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说最多的一次来了近万头‘沙骑’,就这次,只是这次它们比较倒霉,连我们的人影还没见到呢,就被轰炸机给‘团灭’了,那三个团的轰炸机就是 72 架,这一口扔下去就是至少好几百吨的燃烧弹,再加上它们易燃,被火点燃之后那过火面积简直就跟山火似的,后来美国侦察机侦查的时候拍下来了火势最凶的时候的照片,中情局的一开始还以为是我国在试验什么新型武器呢,有的更有意思,说是不是天然气管道破裂烧起来了,罗布泊那地方哪来的天然气管道,这话说的真是没点常识。

再之后,经过缜密侦查,就发现每次出现的‘沙民’,都是从这片地下钻出来的,但这片地下有什么,那时候的探地技术还不发达,像现在的探地雷达啊,探底卫星啊什么的都还没有,所以不好判断下面到底有什么,是怎么样的情况,只能瞎猜,这样一来就没法彻底消灭,因为有很厚的沙层覆盖,常规武器打上去不好使,钻地武器那时候还没发明出来,咋办?只能先围起来,让它们一露头就被消灭掉,不让它们有集结成气候的机会。

一直这么着了 5 个来月,不到 6 月份的时候,军区气象局开始发布预警,说是将有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沙暴将席卷罗布泊,过境面积将覆盖绝大多数的军事禁区,要求各有关单位做好防风防沙的准备,这场沙暴从数据角度来说,持续风力超过了 16 级,风速最高的时候达到了 200 公里每小时以上,卷起来的黄沙不是遮天蔽日的问题了,简直是完全分不清哪儿是哪儿了,我当时正好轮换在那里,躲在屋里往外看,就感觉自己置身于一片混沌当中一样,同时还感觉好像营房随时都有可能被吹上天,反正是大极了,门窗都事先进行了加固,要不然玻璃全都得被吹碎了不可,其它防风措施还有将军车入库之后都得用铁链跟加粗的尼龙绳通过砸入地面的钢钎固定起来等等等等吧,就那种风力,汽车要是不固定,那车就能给吹飞喽,甚至我听说有一列军列碰上那次大沙暴了,整个火车头都被吹翻了,直接导致整条列车出轨。

就这么一场大沙暴一直刮了大概 4 天 5 夜左右的样子,才渐渐的减小风力并最终停下,之后因为处于这场沙暴所覆盖范围内而封闭的军用运输航线从新开启,军事禁区的航线是不能飞民用飞机的,况且那时候也没什么民用飞机会往罗布泊的方向飞,所以航线重新开启之后,就有不少之前因为大沙暴而挤压下的军用运输机扎堆起飞,前往各自之前没去成的目的地执行任务,运输什么的都有,有弹药的,有蔬菜肉类等给养的,还有军服被装的,以及战士的家书及家属回信的,其中就有这么一个运送弹药的运输机,正好经过那个之前总有‘沙民’冒出来的沙丘群上空,结果机组成员这么往下一看,可不得了了,有了一个惊天大发现。”薛勇说。

“机组成员发现什么了?”我问,这话说到这里停下了,如果换了别人,我肯定得心想这人又是想说到关键时刻卖关子,但这老爷子这么说我就不这么想,因为他如此年迈的情况下能给我滔滔不绝讲这么多,还口齿伶俐,思维清晰,着实不易,即便换了我,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也得不免口干舌燥,所以老爷子如此,我表示理解,也更不会在心里犯什么嘀咕。

在他停下之后我主动把水端过去让老爷子润润口,意思是可以歇会再说,薛老爷子明白我的用意,但却只喝了一小口,随后便接着说:

“我年轻那会儿,在内部给首长们做这些事的任务汇报的时候,一口气能说 4 个小时的话不停,虽然老了老了不如如以前了,但说这点话,还不算什么。”

说完这些之后,也不等我搭话,他便继续讲道:“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座庞大的古城!有多大?他们拍了照片,根据后来有考古专家利用比例尺粗略计算得来的结果看,那座城池的面积不小于 4 个北京故宫,里面城墙宫殿,瓦舍兵营,马槽仓库,凡是能想到有关于古城的,全部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座在当年防守森严的堡垒,而为了拍摄的更加清晰,机长有意将飞机降低高度,一直降到距地面不到 300 米的距离在古城上空来回飞,结果再拍的时候就不止是拍到古城遗迹了,而是拍到了密密麻麻一大片‘沙民’和‘沙麖’。

