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来说,就是都想自己不紧缩(也就避免了由此带来的损失),由别国紧缩,并且承担紧缩带来的不良后果。

用孟子的话来说,就像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以邻为壑”。

说到春秋,俺不妨回顾历史,春秋时期晋楚称霸为主线,以争夺中原(郑国首当其冲)为核心,数百年纷争不断,其间也组织过数次“弭(mǐ,停止)兵大会”,(我们可以叫做“限制军备竞赛条约”)但是这均势并未维持多久。

问题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中美,甚至扩大到全球各大power/经济体,能够谈拢,各自负起责任,共度难关么?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02 21:31

往前推 20 年,日本正好处于我们的位置,其时,美国的情况、日本的情况,与今天中国、美国形势非常相似,所以俺不仅对日本留意。

不妨谈谈俺的看法。

从 80 年代广场协议,日元升值,到 97 年的事情,日本其实是有失有得的。

日本失去的问题,俺的看法:日本从 70 年代末期布局的亚洲“雁阵模式”彻底垮台,于是日本领导亚洲,整合亚洲经济,逐步建立日元区,实现日元一统亚洲,挤美元出亚洲,进而远期与美国一争全球金融控制权的战略,彻底垮台,日本图谋建立的经济大系统完全崩盘这是日本所失,比起这个来,日本经济进入十年停滞,只是疖癣之疾而已。

日本也有得,日元大幅升值后,大量的日元购买力大大增强。

在 90 年代,日本连续推动了 10 多年的经济刺激政策,以此为背景,日本释放了数百万亿日元的流动性。

日本当局的意思,当然是这些钱用来推动经济复兴。但是,在追求最高回报这个铁律的作用下,这些钱都流向了回报率更高的国外。

除了进入美国,购买了美国的金融产品外,日本大量的资金购买了全球各国优质资产,包括铁矿石企业、石油企业等等。

有了这个背景,我们可以理解日本的一些反常行为。比如:这次全球大通胀,连续 3 年的铁矿石涨价过程中,日本这个铁矿石进口大国,竟然勾结澳洲、巴西的企业推动价格狂涨。

虽然日本自己也是铁矿石进口大国,但是它不怕,原因就是它的钢铁企业握有大量铁矿石企业股权。

简单说来,日本自从 97 后,实业产业大受打击,但是日本的金融产业受益良多,日本资本跟着美国资本,通过金融操作,大量进帐这个,无论反映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就是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性加强。

日本通过经济,再次突破美国控制的希望,其实在 97年彻底破灭了。美国对日本控制更加严重。

日本其实也彻底失去了人格,变成了美国的彻底的走狗,此后,日本就以美国金融走狗的角色,跟美国更紧了。

这就是日本为何进入 90 年代后,右翼势力日益猖獗。

日本失去的是自立于人类的机会和信念,得到的是获利颇丰、但是非常下贱的走狗地位。

顺便说一句,俺个人认为,福田辞职,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因为福田有独立为日本利益考虑的倾向,而且跟中国走的太近了。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02 21:45

具体分析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干扰因素繁多,俺不认为能够得到正确结论。

俺索性极端分析。

美国控制了全球,其面临灭顶之灾的最后流氓招数,俺可以猜得出来,无非是索性点燃全球热点,大家一起倒霉。

绑架全球的后果,就是全球必须对其国内的窟窿付账。

中国,作为全球化过程中获益的主要国家之一,必须对此付账。

付多少账?很简单,直到美国的问题解决或者缓解。

美国的问题有多大?全球最“有名”的“经济学家”也不能说清楚。俺当然不能给出数字,俺只是说俺的判断,美国的窟窿刚刚显现,问题的解决还早,填进去几千亿美元,连个响都听不到。

俺的判断,我们的外汇储备剩不下多少。

中国必须大出血,中国(当然,不仅仅是中国)必须为美国次贷买单,这是美国的立场,也是我们不能逃脱的前途。

我们能够争取好的结果,就是自己主动出血。

既然出血已经注定,就不如主动些,换一些现实的利益回来比如:(类似日本当年获得的)世界资源部分控制权、东南亚的经济整合领导者地位、非洲的既得利益获得美国承认等

俺的看法写在这里,留待时间检验。

By the way,差点忘记这是房产论坛,房地产,哼哼……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02 22:40

中国和日本的区别是中国是政治军事独立的大国,俺非常盼望的是中国走 100 年前美国老老实实躲在大英帝国卵翼下发展的老路。

但是世事难料,走着看吧。

松涛兄,事实上,中国在非洲的圈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中兴、华为可以看作是中国的东印度公司(当然我们没有那么无耻)。

