheRoyalAirForcesent12ofits40operationalfightersquadronstoFrance--30percent.TheFrenchcommitted 580 of their 2200fighters--26percent.RAFfighterlosseswere227ofthosebasedinFranceplus219fromFighterCommandunits based in England. Total-
-446.Frenchfighterlossestotaled508.TotallossesofaircraftintheBattleofFrancewere:French--892, British--1029, German-
~~~~~~~~~~~~~~~~~~~~~~~~~~~~~~~~~~~~~~~~~~~~~~~~~~~~~~~~~~~英国空军在马斯河损失之后,大部已调回本土休整,伦纳德 莫斯利不列颠空战中描述得很清楚了:道丁反对丘吉尔感情用事,答应身陷重围的法国人派遣他们所要的每一架飞机,反对枯燥的数字统计。5 月 16 日,在英国的一次内阁会议上,他带来了一张皇家空军迄今在战争中所受损失的图表。
道丁警告说,如果继续让战斗机到法国去冒险,图表上的那条线就会马上降到零点,而且“在法国的失败将连累这个国家遭受全面的、无法挽回的失败”。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04 22:54TheFrenchaviationindustry(withmodestassistance--about 15 percent-from American and Dutchproducers)hadproducedenoughmoderncombataircraft
~~~~~~~~~~~~~~~~~~~~~~~~~~~~~~~~~~~~~~~~~~~~~~~~~~~~~~~~~~~
来看看钮先钟先生的资料,他首先承认法国拥有庞大的空军,可他给出的数字是 590 架符合现代化标准,而我认为法国空军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善的发展计划,从重型轰炸机转型至生产战斗机的计划都不成功。而 4360 架现代化飞机?这个从何说谈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07 08:42 连载
最高战略?4 月 23 日,那位办事谨慎的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又在他的日记中埋怨开了,他写到:“这些天来,隆美尔没有给我们送过一份报告,我感到事情有些蹊跷……”按照规定,前线指挥官须得每日向陆军统帅部汇报战况,这就是所谓的“每日简报”。
可是,隆美尔居然忘了这一茬,哈尔德是想当然的怒火中烧,因为他发现自己正处于两面都不讨好的境地——元首说,“巴巴罗莎是今年战略核心”。可隆美尔一旦写信请求支援,元首又会立刻变脸,痛斥陆军办事不利,导致非洲军团缺衣少食。
哈尔德先生冤啊,他愤恨隆美尔不听他的命令驻守原地,反而疯狂至极地向东推进。于是,他决定派出保罗斯中将,作为陆军统帅部全权代表,前往非洲了解实际情况。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嘲讽的那样,“去阻止那个士兵彻底发疯”。
这位全名叫做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的中将是“陆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第一军需总监),他乃哈尔德门下第一大红人。哈尔德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勤奋好学、知识丰富的理想参谋长,他的判断常常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来的”。 哈尔德甚至说过,“保卢斯是年轻一代军官的楷模……”希维林上校后来回忆说:正当他平卧在沙漠上,用双筒望远镜观察托布鲁克要塞,而敌军的炮火和机枪子弹在他头顶呼啸而过时,他感到自己的袖口被人扯了一下,他转过身来,发现保罗斯正趴在自己身边”。就这样,勤奋好学的保卢斯来到了北非,时间是 4 月 27 日。
