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战争史,所以没有记载八王之乱的征伐,大家只要知道士族和皇族的势力同时被兵锋涤荡,晋朝的实力在战乱中衰败、衰败、再衰败,直到北方游牧民族趁势而起 ,终于酿成黄河流域的五胡乱华、异族十六国混战。317 年,司马家族被赶到江南,司马睿在江南称帝,史称东晋。
在上述图景中,根本看不到商品流通、经济演进,曹魏以来仅存的一点建设成果被挥霍殆尽,中原大地曾经叱咤风云的秦汉帝国,到了西晋竟然连货币都混没了。 第二回合,皇族、士族全部完败。
◇
第 31 节:南宋两场货币辩论赛
南宋两场货币辩论赛 东晋、南朝(317—589 年)中国南方先后出现 5 次政权交替,除了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的侯景之乱,基本都是取代者具备绝对优势,南方没有因为统治者更迭出现大规模械斗,因此南朝的经济和商业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即使如此,仍然以谷帛实物交易为主,到那里做生意都得背一堆粮食、布匹。没法子啊,兵荒马乱的,没实在东西没人信你。
无论现代学者怎样斥责当时的统治者穷兵黩武、掠夺农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商人或者团体比统治者更有信用,虽然统治者本身确实不怎么有信用。鉴于统治者还有信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时终于开始再次铸币(四铢钱),统治者虽然也是强盗,但这个强盗实力相对强一些,信用实在是比大家好,用四铢钱总比背着粮食布匹来回乱跑好。
刘义隆比较厚道,说铸四铢钱,就是四铢,一点没偷工减料。不过,除了四铢钱以外,当时使用的还有前朝所铸五铢钱。
四铢钱与五铢钱哪个更贵?针对这个问题刘宋王朝开展了两场辩论。 辩题:一枚五铢应该当两枚四铢用吗 正方辩手:刘义恭,职务:王爷;沈演之,职务:京都卫戍区司令员(中领军)。反方辩手:何尚之,职务:内阁副总理(尚书令)。 现在由正方辩友陈词。 刘义恭:东晋以来,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尤其是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在需要中央政府出面扩大货币发行量,如果五铢钱值两枚四铢钱,那中央政府既不用费铜 ,又可以扩大货币发行,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结论:一枚五铢钱应该等于两枚四铢钱。 现在由反方辩友陈词。 何尚之大概是中国第一代货币数量论者,他在辩论中提出:一国货币数量并不改变商品多少,货币数量仅仅改变商品价格。如果一枚五铢钱当两枚四铢钱用,现在民智未开,你弄两种货币出来,群众分辨不清,多种货币同时流通会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举例说明,王莽的 28 种货币就很离谱,最后因此亡国。
结论:一枚五铢钱不应该等于两枚四铢钱。 辩论会结束后,主持人刘义隆宣布:正方辩友胜出,在他的地盘上一枚五铢钱可以当两枚四铢钱使用。
平心而论,刘义隆没有铸不足值货币,因为五铢钱也不是他铸的,所谓五铢钱是前朝发行的铸币,他没有从中捞到好处。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是五铢钱多在富户手中,当然富户以刘义隆为代表。突然宣布改变币值,拥有五铢钱的人的财富立刻增加了一倍。
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 年),这时候坐皇位的是刘骏。此时,经历了刘义隆创造的“元嘉之治”,南朝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货币流通更为普遍。
第二场辩论赛发生了。 辩题:货币可以私铸吗 正方辩手:沈庆之,职务:高级军官(始兴郡公),学历比较离谱,他是文盲。反方辩手:颜峻,职务:省长(丹阳尹);刘义恭,职务:王爷。
正方辩友沈庆之首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沈庆之大概是第一个原市场教旨主义的文盲经济学家,居然在辩论中提出有指导的自由铸造劣币,就是说:铸造不足值铸币,应该在官府指导下铸造,官府要收 30%,原来流通的五铢钱、四铢钱统统由官府存放。如果放开了私人铸币,铸币发行量会猛增,也不用愁没铜了,市场一定会更加繁荣。鉴于以上理由,可以有指导性地私铸货币,比如二铢币。
结论:货币可以私铸。 现在由反方辩友陈词。 正方辩友的观点是错误的,解决财政困难的关键是截流,比如皇帝刘骏的选美问题就不能搞,要增加铜的供应,首先应该考虑没收民间铜器,不是铸造不足值的铜钱。至于自由铸造二铢币,是一个祸国殃民的馊主意,断不可行(于官无解于乏,而民奸巧大兴,天下之货,将靡碎至尽)。
结论:货币不能私铸。 很遗憾,虽然刘骏没有相信沈庆之,这个馊主意后来还是被宋废帝刘昱采纳了。刘昱允许民间私铸货币,并非不靠铸币搂钱。刘昱宣布,铸钱是可以的,只要先交给他 30%的抽头。这等于宣布可以把四铢钱贬为 2.8 铢钱,而且私铸者为挣钱还可以继续再贬,二铢钱(又称“鹅眼钱”)堂而皇之问世了,搞得“斗米一万,商或不行”。
第 32 节:黄金与土同价(1)
黄金与土同价萧道成(427—482 年)废掉了宋顺帝刘准,建立了南齐王朝。南齐立国虽然只有 23年(479—502 年),但开国君主萧道成却是一个雄才大略的英主,曾发下宏愿——“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
黄金与土同价,有两种解释,先说第一种解释:黄金非常便宜,人民非常富足。 萧道成看到了前朝南宋币制的弊端,“重钱患难用,轻钱患盗铸,而盗铸为祸深”,从他的施政过程来看,他对货币是有一些设想的,也曾设泉府,买铜、炭,准备铸币。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得病死掉了。
要成为有作为的开国之君,首先得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不仅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搞不好半拉国家的人都要死掉,比如司马炎;之后,还得干掉同打天下的英雄好汉,毕竟这帮家伙握刀把子出身,很不靠谱,比如刘邦;还要收拾前任王朝留下的烂摊子,让人们休养生息;最后,才有可能贯彻自己的政治理想。
