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发愣的这会儿,最先追上把他扑倒在地的那名战士‘啊’的叫了一声,再看便发现他是被那人咬住了手腕,我这时候就不能愣着了,得赶紧帮忙,先是伸手掰,但完全掰不开,那嘴就跟个贴钳子似的,劲儿大的很,最后没办法索性拿起一张板凳来,一脚踢断板凳腿插进了他的嘴里,上下使劲的别,别掉了起码三颗牙,这才最后勉强才把他的嘴给撬开一点点,再把那名被他咬到的战士的手给抽出来,再看他被咬的地方上,有两排大牙印不说,还有少说也得跟鸡蛋大小那么一块皮就被撕扯下来了,疼得他当场就是一头的汗,但咬人的那家伙还在挣扎,最后闻讯赶来的一个警卫班的班长,一枪托砸在了后脑上,给他砸晕了,这才算暂时将他制服。”薛勇一边比划着一边给我说,说到这里他停了下来,应该是在仔细回忆接下来的事情,我也不插话,不去打扰他,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等着,一直等了三分多钟,他再次开口道:

“大概是上午 10 点来钟的那个时间吧,因为我们这些押运队的幸存者还没有回归自己的建制,所以就很‘闲’,比如我,那会儿就在基地大院里面溜达,走着走着就看见李士杰匆匆忙忙的往战士宿舍那个方向跑,不仅是他,还有好几个人,李士杰看见我就喊我,说跟着一起来帮帮忙,我们人手不够,我一听这肯定是有情况,那个年代的人‘敌情意识’都特别强,再加上也都是热心肠,他又是我朋友,那去帮忙当然没说的,我在路上就一边跑一边问怎么了,李士杰说,之前被摁住的那个发疯的军医醒了之后,跳窗跑了,还有被他咬伤的那名战士,也发病了,我问什么病,李士杰说他也不知道,只知道很严重,见到人不是打就是咬。

我当时就寻思着,是不是狂犬病啊?那时候也不懂,就是瞎琢磨,不过到了地方一看,这可不是狂犬病,狂犬病我在农村见过,哪儿有这么严重啊?”薛勇说到这里,打开自己的保温杯喝了口水,待他把水咽下,从新拧好瓶盖,我说:

“是不是就是又出现了之前那个军医冲进食堂里被人摁倒到的那种情况?”“要是只有那么简单,我就不这么说了,我当时跟着李士杰一起跑,跑到基地医院的东边,那里是在一块相对平整的地面上建起来的运动场,可以打篮球也可以踢足球,还有乒乓球台,单双杠什么的一些简单的体育设施,等着跑到地方,我就看见之前被砸晕的军医还有那名被他咬伤的战士,他俩站在足球场的正中央就不动了,然后就弓着腰,张着嘴,头还不停的上下来回点,就像鸡吃米的那个动作似的,而且长着的嘴也频繁开合,发出那种上下牙互相撞击的声音,‘咔咔咔’的,跟人特别冷打寒颤时样子差不多。

(未完待续)

7450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1 02:57

楼主又来更图了,今天更一下前几天就想更但忘了更的图,是关于老式解放卡车的,我国的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于1956 年 07 月 13 日,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从哪儿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牌子的卡车也就成了我军乃至我国的主力卡车,而正文中提到的押运队所乘坐的,根据需求与当事人的描述,应该就是图 1、2 中这种研制与量产于20世纪50年代的2.5吨级老式军用越野型解放牌卡车。

在外形上,只要再将途 1、2 中的车厢钢结构装上用于抵挡风沙与隐藏车厢内人员、武器以及物资情况的防雨篷布,应该基本就与正文中所说的一致了。

那么上述的是军用型,民用型又是什么样的呢?看图 3、4 就知道了,两者的最大区别是军用型的多处一排后轮,以用于增加载重能力,而且轮距也更大,发动机马力也更大,更适合通过越野地形,没有这点本事,要不然怎么叫军用型呢?而民用型的正好相反,比军用型的少一对后轮,载重能力要低一些,轮距与发动机马力也要低一些,不过好处是造价更低。

