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衍生品开始登台,基于实物资产的虚幻世界的魅力向美圆伸出了共舞之手!第一波商品牛市席卷西方,波及 2 亿人口,美圆日渐开始脱离贸易保护理论下的金本位.随着那次牛市的翻滚,美国成功的把赚到的虚拟资产填充进国家科技研发和信息技术,直接导致 20 年后网络技术的成熟崛起(如果基于传统重商主义,类似 riben 就缺少美国的远见,虚拟资产只收购海外企业以及大财团企业家以收购梵高画作为乐等),
20 年后,美圆利用恐怖概念,将高企的美圆重新化为商品市场做空的机会,而且,由于电子盘交易技术已经成熟,新兴市场人口在 70 年代以后屏弃了意识形态竞争,全力发展经济,整个世界关注或可以被牵涉到虚拟市场的人口是 80 年代初的 10 倍,即 20 亿.事实上,00 年以来,金砖四国的整体发展也体现了从商品,股票,房产等由于美圆泛滥袭击而开始的钟摆大幅度向上!
与其说是新兴市场本身的经济成果,不如说是新兴市场整体吸纳了美圆的贬值,而且目前开始波及本来文化整合基础就脆弱的欧元区.如果美国有对中国的阴谋,中国的战略就是应该利用这个阴谋,化阴谋为机会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本身虚拟资产价格高企的机会投资到国家下一步整体战略配备中,在这个过程中,有关资产价格如何同境外资金拍板叫价需要国内外舆论和人民的全力配合.
享用盛宴吧!!
http://bbs.anjia.com/dispbbs.asp?boardid=4&star=6&replyid=201824&id=145836&skin=0&page=1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4-28 17:30如果中央真的能将进来的资金,留下来,让他们变投机为投资,为我们的发展服务、出力,只要合理引导,加以限制,那么即使他们赚取了合理的利润,那有如何?呵呵。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我们不妨考虑下这个思路。能做到么?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加强制度、法律等等软环境的建设,这个,我们能做到么?
看中央的吧。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05 13:13
转自:http://www.war-sky.com/forum/read/content/tid-187481-fpage-0-toread--page-2093.html×××××××××××××××××××××××××××××
lanxiao336:2007-05-05 09:02
这个消息说明了什么?全球股市迭创新高 http://www.sina.com.cn 2007 年 05月 04 日 17:36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讯 最近两个交易日,全球股市迭创新高。受美国经济数据优于预期等利好影响,3 日,美股标普 500 指数、道指创新高。
不惟美股,新加坡、巴西股市 3 日盘中亦创新高;法国巴黎CAC40股指收盘越过6000点,为2000年12月以来的首次。
港股 3 日大涨 1.44%,当日午盘,恒指雄起,港股市值创新高。
4 日,澳大利亚、韩国股指点位刷新历史纪录;港股再接再厉,振荡上扬 160 个点。
美股亢奋
美国股市 3 日高开,收盘上涨。标准普尔 500 指数七年一轮回,自2000年9月以来,首次收盘突破1500点,报1502.39 点;道指亦创收盘新高,报 13241.38 点,首次突破13200 点。
5 月 2 日,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提出购道琼斯的消息给股市带来并购惊喜。当日,道琼斯股价暴涨。而原油期货大幅下跌的消息也大大提振股市。
美国劳工部 3日称,第一季度非农商业生产力年增 1.7%,而预期年升 0.7%。第一季单位劳工成本上升 0.6%,依然受控。
利好刺激美股连续上扬。3 日,标普 500 指数、道指齐创新高。
无独有偶,南美洲的巴西股市 3 日盘中亦创下历史新高,Ibovespa 指数升至 49879 点。
亚太走高港股 3 日大涨,当日午盘,恒指雄起,收盘大涨 1.44%,港股市值创出新高。4 日,恒指振荡上扬,收盘再取 160点。 )-
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 3 日盘中走高,至新的历史高点3461.65 点。2 日强劲的美国工厂订单数据推动道指再创历史高点为新加坡股市的提振因素。
韩国股市 4 日收高 0.51%,至 1567.74 点的纪录高点,超越4月26日所创的1565.03点旧纪录,主要受斗山重工业等被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新纳入成分股的个股涨势激励,但因部分企业业绩令人失望,限制了大盘涨幅。
澳大利亚股市 4 日收盘上涨,逾越此前纪录高点,其中必和必拓公司股价领涨,因金属价格上涨,美国服务业和生产力报告强于预期缓解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发展正在减缓的担忧。
分析人士认为,作为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亚太股市完美收官,若美股延续强势,望对下周二开市的中国内地股市产生正面影响。(hucyoi)
=============================================== ============================= 有几个问题要问:1.资本流动性泛滥是全球性问题,还是只是中国近来出现的现象?
