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提议”的意图 ^也正因如此,也在将“美国决心在东欧布署反导计划”当牌来打的俄罗斯,早就有心将“能源与卢布”“换个活法”的莫斯科,才有可能将阿塞拜疆抛出来与美国共建反导系统,甚至将土耳其也抛出来,供“美俄”共建反导系统,不难看出,阿塞拜疆、土耳其正是西欧国家绕开美国影响力非常大的东欧,也不经过俄罗斯获取里海、伊朗能源的另一条陆上通道。

●中俄同时出手

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北京以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兼具具备打击美国军事系统核心模块能力、把握两核问题决策权的“三大身份”,瞄着欧美的“金融矛盾”,在 G8 峰会期间突然出手的同时,莫斯科也以世界最大能源出口国、且兼具具备打击美国军事系统核心模块能力、把握两核问题决策权的“三大身份”,瞄着欧美的“能源运输通道控制权”,也突然出手了。

不难想像,如果美国人果真在西欧的压力下,同意在阿塞拜疆、甚至土耳其共建反导系统,那么,也就相当于不仅没有解构“欧俄”因伊核问题沾合起来的战略协调关系,反而为这一协调关系增加了一个沾合点:要知道,防止美国独家把持里海-阿塞拜疆-格鲁及亚-土耳其-地中海(或地中海沿岸)这条能源通道,对欧盟而言,与防止“过分依赖俄罗斯的能源通道”是一样的重要。

显然,在胡锦涛主席借机将“一系列抽象的战略问题(中美是对话还是对抗的问题,美日军事同盟、朝核问题、伊核问题等,中欧战略合作,阿富汗问题中东和平进程话语权问题)”初步具体化为一个“中欧金融合作问题”之后,普京总统也借机将“一系列抽象的战略问题(东欧反导问题、格鲁及亚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核问题、阿富汗问题、叙利亚问题,欧俄是合作还是对抗的问题)”也初步具体化为一个“欧俄能源安全合作问题”。

●欧盟对那些东欧国家,自然也就会找到些“管治条例”来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中俄分别呼应了欧盟的某些想法,特别是俄罗斯愿意将阿塞拜疆、格鲁及亚、土耳其一线提供给欧盟、作为欧盟的活动空间、从而以另一种方式照顾到欧盟“能源安全心理”之后,欧盟对那些被美国人利用来、将来随时可以掐断俄罗斯-欧盟能源管线提供便利的东欧国家,自然就会找到些“管治条例”来。

何兑,欧盟想在阿富汗维持一份“低成本的存在”,还有赖于“中俄”主导之上合的“关照”。

●华盛顿决策层的“战略神经”、给人的感觉是“已经错乱”了

还有一点,就如我们之前所说的那样,“美国人愿意帮助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说法,实际上是美国人在“放风”美国愿意接受“东亚新战略平衡”(甚至帮助中国建造航空母舰就不要天真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尽管北京出于策略“没有回绝”“这一放风”,但强权们的反应很可能非常强烈。

事实就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强权们”对这一“放风”的反应是极其剧烈的,比如,对伊拉克战争、特别是“阿富汗战争”至关重要的印度、似乎已经开始与中国和平谈判,并与中国举行陆上军事演习;而“基地”组织也“毫不意外”地立刻宣布在印度成立“支部”,从而意味着“有人”在立刻对印度施加压力;

再比如,俄日首脑在 G8 峰会上开始谈北方四岛问题;布什也就立刻宣布朝鲜为最邪恶国家,以稳住日本;还如我们这前所说的那样,如果美国人果真将“愿意理解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说法落在实处,以实际行动来证明美国愿意接受“东亚新战略平衡”、那么,整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将为之一变,对此,我们深表怀疑,根据我们的观察,直到目前为止,“美国愿意理解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说法”,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却令美国人恐慌的后果。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从布什不得不匆忙再次宣布“朝鲜为最邪恶国家”、去稳住日本、实际上意味着单方面撕毁了与北京达成的有关“东北亚事务”的一系列“谅解”,并招致北京公开呼应俄罗斯,并点名批评“反导计划可能引发新的扩散问题”,特别是在 G8+5 峰会上,公开呼应德国的金融主张的情况来看,华盛顿决策层的“战略神经”、给人的感觉是“已经错乱”了。

●美国人招安叙利亚的“大手笔”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摆脱被动,以色列突然抛出一则振撼性的政策也就不奇怪了

