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道理 再清晰先付出后收获就好 像农民一样播种
----------------------------- 欢迎斧正。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03 17:53
@智能电池 601 楼
谢谢楼主真心指点,来武汉请联系我,一定要请您吃顿饭。我现在是一家电气行业,这家企业刚搬迁工厂来这边,人很少很少,我有同学在这边,觉得提升机会还是很多的.我现在决定在这边至少做个两三年,先摸进五百强的门再说,我自己也是一个愿意不断学习进取的人,希望我能早日抓住机会实现月薪五千的第一个目标。这真的是我现阶段的想法,如果太幼稚或者不切实际,还望楼主多点拨,不胜感激。谢谢。
来自 UC 浏览器
----------------------------- 谢谢,有机会连续!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03 18:08
顶顶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03 19:39在此基础上,当你请求他帮助时,只要不是太过分,已经能够产生近乎命令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心理强制力,由不得他不做。或许他确实有些苦衷,暂时帮不了你,或者这件事情之上帮不了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也会在别的方面想方设法补偿你。从整体上看,你在人际关系上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我们要想在职场当中打开更大的局面,可以去尝试一下这个方法,或许你此后的职场就能顺风顺水。
——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05 09:29
(025)
——自我救赎才是天道
铁律之二十五:很多人在职场上存在遇明主、靠大侠的思想,过分依赖于“他救”而不是“自救”,结果造就了自己碌碌无为和怀才不遇。自救者天救,才是真正的天道,努力靠提高素质、优化能力、业绩表现,和维护自己应有权利来获得发展,成功概率才会更大。
在国人传统的意识当中,找伯乐、遇明主、靠大侠等思想还非常厉害,总是希望生命中能够出现某个贵人,自己的命运顷刻间发生改变。于是很多人天天幻想着奇迹能降临到自己身上。我们古往今来的很多文学作品也一再宣扬这样的情节,以至于人们一旦遇到困境,就期待伯乐、明主、大侠等“救世主”类型的人物出现,能够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07 10:13
@学习吧 70 后 691 楼明白交换法则 你要用别人就先想自己有什么可以给人用 而且又正好是别人刚好用得上的
----------------------------- 是,这个应该是放在首位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08 10:05
@Geemint 703 楼
楼主请继续,书名是什么,我要买
----------------------------- 《社会不教,精英不讲,坎儿还得自己过》,当当、亚马逊、京东和淘宝之上都有。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09 10:29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他救主义”想法,这种思维一旦盛行,无疑增加了伯乐、明主和大侠们的需求程度,也加重了他们的包袱。即便是尧舜再世,看到这么多他救主义者,也会深深地感到失望。人的生命因奋斗而精彩,人的灵魂因不屈而高贵。自己的前程永远是自己争来的,当然这里的“争”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需要靠自己不断努力奋斗,作出成绩和贡献来换取,另一层是你的待遇要靠你自己去争取,成绩和贡献并不能自动换来待遇,老实人永远是要吃亏的。在《杜拉拉升职记》当中,主人公的升职机会就是通过跟李斯特的斗争争取来的,而之前尽管拉拉做了很多很多,而老李只是把她当作磨驴对待,并没有打算给她多少升职和加薪机会。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10 08:52
Z 先生,现在有四十多岁的样子,多年下来早已跻身于技术精英的行列,所供职过的公司都是他们圈子内的主流企业。他也感觉奇怪,无论自己到什么平台,领导都把他当骨干去看,但职务提拔的事情总是跟他无关,考评他总是得分不高,本该他拿的奖金总被七扣八扣。这位老兄笃信业绩和报酬都应该用努力工作去换取,感觉那些职场技巧及办公室政治都是在搞厚黑学的东西,是见不得光的阴谋诡计。他这么多年来,总是希望能够遇到一个好的领导来真正赏识他,给他一个公正的待遇,但接近二十年的时间一直未能如愿。
他自己感觉老受领导欺负,被鞭打快牛了,还不好好给草料吃。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10 11:55
欢迎点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12 09:22
随着沟通的深入,我逐渐了解了其中的缘故。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无可否认,这位老哥属于典型的做事认真、踏实肯干和酷爱钻研那种类型的,身上具有那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精神。但在他身上,你也能明显感觉到道德洁癖的影子,缺乏职场阶级斗争意识不说,就连正常的人情往来,都看作是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对《杜拉拉升职记》这类红得发紫的职场小说,连内容看都不看,直接断定是在搞歪门邪道,还不让他认识的朋友去阅读,说是怕精神受到污染。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13 13:38我在和他交流了几次之后,跟他说站在领导角度人家完全没有错,而所有的责任都在他自己。其一、作为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沟通和协调,虽然制度和流程会赋予你各种各样的权力,所有的沟通和协调都应该在制度的框架下进行,但这毕竟会牵涉到很多其他人员,这些人素质和秉性肯定是良莠不齐的,不可避免需要一些灰色的方法和技巧来搞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往私处说就是你不会搞关系,往公处将就是你能力不行,不适合当领导。