2.如果资本流动性泛滥是全球性问题,那么出现全球股市行情的大幅度下跌对哪些市场的影响最大?欧元现在已经站住了脚,同时欧洲经济基本上自成体系,因此不会受到严重影响,那么是哪些市场会受到严重影响呢?只能是中美.
3.什么情况下,中国股市会出现大幅度下跌,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进而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认为外资阻击人民币,搞跨中国经济的阴谋论就是答案之一.
4.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流动性,减少大量的美圆进入而导致的流动性泛滥,如果不是国际游资在持续进入中国,单靠中国民间资金支撑股市(或者加上已经进入中国的国际游资,如果数量不再持续增加的话),则目前股市持续上涨的幅度最终会降低下来,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股市仍会持续上涨,这种上涨的长期趋势会延续下去.
5.国际游资进入中国以后,但不能顺利出去的话,仍将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但是享受不到炒作的暴利.同时,人民币和美圆的汇率会不断缓慢的上升,这个到有利于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但问题是如何使游资不能出去?如今散户在不断的进入,游资可以卖出手中股票,所以,那道大门不在股市上。但是,中国政府要求扩大对外投资,分散压力,同此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问题就是,国际游资是否会持续进入中国?持续进入对美国有什么影响?中国经济能不能消化国际游资和国内资金?怎样消化?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05 13:14上面的内容,包括评论,不是我写的,需要说明,呵呵。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08 19:37
作者:电脑太慢 回复日期:2007-5-8 12:45:41
其次,不要忘记了中共的一个法宝(以前用过滴): 配给制. 也就是说,对于部分生活必需品采用配给供应的方法,统购统销来抑制物价对中下层居民生活的影响; 这样通胀对社会的作用力就会体现为"二元化"的格局.其结果为: 不会造成社会剧烈动荡;而对中等收入阶层受损害最大.
========================================= 可能吗 不可能退回去了
**************************************这点上我同意柱子,大乱后有大治,是因为人心思治,牺牲些次要的东西,普通群众可以接受,他们需要的是安定的生活。
然而大治后的大乱却难以避免,原因就是人们把安定的生活视为必然,而不会为扭转潜在的、可能会引发目前“富足生活”全面危机的因素付出代价。
对于这一点,远的可以参照中国历代皇朝的兴衰,近的,可以参照法国学生罢课抗议新法规的背景。
一句话,让 70 年代前的百姓接受配给制,可是绝对不可能让目前的人接受。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08 20:32
严重通胀的后果很严重,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而且现在 zy 对情况的控制不如以前。这个需要考虑。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08 20:35
我记得 1990 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大约是 10%,因为我记得我当时上初中,存了 100 块压岁钱,一年后变成了110 多了。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08 21:01
这几天我在看黄仁宇的《资本主义与 21 世纪》
里面讲到主要国家的体制和经济的发展老黄仔细论述了,具体的经济和体制是相互作用的
我们总是在以为历史发展有个固定的方向
其实哪里有甚么固定的方向?
有影响的力量,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斗争,从而决定历史的走向
正如我们和房地产集团的斗争一样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08 21:12太慢兄,虽然 89 年的事情,跟苏联,东欧的事情脱不了干系,但是国内的环境,我觉得不能忽略 88 年的大通胀。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08 21:15
我当时 10 来岁,比你小不少,但是我当时觉得周围的大人是人心惶惶。呵呵。我当时还写了篇作文,说芫荽从几毛钱变成 1 块多一斤了,哈哈。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08 23:03
我同意柱子上面的话。另外插句话:不管在股市里面挣得再多,在崩盘前,没有变现的话,就等于是空。
我觉得不管现在股票涨得多厉害,只要在股市里面,还没有把股票换成钱,就不能说受益了。
很多人会把股票变现,然后观察一段时间,但是他发现股票还在涨,就会立刻杀回去,这个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事情。
正由于这个现象,绝大多数的人在股票崩盘前,是跑不掉的。
我的看法是:
1、股票泡沫非常大;2、只要没有退出,那么所谓的“上涨带来的收益”,就停留在纸面上;
3、绝大多数人看不到自己的“收益”,最终随着股票崩盘,股市中的获益,会变成烟飞走。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08 23:46
吴晓灵:三大原因导致我国一季度外汇储备大增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 15 日在“中国经济 50 人论坛广州研讨会”上表示,2007 年前 3 个月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主要是由于第一季度对外贸易顺差过大、许多境外融资结汇以及外汇掉期的完成。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 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加 1357 亿美元,同比多增 795 亿美元,一季度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已经接近 2006 年全年外汇储备增加额的 55%。