对萧道成来说,做完了所有的事情,就剩下大展宏图,却死掉了。 只能说,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 齐武帝萧赜继承了皇位,萧赜对铸币没有什么兴趣,只铸过一次币——南齐五铢,也是南齐唯一的一次铸币。萧赜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意而为之,永明初年(483—485年)一石米只值几十钱,一匹绢仅值 300 钱,“钱贵货贱”,也就是传说中的通货紧缩。
萧赜这么干,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萧道成的宏愿,“当使黄金与土同价”。不过 ,钱贵货贱,倒霉的照旧是百姓。
南宋永初年间(420—422年),一匹布市价600钱,税500钱,到了齐武帝一匹布市价只有100钱,税仍是500钱,平白无故要多缴4匹布,这个数字实在是有点离谱了。如果用钱缴税,朝廷只收圆钱和大钱,民间流通的钱大多经过剪凿,剪凿的钱只能以二当一,应缴1000钱,最后基本要缴到1700钱。
鉴于实在太黑了,永明四年萧赜下诏规定“钱帛相半,以为永制”。 去留,尽是民脂民膏。 再说第二种解释,黄金与土同价,也可以解释为:土块非常昂贵,与黄金一个价格 ,即传说中的通货膨胀。这种解释,可以用来描述南齐的继承者,南梁。 南梁梁武帝萧衍主要简历和评价如下:南齐地方、中央官吏,后创立南梁王朝;南朝最长寿的皇帝(历代帝王的重要理想之一);著名文学家,而且并非因帝位而被恭维,称帝之前就和沈约、任蚄等齐名。
综上所述,萧衍的文采和长寿秘诀远比政绩更为出色,这也是他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原因。萧衍称帝后,始终以崇信佛教著称,据说本人曾经四次出家为僧。按佛教的说法,万事,有因,才有果。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论大、小朝代更替,开国之君一般都靠武力起家,唯独萧衍比较特殊,虽然他也有武力支撑,但更重要的手段是挑拨南齐皇室骨肉相残,终于毁掉了南齐柱石,他趁机称帝。由于军事实力很弱,萧衍始终借助士族对抗萧齐皇室,实际上,南梁是南朝士族势力最强盛的一个朝代。
信佛,是因为心里有鬼啊。 萧衍很不厚道,与他的皇帝前辈一样,称帝后他同样致力于打击士族。何况萧衍和士族实在称不上袍泽或战友,他们在一起的主要工作是阴谋、诡计以及谋杀,从来不露面,背后捅刀子。
鉴于曾经目睹南齐皇族内乱,萧衍一反南朝虚封制,他的子孙几乎掌控了全国所有军事重镇。萧衍希望借此凝聚皇族势力对抗强大的士族,同样为了这个目的,他对皇族几乎不加约束,即使谋逆这样的罪名,也只是训斥而没有惩罚。
另外一拨被萧衍拉起来的,是寒门子弟。 皇族人丁毕竟单薄,他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的生育能力再强,也不可能超越高门士族。寒门子弟终于找到了出仕途径,进入五经馆,你可以把这理解为“国家行政学院”,如果考试合格,就可以被授予官职。虽然依旧不能身登高位,但总归是有进仕途径了。
▲第 33 节:黄金与土同价(2) 对中国历史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变,虽然此时还不成熟。短时间内,寒门子弟还不足以支撑萧衍对皇权独霸天下的欲望,培养寒门实力需要时间。 不需要时间的,是铸币。 士族有势力是因为有钱,有粮,有地盘。 皇族、寒门要有势力,同样要有钱,有粮,有地盘。 没钱,可以自己铸。换句话说更贴切,没钱,可以自己造。
南齐主要使用前朝古钱,毕竟自己没多少古钱,所以,南梁萧衍当政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铸钱。目的,是发给自己人花。 只是萧衍铸钱,比较特殊,因为他虽然也铸铜钱,但更主要的材料,是铁。萧衍在位期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朝廷大规模铸铁钱。 但是,铁钱还是铁,广大南梁人民都知道,那玩意儿比铜便宜。便宜的钱,就是皇族拿去花,照样不好使。而且,铁钱币材易得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皇族易得;另一方面,士族也易得。皇族可以自己铸,士族同样可以自己私铸,难不成还把我们都砍了? 公私铁钱由此充斥市坊,终至“物价腾贵,交易者以车载钱”,大同年间(535—546年),这种铁钱已经无法使用,倒是士族,往往用这些玩意来缴税,去忽悠萧衍。
萧衍在位 48 年,重皇族、轻刑罚、发铁钱。 这些,他在位的时候确实没问题,因为他对子孙具有绝对权威。他快死的时候,事情就难说了,这群被娇宠惯了的皇族确实是皇权的依靠,但大家如果都想成为天下第一人,事情就麻烦了,毕竟皇位只有一个,大家都去争,结果就只有战争。
萧衍想培育皇族势力,结果,对皇位的垂涎引发了皇族叛乱,南梁中央彻底丧失了权威。萧衍的子孙也上演了中国历史上皇族最下贱、最卑劣的一幕:皇族子孙纷纷对内称帝 ,却对外称臣,引异族势力打到国内,终于引致了侯景之乱。萧衍本人也在叛乱中饿死,信奉佛教的他以一种痛苦的方式奔赴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银钱放贷中 关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国,有很多传说,据说周穆王时就有神佛“化人”东来,也有传说言孔子知西方有佛;张骞通西域、霍去病攻打匈奴,都有可能把佛教带入中土。 以上说法,皆无据可考。 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已经颇为兴盛。 人生在世,无论平民还是皇族,无论强者还是弱者,都会遇到不公平、不合理、不可解释的事情,只是程度不同。可能皇族、强者遇到的麻烦比平民、弱者更多,即使控制资源,即使他们有充足的经济实力,依然不能解决问题。
南宋皇室自刘裕称帝后共有158个男丁出生,其中114人最终死于非命:子杀父者1,臣杀君者4,骨肉相残者103,被人杀者6,看来皇室的大部分男丁都被自己兄弟、叔侄甚至是儿子给杀掉了。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司马迁 某人在战乱中死掉了,亲人很悲惨,于是痛恨这个世界。连皇帝都经常被干掉,那就比较可怕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乱世。 如果你信佛教的话,佛祖会告诉你,虽然你死掉了,但精神不灭,被干掉是因为上辈子没积德(有道虽死,神归福堂,为恶虽死,神当其殃,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精神还会轮回。