其二、任何一个管理者,手中所掌握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都希望能够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最大化,像他这样不需要激励就能干得很好的,为什么要给你激励呢,完全可以在他身上将资源省下来,用在能产生激励效果之人的身上。其三、全天下人都爱吃软柿子,该你得到的利益,也完全够资格去争取,而你不争取,说明职场阶级斗争意识太差,连自己的合理利益都保证不了的人,如何能够保证领导和公司的利益,这样的人,即使貌似道德楷模,谁又敢真正去用你呢?!其四、人在本性上都是逐利的,你平时不能给同事和领导带来个人利益,在晋职和加薪等关键时刻,谁又会去帮你呢。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14 10:40
自救者天救,不要把自己的命运太多的寄托在外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救急不救穷”的说法。倘若你将命运的改善一直寄希望于“伯乐”、“明主”、“大侠”和“神明”等抽象的符号之上,慢慢就会消磨掉自己奋勇拼搏、力争上游和维护利益的精神,如果愿望长期得不到满足,则很容易出现事实上的碌碌无为,和自我认知上的怀才不遇。在职场上发展,我们应该将命运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方面要努力靠提高素质、优化能力、做出业绩,来为自己赢得发展的资本,另一方面也靠努力争取和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来谋求更好的发展。在优质资源面前,永远是狼多肉少,不努力争取,那会有你的份儿。尽管 Z 先生的例子有些极端,但职场上受欺负的老实人并不鲜见,领导一句“好好干,不要有什么想法,下一次会优先考虑你的”,就算是把你打发了。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16 11:37其实在现实当中,即使真的遇上伯乐、明主和大侠,他们的责任也只是平衡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帮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使做出成绩的人能够得到公正对待,维护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准则,而不是简单的“劫富济贫”,亦不是利用自己的能量来“养懒汉”。“自救者天救”,如果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别人去帮助你,实际上也是违背天道的。从概率角度来讲,你能够碰上伯乐、明主和大侠们的几率本身就很低。就算你有幸能碰得上,他们一般都奉行的是“救急不救穷”原则,如果他们感觉你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也不会向你恩施什么惠泽。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17 20:04
@学习吧 70 后 725 楼
回复第723楼(作者:@e路狂飙于2012-11-1611:37)其实在现实当中,即使真的遇上伯乐、明主和大侠,他们的责任也只是平衡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
========== 谁也不是全才 贵人能看上你 说不定你的思路能力也可以帮他实现另外的理想而他是无条件做的
----------------------------- 嗯,这个可以归结为你在他那里有利用价值。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20 10:46
@话满楼 2011 727 楼
成功骑士没有规律的,却有太多的偶然。
-----------------------------
事业发展跟下棋一样,看上去每一步都是偶然,没有规律,如果依靠梳理统计的方法来进行解析的话,还是有很多规律,最起码还是技巧可循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21 14:20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22 10:43
与此同时,伯乐、明主和大侠们更加信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也许他们真的会帮你,但会更加侧重方法论层面,给你一些思维模式和具体方法上的指导,一般绝不会包办代替,反而帮你承担了本来应该属于你自己的责任。
——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25 15:45
(026)
——横向拓展你的职业历练
铁律之二十六:职场生涯中,绝大多数人的苦恼和困惑惊人相似。如果我们能够经常与亲友同学们进行沟通,分享彼此心得体会,就可以横向拓展自己的人生阅历,少走很多弯路,事业发展也会像上了高速公路一样,前途自然能够光明和远大一些。
倘若将人们在职场当中的苦恼和困惑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话,我们往往会发现,绝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都惊人的相似,特别是同龄人之间更是如此。如果将一些人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提炼,对其他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帮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与亲朋好友们能够相互分享各自酸甜苦辣和心得体会,借以横向拓展人生阅历,进而使自己的职业发展更为顺畅。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26 16:04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28 08:31
@遗忘 1942 737 楼
楼主,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专科生,专业知识也没有学精,处于中等,为人处事还是不太在行,人生阅历也潜,请问怎么安排?