截至 3 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 1202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7.36%。
对于外汇储备如此大规模增长,吴晓灵表示,部分原因在于外贸顺差过大,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由于许多境外融资的结汇。自 2005 年以来,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代表的许多中资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募集了大量的外汇资金。近期由于受到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这些企业纷纷通过各种安排逐步完成结汇并汇回国内。
央行与部分商业银行进行的外汇掉期也是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之一。外汇掉期是交易方式的一种,投资者先是将一定数量的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然后在约定的时间再将其兑换回来。
此外,吴晓灵表示,前 3 个月信贷增长速度比较快,但从 3 月份的信贷数据看,前期宏观调控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3 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 4417 亿元,同比少增 958 亿元,相信随着流动性的不断收紧,未来信贷增长将进一步放缓。
(来源:新华网)
----------------------------------------------- -------------
央行外储陡增解释首谈"掉期"透露 3 点重要信息
中国央行4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 1202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7.36%。今年1至3月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357亿美元,同比多增795亿美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新增外汇储备的二分之一。
此次增长大大超过了经济学家的预期,对此,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解释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部分原因在于贸易顺差过大,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由于许多境外融资的结汇。但是,即便考虑了贸易顺差和境外融资结汇等因素,1 季度新增的1357 亿美元外汇储备中仍有大约 733 亿美元似乎“来路不明”。
《华尔街日报》昨天中国报道部分的头条就对这部分“来历不明的新流入资金”表示了“疑惑”。报道中说,鉴于中国目前严格的外汇管理体制,任何资金非法或通过秘密途径进入中国都不太可能,因此这部分突然新流入的美元储备非常引人关注。文章中认为,1 季度中国外汇储备突然增多可能与某些商业银行从事掉期交易有关。吴晓灵在周一的讲话中也承认,央行与部分商业银行进行的外汇掉期也是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之一。
那么,什么是掉期交易呢?其实这是国际金融领域一种很常见的保值或避险操作。掉期交易(Swap Transaction)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交易形式。更为准确地说,掉期交易是当事人之间约定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等价经济价值的现金流(Cash Flow〕的交易。
较为常见的是货币掉期(也称汇率掉期)交易和利率掉期交易。货币掉期交易,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交换交易,在一般情况下,是指两种货币资金的本金交换。利率掉期交易、是相同种货币资金的不同种类利率之间的交换交易,一般不伴随本金的交换。掉期交易与期货、期权交易一样,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金融衍生产品之一,成为国际金融机构规避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重要工具。
为什么掉期交易能够解释外汇储备突然增加呢?这需要一系列的计算。我们打个比方,假设中国目前拥有 10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同时我们假定当前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为 8:1(即 8 元人民币兑换 1 美元),因此:
目前 10000 亿美元外汇储备=80000 亿人民币资产;
因为国内流通的只是人民币,所以无论对国内的企业和个人来说他们只有持有人民币才能购买到真正的商品或资产。为了不使这部分外汇储备因美元贬值而缩水,就可以采取掉期交易的方式进行保值。
我们假定 3 个月后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升值到 5:1(即5 元人民币兑换 1 美元)如果不进行掉期操作的话,3 个月后,10000 亿美元外汇储备在国内只能购买到 50000 亿人民币的资产或商品:10000 亿美元*5=50000 亿人民币;也就是说,从货币代表的实物价值方面来说,3 个月 10000 亿美元外汇储备就缩水了37.5%(计算如下:80000-50000=30000亿元人民币30000/80000=37.5%)。缩水幅度与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幅度相等。
如果进行掉期操作的话,就可以避免这种损失。大致操作如下:
第一步:人民币升值之前先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用美元买进人民币。假定中国央行把 10000 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 8000亿美元拿来购买人民币,此时 8000 亿美元可以购买 64000亿元人民币(8000*8=64000)。
