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差不过可以这样理解。”薛勇说。
说到这里,我开始记录这一段的关键点,一边写一边想,如此一对比,这么多年来我军炮兵的进步简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了,半个多世纪前的 1962 年,不管是对地的加榴炮还是对空的高射炮,从拉出战备点到展开,然后再以高效的方式发射出第一枚炮弹,前后需要折腾半个多小时甚至是更长时间,而且射击阵地还必须是固定的,而现在,不管是加榴炮还是高炮,平台都已经实现了自行化,独立作战能力与反应速度更是提高了几十倍,就以反应速度为例,目前我军的05A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与07式双管35毫米自行高炮,从接到敌情到有效投入战斗,平均时间小于一分钟,只有 40 秒左右,是世界最高水平,与前面提到过的半个多小时一对比,已是天壤之别,想到此处,我落笔的同时,颇有两大感慨,一是要感军事科技的飞速进步,二是要感叹我军在武器装备建设上的巨大投入与收益。
言归正传,等我写完要点之后,便接着问:
“那么您能说说当时高炮营对地作战的具体情况吗?毕竟这个高炮对地作战虽然不是没有,但相对于加榴炮来说还是很‘新鲜’的。”“当时我还蹲在坦克上,旁边就有一门刚刚展开的 59式高炮,然后我就听见炮班的无线电里传来统一的战斗口令,那段话我还记得很清楚:
‘1 号目标群进入射击边界,表尺 981,高低+3,方向左 0-06,全连实弹装填,3 发齐射,预备——放!’
然后耳边就是一阵震耳欲聋的炮声,每门 59 式高炮都连射了3发炮弹,接着55式是连射8发,58式是直接进行扇面扫射,我拿着望远镜往前看,就看见那些骑着怪物的怪人,被一大片亮点给迎面‘撞’了个正着,接着便是血肉横飞。
(未完待续)7705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5 14:10其实高炮打地面目标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射速高,那打飞机用的东西射速能不高吗?这一下子打的那叫一个痛快,我目测这这第一轮射击结束之后,对面的那群家伙就被打掉了起码三分之一还要多,然后后面又进行了两轮射击,这就把对方差不多全给打‘秃’了(注:就是全打没了的意思),如果当时没有高炮这顿打,那我们弄不好还得再来一次近战,毕竟加榴炮群调整的太慢了,差不多全是靠坦克以及迫击炮顶着的,但迫击炮射程又太近,等能开始精确而密集的射击时,那对方就已经冲的很近了,离得太近了又怕误伤自己人,不敢打,步兵则不顶用,那就只能靠坦克了,所以说高炮营的参战,是扭转战局中我们十分被动的关键,或者说,高炮营的参战,让我们‘缓过来’了。
而在瓦解掉这次进攻之后基地司令员也‘长心眼儿’了,一方面是派出侦察兵,骑着‘长江 750’跨斗摩托都前出侦查,要求务必搞清楚对方的兵力部署,另一方面就是要求加榴炮群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校准,在前沿建立炮兵观察哨,以备不时之需,之后我听说侦察兵去了两个多小时才回来,他们并没有在近距离内发现对方还存在有大规模有生力量的迹象,除了尸体以外还是尸体,然后一直跑到 80 多公里外,居然发现了一个它们的临时聚集地,经过观察,确认那里是那些怪物建立的一个落脚点,那种长的像鹿一样的怪兽,还有身上长着各种颜色盔甲的怪人,一大帮一大帮的,它们休息的地方也很有意思,不是帐篷,也更不是建筑物,而是‘地窨子’,就是在地下挖个坑,然后躺在里面,我当时还心想,这么弄,不怕被一阵风过来再叫沙子给埋了?想想它们连威力小点的子弹都不怎么怕,估计也肯定不怕风沙吧。”薛勇说。
“这些细节您是怎么知道的呢?比如侦察兵在 80 公里外发现对方有聚居点,还有它们睡在地窨子里。”我说,我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感觉挺奇怪,他即便了解各种丰富 军事知识,这可以用读书学习来解释,但当时他作为一名在一线战斗的基层军官,怎么会了解这么多通盘角度的信息,这个就不是学习一般公开资料能解释的了得了。
“这些我最开始也不知道,是因为我们这批人作为首次与那些怪人和怪兽之类的有大规模交战经验的参战人员,被部队里安排集体保送到了军校,边读边打,一边学习一边在罗布泊这边轮训,带着新兵收拾这帮人,这一下子就是好几年呐,而这些资料就是我在军校进修期间看到的,那会儿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担负起这场战争的指挥岗位,所以在发放学习资料的时候,基本上是毫无保留,所以我才能了解的这么清楚。”薛勇说。
“好几年?您的意思是说在这之后还一直打了很久?”我说。
“是啊,从 1962 年首次交战以来,一直打到 1967 年才结束,前后打了将近 5 年,这 5 年里,我有接近一半的时间都在罗布泊参战。
按照当时军校以及后来正式资料上的说法,这已经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上升到战争的层面了,名字就叫‘盐泽战争’,那些怪人和怪兽一直到战争快结束的时候,也都有了官方称呼,前者被叫做‘沙民’,后者则叫做‘沙麖’,如果说深了,那还有更具体的叫法,比如最早碰见的那种不穿盔甲,赤裸着身体的,叫做‘裸沙’,意思是赤裸没有防护,后来碰上身上‘长’着盔甲的那种,则称作‘甲沙’,意思是有盔甲保护的,另外就是根据盔甲的颜色不同,又分别称为‘红甲沙、紫甲沙、以及黑甲沙’,其中经过长时间的斗争,我们发现不同颜色盔甲的‘沙民’不仅战斗力有高低之分,而且级别上也是不同的,比如说‘红甲沙’可以指挥‘裸沙’,‘紫甲沙’又能指挥‘红甲沙’,而‘黑甲沙’则能指挥除了同级以外的所有‘沙民’以及‘沙麖’等相关力量,不过每次出现的数量都很少,要么没有,要么就一个,最多 2-3 个,‘黑甲沙’在它们当中的地位,就好像是古代的将领或者是我们现在的军团指挥一样,属于‘高级指战员’,不过从运用时所体现出来的组织结构来看,它们更倾向于古代偏近代的军事体制,还没有我们这种现代军事体制这么先进,虽然我不知道它们到底有没有成文的编制规定。