(未完待续)

7878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8 19:00

这里贴张图,主要来回复一下 7864 楼 xinjiangcj 看官的问题,关于彭加木的简介上有明确说明,其相关说明中的确是“新疆科学院副院长”(详见下图),至于该单位与中科院新疆分院之间的关系,个人认为应该是一个单位,只是名称在发展中有过变更,另外,谢谢提醒,谢谢支持。

(注:本张截图中的文字内容来自于某搜索引擎百科,特此说明)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548292.png{EIMAGE}

7880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9 01:46

7877 楼的内容又被天涯系统给抽走了,在这里再补发一遍:

“那您在这之后就一直来来回回把这场‘盐泽战争’打到 1967 年,在之后,你们是不是就有了经验,多准备了跟盐以及燃烧武器有关的‘家伙’,打的应该比之前更顺手了吧?”我说。

“当然,了解了对方的弱点,再加上有了充足的准备之后那数自然就好打的多了,之前也只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已,如果真拉开架子打,押运队那里就能把它们打出屎来。

为了这事儿,中央专门调集力量在附近建立了一座生产工业级粗盐的盐场,里面的盐巴不为干别的,就是对付这些‘沙民、沙麖’用的,然后直接把盐巴压实了装填在炮弹里,炮弹爆炸之后靠着向外扩散的力量把盐巴抛洒出去,用来杀伤它们,只是盐巴毕竟不是专业的弹药,质量太轻了,炮弹中炸开之后没什么初速,在空中稳定不住,风一吹就散了,在罗布泊的大风环境下效果不太好,所以再后来,盐巴主要用来防守基地时近距离作战使用,离远了还得用常规弹药,只是在使用的时候重新制定了弹药分配,比如把爆炸类的弹药全给换成了白磷、黄磷、凝固汽油等这一类的燃烧弹药,那时候不论是什么炮,什么武器,都至少备上 1 个甚至是 3个基数的燃烧弹,以备不时之需,不过榴弹、穿甲弹、榴霰弹、爆破弹、照明弹这些其它的主战弹药也不能少,毕竟除了应对它们以外,同时还得预防美帝苏修,尤其是苏修可能发动的攻势。”薛勇说。

“‘盐泽战争’从 1962 年开始打,为什么是打到 1967年才结束的?之前那几年为什么没有解决战斗?是因为经过这几年的消耗,才把‘沙民’的有生力量逐渐消灭干净的吗?”我说。

“也不是,之所以打了这么久,主要是因为之前不论怎么打,对方的数量都好像打不完一样,就是这里消灭了一波,过一阵又来一波,上级派出了很多侦查力量试图寻找它们的老巢在哪里,然后集中力量一举歼灭之,好一劳永逸,但始终未能如愿,所以就这么打来打去,打了好多年。

直到 1967 年 01 月吧,事情的专机的第一个转机是发生在一个放牧的塔塔尔族老乡身上,他自家的驼群被沙暴给吹散了,他就骑着一头小骡子出去找,结果找着找着,自己也迷路了,在那种地方,牧民一般有了这种困难,自己解决不聊了,基本上都是找解放军,军民鱼水情那不是白说的,所以他就骑着骡子一直往北走,知道一直走下去就肯定能碰上军事禁区,碰上了军事禁区就能碰上解放军,到时候把话说明白了,就能被送回家,骆驼找不找的先不说,起码不会被渴死在戈壁沙漠里。

结果等他进入军事禁区被巡逻队发现,并审查完毕送他回家的这个途中,出事了,巡逻队的 6 名战士一个班长,外加这个老乡,亲眼看着一片沙丘的地底下就钻出来一帮‘怪人’,这帮‘怪人’其实就是‘沙民’,除了‘沙民’以外还有很多‘沙麖’,数量有多少呢?用当时那个老乡的原话说,叫‘都连到天边’去了,你想想有多少吧。”薛勇说。

“从沙丘的地底下钻出来的?!它们难道不需要呼吸吗?难道不会窒息吗?关键是它们是怎么进去的啊?”我一听感觉这个说法简直是让人匪夷所思,便用连连惊问的语气如此说道。

(未完待续)

7906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9 01:49为了以防再次被抽楼,在这里再发一遍 7877 楼相关内容的截图版以防万一: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561829.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561830.png{EIMAGE}

