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的话,‘杀人蜂’项目牵扯到了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我问。
“这倒也不是,只是在这场考古竞赛中发现的一种特殊物质,对‘杀人蜂’项目起到了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推动作用,或者说,没有这个发现,就不会有‘杀人蜂’项目的出现,而且这个发现也可以说是‘活体生物兵器’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突破了当时在相关领域上的众多瓶颈,单纯从学术与技术角度讲,该发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何树华说。
(未完待续)
600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07-08 20:35
第三段怎么又被吞楼了......再发一遍试试:
“看来当年国家强调打倒‘苏修美帝’是没错的,大国沙文主义主导下的前苏联,因为地理原因再加上其专横跋扈的作风,它对我国造成的威胁要甚于美国。”我说。
“是的,对待敌人,不能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象。”何树华说。
“那可以讲一讲这两种‘活体生物兵器’的发展史吗?”我说。
“可以,如果先从‘杀人蜂’说起,那么我们还得把目光投放到美洲的玛雅文明的身上。”何树华说。
“玛雅文明?关于它我的第一印象就是 2012 世界末日预言,还有用于活人祭祀的金字塔,从地理角度上说,玛雅文明远在中美洲的墨西哥,而从历史学角度上说,玛雅文明的内核还没有脱离石器文明的发展阶段,严格的讲,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阶段,那么这样一个形态非常初级的文明又能与发生在欧亚大陆上且技术含量极高的‘活体生物兵器’有什么关系呢?”我问。
而在问这段话的时候,我当时的内心活动是比较复杂的——我当时一听他这么说,那会儿的表情用现在的网络流行文化来形容的话,就绝对是一张“黑人问号脸”,因为这比在此事上把阿富汗和越南拉上关系更让人无法理解,不过我这次采访的对象不同以往,他可是在相关领域经过高等教育且科班出身的人才,用一个带点时代感的词来形容就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以他说话我想应该不会有夸张事实的毛病,而且从前面的对话来看,的确相当严谨,但这些无法打消我的疑问,所以我便搜肠刮肚把脑袋里那点关于玛雅文明的几个知识要点连带着说了出来,以加重我问话中“不解”意思的分量。
“与玛雅文明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与玛雅文明所分布的区域的一种当地特产有直接关系。”面对我的疑问甚至可以说是质疑,何树华面不改色的说。
“——这个恕我直言,玛雅文明所分布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国家,这些地方有什么特产我虽然不太了解,但能涉及到作为‘活体生物兵器’的‘杀人蜂’的,我实在是想不出两者在什么地方能有交集点。”我说。
“玛雅文明虽然是新石器时期文明,但在天文学、数学、艺术、原始农业、艺术、文字以及建筑学方面有极高的成就,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涉及到建筑学中的玛雅金字塔,在外界各种涉及到玛雅文明的读物中,往往会有一座大型的灰白色石制玛雅金字塔作为封面,这种建筑物也就成了除了末日预言以外玛雅文明的另一大象征性文化符号,而在封面中‘出镜率’最高的那座玛雅金字塔,位于‘奇琴伊察’,那里是玛雅文明当年最繁华的地区,相当于它的首都,占地方圆 25 平方公里左右,在这个地区的中央,建造有一座最大的玛雅风格金字塔,被命名为‘库库尔坎’,这座金字塔在被发现以后,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国际考古界较为统一的主流认知上,一直将其作为玛雅文明的一个高级祭祀平台,以及具有玛雅人所崇拜的天文中的天文学象征意义来看待,比如它的四周各有 91 层台阶,台阶与阶梯平台的数目分别代表了一年的天数和月数,52 块有雕刻图案的石板则象征着玛雅日历中每 52 年的一次轮回年等等,不过这些都只是表象,可以这么说,这世界上最热衷于发掘各类神秘事物的组织或者说是力量,各国军方绝对是位居第一的,因为所有人都想在这些神秘事物中找到可以提升自身实力的元素,在 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那个冷战正酣的时期更是如此,当时前苏联和美国除了在正面进行军备竞赛以及地缘政治角逐等全球争霸之外,更是下了大力气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各类古文明遗迹及相关神秘事件进行了大范围筛查,双方都想捷足先登,所以也就形成了一场以军方为主导的类似军备竞赛的‘考古竞赛’,这种考古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考古截然不同,它不以研究文化历史为目的,而是以发掘事物背后有可能存在的神秘力量,或者用我们的话说叫非常规力量为目的。”何树华说。