◇ 第 34 节:黄金与土同价(3)
下辈子混得怎样,就要看这辈子是不是积德。
综上所述,佛教告诉人们,你要积德。之所以在“要积德”前加“你”字,并非泛指,而是特指非佛教徒,佛教徒就可以考虑不积德。
南北朝佛教流行“净土宗”,根据教义必须大修功德才能取悦佛祖,所谓积德就是为佛教搞基本建设,建大佛像、大寺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弘扬佛法,才有利于修行。
至于建设标准: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搞建设必须有钱,无论如何“食气辟谷”人体都要摄入淀粉和蛋白质,佛祖不会真的下凡赐信徒金莲花,即使是最虔诚的也要吃饭。
于是,佛教徒必须化斋,《西游记》里的唐僧就经常差孙悟空去化斋。 “悟空,去化些斋饭来”,等于说“悟空,去要些饭来”。 任何时代的僧侣都不可能指望化斋吃饱,尤其是南北朝。因为佛寺太多,仅南齐都城(邺)就有 2800 多座寺庙,供养僧尼 8.2 万多人,靠施舍肯定养不活这些僧侣。毋庸置疑,南北朝僧人的法力不如齐天大圣;无可否认,他们却绝对更有面子。
佛教徒的主要工作,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念经,超度众生。 南朝佛教徒的主要工作,他们认为,应该是享受,被超度。 南北朝,戒行高洁的僧人不是没有,但更多的恐怕还是蒙事的俗人。因为我们看到 ,史籍经常记载南北朝寺庙不但设酒坊酿酒,还“沽于市”,而且设屈室淫乱。当然,虽然僧侣很多,更多的还是低级僧侣,大概相当于以前的奴隶。或者,比奴隶更惨,奴隶主最多只能在肉体上剥削奴隶,低级僧侣却要在精神上服从,因为他们可能反抗的是神佛。
可惜,他们拜的不是佛,而是本和他们一样的凡人。 即使如此,在南北朝出家,也绝对是一份非常有前途的职业,“入者则尊,归依则贵,居必方城,白璧朱门”,比现在的 CEO 拉风多了。僧尼拥有役徒、婢女,出则必车,归则必浴,据《南史》记载,南朝“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虽然有夸张之嫌,但名僧、高僧占有很多土地,却必定是事实。
如果混到寺庙住持,甚至是朝廷僧官,即使不奔赴西方极乐世界,在人间就可以提前享受到成佛的乐趣了。
最牛的,还不是提前当神仙,而是经营房地产。 北魏都城三分之一的房地产是寺庙,比现在什么××地产、黑中介都雷人。寺庙信奉佛祖,专营房地产似乎很不体面。于是,僧人想到了周济他人,这项业务名称叫做“僧邸粟”,用途是“至于俭岁,赈济灾民”。“僧邸粟”的定位超越了贫民,上至王侯 、下至商贾,都可以来寺庙借贷。
行了,直说吧。 “僧邸粟”就是高利贷,利息很高,高得离谱。 北魏年间,宣武帝元恪下诏,诏书为寺庙贷款规定了基准利率,利息合计不得超过本金的 100%(收利过本,毋复征责),利率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那年头没有法院可以强制执行,所以南北朝寺院同样面临不良贷款,不过僧侣们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倒不是他们法力高强,而是替他们收债的往往是官府。不敬佛祖暂时还问题不大,因为要等来生才能报应。不听官府的话,问题就大了,马上就会有报应。
平民没有偿还能力,必须以土地甚至个人抵债,“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弃子伤生”、“自缢而亡”。
第 35 节:黄金与土同价(4)王侯借贷不还,看情况而定,如果是当红政坛人物,半借半送,如果是二线干部就弄点地产冲销坏账。连皇帝都跑到寺庙里出家了,想回去也得拿钱来赎,赎金少了都不行(据说有亿万钱,还不还价),还怕个把二线干部。
本来,佛家视金、银、奴婢、牛、羊、仓廪、贩卖、耕种、田园为八不净。从南北朝的僧侣来看,把八不净反过来说,似乎还差不多。 高利贷问题的伦理分析 高利贷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同样无法考证,不过,世界各地都有高利贷,当代有 ,古代也有。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利贷的名字是“出债”、“出举”,或者“举”,放债形式有质押和抵押。南朝初期有一笔高利贷记录,借贷双方级别非产高:放款人是镇守东晋历阳的左府参军刁逵,担保人是东晋顾命大臣王谧,而借款人更牛,是南宋王朝创始人刘裕,不过借款的时候他还是个小混混。
刘裕是奴仆出身,年轻时还很穷,估计是抱着今人中彩票头奖的梦想,经常去赌坊厮混,不巧一次赊刁逵三万钱却输掉了。这下麻烦大了,因为刁逵的三万钱借款,是高利贷 。
刘裕没有钱,被刁逵绑在马桩上狠打,幸亏王谧替他还了账,否则中国就没南宋这个朝代了。这笔钱,刘裕当时肯定没还给王谧,不过王谧并不亏,因为刘裕称帝后没杀这个故国大臣,还对他照顾有加。至于刁逵就不怎么幸运了,在刘裕发迹之初就把他杀掉了。
看来放高利贷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至于高利贷利率,确实很黑。《宋书》记载,宋文帝期间,富户春荒时借100钱,秋收借款户要还1000钱,名义利率1000%,期限半年。借钱是短线,还钱是长线,短线、长线不是股票术语,而是指穿钱的绳子,短线绳子比较短,大约比正常短30%;长线比较长,大约比正常长20%。
如果没钱还,也容易,债主会卖掉债务人的妻女。看到这里,提醒大家不要联想杨白劳,就算债主都是色鬼,抵债的妻女却未必都是美女。比被当侍妾更倒霉的是沦为奴婢,命运也更悲惨。南北朝时期,债务导致的奴婢问题很严重,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公布律令(529年),要求废除他管辖地面上的所有公私债务(诸有公私债负,悉皆禁断,不得征)。
