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1%2Fphoto2%2F2011%2F11%2F22%2Fmiddle%2F
81 431579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158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1%2Fphoto2%2F2011%2F11%2F22%2Fmiddle%2F8143159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3 18:19
怎么发不了贴了 郁闷~~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3 18:19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日期:2011-11-2401:52连载
斯大林格勒战役 ——燃烧吧,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英雄,瓦西里·伊万诺维奇 ·崔可夫,俄国图拉省人,1900 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大清洗期间,崔可夫才得以飞黄腾达,被迅速提升为集团军司令,授少将军衔,以填补那些被清洗掉的高级将领留出的空位。
1939年9月,崔可夫指挥第4集团军参加了入侵波兰的行动。在其后的苏芬战争中他又担任第9集团军司令。
但是,仕途坦荡的崔可夫在这个战场上却没能交上好运,由于极不适应芬兰的严寒气候,崔可夫指挥的集团军损失过半,因此被斯大林解除职务,随后被派往中国,担任苏联军事顾问团团长,成为了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在这段时间里,崔可夫制订过不少军事计划,但多数难以获得蒋介石的首肯,因此他干得并不开心。
苏德战争爆发后,崔可夫认为他的机会来了。他开始拼命请战,要求把他调往战斗最艰苦的战区。他的努力没有白费——1942 年 3 月,崔可夫结束了在中国的使命,被任命为第 64 军团副司令;7 月率部开赴斯大林格勒前线,接替丧城失地的洛帕京将军指挥第 62 集团军。
现在,是1942年9月14日。崔可夫的新指挥所位于一个叫做“察里津地窟”的坑道里,自从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岗后,他就与左右两侧的友邻部队失掉了联系。
当然,好消息还是有的,那就是叶廖缅科保证会给他 1个师做预备队——近卫第 13 步兵师。
可是,第 62 集团军此时还剩多少部队?能坚持多久呢?抱歉,崔可夫自己也答不上来,只知道第 62 集团军的人数已经减至大约 2 万人。余下坦克不到 60 辆,其中半数已被打坏,只能半埋于地下,当做固定炮台使用。但是,崔可夫的军队却拥有 700 多门迫击炮和大炮,他命令将所有重型大炮都撤到伏尔加河东岸去。此时他的首要任务是削弱纳粹空军的空中优势对军队的影响。
崔可夫注意到,德军部队不太愿意近距离作战,尤其不愿意在晚上进行近距离格斗。崔可夫认为,为了让敌人疲惫不堪,我们就“必须要让每个德国士兵都有生活在俄军枪口下的感觉”,鉴于德军的装甲力量总是配合空军一道出击,而步兵总是要由坦克为其开路。这种战术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但它只适用于开阔的平原,在一座令人窒息、满是废墟的城市里却行不通。崔可夫因此得出结论:第 62 集团军必须突破敌人的作战链条,削弱其空中力量,迫使德军的坦克与步兵在失去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单独作战。崔可夫制定的对策是让己方的步兵去“拥抱”敌方的步兵。
此时,作为预备队的第 13 近卫师尚在伏尔加河东岸集结,而德军已控制渡口,并用机枪封锁河面。为确保近卫师顺利渡河,14 日深夜,崔可夫派出了仅存的 19 辆坦克,和参谋军官组成的两组兵力对德军展开反击,以吸引德军火力。
与此同时,第 13 近卫师齐装满员的 10000 名官兵(其中1000 多名没有武器……),登上渡船,向对岸奋力划去。他们使用了一切可以搞到手的船只:伏尔加河舰队的炮艇、拖船、驳船、渔船、舢板甚至是划艇。无处不在朱可夫元帅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罗季姆采夫①的近卫第 13 师起了转折作用……”那晚虽无月无光,但离渡口不远,有一艘被炸毁的驳船在燃烧。在火光折射下,河对岸码头上的德军很快便发现了这群“偷渡者”,他们疯狂射击河面,试图阻止苏军登陆。一名参加了渡河作战的红军老战士后来写道:
“快艇离左岸越来越近时,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炮弹不时在快艇周围爆炸,掀起根根水柱,伏尔加河水象开了锅似的。不能再迟疑了,营长费多谢耶夫上尉一声令下,快艇迎着炮火疾速驶向岸边。战士们没等船靠稳就纷纷跳入水中,涉过浅水,登岸投入战斗……”由于德军占据了河堤,居高临下,近卫第 13 师伤亡非常惨重,许多人尚未登岸就被打死在水中,更多的人则拾起战友的武器继续冲锋,苏军以人为梯,攀上码头,与德军展开贴身肉搏。由于情况紧急,13 师官兵一登岸就整营整营地投入到炮火连天的巷战之中,他们像潮水般涌入,然后消失在市中心的大街小巷里。光是此次登陆战,第 13 近卫师损失了超过 3000 名士兵,但是成功夺回了码头,赶跑了德军。