现在已经握有相当的非洲资源,当然没法和美欧比。

在西非和北非,已经触及了原来的宗主国法国的利益,这可以作为萨克齐上台后,中法关系恶化的背景。

俺需要指出的是,没有美国的默许,中国在非洲寸步难行,别说触及法国的利益了。

俺的看法,仅仅供我兄参考。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03 21:27

作者:huocx 回复日期:2008-9-3 19:54:48

lz

所有分析均是基于中国服从美国利益安排才能发展。您所说的中美经济循环,好像不是永动机,美国纸钱换中国食物,能量从中国流向美国,终有一天,中国能量流尽。中国走这条路有希望?

*****************************************俺说下俺的看法。老兄提出的忧虑,大家都会承认。我想,这也是美国人的想法,而且他们不光这样想,也在努力向这个方向努力,最好中国永远成为美国的附庸,廉价产品的供应地,那才好。

而且,俺认为,这种危险也非常现实地威胁着我们。

俺只是在设想一种最好的可能。即:中国利用自己是个大国的条件,实现产业升级,最终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进入俺开篇所说的“技术立国的次高级国家”行列,进而挑翻美国的霸主地位。

大国,意味着什么?俺看来,最重要的优势是:有足够大的市场可以用于培育产业,使之逐步升级,最终获得全球竞争的资质。

虽然俺非常不喜欢 ZF,但是俺承认至少 ZY 的立意,还是想推动中国进步,目标是最终掀翻霸权,获得汉唐地位的。

当然,这个前景不符合美国的期望和利益,他们会百般阻挠,而我们国家也会全力反击。

这期间充满博弈,有妥协、有斗争,有光明正大的笑脸合作,也有见不得光的背后捅刀。大家都知道老美下手不干净,我们国家的手段也未必高尚。

至于最后的结果如何,只有看力量对比决定的博弈后果。

俺并未说明,俺认为俺的设想一定成功,俺只是“远期”“看好”中国。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03 22:36

最近思考了一下前“世界工厂”国家——日本——的前因后果。当然,限于俺掌握的材料,在这里只能提出一个轮廓,或者说,俺先给出一个假说,留待日后检验。

1990 年代,克林顿上台,其为人所知的,就是他在任期间,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美国国家转型——从与日、欧为伍、比肩的制造业转向了所谓的“知识经济”。

克林顿执政八年,与日本的经济总量对比从 10:8,扩大到了 10:5。

整个九十年代,对美国来说是辉煌,同时对日本来说就是失落和耻辱。

然而,俺用非常阴暗的心理来推测背后的一些问题。

克林顿推动美国转型,资金支持哪里来的?

在 1990 年代,美国大量需要国际资金的时候,俺注意到,日本(至少在表面上)为了“拯救”日本经济,连续 10余年每年释放刺激经济措施,释放了大量流动性,制造了大量廉价货币。

这些钱真的用在了日本经济上了么?用余永定教授的话来说,由于日本资金回报率太低,日本央行释放出来的流动性,很多流入美国,购买了美国的债券。

余永定教授在《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及其长期变动趋势》给出了一个数字,俺在上面也曾经引用过:×××××××××××××××××

IMF 认为,在 2001 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是 3920 亿美元。与此相对应的资金流入主要来自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经济体):日本 910 亿美元,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440 亿美元,亚洲发展中国家 240 亿美元,石油输出国 510 亿美元,欧盟 10 亿美元。另外有 1820 亿美元不知从何而来。其中少不了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未经记录的外逃资本。

转引自MartinWolf。②WallStreetJournal,May17-19,2002,p2。

××××××××××××××××俺不禁怀疑,那边(美国)需要钱,这边(日本)就释放出大量的钱,有这么巧的事情么?

用长江商学院教授梅建平的话来说:“日本在最近 10 多年里……货币政策已宽松到了极点——零利率,财政政策也用到了极致——每年平均 5%以上的财政赤字,但经济仍无起色。”(引自:《逃离“日本病”:“创造性破坏”推动中国经济转型》,《21 世纪经济报道》2008.09.01 第 34 版)注意一下,上文说到的这个“最近 10 多年里”,恰好就是美国经济转型,需要大量资金的时间。

俺再次不厚道地指出一点俺的怀疑:虽然已经看到扩大流动性,对于刺激日本的经济毫无用处,但是俺们还是看到毫无用处的刺激经济措施——释放流动性的措施一次次出台。

最近的一次,是 9 月 1 日辞职的福田康夫,却在8月29日公布了总规模达11.7万亿日元的紧急综合经济对策,以应对目前日本低迷的经济状况。

与此同时,却是美国次贷危机急需用钱的时刻,俺不禁怀疑,这些钱是为了日本经济,还是为了美国补窟窿?