元子攸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不用问,不行。 南朝也有官吏看到小农为债务所累,试图改变这种状况,方法是诈骗。《宋书》记载,南宋吴郡太守顾觊之的儿子顾绰很富裕,乡里的人都欠他钱(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债),顾觊之对此很担心,深思熟虑后跟儿子说: “你现在放债能顺利收回来,是因为我是地方官,我不当官了,你收债就难了,不如你把债务合同给我,我来替你收。” 顾绰大概没想过父亲会忽悠他,就把所有借条都给了父亲。顾觊之并没有替儿子收债,而是把借条全部烧掉了,而且还当众宣布,所有欠顾绰的债务,一律不需要还了。 顾觊之这么干,至少在历史上博得清名,至今有人以此教育当代官僚,不能贪财啊 ,看看人家顾觊之。 然而,无论是皇帝元子攸还是地方官顾觊之,他们的努力都不可能真正改变负债者的生存状况。从东方到西方,从历朝历代统治者到一般平民,对高利贷深恶痛绝之,认为高利贷是一种压榨,凭什么收这么多利息?可是当生命受到威胁,虽然知道借债之后结局会很惨,但为解决当时的燃眉之急,借债人有其他选择吗?当然,好心的顾觊之可以一把火烧掉借据,能指望所有债主都烧掉债务凭据吗?高利贷虽然很黑,但毕竟是一种信用,有它自己存在的理由。
不能单靠诏令和同情取消高利贷,因为既然是资本,就一定会寻找最高的回报,虽然这种回报会毁掉人类尊严。千百年来,人们不断以良知抵抗资本的诱惑。这些,都是因为人类是万物之灵,除了追求利益,还要追求大同理想。
此时,人类生存能力还很有限,高利贷常常逼人为奴,甚至逼人致死。债务人很可怜,但这种状况并没有恐怖到极点,真正可怕的是没有挑战的皇权,那时,遭殃的就不仅仅是个把债务人了。
◇ 第 36 节:逝去的贵族(1) 逝去的贵族 “士”本是春秋战国时代游说诸侯的人,没事能游历列国,当然有钱,有钱才能成为当权者的统治基础。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富户看几本儒学典籍,再把自己的心得教给子孙就可以混成士族了,单纯习儒的富户,在中国史籍上另有专有名词,即“素族”。由“素”一字就可以知道,他们在政坛上,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群体。
士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祖先曾经是当朝显贵,主要包括军功世家、官僚世家,只有“官有世胄,谱有世官的”才是门阀士族。士族靠分权而存在,适合于春秋战国,秦汉以降他们开始成为皇权集中的绊脚石,因为皇权的欲望是无限的,历代帝王都致力于消灭来自士族的挑战。
秦立朝不过十几年,士族依然很兴盛;西汉朴立,“士”已经成为地方豪强的代表;东汉以后,中国政权频繁更迭,皇权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形成集权,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士族才形成了气候。
而且,皇权再猛也不可能骤然割断近千年的传承,况且,隋朝以前的皇权还不能找到一个完整的体制替代士族。不是皇权不想废掉士族,是不能废掉士族。 废掉了士族,皇帝的命令大概只能说给自己听听。 一个人,想创立一个王朝,必须成为一个猛人。其实,一个人猛一次并不难,甚至猛一生也很容易做到。 一个猛人也确实有可能在军事上消灭所有对手。不过,仅仅军事上的强盛只能消灭对手,却不能必然保证可以建立一个帝国,猛人还必须有控制帝国的能力。 真正的猛人,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统治。 只靠武力统治的,不是皇帝,是土匪。 中国历代帝王,确实都靠军功起家,然而,军事上打倒敌人还远远不够,他必须建立控制帝国的制度,进而形成自己的权威。只有存在一个完整的体制,军事优势才能巩固,进而推行自己的治国意图,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另外的强者挑战。
在找到这个制度之前,皇权维护自己统治的方法,只有依靠现有最强的势力。 东晋之前,这个势力,就是士族;于是,士族有了自己的空间。 士族靠祖荫进仕,皇权对他们没有绝对约束力。既然权力来源于祖德,何必要尽心尽力侍奉皇帝,没有人天生适合被奴役,从优越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士族,更是这种心态。 皇权需要的,不仅仅是支持,还有服从。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中,皇权基本上没有这个本事。要是有这个实力,鬼才会跟你废话,早把你拿下了。
第 37 节:逝去的贵族(2)虽然,西晋司马炎培育皇族势力,但杨氏当权后,士族再次取得阶段性胜利。东晋末年,在皇室不停的更迭中,士族终于取得了世俗权力。随之而来,魏晋南北朝演化为具有鲜明分权色彩的士族体制。
虽然时间很短,却演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愚蠢的一幕。 正是因为出仕源于祖德,也腐蚀了士族的进取心,东晋以降,士族开始鄙薄武事,虽然不排除个把人有军事天赋,但大部分人仍相当不靠谱。这倒不是说士族子弟一无是处,门第传承,士族世代以儒生自标,号称读圣贤之书,让他们去干具体工作实在是为难了。士族更适合于清谈玄学,优美的南北骈文就出自这帮无聊文人的手笔。
然而,治国方略不是文人笔下的浪荡情怀,能写出千古传唱的《别赋》,未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唐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白,虽然混到醉卧长安皇城,也终究没在仕途上闯出名堂。就是今天,谁敢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写散文,哪怕你是鲁迅、胡适,保证你也被斩于马下。
恰恰是这种文人情怀强化了士族的衰落,每天想着诗词歌赋、吟风弄月的人,怎么会有心思按领导意图写好公文。士族子弟从心底看不上“俗务”,对公文照例署名,最离谱的人甚至连自己该干什么都不知道。
啸父出身会稽虞氏,属于南土高门,晋时曾任侍中,即中央办公厅主任。一次宴饮 ,晋孝武帝提出了一个问题: “有所献替邪?” “献替”其实是一个术语,意思是下面人提出的方略是否有备选方案,啸父竟然以为皇帝跟他要海鲜,因为他家乡近海。 估计,晋孝武帝当场就晕菜了,有这样一个办公厅主任,夫复何求? 尽管如此,士族仍旧可以限制皇权,而皇权只能对士族有打有拉,这些人再愚蠢,毕竟是地方豪门望族,除了他们还真没有别人去贯彻皇帝的政令。 但是,士族体制却存在致命的缺陷。 门阀确实可以给士族出仕第一步,身登高位,却依然要取得帝王的信任,才能真正获得权力。而皇权的信任半径,其实非常狭小,狭小到不过就是那么几个人。 于是,为了接近皇权,士族开始了无休止内耗,侨姓与吴姓之间,荆州和扬州之间 ,相权和相权之间,高门和庶族之间,高门和皇族之间……每一个高门士族似乎都面对着无穷无尽的仇杀。
他们的命运,其实也是激流中的浮萍,得失急骤、生死无常。 这种斗争,极具残酷性,士族不是西方城堡中的领主,他们在地方的经济实力,来源只是地租。即使在东晋鼎盛时代,无论士族在地方有多少土地,始终都没有取得领地行政权。