7907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9 01:52由于天涯系统抽楼,原本在 12 月 18 日更新的第二段,也就是 7877 楼的内容没有了,现在已经在 7906 楼与 7907楼进行了补发,其中 7906 楼为文字版,7907 楼为截图版,所以现在的正确的观看顺序为 7876 楼→7906 楼(如果本楼再次被系统抽楼,那么就请看 7907 楼的截图版)→7878 楼,给各位看管造成的阅读不便,还请见谅,见谅。

7908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9 02:38

楼主又来更图了,今天就更一下在正文中提到的 3 型飞机,既图-4 型四发重型战略轰炸机(以下简称图-4,另注: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算,若以冷战中后期乃至现代的标准来看的话,那肯定就称不上是“重型”与“战略”了)、轰-5 型双发轻型战术轰炸机(以下简称轰-5)、歼-5 型单发轻型歼击机(以下简称歼-5)。

图 1、2 为我军曾经装备的图-4,该机后来除了在正文所说的“截击轰炸机”外,还成为我国第一代大型预警机“空警-1”的载机,至此,也算是将这款老平台的利用价值挖掘到了极限。

图 3、4 便是空警-1 型大型预警机(虽然该机与本文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既然在这里提到了就还是贴一下图,以免不了解相关事宜的看官们没有比较直观的印象),与图-4 轰炸机相比,最明显的外形区别便是机背上多了一个“蘑菇状的大圆盘”,那里面装的就是预警机的核心——大功率机载雷达。

另外,我国的 12 架图-4 虽然是从前苏联进口而来,但性能上要比前苏联原产的更好一些,因为我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改进,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将前苏联原产图-4所使用的 ASh-73TK 型活塞发动机升级改装为了我国国产的涡桨-6 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注:“涡桨”二字便是这个词的简写),所以在最大载弹量、作战半径、最大航程、最大飞行速度、抗毁伤、恶劣天气(如大风沙)下起降等几乎所有关键性能上都有大幅度提高(注:从原理上讲,涡桨发动机作为航空动力就比活塞发动机要先进一代),所以我国装备的图-4,在作战能力是那个也要超过前苏联原产图-4 很多。

图 5 为轰-5,图 4 为轰-6 机群。

图 5 为歼-7,图 6 为歼-8 机群。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562032.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562033.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562093.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562096.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562035.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562037.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562039.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562042.png{EIMAGE}

7910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9 02:39

好了,今天的图就更到这里了。

(未完待续)

7911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9 16:38

然后照片立即上交,因为事关重大,所以没有再走正常程序,进行逐级传达,而是直达高层,考古专家分析说,这座城市应该是当年大月氏国的一座军事要塞,地质专家说这下面肯定有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生物专家说‘沙民’应该是某种未发现的类人智慧生命,军事专家就说这次终于找到这帮王八蛋的老窝了,一定要趁着沙暴再次把城池掩埋之前,组织力量杀进去彻底消灭它们,结果如此一来各种专家们又陷入到了一片激烈的争论当中:地理专家想要进去看看下面有什么,生物专家则想去弄个原始样本回来,考古专家想要进城研究研究,而军事专家则想将其摧毁,就这样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不吵吵起来才怪呢。

在那个年代,又是那种特殊的环境下,一切都要向国家安全、国防领域看齐,所以说来说去,当然还是主张干掉那里的主战派占了上风,而后经过分析,估计在地表之下它们肯定还有更大的繁殖场所,而根据每次‘沙民’集体出动的初始地点都在那里,便可以肯定,那里即便不是其唯一的,起码也应该是最大的通往地表的入口。

如果将其彻底摧毁或者是最起码封堵住,就能实现最初‘一劳永逸’解决该问题的设想,但是如何做到这一步,就成了那时候讨论的当务之急,随后制定了很多方案,比如用导弹打啊,用轰炸机炸啊,甚至是用陆军组成步坦协同兵团在火炮的支援下突击那里啊,等等等等,最后都被否决了,就在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个关键性的信息来了——我国的首枚实战型氢弹完成了最后的测试,马上就要择日试验,这下立马就有人提议正好利用这枚氢弹打击那个‘沙民’窝点,一来是能利用氢弹巨大的毁伤力将那里地表上的所有‘沙民’消灭掉,并将其较为脆弱的地质结构摧毁,人为制造一场大规模的坍塌,让古城遗迹将地下空间通往地面的入口掩埋,让地下还可能存在的‘沙民’无法出来,这一点主要还是利用了罗布泊那一带的地质特点,常年的风蚀和干燥,导致那里的地质层非常的脆,在外力的冲击下极易碎裂,莫说是用氢弹炸,很多比较小的地下坑洞,外表看着很平整,实际上上面就是一层盐壳,用脚踩上去就能漏下去,危险的很。