3 个月后,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升值到 5:1,此时,中国央行可以进行第二步操作:抛出 3 个月前购进的 64000亿元买进美元。按照当前的汇率比价,64000 亿人民币可以购买到 12800 亿美元(64000/5=12800)。
此时,中国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总量就是:(10000-8000)+12800=14800 亿美元鉴于人民银行并没有公布 1 季度外汇储备突然增长的详细数据,我们无法猜度到底有多少家银行在进行掉期交易,也无法估计这种交易的规模。但是,1 季度外汇储备突然增加 733 亿来路不明的神秘资金,本身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众多关注是因为它传递出了三个重要信息:一是表明中国央行已经认可了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二是,表明中国央行正在采取手段,尽可能避免因人民币升值而导致外汇储备缩水的损失。三是这也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可能是更加一个长期的过程,鉴于掉期操作可以降低美元贬值导致的风险,因此,继续把美元当作外储优先货币仍然是合理的。至少,目前并没有把美元兑换成其他国际货币的迫切需要。这对于缓解美国政府因中国减少美元储备而担心美元大幅贬值的紧张情绪也是大有好处的。
(来源:中国经济网)
http://www.war-sky.com/forum/read/content/tid-187481-fpage-0-toread--page-2120.html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09 01:34
http://cache.baidu.com/c?word=%D7%C5%BC%B1%2C%BD%AA%3B%C0%A5&url=http%3A//www%2Ephp168%2Ecom/mv/bencandy%2D21%2D21112%2D1%2Ehtm&p=9b7ac215d9c447b50be2947d505f85&user=baidu
姜昆、唐杰忠_着急
{SIMAGE}http%3A%2F%2Fplayer.youku.com%2Fplayer.php%2Fsid%2FXNTU4NzA4%2Fv.swf{EIMAGE}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10 12:47
美国已经被各个大国挤到墙角旮旯了,其现在的经济方式已难以为继。想继续掠夺他国,支撑自己的奢侈生活,没有那么容易了。
两个选择:
1.要么开始厉行节约,改变生活方式
2.要么对外开战
我猜它一定采取后者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11 10:53
日本央行:日元需加息保障经济稳定英国《金融时报》中本美智代(Michiyo Nakamoto)东京、克里斯•贾尔斯(Chris Giles)伦敦报道
2007年5月11日星期五日本央行(BOJ)行长福井俊彦(Toshihiko Fukui)昨日阐明了日本需要逐步加息的理由,并警告称,如果利率持续保持低位,可能会加剧日元套利交易,并危及日本经济的稳定。
福井俊彦昨日在日本国会讲话时表示,与经济运行状况相比,日元利率偏低。日本目前的基准利率为 0.5%,是七国集团(G7)中最低的,而日本近年一直保持略高于 2%的的经济增幅。
但是,福井俊彦希望反驳一种日益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日本央行近期可能无法加息。而日本央行担心,这种观点可能助推房地产泡沫,并鼓励更多投资者借入低利率的日元,投资于收益率更高的海外资产(即所谓的套利交易)。
福井俊彦对日本参议院金融委员会表示:“如果市场预期认为,无论物价和经济状况如何,日本都将保持低利率,那么,这就可能鼓励人们进行低效率的资产配置,如投资房地产和日元套利交易等。”
“如果日本央行在利率调整方面动作太慢,就可能会增加(发生上述风险的)可能性,意味着我们没有尽到职责。”
与此同时,欧洲央行官员也明确表示,有必要紧缩货币政策:欧洲央行(ECB)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昨日暗示,欧元区利率将在 6 月份升至 4%的水平;而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也于昨日决定将主导利率提高 25 个基点,至 5.5%,为 6 年来最高水平。
此外,美联储(Fed)周三也重申了它的主要忧虑,担心“通货膨胀可能不像预期那样趋缓”。至此,世界主要央行均已表示,他们的首要任务依然是控制通货膨胀。
******************************************
日本、欧洲准备加息,接下来看老美怎么做。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11 10:55
欧洲央行暗示 6 月加息英国《金融时报》克里斯•贾尔斯(ChrisGiles)伦敦、拉尔夫•阿特金斯(Ralph Atkins)都柏林报道
2007年5月11日星期五欧洲各国央行行长昨日暗示,他们将展开行动,控制席卷欧洲的通胀压力。目前,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已上调利率,欧洲央行(ECB)也暗示将在 6 月加息。
欧洲央行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表态,欧洲央行将保持“高度警惕”。
人们普遍将这一措辞理解为,欧洲央行将在 1 个月后加息。
欧元区利率目前为 3.75%。
英国央行已将其主要利率调升 25 个基点,至 5.5%,为6 年来最高水平。英国央行指出,加息原因是企业投资强劲,而且“有迹象显示,企业提价能力有所增强”。
美联储(FED)本周三重申,其主要担忧为“通胀不会如预期那样趋缓”,同时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行长昨日也提出了逐渐加息的理由。由此,全球所有大国的央行现在均已表示,它们的主要关注对象依然是遏制通胀。
经济学家预计,欧洲目前的利率周期将在今年达到峰值,但市场仍认为,英国再次加息和欧元区在 6 月加息后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很大。
