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油田吧?包围圈内始终是没办法自给自足的。还有一条,被合围的一般都慌了,最先崩溃的是心理。

这个包围圈真是牛叉,把整个莫斯科公国都包围了进去,比基辅包围圈大太多了。这不是德国的人力可以做到的,用中国的人头还差不多,1000 万黄祸就成了。

~~~~~~~~~~~~~~~~~~~~~~~~~~~~~~~~~~~~~~~~~~~~~~~~~~~~~~~~~~~~~~~~~~~~这个包围圈虽大,但好歹右翼有伏尔加河做掩护,当然,德国还有另一个战略——集中兵力攻克列宁格勒,我曾在国外的网站上看过一群外国基佬的推演,只要北方集团群再多出2 个步兵集团军,拿下列宁格勒没有问题。当然,保密工作必须做好。只要把北方集团群解放出来,德国在东线整盘棋就活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0 09:23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1%2F10%2Fmiddle%2F8059454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0 09:24就算占领莫斯科和两个哥勒,战争还是无法结束,因为德国只占领了苏联欧洲部分的一半,只要英美的援助能够到达,斯大林还是能够打下去的.

~~~~~~~~~~~~~~~~~~~~~~~~~~~~~~~~~~~~~~~~~~~~~~~~~~~~~~~~~~~~~~~~~~~~~~

你的意思是,莫斯科战役就决定了轴心国的结局,是吧?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08:47 连载

斯大林格勒战役 ——前进,伏尔加河就在眼前!从顿

河河曲——伏尔加河这短短的 60 公里,第六集团军只

用了一天时间.一切看起来是那样顺利。早晨,德国兵

还光着脚丫在顿河岸边搭建浮桥;下午,他们就站在

了伏尔加河畔的大堤上了。刚刚从“顿河防线”溃退下来的苏第 62 集团军试图抵抗,结果很快被扫到一边,

与方面军主力失去了联系。①无奈之下,第 62、第 64 集团军残部被迫退守市区,准备在这里,与德国人决一死战。

但是,斯大林格勒会成为第二个凡尔登吗?愈是靠近这座城市,保卢斯就愈是不安起来。种种迹象表明,苏军正在加强这座城市的防御,利用驳船对全城进行补给。由于斯大林禁止居民从该城撤走,所以,红军还必须负担约 50 万妇女和儿童的口粮问题。斯大林相信,妇孺的存在会鼓舞士兵进行更顽强的抵抗。

与往常一样,当德军逐渐逼近市区之后,居民们又被迅速组织起来,派往各处修筑战壕及防御工事,这其中还包括12~15 岁的孩童。市内一些工厂仍在生产,特别是“红色十月”拖拉机厂还可以生产 T-34 坦克。

保卢斯意识到了,苏军是要迫使他打一场巷战。但他的兵力实在有些捉襟见肘啊……没有预备队的窘境始终困扰着他,令保卢斯寝食难安。

后来,许多人对这场战争产生了误解,认为第六集团军是德国实力最强大的野战集团军,兵力破天荒地达到了 27万人。但是,他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第六集团军不可能集中全力去攻取斯大林格勒,保卢斯在指挥 8 个师向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的同时,其余 11 个师却要试图控制接近200 公里长的战线——从顿河大小河曲开始,穿过顿河草原,直至伏加尔河走廊,第六集团军不得不派出自己 2/3 的兵力来掩护自己不断延伸的左翼。

事实上,保卢斯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的。 鉴于斯大林格勒异常严峻的形势,斯大林决定委派他的“救火队长”—— 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到斯大林格勒坐镇指挥,并立即调拨预备队中的第 24、第 66 和近卫第 1 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粉碎进入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敌军集团”。(老毛子的动员能力,老夫无力吐槽了……)。

8 月 29 日,朱可夫飞到斯大林格勒,立即着手组织反击计划。但一到那里他就发现,局势根本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后备力量正在源源不断抵达,而德国人已经没有预备队了!!因此朱可夫审时度势,建议缓缓再进攻,却遭到了斯大林严厉指责。叶廖缅科更是误以为朱可夫是在“消极怠工”,是要故意看他的笑话。于是顷刻间对朱可夫产生了恶感。

事实证明,朱可夫是对的,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残有62、64 两个集团军,虽然这两个集团军在之前的战斗中遭到德围歼,师的数量有所下降,但他们仍拥有八个完整的步兵师,大量分遣队、失去建制的官兵和数不清的民兵营……要知道,保卢斯真正能用以攻城的也是 8 个师啊!