至于车厢装了防水篷布后什么样,可以参见图 5,虽然型号与上述的都不同,不过没关系,楼主发这张图只是为了各位看官只要看一下装了篷布后的样子而已。

(注:图 1、2 不是实车,是模型)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221430.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221433.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221436.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221439.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221443.png{EIMAGE}

7478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1 02:57

好了,今天的图就更到这里了。

(未完待续)

7479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1 18:50

楼主来更文了,让各位看官久等了

7507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1 19:06

除了这些,他俩的脸上、身上都不太对劲,两个人的眼睛、鼻孔以及嘴巴里都在往外淌一种液体,我离得远时还以为是血,等离近了再看,才发现跟嘴里一样,也是绿色的,而且还是那种墨绿色,反正肯定不是血,那会儿还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之后基地保卫科的人就都来了,跟他俩说话,那意思就是问他俩到底是怎么了,哪里不舒服,不舒服可以找军医治,有困难给组织上说之类的,但他俩根本就没有反应,就是在重复之前的那个动作,不停的点头,不停的上下磕碰牙齿,一直这么僵持了有 5 分钟左右吧,这俩人突然就吐了,每个人先后往地上吐了一大滩那种从他们眼鼻口中淌出来的绿色液体,这东西一落地,就散发出一股很浓的味道,怎么说呢,那是一种类似被子受潮发霉的差不多,但要浓烈的多的味道,你想想,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即便没有风沙,那吹来吹去的风还是不小的,一般不是特别重的味道在空场环境下根本传播不出去,风一吹就吹散了,但这种为浓的风都吹不散,好像很‘重’,风吹不动似的。

动嘴说是不管用,那就试着靠近他俩,但只要靠近一点点,这两个人就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攻击性,为了不再有人受伤,最后保卫科的科长亲自带队,跟基地医院的几名军医还有保卫干事,以及警卫连的同志一起上,用捆装备的那种加宽加厚的绑带,从四个角,一人拿一个头,两个人捆上面,两个人绊腿,还有几个人做好准备看准时机就往上扑,这么配合起来,好不容易把他俩先捆住了胳膊,再绊倒在地,接着冲上去人死死摁住,这个过程我和李士杰都没插上手,我就问他这俩人是犯什么癔症了怎么这个样儿?他说估计是食物中毒,可能是吃了毒蘑菇导致神经错乱了,我说罗布泊还有蘑菇可吃?他就没话了。

正说到这儿呢,被绊倒的那两位就又有情况了,先是就地打滚,然后好像是在挣脱困住他们的绑带。”薛勇说到这里我插嘴道:

“是不是他俩把绑带挣断了?”“那倒没有,绑带的质量没的说,用两辆卡车对着拉都拉不断,他俩要是能挣断那还了得?不过绑带结实归结实,只是当时缠在他俩身上时缠的很简单,谁也没工夫在上面系个扣什么的,完全是靠人力拽住,但凭着他俩的力量,虽然挣不开绑带,却让拉着绑带的人拽不住了,他俩左右翻腾一阵之后,拽着绑带的人一脱手,他俩再继续一使劲儿,就全松了。

不过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这俩人这一通折腾都是躺在地上的,等他俩再从地上站起来的时候,就更吓人了。”薛勇说。

“怎么更吓人了?”我问。

“咱们正常人摔倒之后想爬起来不得手脚并用吗?他俩不是,他俩是先脑袋杵地,然后屁股撅起来,接着身体形成一个‘三角形’,最后脸着地的那一头在腰的力量下往腿的那头收,一直收成一个类似‘侧位体前屈’的动作,最后再挺腰站直了,那操场的地面不能跟现在的正规球场比,都是原生态的戈壁滩,虽然有工程部队做过平整,但上面大小不一的石头块还是很多的,就正常人的脸在那种地面上这么弄,早就被磨烂了,不过他俩倒也没例外,等站直了身子我们一看,整个脸,从鼻子到额头,的确全磨掉了一大块,额头的位置都能看见后面的头骨了,可见他们用了多大的力气,但就这样了也照样不流血,不觉得疼,并且那伤口里面同样是一片绿油油的,关键是他俩的脸也有点发绿,你见过面包长绿毛,或者是地面上长青苔的样子吗?他俩当时的脸,就是那样。