另外就是,氢弹拥有很强的核辐射,核爆炸后能经久上百年的持续存在,这也是封锁它们再到地面上来的一大有利条件,然后就是还能顺带测试一下这枚氢弹的杀伤力,毕竟有这么多的活体目标作为测试样本,那简直是不可多得的测试条件。

这个提议被提出之后立马就得到了很多高级将领的支持,最后联名上书之下,得到了高层最终四个大字的批示:同意执行,这一下那帮‘沙民’的下场也就注定了,一直到公元1967年06月17日,一架轰-6甲型轰炸机载着我国首枚实战型氢弹飞往罗布泊核试验场的目的地,在目标上空准确投下了它,这枚氢弹的爆炸威力高达 330 万吨 TNT,在爆炸过后,古城当场灰飞烟灭,而也正如地质专家们所预测的那样,由于这种风化严重的地貌脆弱异常,根本经不起这么重的打击,当即产生了大规模坍塌,把通往那个地下世界的入口埋了个严严实实,从哪儿以后,‘沙民之患’才算是彻底终结,‘盐泽战争’也是以此为标志,宣告胜利结束。

(未完待续)

7941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9 16:39

然后照片立即上交,因为事关重大,所以没有再走正常程序,进行逐级传达,而是直达高层,考古专家分析说,这座城市应该是当年大月氏国的一座军事要塞,地质专家说这下面肯定有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生物专家说‘沙民’应该是某种未发现的类人智慧生命,军事专家就说这次终于找到这帮王八蛋的老窝了,一定要趁着沙暴再次把城池掩埋之前,组织力量杀进去彻底消灭它们,结果如此一来各种专家们又陷入到了一片激烈的争论当中:地理专家想要进去看看下面有什么,生物专家则想去弄个原始样本回来,考古专家想要进城研究研究,而军事专家则想将其摧毁,就这样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不吵吵起来才怪呢。

在那个年代,又是那种特殊的环境下,一切都要向国家安全、国防领域看齐,所以说来说去,当然还是主张干掉那里的主战派占了上风,而后经过分析,估计在地表之下它们肯定还有更大的繁殖场所,而根据每次‘沙民’集体出动的初始地点都在那里,便可以肯定,那里即便不是其唯一的,起码也应该是最大的通往地表的入口。

如果将其彻底摧毁或者是最起码封堵住,就能实现最初‘一劳永逸’解决该问题的设想,但是如何做到这一步,就成了那时候讨论的当务之急,随后制定了很多方案,比如用导弹打啊,用轰炸机炸啊,甚至是用陆军组成步坦协同兵团在火炮的支援下突击那里啊,等等等等,最后都被否决了,就在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个关键性的信息来了——我国的首枚实战型氢弹完成了最后的测试,马上就要择日试验,这下立马就有人提议正好利用这枚氢弹打击那个‘沙民’窝点,一来是能利用氢弹巨大的毁伤力将那里地表上的所有‘沙民’消灭掉,并将其较为脆弱的地质结构摧毁,人为制造一场大规模的坍塌,让古城遗迹将地下空间通往地面的入口掩埋,让地下还可能存在的‘沙民’无法出来,这一点主要还是利用了罗布泊那一带的地质特点,常年的风蚀和干燥,导致那里的地质层非常的脆,在外力的冲击下极易碎裂,莫说是用氢弹炸,很多比较小的地下坑洞,外表看着很平整,实际上上面就是一层盐壳,用脚踩上去就能漏下去,危险的很。

另外就是,氢弹拥有很强的核辐射,核爆炸后能经久上百年的持续存在,这也是封锁它们再到地面上来的一大有利条件,然后就是还能顺带测试一下这枚氢弹的杀伤力,毕竟有这么多的活体目标作为测试样本,那简直是不可多得的测试条件。