但是,叶廖缅科总是很激动。他就像一只神经质的老母鸡那样,将局势描绘得暗淡无光,指责朱可夫“你是不是以为敌人会等你慢腾腾地弄好了再干呢? ”……叶廖缅科断定,如果朱可夫不立即由北面实施突击,消灭走廊地带的德第 14装甲军,敌人只要用第一次猛攻就可以拿下斯大林格勒!”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1%2Fphoto1%2F2011%2F11%2F14%2Fmiddle%2F8085258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如图所示,德第 6 集团军下辖第 14 装甲军从北面包围了斯大林格勒,切断了城内两个集团军与外界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狭长的走廊。至此,苏军只能用驳船向城内输送兵员和物资了(电影兵临城下中有深刻的描写……)朱可夫的任务是:以 3 个集团军的兵力打通走廊,与城内取得联系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09:17 连载 425

斯大林格勒战役 ——神话的破

一方面来自斯大林本人的压力,一方面来自叶廖缅科无端指责。朱可夫不得不仓促上阵。3 个集团军全由后备军改编,没有任何弹药(朱可夫原话),有的坦克甚至炮弹也不充分的情况下,对第六集团军左翼走廊实施冲撞。结果不出朱可夫所料,苏近卫第1集团军才前进了2~4公里,而第24集团军进攻面太窄,一冲锋就被德军挤回到出发阵地。当晚,斯大林以强硬的口气命令朱可夫:“继续进攻,你们的任务是把尽可能多的敌人调开斯大林格勒!”9 月 6 日,朱可夫再次指挥部队发起冲锋,但是,这次冲击又一次被击退了……苏军前前后后进攻了 10 天,付出了骇人听闻的人力、物力。结果也没有,还在出发阵地……

当然,德军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第 14 装甲军军长维特斯哈姆将军意识到,情况正在急剧地恶化。德军实力一天不如一天,由于缺乏预备队,第六集团军就像一个“秃头” 那样,钉在离后勤线路最遥远的顶端(铁路终端远离前线达200 公里!!)面对着 3 个苏联集团军的轮番围攻。加之朱可夫生力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第 14 装甲军不久就不再能够掩护第六集团军的北翼了。”维斯特哈姆将军把这些情况作了如实的汇报,并且认为如无增援,应终止在斯大林格勒的冒险,将部队撤回顿河以西——选择一条较短的战线。

“如果他的这个建议被采纳,斯大林格勒这场灾难也就不会发生了。然而,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也没有增援兵力调来前线。他的报告唯一后果就是,他被革了职,理由是看问题的观点过于悲观。”(冯·梅林津《坦克战》卷 10)于是,保卢斯顷刻间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苏军再这样进攻下去,他不得不放弃强攻斯大林格勒。道理很简单,一旦把正面的 8 个师投入巷战,就再无任何预备队可言;如果北翼走廊崩塌,深入斯大林格勒的 8 个师不就被包围了吗?他的观点很快得到了陆军统帅部的认同。因为明眼人都知道,“希特勒的远征”实际上已经破产了——德军无力攻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目标。

富勒将军在他的《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这样写道:希特勒并非不知道他的一线兵力是不足以担负这两个任务的;但他却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斯大林格勒,则即可抽出足够的兵力来加强侧翼防御。哈尔德当然不同意于他的看法,一旦很明显看清斯大林格勒是不可以攻取时,他就力主放弃这个战略,并向西撤退。希特勒骤然火起,满腔怒火全部宣泄在哈尔德一人身上。在 8 月 24 日元首大本营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哈尔德再次谈到了撤退的必要性。

“撤退!?”希特勒怒不可地吼道,“你每次来这儿都提同一条建议:撤退!我只要求将领们与前些士兵一样顽强”。

受到奇耻大辱的哈尔德咆哮着反击:“我是很顽强的,我的元首。当前线那些成千上万的士兵和普通军官倒下,成为绝望环境中的牺牲品时,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指挥官被死死地束缚住了……”(暗示希特勒在指挥军队上面不够灵活)希特勒不禁一愣。他双目直视哈尔德,粗声粗气地说:“哈尔德上将,你怎敢在我面前使用这种语言。你以为你可以教训我,前线的士兵在想些什么?前线的情况你知道些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你在哪里?你还装模作样,说我不懂前线?!你甚至连一次伤都没负过——说着,元首又敲了敲胸前的铁十字勋章。在场的人既感惊讶又觉尴尬,一个个低着头溜到会议室外去了……但是,目睹了这件事的人都明白,哈尔德的总参谋长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11:41 翻页总

是青睐与勤劳回帖的人

~~~~~~~~~~~~~~~~~~~~~~~~~~~~~~~~~~~~~~~~~~~~~~~~~~~~~~~~~~~~~~~~~~~~ 看出来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11:44作者:大家狼 回复日期:2011-11-11 13:41:40 回复为

啥非要打斯大林格勒不可呢

~~~~~~~~~~~~~~~~~~~~~~~~~~~~~~~~~~~~~~~~~~~~~~~~~~~~~~~~~~~~~~~~~~~~~~~斯大林格勒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50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比不过斯摩棱斯克的新型工业城市。但德军要深入高加索和第二年的战略,它的意义就很重要了,切断伏尔加河南北航运,为 1943 年的攻势找一个起点,最重要的是掩护深入高加索 A 集团军群的侧翼。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12:46%问下LZ的实体书叫什么名字啊,刚看到10年4月份的地方,实在是被吸引住了,一定要买书支持的。。。求书