这是为什么?

俺不禁用最坏的恶意来猜测美日关系,俺不妨将其比作完全的主人和走狗的关系。

主人老美需要多少钱,走狗日本就给多少。

俺并非说日本天生下贱,就爱做狗,但是在客观上,它在国际经济和金融舞台上,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06 12:21

关于中国在非洲圈地的事情,俺给个链接,间接反映这个情况: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903/23192407870.shtml

非洲基建赛道上的中国选手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06 12:26关于日本,俺非常赞同扫天下兄的看法,很多东西要学习他们。

俺非常讨厌日本,不过这不是问题。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0 17:04

华尔街启示 金融创新不足制约经济发展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7日 11:01财经时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谈到中国当前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时指出,主要是理性定价不够;金融机构内控能力不强;金融产品的开发,特别是衍生产品开发相对迟缓;而且有些品种的市场定位也出现了问题今年以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不断飚涨,并于近期创下近年新高——每桶 53 美元。这一价格与 2003 年的原油平均每桶 31 美元相比上涨了 71%,与 2002 年平均每桶

26 美元更是上涨了 104%。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中国,面对这种市场的大起大落,如果没有很好的避险机制,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有效的套期保值,那么必定会遭受严重的金融风险,严重地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首届全球金融家论坛在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研究院应运而生。这次论坛集聚了国内国外的一大批政界、商界、银行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和精英,大家就中国经济、金融创新和金融工程等进行了广泛讨论和精彩演讲。本文汇集了与会专家的观点并进行了总结。

金融创新

大卫·里维林(David Lliewellyn)对金融创新如下定义:金融创新是指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新的金融市场及提供金融服务方式的发展。

金融创新在不同的时期,创新的目的、特点、成因均有不同。上个世纪 60 年代末,创新的目的是逃避各国的金融控制和资本监管;70 年代,是为了转嫁风险;80 年代则是为了防范风险;到了 90 年代,国际金融向一体化趋势发展,各国金融管制大大放松,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多的赢利机会与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谈到中国当前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时指出,主要是理性定价不够;金融机构内控能力不强;金融产品的开发,特别是衍生产品开发相对迟缓;而且有些品种的市场定位也出现了问题。周小川说,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已制约了中国金融业和实业的发展。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中,新兴市场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过一点挫折没什么可怕,摔了跤爬起来再走”,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上海期货市场首席金融工程师张光平提出观点认为,中国政府在金融创新方面作出了努力,比如银行间衍生产品交易的暂行规定、“国九条”的推出等。同时指出,中国应该加快如下金融产品的创新:(1)商品期货:能源、铜和其他商品、期货期权;(2)金融期货:国债期货、股票指数期货;(3)金融期货期权等。

张光平还讲述了中国当前金融运行现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缺乏基准的市场利率;债券市场不成熟;货币互换占据了利率互换的绝大部分。增加商品期货合约的多样性,鼓励股票的债券衍生产品的研究,为金融期货品种的推出做好准备,是当务之急。

衍生产品美洲银行信贷类产品高级交易员许洪兵,会间向中国同行介绍了信用衍生产品。主要介绍了信用衍生产品的种类:信用违约互换(CDS? credit default swap)、小篮子交易(SmallBasketTransactions)、单层CDO交易(colle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 2(CDO of CDOs)等。

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风险管理首席顾问、瑞士国际金融工程培训项目主任 Salih N. Neftci, 在题为《金融工程和财政政策》的报告中指出,虽然利率是宏观经济的标准工具,但从一个金融工程的角度来看,有关利率的基本市场有以下几个:货币市场——即期或远期的借贷;即期或远期的外汇市场;回购市场;期权市场;票据市场。

我们可以利用这几个市场构造出各种合成的衍生金融产品。

张光平认为,中国境内的人民币远期交易存在着一些弊端:总交易量小、交易保证金基本上和人民币期货差不多。

但他依然认为,中国衍生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星展银行大中华区财资及资本市场董事总经理、环球债务融资部主管张宗永,在题为《金融衍生产品新兴市场的拓展-实践经验》的报告中,对比了陆地和岛国信用衍生产品发展的不同特点,通过泰铢的例子告诉我们:全球的现金流是巨大、敏捷的,管理上的失误会使结果更糟;货币的全流通并不一定能最好地为国家利益服务;对中国的衍生产品市场而言,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仍然是个重要的因素。