隆美尔丝毫没有怀疑这位将军突然造访是陆军统帅部的一个阴谋,在那段时间,隆美尔常常把自己比喻为“养子”——陆军统帅部是后妈。他埋怨哈尔德为何把那么多的陆军师放在法国晒太阳,都不肯调到非洲来。对于负责非洲战局的第 10 航空大队,隆美尔同样也不满意,因为这个大队实在太“袖珍”了(飞机从未超过 150 架),甚至比不过驻扎在挪威的第 5 航空大队。
现在,隆美尔觉得自己得到了回报。他幻想保卢斯是陆军派来帮助他的——恰恰相反,保卢斯把他狠狠地修理了一顿。他指责隆美尔“违反了最高战略”, 保卢斯说,“正是因为你的穷追猛打,才导致了英军撤出希腊,这与最高统帅部的意图完全相反”。
对于这个指责,隆美尔真是感到莫名其妙。当隆美尔询问最高战略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保卢斯又支支吾吾不肯回答。
当年,他们是同时被提升为陆军上尉,又在同一个团队里供职,怎么说也是老战友了。可保卢斯打定主意不把“巴巴罗莎”计划告诉于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对隆美尔大泼冷水。
隆美尔很直接,他二话没说就把保卢斯拖上汽车,围着托布鲁克要塞跑了一圈。令人称奇的是,当视察完毕之后,保卢斯的态度立马来了个 180 度大转变,他居然同意了隆美尔的进攻计划。
现在好了,哈尔德先生派他来阻止隆美尔发疯,结果到头来,他却连同隆美尔一块儿发起疯来。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07 21:19 连载 239 非洲僵局
那么,保卢斯看到的形式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地图就明白了①——在 4 月 10 日德军包围托布鲁克的同时,隆美尔派出了一个侦查营绕过托布鲁克,继续朝东推进。4 月 12 日,巴尔迪亚要塞被德军攻克,第二天,他们又占领了卡普佐堡,挡住了进入埃及的道路,并砍倒和破坏了边境上的电话线。
可以肯定,隆美尔野心很大,虽然他明白自己绝无实力攻入埃及腹地,但在这次突击中,他还是顺手牵羊地拿下了埃及境内第一座城市——塞卢姆。这等于是为今后进攻尼罗河三角洲找到了一个出发点,现在没机会,以后总是有机会的。隆美尔写道:“我认为,局势很快就会发生变化。等希腊战役结束之后,统帅部肯定会重视非洲战场!”(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永远等不到这一天)。
但是,当我们换个角度就会发现,隆美尔处境不妙。他就像一条吞下巨物而消化不良的蟒蛇—— 一方面,隆美尔要围困托布鲁克,另一方面,他又要在巴尔迪亚 — 塞卢姆一线与埃及方面的英军对峙。换句话说,他要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
事实上,以隆美尔的实力,他在一条战线上作战都够呛。譬如,托布鲁克守军人数为 34000 人,而围困他们的德军人数却不足 10000 人。这仗打得实在有趣,防守方人数居然超过了进攻方,这叫丘吉尔首相老脸往哪搁啊。直到 4 月中旬,一支意大利军队才陆陆续续开到托布鲁克,德、意联军数量勉强凑足了 25000 人。这好歹拉小了双方之间的差距,但在兵力上,轴心国仍然处于劣势。
施特莱彻将军后来回忆说,他当时就警告过隆美尔(而且极不恭顺),因为原话是,“只要英国军队有那么一点勇气,他们完全可以从要塞里冲出来,他们不仅可以越过我们的战线,而且还会俘获非洲军和我的指挥部。那将是我们在非洲最终的结局,也是将军阁下名誉扫地的时刻。
这话怎么听着像是在威胁隆美尔?说穿了,施特莱彻将军的想法无怪乎就是,乘英国人还没回过神来,我们赶紧跑路,撤到离后勤基地更近的地方与敌人周旋——反正非洲军已经赚得够多了,捞一票就闪呗。