名,最好有网购链接的~~~谢谢各位大侠了

~~~~~~~~~~~~~~~~~~~~~~~~~~~~~~~~~~~~~~~~~~~~~~~~~~~~~~~~~~~~~~~~~~~~~

http://www.amazon.cn/%E4%BA%8C%E6%88%98%E7%A7%98%E5%8F%B2%E4%B9%8B%E9%97%AA%E5%87%BB-%E9%97%AA%E5%87%BB-%E9%99%88%E5%92%B8%E5%AE%81/dp/B004OQDO2M/ref=sr_1_1?ie=UTF8&qid=1321245918&sr=8-1

现在卓越的最便宜了 包邮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12:47

^_^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21:27 作者:

平生庸俗爱黄金 回复日期:2011-11-1419:23:54

~~~~~~~~~~~~~~~~~~~~~~~~~~~~~~~~~~~~~~~~~~~~~~~~~~~~~~~~~~~~~~~~~~~~~~

百毒果然不可靠啊,哈尔德居然变成陆军总司令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21:30霍特不去罗斯托夫包抄克莱斯特,7 月底真就可以行进间占领斯大林格勒?

~~~~~~~~~~~~~~~~~~~~~~~~~~~~~~~~~~~~~~~~~~~~~~~~~~~~~~~~~~~~~~~~~~~~ 德军 9 月上旬才正式入城,前后投入 8 个师,差一点攻下斯大林格勒。7 月如果第六集团军+第4 装甲集团军集中在一起 拿下斯大林格勒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21:36

7 20 希特勒差点被炸死了 当然动真格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21:37

楼主啊,连载 422,连载 423 貌似没有啊,肿么了

~~~~~~~~~~~~~~~~~~~~~~~~~~~~~~~~~~~~~~~~~~~~~~~~~~~~~~~~~~~~~~~~~~~~~~~

上下文是连贯的,是我序号打错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21:39 连载

......

----------------------------- 图片出自哪里啊?看着都挺直观的,是书上的吗

~~~~~~~~~~~~~~~~~~~~~~~~~~~~~~~~~~~~~~~~~~~~~~~~~~~~~~~~~~~~~~~~~~~~~该图是纪录片截图.... 就是前不久央视放(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4 22:02提前那么多时间准备, 而且都拿到人家的作战计划了,装备, 人员数量都占优势, 躲在工事里,居然还能出现损失远大于德军的状况.这这种水平居然也在那里吹说明军事家, 还说明谋略不谋略 嘻嘻. 猪都没有这么蠢的 .

除了拿武器,拿人命死耗外, 还会什么?

~~~~~~~~~~~~~~~~~~~~~~~~~~~~~~~~~~~~~~~~~~~~~~~~~~~~~~~~~~~~~~~~~~~~~~所以,斯大林格勒的神话必须破产!许多二战书籍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初期总是把德军描绘得如猛虎下山,气势如虹,几乎打的苏联人亡国灭种了。然后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就完全颠倒过来。这种脸谱化的描写太没意义。真相是,德军在 8 月底尚未正式攻城前就已经达到了进攻的顶点,是希特勒硬撑着打下去的。

不是红军有能力,而是元首发疯了。沃罗涅日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东南方面军三个方面军围着一个 B 集团军群打,还好意思说打了一场大胜仗,如果再不胜 斯大林去抹脖子算了 还打什么?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5 07:47起得早读了一些新资料 澄清一下前面大家热议的几个问题:其实在战争前几天,巴甫洛夫大将给斯大林和铁木辛哥发去过密码电报,要求进行局部动员,请求军队进入野战阵地,结果被否决。西方方面军被围歼后,斯大林却把责任一股脑推到了巴甫洛夫身上。

莫斯科战役冻伤士兵人数高过战斗伤亡。但冻死、冻伤者比例并不高,多数冻伤员经过治疗仍能参加战斗。

霍普纳被免职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侮辱了元首“业余战略家”,而是不顾一切地撤退,将左翼莫德尔第 9 集团军弃于不顾。

布良斯克方面军掩护着 图拉——沃罗涅日一线,但当德军攻克沃罗涅日之后,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部分部队组建成了沃罗涅日方面军,目的是为改进防守沃罗涅日地域部队的作战指挥。编有第40,第60集团军(第3后备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6后备集团军),空军第2集团军和4个坦克军(第4、第17、第18和第24军)这些内容前文未交待清楚,成书时改正!但有意思的是,德军攻克沃罗涅日之后,并未向莫斯科进攻,于是斯大林又在报纸、电台上狂吹说苏军打了大胜仗,阻止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企图,这一消息在西方国家引起了震动,觉得苏联红军果然牛逼,又挫败了德军计划——但我们都知道,希特勒根本就没有进攻莫斯科的计划,“克里姆林宫计划”是一次战术上的欺敌行为。