在出席欧洲央行在都柏林召开的管理委员会会议后,特里谢发表评论称,通胀“上升风险”仍然存在,原因是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同时高工资协议可能带来通胀压力。
但他补充表示,有迹象显示,欧元区 13 国的加息效果已开始显现。加息正对欧洲央行密切关注的货币和信贷数据产生影响,而欧洲央行将这些数据视为较长期通胀指标,“不过,加息迄今尚未明显抑制这些指标的整体活力。”
特里谢有意保留了在 6 月以后再次加息的可能性——金融市场认为欧洲央行很有可能在今年底之前,再次加息 25个基点,至 4.25%。
译者/梁艳裳
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11274&pos=MAIN_NEWS&pa1=3&loc=HOMEPAGE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13 23:24
转贴一段:http://www.xhclub.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8398&extra=page%3D1&page=2
jeffery :
投机资金比预计的严重的多!!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突破 12000 亿美元 猛增 37%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作者:但有为
央行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 年 3 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37.36%。今年1至3月国家外汇储备增加 1357 亿美元,同比多增 795 亿美元。3 月份外汇储备增加 447 亿美元,同比多增 233 亿美元。
从 2006 年全年来看,去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 2473 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外储增加额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 55%。
有专家指出,外储的加速增长可能和投机资本加速进入中国有关。商务部昨日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实际 FDI 为 158.9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56%。稍早公布的外贸顺差数据显示,一季度外贸顺差为 464.4 亿美元。
按照粗略统计,外储增长额一般为外贸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入的投机性资金的总和。以此计算,一季度进入的投机性资金可能高达 734 亿美元。
专家认为,投机性资金进入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人民币可能加速升值预期的存在;其次,中国股市和楼市价格持续走高。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认为,外储的加速增长主要原因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内居民和银行持汇积极性下降,大量抛售手中美元所致,并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 1649亿美元,同比仅增长 3.76%。1 至 3 月外汇各项存款增加 35亿美元,同比少增 32 亿美元。3 月份外汇各项存款减少 34亿美元,同比少增 42 亿美元。
那么,在总体流动性已经过剩的前提下,外储的加速增长会不会火上浇油?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外汇储备增长是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主要根源,现在外汇储备大幅增长,意味着央行的紧缩政策将不得不持续下去。”粗略计算,为购买这 1357 亿美元的外汇资产,央行不得不投放近万亿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而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3 月 27 日,央行今年以来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净回笼资金约 1.06 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同期的 2.4 倍。
*****
评:国外投机资金比预计的数量多了很多,仅今年一季度就多了 700 多亿来路不明的资金,结合对去年的分析,进入中国的短期资金将超过 1500 亿美元以上,折合 12000 亿人民币,难怪股市交易量每天都超过 2000 亿,只是这些资金的六分之一而已,所以中国股市短期将无法停止,在各种资金和利益的驱使下,创出 4000 点和一万点是轻松的事,沪市极端可能达到 5000 点以上,央行的货币政策完全失控,金融被利益集团充分捆绑,所以中国金融只有走向被动崩溃或主动崩溃,已无法获得软着落,目前的主要目标就是保持社会稳定,平安过渡,通过经济自身的免疫来脱离衰退期,恢复增长。
这些海外资金大部分都是投机资金,会在中国金融崩溃后离开,而其中有很多是带有战略投资任务的,他们将在中国进入衰退期后开始大量收购国内公司股份,控制更多产业领头企业,最终间接控制中国经济,在适当的时机他们的代理人将发出声音,推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最终让社会主义最大的阵营轰然倒塌。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21 07:53
第 2000 贴,占位,哈哈。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21 17:24
正好想问柱子关于股市的看法,学习了,呵呵。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22 10:50
我随便说几句。刚刚从柱子那里得到的思路:
柱子说,我们被逼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造成老美货币进一步下跌,这个我没有考虑到,如果的确可以这么认为的话。那么老美的措施,使得资金进一步在全球泛滥,影响到我们,就是国内的泡沫(以股票泡沫为代表的金融泡沫、以及房地产泡沫)进一步膨胀。