这个提议被提出之后立马就得到了很多高级将领的支持,最后联名上书之下,得到了高层最终四个大字的批示:同意执行,这一下那帮‘沙民’的下场也就注定了,一直到公元1967年06月17日,一架轰-6甲型轰炸机载着我国首枚实战型氢弹飞往罗布泊核试验场的目的地,在目标上空准确投下了它,这枚氢弹的爆炸威力高达 330 万吨 TNT,在爆炸过后,古城当场灰飞烟灭,而也正如地质专家们所预测的那样,由于这种风化严重的地貌脆弱异常,根本经不起这么重的打击,当即产生了大规模坍塌,把通往那个地下世界的入口埋了个严严实实,从哪儿以后,‘沙民之患’才算是彻底终结,‘盐泽战争’也是以此为标志,宣告胜利结束。

(未完待续)7942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9 16:52

不过中央也是不放心,一直到 70 年代初,又将本来用于防御苏修大规模装甲集群的‘核地雷’分拨过去二十多枚,每一枚都有数万吨 TNT 的当量,然后将其分别埋放在古城遗址四周,一旦地下还有异动,数量少了派兵围剿,数量多了,那它们就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沙民’只要敢出来,就得先‘吃’上一波总当量上百万吨的核爆炸再说。”薛勇说。

话说到这里,我颇有恍然大悟质感,心说原来这第一枚空投氢弹选择投放点还有这番缘由,不过既然讲到了我国的这枚氢弹,就有必要说一点题外话:

从时间上来讲,在公元1967年06月17日07时整,载有该弹的轰-6 甲(也称轰-6A)型中程轰炸机从机场起飞,向预定投弹地点飞进,时速 800 公里,飞行高度 10000 米。

07 时 40 分,轰炸机到达指定空域,聂荣臻元帅向周总理、叶剑英元帅通过一级保密电话通报了靶场情况。

08 时 20 分左右,轰炸机成功投弹,氢弹脱钩后,降落伞按程序正常开伞,08 时 20 分整,氢弹在距靶心 315 米,距地面 2960 米的高度爆炸,响彻云霄的巨大爆炸声惊天动地,宣告了我国第一枚实战型氢弹试验的完全成功。

从技术上来讲,该枚氢弹虽然采取的是空爆,但巨大的当量对地面目标的摧毁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其产生的冲击波将远处作为试验品,几十吨重的坦克直接像玩具一样被掀飞到了空中,又在超高压的“蹂躏”下,炮塔与车身分离,并严重形变,被彻底摧毁,钢铁之躯都是如此,更遑论是那些“沙民”?“沙民”惧怕高温,那核爆炸产生的高温可就不是一般化学燃料制成的燃烧武器所能比拟的了,以我国在1964 年试爆成功,当量 8 万吨,代号“邱小姐”的第一枚原子弹,其爆心温度超过 1 亿摄氏度,产生的超高压等极端物理条件更是将罗布泊的砂砾压成了玻璃体,说白了就是以核爆炸的超高压替代了地质运动中的超高压,将普通的沙石变成了钻石。

而当量越大,爆心的温度就会越高,8 万吨的当量就已经超过了 1 亿摄氏度,而 330 万吨的当量,爆心温度则以超过了 3.5 亿摄氏度,而这远不是极限,因为当时测量现场所使用的测温仪器的极限数值就是 3.5 亿,所以只得到了这个数值,实际上则要远远超过,根据事后的专家们估计,其真实的爆心温度,起码会在 5 亿摄氏度以上,而已知的任何生命,在这种高温里,都将瞬间被汽化。

张爱萍将军曾这样评价这次试验的圆满成功:“杀人放火是足够了。

从老将军的评价中,也足见氢弹的毁伤力与破坏力之强。

除此之外,该枚核弹之所以被称之为“第一枚实战型氢弹”,原因是在此之前我国还采用高塔起爆的方式试验过一枚 30 万吨当量的“原理样弹”,但按照国际标准来看,我国真正的第一枚氢弹,就是上述的这枚,它的诞生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就是让我国的第二代热核武器在诞生之初就步入了实战化,以冷战时期的核大国美苏为例,当年美国在比基尼环礁实验成功本国的第一枚氢弹时,整个装置的重量超过 80 吨,没有任何载具可以携带,不具备实际作战能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此物并没有资格称之为“氢弹”,而只是一个用来试验的“聚变原理核装置”而已,直到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才逐渐缩小具备了真正的战斗力,而苏联的第一枚氢弹则在本质上只是一枚“增强型”原子弹,其原理并没有突破第一代裂变核武器的“框框”,所以其当量只有区区 40 万吨,比我国的 330 万吨差距十分巨大。