苏军在 1942 年士兵光是战死的士兵就超过了 140W 人,伤亡比例比 1941 年还高, 原因是苏军一线精锐部队在战争初期损失殆尽,1942 年的士兵几乎全由新兵组成。平均训练周期不到一个半月。

斯大林禁止斯大林格勒市民撤走的最原因是驳船数量有限,无法同时兼任疏散市民和输送物资两项重任。故才做出了不疏散的决定。

好了,上班去也,淫荡的一天开始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6 07:42潜水 N 多天终于赶上万总司令了.溺溺问下隆美尔呢很久不见他老人家浮头了

~~~~~~~~~~~~~~~~~~~~~~~~~~~~~~~~~~~~~~~~~~~~~~~~~~~~~~~~~~~~~~~~~~

马上就会写非洲战场!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6 07:45 请假条:这两日工作太忙,今天没时间更新啦。各位首长们,明日 3 更^_^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6 07:48各位首长们好!这两日工作太忙,没时间更新,明早三更。写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我也不想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6 07:49

咦,怎么发了 2 个请假条。。遁走~~~~~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08:51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09:41 连载

斯大林格勒战役

——A 集团军群的远征

元首仍然信心十足。据均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后来说,元首副官每晚都会在悬挂的地图上标明部队推进情况,供大本营文职官员了解。希特勒得意洋洋,常常盯着地图发呆。从上面看,帝国的疆域恒古未见——地中海亦然成为了轴心国家的内湖,德国陆军守卫着北起北冰洋上挪威北角、南到埃及的广袤区域;欧洲基本上都是第三帝国的了!但是,夺取油田仍然是希特勒战略中的核心。由于受到后勤部门愚弄,希特勒总是反复强调高加索油田的重要性。到了 8月中旬,A 集团军群已在北高加索由北向南,横扫了 560 公里,形成了一个伸向中亚的触角。由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苏联南方面军一溃千里,虽然没有被全歼,但实际上已不存在了。偌大一个方面军徒剩其表,有的师竟不足百人(全是在撤退中跑散的……),到了 8 月底,南方面军更是被赶过了亚述海,退入卡尔梅克草原。这种大踏步的撤退显然是最高统帅部所不能容忍的。于是,斯大林顷刻间得出结论:马利诺夫斯基①已不再适合方面军司令员一职。接着,这位内战时期的老英雄被打入冷宫,降为第 66 集团军司令员。随着德军的触角不断延展。现在,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摆在了元首面前——如何保障“A 集团军群”的后勤呢?Ⅲ、 Ⅳ号坦克在行驶了 600 公里之后就必须进行修理,油料已经耗尽,装甲部队携带的备件也不充分。不到 9 月份,徒步行军的步兵就再也受不了了——他们每日负重强行军超过 40 公里,时而渡过波涛汹涌的马内奇河,时而穿越齐腰深的麦田,时而行走在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天气热得使人窒息。人畜干渴难熬,骡子数量严重缺乏。装甲部队不断要求空运燃料,但仍不能满足需求。

克莱斯特后来承认,“有时,一个装甲师会原地停顿达一星期之久,不是因为苏军抵抗,而是等候新的补给品达到……”甚至,用卡车运送燃料都是奢侈的,只好用骆驼来向前方输送。结果,进军速度一再下降。最后,终于失去了动力。

没有什么好吹嘘的啦……事实上,苏军正在以广袤的空间消磨德军意志,克莱斯特指挥的第 1 装甲集团军距格罗兹尼油田仍有 100 公里,而距巴库油田则有 560 公里②。至此,德军筋疲力尽,到达了进攻的顶点。李德·哈特认为,德军此次挫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苏军完完全全掌握了制空权。他们时常调遣几百架一队的轰炸机去炸毁森林,燃起冲天大火,将在森林中挣扎前进的德军赶出来。

有人肯定要问了,德国空军呢?以牛逼哄哄著称的德国空军死哪去了?事实上,由于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坚战迫在眉睫,冯·里希特霍芬的第 4 航空队大部分防空炮和飞机都已经调去支援第六集团军了。唯一可喜的消息是,德军终于占领了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那是 1942 年 8 月21 日,蓄谋已久的德国山地师,在两名上尉的率领下,将纳粹战旗插上了厄尔布鲁士峰顶(5642 米)。这一消息迅速被当成“德军征服高加索”的铁证广为流传。③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4040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马利诺夫斯基戎装照。因为不停的失败,斯大林开始怀疑马利诺夫斯基是故意的,并且怀疑马利诺夫斯基在法国服役时就已经与外国利益集团相勾结了。为了寻找证据,斯大林要求赫鲁晓夫搬到他司令部隔壁,监视马利诺夫斯基的一举一动。“连在睡觉时赫鲁晓夫都要走上去看他是不是真合眼睡了……”许多年后,当马利诺夫斯基出任苏联国防部长,赫鲁晓夫问他,你知不知道我一直在监视你?马利诺夫斯基笑了笑说,当然知道,你总是与我形影不离,总是住我隔壁……所以我只好拼命工作,希望你在斯大林面前美言几句。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5231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远征高加索,希特勒甚至幻想攻入伊朗、在印度与日本会师。(该图为高加索各民族分布情况)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3%2Fphoto3%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6100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疯狂的“插旗事件”。德国随军记者拍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幕。纳粹战旗终于飘扬在欧洲最高峰顶了!几天后,当大雪与浓雾散去,这些隶属第一山地师的登山爱好者们发现,原来这不是最高峰,只是离开它较远的一块高地。于是几天后又补拍了一张。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2%2Fphoto1%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673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这就是补拍照。元首简直气疯了,扬言要把这些愚蠢的登山爱好者送上军事法庭。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10:00 连载