我们注意到,有消息说,以色列准备拿戈兰高地换取以色列与叙利亚的和平。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是美国人招安叙利亚的“大手笔”,在一则相关新闻之后,我们将开始今天的中东问题、结合中俄在伊核问题上、“上合”可以在阿富汗做些什么,再给欧盟一点什么刺激,再来评估一下美国“招安”叙利亚的可能性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6-13 17:22作者:一柱擎天向太阳 回复日期:2007-6-13 9:19:37

格林斯潘:中国不会大量脱手美债 难找买主

******************************************

这个老油子要耍流氓赖帐了,真以为流氓没有人能治得了么?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6-25 10:37

顶,哈哈。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7-11 00:32

145000 次点击哈哈。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7-11 00:33

145000 次点击哈哈。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7-15 20:01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它通过计算美元和对选定的一揽子货币的综合的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从而间接反映美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和进口成本的变动情况。如果美元指数下跌,说明美元对其他的主要货币贬值.美元指数期货的计算原则是以全球各主要国家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结算量为基础,以加权的方式计算出美元的整体强弱程度,以100为强弱分界线。在1999年1月1日欧元推出后,这个期货合约的标的物进行了调整,从十个国家减少为六个国家,欧元也一跃成为了最重要的、权重最大的货币,其所占权重达到了 57.6%,因此,欧元的波动对于美元指数的强弱影响最大。

币别指数权重(%)

欧元 57.6

日元 13.6

英镑 11.9

加拿大元 9.1

瑞典克朗 4.2

瑞士法郎 3.6美元指数USDX是参照1973年3月六种货币对美元汇率变化的几何平均加权值来计算的。以 100.00 为基准来衡量其价值。105.50 的报价是指从 1973 年 3 月以来,其价值上升了 5.50%。

1973年 3 月被选作参照点是因为当时是外汇市场转折的历史性时刻。从那时主要的贸易国容许本国货币自由地与另一国货币进行浮动报价。该协定是在华盛顿的史密斯索尼安学院(SmithsonianInstitution)达成的,象征着自由贸易理论家的胜利。史密斯索尼安协议(Smithsonianagreement)代替了大约 25 年前的在新汉普郡(NewHampshire)布雷顿森林(BrettonWoods)达成的并不成功的固定汇率体制。

当前的 USDX 水准反映了美元相对于 1973 年基准点的平均值。到现在目前为止,美元指数曾高涨到过 165 个点,也低至过 80 点以下。该变化特性被广泛地在数量和变化率上同期货股票指数作比较。

*****************************

转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72645.html?si=2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7-15 20:12

07 年一月底还在 85 以上。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7-20 22:03

刚刚得到消息,以前一个兄弟挺不住了,买个 180 万的房子,大家别急。

有个兄弟跟我发牢骚,说,“我看中国政府已经失去调控经济的能力,要不就是力不从心”我的看法,现在的各项措施,其着力点,并非在于解决国内问题,而是避免问题激化,重点在于尽量拖时间,拖到甚么时候呢?拖到老美先倒下去,我们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毕竟所有问题的源头,在于世界的中央银行——老美——的损人利己的、通过金融、输出通胀的政策老美也撑不住了,其国内问题成堆,我们最现实的做法,就是等着老美先倒。

老美的问题,柱子和 spacejam1979 熟,大家拉住他俩,别放走了哈哈。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7-20 22:22

金融资本主义如何转型?(上)

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12443&pos=RELATED_STORIES&pa1=1&loc=STORY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2007年7月2日星期一在萨卢斯特(Sallust)的《朱古达战争》(BellumJugurthinum)一书中,朱古达王子说:“在罗马,所有东西是可以卖的。”法国前总理、社会党人莱昂内尔•若斯潘(Lionel Jospin)表示:“拥护市场经济,反对市场社会。”

共产党人利昂•托洛茨基(Leon Trotsky)曾提到的“永久性革命”(permanent revolution),适用于资本主义,而非共产主义。这是唯一堪称永久革命的经济体制。

约瑟夫•顺彼得(Joseph Schumpeter)称之为“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如今,随着其对手的衰亡,另一个革命时期已然来临。资本主义正在进行又一次变异。

20 年前制度上的现象——显眼的国内商业精英、对企业的稳定管理控制以及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关系——很大程度上正消失在经济历史的长河中。在另一方面,我们见证了全球对地方、投机者对管理者、乃至金融家对制造商的胜利。