“这么说的话,‘杀人蜂’项目牵扯到了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我问。
“这倒也不是,只是在这场考古竞赛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物质,或者说是特殊植物,它对‘杀人蜂’项目起到了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推动作用,或者说,没有这个发现,就不会有‘杀人蜂’项目的出现。”何树华说。
(未完待续)
606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07-08 21:11
楼主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在采访 149 号阵地上与“活体生物兵器”“杀人蜂”、“食人鼠”作战时候提到了美军的BLU-82 型空气燃料炸弹与我军的某型战术弹道导弹,当时忘了发图了,这里补上一下:
608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07-08 21:14美军的 BLU-82“炸弹之王”型空气燃料炸弹,当年这玩意在越南没少使用,破坏力非常之大,在采访实录中楼主提到了美军经常用它在密林中强行开辟直升机着陆场的事情,这里就发 5 张图,体现的就是从挂载到最终爆炸完成后全过程,特别是可以仔细看看图 5,直接炸出一个“圆圈”来。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296455567.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296455571.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296455577.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296455582.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296455588.jpg{EIMAGE}
609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07-08 21:26而我军使用携带空气燃料战斗部的某型战术弹道导弹,虽然楼主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但都未提及具体型号,所以只能用“某型”来形容,不过从年代与型号上来说,这个“莫某型”最有可能的就是东风-11 型战术弹道导弹的早期型了,虽然 800-1000 公斤的战斗部没有 BLU-82 那么大,但由于是弹道导弹作为载体携带,其突防能力要比用慢吞吞的飞机才能投掷的 BLU-82 强的多的多的多,而且导弹高速飞行下来所携带的动能也是除了战斗部以外的另一大毁伤力,这同样不是挂着降落伞慢慢从天上飘下来的 BLU-82 能比得了的,好了,话不多说,上图: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296456023.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296456032.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296456042.jpg{EIMAGE}
(注:虽然图1、2中的东风-11是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时的照片,而且该弹首次从官方角度公开露面也是在1999 年的大阅兵中,公开资料声称该弹在 1992 年批量服役,但实际上,早在 1980 年,该弹就已经小规模进入部队,作为当时的一种新型武器,在 1984 年的老山战场上拿出来试验一下威力也的确在情理之中。
另外再补充一句:图 3 就是空气燃料炸弹爆炸瞬间的景象,那种对无防护软目标的粉碎感与压迫感各位看官自行体会一下,用这玩意覆盖 149 号阵地的前沿,也就不以为能一发“敲掉”这么多“杀人蜂”和“食人鼠”了)
610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07-08 21:27
补充内容发完,楼主又要忙去了。
(未完待续)
611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07-08 22:06
第三段再次被吞......我只能用这种方法了: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296457408.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m%2F296457417.png{EIMAGE}