斯大林格勒战役 ——众叛亲离可是,当元首得知这一消息竟气疯了。他要得是那里的油田,而不是欧洲最高峰。

在军备部长施佩尔眼中,元首一直是个温而文雅的军事统帅,但在那天,“他暴跳如雷达几小时之久,仿佛他的整个战略计划都被这次小小的登山运动给毁掉了。他怒气冲冲地嚷道,他下令集中全部力量攻克苏库姆,但这些人却在愚蠢的野心驱使下登上了一座愚蠢的山峰。“该死的体育运动员!”这个例子清楚地表面了李斯特元帅(A 集团军群司令)是如何执行他的命令的。

希特勒怀疑,李斯特根本没有进攻的欲望。不然,战无不胜的德国陆军怎么总是打不通高加索的几个隘口呢?9 月 7日,他派约德尔飞赴高加索,督促李斯特加快行军。可是当天深夜,约德尔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了。他告诉元首,李斯特是对的,高加索条件极为可怕,所有给养都得用骡子沿羊肠小道驮运,装甲部队无法克服如此恶劣的环境……

约德尔鼓起勇气,向希特勒阐述了这些观点。元首的心情可想而知了——他的整个战略都是围绕着油田展开的。可是现在,有人竟告诉他油田再也夺不了了,而且还要撤退!希特勒霍地站起身来。“谎言!”他喊道,他接着便指责约德尔与李斯特相互勾结(两人为密友),说约德尔的任务仅限于传达命令,而不是为李斯特辩护。

约德尔反唇相讥,“我的元首,如果你要的仅仅是一名信差,你何不派个青年尉官去高加索呢?”派我去干嘛?由于约德尔当着所有人的面伤害了他,希特勒大怒,气冲冲地走出房间——拒绝同任何人握手,还向众人瞪眼睛。

(“所有将军都撒谎,”这是希特勒最喜欢说的格言)。元首说,“打胜仗时,我的陆军元帅得到荣誉,失败时,他们却把我推出来。”他谁也不信任了——党卫军除外。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他还没遇到过如此背信弃义的军队。

由于满腔怒火无处宣泄。9 月 9 日,希特勒断然解除了李斯特的职务,由他亲任 A 集团军群司令。(身兼国家元首、陆军总司令、A 集团军群总司令三职……)接着又有谣言传来,说哈尔德、约德尔和凯特尔也将被解除职务。

可是,约德尔和凯特尔毕竟是元首亲信,过不了几天,又和好如初了。但哈尔德却倒了血霉,新帐旧账一起算,希特勒无论如何也不会放过他的。他决心立即除掉哈尔德。当初,勃劳希契离职时,没有除掉他,是因为哈尔德有才干。

9 月 24 日,陆军统帅部的末日终于到了。

“你我两人一直在受精神折磨”,希特勒说,“我之所以精疲力尽,一半是因为你的缘故。不值得再这样下去了……”哈尔德双眼噙着泪水, 一声不吭地聆听着希特勒的“教诲”,待元首说完,他站起身来。“我走了。”说着,他便昂首挺胸地离开房间。当陆军副官陪同哈尔德一起走出门后,哈尔德终于忍不住了,他“抽泣不止,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尽管这一刻早已注定。正如另一位将军所说,哈尔德就象一只在地毯上撒了尿的狗让人看见而被踢出去了一样。

至此,哈尔德终于坚定了自己的立场——加入反希特勒组织。并成为其中一员。他们计划,在希特勒政权企图把德国拉入彻底深渊之前,将这个独裁者送上西天。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10:11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2%2Fphoto2%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8587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高加索的环境用一句话描述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这样的环境下远征,还要打到 560 以外的巴库油田(毗邻伊朗)真是痴人说梦。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8780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纳粹德国的机械化部队——骡子大队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1%2Fphoto3%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887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德国兵都酷爱登山.......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8998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还酷爱养马......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5%2Fphoto2%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912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德国山地部队在恒古万年不化的高加索冰雪中艰难跋涉。“希特勒的远征”就是以这样的背影收场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10:13后文再来探讨一下高加索的远征。由于很多书籍都关注于斯大林格勒,这场远征几乎快被人遗忘了。 本说三更的但没时间 要上班了。抱歉~~~~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10:18最后来一张巴库的卫星坐标地图。其实写此文之前我也不知道巴库具体的地理坐标。于是去谷歌娘了一下,结果.....好吧,元首确实疯了。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2%2Fphoto1%2F2011%2F11%2F17%2Fmiddle%2F8108982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22:11请教万司令,为什说元首进攻高加索是受后勤部门寓弄呢