后来,那些幸存下来的战士回忆说,他们勇敢战斗的决心“来自于师长罗季姆采夫”。在他的作用下,战士们严格遵守这样的誓言:“伏尔加河就在后面,但是我们绝不后退一步!”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4%2Fphoto2%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4950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毫不夸张的说,近卫第 13 步兵师的出现拯救了斯大林格勒。因为德军控制住了码头,城内的补给就断了,斯大林格勒必将失守。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1%2Fphoto2%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496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如果没有叶廖缅科、赫鲁晓夫、戈利科夫这样的人,斯大林格勒战役也许要顺利许多。后来,无处不在的赫鲁晓夫政委试图将功劳全部揽自己身上,硬说自己独具慧眼,挖掘了崔可夫这样的人才。
但事实上,崔可夫在历时半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连赫鲁晓夫的影子都没嗅到过。他独自一人坚守在战斗岗位上,指挥着濒临灭绝的第 62 集团军。如果我说“是崔可夫一人拯救了斯大林格勒”,也绝不为过的。(该图为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看得出来,当时的他还很年轻。)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4984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苏联英雄,第 13 近卫步兵师师长罗季姆采夫少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4 02:21 连载
斯大林格勒战役 ——马马耶夫
岗在苏军新锐部队猛烈撞击之下,德第 295 步兵师眼看就要守不住了!这个师自 5 月底以来,一直在战斗,未获得任何补充。士兵们故意将红军的实力夸大十倍,借机四散逃命。
在重夺码头之后,崔可夫迅速整理了一遍自己的思维,急令近卫第 13 师,乘胜追击,向马马耶夫岗推进,争取拂晓前夺回那里,并不惜任何代价守住山岗上的制高点。
于是,苏军又开始跟在德国溃兵后面冲击。将那些来不及逃命的德国人一个个扎了透明窟窿。现在,围绕着马马耶夫岗的战斗正式打响了!
毫无疑问,这个坐落于市中心的制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关键,如果德军占稳了马马耶夫岗,那么他们就可以用大炮来控制伏尔加河,城内的苏军会被德军的 210 毫米榴弹炮和 170 毫米加农炮精准覆盖,斯大林格勒就丢定了!崔可夫明白,夺取马马耶夫岗的机会只有这么一次,“一定要乘敌人立足未稳的时候夺回那里!”但此时此刻,近卫第 13 步兵师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原本10000人只剩下320人(一说2700人)。在那天晚上,这个师便奇迹般的消失了……
那么,苏军就没有预备队了吗?不,还有!
崔可夫马上找来了 NKVD 第 10 步兵师师长、斯大林格勒警
卫部队司令萨拉耶夫上校。自 7 月以来,萨拉耶夫就一直
在斯大林格勒作战,他带领着 NKVD 的五个团,超过 15000
万人的独立军队,控制着伏尔加河上的所有渡口和水上交
通。
此时此刻,崔可夫已经打红眼了,管你是不是 NKVD 的人,管你是不是督战队。他双目直视萨拉耶夫,告诉他,如果不服从指挥,那他就会立即给方面军军事委员打电话。最终,萨拉耶夫被崔可夫的意志摧毁了……他像名受了伤的小媳妇那样战战兢兢地答道:对,没错,司令员同志…我是第 62 集团军的一名战士……督战队打起仗来是挺狠的。9 月 16 日清晨,苏军得到增援的部队一个冲锋,在当天上午就攻下了整个山头。一名叫做肯提亚的近卫军战士,将竖立在山头的德国第 295 步兵师战旗扯了下来,狠狠地踩了几脚,宣告了马马耶夫岗的易主。
但是,没等苏军站稳脚跟,天空中就出现了德军的轰炸机,整个高地被炸弹翻了个遍,笼罩在一片硝烟中。德军当然知道马马耶夫岗的重要性,因此调动了第 295 步兵师的所有兵力向马马耶夫岗反冲锋,力图再夺回高地。由于伤亡异常惨重,师长科尔菲斯少将不得不将各个连队拆散,然后再组成战斗小组投入战斗。这样,双方就在这片不大的高地上展开了殊死决斗。一方被击溃后,即重组兵力去进攻,占领之后,就开始顽强防守。依次循环,反反复复……崔可夫后来在回忆录中说,他也搞不清楚马马耶夫岗究竟是在苏军手中还是已被敌人占领,得到的报告经常是相互矛盾的,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那就是,侵略者并不是铁打的,他们是可以被打败的!崔可夫在回忆录中写道:“应该承认,在城市的废墟上歼灭敌人,比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大草原上要容易多了”。
但当时的他并未意识到,其实战斗才刚刚开始。他还要在这片废墟中战斗超过 5 个月的时间……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510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一架坠毁的德军飞机.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511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鼠战!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1%2Fphoto2%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5116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由于德军飞机和炮火的攻击,苏军的给养和弹药输送十分困难。