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冯 博克的胃病也好得差不多了,于是被任命为南方集团群总司令。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0-28 09:17作者:后起黑马 回复日期:2011-10-26 14:36:12 回复1942 年的夏天注定是战事精彩纷呈的一年季节!希望楼主写得更好。
~~~~~~~~~~~~~~~~~~~~~~~~~~~~~~~~~~~~~~~~~~~~~~~~~~~~~~~~~~~~~~~~~~~~~~~谢谢黑马兄,明朝边防和宋朝皇帝都集体穿越了,我起先还以为走错帖了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0-31 07:05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1-10-3107:33连载
立即开辟第二战场!当然了,斯大林同志是没有错的。他不是人,而是半神。
所以他永远伟大、光荣、正确!没有经历过大清洗时代的人是无法理解这种感受的。发生于 1937 年的苏联大清洗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先例:一个政党将自己一半的成员逮捕;一个政权将自己多数的中央领导人处决;一支军队的军官团在和平时期几乎被全部消灭……而这些,全是斯大林一手酿成的。
当惨剧发生后(无论在军事还是政治上),斯大林总是拼命找替罪羊,以洗脱自己的干系;如若战役取得成功,则属他功劳最大,是伟大领袖劳苦功高、教导有方……领导着苏维埃俄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总之,错误都是人家的,胜利则必属于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这一次,也不例外。
斯大林当然不会承认自己的过错。而是将赫鲁晓夫紧急召回,询问此次惨败的缘由——据说赫鲁晓夫都差点尿裤子了。
为什么不传唤铁木辛哥?他才是西南片区最高军事领导人;为什么不传唤巴格拉米扬?!进攻计划是他拟定的……赫鲁晓夫写好遗书,登上了前往莫斯科的飞机。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一半是恐惧一半是迷惘。
赫鲁晓夫同志在回忆录中激动地写道:“他们没有传唤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而是把我叫去。你可以想象,我的心情是如何压抑,我几乎描绘不出当时的心情是何等沮丧。
我们损失了数万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失去了那个赖以生存的希望,失去了我们能够在 1942 年扭转乾坤的希望……哈尔科夫反击战遭到失败已经够难过了,而更难过的是,好像要我个人为此承担一切责任!对斯大林来说,要他同意我们停止进攻是对的,不就意味着承认他是错误的吗?他绝不具备那样高尚的品德……为了避免承担责任,他是不择手段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斯大林格勒惨剧发生后,希特勒勇于负责,而不是像斯大林那样去寻找一个赎罪的羔羊。他当着所有高级将领的面说:“此次战役的失利全是我个人错误所致,与诸位无关”。)看看,同样是独裁者,但独裁者与独裁者之间差距咋就这么大呢?正是怀着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赫鲁晓夫回到了克里姆林宫。可是斯大林竟没有逮捕他,甚至没有批评他。这反而加深了他的不安,赫鲁晓夫曾不止一次看见有人因犯错误被斯大林呵斥得晕死过去,要副官拖出去用冷水浇醒。没有人知道自己下一刻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呢,还是被关进集中营。
这一切的一切,都隐藏在斯大林那张深不可测的面具后面。
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住了很多天,整日不是吃饭就是睡觉,屁事儿没有。久而久之,他开始暗自庆幸,是不是斯大林把这茬儿忘了?结果有一天斯大林把他招进办公室,问他:“德国人宣布,俘虏了我们 20 万人。他们说得是实话吗?” 赫鲁晓夫回答:“他们没有说谎,那个数字差不多,也许还要多一些……”这个时候,赫鲁晓夫看到了从未有过——甚至想都未曾想过的一幕——斯大林苦闷着头,似乎是在自责,“他的内心备受煎熬,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此次事件对斯大林的冲击是如此巨大。打那以后,斯大林估计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军事方面是个门外汉,很多时候都肯听部下的意见了。