而且也不光是脸,露在外面的手还有脖子,都是那样,我估计身上也是,只是有衣服挡着看不见。”薛勇说。

“这是够诡异的,那么他俩起身之后又有什么动作?你们又是怎么应对的?”我问。

(未完待续)

7508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1 19:12

“他俩起身后就去抓身边的人,有个警卫连的小战士动作慢,没闪开,被抓了个正着,叫那个军医掐住了脖子,印象很深,军医一用力,很轻松的就把那名小战士给提的双脚离地了,然后也就短短两三秒钟的时间,这个小战士就被掐的翻白眼,脸色发紫,舌头都吐出来了,这一看不行,再掐就给掐死了,那警卫连的一个班长瞧见自己的兵吃亏了,当场就来了火气,先是把身上挎着的 56 冲拿下来给了那军医一枪托,这次是照着脖子上砸,正常人那一家伙下去保准被砸晕了,就跟他之前被砸晕那次一样,但这回不同,一枪托上去‘咚’的一声响,军医没动,那班长倒是因为反作用力往后退了几步,那声音就跟砸的不是人,而是一棵树差不多,又沉又闷,这么一来二去就又过去几秒钟,那个班长这么折腾但军医掐着小战士的手可没松开,眼看那小战士就给掐死了,这班长真急了,一拉枪栓,把枪上膛,对准军医的大腿就是一个三发短点射。

军医中弹后身子震了一下,随手就把小战士扔了出去,接着就朝向他开枪的班长扑来,那班长也是红眼了,端枪直接把扳机就搂到了底,剩下的 27 发子弹全部在近距离上打进了那个军医的胸膛,这才把那军医打的仰面朝天摔了个跟头,看样子是不能动了,但是身上还一起一伏的,有呼吸。

之后那个被咬伤的战士跟军医差不多,同样是暴起伤人,被当场开枪击倒,接着这一帮人就合计着这怎么办啊,毕竟又开枪又打人的,还打的是自己的同志,正在这七嘴八舌的说着呢,突然整个基地里的战斗警报就拉响了,这声音对于军人来说就是最直接的号角,听到它,就得立马进入战斗状态,我当时听到这个声音后身上先是一激灵,随后的第一反应是外面应该是有马匪或者是蒋匪帮的残余,再或者更严重一点就是帝国主义的敌特势力袭击基地了,而且听这个声音,规模还不小,要不然不会拉动这种三级战斗警报。”薛勇说。

“我知道在这之后肯定发生了一场非常激烈的战斗,我记得您刚才说过在这之前因为需要审查,所以把枪收走了,那您当时参加的时候将押运重要物资时的配枪发给您了吗?”我说。

“发了,我在那之前一直是在战斗部队,绝大多数时间不是在训练就是在执行任务,所以基本上除了吃饭睡觉以外,那都是枪不离手的,在前哨基地那次是我跟我的枪离开时间最长的一回。

我那会儿一边跑一边想先把枪拿到手再说,想着就往营房方向跑,因为我知道军械库肯定都在营房的旁边,这是为了方便取枪,路上又碰上了几个一起押运物资时幸存下来的战友,他们就跟着我一起去取枪,到了地方本来那个管枪的文书还不想给我们,后来三级战斗警报直接升级到了二级,文书也知道情况紧急,但他不敢私做主张,后来来了个专门管这事的股长,股长亲自下的命令,这才把我们几个人的配枪给又发给了我们,等跟着大部队跑出去进入基地外围的射击阵地之后,一看就傻眼了。”薛勇说。