可是,隆美尔明知道自己吃下了太多东西,但就是不肯痛痛快快地吐出来。有一个潜在的因素不容忽视——隆美尔是“战斗英雄”,戈培尔博士早就在报纸上把他吹得天花乱坠。群众似乎也很喜欢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衡量一位将军,那就是这位将军一直在前进,而不是在撤退。正如英国作者戴维·欧文所说,就连 10 岁的德国小姑娘都写信告诉隆美尔,“我非常崇拜您和您的非洲军,并热切地希望您赢得最后胜利……”是呀,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叔叔如果不交一战就跑了,你叫他的脸往哪搁?面子啊!因此形式很明显了,既然隆美尔不肯撤退,那么出路只剩一条——集中兵力攻克托布鲁克。
保卢斯将军是个偏听偏信的家伙,他很快就被隆美尔说服了。保卢斯拍电报告诉哈尔德,并希望陆军统帅部“批准隆美尔进攻托布鲁克的计划”。哈尔德同意了,因为他信任保卢斯,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我想这也不错”。?这图是我自己标的,大家可以看到,非洲军一方面要围困托布鲁克,一方面又要固守埃及边境,这是两线作战啊!对于弱小的非洲军团来说,这真不是一个好兆头。
{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0%2F2%2F7%2F17788126_22690445.jpg{EIMAGE}业余战略家丘吉尔说得不错,托布鲁克是隆美尔背上的一块钉子,拿不下它,隆美尔永远不敢进攻埃及。可以看到,托布鲁克要塞内部有一个小港口,只要制海权在英国手上,补给物资便可以源源不断地运输进来。
{SIMAGE}http%3A%2F%2Fimg13.tianya.cn%2FPhoto%2F2010%2F2%2F7%2F17788210_22690445.jpg{EIMAGE}该图为英军登船离开托布鲁克,这很有趣,当丘吉尔发现托布鲁克的重要性后,这些大兵又立即乘船返回了。{SIMAGE}http%3A%2F%2Fimg9.tianya.cn%2FPhoto%2F2010%2F2%2F7%2F17788270_22690445.jpg{EIMAGE}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07 21:58 楼主啊,
女人都是祸水啊,快回来吧。
`~~~~~~~~~~~~~~~~~~~~~~~~~~~~~~~~~~~~~~~~~~ 冤枉啊,马上要写巴尔干和克里特岛去读材料去了作者:万国
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08 00:42楼主在线不??我曾就问过以1975年的华约以不计伤亡的装甲集团冲锋 北约可否挡的住 不用核武器的情况下
~~~~~~~~~~~~~~~~~~~~~~~~~~~~~~~~~~~~~~~~~~~~~~~朋友 你这个问题看看 1944 年西线就行了,前苏联如果没有制空权,再多的坦克也没用,就算西方国家都没准备,最多西德完蛋,后面还有法国呢,关键是——制空权在谁手上。
如果前苏联有制空权,不用集团冲锋也能赢嘛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10 08:46 连载 340
血战托布鲁克进攻日期被定为 4 月 30 日。由于补给匮乏,隆美尔决定在夜间发动奇袭,用最小的代价拿下托布鲁克。
直至此时,施特莱彻仍然在反对这次进攻。保卢斯将军若无其事地问施特莱彻,他说:“在历史上,你是否可以找到这样一个例子——渗入敌军战线的行动在夜间开始,而第二天清晨就能取得胜利?”施特莱彻摇头苦笑,他认为隆美尔的想法并不现实,这次进攻也绝不可能实现。因为德军兵力太少,主攻任务都落在了意大利士兵身上。这些可爱的家伙能出色地完成一次奇袭吗?这实在令人怀疑。
4月30日18点30分,隆美尔开始行动。与往常一样,德军冲在了最前面,他们负责撕开英军阵地,为意军打开通道。在进攻开始之前,隆美尔命令士兵在路上掀起大量尘土,以迷惑敌人——司机开着卡车在要塞外面狂奔;大型吹风机也被拖上前线,对着沙丘一个劲儿地猛吹。
这招果然见效,惊慌失措的英国炮兵拼命地朝这些地段开火,英军主力也被急调至这些方向。与此同时,德军主力却在夜幕掩护之下,悄无声息地开到了托布鲁克要塞西南角。
隆美尔写道:“对于西南角的奇袭可以说是完全成功,我军攻入敌人防线有 3 公里之深。敌人打得非常惨烈,即使受了伤的人,也还在使用轻武器来自卫,直到最后一口气为止”。