这是一个战士背着食品艰难爬过废墟。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5156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一名德国军官在发号施令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0%2Fphoto3%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516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保卢斯已经尽力了……但他仍不能将第 62 集团军赶入伏尔加河。最后这 5 公里他永远也走不完。有一点不容忽视,战斗旷日持久打下去,苏军的预备队便会源源不断出现,而德军则没有预备队。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4 02:23
给万司令提个问题,能不能把苏军在莫斯科会战后反扑德军的具体细节写写,毕竟也是把中央集团军打的屁滚尿流,应该还是有些精彩的手笔。
~~~~~~~~~~~~~~~~~~~~~~~~~~~~~~~~~~~~~~~~~~~~~~~~~~~~~~~~~~~~~~~~~~~~~~~
成书时会有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4 02:25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3%2F4%2Fphoto3%2F2011%2F11%2F24%2Fmiddle%2F81585189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大家多支持啊! 第一次打给自己打广告。再次重申,这个书名不是我取得,是出版社......千万别吐槽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4 02:46
大家多支持啊! 第一次打给自己打广告。再次重申,这个书名不是我取得,是出版社......千万别吐槽
----------------------------- 这就去当当买~ 必须支持你。
~~~~~~~~~~~~~~~~~~~~~~~~~~~~~~~~~~~~~~~~~~~~~~~~~~~~~~~~~~~~~~~~~~~~~~~
当当买不到,只有卓越有。。。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5 16:28
万司令我帮你重新做个封面吧,那封面太恶心了,看到哪封面我都没心情看那书
~~~~~~~~~~~~~~~~~~~~~~~~~~~~~~~~~~~~~~~~~~~~~~~~~~~~~~~~~~~~~~~~~~~~~~~
你是搞封面设计的?然后,封面真有那么屎吗.....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5 16:31兵临城下里苏军赤手空拳冲锋的镜头就来自楼主的这一段?
~~~~~~~~~~~~~~~~~~~~~~~~~~~~~~~~~~~~~~~~~~~~~~~~~~~~~~~~~~~~~~~~~~~~~~近卫师在苏联就等于是德国党卫军的级别。这样的师有1/10 没有武器 还是师长同志亲口给崔可夫说的,其他师的装备就可想而知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5 16:40给万司令提个问题,能不能把苏军在莫斯科会战后反扑德军的具体细节写写,毕竟也是把中央集团军打的屁滚尿流,应该还是有些精彩的手笔。
~~~~~~~~~~~~~~~~~~~~~~~~~~~~~~~~~~~~~~~~~~~~~~~~~~~~~~~~~~~~~~~~~~~~~~~
成书后,莫斯科战役会多出一章冰原血战的部分和霍姆尔战役的章节。但不要指望苏军有什么精彩的手笔,莫斯科战役中苏军以新锐部队打德军没了补给来源的疲劳之师,反攻也是拖泥带水,没有全歼哪怕一支德军重兵。只有初期的防御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5 16:50 死道友,
不死贫道。。。。。。
这句话出现在数十年前台湾布袋戏中的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楼主怎么会如此巧合也用上了?我很惊讶!
~~~~~~~~~~~~~~~~~~~~~~~~~~~~~~~~~~~~~~~~~~~~~~~~~~~~~~~~~~~~~~~~~~~~~
呵呵,我也是网上捡到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5 22:51伏尔加格勒还是有条宽阔的河流,德国人就无法截断河流的补给,要是能冲到后方去恐怕好点,可惜兵力太少,
到高加索基本是浪费啊
~~~~~~~~~~~~~~~~~~~~~~~~~~~~~~~~~~~~~~~~~~~~~~~~~~~~~~~~~~~~~~~~~~~~~~~正解,如果 A 集团军群不进攻高加索,战局会怎样呢 :B 集团军群在正面吸住苏军。A 集团军群打过伏尔加河前出至斯大林格勒后方 ,这样补给一断,斯大林格勒桥头堡内的苏军必被围歼无疑。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7 02:10哎 没感觉 写不动阿,星期一继续 休息一天!!!!!!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7 02:13 很长时间
没来了,过来顶顶。
PS:万国的书能在书店买到吗?