我们正见证着 20 世纪中叶的管理资本主义向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转变。

金融业“松绑”

最主要的是,上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饱受遏制的金融行业再次摆脱了束缚。许多新的进展源自于美国。但它们正越来越全球化。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有新的经济活动和新财富,还有新的社会和政治现象。

首先,金融资产出现了爆炸式增长。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称,全球金融资产占全球年度产出的比例,已从 1980 年的 109%飙升至 316%。2005 年,全球核心资产存量已达 140 万亿美元。

金融资产的大幅增长在欧元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该地区金融资产占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从 1995 年的 180%升至 2005 年的 303%。同期内,英国的这一比例也从278%升至 359%,美国则从 303%升至 405%。

其次,金融资产的交易驱动型特征远为明显。1980 年,银行存款占全部金融资产的 42%。到 2005 年前,这一比例已降至 27%。在银行体系中,资本市场越来越多地发挥着中介作用。而凭借其向客户的长期贷款和与客户的持久关系,银行业已从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转变。

“衍生品”问世第三,大量复杂的新型金融产品从传统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外汇中衍生出来。“衍生品”由此诞生,其中以期权、期货和互换最为知名。国际互换和衍生工具协会(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的数据显示,到 2006 年底,利率互换、汇率互换和利率期权交易的发行在外账面价值达到 286 万亿美元(约为全球 GDP的6倍),远高于1990年的3.45万亿美元。这些衍生品改变了管理风险的机会。

第四,出现了新的市场参与者,特别是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基金。据估计,对冲基金的数量已从 1990 年的 610 家,激增至 2007 年第一季度的 9575 家,其管理下的资产价值约为 1.6 万亿美元。对称基金扮演着典型的投机和套利角色,这与共同基金等“只做长仓”的传统基金形成鲜明对比,这些传统基金一般投资于股票和债券。2006 年,私人股本筹资总额达到创纪录水平:私人股本情报(PrivateEquity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684 家私人股本基金的筹资总额高达 4320 亿美元。

第五,新资本主义越来越具全球性。高收入国家居民拥有(或欠下)的国际金融资产和负债总额占累计 GDP 的比例,从1970年的50%,跃升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0%,并在2004 年达到 330%。

金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既体现在参与者身上,也体现在所持有的资产性质方面。大型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基金也日益向这个方向发展。例如,2005 年,北美地区占全球私人股本投资的 40%(低于 2000年的 68%),占全球筹资总额的 52%(低于 2000 年的 69%)。

同时,2000 年至 2005 年,欧洲占全球私人股本投资的比例从 17%升至 43%,该地区占全球筹资总额的比例从 17%升至38%。同期,亚太地区占全球私人股本投资的比例从 6%升至11%。

金融业地位上升的解读如何解释金融行业金融中介作用的增强和该行业活动的上升?答案与经济活动全球化大致相同:自由化和技术进步。

20 世纪中叶以前,全球各国的金融行业都一直受到严格管制。在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Act)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区别开来。几乎所有国家都对居民持有外汇以及外国资产实行严格控制。对贷款利率设定上限是相当平常的事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的利率上限规定(Regulation Q)。该规定禁止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这个规定还推动了战后第一个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伦敦的欧洲美元市场。

然而,在过去的 25 年,几乎所有这些监管规定都被取消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外汇管制从高收入国家消失,在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大部分(甚至完全)放开。1999 年欧元的诞生加速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欧元区的金融市场一体化。如今,全球许多国家的金融行业开放程度已达到了 100 年前——就在一战前——的水平。

电脑和通信革命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它创造出了一系列复杂交易,特别是衍生品交易,使我们能够为其定价。这也成就了巨量金融资产的 24 小时不间断交易。基于电脑的新风险管理模型在整个金融行业得到了运用。如今的金融行业,是电脑革命一个极其活跃的产物。

金融活动的这种大规模扩张(很多是在国际间发生的)带来了什么后果?后果之一是,家庭能够持有更多种类的资产并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贷款,这使他们能够分散安排一生中的消费。例如,1994年至2005年期间,英国家庭负债占GDP的比例从108%升至 159%。在美国,这一比例从 92%升至 135%。即使在保守的意大利,负债占 GDP 的比例也从 32%升至 59%。

同样,公司也更容易被其它公司收购,或与其合并。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总值为 3.861 万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共有 3.3141 万项单独交易。相比之下,就在 1995 年,并购交易值仅为 8500 亿美元,交易数目仅为 9251 项。