相比之下,我国这枚当量 330 吨的空投氢弹,其总质量只有 1 吨左右,不论是飞机携带,还是经过进一步精简设计后装入导弹之中实现“两弹结合”都是可以迅速完成甚至是一步到位的,同时我国也是实现从原子弹到氢弹之间跨越时间最短的国家,这些都是国外军事强国们所无法比拟的。

(未完待续)7944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9 17:06

除此之外,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原子弹与导弹结合后进行实弹打靶(注:为裂变战斗部【既原子弹】+东风-2A 型弹道导弹)乃至氢弹与导弹结合后进行实弹打靶(注:为热核战斗部【既氢弹】+东风-3 型弹道导弹)的国家,这种技术自信与胆识气魄,全世界范围内没有第二个,而能促使上述这一切耀眼成就诞生的最大关键便是我国氢弹的独特构型。

在核武器技术最为先进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乃至其它非正式有核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等)中,只存在两种氢弹构型,分别是我国的“于敏构型”,以及美国的“TU构型”,前者比后者更有利于小型化与长期贮存,而后者需要使用小型裂变起爆部爆炸后引发聚变链式反应,所以弹体通常非常巨大,且不易于保存,这也是美国第一枚聚变原理核装置因为重达 80 多吨而只能叫“核装置”而不能叫“核武器”的核心原因所在,至于不易于保存,则是因为裂变弹的半衰期很短,如果制造出来不快速使用,将会迅速失去效能,导致无法完成核反应,从而丧失战斗力,换句话说,冷战时期美苏制造的那些万千核弹头,到现在为止早已没有了任何战斗力可言,因为作为它们能量来源的核原料已经在岁月的流逝下“老化”殆尽,丧失了爆炸能力。

所以即便是现在,这些国家想要使用核武器,还要现用现造,这在万一真爆发了大规模核战争的时候那是不可想象的,但我国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技术优势,实现氢弹的长期贮存与战备值班化,装在各型导弹之中,只要有需要,一声令下就能即刻出击,这种反应速度与威慑力,是国外核大国们可望而不可及的。

以此为据,多年来西方国家一直在炒作我国只有 24 枚洲际导弹,核弹头不 300 枚等之类的谣言,妄图通过舆论攻势来贬低我国的核威慑力,但这实际上恰恰体现出的是他们技不如人的“羡慕嫉妒恨”和心虚罢了。

由于与本文的关系并不是太大,所以这个题外话就先说到这里,毕竟这里面牵扯到的军事、科技、政治甚至是谍报等方面的东西太多,说深了就是专门写个 10 万字的长篇大论也未必说的清楚,那么还是言归正传,我琢磨完心中所想之后,对薛老爷子说道:“有个唐突的问题想要问您一下,不知道你能不能解惑一二?”

“我这人直性子,你有什么想问的说就是,不用拐弯抹角。”薛勇说。

“我之前听张建功张老说,您当时只是一个副排长,聊起来之后我还奇怪您作为一个基层带兵干部怎么还知道这么多堪称是内幕的事情,后来您说您以为是最早一批参与与‘沙民’实战的官兵之一,而被保送到了军校就读专门为此设立的相关专业,但是不知道您在军校毕业之后,又干过什么职务?又是以什么军衔转业的?”我说,其实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唐突,因为我自从这场采访开始以来,就在心里憋了很久,现在看该问的都问完了,可以夹带一点“私货”了,而我之所以要将此事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之前即便知道了他因此进入军校深造过,也只能解释部分我的上述疑问,毕竟军校毕业后的任职相比在军校里的学习过程更为关键,通过他言谈举止之中所透露出的信息,我有足够的理由判断,这位薛老爷子在军校毕业后直到退休前所达到的最高职务绝对不是个“小官小吏”,出于刨根问底的职业习惯与自身的好奇心,这才在对他采访的末尾,将这个人问题抛出。

(未完待续)

7947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9 17:12因为网络问题,7942 楼发重了,与 7941 楼的内容是一样的(在 7941 楼的评论已经说明,这里则是再多加提醒一句),各位看官阅读时看完本楼可以直接跳过 7942 楼的内容,接着往下看,以此造成的阅读不便,见谅。