~~~~~~~~~~~~~~~~~~~~~~~~~~~~~~~~~~~~~~~~~~~~~~~~~~~~~~~~~~~~~~~~~~~~~~后勤部门告诉元首,没有新油田,德国的战争机器就会崩溃。结果德国没有得到油田还是坚持打到了 1945 年,这证明后勤部门是夸大其词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22:14 马利诺夫斯基,就是那个向贺龙建言废掉毛润之的人。真是 SB

大脑要说斯大林那里坏,就是坏在要清洗那些没脑子还处在高位的人

~~~~~~~~~~~~~~~~~~~~~~~~~~~~~~~~~~~~~~~~~~~~~~~~~~~~~~~~~~~~~~~~~~~~马利诺夫斯基的意思是 我们都有清算斯大林,搞倒赫鲁晓夫了,为何你们还不清算毛?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17 22:17作者:小于 770126 回复日期:2011-11-1710:27:57 回复

疯了的元首才是正常状态下的元首,万国司令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有点疯了的意思?哈哈。。。。。。

~~~~~~~~~~~~~~~~~~~~~~~~~~~~~~~~~~~~~~~~~~~~~~~~~~~~~~~~~~~~~~~~~~~~~

也是一时头脑发热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2 00:12 连载

斯大林格勒战役

——迪耶普与库尔特·蔡茨勒

8 月 18 日深夜,237 艘皇家海军的各式军舰出现在英吉利海峡上。5000 名加拿大士兵与 1100 名英国敢死队员蜷伏在拥挤的运输舰中,默默祈祷,享受着这暴风雨前的片刻宁静。

午夜后,舰队开始会合。然后扫雷艇在前面开路,15 艘英国扫雷艇已在几小时前将水雷清扫干净,它们的任务是率领众舰只驶入安全通道。

凌晨 3 时,舰队的轮廓便出现在诺曼底港口城市迪耶普,它们驶抵距海岸 20 公里的水域,放下登陆艇,敢死队员开始乘舟破浪冲锋。据信,防守迪埃普的德军只有战斗力很差的一个营,连同其支援部队,总数不到 1400 人。按照行动计划,加军和英军首先在迪耶普东西两侧的 4 个地点同时登陆,摧毁那里的德军炮台。然后两翼夹攻,占领迪耶普城。

鉴于盟军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4.3:1)负责此次行动的海军上将蒙巴顿勋爵有十足把握,故给该计划取了个喜气洋洋的代号,叫“庆典”。

起初,“庆典”进行得极为顺利。所有行动按班就部,没有丝毫纰漏。可是就在冲锋艇快要登上泳滩时,英军意外地遭遇了 3 艘德国巡逻艇。双方交火声惊动了岸上的守卫部队,德国士兵不顾一切地冲到机枪面前,居高临下,严阵以待。至此,盟军的奇袭计划成了泡影,演变成为正面强攻。

8月19日5点30分,当第1艘冲锋艇靠岸并放下跳板后,一场屠杀就此开始了。当第一批加军士兵跳入海中,就被炮弹和子弹掀翻在地,只有少数幸运儿冲到了海堤附近。第二批到达的登陆艇刚放下跳板,前几排人瞬间被扫倒,血水和海水搅在一起,将登陆艇染成了浅红色。后边的见状吓得瘫倒在登陆艇里。军官只好用手枪逼着他们冲出登陆艇。上岸后不到 3 分钟,大部分官兵就倒在了血泊中,加军伤亡惨重,残存的士兵难以撤回登陆艇,最后全部聚集在一堵海堤下面①,奇迹般地通过了机枪火力之间的狭小地带。但海堤有 5~6米高,上面笼罩着带刺铁丝网,有更多的机枪在疯狂扫射。

翻过这座墙就等于自杀,但聚集在墙底下同样危险,因为这样很容易被纵向射击的子弹击中。不久,死去的人和活着人就在这堵墙的底部砌成一团。残存的加军为了活命,最后被迫全部投降。

顷刻间,德军再次赢得了辉煌胜利。英军损失 1 艘驱逐舰,33 艘登陆艇,106 架飞机,4000 多名士兵,其中 1149名死在海滩上,有的死在离迪耶普城几码远的地方。