由于新型私人股本基金规模巨大、大型银行安排的债券融资颇具规模,即使是最大、最知名的公司也有被出售或分拆的可能,除非它们得到了特殊保护。掌控公司的市场,已大幅增加了所有者(股东)相对于在任管理层的权力。私人股本是市场的积极贡献者。

交易员相对于生产商的胜利新金融资本主义象征着资产交易员相对于长期生产商的胜利。对冲基金就是投机交易员和套利者的完美例证。私人股本基金则是以获取财务利益为目的,从事公司买卖交易的综合企业集团。

同样,新型银行体系由从事资产买卖交易、而不是在账面上长期持有资产的机构所主宰。

随着交易倾向的增强,出现了清晰而非含蓄的契约和独立交易,而非长期关系。所谓的“关系契约”,甚至还没有写着契约的纸张值钱。它们在新的商机面前难免烟消云散。

因此,日本战后资本主义的交叉持股、以及战后德国股权为银行所主宰的现象都化为泡影,并不令人感到惊讶。

此外,在股东名册上出现了大量外国投资者——他们完全做好了行使所有权权利的准备,而且不受国家社会和政治方面的约束,这改变了公司的运营方式:股东成功阻止了德意志证交所(DeutscheBorse)管理层收购伦敦证交所(London Stock Exchang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就是侵蚀国家资本自主权的国际金融资本。

另一个后果是出现了两大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和纽约。它们都位于金融资本主义历史悠久的英语国家,这并非偶然。同样绝非偶然的是,尽管日本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但通常被视为亚洲头号国际金融中心的却是香港,而不是东京。香港的传统来自于英国。英语国家的法律传统和观念,似乎是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资产。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7-20 22:23

译者/何黎

金融资本主义如何转型?(下)那么人们应该如何评价最近发生的资本主义转型呢?它是件“好事”吗?

支持者的论据可能是强有力的:积极的金融投资者会迅速识别和攻击低效资本;通过这种做法,他们能提高所有地区的资本效率;他们将市场规律施加在现任管理层身上;他们为新型活动融资,并将低效的陈旧活动转移到那些能更好利用它们的人手中;他们建立一种更好的全球能力,来应对风险;他们将自己的资本放在世界上最有利于其运作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使非常普通的人获得了更为成功地管理其资金的能力。

然而,同样明显的是,新型金融资本主义的出现,在监管、社会乃至政治方面带来了大量新的挑战。

乐观主义者会辩称,新金融体系在效率和稳定性的融合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公开投保的银行不仅承担的风险少于以往,而且还能更好地管理它们的确要承担的风险。

乐观主义者还可以谈到全球金融体系在应对 2000 年全球股市泡沫破裂和 2001 年恐怖主义袭击时的轻松状态(他们的确也这样做了)——特别是当时没有任何大型银行倒闭。他们还会指出,这十年中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频率在降低。

悲观主义者则会辩称,货币条件处于良好状况的时间过长,使得体系内正在积累大量风险,而且这些风险是无法识别和控制的。他们还会辩称,新的全球金融资本主义仍未经过考验。

对于依旧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监管机构而言,对一个如此复杂而又具有全球性的体系进行监管,是一项崭新的任务。合作已经有所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及其国家级同类报告,都提供了有用的风险评估。新的团体(特别是 1999 年成立的金融稳定论坛(Financial StabilityForum))将监管机构集合起来。但只有经过严峻的压力,才能对这一体系进行良好的测试。

监管方面的挑战已经够严峻了。但它们远不是唯一的挑战。利昂内尔•若斯潘(Lionel Jospin)对其称之为“市场社会”的敌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同。强大的政治联盟正在形成,以遏制新“玩家”和新市场的影响力:工会、现任经理人、国家政客和数以亿计的普通民众感觉受到了逐利机器的威胁,人们即使不认为这种机器惨无人道,也会认为它是冷酷无情的。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对政治本身的挑战。全球各地已出现规模巨大的从劳动力到资本的收入转移。新“受到激励”的经理人摆脱了禁忌的束缚,他们认为有权赚取数倍于他们雇员工资的薪金。金融投机者能赚数十亿美元,不是用一生的时间,而是只用一年。这种结果在大多数社会引发了政治问题。在美国,他们似乎得到了容忍。然而,在其他地方就不是这样了。将权力赋予大多数人的民主政治,肯定会反对财富和收入的重新集中。