张宗永指出,中国应该逐步完善外汇的管制体制;加强法律基础的透明性;加强风险管理体制;加强内部消息的法律保护;加强数据的建立工作;管理者也应该加强自身适应性。从而建立经济对动型的证券市场。

风险管理

美国 KPMG 公司风险管理高管袁先志,在题为《现代风险管理和审计面临的挑战》的报告中,涉及了公司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在新巴赛尔协议下的影响。他认为,各种风险对欧美银行盈利稳定性的影响占比分别是:信用风险 41%,移转风险 13%,市场风险 21%,营运风险 15%,操作风险 10%。

可以看出,信用风险对银行盈利稳定性的影响相对最重要。

按《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国际银行业的资本充足比率最低为 8%。它的目标是使金融体系能稳健运行,降低金融授信风险,创建完整的风险及运作管理机制,以强化金融监理机制及改善金融产品品质。《新巴赛尔协议》对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监管风险有了新的要求。

商业银行流动性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池宏教授,在题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评估》的报告中,介绍了流动性管理的一些方法以及流动性管理内涵的界定。他认为,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资金需求的能力。

池宏教授在报告中特别提到:花期银行前财务主管曾指出: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银行风险评级制度“CAMEL”(分别代表资本、资产、管理、盈利和流动性)的表述,其次序应当完全掉转过来,即变成 LEMAC。流动性永远是第一重要的,没有流动性,银行就不能开门营业;有了流动性,银行就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其他问题。

银行保持适当较好的流动性,可以保证银行债权人得到偿付,兑现对客户的贷款承诺,把握任何有利可图的市场机会,避免非意愿性的资产销售,减少银行筹措资金所支付的风险溢价 。

监管透明度

袁先志在报告中指出,监管部门必须提供一个详细的内容风险控制的标准,如美国的 COSO 标准(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简称 COSO 委员会)所规定的五个控制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行为、信息和交流、监管。如 FASB(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的任务就是建立金融会计的标准,并且监督金融机构为发行人、审计师和其他金融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报表。还可以通过证券立法来监督内部风险。

Fulbright 学者、普华永道前任高官 Lou Le Guyader 在他的报告《透明度:金融工程和会计》中,涉及了会计报表透明度的问题。他指出,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复杂性,一般的会计报表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可以通过数理金融理论对各种衍生产品进行定价,把这些东西都融入会计报表中,增加会计报表的透明度。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1017/110131246t.shtml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0 17:06

4 年后重新读这文章,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1 11:17

有趣哈哈前几日,在凤凰台看了几集《凤凰大视野》,讲梁启超,感觉老梁先生真是可以称得上“与时俱进”,谁坏了国家利益,就跟谁作对,包括其老师康有为在内,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3 18:24

我支持叫停港股直通车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自 9 月初呼吁“资本项目放开应当缓行”以来,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先生就成为港股直通车最坚定的反对者之一。然而,投资者的狂热与学者的警言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即便 11 月初中国领导人已表态直通车实际进入无限期延期后,市场对直通车仍然期待盼望。

两月过后,余永定先生以学者之理性“独臂挡车”的立场是否有所改变?开动直通车和取消直通车到底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美国次贷危机庞大莫测的阴影之下,中国的钱应该怎样走出去?余永定先生为 FT 中文网撰文指出:

(正文如下:)

资本管制的长城必须存在

“港股直通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个人投资境外证券投资项下购汇不受年度总额限制。这意味着中国将在资本管制的堤坝上开一个大洞。而反对通过放松资本管制来舒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是我的一贯立场。

有网友表示:“港股直通车的开启反映的是以扩大资本项目流动加大汇率改革的思路,另一种相反的思路是扩大市场汇率浮动机制,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目前走的似乎是前一条路,这条路的危险在于如果汇率被人为固定在吸引热钱的高原地带,同时放开资本项目,相当于拆除中国金融与资本市场的防洪堤坝。到那时,国际资金洪水狂奔而来又席卷而去,将成为常态。中国经济与金融体系能承受得住吗?”我认为这种说法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还远未完成。在中国,寻租、套利、套汇的机会比比皆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财富再分配过程亦如火如荼。中国的金融体制依然脆弱,中国经济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平衡目前仍在恶化,整个社会中充斥着的浮躁心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根本经不起跨境资本大进大出的冲击的。有进就必有出。闸门开启后,一旦洪水轰然而出,再想放下闸门就为时晚矣。