也是这一次,斯大林竟一反常态,以罕见的坦率承认了苏联在夏季攻势中遭到惨败。他在指出德军有生力量、火炮和航空兵占有巨大优势的同时,宣布被俘 7 万人,阵亡 5000人。该数字虽被压缩了好几倍,但俄国人公开承认失败还是破天荒的首次——以前无论败得多惨也要充胖子说“打了大胜仗”,或者干脆封锁消息。连德国人都非常惊讶,俄国人今年怎么突然变诚实了??然而,斯大林承认失败是有政治目地的。最主要因素自然是为了呼吁西方国家“立即开辟第二战场”。斯大林认为,越是把苏联描绘得黯淡无光,才能激起西方国家的同情。5月中旬,苏联外交部长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突然造访伦敦,大谈开辟第二战场的重要性——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问题了。莫洛托夫一会儿提出派 25~30 个师到俄国去,一会儿又不顾一切地呼吁第二战场,令人眼花缭乱。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写道:“俄国人丝毫不明了一支大军在敌人防御坚固的海岸上登陆的性质……” 他们认为,登陆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无非是把几十万人从海峡一边摆渡到另外一边罢了。
最大的讽刺还是来自斯大林本人。就在莫洛托夫冒着相当危险飞回国的同时,德国的夏季攻势正式拉开帷幕。哈尔科夫的胜利使元首备受鼓舞,为了迷惑苏联最高统帅部,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通过不同渠道故意向国外记者透露消息,宣称 1942 年的战略目标仍然是莫斯科本身。另外,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冯·克鲁格陆军元帅公开做出一副要大举进攻苏联首都的架势——甚至代号都拟好了。叫:“克里姆林宫”。这一次,斯大林又信了……(不管你信还是不信,反正斯大林是信了!)他轻而易举的上了希特勒的当。并得出结论:敌人无疑是想越过哈尔科夫向北进犯莫斯科的!可是就在这时,历史上的事件又重演了。6 月 19 日,一名德国参谋部军官携带“蓝色计划”,也就是夏季攻势的文本飞赴前线。结果飞机迷航,被苏联防空火炮击落。一队德军侦察兵被迅速派往失事地点,寻找军官和他身上携带的文件。但俄国人抢先了一步——飞行员和军官的尸体都不见了,连纸片都没剩下一张!很快,这一重要情报被呈递至斯大林案前。可是,斯大林竟不相信这是真的,而是德国人的伪造品。据说,他生气地将文件扔了一地,还把获得此文件的戈利科夫将军痛斥了一顿,骂他无脑。而希特勒在听到坠机事件之后也是愤怒不已,气得语无伦次——这和 1940 年发生在比利时的事件一模一样。很明显,他的将军并未从那次事件中汲取教训。如此重要的文件怎么能随身携带呢?又不是身份证。
这一次,希特勒决定来一个杀一儆百:施图梅特将军(第 40 装甲军军长)及其参谋长被立即撤职,移交军事法庭。
连陆军元帅冯·博克也没逃过干系,挨了元首的一顿臭骂。
后来,希特勒亲自签发一份新命令,作为他对此次事件后续的补充:“重大军事行动的保密特别重要,因为落入敌人之手,敌人就会将计就计,造成全局被动。哪个军官如稍有不慎或者不执行命令,我们的士兵就要付出血的代价!”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3 01:50 连载 418
“蓝色一号”
德国治安部门出了如此大的纰漏。据哈尔德说,苏联报纸甚至还刊登了德国的夏季攻势,“引用了老长老长的一段……”
这样一来,希特勒的战略就不再是什么秘密了——到了妇孺皆知,连苏联老奶奶都知道的地步。但是,希特勒不肯做出任何改变,他料想斯大林不会如此迅速地作出反应,于是冷静地下达命令:“战略计划维持不变!”事实证明,希特勒错了(大错特错!)他以为斯大林反应迟钝,事实是,斯大林反应可快了。苏联方面迅速从缴获的文件中得出结论:“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迫在眉睫!”因此急忙改变部署,将大本营预备队中的三个集团军北调,加强莫斯科周边的防御——而不是去增援损失殆尽的西南方面军。
在这里,斯大林那不可理喻的固执再次起了“神效”。
去年的时候,他拒绝相信任何关于德国将要进攻的事实……如今,当一架带着“秘密文件”的飞机坠落在他跟前时,他仍然拒绝相信(疑心病太重)。
因此,德军于 6 月 28 日在库尔斯克——哈尔科夫一线展的进攻(代号“蓝色一号”),完全出乎俄国人预料。鉴于西南方面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损兵折将,想要抵抗根本是不可能的——他们甚至无力建立起一道绵密的战线。
就这样,在时隔半年之后,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再次转动起来!一名来自大德意志师的士兵在日记中写下了当时的感受:“就在进攻发起前半个小时,蒙蒙薄雾弥漫了整个战场,但德军的炮火依旧按时响彻了天际。炮口的火光更是忽隐忽现、此起彼伏,勾勒出一幅壮观的画卷,其中火箭炮弹的‘身形’最为漂亮,每次怒吼着滑过长空,瞬间总会在半空中留下一道狭长的青烟。一眨眼的工夫,敌军阵地就被淹没在漫天的烟雾和灰尘之中。这并不是结束,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带着它那特有的刺耳的蜂鸣声出现在了天际,很快整个地区就将完全被斯图卡投弹的嚎叫声和航空炸弹着地时的爆炸声所充斥……每个即将参加战斗的德国士兵都躲在战壕里静静地观看着这几百米外从天而降的毁灭,他们感觉到大地在颤抖,内心的焦虑和恐慌不断上升,但只要当他们看到周围有一个人跳出了战壕,这种紧张就会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士兵们迅速舒展自己的身体,抓紧武器和弹药先后跳出战壕,跟着各自的班长或是排长散开队形向前冲锋”。