----------------------------- 前三年不用考虑太多的东西,选择一个行业踏踏实实扎下跟,其他所有的职业规划之类的东西,都必须建立在基本功过关的基础上。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1-28 12:10但在现实当中,很多人对于此类话题讳莫如深。见面之后,吃吃喝喝,吹牛唱歌,调侃扯淡的事情多,彼此之间进行职业交流的少。由于实用功能差,聚会变得越来越没意思,次数也会越来越少,直至越来越难组织。最终彼此之间除了一个简单的问候之外,好像不再有什么共同话题。本来应该分享的经验,到了此时变成了信息相互封闭,每一个人只能靠着自己的悟性和运气去发展,更多的人也只能靠吃一堑长一智,甚至是吃十堑长一智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成长。在这种信息和经验“孤岛”状态下,个人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除了运气成分外,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会太过沉重。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01 13:37
也许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经历具有独特性,别人的经历和经验都不足为凭。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解。人类社会上的一些元素,不同于物质世界,自有文字可靠的几千年历史以来,物质文明的丰富程度真可谓是日新月异,古今大不相同。但世道人情及其间隐藏的规律,却具有强超的稳定性。如果我们从中抽象出来一些重要元素和变量,其排列组合是有一个定数的,而且在出现概率上还会呈现正态分布,亦即某些类别的排列组合,尽管数量不多,但在发生的概率上相当集中。如果我们再考虑上所处时代、家庭出身、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年龄阶段等因素的相似性,其实这种集中化的特征会更加明显。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01 19:24
欢迎点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02 11:18
换而言之,不管你承认与否,无论从现实当中的直观角度,还是从科学性很强的数理分析角度来看,周围之人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跟我们自己都有着非常大的相似性,他们的发展经历和经验教训,对我们有着非常好的借鉴价值,没有必要非得自己吃苦受累亲身体验和感悟一番。牛顿曾说自己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是由于他站在了科学前贤们肩膀之上的缘故。很多人认为这是牛顿非常谦虚的一种说法。
其实不然,牛顿的伟大不但是因为他在科学上的划时代贡献,还在于说话非常诚实中肯。知识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最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传承和发展。如果没有前贤们的积累和铺垫,即使牛顿本人再聪明,也不太可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同样道理,如果能够在职业发展上从别人的经历中吸收更多的东西,我们也就相当于站在了别人的肩膀之上,会发展的更有高度,整体上会发展的更好。在这种分享模式中,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经验的提供者,又是经验的接收者,大家都能够从中受益,真正做到了“多赢”。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11 13:11
@beta912 751 楼
书是买了,看得很是过瘾。
非常矛盾的是:就怕需要有阅历的人才看得明白,而这又没什么帮助了;没什么阅历的人最需要看这种书,而他们又未必能够看得懂,或者这些人压根就静不下心来看!