我们看到央行最近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组合拳”打下去,股指根本不予理睬,现在(2007年5月21日上午10时43分)被炒到了 4125 点,较昨日收盘,一天内涨了 100 点,简直是给了央行一个大嘴巴。
现在看来,这是老美逼迫我们做出连续的让步,引发的这些反常的现象。
不过反过来说,这说明老美在“别的战场”撑不住了金融战场紧张,说明我们在别处逼得老美无路可走
现在就是看我们在金融战场先倒下呢,还是老美在“别处的战场”先倒下。谁撑住到最后,能够在别人倒下前撑住,谁就赢了。
那么我们可以说,美国的意图,是要尽快撑爆我们的金融泡沫,逼迫我们全力收缩;而我们的意图,是尽力顶住金融泡沫,就算爆破,也要在老美现在“别处”崩盘后,我们再开始引爆泡沫。
这是围魏救赵之计,无论是我们还是老美,都在用这招。
为何老美进攻我们金融?因为金融是我们的最弱,且是老美的最强。老美眼光犀利,佩服。
那么我们在哪里下手,慢慢困死老美呢?哈哈,这个电视上天天报道,大家自己看看就知道了。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22 13:07懒问渔兄,我不是说在中国国内。也不是在美国国内。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22 22:58
经济观察:德国人为何不热衷于炒股
2007年05月21日15:51:08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柏林5月21日电(记者郇公弟)与美英等国相比,德国老百姓在家庭理财中很少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即使近年来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指数持续高涨、德国经济显著复苏,证券市场新增开户也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和外籍股民。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德国股民人数仅占本国人口总数的7.1%,而这一比例在英国为23%,美国为25%。德国人为什么不热衷于炒股呢?“德国人向来以理智、冷静著称,一夜致富的股市梦想很难打动德国老百姓。”在柏林证交所工作的王岩首先从民族性格出发给了我们一个解释。长期从事德国经济报道的自由记者奥尔舍夫斯基女士则说,“无论是德国老百姓,还是企业家,在投资时都将规避风险作为首要考虑,没有八成把握很难作出投资决策,在购买股票上也是如此”。
据奥尔舍夫斯基介绍,“炒股不是德国家庭理财的主要选择。完善的保险制度给了德国人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教育、养老等也都不需要大量资金,德国老百姓并不把股票投资当作收入的主要来源”。她举例说,在美国,法定养老金占一个普通退休人员家庭收入的比例为45%,企业养老金为13%,私人投资获益为42%。而在德国,这一比例为法定养老金占85%,企业养老金占5%,私人投资获益占10%。从上述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私人投资对美国人老年生活的重要性,而德国人则完全侧重于法定养老保险金。
另外,德国现有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使得德国老百姓月收入的大部分必须用于缴纳各种社会保险金,德国就业者每月要缴纳各种保险费用占月收入的比例分别是,医疗保险约14%、护理保险2%、养老保险19%、失业保险6%。
因此,普通工人手里能够用来投资股市的“活钱”、“热钱”并不多。长期以来,德国老百姓所谓的投资方式都相当保守,资金投向大都是风险较小收益平稳的人寿保险、传统储蓄或购买住房。
“德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市直接融资不是德国企业融资的主要选择,”德国一家投资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比恩施蒂尔介绍说。因此,德国企业、银行发行股票数量较少,老百姓也就“无股可炒”。从统计数据来看,德国银行贷款数额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00%,是美国的两倍;而德国股票市场市值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0%,与美国大约130%的比例相去甚远。
德国实行“全能银行制”,银行既可以经营存贷款业务,又可以经营证券业务。这使企业感到在证券市场上直接筹资不如从银行贷款简单易行。同时,银行也希望通过贷款来直接控制企业,而不鼓励企业参与证券市场。除少数巨型企业外,中小企业实际上是德国经济的骨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就业占全部就业人口的70%以上。但这些企业主要是家族企业,考虑到上市透明度限制和收购威胁等,这些企业大都拒绝公开上市。
德国政府和证券交易所也曾试图吸引普通老百姓参与股票投资。在1996年到2000年,在联邦政府私有化改革的推动下,德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炒股热。从1996年到2000年,号称“全民股票”的德国电信股票每股股价上涨了7倍多,达到相当于每股104.90欧元的水平。然而,好景不长,从2000年开始全球高科技股大面积滑坡,在随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德国电信的股价又从高位下跌到每股8.14欧元,其间法兰克福DAX指数从8136点跌至2188点。全民炒股的热潮以惨败告终,直到现在,很多当初孤注一掷的小股民还没有恢复元气。
股市的暴涨暴跌令许多德国人对股票交易退避三舍,德国人普遍认为投资股市是基金公司、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目前个人投资者也主要是通过购买债券、基金、保险等间接“投身股海”。在国内股民投资并不活跃的情况下,德国证券机构大力推行国际化战略,如法兰克福股市实行现货、期货和结算一体化运作,吸引了全球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参与其中。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25 10:37
论股市泡沫、统计失真与下岗问题
何 新