毕竟它们再凶悍也只是凭着身体,而不是技术,武器装备的层次属于标准的冷兵器是地。
而‘沙民’和‘沙麖’组成的骑兵,便叫‘沙骑’,人类的正常骑兵都论匹算,而‘沙骑’则论‘头’算,最多的一次,它们在同一地点一口气投入过今万头‘沙骑’。
这都是不对外公开的内参,要不是你这个牌牌,我才不会给你说这些呢。”薛勇说。
他所说的那个“牌牌”,指的是我在采访之处就给他出示过的,写有“内参记者”字样的记者证,而他提到的这场“盐泽战争”,也让我大开眼界,自问关于这方面了解的信息不少,但这么大的事,我还是头一次听说,至于这场战争为什么如此命名,我没问,但我估计应该是“因地取名”,因为“盐泽”这个词,就是古代罗布泊众多名字中的一个。
注:这里稍微说一点题外话,关于罗布泊在古代的别称,除了上述“盐泽”以外,其它名称中还有诸如《山海经》称其为“幼泽”,以及泑泽、蒲昌海、牢兰海、辅日海、临海、洛普池、罗布池等等等等,在这么多名字中选中“盐泽”,应该一来是这两个字能比较突出的形容出古代罗布泊的地表地理特征,二来是比较上口,至于为什么“盐泽”二字能能突出的形容古代罗布泊的地表地理特征,这个在后文中会有详细说明,这里暂且不提。
(未完待续)
7707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6 02:27
楼主又来更图了,今天更一下 59 式 100 毫米高炮与 55式37毫米高炮的图,至于一起参展的56式14.5毫米高射机枪,由于之前更过了,就不再重贴了,不过与当时更 56式14.5毫米高射机枪时一样,图1、2中的59式100毫米高炮与图3中的55式37毫米高炮都是退役后露天展览的状态,风吹雨打之下较为斑驳,而且细小的零部件基本都拆走了,所以看起来有些单薄,实际上全套配件配置到位,并包养到可以作战的状态时,其外形要比相关图中的还要威武的多。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434167.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434171.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434172.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434173.png{EIMAGE}
7729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6 02:28
好了,今天的图就更到这里了。
(未完待续)
7730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6 13:17
“了解了,那么这个聚居地当时基地里怎么应对的呢?或者说是怎么处理的?”我问。
“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防空导弹营参战的问题了,当时的目标距离非常尴尬,你说用炮兵打吧,距离太远,那会儿的野战火炮的有效射程也就 20 多公里,80 公里外实在是打不到,如果拉过去打,太麻烦不说又怕遭到伏击,派出坦克营去打,也不行,坦克营的坦克数量本来就不多,还得用于基地的机动防御,要是离开了那万一基地这边出了事,仅凭步兵是不好守的,高炮营就更不用说了,这种任务就是派步兵去也不可能派他们去。
而要是这些方法都不行,去申请空军支援,让轰炸机去炸的话,80 来公里又太近了,这点距离还不够飞机起飞之后那‘一脚油门儿’的呢,因为最近的空军机场离着基地就不远,距离那个聚居点还可能更近,连 80 公里都没有,所以也不行。
那么最后的选项就是放到防空导弹营身上了,用导弹去打这个距离上的目标,不远不近,正好合适。”薛勇说。
“您的意思是说不仅是用高炮,还用防空导弹也去打地面目标?”我说,关于这个问题,倒也与高射炮平射一样,不是没有先例,比如在两伊战争期间,我国就出售给双方大量的 B610 型战术弹道导弹,对外外贸代号为“M-7”,该导弹就是在红旗-2 型防空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打击效果还非常之好,深受交战双方的客户喜爱,属于我国早期军贸市场上物美价廉的武器装备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不过那可是 20 世纪 80 年代的事儿了,距离事发的1962 年还有 20 多年呢,难道那时候我国就已经在做这方面的技术储备了?我发问时也怀着这个疑问,看看他能给我一个怎样的回答。
“那时候防空导弹营用的导弹是‘红旗-1’,这个导弹跟我前面提过的高炮、坦克差不多,在那时候都是试装备,可以说当时的核试验场周边,装备的都是我军最好的武器,就是为了能更好的保证核试验的顺利进行,而这个导弹呢,上面也对它很信任,因为在 1959 年的时候,它曾经成功击落过台湾省蒋匪那边的 RB-57D 型高空侦察机,不过导弹吗,属于比较精密的武器系统,所以肯定就有出问题的概率,比如说在试验时没打到靶机而脱靶了之类的,但是在有一次的脱靶之后,科研人员就发现这导弹没打到飞机却在燃料耗尽落地的时候无意中打中了一栋地面上的废弃房屋,那房子三层砖瓦结构,结实得很,结果被这枚脱靶的防空导弹一下子就给打了个稀巴烂,从这以后,科研人员受到了启发,认为如果在红旗-1 的基础上,利用起速度快,射程远,载荷大的特点,换上一套专门用于打击地面目标的战斗部与制导系统,是不是就能研制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战术地地导弹呢?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还不到 1959 年,而到了 1962 年的时候,这个事就已经上马并有了相当的进度了,也是为了用于打击苏修可能进犯我国时大规模机械化兵团的后方后勤枢纽,以及有生力量集结地,所以这种当时也没有正式装备部队的地地导弹就也试装到基地的防空导弹营里去了,那时候是一个发射架配备三枚导弹,两枚防空,一枚对地,外表上看两者几乎看不出任何区别来,但是里面的战斗部与制导体不一样,前者的是破片战斗部+雷达信号接收器,后者则是高爆战斗部+惯性陀螺仪,反正前者就是以大覆盖范围对付天上的,后者是以强毁伤威力对付地面的。