德国人预料,苏军一定会像以前那样拼死战斗,至死方休。可是,当大众牌的运兵车和“时髦”的宝马军用摩托在刺鼻的烟幕中碾过一个又一个壕沟时,所有人都放慢脚步,等待着预料中的红军反击。他们等了良久,结果什么也没等到,直到侦察兵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报告说,俄国人已经放弃了阵地——他们逃跑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3 03:12 连载
命运攸关的决定苏联人确实跑了,而且跑得很快。以至于德军怎么都追不上。进攻一开始,希特勒就明确指出,各装甲师师必须不停地前进,彻底歼灭苏军,并尽快达到顿河流域,“合围和歼灭顿河河曲西岸的苏军”。关键点在于:德军须得在苏军溃兵之前赶到那里,封闭顿河的桥梁、渡口、河港。如果此战略取得成功,顿河西岸的苏军就全完了!(一口气断掉苏联两个方面军的后路,元首胃口忒大了)
但是,博克根本不听,总按自己的战略出牌。元首命令他冲向顿河,“并以此河为界,合拢钳口”。他却将元首的命令置于不顾,撒丫子野跑,一口气冲了 170 公里,越过顿河,剑锋直指沃罗涅日。沃罗涅日是俄国的一座大城,人口接近 200 万,一名醉心于猛追的坦克连长带着 15~20 辆坦克,由俄军手中夺下一座尚未毁坏的桥梁,轻而易举占领了该城。
从战术上来说,这是值得称赞的,但从整个战略角度考虑,实在错得离谱——有谁见过只撒网不收网的?!结果,2 个装甲师在那里逗留了整整 48 个小时,浪费了珍贵的时间。
元首气急败坏,严令博克南下,以顿河为依托,横扫顿河西岸。结果博克推三阻四,对元首的战略产生了质疑。等到 7 月 7 日再扎紧这个口袋时,已为时太晚。苏军西南方面军与南方方面军在了解到有被合围的危险后,已全面撤过顿河.后来,一名苏军的高级战俘说出了实情:顿河以西已没有苏军部队了(收网太晚,鱼跑了!)——德国的空中侦察亦证实这一点……结果到头来,德军虽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光遗弃在战场上的坦克就超过了 1200 辆!!但俘虏的士兵却少得可怜——至7月8日,南方集团军群只集拢了73000名战俘,简直不值一提。
表面上看,德军这有声有色的迅猛进军好似再次取得了辉煌战果。但只要进一步分析,这种战果就黯然失色了。俄军各集团军虽然士气低落,一溃千里,但他们并未被全歼在顿河流域,损失也不过 8 万人。很明显,斯大林已经从哈尔科夫的惨败中汲取了教训,不再采取坚守到底的典型战术,而是主动撤退,保存实力。7 月 30 日,在莫斯科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上,新任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便抛出了那个著名的论点:把红军主力撤到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和高加索一线,旨在迫使德军再打一次冬季战争!(夏天不陪你玩,冬天再来桶你小屁屁)这时,德国统帅部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当性情暴躁的元首质问陆军为何只抓到这么一丁点儿俘虏时,陆军却狡辩说,捞到俘虏甚少这一事实证明了红军已濒临灭亡——斯
大林的预备队已经消耗殆尽了!!!毫无疑问,希特勒轻而易举便相信上了这个论调。7 月晚些时候,他在一连串指令中宣称:经过三个星期的战斗,实际上已达到了他为南线规定的所有指标。对铁木辛哥的行动比预期中“好得多、快得多。”总之,斯大林只剩下残兵败卒,再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军团了……于是乎,希特勒头脑发热,动辄起劲热心。他临时改变部署,从根本上违背了第 41 号指令的行动准则:他撤消了原南方集团军群番号,将南方集团军群的 86 个师(包括 24 个小跟班师)分割为“A”和“B”两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由李斯特元帅指挥, “B”集团军群由博克元帅指挥,他们兵分两路,沿着两条不同的轴线前进,一路向南,指向高加索油田,一路往东,进攻斯大林格勒。
后来,陆军人士又做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纷纷指责希特勒愚昧无知,在指挥上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大错,即:忽视了集中兵力的原则,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两地用兵,毁了我们整个的战局。他们说得声泪俱下,恨不得一头撞死在墙上。但他们恰恰忘了,告诉希特勒苏联已经完蛋了的,正是他们自己。元首一向是激进派,如果斯大林后备力量真的趋于枯竭,分兵两路——哪怕分兵三路,也是没有错的。