可是,莫斯黑德将军①轻而易举就化解了这次危机——他发动了一次反击。这次仓促的进攻虽然惨遭失败,但却大大地延迟了德军的进攻速度。经过一夜激战,德军被死死地钉在敌人第二道防线面前,无法再前进一步。
快要天亮的时候,普里特威兹将军的继任者冯·埃斯贝克男爵向隆美尔报告说:“我们的士兵,尤其是军官,在无数未被发现的地堡面前,遭到重大伤亡,大多数部队伤亡达百分之五十!有些则更为惨重”。他补充道,“不
过,我们的士气仍旧高昂!”到这个时候,按计划就应该让意军接过主攻任务。可直到 5 月 1 日早晨,隆美尔也没有看到他们的身影。在驱车赶回指挥部的路上,隆美尔才是找到了这些家伙。原来,这些意军才刚刚抵达,正在卸下他们的武器和弹药,准备进入阵地。
隆美尔后来写道:“我当时非常恼怒,派艾培尔少校(副官)专门负责督促意军前进”。
可是,这些意大利人实在是太好玩了,当他们刚刚接过阵地,估计还没来得及分清东南西北,英军的炮火就打来了。
意军立马就钻到了他们的汽车底下,无论军官们怎样三令五申,他们还是置之不理,打死也不肯爬出来。
隆美尔彻底没辙了,继续进攻的重任还是落在了德国人肩上。
①莫斯黑德将军是托布鲁克要塞指挥官。他指挥着澳大利亚第 9 步兵师余部,人数约 10000 人。此外,还有澳大利第 7 师所辖第 18 步兵旅,这支部队原计划开往希腊,由于非洲局势紧张而留了下来,人数在 3000 人上下。另外,他们还有在昔兰尼加大撤退中被打散的英澳印混编单位,人数15000 人。随后到达的还有第 1 和第 7 皇家坦克联队,这些部队编成了一支拥有 50 多辆坦克的小型装甲单位。由于兵力杂乱,托布鲁克守军数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 34000 人,另一说是 32000 人。当然,2000 人的差距也不大,我们就不用再深究它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10 08:50哎,要过年了,实在没多少时间。我会抽空补上,过年之前一定会完成非洲战役第一阶段,我承诺过,肯定就会达到,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顶贴!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10 08:59
丘吉尔是业余军事家,也是业余文学家,但是战略还是很清楚的吧?他的所有考虑,就是要让日不落帝国的崩坍历程带来的损害小一点。他不是想飞,是想摔的漂亮。
~~~~~~~~~~~~~~~~~~~~~~~~~~~~~~~~~~~~~~~~~~~~~~~~~~~~~~~~~~~呵呵,调侃一下丘老头儿,业余战略家的名头绝对不是我安上去的,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战略)书中的说法,另外,这书是美国人写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13 21:32
连载 341 困境鉴于意大利人是如此不靠谱,隆美尔果断地投入了他最后的预备队——40 辆 3、4 号主战坦克。在这些坦克支援下,德军再次发起进攻。可是,在推进两公里后,他们竟陷入了一片地雷陷阱,担任主攻的 40 辆坦克有 17 辆
触雷,丧失了机动能力。
在隆美尔不断催促下,剩余的坦克和步兵又沿着环形防线侧后,转向东南,席卷英军战线。但是,在推进 5 公里后,他们又遭到了部署在雷区后面的大炮轰击,英军在 20 辆坦克支援下奋起反击,多亏德国工兵训练有素,他们冒着炮火修好了 12 辆触雷坦克,缓慢地沿着战线开始后撤。
现在,局势已经很明朗了——隆美尔的兵力不足以夺取托卜鲁克。进攻开始之前,德军拥有 70 多辆坦克,如今只剩下 35 辆还可以作战,损失率竟高达 50%以上。不过,环形防线西南角的 209 高地仍然掌握在隆美尔手中,当地阿拉伯土著把它称之为“摩德尔之角”。这个至关重要的高地正是英军骚扰隆美尔后方运输线的出发点。
5 月 2 日,莫斯黑德将军调动后备步兵旅展开反攻,双方的战斗异常惨烈。英军曾数次冲上高地,但都被打了回来。
双方短兵相接持续至 4 日凌晨,英军毫无进展,德军牢牢地控制住了 209 高地,并抓获了几百名澳大利亚俘虏。当然,德军也付出了极大代价——有 1200 名士兵死伤和失踪,可谓两败俱伤。