随着德国空军和陆军的报告象雪片一样传到乌克兰的元首大本营,希特勒才安下心来。西线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元帅得意非凡,他发去电文说,“岸上没有带武器的英国人了……”这个消息让元首会心一笑。迪耶普之役是德国的一大胜利,证明了“欧洲堡垒”的闹不可破。维希法国政府第一个向德国最高统帅部表示祝贺,祝贺德军“如此迅速地清理了法国土地”,保卫了欧洲和平。德国报纸开始大肆歌颂龙德斯泰特和他的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②的功绩。(2)这时,元首正在为哈尔德的去留大伤脑筋。用他的话说,“哈尔德是个弱智的乡村校长”。他需要一个“有激情、能理解他天才计划的人”。由于人事局长正好是蔡茨勒的好朋友,因此极力举荐他,还说蔡茨勒是一位“天才的参谋人员”——迪耶普的胜利足以证明一切。据《德国国防大本营》一文记载,空军总司令戈林对哈尔德的不满由来已久。那天,“帝国元帅”扭着肥胖的身躯出现在元首跟前,他对希特勒说:“我的元首,我为您经常与这个哈尔德生气,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您必须撤换他……我绞尽脑汁,为您想好了一个接班人,他可以省去您的一切烦恼,这个人就是蔡茨勒”。

就这样,蔡茨勒少将从法国紧急召回。蔡茨勒后来追述说:“我突然被召到乌克兰大本营,但是没有告诉我要我去干什么……我乘飞机前往,刚一到达,希特勒就对我训话,他一个人足足说了几个小时。我不可能打断他。希特勒对东部前线的事态发展极不满意;他特别恼怒地提到了李斯特陆军元帅和哈尔德上将的无能……”

由于闷热和通气不畅(有 20 几名军官在场),蔡茨勒的圆脸被涨得通红,觉得不对味儿。他试图替敬爱的总参谋长辩护,希特勒制止了他,站起来宣布让蔡茨勒立即接替哈尔德,“所以我决定任命你为陆军总参谋长,提升你为上将!”(连升两级)从外表上看,蔡茨勒并不适合此职。他未老先衰,谢顶,身材又矮又胖,“好象是用三个球连成的”。但是,当希特勒提升他为总参谋长时,蔡茨勒并未拍马屁。而是无动于衷地听着,一声不吭。待几乎针对陆军每个人的猛烈攻击结束后,蔡茨勒便说:“我的元首,如您对总参还有什么意见,请单独告诉我好了,不要当着这么多军官的面说。

否则,您就得另找一位参谋长。”他向元首敬了个礼,便步出室外。其他军官都等着希特勒发火,但元首却深为感动。

“哎”,他微微一笑,轻描淡写地化解了尴尬:“他会回来的,不是吗?”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1%2F21%2Fmiddle%2F81429688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迪耶普之堤”,数百名加军士兵既不敢翻过此堤,又无法撤退,结果全军覆灭。此图为战斗结束后一名德国士兵在堤下站岗,对砌成堆的尸体无动于衷……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0%2Fphoto1%2F2011%2F11%2F21%2Fmiddle%2F81429909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在突袭后受伤的加拿大士兵和被遗弃的丘吉尔坦克。背后的登陆艇正在着火。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1%2Fphoto2%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0037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迪耶普坐落于法国北部,位于鲁昂与亚眠之间,是英吉利海峡最窄处。斯大林再三要求同盟国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老脸实在挂不住了,决定奇袭迪耶普,给德国一个下马威,不料再次惨败……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020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矮冬瓜”库尔特·蔡茨勒陆军上将。由于希特勒很不喜欢总参谋部由具有独立性很强的人来领导,他希望占据这一职位的是一个他可以信任,并且完全服从于他的人。

因而他挑选了毫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声望的蔡茨勒。他当然希望蔡茨勒能对他感恩戴德,成为他忠实的“粉丝”。但希特勒很快便会意识到,性格倔强的蔡茨勒是比哈尔德还要难缠的对手。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2 00:52 连载

斯大林格勒战役

——巷战蔡茨勒随着他的新的任命,被晋被升为步兵上将。上任伊始,他便不得不将所有精力都用在东线日益严峻的斗争上面。据伊恩·克肖记载,B 集团军群总司令魏克斯将军曾向元首再三保证,斯大林格勒将于 9 月 15 日之前攻克。

他确实努力这样做了。9 月 13 日,保卢斯在击退朱可夫的反攻后。开始了一次攻城尝试。由第六集团军下辖 51 军的3 个步兵师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 4 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

9 月 14 日,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城北潜入市区,旋即与守卫该城的苏第 62 集团军展开巷战。9 月 15 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马马耶夫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地势最高的一块地方,位于市中心。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 62 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激战,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摧毁了崔可夫的指挥所。

苏军顿时乱了手脚,眼看局势就要失去控制。崔可夫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9 月 14 日是苏军最黑暗的一天,第62 集团军能否再坚持 12 小时都是未知数了……”