许多国家将继续抵制金融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其它国家只会允许它在与强有力的国内利益紧密结合的情况下运作。大多数国家将寻找抑制其后果的方式。所有国家仍将对出现严重不稳定性的可能性感到担忧。

我们勇敢的新资本主义世界与 20 世纪初有许多类似之处。但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它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机遇。

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经受过考验。它在创造新的精英。这种资本主义的现代突变既有忠实的朋友,又有凶悍的敌人。

但双方都会同意,它的出现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7-22 10:15“等待”美元自己倒下,这辈子是看不到了。没错啊,我们不要打倒美元,太远了,我们要等待的是美国主动战略收缩,而且,并非他自己选择的,是我们逼迫它被逼战略收缩。

收缩的后果不应该是美国霸权的彻底崩溃,而是适度收缩。

打个比方,就如越南战争。

越战中,老美为何不敢全力进攻,大家心里都明白,老美为何打不垮小小越南,大家心里也明白。

现在我们希望伊拉克变成另外一个越南,而且我们尽力在这样做。哈哈。

越战后,由于苏联咄咄逼人,美国被逼全球收缩,被迫拉拢中国对抗苏联,于是中国从同时应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窘境中解脱出来,获得了进入全球市场的通行证,然后才有邓大人的“改革开放”。

这次老美被逼收缩,那么这次我们能得到甚么呢?哈哈,台湾?加上日本、韩国?再加上整个东南亚?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7-27 12:25中共中央决定给予陈良宇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 ---------------------------------

央视国际www.cctv.com2007年07月26日19:08来源:新闻联播

CCTV.com 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今天审议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陈良宇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给予陈良宇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对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央纪委自 2006 年 9 月起对陈良宇涉嫌严重违纪问题立案检查。经查,陈良宇在担任上海市黄浦区区长、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期间,滥用职权,支持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违规贷给不法企业主和有关公司巨额社保基金,危害社保基金安全;为不法企业主收购国有公司股权提供帮助,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利用职权在项目审批、资金安排、招商合作、土地规划、职务升迁等方面为他人谋利,本人或家人收受他人财物数额巨大;以权谋私,帮助亲属在经营活动中获取巨额非法利益;道德败坏,利用职权玩弄女性,搞权色交易;包庇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身边工作人员。陈良宇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党纪政纪,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给党的形象带来严重损害,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

注意这一段:

“支持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违规贷给不法企业主和有关公司巨额社保基金,危害社保基金安全;为不法企业主收购国有公司股权提供帮助,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就这两条,说他是经济汉奸,现代版的汪兆铭,不冤枉他。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7-31 14:51楼上有个兄弟想快点分页吧,我也喜欢,呵呵,但是刷那么大的白屏,看起来很费劲呢,还是不要刷屏吧。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8-06 17:48

太麻烦了,我不懂经济,让柱子去分析。

我现在只看见美元滥发这个基本现实,别的还没有看清楚。

下一步要看美国何时吹响号角,召唤美元回流,从而启动全球金融紧缩了。

继续观察。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8-09 12:06

作者:二二三四 回复日期:2007-8-9 9:26:31

无视次贷威胁 鸵鸟政策恐拖垮美国经济

**********************************文章说的好,有道理,但是作者显然没有弄清楚一点,美国经济从来就不在美联储的考虑之内。

美联储考虑的是美国的全球战略,所以选择合适的“时机”,主动推动“美国经济”进入衰退,也是他们的经常选择,当然他们要的是前者带来的全球经济大萧条,从而让他们可以上下其手,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乃是美利坚“民主、强盛、富裕”至今的秘诀。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8-09 12:10

如此,就可以理解伯南克“鸵鸟政策”,却不“恐拖垮美国经济”的原因了,哈哈。

经济的问题并非只联系到经济领域上,经济的问题也并非一定要限制在经济领域。

经济的难题可以用经济以外的方式解决,美国如此,难道我们就不是如此么?

老美有“经济以外的”手段,难道我们没有么?

老美聪明,难道我们就傻么?