----------------------------- 呵呵,还是有介于两者之间大量人群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12 10:18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13 09:19事实上,显望家族当中的成员在整体上的发展,之所以能够优于普通家族,除了良好的家庭背景和严密的社会关系之外,内部相互分享各种社会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一些更为特殊的案例中,家族内部的各种经验能够进行系统的代际传承,甚至还会变成秘而不宣的教程。尽管不少人持不认同态度,但现实一再证明,很多模式确实是可以复制的,就跟特警可以批量培养一样。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14 18:11
或许有人会认为,没有必要将自己的这些东西同亲朋好友讲出来,这样会给他们提供茶余饭后的笑料,类似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各类图书以及网络资源来补充。这就出现了又一个误区,以上渠道的东西,可能会非常系统和全面,但终究属于公开的东西,出于各种因素考虑,会对一些问题进行技术化处理,跟原生态状况还是存在很大差别。
同时他们要照顾到太多的受众,某些问题点可能也会涉及到,但针对性不强,很难深入细致展开去阐述。同时,很多内容还会出于商业化的考虑,过分迎合受众心理,而对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做了一些扭曲,就如为了迎合客户瘦肉率的需求,部分生猪养殖户大量使用瘦肉精一样。更何况,不少创作人本身的水平就存在瑕疵,很多作品是胡编乱造串出来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15 20:17
只有私下相互交流的东西,才更有针对性,最真实和最有价值。遗憾的是,很多人天天哭着喊着要学习,与自身利益最为密切相关的东西,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对象,却被无情的抛弃。也许你感觉这是笑话,而我每每想到这类事情的时候,怎么也笑不起来。这是一个很严肃,又不能不令人悲哀的现象。尤其是当你由于无人指导经历过很多曲折,而又有所领悟之后,这种感觉会更为强烈。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17 08:33
@石头傻蛋 769 楼
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成功与不成功在于你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到老来可以无悔自己的选择!并且有个还过得去的生活状态。
我认识一人原来美院学油画的,毕业几年后搞建筑装修,做的很好,为了去北京 798 搞美术后来装修公司转给别人做了,车也卖了,去丽江开了家客栈,上路后基本是他老婆打理,一年现在也就 10 来万不到二十万收入。然后自己又去北京 798 搞了,不过名气没出来,目前单靠那个赚不了什么钱,北京......
----------------------------- 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是有前提的,只有在做到生存有保障的基础上,才能去谈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你喜欢做的事情,可能或保证你的基本生存条件,可能保证不了,二者只存在交集,但决不重合。而且成功与否还存在主观体验和客观标准的差别。即使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成功,可以有三个标准进行判断,一是基本生活来源受不受影响,二是在这个方向上能否做到及格以上的水平,三是可不可以得到专业圈子的认可。这三个标准当中第一条最重要,直接决定你喜欢做的事情在多大程度上能持续下去,而不至于被迫中断。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18 12:11
欢迎点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20 14:45
@天外有仙 776 楼
这个说的非常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成功。前提是能保证基本生存。
如果家庭不能照顾,妻子不得温饱,还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是不负责任。。人类,做自己喜欢事情,是一种权利,是争取来的,
不是天赋的。
----------------------------- 同意!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21 15:43
实际上,如果你能信任对方,将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主动讲出来,绝大多数人还是尊重你隐私的,而且还会答疑解惑,针对性地给你建议。退一步来讲,即使你不愿意将自己的情况讲出来分享,也可以将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或者你观察到别人身上的一些现象,与亲朋好友,特别是经历丰富的年长者进行探讨。通过这些方式,再结合自身实践去领悟,就相当于大大拓宽了自身的社会阅历,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少走很多弯路。在职场上发展,怕的不是起步晚、起步慢,最忌讳的是弯路走得多,如果少走弯路,就算三年上一个小台阶,十五年之后,就已经发展的相当好了。
——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22 15:46
欢迎点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23 12:32
@情兮飘摇 787 楼成功在于机缘巧合。亦如爱迪生所说,99%的汗水加 1%的灵感,而那 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超过 99%的汗水。
现实也是如此,身边很多能力平平之人,傍了靠山,找到门路,财富就会迎面而来。
现在各行各业,只要能赚钱的,哪个不到处充斥这官员、小吏的身影。
-----------------------------
能力本身是分层次和结构的,你所认为的能力平平的,未必就是真的能力平平。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23 17:11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24 11:17