与此同时,“高瞻远瞩”的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同志也玩起了失踪,他曾在斯大林面前信誓旦旦地宣誓要保卫斯大林格勒,可是灾难真正降临时,跑得比谁都快。在赫鲁晓夫的怂恿下,他将指挥权授予副手戈利科夫①,然后乘一艘汽艇逃走了……戈利科夫原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后应作战失利被解职,降为叶廖缅科的副手,奉命戴罪立功。但他同样是一名贪生怕死的家伙,听说要将他留在斯大林格勒,吓得快要哭了,当叶廖缅科杵着拐杖离开后,他跑到赫鲁晓夫面前,百般哀求,希望不要把他一个人留在城里……

“在整个战争期间,我从未见过一个人会处于这种状态”。赫鲁晓夫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戈利科夫脸苍白得像纸一样,尖叫着不要把他抛下,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斯大林格勒毁灭了,不要把我留下!不要毁灭我!让我跟你们走吧……”(《赫鲁晓夫回忆录》卷 3 第 180 页)上梁不正下梁歪。上面的将军如此,下面的指挥官跑起来就更欢了,他们抛下士兵,纷纷作鸟兽散——第 42 特别旅的指挥官,“离开他镇守的岗位,声称要去与集团军司令商讨对策”。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第 92 特别旅中,尽管它已经得到了海军陆战队的增援,这个特别旅的旅长和政委带着他们的参谋军官一起,抛弃部下,也“声称要去与上级商讨对策”。但事实上,他们都逃到了河对岸。第二天清晨,“当战士们得知指挥官已经抛下他们不管后,大家纷纷涌向伏尔加河岸边,争相为自己准备逃生的木筏”。受伤的人被挤在一边,由于失血过多而死去。许多人开始砍伐树木飘到河对岸,而那些自信水性好的人则只好自好游过去……很多战士就这样死在了水中。当崔可夫试图指挥一个团执行反冲锋任务,人们却告诉他该团已处于无人指挥状态。“一名勇敢的机枪营营长得知旅长已经逃跑、部队陷入一片慌乱之后,立刻接手指挥作战。”但他很快便发现根本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因为通信兵也在逃往对岸的人群之中…… 此时,苏军的大部分士兵(尤其是步兵),只稍加一点训练,或根本未加训练便投入战场,所以,一遇战斗便四散奔逃。崔可夫最后的预备队还剩 1500 人,这些人是城市警察、消防队员和车间工人……为了防止他们也跑了,崔可夫不得不要求这些人找一些坚固的建筑物,然后爬上去,以断绝他们的退路。由于放心不下,于是又找来 50~100 名共产党员组成督战队,监视民兵的一举一动。崔可夫后来在回忆录写道:“他们要在这些支撑点里固守,并坚持到最后!” 然而,对于是否能够守住斯大林格勒,崔可夫不抱任何幻想。德军的战斗力是如此彪悍,令他大为震惊。在夺取了市中心的马马耶夫岗后,德军第 295 步兵师顺坡而下,一个冲锋便打到伏尔加河岸边,将苏第 62、第 64 集团军一分为二。②至此,德军控制了斯大林格勒超过 60%的街区,开始了针对苏军的围歼行动。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4%2Fphoto2%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0898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戈利科夫元帅戎装照,与科涅夫一样,戈利科夫同样是一名“政治”将军,这样的人最后居然能混成苏联元帅,荣获“勇敢”奖章,真是绝妙的讽刺。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105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斯大林格勒战役真正的英雄,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图中执笔者)。在所有人都逃跑的情况下,崔可夫与他的司令部一直坚守在斯大林格勒市区(有时德军甚至冲到离司令部几百名远的地方!!!)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3%2Fphoto3%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115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苏军在伏尔加河左岸最后的阵地——斯大林格勒!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4%2Fphoto2%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119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德军在 9 月 14 日的进攻中,将斯大林格勒一分为二(图中红色箭头为马马耶夫岗)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2 01:07 作者:

翻转的纸牌 回复日期:2011-11-1913:01:16 回复

回复第 24310 楼,@万国咸宁天下平作者:小于 770126 回复日期:2011-11-1710:27:57 回复疯了的元首才是正常状态下的元首,万国司令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有点疯了的意思?哈哈。。。。。。

~~~~~~~~~~~~~~~~~~~~~~~~~~~~~~~~~~~~~~~~~~~~~~~~~~~~~~~~~~~~~~~~~~~~~

也是一时头脑发热啊.........

--------------------------

没时间或者没热情就算了吧,何苦这么拖着。谢谢作者之前的辛苦

~~~~~~~~~~~~~~~~~~~~~~~~~~~~~~~~~~~~~~~~~~~~~~~~~~~~~~~~~~~~~~~~~~~~~不是没有热情,没有激情,斯大林格勒战役书籍一下多了两倍,崔可夫的回忆录要现炒现卖(以前从没读过),李德哈特的Theothersideofthehill中文版昨日刚刚到货,邓肯的《东线战场》也是好不容易从网上下载的.....体谅一下,我时间有限,更新慢,但保证一次更新多。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2 01:11

来一点第六集团军入城前的图片!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1%2Fphoto3%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156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3%2Fphoto1%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157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