我不是“阴谋论”者,但我毫不怀疑,中国 1.4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必然是国际资本梦寐以求的捕猎对象。如果中国过早放弃资本管制,其结果将是极其危险的。

1998 年东亚金融危机时,自由经济的坚定信奉者任志刚先生曾经痛心疾首地说道:“无论人们怎样指责印度尼西亚那种裙带关系式的资本主义、用人唯亲、贪污腐败、种族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不善、忽视金融发展等,但即使这一切指控都成立,也不致令他们的货币和金融制度崩溃至此,国家陷入这样悲惨的困境。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他们正身处这样的困境……如果我们不谨慎应付,我们的处境也很可能会一样。罪魁祸首是那少数的对冲基金,它们毫不关心香港,更遑论港人的福祉。它们对香港的兴趣只在于香港是一个自由市场,可以任由它们操控,就如其它人所说,好像提款机一样,随时可以提款。”

如果中国轻易放弃资本管制,未来就难免成为人家的俎上肉与“自动提款机”。相反,只要资本管制的长城还在,不管中国经济发生什么问题,一切就将还在控制之下,中国就依然可以重整旗鼓。

理论上,中国几万亿资金可被全部流走……港股直通车方案公布后港股的急升以及十一长假期间国人到香港炒股的积极程度都是我所始料未及的。我原以为,由于投资者的所谓 “国内偏好”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国内资金外流至少在暂时还不应该是一个大问题。没想到国人的风险偏好竟是如此之高。如果政府没有及时刹车,不知多少国人最终会在香港被套牢。

在香港被套同在国内被套的一个很大不同是:后者意味着财富在国内不同股民之间的再分配;而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则是财富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再分配。

流走的美元已经不再是中国的国民财富。可以设想一下,当 H 股和 A 股的价格(在扣除各种贴水之后)大致相当之前,需要有多少资金流入香港?而其中又会有多少资金流入外国投资者的腰包?一位香港朋友告诉我,由于香港上述公司是可以随时增股的,H 股和港股、港股和其它国家的股票是可以替代的。A 股市盈率高于 H 股,H 股市盈率高于港股,港股市盈率高于道琼斯股。

国内资金可以通过直通车渗漏到全球,H 股可以永远低于 A 股。按照这位朋友的说法,理论上说,中国大陆的几万亿资金可以完全流光。难道中国希望用这种办法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吗?!港股直通车消息公布之后国内资金的迅速外流(到底有多多我并不知道),使我更加确信,在当前情况下,维持资本项目管制是绝对必要的。

如果停开直通车,或者彻底取消这个项目,我不认为在总体上会有什么经济影响。但是,匆忙宣布,然后又撤回成命,对政府机构的信誉是有影响的。两害取其轻,暂时搁置此计划的决定仍是正确的。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3 18:28

次贷阴影加剧中国双顺差困境

关于目前由次贷引发的西方金融危机,由于涉及异常复杂的金融工具,我的了解太少、无法评论。我想说的有两点,首先,这种危机是前所未有的,即便西方的中央银行也无法给出明确判断。欲知后事如何,还待明年分解。其次,次贷危机已经给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许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造成巨额亏损——中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学会如何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打拚。

中国的交易员们有多少能够听得懂伦敦、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专用术语?大多数人恐怕接听客户电话都有问题。连最基本的语言关都过不了,想赚外国人的钱,谈何容易?!这完全是一场规则为对方取胜而设计的比赛。日本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行走几十年依然被美国人打得落花流水,东方人要想不输也难。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在华外国跨国公司的利润率是 22%。

而在华美国公司的利润率据说达到了 33%。美国金融机构从中国赚的钱更是高得离谱。在这里我并无批评任何机构之意。

我想说的是,即便中国对外金融投资的收益率能达到新加坡的水平(8%左右),作为一个整体,国家还是在做赔本生意。

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减少外汇储备的增长,即减少双顺差,尽快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原来就不应该持有如此之多的外汇储备。由于美元的贬值和次债危机导致的证券背约(defaults),凝结着国人血汗的外汇储备的价值正在或可能迅速挥发。而通过贬值和违约,美国则可以轻松地摆脱它的外债。

中国获得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难道就是为了换取那些越来越不值钱的绿纸片吗(一张绿纸片的印刷成本据说是 4美分)?如果是为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缘故,容我极端地反问一句:中国为什么不把贸易顺差产品扔到太平洋和大西洋,同时由人民银行直接印人民币(而不是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发给这些出口企业呢?这个说法也许听来荒唐。但请比较一下凯恩斯的先挖坑再填坑的建议——在国民财富没有增加的时候,GDP 却是可以增加的,因为挖坑和埋坑都创造 GDP。

但凡事应有度。明知人家做了套我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往里钻!