地租和行政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比如,地租只是钞票,而行政权却是印钞机。行政权可以剥夺地租,反之,则绝对不成立。 这就意味着,如果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士族同样无法在地方上立足,他们将一无所有。虽然门阀给了他们一个很高的起点,但这个起点需要不断维护,方式则是靠近皇权。 因此,这种斗争,有去无回、有你无我,只能胜利、不能失败,士族其实也没有退路。在狭小的半径里,最终能胜出的毕竟是少数。 曹魏以降,皇权就不断禁绝士族高门兼并土地,南朝帝王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起用寒门子弟执掌机要。虽然他们官阶很低,但士族独霸朝纲的局面已经开始动摇,梁武帝之后的侯景之乱更是涤荡了南方士族仅存的一点实力。陈朝亡国后,南方士族变为亡国之民,只能依靠联姻攀附新权贵,才能苟延残喘。
虽然士族跟皇族的角逐在唐朝才能揭晓最终答案,这并非由于皇权软弱,而是还没有出现合适的体制替代士族。 士族被皇权扫荡后,皇权拿出来的就是科举制度,说好听点,是兴办教育;说难听点,是凭皇帝一人杀伐决断。虽然寒门子弟靠科举进仕,但科举不可能挑战皇权。官吏所有的能力都来自皇权,甚至他们自身生杀予夺也掌握在皇权手中,挑战皇权的唯一方式就是成为另外一个皇权。
这种替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朝着士族分权的方式演进。 五代十国,中国曾经在集权与分权之间犹疑,如果士族战胜皇族,中国演进体制中可能就会出现多元化格局,从而整个制度演进路径将完全改变。然而,即使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士族天然的分权性使它无法形成一块铁板,即使夺权成为帝王,却又必然向皇权转化。
南朝以后,士族渐渐消失了,从此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贵族。取而代之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围绕在皇权周围的封建官吏,他们比士族更加寡廉鲜耻、聚敛无度。从这一点上讲,这个时代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
究竟怎样评价这种制度演进,我们无法回答。
第 38 节:汉、隋五铢,谁更值钱(1) 汉、隋五铢,谁更值钱 581 年,杨坚灭宇文氏,建立隋王朝。东晋以降,中国经历了两个半世纪的分裂,终于再次统一。 历史上曾经有无数人,对时间来说,这些人是帝王将相或是草根平民区别实在不大 ,结局无一不是随百草埋没。现在,知道刘义恭当过皇帝的人,并不比去知道自己祖宗事迹的人更多。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能被人记住的,都是牛人。不过,牛人还是人。 没有牛人,历史该怎么样还会怎么样,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历史失去一个牛人,会改变表现形式,但内涵仍会沿着原有轨迹,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岁岁如斯。人们会记得牛人的名字,牛人也许会有传奇,只是,传奇都是不断重复的故事。千百年后,铅华洗尽,人们才会蓦然发现,牛人之所以牛,不过是比较二百五,比如,在战场上砍人的时候比较猛,只有豁出去,才有机会成为牛人。
牛人当然有能力,但更多的,是运气。 因为,牛人一生都在适应社会、诠释现有制度,从来都没有能力改变世界。历史,姓李还是姓赵,实在只是一个代号。 比如,唐宗和宋祖,李世民和赵匡胤当然都是牛人。 唐宗宋祖都靠砍人起家,但无论怎么砍,砍完之后都在原有封建制度制下喘息,不敢越雷池半步,最终唐宋盛世还是没有逃脱败亡的窠臼。 历史没有牛人,该怎么样还怎么样,牛人只能改变了历史的表现形式。一个王朝,姓赵还是姓孙,对今天来说,其实没有任何分别。 因为,牛人一定会出现,虽然我们可能会等地稍微长点。 能改变历史的人,才是神人。历史失去一个神人,就会改变内涵,之后的演进路径会完全改变,所有牛人都要在这个框架下生存,直到出现另一个神人。 神人,都是偶然。 而且,神人不一定活的很长,甚至不一定是皇帝,但是神人都会影响历史几千年。 因为,他们已经不是人,是神。 比如,董仲舒。没有董仲舒,没准孔子和墨子一样,至今儒家不过是春秋时代的一个流派;有了董仲舒,汉文化才有异化后的独尊儒术。
→第 39 节:汉、隋五铢,谁更值钱(2) 杨坚,属于神人。 因为,没有杨坚,中国后来封建社会的制度路径可能完全改变。虽然隋朝只存在了30 多年,就是这 30 多年,真正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基础。杨坚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 ,这些想法在他当政几十年中被付诸于实践,却影响了其后的整个中国历史。
我们还是从货币制度说起。 杨坚称帝后,重铸五铢钱,史称“隋五铢”。 隋五铢问世的时候,历代旧钱仍在市面上流通。杨坚很不满意,他想到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用旧钱者,尽没于官”,也就是传说中的罚没。 比如,直接派兵到商铺里搜(抢);比如,到路口检查,非隋五铢钱一律没收;比如,地方官员推行隋五铢不利,免职…… 杨坚确实没让隋五铢减值,因为,隋五铢比汉五铢轻很多,汉五铢为 4 克,隋五铢却只有 2.42 克。 杨坚推行隋五铢,自有杨坚的道理。 自隋朝起,中国才真正开始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其疆域要远比秦汉帝国辽阔 。要统治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靠前朝留下的那点五铢钱,肯定是不行。因为,旧钱主要在士族手中,广大隋朝士族还没死绝,指望这些人听从杨坚命令,那是相当不靠谱的。
任凭旧钱流通,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货币,士族又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觉悟,杨坚如何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权威?