http://www.hexinnet.com/documents/200303/yipianwenzhang.htm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认为自己有责任讲一点真话。当前国家的真实形势是:
1. 国家在近年内可能由于失业问题爆发中型较严重的社会动乱。
2. 香港近期可能发生第二次金融危机。
一对于经济统计数字究竟应如何看?我认为其他数字意义不大。目前国内形势中最大、最险恶的问题是国企破产,职工下岗,即大规模失业的发生。在当前,谈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如果不与职工的社会就业率、失业率联系在一起考察,是毫无意义而且会严重误导决策的。换句话说,如果经济的增长率不伴随着就业率的上升,就不是真的存在经济增长,实质还是在衰退。就业率及失业率,始终是世界各国评估经济景气的最重要数据之一。(奇怪的是,这个数字在中国例年的经济统计中竟完全被忽略。)
近年来,中国的年失业率真实数字是统计不出的,但触目所及,几乎已遍及千家万户和所有的企业。在城市适龄就业人口中,无固定或稳定职业的失业、半失业人口,可能高达 20%-30%。由于政府所谓"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政策,失业率仍在高速上升。有必要指出,近年我国失业增长速度之快,在世界经济史上应该说甚为罕见。这些数字之规模及其潜伏的社会危险,已使得一切其他统计数字失去意义。城乡失业率的升降,乃是观察当前社会形势的一项决定性尺度。实际上,也一直是世界各国借以观察经济景气的普遍尺度。
值得深思的是,香港失业率(即"人员下岗")每上升千分之一个点,社会及舆论就会大吵大叫,指责特区政府无能。而我国国内失业率目前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香港报章却在鼓掌叫好,大声喝彩,鼓吹说这是体制改革的伟大成功。而且下岗失业愈多,改革成功愈大。这究竟是为什么?希望本届政府在观察形势、描述形势时密切注意城乡失业、待业、无业人口的剧增这一问题。这个问题不能通过所谓"下岗救助"小额拨款来解决。就业机会关系着几代人的生存机会、发展前途、身家性命。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前途。如在本届政府任期的今后三年内,政府不把解决这个问题放在工作首位,甚至不考虑将这个问题放到政府的视野之内,那就是对社会、对人民、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我担心,也许有一天,了无生计、不敷温饱的失业、无业人口会走上街头,酿成变乱!(这种小规模变乱,作为一种信号和预演,在若干中小城市,近年已层出不穷)。
二一些国企的崩溃性瓦解不是机制问题,不是结构问题。
而是被有意识纵容鼓励的私有化政策一步步推入困境的。它与近年国家投资结构及政策的变化,与股市泡沫经济的勃起具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股票市场的出现及交易额的日益增大,中国国内投资形态发生根本变化。在 1994 年以前,政府投资为主。资金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财政拨款,通过银行投向市场。在1995 年后,财政投资日益减少。大量资金转入股市。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制造了股市万能论的神话。导致中国虚拟经济的兴起,枯渴了国家的金融资源,预伏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的种子。
大量资金被导入股市,由此转入消费领域,退出投资领域。大量资金积蓄在不从事生产活动的股市投机者手中。股票虚拟经济愈膨胀,用于兴业投资的实体经济即愈萎缩。股市现在已成为国内资本分配的主要方式。股市是金融大资本游戏竞争和掠食吞噬小投资者的最佳场所。股票市场导致中国投资结构的失序与失衡,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究竟如何看待股市?我认为当今股市的本质,实质上乃是大户和机构的一种"圈钱"活动。在股市中,大户作庄,圈小民百姓(散户)的钱。在股市中,机会从来不是均等的,少数大户所获取的巨额利润,完全建立在掠取小户资金的基础上。股市投机已成为资本间竞争、加剧两极分化和形成大资本垄断的最佳手段。
股市游戏建立于一个虚妄的神话上,即理性投资者总会要把钱投放在经济效益最高的股票上。(萨缪尔森)这完全是欺人之谈。真实的现实是,大庄家注入资金,将其投放到盘子较小,最有利于炒作的股票上。这种股票乃是最有利于庄家获利圈钱的股票,而与该企业的真实效益毫无关系。这种大庄家注入大笔资金的股票,增长最快,吸引散户游资也最多。一旦庄家获利回吐后,小户股民即被贬值股票套牢。结果是,大鱼吃小鱼,大资金吞噬掉小资金,这就是股市中的真实逻辑。获利最大的股票,即庄家与散户投钱最多的股票,与发行股票的企业本身效益毫无关系。中国股市如此,香港股市如此,美国股市也如此。中国国企的瓦解,是国内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竞争失败的必然结果。资金的困竭与市场封杀,高税率的压榨,加速促成了这一衰变。
自 90 年代以来发生的一系列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国际金融市场中发生的金融突袭和掠夺,已逐渐取代产业及市场利润的竞争,而成为 20 世纪后期以来国际间资本竞争和兼并的主要形态。
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投资于亚洲产业的资本形态严重受损,几乎丢得精光。但在美国金融市场投资的证券及股票等金融资本则大获其利。正是日本金融与美英金融资本之间这种新的共生利益,压制了其产业竞争的矛盾面,并且主导了日美政治联盟在近十年来的加强。
日本国内产业衰退,但金融业的地位则在上升。英国国内制造业已近消亡。但由于其金融资本与美国资本紧密结合,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实施金融突袭和掠取成功,其经济实力现已压倒仍以传统产业为资本主导形态的法国,并且即将超过德国而上升为欧洲第一位的经济强国。90 年代一系列国际金融危机表明,金融掠取已发展成 20 世纪末以来国际资本竞争和兼并的主要新形态。此也是"新兴(第三)产业论"、"知识经济论"的真正涵义之所在。
由于政府近年对股市采取放任不管的自由主义政策,中国股市中私人垄断资本集中速度之快也已达到惊人程度。近十年来,中国股市上现已形成巨无霸式的私人资本巨鳄。
据我的不确切估计,在 1000 名左右的股市巨鳄手中持有着 10,000 亿以上的巨额金融资产。每一次股市高潮,即是一场疯狂的巨鳄吞金运动。当潮退后,那些可怜的散户股民象被潮水抛弃的鱼一样,握着贬值的股票被搁浅在沙滩上无奈地等待着下一次新潮。