“是不是情况远远的超出了您的意料?另外,您是通过什么分辨三级战斗警报跟二级之间的区别的?是听别人说的还是能听出来?”我说。

“是可以听出来的,战斗警报一共分三级,每一级的声音频率都不同,越高了就越急促,代表着事态越紧急,三级时是战备部队投入事发地域,对突发事件采取措施,二级战斗警报是所有战斗人员全部配发实弹,有工事的进入工事,没工事的全速占领事发地域的有利地形,做好投入战斗的准备或者是直接根据需要投入战斗,那到了一级,就是要玩儿命了,要建制单位内除了军属以外的其余所有人,包括军医院的护士,炊事班的大厨,都得配发枪械,准备死战到底。

至于说我为什么‘傻眼了’,那就是因为情况太严重了,怎么说呢,我提着枪跑出去之后,直接进入临时工是,找了个射击位往沙袋上把枪一架,就看见前面不远处那是烟尘滚滚,里面隐约都是人影,而且四面八方都是这种情况,全都是一眼根本望不到头,根据扬尘情况来看,来了起码不少于几千人,后面的被沙尘遮挡,只能看到一些影绰绰的人形,但它们当中冲在最前面的我还能看的清楚,一眼就能认出是那种在之前袭击我们押运队的那种怪人,只是这次数量多了不知道多少倍,关键的是它们和袭击押运队的那些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袭击押运队的都是赤身裸体,但这些则很多都穿着盔甲,装备也明显精良的多,就好像是它们的精锐部队来了一样。”薛勇说。

“盔甲?!什么样子的盔甲?”我一听这话着实是吃了一惊,心说之前张建功说这帮似人非人的怪物拿着长矛大斧等冷兵器,现在又出现穿盔甲的,这难道是一支身处于戈壁深处未必发现的冷兵器文明?带着这个疑问我遂发此问,而薛勇则说:(未完待续)7509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1 19:35

“你要让我形容是什么样子的,我只能说它就像一圈一圈的铁板按照身体的外形贴在上面一样,从肩膀到前胸,再到肚子,包括腿脚都有覆盖,颜色上不太统一,有橙色的,红色的,还有紫色的,最厉害的一种是黑色的,那些人里一共有三个穿了黑色的,起码我见到的只有三个,其中黑色最少,橙色最多。

另外就是它们的武器,穿什么颜色盔甲的,基本拿的武器也就是什么颜色。”薛勇说。

“为什么说黑色是厉害的呢?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吗?”我说。

“有,就是打不穿,这么给你说吧,我用 56 式冲锋枪对着其中一个打,能从距离 100 米的时候一直打到距离不到20 米,打掉了两个半弹匣,子弹打在上面火星四溅,但对面连点中弹的反应都没有,甚至说连点子弹打在过上面的痕迹都没有。

其余的那些也差不多,比如最差的橙色盔甲,56 式的子弹打在上面,能打一个坑出来,但也打不穿,不过至少能让被击中的停顿一下,打的多了就能打穿,但比较费子弹,红色的比红色略强,反应稍微轻一些,到了紫色,那就跟黑色基本一样了,自动步枪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就说那个冲到我跟前的黑甲怪人吧,当时在我身边还有另外一个战友,对准它就扔出去一截爆破筒,那东西威力比手榴弹可大得多,里面 3 公斤的烈性炸药,顶的上一枚小炮弹了,这玩意一出手,我就立马卧倒,一声巨响之后再翻出身子来去看,发现那个黑甲怪人只是被炸了个跟头,身上的盔甲炸掉了几片,但根本没有要死的意思,爬起来就继续往前冲。”薛勇说。