没有权威,如何号令天下? 不能号令天下,岂不是又“不知几人称孤、几人称王”? 杨坚自己被拉出去剁了倒是小事,没有统一的权威就等于大家都相当权威,还不知道有多少生灵要在无谓的战场涂炭。
只有统一货币才能消除士族势力,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有权威的中央集权,而一个真正有权威的中央集权,又恰恰增强了货币的信誉。“隋五铢”替代前朝旧币,也就弱化了士族挑战,就算士族很牛,有本事逃避罚没,手里的硬通货也不能在市面上流通。也正是靠着隋五铢,杨坚才一步步真正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杨坚和秦始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想统一货币。 两者相同的做法是:不听话,我就杀掉你!不同的做法是,嬴政虽然建立了郡县制 ,但却没有真正创立封建制度,地方官本身就是士绅,指望他们执行命令,那是相当不靠谱的 。县官本来就是地主,只要影响自己利益,比如会或明或暗对抗。
杨坚就不同了,因为,除了颁行隋五铢,他还起用了一批颁行隋五铢的人,这批人叫做“寒门子弟”,反正自己本来就没钱,真去砍人,也肯定不是穷哥们。正是启用寒门的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根基:科举,进而完全改变了中国历史轨迹。自此,皇权找到了一种既可以替代士族,又可以形成集权的制度。
只有到了隋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才真正成为读书人的梦想,读书,可以登科、跳龙门、点状元。
点状元,可以当大官。 完善的科举考试≈高考(秀才)+ 考研(举人)+ 考博(进士)+公务员考试(中央直属机关)+领导职位公开竞聘(副处级以上)。
公式说明:仅限于国内文科最著名的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请注意,这里没有之一。现在的大学实在是太多,科举的结果却只有一个——做官,而且别无分号。就算你有胆子做假学历,也没胆子到朝廷领官职。
科举考试难度,不言而喻。 如果使用社会学语言,科举建立了社会阶层的正常流动机制,给社会下层民众一条晋升出路。而且,科举制度确实很严格,难得作弊,风险实在太大!偶有作弊成功者,并不影响科举本身公平性。
从历代科举来看,但凡舞弊者都会牵出后面的大人物。 不过,杨坚并没有如此高尚。公共经济学认为,官僚只对权力来源负责,这个道理完全可以用来解释科举制度。魏晋南北朝,士族进仕凭祖宗荫功,靠的是门阀出身,权力来源是祖德,官员未必对皇帝负责。科举制官员权力来源于皇帝,官员必须对皇帝负责。
祖上有荫德,没错,可是要考,属于差额录取。 杨坚创立了一个完全服从于他的官僚体制,就此,士族失去门阀进仕途径,官员位置不再世袭,权力、官职来源于皇权,士族就此彻底没落。
科举,或许不是一种好制度,但确确实实是一种公平的制度,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什
么方法能够替代。 不过至此,皇权也失去了唯一的挑战者。因此,杨坚,才是神人。 权力高度统一,对明智而又有韬略的帝王,是好事。 这种帝王,只是偶然;所以,杨坚是偶然。
第 40 节:尽道隋亡为此河(1) 尽道隋亡为此河 杨坚之后的皇帝,叫做杨广,也就是传说中的隋炀帝。 杨广,背了很多骂名,尤其在野史中,他从来都是被攻击的对象:修运河、征伐高丽、迁都洛阳等。总之,他是一个桀纣之君,没干一件好事。 刚才说了,杨坚是偶然;杨广,是必然。 虽然杨广确实可能弑父,至于淫母,实在是谈不上,就算他和老爹的两个贵妃不清不白,这在古代皇室似乎也算不上什么绯闻。 从古至今,正史对杨广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人说杨广“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不过,也有人说他“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怎么评价,要看谁说。 关于杨广的负面报道,最早出于《隋书》和《贞观政要》,这两本书,广大唐朝人民都知道,是李世民“编”的。按照儒家精神,或者说今文经学,篡位是不对的,杀先帝更是罪大恶极。即使皇帝昏聩也要愚忠,拉杆子把杨广弄下台是不可以的。
必须把杨广树立成一个弑父淫母的逆子,一个儒家道德的叛逆,一个暴戾无常的帝王,才有理论根据打倒他,唐朝才有理由取而代之。 没有隋炀帝暴虐无道,哪有唐朝帝王的圣哲。 不过,《隋书》还是记载了一些杨广的正面史料的,李世民应该确乎知道没有杨广,自己也不可能顺利统治整个帝国。 比较离谱的是,宋代《资治通鉴》。 出于政治失意的原因,司马光借古讽今把《隋书》和《北史》中的正面资料几乎全部删除,仅诏令一项,至少被删掉 15 处以上,而司马光给杨广留下的版面不过就那么一点点。
但凡历史人物,功罪是不能分开看的,无论如何分开,不过就是个数字,根本没有任何依据。如果有依据,就直接精确到二点三七五、七点六三五了,历史不同于自然科学,数学式评价才是不严肃的。
有时候,功就是罪; 有时候,罪才是功。 南北朝士族衰败,确切地说,应该是南陈士族衰败。因为南陈是汉族正统帝王,所以往往当代史学会忽略北朝。与南朝不同,杨坚建立的是一个统一的汉族帝国,面对的是全国士族力量,虽然他创立科举之制,大规模起用寒门子弟,但是北方士族乃至南方士族残余势力仍旧存在,或者说很强。
第 41 节:尽道隋亡为此河(2)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隋五铢确实削弱了士族实力,杨广面对的仍旧是难以驾驭的士族,他必然会继承杨坚的志向,在加强皇权的路径上一步步走下去。
从杨广开始,科举才真正扩大到寒门庶族,寒门子弟取代北方士族成为中央官员。
为了尽早达到这个目的,杨广彻底废弃了九品中正制,改设九品官制,每品保留“正、从”两级。被他废掉的官职不是撮尔小吏,更主要的是“上柱国”、“三师”、“都督”(类似于今天的内阁成员),杨广创立的这种官员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自此,寒门子弟开始真正进入国家中枢,正式试图取代士族高门。
只是,杨广的这些措施不可能立马见效,毕竟寒门子弟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唐朝原原本本继承了隋朝科举制度,也正是因为这个制度,唐朝中期武则天才能在对士族的决战中取得胜利。
既然科举不能立刻见效,杨广就想到了立竿见影的方法。 你猜对了,铸钱。 只不过,比隋五铢更轻、更破。 靠着铸钱收益和前朝罚没积累,杨广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中国历史上又一次规模宏大的开疆拓土开始了。