~~~~~~~~~~~~~~~~~~~~~~~~~~~~~~~~~~~~~~~~~~~~~~~~~~~~~~~~~~~~~~~~~~~~~~~ 可以
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8 04:10 连载
斯大林格勒战役
——重点进攻保卢斯已经尽力了……但他仍不能将第 62 集团军赶入伏尔加河。最后这 5 公里他似乎永远也走不完。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战斗旷日持久打下去,苏军预备队便会源源不断出现,而德军则完全没有预备队。
所以,越是这样,保卢斯上将的内心就越焦急。9 月末的最后几天,德军改变了进攻战术,他们不再以“师”为单位盲目冲锋,而是为了保持一定的机动能力,发明了一种名为“风暴突击”的战术,进一步缩小进攻范围,不断地改变突击方向。德军以 10 人为一小组,携带狙击手、机枪、迫击炮、火焰喷射器等轻型武器,开始逐屋逐层地与敌人打巷战。
于是,“逐屋争夺,寸土必争”,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好的注释。这种几近盲干的战斗发生在城市每一个角落里:写字楼、街道、工厂、住宅、地下室以及楼梯间,“战士们根本无法想象到在废墟中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德国人开始称这种看不见的战争为“鼠战” (Rattenkrieg)。“可笑地占领了厨房,但仍然在争夺客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性远远超过了凡尔登,在这种绝望的混战中,所有战线均消失了,从地下室、坍塌的房屋、掩体和废墟中出来的苏联伏兵,犹如从天而降的天兵,让德军遭受了惨痛的伤亡。
现在,德国士兵亲眼目睹了斯大林格勒的毁灭,却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喜悦。他们不喜欢这种巷战,这种近距离的格斗完全超出了常规的作战方式,让德国人感到无从下手。
从 9 月 17 日开始,一支苏联水兵就在靠近伏尔加河河畔一座高达 15 米的大仓库内固守。为了阻止德军坦克逼近,水兵士兵竟自己点燃仓库,在熊熊烈火中拼死抵抗。当水用完后,他们还不得不收集尿液来冷却马克沁重机枪。
一名参加了此次战斗的德国士兵后来感慨道:“真野蛮!俄国人竟自己放火烧自己!他们已经不是人了,而是魔鬼——不怕子弹和硝烟的魔鬼……”9 月 22 日,直到大火熄灭,德军才爬上屋顶,向下面甩手榴弹后,这里的战斗才宣告结束。德军一共在废墟中挖出了 40 多具尸体,而自己却损失了一个连!和整整 5 天时间!类似顽强的抵抗,也出现在斯大林格勒市中心那些得到加固的建筑物中,为了占领这些建筑物,德军损失了很多的兵力。
但一天最多只能前进几百米——有时还要倒退。因为苏军一有增援到达即刻投入反攻,绝不拖泥带水。红军同样损失惊人,有好事者后来曾做过计算:“一名新到的红军士兵的平均生命已少于 24 小时,而一名红军军官则不多于 3 天!”苏军每天都会发起反冲锋——有时在白天,有时在晚上。
但更多的战斗发生在深夜,崔可夫特别强调苏军“因加强夜间攻击”,一方面是因为德国空军无法在夜间发挥其功效,另一方面则是他主观地认为德国人对黑夜有种恐惧感,“一旦红军在晚上发起攻势,不分昼夜的作战会把德国人的精力消耗殆尽。” 顷刻间,负责挖土的铁锹和匕首供不应求了。
事实证明,冷兵器才是夜间战斗最好的武器——比冲锋枪还管用。在巷战中,上弹匣实在是件奢侈的事情,而匕首和铁锹可以悄无声息地干掉敌人。战士们不得不在铁锹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而且睡觉还要枕着睡——以免被别人偷走了。后来,德国人也发明了一种办法,那就是在降落伞上挂照明弹,让黑夜变成白天,这才遏制住苏军疯狂的“铁锹”行为。
眼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卢斯头顶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来自于北方的威胁并没有消除,朱可夫蠢蠢欲动。但是,在草原上德国人毕竟是不吃亏的,而巷战中,德军的伤亡人数在飞速地增长,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伤亡3000 多人,但仍然不能占领全城。战士们的士气也一天天低落下去,一名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 “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甚至,保卢斯自己也对攻取斯大林格勒失去了信心。许许多多相关的压力和批评,“从早到晚”地涌向保卢斯,这使得他的情绪极度紧张——笔者在上文曾说到,B 集团军群总司令魏克斯上将曾保证 9 月 15 日必会拿下这座城市,可如今已经 10 月份了……这种紧张情绪导致保卢斯患上了痢疾,上吐下泻。据当事人追述,“保卢斯长久地盯着斯大林格勒大比例尺的详图”。最后,他做了个疯狂的决定——将那些掩护集团军侧翼的新锐步兵师从北翼调入市区,而那些在巷战中损失惨重的师,则调去掩护集团军从顿河延展至伏尔加河之间狭长的侧翼……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28 04:12嗯,第 6 集团军的悲剧从这一刻就注定了。(今天晚再更。