可是,直到 8 月 2 日,也就是分兵一个月后,哈尔德才向元首吐露了实情。据富勒将军记载:7 月份的一个月里,斯大林就重新组建了 54 个步兵师和 56 个装甲师,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地区仍能集结 150 万人的兵力,而在高加索地区还另外有 50 万人。
那一天,“哈尔德以坦率的态度承认了早期的情报是估计低了”,他还特别提到,苏联在乌拉尔工业区每月可量产1200 辆 T-34 坦克。希特勒可怜地抓住以前的情报不放——他在俄国的战略都是以这个数字为基础的。他坚持认为情报部门一定是受了俄国人的愚弄。元首说得飞珠四溅(据戴维·欧文记载),“他口角中流着白沫,手指紧紧地握成了拳头”,“我,一个最伟大工业国家的元首,我,一直在一个最伟大的天才帮助下实施军备生产,”(指后勤部长阿尔伯特 ·斯佩尔),“我,一个发动了使全球为之震颤的攻势的人,我流血流汗地干,每月才生产 600 辆坦克。而你竟告诉我斯大林生产 1200 辆!”总之,分兵两路已成既定事实。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德军必须要同时占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而且要一气呵成。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3 03:31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1%2F3%2Fmiddle%2F80038001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后来,人们总是纠结于德军为何无法攻克斯大林格勒,却往往忘记了一点——分兵。如果南方集团军群不分兵高加索,斯大林格勒早就拿下了。很明显,德军两路大军以一个 “八”字形越走越远。他们越是往东,就越分散,左翼就越发的暴露无遗,很容易遭到苏军的逆袭。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3 03:35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3%2Fmiddle%2F80038069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3%2Fmiddle%2F80038074_22690445_middle.gif{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4 02:04今天累了个半死终于把这个帖子搜出来了,没想到竟然是因为改名了?LZ 啊,你什么时候改得名字啊
~~~~~~~~~~~~~~~~~~~~~~~~~~~~~~~~~~~~~~~~~~~~~~~~~~~~~~~~~~~~~~~~~~~~
出书后就改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4 02:05斯大林格勒战役我看过包括电影在内的好多版本,但是都只是强调着这战役本身的血腥及重要性,看不出来苏德双方力量此消彼长的过程及原因,希望楼主的文章能够反映出这一原因及过程。
~~~~~~~~~~~~~~~~~~~~~~~~~~~~~~~~~~~~~~~~~~~~~~~~~~~~~~~~~~~~~~~~~~~
希望我能做到~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4 02:07
德国的情报部门在二战时是出了名的烂,开战前就严重低估了苏联的实力--------------
情报总长卡纳里斯将军本身就是与英美不清不楚
~~~~~~~~~~~~~~~~~~~~~~~~~~~~~~~~~~~~~~~~~~~~~~~~~~~~~~~~~~~~~~~~~~~~~
因为情报总长就是反希特勒组织的核心成员,还是上将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4 02:10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1%2F4%2Fmiddle%2F8012319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今天看了一些资料 读到有趣的地方直接喷了... 这是1941 年美国报纸上希特勒的形象——他们硬说这是阿道夫的童年照。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4%2Fmiddle%2F8012320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事实上这才是希特勒的童年照片,美国佬真会黑人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02:52 连载