中国钱怎么走出去

在贸易顺差无法减少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增加,中国应先考虑如何用资本项目逆差来平衡经常项目顺差。

第一,减少由于价格扭曲导致的外资流入。具体措施包括:取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国企业在国内筹资资金,加强资本管制防止投机资本流入,和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资产对外国购买者来说尽可能昂贵一些,等等。我无法理解,在国内资金如此充裕的情况下,中国的个别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什么依然如此热衷于向外资出售股权和被外资并购。

第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逐步增加海外直接投资。

这方面中国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先例,比如中信在澳大利亚的一些投资。当然,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又会陷入新的陷阱,成为东道国的“人质”。

第三,从走出去的顺序来说,金融企业的对外证券投资的位置应该放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之后。换言之,国家对金融企业的海外证券投资管得应该更严一些。对于国内融企业来说,培养人才才是第一位的事情。中国现在有 QDII,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一渠道必须坚持。港股直通车意味着对QDII 的突破,确有操之过急之嫌。

第四,由于海外直接投资和金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相当一段时间都不能形成规模,用资本项目逆差来平衡贸易顺差的做法短期内仍难奏效。换言之,中国必须接受外汇储备进一步地增加。CIC(编者按:中国投资公司)因此应运而生。外汇管理局和 CIC 都管理中国的外汇储备,但后者得到授权,可以经营风险较高、收益也较高的金融资产。

但有何必要成立 CIC,而不让外管局的某一个处经营风险较高、收益也较高的金融资产呢? 以 GIC(编者按: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为例,其成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新加坡外汇管理部门是政府部门,外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是政府公务员;而 GIC 在形式上则是一个私人公司(李光耀是董事长),其运作方式可以不同于政府部门。例如,可以给 GIC 员工支付大大超出同级公务员的工资,可以高薪聘请外国人等等。如果高盛的某一外籍前董事总经理加入中国外管局人们会感到很奇怪,但如果他加入 GIC 就不会有障碍。

对于由中国财政部另起炉灶的方式成立 CIC,我并不以为然,理由是成本过高,未能利用外管局的既有优势。但也应看到,CIC 的领导成员都是中国的优秀官员和金融家,我相信他们是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的。

如今,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应是 CIC 的当务之急。

CIC 应在操作上有充分的自由,但其绩效则应该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3 22:46

司马 mm 出差了吧,好久不见,甚念。

上面的大段文字,都是余永定写的,不是我的文字,看到了不错,转贴过来的。

关于外汇管制,暂时俺没有看到大的漏洞。当然俺作为外行,看不到多少东西。

前几日,参考消息的文章说,亚洲货币(除了人民币外)广泛贬值,典型的例子是韩元大幅贬值,据信与资金大幅撤出有关。

这样的状况,俄罗斯亦然。

同时美元大幅升值,石油、黄金、大宗商品价格跳水,俺反复思考(当然,只是作为外行思考),只能猜测,这个结果是人为打压的后果,客观上利于共和党的麦凯恩上台。

至于它们怎么操纵的,俺却想不出来。

美国政府表态,准备至多 2000 亿美元支持两房,在俺看来,这个 2000 亿美元只能来自印钞机。这意味着,流动性会继续泛滥,要么美国通胀攀升,要么国际上商品泡沫横飞,或者两者同时出现。

所以,不远的将来(麦凯恩选完?),俺看现在大幅下跌的油价、金价等等,很快会强力反弹。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3 22:51今天的 cctv2 经济信息联播,播出消息,说人民币最近对欧元大幅升值,俺看来,这意味着欧洲进口中国商品价格上升,必然导致生活成本大幅攀升。

加上格鲁吉亚战争危及欧洲稳定,欧洲形势很不乐观。

美国会否再烧上一把火,推动资金流出欧洲,救美国的次贷窟窿?