后面没想好咋写......先睡觉^_^)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30 04:35 连载
斯大林格勒战役
——孤注一掷
最后的决战开始了!9 月末至 10 月上半月,保卢斯将第94 步兵师、第 14 装甲师和特意空运来的 5 个工兵营投入战斗。
在斯大林格勒市区极短的战线上,德军共集中了 11 个师(第14、16、26 装甲师,第 29、60 摩托化步兵师、第 71、79、94、295、389 步兵师和奥地利第 100 狙击师)每个师的进攻面为1~2公里,总攻日期,定在了9月27日。
照理说,如此重大的战术行动,应该保密才是。但在 9月 26 日那天晚上(也就是总攻前一天),德国人便暴露了自己的意图——那些第一次调到斯大林格勒的新锐部队,大大咧咧,蛮横不可一世。他们彻夜冲着苏军阵地肆意狂喊:“俄国佬!你们的死期到了!”或者是“俄国佬,明天你们就要被赶进伏尔加河啦!” 这些喊话,很快引起了崔可夫本人的警觉。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敌人来势凶猛,不夺下斯大林格勒,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在马马耶夫岗周边地区发动几次进攻,目的是转移德军注意力。与此同时,又调动火炮对进行集结的德军阵地实施了 1个小时的火力急袭。
准备进攻的德军,顷刻间即被苏军火炮所淹没。士兵伤亡惊人,有些人甚至是为头上落下的碎石击倒的。这一举动使得第 6 集团军参谋人员大为震惊,他们甚至怀疑,苏军侦察兵已经混入了自己的防区,并且发现了自己的集结行动——他们就是不愿意承认,引起苏军炮击的直接导火索,是己方疏于保密所致。
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进攻不可能中止!!9月 27 日上午 6 时整,德军的总攻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狂轰滥炸中拉开了序幕。德国兵们开始背着沉重的装备,沿着布满瓦砾的废墟向前进发,并与同时进行反冲锋的苏军搅在了一起。
根据崔可夫的命令,苏军不顾一切伤亡,尽可能的贴近德军,将两军战线间距离从通常的 300~400 米,缩短至 10~30米。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贴身肉搏——直到很久之后,崔可夫仍在为这项属于他自己的“发明”而自鸣得意。因为双方距离越近,德国空军投鼠忌器,就再也不敢进行水平轰炸了。
而苏军的铁锹则能在近战中发挥奇效,将一个个胆敢靠近的敌人打得脑浆迸裂。
在这一天的战斗中,德军又损失了不下 2000 人和 50 辆坦克。许多受了伤的士兵躺在地上嚎啕大哭,“到处都是呼唤救护兵的哭喊声”,一名德军下士在家信中是这样描述当时情形的:“你根本无法想象那些苏联人是怎样保卫斯大林格勒的——就像一群忠实的狗一样”。
在地形错综复杂的“红十字工厂”(位于城北),两个德军师在坦克掩护下刚刚杀到这里,即遭到苏第 39 近卫步兵师凌厉反击、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激烈枪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时候甚至就在战场上直接修理坦克!由于缺乏坦克兵,这些工人们有时也自告奋勇的驾驶刚下生产线的坦克——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瞄准镜。
在城市的其它地区,激烈的战斗仍在持续着。由罗季姆采夫少将统帅的第 13 近卫师又同他的宿敌——科尔菲斯少将指挥的第 295 步兵师,围绕着马马耶夫岗展开了血战。
这一次,德军改变了战术,不再强攻,而是智取。10 月1 日,第 295 步兵师的一支部队从罗季姆采夫的右翼溪谷悄悄向苏军逼近。夜间,又有一股德军顺着排水沟渗透至伏尔加河岸边,从背后对马马耶夫岗展开了进攻。但是,苏军的炮火突然冲天而降。由于双方都不确定顶峰究竟在谁手中,于是采取了野蛮行径——双方火炮都在反复地耕犁顶峰,使活人根本无法在上面立足。后来,有人在峰顶上数了弹片,发现每平米的铁片竟有 277 枚之多!斯大林格勒,真正意义上的人体绞肉机阿…… 作者:万
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30 04:41不好意思,昨天家里老祖宗刚过完百岁寿辰就生病了,回来即刻更新的。所有拖欠的章节本周补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30 04:46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德军后勤究竟差到什么地步?