斯大林格勒绞肉机
——“B 集团军群”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现名伏尔加格勒),坐落于伏尔加河下游,俄国内战期间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和斯大林率领红军守住了这座城市,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匪军。此后,三个人都声称打退白匪军是他们共同的功劳。斯大林掌权后,便篡改了历史——经过苏共御用文人不断加工演绎,“察里津保卫战”便成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所有功劳都归于斯大林名下。五年之后,为了纪念伟大领袖所取得的“不朽战功”, 苏共中央决定将察里津市易名为斯大林格勒。
从表面上看,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的“B 集团军群”无疑是最强大的,它下辖有 6 个集团军。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一个虚幻的肥皂泡。因为在这 6 个集团军中, “轴心国小伙伴”就占了其中三个,它们包括:匈牙利第 2 集团军、意大利第 8 集团军以及尚在组建中的罗马尼亚第 3 集团军。
鉴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向来都是世仇,因此必须分开——将意大利军队穿插其中。它们的任务是:掩护“B 集团军群”不断延展的左翼,保障后勤线路安全。而剩下的三个德军集团:第 2 集团军(魏克斯)、第 4 装甲集团军(霍特)以及第6 集团军(保卢斯),则应“直接越过顿河河曲,扑向斯大林格勒”。
起初,“B 集团军群”的进展非常顺利。由于刚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吃过德军一记闷拳,许多苏军中级指挥官也突然开窍了——生怕部队再陷入合围。他们往往在没得到上级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撤退,上级也出乎意料的不去追究这些指挥官的责任(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与往常一样,不论德国人怎样拼命追赶,他们照例追不上逃遁的苏军。苏军熟悉地形和环境,又无重型武器牵挂(早丢光了),故而行动迅猛,逃跑起来特别方面。当然,“德军始终追不上苏军”最主要因素还是来自德军本身。大家应该记得,在 1941 年时,德国国防军中尚有“装甲集群”这样的编制(如著名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霍特装甲集群)可是现在,这样的编制再也找不到了,而是换以“装甲集团军” 这样的番号。
从字面上看,“装甲集团军”特有气势,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但实际上,不过是将装甲师与步兵师混搭的产物;外又增加了马匹与炮兵的比例;这样看似拉风,却大大降低了行军的速度。
但是,德军在攻克沃罗涅日之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03:13 连载 421
斯大林格勒绞肉机
——致命的延误前文说道,希特勒不允许夺取沃罗涅日,原因是该城为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地盘(该方面军掩护着图拉——沃罗涅日一线)是连接西方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的“桥梁”。
不出元首所料,博克执意夺取该城,无异于捅了一个马蜂窝——没错,斯大林允许撤退。但人总是有底线的嘛。当两个方面军结合部之间受到威胁时,斯大林是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的。他认为,“预料中向莫斯科的进攻开始了”,于是大为愤怒,连吓带骂,严令戈利科夫将军夺回沃罗涅日。
面对苏军猛攻,德军左翼压力倍增,魏克斯第 2 集团军很快被卷了进来,紧接着,匈牙利第 2 集团军也陷入了这个“无底陷坑”,轴心国军队不得不在沃罗涅日——奥廖尔一线组织纵深梯次防御,日以继夜地承受着俄军由正面和北翼实施的强大反冲击。
这时,元首的愤怒可想而知了,他将满腔怒火全都集中在博克一人身上。瓦利蒙特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希特勒)怀疑一切,到处吹毛求庇,训斥怒骂……整日都是与冯·博克之间极不愉快的通话”。据说,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博克本人,他反对希特勒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更反对将南方集群一分为二。简而言之,“从根本上反对希特勒的战略”(无异于打元首的脸)。