“一截爆破筒近距离都没有把它炸死?没炸死还好说,毕竟这种不明材料的盔甲能轻易抵挡中间威力步枪弹的攻击,可即便盔甲本身再坚固,它固定在使用者身上的方式总不能也这么可靠,被猛烈的爆炸冲击之后还可以保证不出现大面积的损坏脱落?比如说不管是札甲、板甲、鳞甲还是锁子甲,都是利用模仿穿衣服的方法穿戴在身上,然后再由皮革等柔性材料固定的,关节活动部位也基本上都是由这种柔性材料连接起来了,那要是被冲击波命中肯定会造成撕裂,然后导致铠甲脱落,难道这些怪人除了盔甲的材料了得以外,其固定方式也有独特的优势?”我说,其实这个问题对于一位 20 世纪 40 年代生人的老人来说有些太过于专业了,此类问题估计在不见到实物后经过细致研究的,那么就是属于冷兵器中比较冷门“甲胄复原师”都未必说的明白,但是没想到老爷子还真出了我准确的答案,而这个答案也又让我在已有的意外上有增加了三分的惊讶,他说:

“你还这说对了,它们的盔甲固定在身上的方式还真跟古代人不一样,虽然我也不知道古代人的盔甲是怎么固定的,但肯定不是它们那样。”

“那它们是哪样呢?”我问。

“它们的盔甲是直接‘长’在身上的,和皮肉连在一起,被爆破筒炸飞的那一块,上面还贴着一大块肉,但其它的依然结实。”薛勇说。

“‘长’在身上的?!您确定?!”我闻听此言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这老爷子记错了,而他则坚定的点点头,说:

“我亲眼看见的,绝对错不了,那些盔甲和它们的身体结合在一起,就好像身上长了一层‘壳儿’一样,除了各个关节和脸部以外,基本都覆盖满了,不管是最低级的橙色,还是高级的紫色,都是这样,而最高级的黑色,则连脸部都有覆盖,只有露出眼睛、鼻子喝醉吧的三排,共五处开口。”薛勇说。

当他说到“就好像身上长了一层‘壳儿’一样”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曾经见过的“强力者”漆六桐,他就是“身生骨甲”刀枪不入,被一种质地极为坚韧的外骨骼覆盖了身体的所有主要部分,那么难道这些怪人跟“强力者”有些关系?但细细想来也不对,因为漆六桐的“骨甲”是与皮肤同色的肉色,没有什么橙、红、紫、黑之分,而且漆六桐生的伟岸雄壮,五官相貌与常人无异,智商虽然不说有多么的绝顶,但至少也是人类的主流水平以上,跟这些在描述中都是满身树皮一样的皮肤,且行为原始野蛮的怪人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我想这些怪人身上“长”出来的盔甲肯定与漆六桐的情况不同,应该另有来由,不过这事就不在要与薛勇讨论的范畴内了。

我想到这里整理了一下思路,跳过我心里琢磨的事情,顺着前面的话题接着说:“如果说这种身上‘长着’盔甲的怪人能抵御轻武器的近距离射击且数量很多的话,那么当时基地的防守压力岂不是很大?你们是如何抵御住进攻的?”

(未完待续)

7512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1 23:04楼主又来更图了,今天更一下盔甲的图,因为在正文中提到了四种冷兵器时代最为常见的盔甲:札甲、板甲、鱼鳞甲、锁子甲,而有一些看官并不清楚这些盔甲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所以特此发一下这四种盔甲中的典型,让各位看官们可以看的直观一点。

图 1、2 为札甲中的代表之一:作为唐代十三铠之首的“明光铠”,该甲做工极其精良,与陌刀一起,一守一攻,乃是大唐帝国国力强盛,武备强悍的一大象征。

图 3、4 为札甲中的代表之二:作为宋代对抗草原民族骑兵的最重要铠甲,既“步人甲”,该甲最重状态高达 35 公斤左右,可以对刀枪剑戟,飞弩流矢等几乎所有单人冷兵器实施极为有效的防御,虽然穿着它体力消耗大,机动性较低,但的的确确的赋予了步兵在近战中对抗骑兵的资本,是保证宋王朝在缺少养马地而能抵御异族大规模骑兵进攻的中流砥柱之一。