614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07-09 12:15“那这场‘考古竞赛’是直接从玛雅遗迹开始的吗?”我问。
“不是,双方第一个角逐的地点是在非洲,传说在非洲中部的一个原始部落里,有一块‘魔石’,这块石头拥有无穷的法力,两边经过抓捕相关部落成员,并审讯口供,对其口供中声称这块‘魔石’拥有自行发热能力等特征描述进行判断,最终双方的科研人员一致认定这块‘魔石’中所蕴藏的力量是反物质,谁能拥有反物质,就可以在其基础上研制反物质武器,在它的面前,即便是毁伤力巨大的聚变核武器也显得不值一提,谁能先掌握反物质武器,其意义不亚于当年谁先掌握核武器,所以为了取得战略武器方面的绝对优势,苏美双方都派出包括特工、特种部队在内的各路精锐力量前往目的地展开争夺,结果双方激烈交火互有伤亡后,苏联方面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并付出相当大的伤亡后终于夺到了这颗‘魔石’,在运回莫斯科后经过检测发现里面有某种液体,苏方科学家认为这种液体就是反物质,但完成进一步的取样鉴定后才搞清楚里面根本没有什么反物质,之前被误认为是反物质的液体实际上就是海水,而‘魔石’本身只是一颗远古时期在火山喷发中形成的玻璃岩而已,它掉进了海里又被冲上陆地,再被部落人员长时期把玩、供奉,最后磨的圆滑光亮,至于它能自发热,也只是基于它作为一种混有多种矿物质的火山玻璃岩的自带特性——热交换效应,能够很快的导热并保持较长时间。
当然了,这个故事现在早已不是秘密,网络发达的今天在网上随便都可以搜到,不过,虽然苏联的这次行动可以说是鸡飞狗跳,第二次发生在美洲的相关领域的较量,他们还是大有收获的,因为有了这次的前车之鉴,美方对这类‘没谱儿’的事情热情大减,所以第二次较量之中,美方虽然也派出力量收集情报,但仅仅局限于收集情报而已,并没有展开大规模的实质性行动,但苏方却一如既往,投入的人力物力不亚于上一次在非洲的行动,所以到了这场‘考古竞赛’的‘后半场’,苏方的坚持和美方的懈怠也是苏方能在此次‘非常规’竞赛上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原因。
而这次他们经过多方面深入考察之后,发现位于‘奇琴伊察’的‘库库尔坎’金字塔并不是像考古界所说的那么简单,是一座玛雅人为了祭祀与彰显天文意义的建筑物,而是一座守护着某种当地稀有特产的建筑物,其意义主要是保护这种稀有特产不被外人所发现。”何树华说。
(未完待续)
623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07-09 12:30“如此说来,库库尔坎金字塔的意义的确已经远远超出考古学的范畴了,要不然也不至于让前苏联方面如此着迷。”我说。
“是的,当时速苏方对这件事的投入几乎是不计成本的。
后来通过克格勃和前苏联军方的通力协作,他们经过半年的准备工作之后最终确定这种稀有特产是一种植物,具体说来是一种花,用玛雅人的语言翻译过来,这种花叫做‘生命阶梯’,意为可以作为阶梯让生命走上更高层次的力量,虽然是花,但它可以结出一种浆果,这种浆果在给动物服用后,会使其‘巨大化’,并拥有与其体形相应的巨大力量,在那次考察的同时,苏方也发现了数百个玛雅人遗留下来的‘巨人墓穴’,其中最矮的骨骼都在 3 米以上,最高的足有 5米左右,并且根据石刻所记载的内容发现,这些 3-5 米高,且强壮无比的巨人在后来反抗西班牙人入侵时起到了重要作用,给西班牙人造成了沉重打击,但这一段‘黑历史’并没有写进西方的相关历史资料中。
不过虽然可以使动物更加巨大,更加强壮,可巨大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对食物、饮水等基础资源的过度消耗,玛雅人的文明阶段非常初级,农牧业生产力低下,根本无力养活这么多巨大化的巨人,几百个巨人的每日消耗就险些在数年之内让最繁华的‘奇琴伊察’的走向衰败,玛雅人最终制定了制度,将巨人的数量控制在很少的一个范围内,哪个部落的后代要成为巨人,是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的,而为了防止滥用这种可以让身体巨大化的浆果,玛雅人便将当时‘生命阶梯’的所有现存样本都集中到了一个地方,并在其上建造了一座金字塔作为守护,这座金字塔就是人们后来所熟知的‘库库尔坎’,再后来因为食物的短缺,大部分巨人都因此死去,少部分则在与西班牙人的战争中阵亡,巨人也便就此陨落,根据进一步的研究,有军方相关专家认为这种浆果之所以能让人类巨大化,是因为它含有一种融合度超高的基因片段,这种基因片段极有可能就是上古传说中各种已经灭绝的‘巨人族’的‘基因片段’,这个就了不得了,因为这意味着在‘生命阶梯’的浆果中不仅发现了植物蛋白,还更不可思议的发现了与人类接近的类人形生命的动物蛋白,换句话说,说‘生命阶梯’是一种植物,那是从形态上来讲,但从基因角度讲,它也可以被称作是一种动物。