(027)
——信息化时代的扁平式充电计划
铁律之二十七: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高校、科研院所和藏书机构垄断知识的局面,正被日益打破。这就使得人们突破时空限制来获得自己所需的各种知识,成为一种可能。在新的形势下,对知识的检索、整合及挖潜能力,远比上研究生继续深造重要。
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议,但信息资源还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爆炸式扩散。只要你用些心,实际上就完全可以获得大量的免费公共资源。在目前的信息传播模式下,电视专题节目视频在互联网上可以供你随时随地进行观摩,互动百科是一个在线动态更新的强大知识库,社区和文档分享网站为你感受一流企业的培训材料提供了便利,各大门户网站的公开课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分享世界顶级名校的课程,空前发达的出版业使得最前沿的理念和模式传播周期越来越短,各种虚拟圈子使五湖四海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和志向的人聚在了一起。换而言之,信息传播越来越扁平化,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24 18:47
欢迎点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24 21:03但这一切在十五六年之前,都还完全不可想象。直到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衡量一所高校和研究所的实力,图书馆藏书数量、结构和更新速度,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指标,另外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触到更大的信息量,和更为前沿的知识。譬如当年的清华和北大,在这些方面拥有绝对优势。他们不但在各个学科上拥有国内数量最为庞大、结构最为合理、更新速度最快的图书资源,还可以隔三差五将国内各个领域的前沿专家请过来做讲座。同属“211工程”的重点大学,能在这两方面与清华、北大匹敌的,少之又少。能够在清华、北大上学,或者能到首都北京读书,成为当年国内数以万计的学子们孜孜以求的一大梦想。因为能到这些地方读书,就意味着你有机会掌握更大的和更为前沿的信息量,这些对于你的就业和日后发展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25 12:33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26 10:12事实上,当年知识更多地被高校、科研院所和藏书机构所垄断。在那个时代,文化中心并不简单是一个形象说法,这里面隐藏着前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相对封闭的一种传播模式。回溯到十五六年之前,你要想系统接触某一方面的东西,必须得去高校或者研究所去深造,一流院校和三流院校的毕业生在水平上基本具有天地之差。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年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一些拥有 MBA 学位的人,在职场上是那么的炙手可热,而他们当时所学的很多东西,在现在看来可能是一种常识。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26 20:15
互联网来了,更多的公共资源来了,信息传播从发出者到接收者的周期越来越短,甚至是即时性的。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以惊人的速度被颠覆。譬如世纪大讲堂节目,基本都被传到了网上,无论你在北京大学校园内,还是在西部一个非常偏僻的山村,只要你能够接通宽带,这些前沿的讲座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听去看,甚至是反复玩味。除了传统的电视专题节目上传之外,大量的前沿培训课程、网络视频深度访谈、一些高手们的最新成果、热点疑难问题的深度专题,都可以比较方便地在互联网上找到。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28 19:49在现有的扁平化信息传播模式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这样讲,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的话,即使身处三流高校,几年下来专业方面的水平未必比北大的学生弱;假使你没有去读硕士博士和上研究所,某方面的造诣也未必比科班生差。
也正是这十五六年来信息传播模式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一批又一次的草根专家脱颖而出,不断挑战着体制内专家们的权威。换成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倘若你在偏远的县城,能把“二十五史”凑齐,已经绝非易事,能借鉴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自成一说,更是难上加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29 18:46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30 09:38我的一位同学,在县城某事业单位上班,基本上是年纪轻轻,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一张报,一杯茶,一整天,就把时光打发掉了。由于沉闷得实在发慌,就开始利用互联网公共资源,潜心研究二十五史、四大名著、金庸武侠,四五年下来,竟自成体系,将现实、历史和小说等元素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处处折射出对千秋以来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的深刻把握,诙谐幽默,发人深省。前前后后有一百多万字,在天涯上做了一下测试,基本篇篇都受欢迎,被斑竹推荐到首页位置。这当然与他个人努力和悟性有着直接关系,但倘若没有互联网这个平台的话,他的这个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2-12-31 23:51
@gzdonal 816 楼LZ 应该是做 HR 的,经历和看法和我的很相似,特别是做招聘,会看到很多不同的职业经历的人,是比较宝贵的人生财富.