然后基地方面为了动用这个导弹,还专门开了场研究会,最后权衡利弊,会议通过,决定使用红旗-1 改装而来的地地导弹,我后来看资料上说一共是打了 20 多枚,全部命中预定目标区,其实这个数量并不是太多,关键是它们那个聚居区就在一块平地上,连点遮挡都没有,又特别的集中,再加上应该是绝大多数沙民、沙麖之类的都已经跑过来参与对我们基地的进攻了,留下的数量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打击效果出奇的好,基本做到了一个波次的齐射就实现了完全的摧毁与歼灭。”薛勇说。
“懂了懂了,那么短期内这场战斗应该算是告一段落了吧?”我说,对于资深军迷来说,我感觉这次采访受益良多,获得了很多在我经常翻阅的资料中都查不到的信息。
“嗯,当时对外的战斗是基本结束了。”薛勇说。
“对外的战斗?那您的意思是还有对内的战斗吗?”我说。
(未完待续)
7741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6 13:25“是啊,而且里面‘闹腾’的不比外面差,之前袭击押运队,被我们以及后来援军给打死的那些尸体又‘活’了,还到处‘放毒’。”薛勇说。
“活了?还‘放毒’?放什么毒?这怎么可能呢?您确定是那些尸体?”我对这话表示质疑,认为这老爷子是不是兴头上来了,故弄玄虚给我讲故事呢,可他后来这么一解释,我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
(三)沙暴、古城、氢弹-核打击
“我这么一把年纪了,骗你干什么,的确是那些尸体又‘活’了,只不过不是你想象的那种死之前是什么样,复活之后还是什么样的,而是那些尸体‘合体’了。”薛勇说。
他这话说的我感觉比复活本身还要让人难以置信,所以我没有直接回话,而是做出了一个“大眼瞪小眼”的表情,薛勇看出了我的不信,便有点着急,同时接着说道:“这么给你说吧,你还记得我刚才给你讲,说被打烂的,被军医解剖检查的尸体里,除了内脏以外,还有很多类似树根一样的东西吗?”“记得,这跟复活和‘合体’有什么关系吗?”我说。
“当然有了,而且还是直接关系。”薛勇说。
“好吧,那能具体说说吗?”我说。
“具体说来就是我们外围的防御战打完之后,部分坦克、炮兵以及少量步兵留下继续警戒以防万一,其余人全部回撤,我当时就跟着撤回到基地里面去了,结果刚一进去就听见乱乱糟糟的一片,有枪声也有喊声,反正虽然不知道是怎么了,但肯定是有事,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难道还有那些玩意混进来了?后来一想也不对,它们长的特征那么明显,除非硬杀进来,要不然不可能悄无声息的进来,可要是杀进来的话,怎么之前一点动静都没有?我就一边想一边往乱哄哄的方向那边走,等走的挺近了,听见有人喊‘它朝炊事连那边去了!快点开枪,打死它!打死它!’接着就又有人吹紧急集合哨,相比战斗警报,这个级别没这么高,但却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集合命令,反应速度要比拉战斗警报快的多,所以一听这声音,我提着枪就往吹哨的那人跟前一站,本来已经解散的队伍‘呼啦’一下就又集中起来几十号,那人我记得是个连指导员,他看我们这些人占了四排之后也没说别的,就对我们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来!’我也不知道啥情况,但肯定有事就对了,所以就拔腿跟着去啊,心想外面那么大的场面都顶住了,不信里面还能闹出来什么大风浪,接着就是一路跟着他跑,一直跑到炊事连附近,在猪圈前面才停下,那个指导员说‘来了!来了!准备战斗!’我拉开枪栓,扭头往他看的方向一望,这才看见折腾出这么大动静的到底是个什么,那玩意,简直是太恶心了。”薛勇说。
“恶心?是有新的怪物出现了还是什么情况?”我说。
“你能体会几十具尸体‘长’到一起,‘堆’成一个‘小山包’的样子在地上蠕动爬行,并且见人就吃的场景是个什么样子吗?”薛勇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如此反问。
“几十具尸体‘长’在一块?那不就是个小型的尸堆吗?尸体和尸体为什么能‘长’在一起呢?又为什么会吃人?等等,您刚才提到了在之前袭击押运队的那些被击毙的怪人尸体里有很多类似植物根茎的东西跟‘复活’和‘合体’有直接关系,难道说的就是这事?它们的尸体在那些类似根茎的物体的作用下,结合到了一起,这是‘合体’的意思,然后这个东西具备行动能力,袭击活物,尤其是活人,这是‘复活’的意思,我说的对吗?”我乍一听他这个形容,便是感觉一惊,心说这是什么节奏,简直比得上一些好莱坞 R级电影里的设定了,片刻后仔细一想,再结合他之前的话,突然有所悟,便如此回答。(未完待续)7742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6 13:40
“说的一点都没错,起码从外表来看,它就是一个由之前那些袭击押运队被击毙的‘沙民’尸体组成的,这些尸体的眼耳口鼻以及身上的破口,比如枪伤、解剖时的刀伤等等吧,在这些地方的里面,伸出来很多很多类似植物根茎的触须,每具尸体都有,然后触须互相把尸体缠绕在一块,这些尸体靠在一起的边界就好像被打火机烧化了的塑料在趁着没干掉之前用力接在一起,等干了之后就粘为一体的样子,你见过‘摩擦焊接’吗?也有点像那个,不过仔细回想一下,应该还是说类似两块塑料融化后互相粘合来的更贴切一点。
由于每具尸体的角度和姿势完全是无序的,所以这个东西身上可以用‘横七竖八’来形容,各种手脚、脑袋以及半截身子之类的身体部分就这么‘戳’在外面。