元首脾气再好,也终于忍无可忍。7 月 13 日下午,凯特尔打电话给博克,通知他将 B 集团军群的指挥权交给魏克斯,他力劝博克告病辞职。博克极为愤慨,要求澄清免职的原因,凯特尔一时语塞,竟告诉他,“希特勒对 B 集团军群的油料补给安排不满……”这当然是不成理由的理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7 月 15 日,魏克斯接过 B 集团军群指挥权,博克解职,并被勒令退出现役,之后再未获任何录用。后来,希特勒对人事局长施蒙特说,博克无疑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他仍然钦佩这个人, 然而在这紧要关头,他只能同那些不折不扣执行命令的将军们合作”。
鉴于德第 2 集团军被钉在原地不能动弹(有趣的是,我发现第 2 集团军永远在东线扮演打酱油的角色……) 真正有能力继续前进的只剩下霍特和保卢斯了。
可是,就在这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希特勒做了一件至今都令许多史学家迷惑不解的事:他认为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 17 日命令霍特第 4 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 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 1 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
这样,进攻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就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第 6集团军了。而保卢斯第 6 集团军的动量却又赖于第 4 装甲集团军的合作。如此一来,第 6 集团军的“能量”再也没有了,从而放慢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步伐。
人们常说,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演,800 年前,蒙古大军西征途中,主帅旭烈兀突然班师回朝,只留下一支偏师西进,结果为埃及军队所击败。现在,因为分散了兵力,希特勒也终于毁掉了他自己设定好的战局。
“其实,A 集团军群根本不需要什么协助的,”克莱斯特后来对李德·哈特这样说道:“他们来支援我反而堵塞了正在使用的道路”。十多年后,克莱斯特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整整两个军团,数万辆机动汽车挤在极为简陋的俄国道路上,大雨一落下,路基就全部垮了,结果越帮越忙。
最后两个军团只得停止前进,来疏散数以万计的车辆,导致部队的路程至少延误了一个星期。李德·哈特后来在啊《间接路线战略》一书中尖锐地批评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进攻的第 4 装甲集团军不改变行军轴线,那么在 7 月间,德军也许早已轻松攻克斯大林格勒了……”至此,希特勒也后悔不迭,发现自己干了蠢事。为了亡羊补牢,8月1日,霍斯第4装甲集团军再次归还B集团军群指挥,调回斯大林格勒方向(毫无疑问,这是德军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最扯淡、最令人发指的调动了)。
但是,时不我待……等到霍特回过头来再向北进攻的时候,俄国援军已陆陆续续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了。为了拯救斯大林格勒这座以最高统帅命名的城市,斯大林毅然决定将预备队中的坦克第 1 和第 4 集团军火速调往斯大林格勒地域,又从其它地区调来 10 个师加强该城防御。7 月 28 日,斯大林签发了那条著名的命令——第 227 号命令。
当然,它还有一个我们更加熟悉的名字,叫“一步也不后退!”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03:17第 227 号命令貌似网上没有原文,有的也是不全。今天太累了,改日敲打上 227 号命令的完整原件。这是多么有气势的一份命令呀。。。读二战史 不读这篇太可惜了。O(∩_∩)O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03:18
万司令在不~ 弱弱问一下~~~
第三本书出来了没~~
~~~~~~~~~~~~~~~~~~~~~~~~~~~~~~~~~~~~~~~~~~~~~~~~~~~~~~~~~~~~~~~~~~~~~
2012 年 1 月上架。。。刚下印刷厂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20:44作者:教导总队 回复日期:2011-11-07 11:08:39 回复即使德国占领了高加索,其从整个南俄的侧翼也是无法防守的.对比大陆交通线就知道了,日军打通了以后只能主动收缩.整个交通线的防守超过了日本力量的极限.