前面说了,这些‘基因片段’的融合性超强,或者说是入侵性很强,仅仅通过口服,就可以‘挤’掉普通人类的部分基因片段,然后自己取而代之,如此一来,普通人类服用之后会在身体上产生一种‘超进化’反应,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巨大化,然后其直接产物就是 3-5 米高的巨人,不过毕竟是口服,属于一种效率相对低下的摄入,所以这要在幼儿阶段就开始持续服用才能奏效,而根据苏方的研究结论现实,16 岁以后再服用,几乎就没有作用了,而在 5 岁左右服用的效果最好,生长速度是不服用该浆果的同龄人的几十倍,一直服用到 16 岁,也就是到达浆果效用最大化的顶点时间,被培养的目标人群也就会生长到 3-5 米的庞大身躯,至于从3 米到 5 米之间的区别,则是取决于食用者本身的脑垂体生长激素分泌水平,这与普通人类的身高有高有矮是一个道理。
根据相关报告中提及的资料,认为‘生命阶梯’及其结下浆果之所以有巨人族的基因片段,是因为它们应该为某种或某些巨人族死后的尸体降解后产生的一种特殊产物,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巨人族尸体的一部分,当时这个报告传回来的时候,我们研究所里的前辈们还曾感叹过,也许盘古开天在死后身体化作万物的神话并不仅仅是神话,在上古的某一个时期,真的存在着一种甚至是多种在死后身体可以降解成为周遭有机物的巨人族。
苏方在获得‘生命阶梯’及其浆果之后又进行了长时间的,相当彻底的研究,经过统计学的大量分析之后,认为将该物质进行提纯并量产,应用在群居生物上产生‘活体生物兵器’最为合适,而‘杀人蜂’项目就是该技术的直接产物,其完成试验量产的‘杀人蜂’原型,则是胡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蜂’。”何树华说。
(未完待续)
625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07-09 12:48
“那么如果这种‘浆果’及其量产产品的效果这么神奇的话,那前苏联方面为什么会偏偏选择用胡蜂作为提升样本?之前那些原因我都懂,作为群居且带有强大毒性的昆虫,胡蜂的确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我不明白的是,我想这项技术如果应用在其它物种身上也许效果会更好,比如应用在人体身上,虽然巨大化的人体也不足以抵御热武器的攻击,但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为其配备相应的护甲兵器,作为一种‘人形坦克’来使用,在复杂地形上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还要比坦克高的多,难道苏联方面没有做类似的试验吗?如果做了的话,为什么最终出现在战场上的成品只是‘杀人蜂’呢?”我问。
“这个想法他们当然考虑过了,而且也进行了实体验证,但结果并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首先,虽然在冷战时期前苏联的生产力已经可以完全满足巨人的食物与饮水消耗,可以在基础的物质层面保证这种‘新型人种’的批量出现,但是,巨人却有着非常大的生理缺陷,他们身体巨大,可心脏功率与肺部效率严重不足,换句话说,从普通人类的健康角度讲,巨人从诞生之初就面临着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缺氧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从生理方面来说的话,就是这种巨人的本质只是普通人类的简单放大而已,这种放大的隐患很多,就好比你做一辆 2 吨级的汽车是一个结构,但做一辆 50 吨级的汽车就必须从新设计,无论用途是否一样,如果只是直线放大的话,那放大出现的产物就必然出现各种各样的缺陷,毕竟那套‘原始设计’只是为使用‘原始体量’而存在的,如果要成倍增加体量,内部的结构势必也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以当时的技术,做不到对巨人的如此改变,换句话说,在那个相关基因编辑技术还没有成熟的年代,是无法人为‘设计’或者是改变已有人体构造的。
所以,这种生理结构只是简单放大于普通人类的巨人,在生产出来的样品虽然在力量等基础生理指标上比普通人类强得多,但也动作迟缓且持续行动能力差,而造成这两个缺陷的原因,还是我上面所说的那两条:心脏功率不足与肺部效率不高,抛开心脏的问题不说,巨人肺部效率低下不仅仅是因为结构上的简单放大而产生的不合理造成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类主导地球的时代,地表含氧量相对于上古时期是非常低的,比如说与恐龙时代相比,现在地球的含氧量就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下降了几十个百分点,而高含氧量的环境是支撑生物巨大化的最基础条件之一,这也是恐龙时代的生物体机尺寸往往非常庞大的原因之一,当然了,也有恐龙作为爬行动物可以在生命周期内无限生长的原因,不过那并没有含氧量这一条有决定性,否则现代的爬行动物也不会相比恐龙时代的在体积上成倍缩小了。