隋炀帝当政期间,中国才第一次成为一个东起大海、西至西域(东西四千多公里),南抵云南、北接大漠(南北七千多公里)的帝国,后世中华民族的疆域就是这个时候奠定的 ,不但强于秦汉,也大于唐宋。
杨广确实几次征伐高丽,而且以失败而告终,可是他同样征伐突厥,征伐南岭,从来没有人指责,因为,青海就是那时纳入版图的,指责杨广征伐高丽是以成败论英雄。
还有人指责杨坚修运河,不过也有人赞美京杭大运河,只是无人再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修筑运河并非在地图上凭空挖出一条河道,很多地方用天然河,杨广真正只挖了全河道的 30%。沿着这条运河看一看,就会明白,这条运河几乎集中了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唐代繁荣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条运河。
运河终于修通了,杨广征伐高丽也失败了,他在位期间过度使用民力,最终民怨沸腾。
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杨广仍旧没有放弃,而非终日沉湎于宫室之中。隋末,天下大乱,士族私铸货币蔚然成风,即使在国力衰弱至此的情况下,杨广仍然试图推行“曲笔五铢钱”整理货币,重振隋朝曾经的辉煌。
可惜,曲笔五铢虽然是一种精美的足值货币,却不适合于乱世,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曲笔五铢几乎都被士族高门弄去重铸了,以至于至今现存文物相当少,成为现代一种价值不菲的收藏品。
其实,开疆拓土、修渠挖井都会极度耗费民力,如果杨广只完成其中一项,他必定是名垂千古的帝王。
无论怎么评价,隋朝仅传两代就在杨广手中灭亡了,而且他广造行宫、秽乱宫廷也确都是事实。他想做的太多,在权力统一前提下,没有人能质疑他这种不切实际的雄才大略 ,这个图景在后来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出现,也不止一次给中国人留下伤痛。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第 42 节:开元通宝(1) 开元通宝 唐朝是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世界各地华人至今仍以“唐人”自居。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不可磨灭。这个时代,确实值得中国人骄傲。唐朝鼎盛时期,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原粮产量是4524市斤,一直到1978年这个数字仍未被超越。如果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那就看一看现代相关数据:清中叶,也就是所谓康乾盛世,这个数字为2262市斤;1949年,这个数字只有1150市斤,1978年也只有2214市斤。现在美国不过占世界GDP不足1/4就找不到北了,而盛唐时占世界GDP却足足超过了50%。
626 年,李世民导演了玄武门之变,他是唐朝最优秀的皇帝,职务座右铭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身,犹割股以啖腹”(《贞观政要?君 道 篇 》)。 与杨坚一样,李世民同样是偶然。 不仅李世民,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明君和清官都是偶然的,因为偶然,所以才值得纪念。只要没有人能制约弗远无界的皇权,这种偶然和必然将永远存在。在权力集中的制度下,必须靠近权力中心,手段肯定是无所不用其极,没有制约的权力又怎么会产生明君和清官?仅靠个人修养和儒家思想,又能有多少偶然? 李世民之所以能这么想、这么做,是因为他少年并不得志,因为不得志才了解民间疾苦,因为了解民间疾苦才知道自己不能胡来,个案不能推广。 现在,让我们看看唐初的货币吧。 “开元通宝”是唐初货币,往往被认为是贞观盛世的代表。实际上,“开元通宝”是李渊在武德四年(621年)所铸,属于非计重货币,10枚为1两、1两等于10钱的衡制即源于此。这种货币终结了西汉以来的五铢钱,中国货币由计重钱转为非计重钱。
开元通宝用于小额支付,说白了就是零钱,使用者主要是自耕农。 但是,开元通宝并没有满足小农需要。原因很简单,官府铸钱没什么收入,铸一贯钱(1000 钱)大体费用在 900 钱左右,稍有不善就会赔本。赔本生意,官老爷们是不会有兴趣的。此时,私铸货币又有了新的理由,官府铸钱不够用,就得自己铸。出土货币证实,唐初流通中的钱,很大一部分是私铸的货币,恐怕当时私铸现象就已经非常严重。本来,私铸货币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物价上涨,可唐初物价却平稳得出奇。
原因在于李世民挑动农民自发脱离士族,成为自耕农,自耕农多了,钱就不够用了 ,物价也不会涨了。 有人说,中国封建王朝的根基是地主和豪强。 这个话,最好反过来说。 纵观中国历史,能拉杆子造反成功的,除了一个朱元璋,其余都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反而是农民。 好人,谁去造反啊。 强势封建集权必然对应松散的根基,因为一个强势的中央、一批硬朗的地方,放在一起那是一定会出事情的。
与士族豪门相比,自耕农不能形成统一的势力,皇权才可能统一事权;寒门子弟没有门阀利益,出仕执行诏令也不至于推三阻四。 不过,李世民登基时全国只有 200 多万户小农,到不是战乱把人杀绝了,而是自耕农托籍于士族门下,不接受统计。李世民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法子,“狭乡迁宽乡”,去狭乡的人,都白送土地。作为代价,自耕农要向朝廷纳税服役,这叫租庸调。
授田、租庸调,缔造了唐朝统治基础——自耕农,自耕农又维持了盛唐国家的绝对权威。有了这个绝对权威,开元通宝才可能由计重钱变为非计重钱,此时,交易者此时已经信任国家。
这是一个良性自我循环“……→国家信用→货币稳定→生产力发展→……”,理论上这个循环是可以自我维持的,所以我们有了唐初盛世。 盛唐之治,不仅是中国古代经济的辉煌,也是中国古代货币的辉煌。 雾锁凌烟阁 李世民曾把他的功臣画像挂在凌烟阁上,长孙无忌排名第一。