还有一点得强调一下,那东西袭击活物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吃,而是一种类似‘吞噬’的行为,一路上凡是被它吃掉的活物,都变了它身体的一部分,有一些散养的鸡鸭,甚至是军犬,特别是其中还有好几个腿脚慢,没来得及跑开的人,而吞噬的方式就跟最初那些尸体互相融合的方式差不多,我到地方的时候就曾亲眼看见一个年龄不大的小战士被它‘抓住’,然后‘一把’拽到身边,紧接着那人的皮肤只要跟它稍稍一接触,就像被什么东西黏住了一样,两者便贴在一起了,那个小战士开始还挣扎还叫喊,但没用,等他的身体‘融’进那‘一大坨’里,两边完全贴在一起之后,他就没声了,我知道人应该是死了。”薛勇说。
“您刚才说这个东西的移动方式是爬行和蠕动,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应该速度不是很快,那么又是怎么‘抓’住人以及灵活的鸡鸭乃至是速度更快的军犬的呢?”我说。
“它本身的动作是不快,但是上面的那些触手动作可不慢,攻击半径起码能在 20 米以上,而且力道还特别特别的大,有多大呢?直来直去弹射出去的时候能在这个距离上把人体击穿,就是弹出去一根触手,触手打中人体后能直接在上面穿一个窟窿出来,前面进去,后面冒出来,接着再往前伸出去一大截,伸出去的那一大截再围着中招儿的伤口四周一绕,而它弹出去的力量都这么大,更何况是往后收的时候?其中互相较力的时候,我们足足 6 个人,抓住一个被缠住的小战士,那根触手往回收,我们就往回拽,就跟‘拔河’一样,结果硬是没‘拔’过那玩意,人最终还是叫它给拽跑了,另外就是它往回收的速度和弹出来的速度几乎差不多,无非就是多了个人或者是其它活物的重量之后稍微慢了点,但 20 多米的距离一般只要缠住了,等我们反应过来也就晚了,那个还‘拔河’的是因为人在被往回拉的过程中叫一辆双轮小推车给挡了一下,把车撞翻后略有停顿,我们这才有的反应时间,不过也只是拖延了一下而已,直到因为拽他把他身上的军装都扯破了,还是最终脱了手,没能改变他被那东西‘吞噬’掉的命运。
所以,凡是距离近被盯上的,基本没有一个能跑的了的,只有一个例外,就是炊事连的王班长,他做的饭最好吃,所以后来我们就都叫他王大厨,他可能是不知道有什么事发生,正从厨房里出来,就当场撞见这东西了,双方的距离很近,对面当即就弹出去一根触手想去拽王大厨过来,结果王大厨手里正好有一把菜刀,情急之下他反应简直是神速,挥起菜刀凌空就把那触手的头儿给削掉了一大截,触手好像知道痛,被削断头部之后往回缩了一下,我们站在远处就一边打一边喊,让他快跑,他也知道事情不妙,接着便转身就跑,后面还有触手想去抓他,我们就接着喊,让他小心背后,眼看着又有触手要抓到他了,他就跑着跑着,突然一转身,把手里的菜刀给扔出去了,菜刀打着旋直接以刀头有刃一块的三角部分扎在了那东西身上,而且扎中的还是一条人胳膊,就是被它半路抓走后融为一体,但身子还在外面露着一大截的一个人的胳膊。
这条胳膊当时就被斩断了,掉在了地上,但是掉地上后还没完,我看着那胳膊的断口后四周开始往外冒出一些很细但很多的触须来,这些触须就想那些触手的缩小版,只是它们没有再和那个脱落的主体上融合,而是将插入地下,最后竟然就这么像一棵植物一样长在地上了。
扔菜刀斩断那条手臂让触手又缩了一下,这下就再次给王大厨争取了一点逃跑的时间,他这才成功的跑开了,他也是我知道的被这东西突然袭击的人里,唯一一个逃脱的。”薛勇说。
(未完待续)
7745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7 02:06
楼主又来更图了,今天更一下正文中提到的导弹,既红旗-1 型中远程防空导弹(以下简称红旗-1 型),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防空导弹击落飞行器的国家,同时也可以说的上是世界上大型防空武器系统实战经验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红旗-1/2 系列导弹在早期的国土防空作战中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图 1、2 为红旗-1 型,它的外形与之后的红旗-2 型中远程防空导弹(以下简称红旗-2 型)几乎一模一样,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是在“红旗-1”的基础上扩大杀伤空域,提高抗干扰能力,改善战斗使用性能,提升推进剂能量密度,延长动力有效射程与滑翔最大射程的型号。
图 3、4 则为使用红旗-2 型系列改进而来的 M-7 型战术弹道导弹(以下简称 M-7 型)。
其中图 3 为伊朗装备的从我国进口的该弹,从外形上说也是与红旗-2 型基本一致,区别都在内部,比如战斗部不同,制导体制不同,从适应防空变为了适应对地打击。
图 4 为使用轻型军用卡车作为底盘的机动部署-发射型,这种机动型尤其适合作为“导弹游击战”的为期使用,而在设计之初,我国也便有这方面的考虑。
另外,该弹的内部代号为 B610,其实战战绩与自己的前身一样,也同样十分可观,两伊战争太远,就说点近的战例,比如在2015年12月14日,胡塞武装使用我国出口到伊朗,伊朗又援助到齐手中的 M-7 型,精确的命中了沙特等国的联军基地,直接造成了 147 人当场阵亡,其中包括在也门的沙特最高军事指挥官阿卜杜拉·阿勒-苏哈尼(Abdullahal-Sahyan)准将,以及阿联酋军队在也门的一名高级指挥官阿勒-卡塔比(Sultan al-Kitbi)上校,这可以说是一次接近完美的“精确打击条件下的斩首行动”,而通过这个战例也可以体现出 M-7 型虽然是我国外贸的最低端型战术弹道导弹,但打击精度上不仅没有丝毫的缩水,反而非常的强悍。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465129.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465143.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465144.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465147.png{EIMAGE}