嘿嘿,冷笑一声。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8-09 12:25

作者:二二三四 回复日期:2007-8-8 19:38:59

中国或抛售美债反击美国 人民币升值将放缓

中国政府已针对美国发动一项有计划的经济威胁,暗示如果华府为逼迫人民币升值而施加贸易制裁,北京当局可能出脱手中持有的庞大美元资产,这可能会造成美元的全线崩盘。专家分析认为,美国对此将会采取对中国“减压”的措施,未来人民币升值可能因此放缓。

…………担任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的夏斌上周率先发难。他说,北京的外汇存底可以成为与美国谈判的筹码,当然,中国并不想要全球金融秩序出现任何人都不愿意见到的现象。

至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兼任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的何帆,则在 8 日更进一步表示,北京应该让世界知道,如果中国愿意,中国拥有让美元崩盘的实力。

何帆告诉《中国日报》说,中国累积了大量的美元,如此庞大的数目,其中大多是美国国库券,对于维持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俄罗斯、瑞士和许多其它国家,都已经降低他们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只要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国不太可能跟进卖出美元。一旦人民币快速升值,中国央行将被迫卖出美元,这样很可能导致美元的快速贬值。

×××××××××××××××××××××××这段,很有意思,是在警告老美,不要玩火,乖乖把目前的情况拖下去。

但是,拖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也符合老美的短期利益,但是不符合老美的长期利益。

老美现在拼了老命在撑,每时每刻都在出血,长期拖下去,非死不可。

大家捏住“拖”字诀,就能明白 zy 的诸多政策。没办法,国内几千万剩余劳动力要吃饭,国内大量基础设施、大量产业还刚刚搭起台子来,又或者连台子都没有搭起来。

尽力延长这个时间,对我们国家的整体利益,有很大好处。

可惜苦了我们这些小百姓。惨!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8-09 22:48道德的事情,不管我们的事情,要判断客观的走势,唯一应该注意的就是客观的力量。

上面的很多兄弟在叹息国内的情况,但是那个不是重点。

我们看的是以下这些因素:

我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分工?

我们在这个分工体系中得到的位置是否稳固?

我们从这个分工体系中能得到什么?

我们得到这些是否符合我们的利益?现在的位置,是否能够保证未来我们得到的利益会升级?换言之,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

基于事实,作出判断,是明智的做法。

而非根据表面看到的东西,抱怨不已。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8-12 12:40美国次级贷款终于出事了,一个信号,接着看,能否发展为这次全球大萧条的导火线?

有趣,呵呵。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8-12 20:57

小枣兄提出的问题好,技术性问题俺不通,我觉得关键要分析国内是否会出现通货紧缩,还是继续通胀?上面转载的网友发言也提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巨额外来游资短期内流出国内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决定因素。

国际游资在对我们国内的安全性、“自由度”和老美国内的情况对比后,作出判断,认为中国国内在资金避险、以及利于游资远期(或者战略)获益和发展方面远远优于美国之前,是一定将老美哪里当作每次危机最后的“诺亚方舟”,换句话说,老美一定会召唤这些资金流回美国。

这样,决定老美的资金是否短期、大量流出中国的因素,只有一个,即:我们的金融“篱笆”是否扎紧了?

堪忧,我的结论。

我不否认中央的决心和措施,但是在资本嗜利的本性作用下,很多人、很多公司起到了金融汉奸的作用。

比如最近破获的大案,地下钱庄涉案者竟然有大量大型国企牵连其中。

是否除掉国蠹,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尽管这些国蠹有大(如陈某人)有小(如小喽罗),有自觉的,有不自觉的。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8-12 21:33

一旦形势决定了,资金必然大量外逃。

那么极端情况下,会有两种表现:

如果我们关不住老美的资金,让这些资金在国蠹的帮助下,顺利出逃,那么巨额资金流出。

接着就是我们国内由流动性过剩,变成流动性严重不足,那么我们会看到股市、房地产泡沫破裂,金融陷入严重危机(上海金贸大厦和地铁天天上演跳楼、跳地铁姿势表演^_^),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

老美联合欧、日趁机逼宫,逼迫我们在一系列国际问题,如朝鲜、台湾、伊朗、非洲上面作出一系列让步;在一系列国内问题,尤其是金融自主权上作最大让步。

这个结果极端可怕,很可能出现,但是程度会打折扣,不会这么严重。

如果我们关住了老美的资金,让它们留在中国,支援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支持了我们的产业升级,那是最好结果。

但是这个结果太美好,是不太可能完美如斯的。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8-12 22:12