有这个危险,但是暂时没有看到明显迹象。

欧洲必然自救,俺看老欧洲要对俄罗斯妥协了,稳定欧洲局势,乃是大局。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3 23:00另外,补充一点,上面的文章是余永定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撰稿,发表在 2007-11-20链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1562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4 12:50ZF 应该去做的就是建构政治与文化并对其规则的细分,无它!××××××××××××××××××××××××××××

这话说得好,俺喜欢。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4 23:15

嗯,大家中秋好,呵呵。

{SIMAGE}http%3A%2F%2Fnews.xinhuanet.com%2Fent%2F2005-09%2F05%2Fxinsrc_1320902050946142468019.jpg{EIMAGE}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6 22:52

现在可以确定的是,美国的信用大手打击。对于全球资金来说,这是个危险的地方。没有人会将美国当作首选投资地的。

俺在前面提到过,以 2001 年的数字,美国贸易赤字近于 5000 亿美元,要靠来自国外的资金,它们流入补美国的贸易赤字窟窿。

为了给这些资金一个流入的理由,美国必须证明美国是个安全而高回报的金融乐土,投资圣地。

我将这个当作美国炒了“新经济泡沫”,接着又炒“次贷泡沫”的原因。

根本就是为了制造一个假象,吸引全球资金流入,补美国的贸易赤字窟窿,维持美利坚金融帝国的正常运转循环。

次贷的意义在哪里?这么多金融机构倒台的意义在哪里?在俺看来,意义就在于,至少在短期内,美国企图继续以前的骗人勾当——制造超越各国的繁荣,骗全球资金支撑美国霸权——是无法持续的了。

无国外资金流入——>贸易赤字无法缓解——>滥发货币——>国内通胀(全球也通胀)——>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经济也大萧条,不过未必是长期的大萧条)——>美元贬值——>金融霸权衰落——>国外资金不进入美国——>……

美国往何处去?

俺暂时想不清楚,俺可以肯定的是,既得利益集团是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的,作为全球金融体系最大的利益既得者——老米无耻到极点,危险到狗急跳墙的事情,都做的出来。

俺没法多说什么,因为俺得到的信息没有给俺提示,俺看不清楚形势下一步怎么走。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6 23:05关于中国经济到底如何的问题,大家有不同看法,俺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自己的依据。

但是到底对百姓有益与否,到底公平程度如何,不是有决定意义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经济是否可持续。

俺的观点是,如果能挺过这一关,这一段时间,就是胜利。中国国运就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在这次的事情中,有损失不是问题,损失很大也不是问题,别只盯着那 1.86 万亿美元看。

活下来,就是胜利。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7 09:26wangdian 兄,俺木有胡说,呵呵,请仔细评论俺的话,别说一句就跑了。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7 10:15冒烟的大猪头兄,《华盛顿邮报》9 月 14 日的文章:华盛顿怎样失去对两房的控制,有没有链接?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7 15:51

回 wangdian 兄:何必拘泥一定正确?何必要求别人说的一定是自己认同的?何必认为世界终结于我的眼中?

俺非常认同唯物论、辩证法,俺觉得它描述认识的过程非常好,人的眼光总是有缺陷的,总是有看不到的地方。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进步即可。

1、观察,得到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与人分享。

2、容忍大家讨论,欢迎大家讨论,只要在讨论,而非大骂,就应该包容啊。

西人老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我支持你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力。俺很赞同。

3、思考别人的评论,自己错了就改正;有意义的观点,随时可以接受;而暂时得不到统一的观点,不妨放起来,何必一定立刻解决?呵呵,毛主席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即如此。

网上随便说说嘛,反正你我互不认识,无所谓为名利,为风光,无非是讨论些关心的事情罢了。

完全以数据支撑的文字,俺很反感,看了头痛。

而且就目前所知,美国那些拿数字说话的经济学家,都是神汉级别的人物,俺是很不佩服的,哈哈。

顺便说一句,在俺看来,西方经济学,是伪科学。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7 17:40回 wangdian,俺写着写着,就有感而发了,呵呵,不是说你,是感觉天涯的气氛好像有点偏了。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7 17:43

wangdian,我最近经常去西西河,你不妨也去看看,好像高手很多,可以学很多东西。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18 10:49

作者:hovil 回复日期:2008-9-17 23:32:46

***************************

我觉得说的很对,呵呵。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21 15:28

香港文汇报:金融大鳄纷抛在华物业,断臂自救

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08/09/21/YO0809210005.htm

香港文汇报记者海岩报导/金融“海啸”令国际金融市场人人自危,更波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西方金融大鳄为求自保,纷纷抛售海外资产,套现应对危机,以免成为下一个“雷曼”。有专家指出,近期在华外资撤出的迹象和风险都很明显,说明外资已经将规模巨大的在华资产列上抛售清单。专家警告,外资退出将对中国的资本市场、人民币汇率等产生明显压力。