7775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7 02:06
好了,今天的图就更到这里了。
(未完待续)
7776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7 02:07
对了,忘了说图片来源了,补上:图 1、2 来自某搜索引擎百科,虽然左下角的水印上已经写的很明白了,但还是特此说明一下。
7777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7 17:59
楼主来更贴了,让各位看官久等了。
7806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7 18:13“您刚才说王大厨在逃跑时,你们一边提醒一边打它,是用什么打的?是枪械吗?还是其它武器?”我说。
“是枪械,我不是说了吗,我刚从基地外围撤回来就碰上那个指导员再吹紧急集合哨,然后我就跟着一帮人过来了,那时候手里就提着枪呢,所以打它自然也是直接用枪干,但是效果并不好,不过话也说回来,如果它怕枪的话,不早就被打死了?这么多人都有枪,却拿它没什么办法。”薛勇说。
“嗯——能说说枪怎么效果不好了吗?比射击‘沙民’时效果还不好?”我说。
“那是不好太多了,打‘沙民’的时候,虽然那些家伙也很难打,但只要不是穿盔甲的,用枪猛扫,但凡命中率说得过去,还是可以打死的,只是费点事,费点子弹而已,但这个东西根本就是无视子弹的攻击,子弹打在上面,刚开始还能看见有个枪眼儿,等你再一转眼去看,那眼儿没了不说,刚打进去的弹头也被‘原路挤出来’了,我们一路打了它不知道多少子弹,但基本都是这种情况,它走了一路,身后几乎就是一路被‘挤出来’的弹头。
另外,这还是最开始时的情况,我给你说它攻击王大厨的时候,是它已经袭击了猪圈之后的事情了,那猪圈里几十头猪几乎全被它用触手拽过去给‘融’到了自己身上,当时那个场景你是没见,这玩意里圈满身都是鸡鸭鹅狗外加人,外圈则满身的猪屁股和猪脑袋,浑身上下都挤满了,就凭这一堆猪尸,就能很大程度上阻挡子弹的攻击,打了半天把猪尸给打成了蜂窝,但根本伤不到它在后面的本体,不过即便是伤到了本体,也是上面那种样子,弹头被挤出来,跟没打一样。
再后来,这些猪尸和之前的其它尸体一样,也彻底成为了它身体的一部分,子弹再打,就跟打在本体上一样了,转眼间的功夫,连痕迹都留不下,我猜那个时候,露在外面的那些尸体部分,只是外形上还保留有一定的生前样子而已,但实际上内在早已被它用某种方式给完全‘同化’了,估计如果时间长了,它可能会逐渐的将这些尸体彻底‘消化’掉,到时候连外形就也不剩了,要那样的话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很难说。”薛勇说。
“这样说的话,这个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基地外面那些怪人组成的千军万马的攻势还要棘手了,那最后你们是怎么消灭它的?或者说是找到了它的什么弱点?”我说。
“棘手的地方多着呢,不止这一点,那东西除了有一堆看了让人头皮发麻的触手以外,还有一个更可恶的手段,就是我一开始给你说过的放毒,这事具体说起来,得从它吃光了炊事连猪圈里的猪之后说起,它原本伸出触手的那些尸体七巧啊,伤口啊什么的,就开始往外喷绿色的雾气,墨绿色的,很浓稠,一股喷出来能弥漫的好几百平方米到处都是,能浓到连能见度都得下降不少,当然了,它这可不是烟雾弹,而是带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的赌气,只要吸进去一口,结果就跟在操场上发疯的那俩人,就是那个军医和被咬的战士一样一样的,只是速度要快的多,浑身迅速长出一层类似青苔一样的短毛来,然后就四处攻击其它人,好在这种中毒的人比较好打,用枪朝着要害招呼,都能快速的将其击毙,不跟那个东西似的,完全是一坨‘扎不烂’(注:这是一句北方方言,翻译成普通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软硬不吃”,而放在这个语境里则是让人一时间没有办法的意思)。
然后我们一看这都动用‘生物武器’了,那没办法,基地里直接启动了‘三防预案’(注:20 世纪 60-80 年代,我国有‘三打三防’之说,其中‘三打’为‘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三防’则是‘防核、生、化’三种非常规武器,之后到了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的交接时,又根据新的军事斗争形势,有了‘新三打三防’,其中‘新三打’为‘打隐形飞机、打武装直升机、打巡航导弹’,‘新三防’为‘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这个预案启动了之后,马上就是全员配发防化服,佩戴防毒面具,我在混乱之中领了一套,然后稀里糊涂的就穿上了,当时我们使用的是59 式防毒面具,也就是俗称的‘猪鼻子’,这种面具采用活性炭过滤嘴,以过滤、中和致病微生物和化学战剂为主要防护模式,有了这个的确是好多了,它对这种绿色的雾气效果不错,全员佩戴上它,这才算是遏制住了那种致病微生物的迅速蔓延,但是光遏制住传染那也是白搭的啊,还得继续想办法怎么把这个放毒的罪魁祸首给消灭掉才行。
(未完待续)7809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7 18:22