~~~~~~~~~~~~~~~~~~~~~~~~~~~~~~~~~~~~~~~~~~~~~~~~~~~~~~~~~~~~~~~~~~~~正是这个因素 才要夺取斯大林格勒 为高加索方向提供一个安全的侧翼。但有一点是事实 那就是德军在南线的左翼拉得确实太长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21:05在大战略上,元首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强者。夺取高加索油田,可以战养战,迫使苏联退出战争。夺取斯大林格勒,一方面掩护深入高加索的 A 集团军群侧翼,一方面为 1943 年的战略建立一个起点。如果那时斯大林还不投降,德军可沿伏尔加河下游往上打(见图白箭头),用伏尔加河这道天然屏障掩护自己的右翼,直指莫斯科后方(紫圈处),然后中央集团军群还可以在勒热夫突出部实施佯攻,对莫斯科正面进行合理的挤压。那时,斯大林将会面对两个选择:是主动放弃莫斯科大突出部呢?还是再重演一次基辅战役。可惜的很,元首战略是好的,却忘记了一个基础,那就是德军在东线至少还要留上一个集团军的战略预备队。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 1953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21:11
如果 7 月拿下斯大林格勒,东线战场的总趋势能改写吗?
~~~~~~~~~~~~~~~~~~~~~~~~~~~~~~~~~~~~~~~~~~~~~~~~~~~~~~~~~~~~~~~~~~~~~我认为 7 月拿下斯大林格勒至少德军能够渡过 1942 年的冬天。那时,第 6 集团军和第 4 装甲集团军已完成任务,可作为预备队留在大河曲。苏军的天王星计划就不会奏效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21:23老万 作为你的忠实读者和铁杆粉丝 我不得不说 你写得很好
这里稍微唠叨几句 大家别烦 嘿嘿记得第一次来天涯 看的就是江湖闲乐生的 名将帖子 8年的坑啊 很深 太深了 可惜越看越没动力 真的很无聊了难怪他的书出版后 第二本就没人敢出版了 呵呵 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见谅 两个多月没看他的帖子了
其次就是关和五十州 说到他 我想给老万 提个意见我没什么墨水 所以说话可能没什么好的词语来形容我觉得老万跟老关 可以说属于两个重量级的人物 写得帖子对于历史的严谨 人物的描写 等等其他的述说 都很到位 都很不错 唯一可惜的地方就是 老万缺乏对幽默感的融入 会让读者有长时间观看的疲劳感 而老关在这方面做的确实比老万强
~~~~~~~~~~~~~~~~~~~~~~~~~~~~~~~~~~~~~~~~~~~~~~~~~~~~~~~~~~~~~~~~~~~~~谢谢这位兄台~。起初写得时候没考虑这么多,越写到后面估计是资料越读越多,便更偏向学术一些了,我现在坚持的原则是,写得要比枯燥无味二战战史生动一些,但又不想失去那份严谨。因为有些问题不深入谈谈是根本无法理清的,太学术了呢,广大群众不喜欢看,太娱乐了呢 军迷要吐槽,我写着也没劲。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是很困难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21:36
今天居然是红场阅兵 70 周年,看了一下新闻 老毛子又出来溜达了,T—34 坦克这样的老古董现在还能开动,不服不行啊。。。。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42302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0%2Fphoto1%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42306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423098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1%2Fphoto3%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423361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42339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07 21:39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3%2Fphoto3%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423510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1%2F11%2F7%2Fmiddle%2F80423533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70 年前,红军将士就是这样经过检阅 直接开赴前线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0 06:59北方集团军群现在在干什么,还围着列宁格勒吗?感觉最没用的就是北方集团军群,还不如来南方帮忙
~~~~~~~~~~~~~~~~~~~~~~~~~~~~~~~~~~~~~~~~~~~~~~~~~~~~~~~~~~~~~~~~~~~~北方集团军群一直围着列宁格勒到 1944 年。 可以去搜搜北极星(或称北极光)计划,1942 年 8~9 月 斯大林格勒打得正欢的时候,德军又一次试图攻克列宁格勒,计划把曼施坦因和第 11 集团军都用上了,结果苏军提前几天发起进攻,用于进攻的德国步兵正好投入防御,并在防御战中损耗惨重,结果进攻自然而然就吹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0 07:12其实元首大人觉得南方 A B 集团军群很够用了,完全用不着北方、中央集团群帮忙了。另外,这两个集团军群日子其实也不好过啊,战略物资都是优先供应南方,譬如莫德尔的第 9 集团军和海因里希的第 4 集团军每天都要面对苏军有可能的进攻,整日小打小闹不断,不敢轻举妄动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0 07:24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