如此巨大的伤亡,简直把保卢斯吓坏了,这位意志不够坚定的将军断然命令隆美尔放弃进攻。在返回德国之前,他给予隆美尔一个新指示:继续围困托布鲁克,固守塞卢姆一线,不准再次进攻托布鲁克,因为现在德军正面临着严重的补给困境。
面对这种情况,狂热的隆美尔开始冷静下来。他原本以为,只要一次坚决的进攻,英军就会放弃抵抗——他当然不知道丘吉尔下令死守托布鲁克的命令。他自问自答道:对于托布鲁克的围城战,是否应该坚持下去呢,还是中途而废?他的老对手韦维尔将军给了他答案,就在隆美尔十分迷茫之际,英军的解围行动开始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13 21:48 连载
“短促计划”实际上,就在隆美尔强攻托布鲁克那几天,韦维尔就一直在琢磨着反击。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阵张罗之下,韦维尔居然组织起了一支像模像样的军队。除了从昔兰尼加撤回来的那支残兵败卒,英军还拥有三支崭新的坦克部队——第 2、4 皇家坦克联队,以及第 22 摩托化旅。坦克总数,55 辆。
一提到反击,丘吉尔首相当然是两眼冒绿光,双手加双脚的支持。可是,英国人的办事效率实在不敢恭维,设想一下,如果他们趁隆美尔在托卜鲁克遭遇挫折之际发起进攻,隆美尔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但韦维尔仅仅为了集中兵力,就花去了整整两周时间,一直到 5 月 13 日,韦维尔总算准备充分了——进攻日期被定于 5 月 15 日,代号“短促作战”。
韦维尔对属下们宣布,他的战略目标是收复边境城市塞卢姆,把敌人赶回利比亚。
其实,韦维尔说了假话,因为他的野心不仅如此。正如他在 5 月 13 日拍给丘吉尔的电报中所说:“一旦得手,我将考虑继续进攻,我会与托卜鲁克守军联合作战,把敌军赶到托卜鲁克以西。”换句话说,他要解除托卜鲁克之围,并把德军赶回昔兰尼加大沙漠喝沙去。
我们都知道,隆美尔此刻正在 160 公里以外的托布鲁克与莫斯黑德将军死磕呢,加上战事吃紧,隆美尔又不断抽调部队去填补窟窿。因此,埃及边境只剩下极少量警戒部队,用隆美尔自己的话说,“塞卢姆防线还没有足够的士兵来扼守”,事实上只有少量战斗单位占领着几处前哨阵地而已。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英军保密措施相当成功,隆美尔并没有察觉到韦维尔的调兵行动。5 月 15 日,韦维尔分兵三路,在经过 60 公里夜行军后,出其不意地攻克了 3 处意军据点,俘获并打死上千名意大利士兵,塞卢姆战线一触即溃。
就在这一危机时刻,塞卢姆战线上还剩下最后一支可以说是“完整”的机械化部队,那就是第 5 轻装甲师下辖第 3侦查营。他们的指挥官冯·赫尔弗上校指挥若定,在得知意军战线崩溃后,他立即命令侦察营撤出阵地,让英军扑空——尽管这样做意味着放弃阵地。
但赫尔弗上校很聪明,他一直避免与英军接触,并在天黑后偷偷地绕到了英军侧后隐藏起来。这个时候,英军以为敌人都消灭干净了,于是他们大摇大摆地开上了通往托布鲁克的大道。怎料,冯·赫尔弗上校的坦克突然杀出。这位勇敢的上校后来回忆说:“那天夜里,我把所有的部队撤出阵地,16 日一大早,我让八辆坦克返回去冲杀敌军侧翼”。
在进攻中,德军展示出了他们高超的战斗技巧——他们利用一次沙漠风暴向英军侧翼猛烈穿插。英国人吃不准敌人到底有多少坦克,慌忙之下仓促迎战,可他们竟不是 8 辆德军坦克的对手,在损失 13 辆坦克后,他们就撤退了——因为英军指挥官向韦维尔报告说,“德军实力远比他们所估计的更为强大”,所以韦维尔决定撤回全部兵力。
与此同时,隆美尔也从托卜鲁克匆忙调来一个装甲营和一支高射炮分队去增援赫尔弗上校。可这支部队却没能及时赶赴前线——他们的汽油走到半路就用光了(由此可见隆美尔的后勤补给是多么恶劣)。
更为可笑的是,由于赫尔弗上校兵力不足,在偷袭得手后,他也赶紧撤出战场,铁了心与英军玩游击。于是,战场上就出现了奇怪的一幕——英军在后撤,德军也在后撤,双方都一个劲儿地朝各自国境线方向狂奔,但不同的是,英军跑了就没有再回来,而赫尔弗上校却在隆美尔严令下返回了阵地。至 17 日天亮时,赫尔弗上校发现,英国人都跑光了,方才安心不少。