----------------------------- 呵呵,我是做企业咨询的,职场方面的这个话题,是自己的一些感悟,以及对身边朋友们长期观察的结果。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01 12:25
欢迎点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01 19:51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们需要的很多东西,其实就“躲”在某个不为人们所重视的角落,它是一种公共资源,但不同人寻找和整合起来,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和领悟方面。实际上,这往往又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检索、整合及挖潜能力之上的。或者说,当我们面对同样的公共资源之时,谁比别人更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谁有能力挖掘到更系统的知识,谁能这些东西很好消化并提炼和整合出全新的体系,谁就是真正的时代骄子。也许有人认为思维框架是最重要的东西,但思维框架一旦成型之后,对原料的把控程度就成了竞争的制高点。这就如同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可能完全一样,员工素质也相差不大,但由于原料的不同,生产出来的东西在品质上照样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02 09:30
目前,信息传播模式的转变仍未彻底完成,因此通过互联网和出版物获取知识还存在着系统性较差的问题,而高校、科研院所和藏书机构无疑在这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从近十多年来的情况看,这个系统性问题,正不断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整体上已经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随着时间持续推移,通过新兴渠道获取相关知识的系统性也会越来越强,其程度亦是更加逼近传统方式。
——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03 13:37
@pretty338 823 楼通篇看完对老实人是永远吃亏的铁律领悟,淋漓尽致,楼主个人对成功理解似乎还少了一个必要因素,需要有健康的身体,这个是本
----------------------------- 谢谢,这个补充的很到位。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04 19:07
(028)
——兴趣的阶段性过程管理
铁律之二十八:某领域取得很大成就之人,一般来说都对该领域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对特定领域痴迷,即使表现的再懒,他在这方面实际上付出的努力要比其他人多好多倍,而且关注效率和领悟能力往往也要比别人高好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某方面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你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成名成家的概率也会大为提升。这一现象基本被社会所广泛认可,但却很少有人分析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事实上,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存在非常大的兴趣,因此在关注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心情非常愉悦,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消化和领悟的效果自然不同于你不太喜欢的领域。
第二、当你一旦对某个领域产生巨大兴趣,你会不厌其烦地琢磨很多东西,在这方面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要数倍于其他领域,而产出数倍于其他领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第三、因为感兴趣,这个方向你更容易积极地坚持下去,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时间、精力和智慧汇集在一起,终将酿就事业上的造诣。因此某领域取得很大成就之人,一般来说都对该领域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或者也可以说,当你对某个领域产生一种痴迷,你在这方面就比较容易出成就。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05 14:45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06 11:31
@tylxyfy 827 楼
这本还没开始看
师傅《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 有你参与吗
-----------------------------
那是另外一个作者的书,跟我没有关系,完全是人家的创作。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06 23:05
说到这里,又派生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人认为会说,自己对任何领域都不是太感兴趣,而又想有所发展,怎么办?!这是十分常见的一个问题,然而我们如何面对和破解呢?其实,这说起来也非常简单,没有兴趣可以培养兴趣,没有爱好可以培养爱好。我们每个人原本对很多东西都不存在爱好和兴趣,譬如网游、文学、诗歌、舞蹈、绘画、数学、机械,这些东西都不是与生俱来,无一例外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进入其中的状态之后,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痴迷的感觉。倘若在事业上有了这种感觉,他可以带领你克服重重困难,不断过关斩将,甚至助你到达事业的巅峰。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07 11:52很多人休闲方式都不太一样,有人喜欢逛公园,有人喜欢商场购物,有人喜欢看书,有人喜欢听歌,有人喜欢找别人聊天,有人喜欢下象棋,林林种种,不一而足。倘若把休闲娱乐同某种学习结合起来,实际上更加有利于我们取得成功。比如,你是从事社科文化创意类工作的,就可以将观看“百家讲坛”、“文化中国”、“世纪大讲堂”、“头脑风暴”等类似的视频节目作为重要的休闲方式。你是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就可以将观看电影大片以及时尚杂志,逛大型商场当作一种休闲方式。你是从事管理工作的,可以用阅读图书、与朋友交流和观看网络深度访谈等方式打发你的业余时间。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08 08:27
@天平 Hades 835 楼
我现在所在的这个单位的部门裙带关系就非常严重,因为整个组把我算在内才 5 个人,其中 1 个还是刚来不久的实习生。另外的 3 个就是交情非常的复杂深厚了,我又是其中唯一的一个女的,立场相当孤立了,办公室又和别的部门隔着远。每次上头下来项目,带头的部门组长总是安排最吃亏的任务给我,其它的轻松点好点的当然就是安排去关照给跟他关系颇深的那两位,每次想来就觉得憋火,三个大男的去折磨一个女的。我自己是非常喜欢现......