香港股市则一直是英、美、日、华资本巨鳄,圈本地中小华商、中资机构及散户钱的猎金场所。
在第一次金融危机之前,地产股成为国际巨鳄们炒作的大好题材。现在国际大鳄正在悄悄潜回香港。高科技股和网络股取代了 90 年代中期的房地产证券,成为炒作对象。
所谓高科技股,并不是"高科技",与高科技并无实质关系。风险投资,纳斯达克指数为什么被高炒?因为这些新兴股票盘子小,便于炒作,有虚拟的概念性。一旦巨鳄们获利回吐,将资金撤出香港,则香港必会发生大的金融动荡,从而导致第二次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已不太远。
决定自由市场中竞争成败的根本因素,不是效益,而是累积资本的实力和规模。谁的资本雄厚,谁垄断控制了市场,谁就在竞争中具有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按资本数量实行分配,这一点在股票市场的利润分配中是最明显的。所谓按公平和效益分配,只是一种虚幻的欺人之谈。
(高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在本质上也服从上述规律。因为资本规模的大小已决定了在高科技及人才资源竞争中谁占据有优势主导的地位。)
三
中国资本市场目前深陷困境,一方面是资本过剩,银行钱贷不出去。另一方面是资金稀缺,表现为企业流动资金困难,众多下层人民生活贫困化,政府财政资金紧张(因此出现了通货紧缩及产品过剩)。由于资金稀缺,尽管表面上银行利率已调低,但黑市上的利率则日渐高企(地下钱庄业的勃兴反映了这一现实),各种代金券及实物交易等非货币流通手段亦相应而生。
解散及私有化国有企业的主要论据,是国有企业的效益低,有亏损。需要财政补贴。而私营企业的效益高,可以不要政府补贴。这种论点是站不住的。
大型企业的运营困难以至破产,与产权形态无关。
大型企业的运营困难以至破产,与产权形态无关。在股份制下,私有制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下,国外同样发生大企业的倒闭,如韩国大宇集团、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日本兴业银行等。大型企业由于资本构成大,结构调整难,资金周转不易,在市场结构变化及遭遇危机时陷入困境是常见情况。并不因其是"现代企业制度"或"股份制"或"私有制"形态而可以避免危机。
在 1994-1995 年前,中国国有企业虽已遭遇困难,但尚未大面积崩溃。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大面积陷入困境以及崩溃性瓦解的进程。由此爆发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同时并发极其严重的社会危机和不稳定,使国家形势陷入动荡。其原因,不是国有企业的"机制"不良,而是政策不良,是由于新自由主义经济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现行金融投资政策。
将工人驱赶下岗,使企业私有化,表面上似乎改善了效益,实际上是将国有(社会)资产廉价地赠送给私人(老板及管理者),同时把失业者抛向社会。制造了社会不稳定的祸乱之源。中国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制度本来正是一个强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系统,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它有缺陷,应当改善。但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所谓"企业只应企业化,不应管职工养老、职工社会福利、医疗保险、托幼儿教育"等主张的抨击下,这一系统被摧毁了。巨大的负担转移到国家和地方财政身上,这本身又是国家和地方所承受不起的。
由于模仿西方的分税制改革,以高税负扼杀了企业生机。
近年来,中国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一般在 10%以下。但各项税率总和约占销售额的 40%,甚至更高。加上银行年利率即高达 50%。以这种高税负与平均利率相比较即可看出,任何生产型企业,若不逃税则注定应倒闭关门。正是这种高税负的政策,在许多地区(例如浙江温州),导致众多企业为避税而外逃。政府目前应付失业问题所支付的巨额社会保险金是纯粹消费性的(而过去给企业的补贴则是作为生产投资),其总额及社会代价较之过去给企业的补贴要重得多。我们似乎正在一步步地重蹈东欧及俄罗斯陷入社会危机的覆辙。
西方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这一套以私有化为核心的改革方案,通过其在中国的利益代表人推荐给中国决策者,目的不仅是为了摧毁中国的国民经济,而且是为了搞垮中国的社会制度,使之最终陷入分裂和动乱。
希望政府对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这一整套经济改革建议有所警觉。希望在东欧及俄罗斯已彻底失败的"休克疗法",在我国不会以"结构改革"的名义,而得到一种新版本的惨痛重演。
(2001 年 3 月 8 日写)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5-25 10:40
自 90 年代以来发生的一系列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国际金融市场中发生的金融突袭和掠夺,已逐渐取代产业及市场利润的竞争,而成为 20 世纪后期以来国际间资本竞争和兼并的主要形态。
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投资于亚洲产业的资本形态严重受损,几乎丢得精光。但在美国金融市场投资的证券及股票等金融资本则大获其利。正是日本金融与美英金融资本之间这种新的共生利益,压制了其产业竞争的矛盾面,并且主导了日美政治联盟在近十年来的加强。
日本国内产业衰退,但金融业的地位则在上升。英国国内制造业已近消亡。但由于其金融资本与美国资本紧密结合,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实施金融突袭和掠取成功,其经济实力现已压倒仍以传统产业为资本主导形态的法国,并且即将超过德国而上升为欧洲第一位的经济强国。90 年代一系列国际金融危机表明,金融掠取已发展成 20 世纪末以来国际资本竞争和兼并的主要新形态。此也是"新兴(第三)产业论"、"知识经济论"的真正涵义之所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