~~~~~~~~~~~~~~~~~~~~~~~~~~~~~~~~~~~~~~~~~~~~~~~~~~~~~~~~~~~~~~~~~~~~~~~1942 年,B 集团军群的后勤不差,差的是脑子。A 集团军群去高加索登山,第 6 集团军去城市和苏联人玩巷战。这正是斯大林求之不得的呢,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30 04:48
最后,他做了个疯狂的决定——将那些掩护集团军侧翼的新锐步兵师从北翼调入市区,而那些在巷战中损失惨重的师,则调去掩护集团军从顿河延展至伏尔加河之间狭长的侧翼……
===============================================
================= 万司令 这就是保卢氏被围的直接原因? 这些打残的师根本挡不住苏军 ~~~~~~~~~~~~~~~~~~~~~~~~~~~~~~~~~~~~~~~~~~~~~~~~~~~~~~~~~~~~~~~~~~~~~~~
是的,侧翼的威胁一直存在。后文会具体提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1-30 04:54“11 月 4 日,气温还是华氏 8 摄氏度,不过轻度微寒,体格健壮的战士忍一忍还是可以熬过。但是到了 11 月 11 日,气温突然降至华氏-5 摄氏度,有许多人连内衣和结实一点的靴子都没有。”
————
还是用词问题。楼主这个“轻度微寒”的形容是摘自引用的材料,还是自己的感觉?华氏 8 摄氏度,即摄氏零下 13度,华氏-5 摄氏度,即摄氏零下 20.5 度。形容摄氏零下 13度为“轻度微寒”我认为不太恰当。
~~~~~~~~~~~~~~~~~~~~~~~~~~~~~~~~~~~~~~~~~~~~~~~~~~~~~~~~~~~~~~~~~~~~~~
不是我的感觉。。。。。是《战争与后勤》中的观点。因为中央集团军群第一个冻伤病例出现在11月7日,11月11日即为东线的一次大降温,被记录在案。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02:20 连载
斯大林格勒战役
——废墟上的要塞作为后来人,我们当然无法理解元首那匪夷所思的决策;更无法透过他的双眼,环顾并且记录下每一天的细节。可是,A 集团军群在高加索登山,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废墟中捉耗子,实在有些不好玩了。
1942年9月28日,元首在柏林体育馆内向12000名军官发表了演讲,他说,“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我们占领察里津了……”有意思的是,希特勒从不称察里津为“斯大林格勒”,而是呼其旧名。许多人在听了元首的演讲后一头雾水,想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哦…原来这个地名实际上就是指的斯大林格勒。
但是,元首那么聪明的,难道就不知道他的战术出错了吗?以哈尔科夫战役为例,德军与苏军伤亡比例为 1:16。也就是说,1 名德国士兵能打死 16 名苏军。而在斯大林格勒,德苏两军的伤亡比例为 1:2(据英国学者安东尼·比弗统计)可见,第六集团军在巷战中吃了大亏——德军不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失败,而是陷入了泥潭。
10 月份,保卢斯拿出了最大的勇气,又组织了两次大规模进攻,苏军又有 6 个以上的满员师经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德军逐屋战斗,从地面和地下的废墟中找路前进,但收效甚微。事实上,他们只要再向前平均推进 3.5 公里就赢了!在战役的最后阶段,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仅存 1000 码(914 米)的阵地,许多战斗就是在崔可夫指挥部门前进行的,但保卢斯仍无法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双方陷入了僵局。
而对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的精神价值已超过了其战略价值,非要攻陷它不可。当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上将小心地向他指出第 6 集团军侧翼漫长的顿河防线面临着危险,建议将第六集团军撤到顿河河曲。希特勒严厉地回答说:“德国士兵打到哪里,就要守到哪里!”蔡茨勒再度指出斯大林拥有上百万的预备队,元首就更来劲了,他说,“德国兵一个能打十个!”纵使斯大林拥兵百万,也不足为惧。
现在,经过 3 个月血腥的战斗至 11 月初,第六集团军终于缓慢地推进到了伏尔加河岸,并且占领了整座城市的 90%,保卢斯明白,再不占领斯大林格勒,俄国可怕的冬天就要降临——里希特霍芬上将(第 4 航空队总司令)的话就更露骨了,他挖苦说:“此时伏尔加河已经开始封冻,斯大林格勒城内的苏军已经面临严重的补给短缺。如果第六集团军还不能夺取这座城市,那么它们将永远失去机会。”由于保卢斯指挥无能,里希特霍芬越来越不喜欢他了。据说,里希特霍芬曾向总参谋部建议撤换保卢斯,但蔡茨勒上将非常看重保卢斯,故未采纳。
确实,11 月份是占领斯大林格勒最后的机会了…… 因为此时的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军再也不能通过船只运送补给品给城中的守军了。
封冻这段时间,崔可夫将军也终于坐立不安了,他把这种局面叫做两线作战:“后面是布满浮冰的伏尔加河,前面是虎视眈眈的德国人,窥视着仅存的几块狭长地带。”第62 集团军此时尚有 5 万人,每天只能依赖飞机空投补给品。
由于降落伞短缺,苏联人将弹药箱及食物包裹捆绑在飞机的两翼上,当飞行员拉动绳索,包裹便会垂直落下——当然,伏特加是必须要用降落伞伞降的。一名飞行员每晚都要起降 12 架次,还要面临德国防空火炮的威胁。但是落地的撞击力度却让子弹受损,以至射击的时候经常出现卡壳。
由于缺乏伏特加,很多战士便想方设法地寻找替代品——有时甚至是喝下工业酒精,导致了双目失明!对俄国人而言,伏特加是他们生命的全部,他们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不能没有伏特加……在庆祝十月革命的那天晚上(11 月7 日),根本没有得到上级的允许。受命增援第 45 步兵师的某营,由于营长和副营长都“喝醉了”,竟然 “失踪了整整13个小时……”不管怎么说,11月11日,德军垂死的挣扎开始了!由于缺乏步兵,已经急疯了的保卢斯甚至下令让坦克手充当步兵,去跟苏联人打巷战。(可见其疯狂),装甲师的指挥官对这种疯狂的浪费行为大为震惊,但是却丝毫无法改变保卢斯的决心。