图 5、6 为鳞甲中的代表之一:大明王朝高级将领的标配,既“鱼鳞甲”,该甲从外形上看与上述的札甲有一点相似,因为外观都是一片一片的甲叶所构成,所以对于这种甲呢,外加有一种误解,就是根据形状来区分其是不是“鱼鳞甲”,比如将甲片形状形似鱼鳞的,就叫做“鱼鳞甲”,实际上这是不对的,鱼鳞甲与札甲的主要区别是在固定方式与制作工艺上,前者主要是将甲片一片一片的固定在兽皮之上,然后将兽皮制作成坎肩或其它衣物的穿着方式穿戴于使用者身上,而后者则是在甲也上打孔,然后直接用细绳等柔性材料将甲片与甲片在有序叠加后固定在一起,在穿着前要额外先穿上内衬,要不然薄衣物或者是以皮肤接触盔甲,那肯定要被磨伤的。

关于两者的优缺点:前者的好处是因为有兽皮作为内衬,所以不需要硬性的再额外增加内衬,可以直接往身上穿,且冬季时还有一定的保暖作用,而且对各种攻击的“后效”也有很好的防护作用,比如弓箭射穿了外表的盔甲,但内衬的兽皮还能起到一定的抵挡作用,对待其它冷兵器的攻击也是一样,总之比一下子就“怼”在身上要好得多,而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作为内衬的兽皮还可以取下来煮熟了以做充饥之用,而坏处则是因为兽皮的存在,导致“鱼鳞甲”冬季可保暖但在夏季那就太热了,而且在防护力相当的情况下,重量远高于札甲,且造价也更加高昂,这也是为什么图 5、6 的“鱼鳞甲”只能供给高级将领使用的原因。

图 7 位锁子甲的代表之一:中式锁子甲。

图 8 为锁子甲的代表之二:欧式锁子甲。

中式与欧式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用大量小型金属环互相穿搭而成,但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中式锁子甲的配件更多,在锁子甲的外层还覆盖有类似“鱼鳞甲”的金属甲片,虽然造价更高,但更加精良、舍得的工艺与用料下,防护力自然也更加强大,而处于“白板”状态的欧式锁子甲,通常情况下有利于穿着,舒适性强,因为金属环小,可以最大限度上贴合人体,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有利于保持体力,对劈砍、划割一类的攻击防护力比较高等优势,但缺点也同样明显,那就是对穿刺与捶打等钝器攻击的防护力就基本等于没有,只能说比普通衣物略强一点,甚至还不如纯粹的皮质甲胄。

而图 7 的中式锁子甲之所以这么复杂(甚至还带有保护面部的面甲),就是为了弥补欧式“白板”锁子甲在上述中的缺点,战场上,保存自己才会消灭敌人的最大本钱,又所以,这些改进与成本、重量的增加,都还是值得的。

图 9 为板甲中的代表之一:哥特式板甲。

图 10 为板甲中的代表之二:米兰式板甲。

板甲算的上是后冷兵器时代的一种产物,号称是冷兵器时期单人护具的巅峰,对于这种说法呢,楼主是持保留看法的,而且板甲穿在身上的代价也很大,比如沉重、闷热、灵活度非常低(比如视野特别狭小【脑袋套成那样视野能不狭小?】)、惧怕钝器敲击以及造价比上述的“鱼鳞甲”还要高昂好多个档次等等等等,而关于板甲与札甲谁更优秀这个话题在古代剧进食与冷兵器爱好者的圈子里已经争论已久,由于该话题与本文没有直接关系,这里楼主就不往深里说了。

当然了,真要把冷兵器时代的盔甲种类全列出来,那自然远远不止这四种,但这四种却是使用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名气最响的四种,所以特此拿来作为例子,这个话题就先说到这里吧,还是那句话: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关系不大,所以就不再赘述多说了。