而最后办法是在无意中发现的,还记得我说的那个王大厨吗?之后我们才知道,他在跑之前正在厨房里做腌鱼,因为罗布泊这个地方的天气,干燥至极,风又大,日照还特别充足,最适合做腌制食品,因为利于储藏,给战士们带着出去执行任务,既能保证营养,又能保证长途行军中不会因为高温而坏掉,但既然要制作腌鱼就肯定得有咸盐啊,他可能是为了方便往鱼身上涂抹吧,就弄了个挎兜子挂在身前,里面装了不少盐,在跑的时候就一起带在身上了,这人在‘三防预案’开始之后也去领防化服跟防毒面具,他就在我身边,但是他身材比较胖,平时又疏于训练,所以穿的速度就特别慢,我都穿好了,他才刚蹬上一条裤腿,结果那东西就挪过来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倒霉,这东西比他两次碰了个正着,那我也没有办法,就叫他赶紧跑,他一害怕,手一松,整个连体的防化服又掉下去了,然后再迈腿你说能不绊倒吗?当场就摔了个仰面朝天,到了那时候,那东西距离它就不到 20米了,已经进入到了它那种触手的攻击范围,接着这就要伸出触手去抓他,我就在一旁开枪掩护他站起来,打了足足两个弹匣,好歹是吸引了一些对面的注意力,没让他遭了毒手,可他这个笨啊,在地上滚了半天也没站起来,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双方的距离就已经不到 10 米了,我一看是不行了,王大厨今天要去见马克思,但我也不能见死不救啊,就把枪一甩,背到背后腾出手来想去拉他,心想着要死就一块死吧,到时候一块去找马列汇报思想情况去,那王大厨可能也是真急了,在求生欲的作用下,他躺在地上伸手在胸前的兜子里抓了一把盐巴朝着那东西就扔了过去,我本以为子弹都打不死的东西,扔把盐有什么用?无非是人在大难临头之前的垂死挣扎罢了,但是结果却让我们所有人都傻眼了——那块盐巴落在怪物身上之后,当即发出一阵凉水烧开了的那种‘咕嘟咕嘟’的声音,然后被盐巴打中的那一大片区域就开始迅速向下凹陷,在凹陷的同时还会升腾起大量类似水蒸气的东西,反正具体效果就跟用烟头去烫塑料泡沫有点像,简直就是‘如入无人之境’,直接把那东西的身上给‘烧’出一个前后通透的大窟窿来,少说也得有一个小馒头那么大,阳光从后面一照,都能很清楚的透过来,而那东西遭到如此一击之后,就是一阵胡乱的疯狂甩动触手,还在身体不知道的那个位置发出一阵类似嚎叫的声音,反正看它当时的样子,肯定是很痛苦。
这下给我们的启示就非常大了,不过因为还不确定到底是不是盐巴起的作用,我就也伸手从他的大兜子里抓了一把扔它,效果完全一样,那东西也在这两把盐巴的打击下,被击退出去几十米,再看到我手里拿着盐的时候,它就显得特别害怕,甚至还有逃跑的迹象,从哪儿我才意识到,这玩意儿别看外形恶心,但其实还是挺聪明的,可再想跑我能愿意吗?我就把王大厨的挎兜子从他身上拿下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一手捏着一把盐巴从后面追它,一边追一边扔,扔一把再抓一把,一直追到把王大厨那一兜子盐巴全扔没了才罢休,那东西身上也被‘烧’的全是窟窿,阳光一照,花红柳绿的,跟个‘万花筒’似的。
(未完待续)7810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7 18:44
虽然它为什么怕盐,这个事情在当时还没弄清楚,但是起码知道能有效克制它的东西是什么了,接下来就是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这一下炊事连的厨房和储存调味品的仓库成了‘香饽饽’,几乎所有参战人员都集中到那里去了,不过毕竟盐巴不是大米,没那么多给所有人都拿上,况且那时候盐这东西还是挺珍贵的,不是‘硬菜’(注:这是一个北方方言中的词汇,主要用来形容高规格的大菜、荤菜,比如相比于炒豆芽,炖鸡就是‘硬菜’)都不舍得多放,所以所有人为了能最大限度的广泛并高效的使用手头的盐,就用脸盆接上水,然后把盐倒在里面搅拌均匀了,直接用这种盐水去泼那东西,效果虽然没有一整块盐巴来的好,主要是浓度不够而导致的‘穿透力’不如,没法给它一次‘烧’出一个洞来,但也有个好处,就是水泼出去覆盖面积大,一打一大片,一盆水泼上去一次能把那东西的表面‘烧’下去两三指那么深吧,不过也得看盐水的浓度,反正越浓的效果就约好,接下来就是反复用盐水这么去泼,每泼一次它就被‘烧’掉一层,到最后,它就被这样给活活的‘烧’死了。”薛勇说。
“那那些被它吞噬的人、猪、鸡鸭、军犬呢?也跟着它一起变成那种类似白色蒸汽的物质消失了吗?”我说。
“基本上是差不多,但是留下了很多‘死物’。”薛勇说。
“什么叫‘死物’?”我问。
“就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呗,我发现凡是活的,接触到盐巴或者是盐水之后就全跟蒸发了似的,如果这些鸡、鸭、鹅、狗以及人跟后来的猪,都还是保持在生前的物质状态的话,那么怎么可能有快速自动将子弹排出体外的能力嫩?又怎么可能被盐分给‘蒸发’掉呢?所以我刚才才说这些被它‘吞噬’掉的生命,应该被它使用某种方式给‘同化’了,只是外表还没变,但实际上性质早已跟之前不是一会儿事儿了。
话说回来,这些生命残存的身体部分外形虽然被‘蒸发’掉了,但是在这之前那些被吞噬掉的人身上的衣服,腰带,手表,以及军犬脖子上的项圈之类的东西,全都留了下来,随着那些尸体的消失,这些乱七八糟的物品散落了一地,这些算是那些牺牲同志的遗物吧,后来被我们消了毒之后,根据身份信息,在基地后面找了平地,给他们每人做了一个衣冠冢。”薛勇说。
“这样的话,这个怪物也就算是被彻底消灭了吧?”我说。
“嗯,打到这里算是暂时消停一会儿了,后来我们就开始在整个基地范围内洗消作业,用洗消液把角角落落都喷了一个遍,重点区域就泼盐水,因为知道那玩意怕盐,尤其是那条在地面上生根的断臂,就是用盐水给它浇死的,对了,你还记得操场上那俩人吐出来的绿水吗?等我们再回去消毒的时候才发现,在那片绿水上,居然也长出来一片好像植物的东西,只是没有那条断臂这么大,而是冒出来了一片‘草地’,墨绿色的草,人离塔近了,它还会动,会往有人的方向倾斜,有军医做了个试验,把一只死鸡给扔到那片‘草’上去了,结果那些‘草’就跟好多手一样,迅速将鸡的尸体包裹住,然后眼看着鸡尸迅速消解,最后连骨头带肉外加鸡毛,全变成了一摊稀烂的糊状物,糊状物又被‘草’吸收掉,这篇‘草’就长高了一大截,那个扔鸡尸的军医还想那个镊子去拔一根下来当样品回去研究研究,结果被我们给拦住了,在场就是任谁,只要是参加过外面战斗的那就都知道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要研究,那等着组织上专门派人来再说吧,当时是不能留着它,所以就还是上去一同劈头盖脸的泼盐水。