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二者的折衷。

最可能出现的和我们争取的结果,我猜测如下:1、可能的、有利的情况下,尽力支持美元,如有利交换条件下,有限度的继续提供资金(1)(2),支持美国经济,延迟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爆发的时间和减轻程度,尽力延迟全球经济进入大萧条的来临;当然,老美付出代价,必须在我们列出的单子,按照公平的价钱,作出让步并切实履行,(这个我还只是自己猜测);2、所以争取如此,是延迟资金流出中国的时机,留得一刻是一刻,让它们尽力支持国内产业铺摊子、产业升级;3、一旦老美陷入衰退,游资撤出中国,而回流美国,那么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尽快扎紧金融“篱笆”,严厉、尽力阻止游资外逃,全关住当然不可能,但是我们要争取把尽可能多的资金留下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_^,呵呵。

顺便说一句,个人认为,陈某人的被拿下,有部分背景就是跟金融安全有关。

4、作为补救措施,除了扩大内需外,必须尽力开辟美国市场的替代市场:如开辟欧洲市场,消化国内的日用品和消费品能力,如开辟非洲、中东、中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消化国内的建筑材料生产能力等等。

5、撑过大萧条时期,并争夺老美全线收缩让出来的空间。

Ps:

(1)我从 perry 家族那里得到小道消息,这次的保尔森访华,得到的承诺是:中国谨慎增持美国房贷。

(2)今天的 cctv2 财经新闻,中国的央行出面澄清,不会抛售老美的国债,让老美崩盘。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8-13 14:01

转贴一段东方,关于抛售美国国债的:××××××××××××××××××××××××××××××【时事点评】我们注意到,针对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的一番“中国可将抛售美国国债作为经济谈判筹码”的言论,小布什可谓是“跳了起来”。

“这种言论”与朱成虎将军的“核打击美国论”一样

在我们看来,这也难怪,“这种言论”与朱成虎将军的“核打击美国论”一样,一来是“实话实说”,二来是直接动摇美国霸权的支柱。

“这种言论”与朱成虎将军的“核打击美国论”也不一样显然,与朱成虎将军的“核打击美国论”不一样的是,“抛售美国国债言论”晃动的是美国的美元霸权,而“核打击美国论”与“中国反卫星试验”都是在晃动美国军事霸权。

我们也注意到,布什在回应时警告说“如果中国真这么做,这绝对是有勇无谋”,对此,我们想强调两点:第一,不论布什是深思熟虑、还是不经过大脑,所谓“有勇有谋”、“中国所受的伤害绝对比美国更大”的说法,至少还肯定了“有勇”的一面,承认了一旦实施,必将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伤害的事实。

金融衍生工具有两大特点

第二,至于是否“无谋”,特别是“中国所受的伤害绝对比美国更大”,东方经济评论员则有另外的解读。

在我们看来,美国经济的支柱主要是金融与服务、房地产、再就是美国的高科技,主要是种“虚拟经济”。显然,金融与服务在美国资本手中、已经具体化成了一大堆的金融衍生工具、美国次贷危机,恰恰是美国金融体系在创造金融衍生工具过程中的“种种不实行为”而造成的、并被相关法律漏洞无限放大,目前这一事件正在迅速发酵中

我们知道,金融衍生工具有两大特点:

其一,是交易量极其庞大,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一说规模已达 500 万亿美元,涉及面极大,它对利率高度敏感,且反应极其迅速;其二,期货也好、期权也罢,金融衍生工具玩的就是未来的希望、就是对未来的预期,也就是说,它对“信心”高度敏感,且也反应极其迅速;

一旦事情发展到那一步,在中国为“无谋”付出巨大代价之“前”,恐怕美国“早”为中国的“有勇”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搞清楚了这两大特点之后,我们对比中国经济、主要是一种“实物经济”,尽管它对利率、信心也高度敏感,但是,其反应速度却缓慢得多,这就是说,就算是布什先生说得都对,什么“有勇无谋”也好,什么“中国所受的伤害绝对比美国更大”也罢,都是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旦事情发展到那一步,那么,在中国经济为自己的“无谋”付出巨大代价之“前”,恐怕美国经济“早”就为中国的“有勇”付出了巨大代价。

为恢复对美国的信心,美国就是付出加倍代价也“无法复原”事实上,在我们看来,与朱成虎将军的“核打击美国论”及“中国反卫星试验”捅破了美国军事霸权的脆弱性,并迫使华盛顿的决策层为了恢复自己及其盟友对美国军事的信心,就是付出加倍代价也“无法复原”的道理一样,“中国可将抛售美国国债作为经济谈判筹码”的言论,最大的意义在于捅破了美国美元霸权脆弱性。如此一来,美国也必将付出加倍的代价去恢复美国金融信心,而且绝对不可能复原。