11 月 11 日凌晨,东方刚刚露出了鱼肚白,在得到 4 个工兵营加强后,第 71、79、100、295、305 和 389 步兵师组成了新的战斗小组,对仍在抵抗的苏军阵地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由于第六集团军已经没什么能量了,这次进攻可算是规模宏大,红色十月工厂和马马耶夫岗仍然是战斗的核心,双方的进攻与防守反复交替着。一名德国军官后来回忆,由于双方距离实在太近,竟出现了一栋房子出现两个司令部的情况—— 一楼是德军某司令部,二楼是苏军司令部……一名苏军团长在战火中坚守着阵地,在指挥所被德军占领后,他通过无线电疯狂呼吁:让喀秋莎直接对准自己的位置开炮,德军最后一次企图攻占城市,整整一天,为争夺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石,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但是,保卢斯没有得到任何决定性的战果,德军仅向前推进了几百米,虽然将残存的苏军切成两半,却再也没有力量去围歼他们了。崔可夫将军后来自嘲说:我们是半只脚踩在伏尔加河上战斗的……这时,双方都精疲力竭。不仅士兵,而且最高指挥官的信心也在急剧低落:保卢斯的眼睛出现无法控制的抽筋,最终伤害了他的左脸;而崔可夫出现湿疹,他的手被绷带完全包扎起来。至此,很少有谁相信,能够活着离开这个令人非常苦恼的地狱了。
11 月中旬,属于俄罗斯的寒冬终于来了……当大雪纷纷落下,8 月那些充满自信的日子只剩下一些奇怪、美好的记忆——所有的德军指挥官都明白,他们再也无力发起类似规模的进攻了。尽管他们占领了超过 90%的街区,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们输了,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输了……与去年冬季一样,当德国人的力量源泉最后耗尽的时刻,红军大规模的反击开始了。在勒热夫、在斯大林格勒,数条战线上的 15个集团军,几千辆坦克,向着筋疲力尽的德军铺天盖地地压了过来。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02:32仍然是纪录片上的截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德军在 11月份的进攻将苏军压在了多么狭小的地域,苏军丢掉了 90%的城市,仅存几个街道。但这就足够了!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2%2Fphoto1%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262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263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0%2Fphoto2%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280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废墟中的激战……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3%2Fphoto2%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29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3%2Fphoto2%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299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德军散兵坑,后面是一辆被击毁的 T-34 坦克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02:39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2%2Fphoto1%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30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苏军指战员在废墟中指挥战斗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0%2Fphoto2%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311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德军机枪手通过射击孔射击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325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崔可夫同志……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2%2F3%2Fphoto2%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333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一张著名的图,看过《兵临城下》的人都知道主人公就是在这个雕像下面与男二号结缘的。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5%2Fphoto1%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356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德军在废墟中艰难前进……巷战真无奈啊。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02:41
操!!!!!!!!!第二张传错了!!!!!作者:万国咸宁天下
平 日期:2011-12-03 02:43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getimgXXX%2F1%2F2%2Fphoto1%2F2011%2F12%2F3%2Fmiddle%2F82266380_22690445_middle.jpg{EIMAGE}
德军机枪手通过射击孔射击,这张图传错了,我会尽快联系版主删掉!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02:56 连载
代号“火星” ——朱可夫之耻其实,莫德尔将军是
最倒霉的,因为他躺着也中枪。
照理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与他固守的勒热夫突出部相距甚远,八竿子也打不着,却被紧密地连在了一起。由于朱可夫的固执,他非要在勒热夫和斯大林格勒两个方向上同时发起主要的战略反攻,“以彻底改变苏联被动挨打的局面”。
因此,苏联大本营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针对这两个目标——中央集团军群,(“火星”行动);B 集团军群(“天王星”行动)鉴于斯大林同志一向都是好大喜功的,一想到在 1942年冬季可以同时打垮德国两个集团群,他顿时激动万分。经过考虑权衡,斯大林下了“圣旨”:由朱可夫全权指挥前者的反攻,而和他有着同样地位的华西列夫斯基上将指挥后者。
当然,我们应该感谢苏联后勤部门疯狂的组织能力,他们在 1942 年夏季近乎疯狂地扩充预备队,已经足够红军同时在两个方向发动战略反攻了!