说来也奇怪,盐分对它们还真是一物降一物,看着生命力这么顽强的东西,仅仅一盆盐水上去,当即‘送它上天’。
(未完待续)7812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7 19:19
楼主又来更图了,今天更一下正文中提到的 59 式防毒面具系统:(注-1:以下简称“该系统”)
(注-2:“系统”这个描述词在军事领域是近十来年才流行起来的,薛勇所在的年代还未远未出现,所以在在写的时候还愿他的口语称呼习惯,也算是对当年那段历史的尊重,就好比楼主虽然知道 56 式冲锋枪其实是自动步枪,只是我军在成立之初直到建国早年,都习惯于将非机枪的步兵自动武器统称为冲锋枪,所以才这么称呼,但楼主还是习惯称其为“56 式冲锋枪”也是这个道理),
由于该系统的情况在图 6 中关于该面具的介绍已经比较详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只是介绍的开头中用“最古老”一词来形容楼主略感不合适,确切的说应该叫“第一型”大批量装备部队的制式毒气面具系统。
图 1 为该系统中的毒气面具与过滤罐结合。
图 2 为该系统的全套套装。
图 3 为该系统中毒气面具。
图 4 为该系统中的过滤罐。
图 5 位该系统的便携袋。
图 6 位该系统的简介。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496639.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496644.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496648.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496655.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496658.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496660.png{EIMAGE}
7813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7 19:19
好了,今天的图就更到这里了。
(未完待续)
7814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8 17:42
楼主来更文了,让各位看官久等了
7870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8 18:14只是这头忙活完了,刚要松口气,外面的报告又来了,这倒不是说又有来进攻的‘沙民’之类的事,而是堆在基地外面那些一时半会儿没法处理的‘沙民’和‘沙麖’的尸体也开始出现了类似的反应,据观察,它们的尸体里伸出大量触手互相缠绕,看样子用不了多久也会像基地里面的这个一样,由一堆尸体组成一个见什么就吃什么的‘一大坨’,这可了不得啊,你想想, 几十具尸体弄到一块就这么棘手,外面可是堆着上万具尸体呢,而且其中不仅有怪人的,还有很多‘沙麖’,这要是堆成一个堆,那得多少盐水才能弄死它?这基地领导也是急了,先是命令把全基地里所有的盐巴,不管是食用的精盐,还是腌鱼腌肉的粗盐,都集中到一起,看看有多少,等集中完了一看,也就是装满一辆解放卡车的样子,还装不满,就一会儿要面对的形势来看,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想想也是,那时候盐巴金贵,本来就不多,更何况谁没事储存这么多盐去?即便是到了现代,除非有特殊情况,要不然也不可能在仓库里大规模存如此之多的盐去,除非是制盐厂,后来有人还提议说实在没辙就拿咸菜来凑,那人说咸菜咸,那上面也有盐嘛,要不然怎么能咸?而这么不靠谱的提议当然是在第一时间就被否决了,也就是形势危急,要不然赶在平时,估计说这话的那人得挨一顿‘捶’(注:既“挨揍”的意思)。
最后有个参谋提议说要不然用火烧吧,这个提议就靠谱多了,应该说不仅是靠谱,而是非常好,简直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所以当即就被采纳了,其实这也不是我们想不到,在刚开始那个东西在基地里生吃活人的时候,我们就像让防化兵用火烧它,但它一直在宿舍、军医院以及炊事连附近转悠,如果真用火烧,一旦把周围的建筑物给一起引燃了,那戈壁滩上的大风这么一吹,这个基地都得被烧成一片焦土,所以就没敢用,但现在要烧的那一堆尸体都在基地外面,而且距离最近的也有一公里多呢,四周又有完全没有可燃物的沙石地面作为天然的防火隔离带,就完全不用担心‘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事情了,但是话又说回来,基地的防化兵只有轻型的 58 式火焰喷射器,而且就不到 20 具,要去烧掉上万具尸体,实在是有点困难,况且这么一说,80 多公里外那个被导弹炸翻的聚居点是不是也需要用火烧一下?难道还要把防化兵运送到那里去喷火吗?那本来就很薄弱的喷火力量就更分散了。
为了解决这个大难题,听说最后不得已,基地司令员还是下了决心,不管它近不近,麻烦不麻烦了,就给上级要求空中支援,让飞机带着燃烧弹来烧,那一烧一大片,准保解决问题,后来飞机就真的来了,来的是轰图-4 型四发重型战略轰炸机,一口气就来了 4 架,带的都是燃烧弹,直接往下投下去几十吨的燃烧弹,然后火势再在戈壁大风的帮助下迅速蔓延,没过几分钟就把整个堆尸地域全给烧遍了,给那些尸体来了个‘集体火葬’,不过 4 架应该只是我看见的,实际上好像是有 8 架,还有 4 架去负责烧那边聚居点去了,总之吧,就是全烧没了。