7948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9 23:04

楼主又来更图了,今天就更一下正文中提到的我国首枚原子弹试验与首枚氢弹试验:图 1、2 为我国首枚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官方报道及现场在核爆炸后留下的蘑菇云景象。

图 3、4 为我国首枚氢弹试验成功的官方报道及现场在核爆炸后留下的蘑菇云景象。

图 5 为我国首枚氢弹在核爆炸时所产生的后期蘑菇云特写照片。

图 6 为我国首枚氢弹试验时核爆炸瞬间形成的光球(右边巨大者)与太阳(左边小者)的对比,在这一瞬间能让太阳都显得渺小的核爆炸,足以看出聚变核武器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图 7 为我国首枚氢弹的 1:1 复原模型,上面还写有该弹的代号:H639-23。

图 8 为轰-6 甲投出我国公开的第一枚氢弹的开伞瞬间(左)与核爆炸后所形成的初期蘑菇云。

图 9 为空投了我国首枚氢弹,编号 4251 号的轰-6 甲(轰-6A)型双发中程中型轰炸机,该机目前已经作为重要的国防历史文物存放于博物馆中“颐养天年”,供后人瞻仰。

(注:上面提到了“初期蘑菇云”与“后期蘑菇云”,这两者的区别很简单,从颜色上就能看的出来,前者是核爆炸时能量还未彻底释放完全,所以蘑菇云内呈现出一片火红的颜色,而后者则是已经彻底释放完毕,蘑菇云已经定形,所以呈现出类似一个类似巨大水蒸气团的白色样子)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613023.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613032.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613037.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613042.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613057.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613069.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613086.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613097.png{EIMAGE}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613102.png{EIMAGE}

7966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9 23:08

最后再发一张我国首枚氢弹从轰-6 甲的弹仓中出舱、开伞再到成功核爆炸形成压过太阳的光球的全程动态图,这个会让各位看官看的更加直观一些:

{SIMAGE}http%3A%2F%2Fimg3.laibafile.cn%2Fp%2Fl%2F303613277.gif{EIMAGE}

7967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9 23:08

好了,今天的图就更到这里了。

(未完待续)

7968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19 23:13更新到了这里,楼主先出来啰嗦两句:虽然投放了氢弹,虽然炸掉了古城巢穴,但是关于“沙民”、彭加木乃至整个罗布泊的传奇还远未结束,毕竟这才讲到 1967 年,而严格来说,关于彭加木与罗布泊的故事,在本文中,从这儿往后才刚刚开始,至于后事如何,各位看官敬请期待,谢谢支持!

7970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20 19:34

楼主来更新了,让各位看官久等了

8016 楼

作者:有骨难画 日期:2018-12-20 20:01薛勇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伸手从怀里掏出一张有些泛黄的照片来,照片虽然已经经过了压膜处理,但还是能看出些许岁月的痕迹,不过由此的确可以看出他对这张照片十分重视,我不知道他是平时就随身带着它,还是为了接受我的采访而特意准备的,一边习惯性的揣摩着受访人的心思,一边接过照片,打眼一瞧,上面是三个中年男子的合影,而从上面 87 式军装,四周陈设的风格来判断,这明显是 20 世纪 80年代所照,薛勇这时候探出手指,指着照片中靠左的男人说道:

“这个就是我。”顺着手指的方向,我再次细细打量了一下左侧的男人,照片中他的年龄看样子在 50 岁上下,肩膀上扛着的是我国恢复军衔制后的第一批上校军衔,不过这都不是最吸引我的,最吸引我的是三人背后的横幅,横幅上的一排字虽然没有照全,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几个大字却分外显眼,随后又看了看这种老式照片在右下角特有的拍摄年月日水印,上面写的时间是 1982/05/10 日,看到这个时间再结合之前看到的背景横幅文字,联系我所知道的信息,便立马想到了什么,随即说:

“您是‘国防科工委’成立时的第一批成员?”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据我清楚“国防科工委”便是“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简称,该机构成立的时间便是1982 年 05 月 10 日,从时间与照片中所透露出的信息来看,这明显是在一场成立大会上照的,而薛勇能挂着上校军衔出现在照片中,那肯定就说明了他即便不是第一批成员,即便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