赫尔弗后来写道,“隆美尔将军真为我们捏着一把汗,因为他表示无法给我们什么帮助……”早一个月前,隆美尔就命令赫尔弗采取一种进攻性的流动防御,把部队派往敌军侧翼发动反击,这招还真的顶用,但就事实而言,也够惊险刺激的。几天之后,隆美尔从情报部门侦听到的消息得知,这显然是敌人援救托布鲁克的一次主要行动。隆美尔在日记中承认:“这真是千钧一发的时刻”。
就这样,“短促作战”结束了。正如这个代号一样,进行得也真够短促的。折腾了近 3 个月的非洲战场终于得到了短暂的平静。双方打成了僵局——隆美尔攻不下托布鲁克,英军也解不了围。在 1 个月之后,韦维尔还会卷土重来,发动一次更具威胁性的解围行动。但就现在而言,双方都在组织后勤补给,静静地等待着下一回合的较量。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13 21:50没有更新 一直没敢上来,怕被人骂,现在好啦,任务完成了,非洲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嘻嘻,我去放鞭炮去也,大家新年快乐,虎年发财,发大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13 21:56
唐僧兄没看春晚?还是被那个女飞行员小品恶心了?作
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14 01:12
飞机贴海面飞行时,雷达不易发现,不是雷达故障!
~~~~~~~~~~~~~~~~~~~~~~~~~~~是的,但在史料上的说法,英国雷达乃 低空搜索系统,如果探测不到德军轰炸机,这个低空搜索与一般的雷达有何分别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14 01:16 恶心坏
了,上来欣慰一下,RP 爆发了!~~~~~~~~~~~~~~~~~~~~~~~~~~~~~~~~~~~~~~~~~ 那个亚
克西也把俺雷倒了.......O(∩_∩)O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14 12:51 嘻,自
己顶贴~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17 19:44佛朗哥不配合。德军直接占领西班牙,利用西班牙领土切断直布罗陀海峡。可行不?
~~~~~~~~~~~~~~~~~~~~~~~~~~~~~~~~~~~~~~~~~~~~~~~~~~~~~~~~~~貌似希特勒也没想过这个问题,他翻过来复过去地骂佛朗哥,仅此而已。
佛朗哥的外交政策很聪明,情报,物资,他都大批大批往德国送,借以稳住德国政府——除了参战,这个国家基本等于轴心国。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17 19:47
过年休息几天嘛~~正在读关于巴尔干方面的资料,有点杂,没理出头绪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24 22:45 连载
夹缝中的巴尔干好了,鉴于北非战场陷入僵局,无事可叙。现在,我们把目光重新转移到欧洲大陆,在那年夏季,巴尔干及东欧各国将要经历有史以来最为动荡的一段时期——仅仅在几个月前,巴尔干还是希腊与意大利之间的“局部战争”,可没几天功夫,英国政府被牵扯进来了;随后,德国人闪亮登场了;再后来,斯大林同志也卷进去了;甚至到了最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掺和进来了。
情况很复杂啊,这一切的一切,自然得“归功”于温斯顿·丘吉尔那个不着边际的设想——把中立的巴尔干国家统统卷进这场世界大战,为英国政府卖命。英军在希腊登陆,不过是丘吉尔梦想中的一个小步骤而已,他最终目的(正如他后来所承认那样)是在德国侧面建立一个庞大的“巴尔干联盟”,进而开辟一个反对德国的主要战场。
顺便提一句,当希特勒仔细揣摩了丘吉尔的战略之后,他第一反应就是恨恨地攻击说,“丘吉尔总是把那些不愿意参战的国家拉进来替他们卖命,而又在患难之际把他们一个个抛弃掉”。