你要知道图-4 这个轰炸机是当时我国在 1953 年从苏修那里进口的,那时候还管苏修叫‘苏联老大哥’,关系正好着呢,而且一共就进口了 12 架,早期是部署在台海与西藏方向,后来和苏修关系破裂之后,就转而部署到了新疆军分区,虽然到了 1963 年又有一部分为了应对蒋匪侦察机的纵深侦察,被加装上了歼-5 甲型全天候歼击机上那种具备夜间搜索能力的瞄准截击雷达,变身成为了可以对空拦截作战的‘轰炸截击机’,但新疆这边,始终还是图-4 的部署与作战重点。
而这基地司令员一个电话就能调动整个机群的三分之二,这基地的重要性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吧。
另外,我还印象很清楚的记得那场大火整整烧了一晚上还多,下午 4 点多飞机来的,扔下去炸弹开始烧,一直烧到了第二天吃中午饭才渐渐的熄灭,当天夜里的火光快把天映的比白天还亮堂了,等火完全熄灭后,我又跟着去一起检查的焚烧效果,倒是不错,都说水火无情,但是能在水里生存的东西有的是,可能在火里不死的玩意,我别说见过,都没听说过,所以这再厉害的家伙,只要是活的,那就没有不怕火的,十几个小时的熊熊燃烧,全给它烧成灰了,再叫那旋风吹一下子,飞扬的满天都是,这么着,这事才算是彻底的告一段落。”
(未完待续)
7876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8 18:22
“那您在这之后就一直来来回回把这场‘盐泽战争’打到 1967 年,在之后,你们是不是就有了经验,多准备了跟盐以及燃烧武器有关的‘家伙’,打的应该比之前更顺手了吧?”我说。
“当然,了解了对方的弱点,再加上有了充足的准备之后那数自然就好打的多了,之前也只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已,如果真拉开架子打,押运队那里就能把它们打出屎来。
为了这事儿,中央专门调集力量在附近建立了一座生产工业级粗盐的盐场,里面的盐巴不为干别的,就是对付这些‘沙民、沙麖’用的,然后直接把盐巴压实了装填在炮弹里,炮弹爆炸之后靠着向外扩散的力量把盐巴抛洒出去,用来杀伤它们,只是盐巴毕竟不是专业的弹药,质量太轻了,炮弹中炸开之后没什么初速,在空中稳定不住,风一吹就散了,在罗布泊的大风环境下效果不太好,所以再后来,盐巴主要用来防守基地时近距离作战使用,离远了还得用常规弹药,只是在使用的时候重新制定了弹药分配,比如把爆炸类的弹药全给换成了白磷、黄磷、凝固汽油等这一类的燃烧弹药,那时候不论是什么炮,什么武器,都至少备上 1 个甚至是 3个基数的燃烧弹,以备不时之需,不过榴弹、穿甲弹、榴霰弹、爆破弹、照明弹这些其它的主战弹药也不能少,毕竟除了应对它们以外,同时还得预防美帝苏修,尤其是苏修可能发动的攻势。”薛勇说。
“‘盐泽战争’从 1962 年开始打,为什么是打到 1967年才结束的?之前那几年为什么没有解决战斗?是因为经过这几年的消耗,才把‘沙民’的有生力量逐渐消灭干净的吗?”我说。
“也不是,之所以打了这么久,主要是因为之前不论怎么打,对方的数量都好像打不完一样,就是这里消灭了一波,过一阵又来一波,上级派出了很多侦查力量试图寻找它们的老巢在哪里,然后集中力量一举歼灭之,好一劳永逸,但始终未能如愿,所以就这么打来打去,打了好多年。
直到 1967 年 01 月吧,事情的专机的第一个转机是发生在一个放牧的塔塔尔族老乡身上,他自家的驼群被沙暴给吹散了,他就骑着一头小骡子出去找,结果找着找着,自己也迷路了,在那种地方,牧民一般有了这种困难,自己解决不聊了,基本上都是找解放军,军民鱼水情那不是白说的,所以他就骑着骡子一直往北走,知道一直走下去就肯定能碰上军事禁区,碰上了军事禁区就能碰上解放军,到时候把话说明白了,就能被送回家,骆驼找不找的先不说,起码不会被渴死在戈壁沙漠里。
结果等他进入军事禁区被巡逻队发现,并审查完毕送他回家的这个途中,出事了,巡逻队的 6 名战士一个班长,外加这个老乡,亲眼看着一片沙丘的地底下就钻出来一帮‘怪人’,这帮‘怪人’其实就是‘沙民’,除了‘沙民’以外还有很多‘沙麖’,数量有多少呢?用当时那个老乡的原话说,叫‘都连到天边’去了,你想想有多少吧。”薛勇说。
“从沙丘的地底下钻出来的?!它们难道不需要呼吸吗?难道不会窒息吗?关键是它们是怎么进去的啊?”我一听感觉这个说法简直是让人匪夷所思,便用连连惊问的语气如此说道。(未完待续)7877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8 18:34“这都是我从军校里看来的资料,一开始我也纳闷儿呢,不过看到后来就知道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先慢慢听我说:当时的军事禁区巡逻队都携带有单兵电台还有发报机,这是因为所在的任务区域非常敏感,一旦有事好以最快的速度上报,再加上‘盐泽战争’已经打了这么多年了,当地驻军没有不知道‘沙民’和‘沙麖’的,即便叫不上官方名称,但也心里门儿清,所以他们就先隐蔽起来,再通过单兵电台联系了周边其他的巡逻队,又用发报机直接把现场的情况用语言描述了一下发到了团部去,因为这次‘沙民’出现的规模太大,目击到的不仅仅是这一直巡逻队,还有另外好几支巡逻队,这就让电报跟‘雪片儿’似的返回到团部去了,那团部一看肯定不能等闲视之,者再请示旅部、师部、乃至是军分区司令部,最后是决定主动出击,派出了足足 3 个团的轰-5 型双发轻型轰炸机,外加还 6 架图-4 助阵,起飞之后直奔目标,到了地方先不开打,而是在空中盘旋,一直等到那些‘沙民’基本全钻出来了,这才开始按照编队队形依次展开投弹,这个期间,目击此事的几个巡逻队就成了‘导引组’,实时回传现场情况啊,报告具体方位啊之类的,反正就跟现在的特种兵在敌后配合体系作战那感觉差不多,只是不太专业,是临时‘客串’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