→第 43 节:开元通宝(2) 凌烟阁功臣,其实都是士族。虽然五代以来士族不断遭到打击,但隋朝科举只实行了不到 30 年,士族还没有完全衰败,李渊、李世民称帝时,朝臣仍以士族为主。 李世民是对的,权力刚刚稳固,士族同样是他的中坚力量,他只能釜底抽薪,慢慢来,先忽悠走士族门下农民,却不敢骤然以货币改制剥夺士族财富。虽然发行开元通宝,却不敢禁止私铸。没有他们,李世民不可能在玄武门之变中胜出。他们是玄武门腥风血雨中历练出来的干才,不是五代时期的白痴。
正因为如此,皇权确立,他们成了皇权的绊脚石。 皇族和士族的矛盾,终于在武则天和长孙无忌的斗争中爆发了。 长孙家族出身关陇门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士族利益。不过,长孙无忌确实没有胆子直接挑战李世民的权威。李世民活着的时候,皇族与士族的对抗比较隐蔽。 事情起因是太子承乾被废后的立储问题。 长孙无忌必然希望拥立一位容易控制的皇帝,而不是又一个不断打击士族的“李世民”。 在李世民授意下,皇子李泰几乎被立为太子。这种事情上,皇帝支持也未必能办成 ,因为“几乎”也不是“已经”。 承乾经营多年,士族高官都在他门下。李泰虽然也有才干,但只有没出路的寒门子弟才去帮衬李泰。李世民最初确实希望立李泰为太子,然而,他也明白,李泰登位必然会骤然放弃士族,当时,寒门官僚气候未成。
皇帝称呼自己“寡人”,实际上皇帝决不能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一天也不行。政令必须靠人去推行,必须有人替你控制军队。即使皇帝可以在一道诏书之内把所有的高官都换成寒门子弟,难道还能把所有官员都换成寒门子弟不成?如果换不了,莫非真想凭一纸命令让寒门子弟赴任? 没一起共事过,没给过下属任何好处,人家凭什么要听你的?总之,听话是可以的 ,不过要先给个理由。李世民不能这么选择,授田可以让士族渐渐失去基础,但骤然对士族高官动手,大唐安在?最终,名不见经传的李治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是长孙无忌的希望。与李泰相比,李治未经历练,很容易掌控,更重要的是李治不会对他们这帮关陇门阀下手。然而,当皇位真正传承到李治手中时,长孙无忌却遇到了他一生中真正的对手: 武则天。 武则天原名武曌,“则天”是后世对她的尊称,取义于“效法于天帝法则”,用于尊称这位既是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武则天出生于利州,与士族高官实在没什么瓜葛。
李治登基不久,武则天就从李世民的妃子晋升为李治的皇后,皇帝仁弱,武则天也希望控制他,而且武则天已经具备了这个基础。 武则天如何登基,这里不讲,这里只明确她的力量来源。 李世民不但继承了隋朝科举制,而且将进仕范围扩大到寒门子弟,当武则天成为皇后时,科举制度已经执行了近 100 年,武氏登基,寒门势力已成气候。有人认为,武则天代表科举出身的“山东集团”。其实,并非武则天代表他们,武则天也不可能按某个利益集团意志行事。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士族集团不可能授予新兴寒门官位,在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士族积压下,武则天才和他们走到了一起,寒门官僚不过是统一皇权的工具,虽然他们是一群有抱负的中下层官员。
可惜,皇权对官僚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封建官僚不可能如同士族一样对抗皇权。武则天在政途中表现了非凡的残忍,杀死亲女、逼皇后退位;杀死儿子、打压皇室宗族;重用酷吏、虐杀官员。总之,为巩固自己的权力,无所不用其极,自此皇权独大,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力量可以挑战皇权。
即使没有武则天,士族与皇族迟早会有最后一战,本来胜负没有悬念。只不过历史选择了一个女性与其决斗,从而赋予历史更加丰富的含义,毕竟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长孙无忌终于丧身于与皇权的斗争中,自此,中国历史上再无力量可以挑战皇权。凌烟阁功臣会思索,辅佐明君、开创一代盛世、培育强势皇权,自己最终却被灭族。 有错误吗? 他们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或许永远不会有人回答。 因为,没有答案。
第 44 节:宰相是怎样炼成的(1) 宰相是怎样炼成的 李世民之外,唐朝还有一位皇帝在当代电视剧中出镜率很高,李隆基,也就是唐明皇。原因之一,他有一个妃子叫杨玉环,中国历史四大美女之一,“回眸一笑百媚生”说的就是她。
这里谈李隆基,不是因为杨玉环。 大唐官钱奇缺,民间铸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私铸者最初是士族,以后就是皇族和地方权贵。最终,皇族和地方官员手中的财富太多了。据记载,李隆基在位期间 ,后族家庭收入甚至已超过了太府寺。
这是李隆基绝对无法忍受的,就算都是皇族,也有亲疏远近。过于有钱会有很多想法,比如,造反…… 717 年、718 年,李隆基两次下诏,私铸当死。负责这件事的人,是当时的宰相宋璟。有人说,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在政治上什么都需要理由,比如选择宋璟。 管理学认为,即使职位很低,权力却不一定小,比如领导秘书、子女,比如唐朝宦官。这些人靠近皇帝,虽然在皇帝面前必须毕恭毕敬,但举手投足间也可以传递某种信息,即使不说坏话,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皇帝。李隆基之前,没有一个太子顺利即位,宦官和皇子公主的影响不可小觑。
李隆基当然想改变这一切,即使没有士族掣肘,皇权仍然需要绝对权力。然而,毕竟这些人也属于皇族,靠他们整治自己似乎不太可能,都是自己的骨肉至亲,没什么恶行(造反)就办了,也说不过去。靠中下级官僚好像也很难,毕竟敢跟皇子皇孙对着干的人是少数 。
李隆基之前,朝廷有很多宰相,尚书省左右朴射、中书令、门下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总之,宰相很多,最多的时候有 16 位。 李隆基改变了这一切,创立了相权,以此对抗皇族中的反对势力。 开元年间,李隆基废尚书省左右朴射,仅留门下侍中、中书令,这两个职务也不允许同时在职,实际上仅有一名宰相。 相权集中于一人,才有可能对抗强大的皇族,对抗接近皇帝的宦官,此时宰相才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相权仍旧不能与皇权抗衡,因为相权出自皇权,不过是皇权延伸,不具备挑战皇权的终极实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