----------------------------- 如果刚参加工作没几年,而且还能学到东西,还是要坚持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09 09:39
up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09 12:51
利用休闲的方式来关注跟自己工作相关的一些东西,存在着很多好处。其一、利用休闲的方式关注这些东西,虽然带有一定目的性,但基本上可以率性而为,没有什么压力,在一种比较轻松和淡定的状态下,更容易吸收和领悟其中的很多东西。其二、一般而言,工作当中时间安排都比较紧,很难找来相关的一些东西来充电,但这些东西可以通过业余时间加以弥补。其三、知识最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储备,你在休闲时间积累和沉淀的东西,也许一下子用不上,但经过日积月累的酝酿,还是容易结出沉甸甸果实的。其四、至为关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慢慢培养与工作相关内容的兴趣,人与人之间能够日久生情,其实人与很多事情也一样,特别是在休闲放松状态下接触这些东西的时候更是如此,一旦对工作相关东西的关注进入痴迷状态,取得成就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09 22:41
欢迎点评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12 07:31
@tylxyfy 844 楼
祝老师 12 号 新书《微智慧:公司正能量》推介会 一切顺利 圆满成功 在北京的同学可以去给老师捧捧场:北京老国展 1 号馆时代出版展位刘如江(@sharpriver2008)2013年1月12日(周六)下午一点半,北京老国展 1 号馆时代出版展位有本人的新书《微智慧:公司正能量》推介会,现场签售互动,并交流“智能化时代商业格局”等话题,探讨未来十年内我们可以把握到哪些千载难逢的机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报名,......
----------------------------- 谢谢哥们的支持。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12 19:05
也许我们身边经常有朋友会问,成功有秘诀吗?而实际上,这可以说是有,也可以说是没有。如果说是有的话,就是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是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努力培养出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永不满足,变成一个高潜能人士。
这是因为,只有你的兴趣和所从事的工作合二为一,你工作起来才会乐此不疲,富有激情,在这个方向上付出的努力要远远高于别人,而且关注效率和领悟能力也会大大优于那些竞争伙伴,倘若再加上永不满足这一特征的话,达到很高水平的概率也会千百上千倍的增长。
——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13 09:52
(029)
——你究竟是偏才还是残废?
铁律之二十九:随着年轮的不断变化,你会在某个工作岗位上越来越专业,同时也会变成偏才,变得“残废”,除此之外什么都干不了。这个时候,应该去反思一下,看看需要补充一些什么营养,如何优化自己的能力结构,以确保职业生涯上的安全。
人才和产品一样,尽管“细分”是非常必要的,但“细分过度”并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你的专业程度局限在某个工作岗位上,而不是某一相对宽泛的领域,就存在很大问题了。
在内部发展,将你换到同级岗位,或者进行职位提拔,都会因为难以胜任不予考虑。即使在外部寻求机会,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而且组织结构一旦发生战略变革,你很有可能就是下岗对象。这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每天都在我们周围环境中上演的真是事情。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还发生在某些行业技术精英身上。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14 08:58
@抱衾听雪 857 楼标记,回看,对职业规化很苦恼,希望楼主指导。
----------------------------- 可以在这里留言介绍一下您自己的情况。
作者:e 路狂飙 日期:2013-01-15 09:02
欢迎点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