此话很恶毒啊!希特勒固然担心,英国又会象从前那样,在希腊以北形成一条战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正是在该地登陆,并于 1918 年 9 月发动了一次决定战争走向的反攻。此外,这条战线还将威胁“巴巴罗莎”,使德国有了后顾之忧。
希特勒再狂妄,也不敢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巴巴罗莎”开始之前,把巴尔干各国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能容忍英国在巴尔干站稳脚跟!那么,处于夹缝中的巴尔干国家是怎样盘算的呢?如何才能保全自己祖国不受伤害呢?这个问题,匈牙利总理泰莱基伯爵楞是想破了脑袋也没能想出来。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了—— 一方面,丘吉尔威胁说,“一旦匈牙利加入轴心国,阁下您就等着大不列颠的宣战书吧”;而另一方面,希特勒频频发出照会,急不可耐地想把匈牙利绑上自己的战车。
泰莱基伯爵是个老实人,他既不敢得罪希特勒,又不想得罪丘吉尔。甚至,他连保持中立的权利都没有。万般无奈之下,这位悲情的匈牙利总理选择了第三条路——吞枪自杀,一了百了。
而另一个巴尔干国家——土耳其,所处的政治地位也很微妙。在伦敦,丘吉尔放出谣言,大肆宣扬德国即将侵入土耳其。他甚至主动馈赠 100 门高射炮给土耳其政府,并承诺给予他们更多援助。(实际上,这种拉人下水的做法一点儿都不高明。)就是傻子都看得出来,英国人居心不良。区区 100门高射炮,不仅无法抵挡入侵,反而会遭来德国人的仇恨。
土耳其政府当即拒绝了丘吉尔的“好意”,原封不动地把武器悉数退还,并宣布,“不接受任何援助,只防备直接入侵”。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24 23:26 连载
丘吉尔的战略尽管吃了闭门羹,但丘吉尔的算盘可多着呢——他又把目光瞄准了南斯拉夫,百般鼓励南斯拉夫人抗击德国政府。
1941 年 3 月 22 日,丘吉尔在一封写给南斯拉夫首相(茨维特科维奇博士)的信中自吹自擂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最终将会一败涂地,这是肯定不移的……德国人心狠手辣,人口只有区区 6500 万,而英帝国和美国人民仅在他们本国就超过两亿多……我们还拥有不可抗衡的制海权,在美国援助下,不久即将获得制空权。并且,我们的钢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之总和”。
很明显,丘吉尔是在威胁南斯拉夫,警告他们千万不要站错了队伍。与此同时,与丘吉尔穿连裆裤的罗斯福也给南斯拉夫送去了一份措辞更为强硬的照会,罗斯福写道:“美国政府不仅仅看着现在,它也注视着未来……任何国家如以很容易就被占领为理由,唯命是从地屈服于某国的话,它将不会获得世界人民的同情”。
这种所谓“外交辞令”粗读之下也许不便理解,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明白,这实际上是远在 5000 英里之外的美国总统在对南斯拉夫下命令,要它卷入一场对德战争。否则,它将在未来受到惩罚。
这是在是一个无理之要求。你罗斯福总统即不出钱,又不出力,自个儿悠哉游哉地作壁上观,大发战争横财,却怂恿别人去送死、去拼命,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南斯拉夫人并不是那么容易驯服的,摄政王保罗亲王给了美国政府一个高贵的否定答复。我甚至认为,这份答复可以道出世界上所有小国的心酸与无奈:
“你们这些大国真残酷,你们竟谈到了我们的荣誉,但你们离我们很远。”就这样,丘吉尔与罗斯福策划的“巴尔干联盟”算是彻底失败了。可笑的是,他们忙乎了半天,却没能争取到哪怕一个盟友。在那年春季,所有巴尔干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得出结论——德国人很强大,大大超过了英国提出的任何慷慨援助。想要保全自己,就应当与英国政府保持一定距离。