话说回来,这种巨人拥有着上古时期生物的身体尺寸,却要生活在现代条件下的地球上,那环境的不适应也就是首当其冲的了,虽然钱苏联方面试图为他们研制外置的辅助呼吸装置,以及在其体内安装一套人造心脏,与巨人自身的自然心脏相配合,共同达到可以支撑这副巨大身体供能的目的,不过这种技术到现在为止都还是极少数国家掌握的尖端技术,在当年来看,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属于‘科幻’的范畴内了。
所以呢,经过以上种种的研究与对不足的了解之后,苏联方面只好选择了以胡蜂这种小型昆虫作为原型,利用从‘生命阶梯’浆果上提纯出的技术产物对其进行放大化,早先放大的过度,搞出来‘杀人蜂’样本和鸽子差不多大,所以也产生过早衰的现象,后来经过大量实验之后,才找到了最合适的身体尺寸,如果要找一个其它物种作为参照物作为比较的话,那就是与蜂鸟相当的身体尺寸,从鸽子大小缩减到蜂鸟大小,你想想这是缩小了多少倍?所以说身体尺寸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绝对不是越大越好的。
具体说来,这时候完成技术固定的验证型‘杀人蜂’,其外貌体积也就和老山前线上战士们所遭遇到的二代‘杀人蜂’的基本相当了。”何树华说。
(未完待续)
626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07-09 13:49
何树华以蜂鸟作为参照比例,这里就发两张蜂鸟与人手同框的照片,大家可以以此作为参照,想象一下那在 149 号阵地上肆虐的“杀人蜂”有多么大。
(注:图 1 中的蜂鸟种类是黑喉辉蜂鸟,图 2 中的则是辉绿蜂鸟)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6479925.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6479935.jpg{EIMAGE}
629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07-09 14:00
楼主继续来更我军对越作战期间的图片。
图 1 是老山战役期间的著名战斗英雄向小平(这个是真名,没有做化名处理,有兴趣的看官可以去自行搜索一下),他以31枪击毙30名越军,重伤1人(重伤那人虽然救活了,但被子弹掀翻了头盖骨永远成了植物人),命中率 100%,被称为“老山第一杀手”,1988 年 5 月,中央军委授予向小平“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1989 年,向小平被评为全国 “十佳”青年。
图 2 是两名我军对越作战的官兵,手中所持的都是 81-1式自动步枪。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6480733.jp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296480751.jpg{EIMAGE}
631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07-09 14:06
好了,今天的图就更到这里了。
(未完待续)
632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07-10 12:51
“那么有没有关于‘杀人蜂’的具体参数?”我问。
“第一代‘杀人蜂’,只在阿富汗参加过少量实战,数据很少,生产的数量也不多,据我们了解是因为第一代‘杀人蜂’有重大缺陷,还残存大量作为胡蜂时的天性,经常在作战行动中离群分散不受控制,而且其毒针对硬物的穿透性也有不足,远远无法穿透钢盔,毒液的致死率也不高,在试验中经常十几只无法致死一只 50 公斤左右的猪,对人体的杀伤效果也相当有限,特别是如果经过有效的医疗手段抢救,那么死亡率还会下降的更多。
所以前苏联对第一代‘杀人蜂’的性能并不满意,在试生产了一段时间后便关闭了生产线,直到真正可以大规模投入实战的第二代‘杀人蜂’出现,总的来说,同样是经过两代产品的发展,‘杀人蜂’的发展速度略快于‘食人鼠’,第二代‘杀人蜂’定型量产的时候,第二代‘食人鼠’还在研发之中。
而定型量产的第二代‘杀人蜂’,也就是老山战役中 149号阵地上遭遇的那种,其尾部毒针在试验中瞬时产生的毒液毒性与毒量理论上可以毒死任何一种体重在 100 公斤及以下的生物,但在实践中略差一些,而穿透力则可以在近距离以爆发攻击的形式击穿 5 毫米厚的均质钢板,能做到这一点,前苏联方面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他们大大提升了毒针的硬度,并用药物刺激的方式提高了‘杀人蜂’的短距离爆发力,要不然即便是巨大化的‘杀人蜂’,也不可能击穿这么厚的均质钢板。
另外,二代‘杀人蜂’的飞行速度上最快可以达到每小时 50 公里,是天然胡蜂的 2 倍左右,飞行高度最高可达 1000米,是天然胡蜂的几十倍。
通常情况下‘杀人蜂’的巢穴在 2-3 立方米左右,一个巢穴里是一个家族或者说是群体,一个群体的数量一般在50-100 只之间,平均 75 只左右。