在华盛顿还没有来得及制裁中国之前,中国已经在报复美国了,且“报复有效”

这就是说,在华盛顿还没有来得及制裁中国之前,中国已经在报复美国了,不仅“报复有效”,而且效果必将因美国国会制裁中国经济的决心之大小,而逐级地放大。

显然,在美国金融管理层正为美国次贷危机焦头乱额、想尽千方百计平息事态之际,中国学者的这一说,无异于雪里加霜。对美国金融信心的打击,其功效有如“四俩拨千斤”。

美国国会日前通过的、还有待最后批准的“制裁中国操纵汇率”法案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最有意思的是,有了这一说之后,美国国会日前通过的、还有待最后批准的“制裁中国操纵汇率”法案,也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了,如果美国国内最终批准该法案,那么,对不起,在美国经济享受制裁中国经济的快感之“前”,就请“先走一步”、先大口品尝一下美国经济因制裁中国经济带来的恶果--长期利率将飙升的预期,请让美国玩的是金融与服务,谁又让这些玩意儿对利率与预期是那么地敏感、且反应得是那么地迅速呢?在大国的“不配合”下,鬼才知道美国经济会发生什么!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道琼指数恐怕就不会只跌几百点了。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巨大放大作用下,在其它既有军事实力、也有经济实力(比如中国,既有军事力量、也有巨额外汇储备、还有人民币;而俄罗斯既有庞大的军事力量、本身也是能源巨头)大国的“不配合”下,鬼才知道美国经济会发生什么!至于中国、俄罗斯的经济会发生什么,那都是后话,中国、俄罗斯的经济是否会受到比美国还要大的伤害,那都是后话。

要暂摆脱这些来自内政的麻烦,美国有一个出路,就是立刻发动战争

不难看出,要暂摆脱这些来自内政的麻烦,美国有一个出路,就是立刻发动战争,显然,叙利亚、伊朗、甚至巴基斯坦都是可能的目标,以叙利亚最为危险。

事实上,近日,据说“强烈反对台湾入联公投”的美国,又掩藏不住其真实的祸心了,又在公开宣布向台湾出售 60枚鱼叉导弹了。并在关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些都是在强调“自己在准备战争、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8-13 14:02

以上为:2007 年 8 月 10 日版东方环球时事导读

转自: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157994.shtml#Bottom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8-13 14:23

中国对美威慑,但是非必要不会动用这一战略威慑手段(我叫它为“经济原子弹”)。

威胁,但不使用,保持战略威慑。

目的就在于,逼迫老美乖乖把世界经济按照目前的道路,温和地拖下去,尽力延长胡总所说的“战略机遇期”,让中国在国内有充分的时间布局,并且将国内制造业完成向高端制造业的转移,最终全面占领世界制造业市场。

等到这一天,我们就没有必要再使用“拖”字诀了。

换句话来说,就是争取尽可能长的时间,完成我们从本文所说的“次低级国家”向“此高级国家”的升级,并牢牢占领这一分工层次。

到了这一天,就是我们全面向老美发动挑战,彻底摧垮老美吸血体系的一天了。

如此看来,倒下的顺序是先“老欧洲”(参见《布什同志语录》第1页,第9页,第115页;《拉姆斯菲尔德:在北约成立 58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第 5 页),然后是老美。

在这个中国国内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先被我们拉下马的就是“老欧洲”,因为世界不会同时容得下法德和中国两个高端制造业中心的。

如此我们长期来看,老欧洲不会全力配合我们,在美国(企图控制石油开关,以独霸世界的)威胁的情况下,法德会较多靠近我们;但是,如果一旦打垮老美的独霸梦,老欧洲立刻会找上我们。

所以,我们要拖着老美压住老欧洲,必要的时候,出力撑老美一把,比如承诺继续持有美国国债。

老美对我们也有不死的野心的,那么我们的“继续持有国债”,就必须是有条件的。

违反了这个条件,就威胁甚至真正抛售美国国债,打击美元信用,摧垮美元体系。

这就是我们的经济原子弹。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7-08-16 13:24

http://intl.ce.cn/zgysj/200708/15/t20070815_12541809.shtml

谢国忠:信贷泡沫破灭 准备美国衰退 提升南南贸易中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