现在,著名的“天王星”我们先暂且放在一边,单独来看一下那个被苏联官方给刻意抹去了的“火星”。
在朱可夫这位苏联第一名将眼中,勒热夫突出部永远是他心中的痛;是悬在莫斯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朱可夫必须要首先粉碎该突出部上的莫德尔第 9 集团军,进而是整个中央集团军群;最后挥师南下,光复斯摩棱斯克……为此,雄心勃勃的朱可夫集中了 190 万士兵,24000 门火炮,3300 辆坦克和 1100 架飞机。几乎动用了加里宁方面军与西方方面军所有兵力,誓要报去年的一箭之仇。
可以说,火星行动的计划包含了“朱可夫式进攻”的所有特点。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挤压德军,瞬间打垮莫德尔。朱可夫同志可谓处心积虑:他的军队将以绝对的优势在所有方向上同时进攻——通过在勒热夫突出部根部同时从东西两侧发动向心突击。为了尽快取得胜利,朱可夫严令他的方面军司令员在战役之初就必须投入所有的装甲力量,通过“闪电奇袭”的方式,在德军尚未作出反应之前,将其彻底击败!但是,朱可夫失算了。事实上,德国情报部门早已密切监视到了苏军的一举一动——原先由金策尔领导的德国情报部门已经垮台(这个不争气的家伙早就该滚蛋了!)。现在的继任者名叫莱茵哈德·格伦中校,是一名能干的军人。他早先是哈尔德的私人副官,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格伦中校竟把一个原本松散、无所事事的“东线外军处”情报机构变得高效,使之在情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仅准确无误地指出了苏军会在斯大林格勒方向转入反攻,而且中央集团军群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危险。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03:09 涯叔平
时删图不是挺快的吗 为何还不处理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11:19作者:柏林墙外 回复日期:2011-12-03 06:50:59 回复
看了几段就知道这是篇俗文了。
从凡尔赛条约直接跳到 1933 年甚至以后,这是中国人写二战的通病,即便讲讲魏玛共和国也只是说说战后那几年德国多惨,黄金二十年代永远是一笔带过,呵呵,大家都很怕讨论这段历史啊。
不搞明白魏玛共和国,就没法写二战,写出来的二战无非是军事事件的堆砌。
从凡尔赛条约一下子跳到二战,给人的印象好像凡尔赛条约太苛刻了,所以德国揭竿而起似的。你把凡尔赛条约列出来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凡尔赛条约执行了多少?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凡尔赛条约还剩下多少?施特莱斯曼在粉碎凡尔赛条约方面取得成功要比希特勒那些疯子式的冒险大的多。
如果我们要从德国历史上学到些什么,没有比魏玛共和国更好的教科书了。
相反,从 1939 年到 1945 年的历史反而不那么重要了,1933 年一月三十日直接决定了 1945 年四月三十日,中间无论发生什么,都改变不了最终的结果。
现在国内三大问题:阶级问题,民主问题,民族主义问题,都可以从对魏玛共和国的研究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这位同志,大家侧重点不同而已。辛弃疾早年在金统区的时候也很郁闷,但没见他把学业荒废了。也没见他说,国家不幸,老子还读什么书!如果你聪明的话也许会懂我的意思。另外,现在国内三大问题,在杂谈 网易 韩寒 李承鹏博客去找,小熊写得也不错。但不是这里。。。。。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11:20 作者:847816309 回复日期:2011-12-0305:02:53 回复楼主咸宁的?
~~~~~~~~~~~~~~~~~~~~~~~~~~~~~~~~~~~~~~~~~~~~~~~~~~~~~~~~~~~~~~~~~~~~~~~
不是咸宁的。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11:21在没有预备队的情况下,即便第六集团军在 11 月占领斯大林格勒。也无法顶住稍后而来的苏军的猛烈反扑,这是一场早已注定的悲剧。
~~~~~~~~~~~~~~~~~~~~~~~~~~~~~~~~~~~~~~~~~~~~~~~~~~~~~~~~~~~~~~~~~~~~~~
正解~~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
03 21:48
斑竹在那里啊 斑竹在那里 这事很囧 原来发错贴马上就删了 今天两个斑竹都在集体失踪~~~~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21:52
还有意外收获啊,楼主快快交待
~~~~~~~~~~~~~~~~~~~~~~~~~~~~~~~~~~~~~~~~~
这事儿太囧了,就不用交代了吧。。。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日期:2011-12-03 21:55 作者:万国咸宁天下平 回复日期:2010-09-0803:31:42 尽管霍特集群已经中出至斯摩棱斯克以北,并不断催促古德
里安赶上来,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