俾斯麦很早就说过一句话,“政治问题并不是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是用铁和血来解决。”丘吉尔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动动嘴皮子谁不会?他相信,只要英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巴尔干国家才会奉行强硬对德政策——这也是为何丘吉尔不顾军事顾问警告,固执地要在希腊登陆的原因所在。
他想在巴尔干打一场大胜仗啊!当然了,此时的希特勒也没闲着,就在丘吉尔四处碰壁之际,希特勒同样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正如黑帮老大强行拉人入伙那样,他首先把目光瞄准了两个国家,一个是罗马利亚,另一个,是匈牙利。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24 23:32好了,年快要过完了,回来继续码字!本章主角是——上蹿下跳,忙的不亦乐乎的丘吉尔老先生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0-02-27 05:42 连载
一个忠实的打手——罗马尼亚如果说希特勒没有把“巴巴罗莎”告诉任何人,这是不恰当的。没错,他没有告诉墨索里尼,但他告诉了安东尼斯库。希特勒永远记得,当他把进攻苏联的计划告诉安东尼斯库时,这位罗马尼亚领袖几乎跳了起来,“我肯定会支持你的”, 安东尼斯库兴奋地喊道,“如果要打斯拉夫人,你永远可以依靠罗马尼亚!”可以肯定,这是真情流露。在罗马尼亚,几乎每个人都对苏联恨之入骨—— 一年以前,苏联军队强占了属于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当时,罗马尼亚总参谋部向希特勒发出求救信,恳请德国政府“用现代化武器把罗马尼亚武装起来”。
但是,希特勒拒绝了。原因很简单——他正忙于法兰西战役,无暇东顾。一旦东方打起战来,别说比萨拉比亚保不住,甚至普洛耶什蒂油田也会被苏联抢去了。弱小的罗马尼亚怎么可能是苏联人的对手?因此,希特勒不但拒绝了罗马尼亚的请求,反而建议他们主动放弃比萨拉比亚,希特勒向罗马尼亚政府施加压力说,“德国不赞成任何军事行动”。
没有德国这个大靠山,罗马尼亚就不敢轻举妄动,他们只能接受现实,默默地把打掉的门牙往肚子里吞。1940 年 6月 27 日,苏军不费一枪一弹地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希特勒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斯大林总算没有夺取整个罗马尼亚,至少油田保住啦。
希特勒是如此“软弱”,斯大林简直乐开了花。借用一位美国史学家的话说,斯大林无怪乎就是,“乘德国被牵制在西线之际,能捞多少就捞多少”。你希特勒敢说个不字吗?如果敢说,明儿个就来爆你菊花。虽然我知道这话很粗俗,但事实就是这样——西方国家之间打得不亦乐乎,斯大林同志捞得不亦乐乎。何乐而不为呢?在那些年月,从来不说真话的真理报更是发表社论说:“这是一场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瞧,多么洒脱!一副超然世外,坐山观虎斗的洒脱。
好啦,虽说希特勒变相地“出卖”了罗马尼亚,但在1941 年 1 月,他又变幻嘴脸,重新拾起了这段“友谊”。在与安东尼斯库无数次的会谈中,他不仅更加详细地讨论了“巴巴罗莎”。同时还向安东尼斯库保证说,“要不了多久,比萨拉比亚就是罗马尼亚的了”——希特勒甚至承诺,假如罗马尼亚对苏宣战,除了比萨拉比亚之外,第聂伯河以南(几乎包括整个乌克兰)都是属于你们的。
偶买嘎,这个承诺简直太迷人了。安东尼斯库当即就说出了本章开始的那段惊呼。他不但保证罗马尼亚军队将站在德国一边,而且还允诺承担德国军队在罗马尼亚的全部过境费用。大家永远都不要忘记,这位“狂热民族主义者”在一次演讲中说过的一句话:
“我们罗马尼亚人不收复祖祖辈辈居住的全部土地,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当然,这话不仅是对苏联人说的,同样也是对世仇匈牙利说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