(注:这10张图中,除了图7是古画,图9是现代复原画之外,其余凡是实物的,都是现代复原品,出土文物自然不可能保存的如此完好)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263604.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263608.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263617.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263620.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263623.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263626.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263640.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263641.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263644.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263645.png{EIMAGE}

7527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1 23:04

好了,今天的图就更到这里了。

(未完待续)

7528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2 19:45

楼主来更新了,让各位看官久等了

7564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2 19:58“何止是大,它们的第一波进攻就直接把我们的外围阵地给攻陷了,不过造成这种结果其实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来是它们的那个盔甲的确邪乎,二来则也是我们大意了,当时它们‘呼啦啦’往上一闯,轻重机枪以及自动步枪都很难有效杀伤它们,它们的速度又快,我们来不及后撤,所以很快就卷入到了近战当中,你想想,它们的盔甲连子弹都打不穿,更何况是肉搏战那些能用的手段?比如刺刀,比如工兵锹,比如长柄手榴弹,那打在上面就是‘听个响儿’,别的用一点也没有,而它们挥动手里的兵器打我们的战士,那就跟切菜一样,这些家伙身高体大,力量非常足,肉搏战的话,我们四五个战士不是它一个的对手,尤其是那种穿紫甲的,穿黑甲的就更不用说了。

就像我碰上的那一个,被一截爆破筒炸掉了一块甲片,我这才找到一个机会,趁着它和别人纠缠的时候,冲起来用刺刀捅进了没有甲片的那个位置,大概是在它的右腰侧面,我这一刀戳进去也看不出来它有什么受伤的反应,而是回身一甩手,正好一巴掌打在我的胸口上,当场就把我打出去好几米远,枪也脱手了,然后跌倒在地,那股劲儿相当相当大,幸亏是我摔在用来做临时掩体的沙袋上了,要不然屁股非得‘摔成八瓣儿’不可,当时我被它那一下打的感觉心脏都要停跳了,完全喘不上气来,就是捂着胸口不停的咳嗽,但是我意识还很清醒,还能看见,眼见着它伸手把还插在腰上带着刺刀的 56 式给拔了出来,然后把枪头一顺(注:既正过来的意思),用带着刺刀的那一头对我就扔了过来,因为距离很近,我想躲但根本躲不开,几乎是本能的伸手瞎摸,摸到了一块石头,也使劲往外扔,石头扔出去没砸到它,但砸中了朝我飞过来的步枪,然后步枪被砸的路径一偏,直挺挺的就刺进了我左臂腋下的位置,整个几十厘米长的刺刀全部没入地面,要知道那可是‘实打实’的戈壁滩啊,这都能插进去这么深,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枪飞过来的时候带着多大的力量。

后来我就想,如果我不扔那块石头砸偏了枪,那它刺进去的位置正好就是我的心脏,就凭那个力道,别说是刺刀,就是整个枪都得从我身上穿过去,被当场扎个‘透心儿凉’还不算,然后更得被‘钉’在地上。

它当时看见没扔到我,就用直接转过身来抡起手里的武器要来打我,它拿的拿东西从外形上来看类似于干农活用的长镰刀,但体积要大得多,外表黑乎乎的,但是黑的发亮,跟它外表的盔甲是一样一样的颜色,看着就锋利的要命,我看着它把那镰刀挥起来这就要下‘家伙’(注:既使用手中的武器下手的意思),我一闭眼,心里想,完了,这一下要当烈士了,而且搞不好还得是死无全尸,不过这次我命比刚才扔石头砸刺刀的时候还大,正以为自己要死了呢,耳朵里就听见一阵发动机高速运转的声音,接着就是‘咣’的一声,不知道从哪里开出来一辆小吉普,这辆车一下子就撞在了那怪人的身上,把它撞倒了,我当时所在的射击阵地正好是左邻交通壕,这交通壕可以通车,卡车都能跑,主要是为了方便后勤车辆直接开过来给战士们补充弹药给养的,而那个怪人那会儿就站在交通壕的边儿上,而我则在射击阵地里面,如果不是靠着交通壕,就凭阵地里纵横交错的临时掩体跟沙袋,车子也开不进来,车子进不来也撞不到它,那样我还得死,这也相当于我又大难不死一次。