不过虽然二代‘杀人蜂’已经相当强悍了,但其弱点也很明显,因为为了保证在潮湿环境下也能高速、敏捷的飞行,‘杀人蜂’的身体表面,特别是翅膀表面会分泌一种油脂层将其包裹,这层油脂可以很好的保护身体及翅膀不被潮气沾湿导致飞行速度变慢甚至是无法起飞,不过,这层油脂极其易燃,易燃程度超过 93 号汽油,所以对付群体行动的‘杀人蜂’时,使用可以产生明火的高温类武器是最合适的,轻轻一触,甚至是不需要触碰,只需要接触温度达到其燃点,就能将其点燃,然后就是一烧一大片。”何树华说。
“果然对付昆虫最好的方法就是火攻,还真是没有什么生物是不怕火的。”我笑着说,因为想起了之前采访在 149号阵地上战斗过,并与“杀人蜂”直接面对面较量过的张晓波时他就着重提过使用火焰喷射器与穿甲曳光燃烧弹对“杀人蜂”的杀伤效果极好,它们被点燃之后会来回乱撞,并进而点燃自己的同伴,如此一来,在空中集群飞行的“杀人蜂”只要有一部分被点燃,那场面发展下去还真就像何树华所说的那样:“一烧一大片”。
“当然,起码只要是碳基生物,对火焰与高温就不可能不惧怕。”何树华说。
“那前苏联方面在这个领域有了这些成果,而且还是在被誉为‘美国后花园’的美洲完成的关键一步,尤其是墨西哥作为玛雅文明的主要分部国家还是美国的邻国,前苏联在它‘家门口’这么‘搞事情’,那么美方的反应应该会很激烈吧?”我问。
“是的,美方通过情报部门得知此事后首先是大为震惊,然后是愤怒,紧接着组织力量也到‘库库尔坎’金字塔处寻找‘生命阶梯’,但无奈前苏联早已捷足先登,在提取完所有有价值的样本后,将剩余的‘生命阶梯’全部销毁,结果就是美方扑了一个空,后来美方拨专款对相关领域进行持续攻关,但因为不得要领导致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最终一直到 1991 年前苏联解体,趁着整个东欧政治局势天下大乱的时候,美方才得以使用高价收买的方式,趁乱将当年在相关领域的部分关键人才和资料买回国内,然后到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才算有了相应的成果。”何树华说。
“看来虽然前苏联最终解体,美国获得了冷战的胜利,但在冷战时期这种隐蔽战线上的斗争的确与印象里差不多,美国一直被前苏联压制‘一头’。”我说。
“是的,冷战期间以前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相比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在硬实力上,特别是综合国力上整体处于劣势,所以前者在隐蔽战线等非常规领域下的功夫比较大,以求可以尽量弥补正面力量不足的缺陷,前苏联投入的多了,自然也就占了上风。”何树华说。
“说完了‘杀人蜂’,那么另一种‘活体生物兵器’,也就是‘食人鼠’的来历与‘杀人蜂’一样吗?也是通过‘生命阶梯’的浆果为基础,在当时现有的普通鼠类的基础上研制出的巨大化产物吗?”我问。
(未完待续)
662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07-10 13:08“不是的,‘食人鼠’的产生是利用的另外一种技术,一种与‘生命阶梯’完全无关的全新技术。”何树华说。
“这样说来的话,那来除了使用‘生命阶梯’的浆果之外,前苏联方面还有其它的技术手段让原本小型的生物巨大化。”我说。
“嗯,不过这种技术路线风险更大,非常容易失控,当初几乎是同时立项的‘杀人蜂’与‘食人鼠’项目其实并不是在老山前线上所表现的那样以‘一天一地’的形式进行一种纯生物的‘空地一体化’的配合作战,而且两者不仅不是配合关系,更是竞争关系,大致就是前苏联两家都是体制内的官方部门,在同一时间都投入到了‘活体生物兵器’的研制中去,但走的技术路线完全不同,而谁的更优秀,谁就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并在这个领域占得先机,研制‘杀人蜂’的单位与研制‘食人鼠’的单位之间,就是这样的一种竞争关系,虽然各自的产品属性不同,攻击方式也不同,产品本身并没有竞争性,但两家单位的技术路线是存在直接竞争的,谁赢了,以后的‘活体生物兵器’就会以谁的技术路线为主,谁就是这个领域的‘老大’,而当‘老大’的好处自然是很多了,不仅是荣誉上的,更是利益上的,前苏联对‘活体生物兵器’的投入非常舍得,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家资金作为研制经费注入进去,所以谁是‘老大’,谁起码就可以拿到这个领域上 70%以上的国家资金,获得更多的研发资源,最终彻底挤跨对手,在该领域做到‘一家独大’,而落败者则正好相反,只能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喝汤’,最后可能被挤兑的连‘汤’都喝不上。”何树华说。
“明白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说,这就好像是‘中国兵器集团’与‘保利军工’之间的关系一样,虽然都是在国家体制下的大型涉军央企,而且其研制的具体武器平台相重叠的也并不多,但在陆战武器装备这个大范围内的技术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