国际金融机构在中国耕耘已久,到去年年底,外资在华金融资产已高达 12,525 亿元。除此之外,这些金融机构还在房地产等非金融行业广泛投资,成立合资公司,购买股权,设立创投基金,发放过桥贷款等,收益可观。在金融危机中,这些优质的在华资产便成为其救命的“资金池”。

雷曼寻中国业务“下家”有消息显示,申请破产的雷曼正在为自己的中国业务寻找“下家”,换取资金自救。美国国际集团(AIG)也打算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来筹集营运资金,其中中国寿险经营权已列入打包出售的清单。

最近还有传闻称,一些投资国内金融机构的境外战略投资者,也酝酿将账面上的数字利润变为真金白银,以弥补次贷危机中的亏损。而一些以外资战略投资者身份进入内地的产业投资资金,也出现收缩甚至转移战场的趋向。

外资纷抛售上海物业

另外,在外资投资主战场——房地产市场上,最近连续传出雷曼、美林、摩根士丹利、美国国际银行等计划出售物业的消息,涉及金额上百亿美元。其中已经申请破产保护的雷曼,宣布转让其拥有的上海福海商厦股权。刚被美国政府收购大部分股份的 AIG,也打算出售其在上海最著名的一处资产“上海商城”。

至于濒临危机的摩根士丹利,更是抛售的主力。其抛售清单上包括在上海投资的第一个项目“锦麟天地”酒店式公寓,出售报价 11 亿元,以及新天地大厦、华山夏都、茂行世纪公园等。同时,还有报道称摩根士丹利旗下的房地产基金已开始出售其价值 55 亿港元的香港地产,包括 5 个酒店式单元住房楼盘和中环盈置大厦。

而花旗银行则拟出售闵行漕河景苑其中两幢高层小户型公寓。美林名下包括南京西路开发项目在内的项目也被传正打算转手。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外资大量抛售上海房地产资产,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出现转折,落袋为安。另一方面尽管是杯水车薪,这部分资金套现后也未必会马上撤离中国转回总部,但肯定会“随时待命”,成为最后的“救命钱”。

QFII 大规模撤离 A 股此外,QFII 离场 A 股的迹象也越发明显。实际上 QFII大规模撤退早在2007年9至10月份就开始,当时巴菲特大幅度减持中石化,李嘉诚在香港市场上大规模减仓南方航空。

对于外资抛售在华资产,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最近撰文警告,强调必须警惕热钱套现撤出的远期风险。“目前中国楼市已风声鹤唳,股市也出现大幅波动,人民币汇率日益逼近这一轮升值周期的顶点。同时国际上次贷危机正在继续深化,在收入锐减的情况下,如果海外机构投资者、外资企业等为了弥补总部损失而大举出售在华资产,把资金调回母国,人民币汇率将受到沉重的向下压力。国际游资认为中国大陆汇率和资产市场收益到顶而套现带来的压力以及热钱出现大规模回流,可能给中国金融秩序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央行最新数据显示,8 月外汇占款比今年前 7 月骤降一半左右,或预示外资流向出现拐点,开始撤离中国。

*********************************

当作参考资料先存着。

作者:winnerby 日期:2008-09-21 15:54

专家:雷曼在华资产势易手

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08/09/21/CH0809210002.htm [2008-09-21]

■雷曼将转让其拥有的上海福海商厦。

雷曼破产,上亿美元的在华资产将面临怎样的命运?有关专家表示,雷曼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通过旗下独立法人机构进行,并不在此次破产之列,当前尚可正常经营,但未来被新东家接手无可避免。但如果危机继续恶化、雷曼破产重组无望,雷曼债权人打包处理资产,则其部分在华合资公司很可能在清算之列。

新业务停运 合作叫停法律界相关人士解释,由于雷曼申请的是《美国破产法》的第 11 章,公司的破产只是资本层面的,日常运行当前还是正常的,中国区的业务暂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按《美国破产法》第 11 章的安排,无力偿债的债务人若成功申请破产保护,将可保住企业的财产及经营的控制权。这种安排给予债务人和债权人相当大的弹性合作重组公司,以期公司能起死回生。因此尽管雷曼请求破产保护,仍积极进行资产重组。

自 1993 年进入中国的雷曼,在中国的投资主要是一些股权合作、风险投资以及房地产物业,并在资本市场上投资部分中国公司的股票。据了解,在雷曼宣布破产后,其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基本停止新业务运营,主要处理善后事宜。

雷曼兄弟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及雷曼兄弟证券期货亚洲有限公司已停止业务。由于雷曼兄弟欧洲子公司与总部同日宣布破产,雷曼兄弟国际公司(欧洲)在中国的 QFII 也面临清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