(未完待续)7565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2 20:10

只是那个怪人太强壮了,这个力道要是撞人的话,那就能直接把人撞飞,但是它只是被撞倒了,而且倒地之后一翻身就再次站起来,根本没受什么伤,接着它就好像是生气了,抡圆了手里的大镰刀对准吉普车便劈,不知道它那刀是什么材料做的,居然这么厉害,一下子就把吉普车的小半个车头硬生生的给斜着劈开了,断口还挺整齐,就像菜刀削白菜一样,你说削开个汽车都这么轻松,那要是切人,不跟玩儿一样?之后车里的驾驶员趁着它劈车这个功夫,趴着身子开门从副驾驶的位置上钻了出来,我一看,这是我们那押运队的一个司机,他是押运队遇袭那一战中唯一一个幸存的司机,跟我一起接受的审查,我也来不及问他打哪儿来,他就掏出来支 54 式手枪,回身对着那怪人射击,还真别说,我不知道是他枪法好,还是他瞎蒙的,他一共开了两枪,其中一枪竟然打中了那个怪人的眼睛,它面部有护甲不假,但眼睛那里没有,要那里再有盔甲也看不见了不是?就那么一个小孔儿还叫他打中了,所以别看是手枪,威力比步枪小的多,但当场就打了一股绿水溅了出来,一下就给它打瞎了,我想没有什么动物能眼睛被打爆了一只还无所谓,它也一样,立时当刻直接原地跳脚,‘嗷嗷’怪叫着一脚将身侧的吉普车蹬开,随后就朝着我俩飞奔过来,那意思我看是不把我俩给劈了,是决不罢休,反正以当时我们手里的武器,想打过它基本是没门儿。”薛勇说。

“那您二位是怎么渡过难关呢?或者说是闯过这一劫的?”我说。

“我俩是因为距离坑道比较近才保住一条命,顺带还把那家伙给弄死了。”薛勇说,他说到这里面露奕奕的神采,很明显,对于这段经历,他回想起来非常自豪。

“您的意思是说您二位成功的把那个黑甲怪人给击杀了?爆破筒都炸不死它,你们又是怎么做到的?”我说。

“这事说起来其实也是个巧合,坑道是为了防御炮击的,原本罗布泊这种地方不需要这类工事,但是到 1962 年的时候,我国跟前苏联因为研制原子弹的问题,外加意识形态啊,毛子搞大国沙文主义等等原因就已经闹得很僵了,他们撤走了全部专家,然后全面撕毁了‘中苏互助协议’,虽然事态在当时还没有发展到后来 7、80 年代那会儿双方互相在边境陈兵百万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大规模战争的程度,但是中央未雨绸缪,一纸命令下来要求全军做好对苏武装斗争的准备,而罗布泊地处新疆腹地,距离前苏联当时在中亚地区的加盟共和国非常近,比如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这五大‘斯坦国’,当然了,那时候这五个加盟共和国还没有‘斯坦’这俩字作为后缀,那都是前苏联解体之后的事情了。

而苏军又向来以大规模机械化兵团作战为长项,更是奉行‘大炮兵主义’的火力建设原则,所以为了预防前苏联方面背信弃义,动用机械化兵团对我国的核试验场发动突然的武装突击,我军便在所有大型基地的四周都设立了完备的阵地防御体系,其中就包括为了抵御苏军炮兵火力的地下工事网,这些地下工事与当年在朝鲜战争中的地下坑道一脉相承,在具体布置上更加先进、科学,能让人员更舒适的前提下,也拥有更好的防护力,理论上甚至可以抵御,以当密度的小当量核打击,比如核炮弹,以及装备到战术火箭上的小当量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